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篇传统美学与城市景观设计思考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传统美学与城市景观设计思考:中国传统美学与城市景观设计的思考
摘要: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传统、以地大物博而着称的文明古国,拥有广博多样的地域自然环境、富有特色的聚落群体和特定的人文环境,而崇尚“儒”、“道”、“孝”的中华民族也有着自己特殊的美学取向,善于用道家对立统一的关系来诠释人与自然的关系,用一系列的儒家纲常去约束人在社会中的行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传统美学在当代城市景观设计中的应用也逐渐得到重视。当代中国城市的景观设计受到国外“城市美化运动”的影响,在设计思维上表现出了情与理权衡的偏差,我们惊叹于中国城市面貌的巨变却乐不自知。本文分析了中国城市景观设计的思考,并试图从中国传统美学的角度寻求符合国人审美心理的现代中国城市景观设计的新可能性。
关键词:城市景观设计;中国传统美学
1 城市景观设计的现状与不足
当前,我们生存的城市环境已经渐渐使我们的感觉器官变得麻木,无论是城市的景观设计还是对人类内心的慰藉,都是难觅踪影的;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中国的大江南北,从现代化的大都市到偏僻的小乡镇,城市景观的视觉面貌已经渐趋相同。其基本构筑主要包括:城市原有特色风貌和城市肌理的轴线对称的景观大道改变,偏离普通人基本需求、大尺度的、奢华的城市广场以及河床被淤泥和烁石淤塞的所谓滨河景观区等。
在这个以知识的突破性发展为特征的时代里,科技的进步激起了人类控制自然的勃勃野心,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后,中国的经济实力有了大幅度的提升,在部分中国人的小农意识膨胀为暴发户意识,再加上部分追求政绩的城市管理者的倡导,急于建设与本地经济实力并不相称的亮化工程,从而造成了经济的极大浪费和自然资源遭破坏的后果,而城市的景观设计也出现了不足。
2 城市景观设计的思考
中国城市景观设计中存在的不足,按其理论根源可追溯到始于美国的“城市美化运动”。“城市美化运动”源于16世纪欧洲的“巴洛克城市”,“巴洛克城市”是文艺复兴理想城市的演进,其基本特征是:轴线对称、强调几何的形式美以及气派、豪华的景观。“城市美化运动”一词最早是马尔福德·罗宾逊在19世纪末借助于芝加哥世博会针对美国城市的美化和形象改进提出来的,倡导者希望把城市作为一个整体来设计,强调户外公共空间的景观设计,从而营造一个具有高效的市政中心、整洁的城市环境和有清晰等级交通系统的城市环境。
无论是从纯审美角度把城市景观设计看成是纯艺术的作品,还是把城市的整体设计当成一个建筑实体来设计的建筑,都会忽略城市的系统性和服务性,造成了城市景观建设过分强调视觉效果,与资源的极度浪费。这种城市建设模式在后来的“巴洛克城市”典型中得到了充分的表现,如:维也纳的城市环状景观带。尽管“城市美化运动”在优化城市建筑的艺术特征、软化建筑硬质线条以及建造整洁、优美的城市公共空间方面有一些正面的作用,但由于城市管理者在构筑城市的视觉美时是以牺牲城市的经济性和健康性为代价的,由于其设计思维缺乏对人基本需求的关注,从而失去了本该有的城市活力。
3 对我们有影响的中国传统美学
中国的传统美学是以审美意象为主要特征,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前秦时期。中国传统美学的影响已经渗透到了中国古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有些思维方法甚至直到今天还深深的影响着我们处理问题的方式,成为处理特定问题的惯性思维定式。
作为中国最早的一位哲学家和美学家,老子曾提出了一系列的范畴,如:“道”、“象”、“虚”、“实”、“妙”等,老子提出了唯物色彩的宇宙观和认识论,提出“道”是万物的起源,是宇宙的基本评价尺度,“道”的不断的往复和衍生有了无限的空间的变换,因此,中国人在看待空间界限上与西方人有着明显的区别:中国人善于使用隐喻的手法来有意味地暗示和模糊空间的界限,并利用无处不在的“道”和“气”去强调整体的宇宙观,这样的整体宇宙观自然包含人的微妙构成,因此,在老子的哲学观中,处处闪现出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的观点。
如果说老子的道家美学属于整体的宇宙观、自然观,那么孔子的美学则倾向于伦理纲常的社会观。孔子重视个人的美育在社会教化中的重要作用,在欣赏自然美方面,孔子提出了“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的观点,认为对自然山水的欣赏同样要符合欣赏主体的道德观念。
4中国传统美学的与现代中国城市设计的思考
4.1 审美维度——从理性到感性的回归
“道”是一种无法用语言去具体表达的概念,道家哲学主张万物在宇宙中的各得其所,认为整个宇宙是一个有机体,人类也是这个有机体的一部分。道家哲学关注人对宇宙万物的情感反应,并由此来引导人们遵循宇宙的自然规律,道家哲学强调宇宙万物都处于永恒不断的变化之中,一座城市的演化和发展也同样是如此。从人类最初对于天与地的敬畏发展到当今信息时代人类对于理性知识的过度迷恋;科学技术的急速发达膨胀了人战胜自然的信心,其最充分的表现莫过于全社会对艺术、哲学等感性知识的漠视和对技术、形式、教条的盲目崇拜,但是谁也不能否认直觉、情绪和情感在推进人类文明进程的重要作用,更不会否认完满的人格对于掌握着先进的理性知识的个体的重要性。我们正生活在一个由确定性、单一性、排斥情感向随机性、多维性和情感性转型的时代,但对于感性的再次关注并不代表对理性所崇尚的高效率、技术、民主等工业文明理念的否定,也不是回到当初人类对自然界愚昧信仰的时期,而是把它们放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作重新的理解,如:人性化的、情感的、偶发的等等。因此,我们对于未来城市面貌的可能性和丰富性要有更加多维的理解和应对。城市景观设计从理性的发展向感性的过渡,突出体现人性。
4.2 审美高度——从局部到整体的全局考虑
儒家哲学强调伦理纲常对社会等级制度的维护,要求无论是人的审美、对艺术作品的评析还是对自然景观的赏玩,最终都归向对等级社会秩序的维护。我国历朝历代的封建统治者在修筑都城时都会通过构筑一系列不同等级的城门、牌坊等去实现各个空间主次序列的有效转换,甚至包括属于城市空间低构成元素的北京四合院,其主次尊卑有序的空间序列也无不承载了深厚的儒家文理积淀。一些城市的景观设计以及应用功能并没有把人的功能需要和情感需要作为基本出发点,城市的各个功能分区往往既不清晰、不合理,市民缺乏适宜的心理过渡空间,因此每个人都在这个毫无人情味的城市中匆匆而过,没有留恋也不愿意做长时间的停留,而建成后的超大尺度的城市景观轴线和城市广场,也往往只是从理念的视觉效果和心理感受出发,并没有考虑到普通市民的功能和心理需求。一方面是超大尺度、豪华的城市广场,另一方面却没有为城市居住者提供功能合理、整洁宜人的室外公共活动空间。这种行为只会为社会增加了潜在的不稳定因素,而这些都是与儒家道德的美学的初衷相违背的。城市景观设计应该回归到整体的设计,从人们的角度出发,设计实用舒适的城市。
5 结论
在传统中国美学中,蕴含着可以使中华民族在世界文化之林中占一席之地丰厚的文化积淀,我们并不缺失,而是缺少发现,因此,在经济和文化日趋全球化的今天,在我国当代城市景观设计中如何去发掘和融入我国传统文化,将中国传统美学与之结合有着深远的意义。
传统美学与城市景观设计思考:中国传统美学与城市景观设计思考
论文关键词:传统美学 无为 内省 景观
论文摘要:从传统美学的基础上研究当代城市开放性空间的景观设计,通过传统美学的研究,为城市开放空间景观设计提供关学依据,并为其指明发展方向。期望从美学角度出发的景观设计可以端f-.L-4J'l对城市的审美态度,改变人们习惯的审美方式,从而培养人们新的审美观。
城市是在人类追求美好生活的活动中逐渐产生的。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人们为了安全来到城市,为了美好的生活聚居于城市”。城市的发展历史已有数千年,随着城市结构、功能和性质的不断发展变化,人对城市的需求早就超越了单一的功能需求,而涉及社会、自然、文化、历史、审美等方面。传统美学就是在城市转变结构功能要求的基础上应运而生的。为了更好地设计城市开放空间景观,改善人们的居住环境,提高居住品质,设计者应遵循传统美学精神,发展现代景观设计。
中国传统文化推崇人格,视自然为生命的统一体,人与自然密不可分,其审美方式追求心灵体会,强调悟性。支配并影响中国美学思想的四大主干是儒家、道家、楚风及禅宗。儒家提倡“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讲求乐观奋斗;道家认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超脱世俗;屈原“虽就死而毋悔”,执着顽强;禅宗“万古长空,一朝明月”,形而上学〔}7。四大思想不仅揭示了中国传统美学的真谛,更代表了中国哲学的较高境界。
1儒家美学
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想重视和强调社会伦理。作为儒家美学的创始人和代表人物孔子将儒家美学思想建立在“仁学”的基础上,并从“仁学”出发,深刻解释了美与善的关系,审美与艺术的社会作用。他的美学观点基本在于:一方面肯定满足个体需求的必要性与合理性,另一方面又处处强调把这种个体需求导向伦理与规范。因此,基于这种基本观点,艺术对于人所产生的愉悦作用被认为是必要的,并且是可以发挥的。这就要求城市开放空间景观的设计考虑到城市居民个体的使用与需求。在初步设计时就应将居民个体的使用与审美作为设计准则之一。从个体的认知角度来设计开放空间的景观并照顾到每一个人对审美及功能的需求。另外,个体艺术需要与群体和谐发展,也就是说城市开放空间的景观应从居民个体使用出发,在空间上不区分个体空间与公共空间。从群体使用的角度保障居民个体使用与群体使用的和谐性,保障其可操作性与安全性。儒家美学的合理性在于能以伦理目的为导向,个体的需求必须与社会的群体规范达到统一。例如安徽省宏村建造的水墨宏村,正是由此出发建造的新式田园山水建筑居住景观(图l}o
整个居住区从当地居民用水、生活的需要出发,建筑风格在满足当地人生活需要的同时,延续了当地的建筑古风。从精神上愉悦居民,让人们感受到当代文化的延续、地方美学的展示。并将居民的共同活动中心置于居住区的中心地区,以满足整个区域居民的使用需求(图2)。
当代城市景观应同时考虑居民个体使用与群体使用的协调发展,从功能、结构与空间上充分调节开放空间景观的整体性与协调性,才能真正达到满足城市居民多种协调生活的需求。
2道家美学
道家美学的代表为庄子及其学派,他的美学思想建立在“道”的理论基础上。与儒家美学的观点相反,道家美学致力于揭露美与善、美与真的尖锐矛盾以及美丑对立的相对性、虚幻性和不确定性。该学派认为一切人为的审美与艺术活动都有害于人的自然本性的发展。就像道家创始人老子名言所云:“大音希声,大象无形”〔’〕。也就是说较大、最动听的音乐是听不到的声音;较大、最的形象则是看不到的形象。那么,从道家美学的角度来看城市景观,国内大部分的人为景观建设都是不的。立足于多元化发展的国际都市,我国现代城市景观设计无不用其极,利用多种手段及设计方法,将城市景观创造成现代化、国际化的人为景观。设计使用的材料大都是经过大量切分拼贴的高级铺装材质。原有天然的材质因为其美观与经济价值的关系极少使用,这也造成了现代城市开放空间景观发展的生态不和谐。在道家来看,真正的美并不是世俗追求的感官声色,而是人与自然无为的“道”合为一体的自由境界。城市开放空间的景观也应该是能够将使用的人与设计的环境合为一体,任意自由使用的景观。开放空间环境景观的设计,应向着“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发展[[3)。在设计中尽可能保留自然无为的环境,在保留的基础上改造环境,并尽量使用源于天然的材料铺装,达到道家自然无为的美学要求。著名建筑师赖特在1911年建造的西塔里埃森,他从城市建筑景观的角度充分利用当地的材料建设了不拘形式的、充满野趣的建筑群[4](图3)。
这群就像是在沙漠中生长出的植物一样的建筑景观正体现了道家所谓的“道法自然”。取之自然,用之自然。即使当地气候炎热,雨水稀少,但因为建筑景观的材料均为当地的石材,而顶部则利用帆布板可移动通风,使得在建筑群里办公居住的人悠闲自得。
3楚骚美学
楚骚美学思想是儒、道两家的特殊结合。对于美的追求,楚风非常重视情感的热烈表现以及想象的自由抒发。从形式上来说,它实际上是追求一种“惊采绝艳”的官能感受。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它对现代城市开放空间景观的设计也有影响。很多的城市开放空间为了追求所谓的“浓墨重彩”“山水园林”,刻意将开放空间简洁设计。不改变空间的原有资源,只在重点部位大幅度建设绿化、水景,进行断层设计。这种设计手法使空间的范围及使用受到限制,造成部分空间闲置。整体开放空间景观平淡无奇,设计无论从视觉还是听觉,乃至嗅觉等多种感官感受上都没有充分的体现。结合楚骚的美学观点,城市开放空间景观应该因地制宜,保留原有生态环境并进行空间改造,使小空间扩大化。设计思想创新,从人的功能感官出发,创建新型的开放型空间,满足居民的多层次需求。
4禅宗美学
现代城市开放空间景观设计从儒学、道学、楚骚吸收整体之美、无为之美与热烈之美以外,还应从禅宗吸收内省之美。以中国历史来看,从唐朝中期开始,佛学禅宗的美学观念已深人人心。与道家自然无为的“道”相比,禅宗是以人的+ / }`”作为依据,通过心的直觉与顿悟解放精神,从而达到自由的人生境界。也就是说把内心的自觉自由放在审美与艺术的较高位置,中国传统园林景观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图4)。城市开放空间景观设计应该从文脉的途径进行设计,强调地域文化的特色〔’〕。设计之前详细了解设计地域的历史文脉及地域特色,充分搜集当地居民生活行为资料后深刻理解设计地域的相关背景,再着手设计。设计本身要能充分体现当地的风土民情,让使用者居于其中时能够体会历史文脉特色,达到禅宗美学“内省”的目的。
5结语
城市形态的构成离不开环境、空间和社会生活。良好的城市空间离不开开放的空间景观设计,而设计又离不开美学的渗透。从我国传统美学的角度考虑城市开放空间景观设计,应吸纳儒、道、楚、禅4种美学精神,使之具有功能协调的整体之美、生态自然的无为之美、设计创新的热烈之美、文脉延续的内省之美。这样我国的城市开放空间景观才能得到长足的发展,城市环境的品质才能逐步提高,从而在真正意义上改善居民的城市生活品质,加强社会的和谐发展。
传统美学与城市景观设计思考:论传统美学在现代城市景观设计中的运用与实施
城市景观设计是自然形成过程与人类后期活动的融合。在城市化进程的推动下,城市总体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过分追求工业化发展也使得城市压力与日俱增,环境危机、生态危机、资源危机等问题层出不穷,城市的生存现状令人堪忧。在这一背景下,现代城市景观设计备受关注。基于传统美学思想的城市景观设计秉持开放性的基本原则,为城市的后续发展注入了鲜活的动力源泉。本文针对城市景观设计中传统美学的渗透作了相关阐释。
处于不同历史发展时期的城市景观设计呈现出各自特有的地域性特征,现代城市景观设计中关于人文背景的挖掘却甚少涉及,传统美学特征在城市文化发展中销声匿迹。不同于西方城市景观的实用价值与生态价值,而今中国现代城市景观的设计迫切追求的是现代文明和传统美学的契合,在国际语言的背景下赋予城市景观以独特的个性魅力,体现现代城市景观设计中的中国元素。
对当前城市景观设计的一些思考
城市的产生源于人们对美好生活构建的向往,在数以千年的发展历程中,城市的性质与功能在不断发生着变化,无论是城市的社会影响还是文化审美意识都朝着多元化的方向迈进。传统美学设计观念的诞生正是得益于城市功能和结构的转换,体现城市景观设计的开放性,从文化角度提升城市民众的居住品质,倡导城市景观设计中美学内涵的呈现。传统美学是一种社会价值观的体现,在形式化思维的影响下满足不同社会群体的艺术审美需求,提高人们的生活情趣,在社会行为的规范上也起到了必要的约束作用。美学文化的形成是一个民族思维状态、价值观念以及精神面貌的集中体现,对于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影响深远。传统美学注重精神和物质的累积,在酝酿文化成果的过程中强调精神价值的体现。
而当前城市环境的发展已经让我们的审美器官渐生麻痹,城市景观设计中的传统美学因素逐渐消褪。无论是现代化的大都市,还是小乡小镇,在景观设计上竟有着惊人的相似性。在景观构筑上不外乎城市景观大道、城市中心广场以及临河景区等。在建筑设计上不仅造成了经济资源的肆意耗费,对于自然景观也产生了严重的毁坏结果。传统美学设计理念强调城市景观应突出公共空间设计的有效性,缓解城市经济建设与环境发展之间的矛盾,形成清晰完整的城市交通建设系统。无论从艺术或是建筑的角度来审视城市景观的设计,都不应忽视城市本身的服务职能,在资源消耗与视觉呈现上应尽量统一,提高建筑资源的利用率。值得注意的是,城市美化的实施也应当存在一个衡量标准,否则必将对城市景观的健康性产生重大影响。
基于传统美学思想下的现代城市景观设计
城市景观设计必须充分考虑到城市空间、环境与民众生活之间的关系。在这一背景下,传统美学思想的融入从美学精神的角度丰富了城市景观设计的内涵,将空间景观的自然美与民族美表现得淋漓尽致。这不仅是城市居住品质的提高,更是对传统城市文化的一种继承和弘扬。传统美学在现代城市景观设计中的运用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1.儒家美学的渗透
儒家美学崇尚人格,注重生命与自然的有机结合,其“仁学”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在社会伦理的基础上,儒家美学从根本上阐释了善与美之间的关系,提出了审美意识在艺术鉴赏中的运用。此外,儒家美学一方面强调满足社会个体需求的必要性,另一方面又指出这一导向性需求必须在伦理规范之内。在城市景观设计之中,可从民众的基本使用需求出发,促进艺术审美与景观实用的同步发展,个体空间与城市公共空间之间不必存在明显界限。
2.道家美学的体现
道家美学的思想核心为“道”,极力强调真、善、美之间的尖锐对比,在相对性建立的过程中追求人性的自然发展。在道家美学的核心思想上,绝大多数城市景观的建设都是有所欠缺的。这是由于出于现代化建筑风格的考虑,如今的城市景观设计无论是建筑用材还是建筑手段都十分强调人为铺设的现代感,而将一些天然的建筑辅料弃之不理。道家美学注重城市景观建筑的生态特征,在天人合一的境界中感受城市景观的审美性。道家美学景观设计注重在保留自然的前提下进行适当整改,形成自然无为的天然境界。
3.楚风美学的影响
楚风美学是对儒家美学和道家美学的有机整合,在思想上十分重视炽烈情感的表达以及个体想象力的发挥。一些现代城市景观设计中经常运用的浓墨重彩手法或是山水田园技巧都是受到楚风美学的影响,突出了城市景观设计中开放性和简洁性的特点。大量的绿化建设和水景安置被设计在城市景观建筑之中,以断开和城市交通之间的联系。在体现原有生态环境的同时楚风景观更应注重城市空间的合理利用,突出开放性空间的利用价值。
4.禅宗美学的融合
禅宗美学强调现代城市景观设计应在理念中突出整体建筑的内省之美。在人性的顿悟过程中释放灵魂的压力,理解至高的人生境界。简单来说,禅宗美学注重将个体内心的自由之感置于艺术设计的理念之中,这在中国大部分的园林景观设计当中都有体现。城市景观在禅宗美学的指引下体现出景观设计的历史性和地域性,与当地的人文风情及禅宗文脉息息相关。
结语
现代城市景观设计体现的不仅仅是一种民族文化的时代性,更是一种人文审美理念的渗透和传递,这是一种文化依赖与情感依赖的凝聚,也是现代文明与传统美学的对话。在对城市文化载体的研究中,我们形成了自然与审美共存的城市文化构建思想,在效仿历史的过程中我们发掘了传统美学对城市景观设计的重要指导价值。这一价值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使得现代景观建筑更具中国特色,在互动和开放过程中消除了不同文化间的差异,将传统美学的执行理念融入了现代城市景观设计之中,突出了城市空间景观的无为之美。
(作者单位:广西柳州城市职业学院)
传统美学与城市景观设计思考:中国传统美学与城市景观设计的思考
摘要: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传统、以地大物博而著称的文明古国,拥有广博多样的地域自然环境、富有特色的聚落群体和特定的人文环境,而崇尚“儒”、“道”、“孝”的中华民族也有着自己特殊的美学取向,善于用道家对立统一的关系来诠释人与自然的关系,用一系列的儒家纲常去约束人在社会中的行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传统美学在当代城市景观设计中的应用也逐渐得到重视。当代中国城市的景观设计受到国外“城市美化运动”的影响,在设计思维上表现出了情与理权衡的偏差,我们惊叹于中国城市面貌的巨变却乐不自知。本文分析了中国城市景观设计的思考,并试图从中国传统美学的角度寻求符合国人审美心理的现代中国城市景观设计的新可能性。
关键词:城市景观设计;中国传统美学
1 城市景观设计的现状与不足
当前,我们生存的城市环境已经渐渐使我们的感觉器官变得麻木,无论是城市的景观设计还是对人类内心的慰藉,都是难觅踪影的;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中国的大江南北,从现代化的大都市到偏僻的小乡镇,城市景观的视觉面貌已经渐趋相同。其基本构筑主要包括:城市原有特色风貌和城市肌理的轴线对称的景观大道改变,偏离普通人基本需求、大尺度的、奢华的城市广场以及河床被淤泥和烁石淤塞的所谓滨河景观区等。
在这个以知识的突破性发展为特征的时代里,科技的进步激起了人类控制自然的勃勃野心,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后,中国的经济实力有了大幅度的提升,在部分中国人的小农意识膨胀为暴发户意识,再加上部分追求政绩的城市管理者的倡导,急于建设与本地经济实力并不相称的亮化工程,从而造成了经济的极大浪费和自然资源遭破坏的后果,而城市的景观设计也出现了不足。
2 城市景观设计的思考
中国城市景观设计中存在的不足,按其理论根源可追溯到始于美国的“城市美化运动”。“城市美化运动”源于16世纪欧洲的“巴洛克城市”,“巴洛克城市”是文艺复兴理想城市的演进,其基本特征是:轴线对称、强调几何的形式美以及气派、豪华的景观。“城市美化运动”一词最早是马尔福德·罗宾逊在19世纪末借助于芝加哥世博会针对美国城市的美化和形象改进提出来的,倡导者希望把城市作为一个整体来设计,强调户外公共空间的景观设计,从而营造一个具有高效的市政中心、整洁的城市环境和有清晰等级交通系统的城市环境。
无论是从纯审美角度把城市景观设计看成是纯艺术的作品,还是把城市的整体设计当成一个建筑实体来设计的建筑,都会忽略城市的系统性和服务性,造成了城市景观建设过分强调视觉效果,与资源的极度浪费。这种城市建设模式在后来的“巴洛克城市”典型中得到了充分的表现,如:维也纳的城市环状景观带。尽管“城市美化运动”在优化城市建筑的艺术特征、软化建筑硬质线条以及建造整洁、优美的城市公共空间方面有一些正面的作用,但由于城市管理者在构筑城市的视觉美时是以牺牲城市的经济性和健康性为代价的,由于其设计思维缺乏对人基本需求的关注,从而失去了本该有的城市活力。
3 对我们有影响的中国传统美学
中国的传统美学是以审美意象为主要特征,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前秦时期。中国传统美学的影响已经渗透到了中国古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有些思维方法甚至直到今天还深深的影响着我们处理问题的方式,成为处理特定问题的惯性思维定式。
作为中国最早的一位哲学家和美学家,老子曾提出了一系列的范畴,如:“道”、“象”、“虚”、“实”、“妙”等,老子提出了唯物色彩的宇宙观和认识论,提出“道”是万物的起源,是宇宙的基本评价尺度,“道”的不断的往复和衍生有了无限的空间的变换,因此,中国人在看待空间界限上与西方人有着明显的区别:中国人善于使用隐喻的手法来有意味地暗示和模糊空间的界限,并利用无处不在的“道”和“气”去强调整体的宇宙观,这样的整体宇宙观自然包含人的微妙构成,因此,在老子的哲学观中,处处闪现出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的观点。
如果说老子的道家美学属于整体的宇宙观、自然观,那么孔子的美学则倾向于伦理纲常的社会观。孔子重视个人的美育在社会教化中的重要作用,在欣赏自然美方面,孔子提出了“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的观点,认为对自然山水的欣赏同样要符合欣赏主体的道德观念。
4中国传统美学的与现代中国城市设计的思考
4.1 审美维度——从理性到感性的回归
“道”是一种无法用语言去具体表达的概念,道家哲学主张万物在宇宙中的各得其所,认为整个宇宙是一个有机体,人类也是这个有机体的一部分。道家哲学关注人对宇宙万物的情感反应,并由此来引导人们遵循宇宙的自然规律,道家哲学强调宇宙万物都处于永恒不断的变化之中,一座城市的演化和发展也同样是如此。从人类最初对于天与地的敬畏发展到当今信息时代人类对于理性知识的过度迷恋;科学技术的急速发达膨胀了人战胜自然的信心,其最充分的表现莫过于全社会对艺术、哲学等感性知识的漠视和对技术、形式、教条的盲目崇拜,但是谁也不能否认直觉、情绪和情感在推进人类文明进程的重要作用,更不会否认完满的人格对于掌握着先进的理性知识的个体的重要性。我们正生活在一个由确定性、单一性、排斥情感向随机性、多维性和情感性转型的时代,但对于感性的再次关注并不代表对理性所崇尚的高效率、技术、民主等工业文明理念的否定,也不是回到当初人类对自然界愚昧信仰的时期,而是把它们放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作重新的理解,如:人性化的、情感的、偶发的等等。因此,我们对于未来城市面貌的可能性和丰富性要有更加多维的理解和应对。城市景观设计从理性的发展向感性的过渡,突出体现人性。
4.2 审美高度——从局部到整体的全局考虑
儒家哲学强调伦理纲常对社会等级制度的维护,要求无论是人的审美、对艺术作品的评析还是对自然景观的赏玩,最终都归向对等级社会秩序的维护。我国历朝历代的封建统治者在修筑都城时都会通过构筑一系列不同等级的城门、牌坊等去实现各个空间主次序列的有效转换,甚至包括属于城市空间低构成元素的北京四合院,其主次尊卑有序的空间序列也无不承载了深厚的儒家文理积淀。一些城市的景观设计以及应用功能并没有把人的功能需要和情感需要作为基本出发点,城市的各个功能分区往往既不清晰、不合理,市民缺乏适宜的心理过渡空间,因此每个人都在这个毫无人情味的城市中匆匆而过,没有留恋也不愿意做长时间的停留,而建成后的超大尺度的城市景观轴线和城市广场,也往往只是从理念的视觉效果和心理感受出发,并没有考虑到普通市民的功能和心理需求。一方面是超大尺度、豪华的城市广场,另一方面却没有为城市居住者提供功能合理、整洁宜人的室外公共活动空间。这种行为只会为社会增加了潜在的不稳定因素,而这些都是与儒家道德的美学的初衷相违背的。城市景观设计应该回归到整体的设计,从人们的角度出发,设计实用舒适的城市。
5 结论
在传统中国美学中,蕴含着可以使中华民族在世界文化之林中占一席之地丰厚的文化积淀,我们并不缺失,而是缺少发现,因此,在经济和文化日趋全球化的今天,在我国当代城市景观设计中如何去发掘和融入我国传统文化,将中国传统美学与之结合有着深远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