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浅谈新闻信息传播研究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篇浅谈新闻信息传播研究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浅谈新闻信息传播研究

浅谈新闻信息传播研究:论网络语言在新闻信息传播中的运用

摘 要: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互联网的崛起与发展不仅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也改变了传统信息传播的格局。在网络信息交流中,网络语言逐渐产生发展,并渐渐影响新闻信息传播。文章主要从网络语言在新闻信息传播中的运用的角度出发,采用定性分析法阐述网络语言的产生与发展;通过文献研究了解网络语言对新闻信息传播造成的影响;运用功能分析法来说明规范网络语言的应对之策。

关键词:网络语言 信息传播 语言规范

从互联网的兴起到兴盛,网络语言作为一种新型的语言形态,逐渐被人们所熟知,而且发展迅速,渐渐向新闻媒体渗透。网络语言不仅在人们的日常交流中被广泛应用,而且对新闻传播也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在丰富媒体语言的同时也对媒体的语言规范性形成挑战。本文着眼于新闻传播中网络语言的运用,在解释网络语言的产生与发展的同时,论述网络语言在新闻信息传播中的使用和盛行原因,探究网络语言对新闻信息传播造成的影响,并据此说明怎样规范网络语言。

一、网络语言的产生与发展

网络语言与网络的发展息息相关,是源自于网络的一种非正式语言。网络语言的含义比较宽泛,从狭义上来说,网络语言是指网民在网络交流中所使用的某些含有特定意义的词语和符号形成的特殊形式的语言,同时也包括使用这些词语和符号的文学语言,还包括利用这些网络术语进行报道传播的网络媒体语言。从广义上来说,在网络时代出现的并且与网络有关的专业术语或特殊用语,比如“网络病毒”、“防火墙”、“BUG”、“黑客”等等,也是网络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互联网刚刚兴起的时候,人们便被便捷的网络交流所吸引。由于当时网络条件的限制,人们倾向于用正式语言文字进行交流,以达到传达信息、理解双方意愿的目的。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交流在社会交际中越来越普遍。这时,在网络对话中开始出现一些网友自创的语言。例如:3Q――Thank you的意思;B4――Before的意思等等。这些网络语言很多都是源自于人们在网络交流中对简洁和速度的要求,而网络交流既不同于面对面的有声语言交流,也不同于传统正式的书信交流,它是一种即时的输入与回复的模式。在这种模式下,以简洁和速度见长的网络语言应运而生。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互联网建设日趋完善。个人电脑的数量不断增加,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也渐渐离不开网络,而这个时期的网络语言也随之发生改变:由单纯的追求对话简洁和速度转变为增加娱乐性和展现个性,网络语言的模式也变得更加丰富,不再局限于谐音和数字、字母指代词。譬如:“菜鸟”指初级水平的新人;“潜水”指在论坛里沉默不发帖也不回帖的人。此时的网络语言还局限于日常的对话交流,许多网络语言还是从日常对话衍生而来。

如今的网络语言在原来的基础上又有了进一步的改变,不再只局限于沟通交流的便捷性,而是与我们的社会环境紧密相关。例如:“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出处是一封被发到网上的辞职信,上面只有这10个字。在这封辞职信迅速走红之后,人们通常用“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来表达特别的想法,或者宣传某个东西。又如“吃土”一词出处是在一年一度的网购盛会“双11”之后,不少网友纷纷表示钱花得太厉害,以后吃不起饭,只能吃土了。之后,人们用“吃土”来形容败家之后一无所有的困境。网络语言的不断演进,也逐渐影响到传统媒体的用语规范,并逐渐被媒体接受和使用。

二、网络语言盛行的原因

及时,互联网在我国日益普及,使得网络向社会生活的渗透明显加快。互联网服务形式和内容从深度和广度上不断扩展,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以在网上进行办公、娱乐、教育等活动,不仅提升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而且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工作和思维方式。互联网的开放性、交互性、平等性等特点,是网络语言得以存在的基础,也为网络语言的盛行提供了技术条件和发展环境。

第二,网络语言独特的构词造句方式使其易被人们所接受。网络语言利用谐音、隐喻等修辞手法,使得新造的词语更易让人产生联想,也更加平民化、大众化、生活化。这些网络语言格式灵活,用起来简明生动,可广泛运用于媒体和新闻当中,适合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受到大众的欢迎和喜爱。

第三,许多网络语言起源于社会热点事件,而这些热点事件往往备受瞩目。如果这类事件的概况或基本特征能被某个新词或短语所反映,并且能够表达人们对这类事件的共同认知或价值取向,那么这个新词或短语就能迅速流行于网络并逐步向其他媒体渗透。这些网络语言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民众的心声,是网民情感表达的一种另类方式。一些言简意赅、生动形象的网络语言在受到人们追捧的同时,也逐渐被主流媒体接纳。

三、网络语言对新闻信息传播的影响

首先,网络语言使得信息交流的载体变得更加多元化。语言是提高信息交流效果最重要的载体,它使得信息发出者和接受者之间的思想得以交流。网络语言作为一种新的信息载体,它的表达风格十分独特有趣,常常在表意的同时还会含有一定的情感在其中,在交流的过程中容易被记住和传递。网络语言可以以文字的形式来表达人类说话的语气、动作等,即时传递信息交流双方的情感,也可以用一种幽默的比喻形容某种网络行为,以此加深人们的印象,营造良好的沟通交流氛围。除此之外,网络语言往往和一些社会热点相联系,比如:“上天台”、“有钱任性”等词语,虽然这些词是网民对这些事件的一种戏谑化的表达方式,但是其中包含了人们对事件独到的理解和认知。

其次,网络语言简化了信息传递过程,使得信息交流的效率显著提高。作为一种高度浓缩化的语言,网络语言十分符合交流主体在网络空间中的信息表达方式,其使用时的简洁表达以及蕴含的情感因素,大大加快了新闻信息传播的速度。相对简短的信息和丰富的表情空间,使得网民可以在短时间内进行大量的信息输入与传出,也使得网民在有间内可以接收到更多的信息,并更快地获得认知感。

再次,网络信息传播双向性和交互性的特点,使得交流主体自由化的同时,也使信息交流更加趋向个性化。在网络这个虚拟社区中,交流双方可以相互认识,也可以素未谋面,交流的内容有很大的随意性。为了突出自我,张扬个性,显示与众不同,网民会更加重视表达方式的独树一帜。虽然不同的网络场合有着各自独特的网络用语,但是处于网络交流中的人所普遍具有的心理是大致相同的,那便是获得认同和彼此交流。因此,渴望获得认可和交流的网络主体便会通过增加对网络语言的熟悉度来使自己更快地融入网络社区,与此同时,人们对网络社区的情感归属越发强烈。

,网络语言在带来诸多积极影响的同时,其非规范性也对新闻信息传播产生了消极影响。与传统语言相比较,网络语言的随意性和口语化程度较大,缺乏严谨性和规范性,容易产生语法和错别字等问题,对大众造成不良影响。此外,由于网络语言产生并广泛应用于网络空间,对那些不经常上网的人来说,理解这些语言就会非常困难,从而对信息交流造成阻碍。

四、网络语言的规范

海德格尔曾经说过,语言不仅是人类沟通的符号或媒介,更是人类思想、生命之具体表现及历史文化之承载者,同时也是民族情感认同之表征。现如今,网络语言已成为人们信息交流的一种重要的表达方式。然而,网络语言的不规范有时会对语言理解产生障碍,降低信息传播效率,造成信息传播“失真”的局面。因此,加强网络语言的规范性便显得尤为重要。

从政府有关部门来说,应该确定规范网络语言的目的和标准,并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语言作为人类交流的工具,必须有利于信息的传播,做到交际到位的程度。网络语言作为一种新型的语言形式,既不能脱离语言的应用,也不能脱离语言的发展,在实际应用中,除了要遵循语言的传播性、交际性、丰富性等原则之外,还应该顺应语言的发展方向并且对社会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从媒体角度来说,对不同新闻媒体中的网络用语应有不同的规范,根据网络媒体的不同受众群体来具体制定标准。从传统的报刊、广播、电视到现代的网络,信息传播方式由原来单一的“视”、“听”到现在的“视听”一体,媒体应跟随时代的变迁,从多角度衡量网络语言的标准规范,承担其传播文化的责任。

从网民自身的角度来说,在不断丰富网络语言的同时,也应该自觉维护网络语言的规范性。在网络交流中,要使用健康的、积极的、雅俗共赏的网络语言,抵制病态的、消极的、粗鄙庸俗的网络用语,营造和谐的网络氛围,传递正能量。

浅谈新闻信息传播研究:负面新闻信息传播积极作用的若干探索

摘 要 在我国长久以来的新闻传播过程中,都是以正面新闻作为主体来进行宣扬和传播,然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负面新闻的积极作用越来越受到了新闻工作者重视,作为新闻工作者应该首先正确的认识负面新闻的客观性,要积极的发掘负面新闻中的正能量,将其对于社会舆论的积极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在坚持正面新闻为主体的新闻报道之中,合理的让公众来接受负面新闻,从而更加良好的发挥新闻传播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 负面新闻;信息传播;积极作用;探讨分析

在我国新闻传播过程中,每一位新闻工作者都应时刻谨记以正面新闻播报为工作主要内容的新闻传播宗旨,尽量将负面新闻所占据的播报时间压缩到最小。这些新闻工作者所做的努力都是为了尽量的发挥正面新闻对于舆论的正确引导作用,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和谐,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公民的整体素质较以往有了质的飞跃,群众对于负面新闻的理解和认知已经远不是以往可比。因此作为新闻工作者应该及时的调整自己的工作思路,对于负面新闻加以正确的利用,让负面新闻能够发挥其应有的正面意义,为社会的稳定和和谐发挥能量。

从新闻本质上来讲,正面新闻和负面新闻同样都是客观的存在,而并不是负面的新闻一定就会对社会舆论产生负面的影响,相反在公民素质不断提高的我国,适当的负面新闻反而会激发群众的责任感和凝聚力,唤起社会公众对于道德素质的期盼。因此笔者认为作为一名的新闻工作者,首先应该给予负面新闻以正确的认识,承认其客观存在的事实,并且要适量、适度的利用负面新闻对于社会舆论的积极作用,通过自身的努力来的驾驭负面新闻,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

1 新闻传播过程中负面新闻的重要意义分析

随着我国新传播事业的蓬勃发展,业内越来越多的学者呼吁要正确的认识负面新闻在新闻传播过程中的积极作用,很多学者都表示负面新闻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新闻信息内容,在新闻传播渠道如此发达的当代社会,对于负面新闻的回避甚至是屏蔽,不仅起不到正确引导社会舆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目的,反而会起到一定的反效果。在面对负面新闻时作为新闻工作者首先要负起自己应有的责任来,要正确的把握舆论走向,其次要给予社会公众的是非评判能力以充分的信任,相信我们的群众在面对负面新闻时能够做出自己正确的判断。作为与正面新闻相对并且客观存在的负面新闻,其对于整个社会发展和进步的积极意义远远超乎我们的想象。普利策奖作为新闻界的较高奖项,自创立以来经历了80余载,其中有超过半数的奖项颁给了负面新闻的报道者,这也充分的说明了负面新闻对于整个新闻事业的发展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负面新闻对于社会阴暗面的报道能够有效的唤起社会公众的正面意识,让公众自发的抵制和远离这些社会阴暗的角落。例如对于吸毒者的报道,很多媒体和报纸都曾经将吸毒者的丑陋嘴脸以及悲惨的生存现状公诸于世,这类负面的新闻不仅没有教会社会公众吸毒,反而让公众认识到对于生命的摧残以及对于人性的践踏,这种积极的作用要远比正面的“远离,珍爱生命”的教育更加具有意义。不仅如此,很多负面新闻不仅拯救了无数社会公众的灵魂,同时也拯救了生命。例如我国在2008年曝出的“三鹿集团奶粉”事件,事件的报道自始至终都可以被认定为负面新闻,对于三鹿集团来说更是灭顶一样的负面新闻,但是其对于社会的积极意义却远不止公众责任心的呼唤,国家为此制定了严格的乳品检测标准,让无辜的婴儿不在受到这些黑心企业的伤害,这不仅是对于社会责任心的呼唤,更是对于中华民族未来的捍卫。

2 新闻传播过程中负面新闻积极作用的发挥

负面新闻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事实,其作用也具有两面性,关键是看作为新闻播报者的我们如何的把握。对于很多的负面新闻,作为新闻工作者不仅不能够回避,反而要迎难而上,积极的接触和引导负面新闻的播报走向,要让公众在接受负面新闻的同时时刻保持一种正确的认知方向,这样才能够有效的发挥负面新闻的积极作用,将负面新闻的负面效应有效的降低甚至是的

屏蔽。

2.1 合理把握负面新闻信息的播报,充分发挥负面新闻的警示作用

负面新闻之中有很多关于自然、人为灾害之类的新闻,这类新闻事件很多都是触目惊心,甚至是惨不忍睹的,这些新闻的播报对于社会公众来讲有着很强的警示作用。例如交通类负面新闻的播报,事故现场的惨烈画面负面性十足,甚至很多惨烈的场面都超出了公众所能承受的范围,这时作为新闻工作者就要适度的把握此类新闻的播报尺度,既要让公众受到应有的警示,又要保持对于事故当事者的同情和保护。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飞速提高,汽车作为一种家庭消费品,其数量在近几年正呈现指数般增长,伴随而来的就是交通事故数量的增长,这给许多家庭造成了难以磨灭的伤痕。对于此类新闻报道者应该本着为逝者寄哀思,为生者敲警钟的原则,充分发扬新闻报道的公众教育力量,让人们珍爱生命,谨慎驾驶。

2.2 正确传播负面新闻,维护国家利益

近年来有很多关于我国的负面新闻报道,不论是在经济还是在军事方面都是如此,作为新闻工作者对于这些负面新闻不应该选择回避或者是刻意的美化,而应该是有选择性的、带有舆论导向性的加以报道,借助此类负面新闻来提高社会公众的凝聚力,让社会公众能够通过这些“攻讦”来意识到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辉煌成就,让公众意识到正是因为我们的成就才引来了这些负面的攻讦,以此来提高公众的民族自豪感。同时也要在新闻报道之中唤起社会公众对于本国政策的支持和拥护,虽然社会公众对于本国的政策关注度极高,但是却对本国的外交以及对外政策关注度不够,要知道本国的对外政策也需要本国人民的支持和拥护,这同样也关系到本国的利益,因此作为新闻工作者要在合理利用负面新闻积极作用的同时,提高社会公众的民族意识,支持和拥护国家各项政策,维护国家利益。

2.3 正确引导舆论导向,提高社会道德

近年来随着我国新闻事业的发展,自媒体作为一种全新的新闻传播方式,正无时无刻的改变着我们的生活,而自媒体中的新闻有正面新闻,同时也有负面的新闻,猎奇心理较重的公众对于负面新闻的传播要超过正面新闻,而作为新闻工作者同样也要正确的认识和把控这些自媒体中的负面新闻。例如经常在微信和微博之中传播的有关于社会道德方面的负面新闻,其传播效应令人惊叹,然而这些负面的新闻却大大的提高了社会公众对于道德和素质的呼唤,新闻工作者要的把握这些自媒体中的负面新闻,加以充分的利用,发挥其对于社会道德的提高作用。

3 结论

负面新闻作为一种与正面新闻同时存在的新闻,其作用并不仅仅是消极的和负面的,这取决于新闻工作者的把控,作为新闻工作者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利用负面新闻的积极作用来提高社会公众的正确认识,促进社会的和谐和稳定。

浅谈新闻信息传播研究:负面新闻信息传播的积极作用研究

[摘 要] 一直以来我国所宣扬的新闻传播观是以正面新闻信息传播为主,但是不管是从接受者的心理承受及日常生活所需而言,还是从整个社会稳定及发展的程度而言,我们都需要正确认识负面新闻信息的积极作用,并且适当的“松绑”负面新闻信息,利用一些有效的传播方式来发挥负面新闻信息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 负面新闻信息;功能;积极作用

一、引言

一直以来,在我国的新闻信息传播中,新闻传媒时刻需要铭记的新闻传播观是以传播正面新闻信息为主。与正面新闻信息相反的正是负面新闻信息。因为以传播正面新闻信息为主这一观念为新闻传播的主流,所以负面新闻信息的传播受到了多方面的压力及掌控,譬如:上级领导的指示;公关的金钱作用;关系户的互助。多重压力作用下,负面新闻信息通常还没来得及传播就已经被枪毙了,公众很少能获取到这方面的信息。的确,所有新闻信息都有正、负之分,但这并不意味着负面新闻信息就不能被传播或者负面新闻信息经传播后只会对社会产生负面效应。恰恰相反,经过正确的方式引导负面新闻信息的传播,能实现负面新闻信息的正面效应即对社会及公众产生积极影响。

二、负面新闻信息的关键地位

目前,国内外众多学者都认为负面新闻信息在传播信息的过程中具有关键地位。国内有学者表示:现代社会中的负面新闻信息是由那些破坏社会正常秩序的不道德或是违法及灾难性的事件所包含的信息,也就是所谓的天灾人祸。譬如:酗酒驾驶发生交通意外、SARS病毒的爆发、美国攻打伊拉克、经济危机的爆发、汶川地质等。有人提出,这些负面新闻事件都不是好事,都是阻碍历史进步、影响社会正常秩序的事件,那么传媒应该直接屏蔽这些信息,为什么还要传播呢?首先,负面新闻作为正面新闻的对立面及补充,是永恒存在的,是新闻传播的一个不可能被屏蔽的方面。目前普利策奖已经有八十多年的历史了,当中超过百分之五十的作品报道得都是负面新闻信息。对此,美国的一位新闻学教授曾经解释:对记者而言,往往负面新闻信息才是更为重要的新闻题材;对媒体而言,交通事故、自然灾害、经济危机、战争及死亡才具有市场价值。之所以负面新闻信息被看着是新闻界的宝矿,原因在于这类新闻的显著、突发、异常、情感等特征恰恰是体现新闻价值的主要要素,只要是具备这些特征的新闻很容易引起公众的兴趣。其次,经过披露社会上发生的丑陋现象及批判社会不道德现象,负面新闻可以起到舆论监督的功效,这是有益于保障公众发表言论的权利,建立良好的言论氛围,有益于弘扬民主,宣扬正气。事实上,正因为负面新闻得到了传播,一些丑恶的现象才得以曝光,政府才得以意识到问题的所在,最终才使问题得到纠正和消除。2008年我国发生了“三鹿奶粉事件”,就三鹿集团及相关的检查监督机构而言,这件事情不但内容负面,功效也负面。但是,就消费者,尤其是那些因为饮用了三鹿奶粉导致患病甚至致死的孩子及其家庭而言,这件事件内容负面,但使公众了解到事情的真相,受迫害的家庭得到了政府及医院的帮助,整个事件的功效可以说是正面。并且,这条负面新闻不仅使患病的孩子得到了及时的治疗,还避免了毒害更多的孩子,更推进了我国相关行业的整治。就这条负面新闻是否保护了大多人的根本利益而言,它是积极的,非负面的。

三、传播负面新闻信息的积极作用

所有事情都是辩证统一的,所有矛盾都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因此,负面新闻就像一个两面人,既能够造成不好的、消极的效果,又能发挥出非负面的、积极地功效。关键是信息的掌控者――传媒是否正确认识负面新闻,是否端正了传播的指导观念,是否选在合适的时机进行传播,在报道的技术方法上是否利用恰当的传播角度、表达方法等等,这些都能够减弱负面新闻的消极效应的同时发挥其积极效应,而且还能为整个社会稳定、和谐的发展起到正面功效。

(一)正确传播负面新闻信息以便发挥其中的警示功效

负面新闻中惨不忍睹的事实常常能让公众警觉,引人思考,并警告众人。当今的人类社会正处于物质极大丰富、精神境界极高的阶段,当人们在享受现代社会文明之时,也正受到众多挑战的威胁,譬如自然灾害、经济危机、战争、恐怖组织、种族暴动及环境污染等等。这些现实存在着的挑战正是现代传媒时刻关注的焦点问题,它们也在不断的通过报道相关问题向人们发出警示,希望及时引起人们的注意以便早日解决。

全球气温变暖这一事实一直以来都聚集了各大媒体的密切关注,媒体们传播时所关注的焦点在于向人类敲响关于气温的警钟。全球持续变暖不仅会使全球降水量重新分配、冰川及冻土消融、海平面上升、海岸及海湾自然生态环境失衡,还会严重影响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媒体通过正确的传播方式使这一负面新闻信息得以传播,并没有让人们对此感到难过及绝望,反而让整个人类社会进一步了解了全球变暖的危害性,加深了关于人类与自然可持续发展的认识,引发了各国政府对于环境的高度重视,并促使了全球人类一起寻找保护生态环境、合理使用自然资源、实现人与自然可持续发展的良策。

(二)正确的传播负面新闻信息以便发挥其中的激励功效

负面新闻所包含的悲剧往往以刺激、突发带给人公众一定的感触及震惊,会使公众在认识上及心理上感到这是一种挑战,从而公众会因此产生紧迫感激危机感,这样反倒激发公众迎接挑战、奋起拼搏并主动投入到处理负面新闻所反映的问题的实际活动中,努力改变社会及自然,进一步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

2008年发生的汶川地震震惊了全世界,媒体在对这一负面新闻进行传播时,将侧重点更多的放在了汶川百姓是如何面对这一灾难和全国人民是如何努力帮助灾区人民重建家园的上面,让我国人民收获到了坚强、信念、感动,也让外国民众深刻的了解到中国人、中国政府是如何齐心合力应对灾难的,对中国有更加良好的认识。

1.正确的传播负面新闻信息以便发挥其中的监督功效

报道负面新闻信息能起到舆论监督的功效,可以通过披露及抨击现实社会中发生的消极的污浊现象,给整个社会及社会公众敲响警钟,以便遏止这些不良行为的进一步发展及效仿,进而推动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及进步。现代人类的日常生活中发生了许多不良的具有消极意义的实践活动如犯罪行为、腐败行为等,这些活动的共同点在于这些行为见不得光、难登大雅之堂、都是一部分人密谋于暗室中。媒体使其曝光,公布于大庭广众之下,就能引发社会公众发起舆论进行广泛的批判及抨击。

建国后,我国监督体系具备强制力及约束力的有党委纪律、国家法律、政委纪律等,但基本上都是事后追究、惩治。又因为有些人具备控制、加工、处理信息的权利,而其自身没那么注重监督,因此常常导致这部分人不断做一些违法乱纪的事情,事后还有恃无恐,丝毫不担心法律的制裁,但是他们却一直忌惮社会公众舆论。媒体、公众舆论的监督虽然并不具备法律、纪律等监督手段的约束力及强制力,但是也具备那集中监督手段所不具备的优势。1)公开性,传媒将做出丑恶行为的人曝光,公之于大庭广众之下,使他们臭名昭著;2)及时性,传媒使腐败等不良现象揭露出来,可以迅速引起政府、司法机构、检察机关的关注及介入;3)广泛性,传媒行使舆论监督功效的真正主体是社会上各个阶层、组织及公众,而他们也正是被监督的受体。所以,负面信我的监督功效不但能事后惩治还能事前预防。

2.正确的传播负面新闻信息以便发挥其维护国家利益的功效

事实上,正确的传播负面新闻信息是可以将负面新闻信息发展成为一个有力的盾牌,有益于在国与国之间,维护本国的根本利益。新闻传播中,公众对本国在国际关系当中所的对外政策的关注远没有对本国所的对内政策关注的深刻及直接。然而当论及维护国家的根本利益时,本国的对外政策仍然有必要得到国内外所有公众的维护。国家对外颁布的政策实际上是对内的政策的在国际关系中延续,最终都是为了维护本国利益、保障本国安全及促进本国经济发展。外交关系的成效如何往往同本国及其国民的切身利益有着直接联系,传媒正确的传播那些益于维护国家利益的负面新闻信息,可以让广大民众对本国的意志有更为深刻、的了解和把握,有时公众的反映还会影响本国的对外政策及外国对本国的相关政策。

传媒的正确传播能够发挥负面新闻信息维护本国利益、保障本国安全、激起本国民众的爱国主义情怀和全球民众维护世界和平、拒绝霸权主义的意识,进而更好的保障本国利益。

四、结束语

当代信息传播非常便捷,传播方法也多种多样,任何试图屏蔽负面新闻信息的行为都是不可取的,往往这种行为不但不会使事态平息下来,反而会进一步恶化事态。事实上,负面新闻没有人们想象中的那么可怕,关键在于为谁所用,怎么报道,抱有何种价值观。目前我国政府机构和传媒们对负面新闻传播问题已有了更加理智、深刻的认识。所以,只需客观及地报道,且合理引导,负面新闻可以把内容的负面性转为功效的正面性。

浅谈新闻信息传播研究:手机媒体的新闻信息传播研究

摘要:随着科技的发展,媒体从报纸、杂志等平面媒体开始,之后逐渐产生了广播、电视,以及互联网,然而现在手机的普及以及手机功能的发展则孕育出了另一种新媒体—手机媒体。伴随着手机媒体的发展,我国手机媒体的新闻信息传播研究不断递进延伸、快速发展,并取得了丰富的成果。为此,本文就当前手机媒体的新闻信息传播问题进行研究,以便对其有更加清晰的认识。

关键词:手机媒体;新闻信息;传播

引言

作为一种新兴媒介,手机媒体以其独有的媒介特质深刻改变着传统的传播方式、传播理念,并在与报纸、电视、广播、出版等传统媒体的不断交融与竞合中,对整个传媒产业格局产生着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其发展现状及未来走向正越来越多地引起产业界和学术界的普遍关注。从手机媒体的传播方式方面而言,手机信息传播经历了由人际传播到大众传播的过程。手机的通话功能使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更为便捷,这也是手机最早的人际传播方式。手机短信业务的兴起使手机开始向大众传播媒介迈进,当前手机媒体已经成了新闻信息传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突破了传统媒体的局限性,但同时,它本身也有很多问题需要深度思考和积极探索。为此,本文就手机媒体的新闻信息传播问题做一点初浅的探讨。

一、手机媒体新闻信息传播特点

(一)手机媒体传播的实时性

手机的传播迅速及时,可以再瞬间传播到大量受众终端,可以诸多环境因素的制约,实现全世界的一体化,无论何时何地,你都可以畅通无阻的、在较大的程度上与他人沟通与交流。同时,凭借手机的“移动”随意性,使得手机在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的今天成为人们不可或缺的主流通讯工具,无论是在车站,还是在机场,无论是居家,还是旅行,处处都有手机的身影。此外,与传统媒介新闻相比,手机媒体在使用上的方便性更为明显。用户可以随时随地看到新闻,省去了买报纸、打开电视、登陆网站的步骤。可见,手机新闻选择的或然率与传统媒介新闻比较而言,具有一定优势,更为快捷方便。

(二)新闻信息的传播方式多样

3G是一种新的移动通信系统,它为众多“手机达人们”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而手机也在逐渐的开发自己功能来替代传统媒体的一些记录传播方式,用户可以迅速在网上获取多媒体新闻信息。大多数手机媒体用户选择手机报或手机电视作为获取新闻的渠道,很大程度上是出于便携、不受时间地点限制等方面的考虑,他们把手机媒体当作忙碌生活的调味品,利用在公交车、地铁、电梯中的小段时间来完成对信息的获取。此外,手机媒体突破了时空的限制,实现了信息的即使传播与接受。那些具有突发性且时效性强的事件的传播,都能体会到手机媒体的优势。当突发事件发生时,不必上网,也不必看电视,直接利用手机就可以直接迅速的通过手机报、手机电视、手机广播等等了解到近期的情况。

(三)新闻信息互动效果明显

传统媒体通常缺乏与受众的有效、及时的互动,传播的效果因此而大打折扣。而手机媒体就可以突破传统媒体信息传播的局限性,把与受众互动作为主要的方式,来多听听受众的心声,从而留住受众。近年来,无论是报纸、广播、电视,还是网络,“短信平台”、“短信参与”的字眼越来越多,这从一个侧面表明了手机短信在运用上的灵活性和机动性,暗示了手机媒体在提高受众参与、加强传受双方互动方面的巨大潜力。手机媒体自身在新闻信息的同时,通过鼓励受众以短信方式参与评论、答题等活动,在很大程度上拉近了新闻传者与新闻受众之间的心理距离,加之手机媒体新闻信息内容更为丰富生动,文字与图片相得益彰,新颖的形式帮助手机媒体赢得了越来越多的受众。

二、手机媒体新闻信息传播的途径

(一)加大新闻传播的信息量

当前,由于手机体裁短小、语言简洁等特点所造成的手机媒体新闻信息内容的简略,已经成为制约手机新闻信息传播的一个重要方面。如果要了解新闻事实的详细信息,单纯依靠手机媒体提供的浮光掠影般的“概况”,显然是行不通的。为此,对于手机媒体新闻信息传播而言,要以内容为出发点和立足点,或许是个不错的选择。为不同的受众制定不同的信息服务,在内容上有所区别,有利于手机媒体争取受众。手机媒体只有在内容上下功夫,使自己的信息短、新、深,用有限的篇幅提供能够满足受众需求的信息量,才不会在新闻信息传播的战场上输给其他媒体。

(二)改善管理,发掘受众潜力

无论是经营还是管理,手机媒体只有形成自己独立的发展思路和运作模式,才能更好地使自身的内部环境得以优化,整合自身资源,求得独立发展。为此,应该切实加强对手机媒体传播过程的管理和监督,规范传播行为,保障其生存与发展。同时,吸引受众对新闻事件进行短信评论,可以提高受众对所订阅的信息的关注程度,完善传播链条;鼓励受众发送自己拍的手机图片参与新闻图片的选登,既加强了传受双方的联系,也为手机媒体拓展了新闻来源的渠道。由此可见,每一种新闻媒体,只有充分地重视受众,切实地为受众服务,真诚地欢迎受众的参与,才能使其自身发展具备坚实的群众基础。

(三)与其他媒体进行良性互动

手机作为新兴媒体,其业务开拓与普及仍处于起步阶段。手机媒体同样没有脱离其他媒体而成为独立自主的新闻信息传播载体。在信息来源方面,手机媒体离不开其他媒体的“信息支持”。因此,手机媒体需要与其他媒体的良性互动,在竞争中有合作,在合作中求发展,才是其健康发展的正确道路。手机媒体与其他媒体的互动空间很大,但是,无论是社会效益还是经济效益,它们之间互动合作所带来的好处都是毋庸置疑的。例如:报纸开设短信平台、广播电台在节目中设置短信互动话题、电视台开辟专门的短信通道供观众交流与互动等等,这些都可以认为是手机媒体与传统媒体良性互动的良好开端。

三、总 结

总之,手机媒体正在改变现有传播格局,形成新的交流环境,成为当前媒体发展的热点之一。手机媒体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还是新生事物,它在新闻信息传播领域里的作用也有待加强。手机媒体新闻信息传播想要求得更大的发展和更多的生存空间,就应该直面存在的问题,弥补不足,发挥优势,优化管理和经营方式,争取更多的自主权,这样才能够帮助手机媒体开拓市场,增强其竞争实力。

浅谈新闻信息传播研究:浅谈负面新闻信息传播的正面作用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负面新闻信息传播发挥着正面作用。只要坚持新闻的党性原则,理解和切实把握新闻信息的负面性,就能够使一些负面的新闻信息传播成为国家政策和制度层面的一种完善,并通过有效的警示和激励发挥大众媒体舆论监督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新闻;负面性;传播;分析

无论是正面信息还是负面信息,都是客观存在的。在信息媒体日益普及以及通讯手段日显便捷的条件下,如何正确看待和运用负面信息,并使其发挥正面的和积极的效应,这应引起各级政府、新闻媒体及社会公众的广泛重视。特别通过由达赖集团一手策划的分裂祖国、阻扰奥运火炬传递的事件,对我们进一步加强对负面新闻信息的研究和引导提出了迫切的要求。

一、负面新闻信息的涵义及其表现

负面新闻信息作为信息的一种原始状态,就其本身的价值判断而言是负面的,比如地震、塌方、洪水等自然灾害;社会上种种违法乱纪和有悖于道德的行为,如贪污腐败、徇私枉法、坑蒙拐骗、色情暴力等丑恶现象;还有交通事故等人为的灾难。而“负面新闻”则通常是指经过人加工而成的新闻报道,实际上是指那些消极层面的新闻报道。在这种情况下,它―般有两种理解,即一种为报道的内容是负面的,产生的影响也是负面的;另一种则是报道的内容本身并不是负面的,但由于记者在认识上的偏颇或媒体操作上的不慎而未能加以客观真实的报道,以致产生消极的影响。

负面新闻信息和负面新闻的主要区别,在于负面新闻信息是指一种处于原始状态的消极变动的事实,而负面新闻是指经过人所传播的新闻或是产生消极影响的新闻。就其在社会上的效应来看,负面新闻信息可从三个方面加以辨别。

首先,就是坏消息或者不好的消息;其次,是会影响到执政党和政府形象乃至威信的新闻信息,即在大众意义上的负面新闻;再次,是与国家现行的大政方针相违背、破坏社会安定团结大局的新闻信息。对负面新闻信息的传播,既可以产生消极的和负面的影响,也可以产生积极的和正面的影响,其关键在于如何去正确认识与有效运作,这也为我们对负面新闻信息传播进行正面引导的研究与操作提供了可能。

二、正确理解和把握新闻信息的负面性

按照唯物辩证法的观点,事物总有在矛盾中运动的两个方面。有负面则就有正面,负面新闻信息也当然是与正面新闻信息相对而存在的,但不能把负面新闻信息简单地等同于坏的和消极的新闻信息,这就需要我们对负面新闻信息加以正确的理解。

(一)把握负面新闻的“负面”性

国内外新闻界都有着一个不成文的惯例,即对负面新闻的报道通常被受到限制,其原因不外乎很多人均认可这样一个假设,就是负面新闻将会产生负面的效果,而大量地报道负面新闻更会使民众对这个政府或社会失去信心。在一个民智未开和闭目塞听的社会,这个假设也许能够成立,但在当今民主进程不断加快、电视和网络普及、社会开放、国内外交往日趋频繁的环境下,这样的假设是很难成立的。

(二)负面新闻的价值判断应符合新闻准则

众所周知,新闻的生命在于真实和及时,并不在乎其正面和负面,只要是真实的新闻就能得到受众的欢迎,没有受众在接受到新闻信息时先去判断它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大家所关心的只是新闻本身。而新闻若被套上正面或负面的枷锁,则必然会在某种程度上丧失其真实与及时。

三、发挥负面新闻信息传播的正面作用

实践证明,只要坚持新闻的党性原则,辩证且地把握负面新闻信息的负面性,就能够使之传播在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产生积极的和正面的效应。

(一)负面新闻信息的正确传播能够促使国家政策的调整和制度的完善

负面新闻信息本身所反映的事实的好与坏、对它如何认识与表现、其传播的环境以及受众等方面的因素,都会直接影响到它所传播的效果。1998年8月,我国长江流域发生百年不遇的特大洪灾,洪水尚未消退且灾情隐患犹存,举国上下正万众一心地投入到全力抗洪的特殊战斗之中。然而,地处长江上游四川省部分地区的许多原始森林却遭到了不法分子的乱砍乱伐,对此新华社记者采写了题为《长江上游仍在砍树》的新闻报道。消息披露之后全国上下一片哗然,各媒体及社会大众纷纷表示强烈谴责。和有关部门也为此先后进行了重要批示和政策调整,时任总理朱F基要求有关部门立即行动起来,严厉打击非法砍伐活动;时任副总理李岚清及四川省委书记谢世杰等分别就此予以批示;国家林业局还向全国长江上游天然林一株也不能砍伐的决定;国务院调查组也适时赶赴四川省视察并指导工作,并从9月1日起提前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

(二)负面新闻信息的正确传播能够成为一种积极而有效的激励手段

一些负面新闻信息的适时传播,能够使人们在心理和认识上感到某种挑战,并产生强烈的危机感和紧迫感,从而激励人们奋发应战并主动投身于解决所反映问题的实践中,进而进一步推动人类实践活动的发展。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人类在享受高度文明的同时也正在面临着诸多的挑战,如、恐怖活动、环境污染、人口膨胀等。这些现实的威胁都是媒体所关注的社会问题,并时时提醒着人们引起注意并加以解决。1999年10月12日,全世界的新闻媒体都广泛报道了届时世界人口超过60亿这样一个事实。这原本是一则喜庆的消息,然而各大媒体报道所注重的视点在于它向世界再次敲响了人口警钟,人口的急剧膨胀不仅加重了地球的负担,使地球资源的消耗加快,扩大了贫富之间的差距,而且它将严重地影响到人类文明的进程。

(三)负面新闻信息的正确传播能够成为媒体发挥自身舆论监督职能的有效形式

负面新闻信息的传播具有舆论监督的警戒功能,它能够通过对社会现实中消极污浊现象进行揭露和抨击,给社会和社会大众以一定的警醒与告诫,以抑制不良行为的扩张和蔓延,从而推动社会的文明与进步。在社会实践中存在的大量消极活动诸如腐败现象等,都有着一个共同的特点,即见不得人、偷偷摸摸且不敢登大雅之堂而谋划于密室。媒体将其揭露出来告白于天下,就能掀起社会舆论广泛谴责的强势。

总之,在信息化时代深入发展的今天,任何刻意掩盖负面新闻信息的做法无疑是掩耳盗铃,且最终使事态更加恶化并背离初衷。我国政府及新闻媒体在这一问题上的认识已经更趋理性且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因此,只要、客观地看待和运用负面新闻信息并加以正确引导,就能使其发挥正面的积极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