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少数民族学生语文学习探讨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篇少数民族学生语文学习探讨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少数民族学生语文学习探讨

少数民族学生语文学习探讨:当代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的民族性及发展

摘要:在我国悠久的历史上,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包括文学艺术在内的光辉灿烂的文化,同汉族文学一样,我国少数民族文学也有着丰富多彩的内容和源远流长的历史,当代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的总趋势是在曲折中前进。

关键词:当代文学 少数民族 民族性

我国少数民族当代文学始于1949年,是我国少数民族现代文学的继承和发展。随着新中国的诞生,社会主制度的建立,党的民族政策和文艺方针的贯彻落实,50多年来全国范围内已经形成老中青相结合的多民族、多语种、多梯队少数民族作家队伍,创作出一批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反映时代主旋律、表现民族特色和时代变革的好作品。在新时期,为什么小说创作比较繁荣,而且写出那么多有深刻思想内容和艺术价值的好作品。

一、少数民族文学中的民族性

文学的民族性是一个民族精神特定的形象性、艺术性的具体体现,它只能建立在作者的民族自我意识和民族的文化土壤之上。一个民族之所以成其为一个民族,并在特定的历史阶段不能为其他民族所取代,在很大的程度上是由文化上的差异所决定的,这种有别于他民族的文化,又是由该民族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一系列的共同历史条件下,特别是在共同的经济生活影响下所形成的社会意识形态所决定的,它直接反映着该民族在生产和社会生活中的相互关系,又使这种关系细致地体现到人们的意识、行为之中,使其稳定和持久。这些对于一个民族的社会生活尤其是文学都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近年来的少数民族中短篇小说创作,有一个值得关注和欣喜的趋势,就是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作者逐渐摆脱了过去的那种简单地叙写民风民俗、俚语服饰、传奇故事的平面化叙事套路,而展开了属于自己的文学追求,在一个更深的层面表现民族精神。他们的作品往往更注重于塑造在特定的时代背景环境下独具个性的鲜活的人物形象,积极调动各种手段刻画人物的性格和内心世界。譬如叶广芩的《逍遥津》,视角独特,语言娴熟,凸显人物的性格命运,颇具艺术感染力。再如梅卓的小说集《麝香之爱》,文学性很强,具有独特的民族韵味,叙述手法颇具灵性。作者观察生活深入细致,故事情节曲折蜿蜒,起伏不定,往往于轻松平常处显现意味甚或沉重。书中的主人公大都是当代藏族知识青年男女――画唐卡的画家、歌手等等,折射出一个古老的民族在21世纪前行的身影。作品中的文学性和民族性得以巧妙地契合互补,对于藏民族的历史和心路历程有着别具特色的艺术呈现。

二、民族性是少数民族文学发展的底线

(一)少数民族文学存在和发展的底线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坚持文学的民族性书写是文学,特别是少数民族文学存在、发展的一条底线。“五四”以来,关于文学的民族性与世界的争论一直是个热点,坚持民族性书写,是发展我国少数民族文学事业的重要基点。在中短篇小说中,可以看到一些少数民族作家在民族性的书写中进行了富有成效的探索,如藏族作家格绒追美的《失去时间的村庄》,作者从大山深处的村庄看雪域、看世界、看过往的岁月、看当下的进程,也窥视未来的面目。作品的写法新颖别致,在传统中融入新的时代气韵,具有鲜明的民族和地域特性。哈萨克族作家叶尔克西・胡尔曼别克的《黑马归去》也以一个哈萨克人的独特眼光,通过一匹外来的健壮的黑马去窥视一个民族最隐密的心灵世界。这些作品都体现了作家自觉的民族性书写,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格。

又如,佤族作家袁智中的短篇小说集《的魔巴》就聚焦于云南佤族山区的人与事,把作家独特的生活体验以及她所理解的地域文化、风土人情和民族性格融入到作品中,因此作品很有张力。她的《丑女秀姑》讲述的是一个山寨丑女人秀姑与几个矿工的情爱故事,一个苦难女人的忠诚和质朴跃然纸上。读后给人一种刚性与硬气,让读者感受到了生命的韧性与力量。

(二)宗教是民族文化的一种精神现象

宗教是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是一种精神现象,也是人类的一种精神生活方式。一个少数民族作家的创作要历史地、客观地、真实地、生动地反映本民族生活的全部面貌,表现本民族固有的文化特质和揭示本民族的文化内核以及本民族的心理结构,就不可能不对本民族宗教文化现象作认真的考察和描述。而且,宗教与文学都是人类情感的表达方式,是对世界的两种评说和把握方式,二者同属于上层建筑,都是复杂的社会意识形态和广阔的社会生活的反映。

在新时期文学大潮中,少数民族作家在自省的过程中,对宗教表现出三种态势:及时,否定宗教文化,这主要表现在老一辈作家和中年作家的作品中,如玛拉沁夫的《活佛的故事》、益希单增的《幸存的人》等;第二,在新时期崛起的中青年作家的作品中,他们将笔端渗入到本民族的宗教文化领域,正面描写宗教现象,他们既看到了宗教的消极因素,也发现了宗教文化在本民族历史发展中的作用,予以审美观照,如孙健忠的《死街》,扎西达娃的《西藏・系在皮绳扣上的魂》和《朝佛》,乌热尔图的《七岔犄角的公鹿》、《棕色的熊》,以及吉狄马加的《初恋的歌》和《一个彝人的梦想》等等;第三,肯定宗教文化,如张承志的小说。张承志的现代宗教意识在《金牧场》和《心灵史》等作品中得到了充分表现。

三、在批评中促进当代少数民族文学的发展

消除当代少数民族文学边缘文化,改变少数民族文学弱势地位,不仅是弱势文化对强势文化的自觉抵抗,也是扩大少数民族文学的影响和繁荣少数民族文学的必然要求。而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明确自己目前的话语地位和文化处境,应该承认自己相对于主流文化的弱势地位,应该承认当前少数民族文学批评在整个中国当代文学批评领域中弱势地位和边缘化的现实。我们知道,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的批评和研究一直在进行,但长期以来却缺乏自觉地从学科建设的高度去思考、反省、展开民族文学的批评和研究,致使经过了二十多年的工作,还没有为少数民族文学学科建构比较系统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思路。因此,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批评在承担对民族文化正确解读时,应该构建自己独立的批评话语,应该具有一种人文精神和开放、现代的学术品格,应该追求自己独立的文学理论精神,这是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批评改变其边缘状态的必由之路。

在当前的少数民族文学批评中,作为整体的少数民族文学的概念常常被个体民族文学的概念取代,如蒙古族文学、藏族文学、维吾尔族文学、壮族文学、哈萨克族文学、白族文学等,人们很少从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的整体高度来审视个体民族作家和作品。这使相当一部分少数民族作家和作品的价值和意义被曲解和淡化。此外,在当代少数民族文学批评中,缺少清醒的批评意识,有些批评者对民族文化特别是批评对象的文化背景和文化传统缺乏深入的研究和了解,难以对民族文学的个例进行深入的文化分析和的艺术定位,对少数民族文学创作中诸如作品的民族意味、民族表达尤其是作为作品活的灵魂的民族精神的张扬和重塑等关键和共性问题,缺少应有的关注。因此,作家很难从批评中受到启迪,这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影响了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批评在繁荣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学中应有的作用和在中国当代文学批评领域的影响。

结束语

总之,的少数民族作家,应当既能深入于自己所熟悉的民族生活之中,又能超越狭隘的民族观的束缚,克服单纯从民族学、文化学的角度来观照文学的思维定式和对强势文学、主流思潮的依附、趋同心理;不要让“文化自恋”情结和“民族自卑”意识禁锢头脑、限制视野、动摇胆魄,用清醒的头脑、现代的思想观念、先进的哲学理念来提升作品的品味。

少数民族学生语文学习探讨:少数民族院校外国文学的教学现状与改革思路

摘 要:外国文学是中文系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基础课,过去我们在这个领域里取得很大成就,随着外国文学学科和科学技术的发展,21世纪外国文学的教学也需要与时俱进。在教学模式上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将过去填鸭式的教学变为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合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加强讨论课的力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使外国文学的教学更加适应时展的要求。

关键词:外国文学教学;多媒体教学;阅读与讨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外国文学教学也进入一个崭新的时期,随着翻译事业的迅速发展,大量外国文学作品以及各种各样的文学理论著作被介绍到国内,这些著作对外国文学这门学科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它促进了学科的发展,同时也为外国文学的研究打开了新的途径。但是外国文学的教学工作也遇到很多问题,本文将就外国文学教学现状和一些改革思路进行研究探讨。

一、外国文学教学现状

外国文学始终是一个比较前沿的领域,它为学生打开了通向世界、了解世界的窗口。20世纪以来它也是很多中国作家极力学习和模仿的榜样,它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现当代文学的面貌。但由于它异源异质的文化性质,变化万千的艺术手段,使学生难以接受,尤其是西方20世纪文学更令很多学生望而生畏。过去被认为是消遣性娱乐性的文学作品阅读变成了一件非常艰难的工作,读了半天搞不清楚作者究竟要表达什么。20世纪的西方文学颠覆了过去传统的写作方式,表现手法更加丰富多彩。这些因素加在一起增加了阅读的难度,尤其是少数民族院校的学生更觉得困难重重。

传统外国文学教学一般采用两条线三大块教学模式(即东方文学、西方文学体例或东方、西方、苏俄文学体例);在方式方法上按照文学史发展脉络,将历史和作品结合在一起进行讲授。现在国内高等院校的外国文学其实主要是指西方文学,或者以西方文学为主东方文学为辅。随着文学研究的不断发展,文学史的线索也在不断延伸,需要讲授的内容由过去从古希腊到19世纪末期,发展到从古希腊到20世纪末期,远远超出改革开放以来的任何一个时期。文学史的内容在增加,但是各个学校外国文学史的课时却在不断压缩。外国文学教学多年来经过无数学者的实践总结,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目前,大多数高校的外国文学课程都采取以史为线索,分析讲解重点作家的重点作品。在讲授中一方面要对文学史的发展线索进行梳理,介绍各个时期的文学思潮和文学运动,对这些思潮和运动的性质、意义进行总结;另外,要对各个时期出现的有代表性的作家作品进行详细的分析介绍。

1999年以前的学生素质与1999年以后的学生素质相比是有一定差距的,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的热情和兴趣在减少,阅读量和阅读速度也有所下降,因此教师不得不在课堂上用一部分时间介绍作品内容。另外少数民族院校的学生很多来自偏远的省市,或者来自新疆、西藏等地区,这些学生的汉语水平相对汉族学生要差一些,这明显影响了他们的理解力,有些学生不但没有读过多少外国文学作品,对中国文学作品的阅读量也很有限。另外一方面,随着科技的发展,学生的阅读方式发生了改变,他们更多从网络接收新的信息,和阅读相比他们更喜欢看名著改编的影视片。还有,在目前的信息时代,尤其是面对市场经济的冲击,学生更关注一些现实的问题,关注学习内容的实用性,这些因素是我们这门学科当前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二、我们的改革思路

基于这样的现状,我们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改变教学方式。

(一)培养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好的老师,文学课程本身是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和素质的课程,也是陶冶情操,培养有文化、有道德、有理想的劳动者所不可缺少的课程。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发现,如果学生对一门课程本身产生兴趣他们会主动积极地去学习,这个时候学习将变成一件愉快而有意义的事。因此我们在培养学生的兴趣方面要多用一些心思,尤其是在课程开始的及时周,要进行周密的设计,认真准备,能在及时时间抓住学生,引起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这是培养兴趣的基本条件。

(二)用启发诱导式的教学方式替代填鸭式的教学方式

今天的学生和上个世纪的学生相比个性更鲜明,随信息时代而来的是当今中国大学生知识面更加广泛,有更强的独立思考意识。所以在教学中要注重启发式教育,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结合教学内容共同探讨一些他们感兴趣的社会热点问题,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这种启发诱导式的教学方法能引导他们去更加深入地思考问题,同时也能够培养他们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要适当深入探讨一些关于人生、理想以及人类社会发展趋势、人类自身发展等问题,使他们的思想能触及到心灵深处的领域,眼光更加长远,心胸更加开阔,这对他们今后的发展非常重要。中国古人就非常重视教育的作用,教育除传授知识还要育人,我很赞同清华大学的校训:“厚德载物”。从某种程度上讲培养具有高尚品德的人似乎更加重要。现在一些学生热衷于通过网络学习西方名牌院校的一些课程,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那些课程可以给他们一些启发,有一些是我们在课堂上很少涉及的问题。所以不是我们的学生不喜欢思考问题,而是我们没有给他们思考的余地,我们的教学似乎就为完成教学任务,而我们的教学任务不轻松,因此老师在课堂上主要讲和自己课程有关的内容,无心顾及其他层面的问题。

(三)借助影视作品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在英美等国他们很早就将文学名著搬上银幕,而且随着影视产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文学作品被拍摄成电影或者是电视剧。如:夏洛蒂・勃朗特的《简・爱》,艾米莉・勃朗特的《呼啸山庄》,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简・奥斯丁的《傲慢与偏见》,巴尔扎克的《高老头》,托尔斯泰的《复活》《安娜・卡列尼娜》、霍桑的《红字》,麦尔维尔的《白鲸》,菲茨杰拉德的《了不起的盖茨比》,海明威的《战地钟声》《老人与海》等。根据经典作品改编的影视作品对于学生理解作品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步入21世纪,大学生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手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们对阅读文本有一种恐惧心理,尤其是长篇小说或长篇诗歌,一方面教师在想各种办法督促学生阅读作品,而在学生方面他们对此的反映却相当消极。文学作品的阅读量决定着学生学科素质的高低,也决定着他们今后专业能力的水准,没有一定的阅读量,学文学就是一句空话。文学作品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础,所以在强调阅读文本的同时,我们不妨借助名著改编的影视作品来达到提高学生兴趣的目的。虽然看改编的影视作品无法和阅读文本相比,但至少可以让学生在短时间内了解作品,也可以加深他们对作品的理解。尤其是在民族院校,这种方式更受学生喜爱。《哈姆雷特》是一部非常经典的作品,代表了欧洲戏剧的较高成就,它还不同于小说,小说可以通过对文本的阅读达到全部的目的,但是戏剧是舞台艺术,只有舞台可以多方位地演绎作品的主题、作品的风格,也只有舞台可以使当代的中国学生了解300多年前的这部作品全貌。另外莎士比亚的戏剧本身对演员的素质要求非常高,他们的艺术家以能够出演莎士比亚的戏剧而骄傲,只有真正有功底的艺术家才可能地阐释莎士比亚的作品。这样的作品更适合通过影视的方式来了解。

(四)课前准备与课堂讨论相结合

为提高学生的阅读热情,可以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互相讨论,教师提前将需要阅读的材料告知学生,等上课时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阅读同一部作品,大家可以就作品的内容、写作手法以及作品所涉及的一些社会问题进行讨论,这个过程也是培养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能养成他们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我们的教育模式一直是教师一言堂,学生很少能提出自己的观点,他们只是被动地努力记住老师或者是教材上的观点,不敢提出相反的观点。这一方面是受中国传统思想的影响;另一方面是学生没有在课后认真地思考总结,而思考总结的前提是要对所学的知识有较深入的研究。学生间的讨论,形式自由,而且他们可以畅所欲言,彼此在讨论的过程中相互学习,共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笔者认为这种方式可以在文科学生中大力提倡和推广,不仅可以提高学习积极性而且可以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他们敢于挑战学术、敢于发表不同的见解,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新一代的人才。

(五)适度采用多媒体教学,拓展网络教学平台

多媒体教学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各个高等院校积极推广的教学方式,也是近20年来教学方式改革的主流,随着多媒体的普遍运用,它的优缺点也逐渐显现。毫无疑问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丰富了教学内容,加大了课堂的信息量,课堂上教师可精心选取有代表性的影像资料作为辅助材料给学生播放。这种更加直观、更具针对性的教学材料可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能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分析文学作品。另外教学课件的制作大大减少了板书,节约了一些课堂时间,使教师可以加快教学进度,尤其是在当下专业课课时普遍紧张的情况下这种教学方式显得更加高效。多媒体及计算机网络辅助教学模式具有集文字、图像、影像、声音等多种信息的功能,使学生从听觉、视觉等方面感受文学作品的魅力,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的内涵,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网络教学是近年来出现的又一新潮现象,通过网络平台学生和老师可以构筑另外一个交流通道,这种方式颇受学生欢迎,但是它要求老师要付出相当多的时间和精力。笔者认为也许可以让研究生参与到这个环节,帮助老师处理一些他们力所能及的问题,同时也是对他们进行教学实践的培养,今后当他们走上教学岗位时,对他们的帮助是非常明显的。这种模式一方面减轻了老师在课外的工作量,另一方面锻炼了研究生实践教学的能力和专业素养,同时同龄人的交流可以弥补他们和老师交流时的缺陷,和老师交流时他们未免拘束但是和师兄师姐交流时他们会感到轻松自在得多。不过老师要及时了解和掌握他们的情况并给予指导和帮助,这对研究生的专业学习也是非常有帮助的,也可以促使他们阅读更多的书籍。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也发现了多媒体教学的很多弊端,最近几年一些教师开始逐步减少或者干脆不用教学课件。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首先,多媒体教学改变了过去以教师为中心的方式,学生和老师之间的互动大大减少。

随着高校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多媒体教学的推广,各个高校教学班的人数也在不断攀升,一般是上百人的大课,教室里最显著的位置上挂着大幕布,教师占据一个角落操作电脑,学生的注意力都在那块大幕布上,老师和学生的空间距离拉大的同时却缩减了师生之间的教学互动。笔者认为教学的过程不是简单地靠语言来传授知识,也是师生间思想和情感的交流过程,有的时候它表现为一个简单的肢体语言或是一个简单的手势,这样的表达方式有时远远超出了语言所能达到的效果。它是一种默契,是彼此的心领神会,而且所有的学生能感觉到老师对他的关注,大班上课拉开了老师和大部分学生的距离,尤其是坐在后排的同学很难和老师进行互动,更不用说形成默契。

其次,学生过度依赖课件,课件似乎变成了学生考试的法宝。

现在的学生也许很难想象如果没有课件、没有幕布他们的课会怎么上?在我们的调查中学生坦言他们已经习惯课件上课,没有课件会使他们感觉不适应。而且他们也不知道到底哪些内容该做笔记,哪些不用做笔记,而笔记是他们考试的重要依据,所以大部分学生会将大幕布上的文字抄写下来以便复习之用。有些同学干脆问老师要课件,或者用手机拍下课件的内容。这种教学方式使学生的学习更加被动、死板,无法培养出创新型的人才。笔者在国外的高校学习过,而且是在英语语言文学系,英国高校的老师很少使用课件或者多媒体进行教学,他们依然沿用我们所说的传统教学方式,教师就某一个作家或作品进行讲解,老师到教室时会带些材料给学生,通常是老师在上课时用到的原始材料,包括作品的一个段落或者是某个学者的观点。课后会让学生自己阅读相关的材料并且进行课堂讨论,课堂讨论是他们的教学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手段,同时培养了良好的学术氛围,这种学术氛围是英国学术界的优良传统。

,多媒体在给学生呈现了丰富多彩、花花绿绿的视听享受的同时,也降低了他们的理性分析能力。

每一门课程都有内在的逻辑,每一堂课也有内在的逻辑关系。老师介绍、分析、阐释作品的过程是一个理性思维的过程,同时也有很多值得思考的问题需要和学生一起探讨。我们发现这几年的学生上课的过程就是抄写幕布上的文字的过程,而抄写的目的是应付考试。文本阐释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道德与情操的过程,是锤炼品德和性格的过程,文学正是以这样的方式影响人、改变人,这才是我们阅读经典的主要目的。当然也是通过对文本的阐释学习写作技巧,了解西方文化和西方社会的重要途径。更重要的是无论是在课上还是课下学生都需要静下心来细细体会课堂内容。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我们的问题就出在这里。浮躁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很多学者都无法安下心来读书思考,更何况是青年学生,思考的缺席使学生处在一种盲从的状态。现在绝大多数学生都掌握了使用多媒体及计算机网络的能力,他们通过自己的MP4或其他播放器随时随地收看文学作品视频、音频材料,使文学作品以更生动、更直接、更立体的形式呈现出来,这有助于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与理解。但是在享受了喧闹的视听资料之后很多学生就止于此,没有阅读文本和思考的习惯。所以笔者认为多媒体教学是一把双刃剑,似乎不适合一刀切式地推开,教学本身是有个性的,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风格,领略不同的授课方式和不同的授课风格也是高校学生的一大乐趣。另外,不是所有的课程都适合用多媒体、用课件,所以在提倡多媒体教学的同时也要强调教学手段的多样化。也许将传统教学方式和现代教学方式相结合更能提高我们的教学水平。

综上所述,21世纪外国文学教学的改革之路还很长,但是只要我们把上述几个方面结合起来综合运用,一方面努力适应时代的发展和变化以及科学技术所带来的日新月异的变化,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技术和方式提高教学质量;另一方面注重传统的文本阅读,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文本、分析文本、讨论文本的习惯,使他们在学习借鉴的同时能够有所突破、有所创新。文学是一个最需要创造力的学科,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也是我国21世纪高等教育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希望通过我们的不懈努力使更多学生热爱外国文学这门学科,并能将外国文学中的精华和我们本民族的精华相结合,创造全新的21世纪的中国文学。如果我们的少数民族学生能够很好地掌握外国文学的精髓并将它和本民族的文学相融合,我想他们一定会从中获益匪浅。

少数民族学生语文学习探讨:浅谈如何激发少数民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内地西藏班的学生是一个特殊教育群体,他们在学好藏语的同时,也要学汉语,对于这样一批孩子来说是一个挑战。农牧区的孩子更是如此。有的学生刚开始来的时候,普通话都说不好,作文语句写得不通顺,上课听不懂等存在诸多问题。然而,这些问题必将会影响他们对这门功课的学习态度和学习兴趣。那么,如何激发少数民族的学生学语文的兴趣呢?下面,是我在教学中的一些拙见。

一、用爱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来自雪域高原,他们大多数对内地的老师抱有幻想和好奇心。如果刚开始认识的时候,你就能给他们留下良好的印象,那就太棒了。这样的话,他们会因为喜欢你,而慢慢地喜欢上这门功课,所以及时印象很重要。久而久之,有的老师可能就会觉得和孩子处时间长了,心里会变得有所懈怠。或者说只是纯属为了完成任务而去工作,这样孩子们也会变得“无视”你的存在,结果可想而知。如果孩子不喜欢你,请问他们怎么能喜欢你这门功课呢?所以,不论何时,老师都要心中有学生,拉近和学生之间的距离,否则的话,学生没办法喜欢你这门功课。语文老师一般语言表达能力很强,在这方面有很大的潜质,想让学生喜欢你,相信很多语文老师都能做到。

二、让学生有话可说,从中体会到语文课的魅力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不能替代学生。西藏班孩子由于要学几种语言,汉语言对他们中的一部分孩子来说,还是相当难的。尤其是上课的时候,他们可能大部分都是被动接受。我们知道,要想让孩子学得更好,必须要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兴趣,否则,都是徒劳的。

比如说我在教学过程中采取了以下办法:及时,我让孩子们在上课之前讨论,四人一小组讨论即将要上的新课,说说他们从中获取了哪些知识,有哪些不懂的、不理解的,把这些知识写在笔记本上。结果很多孩子动起来了,他们的思维活跃起来了,他们愿意主动地去思索,去探究,他们会去思索哪些是自己会的,哪些自己不会?从而觉得自己是这堂课的主人了。第二,有些课文可以让他们参与其中,让他们表演。西藏班的孩子基本上个个能歌善舞,所以他们很乐于参与进课堂中来。我在课堂中充分利用这个优势,在上《皇帝的新装》的时候,我把全班同学分为四组,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进来。参与进来的结果就是,不需要老师说具体的过程,学生就能把爱新装――做新装――穿新装――展新装这个故事情节迅速而又完整地表演出来。在表演的过程中,学生可能体会到课文中的语言很优美。比如说:“皇帝每24小时每一点钟都要换一套衣服。”这句话语言虽然很朴实,但运用了夸张的修辞,写出了皇帝爱新装到了如痴如狂的地步。

三、学生学得轻松,而且又能学有所成

西藏班的孩子相对汉班的孩子来说,是很辛苦的。针对这样一个事实,我们语文老师要多下一番功夫,努力在保障效率的同时,想想如何让孩子学得轻松。不然,孩子在学语文这门功课时候,苦不堪言,很难对语文产生兴趣的。如果语文老师能让孩子在轻松愉悦的环境掌握应掌握的知识,那岂不是更好。

语文教师应把自己置于与学生平等对话的地位,应成为平等对话的引导者。教学内容应吸收学生的经验,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求知欲、探究欲。教师不应把整个教学过程看成是既定教案的一板一眼的演绎,而应根据学生的反应及时调整既定的教案。

在教《杜甫诗三首》时,我考虑西藏班孩子的特殊性,采用了先唱后教法。他们一听到音乐思维就活跃了,放两遍基本上都会了。这时候,学生的积极性有了,他们也有话说了,于是,你一言,我一语,课堂气氛随即带动起来。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是开心地主动地学,而且也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作者单位:安徽省合肥市第三十五中学)

少数民族学生语文学习探讨:少数民族地区不同层次民族学生中职语文教学思考

摘 要:我国少数民族大多位于偏远地区,经济文化比较落后,传统观念根深蒂固。在少数民族中职教育中,要结合少数民族的文化进行教学。根据少数民族的特殊情况和特点做好教学设计,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综合能力,促进少数民族学生发展。该文针对少数民族地区,不同层次民族学生中职教育中语文教学的困难,解决策略以及职业语文能力培养方式等进行详细阐述。

关键词:少数民族 中职教育 语文教学

我国有56个民族,一些少数民族因为地处偏远区域,所以中职教育起步比较晚,严重影响了少数民族地区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无法带动经济的快速发展。在市场竞争激烈的今天,少数民族区域的学生要想提高自身的竞争力,需要不断的提升自身素养,增强职业技能,发展,才能够符合市场竞争的需要。

1 少数民族地区中职语文教学中的问题

在少数民族地区,很多的少数民族有自己的文化和思想,并且根深蒂固,所以在少数民族地区中职语文教学中存在着很多的问题。

1.1 语文教学中的语言沟通障碍

在很多的少数民族地区,很多少数民族学生都使用民族语言,普通话并没有普及,即使有部分学生说普通话也不标准,无法用的普通话表达自己的意思,这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带来了巨大的障碍。在中职教学中,不可能以教小学生的方式,从最基础的汉字教起,而是主要对语文教材中的核心思想,情感态度、社会理解等方面进行教授,语言的障碍严重影响了中职语文教学的效果。

1.2 思想性格上的差异

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因为有着特殊的文化背景,受到本民族文化的影响,所以在思想性格上有着不同的特点。部分学生缺少对别人的信任,思想偏激,脾气暴躁,有些学生无法判断什么是善意的玩笑,什么是恶意的讽刺。还有很多学生因为与外界接触少,父母又没有多少文化,所以思想极其单纯,可是受到民族文化影响极其严重,这些学生对读书没有多少认识,很多人很小就结婚生子,弃学承担起家庭的重担。因此,这些因素在少数民族地区中职语文教学中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严重的影响了中职语文教学效果。

1.3 教学环境问题

我国少数民族很大一部分都处在偏僻地区,主要是以农业和手工业为主,经济发展比较落后,从而导致当地对教育不是很重视。在一些农村地区,教育经费的投入也不高,学生的学习环境还需要进一步提高。很多少数民族地区就没有安全的校舍,更是缺少现代化教具,只有简单的民房和普通的桌椅就构成了一所学校。缺少电脑多媒体教室等必要的设施,这给中职教育语文教学带来了很大的阻碍。

2 少数民族地区中职语文教育问题的解决策略

很多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慢,贫穷落后,这是客观事实,需要社会努力慢慢改变。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深受本民族文化影响,这需要老师逐渐引导,慢慢改变他们偏激的思想,逐渐走上健康的思想道路。面对少数民族地区中职语文教育中的问题,本人有以下建议和策略进行研究。

2.1 充分了解学生,获取信任

在很多少数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学生都对陌生人有着非常高的警惕性,并且有恐惧和躲避心里,所以中职语文老师在教学以前要充分的对每个学生进行调查走访,了解学生的民族背景、家庭情况以及个人信息等。再根据调查结果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式,发挥自己的专长,在教学中能够穿插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民族信仰等,拉近与少数民族学生的感情距离,获得少数民族学生的认可与信任。在中职语文教学中,要充分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不断培养学生的信心,正视自己的缺点,慢慢改变学生的错误思想,与少数民族学生融入一体,共同完成中职语文教学。

2.2 创造学生展示自己的机会

少数民族的学生因为对陌生人恐惧和警惕,所以不愿意表达自己的思想,也很少与他人合作。所以在课堂上中职语文老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对问题给予充分的时间思考,然后引导学生将自己思考分析的结果表达出来。虽然少数民族的学生经过思考分析的结果可能有偏差,也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励,然后对结果进行修正,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懂得合作讨论分析问题,自主思考,表达自己的思想,这样能够有效的加强中职语文教育的教学效果。

2.3 科学合理的安排教学方式

中职语文老师的教学方式直接关系着教学效果,所以在教学前要深入的了解教材,根据少数民族学生的特点合理的制定教学方法。单一的教学方式有局限性,只能适合部分学生,所以在课堂教学设计上,要设计多种教学方式结合,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策略,使学生在课堂中都能有所收获,共同发展。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不同情况选用合适的教学方式会有更好的教学效果。比如在教学中,面对比较安静的同学可以选择使用活泼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能够在游戏中学习,这样经过长时间的锻炼,就可以改变学生的性格,又加强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循序渐进的引导,只要学生迈出及时步,就要不断的给予肯定和鼓励,让学生体会学习的乐趣。

3 少数民族地区中职语文能力的培养

在我国部分少数民族地区中职学生的语文能力比较差,学校教学条件落后,如果想提高中职学生语文职业能力,需要对中职学生满足未来岗位的实际技能进行训练。首先要加强中职学生的写作应用能力。在当今社会,文字表达是最基础最重要的信息交流手段,所以要加强中职学生对写作应用的掌握。在中职语文教学中,要训练学生熟练使用书信、通知、总结、求职信等应用文,还要针对专业训练报告、总结、工作计划、标书、合同以及调查报告等,保障学生能够熟练使用未来就业中所需要的应用文。其次就是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少数民族地区,由于特殊的环境导致很多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比较弱,不能够的表达出自己的意思,所以在少数民族地区中职语文教育中,要加强对学生逻辑思维的训练,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提升学生的自信心,为以后走进社会打下坚实的语言表达基础,促进交际能力的提升。要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少数民族地区学生知识积累比较少,知识面比较窄,缺少开阔的视野,所以在少数民族地区中职语文教育中,要不断的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丰富学生的文化储备,提高修养,提高欣赏能力,开阔视野。通过语文教学能够提高学生人文品味,使思想受到熏陶,调动人文情怀,提升审美感悟,加强自身内在修养。

4 结语

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还需要依靠少数民族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然后改变少数民族地区的生存环境,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体制。相信中职语文教学能够转变少数民族学生的错误思想,培养出具有人文精神、民族特色和实用技能的专业人才。

少数民族学生语文学习探讨:浅析少数民族学生学习汉语文的意义

汉语文作为传统的人文学科,又是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意识的学术载体,代表着中国传统的精神文明建设,同时也是大时代下人文关怀的重要体现。为了更好的学习汉语文,民族大融合,为了人与人之间更好的沟通,汉语文教材出现在少数民族孩子的书桌上已经很多年了。那么为什么要求孩子们学习汉语,作为知识的传播者在教学中应该怎么做呢?

一、汉语文教学的重要性

在我们身边周围都需要语言的沟通。一个家庭之间需要语言沟通,一个民族之间需要语言的沟通,一个国家之间也需要语言的沟通。我们国家是个多民族国家,少数民族不仅学好自己本民族的语言,还要学好大家共用的语言,也就是我们的普通话——“汉语”。学好汉语我们才能无障碍的跟别人交流思想,交流心得体会,无障碍的生活在这个广袤的土地上。为了普及我们国家使用的汉语文字,国家采取了少数民族地区教学中少数民族学生学习本民族的语言之外还学习汉语文的教育教学政策。汉语言文学是我国传统文化和民族意识的学术载体,作为世界最悠久的文字,汉字在上下五千年的传承发展中,形成了独有的汉字文化。汉字教学可以说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相当强的实用科学,其对于培养高素质综合性人才的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汉语文教育教师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的汉语文教师应该具有前瞻性,要重视对学生进行高素质综合性人才的培养。在贯彻教学计划的同时,需要构建相对完整的教学体系,注重教育学生的精神文明建设和理论建设,理论实际相结合,课堂上的知识用到实际生活当中,建立健全学生的道德体系。

二、汉语文教学对教师的要求

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文学素养和语言使用能力。一方面要加强对现代汉字本身的研究,将自己抑或他人的研究成果充分地运用在日常的汉字教学当中;另一方面也要研究汉字的教学方法,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了解本民族地区学生在教学当中遇到的学习方面的困难,比如:咬文嚼字,发音是否,写字是否规范,字词的讲解必须具体,详细等。有一个老师教学生“回来”和“来”这两字词时没详细的讲解它们的区别,很马虎的告诉学生“来”这个字。学生就这样记住了,学生现实生活中跟汉族去交流时学生不管自己人回来还是别家人要过来都用“来”这个字表示,这时候别人不理解和疑惑的问题就会出现。所以老师的细心,认真的讲解对学生的学习影响特别大。还要注重学生学习汉字的重点和难点,通过不断地总结经验,有效地进行汉字教学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让学生快乐的学习汉语文,并且使用到学习生活中。

三、少数民族地区汉语文教学需要注重的几个问题

1、注重学生写字的正规、。汉语文教学必须打好汉字这个基础。这个基础对于学生汉语文水平的提高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这个基础打不好,学生的汉语文学习将遇到不可逾越的障碍;这个基础打好了,学生的汉语文水平便可望得到迅速的提高,甚至产生飞跃。相当多的学生书写混乱、错字多等现象反映了汉字教学的严重不足。一个人写出来的字就是他的“门面”、“看字如看人”这句话的说明了写一手好字多么的重要。

2、注重学生的语法与语感。如果给他人进行良好的语文教学必须从语法入手,不管是汉语文还是其他少数民族的语言都一样,掌握好实词的基础上能更好的掌握虚词,虚词的使用则理性得多。特别是连词在书面语中的使用频率远远高于日常口语。比如:“你怎么才来”这句话为例,加了“才”这个字之后表示他来晚了,让人等了很长时间了,表示有点不耐烦的意思。像这种的知识点在汉字当中很多。只有学好虚词,才能自如地运用书面语,并提高口语的水平。而且,虚词的使用与思维的发展关系密切。当然,虚词的教学也应当是动态的,结合语用实际的。不同民族语言的表达方式,语法各不同,所以学生在使用,学习汉语文时容易出现的问题是表达时按着自己本民族的语言语法形式去表达,这样以来也许跟汉语恰恰相反。比如蒙古族的语言为例。蒙古族说“我不去”这句话时“不”这个语气词蒙语中在“去”这个动词的后面,而在汉语文中“不”在“去”这个动词的前面。表达方式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依靠语法,依靠经验。

而在阅读中,语感的意义则更大。阅读不仅是获取信息、培养思维的过程,还是学习语言知识、培养语言能力的过程。要培养语感,必须通过多阅读。通过接触大量的语言材料,大胆的跟他人沟通,表达。只有大量阅读语言材料,才能充分了解语词的分布,才能学习更多的表达式,才能更好地比较和区别各种表达式的表达意义,才能了解不同表达式的不同语境。而反复地读名篇佳作能更好地体悟作品的情感和思想,并反过来体悟某些表达式的特殊意义和特殊价值,从语音、词汇、语法的不同角度综合地体悟语言运用的奥妙和规律。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其中也应当包含这样一个语言学习的基本规律。当前,特别应当提倡朗读和口语交流。要读得书声琅琅,读得痛快淋漓。手里拿着一摞子的材料不,流利的读出来出来,那等于没学好语言。

3、注重学生平时的知识积累与实际运用时的互动与熏陶。语言是人区别于动物的重要标志,是人类的重要交际工具,只有掌握了某种语言的人,才能进入人类社会,拥有人的活动,从这个最本质的意义上讲,汉语文学习是人成其为人的重要活动。每个人都必须掌握必要的语言文字和不断地发展语言,尤其少数民族的人都聚集在本民族居住地附近,所以接触的人之间都是用本民族的语言,因此提高汉语文带来了一定的影响,所以学生在教学实际过程中通过老师,书本,电视媒体来提高自己的词汇量。丰富和积累语言应该成为我们有意义的生活中的一部分。

4、注重拓展,积极引导与总结。教材上的内容比较虚拟型的,一切现实的、心理的世界都可作为语文学习的内容,教材只是这偌大的语文学习空间中的一个小小例子而已。打个比方来说,教材只是学生学习的港湾,而世界才是学生要航行的大海。学生的语文学习既要建设好港湾,也要从港湾走出去,到生活的海洋中去遨游,在偌大的海洋中探寻自己所要的宝藏。从历史而未来,为他们的未来发展打开一扇智慧的窗户。在组织语文教学时,我们可获得的信息是多方位的,有现实的,也有虚拟的,但对具体的教学来说,其选择也是有限的,不可能将所有的信息引入教学中,既没有必要,也是不可能的。其问题的关键就在于选择,进行化的选择。语文教学要正视这种复杂性。重视问题的复杂性并不等于让学生在复杂的问题中,要透过复杂的问题。从而构建起具有独特个性的语文教学。

城市越来越多,楼房林立在城市的每个角落,钢筋水泥为人们筑起一间间寓所,但往往也筑起了人与人心灵与心灵之间的那堵墙。因此,不少城市中生活的人心灵感到孤寂。而愈来愈高节奏的生活也阻隔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我们想从闭塞的小乡村走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想与他人沟通交流那么学习汉语是必走的一条路,多一门语言多一条出路,现在不只是少数民族要学好汉语,全世界的人都在学说汉语。

学生更好的学习和掌握汉语文知识,就为以后的专业学习和教学打好了基础。这样,中国的传统文化方能得到弘扬。

少数民族学生语文学习探讨:少数民族学生语文阅读教学探讨

【摘 要】 少数民族学生由于受生活环境及社会条件等因素的影响,他们在语文课的学习中,总会遇到很多困难。为提高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小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在日常教学中,语文教师应在课前认真准备,精心选择重点词语,课内教学中认真指导阅读,依托课内阅读开展课外阅读,并结合实际,拓宽阅读渠道,布置明确的阅读任务。

【关键词】 少数民族;民族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阅读是基础,小学语文教学应从语言入手,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感知其特殊的魅力,逐渐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会,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长期的实践证明,通过阅读不仅能让学生学到前人积累下来的科学文化知识,而且更重要的是能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但是,少数民族学生由于受生活环境及社会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其智力开发比较滞后,在理解、接受等方面的能力比城镇学生要相对差一些。而且少数民族地区学生使用的语文教材内容多为汉语而不是其母语,语文老师在日常教学中首先要把汉文口译成学生熟悉的本地汉语方言才能进行教学,这种教学无形中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更增加了学生的阅读困难。

为此,少数民族地区民族小学语文教师应在教学的几个环节上加强阅读训练。

一、课前准备应精心选择重点词语

词是构成语言的基本单位,人们在理解句子时总是首先从词语的理解开始的,因此,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抓住重点词语,对于这些词语的选择与确定,老师必须做全盘的考虑,精心选择合理安排,而不可随意。所选的词语既应该涵盖课文中学生识记较难的词语,又要涵盖关系本课主要内容的词语。紧扣重点词语导入阅读教学,针对重点词语所在的句子、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概括或是其它具有生发意义的地方,师生共同质疑,启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深度阅读的欲望。教师更应该结合少数民族地区当地的自然和人文环境,让学生充分理解所精选的重点词语,并结合口语表达和作文教学,引领学生走进文字的背后,去感受、还原那隐于文字层面背后鲜明的形象。这样才能够丰富学生的词汇量,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课内阅读要认真指导

“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要变“灌输者”为引导者。提高朗读质量,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率,交给学生阅读的方法,扎扎实实地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引导学生在读和听的过程中感受语言的韵味,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从而使之能够解答相关问题,进而教师再经过适当的点拨、总结,使之了然于心。

在阅读教学中,给学生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让他们乐于学习,乐于思考。教师要努力让语文课堂充满“故事”,让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真正走进课文的世界,真切地体会课文的情感,从而被感染。在课文的阅读和分析过程中,教师应更多地联系民族地区当地的自然风貌和人文景观,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引导学生联想身边的人、身边的事,联想他们熟悉的山山水水,如此则更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和阅读兴趣,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依托课内阅读来培养课外阅读兴趣

一方面,课内阅读的量总是有限的。整个小学阶段,学生在课内只能阅读三百篇左右三四十万字的读物。而仅仅靠三四十万字的阅读量,要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和习惯,肯定是不现实的。另一方面,课内阅读以精读指导为主,而日常阅读的主要方式是泛读,课外阅读正好可以弥补课内阅读量不足的缺憾。长期的教学实践告诉我们,课外阅读可以成倍、成十倍地增加阅读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养成独立读书的良好习惯,提高独立读书的能力以及泛读速读的能力。让学生从课内阅读延伸到课外阅读,从而提高语文综合能力和人文素养。

在对少数民族小学生进行语文素养培养时,要结合课文的内容,结合少数民族学生的知识基础,提一些能总体把握课文的问题,让学生边读边思考,这样先出于口,再入于耳,然后了然于心。教师不但要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阅读趣味性浓的课外书籍,而且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提出有趣的问题或在阅读中运用形象的例子、恰当的比喻,把枯燥无味的知识化为生动有趣的实例,引导学生在兴趣中探求知识、发展思维、开发智力。及时开展读书心得交流会、讲故事、猜谜语、手抄报、朗诵比赛、古诗背诵大赛、谈天说地、读书汇报会等各种生动有趣的读书活动,处处给学生有施展自己才能的机会。这样学生经过阅读的过程,体验到一种理智高于现象的成就感,从而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欲望。

四、结合实际,拓宽阅读渠道,布置明确的阅读任务

引导学生课外阅读时要杜绝走马观花似的阅读,为此,语文教师应让每个学生明确阅读任务,并分层布置阅读目标,促使学生阅读更为有效。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了解外界的欲望也愈加强烈,语文教学教师可以此为契机引导学生拓宽阅读渠道,扩大阅读量,并结合口语教学和作文教学,让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针对少数民族地区学生部分家庭经济条件较差,或买书不方便而不能满足学生阅读需要等情况,教师可在班级内或在校内开展“好书共享”活动,实现资源的共享。

总之,在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小学的语文阅读教学中,语文教师既要多学习和借鉴发达地区的教育教学经验,又要根据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整合优势资源,不断创新。

少数民族学生语文学习探讨:谈少数民族学生高中汉语文的学习障碍成因与对策

摘要:很多少数民族学生受到了地理环境以及语言等方面的影响,造成了学生学习高中汉语文的障碍,在书面写作、口头表达以及阅读理解等方面,少数民族学生与汉族学生相比较具有非常明显的差距,很难有效实现高中汉语文教学质量和水平的提升。基于此,本文针对少数民族学生学习高中汉语文展开研究和讨论,分析了导致少数民族学生高中汉语文学习障碍的成因,并且针对于此提出了解决少数民族学生高中汉语文学习障碍的对策,以期有效解决少数民学学生学习汉语文的障碍,提升高中汉语文学习效率。

关键词:少数民族学生 高中汉语文 学习障碍 成因 解决对策

少数民族学生学习汉语文本身就是一项挑战。实际上,少数民族学生学习高中汉语文不仅仅存在语言方面的障碍,在思维、心理以及地理环境方面都造成了学生学习高中汉语文的障碍,在书面写作、口头表达以及阅读理解等方面,少数民族学生与汉族学生相比较具有非常明显的差距,很难有效实现高中汉语文教学质量和水平的提升。如何能够将这些障碍彻底消除,有效的提升少数民族学生学习高中汉语文的效率,是当前我国少数民族地区高中汉语文教学工作中的重要课题。

一、导致少数民族学生高中汉语文学习障碍的成因

(一)语言障碍

我国有五十五个少数民族,并且长期以来都习惯用本民族的语言与他人进行交流。由此看来,平时说惯蒙语的蒙古族学生想要学好高中汉语文面临着多大的困难,正是因为这样的语言障碍,少数民族学生在使用汉语进行表达时,不管是在书面还是口头表达方面与汉族学生比较都显得比较迟钝。

(二)思维障碍

对于少数民族学生来说,本民族语言是最熟悉的,但是在学习高中汉语文时,就要求学生要使用汉语的思维方式去表达和思考。因此,少数民族学生在进行高中汉语文练习过程中不知道应该写什么,也不知道自己想象出来的情景应该使用什么样的语言进行表达,导致通篇文章混乱。

(三)环境障碍

环境对于学生的学习来说是很重要的。很多少数民族学校在教学设施方面都存在配套不齐全等情况,例如:缺少笔墨纸等教具,没有多媒体技术设备以及图书馆等。没有为少数民族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

二、解决少数民族学生高中汉语文学习障碍的对策

(一)实行双语教学解除语言障碍,强化汉语文语感训练

解决少数民族学生高中汉语文学习障碍应该实行双语教学解除语言障碍,强化汉语文语感训练。在少数民族学生不能良好运用汉语思维阶段,应该先用本民族的语言进行学科思维培养,方便学生有效学习相应学科的知识。同时,还要加强学生在语法、语汇、语音上的比较学习,加强汉语文阅读量以及语文语感的训练,促进高中汉语文学习,让学生将汉语文阅读当成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通过这样的教学方法能够有效的解除少数民族学生的语言障碍,学好高中汉语文。

(二)帮助学生转换语言思维,培养学生养成汉语文思维习惯

解决少数民族学生高中汉语文学习障碍应该帮助学生转换语言思维,培养学生养成汉语文思维习惯。在这过程中除了日常的使用汉语进行思维表达的方法以外,教师还可以通过一些有目的性的训练来实现。例如:在汉语文阅读教学中可以安排学生对文章进行复述和理解,在训练和课堂教学过程中,应该让学生先写后说,在写作教学当中就要反过来,应该是先说后写。通过这样的训练能够有效的帮助少数民族学生强化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有效实现语言思维的转换,帮助学生养成汉语文思维习惯。

(三)遵循情感互相渗透的教学原则,实现汉语文学习化

解决少数民族学生高中汉语文学习障碍应该遵循情感互相渗透的教学原则,实现汉语文学习化。作为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师应该使用灵活生动的教学手段、有趣的肢体语言、丰富的面部表情以及具激励性的评价方式来体现出对学生的鼓励和期待,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互动,达到一种心灵上的交流和沟通,有效激发少数民族学生的求知欲望,引导和控制少数民族学生对学习的情感,帮助少数民族学生将学习的潜力充分的发挥出来,并且可以将这种学习潜力转化为努力学习的动力。

(四)增加课外阅读,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学好汉语文的信心

解决少数民族学生高中汉语文学习障碍应该增加课外阅读,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学好汉语文的信心。历史悠久、灿烂文明的中华文化是我国五十六个民族共同创造的伟大财富。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对一些著名的古代神话故事或者是著名的诗人、文学家的作品进行阅读,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例如:盘古开天辟地等。我国伟大的诗人屈原被后人认为是苗族,从其创作的《楚辞》中能够体现出来;曹雪芹是满族、老舍是满族等,这不仅仅是少数民族学习的榜样,更是运用汉语的典范,同样是各少数民族的骄傲,教师可以增加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增强学生的没民族自豪感,为学好高中汉语文树立信心。

三、结语

综上所述,想要解决少数民族学生学习高中汉语文障碍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完成的,因此,应该实行双语教学解除语言障碍,强化汉语文语感训练,帮助学生转换语言思维,培养学生养成汉语文思维习惯,遵循情感互相渗透的教学原则,实现汉语文学习化,增加课外阅读,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学好汉语文的信心,只有这样才能够有效的解决少数民族学生高中汉语文学习障碍,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作者单位: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蒙古族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