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篇科技创新教育初探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科技创新教育初探:基于网络社区学术科技创新教育论文
一、大学生学术科技创新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大学生学术科技创新教育的教育观念有待转变。
学术科技创新活动重在学习实践和知识内化,强调活动的主体性、参与性、开放性、探索性。然而,当下高等教育依然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多数大学生学术科技创新活动忽视了学生主体的需求选择和情感体验,流于形式,重规模,轻实效,灌输式的活动吸引力不足,甚至遭致学生反感,导致参与率低。在活动评价方面,多以竞赛评比的结果来反映学生参与活动的成效,过于强调结果,而忽视了活动过程中对大学生坚持意志品质和刻苦钻研、团结协作精神的引导和教育,以至于大学生参与学术科技创新活动的动机不清或不正,没有做好准备面对科研中实际困难和挑战,结果多数科研团队或是半途而废,或是草草结束。对于大学生自身而言,多数习惯于被动式接受学习,因此,部分大学生面对需要主动钻研的学术科技创新活动时产生距离感,或认为自己能力不及,或认为自己更应花时间在课程学习上,进而选择放弃参与。
2.大学生学术科技创新教育的组织管理统筹联动不足。
目前,我国各高校针对大学生学术科技创新教育基本形成了组织保障体系和激励评价体系,但在各个体系之间、各个工作层面之间和学校各个职能部门之间缺少统筹联动机制,一般具体工作都落在团委等个别部门和辅导员上,面对活动数量和质量不断提高的要求,大学生学术科技创新活动常会出现管理职责不清、信息反馈不畅、工作效率不高、资源整合不足、政策不到位等现象,影响了大学生学术科技创新教育的深化发展。
3.大学生学术科技创新教育成果层次有待提高。
大学生学术科技创新教育的持续开展,虽然在成果数量上有较大增幅,但成果层次不高,尤其是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反映民生热点问题的成果更是难得。首先,科研选题与社会生产实践结合不够密切。目前大学生学术科技创新活动普遍停留在各级各类竞赛层面,片面追求竞赛结果,加之大学生习惯于较封闭的校园生活,缺乏足够的社会调查,难于把握社会需求的脉搏,在科研选题方面往往出于自身的兴趣爱好,与社会脱节,与市场脱节,科研选题价值不大。其次,大学生学术科技创新教育缺少多学科交叉指导和跨学科项目培育。大部分大学生学科视野偏窄,知识结构不完善,将科研创新项目局限于各自的专业领域,而指导老师也大多缺少综合学科背景,科研成果的深度和广度受到局限。再次,大学生学术科技创新教育缺乏充分的资金支持和社会资源。大学生学术科技创新教育经费主要来自学校的专项经费,很少有社会资源直接投入到大学生学术科技创新教育之中,远不能满足深入开展大学生学术科技创新教育的需要。
二、网络社区对促进大学生学术科技创新教育的作用
1.网络社区有利于促成大学生学术科技创新教育主体的教育自觉。
大学生学术科技创新教育首先要促成教育主体的教育自觉,而传统教育形式主要是学术科研竞赛、学术交流报告、创新成果展示等,可供大学生选择的学术科研内容和形式较为有限,活动的时间、场地和参与人数,对大学生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也都有限。网络社区可以打破时空的壁垒,宣传覆盖全体大学师生,传输海量资讯满足内容的选择,线上线下统一联动。大学生在网络上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资源、学习伙伴,正真实现个性化学习。借助网络社区,学校教育也可变“格式化”教育为“自助式”教育,更加体现对学生主体的尊重,满足学生主体成长需求的选择,更能激发大学生创新的潜能,增强大学生学术科技创新活动的吸引力、号召力和生命力。
2.网络社区有利于形成大学生学术科技创新教育一体化机制。
大学生学术科技创新活动是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手段,应从全局着眼于深化发展,探索一体化机制的实践。大学生学术科技创新活动一体化机制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强化学校各部门、单位之间的协作、配合,形成一个纵向的、高效的组织管理运作机制;二是,强调活动设计的关联性,协调各级各项活动之间的关系,使全校大学生学术科技活动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网络社区在信息收集、传输和存储上的巨大优势给予了大学生学术科技创新教育一体化机制有力的支持,有利于组织管理工作效率的大幅度提高,有利于学校各级部门和单位相关工作的协调统一,有利于信息的实时获取与反馈,有利于学校各级各项活动的统筹联动。
3.网络社区有利于整合校内外资源,建设大学生学术科技协同创新体。
大学生学术科技创新教育质量的提升关键在于创新项目水平的提高,学术科研创新的目标在于服务社会生产实践,好的学术科研项目应该来源于社会,服务于社会,因此大学生学术科技创新教育加强与社会的联系是提升教育质量的需要,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需要。另外,跨学科的学术科技创新教育有利于拓宽和改善大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其科技创新的意识和能力,是大学培养综合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而这需要在大学生学术科技创新活动中整合校内学科资源,加强多学科交叉指导。网络社区是实现社会资源和校内资源汇聚最为便捷的途径。网络社区可架起社会与高校、不同学科之间的信息桥梁,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学术科技创新成果的层次,有利于推进产学研合作的发展,有利于大学生学术科技协同创新体的建设。
三、大学生学术科技创新教育网络社区的建设
1.建设个性化学习活动平台。
一切教育目的都需要通过教育活动来实现,因此个性化学习活动平台是大学生学术科技创新教育网络社区的核心平台。将原有大学生学术科技创新活动体系通过线上线下活动串联,扩大活动体系的覆盖面,同时对网络社区中各类活动参与情况的分析,及时掌握活动受众群体的分化趋势和参与需求,分层次设计创新活动内容和形式,引导师生参与共建,增强社区对师生的粘性,不断提高大学生学术科技创新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网络社区基本格局中,通过微博、博客、相册、网盘等平台整理、存储、分享个人的学习心得和学习资料;创建群组,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学习需要,与志同道合的老师、同学聚集在一起,分享、研讨学习和生活;建设公共社区,设置公共的活动和应用服务,如网络课程、在线报告会、在线调研、在线咨询、论坛、分类信息检索、资源上传与下载、应用创建开放平台等。
2.建设组织管理工作平台。
统筹兼顾,高效便捷的一体化组织管理工作平台是大学生学术科技创新教育网络社区的基本保障平台。建设大学生学术科技创新教育组织管理工作平台,及时要覆盖管理对象的和建设管理队伍。通过校方实名认证网络社区成员,按校级、院系级、班级分级设置管理权限,并在学校和院系建设两级工作站,在技术、宣传、组织、运营等方面组建学生干部团队,以此将大学生学术科技网络社区覆盖全体大学生,同时建设层级分明的管理队伍,调动广大学生参与网络社区建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第二要实现管理信息的畅通传达。在网络社区集成即时通讯系统,实现像QQ一样的在线聊天互动功能,还可以实现手机短信群发功能,以确保工作通知、活动信息无遗漏、高效地向全体社区成员传递到位。第三是专项工作的规范、高效管理。大学生学术科技活动的专项工作一般涉及科研项目的申报、评审、下达、中期检查、结题、归档,以及科技竞赛作品的申报、评选、展示、表彰、归档。在网络社区中并入大学生学术科技活动项目管理系统和项目数据库,学校、院系各级管理者即可对各级学术科技活动项目的信息进行收集、统计和调取。
3.建设创新成果孵化平台。
大学生学术科技创新成果层次的提升需要汇聚校内外的资源和力量,创新成果孵化平台即是大学生学术科技创新教育网络社区的高层平台。首页是网络社区对外宣传的窗口,大学生学术科技创新成果可以通过这一窗口向全社会展示和宣传,吸引社会资源进入大学生学术科技创新教育当中,寻求社会生产转化的合作对象。同时,社会需求也可以通过校内社区招标公告向全校师生招募合作研发团队。校内团队也可以通过公告、论坛和群组等多种应用广泛征集项目创新方案和招募项目成员,形成多学科的协同创新体,提高创新项目的层次和水平。在网络社区中搭建起产学研合作信息沟通桥梁,形成创新成果孵化平台,加快社会效益的产生。
作者:曾振华 单位:广西师范大学学生工作部
科技创新教育初探:数学教学中渗透科技创新教育论文
一、以严谨的科技创新态度强化数学教学课堂
数学是一门思想性强、非常严谨的学科,它注重逻辑推理能力的培养,经过课堂教学的严格训练,可以让学生清晰、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做到言之有理、落笔有据。我刚走上工作岗位时,也曾犯了在教学中不够严谨的错误,在上“直角三角形全等”示范课时,我太在意课堂氛围,教学课堂很随意,教学时随意地画起了草图。因为老师的随意,学生作业时画的“直角”不是九十度而是大概只有七八十度,学生指着不是直角的角讲“直角”“睁眼说瞎话”。我忽然意识到自己犯了严重的错误,这就是对数学的不严谨。
二、以科技创新精神探究数学教学课堂
农村初中学生基础比较差,对数学课感觉到枯燥无味,上课就是听天书,原因是内容比较抽象、难懂。如果能将科技创新教育有机渗透于数学课堂中,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数学课也可以开展课外实践活动课。如在教学《测量物体的高度》时,我选择测量学校旗杆的高度,并根据当时的气候条件,被测物体的地理环境,利用已有的测量工具,设计出测量物体高度的方法,并测出它的高度。又如,在一次数学课外活动时,我只带了一个易拉罐和两段足够用的绳子及一根棍子(知道绳子和棍子的长度)。向学生提出问题:“不用测量工具你能测出易拉罐的高度吗?”只有少数同学知道利用三角形相似可以测量出来。所以,在数学教学中,要通过教师“搭台”、学生“唱戏”,让他们从“读”科学变为“做”科学,多参加实践活动,自主探究,通过动脑、动口、动手的操作,亲自获取科学知识和经验,并且在活动中加深对知识和方法的感悟,内化为自己的知识体系。
三、以科技创新教育的思维方法激活数学教学课堂
中学科技创新教育都渗透在学科教学中,初中数学教学是开展科技创新教育的主要途径之一,如果能穿插科技创新教育内容,可以激活数学教学课堂。如勾股定理的推导,可以有多种方法:一是作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设它们的两条直角边长分别为a、b,斜边长为c,把它们拼成一个多边形;二是全等的直角三角形,设它们的两条直角边长分别为a、b(b>a),斜边长为c,再做一个边长为c的正方形,把它们拼成多边形,以有多种方法来推导。一题多解能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思维广度,体会到学科学用科学的紧迫感。从而使学生认识到数学其实并不枯燥,它是生动的、彩色的、跳跃的。
四、以科技创新演绎数学教学课堂
因地制宜地选用生活中的事物作简易教具。如在教学“线上植树两端不栽”的植树问题时,我就巧妙地利用教室窗户作教具,请学生数一数一个窗户中有多少根钢筋,被钢筋隔开的段数是多少,并找出钢筋的根数与间隔的段数有什么样的量变关系。从而使学生清楚明了地掌握“线上植树,两端不栽时,树的棵数比间隔的段数少1”的计算规律,掌握解答这类问题的方法。通过从生活实际出发,引导学生学习,从而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就地取材制作简单的辅助教具。比如在讲授“二次函数”这一内容时,我们可以用一根铁丝,一块木板,一些颗钉子自制一个“二次函数平面直角坐标系”演示教具,进行演示教学,使抽象的教学内容变得直观具体。既形象又具体,使得学生动手又动脑,同时增强了学生科技制作意识。所以,在数学课堂中渗透科技创新教育,既加强了科技创作的普及,又提高了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然而,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并不是简单的知识、经验的积累、理性认识的过程,而是自主探究过程,但愿所有学生都能在数学教学的科技创新教育中得到自由和谐、生动活泼的发展。
作者:沈忠贵 单位:湖南省绥宁县第十中学
科技创新教育初探: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技术论文
一、兴趣
科技创新型人才具有的特点就是对科技创新活动有浓厚兴趣。对科技创新活动有很高的积极性与主动性。青少年由于自身年龄特点,对新事物有很强的求知欲,科技创新型人才往往能将求知欲转化为兴趣。兴趣是学习行为的生理动力。一旦对科技创新有兴趣,那科技创新活动对于其来说就是一个快乐的过程,就会很快吸收相应知识,并常常将其应用于实际。在初高中学校学习阶段中,对科技创新的兴趣影响其大学专业选择与以后就业为社会发展、奉献前进的方向。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培养青少年对计算机的求知欲,教师指导使其很好地将求知欲转化为学习兴趣,吸收相应知识,并将其应用于实际。将其科技创新技能用于服务社会,对自身而言是一个快乐又富有挑战性的创作过程。兴趣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快乐学习,快乐创作。
二、运用
培养青少年科技创新的兴趣后,教师如何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指导青少年学以致用非常重要。网络是个巨大的资源库。培养青少年如何搜索、过滤,提取有用信息,是必备的知识技能。在教育教学中,指导学生利用网络多种搜索引擎查找有价值的资源。利用维普网等大型数据资源网站进行相关材料资源的查找与阅读。利用IE浏览器浏览国内外近期科技创新方面知识。利用邮箱或MSN等网络聊天工具彼此间进行交流合作。利用网上视频资源进行视频教程培训。可以极大地提高与丰富青少年的科技创新能力。
三、创新
科技创新型人才具有另一个特点,就是有很强的学习与创作毅力。科技创新型人才的成长道路并不是一帆风顺就能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才的。在学习、创作过程中,有许多难题与困难。面对难题,高难度的创作目标时,毅力是否坚强,是其能否成为成功的创新型人才的关键。总结归纳要学会学精一门技术,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挫折与难题难以计数。如学生在软件编程科技创作时,遇到作品一个功能的实现有难题的时候,在毅力的坚持下,查阅各项书籍,在24小时中常常查阅知识而忘了吃饭,全身心地投入到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上。在查阅书籍的同时进行大量知识归纳与应用。在多次程序修改与调试后,实现预定的功能目标。中间的调试失败的经历与挫折可想而知。如果没有毅力坚持,一个具有完善功能的科技创新作品就难以实现。科技创新型人才成长中,毅力是一个非常重要、明显的素质特点。
四、途径
因此在探索科技创新型人才成长规律后,可以发现培养青少年的学习兴趣与坚持做好做完创作的毅力,对于创新型青少年人才的成长起着相当大的作用。学校在如何培养科技创新型人才的学习兴趣与毅力方面,可以通过以下途径:(1)利用资源创造培养环境:让青少年参与到科技创新活动中,提高青少年科技创新整体水平。(2)现代教育硬件基础设施:购买置办科技创新所需相应设备与书籍,供科技创新学习与制作。(3)提供指导与发展方向:提供相应的指导老师,提供相应的指导与鼓励,帮助创新型人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社会现代教育技术的重视程度与投入程度,对科技创新型人才培养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社会重视与投入能够有效促进科技进步与科学水平提高。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不仅是社会科技教育工作发展部门的事情,而且是整个社会人文、经济、科技发展的事情。因为最终受益的是整个社会的进步发展。因此在整个社会发展进程中,根据科技创新型人才成长规律,进行多方位、多层次培养。为国家培养出高素质、高水准的科技创新人才。利用科技创新文化提高民族创新精神,提高民族创造力。为社会创造更多科技物质、文化财富。提供给创新型人才相应的近期创作与发展动向。这点正是科技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以人为本的重要体现。注重勇于攀登科学顶峰的精神培养,对科技创新型人才进行精神层面的熏陶与鼓舞,让科技创新型人才为社会作出更多更有意义的突出贡献。
作者:郑洪均 单位:永春华侨中学
科技创新教育初探:学生科技创新教育
一:引导质疑,启迪创造思维。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善于质疑是创造发明的思维基础,有“疑”有“思”才会有探索。劳技教育的目标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更重要的是在劳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学模式的采用,应遵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在教学过程中,既要让学生学习劳动的基本知识,又要进行实践操作,把两者结合起来,并在这些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性劳动教学旨在培养“开拓型”的劳动人才,传统教学注重知识积累,往往低估学生的能力,喜欢背着学生过河;创造性教学强调教会学生探求知识、大胆实践、勇于创新,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思维去学习,从而培养学生具有时代性的创新意识。
很多人(包括有些教师及学生)都认为劳技课就是简单的手工制作课。开始时学生以为照着老师教的做就行,为上课而上课。为此我调整了上课模式,让他们从课中认识到其实劳技并非是简单的手工制作,我的模式是:
趣-----授------练-----评。
趣:在课上创设富有鼓动性、竞争性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从而独立地创造性地进行劳动再实践。巩固形成的劳动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情感,激发学生兴趣则贯穿在教学过程的始终。我在劳技课中经常抓住感兴趣的东西去导入,如:在剪纸课上,我以一个小魔术导入新课:先把一张正方形的纸很简单的折好,接着很随意地用剪刀一剪,展现在学生面前的竟是一个规则的形状,一下子就激起了学生的兴趣。跃跃欲试,都想学一招。此时我只须说明操作要点,学生个个都会全身心投入制作中,我只在适当的时候,给些提议,供他们参考。
授:传授新的知识和技能。在这一个步骤中,教师把劳动基础知识、技术要求、操作过程、注意事项等,通过讨论、讲解、演示等各种教学手段传输给学生。
练:就是要让学生通过已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创造出自己所设想的物品,在练习中加入“新思路”、“新观念”,在“操作”中运用“新方法”。这一过程要求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作力,设计出自己想做的东西,在设计之前,学生可以先猜测,假设,接着到社会上去调查研究,了解自己将要制作物品的特性、特征,以便在实际操作中更得心应手。这一过程就是学生将自己创作的物品付之于实践,生产出自己的作品。
评:在“评价”中采用“新方式”,得出“新结论”,让所学的知识得以升华,思维更加开阔。
如:在《吹塑纸贴画》一课中,经过小组合作同学们已经在课上基本上把作品做好了,课的是评估。我采取的以学生自评、互评为主,师评只是作为学生中一员的看法或提议。学生首先自己介绍他们的设计意图,为什么要设计成这样?然后,我就提出我的看法(是不是这个太阳太高了?这条鱼的比例好象和整幅图的比例不协调等类似的一些意见),同时我也积极听取其他小组的意见,让其他学生开动脑筋,努力去思考,提出自己独特的意见。怎么样才做的更漂亮?尽量做的尽善尽美。以10分制由其他组学生给他们打分。结果他们都得到的客观、真实的得分,同时也学到了其他同学的创作意念。
二:消除心理定势,培养创造性思维。
所谓心理定势,就是由一定的心理活动所形成的倾向性准备状态,决定同类后继心理活动的趋势。心理定势会影响人们对一件事、一个人的态度、评价,也会影响一个人的思维方式。
首先在课堂上要建立平等、民主、和谐、宽松的新型师生关系,尽量减少教学中太多的规定,(包括过多,过于整齐的限制,如一定须举手才能发言等),多鼓励他们提问,辩论,多引导他们动脑,动手实践,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处于一种无拘无束,自由畅达的空间,他们才会尽情的“自由参与”与“自由表达”在课上敢想、敢问、敢动,真正做学习的主人;其次要让学生积极开展课外活动,加强对生活的体验,扩大视眼,从而使学生不受教材范围,教师思维的约束,积极地动脑,勇敢地探索。
如:在劳技课的教学中,一般课堂气氛都是很活跃的。根据教学内容,我每次都让他们自由组合,5—6人一个小组,每次我先把操作要点作简要介绍,然后请学生讨论操作,其间随时可以争论,可以提出疑问,还可以介绍自己认为比老师更简单,更方便的操作,我则不以老师自居,似乎也是他们中的一个,和他们一起活动,仅在适当时给点暗示或点拨、引导,使学生的争论“柳暗花明”,有时也让他们别忘了这是在课堂。让学生愿意上劳技课,喜欢上劳技课。没有兴趣何来创新。在评估学生的作品时,我是这样去评价的:你听听老师的意见怎么样?你看看老师的这套方案可行吗?不打消学生愿意去想的积极性。让他们敢想、敢动手去做。
三:通过各种创造活动,发展创造思维。
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不能单纯局限于课堂,而在于把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紧密结合起来,课内外同时启迪他们的智慧,培养他们的创造精神,在发展创造思维中起着尤其重要的作用。例如:劳动课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方面与其他各科相比,有着独特的途径——实践操作。劳动课的实践操作既可以通过课堂教学进行,也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如:带领学生参观,组织学生课外实践,也可以开设兴趣小组等。不管是在课内,还是课外的实践操作,都要充分重视到学生的想象力、发散思维、合作意识、成功的快感,这些是培养创新意识最基本的要素。
比如:在《纸的种类》一课中,我在介绍纸的类型时,讲到牛粪纸,学生都笑了,他们很好奇。什么是牛粪纸?它是什么样的?它用来干什么的?制造它的原料是什么?这些问题统统留给学生作为课后作业,让学生利用星期天自己找答案,并要求在下次上课时能带样品来。(提示:可去图书馆查参考资料,也可上网,还可去市场上调查等)。结果,第二个星期的劳技课有很多学生真带来了样品,而且都很的很有成就感回答了这些问题。从中学生亦明白知识来自于生活,让他们把生活和知识关联起来,在生活中发现意义和充实意义。怀海特说过:教育的问题就在于使学生通过树木而见到森林。让他们学习的不只是“文本课程”,而更是“体验课程”。
四:鼓励大胆联想,培养创新精神。
“想象”是指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想象能力对于学生形成创新能力具有积极的作用。伟大物理学家牛顿说过:没有大胆的猜测,就不能做出伟大的发现。它要求教育者采用启发式,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参与教学活动,变定势思维为多向思维,拓宽他们的思路,帮助他们认清概念和规律的特点,使他们建立起以不变应万变的信心,从而尽量发挥想象,表达自己的独特见解。
”要创新就必须会想象,因此,在劳动课实践操作过程中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和对劳动课动手操作过程的兴趣,来调动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拓宽学生的思路,让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展开丰富的想象,是培养学生和发展学生创新意识的必要手段。
例如,《纸浮雕设计》一节的教学,蛇腹折和刀刻是关键。课上,我重点教完蛇腹折后,刀刻的部分仅仅画了线,要求学生根据画的线刻出来。有个学生可能没注意刻错了,我没叫她停下来,等刻完时发现错了,很害怕,但做出一个非常漂亮的柱体作品。这时,我没因她未完成练习而责备他,相反还表扬了她,对其作品给予鼓励和肯定,同时指出以后课上应该力求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课后再发挥自己的想象创造出更好的作品,老师希望以后每次进课堂时总能见到象今天这样富于创意的作品。学生只有勇于想象,勤于想象,善于想象,才能迸发出创新的火花。
教育家陶行知曾提出教育六解放原则:解放学生的头脑,使他们能想;解放学生的眼睛,使他们能看;解放学生的嘴巴,使他们能谈;解放学生的双手,使他们能干;解放学生的空间,使他们能到大自然、大社会里去扩大知识的眼界,获取丰富的知识;解放学生的时间,使他们有充裕的时间消化所学的知识,学自己渴望学到的知识,干自己高兴干的事。这大概就是创新教育的好诠释。
创新是知识经济的源头,“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劳动技术教育与其他学科一样,都担负看传授知识、培养技能和发展能力的任务。但它有独持的要求,就是学生必须学习有关的生活和生产劳动的知识、技术原理和在智力、能力诸方面培养学生观察力、注意力、想象力和思维力,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
我坚信,只要劳技教师意识到学生具有创造潜能,不断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坚持“教学做合一”,积极创造条件,劳动课教学将使无数学生创造力迸发出艳丽的火花,而且常开不败。
科技创新教育初探:透析科技创新教育问题误区及策略
摘要:我国青少年创新能力的培养虽初有成效,但目前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和误区。一、科技辅导员队伍;二、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活动内容单一;三、家长认识的误区;四、重视结果,忽略过程,活动不具连续性面对这些问题和误区,笔者认为应有以下对策:一、优化科技辅导员队伍素质;二、丰富校外活动场所的活动内容,尤其是科技活动;三、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促进青少年开展科技创新教育;四、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家庭环境很重要。
关键词:青少年创新;问题;误区;对策
人类社会的历史是一部不断创新、创造、发明、发展的历史,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是没有希望和前途的。当今社会,随着科技不断进步,创新也越来越被世界各国的重视。要在全社会形成创新的氛围和基础,首先就要从基础教育入手,从小培养青少年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科学理念,坚持立足创新实践和事业发展识别、培养、凝聚人才,促进各类人才特别是青年人才脱颖而出,努力建设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科技创新队伍。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肩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总理曾提出:“培养人才要从娃娃抓起,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保护他们的创新精神,使他们从小树立热爱科学、奉献科学的远大志向。”提高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自主创新能力,不仅需要广大科技工作者站在科学技术发展前沿,创造新的科学技术成果,还要通过科技教育,使科学精神扎根于广大的青少年中,只有这样,自主创新才有坚实的群众基础和充沛的动力源泉。
自1999年,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以来,我国推进和实施素质教育,开始了我国教育史上最深刻、最广泛的基础教育改革。这次改革,对于我国青少年创新能力的培养虽初有成效,但目前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和误区。
一、科技辅导员队伍
2007年自治区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协会对我区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基本情况进行了摸底调研。虽然被调查辅导员中有69.6%的科技教师对自己的工作表示认同,并喜欢自己的工作,但科技教师的专业背景和任课状况并不容乐观。由于我国师范类院校过去没有开设“科学教育”专业,因而目前学校并没有受过系统训练的专业科技教师,基本上都是学科教师。在科技创新活动和项目中,学生涉及的知识内容远远超出某一专业学科教学的内容,具有开放、综合和创新的特点,知识口径狭窄、专一的教师是无法承担科学技能实践活动中教学任务的。好在一些获奖项目的科学教师,年富力强,以高度的责任精神迅速“充电”,与学生在项目活动中共同提高。但就一般而言,这个问题是不容忽视的。
二、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活动内容单一
目前,虽然新疆各县市及部分社区都建成了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但活动中心的活动内容仍然比较单一,主要还是以艺术、体育、娱乐、课外辅导等内容为主,基本没有涉及科技、创新发明、科普等内容的课程。2009年,笔者随由教育厅牵头组织的自治区青少年校外联席会议赴南、北疆部分县级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进行了检查、验收,发现90%以上的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开设的基本上都是以舞蹈、乐器、健身、绘画为主的兴趣小组,几乎没有关于科技、科普方面的辅导或讲座。极少部分的活动中心虽设有科技兴趣小组,但课程及师资并无法保障。
另外,每个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都由财政配备了相应的科普器材,但通过检查发现,科普类器材的使用率远远低于其他文体类器材,并陷入“没有科技教师,无法正常使用设备、开展活动器材损坏严重无专业人员维修科技类活动更无法开展”的恶性循环之中。
三、家长认识的误区
在调研中,通过与部分家长的沟通交流,发现相对于文体类兴趣小组,家长对科技类培训的知情度和重视程度并不高。大部分家长认为,孩子通过舞蹈、武术、乐器类兴趣小组的培训和学习,能够较快的掌握一门技能,并展示出来,对学生是一种鼓励,对家长来说也很有成就感。
而科技类培训,首先,很多人不知道科技类培训为何物,培训内容有哪些;其次,由于科技类培训不能在短时间内,明显地看出学生的进步和变化,家长就认为这类培训对学生帮助不大;再次,很多人把科技、科普与学校的学科教育(物理、化学、生物等课程)混淆,认为在课余时间再参加科普培训是学校教育的重复。
四、重视结果,忽略过程,活动不具连续性
在学校、老师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培养时,往往急于求成,想要很快看到结果,希望学生作品在比赛中获奖,从而简化学生的探索过程,这会极大地削减创造发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综合素质的功能。
每一个创新发明都要经过选题、设计、实验等过程。青少年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也是在这一系列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创造发明的选题往往比实施更困难。所以,对培养创新能力而言,创新发明活动的过程比最终结果更重要。
另外,活动不具连续性,也是目前创新能力培养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创新潜力的挖掘和培养需要一定的过程和实践,现在很多创新发明或实践活动的选题很好,但往往都随着一个项目、一次竞赛的结束而结束了,缺乏连续性,使创新能力培养的效果大打折扣。
面对这些问题和误区,笔者浅谈以下几点建议。
一是加强制度建设,改革管理体制
组织领导、工作机制、经费来源、表彰奖励、成果转让及指导老师的表彰等是开展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重要保障。要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使科技活动有章可循。并且将指导学生进行科技创新活动作为教师评比的一个指标。每年对结题项目进行盘点,表彰奖励项目组成员、指导教师、管理教师,推荐项目成果申报各级各类奖励,并且将这些成绩与绩效工资相结合,认可科技教师的劳动,给予鼓励,提高他们的积极性。
在此基础上,还要加强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管理工作,把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纳入年度考核目标体系,并与学生选拔等评比活动挂钩,从而调动主体和个体的积极性。
二是优化科技辅导员队伍素质
科技教师的素质直接关系到科技教育的质量,但由于我国教育从高中文理分科,并且大学没有“科学教育”专业,导致科技教师专业背景复杂、单一,与科技教师的知识结构与所需不符。因此,对现有科技教师、科技辅导员应以短期培训、电视讲座等形式,提供科技史、科技发展、科学传播、科技活动技能等方面的短期、在职的专业培训,并在师范类院校开设“科技教育”专业,招收科技特长生,为中小学培训师资。
三是丰富校外活动场所的活动内容,尤其是科技活动
在校外活动场所多开展科技、科普活动,提高科普器材的利用率。对于边远地区,开展科普巡讲、器材下乡活动,并尽快培养当地的科技教师骨干,从根本和源头上解决问题。
四是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促进青少年开展科技创新教育
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社会责无旁贷,尤其是社会的价值取向及对科技创新的要求对青少年的科技创新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政府作为社会的主体,要通过正确的舆论导向,促进和带动青少年的科技创新教育。建立激励机制,奖励科技创新教育开展好的学校、老师等。并鼓励企业、大学为青少年的发明提供资金保障和开发市场;或鼓励科技创新企业免费设立青少年发明、动手俱乐部。如:上海交大成立“上海交大大学生创业有限公司”,为大学生具有市场前景的开发成果提供风险投资。杭州一企业设立青少年发明俱乐部,从德国进口工具,免费让青少年开展工程拼凑、车模等活动。
五是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家庭环境很重要
家庭环境,对于孩子的成长会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对于科技创新教育更是如此。陶行知说过:“人人是创造之人,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这就是说,我们每人在任何时候都处于创造之中,当然发明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家长在点滴的生活中唤起孩子的好奇心,使孩子产生发散思维,鼓励他们发挥联想。并且要尊重孩子对人生的选择和志向,尊重孩子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和评价,这对孩子的自由发展,创造性发展,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都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在充满和谐、民主的家庭气氛中父母加以正确引导,会使孩子的创新智慧充分展现和很好地开发、发展。
推进素质教育,不断提高科技教育水平,对于推动科学发展,构建和谐富裕繁荣社会,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只要我们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做到大、中、小幼相衔接,家庭、学校、社会相配。科技创新教育一定能结出丰硕的成果。
科技创新教育初探:信息科技创新教育构建
一、信息科技创新教育活动的指导思想与意义
身处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在经济全球化、信息即时化、资源共享化等演变过程中社会对人才提出了新的需求,教育由知识教育阔步迈向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即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及问题解决过程中的创造性表现,而不仅仅培养对书本知识掌握的多少。科技创新教育是培养创造性人才好的方式之一,激发学生对科技创新的兴趣,通过科学方法培养科学精神。除去学校的大力支持之外,要积极号召并联系社会团体、企业,良性结合广泛的社会力量。
二、信息科技创新教育活动开展的支撑因素
分析信息类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状况,要进一步加强对其创新能力的培养,力图通过在校期间的培养夯实基础,为其未来创新性积蓄能量。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构建创新体系,营造良好的创新教育环境
高校各部门要协调起来,优势互补,好是能够成立信息科技创新工作小组,统一规划和领导信息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工作,指导信息科技创新教育的发展规划、资金筹集、活动开展等。完善工作小组的组织协调,加强工作小组的成员构成。将科技创新提高到工作的中心位置,划拨专项资金,不定期邀请科技创新学者、专家讲学传授经验,指导科技创新工作的开展。营造平等轻松的教学科研环境,倡导师生之间平等对话,鼓励学科专业间交叉渗透,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创新能力。
(二)组建高素质、富有创新能力的教师队伍
指导信息科技创新教育活动过程中,要注意把握两个问题,首先是学生对自己的专业发展方向不具备精准判断,不好把握自己的研究方向,其次学生由于缺乏实际应用经验,不太了解自己对某一具体问题或项目开发过程中所用到的技术。配备相关指导教师介绍信息类专业方向及前沿技术研究,对具体项目提出自己的建议,帮助学生找准研究方向,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
(三)加强科研基础建设,改善学生科研条件,实施科学合理的管理机制
目前科研立项及经费设置中高校普遍存在重视教师科研而忽视学生科研的现象,很多高校甚至没有任何学生科研支持及经费投入。要提供良好的科研条件,有序对学生开放学校各类实验室及仪器设备等,积极引导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在学生科研立项及经费投入上适当倾斜,鼓励他们积极参与科研活动。采用灵活的管理模式如学分制等,明确职责及任务,奖惩分明,激发师生科技创新活动的积极性。
三、构建信息科技创新教育的内容体系
(一)塑造校园文化,营造浓厚的信息科技创新氛围
着力构建适合信息科技创新的校园学术氛围,大力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引导其在丰富多元的校园文化活动中完善自己,培养其勤于动脑勤于动手的意识,积极推动发展科技社团打造创新队伍,发掘学生创造潜力,培养组织能力和协调能力。在整体环境熏陶下,积极引导其发展个性,增长见识和才干,激发科研热情,培养创新精神,形成浓郁的科技创新氛围。
(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伴随知识经济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学科之间存在分化综合,边缘学科、横向学科不断涌现,求知需求已经不能仅仅局限于学校阶段的学习了,不断学习成为生存基本需求。要勇于打破学校阶段性教育束缚,合理调整课程设置及专业结构,体现课程的创新性及多元性,强化学科间的联系,加强基础,优化结构,以提高素质为基本原则,加强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信息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不断探索,社会不断发展会赋予新内涵。高校应积极探索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以素质要求和个人发展为根本,培养富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推进教育教学现代化。
(三)倡导学生参加科研,吸收大学生参加教师的科研工作,完善科技创新机制
培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关键步骤是结合教学和研究,让学生能尽早接触到科研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科学思维,鼓励勇于实践勇于创新的精神。大学生参与教师科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研素质,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具体实施过程中学生可以作为科研助手参与教师的研究项目,教师也可以划分科研子课题交给学生,使学生有机会在研究中学习,在学习中研究,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研究问题。培养过程中要不断完善科技创新机制,提高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的整体水平。
(四)有意识、有组织地推出高水平的课外科技活动
目前大学生普遍存在创新意识淡薄、竞争意识不强的现象,课外科技活动基于问题进行探索和学习,模式多元标准多样,能充分调动学习主动性,激发创造性思维。按照兴趣爱好结合职业规划自由选择,具备进行创造的内在动力,借助多种途径捕获知识和信息,尝试多种方案,合作者之间开展讨论并互相启发,学校保障政策制度,提供物质条件,在自由、宽容、开放的环境中培养信息创新能力。组建院校科技协会,鼓励团队协作精神,保障科技活动的连续性和作品质量,不断提高科技活动水平,完善科技创新活动条例,拓宽渠道,积极寻求社会广泛支持。
(五)举办知识讲座和科技征文活动
知识讲座和科技征文系列活动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科研氛围,便于广大学生共同参与,积极开展专题讲座,广泛邀请相关领域内专业人士分析介绍学科当前的研究状况和热点问题,然后引领学生开展研究讨论,交流自己的看法和理解,然后由专家学者进行面对面指导交流。讲座的内容安排上不应过于注重效果及形式,重要的是营造和活跃创新气氛,重点把握讲座内容的新颖性与生动性。各院系配合相关职能部门举办征文比赛、科技制作活动等,该方式适合广大学生参与,使他们在宽广的想象空间自由思维,各院校之间可以展开合作、积极沟通,互相学习,互相借鉴,发挥优势,弥补不足。
(六)建立大学生信息科技创新基地
信息科技创新活动需要长期、连续开展,学校可以从现有实际考虑,借助自身科研实力,依托相关院系、部门及教研室等与社会团体及企业联合,建立大学生参与科研工作实现科技创新的基地,为师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搭建优良平台,学生利用基地的设备工具和便利条件,结合自身专业特点,在指导下建立创业计划、从事科研工作、开展生产实践、激发科研兴趣,提高科技创新实践能力。
作者:胡永张环杨晓波单位:西藏民族学院信息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