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篇艺术创作培养研究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艺术创作培养研究:新型人才的艺术创作培养研究
一、艺术创作活动和科学研究活动中的好奇心与探寻欲望并不相同,但是两者却是相互影响、相互促动的。单就文艺对科学研究的作用来看,它能够触动和激活科学研究工作者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审美艺术中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是人们对于作品的审美效应的基本要求和标准。我们欣赏古希腊诗人荷马的《伊利亚特》,惊异于阿喀琉斯和赫克托耳的勇敢精神、高超武艺和非凡智慧;欣赏印度现代作家、诗人泰戈尔的《吉檀迦利》,惊异于人类努力摆脱自身有限的存在,渴求自由和永恒的热望;欣赏美国19世纪女作家斯陀夫人的《汤姆叔叔的小屋》,惊异于美国蓄奴制的罪恶和美国黑人的不幸遭遇;观赏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画家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惊异于那微笑的神秘;听着德国近代大音乐家贝多芬的《英雄交响曲》,惊异于作曲家那伟大的胸怀;阅读莫言的小说《透明的红萝卜》,惊异于他对人的生命向力的赞誉和探究……欣赏者在惊异中本来是片断的、零碎的感受都被接通为一个整体,他的心灵受到了强烈的撼动;而作为审美对象的文艺作品中潜藏着、幽闭着的意蕴,突然被敞亮了出来。由此可知,真正的审美艺术活动包括艺术创造和艺术欣赏,都是伴随着惊异感和探索欲而产生的。当然,好奇心和探索欲并不等于审美艺术活动,然而它在审美活动中却能够豁然贯通人们胸臆、发现审美对象的整体底蕴的电光石火。应该说,没有惊奇就没审美发现,也就没有审美艺术活动。亚里士多德在谈到悲剧等叙事性作品时指出:“一切‘发现’中好的是从情节本身产生的、通过合乎可然律的事件而引起观众的惊奇的‘发现’,例如索福克勒斯的悲剧《俄狄浦斯王》和《伊菲革涅亚在陶洛人里》中的‘发现’;伊菲革涅亚想送信回家,是一桩合乎自然律的事。”[3]在审美艺术活动中,惊奇和探索往往能带来审美发现,使人们处在发现的激动之中,因而艺术中的惊奇和探索会促使欣赏者探索人生乃至整个宇宙的奥秘。
科学工作者面对艺术世界的绚丽多姿、神奇莫测,一定会使他驻足沉思,产生一种惊异感和新奇感。在强烈的好奇心驱使下进入审美艺术世界,在潜移默化中强化探索的欲望。艺术是培养和激励人们好奇心和探索欲望的一种审美方式。在科学史上,有数不清的科学家都受到了音乐、诗歌、小说以及古老的神话、传说、童话等艺术的熏陶,启动了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也启动和增益着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精神。
今天,理工院校的学生要增益自己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在学习和科学研究活动中有所创见,参与文学艺术活动、特别是欣赏那些古今中外的艺术作品,应该说是一条有效的路径。
二、文学艺术是滋养科学工作者的好奇心和探索欲的好学校。在审美艺术活动中培养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会伴随着科学研究活动的始终,成为历久弥新的心理力量,驱动他们不懈地探索宇宙的奥秘。
许多科学家都非常重视对好奇心和探索欲的培养。他们从童年时代,就常通过艺术不断培育自己的好奇心和探索的欲望。我们以爱因斯坦为例。爱因斯坦从六岁起学小提琴,莫扎特奏鸣曲使他感到异常惊奇,他爱上了它。在所有艺术中,爱因斯坦最推崇西方古典音乐,除莫扎特外,还酷爱巴赫、贝多芬的作品。他还热爱莎士比亚、哥德、海涅、陀斯妥耶夫斯基和肖伯纳等文学大师的作品。在青年时代,爱因斯坦常常同友人在一起朗诵海涅的《哈尔茨山游记》。人们知道,高斯是18至19世纪德国伟大数学家,可是在爱因斯坦心目中,陀斯妥耶夫斯基比高斯更重要。他认为,陀斯妥耶夫斯基给予他的东西比任何科学家给予他的都要多,比高斯还多!爱因斯坦如此重视文学大师特别是陀斯妥耶夫斯基的作品,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们能够培养和发展自己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充分利用文学形象以及文学语言符号的巧妙性的美感,去思考和探索五彩缤纷的大千世界。值得一提的是,爱因斯坦同卡夫卡这位生前无名、死后殊荣的奥地利现代派作家也有过交往。卡夫卡有一句名言:我总是企图传播某种不能言传的东西,解释某种难以解释的事情。他在《审判》、《地洞》、《饥饿的艺术家》等小说中,描写了一群十分渺小的、被损害被侮辱的“小人物”的艺术形象。他们无法与天抗争、与命运抗争,因为任何抗争都会失败告终;他们连生命的安全都得不到保障,惶惶不可终日。小说通过荒诞、离奇的情节,表现了人们孤独、恐惧的心理以及作家对广大下层人民生存状况和精神状态的关注与同情。卡夫卡把文学艺术看成是探索现实世界的重要手段的主张以及对下层小人物生活境遇的深刻描写,都让爱因斯坦感到震惊,引起他强烈的共鸣,激发了他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所以,这位伟大的科学家认为,艺术与科学领域中的研究工作在起源上尽管不同,可是却被共同的目标联系着,这就是以好奇心和惊异感为动力,企图寻找与表述未知的东西;艺术与科学之间的反应虽然不同,可是它们互相补充着。
古今中外的伟大科学家在强烈的好奇心驱动下能够不懈地探索宇宙的奥秘,即使在科学研究中遭到挫折,其好奇心和探索欲望也会支撑他研究下去。这一点,我们不但在爱因斯坦的身上看到,也在哥白尼、伽利略、牛顿、波义耳、富兰克林、莱特兄弟、居里夫人、普朗克等科学家身上,都可以看到。
对于科学工作者来说,好奇心和探索欲是弥足珍贵的。对我国理工科院校的学生来说,通过文学艺术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不能不说是一种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而有效的途径。
艺术创作培养研究:艺术创作论文:新型人才的艺术创作培养研究
作者:刘坤媛 单位:中国计量学院人文学院
一、艺术创作活动和科学研究活动中的好奇心与探寻欲望并不相同,但是两者却是相互影响、相互促动的。单就文艺对科学研究的作用来看,它能够触动和激活科学研究工作者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审美艺术中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是人们对于作品的审美效应的基本要求和标准。我们欣赏古希腊诗人荷马的《伊利亚特》,惊异于阿喀琉斯和赫克托耳的勇敢精神、高超武艺和非凡智慧;欣赏印度现代作家、诗人泰戈尔的《吉檀迦利》,惊异于人类努力摆脱自身有限的存在,渴求自由和永恒的热望;欣赏美国19世纪女作家斯陀夫人的《汤姆叔叔的小屋》,惊异于美国蓄奴制的罪恶和美国黑人的不幸遭遇;观赏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画家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惊异于那微笑的神秘;听着德国近代大音乐家贝多芬的《英雄交响曲》,惊异于作曲家那伟大的胸怀;阅读莫言的小说《透明的红萝卜》,惊异于他对人的生命向力的赞誉和探究……欣赏者在惊异中本来是片断的、零碎的感受都被接通为一个整体,他的心灵受到了强烈的撼动;而作为审美对象的文艺作品中潜藏着、幽闭着的意蕴,突然被敞亮了出来。由此可知,真正的审美艺术活动包括艺术创造和艺术欣赏,都是伴随着惊异感和探索欲而产生的。当然,好奇心和探索欲并不等于审美艺术活动,然而它在审美活动中却能够豁然贯通人们胸臆、发现审美对象的整体底蕴的电光石火。应该说,没有惊奇就没审美发现,也就没有审美艺术活动。亚里士多德在谈到悲剧等叙事性作品时指出:“一切‘发现’中好的是从情节本身产生的、通过合乎可然律的事件而引起观众的惊奇的‘发现’,例如索福克勒斯的悲剧《俄狄浦斯王》和《伊菲革涅亚在陶洛人里》中的‘发现’;伊菲革涅亚想送信回家,是一桩合乎自然律的事。”[3]在审美艺术活动中,惊奇和探索往往能带来审美发现,使人们处在发现的激动之中,因而艺术中的惊奇和探索会促使欣赏者探索人生乃至整个宇宙的奥秘。
科学工作者面对艺术世界的绚丽多姿、神奇莫测,一定会使他驻足沉思,产生一种惊异感和新奇感。在强烈的好奇心驱使下进入审美艺术世界,在潜移默化中强化探索的欲望。艺术是培养和激励人们好奇心和探索欲望的一种审美方式。在科学史上,有数不清的科学家都受到了音乐、诗歌、小说以及古老的神话、传说、童话等艺术的熏陶,启动了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也启动和增益着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精神。
今天,理工院校的学生要增益自己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在学习和科学研究活动中有所创见,参与文学艺术活动、特别是欣赏那些古今中外的艺术作品,应该说是一条有效的路径。
二、文学艺术是滋养科学工作者的好奇心和探索欲的好学校。在审美艺术活动中培养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会伴随着科学研究活动的始终,成为历久弥新的心理力量,驱动他们不懈地探索宇宙的奥秘。
许多科学家都非常重视对好奇心和探索欲的培养。他们从童年时代,就常通过艺术不断培育自己的好奇心和探索的欲望。我们以爱因斯坦为例。爱因斯坦从六岁起学小提琴,莫扎特奏鸣曲使他感到异常惊奇,他爱上了它。在所有艺术中,爱因斯坦最推崇西方古典音乐,除莫扎特外,还酷爱巴赫、贝多芬的作品。他还热爱莎士比亚、哥德、海涅、陀斯妥耶夫斯基和肖伯纳等文学大师的作品。在青年时代,爱因斯坦常常同友人在一起朗诵海涅的《哈尔茨山游记》。人们知道,高斯是18至19世纪德国伟大数学家,可是在爱因斯坦心目中,陀斯妥耶夫斯基比高斯更重要。他认为,陀斯妥耶夫斯基给予他的东西比任何科学家给予他的都要多,比高斯还多!爱因斯坦如此重视文学大师特别是陀斯妥耶夫斯基的作品,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们能够培养和发展自己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充分利用文学形象以及文学语言符号的巧妙性的美感,去思考和探索五彩缤纷的大千世界。值得一提的是,爱因斯坦同卡夫卡这位生前无名、死后殊荣的奥地利现代派作家也有过交往。卡夫卡有一句名言:我总是企图传播某种不能言传的东西,解释某种难以解释的事情。他在《审判》、《地洞》、《饥饿的艺术家》等小说中,描写了一群十分渺小的、被损害被侮辱的“小人物”的艺术形象。他们无法与天抗争、与命运抗争,因为任何抗争都会失败告终;他们连生命的安全都得不到保障,惶惶不可终日。小说通过荒诞、离奇的情节,表现了人们孤独、恐惧的心理以及作家对广大下层人民生存状况和精神状态的关注与同情。卡夫卡把文学艺术看成是探索现实世界的重要手段的主张以及对下层小人物生活境遇的深刻描写,都让爱因斯坦感到震惊,引起他强烈的共鸣,激发了他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所以,这位伟大的科学家认为,艺术与科学领域中的研究工作在起源上尽管不同,可是却被共同的目标联系着,这就是以好奇心和惊异感为动力,企图寻找与表述未知的东西;艺术与科学之间的反应虽然不同,可是它们互相补充着。
古今中外的伟大科学家在强烈的好奇心驱动下能够不懈地探索宇宙的奥秘,即使在科学研究中遭到挫折,其好奇心和探索欲望也会支撑他研究下去。这一点,我们不但在爱因斯坦的身上看到,也在哥白尼、伽利略、牛顿、波义耳、富兰克林、莱特兄弟、居里夫人、普朗克等科学家身上,都可以看到。
对于科学工作者来说,好奇心和探索欲是弥足珍贵的。对我国理工科院校的学生来说,通过文学艺术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不能不说是一种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而有效的途径。
艺术创作培养研究:论影视艺术创作人才培养的途径
[摘要]联合创作课作为一门操作规模较大、涉及学科和方向较多、专业性较强的专业必修课,是影视编导专业学生艺术实践和综合创新能力培养的必要环节。本文在分析联合创作课的实践性、实地性和综合性特征的基础上,对影视艺术创作人才培养的途径进行探讨。
[关键词]联合创作课;影视艺术人才培养
联合创作课伴随着影视编导专业的建设在东北师范大学传媒科学学院已经走到了第九个年头,从设立这个专业的2000级开始到2008年2005级联合创作课的完成,已经进行了六次影视艺术人才培养途径的探索。这是一个由稚嫩青涩到日臻成熟、完善的过程。“联合创作课”是一门集影视技术、影视艺术、影视宣传、影视策划、影视运作于一体的大型综合实践体验类课程。该课程基于广播影视艺术创作教育“立足于发展着的现代科学技术平台上的艺术”这一认识,依据技术与艺术两大体系,设置了以联台创作课程为中心的三大课程板块:专业科学、人文艺术与实践操作。充分利用东北师范大学研究型综合性大学的资源优势,在多个院系范围内进一步完善现有的通识课程建设,旨在加深、加厚艺术类人才的文化底蕴,以搭建合理的知识建构,使艺术人才广泛地吸收其他学科的养分,健康成长,发展。联合创作实践课程,是认识和探索广播影视艺术创作教育这一专业教育的基本规律的,以培养“人”为根本目的,旨在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多学科、多艺术门类、多媒体融合创作的课程实践体系。这对于影视艺术创作人才教育观念的改变有着创新意义。这种创新意义可以通过其课程的特征来体现。
一、实践性
美国的学者艾布拉姆斯的关于艺术的四个要素的理论,较为系统地阐述了“艺术”这个总的概念中“世界、作品、艺术家和欣赏者”四要素及其之间的关系。在四者关系中作为中心环节起着连接作用的是艺术作品。无论是艺术家或是艺术家所阐释的世界,还是欣赏者进行欣赏的过程都是靠艺术品进行连接的,艺术与世界的关联通过这个中介环节得以实现。由此我们看到了不同的艺术门类表现为不同的“有意味的形式”――艺术品。影视艺术的艺术品就是影片。用通俗的话来讲影视作品是被“拍”出来的,影视教育最关键的环节就是教“拍”、学“拍”、掌握“拍”的基本规律,研究“拍”所涉及的全部因素、所经历的全部过程、所形成的全部艺术。因为只有“拍”,才能达到和实现影视艺术和影视教育的最终目的。对于影视编导这样一门应用性学科而言,“拍”也便是实践性的直接体现。
在当今学校教育所进行的教学与科研活动中,存在着相当数量的重复、陈旧、无价值、乃至错误的立项与操作,存在着大量的群体无意识的盲从。究其原因,是对所研究的事物缺乏本质上的认识,也拿不出有效的解决方法,说到底是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问题。解决影视艺术创作教育中的诸多矛盾,抓住一个“拍”字,也就拉动了整个影视艺术创作教育各种矛盾的提出和解决。联合创作课程抓住了解决矛盾的关键环节,是对“拍”的深入的理解,包括理性的思考和坚持不懈的实践与灵活具体的方法运用。
谁作为实践的主体,这个看似十分简单的问题,在实施的过程中并不总是一帆风顺的,根本的原因还是我们在办学理念和目标、教学方法和课程设置上并没有做到明确和清晰。我们要坚持一个最基本的观念――我们培养的对象是学生,学生应该是实践的主体。当学生开始进行这个专业学习时,就应该了解拍摄,懂得拍摄,实施拍摄,这是影视艺术创作学科建设的根本要求所在。国内本专业的一些院校,由于各种不同的情况,致使学生不能进行拍摄创作,从根本上失去了影视艺术学科专业教育的基本特征。社会对影视教育的要求首先是能够培养出适应工作、有所创造的、合格的应用人才;要求我们在本科教育阶段努力完成应用型人才所具有的素质培养,并为研究生阶段培养基础研究和高级应用人才做必要的准备。从这一需求的角度上看,学生作为拍摄的主体是十分必然的。
拍摄的另一个主体是教师。本课程在培养学生的同时,也为教师队伍的建设与提高提供了平台。几年的实践中,任课教师投入了大量的精力与心血,同时也提高了自身的业务水平和专业素养,体现了“教学相长”的教育规律。高质量学生的培养依托于高水平教师队伍的打造,教师要具备高水平的知识与技能,这种知识与技能的形成必须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来实现。我们强调教师在联合创作过程中对学生的指导性,包括各个具体环节、从技术到艺术上的解惑答疑和启发引导。另一方面,对于教师队伍的建设和培养只有联合创作课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要考虑由教师亲自动手的方法与措施,这需待条件成熟后设计实施。从规律上看,只有当我们打造出一支从理论到实践两方面都平衡发展的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时,我们的联合创作课才能再上一个台阶,从而更加接近设定的教学目标。
从2000级到20005级这六届学生的联合创作中,我们都坚持学生为主、老师辅助引导的创作和教学方式。虽然在作品的表现上有不成熟或偏颇之处,但是在创作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和教师都得到了极大的锻炼,而创作实践过程本身也正是我们教学方法和教育、教学目的的体现。
二、实地性
除了在各种专业课上教师有意地强调和引导外,联合创作课为我们提供了一次有效的解决拍什么和“为谁拍”的教学实践过程。我们首先在选择外景地的时候强调深入当今中国的最基层,强调深入相对艰苦的农村、山区,这正是我们联合创作课课程创新的三个要点之一――即实地性的课程特征。实地性的课程特色其用意是战略性的、深远的。我们要利用基层生活的感受教育来提高学生的认知倾向性;我们学习利用国际的先进经验和技术,分析大师的作品和成果,都是为了让中国的艺术作品、让中国的影视作品做得更好;我们都生活在中国的土地上,为中华民族的现在和未来履行自己的义务;我们的学生将来走出大学;要在中国的各个层面的传媒业界工作,他们个人的观念、立场、情感将会直接以多样的形式和个性化的艺术品位在公众中传播,我们应该让他们了解城市、乡村;了解光明、黑暗;了解真正的民情、国情。他们从学生时期起就将自己的立场和情感与最广大的人民联系在一起,将自己的思考和观念与中国的实际情态联系在一起。这就是关于实地性的战略性思考,也是联合创作课教学实施中实地性的意义所在。联合创作课程的学习不再是单一的知识技能的学习,不只是专门技巧的掌握,而是一次的学习,是身心技能的的学习、锻炼和提高。
举办联合创作课程6年来,学生和教师的足迹踏遍了祖国东北的山山水水,这些活生生的自然景观、人文风貌,经流过学生们的眼、耳、身体和心灵,转化为艺术的影像,转化为创造性的记录。这是联合创作课程创新点之一――实地性方面――从艺术角度的思考与实施。有人曾质疑,何处不是生活,为什么一定要去深山老林?答案很简单,这是广博与精专的辩证关系所需,这是厚积与薄发的辩证关系所求。很多人参看学生影展时都会说,这是一 些“学生影片”。从批评角度上讲,是说影片方方面面所表现出来稚嫩和青涩,从学生的角度上看,无可厚非;但从艺术创作教育的角度上看,应该将其视为一种批评,是一种正确的、中肯的批评,我们应虚心地接受这种批评。设置联合创作课正是接受了这种批评的一个态度和改正的方法。世界是广大的,生活是丰富的,提供和创造让感官兴奋活跃的多彩的空间,变幻的人物,就可以打破单一雷同的学生作品样式;将寻找和发现转化成更为深邃的思考,就可以改变学生作品中的浅显与幼稚;冲出封闭的小“我”、走入开放的大“我”,精神世界的博大就会在创作中形成较高的艺术品位。联合创作课课程的实地性要求使学生们开阔了眼界、接触到更丰富的生活、感受了更鲜活的人物、体验了更细腻的情感、形成了更深刻的思考、激发起更高昂的志向。
三、综合性
科学借助理性,强调“发现”,艺术借助感性,强调“反映、创造”。艺术区别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在于有其独特的规律性,其教育体系结构及运行形态自然有别于理科、文科教育。影视专业是众多艺术学科中的一门,艺术学科共性的规律是要遵守的。而影视专业也有其区别于其他艺术学科的独特的自身的规律性。这种规律性来自于影视艺术本体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表现在它不仅要像其他艺术一样充分地吸收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养分,它还必须使用工业化和科学技术的研究成果。因此我们说,影视是集技术与艺术于一体的综合性学科。同时影视艺术教育又可以分为影视艺术的审美教育和影视艺术的创作教育,而影视艺术审美教育是一种素质教育、素养教育、通识教育;影视艺术创作教育则是一种专业性教育、应用性技能教育、基础研究性教育。这也正是影视教育综合性的体现。基于影视艺术学科、影视艺术创作教育所体现出的综合性特征,在联合创作课的课程设置上我们同样强调了综合性的教育方法和教育理念。
联合创作课以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学科与学科、学院与学院、学校与地方、学校与媒体、中国与世界的多角度为联合创作的综合性教育视点。将“联合”定义在全新的高度上,为高校的实践教学平台展示了崭新的视野。借鉴国外的灵活课程设计方式,如暑期课程、零学分选修课、配对限选课等塑造学生的多学科综合基础,为高级形态的联合创作探索打下了坚实的学科基础。同时,将联合创作课程改革纳入“教育部艺术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的项目范畴,综合多学科多专业的培养优势,加设几门必修类专业基础课程:文学经典导读(及时学期)、艺术哲学(第二学期)、综合艺术体验与表现课(第三学期)、综合艺术创作实践(第四学期)。这些课程的选课、学习和指导打破院系和专业的界限,较大限度地解放了学生的艺术天性。
四、结 语
教育研究的基点是教育规律,它源于人们对世界的认识规律。联合创作课的设置正是影视艺术专业教育应对社会现实挑战的理性选择。是从“培养什么样的人、采用什么样的方式”为出发点,这也是联合创作课课程设置的理由和基础之一;同时,也是对本专业教学规律认识的一种选择和探索。此课程的实践性可以对其所学的理论知识加以应用、激活,对其在大学期间所形成的专业认识及思考给以梳理、调整、定位,从动脑到动手、从理论到实践,形成活的、有生命的专业把握,形成具有应用意识的理性思辨习惯;此课程的实地性可以让学生将一门专业的学习和学科思考与生活、社会的大系统建立有机的联系,从而进行个人在社会、世界中的定位思考,增强责任意识,从局部与全局、从个人到整体,形成勇于面对现实、面对生活的勇敢精神,形成超越于专业狭隘界限的、发展的人的品格;此课程的综合性可以对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加以整理、总结,从分析到归纳、从部分到综合,形成的多层次的认识、形成新的理解、答案,新的需求、问题。这种兼有实践性、实地性、综合性三性特征的课程设计,使联合创作课成为名副其实的支撑学科建设、发展的核心课程。
联合创作课是对教育的本体意义上的认识深入,是对教育功能把握上的一次选择和尝试。从这个意义上讲,联合创作课及它所逐渐形成的课程体系应该包含着影视艺术创作教育的全部内容,也吻合大学教育理念的创新思考与实践。
艺术创作培养研究:在艺术创作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审美情趣
摘 要:在艺术创作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审美情趣,教师要从环境的艺术性、互动性、实效性着手,努力创设丰富的幼儿日常生活和学习环境。所开展艺术创作活动的内容要源于生活,贴近生活,且与主题活动相结合。在开展创作活动中,教师要通过多样的艺术手法,展露幼儿对美的感悟,要提供多种表达途径,给予幼儿创作展示的舞台。不仅如此,教师还要十分重视发挥师幼间互动、幼儿间互动的评价作用,以增强幼儿的成就感,使之体验自己表达和创作的乐趣,逐步引导幼儿从一般知觉向审美知觉发展。
关键词:幼儿教育;艺术创作活动;审美情趣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艺术领域明确指出:幼儿园应“引导幼儿接触周围环境和生活中美好的人、事、物,丰富他们的感性经验和审美情趣,激发他们表现美、创造美的情趣”,要为幼儿“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鼓励幼儿用不同艺术形式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尊重每个幼儿的想法和创造,肯定和接纳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现方式,分享他们创造的快乐”。可见,通过艺术活动来培养幼儿审美情趣是幼儿艺术教育的根本。基于对幼儿艺术教育的如此理解,我们认为幼儿艺术教育活动必须以幼儿的发展需求为本,强调引发幼儿对艺术的浓厚兴趣,强调幼儿艺术情感的体验与积累,更强调幼儿对美的感悟、理解、想象的自由显现与流露以及艺术创新潜能的自由展现与表达。
在三年多的课题研究中,我们以《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艺术领域的教育目标和要求为指导,以环境创设为抓手,充分利用艺术环境积极开展幼儿的艺术创作活动,在教学实践探索中让幼儿在形式多样的创作活动中获得和积累审美体验,充分享受自我创作的乐趣,以提高幼儿的审美情趣,取得了预期的效果。
一、创设丰富多彩的艺术环境,激发幼儿的审美情趣
环境对幼儿的成长和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建构主义理论家、美国学者加涅认为:“学习是学习者通过自己对来自环境刺激的信息进行内在的认知加工而获得能力的过程。”幼儿经常处在一个赏心悦目、丰富多彩的艺术环境中,就会引起对美好事物的兴趣,产生敏锐的感知,激发幼儿参与艺术欣赏活动的欲望和兴趣。为此,我们从环境的艺术性、互动性、实效性着手,努力创设丰富的幼儿日常生活和学习环境。
1.环境创设要体现生活性与艺术性相结合
课题开展以来,我们在幼儿生活、学习的环境里,选择了源于幼儿生活、贴近幼儿生活、能够激发幼儿艺术兴趣的题材来创设幼儿环境。教师用灵巧的双手制作了形象可爱、符合幼儿审美兴趣的儿童画、窗花、剪纸等,在宽阔走廊的玻璃上,贴上身穿各民族服饰的娃娃、四季分明的花鸟、惟妙惟肖的动物等;在大厅和楼梯等处张贴了世界名画、各种优美的舞蹈动作造型、典型的西洋民族乐器图案等,吊挂着利用生活中常见的各种物品制作的艺术小挂件;在幼儿日常生活的地方,图文并茂地展示着各种良好生活习惯的图例;走进幼儿活动室,教师已将幼儿带来的各种喜爱的物品进行了精心的加工和再造装饰,有序地分类摆放,每个角落被充分利用起来,和墙面布置相映生辉,给人以视觉上的美感享受。
2.环境创设要体现互动性
我们在环境创设中,注重幼儿与环境的互动,尽可能地让幼儿积极地参与进来。为此,我们充分利用幼儿园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绿的自然环境,引导幼儿利用早上来园、课间活动以及晚上放学后的时间,去观察这些树木、花朵有什么变化。每当树上的花朵盛开时,幼儿就会三五成群地来到树下进行观察,并拿起画笔作画,七嘴八舌地议论着。教师也会用摄像机等拍录下五彩缤纷、姿态优美的花朵。在我园的电视台里,教师按照花开的顺序给幼儿进行回放。此时,幼儿能惊奇地发现,这些花开放的时间有先有后:春季广玉兰是先开白花后长叶,红茶花比海棠花开得早,粉色的樱桃花在海棠花后面绽放。幼儿由此了解了这些花卉的知识,感受到了大自然的无穷变化,体验了大自然的美妙。
3.环境创设要体现实效性
要发挥环境在艺术领域的教育作用,除了向幼儿提供各种审美的艺术信息外,更重要的是能有利于教育的实施和呈现幼儿的艺术成就。因此,我园教师一方面尝试与教学的主题有机地相结合,在布置“主题墙”时,大家将以往教师包办的做法改成只向幼儿提供背景画面,把幼儿在教学活动中自己制作的作品张贴上去;游戏长廊里,挂着小组集体完成的花纸伞。另一方面,充分利用班级的走廊墙面等处,设置幼儿作品工作室、作品栏目等,以张扬幼儿的艺术成就,让幼儿体验、享受成功的快乐。如,我们在活动区域摆放着幼儿自制的游戏材料,为幼儿提供展示的平台。在放学后家长来园接孩子时或在家长来园观摩教学活动时,不时能看到幼儿拉着大人来到自己的作品边,自豪地介绍着。又如,小舞台里幼儿穿着用废报纸、彩色皱纹纸制作的服饰,男孩子头戴用挂历纸制作的各式时装帽,女孩子带着用包装袋制作的各色头套,随着音乐旋律像模像样地走着时装步,跳着充满异国风味的曼妙舞步。
二、在艺术创作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审美情趣
学前儿童艺术能力的发展是有规律性的,如,美术大体上经过涂鸦期、象征期、图式期等几个主要阶段,即3岁前的婴幼儿喜欢用笔随意涂画,属于涂鸦期;3岁左右的幼儿进入象征期,开始能用初步掌握的技能表现经验;4岁左右的幼儿开始进入形象期,能有意识地用画笔表现自己的所思所想等。虽然幼儿的技能技巧还很幼稚,属于初始阶段。但幼儿是天生的艺术家,幼儿的想象、创造力非常丰富,他们对色彩的大胆运用也不受常规的束缚,且幼儿个性化创意的绘画、童真的形体动作、创编的歌词等,都是成人无法比拟的,甚至能让一些大师级的艺术家为之感叹不已。对此,毕加索曾经说:“学会像6岁孩子一样作画,用了我一生的时间。”因而,我们把艺术创作活动作为培养幼儿审美情趣的重要途径。
1.艺术创作活动内容源于生活,贴近生活,且与主题活动相结合
伟大的哲学家黑格尔深刻地指出:“艺术的特征就在于把客观存在(事物)所显现的作为真实的东西来了解和表现。”对于幼儿而言,属于他们的童趣生活就是客观存在的事物。为此,我们根据幼儿的兴趣和教育的需要,每学期有意识地设计一些与幼儿生活密切相关的主题活动内容,让幼儿用不同艺术形式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如,在“美丽的春天”主题活动中,通过组织幼儿散步、郊游等活动,让幼儿自主“寻找春姑娘”,幼儿从气候的变化到花草树木的生长,到小动物的生活,到保护大自然,这个过程是幼儿自主探索的过程,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被充分调动了起来,教师则不失时机地组织形式多样的艺术活动,提供相关的乐曲、作画材料等,让幼儿用自己的肢体语言、绘画作品等充分表达自己的想象。又如,在“美丽的小鱼”活动中,虽然教师提供的材料都是幼儿常见的,并不新颖特别,但幼儿的创意一个又一个,有的说应清理河道,有的讲该种些水草,有的说要放些鹅卵石,幼儿仿佛身临其境,大胆构思创作的欲望被充分地激发了起来。在主题活动中,幼儿根据自己的喜好特长,剪剪、贴贴、画画、折折,制作出一幅幅稚嫩而又富有童趣的手工作品。活动结束后,教师把幼儿创作的作品进行剪辑、编排、装饰,展示在教室里,让幼儿体验创作所带来的快感,产生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2.通过多样的艺术手法,展露幼儿对美的感悟
美国教育家布鲁纳说过:“学习好的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发生的兴趣。”歌曲、律动、舞蹈、节奏乐等音乐形式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也是幼儿接触最广泛、最喜闻乐见的音乐活动形式。色彩鲜艳的油画棒能一下子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激起他们想画画的欲望,水粉、水墨画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毛笔蘸颜料作画既快又省,激发了幼儿的兴趣,而手工制作既能培养幼儿的注意力,又能锻炼手的小肌肉群能力的发展。在三年多的实践探索中,我们针对大中小不同年龄幼儿的艺术基础,分别选择有音乐、美术特长的教师担任音乐、美术课题研究实践班的班主任,并让家长协助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班级,教师则结合平时的主题教育活动开展相应的艺术创作活动。如,在大班“美丽的春天”主题活动中,我们设计了“古诗新唱”的系列音乐教学活动,幼儿在黄梅戏曲调的伴奏下,学会演唱古诗《咏春》,并掌握了一些黄梅戏小生、花旦的舞蹈动作。在此基础上,再让幼儿用已会的古诗替换演唱,并根据所唱古诗的内容创编舞蹈动作。又如,在“美丽的春天”主题背景下的美术系列活动中,我们提供墨汁和不同色彩的颜料,引导幼儿用学到的水墨画技法画出自己在春天观察到的花鸟、树木,从而极大地调动了幼儿的创作热情,引发了幼儿对大自然美妙春光的感悟。
3.提供多种表达途径,给予幼儿创作展示的舞台
为了更好地激发幼儿参与艺术活动的积极性,我们每学期都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给每个幼儿展示的舞台,除了以班级为单位开展表演活动、设置“幼儿作品栏”、张贴每个幼儿的作品外,我园每学期都为幼儿提供各种机会,举办艺术教育展示活动。如,2007年下半年,幼儿园音乐、美术、语言课题研究小组根据课题的研究目标与内容, 尝试探索艺术教育的新途径、新方法、新形式,以“迎奥运、迎圣诞、迎新年”为主题设计了“绿色奥运”“爱心涌动”“欢乐满怀”“大一岁”等艺术教育活动。在活动的策划、开展过程中,注重了从不同的层面提供幼儿人人参与表现的平台,让每个幼儿都能享受、体验艺术的魅力,并针对幼儿的不同特点和需要,发现、挖掘每个幼儿的艺术潜能。每年六月底,我园在开明大戏院举行隆重的大班毕业典礼,让大班的每个孩子站在大舞台上表演,同时在影剧院大门口举办幼儿绘画作品展示。此外,我们还利用节日,不定期地组织幼儿参加社区大型活动,表演节目。幼儿有了这番展示的经历,都会老练许多,且更加自信。
4.教师的评价有效提升了幼儿的审美品位
按照《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关于“明确评价的目的是了解幼儿的发展需要,以便提供更加适宜的帮助和指导”的精神和要求,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园教师十分重视发挥师幼互动、幼儿间互动的评价作用。教师在引导幼儿进行评价时,注重让幼儿获得更多表达自己的审美感受,对他人艺术活动、艺术作品表达出自己观点的机会。在活动中,我园教师注重鼓励幼儿充分地自由创作,激发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使之体验自己表达和创作的乐趣。例如,在美术活动中,教师观察到幼儿的画面内容不丰富或色彩不鲜艳时,会从幼儿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以幼儿的语气说出自己的想法,并提出相应的建议,从而帮助他们打开思路,丰富作品的内容。我园教师通过组织幼儿分享各自的作品,逐步引导幼儿从一般知觉向审美知觉发展,让幼儿之间相互欣赏、交流,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我园教师还注重将幼儿成功的作品、积极的行为表现直观、形象地再现给幼儿,并给予充分的肯定。每次教学活动结束,教师会将每个幼儿的作品都展示出来,以增强孩子的成就感,使每个幼儿从教师的肯定中得到心理上的充分满足。
总之,在课题的研究中,我们从幼儿的发展需要出发,开展各种丰富的艺术创作,帮助幼儿树立自信心,并针对每个幼儿的个性特点,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体验成功所带来的快乐与喜悦,使其在原有水平上都有相应的提高。三年里,许多幼儿充满自信,纷纷参加了由文艺单位、电视台组织的各种幼儿才艺大赛,并取得了较好的名次。其中1名幼儿表演的节目《小春香》,在香港回归祖国十周年期间,应邀参加由中国舞蹈协会、深圳市文化局、深圳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举办的“庆回归少儿舞蹈大联欢暨新苗嘉年华”的演出,1名幼儿在苏州电视台的故事会栏目中多次担任小演员,频频出镜,并荣获2008年度《故事会》“具期待奖”。1名幼儿被选上星光无限才艺广告片的拍摄,每年各年龄组幼儿的精彩舞蹈表演都能得到同行和家长的普遍好评。2009年8月我园大班幼儿表演的舞蹈《学习雷锋好榜样》,参加了沧浪区隆重的“军民鱼水情”大型文艺表演。百余名幼儿获得了江苏省文联书画考级证书和全国“育儿杯”儿童书画大赛金、银、铜奖。
课题研究开展以来,我们根据教师的特长,分别成立了美术、音乐、语言等课题研究小组,让骨干教师领题,带领一班人研究培养幼儿审美情趣的取材、方法和途径。幼儿园积累了一些美术、音乐教学的教案与计划,初步形成了一些艺术方面的园本特色课程。与此同时,我园开展的艺术特色教育也得到了社会与家长的认可和好评,一些文艺、体育团体慕名前来我园挑选培养苗子,5名幼儿被录取平江实验学校的小学艺术班。2008年苏州评弹团周明华副团长在百忙之中来到我园,教幼儿讲苏州话、唱苏州话儿歌、用苏州话学讲故事。在奥运会召开前夕,苏州的民间艺人在我园展示了新创作的2008厘米奥运剪纸长卷,教幼儿剪各种造型的福娃。苏州电视台、人民网等多家媒体都进行了报道。
(作者单位 江苏省苏州市红旗幼儿园)
艺术创作培养研究:朝鲜的艺术创作和专业人才培养
总的看,朝鲜的专业文艺人才培养是处于国家体制保障之下。正因为如此,朝鲜艺术家有更多的时间潜心钻研,提高技艺。朝版《红楼梦》没有当下流行的声光电配合,没有花哨的特技效果,更没有“假唱”,朝鲜艺术家们追求的“纯艺术”感动了中国观众。
7月21日,朝鲜歌剧《红楼梦》剧组结束了访华演出,乘专列返回平壤。朝方在平壤火车站举行了盛大的欢迎仪式,朝鲜较高人民会议常任委员会副委员长杨亨燮、朝鲜劳动党中央书记金己男、内阁文化相安东春、文化省责任书记李明谟、朝鲜文艺总同盟中央委员会委员长金炳勋等朝方领导人到车站迎接。
有如此多的前往迎接一个刚刚结束外国访问演出的艺术团体,礼遇规格之高,实为少见。7月23日,朝鲜劳动党机关报《劳动新闻》用几乎整个版面介绍了朝鲜《红楼梦》剧组访华巡演的全过程,专门提到在的特别指导和关心下,该作品“在音乐创作、唱腔、乐团组成、舞蹈、伴唱和舞台美术方面坚持将历史主义原则和现代化美感相结合,出色地保持了作品的艺术性”。
“红楼”背后的故事
1961年,金日成主席在访华期间观看了越剧《红楼梦》。他大为称赞并指示说,要把该剧改编为大众化的朝鲜歌剧,让朝鲜人民了解中国具有代表性的古典文学名著。
《红楼梦》是一部长篇巨著,出场人物达400余人,这使当时负责创编和演出的朝鲜艺术工作者面临很大挑战。经过近两年的准备,1962年10月27日,朝版歌剧《红楼梦》在朝鲜国立民族艺术剧院首次上演。剧中的服装、人物造型、舞台设计都深受中国越剧《红楼梦》的影响,唱词和曲调则大量运用了朝鲜民谣旋律,突出了民族特色。1963年,金日成主席邀请来访的中国共同观看了演出。此后,由于各种原因,该剧却被“雪藏”了40余年。
2009年是中朝建交60周年和两国历史上首个友好年。指示国内艺术工作者重排歌剧《红楼梦》,短短的半年时间就推出了一台高质量的作品。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新版剧目在保留并强化上一版朝鲜民谣曲调和唱腔的基础上,又邀请中方红学专家对唱词进行了修改,大量吸收小说原著中原汁原味的诗词和对白,再将其对译成平仄工整的朝鲜民歌体形式,从而真正实现了艺术表现力上的中朝合璧。
朝版歌剧《红楼梦》的演员人选也是亲自选定的。“红剧”创作班底主要来自“血海歌剧团”,但贾宝玉扮演者金一黄却来自万寿台艺术团。金一黄今年30岁,在担纲男主角之前,并没有作为歌剧演员的舞台经验。他有机会挑大梁的主要原因是他的祖父金正和是贾宝玉的及时代扮演者。金正和是上世纪60年代朝鲜国内最走红的民谣歌手,在朝鲜家喻户晓的歌剧《春香传》中扮演了风流倜傥的李少爷。金正和还获得了功勋演员的称号。金一黄的父亲金永和也是一位音乐人,现在是血海歌剧团的功勋演员,担任培养民谣后备歌手的声乐辅导员。
2009年,时隔47年,朝鲜重新排演新版《红楼梦》时,金一黄当仁不让地成为了“贾宝玉”的隔代传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和祖父的耳提面命,在长达170分钟的演出中,他很出色地完成了角色的塑造。
7月26日,朝鲜文化省在平壤音乐大学为荣归故里的《红楼梦》剧组举行了欢迎招待会。7月29日和30日,在平壤举行了汇报演出,朝鲜党政机关领导人和各界人士、中国驻朝使馆外交官和各国驻朝使节等均前往观看。据说,这两天的《红楼梦》将是收官之演,此后,该剧将再次被“雪藏”。朝鲜艺术工作者将开排另一部中国的古典文艺作品“梁祝”。这不免让诸多喜爱朝版《红楼梦》的观众有些惆怅,也对新剧抱有期待。
朝鲜的“文艺复兴”和艺术中的民族特色
《卖花姑娘》、《摘苹果的时候》、《无名英雄》……这些电影对于中国的中年观众来说简直是耳熟能详,而这些却正是朝鲜“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之作。
朝鲜的“文艺复兴”是由亲自构想并付诸实践的。1965年,刚刚进入党中央工作的被金日成“点将”,担当起草新文艺部门的重任。次年,他亮出了酝酿已久的关于20世纪文艺复兴的远大构想。
在此宏伟构想下,朝鲜开始打造一支精干的文艺工作者大军。1970年1月,开始举办金日成文艺思想研讨会,提出引导文艺工作者通过思想生活和创作实践,进行自我革命修养和锻炼,要求艺术工作者到国民经济重要部门的工矿企业和前沿地区的人民军部队那里去演出,学习工人和军人的革命性、组织性和纪律性。同年起,每年还组织艺术工作者运动会,以此加强他们的思想意志和团结。
朝鲜文艺工作者必须做到“忠诚加技术”,即不仅忠诚于党和领袖,还要坚持不懈地提高自己的创作才能和艺术表演技巧。为此,朝鲜建立了表演技巧训练体制,制定了“星期四艺术技巧表演会”,即艺术工作者必须利用星期四一整天进行艺术学习和艺术技巧表演会。
在“文艺复兴”时期,朝鲜推出了很多大型原创舞台作品,例如五大革命歌剧――《血海》、《卖花姑娘》、《密林啊,说吧》、《党的好儿女》、《金刚山之歌》,重新创编了抗日战争时期的话剧作品,其中《城隍庙》、《血喷万国会》、《女儿的来信》、《三人一党》、《庆祝大会》等被称为五大革命话剧。现在,朝鲜国立话剧团重排了当年的经典话剧《山啸》,在朝鲜国内巡演时引发了阵阵热潮。
可以说,朝鲜文艺作品在内容和形式、创作体系以及创作手法上都进行了创新,也积累不少经验。原创歌剧、话剧的经验也被运用到外国作品的改编中。仅去年,朝鲜艺术家除了重排《红楼梦》外,还重排了根据中国话剧《霓虹灯下的哨兵》、俄罗斯古典歌剧《叶甫盖尼奥涅金》等改编的作品。
在歌剧方面,朝鲜在打破欧洲歌剧形式方面做出了大胆的改革。以《红楼梦》为例,形式上虽为歌剧,但没有西方歌剧中结构复杂、旋律较为晦涩的咏叹调和对唱,而是运用了易懂易唱、形式简单的分节歌化,突出了朝鲜歌剧艺术的民族特色。
朝鲜歌曲创作也立下了“既要富有民族情感,又要符合现代美感”的原则。朝鲜今年流行的金曲是《我的老婆》,主要内容是赞扬自己的妻子能干、贤惠,里里外外一把手。由于曲式采用了朗朗上口的民歌小调,轻松而生活化,一经推出便红遍全国。电台点播率、电视播放率很高,还成为了集体舞会的保留曲目。
朝鲜歌剧的另一个特点是率先采用了旁唱。以往的歌剧中,只有出场人物在舞台上唱歌和管弦乐队在舞台外演奏。朝鲜创作革命歌剧《血海》的初期遇到了瓶颈,因为舞台上出现了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发生的情景:受火刑的丈夫在烈火中唱歌、受到严刑拷打而不能动弹的主人公竟然站起唱歌、被敌人追赶的游击队员突然停下了脚步开口唱歌。于是,朝鲜歌剧便
根据剧情和艺术需要,加入多声部、多样化旁唱,道出主人公和出场人物的隐衷,补充说明时代变迁和历史事件。这种起到中间传达作用的旁唱在歌剧《红楼梦》中也被大量使用,非常有助于剧情的衔接和跨越,也有助于观众把握故事整体的发展。
在交响乐方面,朝鲜也坚持走民族之路。上世纪60年代末,朝鲜交响乐团主要演奏欧洲古典交响乐,创作以西方作曲技法为主。后来,提出要创立朝鲜式交响乐。歌剧《红楼梦》的伴奏就是民族乐器为主,辅以西洋乐器,并把伴奏功能和歌剧的音乐功能结合在一起。
朝版歌剧《红楼梦》朝文原名为“唱剧”,以唱为主。但是,朝鲜歌剧的另一个特色是有大量的舞蹈加入,从某种形式上成为了歌舞剧。例如,在“大观园赏春”一折中,群舞演员身背薄如蝉翼的纱翅,舞姿既显中国化又兼具现代感。她们都曾专门到中国接受过培训。
的确,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朝鲜艺术以电影为先导,在音乐、舞蹈、美术和杂技等各个领域百花齐放,进入了艺术的全盛期。现在朝鲜的文艺部门反复强调“上世纪70年代的创作方式和斗争气概”,也不无道理。
举国体制的艺术人才培养机制
朝鲜党和政府非常重视文艺工作者的级别和待遇问题。早在上世纪60年代就制订出艺术的级别和待遇,并对在民族文化艺术上做出突出贡献的文艺工作者授予荣誉称号。
朝鲜文艺工作者的级别是根据本国实际情况,并借鉴前苏东社会主义国家的文艺级别制定出来的。整个文艺界实行全国统一的艺术六级制。较高级别为一级,低为六级。另外还有一个表彰级别,奖励创作和演出中做出突出贡献的艺术家们,获奖者可自动晋升一级。
朝鲜按级别分配创作或演出任务,三级以上的文艺工作者是骨干力量,在政治上和业务上得到信赖和重用。通常来说,重要的、难度大的、艺术上要求较高的创作和演出任务都交给这些骨干艺术家来完成。
朝鲜现有人民艺术家、人民演员和功勋艺术家、功勋演员两类荣誉称号,以国家颁布政令的形式授予。这些荣誉是为表彰在繁荣和发展民族艺术中做出突出贡献、在国际舞台上为祖国争得荣誉、深受人民爱戴的艺术家而由政府设立的较高艺术称号。
凡获人民艺术家、人民演员称号者,同时还获得共和国较高勋章,即一级国旗勋章;凡获功勋艺术家、功勋演员称号者,政府授予共和国较高劳动勋章,即一级劳动勋章。功勋艺术家和功勋演员多为艺术一级,但也有艺术二级的。如果功勋艺术家或功勋演员在某一个作品的创作或演出以及国际比赛中取得成功,可晋升一级。
朝鲜政府和人民不仅在艺术上对人民艺术家和功勋艺术家们十分尊重,在政治和生活等方面也给予较优厚的待遇。他们在生活上享受接近于副部级的生活待遇。例如分配给相当于副部级的住房,可在副部级供应点购买商品等。另外,人民和功勋艺术家或演员基本上是一种终身荣誉称号。获得者如无重大过失,终身享有这种荣誉称号。即使退休也照拿原工资,享受原待遇。
国家还为文艺工作者提供良好的福利待遇,一般文艺团体都有上、下班用的通勤汽车。政府为文艺工作者提供品质住宅,专营的饭店、旅馆、托儿所、幼儿院等福利设施。对从事舞蹈、杂技、雕塑等体力消耗量大和从事有毒、有害工作的文艺工作者,国家除按月发给营养补助费和营养品外,每年还安排他们到疗养院、度假山庄去疗养和“静养”。
朝鲜的文艺专业人员必须具有大专艺术院校的毕业水平或同等学历,而且还要求必须达到教育部门规定的高中文化水平。
为了使文艺工作者保持旺盛的艺术生命力,朝鲜每隔一两年就要进行一次全国性的文艺考评。要求专业人员如无特殊原因必须接受考评,并根据考评的结果评定专业人员的艺术级别。
朝鲜的艺术家或演员的水平不是分配工作后评定的,而是在学校就评定了。艺术院校学生的结业成绩分三个等级,即等生、优等生和及格生,所在院校根据成绩直接发给艺术级别证书。例如,艺术大学毕业的等生定艺术五级、优等生定艺术六级、及格生无艺术级别。艺术毕业生没有实习期,而是凭着级别证明书到被录用的文艺团体领取艺术级别工资。这一制度决定了学习艺术的学生自入学及时天起就要好好学习,为自己未来的艺术之路奠定基础。这也是为什么在朝版歌剧《红楼梦》中起用了一些艺术院校在校学生并仍能保障质量的原因。
朝鲜对年老体弱或艺术上停滞以及中途丧失艺术创作和表演能力的文艺工作者也会及时作出较好的安排和处理。对于艺术修养和水平较高又能继续工作的老艺术家,仍让他们留在文艺团体发挥“余热”,从事力所能及的文艺研究、创作和培养人才等工作。其他人员则采取组织和个人联系相结合的方法,调出专业文艺队伍,多数到下一级文艺单位从事创作表演、研究工作。也有的被分配到艺术院校、普通大学、中学、小学、托儿所、少年宫、业余文艺团体发挥作用。据说,最难转业分配的是舞蹈演员,这主要是因她们一旦离开舞台转到其他部门,就必须从头学起。
总的看,朝鲜的专业文艺人才培养是处于国家体制保障之下。正因为如此,与中国国内艺术日益商业化、实用化的发展趋势相比,朝鲜艺术家有更多的时间潜心钻研,提高技艺。朝版《红楼梦》没有当下流行的声光电配合,没有花哨的特技效果,更没有“假唱”,是一种艺术实力货真价实的展现。而这种艺术的真实回归正是中国观众久违的,也是最欣赏的。朝鲜艺术家们追求的“纯艺术”感动了中国观众。
当然,朝鲜也可以通过“红楼热”深入思考如下一些问题:如何让高水平的朝鲜艺术多走出国门,以此加强与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国人民之间的交往?如何利用自身文化的软实力宣介自己,树立朝鲜正面、积极的国际形象?如何把艺术更多地与市场结合,打造品牌节目,创出一条文化经济效益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