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篇校园戏曲艺术探索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校园戏曲艺术探索:对校园戏曲艺术教导的思考
高校戏曲艺术教育现状分析
(一)师资缺乏。当前高校戏曲专业的老师极少,而且专业技能并不高,这是因为受到现代音乐、市场经济、社会观念等各种因素影响,戏曲艺术成为社会的冷门学科,选择学习戏曲的人少,所以缺乏很好的戏曲教育师资。目前我国就算是有极少数的戏曲专业人才毕业,大多也没能更好地进入高校进行教学,仅限制于当剧团演员或培训班老师,个别在高校担任戏曲艺术教育的老师多数也非科班出身,讲解的内容和传授的技术肯定有待于进一步提高,所以当前我国高校的戏曲艺术教育的发展的确是举步维艰。(二)学生学习兴趣不浓。目前高校大多数学生喜欢中外流行音乐、玩弄时尚乐器,对中国传统的音乐却提不起兴趣,更不用说是戏曲艺术。有的学生甚至不知道我国着名的戏曲名家,如梅兰芳、严凤英、袁雪芬等,以及古往今来的戏曲作品,如《霸王别姬》《西厢记》《女驸马》《牡丹亭》等。音乐专业方向的学生可能对戏曲的种类、特点、发展历史、名曲名段的了解要好些,但绝大多数的其它专业的高校大学生却对此知之更少。加上我国戏曲种类繁多,传统剧目数以万计,由于时间久远,更是增加了学生学习的难度。同时受到前面提到的师资缺乏的影响,戏曲艺术教育的教师教学水平薄弱,学生更是不愿学习戏曲,甚至产生抵触情绪。(三)教学与实践难以结合。戏曲是“唱、念、做、打”,表演形式要载歌载舞,有说有唱,所以教学离不开实践。然而现实的高校教学却很难实现教学和实践的结合。一方面表现为无法将表演纳入课程设置当中,学生人数多、场地缺乏、教师缺乏;另一方面,由于戏曲艺术发展相对萧条,人们对戏曲缺乏兴趣,学校很难为学生安排演出,更不用说保障有基础的学生登台,缺乏必要的舞台积累,学生的能力和水平难以提升。教学和实践的分离,使学生很难掌握学习中习得的技艺,这些已经影响到戏曲艺术的传承和发展。使得高校的戏曲艺术教育仅仅是通过多媒体,让学生欣赏极少数的剧目片段,有的仅是老师轻描淡写讲解一下,没有落到实处,使得戏曲教育缺乏广度、深度。(四)课程设计不科学。高校艺术教育存在很多问题,长时间以来,学校都在用一种统一的标准来对待高校教育,忽略了艺术教育的特殊性。无论是对待专业还是非专业学生,如在课程设计上,学校将注意力过多的放在公共课上,高校的学生都需要拿出很多时间来修完英语、政治等公共课程,接下来才是本专业课程,才是艺术素质教育课程。而艺术教育包含内容众多,戏曲艺术只是其中一种,所以高校无论是音乐还是非音乐专业的学生,真正要学习戏曲艺术知识的时间就很少了,好些学生根本就没有学习戏曲艺术的机会,因此说高校戏曲艺术教育课程设置不科学。
加强我国高校戏曲艺术教育的措施
高校要重视戏曲艺术课程开设与教学。高校首先要请专业的戏曲老师上课,保障教学质量。师资条件不够的,可以在当地专业剧团请戏曲演员来教学。同时,戏曲艺术作为我国传统音乐文化课程在高校可以作为必修课单独开课,无论是对音乐专业还是其它非音乐学科专业,都要作为一门独立课程来开设,只是教学上根据专业不同在课程的数量、内容、考核制度要求上有所区别就可以了。这样才能将我们传统的戏曲文化真正渗透到高校的艺术教育中,才能切实弘扬我国中华民族传统艺术,培养出高层次的戏曲受众。其次还要注意戏曲教学与艺术实践相结合,学校要尽量提供合理场地、设施,教师也要注重教学,让学生把学和做联系起来,除了课堂上让学生观看演出、收听录音外,还要让学生实际参与真实的戏曲表演,让学生在主动实践过程中喜欢并学习戏曲表演。努力培养学生学习戏曲的兴趣。浓厚的学习兴趣是提高戏曲艺术教育效率的重要保障,培养学生对戏曲的兴趣是一项长期的工程,不可一蹴而就。首先要把知识学习和曲艺欣赏结合起来。戏曲学习的初级阶段是认识戏曲和欣赏戏曲的时期,教师要把握好这一时机,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教育。其次,戏曲教育要做到由浅入深,要尽量选择学生容易接受和吸收的戏曲。如黄梅戏、越剧音乐婉转优美,容易让现代学生接受,可先进行此类剧种学习,然后逐步过渡到赏析京剧等,让学生在学习戏曲的过程中逐渐了解戏曲历史、种类。课堂教学的空间是有限的,因此,教师可以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演出、排练和参观表演,让学生在实际参与的过程中体会戏曲艺术的魅力。再次,要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戏曲学习环境,调动学生学习戏曲的热情。如成立戏曲学习社团或俱乐部,举办戏曲表演、戏曲知识竞赛等,既加深了学生对戏曲的了解,又使学生对戏曲产生浓厚兴趣。加强对学生的审美教育。戏曲艺术教育的目的除了要传承发展中国戏曲文化外,关键还是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戏曲集宋元南戏、元杂剧、明清传奇等诸多艺术元素于一体,其中舞台美术、布景、服装、化装等无不涵盖中华文化的方方面面。教师要引导学生欣赏,从人物塑造、时空转换、舞台布置等方面感受传统戏曲艺术“写意”手法的具体运用,培养学生感受美、理解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通过戏曲艺术学习,既要激发学生对美好事物的热爱和追求,还要努力塑造学生的人格,净化其心灵、陶冶其高尚的艺术情操,启发其智慧。创造力是探索未知世界的动力,而审美教育可以促进学生智力的完善,这也是创造型人才培养的关键之处。因此,通过戏曲艺术对高校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是发展的必然,也是戏曲艺术教育顺利发展的重要决定因素。总之,戏曲作为我们中国传统的戏剧,是中华民族文化精髓的体现,其艺术教育不仅不应忽视,而且应该重视和发扬。在高校很好地实施戏曲艺术教育,不仅能够进一步传承和发扬我国传统的民族音乐文化,而且能增进大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提高学生的音乐修养和人文素养。受现实因素的影响,高校戏曲艺术教育的发展受到不同方面的约束和不同程度的影响,国家和高校教育管理部门也应制定具体的改革措施,把戏曲艺术课作为高校的必修课,让戏曲艺术在高等学校中切实得到全力推广。作为高校的艺术教育工作者,我们也要不断总结经验教训,遵循戏曲教育的规律,尽力拓展戏曲教育的空间,从各个方面,采用不同的形式,努力保障戏曲教育顺利发展,为高校戏曲艺术教育奠定坚实的基础,也为我国艺术事业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校园戏曲艺术探索:戏曲艺术与校园文化的结合路径
【摘要】21世纪是文化多元化发展的时代,也是文化民族化发展的时代。中国戏曲作为一种综合性的艺术,是中华文明的瑰宝,其自身具有的文化精神能够促进大中小学的校园文化建设,能够弥补现阶段学校重视知识传授、忽视文化素养培养的现状,对提升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为此,文章在阐释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内涵和中国戏曲大省的浙江传统戏曲艺术内涵的基础上,分析戏曲文化的功能体现,剖析将戏曲文化艺术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并为如何将多元文化视角下的戏曲艺术与校园文化相结合进行策略分析,旨在充分发扬中国戏曲文化精髓,促进校园文化建设的教学和发展。
【关键词】多元文化;戏曲艺术;校园文化;结合路径
一、关于校园文化建设
伴随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这种思想上的变化深刻地影响学校文化建设发展,导致学校重视知识学术建设,轻视文化建设,在教学上只注重教学计划的完成,忽视了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为此在学生文化素养缺失的情况下,急需学校有关人员加强对学生思想文化的培养,丰富和完善校园文化建设。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民族精神的体现,也是国家发展和民族强大的重要精神支柱,为此需要积极发展文化,利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导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学校文化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思想理念、价值观、道德观等多方面正能量的载体,对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社会发展和进步具有重要作用。
二、我国戏曲艺术概述
(一)戏曲艺术的起源
我国戏曲在原始社会时期已经产生,但它的发展过程是缓慢的,一直到宋、金时期才形成一种完整的戏曲艺术。当时的戏曲主要由民间歌舞、说唱、滑稽戏三种艺术组成。戏曲和我国古代乐文化的关系最为紧密,作为古远文明发祥地之一的浙江具有鲜明的戏曲文化精髓,很多戏曲起源于浙江,昆曲、越剧、绍剧、婺剧、甬剧、湖剧、睦剧、姚剧、平阳木偶、海宁皮影、巨州滩簧戏等等。兴盛于浙江,推向全国。整体上影响着我国戏剧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浙江无愧是戏曲大省。[1]
(二)戏曲艺术的教化功能体现
1.鲜明的艺术特色戏剧是我国独特的民族艺术,包括京剧、粤剧、黄梅戏、评剧等五十多个剧种。其中,京剧、越剧、黄梅戏、评剧、豫剧被称作是中国五大戏曲剧种。我国戏曲种类繁多,涉及的服装样式、表演形式以及唱腔多样,体现了虚拟性、综合性的艺术特色。戏剧还作为一种制造剧情冲突和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段,结合了文学、舞蹈、音乐、美术以及绘画等艺术形式,在具体的艺术表现形式上包括唱、做、念、打;手、眼、身、法、步等。[2]2.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戏剧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不仅具有很强的娱乐观赏价值,而且还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教化作用。传统戏剧剧目大多来自于民间的神话传说和历史故事,在戏曲中以忠孝礼仪为基本核心,传播的主旨一般是正向的惩恶扬善思想。在情节的曲折发展下,塑造丰富的人物形象,并展现深刻的文化内涵。
三、戏曲艺术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意义
(一)丰富校园的人文精神
随着人们对学校科学文化知识的重视,对人文素养提升的忽视,很多院校的人文资源发展较为匮乏,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手段单一,因而校园文化导向作用不能实现充分地发挥。戏曲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了人文精神、审美情趣、哲学思想、历史知识等,体现了一种文化精神,将戏曲文化在学校进行传播能够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发展,丰富学校的人文精神,实现和谐校园的环境。[3]
(二)提升校园的文化水准
戏曲作为一门人文艺术,具有历代文人赋予的文学精神,这是因为古代文化集中自身智慧在各种艰苦的环境下创作出了各种戏曲文化,他们编写的戏曲作品往往体现了极高的文化水平,蕴含了深刻的爱国思想和哲学精神,对新时代的学生品质道德培养和提升具有积极意义。
(三)帮助学生塑造高尚的道德情操
戏曲艺术作为一种文化能够对时代的意识形态进行反映,比如社会的价值观和主流思想,实现对社会主流思想的净化。比如汤显祖的《牡丹亭》,通过对男女主人公离奇爱情故事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4]戏曲艺术以舞台的表现形式进行传播,在给学生带来视觉和听觉感观冲击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向学生宣扬积极的爱国主义正能量的文化思想。
四、多元文化视角下的戏曲艺术与校园文化相结合的路径分析
(一)引进专业化的戏曲演出,开办戏曲文化讲座
及时,学校需要通过各种资源为戏曲艺术在高校的传播创造平台,积极联系各种戏曲院团,将一些具有文化内涵的经典戏曲剧目,以一种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传递给他们,向学生宣扬一种正确的文化价值取向,在学校内营造一种积极的校园氛围,在交流学习中培养学生对戏曲学习的兴趣爱好,并将对戏曲的欣赏化为自己的一种生活需求。第二,学校定期举办开展有关戏曲的文化讲座,通过戏曲专业的言传身教以及有关专家的解读,引导更多的学生加强对民族文化的了解,实现对戏曲文化的传播。第三,在校园的音乐欣赏平台上有计划地安排戏曲曲目,增强广大师生对传统戏曲文化的了解。
(二)将地方戏曲和学校的课堂教学相结合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完善和践行需要加强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的完善,将其积极融入到学生教育的全过程中,特别要在校园管理中加强对戏曲文化的传播和弘扬。逐渐将戏曲文化的宣传覆盖到所有的学校中去,实现对中华传统文化教育长效机制的发展和完善。通过戏曲文化在课堂的融入培养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建设人才和接班人。学校要在校园课程体系中开设和戏曲鉴赏有关的必修课程,加强非戏曲专业学生对戏曲文化的了解,从而拓展他们的艺术视野,提升他们的民族自豪感。需要注意的是,戏曲教育在学校课程体系的融入需要结合学生对戏曲文化的认可入手,加强对广为流行的地方戏曲的教育,并要积极借助一些手段提升学生对戏曲课程学习的兴趣。[5]
(三)将地方戏曲和学生的活动相结合
学生的活动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织部分,因此可以通过将地方戏曲和学生活动进行结合的方式来实现其和校园文化的结合。比如学校可以在每年的文化遗产日组织学生开展“保护文化遗产活动周——戏曲艺术文化活动”,比如戏曲脸谱绘画活动、戏曲艺术派别的知识竞赛等,以多种多样的活动为载体实现对戏曲文化艺术的宣传。不仅如此,学校还可以组织学生定期到戏曲艺术馆、戏曲博物馆、文化馆进行参观,在专门人员的讲解下加深对各种常见戏曲流派知识的了解,提高学生的兴趣,提升学生的艺术文化素养。
(四)加强对学生戏曲社团的建设
为了更好地在学校传播和弘扬戏曲文化艺术,一些学校组织学生建设了一些学生类的戏曲社团,比如北京大学的京昆社、复旦大学的昆曲社、我们嘉兴学院也开设了越剧讲座,建立越剧社,我们文化馆派员指导、传授或者排练等。有些大专院校的戏曲社团发展至今已经初步形成了规模,比如同济大学的昆曲社已经壮大到上百人,南京高校的戏曲社团加强了自身和其他高校之间的交流合作,实现了各种资源的优化配置。学校要积极开展建设各种戏曲社团的同时,要在资金、政策上为学校戏曲社团的发展提供支持,到达必要的条件,积极鼓励社团互相交流和各种戏曲文化活动,并根据学校的发展情况为在戏曲活动中取得优异成绩的同学颁发相应的证书和奖品以鼓励,为学生热爱戏曲和实践戏曲,进一步学习戏曲创建各种平台。
总结:
戏曲文化具有丰富的深厚文化底蕴,是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发展的重要途径,戏曲艺术在校园的传播加强了传统文化载体的建设发展和传承。同时,通过戏曲文化在校园的传播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操,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品质,引导学生积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体现了教学活动化、活动社会化以及教育品位化的发展特征,是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不断强化的重要发展道路。为此需要学校有关领导加强对戏曲文化在校园文化传播的重视,采取各种积极措施在学校文化中传播戏曲文化知识,采用引导、激励和熏陶等方式,充分展现校园文化管理丰富多彩的育人作用,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发挥积极作用。
校园戏曲艺术探索:论戏曲艺术与校园德育的交融
摘要: 中国戏曲以鲜明生动的艺术形式,承载着文化传承和伦理道德教化的重大使命。在“以德治国”的指引下,戏曲艺术与校园德育工作有着天然的结合优势。戏曲艺术走进德育课堂,能够胜任艺术传播与德育工作结合的重任。在传统德育工作体系中尝试融入戏曲艺术来辅助德育的可行性方案是:通过课堂教学、校园文化、社会环境、借鉴戏曲界师德资源四种途径将戏曲与德育有机融合,用隐性教育手段“物化”德育内容,深化德育效果,提升德育内涵。
关键词: 校园文化;戏曲;德育;传统文化
戏曲艺术是表达人间情感最直接、最纯粹的艺术形式,也是最敏感地触及人类理想和世间情怀的综合艺术,作为中华民族精神和传统美德在文艺领域的投影,戏曲是高度综合化、艺术化的人文精品。高等院校作为青年学生德育工作的重要阵地和主战场之一,理应主动吸纳戏曲这一民族艺术瑰宝,充分挖掘戏曲的德育资源,拓展育人之路。
如果说传统德育工作是典型的显性教育方式,那么戏曲由于自身的艺术特征和寓教于乐的教化功能,则是典型的隐性教育方式。前人对于传统戏曲的社会教化功能大都给予肯定,封建时代的文人将其称为“高台教化”。陈独秀在《安徽俗话报》上发表的《论戏曲》中高呼:“戏园者,实普天下人之大学堂也,优伶者,实普天下人之大教师也。”实质就是提倡推广一种戏曲特色的隐性德育工作。
以戏曲辅助德育体系的理论依据在于:相对显性教育鲜明的教化意图而言,隐性教育突出强调受教育者在不知不觉中通过耳濡目染接受教育信息,它具有教育目的和内容的隐蔽性、教育过程的愉悦性、教育途径的开放性、接受教育的自主性等特点,而这些特点又恰好能够弥补显性教育在德育工作中的部分不足。
当代青少年不同程度地受到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错误价值观、人生观的影响,出现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社会责任感不强、心理素质不高、诚信意识缺失等问题,并且对思想政治教育课、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不感兴趣,使德育的实效性明显弱化了。为此,《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中指出,两条主要任务是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的民族精神教育,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并指出:“校园文化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要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为学生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文化部门和艺术团体要进一步推进高雅文化进校园活动,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提高学生艺术修养”。高雅文化中自然包括以京剧为代表的戏曲国粹。
一、 戏曲艺术中的德育资源
戏曲走校园文化路线,既是响应有关文件精神,也是戏曲传承的一条必由之路。戏曲中有美育,更有历史、时代风尚、传统美德,其中的积极因素与德育是一脉相承的。京剧《红娘》、《锁麟囊》,越剧《五女拜寿》、《梁祝》等的戏曲作品集思想性与艺术性之大成,在很大程度上覆盖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甚至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丰富内容,对于青年一代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具有突出的现实意义。例如,以抗震救灾为主题的新概念昆曲《1428》正是传统戏曲和时代精神紧密结合的典型代表。《1428》结尾处唱到:“同舟风雨映胆也披肝,浩气千秋直透云天。撼山容易,撼我中华儿女难!难!难!”借《挑滑车》的音乐旋律和表演程式,以符号式民族英雄的形象表现出中华民族大度神武的英雄气概,感人至深。
戏曲艺术本身具有行于美、用于情、达于礼、致于和的特点。以京剧脸谱为例,这种具有浓厚的民族文化特征,独特的审美价值的化妆手段,对学生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学生在欣赏戏曲精湛表演的同时,情感、意志、价值观等将得到和谐发展。“有生之日责当尽,寸土怎能属于他人?我不挂帅谁挂帅,我不领兵谁领兵?”“你我好比鸳鸯鸟,比翼双飞在人间”等经典的戏曲唱词,能帮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立志、修身、治家等方面的内涵,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爱情观,从而规范自己的道德行为。这对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凝聚力的传承,对社会的稳定和发展,都是十分必要的。
戏曲界大量优良的师德传统,是我们应该传承和发扬的。教师以传承民族文化艺术为己任,非常注重演员的品德教育,台上台下都彰显出师德的垂范作用。越剧“尹派”小生创始人尹桂芳把一生奉献给了越剧事业,对学生既有慈母之爱,又有严父之教。生前她曾说:“残了尹桂芳,自有后来者。”(尹桂芳晚年半身瘫痪)如今越剧尹派弟子桃李满天下,有“十生九尹”之说。
戏曲界自身的道德精神很突出,以敬业、刻苦、团结、修身具代表性。老生演员于魁智常谈到他与琴师、鼓师合作默契,好的搭档就要靠戏德来凝聚,的戏曲作品需要集体主义精神来支撑和良好的团队作风来体现。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经过理性归纳和提炼,必定能成为青少年道德教育的好题材。
二、 将戏曲艺术引入德育的途径
(一) 融入课堂教学
将戏曲艺术引入德育课堂,其实质是“以美育德”,达到真善美和谐统一的理想境界正是美育与德育追求的较高目标。《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是指导各高校开展公共艺术课教学的基本依据,包括《戏曲鉴赏》在内有8门艺术通识课程。戏曲艺术从社团活动走进及时课堂,可以更加有效地利用教育资源,提高教育管理者和教师队伍对戏曲艺术的关注与重视,从而保障戏曲艺术能够更加有效地发挥德育功能。戏曲艺术对年轻学子的吸引力是巨大的。例如:2007年4月,中国人民大学开设了一周的“京剧欣赏课”,主讲人正是“京剧进中小学”的提案人孙萍。因听课者众多,她不得不将课堂从只能容纳250人的阶梯教室换到了有400多个座位的逸夫讲堂。孙萍每次到高校讲课,都坚持不点名。她说:“这是我对自己提出的要求,要凭京剧本身的魅力吸引他们。”讲台上,理论叙述中穿插现场演绎:亮相、眼神、吊嗓子,课堂变得轻松活跃,而让她欣喜的是,每次课堂上,还真见不到学生打瞌睡、做其他事情的现象。孙萍举例说:“脸谱是京剧中最有特色的艺术。人物的忠奸、美丑、善恶、尊卑,大都能通过脸谱表现出来。忠奸的区分恰恰是中国传统戏剧艺术最富社会教化意义的一面。”
(二) 融入校园文化环境
要寓教于乐,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在培育学生中国传统道德精神中的熏陶功能。笔者所在的江苏大学,近年来先后邀请江苏昆曲院副院长王斌、上海剧协副主席黎中城、央视戏曲频道著名主持人白燕升来校举办戏曲名家讲座,场面火爆,座无虚席,学生们表现出对戏曲艺术的浓厚兴趣。有物质条件和人力资源的学校,可以依托各种力量,购置戏曲教学所需的服装、道具、乐器等,设置必备的排练场地,聘请戏曲演员作为指导教师,以举办各种文化节、票友大赛、小戏比赛为载体,营造校园文化的育人氛围,使学生在参与中提高,在参与中成长。
戏曲艺术深刻的内涵、浓郁的民族特色、独具的审美价值,也是任何艺术形式不可替代的。所以,高校的德育工作,特别是艺术教育,不能忽略戏曲艺术,应当充分发挥它所独具的育人功能。
(三) 融入整个社会
地方的戏曲院团应该充分认识到与高校开展戏曲交流活动的意义,主动出击,针对广大学生这个庞大的未来受众群体,通过送戏进校园,请学生集体观看演出(优惠票或免票)、化妆体验活动、指导学生戏迷等形式,为戏曲的长远发展打好基础。这是普通层面上的合作,更高层次的合作可以是为学生量身打造现代戏曲作品,用流行词汇表达,这叫做“青春戏剧”。在这方面浙江京剧团可以说首开先河,珠玉在前。2009年5月16日晚,由浙江省综治委、浙江省文化厅、共青团浙江省委、浙江省教育厅、浙江省司法厅联合出品,浙江省京剧团精心创排的现代青春京剧《告别迷茫》在杭州剧院首演。《告别迷茫》讲述了一群误入歧途的年轻人通过政府、社会的关爱和教育,在监狱中经历了痛苦的磨砺,最终获得了觉醒。导演翁国生认为,现代戏的创作应将今天的生活巧妙地转化为新颖的舞台形象和程式语汇,用这样的理念创作现代戏才能编排得好听、好看,充满艺术的独特韵律和视听觉的冲击力,才能让广大的青年观众看了喜欢、看了接受\[1\]。这部戏不仅是一部传统京剧自我创新,走向青年的涅之作,更是一部声情并茂,观赏性、教育性都极强的德育教材。
网络和电视是目前传播戏曲艺术最迅捷、最直观的主流媒体。截至2007年,互联网上的戏曲网站有574个,约95%在中国,其中越剧、京剧、黄梅戏、昆曲、豫剧、秦腔等在网络占有相当的比重\[2\],在现实中也是影响力大、受欢迎程度高的剧种。据2008年不统计,各类戏曲博客圈已达92个之多,近几年戏曲博客的异军突起已经成为戏曲网站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对于青少年观众来说,戏曲网站必须要受众明确,特色鲜明。比如弱化专业戏曲网站的古本考证、唱词典故等艰涩难懂的内容,代之以精美剧照、戏曲小知识、经典折子戏的音视频赏析,链接一些中青年戏曲音乐的博客、论坛,使之成为演员与观众、学者与戏迷以及戏迷之间互动交流的平台,这种健康的网络内容对于网络低俗文化也是一种有效的抵制。
此外,央视戏曲频道、河南卫视的梨园频道、东方卫视七彩戏剧频道等都是收视率较高的戏曲专业频道,《戏苑百家》、《梨园春》、《相约花戏楼》栏目和近年拍摄的专题片《昆曲六百年》、《大戏黄梅》、电视剧《荀慧生》、电影《梅兰芳》也一度引起年轻观众对戏曲艺术的关注。
创作戏曲动画。动画是最适合承载戏曲普及教育的一门艺术。当前我国的民族动画艺术和动漫产业正是方兴未艾,为戏曲与动画的联姻创造了极大的机遇。戏曲动画把戏曲融入现代动画,让青少年在看动画片的过程中,轻松愉悦地感受传统戏曲的魅力,潜移默化地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这对于弘扬国粹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我国戏曲题材广泛,底蕴深厚,也为动画片创作者提供了新的天地。现在较为成功的戏曲动画有《孔雀东南飞》、《霸王别姬》等。
有条件的地区和学校可设立戏曲博物馆。博物馆是一个地区甚至国家文明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目前我国还没有独立的戏曲实体博物馆,只是在个别综合性博物馆里设有戏曲展厅。就目前首都博物馆的《馆藏京剧文物展》现状来看,受场地、展出形式的限制,展示内容相对单一,而且由于艺术性博物馆多数免费开放,财政负担更重,可见戏曲实体博物馆的建设对于地方和学校来说难度非常大,仅仅是一种设想。一些戏曲名人的故乡或者戏曲大省,都应该对这些可贵的人文历史资源善加利用,兴建戏曲博物馆,修缮戏曲名家故居,作为很好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四) 借鉴戏曲界的师德资源
教师的职业道德,即师德。师德的真正含义在于“师爱为魂,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无论科班式的传统戏曲艺术教育存在怎样的缺憾和局限,但在师德教育方面饱含着丰富的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内涵,戏曲界有着大量优良传统是我们应该传承和发扬的,这是将戏曲引入德育的第四个途径。
首先,教师非常注重演员的品德教育,使其坚守爱国、孝亲、尊师、重友的做人原则,如:“台上演戏,台下做人”、“艺高功非盖,德至即服人”、“歪人唱不了正戏”等等不一而足\[3\]。
其次,彰显师德的垂范作用。无论台上台下,教师都会以身作则,身教甚于言传。著名戏曲教育家、表演艺术家、原中国戏曲学校校长萧长华先生,一生信守“艺为有德者居之”、“艺高还需德高”的箴言。他在演剧和教学中,最为注重品德修养的提高。萧老在教学中时刻不忘向学生阐述做人的道理,教诲弟子们做人、演戏都不忘“以德为先”。
再次,教师在传艺过程中倾囊相授,把“不误人子弟”作为较高的艺德。多数戏曲大师,不仅是好演员,更是好老师。人们常说的“红花还需绿叶扶”,在他们身上也有鲜明体现。对于同行他们能做到互相谅解互相谦让,对于学生则是不遗余力地扶植培养。1959年,荀慧生为弟子孙毓敏传授《荀灌娘》一戏,亲自扮作马童,为她牵马坠镫,还让孙毓敏一只脚踩在自己右腿上。为了给弟子留出发展空间,此后荀慧生再也不演《荀灌娘》\[4\]。戏曲艺术的代代相传就好比接力赛,荀慧生年轻时深受王瑶卿、杨小楼等老一辈艺术家的培养和提携,自己晚年又继承了这种崇高的艺德风尚,成为德艺双馨的一代宗师。
反观普通高校的现状,应该说教师队伍的主流是积极健康的,然而个别教师受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和个人利益驱动,失去了教师应有的职业道德。学术造假事件、生活作风不正等问题时有发生,虽然是个别现象,但也正在侵蚀大学的肌体,败坏大学的声誉。反思这些问题,加强师德建设,需要组织和制度上的外部机制保障,但提升师德修养属于道德内化问题,不能过分依赖他律,而要加强自律。只要留心提炼戏曲教育界的师德修养素材,不难发现某些方面正好可以给我们深刻启迪。
在一次全国教师代表座谈会上对师德有一个精辟诠释:爱岗敬业,关爱学生;刻苦钻研,严谨笃学;勇于创新,奋发进取;淡泊名利,志存高远\[5\]。在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过程中,高等院校就是要以德治教,作为高校的教师,应该是具备较高道德素质和文化修养的群体,应该成为道德建设的“首善之区”。所以,教师不妨从戏曲界的名师身上学习,修身养性,展现丰富的精神生活和高尚的理想追求,以自己良好的人格魅力发挥好教书育人的作用。
三、 需要防范的误区
由于戏曲艺术在封建社会经历了一千多年的漫长发展,其作品思想内容和行业旧俗本身难免受到封建腐朽文化的侵蚀,在某些方面带有旧戏班的庸俗文化印迹。这是我们在将戏曲引入学校德育体制中尤其要高度重视的,既不能视而不见照单全收,也无需求全责备拒之门外,而是要“扬弃”地继承发展。
1. 消极的作品内容。上世纪50年代,文化部戏曲改进委员会在公布及时批禁演剧目时明确提出,剧目中凡含有以下内容者必须禁演或修改:“(一)宣扬麻醉与恐吓人民的封建奴隶道德与迷信者;(二)宣扬淫毒奸杀者;(三)丑化和侮辱劳动人民的语言和动作”。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出于科学、道德和现实政治的理由禁演的戏曲作品,主要有《杀子报》、《九更天》、《薛礼征东》等26部。后来这些老戏几乎绝迹于舞台,也有少数作品经过改良,去除“毒素”,注入了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积极因素而成为新戏,得以上演,如《探阴山》。
和影视作品低俗化的现状不同,所幸今天青年学生所能接触的戏曲剧目,绝大部分都是积极健康的。尽管如此,我们还是要注意甄别和防范,根据学生的不同年龄阶段、生活环境选取与之适合的戏曲作品,避免因题材选择不当造成他们对戏曲的误解。
2. 梨园行业的陋习。(1) 不正当竞争。这是在旧社会的戏班艺人中常见的现象,演员与演员之间,为名利滋生尖锐的矛盾,互相拆台,造谣生事,甚至各自的“粉丝”――票友之间也拉帮结派,明争暗斗,搞得乌烟瘴气。(2) 师生关系紧张。旧社会的师徒关系,是一种人身依附的关系,徒弟是师父的私有财产,可以任意打骂折磨。体罚手段是教育无能的表现,严重背离尊师爱生的教育理念,在新社会的学校是被坚决反对的。我们今天对学生的教育靠的就是“自觉”,手段就是从思想上做好学生的德育工作。还有一些师父或老演员,紧守自己的绝活不教,也不让年轻演员演出自己“专享”的剧目,不准徒弟和别的师父学戏。等到自己不想唱这出戏了,才允许别人演出。这在很大程度上浪费了教育资源,造成艺术的近亲繁殖,有百害而无一利。(3) 社会的行业歧视。旧社会的戏曲演员地位低贱,被视为“下九流”。民国之前女子不能进戏园看戏,也没有女演员,只有“男演女”。为迎合某些看客的不健康心理,社会上还存在侮辱男性演员的“相公堂子”。一些演员为了获取名利,随波逐流,不洁身自好。当时演员盛行拜认干爹干娘,就是为了找靠山,走捷径,类似于今天娱乐圈的“潜规则”。即使思想开放的今天,社会上仍有不少的人对男旦艺术存在误解,正是此类歧视的遗风。(4) 演员文化程度偏低。旧社会那么多戏曲演员,识字的不多,有文化的更不多。很多人有一个错误的观念:学戏的,唱好戏就行了,不用学文化。即使是较大规模的科班“富连成”也是不念书、不学文化的。只有少数艺术家,通过求师访友、刻苦自修,不断提高文化水平和各方面的艺术修养,反哺戏曲,广采博收,才卓然成家。
从1996年起由中国戏曲学院举办的四届“中国京剧青年演员研究生班”,成为打造戏曲高端人才的殿堂,选拔了一批京剧青年演员,有计划地组织他们到高等院校进修深造,目的就是要使他们在表演技能、艺术理论、文化水平、人文素养、思想品德、修养等方面得到的提高,为21世纪的京剧艺术培养中坚力量和领军人才。
千百年来,中国戏曲以其最生动的演绎人文故事的艺术形式,承载着一个泱泱大国的人伦教育任务。在当前党中央号召“以德治国”的形势下,戏曲艺术在新世纪仍将充盈着生命活力,与时俱进,担负起新的教化之责。学校德育工作也需要以戏曲艺术为代表的传统文化的积极参与。戏曲与德育相结合,可以“物化”德育内容,深化德育效果,为学校德育工作开辟新的阵地,更好地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