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浅析公共艺术文化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篇浅析公共艺术文化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浅析公共艺术文化

浅析公共艺术文化:论公共艺术的文化自觉

1公共艺术的文化责任

公共艺术是作为人类审美活动的产物,要能够体现一定的形式美的原则和功能。例如:1979年9月落成的,由张仃先生主持的北京首都国际机场大型工笔重彩壁画《哪吒闹海》和袁运甫先生创作的《泼水节》大型壁画群,标志着一个思想解放运动和文艺创作人文精神新时代的到来,是公共艺术感应社会脉搏并影响时代进程的一次集中体现。艺术家在面对国家波澜壮阔的社会革命和变迁背景下,用公共艺术的表现形式,展示了一个国家新文化时代的复苏,激活了文化的社会功能,发挥着独特的社会作用。体现了一批艺术工作者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融合、民族文化与西方文化的融合以及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的融合的文化自觉意识。改革开放后,公共艺术创作逐渐展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公共文化内涵。反映了中国文化寻求开放,努力探索创新,逐渐确立本土文化特色,增强自信,加强文化主体意识的进程。随着国家的迅速发展,社会环境的改变,艺术与生活、与大众的关系也日渐紧密起来,公共艺术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例如:2000年上海大学美术学院为“东方绿舟”创作的大型公共艺术作品。在表现形式上,“东方绿舟”公共艺术创作更注重环境、建筑与城市化生活的紧密联系。无论从表现手段到制造工艺,都呈现出多样化、丰富性和产业化的趋势。也体现了上海作为代表中国经济、文化、科技“领航”城市,为了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和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一次全新的探索,为城市文化建设和青少年教育发展模式进行了积极的开拓和创新。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公共艺术发展,反映了中国文化寻求开放,努力探索创新,遵循“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基本文化秩序。逐渐确立本土文化特色,增强自信,加强文化主体意识的进程。

2公共艺术的城市文化建设

当今的公共艺术活动,应该建立一个体系。要以文化艺术的角度来叙述中国人对现代社会的认识,应该提高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自信,从而在公共艺术创作中自由体现出对文化的自觉。始于2006年的上海“现场张江”大型公共艺术活动,目的在于以张江高科技园区作为公共艺术的现场,将公共艺术的概念融入城市公共空间的建设,致力于开展都市公共艺术为特色的文化艺术活动,提升城市人文环境品位,打造城市区域特色文化。2006年“城市进行式?现场张江”活动选取的是城市发展的课题,集结中国两岸四地(内地、港、澳、台)当代文化界跨学科领域多股重要力量,共同撰写艺术与科学间有意味的对话。2007年以“诗意的停?流”为主题的公共艺术活动则十分注重艺术作品的“实用性”、材料的“长期性”和参与艺术家的“国际性”。2008年“现场张江”的主题为“悬浮特快”,不仅与上海双年展的主题“快城快客”相衔接,还与上海世博会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相呼应,更体现出当地高科技园区在城市化进程中的一种对于人的生存和“人的城市化”双重的深切关怀。其指导思想是“立足张江、表现上海、宣传中国”和“服务社区、营建家园、塑造城市”。作为城市文化建设内容之一的公共艺术已经成为当代城市文化的重要载体、一种十分重要的当代文化现象,代表了艺术与城市、艺术与公众、艺术与社会等关系的一种新的取向。为了提高整个社会的文化氛围,促进社区与公众之间的交流,作为中间人的城市管理机构有责任有义务加强公共艺术的宣传,在社区、公众、艺术家之间进行组织、斡旋、调和。特别是公共机构更应为公众与艺术家创造有利的条件,否则,公共艺术就不称其为公共艺术,艺术也就发挥不了它对公众应有的作用。艺术与文化从来都是整个社会完整系统的一部分,从不孤立存在于社会系统之外。因此,现代公共艺术的运作机制必须服从经济规律、市场规律。信息时代,纯艺术与纯设计越来越体现出一种融合的趋势,即设计艺术化、艺术设计化,学科交叉所形成的中国公共艺术的发展正是这种趋势的集中体现。首先,改革开放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也极大地促进了城市的发展,这就为在提升公共空间艺术、文化品位创造了必要的物质条件。其次,国民文化教育水平与民主意识的不断提升,也使得广大人民群众对城市公共空间的艺术功能和文化需求得到提高。

3结语

在当今世界,文化艺术的发展越来越被看作是一项提高国民素质和国家形象的长久国策。重视和推动公共艺术事业的进展日益与社会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紧密相关。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必然带动城市人文环境建设的投入力度。随着人知识的不断增长和自我认识意识的提升,文化交流和碰撞的频率加大,文化作用和效果的凸显。随着个体文化自觉的不断发展,一个国家才能逐步形成民族的文化自觉。美国、日本和欧洲发达国家等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实力和科技实力,大力实施文化扩张战略,文化输出已成为其输出价值观、意识形态和影响力的重要手段。我国能否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不仅取决于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和国防实力,也取决于文化实力。为了实现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奋斗目标,就离不开以高度的文化自觉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过程。公共艺术的发展亦是如此。

浅析公共艺术文化:传统文化对公共艺术的影响

前言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当前的现代公共艺术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文化艺术的不断发展能够正确的处理人与人和人与社会的关系,更为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创造了交流的媒介。现代公共艺术的运用不仅为现代社会提供了服务的手段,更起到了为人民服务的重要作用,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为人们的精神追求提供了物质上的服务。在现代公共艺术设计的过程中,将中国的传统文化与现代公共艺术有效的结合起来,是当前我国公共艺术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公共艺术的影响

中国的传统文化历史悠久,为现代公共艺术的发展起到了积极地促进作用,当前各种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是通过人们长期的积累创造出来的,它是一个民族精神和文化最真实的体现,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感染力。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生活的质量有了更高的要求,开始注重对公共艺术的审美要求,传统文化在继承的过程中包含了丰富的内涵,通过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形成了鲜明的传统文化特征,是人类智慧和发明的重要体现。现代公共艺术在实践的过程中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形式,并且具有较强的综合性,不仅包括对公共环境的规划还包括对造型的设计和材料功能的选取,通过对传统文化的有效运用,实现了现代公共艺术创造的快速发展,为人们的生活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人们对美的追求要追溯到一万八千年以前。那时的山顶洞人已经开始对装饰品有了一定的研究,例如钻孔和着色等方面的运用都体现了人们对美的认知力。之后人们又掌握了青铜的冶炼和各种工艺品的制作方法,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后的绘画艺术、建筑艺术和民间艺术都为传统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传统文化的运用方式表现的淋漓尽致,实现了现代公共艺术的发展。传统文化的最主要表现形式体现在民间的手工艺品,并且这些手工艺术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呈现出浓厚的民族特征,这样的特征为设计师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在运用形式上能够触动人们的心灵。我国的传统文化在继承和发展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且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通过对理论知识的了解和实践经验的总结,成为现代公共艺术在设计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素材,对传统文化有着非常重要的继承性作用,并且成为设计师创作的源泉。

二、传统文化在现代公共艺术设计中运用的策略

1.在现代公共艺术设计中吸收传统文化的精髓

传统文化的影响在现代公共艺术设计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在进行现代公共艺术设计的过程中,应该结合当前时展的需求,将传统文化的精髓融入到设计理念当中,更好的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公共艺术设计的融合。我国的传统文化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趋势,集中了儒家和道家传统文化的精髓,对环境文化的设计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但是在设计的过程中应该结合当地的社会环境和人们的审美需求来进行公共艺术设计,在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的情况下,提升艺术设计的水平。通过这样的形式能够促进传统文化的发扬,展现浓厚的传统文化精神,才能够创造出让人们满意的作品,更好的满足人们对当代审美的需求。

2.在运用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推动传统文化的创新

在传统文化运用的过程中应该注重对传统文化的创新,传统文化的历史悠久,是人们长期的实践形成的,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传统文化的发展不是一成不变的,它紧跟时展的步伐,所以在进行现代公共艺术的设计中应该注重结合传统文化的特点和当前时代的特征,在设计中融入创新意识,设计师在设计时要对传统文化进行充分的掌握,并且吸取传统文化中精髓的部分为之所用,在设计的过程中进行不断的优化,还要结合时代的特征,设计出来具有时代气息的公共艺术。在对传统文化继承的前提下,还需要推动创新技术的发展,促进传统文化与现代公共艺术实现共同的发展。

3.传统文化可以促进现代艺术的发展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到来,各国的文化交流也变得日益密切起来,各国开始重视精神层面的发展,在进行公共艺术建设的过程中进行文化的渗透,当前我国的设计工作也开始向着全球化的趋势发展,开始重视对传统文化的弘扬和继承。当今社会人们的审美需求发生了重大的改变,中国传统文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全球化文化的影响,由于文化环境的转变,使传统文化的思想在人们的心目中形成了一定的思想观念。因此,在进行公共艺术设计的过程中应该合理的利用传统文化的元素,保障传统文化与现代环境和谐共处,通过不同风格传统文化的展示,来促进现代艺术的发展。

结论

传统文化是我国文化的重要组成形式,对现代公共艺术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设计师在进行现代公共艺术设计的过程中应该充分认识到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作用,根据当前现状的需要采取正确的策略,更好的吸取传统文化的精髓,使传统文化在现代公共艺术中得到更好的应用,并且在设计理念和设计风格中体现出强大的民族精神,达到创新和继承的目的,推动设计工作的发展,促进设计水平的提高。

作者:韩佳美 吕从娜 单位:辽宁师范大学海华学院 沈阳城市建设学院

浅析公共艺术文化:少数民族音乐在公共艺术的文化价值

【摘要】少数民族音乐是我国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无论是在音乐历史的研究上,还是在音乐形式的探索上都有着重要价值。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是提高学生音乐审美能力,拓展学生文化事业的重要途径,因此在公共艺术教育中渗透少数民族音乐,不仅有利于音乐的文化传承,更有利于促进高等教育的多元化发展。本文从少数民族音乐的历史出发,对其在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中的文化价值进行简单的探索。

【关键词】少数民族音乐;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文化价值

在我国广袤辽阔的土地上共生活着五十六个民族,而由于我国各地区地形多样、文化背景复杂,使得各少数民族之间在艺术形式和情感表达上形成了迥然不同的风格。而少数民族音乐就是其艺术表达中的典型代表。在上千年的发展中,各族人民按照自己的表达习惯对音乐进行艺术加工,从而形成了独特的艺术形式,而这些艺术形式,不仅展示了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也为高等院校的公共艺术教育提供了多样化的资源,因此随着我国教育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逐渐提高,明确少数民族音乐的文化价值,对于实现少数民族音乐在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中的传承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少数民族音乐的特点

我国灿烂的音乐文化成就离不开少数民族对音乐的贡献。在我国历史发展长河中,各民族之间相互交融、相互吸收、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了丰富多彩的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我国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在长期的发展中逐渐形成了以下特点:(一)变异性,即由于地理位置、生活习惯以及社会风俗的不同,各少数民族在表达同一事物时采用的音乐风格也会出现一定的变异;(二)即兴性,能歌善舞是我国许多少数民族的特点,而在生产生活中,这些质朴的人们会根据心情的变化对音乐风格进行即兴创作,而这种创作方式不仅创新了音乐形式,也丰富了少数民族音乐内容;(三)地方性,即少数民族音乐是在其本民族语言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此,它既体现了不同民族的性格特点,也蕴含了浓厚的地方特色。

二、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在大学生发展中的意义

(一)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认同感。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确立,功利主义、拜金主义等社会不良思潮充斥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而大学生接受这些思想的侵蚀,逐渐形成了民族精神、民族责任感淡薄等问题,因此,如何实现对大学生的民族主义渗透,成了高等教育中的重点,而少数民族音乐作为抒发民族情感的独特形式,其对于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认同感,民族责任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二)有利于塑造大学生的精神品质。音乐文化中不仅包含着优美的音符旋律,还包含着深厚的文化观念、思维方式以及精神气质。大学生作为即将步入社会的特殊群体,其精神品质在其适应社会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少数民族音乐中包含着丰富的民族精神内核,如北方少数民族中具有勇敢、无畏的精神品格,而学生在学习中可以从或欢快、或苍凉的旋律中真切地感受到其独特的民族精神,并将这种精神品质融入在自身品格的塑造中,从而激励着大学生在未来的发展中敢于进取、不断开拓。

三、少数民族音乐对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启示

(一)实现了教学过程中的文化渗透。音乐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式,其具有丰富的美学价值,学生在不同的音乐内容中,可以感受到少数民族人民对自然的崇拜、对山水的热爱以及对社会伦理道德的尊重,而这种在音乐中形成的文化渗透比任何说教式的文化传承都具有感染力。高校在公共艺术教学中,一方面可以通过少数民族音乐的渗透引导当地大学生形成对家乡文化的认同感,进而提高其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责任感;另一方面还可以开阔外地大学生的视野,提高对中国传统音乐多样性的认识。(二)增加了课外活动中的审美体验。我国少数民族音乐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通常都是与一定的社会活动相关联,如广西壮族的歌圩、云南傣族的孔雀舞等,这些音乐与舞蹈、社会活动相结合的形式既体现了少数民族能歌善舞的民族特点,同时也为大学生开展课余文化活动提供了资源,因此在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中,学校可以根据少数民族音乐为大学生组织文艺活动,以丰富其在实践中的审美体验。

四、结语

在中国民族文化中,各民族音乐别具特色,既相互区别,又相互借鉴,共同发展。少数民族音乐作为我国音乐文化的重要元素,其具有丰富的史学价值和美学价值,因此高等院校在公共艺术教育中,应该深入挖掘少数民族音乐内涵,并结合科学的教学方法,吸取国内外音乐教学经验,以不断提高当代大学生的音乐素养。

作者:罗玲芝 单位:滇西科技师范学院

浅析公共艺术文化:城市公共艺术的文化社会心理分析

【摘要】城市公共艺术的特点之一就是公共性和参与性,本文以武汉市江汉路为例,对城市文化的认同、城市公众社会情感和社会产生的城市公共艺术要素进行分析和研究,探讨城市公共艺术对实现文化认同,使受众获得归属感的形式和方法。

【关键词】武汉江汉路;城市公共艺术;文化社会心理;分析

城市公共艺术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其对于文化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和城市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为此,有必要对城市公共艺术进行深入的剖析,将公共艺术运用到城市的建设发展中,促进现代化人文城市的建设。

一、城市公共艺术和文化社会心理学的关系

城市公共艺术的任务之一是运用移情的方法让受影响群体产生亲社会的行为,这些既包含了公共艺术范围的内容也含有文化社会心理学的内容。江汉路位于汉口江滩上,长约1.6公里,宽约10至25米,是武汉一条百年老街。现在的江汉路已经成为时代潮流的聚集地,是老江汉路文化和现代文化融合的地方,在这里,公共艺术将两个时代不同的文化融合在一起,产生前所未有的和谐相融的局面。对江汉路进行社会文化心理分析研究,有助于创建更多更符合武汉的故乡情怀,同时对公共艺术具有深远的影响。

二、公共艺术建立的江汉路市民的自我认同和文化自觉

(一)自我认同是维持互动的内在支持。自我认同是个体认同自己属于某个群体、某个地位、某个文化中的过程,为了维持一种健康的状态,人需要得到相应的群体认同,而成为某一群体的一员可以给个体带来相应的归属感。文化认同是社会认同的重要部分,它把个体所属的文化和文化群体内化并产生相应的归属感,艺术认同是文化认同的重要部分。在江汉路建立公共艺术是为了加强群众的文化认同感,提升个体的归属感,公共艺术的特点之一是参与性,这一特点符合认同感的概念,认同感是联系人格和社会以及文化的桥梁。公共艺术也受地域特点的影响,好的公共艺术作品有几个必要的条件:独特的构思、鲜活的地域特点、的艺术性。地域特点是指作品带有浓厚的地方文化底蕴,能表现一个区域、一方人民、一座城市的历史。

(二)老市民的生活片段与公共艺术产生的文化自觉。江汉路的步行街上有着许多耳熟能详的公共艺术,其都是按照真人的比例打造,来源于老汉口的群众,其中热干面是武汉代表性的美食,反映了武汉人的生活饮食,挑水则反映了武汉在缺水时期,每家每户都要凭水牌才能挑水用的历史,纳凉则表现了在过去没有空调的年代,武汉人都把竹床挪到马路上,形成的就是竹床阵,是武汉独特的夏季纳凉方式。这些都是能反映汉口文化的生活片段,这些取材都能表现群众的本地情节,建立具有历史感、代表性的公共艺术,使市民得到认同感和归属感。武汉人对城市的认同,通常源自对城市外表的考虑,结合自己的主观意识、文化环境等方面得到综合认识,这种认识和地域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并且江汉路也通过这些公共艺术和道路上的建筑物、江滩等事物结合起来,形成了武汉独特的文化魅力。通过公共艺术在打造江汉路的文化魅力的同时,也让武汉的市民得到了文化和生活方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从而使每个个体产生强烈的自豪感和满足感。

三、江汉路公共艺术的社会情感分析

目前江汉路的公共艺术的建立,不单是经济推动的作用,同时也是现代城市发展的趋势,也是群众的社会情感的体现。市民在江汉路的公共艺术中游览,这些公共艺术是对武汉人的生活的赞美、是对自然的敬畏和热爱。这些公共艺术与群众内心的文化认同、心理需求和认同感等相互作用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公共艺术的设计者和市民的个体情感互相交错,从而使人们在观赏公共艺术的时候,出于本身对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会产生欢喜、愉悦的情感。这些情感是武汉人这一社会群体所共同具有的,其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环境保护意识和情感互相交融,产生了印象深刻、直达内心的体验和感受。这些感受和体验不断叠加,促使人们建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促进武汉地理环境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武汉通过保障生态文明发展的方式有助于武汉在中部城市中的崛起,这一系列的体验在社会群体中不断传开,使社会群体建立共同的文化认同感。这些积极向上的情感指引武汉人建立正确的文化、情感和生活态度,对武汉的发展进步有着深远的意义。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城市公共艺术在建设人文城市、打造城市的文化魅力、提高城市的知名度、促进城市的崛起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城市公共艺术还会使受影响的个体产生文化上的认同感、归属感,从而产生对城市的热爱,涌现强烈的成就感和自豪感,提高民众对自己生活的城市的热爱和骄傲,有助于现代化城市的建设与发展。

作者:邓坤 单位:武汉城市职业学院

浅析公共艺术文化:本土文化元素在城市公共艺术的作用

摘要:城市公共艺术应有效地挖掘本土文化元素,与当代设计融合,同时公共艺术作品的征集应具有更开阔的视野,并以满足公众的愿望为主要出发点,设计规划上具有区域性、整体性,这样的公共艺术才是公众所喜闻乐见的。

关键词:公共艺术;本土文化;艺术;传统文化

在党和国家的领导下,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使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经济总量跃居全球第二,但软实力相对落后。随着中国城市化、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不断加快,外来文化直接影响着中国的城市建设,原有的中华文明古国城市建设变得更加“现代化”,但随之也产生了负面影响。比如一些城市为了体现“现代化”,毁坏了古迹原有的自然文化风貌,使得城市形象逐渐失去了特色,愈加趋同化。如何挖掘本土文化内涵,使城市具有独有的品格与魅力,已成为我国城市化进程中一个亟须解决的问题。

1城市公共艺术应挖掘本土文化元素,与当代设计融合

城市公共空间中的公共艺术是一种文化元素的载体,它具有美学及象征意义,它以一种象征意义的符号来表现与传承城市的历史文脉。城市公共艺术的创作题材、表现形式等都体现着该城市的文化内涵。将本土文化元素与当代设计融入城市公共艺术设计中是公共艺术总的发展趋势。将本土文化元素与当代设计融入城市公共艺术,展现文化地域特色,每处公共艺术都仿佛留存着文化的痕迹,成为艺术生命的载体,每一个细节都折射出超越本身之外的文化艺术内涵,将本土文化元素结合得恰到好处,这就是文化立体多义的魅力所在,以形象彰显文化,以实体再现历史。留存的实体成了人们洞悉历史的窗口,也成为城市文化自信的缩影,见证并述诉说着城市兼收并蓄的开放姿态、百花齐放的繁荣气象。1.1本土文化元素介入城市雕塑设计中的应用。本土文化元素介入城市公共艺术不乏的案例。例如,陕西戏曲大观园位于西安大雁塔北广场东侧的休闲区,是一座展示陕西地方戏曲文化的主题公园。通过提线木偶雕塑、皮影戏雕塑等景观小品,将戏曲艺术与当代设计艺术融合,展现陕西地方戏曲的独特魅力,如著名的《弦板腔皮影戏》雕塑。此雕塑是戏曲大观园中的彩绘雕塑,是陕西地方戏曲重要的剧种——弦板腔皮影戏。皮影艺人与纱幕的当代设计手法与传统皮影的融合,既展现了西安皮影文化,又能够触动当代人的审美情趣,使游客流连忘返。1.2本土文化元素介入城市井盖设计中的应用。井盖视觉设计在世界各国都得到极大的发展,尤其在日本,井盖设计得到了广泛而独特的发展,各个城市、乡镇、农村自行设计具有本地特色的井盖,而且大多数图案都不重复,五颜六色的井盖极富设计感。比如日本函馆市的井盖,颜色对比极其强烈,为城市增色不少,同时井盖上的名胜古迹还会告诉你这个城市什么最著名,什么好玩,有的井盖还具有导视功能,方便外地人游览观光;日本动漫侦探柯南形象的井盖,其漫画作者出生在大荣町,井盖上的漫画柯南形象成为该城市的代言人;北海道函馆市盛产墨鱼,井盖上印有三只跳舞的墨鱼娃娃,其造型会告诉你当地的盛产。井盖俨然成为日本的城市名片,发展成为一门艺术、一种特殊文化。这种以本土文化元素与当代设计的融合设计的井盖,增加了城市的文化氛围,对城市的宣传大有裨益。从上述案例我们不难看出,城市公共艺术尽管在城市公共空间中的艺术表达是多元的,但总体上是公共艺术的地域性与当代性的融合。这种当代性是在地域性的基础上更加关注当代的经济、科技、文化以及审美观念的多元发展的新变革,更加关注创新性,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驱动力。只注重地域性,展现地域文化特征而忽视当代性的开放、创新、进步,这样的公共艺术是保守的,对公众而言是乏味的。或只注重当代性而忽略地域性,这样的公共艺术是徒具其表,缺乏可持续发展、缺乏人情味的,犹如无根的花朵迟早生命枯竭,对公众而言是缺少文化之根的。从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来看,公共艺术由单纯的城市公共空间营造逐渐转向城市文化的建构与展现,并具有当代性,这样的公共艺术承载着该城市的历史文化印记,同时具有与时俱进的时代感,使市民有归属感与自豪感,对提升城市鲜明而独有的城市形象、提升经济与文化内涵、吸引游客具有重要意义。

2本土文化元素介入城市公共艺术应具有开放性、民主性、区域性、整体性

一个城市的发展需要城市的开放性、多样性与包容性,这样的城市才更具吸引力,芝加哥著名的千禧公园不同项目是由来自全球的艺术家设计完成的,这种国际视野使其获得了诸多奖项。在目前“创新驱动型”经济的时代,城市公共艺术一定要具有国际视野,并且能够跟上并引领时代潮流。有吸引力的城市不一定是大城市,却一定是具有多样性、包容性与开放性等现代都市风格的城市,公共艺术作品的征集更应具有这种开阔的视野,在此征集中更是对城市进行了广泛而大力的宣传。公共艺术作品应在公众、艺术家、政府部门在相互交流下建立了良好的政治氛围下完成,它是检验公共艺术是否成功的一个重要指标。公共艺术所服务的对象是公众,而非艺术家自身对公共艺术的艺术表达,不必太过考虑公众的喜好,所以公众应具有使用公共艺术作品的决定权,政府部门担任公共艺术作品实现的组织者,协调各方顺利进行,满足公众的愿望以体现民主性,这样的公众艺术作品才是公众所喜闻乐见的。城市公共艺术因其设置在城市公共空间中,所以受到其存在的城市空间环境的制约,城市公共空间的类型有商业区、生活区、休闲区等,商业区也分为综合性商业区和专业性商业区,不同类型的区域具有不同的功能,需要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不同功能的街区、巷道使用的元素应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除了符合地理环境外,还要与人文环境相适应,随着经济的发展,居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人民群众需求的内容也在不断变化升级,从最基本的物质需求逐渐演变为对精神文化的追求,人的心理需求和审美标准发生很大的改变。城市公共还应具有其城市区域的文化内涵与与时俱进的设计理念,以满足公众的心理需求,彰显着该城市区域的文化特色。

公共艺术的实施应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作为保障和制约,如美国的“公共艺术百分比”政策,主要是指政府用立法的形式,从工程建设投资资金中提取一定比例,应用到城市公共艺术作品的创作和建设当中。经过多年的实践检验,部分发达国家普遍认同了“公共艺术百分比”政策,它对塑造城市环境形象、提升城市文化品位、整体改善人文特色与城市人居环境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城市公共艺术要长期健康发展,应做好整体规划工作,这样才能使城市公共艺术快速发展。

3结语

城市公共艺术应挖掘本土文化元素与当代设计融合,这种承载着城市历史文脉且具开放性、民主性、区域性、整体性、创新性等的公共艺术,才是城市产生创新活力、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作者:张冠宇 徐阳会 单位:重庆房地产职业学院

浅析公共艺术文化:公共艺术的社会方式与文化反思

鉴于近半个多世纪以来国际上对于艺术的社会化建设的历程,我们认识到公共艺术是一种在政府的文化政策和财政支持下所实现的社会艺术,或进一步说,公共艺术的文化旨意及价值核心是为了使更多公民能够接近和享有艺术,并且凭借艺术的共享和传播而造福社会公众、化育公民的心性和文化精神。显然,公共艺术的基本功能和文化特性有别于纯粹私人性质的艺术,它的直接服务对象及其文化的价值核心在于使艺术以特定的方式和范畴回归于公众社会。然而,这在艺术观念、艺术的社会机制及运作方式上应妥善解决好几个基本的问题。

其一,是个体艺术与群体社会艺术之间的关系问题。一如我们所知,社会从来就是由个体的组合和支撑所形成的。没有一定数量的个体的集成和相互认同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在艺术方面也是这样,没有个体在艺术上的相对独立和个性化的创造,就不可能存在真正意义上的公共艺术。这就是说公共艺术的实施与发展并非与个体的生活经验、精神诉求及个体的艺术语言的实验相对立或疏远,而公共艺术的建立和发展恰恰与艺术家个体的生存经验及生命精神是相通融的。

从历史上看,在艺术的现代性和当代性涵义中,艺术家个体精神和个体经验的显现与张扬,成为其显在而重要的部分。可以说,自西方15世纪文艺复兴启始,由于摆脱了神学中心主义在思想和精神生活上对于芸芸众生的束缚,人的尊严和自由的信念得以抬头和光大。随之,在艺术作品中逐渐从表现神及超经验世界转向表现人世上独特而重要的内容,即人的日常生活和感情生活,从而成就了大批富有人性和个体特性的艺术作品。在19世纪中期20世纪前期,现代艺术的精髓在于高扬精英主义和历史进步论的旗帜,强调现代精英艺术对传统艺术及美学价值理念的反叛与颠覆,在一定意义上说,它同样强调了艺术中个体经验及思想情感的重要性。一如当代法国著名学者皮埃尔・亨利・塔瓦洛所言:“这种从传统中解脱出来,摆脱了等级制度的束缚,甚至摆脱了社会束缚的个体思想,在此不论是一种成果、一种展望,还是一个幻想都无关紧要,它为‘现代性’的出现作出具感染力的解释提供了线索。”,但相对于当代艺术的特点而言,现代丰义艺术属于由精英主导的艺术革命及启蒙运动,它关注的焦点是具有性及终极性价值理念下的艺术本体及其形式语言问题,以及在线性历史观之下对艺术远景和人类理性的憧憬,它虽然重视和肯定艺术家个体在创作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但这些还不是该时期艺术及艺术史普遍关注的对象本身。而当后现代文化和艺术来临之际,由于人们对包括艺术史在内的线性史观、进步论、精英主义及其性价值的怀疑,使得人们从人类学、社会学、文化学、哲学及语言学等角度来认真地关注艺术作品中个体的因素、作用和价值地位。形成此现象的原因很显然,当一个时代或社会被某种非人性化的势力或思想所支配,个体的生存经验及生活感情被某些强势话语所忽视和排斥的时候,或当艺术创作与交流被权力和金钱所支配的时候,个体的存在与显现,个体的自觉与反思以及个体的创造与个性在艺术的大潮中就显得十分必要和珍贵。正如人们所感知的那样,艺术作为人文的一部分,它的形式语言及思想情感的鲜活性、真切性和差异性――恰是艺术的永恒魅力和价值所在。

在工业社会向后工业社会形态的演进过程中,由于高度的权力化、知识专业化和商业化,无论是普通大众还是艺术家都面临着不同的矛盾和压力。在当代社会中,艺术的创作无论是在形式语言上还是在文化观念的诉求上不可避免地会遭遇各类强势力量的挤压或裹挟,弱小的个体的思想和创造力势必会遇到各种难堪的境遇和压力,乃至作出不情愿的妥协和放弃。这不能不说是当代艺术现象中的无奈和悲哀。无论是从社会历史形态的角度还是从观念形态的角度上来观察我们所处的当今中国社会都可以看到,这是一个由“前现代”、“现代”和“后现代”文化形态同时并存的时代。它从传统的知识及单一的价值信念逐渐走向了由知识精英为社会开辟的现代变革之路,随着后现代文化的到来而呈现出文化价值及发展方向的困惑以及空前的多元化形态。因此,在艺术的文化和社会观念以及美学观念上存在着很大的不平衡性和矛盾性,加上权力和金钱无所不在的影响,艺术家个体真诚的和富有创造性的艺术生存就必然会面临多种问题。我们在中国近20年来的城市公共艺术的发展过程中可见,在中国近20年来的城市化及其制度化发展之理性进程中,在公共艺术建设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上也呈现出许多不良的现象,如在公共艺术方案的规划、征集及作品的遴选与实施过程中,由于过于行政化和表面化,片面理解和强调了公共艺术的社会属性而忽略了发挥和尊重艺术家个体的创作意向及艺术个性,使得许多所谓“城市雕塑”显现出缺乏应有的文化深度和精神内涵,缺乏应有的时代意识和艺术品质。形成这种状态的根本原因,从社会政治学的角度看便是在势如大潮的现代化进程中文化艺术体制的官僚化及其管理模式所带来的弊端,造成了工具行为(政绩时效及利益时效至上)的膨胀而致使价值思维及道德判断的放弃。在公共艺术的实践过程中直接带来的后果便可能是压抑r作为个体生存并独立创作的艺术家的精神思维和创作的自由。其实,这在世界范围内的公共艺术实践中,艺术家个体与社会化的艺术制度及行为方式之间会经常发生矛盾和冲突,这正如私人领域与公共领域之间呈现的差异和矛盾一样。而我们的政府和专家机构以及公共艺术舆论批评的职责,在相当重要的方面就在于在把握公共艺术的创作和实施过程中,如何在激励和尊重艺术家的真实情感及个性精神的同时,激励和协调社会化和民主化的公众参与,使得公共艺术一这一公共领域的艺术方式――成为艺术家和社会公民在精神文化和行为方式上相互交流、共同协作和自我教育的良好途径,而不至于使得公共艺术的公共性和艺术性成为受权力或金钱操纵的牺牲品,而失去了它应有的社会意义和艺术价值。当然,在艺术介入公共空间时,由于社会各种利益团体的介入和制约,艺术家与政府机构,艺术家与社会方面的沟通以及必要的妥协也是情理之中的事。但其较高原则应是运用社会资源(如纳税人的金钱和共有的公共空间等)而需有益于社会的整体利益,自然,这其中也包括了艺术家个人的权益。

这就有必要从另一个视角来要求我们的艺术家,应尽可能具备作为公共知识分子的文化觉悟和使命意识。也就是晚,当自己的作品有机会进入公共空间的时候,应使自己的生活经验、精神理想和艺术创造力与自己所处的社会进行真诚而具有建设性的对话,以自身“小我”看到并关联社会之“大我”。与此同时,肩负起社会批评与文化反思的重要职责。毕竟公共艺术的社会功能并非仅仅是纯形式的视觉美化及环境装饰,它必然还要担当起社会反思、警示和批判的文化使命。事实上,作为以“反思”“祛魅”和“启蒙”为特性的现代艺术的历史使命并没有真正完结。正如西方当代哲学家哈贝马斯所论及的观点,“作为‘人类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发明’,启蒙工程并未失败,它仍有 理由得到我们的改造。改造的关键,就在于交往理性的建设,……更不能把文化紊乱的责任,推到文艺现代性的头上。”:显然,在公共艺术的职责中也理应包含思想、道德以及社会交往准则方面的启蒙与批判。而在这方面,当下中国的公共艺术创作尚有较大的欠缺,大多数作品流于一般性或雷同化的环境装饰、景观美化或文学故事性的描述。实际上,社会的现代化正在于科学理性、道德理性和艺术理性的自觉与协调,这需要我们这个正处于现代转型时期的国家和民族在个体性的艺术和公共艺术方面起到推动社会变革和进步的作用。因此,我们对于个体性的艺术实验和公共艺术这两个不可或缺并且相互影响的艺术范畴,都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理解和宽容。若这两个艺术范畴都能够得到长足的发展,我们的艺术文化和社会生活将被证明为更具有活力、自由与和谐。就中国当下的艺术情形而言,我们希望能够有较多的具有当代思想性、艺术个性及社会关怀的艺术作品进入公共艺术的领地。

其二,是公共艺术的资源与社会方式的整合和利用问题。实际上,当代艺术融入公共空间或使艺术资源进一步的社会化、公益化,就需要使艺术的社会资源加以整合并充分利用。这些资源主要是指艺术博物馆(美术馆)、各类艺术的公开展览、艺术学院的开放式教育与艺术培训活动。应该说,除了长期固定于开放的公共空间的艺术作品(如雕塑、壁画、装置及影像作品)之外,艺术博物馆的社会福利制度及开放性的展览与艺术讲座;各地艺术院校的艺术教育改革与艺术的社会参与及艺术服务活动,都是当代公共艺术建设与传播的重要方式和途径。因为,社会大众需要通过更多不同的机会去接触艺术和享有艺术,建立起公益化及平民化的艺术展览机制,适当地加大艺术的普及教育与开放式办学,都将有利于建立起综合的、立体的公共艺术体系,服务于不同层次和不同类型的艺术需求的社会公民。也就是说,首先重要的是明确和树立公共艺术的价值观念和公益的艺术制度,以求现有的艺术资源更多地为全民社会效力。因而,有围墙和没有围墙的展示空间,长期的和临时的艺术展览,文凭化的教育和非文凭化的艺术教育,都可以成为实现公共艺术之文化精神及社会目的的方式和载体。也只有这样,才能促使公民大众有更多机会介入艺术或直接进行艺术的鉴赏和创作,以培育其公民的人格和聪慧、自由的心性。

其二,公共艺术的公共性与实施方法的问题。实际上公共艺术的公共性将体现在多个方面:如艺术资金来源的社会属性;艺术作品所体现的公共精神及其文化内涵;遴选艺术作品的公共参与方式及民主化程帛以及公共艺术的文化制度及管理方式的社会化及社群认同等方面。就公共艺术作品的产生及遴选方式而言,从国际和国内经验来看,主要有几种:①通过公共艺术项目的公开招标及广泛的公众投票方式②通过特定范围的艺术创作邀请和艺术委托,并通过专家及社会相关代表的审议所进行的选择③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或主题性的艺术展览,再从中加以选取;④对于现成艺术作品有选择的购买。⑤对于社团及个人赠送作品的接受。⑥通过艺术家的策划并由公众直接参与的创作。通过这些方式所产生的作品都可能成为被社会接受的公共艺术。在我们的经验中,各种艺术品的定期或不定期的公开展览以及在此基础上的公众参与(如欣赏、评议和选择)是公共艺术建设中十分必要而有效的方法和过程。但就艺术的公共性而言,并非仅仅在于“直接民主”式的公众投票形式,因为即使如此也会由于社会基础条件的某些缺失以及流于表面的形式而产生事与愿违的结果。此外,公共艺术制度和法规的建设,艺术家和相关专家的规范化、程序化介入依然是必要的。而更重要的是看艺术作品在介入公共空间的过程中――在多大程度上体现及唤起了公共意识、公共精神和自主、有效的公众参与,并需要关注在公共艺术产生的过程和实施效果方面给予公众心理的影响及公众舆论的反应。

需要指出的是,作为当代社会文化及艺术理性载体之一的公共艺术而言,最重要的不是时髦、漂亮的称谓和外在的形式操作,而是使广大的社会成员通过对公共艺术的介入、体验和评议来推动我们的思想和社会的发展,丰富我们社会公共领域的精神生活及审美文化。应该说,那些能够与公众的意识及行为产生互动和深度对话的艺术作品,是成就公共艺术的一个显在的前提,也是公共艺术之公共性的重要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