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公共艺术专业研究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篇公共艺术专业研究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公共艺术专业研究

公共艺术专业研究:公共艺术专业本科课程体系设置研究

【内容摘要】我国高等教育向应用型、职业化转变,传统的教育理念随之面临严峻的考验。公共艺术在我国兴起时间较短,各高校对其的培养目标与课程设置各有侧重,传统的精英式教育明显与国家当前的高等教育转型意图相左。文章探讨了在高等院校向应用型大学转变的时代背景下,公共艺术专业如何围绕应用技术和职业化设置课程体系,通过具体的教学实践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更符合需求的应用型艺术人才,使其更好地服务社会。

【关键词】应用型公共艺术专业本科课程体系

向应用型转变是我国当前高等教育改革的指向标,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应用型院校及专业办学的根本目标。公共艺术专业教育由传统的精英式教育转向技能型、应用型教育,构建可以服务于应用型教育特色的公共艺术本科课程体系是学校必须考虑的问题,其完成程度直接体现出教育培养目标是否达到以及教学质量的高低。

一、明确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国家战略部署

(一)当前我国对应用型本科教育的政策与要求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深化教育领域改革,深入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原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2014年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指出,教育部将进行600多所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职业教育转变的工作。同年,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学校要健全课程衔接体系,将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相衔接,形成特色鲜明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

(二)应用型本科及其教育本质

应用型本科教育是在中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之后,为适应市场对人才多方面的要求,扩大高等教育内涵的形势下产生的一种新型的本科教育,是较高层次的职业应用技术教育。应用型教育的本质是将知识理论与专业的职业技术实践结合,即“手脑并用”的教育。知识理论是基础,专业的职业技术是一种应用能力,知识理论为专业的技术提供理论支持与服务。

二、科学认识公共艺术及其发展思路

(一)公共艺术的概念和学科内涵

公共艺术,英文直译为“PublicArt”,最初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被引入我国,以城市雕塑和壁画形式出现在城市空间。1995年以后,“公共艺术”也被称为“城市雕塑和公共艺术”,本文沿袭“公共艺术”称呼。公共艺术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概念。人们在表述历史上的公共艺术时,通常指向公共空间内的艺术,即在此空间中产生的诸多艺术表达形式和语言的汇总。而这些艺术门类之间既有联系又彼此有别,在现代人文主义精神与当代艺术主旨支持下的众多艺术语言之间建立交集,共同形成时代的物化标志。公共艺术包含一切创置于开放空间中的具有公众属性的、把广大民众作为服务对象的各类艺术创作形式与活动,如公共壁画、公共雕塑、公共建筑、城市景观等均属于公共艺术的具体物化形态。

(二)应用型本科公共艺术专业的培养目标

公共艺术专业教学旨在培养结合学科理论与应用实践技能,可以在公共空间中进行艺术创作的艺术人才,使学生能够掌握现代城市的公共艺术景观及公共场合等领域空间的形态造型规律,具备在艺术装置、艺术化的公共设施、公共艺术项目等领域设计与施行相关工程的能力。应用型本科公共艺术专业教育具有鲜明的针对性,针对职业岗位对学生进行教育,是在现代职业教育思想指导下,以突出学生个人能力、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为目标的教育模式。这种教育模式注重实践性、应用性和技术性,引导学生将公共艺术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与公共艺术专业相关的社会实践,掌握艺术创作或社会艺术活动的学科知识和应用技能,目的是培养从事公共艺术创作生产一线的专业技术人才。

(三)我国公共艺术专业教学和课程设置的现状

我国公共艺术教育现状从总体上来说,由于院校与教师对公共艺术的认识不足与公共艺术的概念一直存在变化和发展,而出现不同院系有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主要问题如下:

1.研究方向与角度较单一。

主要体现在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建立在原有的专业基础上,如在雕塑、壁画、装饰等专业,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课程的扩展与延伸,因而教学方向和角度缺少本质上的转变,有时候仅是说法上的改变。例如将“公共艺术”改为“城市雕塑”“景观小品”“环境艺术”,看似名称不同,实则不过是换一种说法而已。

2.观念守旧,缺乏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

随着高等教育朝现代应用型本科教育倾斜与转变,职业技能教育将成为未来教育发展的重要着力点。公共艺术教育走向设计化、职业化、应用型是大势所趋,传统的艺术精英式教育已经无法跟上时展的步伐。部分院校及教师却没有敏锐地感知教育发展方向的转变,这一点是不可取的。3.课程专业性不强,授课内容较杂乱。部分院校由于缺乏专业师资,仅依靠现有的师资水平和教学能力,所设置的课程专业性不强,缺乏整体性与系统连贯性,课程内容较杂乱。部分教师自身专业知识积累不足,教学课程的专业性不强,教学质量无法得到保障。

三、应用型公共艺术专业本科课程体系的构建

针对以上问题,笔者对国内设有公共艺术专业的十余所院校进行地调研与考察。同时,深入部分设计公司及城建规划、景观与城市雕塑等相关企事业单位,详细了解用人单位对公共艺术人才工作能力的需求状况,广泛听取这些企业对人才培养的合理建议,以期对应用型公共艺术专业课程的设置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启示。相关院校与教师应遵循艺术教育规律,契合社会发展需求,搭建理论与实践、知识与能力相整合的应用型公共艺术课程体系。通过学科理论教学和专业实践训练,使学生的人文素养、品德修养和综合素质得以提高,使学生的专业实践、岗位需求应对能力、创新意识、创造精神和创业能力得到培养和锻炼。下面,笔者以四年制本科课程的设置为例介绍基本思路。及时学年:以开设国家通识课程为主,组合部分专业概论课程和实践课程。如公共艺术概论、美术造型基础、形态构成、公共艺术美学等,将这些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相结合,即是将培养学生素养与技能的教学目标相结合。第二学年:开设专业技术或学科基础课程为主,安排与专业有关的通识课和专业技术基础课,这些课程的内容与深度需要较及时学年有所延伸。如公共艺术造型基础、装饰设计、视觉语言、设计与表达等课程。第三、四学年:专业骨干课程与职业岗位实践课程结合开设。如环境雕塑、公共环境设施设计、城市公共空间艺术、公共艺术专业创作、新媒介艺术实验、公共艺术项目管理、毕业设计等。同时,将选修课如中国民间美术、中国文化史、地景艺术等,与工具类课程计算机与软件、互联网与大数据课程同时穿插在第三、四学年的四个学期之中,形成集品德素养、理论、实践技能、职业岗位培养为一体的课程体系。课程还可以按照板块划分,具体如表1。

四、课程的实施与保障措施

(一)课堂教学的实施

应用型教育的课堂模式具有更加鲜明的开放性。除课堂模式之外,教学内容还延伸到实习生产领域,形成具有融入行业标准的课堂特征。应用型教育课堂模式主要包含传统课堂、企业岗位课堂和在线虚拟课堂三种形式,具体教学措施如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定制式培养)、学工结合(项目包教学)、传统学习与在线学习结合(互联网大数据和微课、慕课)、双证结合(学历教育和岗位证书)等。其中微课是指有明确教学目标,内容短小,集中说明一个问题的小课程,并以微视频表达内容,未必是完整的课程。慕课是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

(二)完善职业特色的应用型教育保障措施

主要包括教学实践基地建设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两个方面。

1.建设用于应用型教育的实践教学基地,主要包含仿真的教学实训基地、真实的生产实训基地、名师工作室、创新创业工作室及研究中心的建立工作。

2.建设融合知识型与技术实践型为一身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完成应用型课程教学的根本保障措施之一。教师应具备公共艺术学科宽博的学科理论知识体系,更要拥有职业岗位的技能技术,不但能教理论,也能够传授实践技术。对于这一目标,高校的常用做法是“走出去,引进来”,鼓励教师挂职锻炼和聘请企业技术人员到学校对教师进行培训。

结语

建设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应用型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是高校响应国家战略部署的转型目标,也是公共艺术专业发展的必然趋势。高校应建立以能力为中心、以应用技术为主导的公共艺术人才培养模式和职业化课程体系,更好地为经济建设服务。

作者:张治源 单位:辽宁传媒学院

公共艺术专业研究:公共艺术设计专业室内设计教学研究

在高校公共艺术设计专业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需要根据艺术设计的市场需求和实际发展进行相应的调整和改进,这样才能有效的提高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市场适应能力、创新能力,推动高等教育的进一步发展。随着现代化城市建设的不断加快,各种科学技术、艺术、文化、经济等方面都呈现一种融合的趋势,随之室内陈设设计行业快速发展起来,也逐渐被人们所认知和关注,并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占据一席之地,推动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在高等艺术设计专业教学过程中,开始将室内陈设设计引入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并设置独立的教学课程,推动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的进一步发展。现阶段室内陈设设计教学的现状随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室内陈设设计逐渐被衍生出来,成为一门新型的设计类行业,并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占据中重要的地位,推动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在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过程中,已经将室内陈设设计引入课堂教学中,并设置了专门性的课程教学体系,但是传统的室内陈设设计教学依旧采用的传统教学方法,比较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将设计基础知识作为课堂教学的重点。传统的室内陈设设计教学,主要是从课程教学的相关概念、教学内容,发展历程等方面进行教学,在一定程度上跟室内设计专业教学的内容基本相似,但是,也适当的添加了设计的方法、空间结构、空间功能应用等内容,这又是在舍内设计的基础上进行了相应的延伸。在实际的课堂教学过程中,会为学生的进一步学习提供一个良好的设计主题环境,并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室内陈设设计教学体系,很容易忽视学生在审美能力,创新能力,设计的空间结构等方面的发展。因此,在实际的室内陈设设计教学过程中,要为学生提供一套完整的设计教学体系,培养学生的审美修养,让学生充分发挥出设计作品的原创性,提升学生的市场适应能力,将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更好的结合起来,提高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质量和水平。

室内陈设设计在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的应用

1.手绘效果图中设计运用

室内陈设设计主要是在室内装饰设计的基础上进行完善的,在发展的过程中,手绘主要是设计思维表现的一种载体,可以真正使图纸上的形状变成现实生活中所存在的实体,而手绘效果图主要在于设计的构思和原创性,最能体现出设计者内在的文化内涵。其中,手绘效果图所能采用的表现手法是多种多样的,设计者需要根据室内陈设设计的实际需求,借助钢笔、马克笔等辅助手段,将各种色彩呈现出来,具有十分显著的表现效果和彰显力。这对设计者的专业要求比较高,设计者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艺术修养,同时还具备一定的绘画基本功,还要对室内陈设设计的基本原理、表现手法等内容有所了解,这样才能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满足学生的艺术设计学习需求。因此,在高校的艺术设计专业教学过程中,专门开设了《表现色彩》、《设计表达》的室内陈设设计的相关课程,不断提高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的质量和水平。

2.基本理论知识中的运用

在室内陈设设计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给学生传授相应设计基本原理,同时,还要将设计的空间形式的美法原则,室内陈设的相关概述等内容进行详细的讲解,把室内陈设的风格流派,空间布局、艺术设计的基本原则等内容进行融合性教学。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要针对实际教学的需要,开设专门性的《室内陈设艺术》、《图案基础》、《室内设计基本原理》等课程,满足现代室内陈设设计的基本需求,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市场竞争力,促进学生的发展。

3.电脑效果图中涉及运用

在室内陈设设计过程中,还需要借助计算机设备进行辅助教学,电脑效果图可以很好的将手绘效果图呈现出来,使得图像更加形象具体的呈现在人们的视野中,还能更好的表达出室内陈设设计的效果。同时,电脑效果图主要是通过电脑呈现出来的,也是对设计者内在情感的一种表达,可以将设计者的设计理念、设计的原创性等方面的内容呈现出来,成为一种全新的设计思想语言,可以方便设计者与客户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因此,在高校室内陈设设计教学过程中,学校专门开设了《计算机辅助设计》、《3DMAX》等相关课程,这样不仅可以有效的提高设计者自身的计算机水平,还能增强设计者的市场竞争力,提高设计者的社会适应能力,推动高等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4.空间模型制作中的运用

在室内陈设设计教学过程中,将设计图纸完成之后,就需要进行空间模型制作。在实际的空间模型制作过程中,学生需要自己购买相关的制作材料,根据设计的相关方案将设计作品通过模型制作的形式展现出来,在实际的空间模型制作过程中,还要对模型的陈设搭配等方面的内容进行学习和掌握。教师在实际的空间模型制作中,要对学生定期进行陈设搭配训练,为学生的陈设搭配提供相应的训练机会,这样不仅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室内陈设设计的水平,还能有效提升学生的现有的设计水平,还能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在高校室内陈设设计教学过程中,学校专门开设了《室内绿化》、《人体工程学》的课程,来满足现代室内陈设设计的实际需求,提升学生的市场竞争力,促进学生的进一步发展。5.教学课程实践中的运用在室内陈设设计教学过程中,空间模型制作就是一种教学实践活动。在课程实践教学的过程中,要根据室内空间结构的实际情况,考虑到房子室内的住宅价值,比如,民居住宅空间,办公住宅空间等等,都要有所了解和掌握,这样才能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提供一些针对性的实践教学内容。针对一定的主题空间结构进行课程教学设计,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调研,岗位实习等实践性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设计能力。同时,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对学生进行高强度的、集中的毕业设计训练,充分激发学生潜在的设计创作灵感,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更好的融合起来,提高学生的设计作品的原创性,促进学生的进一步发展。

创新室内陈设设计教学方法的具体措施

1.提高课程教学的实用性

在室内陈设设计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能明确室内陈设设计的教学目标,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审美修养和设计表现力,增强学生对空间结构的感知能力,提升学生的艺术修养,促进学生的进一步发展。在室内陈设设计教学过程中,要对原有的设计教学课程进行改进和创新,不断扩大设计课程的实用性。在实际的课程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对学生进行一些基本的功能性、概念性室内陈设设计理论的教学,还要为学生的实践学习提供机会和空间,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增强室内陈设设计作品的原创性和价值,提升室内陈设设计作品的品质,注重设计的每个细微细节,这样才能增强设计作品的文化内涵。因此,在实际的课程教学过程中,要教会学生分析设计作品,制作相应设计模型,具备相应的创新意识,真正实现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提高室内陈设设计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2.开展体验式课程教学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人们在室内陈设设计过程中,要先对室内设计的相关内容进行实践体验感受,加深对室内陈设设计的理解和感知。因此,在实际的室内陈设设计教学过程中,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体验式课程教学,教师要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对体验效果进行总结和评价,这样才能针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相关问题进行改革和创新,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设计修养。在体验式课程教学过程中,要将一些日常生活中常用的物品运用到教学过程中,比如家具、花艺、装饰品等等,还要考虑到各种设计流行的趋势、设计的市场状况等等,还要对教师团队进行定期培训,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实践练习的机会,建设相应的实训场地,这样学生不仅可以深入的了解设计行业的市场发展状况,还能为自己的设计作品增添一些新的市场元素,增加设计作品的原创性。

3.公共艺术设计内容

公共艺术主要是指在一种公共开放的空间中进行艺术创作,并进行相应和环境设计。公共环境是人们作为一个社会群体的活动场所,其中包含了地理地貌、文化、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内容,都与人们的生存环境密切联系在一起,公共艺术之所以被称之为“公共艺术”,主要是将艺术放在一个公公群体中,这种艺术具有一定的公共性,并存放在一定的公共空间内。比如,一些史前壁画,雕刻、各种陵墓艺术都可以被称之为“公共艺术”,在公共艺术设计过程中,要尊重大自然的原生态环境和各种异质性的生态文化经验,还要从历史的文化符号中,深入挖掘潜在的民族文化内涵,增强室内陈设艺术设计的价值。

综上所述,在高校公共艺术设计专业教学过程中,将室内陈设设计的相关内容,融合到课堂教学过程中,不仅可以有效的拓展公共艺术设计艺术设计的专业方向,还能对现有的教学方法进行创新和改进,提高公共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市场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促进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进一步发展。同时,在陈设艺术教学的过程中,要在传统的室内设计教学的基础上,对现有的陈设设计教学方法进行创新,可以让公共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将所学的设计知识运用于实践中,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提高学生的市场竞争力,推动高校公共艺术设计专业的进一步发展。此外,室内陈设设计的教学内容,必须要有实用性和创新价值,这样才能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培养公共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技能,逐渐实现学生的发展。

作者:吕刚 单位:吉林建筑大学城建学院艺术设计系

公共艺术专业研究:基于非物质文化技艺浅谈设计类专业与校园公共艺术的融合

摘 要:为了传承与弘扬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政府相关部门的重视下,地方非物质文化技艺逐渐走进学校,成为中职学校公共艺术类课程。为了让设计类专业的办学符合地方行业、产业对人才的需求,中职学校越来越重视对接当地地方艺术类特色产业,尤其注重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的传承与创新,越来越多的中职学校开设了以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传承与创新的特色专业。因此,本文提出,基于非物质文化技艺的传承与创新研究,搞好校园公共艺术与设计专业的融合研究,在中职学校就显得格外重要。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技术 校园公共艺术 设计类专业 融合研究

课 题:本文为江苏省职教学会课题《中等职业学校《公共艺术》第二课堂活动课程的开发与实践研究》(XHZZ2015021)研究成果

一、开展地方特色产业的人才需求调研,筛选有专业前景的技艺进行传承

江苏是个艺术之乡,各地与艺术设计相关的产业均带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如宜兴的紫砂茶壶、南京的云锦、苏州的刺绣、吴中的核雕、南通的蓝印花布、东台的水晶等,各地特色产业均代表着当地的地方形象,有些还逐渐发展成当地的支柱产业。但各地在特色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均遇到掌握技艺的专业人才断代的问题,往往是出百万年薪都很难聘到的工艺美术大师。基于这样的因素,现在各级政府部门也越来越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的保护,鼓励本地职业学校开办和非遗技艺相关的设计类专业、或安排非遗技艺大师到校开设非遗类课程。

职业学校的办学要求是直接面向社会、面向有需求的专业人才市场,职业学校的人才培养定位首先要考虑学生的未来就业,脱离行业需求的专业办学必定是缺乏生命力的。设计类专业的开设要和当地的核心支柱产业相对接,要定期对当地艺术相关产业进行人才需求调研,选择几个当地的艺术产业进行调研,对产业发展规模、技艺保护状况及专业人才需求情况进行系统分析,经筛选最终确定将有历史内涵的传统文化技艺作为学校校园公共艺术方面的选修课程,有市场发展前景的文化技艺确定为学校重点建设的设计方面的特色专业。

二、基于非物质遗产(技艺)的传承,开设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校园公共艺术

校园公共艺术一般是指职业学校开设的艺术类课程或对外呈现的校园公共艺术文化,其中校园公共艺术类课程包含教育部规定的公共艺术类课程及根据学生需求开设的第二课堂。将有历史内涵的地方传统文化技艺确定学校校园公共艺术教学的内容,具有较强的社会及学生的认可度,也符合政府部门非物质遗产(技艺)保护与传承的要求,同时具备政策、教学技师、经费、师生认可度等多方面的教学条件保障,确保了校园公共艺术相关的课程开设和文化陈设,极大丰富了学校办学的文化内涵。

三、立足非遗技艺的传承与创新,开办有地方特色的设计类专业

学校开展非物质遗产(技艺)的传承教学,不仅仅基于对非物质遗产(技艺)的保护考虑,更多的是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让学生掌握一到两种带有本地艺术特色的非遗技艺,属于校园公共艺术范畴。

职业学校要将非物质遗产(技艺)确定为学校的设计类专业,首先要考虑专业的发展前景,要考虑技能教学是否符合现代行业、企业发展的需求,要考虑培养的学生是否符合市场的人才需求等。因此,基于非物质遗产(技艺)的学校设计类专业,将技能教学仅仅停留在非遗技艺的传承是远远不够的,要立足于非遗技艺的传承与创新,要将现代科技、电脑等技术和传统手工工艺教学相结合,要有引领行业、市场发展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等创新因素,才能开办好有地方特色的设计类相关专业,才能培养出企业所需要的适用型人才,才能使学校的专业办学更具有生命力。

四、依托非遗(技艺)的教学,进行设计类专业与校园公共艺术融合研究

1.依托非遗(技艺)教学,构建专业研究与广泛开设相结合的办学机制

校园设计类专业的建设及校园公共艺术课程的开设等都是基于非物质遗产(技艺)的教学,非物质遗产(技艺)在校园公共艺术的设置上具有普遍性和广泛性,更多地体现出对非物质遗产(技艺)的保护和传承,教学目的是为了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和专业内涵;而设计类专业对非物质遗产(技艺)教学的针对性较强,选定一门技艺进行系统教学,除带有文化传承的基本内涵外,更多的体现技能教学的创新性,教学目的是能掌握非遗核心技艺,培养现代行业、企业所需求的创新型技术人才。

2.依托非遗(技艺)教学,打造专兼职相结合的艺术设计专业师资队伍

艺术设计专业的办学定位决定专业教师要能从事非遗(技艺)传承基础课程的教学任务,又要能从事非遗(技艺)创新核心专业课程的教学任务,因此对教师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以及企业一线的实践能力的要求较高,仅仅停留在学校内部教师之间的教研活动远远不够。而校园公共艺术层面的教学可以借助政府层面的非遗(技艺)进校园活动来组织实施,可以更多的聘请本地知名的掌握非遗(技艺)的企业技师到校传授技艺,企业技师一般都拥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扎实的非遗(技艺),企业技师在与学校专业教师合作校园公共艺术技能教学时,既能弥补学校专业技师企业实践能力薄弱的问题,同时也能指导教师进行非遗(技艺)创新教学的能力。

3.依托非遗(技艺)教学,建设非遗(技艺)传承与创新实训基地

设计类专业与校园公共艺术的融合研究可以将政府层面的非遗(技艺)进校园活动引入专业建设,根据公共艺术课程的非遗(技艺)传承教学、艺术设计类专业非遗(技艺)创新教学的需要,可以建设由政府、企业、学校三方共同投资的艺术设计类公共实训基地。基地建设上可根据政府非遗(技艺)文化的保护的需要,建非遗(技艺)文化历史博物馆;可根据非遗(技艺)传承教学的需要,建带有本地特色的传统技艺加工作坊;可根据非遗(技艺)创新教学的需要,建体现本地现代企业特色的现代非遗(技艺)设计工作室、行业设计软件教学机房、机械化生产车间等。

以上以江苏省吴中中等专业学校为例,可以根据吴中地方特色行业设立工艺美术(现代雕刻专业),工艺美术(现代刺绣专业)吴中公共艺术实训中心,中心建设有吴中工艺美术文化博物馆,对吴中本地特色的核雕技艺、苏州刺绣技艺、桃花坞年画等传统文化(技艺)进行保护性展览;中心建设有非遗技艺的加工作坊,可接受全校师生进行非遗技艺的文化熏陶和课程选学,使学校公共艺术的教学氛围更加浓郁;中心建设有机械化、信息化、系统化、现代化的工艺美术(现代雕刻)专业实习室,为工艺美术(现代雕刻)专业培养具有现代设计理念、掌握现代制作技术的新雕刻大师提供了功能完善的办学软硬条件。

改革传统大而全的县级职教中心的办学模式,树立依托地方行业、企业办学的思想、办具有地方特色的职业学校、办具有鲜明地方特点的特色专业正逐渐成为职教办学的主流,弘扬本地非物质文化(技艺),建立设计类专业与校园公共艺术相互融合的艺术教育新模式,除了能很好地丰富校园专业文化氛围外,必将极大地促进设计类专业的建设和发展。

(作者单位:江苏省吴中中等专业学校)

公共艺术专业研究:公共艺术专业发展路径探究

摘 要: 我国公共艺术专业于2008年才正式被国家教育部获批设立,设立时间相对较短。国内设立相关专业方向的高校也经历了一个并不是很长的建设和探索期。一方面,国内的涉及相关专业建设相关研究和积淀相对较少,更多的是在各自专业方向发展的基础上的积累。另一方面,是因为公共艺术这一较新的艺术形式,也决定了更新的公共艺术专业尚处于创立发展,自我总结,逐步走向完善成熟发展的阶段。本文即通过对公共艺术专业部分的研究来探究公共艺术专业的发展路径。

关键词: 公共艺术专业 产生背景 发展路径

公共艺术包括艺术创作、公共空间和大众参与三项要素,大众参与是其中的核心要素。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公共艺术,指私人、机构空间之外的一切艺术创作与环境美化活动;狭义的公共艺术,指设置在公共空间中能符合大众心意的视觉艺术。①随着城市文化建设的逐步开展,公共艺术人才的需求随之日益迫切。如何培养高素质的公共艺术人才来满足日益增加的社会需求成为一个现实问题――高等教育中公共艺术专业的设立因此应运而生。

一、公共艺术专业产生的背景

一方面,公共艺术专业的研究和创作对象――公共艺术产生发展的时间不长,但社会需求和影响力日渐扩大。公共艺术最初概念的形成和较大规模的实施,是以1959年美国费城立法通过“百分比艺术法案”(One Percent for Fine Arts Program)②,直接赞助公共艺术的实施为标志。此后,逐渐兴起于欧洲及亚洲一些国家。在我国,公共艺术虽然是一个新兴概念,但正逐渐为广大国人所了解。随着公共艺术在我国发展,公共艺术不仅成了国内美术界或者美术理论界的关注话题之一,更展开了广泛的讨论,如2004年10月深圳举办了“公共艺术在中国”学术论坛,2006年上海举办了首届长三角城市公共艺术暨动漫产业论坛,2008年1月北京举办了“首届城市公共艺术建设论坛”,等等,引发了更多的关注。并且在中国许多城市在政府部门的推动下,在各自的城市建设,特别是结合城市文化建设中,亦有效仿国外的“百分比艺术法案”建设城市中的公共艺术,主导公共艺术建设,可谓是方兴未艾,大有如火如荼之势。

另一方面,公共艺术专业方向探索和建设在国内逐步展开。面对公共艺术在中国的兴起及社会对于公共艺术的需求,承担艺术推动者和教育者角色的国内美术院校已经敏感地发现这一趋势――伴随城市的建设、发展和完善、繁荣,公共艺术成为城市文化经济中的一个文化经济产业,显性和隐性地表示着现实和未来的一种行业需要。公共艺术人才的社会需求亦由此逐日剧增。因此,部分国内美术院校近年纷纷设立了公共艺术专业方向,开始开展公共艺术的教学与研究:中国美术学院于2001年创办的视觉艺术学院就是以公共艺术为主开设相关专业方向,进行教学和研究的探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设有壁画与公共艺术专业方向;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第五、第六工作室,公共艺术为其主导教学方向,到2005年,该校城市设计学院成立了公共艺术系;天津美术学院2004年7月正式建立系级教学单位,在依托传统专业的基础上衍生、融合、拓展出公共艺术新的专业方向,开拓出壁画壁饰主修课程;汕头大学2004年成立的长江艺术与设计学院美术学专业中含公共艺术专业方向;复旦大学视觉艺术学院2007年开始招收公共艺术方向学生;公共艺术更是成为上海大学美术学院重点学科,但主要培养硕士生、博士生和高级研修班学员进行公共艺术教学的探索和传播,等等。③其中,中国美术学院可以说是最早开设公共艺术专业方向,有意识地比较系统化建设公共艺术教学与研究体系的先行者之一。2007年中国美术学院主导经由浙江省教育厅向国家教育部申报增设本科公共艺术专业代码,并于2008年正式获批,列为美术类目录外专业正式招生,它是公共艺术专业正式设立的标志。

二、公共艺术专业向何而去

对于一个学科专业的发展而言,获得国家的审批设立只是说明该专业向更成熟完善的方向发展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并不表示专业本身没有不足,一定具备持久的专业发展生命力。那么,让我们来看看公共艺术专业设立后,它所面临的状况:

首先,城市化大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契机的持续推动。公共艺术可谓是世界城市化进程的伴生品,也正是中国城市化运动和公共艺术的巨大社会需求催生了中国高等教育中公共艺术专业的探索和正式设立。而《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④已从国家战略层面将进一步推动中国的城市化进程,而中国城市的经营者――政府部门的特有主导力量――在城市文化建设中公共艺术意识的觉醒,如上海、杭州、南通等多城市都进行了城市公共艺术方面的总体规划等措施将进一步催化公共艺术需求――人才的培养,这也是公共艺术专业能够继续向前发展的根本动力。

其次,公共艺术专业设立后为本专业开拓了新的局面,提供了良好的后续动力和保障。虽说近年来高校不断新增的专业在为相关院校增添新的学科门类、招生方向之余,近年来这些新增门类建设方面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不足也深为部分专家学者所诟病,但中国历来讲究名正言顺。在教育改革施行中,高等教育去行政化还未真正实现之前,在现实管理中,只有官方设立了相关专业,随之而来的相关专业才能拥有教学资源、研究资源、经费资源、空间资源等方面更多的发展空间和话语权,这又反过来会推动或限制了相关专业的进一步向前发展。公共艺术专业获官方的设立为专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保障――如中国美术学院公共艺术学院即是围绕公共艺术专业来建设的二级学院,学校给予它的定位便保障了公共艺术专业在该学院建设发展中处于核心位置。而公共艺术专业代码的正式审批及国内目前公共艺术的发展趋势和巨大社会需求,国内更多美术院校对于相关专业的开设和人才培养力度的加强也必将是一种趋势,对于公共艺术专业在国内美术院校而言又将是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这些为公共艺术专业可持续研究和拓展提供了广阔空间。

三、公共艺术专业自身建设

相关专业所在院校探寻研究者应抓住中国城市化大发展的契机,为专业的建设和发展的继续努力,为公共艺术专业进一步发展拓展空间。公共艺术不长的发展历程,是公共艺术专业的探索和建设期较短暂的主因,无本专业的先例可循。可供参考的主要是其他的美术类专业,但更多的需要走自己的路,寻求专业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公共艺术专业经过前几年的积淀,伴随着国内社会发展特别是公共艺术的发展而逐步发展建立,到了被教育部正式批准以后迎来了发展的新阶段,以中国美术学院公共艺术学院为例,作为国内公共艺术专业建设具有先发优势的高校在专业建设和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方面都有着自己的优势,推动了公共艺术专业建设的进步,也取得了不少成果――如2010年上海世博会浙江馆的总体展示设计、杭州市中山中路公共艺术有机更新项目、上海市嘉定区的城市雕塑规划项目,等等。正如美术类其他专业建设强调专业基础和创作课程,对于公共艺术专业建设而言将一并是注重和强调的。美术类已有其他专业建设中,往往注重专业基础能力的培养,无论是绘画专业、雕塑专业,还是设计专业,都强调自身专业的基础课程,强调专业基础能力的培养,同时注重创作,将其作为高等教育中的重点。公共艺术专业作为美术类专业之一同样不例外,也同样应该是注重和强调的,并在课程设置、教学展开等多方面应予以贯彻。与此同时,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建设、实验室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及相关科研团队建设方面还需要时间去深化和思考,需要更多的积累和提升。新专业的设立有着社会发展和高等教育发展的规律性的必然,也不断发挥出特有的社会影响力,不断拥有自身的话语权,并通过教育实践进一步完善专业本身,推动其逐步走向成熟。但与此同时,在教学实践中也存在不少问题和不足,就人才培养模式、课程建设、实验室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及相关科研团队建设等都需要进一步思考和探索,需在今后的专业建设中进行改进或加以解决,为公共艺术这个美术类新专业的发展完善成熟,使其与其他专业一样具有长足生命力,培养更多适应社会需求的相关高等教育人才作贡献等。否则,也将遇上专业发展的瓶颈,影响专业的生命力。

公共艺术专业研究:公共艺术专业景观课程思考

【内容摘要】文章以公共艺术景观设计课程的改革为研究对象,提出公共艺术专业中景观课程应在保持教学稳定性的同时,将设计、理论、实践三大课程板块进行相互渗透和整合。在此基础上,文章进一步介绍和说明未来课程中的“可生成性”和“保护和革新”等改革的新理念,并指出该课题下一步仍需要改进和努力的所在。

【关键词】公共艺术;景观课程;课程板块;公共艺术

专业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它涉及环境、文化和社会问题等多个方面,是为文化产业培养专业型设计人才的输出通道,对我国现在面临的城市环境的变更需求,发挥着重要的影响作用。但是,纵观目前国内已开设公共艺术专业的院校,其课程大多以美术设计和装饰材料的运用为主。而公共艺术专业却具有开放的特质,其公共性空间中的艺术创作和相应的环境设计由公众自由参与和认同。鉴于此,人们开始对现有的、较为单一的学科课程提出质疑。并且,毕业自该专业的设计师在公共景观空间设计话语权及职业认证方面的缺失与不足,也加剧了这一现象。

一、设置公共艺术专业景观课程的必要性

毋庸置疑,公共设计如果只是着眼于审美和装点门面的发展方向进行专业建设,是不能应对中国面临的环境和社会方面的问题所提出的挑战的。正如美国知名景观规划事务所SWA集团创始人之一佐佐木英夫在美国哈佛大学执教时,曾提出对综合性公共景观空间的学科建设观点:“景观设计教育应和现实问题的解决密切联系,而不仅局限于审美、风格等装点门面的附属性工作。”公共艺术景观设计要求设计师能够在复杂的环境中进行参与、分析、建设,并执行最终的设计方案。因此,课程教学就不能单一局限在形式和功能、艺术专业理论知识,或是实训操作技能上。目前,公共艺术景观课程的教学和研究亟需解决内容单一的问题。向学生传授严谨的知识和理论框架,有利于培养更多相关专业的应用型人才,以满足未来职业的发展所需。而从更广义的层面来讲,该学科涉及众多学科门类,包括计算机应用、工程预算、公共管理、环境保护、材料科学与工程、材料成型加工等,这对于提升现有专业的研究层次和研究深度、加强相关专业的基础理论研究也具有非常深刻的意义。

二、景观课程的本体思考与公共艺术专业结合的革新

公共艺术专业的人才培养包含三个研究方向:城市公共雕塑研究、城市公共景观形态研究和城市公共艺术规划研究。笔者认为,鉴于公共艺术的综合性,这三个研究方向不是孤立存在的,而应是相互交融和渗透的关系,其具体内容涉及公共艺术文化环境研究、公共艺术造型学研究、公共艺术规划学研究,以及现代艺术理论和现代科技结合的研究。公共空间的表象及其本体大多会以城市新景观的最终形态进行表现,因此,人才培养的课程板块需要以专业体系的完整性和景观课程板块之间的关联性为基础进行深度的探讨。根据应用型本科专业的教学要求,武汉商学院艺术学院强化公共艺术设计的学科基础作用,在保障专业设计共同课程强度的基础上,实施4年制、“1+2+1”的课程模式。该课程模式将一年级设为共同平台教学,重点教授关于设计的入门知识,培养学生的设计基础技能和对设计的兴趣。

高校可以通过开设一系列的设计基础和设计理论课程,帮助学生了解众多设计流派、设计类型等常识;通过设计思维和表达课程,培养学生对设计的逻辑思辨能力、形象创新及快速表现等方面的能力。学院在二年级及时学期开始进入专业设计课程的教学,加入视觉传达、雕塑、数字媒体等交叉学科内容,以不同方向的知识技能,帮助学生形成整体的设计认识。此后,教学再开始进入景观专业方向,并在景观设计课程的引导下,引导学生逐步掌握系统的设计知识和设计方法并增强正确和理性的设计能力,形成自己的设计观。一学年开设综合设计课程,训练学生的综合创新能力、协调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并通过校企合作,让教学与实际项目结合,拓展学生的视野,加强设计知识与社会、政治、经济、历史等问题的联系,进一步提高学生综合开展景观设计工作的能力,为今后的职业生涯和继续深造做准备。这个课程体系的特点,是1年作为专业基础的学习,2年进行专业知识的提高,1年进行综合设计训练和企业实习,以期在原有的景观课程基础上,将理论、设计、实践三大板块整合,使学生从设计定位、创作方法、实践能力及作品对社会、环境的可持续推进等方面融汇贯通,并在最终的毕业设计课程中获得一段在实践之外深度探索和反思的过程。

三、课程版块与内容的调整

我国开设的景观课程,多以职业教育为主。而近年来,相关院校也在反思,教学理念悄然发生转变,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评判性思维方法不断生发,即希望学生能在应用实践之外,还能独立进行适当的探索性设计。所以,高校通过设计基础课、设计理论课,以及技术和实践课等,使学生具备一个景观设计师所需的能力和技术,在最终的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中,获得一个能够结合日常实践独立完成深度设计的机会。作为新生的专业入门训练,公共艺术景观设计的基础课程板块在整个教学体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景观设计课程组的教师团队历来看重空间构成的思维模式和操作方法,前者着力培养学生思维上空间形态的形成,后者则强调空间与实体之间的可操作性。

近几年,在引导学生将空间思维与实施操作的结合上,这种教学理念正在被逐渐接受,在最近的湖北省高校美术与设计大展上,参展的大学一年级学生就真正地感受到了将想象空间建造成“实体”的乐趣。同时,在基础课主授教师的教学改革之下,当代艺术与架上绘画、陶艺设计、现代设计与民间美术被加入到课内外的训练中,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艺术造型认知,丰富了课程的教学内容。设计理论课在整个教学体系中的作用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帮助学生在设计学习的过程中增加设计理论和知识背景;二是建立自己的设计思维过程,引导学生思考其设计对社会产生的价值、对景观的判断和在公共艺术中的综合理论的修养等.这对培养综合性应用人才,增强其将来在市场竞争中的实力具有重要意义。武汉商学院艺术学院在本科第二学年的开始就为学生开设了一门《专业导论》课程,帮助他们了解公共艺术景观课程的构架,及所需的技能与理论知识,以便他们根据专业需要安排自己的学习进度。设计理论课程的教学方法也从对传统景观的认知,转变为在广泛了解景观领域的当代论述之上并能以批判的视角看待已广为流行的实践趋势,使学生在认识、分析、鉴别公共艺术景观的问题时可以有清醒的认知能力。这将有助于学生设计意识形态和方法论体系的形成,这一课程体系的教学改革在部分院校里已得到认可。

其中,武汉商学院艺术学院的实践课程改动较大,将原来在课堂上的原理讲授变成了对原理的实际运用。虽然学院在设计过程中不排斥虚拟的“无场地”项目,但是大多数时候还是向学生提供具体或模拟的场地,引导学生通过测量、绘制来生成数据,进而分析和筛选可供设计使用的地理信息和人文环境等。当然,实际课程体还要有外界设计指导因素相伴才能完整。公共艺术景观课程的教师在工作之余,应带领学生进行服务社会,使学生能够直接参与设计与施工,与社会工作人员进行零距离的交流,将知识转化为终端生产力。学校应实施与外来知名院校的教授或专家进行专业交流、举办讲座等长效机制。此外,一些与传统、地方文脉结合的文化特色也可以渗入课程之中,譬如楚文化在城市公共空间景观中的运用,新元素、新材料对地方特色环境生态化地改造,以及用综合材料表达传统内涵的设计等,这为拓宽课程的专业视野提供了条件,为课程内容的提升增加了动力。

四、对于未来课程新理念的思考

在当代公共艺术多元化的背景下,社会事实和学科基础阅读对环境、文化及都市主义的影响也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对其进行了解和学习的过程能让学生意识到设计需要严谨。教师应结合当下国家对景观学研究的资金投入和对发展方向的引导,对比一些发达国家的成功案例,引导学生思考设计对社会产生的影响。同时,课程教学数字化的改革也将教学从纸面带向计算机多媒体,继而走向设计过程的数字全息化。随着各种数字化软件的应用,参数设计正成为设计教学的新潮。“可生成性”在此技术的支撑下,让曾经的设计思维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也对教师的实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上种种,促使相关高校和教师再次认识到教学体系、课程设置等环节需要不断优化和提升的必要性。如何在课程中引入对历史人文的保护与革新已成为相关教育人士需要思考的问题,许多欧美国家已提出应将城市公共空间中历史遗迹的保护并入区域的发展格局设计中。早在上世纪70年代,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就已经成立历史建筑的保护专业,对公共空间中人文历史的保护已得到一定程度的重视。而我国现今许多历史性的地标由于超过使用期,拆除的情况很常见,对其进行保护与更新迫在眉睫。虽然这一观念在我国正处于提出阶段,很少有高校在课程教学中执行,但笔者相信,在将来的景观课程大纲中应占据重要的一席之地。

结语

景观设计教育作为社会革新的事业之一,对未来的环境将起着重大重塑作用。因此,应从根本层面的景观教育入手,即根据科学的课程体系教给学生正规的设计过程和方法,并鼓励教师与学生进行探索与创新,为设计的实际应用提供支持。诚然,武汉商学院艺术学院的公共艺术景观设计专业与国内985院校的水平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这就需要学院进行有意义的课程改革,而改革也是尝试构建新理念的过程。如何保障教与学的高质量结合,及如何输出能够满足设计要求的景观设计人才等,将是学院继续探讨的焦点。

作者:朱雯 单位:武汉商学院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