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篇公共雕塑艺术分析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公共雕塑艺术分析:企业公共雕塑艺术探析
一、企业文化特征、作用和认知
(一)企业文化的概念及其特征
企业(Enterprise)是指从事生产、流通、服务等经济活动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社会经济组织,并通过向社会提供产品和劳务,来获取经济利益。对其英文单词的翻译带有艰巨、冒险、计划的意思。汉语中的“企业”一词可以解释成以盈利为目的的社会经济组织。企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定义诠释,具有历史发展的可变性,站在不同的角度对企业的概念也会持不同的观点。从社会角度讲,企业是由企业成员所组成,在社会环境中得以生存和发展。在现代生产力条件的影响下,企业从最初的手工工场到现在的社会化大生产,进行市场的经济活动。
关于企业文化的定义,国内外大约有400种之多,不同的学者会持有不同的理解方式,但是基本含义的本质却是一致的。及时,企业文化是倡导重视人、以人为本的企业管理方式。第二,共有价值观的构建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要素,价值观是企业兴旺发达主要动力。第三,企业文化以一定的物质载体而存在。第四,能否适应市场的竞争环境是衡量企业文化是否的标准之一。企业文化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企业文化是指企业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而狭义的企业文化仅指企业的意识形态。
企业文化建设的最终出发点和归宿点是以加强企业的管理以实现企业战略,体现企业成员的主人翁地位,提高职工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通过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形成潜在动力和活力,从而实现企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共同进步。企业文化一旦在企业的生产和生活过程中形成,便会在日常的经营和生产活动中通过各种形式和途径逐渐渗透到企业员工的思想意识中去,从而逐步形成企业的共同价值观,进一步激励企业广大成员潜移默化地朝着共同价值观前进。概括起来,企业文化主要有以下特征:
1.目的性。企业文化的功能在于服务于企业的建设,目的是维护企业的整体利益,实现企业的终极目标。通过一种非制度的方式引导企业职工的行为工作模式。因此,在企业文化功能的发挥过程中,有着十分明确的目的性。
2.延续性。企业文化是企业长期发展的过程中逐步积淀起来的,其作用具有稳定性,这种稳定性更体现出文化影响的延续性,一种的企业文化一旦形成,它将会成为企业发展的灵魂,不会因企业产品的更新、组织机构的调整和领导人的更换而发生本质的变化。
3.可塑性。企业文化的形成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是企业在长期的经营和生产活动中逐渐积淀而成的,一是通过企业的创造者或者模范榜样塑造显现出来的。
4.独特性。不同的企业在不同的历史、不同的社会、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区都会呈现出风格迥异的文化特色,即使两个企业在生产方式、管理组织上可能十分相近甚至一致,但在文化上却会具有不同的特色和魅力。这是由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环境所决定的。
5.自愿性。企业文化并非是硬性地强制人们遵守各种规章制度,而是强调文化上的潜在影响力,在潜移默化中来强调人的自主和自律意识。
6.社会性。企业文化的社会性是指企业文化是社会大文化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两者之间相互产生影响,是辩证关系的统一。
(二)企业文化建设的作用
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是企业共同价值观的构建,它体现在企业的管理制度、企业的生产实践和经营的各个方面。为企业员工构建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增强他们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用文化的力量实现企业的发展。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主要有以下几种作用:
1.共同价值目标的导向作用。即企业文化能把职工的个人价值观引导到企业战略发展的大目标上来。企业文化建设就是在企业特定的历史环境下,通过对员工个人价值观的引导,形成企业强大的精神动力,明确企业发展的长远目标,并为之做出努力奋斗。
2.潜在约束和规范作用。文化的约束功能与单纯的硬性政策不同,是指企业文化对每个企业成员都具潜在的约束和规范作用,它不具备约束的强制性。企业文化影响力具有潜在性,能让职工在心理深层形成一种的无形的约束机制,这种约束机制直观地表现在企业精神对职工的影响力上。
3.团结和凝聚作用。当一种企业文化的价值观被该企业成员认同之后,它就像一种粘合剂一样把其成员从各方面团结起来,从而形成强大的凝聚力。这种凝聚力一旦形成,就会让职工把个人的思想感情与命运与企业的兴衰紧密联系起来,跟企业同呼吸、共命运,由此产生对企业的强烈“归属感”。
4.鼓励和激励作用。企业文化这种功能就是通过文化影响力让企业成员产生一种情绪高昂、奋发进取的工作心态。
(三)企业形象的认知
提升企业形象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手段之一,提升企业形象也是市场发展的必然要求,企业形象是企业文化和精神的外在展现形式,从而易于被公众所感知。企业形象设计的形式多种多样,如企业徽标、广告、厂区环境、公共雕塑艺术等。企业文化是由物质和精神两种结构组成,因此只有将企业文化的两种结构结合起来,才能达到企业形象成功塑造的目的。公共雕塑艺术以其特有的形象性、直观性、长期性、固定性、互动性等艺术个性,可以将企业文化的两大结构结合地恰到好处,通过提炼企业文化的特色资源,通过公共雕塑艺术的形式将企业文化特色形象地表达出来,因此在企业形象设计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当企业公共雕塑艺术将企业形象确立后,不同的观赏者就可以对企业文化的感受做出相应的反应,进一步去影响他们的工作行为方式。
二、公共雕塑艺术的概念及其功能
(一)公共雕塑艺术发展概况
雕塑作为一门追求永恒的立体造型艺术,原始时代和以后历代的雕塑在一定意义上都是人类历史文明的物化显现。伴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雕塑艺术也愈来愈显示出它的时代性、思想性、情感性和艺术性,是对人类历史文明发展的形象化记录。公共雕塑艺术的出现是历史的发展的必然结果,它形成和发展需要两方面的协同作用,一方面是社会文明的进步;另一方面是人民民主意识的提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飞速发展,经济的腾飞为城市的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支持,人们的生活水平开始由单纯的物质需求提升到精神需求的层面。伴随着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升,公共雕塑艺术的建设愈来愈受到政府部门的重视,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公共雕塑建设浪潮。进入新世纪后,公共雕塑艺术的建设开始进入了一个由量变向质变的发展阶段,其建设较以往更加重视文化和形象的塑造。为了更好地彰显地域文化特色,改变“千城一面”的城市建设问题,把城市文化和形象建设作为提高城市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公共雕塑建设工作涉及规划、建筑、园林、文化、 艺术等众多领域,具有文化性和公共性的统一,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我国公共雕塑建设正朝着健康而有序的方向发展。
(二)公共雕塑艺术的文化精神与功能
公共雕塑艺术是城市文化形态的物化产物,表达出民主社会的多样性需求,使其成为社会公众共同创作、共同享有的现实过程。作为置于公共空间的由民众共同参与创作的艺术,除艺术审美需要之外,更应注重公共语境下多方面的问题研究,诸如历史文化传承、地域特色彰显、道德素质提升等因素的制约,在创作的过程中应积极接受来自社会各方面的舆论,显现公众授权和公众意见的艺术特性。当代公共雕塑艺术创作的理念核心就是反映出不同时期社会的精神状态。通过公共雕塑对于文化精神的导入,为公众营造出更多的可感知的、可识别的、可认同的公共空间,使公众在充斥着紧张、压力和喧闹的城市环境中得到文化的修养和艺术的熏陶。公共雕塑艺术的文化功能可具体的概括为:精神象征、文化传承、区域识别、优化环境。
三、公共雕塑艺术与企业文化的关系
(一)企业公共雕塑艺术概念的界定及其分类
企业公共雕塑就是置于企业公共空间环境中的雕塑艺术,是企业文化一种外在的、可视的艺术呈现和存在方式,蕴含着丰富的企业精神内涵,是企业公共领域的开放平台和展现企业特色文化的窗口,是企业领导、员工及艺术家群体之间合作、对话的结晶,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并起到核心价值作用。企业公共雕塑以其独特的艺术语言和经久的生命力作为企业文化的外在呈现载体,在装饰、美化和提升企业环境空间品质的同时,又能丰富员工的精神生活,诉说着企业的辉煌历史。企业公共雕塑建设水平已成为企业文化建设水平的象征。随着企业的发展,为了进一步加强企业文化建设,许多企业都纷纷在厂区内建设公共雕塑,其种类可谓多种多样,按其性质具体概括起来可以分纪念性雕塑、人物雕塑、功能性雕塑、趣味性雕塑以及象征性雕塑五大类型。
(二)企业公共雕塑艺术的主要文化特性
1.公共性
企业环境是一个开放的公共空间环境,那么置于企业环境中的雕塑艺术最本质特征就是具有公共性。公共性的概念在前面已经诠释过。它是一个与私密性、孤立性相对立的概念,在开放的厂区空间环境中所创作的公共雕塑,是以满足最为广泛的人群相互沟通和交流,并获得较大程度的认可为最终的出发点和归宿。
2.时代性
从古至今、从东方到西方,企业的发展在不同时代都会呈现出独特的精神风貌,这就要求企业环境中创作的公共雕塑,在一定程度上应反映出强烈的时代性。公共雕塑是一门环境的艺术,“因为环境艺术是生活的艺术,环境艺术比任何一种博物馆架上艺术更能代表一个时代文化的总体特征和水平。”[2]企业公共艺术被置于企业的外部空间公共环境中,它必然有其特定的意义和特征。企业公共雕塑就其精神内涵来讲,它必须反映出企业的时代精神风貌。雕塑家和建筑师以及相关的企业职能部门应充分认识到企业雕塑具有反映企业时代精神、记录企业文明发展历史的这种职能,在设计中遵循可持续发展的设计原则,既要考虑企业雕塑内涵本身的现实意义,又应该以一种发展的眼光看到它所留下来的外延意义。只有这样的公共雕塑作品,才能担负起企业文化建设的时代使命。
3.标志性
企业公共雕塑与企业标志性的相关联构成了它的第二大特征。公共雕塑在企业环境中具有突出的视觉效果,它作为重要的视觉形象,是特定的企业文化空间中具有“灵性”的标志物。在企业形象传播方面,我们可以借鉴“格式塔”心理学的相关理论成果,格式塔心理学认为:“整体在先,无论在什么情况下,假如不能把握事物的整体或统一结构,就永远也不能创造和欣赏艺术品。”每个企业都生存在特定的企业文化和历史环境中,一座成功的企业公共雕塑必须由企业文化整体性决定,也就是说只有具有企业文化整体性的雕塑才能真正称为企业的外在形象体现。
4.地域性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橘生淮北则为橘,生于淮南则为枳。”任何企业经过长期的积淀都会形成其特有的文化资源,这种文化性体现在企业生产和经营的方方面面,通过企业公共雕塑来体现企业文化地域性会更加纯粹和长久,其视觉符号也更易留在人们的印象中。因此,许多企业通过对特定文化资源的挖掘,使建成的企业公共雕塑独具风格。
(三)企业公共雕塑艺术是企业文化的物化
企业公共雕塑作为一项设计活动是企业文化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之一,并贯穿于企业发展的始终,拓展企业员工的自身认识和活动领域,满足更广泛的社会需要的进步。美国着名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有一个经典的“需要五层次”理论,即人的需要包括五个层次,即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完善的需要。“不论生产力处于怎样的阶段,设计处于怎样的水平,大凡人类自身任何一个现实功能的不足,都会演变为对物质财富的现实需求。而任何一种需求往往又都会产生相应的设计。这种需求就成为设计行为的‘激励’,而设计活动则成为针对这种‘激励’所产生的一种‘响应’。”[3]
面对浩瀚博大的中国企业文化,相信人们对它们都充满了感知的欲望,企业公共雕塑艺术的设计就是对企业的人文历史、产品特色、精神风貌等文化方面的物化过程,其深厚的企业文化内涵可通过设计的手段制作成三维的公共雕塑艺术形式,这样以物质形态存在的时候才能被人认知。
综上所述公共雕塑融入企业文化,企业环境的文化氛围需要雕塑艺术的烘托。不同的企业文化需求不同的雕塑艺术,不同的企业环境特征,雕塑的设计也大相径庭。的企业雕塑作品能够形象地、地展现出不同企业的文化特色。企业雕塑建设在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价值作用必须引起社会的足够重视,如何进一步增强企业雕塑的文化表现和承载力是设计师必须认真思考和应承担的历史使命
公共雕塑艺术分析:公共艺术专业环境雕塑课教学改革问题及方法的探讨
环境雕塑课程在公共艺术专业占有着重要地位。室外空间存在的环境雕塑能给空间带来文化承载、提升文化品位、活跃氛围、提高空间的认知度等一系列作用。传统的环境雕塑在公共艺术的前提下焕发了新的生机,造型与设计在空间中汇合,在空间中兼具着造型与设计两项功能,在课堂教学中采用了课题、答辩、投稿等三段自主式学习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一、公共艺术对环境雕塑及课程的要求
公共艺术的引入往往都与城市绑定在一起,现代设计要求公共艺术有着很强的观念属性,而不是样式属性。这就给公共艺术造就了一个包容、创新、承载的基本内涵,当艺术与设计遭遇了公共性问题一切变得文化意味更强,传播意味浓厚。
(一)公共艺术是一种思维方式
当公共艺术成为一个名词出现在学界的时候就引起了广泛思考,众多专业领域的学者都用自己视角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研究主要集中在公共性、民主性、大众的参与性、创新性等理论层面,但是很多人都会用传统的思维去不断提出问题,探究公共艺术到底是什么?具体的形式又是什么?如何界定?等等一系列的问题。笔者认为公共艺术是一种观念性的思维,通俗说它的表现形式涵盖了多种传统的表现方式,只不过是赋予了这些传统方式以公共性的思维,因此公共艺术实际就是一种思维方式。
(二)公共艺术是承载地域文化的高级文化形式
环境雕塑要成为公共艺术的样式之一,就必须在设计过程中深刻挖掘地域文化,其形式与内容都必须有着较强的文化传播性。这就要求在环境雕塑课程教学中要有广泛的社会调查和设计要素的严谨结合才能够满足要求,学生必须掌握大量的各类资料,有着整理分析、定位、设计创新、文化承载、形式感易于接受等要求下进行设计。
(三)公共艺术明显缩短大众参与艺术的距离感
大众的参与性是公共艺术出现的一个较强的特征,有人也说公共艺术是将艺术还原给了大众,将大师带到平民中的一个过程。这就要求每件公共艺术作品都要缩短与大众的距离,让大众都能参与进来。环境雕塑作为公共艺术的形式之一,多数会出现的公园、广场、绿地等公共空间中,有着天然的亲切感。这就要求学生在设计过程中一定要充分利用环境雕塑多材质,多表现形式因素进行设计。要求学生能够思维面宽、创新性强。教学中应当不断启发和讨论,必须师生在平等的思维下、民主的环境里共同面对课题。
(四)公共艺术强化设计创新性
公共艺术强调创新,只有创新才能不断发展,强化设计也是时展的必然,公共艺术作为环境设计的前沿,更强调有承载的创新设计。这就要求课堂过程中要有争论,要有民主,要有头脑风暴。环境雕塑遭遇到公共艺术就必须按照公共艺术的观念性思维去不断完善自己,教学过程也应当不断适应这些新的要求去改变课堂的状况来培养人才。
二、公共艺术专业下环境雕塑教学方法的改革
(一)课堂教学“课题”制更新题目
在课堂教学中引入“课题”,这就是选题,它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几个。课堂基本理论知识讲授结束后,让“课题”研究成为学生在这段时间的主要内容,而这样“课题”的选择应当是教研室教师研究的结果,通常采用社会上公开的、未过期的设计大赛征稿。这种题目往往是近期的,能够代表当时社会最前沿的东西,学生往往对这样的题目具有浓厚的兴趣。“课题”的引入将及时时间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渴望将自己在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及时时间有所指向地用到实际设计中去,有着相当明确的学习目的。教师也可以通过这样的实例让空洞的教学具体化,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成为一起解决问题的伙伴、学长。这样在教学的过程中有着明显的民主气氛,有利于更多的设计创新思想参与。这样的社会征稿往往带有明确的时间要求,将课堂界限打破而投入到设计中。征稿往往有奖金、证书等奖励性的刺激更能给学生带来兴趣,激发设计热情形成良性的循环。> (二)课堂讨论“答辩”制激发创造力,同时采用民主教学
当课题明确后迅速地展开设计,按照设计的程序与方法,感知-调查-初步-深化等过程都需要在民主的条件下进行。在“感知”题目过程中要查找相关一手资料,掌握被设计题目更多的设计背景资料,就有可能找到很多的设计素材。安排每名学生将收集到的设计素材条理分析清晰,做成PPT进行答辩式的讲解,将几个将要采用的设计点或设计方向做详细说明。课堂中每一个学生都能提问,都是答辩评委,在这样交互中不断深入设计想法,就能够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参与性。教师在适当的时候给予引导,这样的“答辩”能够较大限度地激发创造力,也在民主的气氛中完成了设计“头脑风暴”,为设计大方向的定位确立牢靠的基础。在初步设计到深化设计过程中也都要采用“答辩”与“讨论”式的方法,但这里面交流的内容也随之改变,在感知过程中的大方向定位不会出现大问题的时候,初步设计与深化设计中的具体细节问题与技术问题细节成为了讨论的主要方面,这是一个艺术、技术互相融合过程,也是学生之间互相学习的过程,这个过程往往是以答辩的形式开始,最终以讨论的形式结束。这是我们课堂中少有的学习积极性,取长补短、教学相长的目的实现在这样的教学氛围里面。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动员全班学生的思维热情,课堂就能够迅速活跃起来,从以往的单独靠教师去启发转变成,互相启发,被动思维变成主动思维。
(三)成果标准“投稿”制,校内外互动学习
当设计成果在这样一轮大讨论、大风暴的教学中诞生的时候,这就是一个年轻设计师成熟的方案。推举出几个最的设计方案,按照“课题”要求的时间、文字和板式的要求进行投稿。在这样的设计过程,学生能够基本掌握参与这样实际题目设计全过程,收获将不仅仅是一些空洞的理论知识。在投稿后还有一个大赛后续的学习过程,组委会往往要公布获奖方案,投稿设计无论是否中标,学生都能在中标方案中找到课堂中前几个阶段的影子,例如定位的性,形式感的采用,材质的表现,等等,这种再学习的过程学生们学到的东西就更为丰富,是一个分析差距,再次获得动力的源泉。如果有幸中标将在学生中产生巨大的榜样作用,带动的不仅仅是一个班级的学习氛围,也能为学校赢得社会的尊重。
通过这样三段式自主学习的过程,能够适应公共艺术专业的需要,将环境雕塑这一公共艺术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与公共艺术在一个融合的平台上找到交集,这样的手段激发学生潜能,提升了教学质量。
三、总结
公共艺术专业近些年来不断成长壮大,因为具有着很强的观念性,表现手段的多种多样,让很多的课程都和它发生了广泛的交集。环境雕塑遇到公共艺术可以说是在环境雕塑表现的外延上扩展了很多表现形式,因此在课堂教学上也要不断更新知识与教学方法来适应新的需要,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创造力的激发是学生创新观念的关键,三段式的自主学习能够看到教学的过程要远远地大于结果。
公共雕塑艺术分析:城市公共艺术中现代陶瓷雕塑探析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以及城市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现代都市人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城市的“软装”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代陶瓷雕塑在城市公共艺术中的运用就属于城市“软装”的一部分,是城市文化的一种体现。现代陶艺是艺术家借助于陶瓷材质,用泥土所特有的语言来表达现代社会中的审美价值以及人与自然、人与社会间的思想情感。现代城市建设需要借助陶瓷雕塑来展现城市文化和发展轨迹,提升城市形象,同时现代陶瓷雕塑也需要融入现代城市文化才能更好的发展。本文简单分析了现代陶瓷雕塑在现代城市公共艺术中的作用,重点论述了城市公共艺术中的现代陶瓷雕塑的审美性、文化性和社会性。
关键词:现代陶艺公共艺术陶瓷雕塑造型语言
古代的陶瓷艺术不仅是华夏民族的象征,也是国人的骄傲。随着时代的发展,陶瓷艺术也发生了与时俱进的转变。现代的陶瓷艺术弱化了书卷气息,着重体现本土文化并融合一些外来文化而超越了实用性和工艺性,不再只是一种陈列和摆设,它带给我们具有时代性的、符合当今公众审美理念的刍议城市公共艺术中的现代陶瓷雕塑刘小飞美感体验。现如今,在国内陶瓷雕塑艺术家的不断努力下,现代的陶瓷雕塑已经逐渐融入到了城市公共艺术的各个方面。他们坚持着以人为本的理念,依托于城市外部环境和公共空间,在城市传媒、公共环境和公共设施等载体上施展手脚,创作出具有公共环境美和生活方式美的特点的艺术设计。
一、现代陶瓷雕塑在城市公共艺术中的作用
(一)记录城市的发展轨迹
陶瓷雕塑是一种较为固定的艺术形式,能够在较长时间内得以保存。好的陶瓷雕塑能够让城市的发展轨迹得以记录,增强城市的文化底蕴。比如,在西安的烈士陵园群雕就记录了中华儿女浴血奋战,保卫国家的抗日史。
(二)宣扬城市的历史文化
城市陶瓷雕塑能够凸显出城市的历史文化,让人们在视觉上接触到城市所特有的文化,提高对城市的辨识和认同。在西安就有许多体现城市历史文化的陶瓷雕塑群,比如大雁塔陶瓷雕塑群等,较好地展现了不同历史时期的城市文化。
(三)提升城市形象
现代陶瓷雕塑在城市公共艺术中有不同的类型和表现形式,通过作品之间的相互配合能够有效提升城市的整体形象,实现城市历史文化、人文底蕴和现代城市发展的有效融合,美化城市的外在环境,优化城市的发展,提升城市的整体形象。
二、城市公共艺术中的现代陶瓷雕塑
(一)城市公共艺术中的现代陶瓷雕塑的审美性
现代陶瓷雕塑是现代艺术的一部分,与现代人的生活与审美息息相关。黑格尔曾经说过,艺术作品要具有意蕴,这种意蕴包含了内在的情感、风骨和精神。正是由于这种意蕴,使人能够品味出新的意境。现代陶瓷雕塑运用艺术造型、物质材料和特殊工艺,反映出艺术家对生活的理解和对社会的看法,现代陶瓷雕塑所具备的审美意蕴是传统陶艺所没有的。城市公共艺术中的现代陶瓷雕塑十分强调审美性,具体包括了审美作用和审美价值。社会的发展催生着价值观和艺术审美的变化,现代陶瓷雕塑的艺术形式和表现方式也不断发生变化。现代陶瓷雕塑以全新的艺术形式出现,体现了艺术家对传统资源、语言、艺术形式、审美意蕴的转变。相对于传统的陶瓷艺术,现代陶艺跳出了国画的宏大概念,在舍弃了具体的形态后,获取了更加自由的发展空间,换而言之,现代陶瓷雕塑实现了对美学意蕴的全新阐述。审美需求和人文精神是现代陶瓷雕塑所追求的主要目标,陶瓷雕塑创作是一个柔软重塑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作者需要倾注大量的情感,因此这个过程非常强调作者的人生阅历和知识积累。现代陶瓷雕塑具有其他艺术形式无法取代的审美品质,具体来说陶瓷雕塑具有自然美、人性化的特点,其形态变化丰富、材料可塑性强且加工方便。可塑性是陶瓷雕塑的基本品质,同时陶瓷雕塑还能从人文、历史、民族和地理等方面实现对公共艺术空间的拓展。现代陶瓷雕塑的审美性其实是最为朴实无华的,同时是通透灵动的,是对极简主义美学的好诠释。在现代城市公共空间中,陶瓷雕塑的运用顾及了不同群体的心理需求,使得公共空间具有广泛的亲和力和弹性。
(二)城市公共艺术中的现代陶瓷雕塑的文化性
生活在城市当中,建筑、道路、公园等这些我们能够触摸和感受到的都属于城市公共空间。现代陶瓷雕塑这一现代化公共艺术的实现就要依托于城市公共空间。现代都市是一个开放化的社会,室内和室外的公共艺术相互融合,是公众审美的融合。城市是现代科技的产物,城区建造结构正因某种标准而不断趋于同质化。在一些城市公共空间中,公共艺术的基本出发点就是打造新聚集人群的公共技艺并传达出新时代文化的感悟。“共享不同——世界如此亲切”是劳申伯格的一句名言,事实上,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下,文化的逐渐趋同不可避免。当这种趋同性逐渐显现在居民的生活当中时,一个地域的地方特色就会逐渐消失。在这种情况下,现代艺术发挥凸显城市历史、文明、精神、气质的作用无法替代。艺术在某种程度上说是抽象的,但公共艺术是具体的,它需要以具体的环境为载体,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能够代表一个城市的形象。现代陶瓷雕塑的创作理念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要符合当代社会的精神生活需求,另一方面要体现人文精神和科技文化。既有传统民族文化的延伸又有现代文化的熏陶,在双重作用的影响下,现代陶瓷雕塑在融入到城市公共空间的过程中,能够有更的定位,能够较快建立起深刻和广泛的联系。总而言之,现代陶瓷雕塑是现代文化价值观的体现,也是传统文化、现代文化的共同产物。
(三)城市公共艺术中的现代陶瓷雕塑的社会性
现代陶瓷雕塑是公共艺术在现代艺术中的表达方式之一,其创作理念和创作方法具有较强的社会性并且还在不断向着社会公众靠拢,为存在于公共空间的艺术能够在当代文化的意义上与社会公众发生联系的一种思想方式,能够体现出城市公共空间的共享、开放和交流的精神与理念。现代陶瓷雕塑的社会性还体现在其对社会的人文关怀,现代陶瓷雕塑能够以切实有效的方式实现个性和共性艺术价值在城市公共空间中的体现。陶瓷雕塑的主要材料是黏土,一个完整的作品要经过配料、制坯、施釉、烧制等过程,成品在外观上具有色彩丰富美观的特点,在属性方面具有防水、防腐、坚固耐用的特点,相较于其他材料而言,有一定的技术优势,一旦成型并运用到城市公共环境中,能够在较长时间内保持原貌。在现代的艺术环境下,陶瓷雕塑也逐渐由自我的形式拓展到了集体层面,在城市公共空间中,它带给人们以全新的审美体验,民族传统而古老的记忆得以重温和发展,而这些正是现代陶瓷雕塑作为环境中景观因素的特征,这是它本身的价值体现,也是作为开放公共艺术的公共属性。
三、结语
总而言之,现代陶瓷雕塑在城市公共空间构建中越来越重要,好的城市陶瓷雕塑不仅具有美观、耐用、防水、防腐的特点,而且能够体现城市的历史文化价值,对提升城市整体形象具有积极意义。因此,城市公共艺术中的现代陶瓷雕塑具有文化属性和社会属性。在城市公共空间建设中,只有充分挖掘现代陶瓷雕塑的这些属性,才能真正发挥出现代陶瓷雕塑的作用,以便于促进城市更好的发展。
作者:刘小飞 单位:西安文理学院
公共雕塑艺术分析:城市公共艺术中抽象雕塑艺术的融入
前言
艺术是一种对于社会的真实反映,抽象艺术是从野兽主义和立体主义发展起来的,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具备了自己本身独特的风格和表达方式。当今世界是一个鼓励多样性发展的时代,抽象艺术的发展正印证了这一事实。抽象艺术具有传统艺术没有的视觉冲击力,更加的符合现代人们的审美观念,对于城市中的人们来说,抽象艺术更加容易打开人们的思路,体会到在现今社会,时展的独特魅力,相比于传统艺术的不温不火,抽象艺术更加的容易吸引人们的注意力,增强自身表达的美感,改善城市的居住环境。
一、城市公共艺术与抽象艺术的概念
1、城市公共艺术
公共艺术是在二战后,在美国开始兴起的,艺术雕像从博物馆走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公共艺术的公共性,不仅包含着空间和场所的共享性,也包括着人们心里行的共同享有与协作,具有多种内涵。在这些理念和当今的环境下,公共艺术天然的具有一些现代化的特征,比如具有多元的表现形式、具有社会化的运营机制、符合城市的审美标准等。而城市的共公艺术作品首先具有开放性,具有普遍的共公精神和性质,面向非特定的人群。城市公共艺术提案、审议、确定都应该尊重大众的愿望。其实施的空间应该包括城市空间、道路、广告路沿、树木等多种广阔的空间。城市雕塑就是人们在公共群体的社会结构中,在城市的公共环境中,以天然或者是人工加工的方式,制作出占有三维空间,并蕴含精神功能的制品。城市公共艺术中的雕塑不是简单的把艺术品放在公共空间之中,而是要与城市文化、环境、人文等向协调,使其具备社会属性与城市特征。
2、抽象艺术
抽象艺术也是在二战后兴起的,主要注重内在的、心理上的表现,以最简单的手法,表现出最深刻的思想。这一艺术理念希望表达一种精神的现实以及更高层次的现实,也就是主观表现上的无象性。与其他艺术形式一样,抽象艺术也包含着点、线、面、色彩、肌理等构成要素,通过对这些要素进行整合与排序,就创造出了独特的艺术感受。
二、抽象雕塑艺术在城市公共艺术中的应用
1、室内公共艺术中抽象雕塑艺术的应用
当代内部空间抽象雕塑艺术主要体现在对公共空间的展示上,通过抽象雕塑对人们活动的空间进行装饰,营造一种舒适的氛围。比如大厅、廊道空间、餐饮空间等多种公共空间的展示。在室内空间抽象雕塑的营造中,主要的目的在于使人们参与到室内空间的结构之中。也就是说,在室内公共空间的抽象艺术设计要与环境的结合,突出环境的特色。比如在某一书展中的抽象雕塑设计,无论是展台还是墙壁,都布置了白色的立方体,简单的线条、简单的形体,恰好构建出了纯白简介,安静沉稳的“心理真实”,人们马上就进入了书展的艺术氛围。再比如在thinkinghouse的设计中,作者运用多种的几何造型,独特、简介的抽象雕塑结构,与冷色的灯光和暖色的地板相搭配,创造出了独特活泼的艺术效果,切合主题。
2、室外公共艺术中抽象雕塑艺术的应用
室外公共艺术中的抽象雕塑艺术要反应当代的时代面貌和精神,并与建筑、设施、环境等相融合,但是要突出的表达一种强烈的情绪。这就要求抽象雕塑作品要秉承时间与空间相联系的观念,把点、线、面、色彩、肌理相互联系,组成艺术家的思维和激情,着重展现视觉的流动性。城市公共空间中的抽象雕塑要以基本的构成元素表达事物的内涵。总体来说,城市公共艺术中的首先艺术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种是对自然客体的提炼、概括和展现,要抽取具生命力和精神内涵的自然物象,形成对这一物象更高层此的认识和理解。比如作品永恒;另一种是以简单的结合形状作为纯形式的形体语言,以构建的方式创造空间造型。这一类型展现的是对人们理性的思考,情感方面的表达较弱,具有强大的张力和动感。
3、抽象雕像艺术与城市公共艺术的发展
当前随着人文精神的提高以及科技的发展,两者的结合出现了以下几种特征。首先,体现人性化的特征,注重工具性和实用性,不再只是简单的纯艺术;其次,突出个性化,人们的雕刻师的主观感受和想法得到了极大的体现,不同的理念和想法使公共艺术中的抽象雕塑独具魅力;,抽象化程度不断的加深,提倡简约、简化却不平凡的设计理念。
三、结语
本文介绍了城市公共艺术和抽象艺术,并介绍了抽象雕塑在城市公共空间中室内和室外的两种不同融合,归纳抽象雕塑艺术剧本怎样的发展趋势。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使人们更加乐于接受这样一种艺术形式,并促进我国城市公共艺术的发展。
作者:杜旭渤 单位:吉林建筑大学艺术设计学院
公共雕塑艺术分析:环境雕塑公共艺术论文
一、环境雕塑教学出现的问题
1.题目不贴近实际
知识更新速度慢一些教师在教学中使用典型的旧题目,这些典型内容很快就被当代设计取代,距离实际也就越来越远。的学生往往不必多加思考就能够轻松地完成这样的作业,还有很多潜力无法在这样的题目中被激发出来,往往对这些题目不感兴趣。因此,题目往往决定学生能否学习到近期的知识和理念,只有新题目才能和时代贴近,学生也才会更有兴趣学习。
2.课堂气氛不活跃
缺少创新性教学内容较为陈旧,这样的课堂启发性不足,难以发挥出年轻人容易接受新鲜事物、创新思维丰富的积极因素。启发与讨论的过程流于形式,或不够深入,这样的课堂氛围虽然能够保障中等及以上的学生完成设计作业,但创新性较少,整个教学过程较为呆板,最终作业的质量不高。
3.设计与技术之间存在脱节
问题近些年,环境雕塑随着时代的需求不断强化设计性,很多技术问题让没有实际经验的学生措手不及。公共艺术观念引入课程以后,出现了更多的技术问题,公共艺术要求环境构筑物能够让人们参与进来,这在拉近人们与设计的距离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技术、安全等细节问题。学生大多没有实际的雕塑工程经验,因此这方面的教育存在一定的空白。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往往严格要求学生,可能影响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课堂活力、学生天生的创造力与这种严肃的教学氛围存在一定的矛盾,因此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要想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必须开展教学改革,以适应专业发展的需要。
二、解决方法
1.更新课堂课题
公共艺术语境下的环境雕塑教学在课程选题上应当突破陈规,广泛采用当下最为新颖的题目,采用从互联网上征集的实际题目最为妥当。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具有公共艺术语言的环境雕塑在各大城市不断涌现,其设计施工的方式也发生了转变,多采用公开招标的形式。这就给教师更新课堂设计题目提供了好的依据。这些题目能够紧密联系实际,锻炼学生的实际设计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革新教学的基本程序
教师要改革课堂的基本教学程序,营造课堂的民主气氛。教师与学生采用圆桌方式进行讨论,教师在此过程中成为讨论的组织者,也可以采用分组的方式解决设计中遇到的具体问题。然后,教师利用自己的设计实践知识进行总结性的点评,征求学生意见,最终形成设计方案。这样的方案包含学生自主的创造,也带有学校教育的痕迹,具有很强的创新,又有实践的操作性,将原有的“讲授—课题安排—辅导—收作业”的基本模式改变为“讲授课题—分组讨论—教师点评—总结方案”。这就发生了创造性的变化,民主讨论的环节会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设计和技术之间的问题也能在讨论的过程中解决。
三、结语
近年来,很多院校开设了公共艺术专业,其具有很强的观念性和丰富的表现手段,使得很多课程与其发生交集。环境雕塑课程作为该专业核心课程之一,教师只有深入分析教学问题的基本成因,才能通过教学改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提高专业教学的质量。
作者:付辰宇 宋杏爽 单位:长春工程学院建筑与设计学院
公共雕塑艺术分析:公共艺术中城市雕塑研究
1城市雕塑的相关阐释
(1)城市雕塑的定义及功能。城市雕塑,指设置在城市公共空间中的雕塑作品,也称之为“公共雕塑”或“环境雕塑”。城市雕塑的范围具有广义性,已经超出了传统意义上的雕塑概念,涉及了相关的以空间造型为特征的一些艺术形式,如建筑、景观、装置等,是作为存在于公共环境之中的公共艺术品。城市雕塑不仅起着艺术性的点缀作用,也代表着一个城市的品位和精神风貌,成为城市建筑和环境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从实体趋向于空间,由此改变了自身与环境和人的关系,使公众真正融入到一种轻松愉悦的空间环境中,对缓解人在快节奏生活下的紧张、疲惫与寂寞感有极大的帮助。
(2)国内外城市雕塑的发展现状。国外城市雕塑在近代获得了迅猛发展,无论是艺术水平还是规划与建设都取得了骄人成就,出现了不少世界知名的艺术家和雕塑作品,如新加坡的《鱼尾狮》、哥本哈根的《美人鱼》等。我国城市雕塑在改革开放的三十多年来得到了高度的繁荣和发展,在80年代中后期,城市雕塑在我国许多城市的建设中得以重视,出现了不少作品。如北京市王府井步行街上的《祥子拉车》、《童趣》、《弹弦子》,长安大戏院前的《京剧五彩脸谱》等作品。
2互动性的相关阐释
(1)互动性的主体———人。公共艺术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主要的服务对象是人,让置身于某个公共空间的人通过各种视觉造型、声音、材质、空间甚至时间等元素获得多方位的感官体验,其价值在于能够满足人的审美需要。对于城市雕塑来讲,参与互动的主体是人,即艺术家(设计者)与公众(欣赏者)。人对艺术作品的欣赏和接受,并不是一个被动的过程,人以艺术作品为审美和使用的对象,通过审美感知、想象、联想、体验、解等欣赏性活动对艺术作品在形象体系加以复现和补充,对艺术作品的审美意蕴进行发掘和拓展。
(2)互动性的客体———作品与环境。城市雕塑一方面受所处环境的制约,在题材、尺度、风格上要考虑特定的环境因素,并与之相适应,融为一体;另一方面,它会影响周围的环境,提高它们的文化品味和风格,改善环境的现有品质。城市雕塑作为一种具有公共形象功能的艺术品,代表了区域和功能上的特征,传达了区域或环境的信息。它周边的建筑形态、交通状况、功能用途、空间性质等都会对雕塑作品的内容和形式产生影响,雕塑本身的位置、色彩、体量、尺度等都要与所在自然、人工环境相协调。
(3)互动性的体现。公共艺术主要包含三个方面,即艺术作品、人(设计者、使用者)和所处的环境(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人工环境),构成了人与作品、人与环境、环境与作品之间的互动关系。城市雕塑的互动性主要体现在:人与雕塑作品的互动。城市雕塑作为一种公共艺术,具有与公众产生亲和而积极对话的品性,从而淡化公众与艺术作品之间的主客体关系。雕塑作品往往表达艺术家的情感,并通过它与公众在思想上产生共鸣,得到精神和审美上的满足。雕塑作品与环境的互动。雕塑被放置在城市的公共空间中,就要与周边的环境发生联系,建筑、绿地、道路、水体等,都会或多或少的对雕塑产生影响。城市雕塑承担着创造品质、人性化城市公共环境空间的任务。人与环境的互动。城市公共空间主要是为人们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活、休闲、娱乐的环境,创造出物质、精神特性上与人相通的环境。空间环境应当满足人们在生理上、心理上的各种需求,为了打造现代的空间环境,应结合人的生活习性、审美心理、行为特点等因素,并在雕塑作品的创作中体现出来。
(4)互动性的相关因素。亲和力:放置于城市公共空间的雕塑作品所面对的是社会大众,与公众形成紧密的交流与沟通需要先得到大家的认同和喜爱。城市雕塑在表现形式上,题材崇尚自然,贴近普通民众,不再是过去的那种以宏大、庄严、神圣为基调的设计创作,而是生活化的、通俗的、近距离的创作风格;在内容表现上,也不再是刻意追求表现对象的理想性、典型性,作品显得平易近人,强调真实的反映大众的生存状态和社会生活的原生状态。趣味性:就是要让观者接受由观赏作品的趣味性带来的心理愉悦,感受到趣味的美感,并在愉悦中深刻领悟到作品所要表达的意义与价值。功能性:公共艺术除了具有审美功能以外,还兼有实用的功能,特别是公共艺术融入现代生活,提倡艺术的生活化,生活的艺术化,许多艺术作品本身就是服务于公众的生活设施和物品。灯具、坐具、废物箱、指示牌等以雕塑化的艺术形式进行设计,让人们在欣赏它的同时,也能得到实用的功能。
3结论
富有活力的城市公共空间和城市雕塑作品是承载人们行为方式的重要场所和媒介,相关信息通过人的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感知后,使人得到对空间形态和环境的认知,进而产生包括人与作品、人与环境、人与人之间的行为互动。反过来,人们又深刻影响和改变公共艺术的形式,使艺术作品能更好的融入整体环境,与环境形成一种相得益彰的互动关系。正是在这相互影响和改变的关系中,人、公共艺术、环境三者共同进步,现代城市也就成为一种良性互动、富有创造活力的多元综合体。公共景观雕塑作品在注重艺术性的同时,更应注重与公众的互动性,增加本身的参与性与创造性,让公众更自觉自愿地参与到艺术中来,与艺术有更直接的沟通,进一步加强人与人、人与环境的交流。
作者:赵霞单位:天津工业大学艺术与服装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