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篇浅析公共艺术的表现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浅析公共艺术的表现:论公共艺术的表现形态与创作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 更新:2013/12/31 栏目:艺术理论论文 【热点导读】:艺术试论 美的追求与人的解放 我对美学方法、学科定位及审美价
更多精品源自3edu课件
公共艺术的公共性与非公共性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其“公共”的范围也是很难界定的,表现形式也较复杂。如果从人类社会的角度来说,艺术作品通常都是公共的,因为人类情感具有共性,个性是建立在这种共性的基础上的。当这种艺术创作没有为大多数人所了解和理解时,其公共性是极小范围的,但由于时间和空间以及媒介的变化,艺术作品就可能由“非公共”成为“公共”艺术,且“公共”的程度也在变化。这是从广泛的文化意义上来理解公共艺术。虽然公共艺术满足社会公众利益和多层次文化的需求,但并不是简单地迎合大众审美和通俗文化,而是一个时代进步文化的艺术化实践。公共艺术虽然要考虑到普通民众,但并不排斥艺术的先锋性,众多艺术大师的作品出现在公共空间中,就说明了这一点。当代公共艺术的公共性,其实质内涵就是肯定了广大民众对公共领域的文化和艺术事物的参与权、享有权和话语权。公共艺术就是通过艺术的方式来满足公众生活的文化需求,提升民众的生活品质并实现社会文化福利的共享。
公共艺术的表现形态
不论公共艺术有怎样的内涵,都要体现在具体物化了的艺术形象或是某个行为实践上,这便涉及到了公共艺术诸多的表现形态,很多着作都从不同的角度对公共艺术进行细化分类。为了更好地进行公共艺术的研究和创作,从其表现形态上分类如下:一是建筑型公共艺术,如艾菲尔铁塔、圣路易大拱门、古根海姆博物馆、悉尼歌剧院等;二是景观公共艺术,如日内瓦莱蒙湖喷泉,斯密斯森的作品《螺旋形防波堤》、瓦尔特?德?玛利亚的作品《闪电原野》;三是公共雕塑造型,包括艺术装置,甚至是一些艺术化的公共设施造型;四是公共空间绘画类和平面设计类作品,如壁画、影像艺术等;五是观念性等其它形态的公共艺术,如克里斯托的包裹艺术、公共行为艺术等。公共艺术是多学科交叉的艺术,涉及到建筑、景观、雕塑、绘画、美术设计等艺术专业,还涉及到一些社会学专业。很多公共艺术既是景观又是雕塑,同时可能还是建筑,它本身的艺术归类可能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要传达的观念或由美学意义衍生的社会意义。早在若干年前,艺术大师康定斯基就指出,未来艺术一定是多种媒介的总和,不会再以单一的形式出现。马西欧纳斯也在他的着作中指出:“各个艺术门类的界限正趋于模糊,事件艺术与环境艺术可以互相渗透,艺术与非艺术的界限也可以互相渗透,这是艺术上的一个新方向,过去的艺术太专业化、程式化、寓意化,现如今我们则要去掉这些拘束。让艺术变得简单、易行、人人可为的、生活的甚至就是生活本身。”
城市公共艺术的作用与意义
艺术是人类情感、智慧、文化和精神层面的瑰宝,在社会没有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并不是普通民众都能享受到艺术的愉悦与陶冶。在当今社会民主越来越进步的时代,艺术开始走出上层社会,走出美术馆,走出艺术家工作室,进入公众领地,使得平民百姓都能享受和感受到人类文化艺术的成果与魅力,并从中受益,这便是公共艺术的最基本的意义。公共艺术的进步作用,就是城市公共空间的人文化实现,包括艺育社会、文化传播、艺术共享、人文民主精神弘扬、城市品牌与形象塑造等。公共艺术在公共空间的建立,提升环境的人文品质,以艺术的方式文化民众,为我们提供了人文化、艺术化看世界的视角,也把城市的人文精神和美学思想弥散到钢筋混粘土铸造的每一寸城市角落当中。现代城市公共艺术的职责之一,就是以进步的艺术文化和民主的人文精神潜移默化地感染、陶冶和同化某一范围的公民大众,而这也正是城市的重要职责,同时也是最能体现公共艺术内涵的所在。现代城市的建设已不再单纯考虑其功能布局,而开始走向城市人性化和人文化的综合规划设计。城市整体设计思路正逐渐倾向于市民的生活、休闲、审美、健康和精神需求,而城市公共艺术也正在这种背景下,发挥了它的作用,展现了它的魅力,提升了城市的品质。公共艺术与城市经济建设没有太直接的联系,但公共艺术一定会促进经济的繁荣和发展,城市建设不单纯体现在经济和物质方面,更重要的是城市特有的精神文化,这是城市的思想和灵魂,而公共艺术正是在这方面具有重大意义。公共艺术属于当代城市的文化战略和城市品牌战略的一个重要部分,因为它不仅强化了城市的视觉魅力,更重要的是促进了整个城市文化内涵的形成,并间接地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公共艺术的创作
城市公共空间里物质文化的较高级形式便是公共艺术,因此公共艺术的创作意识绝不能停留在美化空间环境的肤浅层面上,而应该在这个公共空间的文化界定上寻找思路。公共艺术的创作涵纳着诸多的设计成分,它需要考虑到很多现实的因素。首先要考虑到公共空间所在地域的属性。公共空间是公共艺术存在的物理土壤和核心舞台,城市公共空间有多种类型,如政治型、文化型、商业型、交通型、休闲型,等等,对于不同的地域,自然需要不同的设计。公共艺术应该有环境设置的惟一性,放置在任何地域都行的艺术设计应该不是好设计。公共艺术家要充分考虑到所在公共空间的性质、历史文化、人文环境、自然环境等因素。公共空间与公共艺术之间的关系应该是相互融合和相互依托的,而不是硬性添加,更不能影响到公共空间基本功能和环境和谐。公共艺术应该体现特定公共空间的特有的精神和文化内涵。例如,深圳的《拓荒牛》雕塑就非常符合特定的地域属性,也是最能体现深圳人开拓精神的公共艺术作品。
在创作形式上,不必太局限于传统的雕塑、绘画等常见的艺术门类,能体现公共精神和艺术智慧的一切积极的创作形式都是可以考虑的。同时,要考虑到作品的材料、尺度、安全性与维护等实际问题。公共艺术的设计创作有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即“艺术语言的非广泛性与大众阅读的共享性之间的矛盾,艺术家的思想与普通民众的观念之间的矛盾”。如何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也正是实现公共艺术家自身价值的所在,这同时也是公共艺术创作的核心问题。当两者的关系很难把握的时候,应该以艺术家的进步思想为主,即便有可能与部分公众产生一定的距离,但我们相信,作品一定会被接受,因为社会公众的意识也是在不断地进步,只是艺术家的观念或多或少地超前了一点。如摩尔的雕塑作品刚进入到公共空间的时 候,有很多人是不理解的,但这并没有影响摩尔作品在公共空间中的积极意义,其作品的魅力征服着越来越多的认真阅读的人。实际上,很多精英艺术家的作品早已进入空共空间,如毕加索的《芝加哥纪念碑》,爱德华多?齐立达的许多艺术构造体作品,阿尔曼的集合艺术,杜布菲的涂鸦雕塑,等等。和公共艺术相对的是个人的或是少数人的架上艺术,包括博物馆、美术馆收藏性艺术或是私人收藏的艺术作品,但这种架上艺术(包括架上绘画,架上雕塑等)却为公共艺术的创作和设计提供了诸多的学术基础和艺术语言方面的探索,两者存在着内在深层次的联系。众多的公共艺术家通常都是职业艺术家,在艺术造诣方面缺少深厚内功的人也从事不了公共艺术设计这个职业。
公共艺术更多的应该是人的情感意识形态领域的内容,虽然它的实现需要某些科学技术的介入,公共艺术的价值更多地体现在美学意义、文化意义和社会学意义。公共艺术的人文价值和社会学意义应该是公共艺术的价值核心。
更多精品源自3edu课件
浅析公共艺术的表现:篆刻艺术融入公共艺术的表现
篆刻艺术有着独特的审美形式和艺术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及时,篆书字体的造型与布局。第二,篆刻作品的意境。篆刻作品以特有的意境之美、亲和力和包容性,能够大大提升设计本体的视觉效果。第三,篆刻作品的神韵。作者的构思与艺术审美通过篆刻作品得到充分展示,篆刻作品是作者的价值取向和艺术精神的高度体现。公共空间是非封闭的,是面向公众的自由空间,如广场、公园、街道、体育馆等公共场所。置于公共空间的艺术作品,不仅仅是某位艺术家的自由创造,也不只是针对既定的某一类人群,而是融入人们生活的艺术品,是具备传播和美化功能的艺术作品,具有重要的文化和价值导向性。
公共艺术品设计面很广,主要包括建筑、环境雕塑、壁画、园艺等。它一般具有以下特点:及时,公共艺术品旨在提升大众的艺术修养、品位和文化内涵,它是城市人文思想和文化精神的重要体现。第二,公共景观艺术作品与周边环境协调一致。公共景观艺术作品的空间尺度与环境的关系、功能与视觉的关系被处理得如何是衡量作品成败的关键所在。设计师对公共艺术作品的主题、形式、意义以及体积、材料等都经过了缜密的思考和研究,目的在于使公共艺术作品既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又能融入人们的生活环境。第三,公共艺术作品要求能运用创新的艺术语言,要体现一定的设计主题与文化内涵。
下面以齐白石文化广场的设计为例,探讨篆刻艺术是如何与城市空间交相辉映的。齐白石文化广场坐落于湖南省湘潭市河西区白马湖畔,其景观设计最为突出的是齐白石大师的印章,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部分:及时,纪念馆的建筑外部装饰。正门上有醒目的“中国长沙湘潭人也”,侧门也分别以不同印章装饰外墙。第二,齐白石雕像背面刻有题名及名章,白石公园的步行道上也都刻有其绘画、书法代表作品及印章。第三,白石公园地面设计。公园以印度红花岗岩板雕刻印章文字装饰地面,选用了10枚精湛的印章作为齐白石篆刻艺术的重要代表作品。第四,白石公园入口的文化墙引入独特的文化形式——竹简,以书法和印章装饰、雕刻石柱。第五,印章广场。这些景观设计的共同特点在于都选用了齐白石的印章精品作为装饰和景观符号,印章被放大,非常醒目,穿插于廊亭、池塘、山石之间,集文化性与装饰性于一体,仿佛正在与游人交流。篆刻艺术不仅作为一种材料而存在,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情感的依托。从齐白石文化广场的景观设计中,我们看到了篆刻的独特魅力。小小的方寸印章,由二维空间向三维空间转变,将时间与空间逐步拓展和延伸,它润物细无声般地体现了民族艺术的精髓,传递着传统文化的脉动,它以新的艺术形式和理念融入当下公共艺术设计,这是时代赋予篆刻艺术新的审美和传播形式。总之,齐白石文化广场的景观设计具有独特的人文主题,它的艺术符号和民族元素向我们展示了一代大师的文化精神和艺术成就,这无疑是传统文化艺术与时代气息的一次精彩交汇。
篆刻艺术是一门抽象艺术,它体现了中国文人的审美观念和艺术情操,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公共艺术是大众艺术,在物质文明高度发展的今天,西方科学技术与艺术思维不断冲击我们的视觉,如何创新我国公共艺术,坚守其个性特点,一直是我们思考的问题。从时代的发展来看,笔者认为,将篆刻艺术中独特的视觉元素融入公共艺术是可行的,也是有必要的。只有将民族性与社会性相互结合,才能打造的公共艺术作品,才能使我国民族艺术更好地传承下去。
作者:杨盟
浅析公共艺术的表现:灯饰公共艺术的表现形式
1传统灯彩的公共艺术属性
灯彩的诞生也许是个人为了好玩,但是一旦被广泛采用就成为集体庆祝的主要工具载体,是节日和庆祝大型活动在夜晚的主要装点形式。随着时间的推移、技术的进步、文化的发展,它的内涵和形式不断的进行演化,不管它如何演化,其公共的文化艺术属性却一直在增强。灯饰在历史的演变中逐步衍生出其他的文化功能,这些功能在许多民族的文化生活里都扮演着重要的意义。其中,以民间庆祝丰收,展望美好生活的灯彩巡游活动中各色灯彩,具特色和文化内涵。我国民间灯彩艺术活动丰富、形式多样、地域特征明显,往往是以村、乡、镇为组织,集体统筹。有的以展示为主,有的强调竞赛性质,互相竞争推陈出新。一个原本依附在建筑空间内的灯具,经过精心打扮后,尺度变大了,形态变得更夸张、更艺术。各地的人们在元宵节、中秋节纷纷组织大型灯彩巡游,甚至为这个活动成立专门的组织机构,在资金、人力、活动策划等方面进行分工合作。遍布中华大地的灯彩狂欢无一不是组织严密,安全欢乐的公共娱乐。由灯彩衍生出的猜灯谜活动,将这种人与人的公共交往由感官接触引入到更深层的心智交流。往往参与者多达万人以上,灯彩艺术的公共属性是其它许多民间工艺品所无法企及的。
2灯饰成为雕塑或装置艺术
雕塑本身是没有太多概念的限定,它会随着时代的需求而进化,其中技术的进步对雕塑的创作会带来强有力的支撑。灯饰的概念边界也比较模糊,它和雕塑之间互相跨界的现象并不新鲜。在传统节庆中元宵节、中秋等许多地方会在公园、广场街道做一些大型的彩灯,造型多由古典戏曲、神话故事中的人物,也有生肖等动物为题材的彩灯。其实那就是点缀夜景的雕塑或者装置艺术,原来受限于照明技术和塑形材料,基本没有能够长期的、巨大体量存在的,像雕塑或装置艺术形式的灯饰。随着现代LED等照明技术和室外耐候性、防雨、防晒、抗氧化性好的透光材料的出现,在城市街头、广场、商场、地铁等公共场所的灯饰雕塑或灯饰装置艺术随处可见。它不单单是公共景观作品只具有公益性,在商业领域为了达到吸引眼球,许多商家在展会、卖场等专门制作出能契合销售主题的灯饰雕塑或灯饰装置艺术作品,因为,在夜晚,在太阳无法到达的室内空间,唯有灯饰才更有光彩。灯饰转身成为雕塑或装置艺术,他们的边界已经变得不那么清晰,然而作为公共艺术确是毋庸置疑的。灯饰雕塑将光电、景观艺术、照明融为一体,它既比普通雕塑增加了照明、灯饰光影装饰的功能,同时又不是传统灯彩与雕塑或装置艺术的简单组合叠加,而是作为一种独特艺术形式来进行创作和发展。它更具有视觉性、更具有互动性、可变性和具有衍生能力的特点。现代智能芯片和LED光源的技术结合,可以和音乐互动,可以感知人的行为并作出光的变化,色彩的切换、亮度的转换、色彩闪烁的节奏频率、光影的舞动等等。较其他艺术表现形式,更为丰富和便利。
3建筑本体成为灯饰的艺术形式
“建筑物必须经过光线的照射,才能产生生命”[3],建筑与灯饰的关系非常微妙。灯饰可以作为基本元素,来迎合建筑外在形态。它是以个体的艺术小品形式起到局部的装点作用,如室内的各类灯饰、吊灯、壁灯等等。室外吊挂的灯笼和门町的柱式灯饰,建筑周边的路灯、庭院灯、草坪灯等等都是为了配合建筑的艺术形象而设计的,是附庸于建筑而衍生的艺术表达载体。灯饰也可以与建筑融为一体,一种是对建筑形态进行勾勒描绘,如窜灯对建筑外形的框构,加上彩灯的华丽,能获得很好的艺术效果。现代近期技术的LED光源以体积小、易造型、任意变化色彩、光彩闪烁等表现力强著称,已经广泛的应用在建筑领域。另外,有部分在灯饰设计中倾向建筑化形态,将灯柱和灯罩仿古典建筑柱式和屋顶的样式设计,平添了许多生活气息。所以,在许多节庆的灯彩中也有大量的建筑为题材的彩灯。都将建筑与灯饰牢牢的融为一体。光没有边界,灯光柔性特征必需借助某种载体来强化灯光功能和造型。当光照进建筑物中,即便如闪电只是瞬间存在,却也是强有力的表达载体。光的力量可以赐予建筑物鲜活的生命气息。建筑造型已成为城市重要的空间构成要素。当夜幕降临,的建筑照明设计会形成一幕幕动人的画面,以至于建筑本身已然成为形态各异且独具魅力的巨型灯饰[4]。建筑与灯饰的结合(图4),才更使得建筑作为城市文化的标志不会在黑夜里沉默睡去。建筑的公共性是建筑特别崇高于其他事物的显著优势,灯饰与建筑的结合让建筑的艺术、文化功能得到全新的诠释,是城市光文化的重要表现内容和形式。
4灯饰作为公共艺术形式对灯光工程的启示
如今城镇化浪潮在中国方兴未艾,许多城市夜景灯光工程在几年前已经如火如荼进行,灯光工程建设确实让城市的夜晚变得靓丽,对城市的治安也有所帮助,但许多粗放的灯光工程,没有很好的从灯光与周边环境、居民生活、绿化安全、本地历史文化等研究入手,只是简单的把街边的树全部照亮,将大桥、建筑、公园没有思想的照亮,甚至一度好像竞赛一样在比谁更亮。这样的工程现在饱受诟病,成为扰民工程。我们城市的夜空看不到星星,除了空气质量问题外,城市的夜景照明太亮也是一个重要原因,成为光污染。其实夜晚原本很黑,只要有些许微光就能很好的看清楚景物,朦胧也是审美中重要的表现方式。夜景要有夜的特征,不需要将夜晚处理成白昼,让入夜后人的生活节奏不要还像白天一样躁动,总体上要宁静祥和。所以灯光工程设计时可以以散布式照明,将主体景观进行灯光着色和渲染,如一些特色建筑装扮成一个与环境、历史人文契合的巨大灯饰或者是灯光雕塑等等,中间过度区域适当幽暗娴静。充分将现代光源技术LED、OLED等合理利用,精心设计,充分发挥现代灯饰技术的互动性和可变性。将灯饰和音乐互动,感知人的行为、心理并作出灯光的反馈[5]。色彩的切换、亮度的转换、色彩闪烁的节奏频率、光影的舞动等等,在恰当的时间和环境下给人适宜的感受。让夜景总体上保持夜晚的祥和,尤其是不能以牺牲周边居民休息生活的权利来建设粗暴的灯光工程。
5结语
公众在对话解读中,领略到城市的特色和内涵”[6]。未来灯饰的发展越来越趋于多样化,灯饰与我们的日常生活也会越来越密切。而且灯饰作为夜晚公共生活的载体,逐渐在扩大它的领地,从室内到室外、从点缀到大面积的运用、从依附建筑到与建筑合体、从一个灯饰到一个城市。灯饰作为公共艺术的表现形式,已经是现代城市夜生活的主流文化。
作者:徐清涛 干珑 单位:顺德职业技术学院
浅析公共艺术的表现:浅析公共艺术的文化关联性表现特征
[摘要]本文立足于公共艺术的概念及特征,区别于一般的私人性质的纯艺术或架上艺术,重点介绍及分析了公共艺术的关联性,即:与大众权力相关联、与城市相关联、与艺术家个体相关联等三方面,意在强调公共艺术存在于大众空间并为大众服务,体现其公共空间中文化开放、共享、交流的一种精神与价值。
[关键词]公共艺术关联性
公共艺术(PublicArt)又被称为公众的艺术或社会艺术,它不隶属某一类艺术流派或艺术风格,也不单指某一类艺术形式,它存在于公共空间并为公众服务,与社会中存在的各个因素相关联,体现了公共空间中文化开放、共享、交流的一种精神与价值。
一、公共艺术概念的理解
现阶段,很多人对公共艺术的理解都比较陌生。其实,公共艺术没有一个固定的、简单的定义,它的定义具有易变性、积累性和渗透性等特点。但它有其明显的公共性和互动性的特质。它也许会和建筑物合为一体或会导致一个新的建筑学空间诞生;也许是新的公共空间、景观美化、艺术围墙和艺术栅栏、艺术砖砌、艺术大门、艺术窗户、休闲空间、游乐场所或结构;或许只是艺术字体雕刻及墙面装饰的薄金属板或瓷片等。它也有可能是采用织锦挂毯等纤维艺术;也有可能是艺术雕塑、陶瓷;此外还可以是大地作品、摄影、版画、影像、高科技艺术、表演、事件、诗歌朗诵、音乐舞蹈等等;公共艺术也可以表现一个故事或文章,可以是装饰性的、幽默性的、敏感性的或有争议性的;可能事反思我们的历史遗产或是对未来的憧憬,也可能是强调地方特性和特殊问题等等。可见,它所囊括的范围之大,关联之大,不一而足。
二、公共艺术的文化关联性体现
所谓公共艺术的文化关联,是指它的生存、发展与其外在文化因素之间的连带性及互动关系。
与之相对立的独立的私人性质的纯艺术或架上艺术存在,更显出它与外在社会因素的关联特性。如:从呈现的内容上看,纯艺术作品的表现内容可以是个人的、具体的、情绪化的、偏激的,同时也可以是公众的;但公共艺术作品通常在内容上更加接近公民的思想和地域的文化,它总是平等的、公开的,整个创作过程就是一个开放的过程。客观事实证明,当一种艺术的存在方式与其所在时代的社会公共生活产生了广泛的关联,它才可能在历史中产生实在的影响和深刻的记忆。
总的看来,公共艺术的关联性具体体现在四个方面,及时,与大众权力相关联;第二,与城市相关联;第三,与艺术家个体相关联。
及时,与大众权力相关联
公共艺术与大众权力的密切关联,是社会中普遍存在的现象。
权力,是一种强制性的社会支配力量,是一个人或许多人的行为使另外一个人或其他许多人的行为发生改变的一种关系。现实中的权力有很多种,其中重要的使政治权、经济权和话语权。公共艺术是一种话语权,但这种话语权与其他一切话语权一样,要收到政治权和经济权的制约和支配;创建公共艺术的过程就是运用权力队社会成员进行控制和影响的过程。
大众权力,是指普通人应该具有的基本权利。
由于体制、观念等多方面的原因,我国公共艺术的实施过程中,大众权力容易被忽视。而大众权力是我们国家发展公共艺术不容忽视的一个条件。
公共艺术所涉及的领域,正属于大众福利的一部分——和谐的公共生活和文化享受。“公共艺术开始逐步自觉的伴随着城市经济和公共环境等社会福利化建设而强调了艺术——为人们大众服务;为多元化的当代市民文化和社区生活服务。”从社会生活的本质看,只有精神享受才是人类较高的福利,而大众想获得这种较高的幸福,离不开公共权力的保障。
在公共艺术中,大众权力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享用艺术资源,一个是参与艺术生产。这意味着人民不但有权欣赏公共艺术的创作成果,还有权参与公共艺术的创作过程,也就是体现了公共艺术的参与互动性。也只有决策者(政府或投资人)、公众和艺术家共同携手,才能创造出的公共艺术作品。因此公共艺术能促进市民之间、官民之间的对话,拓展积极、民主的公共生活,提升人民的环境艺术和审美素质。“正因为如此,公共艺术符合社会的迫切需要,提供了一个重新定义我们时代艺术的机会。”
第二,与城市相关联
城市是公共艺术的载体,公共艺术属于城市,它随城市而生,为城市而存。
如果城市是一本书,公共艺术只是书中的插图和花边,它没有主导阅读的力量,但却能够增添美好的细节,让我们的心灵丰富而敏感。
1.从发展的角度讲,城市是变化的,公众对城市的需求也是不断变化的。在现代城市的发展历程上,以经济为核心的现代主义世界观使许多城市失去了他们曾经拥有的人文精神资源,而新兴的城市由于缺少文化的积淀,也逐渐沦为环境和精神的沙漠,而对自然资源的过渡开采和对环境的无情破坏,使得城市变得更加无情与冷漠。城市的扩展已越来越远离艺术化生存的理想,越来越远离令人愉悦的美感,越来越远离它建设的初衷。正因如此,城市的片面发展已经引发了人们对文化的诉求,唤醒了人们对艺术化生存的回归。文化内涵逐渐成为城市的核心要素,艺术开始走向更广大的人群,走向生活本身,而公共艺术则代表了艺术与生活、艺术与城市、艺术与大众的一种新的取向与融合。
2.从功能的角度讲,公共艺术是现代城市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城市文化和现代城市生活理想的一种体现。相对于纯艺术和架上艺术,公共艺术的公共性特质必然使得公共艺术的文化表现性要强烈得多,它承载着更多的社会的、文化的乃至政治上的功能。艺术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现代公共艺术就是还城市以美感,让人体会生活于其间的真正乐趣,让城市成为人诗意栖居的理想场所。
3.从文化本身来讲,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灵魂和内涵,是一个城市的品格的象征。城市文化是城市的生动写照,反映着它所处的时代的社会面貌、经济状况、科学技术、生活方式、哲学观点、审美取向、宗教信仰所有文化问题,城市也成为当代人观察世界、完善自身、展现自身的天地和舞台。
没有文化的城市是没有灵魂的城市,世界上的城市千差万别,根本的差别就在于城市文化的不同。一座城市中有没有富有创意与代表性的公共艺术和公众参与的相对宽松的艺术氛围的存在,有没有适当比例的充盈着艺术气息的文化交流与审美及休闲娱乐的公共空间,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城市文化品质高低的重要指标,它们的多寡和繁荣与否往往体现着这个城市居民的生存样态、审美趣味乃至整体的文化精神。如果说建筑是城市里的“面”,道路是城市里的“线”的话,那么公共艺术就是城市中的“点”,它们凝聚着它们特有的灵性,展示着它们特有的语言,诉说着每一个城市的每一个观念,让人们品味着一种独特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和文化情怀。
第三,与艺术家个体相关联
从上面可以得知,公共艺术是当代社会公共文化领域的艺术的参与和存在,它的精神和价值取向,一般并不仅仅代表纯个人化的意志。然而作为艺术的思维创造和具体作品的完成过程,又不可能离开艺术家的个体作业和各种选择,这无论从公共艺术的题材风格的把握还是到精神内涵的诠释,皆与艺术家个人存在着密切的关联。公共艺术的理想境界或所期望的社会效应,是通过许多个别的、具体的艺术作品去感召整体人类在不同时空片段中所共同拥有的审美经验与智慧。
艺术创作的源泉和原动力,首先在于艺术创作者对一切可能经历的审美体验和非审美体验,在于它的自由自在的想象和实践性的尝试。简单的说,公共艺术是艺术家个体艺术劳动及传播的社会化、群体化的结果。艺术家个体在公共艺术创作中,凝聚和回应了他所直接或间接面对的社会、环境、民族、历史、艺术观念及公众意识而形成的艺术作品。因此,我们不能忽视了艺术家个体在艺术题材、风格乃至艺术价值观念的选择和探索,他和公共艺术并不存在着天然的、不可逾越的冲突。我们要充分尊重艺术家个体的艺术创作和艺术个性的发挥,才能真正领悟到公共艺术作品想要表达的公共内涵。
本尼迪克特说过:“整体不是它的所有部分的总和,而是一种由部分之间独特的组合和相互联系而产生的新实体。”那么,公共艺术恰是这种关联一切、却让人回味无穷、记忆犹新的新实体。这种新实体鼓励人们“进入”艺术品之中,穿行攀爬于镂空的构架间,触摸和感受着艺术家的思绪,或静思或嬉戏,或攀爬或休憩。在互动之中,公共艺术深入了人们的生活,引发着人们的话题,引导着人们的思想,并使之前进。
浅析公共艺术的表现:视觉传达设计中公共艺术的表现研究
摘要:
近年来随着经济、科技发展的进步,“公共艺术”作为一个新的词汇开始频频出现在大众的生活中。但是很少有人能够清晰地表达出自己的认识。到底什么是“公共艺术”呢?在整个视觉传达设计中到底是如何体现的呢?笔者希望通过近年来的思考,提供自己对于“公共艺术”的认识,形成一种对于公共艺术的再认识。
关键词:
视觉传达计 公共 艺术 公共艺术
视觉传达设计(Visual Communication Design)在大多数的人看来就是“平面设计”、通过某种特定的符号来传达一定的信息的设计,其实这样的认识是不的。虽然视觉传达设计最早被称之为“平面设计”或称“印刷美术设计”,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现代的设计范围正在逐渐扩宽,已经渗透设计的各个领域中,现代多媒体科技手段对设计与艺术的影响随之加深。换句话说,视觉传达设计就是通过视觉媒介图形化的表现向观众传达信息的设计。它是“给人看的设i-l-,告知的设计”。视觉传达一般归纳为:“谁”、“把什么”、“向谁传达”、“效果、影响如何”四个程序。视觉传达设计被划分成许多细小的领域,如公共艺术、多媒体艺术、造型艺术等。逐渐,平面设计中开始出现多媒体,这使整个设计领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静态的媒体时代已经远远满足不了新时代的需求。所以视觉设计也渐渐超越了其原先的范围,走向各个领域。今天我们着重来讲诉―下在视觉传达设计中公共艺术是如何表现的。
一 公共艺术
(1)“公共艺术”
“公共艺术”是由“公共”与“艺术”这两个大家都已经非常熟悉的词语组合而来的,而在“艺术”这个词前面加上“公共”,使整个概念发生了变化,进一步受到一定的限制。公共艺术,望文生义,是出现在公共场合中进入大众视野里,与大众产生互动与联系的艺术,一种体现精神文化、为大家服务的艺术。
由于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同时又取得了巨大的成果,现代设计的范围也在渐渐扩展,因此给予印刷为主要形式的平面设计的统治地位严重打击,开始由平面二维转向立体三维的视觉体验,公共艺术应运而起。萌芽性质的尝试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从中国许多大城市逐步开始的公共艺术实践探究。早期实践的过程中,公共艺术理念基本上没有同步进行,几乎处于空白状态。公共艺术的发展过程是由量变到质变的,在21世纪以后,公共艺术作品犹如雨后春笋一个一个拔地而起,在艺术层次方面也提高了档次。设置在城市公共空间中的,体现出城市艺术性质的我们称之为公共艺术,它可以供人们欣赏,提高人们的审美,缓解人们的疲劳,拉近人们之间的距离,从作品中我们能够感受到城市文化精神。而不是从枯燥的宣传资料中了解城市文化。虽然目前中国只有极少数城市开始尝试有关扶持公共艺术发展的政策。
(2)艺术的多样化与公共艺术的包容性
从很早的时候人类开始使用工具,比如石器时代的石斧、刀具等,这形成了艺术的开端。艺术是一种手工劳作,时至今日,艺术已经约定俗成地被划入了文化的范畴,逐渐演变成一个行业,更加明确了它的手艺劳作的特点,同时也是人类深刻的思维体现之一。或许可以用这样一句话来概括艺术的概念:特殊的手艺,独特的思想。这表明了我们要对自己的思想、文化传统进行革新,那么我们的艺术势必会朝向多样性的方向发展同时符合时代的特征。艺术的多样性其实可以说是艺术家性格的内在表现。
从艺术观念到今天的公共艺术观念,艺术的发展走过了一个公众化的过程,而艺术的多样化特点在公共化的进程当中成为重要的元素之一,因此成为支持公共艺术包容性的一个有利条件。公共艺术因其独有的公众性而区别于艺术,使其更加具有包容性。由此看来,公共艺术领域将艺术的多样性特色与公共艺术自身的兼容并包的思想特色融合在一起,发展成为自身所特有的包容性特点,不仅在公共艺术事业的发展过程中显示出容纳百川的气度,并且可以将这样的精神回报给公共艺术的源头――艺术。
二 公共观念与艺术观念
(1)公共观念
在汉语的词汇库中,对于现代国家中的公共有许多不同的称谓,比如:“公众”、“大众”等,在公共艺术领域,我们所关心的是给我们行业所带来的影响,“公共”是可以涵盖了社会中所有的人。接着我们对公共艺术进行分析,按照目前公共艺术在国内的发展趋势来看,其基本评价标准在于它的“公众目标原则”即公众的价值取向是某个环境中所存在的公共艺术项目的主要评价标准之一。公共艺术以艺术实践为主导,其艺术实践的高速发展与公共艺术的理论知识一同发展,这种平行的方式恰恰成就了公共艺术领域稍显合理的发展模式,理论与实践的互相激励,成为艺术界中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对于艺术发展是非常有益的。在公共艺术中起决定性作用的以及社会的主要构成力量的一定是公众。首先,公共艺术作品创作理念一定是以公众作为目标出发的,与此同时公共艺术作品是否成功的硬性指标之一就是是否满足公众的目标;其次,大部分公共艺术作品与公众存在着互动的可能性,另一项评价公共艺术作品的标准是公众的参与程度;,也是衡量标准之一的是对于其环境中公众所形成的持续文化影响力。
(2)艺术观念
无论是作为专业人员或者是作为公众,如何看待当代艺术都是一个非常敏感的问题,也是一个难于讨论的问题。究竟怎样才能以相对科学的态度去看待当代艺术?如何以一个公民的责任感去评价生活环境中的公共艺术作品,以推动公共艺术的良性发展?这些都应该是我们特别关注的问题。
当代艺术中的许多东西在艺术发展过程中具有指示性的意义,比如当代实验音乐中最为著名的作品之一约翰.凯奇的“4' 33”,是无声的音乐,它带给我们的只是一种观念。
现在比较重要的话题是,怎么样来看待艺术观念,如何定位艺术观念。做好观念的定位,将会指引艺术观念的走向,以确认其在艺术领域的存在价值及位置,而由于艺术自身虚虚实实的特性,以及全社会各色人等面对艺术时五花八门的看法,要想给艺术地定位,显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样看来,反倒是公共艺术的定位显得比较轻松。
三 现实生活与公共艺术
(l)生活方式影响艺术观念
近现代的中国教育,曾一度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逐渐一些教育家的出现,中国才开始从西方接收先进的教育思想。当然中国的艺术教育发展得更晚,现代中国的艺术教育―直尝试遵循中西结合的方式进行。生活方式是一个相对比较广泛的概念,它不仅包括人们的衣、食、住、行、劳动工作、娱乐休闲、相互交往,以及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价值观、审美观、道德观、以及与这些方式相关的方面。也可以这样说就是各个民族、阶级和社会群体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的生活模式和生活习惯。关于艺术化的生活方式,绝不仅仅是指衣食住行等纯粹生活中的东西,它是一种感觉,是对世界、对生活、对人生、对艺术的看法;是―种行为方式。它当然包括生活中的细节,因为在一个环境中所有的行为甚至细节都会对生活在这个环境中的人们有所影响。人类的任何行为都是与生活方式分不开的,特别谈到艺术,生活方式就更是一个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将一个艺术家的艺术创造归纳为他的一种生活方式,每一个艺术家一生的创造其实都是他一个完整生活方式的体现。
(2)公共艺术改变生活方式
公共艺术作为一种文化的体现,它既具有美学特征,又具有象征意义。公共艺术与生活方式是相互作用的,生活方式可以影响到公共艺术,与此同时,公共艺术又渗透进入生活中并且可以给公众的生活方式决定性的影响。如2009-2011年在美国纽约曼哈顿西区修建的《纽约空中步道公园》这设计在当时产生了巨大反响,空中步道利用工业基础设施作为公共绿色空间。这里原先是一段废弃的高架铁路,在利用和改造铁路结构的基础上,创造出凌驾街道上空的立体公园。这是一个体现历时性保护的更新项目,融合了三个历史时期的特征,并将园林与建筑相结合,使其成为一条过去与现代共融、建筑与景观交织的空中绿廊。这个公共空间把生机勃勃的植物和狭长的木板融为一体,构成一条平滑流畅、几乎没有空隙的行走路面。铁轨依然是主要元素,引导着参观流线。公园还保留了大约二十种自生植物,一年四季花卉盛开。再比如在广西艺术学院举办的“广西艺术学院公共艺术文化节”,对于井盖进行装饰,既美化了环境,又增添了乐趣。其中还有许多公共艺术作品都为以上结论做出来阐释,这一系列作品向公众展示了一种新型的公共艺术的观念,其借用传统艺术中“赏心悦目”的特色,结合以当代艺术的新型表现方式。视觉传达表象中公共艺术的观念逐渐介入人们思考方式,体现精神文化,并且深入人心。
四 结语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开始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由过去的计划经济到现在的市场经济,人们在满足物质需要的同时开始追求精神满足。艺术的发展取决于社会对它的需求,那么公共艺术作为一种新的文化的思潮和社会实践兴起,可以说是社会发展的必然。所以公共艺术逐渐渗透入人们的方方面面,成为了视觉传达设计中的一种新概念,这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经之路。公共艺术的未来发展与人类文化密切联系,并不断完善其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