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篇高校公共艺术探究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高校公共艺术探究:试析对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现状的分析与反思
[论文摘要]艺术教育是素质教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当前在我国,大学生对于音乐教育的渴望与实际具有的音乐素质形成了强烈的反差。本文结合当前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现状,对制约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发展的内外部因素进行了一些深层次的思考和实践探索。
[论文关键词]艺术素质 应试教育 课程设置 硬件设施
艺术教育是素质教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一种充满活力又独具特色的教育形式,对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陶冶学生的情操,完善其人格及其人文精神的养成,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上世纪90年代,国家教委先后出台了有关加强全国普通高等学校艺术教育的相关意见,进一步明确了高等学校艺术教育的基本任务、艺术教育的管理体制,要求抓好艺术课程的开设等工作,尤其是明确了地方院校要体现、落实为当地经济、文化建设服务的指导思想。全国学校教育发展规划(2001~2010年)明确提出,为提高大学生的音乐修养和人文修养,要求全国普通高校开设公共音乐教育课程。对高校从事公共音乐艺术教学专职教师的人数和限定性艺术类课程的学分都作了规定。2006年3月8日,教育部下发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目的是推动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教学工作的规范化和制度化。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一些重点高校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陆续开设了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但是,我国高校除专业艺术院校和极少数高校外,大多数高校艺术教育的现状和学生的艺术素质不尽人意。
近几年,我们与杭州下沙高校的艺术教师对所任教学校的大学生进行了一次音乐素质问卷调查,调查的结果显示,几乎100%的学生表示喜爱音乐,并认为在高校进行音乐教育很有必要。然而,在他们当中,能够识简谱的仅占2.6%,能够熟练掌握一种乐器的占0.2%,而系统学习过音乐基本理论的几乎为零,大学生对于音乐教育的渴望与实际具有的音乐素质形成了强烈的反差。笔者认为,当前公共艺术教育发展滞后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及时,对公共艺术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国家虽然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法规来提高公共艺术教育的地位,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对艺术教育意义的理解和定位的偏差,在高校艺术教育中一直存在着这样的误区:一种观点认为,艺术教育就是对艺术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对艺术教育理论的传授。由此,在教学中往往不考虑接受者的艺术水准,造成曲高和寡、缺乏互动的状况。第二种观点认为,艺术教育是关于绘画、音乐、舞蹈等个体特殊能力的培养和塑造,把艺术与审美教育简化为艺术技能的学习和训练。致使有些有艺术专业的学校的艺术教育仅停留在专业学生或少数艺术特长生的层面上,把主要精力放在对艺术团和个别节目的训练指导上。作为技能学习方式的审美教育,其个体的审美能力虽然会得到提高,但却削弱了艺术教育培养人的感性能力、个性以及创新能力的根本作用。有些高校领导者由于对艺术教育的功能和作用认识不到位,搞不清艺术教育活动与娱乐活动的关系,从而把一般的娱乐活动混同于艺术活动,把周末舞会、武术表演、周末广场娱乐活动等,统统视为艺术教育活动。认为艺术教育也不过就是唱唱跳跳、写写画画,把人文素质教育活动混同于艺术教育活动。
普通高校的艺术教育不是只着眼于少数艺术特长生的培养的精英教育,而是以人的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让每一个学生都受到艺术的熏陶,提升审美素质,形成健全的人格。也许有人会认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只是专业教育的事,加强艺术教育只是艺术院校、师范院校、最多再加上综合性院校的事。因此,一些高校的公共艺术教育还处于一种相对自发、随意的状态,根本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其实不然。北京理工大学是一所以理工为主的全国重点大学,随着创建国内研究型大学目标的确立,北京理工大学把加强艺术教育、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列为学校的工作重点之一,并取得了可喜成绩。再如,世界的麻省理工学院不仅科学教育走在世界前列,而且对艺术教育也相当重视,在这方面也取得了的成就。
第二,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的设置和师资配备不到位。在一些高校,艺术教育工作还存在着间歇性、随意性和以活动代替课程、以讲座代替课程的情况,没有形成合理的满足学生需求的艺术教育课程体系。课程组织管理工作不够科学合理。开设的课程往往因校而异,学校之间、学生个体之间质量水平参差不齐、差距悬殊。即使开设了少量的艺术选修课,每周也只安排两课时。且不能占用白天正常的上课时间,只准安排在晚上或者周末。这显然不能满足学校发展和学生学习的需要。
教育部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中规定,艺术限定性选修课程共8门,但在很多地方高校这8门课中的戏曲、戏剧、影视课程开课率几乎为零,其主要原因是缺乏这方面的师资。笔者工作的单位有独立的艺术教育中心,但只有4名专门从事教学的教师。他们要面对全校7000多名学生。高校从事公共艺术教育的教师人数与在校生总数的比例失调,或因缺少专职教师编制,教师学历、职称偏低。常常出现艺术类课程设置量少、面窄的情况。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使用的教材很多是艺术专业教材的翻版,有些甚至直接用艺术专业学生上课的教材来授课,致使很多学生因为听不懂而不愿意学习这门课程。同时由于对本土艺术资源的不重视,不能根据本地的地域情况和民族特点对课程内容进行补充,也相对制约了大学生艺术素质的提高。
另外,公共艺术教育硬件教学条件不够理想。学校对公共艺术教育的投入有限,使得教学设备简陋或设施、器材等匮缺。其突出表现在音乐欣赏课所需的多媒体教室建设、教学资料,艺术技能课使用的钢琴、各种器乐、电视机、VCD播放机、画室、画具、颜料等都十分缺乏。由此可以看出,一些学校没有把公共艺术教育的经费投入列入到年度预算中,在硬件配置上,依照教育部要求必备的艺术教室、艺术活动室以及艺术课程教学和艺术活动所需的器材等都没有达到标准。这显然与学校的长远发展规划和素质教育的要求极不相称,影响了教师授课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严重制约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艺术是人类文明的伟大成果,艺术教育是高校实施美育具操作性的重要形式和有效途径。没有艺术教育的高等教育是不完整的高等教育。艺术教育注重使受教育者置身于多学科的实践性审美活动之中,获得审美愉悦的体验,收到触类旁通、相互借鉴的效果,进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激情与灵感。爱因斯坦曾自我总结说:“没有青少年时代的音乐教育,就不可能有我现在这些科学上的成就”。总理看望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时,曾发出感慨:“现在中国没有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大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他多次提到“艺术里所包含的诗情画意和对于人生的深刻理解,使我丰富了对世界的认识,学会了艺术的广阔思维方法。因为我受到了这些艺术方面的熏陶,所以我才能避免死心眼,避免机械唯物论,想问题能够更宽一点、活一点。”
目前,世界上许多知名大学都在积极地实施通识教育,尤其在发达国家更是如此。例如。美国的哈佛大学和普林斯顿大学等知名大学对公共艺术课程的性质、地位,公共美术课程的目标、内容、结构等都有非常明确的认识。各个国家政府也都认识到艺术教育的独特意义和作用,都采取各种办法和措施加强艺术教育,普及艺术教育,推动艺术教育的深化,促进人的素质的提高和整个社会文明程度的提升。美国有个“零点计划”,强调对国民进行人文艺术素质教育,并以政府文件的形式,规定艺术为“核心学科”,要求所有高校实行“通识教育”,面向全体学生提供充分的艺术学习和艺术实践机会。英国的剑桥大学将艺术渗透到各学科进行教学,并把艺术作为检查、评估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内容。俄罗斯的艺术教育历史悠久,普及率提高,它将艺术教育普及到了普通大学生乃至社会民众。这些对我国高校艺术教育有效模式的研究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和借鉴。
艺术教育是中国教育事业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国民基础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可以说,艺术教育的水平高低已经成为一个国家教育质量高低的标志之一。高校的艺术教育不仅可以弥补中学音乐素质教育的不足,而且对大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的艺术修养,对丰富大学生活都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大学的音乐教育不是摆设,而是学校整体教育不可缺少的一环。我校从2004年开始开设了“音乐与文化赏析”与“歌唱的训练与欣赏”选修课,参加听课学生人数从开始的每个班30多个人到现在的每个班超过一百人;学习动机也由原来的出于好奇或“挣学分”进而到现在的出于想真正地了解、学习甚至研究艺术;学习态度由原来的漠然,到现在的积极、主动地参与。参加学习的学生范围由原来仅有的中文、历史、音乐等文科专业逐渐扩展到了外语、生物、体育、美术、舞蹈、数学、计算机等专业。很多学生深有感触地说,原来不了解这门课程,但接触了这门课后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当然,任何一门课程的建设都是在实践中不断完善的,我们通过该课程的教学和实践也发现了不少需要完善的地方。如艺术课程的学科建设还处于不成熟的阶段,还缺乏一套较为适用的、完善的教材以及与之相配套的音像资料,课程结构也有待于进一步的优化。
普通高校的艺术教育不是培养艺术方面的专门人才的精英教育,也不是着眼于少数艺术特长生的培养,而是普及的、平等的、以人的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的教育。在充满挑战与机遇的21世纪,人的发展是一个社会发展的大问题,人的整体素质的提升至关重要。谁拥有高素质的人才,谁就拥有明天。高等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育人,在于实现人的发展,培养具有健全人格、独特个性、富有审美情趣,具有创新能力的新世纪人才。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实施的审美教育,在我国尚处于刚刚起步阶段。虽然我国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在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手段等各方面正在得到不断的拓展和丰富,但是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普通高校艺术教学是一个较为庞大的工程,观念的更新、标准的出台、教材的建设、内容的拓展、手段的丰富等,都有太多的工作要做。它在高校教育体系中是一个崭新的、基础非常薄弱的领域,不论是在课堂教学还是艺术实践等诸方面都存在着很多问题,尚需要不断地完善和改进。尤其在地方工科院校遭遇的困难会更多,实施起来难度也会更大。从长远来看,高校公共音乐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广阔的天地,是大有可为的。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应以理性的思维和科学的态度来认识这些问题。
高校公共艺术探究:试析对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现状的分析与反思
[论文摘要]艺术教育是素质教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当前在我国,大学生对于音乐教育的渴望与实际具有的音乐素质形成了强烈的反差。本文结合当前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现状,对制约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发展的内外部因素进行了一些深层次的思考和实践探索。
[论文关键词]艺术素质 应试教育 课程设置 硬件设施
艺术教育是素质教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一种充满活力又独具特色的教育形式,对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陶冶学生的情操,完善其人格及其人文精神的养成,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上世纪90年代,国家教委先后出台了有关加强全国普通高等学校艺术教育的相关意见,进一步明确了高等学校艺术教育的基本任务、艺术教育的管理体制,要求抓好艺术课程的开设等工作,尤其是明确了地方院校要体现、落实为当地经济、文化建设服务的指导思想。全国学校教育发展规划(2001~2010年)明确提出,为提高大学生的音乐修养和人文修养,要求全国普通高校开设公共音乐教育课程。对高校从事公共音乐艺术教学专职教师的人数和限定性艺术类课程的学分都作了规定。2006年3月8日,教育部下发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目的是推动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教学工作的规范化和制度化。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一些重点高校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陆续开设了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但是,我国高校除专业艺术院校和极少数高校外,大多数高校艺术教育的现状和学生的艺术素质不尽人意。
近几年,我们与杭州下沙高校的艺术教师对所任教学校的大学生进行了一次音乐素质问卷调查,调查的结果显示,几乎100%的学生表示喜爱音乐,并认为在高校进行音乐教育很有必要。然而,在他们当中,能够识简谱的仅占2.6%,能够熟练掌握一种乐器的占0.2%,而系统学习过音乐基本理论的几乎为零,大学生对于音乐教育的渴望与实际具有的音乐素质形成了强烈的反差。笔者认为,当前公共艺术教育发展滞后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及时,对公共艺术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国家虽然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法规来提高公共艺术教育的地位,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对艺术教育意义的理解和定位的偏差,在高校艺术教育中一直存在着这样的误区:一种观点认为,艺术教育就是对艺术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对艺术教育理论的传授。由此,在教学中往往不考虑接受者的艺术水准,造成曲高和寡、缺乏互动的状况。第二种观点认为,艺术教育是关于绘画、音乐、舞蹈等个体特殊能力的培养和塑造,把艺术与审美教育简化为艺术技能的学习和训练。致使有些有艺术专业的学校的艺术教育仅停留在专业学生或少数艺术特长生的层面上,把主要精力放在对艺术团和个别节目的训练指导上。作为技能学习方式的审美教育,其个体的审美能力虽然会得到提高,但却削弱了艺术教育培养人的感性能力、个性以及创新能力的根本作用。有些高校领导者由于对艺术教育的功能和作用认识不到位,搞不清艺术教育活动与娱乐活动的关系,从而把一般的娱乐活动混同于艺术活动,把周末舞会、武术表演、周末广场娱乐活动等,统统视为艺术教育活动。认为艺术教育也不过就是唱唱跳跳、写写画画,把人文素质教育活动混同于艺术教育活动。
普通高校的艺术教育不是只着眼于少数艺术特长生的培养的精英教育,而是以人的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让每一个学生都受到艺术的熏陶,提升审美素质,形成健全的人格。也许有人会认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只是专业教育的事,加强艺术教育只是艺术院校、师范院校、最多再加上综合性院校的事。因此,一些高校的公共艺术教育还处于一种相对自发、随意的状态,根本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其实不然。北京理工大学是一所以理工为主的全国重点大学,随着创建国内研究型大学目标的确立,北京理工大学把加强艺术教育、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列为学校的工作重点之一,并取得了可喜成绩。再如,世界的麻省理工学院不仅科学教育走在世界前列,而且对艺术教育也相当重视,在这方面也取得了的成就。
第二,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的设置和师资配备不到位。在一些高校,艺术教育工作还存在着间歇性、随意性和以活动代替课程、以讲座代替课程的情况,没有形成合理的满足学生需求的艺术教育课程体系。课程组织管理工作不够科学合理。开设的课程往往因校而异,学校之间、学生个体之间质量水平参差不齐、差距悬殊。即使开设了少量的艺术选修课,每周也只安排两课时。且不能占用白天正常的上课时间,只准安排在晚上或者周末。这显然不能满足学校发展和学生学习的需要。
教育部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中规定,艺术限定性选修课程共8门,但在很多地方高校这8门课中的戏曲、戏剧、影视课程开课率几乎为零,其主要原因是缺乏这方面的师资。笔者工作的单位有独立的艺术教育中心,但只有4名专门从事教学的教师。他们要面对全校7000多名学生。高校从事公共艺术教育的教师人数与在校生总数的比例失调,或因缺少专职教师编制,教师学历、职称偏低。常常出现艺术类课程设置量少、面窄的情况。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使用的教材很多是艺术专业教材的翻版,有些甚至直接用艺术专业学生上课的教材来授课,致使很多学生因为听不懂而不愿意学习这门课程。同时由于对本土艺术资源的不重视,不能根据本地的地域情况和民族特点对课程内容进行补充,也相对制约了大学生艺术素质的提高。
另外,公共艺术教育硬件教学条件不够理想。学校对公共艺术教育的投入有限,使得教学设备简陋或设施、器材等匮缺。其突出表现在音乐欣赏课所需的多媒体教室建设、教学资料,艺术技能课使用的钢琴、各种器乐、电视机、VCD播放机、画室、画具、颜料等都十分缺乏。由此可以看出,一些学校没有把公共艺术教育的经费投入列入到年度预算中,在硬件配置上,依照教育部要求必备的艺术教室、艺术活动室以及艺术课程教学和艺术活动所需的器材等都没有达到标准。这显然与学校的长远发展规划和素质教育的要求极不相称,影响了教师授课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严重制约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艺术是人类文明的伟大成果,艺术教育是高校实施美育具操作性的重要形式和有效途径。没有艺术教育的高等教育是不完整的高等教育。艺术教育注重使受教育者置身于多学科的实践性审美活动之中,获得审美愉悦的体验,收到触类旁通、相互借鉴的效果,进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激情与灵感。爱因斯坦曾自我总结说:“没有青少年时代的音乐教育,就不可能有我现在这些科学上的成就”。总理看望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时,曾发出感慨:“现在中国没有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大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他多次提到“艺术里所包含的诗情画意和对于人生的深刻理解,使我丰富了对世界的认识,学会了艺术的广阔思维方法。因为我受到了这些艺术方面的熏陶,所以我才能避免死心眼,避免机械唯物论,想问题能够更宽一点、活一点。”
目前,世界上许多知名大学都在积极地实施通识教育,尤其在发达国家更是如此。例如。美国的哈佛大学和普林斯顿大学等知名大学对公共艺术课程的性质、地位,公共美术课程的目标、内容、结构等都有非常明确的认识。各个国家政府也都认识到艺术教育的独特意义和作用,都采取各种办法和措施加强艺术教育,普及艺术教育,推动艺术教育的深化,促进人的素质的提高和整个社会文明程度的提升。美国有个“零点计划”,强调对国民进行人文艺术素质教育,并以政府文件的形式,规定艺术为“核心学科”,要求所有高校实行“通识教育”,面向全体学生提供充分的艺术学习和艺术实践机会。英国的剑桥大学将艺术渗透到各学科进行教学,并把艺术作为检查、评估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内容。俄罗斯的艺术教育历史悠久,普及率提高,它将艺术教育普及到了普通大学生乃至社会民众。这些对我国高校艺术教育有效模式的研究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和借鉴。
艺术教育是中国教育事业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国民基础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可以说,艺术教育的水平高低已经成为一个国家教育质量高低的标志之一。高校的艺术教育不仅可以弥补中学音乐素质教育的不足,而且对大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的艺术修养,对丰富大学生活都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大学的音乐教育不是摆设,而是学校整体教育不可缺少的一环。我校从2004年开始开设了“音乐与文化赏析”与“歌唱的训练与欣赏”选修课,参加听课学生人数从开始的每个班30多个人到现在的每个班超过一百人;学习动机也由原来的出于好奇或“挣学分”进而到现在的出于想真正地了解、学习甚至研究艺术;学习态度由原来的漠然,到现在的积极、主动地参与。参加学习的学生范围由原来仅有的中文、历史、音乐等文科专业逐渐扩展到了外语、生物、体育、美术、舞蹈、数学、计算机等专业。很多学生深有感触地说,原来不了解这门课程,但接触了这门课后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当然,任何一门课程的建设都是在实践中不断完善的,我们通过该课程的教学和实践也发现了不少需要完善的地方。如艺术课程的学科建设还处于不成熟的阶段,还缺乏一套较为适用的、完善的教材以及与之相配套的音像资料,课程结构也有待于进一步的优化。
普通高校的艺术教育不是培养艺术方面的专门人才的精英教育,也不是着眼于少数艺术特长生的培养,而是普及的、平等的、以人的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的教育。在充满挑战与机遇的21世纪,人的发展是一个社会发展的大问题,人的整体素质的提升至关重要。谁拥有高素质的人才,谁就拥有明天。高等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育人,在于实现人的发展,培养具有健全人格、独特个性、富有审美情趣,具有创新能力的新世纪人才。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实施的审美教育,在我国尚处于刚刚起步阶段。虽然我国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在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手段等各方面正在得到不断的拓展和丰富,但是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普通高校艺术教学是一个较为庞大的工程,观念的更新、标准的出台、教材的建设、内容的拓展、手段的丰富等,都有太多的工作要做。它在高校教育体系中是一个崭新的、基础非常薄弱的领域,不论是在课堂教学还是艺术实践等诸方面都存在着很多问题,尚需要不断地完善和改进。尤其在地方工科院校遭遇的困难会更多,实施起来难度也会更大。从长远来看,高校公共音乐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广阔的天地,是大有可为的。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应以理性的思维和科学的态度来认识这些问题。
高校公共艺术探究:关于新形势下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适应对策探究
论文关键词:普通高校 公共艺术 教育适应对策
论文摘要:本文从高校实施公共艺术教育,可以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大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增强大学生的身心素质及有助于提升校园整体文化品位重要意义入手,通过对当今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进而对新形势下公共艺术教育过程中制定组织保障措施、加大基本设施投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的适应对策进行探索。
艺术教育是高等教育实践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和措施,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青年学生健康成长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是当代大学生实现自身发展、完善人格塑造的重要手段。
一、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对促进学生发展的作用
1、高校开展公共艺术教育,可以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高校实施公共艺术教育,可以使广大同学潜移默化地接受思想道德品质教育,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形成科学进步的人生观、道德观,从而塑造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个性,促使大学生和谐地发展,以达到提高大学生思想品德、科学文化和身心健康等素质的目的。
2、高校开展公共艺术教育,可以促进大学生思维能力
艺术教育作为培养大学生想象力的途径之一,能促进大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的发展。在艺术教育审美过程中,大学生们不断探索与创造,形成多维度、多层次的思考,其发散性的思维就能得到发展和提升。
3、高校开展公共艺术教育,可以增强大学生的身心素质
高校实施公共艺术教育,可以使大学生获得展示和交流的机会,可以丰富学生内心世界的情感表达,可以增强大学生人际交往的能力。此外,高校开展艺术教育,还可以提升大学生的审美观和审美情趣。
4、高校开展公共艺术教育,有助于提升校园整体文化品位
通过开展丰富多彩、内容充实、具有艺术性、健康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可以使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艺术知识付诸于实践,在教与学之间形成一种良性循环,形成学术氛围与娱乐氛围相融洽的和谐校园文化,使公共艺术教育更好地发挥启迪思想、净化灵魂和益智的功能。
二、公共艺术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公共艺术教育地位不高,机构不健全,体制不顺畅,缺乏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
当今,公共艺术教育在各个高校的地位普遍不高,具体表现在:艺术教育机构不健全,运行体制不顺畅,缺乏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艺术教育处于可有可无、可多可少的状态。目前,大学公共艺术教育机构名称多样,运行模式各异,可机构设置不健全、体制不顺畅却是制约公共艺术教育发展的根本障碍。虽然很多高校成立了公共艺术教育机构,但其职责划分、发展定位、相应政策实施等缺乏必要的制度保障。
2、对公共艺术教育设施缺少投入、资料匮乏
由于认识上的偏差,长期以来公共艺术教育未能引起人们的重视,在资金方面投入甚少,导致相当多的高校艺术教育设施和艺术教育资料极度匮乏。由于公共艺术教育教材的编写和资料建设得不到必要的支持,使得高校公共艺术教育领域一直缺少高质量、切合实际的系列教材及参考资料,这使得大部分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开展仍停留在低水平、低层次、松散的状态。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公共艺术教育的正常开展。
3、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及专业素质需要进一步提高
公共艺术教育的对象是来自于各个专业、具有不同知识背景和需求的普通大学生,艺术教育教师在教育中扮演着引导学生增加自身艺术修养的角色。而现在从事公共艺术教育的教师大多以从各专业院校毕业的年轻教师,存在的问题是其个人文化修养和专业技能一能统一起来。大多数老师有着较高的专业技能,却难以达到一般高校教师的文化素养。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有针对性的考虑授课对象的知识背景,同时缺少对公共艺术教育本身的教学规律的研究和对非艺术专业学生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探寻。这些都会影响了公共艺术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三、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适应对策
1、制定组织保障措施
要使公共艺术教育真正落到实处并能得到长足的发展,必须采取强有力的组织保障措施。首先,各高校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成立艺术教育专门机构。已成立机构的,要做到人员到位、责任到位、措施到位,并在机构的运作过程中要建立、健全制度,明确职责,确保公共艺术课程教学及艺术教育活动的顺利开展。其次,各高校要根据学校艺术教育的开展情况建立必修和选修相结合的艺术教育课程体系。要结合各校实际,将美育或艺术教育课程纳入公共必修课。同时要将艺术类课程作为通识教育选修课的一个类别,供大学生选修。再次,在艺术课程类别上,要尽量设置覆盖音乐、影视、舞蹈、美术、戏剧、文学等几大艺术门类。在课程层次上,应能兼顾理论、赏析、技巧等多个层次。在课程形式上,则应多样化,体现各艺术课程特色和个性。
2、增加基本设施和资料建设的投入
要使公共艺术教育得以顺利实施,并能有长足性的发展,必须下定决心,花大力气,增加基本设施资金投入。只有资金到位,艺术教育所需的设施、资料等等才能到位,才能确保艺术教育工作顺利开展。各高校应当从整体教育经费中划拨一定的比例,作为公共艺术教育专项基金,用于基本设施和资料建设和日常的必要开支。这些都需要高校的领导者要从根本上真正认识到艺术教育的重要作用,并对艺术教育所需设施和资料建设进行大力支持。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要花大力气抓好教师队伍建设,在师资配备上科学地进行统筹安排,在提高公共艺术教育教师素质方面抓紧师资的培训。首先要提高公共艺术教育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加强对公共艺术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其次要提高公共艺术教育教师的业务素质,教师要有深厚的文化功底和专业造诣,要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和艺术表现力。再次是要有开阔的视野和接受新知识的能力。学校要把提高艺术教育教师素质当作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常抓不懈,要在课程教学、教育活动等工作量上给以合理计算,专业方面给以科学、合理认定,并在职称评聘、进修培养方面给以适度倾斜,充分调动艺术教师的工作积极性,较大限度地发挥公共艺术教育教师的重要作用。
高校公共艺术探究:高校公共体育艺术体操课开课现状的制度思考
摘要:以新制度经济学的相关理论为理论基础,对当前艺术体操在高校开课现状的制度原因进行研究,并从艺术体操在高校开课现状的正式制度反思和非正式制度反思两方面深入探讨。提出制度是推动艺术体操在高校发展的根本性因素的观点。只有从制度上下功夫,提高制度的高效率后,采用各种可行办法来推动艺术体操在高校的发展,才能扭转当前艺术体操在高校开课的现状。
关键词:艺术体操;高校;制度
纵观艺术体操20多年在我国发展历史,可以看出,竞技性一直是我国艺术体操发展的主流方向。在学校体育教育方面,虽然早在上个世纪80年、90年代艺术体操就已被纳入学校体育教学大纲中,但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的进一般深入完善,许多时尚的健身项目以其新颖性、观赏性、普及性吸引了大量的人群参与,艺术体操项目受到冲击。目前在中、小学少有人问津,在高校艺术体操课也名存实亡,甚至许多有体育专业的高校也取消了教学大纲中艺术体操课程[1]。针对这种现象,许多有识之士从现象入手,总结出了一些原因:如艺术体操项目难、缺乏师资、师资水平低、学生基础差等,但这些从现象得出的原因,只治标而不治本。因此,本文从制度的角度对艺术体操在高校开课现状进行深入分析,旨在从根本上探讨我国当前艺术体操在高校的开课现状,并促进艺术体操在高校的发展。
一、艺术体操在高校开课现状
通过对大量文献资料的查阅发现艺术体操在高校的发展不容乐观,相关的研究资料甚少。其中于巍巍(2007)[2]在《湖南省高校艺术体操选修课的现状调查及发展对策研究》中通过问卷调查法对湖南省高校形体健身类选修课00—06年开设情况发现,湖南省在这7年间仅有2所高校开设了艺术体操课,7年间的增长率为0,相比体育舞蹈在这7年间,由最开始的4所高校增到11所高校,增长率高达63%。黄波[3](2007年)在《我国艺术体操软化式发展的初步研究》中在对全国部分高校330名学生调查中也发现,有42%的学生不知道艺术体操是一项什么运动,而知道的大多数也是通过媒体途径知道的。58%的同学没有参与过艺术体操(包括参加练习;观看比赛或表演)。从前人的调查我们不难发现,目前艺术体操在高校的发展正处于知名度小、开课率低、学生人数少等困难。
二、艺术体操在高校开课现状正式制度反思
新制度经济学家诺思认为制度是“一个社会的游戏规则,是为决定人们的相互关系而人为设定的一些制约”[4]包括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正式制度是指由一定的组织机构公开和实施的行为规则。学生在学校中的一切活动都受着各种制度的制约,而“组织和制度能够向群体成员提供一般性的刺激因素和注意向导器,引导成员行为”[5]因此,高校中的各项教育制度及行为准则对身在其中的学生有一定的制约性。
(一)对教育制度的反思。
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学校教育也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型,但由于应试教育和围绕高考指挥棒转的学校教育现状根深地固,对学生体育活动发展设置障碍,使艺术体操的发展也面临着许多困难。
1.重智轻体评价体系。
在我国,由于应试教育体制,高校以下的各级学校中体育成绩占学业成绩的比重通常非常小,这使许多家长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忽视孩子的体育技能学习。一些地方的高中为了提高自己的升学率,体育课甚至名存实亡,这直接导致通过高考进入高校的大学生体育基础薄弱。学生本身体育基础的薄弱使学生在学习艺术体操的过程中感觉困难,从而挫败学习信心,使学生越来越不喜欢艺术体操这门课,从而阻碍艺术体操这项运动在高校的开展。
2.教学模式。
近年来,高校扩招学生人数的增多已经使高校体育教学面临着许多现实问题,学生人数多,活动场地有限已经成为各高校棘手问题。但多年来,高校艺术体操教学中教学模式的落后,重技术的教学思想导致了许多学校艺术体操课限制学生选课,满足不了扩招后学生上课的需求量。另外,教材的陈旧、学习内容的枯燥降低了学生对艺术体操的喜爱程度以及后续的推广力度。
(二)对体育制度的反思。
体育制度是体育运动发展的重要因素,体育制度的颁布与实施对于体育运动在高校的发展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当然,艺术体操在高校的发展也受制于体育制度的制定。
1.《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等文件执行不利。
《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体育新课程标准》等是我国教育部门颁布实施的具有指导性和强制性制度性文件。对我国学校体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但在实际执行的过程中,许多学校违背上述规定,占用体育场地,这些都为艺术体操在高校开课情况持续下降埋下隐患。
2.重“竞技”对学校艺术体操的影响。
在我国,竞技体育的举国体制导致了体育行政主管部门长期重视竞技性体育的发展,对群众体育、青少年体育发展重视不够。这就使我国国民整体上把目光聚焦在奥运会等大型体育比赛上,导致我国艺术体操人才的培养方向也放在奥运会等重大国际赛事上,没有注重长远发展,群众基础没打好,一味的追求高水平,使艺术体操在群众中无人问津。更谈不上在学校开展艺术体操项目了。
3.体教分离和政府垄断的竞技体育体制对高校艺术体操的影响。
竞技体育,尤其是高水平的竞技体育对青少年的体育行为具有重要的示范和引导作用[6]。在艺术体操发达国家,学校是重要培养艺术体操人才的地方,如世界艺术体操强国俄罗斯,不仅在20世纪30年代就己把艺术体操列入大、中、小学的体育教学大纲,并且从幼儿就开始进行艺术体操练习,以锻炼意志品质和培养审美意识[7]。但是在我国,竞技体育从学校中分离形成一个相对独立而封闭的竞技人才培养体系。这就使高水平的艺术体操运动员无法容入学校,竞技艺术体操的重要示范和引导作用在高校艺术体操教学中没起到任何作用。
三、艺术体操在高校开课现状非正式制度反思
非正式制度指人们在社会生活过程中约定俗成、共同恪守的行为准则,包括价值观念、风俗习惯、道德伦理、意识形态等。在现实社会中,一些非正式制度对高校的艺术体操发展具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一)传统价值观念的制约。
保守的观念会阻碍事物的创新发展,使其生命力下降,在高校艺术体操教学中不难看出有些老师不能扩展思路提高教学效果。更有许多体育老师甚至有体育行政部门的领导认为艺术体操是“软指标”这种片面的看法[8],一些高校的学生也对艺术体操认识有偏见,他们只看到竞技艺术体操,以为艺术体操就是由“高、难”动作组成,而没有认识到艺术体操基础、大众性的东西。这些传统价值观念严重影响了艺术体操教学的正常进行,影响艺术体操在高校的普及。
(二)第五届大运会取消艺术体操比赛的影响。
由于第五届全国大学生运动会开始不设艺术体操比赛项目后,一些高校、体育院校艺术体操教学似乎失去了前进的动力和方向,一些学校甚至也取消了艺术体操这门课程。甚至有些人预言艺术体操将在高校消失。影响了艺术体操人才培养。从而艺术体操进入无人教、无人学的恶性循环。
四、从制度根源扭转艺术体操在高校开课现状的建议
(一)体教结合促进艺术体操在高校的发展。
体教结合是我国现在体育制度改革的重要方向,也是我国体育发展的未来趋势。只有体教结合才能充分利用社会、学校的体育资源。逐渐把培养体育后备人才转移到学校教育中培养。当竞技艺术体操在高校蓬勃发展起来时,它在学校才真正起到激励和引导作用。才会有越来越多的学生投入到艺术体操活动中。
(二)加强宣传教育。
传统观念等非制度因素的转变需要较长的时间,要充分利用近来年我国举办的各种大型运动会比赛的时机。艺术体操作为“奥运争光计划”的运动项目,在各大赛事上的表现是一个难得的宣传机会。高校行政主管部门应借鉴各国在大型运动会是怎么对国民体育及大众体育进行宣传、扶持,来进一步加深和提高艺术体操在我国高校学生心目中的地位。最终实现学生对艺术体操传统观念的改变和多方位的认识。
根据以上分析,不难看出,制度是制约艺术体操在高校发展的根本因素。因此,要想改变高校艺术体操的开课现状,必须先从制度上下功夫,提高制度的高效率后,在采用各种可行办法来推动艺术体操在高校的发展。
高校公共艺术探究:谈高校图书馆开展公共艺术教育的方法与途径
论文关键词:高校图书馆 公共艺术教育 方法 途径
论文摘 要:作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其目的是使学生提高艺术鉴赏能力,实现其身体、心理、文化素质的提高和改善。高校图书馆作为为教学和科研提供服务的学术性机构,应该配合高校开展大学生公共艺术教育。本文就高校图书馆开展公共艺术教育的方法和途径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长期以来的理论探索与教育实践表明,大学教育既是专业教育,也是素质教育。大学一方面要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使之在走向社会、走上工作岗位之前具备系统扎实的专业基础,能够胜任具体工作;另一方面又必须使学生具备深厚的文化底蕴,不仅学有所长,而且在思想境界、道德观念、文化素养等方面都能达到较高水平。与此同时,随着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的蓬勃发展,具有大学学历的建设者在全体建设者中所占的比例呈逐年增长的趋势,大学毕业生日益成为建设事业的主力军。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大学毕业生的素质无疑将会成为全体建设者素质的突出代表。因此,注重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应该成为当前本科教育的一项基本方针。人文素质教育不仅是大学教学的重中之重,也应作为理论研究的重要课题。大学素质教育既体现在各类课程上,也贯穿于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前者为素质教育提供了必要的知识和方法,后者则为其正常开展奠定了基础,营造了环境。
作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其目的是使学生提高艺术鉴赏能力,实现其身体、心理、文化素质的提高和改善。中外的教育史都证明,一所大学如果十分重视公共艺术教育,如果它的公共艺术教育有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和人文色彩,那么它所培育出来的学生总是更富有活力,更富有创造力,更富有进取精神,具有更开阔的胸襟和眼界,具有更深刻的人生体验,具有更健康的人格和更高远的精神境界。如何提高大学生的艺术修养,成为目前各高校普遍关注和探索的问题。而高校图书馆作为为教学和科研提供服务的学术性机构,利用文献资源来传递知识信息,其独特的文化神韵和优美环境深深吸引着莘莘学子,是高校学子们实现自我完善、自我超越的第二课堂。因此如何配合高校开展大学生公共艺术教育,是目前高校图书馆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高校图书馆的艺术教育内涵
艺术教育要传授一般的艺术知识,培养艺术素质,更应注重使高校学生掌握艺术中的人文精神,突出艺术教育的人文性。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的维护、追求和关注,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一个国家国民人文修养的水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民教育中人文教育的地位和水平。
高校图书馆担负着弘扬先进文化,传承人类文明的重任,而教育是文化传承的根本途径,因此其开展公共艺术教育是以自身蕴藏的丰厚的传统文化资源为依托,以艺术情感为途径,挖掘具有突出审美倾向的丰富文化成果,加强高校学生传统文化底蕴修养,提高高校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精神的感悟力,在弘扬传统文化的事业中起到应有的作用。
二、高校图书馆开展艺术教育的方法与途径
1.塑造美的环境,创造美的氛围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一种生机勃勃,稳定和谐,健康向上的环境氛围,本身就具有广泛的教育功能。”高校图书馆是为高等教育和高校的科研服务的专业图书馆,因此在环境上必须要有相当高的文化内涵,从建筑、设施、园林艺术、厅堂装饰等各种物化形态上就应该体现出较高的审美特性。图书馆环境文化包括外部景观设置和内部氛围营造。外部景观包括端庄典雅的建筑装饰;古朴幽静的曲径回廊;四季盎然的花草树木。内部环境包括整洁和谐的借阅空间;排列有序的书刊文献;宁静祥和的学习气氛;还有墙壁上悬挂的名人肖像和内涵精深的名言警句。这些凝聚着高校图书馆员智慧和汗水的环境文化是一部立体的、多彩的、富有魅力的无声的“教科书”,它以开放的、潜移默化的方式对高校学生读者进行审美的熏陶和塑造。凝聚着文化和艺术魅力的高校图书馆建筑能概括地反映出一所大学的办学水平和人文精神,使学生们在潜意识里得到审美满足,当学生读者走向它时,会情不自禁地被它宏伟典雅的风格,肃穆庄严的格调所吸引,从而产生一种置身于其庞大空间的强烈愿望,以激发他们求知的欲望,产生渴望阅读的心理需求,提高阅读的情趣。
随着高等学校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图书馆的规模和档次也不断提高。努力营造图书馆建筑及环境、设施等的艺术氛围和审美意境已成共识。例如,馆舍环境要整齐而清洁,种植赏心悦目的花草树木,给人以青春活力和美的享受;安置名人塑像或画像,建立与学校传统有关的纪念碑、纪念亭等,以一种潜移默化的方式对高校学生的审美心灵进行熏陶,激励高校学生们的奋发精神。总之,要按照美的规律来优化育人环境,造成艺术教育的良好氛围。
2.丰富藏书,陶冶心灵
在高校图书馆丰富的藏书中,世界名著,中国古代、现当代的文学作品册数较多,可供学生随意借阅,同时,各类艺术书籍也很齐全。这对学生在学习专业文化知识的同时提高文学修养和艺术欣赏水平及审美能力有极大的作用。图书馆典藏着丰厚的民族传统文化资源,凝聚着博大精深的文化精灵之气,积淀了人类几千年来为战胜愚昧,征服自然、改造自身、改造社会的智慧结晶,熏陶着成千上万的莘莘学子。众所周知,经典是人类文化中令人肃然起敬的文化精品。研读经典是图书馆公共艺术教育的基本途径和重要内容。让学生亲近经典,鼓励他们阅读经典名著,品赏经典音乐和电影,他们将从中获得独到的体验,感受到其中令人赏心悦目的美。
3.举办文艺活动,提高人文素质
文学大师托尔斯泰认为,“艺术是人与人之间相互交流的手段之一”,文化活动能“互相传达感情”,“使人们联合起来”,“如果一个人读了、听了,或者看了另一个人的作品,不必自己作一番努力,也不必设身处地,就能体验到一种心情,这种心情把他和那另一个人联合在一起,同时也把其他同样领会这种艺术品的人联合在一起”。所以,高校图书馆应该经常举行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文艺活动,利用图书馆独特的文化教育资源和文化氛围, 将人类创造和积累的文化艺术精粹、智慧精神和阅历经验传授给学生,启迪他们的思维,能够寓教于乐,起到远远超于课堂说教式教育的神奇效果。首先,图书馆定期组织学术研究活动,可以提高图书馆员的业务素质和学术水平,并以讲座或座谈的形式向高校学生宣传介绍近期学术发展动态和科研成果,形成一股浓厚的学术氛围;其次,举办书评等教育活动,开设文学、艺术、电影鉴赏等讲座,引导读者多读书、读好书;通过各种宣传、座谈、交流看法等, 使学生在接受教育的同时,能够充分感受、体验、欣赏到真、善、美,并主动完善自己最主要、最根本、最基础的素质;再次,开展百科知识竞赛、书画竞赛等文化娱乐活动,以充分展示高校学生的才华。
图书馆通过有目的、有规律、有特色地组织开展宣传、教育、学术研究和娱乐活动,既可以更好地发挥图书馆的各种职能,又可以扩充馆员和读者的知识面,培养和发展他们的多重能力,使他们的才能得到施展。把对真、善、美的追寻作为终极目标,使他们真切感受到艺术教育所带来的内心的充实、和谐、光明和欢乐。
4.网络环境下的艺术教育功能
信息技术的应用和普及,带来了高校图书馆艺术教育的新形式。以计算机为核心的图书馆工作现代化将使高校图书馆成为“信息高速公路”中的一员,实现信息资源共享。高校学生读者可以通过网络系统多渠道、更快捷的吸收文献知识,获取审美信息。另外,建立多媒体视听中心已成为高校图书馆现代化的发展方向,它必将使高校图书馆艺术教育功能得到更加淋漓尽致的发挥。艺术教育不仅是加强学生艺术修养、艺术鉴赏与创造能力的手段,也是提高学生道德修养,提高人文素质,养成良好品格的途径。艺术教育的体验性和实践性要求很强,所以利用网络和现代科技优势,可以使各种不同的艺术作品得到形象直观的展现,各种古代珍品、大型实地艺术、音乐、戏剧等不同风格的艺术都能以虚拟的方式得到充分展现。高校图书馆购买或制作一些音乐、戏剧等多媒体数据库,可供学生读者反复欣赏使用。正是网络环境下多媒体技术性的保障,使得图书馆开展公共艺术教育具有更大的空间,艺术教育与多媒体技术的汇合,为艺术普及化作出了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