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城市公共艺术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在这一时代背景下,塑造城市形象是实现社会、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和谐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的自我要求。公共艺术是城市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城市形象的塑造发挥着至关重大的作用。
浅谈城市公共艺术

浅谈城市公共艺术:论城市建筑形态的公共艺术化

摘要:建筑通过对空间形态的艺术化塑造,来满足公众对空间的艺术化生活的精神需求,建筑形态的城市公共艺术化是一种独特的公共艺术,它是建筑艺术面向公众表达的一种形式,通过运用多种建筑造型语言, 把建筑空间作为公共艺术表达的载体,积极利用建筑空间中各种可以利用的元素,并采用各种艺术表现形式和手法,把公共艺术的象征语意、审美意识和文化精神融入到建筑空间环境之中,从而使公众对城市建筑空间环境产生更为深刻的审美感受和情感体验

关键词: 艺术化,公共艺术,城市建筑,建筑形态

在现代建筑的发展中,不难发现这样一种潮流,在讨论建筑生产与审美接受中往往倾向于后者,在讨论建筑的物质功能与精神功能时偏重于精神功能,在讨论建筑的技术文明与人类文化对建筑的作用时更强调人类文化等,在城市建筑形态中这种倾向更是明显,这些现象和潮流反映出今天建筑活动对人的生活需求,不仅包括物质方面的需求更有情感、审美等精神方面的需求。建筑形态的公共艺术化表达主要是把建筑形态的艺术表现作为公共艺术的一种形式,去寻求公共艺术与建筑形态融合的策略、方法和原则,并探究公共艺术如何使其象征语意、审美意识和文化精神,通过建筑形态的艺术化表达出来,从而使公众对城市空间形态产生更为深刻的审美感受和情感体验。

1.建筑与公共艺术的关系

1.1 建筑艺术的公共性

建筑,作为功能的实体,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同时,建筑作为一门艺术,体现了一种独特的公共性,是艺术介入生活的体现。生活的经历离不开建筑,建筑的审美是带“强制性”的,人们不可能对矗立在自己眼前的建筑视而不见。因为它是物质存在,是实实在在的东西。不管你自觉还是不自觉,有兴趣还是无兴趣,都会经常面临着各种类型、不同形式的建筑物,无论建筑材料是石块、砖瓦、混凝土或钢筋,这些建筑都会“逼迫”人们提出自己的审美评价。与其他艺术和工艺品相比,历史上各个时期的建筑师们所采取的设计理念对我们的影响更为直接。所以建筑艺术是一种特殊的公共艺术,它总是试图达到观赏性和实用性的结合。

建筑艺术是一种独特的公共艺术,它按照美的规律,运用建筑艺术独特的艺术语言,使建筑形象具有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具有象征性和形式美,体现出民族性和时代感。建筑是一门技术,但终究是一门艺术,它有着自己的历史责任,它承载着历史、文化、艺术,它寄寓了公众美好的记忆、理想、期望,它就是一种伟大的公共艺术。

1.2 建筑的载体性

建筑艺术是指按照美的规律,运用独特的艺术语言,使建筑形象具有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具有象征性和形式美,体现出民族性和时代感。建筑不仅要有实用功能,还要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还要讲究艺术性。比如,住宅建筑最基本的要求是舒适、亲切、顺眼;园林建筑讲究清新、自然、雅致;游乐场所的建筑则应轻快、活泼;而纪念性的建筑则应崇高、庄严。实用功能性与审美功能性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才能达到和谐的统一。同时,建筑的审美功能和文化价值,往往可以借助于其它艺术门类或艺术表现形式给予加强,甚至还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回顾历史和传统,公共艺术的生存和发展从没有脱离与城市、建筑、环境的互动和融合,例如传统公共艺术的重要形式之一就是依托或是附着建筑内外空间的如壁画、雕塑、工艺美术品等装饰艺术。这些装饰艺术与建筑空间有机而系统的融合在一起,强化了建筑的实用功能和审美意义,使整个建筑空间传达着特定的意义,实现了实用功能和精神表达的统一(图1)。看到狮身人面像,我们必然联想到金字塔和埃及文化;巴比伦伊什塔尔门则与华丽的釉面装饰相联系;兵马俑、石马石虎是秦汉陵墓建筑的艺术符号;哥特建筑样式同样笼罩在拱顶和玻璃镶嵌的精美装饰下。这些艺术形式附着于建筑实体或以独立的形式出现,与建筑形成有机的整体,并凸现出特有的艺术魅力,成为建筑历史的闪亮标志。

建筑艺术不仅是诸多艺术作品重要的物质载体,而且有实际的物化功能,时代的审美取向和艺术思潮在建筑艺术创作中也有多方面的体现,建筑以其特有的物质功能和艺术表现力,成为新时代有力的注脚,并逐渐发展成为当代公共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积极地影响了当代公共艺术的创作,完善着公共艺术的审美意义。

1.3 百分比艺术建筑

在公共艺术融入城市建筑空间的具体实施过程中,欧美国家已有相当长时间的成熟运作,在发展公共艺术的宏观规划机制上摸索并建立了“百分比艺术建筑”的作法,取得了极大的成功。

“百分比艺术建筑”的基本涵义是:用艺术来从事环境建设,使艺术与周围环境融合,因而形成一种新型的公众艺术。“百分比艺术建筑”的基本作法是:从中央政府到各级地方政府,以有效的立法形式,规定在建设新建筑的时候,从公共工程建设总经费中提出若干百分比作为艺术基金,它仅限于用作公共艺术品建设与创作的开支。这种作法好处在于,依靠长期立法和政策的强制性保障,使公共艺术的建设实施资金有了非常稳定的保障,从而使得城市公共艺术顺利健康的发展。

法国早在1951年制定了“1%”法律,并在1960年后普遍施行,美国的公共艺术就是在“百分比艺术计划”这一法律化形式的推动下逐步走向兴盛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主要城市的建筑形式由以往注重立面建筑装饰的砖石低层建筑发展至国际风格的玻璃、钢结构的高层建筑,建筑往上发展的同时建筑间留出了大量公共空地,在政府“百分比艺术计划”的援助下,在州、市、社会团体的大力支持下,大批有代表性的公共艺术作品得以产生,创造出美国现代城市新景观。美国各大城市里费城最早将“百分比艺术计划”法律化,美国国家艺术基金会更于1967年成立。在整个20世纪70年代里,由国家艺术基金会配合国家综合服务部开展公共艺术推广工作,在政府建设工程预算中拨出低额百份比用作公共艺术基金,通常是建筑预算的1%,由此70年代以后美国现代城市公共艺术如雨后春笋般成长。

“百分比艺术建筑”可以说明城市公共艺术的建设和发展在具体推广实施过程中,是与建筑密切相连的,利用建筑工程的部分预算,通过政策和法律来保障公共艺术与城市建筑空间环境的融合。

2.城市建筑公共艺术化的建筑形态选择

2.1 纯几何体

勒•柯布西耶在《走向新建筑》中说:“所谓建筑就是集中在阳光下的三维形式的蕴蓄,是一出精美的、壮丽的舞台剧。我们可以在阳光下看见物体,明暗对比浮现出它们的形状。立方体、圆锥、球体、圆柱以及棱锥等都是原始形状,光使其形状突显出来。其形象是明确的、可触摸的,没有模糊之处。因此那都是‘的、最的形状’,无论谁都无疑会同意这个看法,既使是儿童、粗人与哲学家。这也是造型艺术的本质条件。”

建筑空间形态利用纯几何形体来艺术表达,就是要利用规范的几何形体,通过一定的数学法则,形成简洁纯净的建筑空间。几何形通常有正方形、菱形、长发形、圆形、扇形、三角形、五角形、六角形等等,几何体通过重复、连接、分散、加减、分割、聚合、切削等设计手法,进而组合衍生出更为复杂的建筑空间形态。纯几何体构建的“建筑化”的公共艺术空间的平面、立面的形态都很规则,并且强调形体大面积的视觉效果,不作过多的细部造型处理,主张体现材料本来的色彩、质感和肌理。

2.2 雕塑体

强调体积组合,块面凹凸与面积关系,特别注重光影对形体的调节效果。通常对形体进行加减处理,采用切角、削边、凹进、凸起等手法、使建筑形态在光与影、明与暗、虚与实的作用下显得新奇、独特,达到惊人的效果。

格拉茨现代美术馆(图2)为英国建筑师彼得库克的作品,以蓝色的塑料玻璃拼贴而成,当地人亲切地称之为“友善的外星人”。这座坐落在格拉茨市中心的超现实主义建筑与红顶尖塔的古堡、钟楼所形成的强烈反差是格拉茨最经典的标志景观。格拉茨现代美术馆的整体形态是一种超现实的仿生式的雕塑体。格拉茨现代美术馆是彼得库克“生物存在式建筑”理念的体现和诠释,与周围传统建筑的视觉反差和突兀也使该馆被形容为“城市怪兽”、“外星人入侵”,而不规则的前卫造型又被人们称为是“有鳃的巨兽”、“巨型膀胱”、“毛毛虫”等。建筑分五部分:中间凸起的部分称为“belly”(胃);屋顶貌似心脏血管的称为“nozzles”(管口);屋顶的柱状物是可以眺望全城的休闲吧sushi-bar既“needle”(针管);地面支撑部分称为“pin”(栓脚);则是入口、售票处,只有这一部分是在1842年的老建筑基础上休整而来的,上面仍可看到当时精美的铸钢雕花。电梯美术馆地面展览厅共三层,主要展览空间在屋顶层,整个大厅为无柱型设计;大厅需要的自然光由屋顶探出的15根nozzles管口提供。大厅中有一个移动式斜坡道,参观者可以缓缓地被吸到“belly”既“胃”部分的展厅,营造一种被艺术吞没的剧院效果,十分新颖独特。

2.3 象征体

很多公共建筑的整体形态都具有一定的象征性,象征着某一种文化、某一种精神、某一种理想,并试图通过形态的象征意义引起公众的思考和共鸣。哲学家黑格尔把象征性艺术列为艺术的最初阶段,并认为建筑最符合象征性艺术原则。设计师也常常采用象征性手法来表现自己的思想感情。

例如在加泰隆尼亚阿格巴摩天楼(图3)的设计中,建筑师让•努维尔最终选择了一种“文化回音”的方式让阿格巴摩天楼融入了巴塞罗那的城市意象,这种方式不是对传统文化的克隆,也不是一种割裂,而是一种延续,实现了民族性和世界性,地域文化与“普世文明”的并存,阿格巴摩天楼象征着加泰隆尼亚传统文化的遥远回音。正如努维尔所说:“建筑不再是一个独立的行为;它是不断变化着的文脉连续系统中的一个事件,一个给建筑师带来额外责任的持久事件。”阿格巴摩天楼建筑整体形态为圆锥形、弹壳式的轮廓,耸立在城市的上空,向加泰隆尼亚人致敬,这种形态的精神来源为精神源泉蒙萨拉特山的奇石。在外墙处理上,阿格巴摩天楼外墙所用的波形铝板有红、橙、蓝等25种色彩,每块波形铝板均正方形,与同样大小的4400个方窗一起随机组合,这种排列方式像当地传统建筑中的马赛克拼图,和加泰隆尼亚的传统文化在精神上相通。作为高技派的建筑大师,在利用的建造技术同时,建筑师让•努维尔善于利用建筑的立面来传送信息,设计营造富有气氛的“屏幕建筑”。这种建筑立面是结构、图案肌理、光线、内部空间和外部环境等多种影像映射的叠加。在摩天楼的设计中,马赛克式的内层表皮传递了加泰隆尼亚地域文化的回音,玻璃百叶的外层表皮通过对地面,周围环境的天空的折射,体现着巴塞罗那的城市意象和“水”主题。

3.城市建筑形态公共艺术化的价值意义

3.1 城市印象和文化标识

一座城市的兴起和沧桑演变,无不铭记着它的住民们在悠长的岁月中,在共同的经验与交流中所达成共识的那些思想、习俗、情感,以及动人的事件和故事。也恰是这些,铸就了一座城市的“活的历史”文脉和精神气质,并且将通过一代一代的传承而长远地影响着一座城市。城市的这种文脉和气质,常常可以被一个初来乍到的“外地人”明澈的感受到,成为他对一座城市的识别和情感记忆的重要部分。具体的看,当人们来到一座从未涉足的,或早已司空见惯的城市,它的车站、机场、码头、主要街道、广场、核心建筑群、剧院、商场及文化娱乐中心等公共空间,必然是引起重点关注和形象记忆的中心。那些充满艺术气质且形态突出的地标建筑,以及附着在城市建筑环境中的各种装饰艺术等公共艺术品,比一般的公共建筑和纯功能性的公共设施更为直接和鲜明的展示了一座城市的公共形象和精神文化。例如我们一提到上海,脑海中就立刻呈现出一个兼容并包的大都市的形象,东方明珠、金贸大厦……

3.2 艺术化空间的塑造

人们的生活需求不仅包括物质方面的需求,更有情感、审美等精神方面的需求。“建筑化”的城市公共艺术通过对空间环境的艺术化塑造,从而满足公众对空间的艺术化生活的需求。

在现代建筑的发展中,不难发现这样一种潮流,在讨论建筑生产与审美接受中往往倾向于后者,在讨论建筑的物质功能与精神功能时偏重于精神功能,在讨论建筑的技术文明与人类文化对建筑的作用时更强调人类文化等,在公共建筑空间中这种倾向更是明显,这些现象和潮流反映出今天建筑活动对人的生活需求——不仅包括物质方面的需求,更有情感、审美等精神方面的需求。实践中,建筑师为了追求作品“美”,也不惜弱化建筑的功能价值,而造成虚构的“艺术理想”。

建筑形态的城市公共艺术是一种独特的公共艺术,它是建筑艺术面向公众表达的一种形式,它在关注艺术表达的同时,更加关注公众,除了满足公众对建筑公共空间的实用功能的需要,还要满足公众的审美需要和精神需要。城市公共建筑空间不仅仅是由建筑物构成的物质空间,同时也是公众工作与生活的社会、精神空间。换句话说,城市公共建筑空间还是公众精神与文化的载体空间。因此,建筑形态的城市公共艺术是设计不仅要考虑建筑空间艺术形态的表达,还应以人为本,从精神文化的层次去设计以满足城市多元、多层次的社会、文化活动与交往的需求。

浅谈城市公共艺术:关于公共艺术在城市交通环境中的应用

论文 关键词:城市 交通  公共 艺术

论文摘要:随着社会 政治 、 经济 的 发展 以及人们对生活环境要求的提高,对城市公共交通环境建设的要求在我国许多城市已经相当迫切。公共艺术合理地融入到城市交通环境中可以有效地提高城市交通环境的质量和人文品质。本文从可识别性及安全性的统一、功能性及人文因素的有机结合、体现和加强公共艺术的场所特征三个方面来阐释公共艺术在城市交通环境中应用的基本原则。

城市交通是连接城市活动的重要纽带,同时也是市民户外活动的重要公共空间,其形象是一个城市对外的窗口。市民在城市中上班、购物、 旅游 或散步,沿途看到的或许只是一组毫无关系的景象,从中却可以获得一个整体的城市印象。而当前,随着城市车辆的剧增,由此而导致城市道路迅速扩张及由钢筋混凝土架构的立交桥不断增加,再加上功能主义规划原则的主导,城市交通整体上呈现一种生硬、冷漠的面孔,城市间的差异性也正在逐渐消失。因此,从艺术与人文的角度重新审视当前的城市交通环境,无疑是具有现实意义的事情。交通与艺术的结合,在国际上已得到高度重视。首届城市艺术与公共交通国际研讨会于1992年在英国的威克菲尔德举行,以后每两年召开一次,研讨会的目的是促使从事公共领域建设的人士理解艺术的重要作用,并大力提倡和推动公共领域的设计活动。

城市交通按道路的性质主要可以分为两类:1.机动车道:快速路、轨道交通、城市与城市间连接的高速公路等;2.非机动车道:步行街、自行车道、过街天桥、过街通道、商业街等。

公共艺术如何在城市交通环境中应用,主要应考虑如下几点:

一、 可识别性及安全性的统一

城市交通环境中的公共艺术在形象上应突出其鲜明的个性,具有明显的可识别性,同时其设置应以保障车辆行人的安全为前提,不能对司机及行人构成视觉和交通上的阻碍,二者相辅相成,相互统一。如果因公共艺术的设置而影响了交通,反而就失去了这种做法的意义。

在城市交通环境中,公共艺术欲达到可识别性与安全性的相互统一,必须把握好“速度”这一关键要素。速度的变化带给人们对于视野范围内公共艺术尺度感的变化,对应不同的速度,公共艺术的尺寸、表现形式及材料的运用都会有所不同。哈密尔顿(hamieton)和瑟斯顿(thurstone)作过关于高速运动时人们的视觉感知方式的研究,他们从研究中推导出五条定理 :1.注意力加倍集中;2.注意焦点引向远方;3.视野缩小;4.前景细部开始模糊;5.视觉变得迟钝。基于行人在高速运动时的视觉感知特征,在机动车运行的交通环境中,应注重公共艺术整体色块,强调外轮廓线及阴影效果,以简约化、大尺度、地标性的公共艺术为主。相反,在非机动车道,如步行街、过街天桥、过街通道、商业街等以低速度行走的交通环境中,人们的需求主要集中在购物、散步、休闲、观赏等活动上,公共艺术主要可汇同高品质的路面铺装、艺术化的植物选择与造型、道路构筑物形态与色彩的塑造等。在这类城市交通环境中,公共艺术更注重细节、情趣乃至引人深思。在北京新建成的soho后街设置了一系列“蓝色 现代 人”的公共艺术品,分别设置在各交通路口的交界处,适宜的尺度、抽象的人物剪影及鲜亮的蓝色调与周围现代化的生活环境相映成趣。同时,在剪影的两侧绘有街区的平面示意图,集可识别性、安全性、艺术性及趣味性于一体。

二、 功能性及人文因素的有机结合

功能性及人文因素的有机结合这一特征主要是就城市交通环境中的公共设施而言,公共设施作为公共艺术及城市交通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用不言而喻,但以往我们关注的焦点在于它的功能性及技术性,却忽视了人性化及艺术化的因素。城市交通环境中的公共设施应该与市民的审美价值相统一,使市民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求结合成整体。

城市 交通 环境中的公共设施作为城市中一件公共性很强的物品,如果其造型和一个城市的风格、文化、 历史 有机地联系起来,就会成为一件妙趣横生的 艺术 品,它将表现出一个城市交通环境独特的性格和表情,它所呈现出来的文化艺术品位是这个城市的文化精神及人文色彩的外在表现。

三、 体现和加强公共艺术的场所特征

浅谈城市公共艺术:城市公共环境产品艺术设计浅谈

摘要:

本文是在对城市公共艺术概念理解的基础上对公共环境产品设计进行的分析,对于城市公共环境产品设计类型、设计造型、色彩等个设计要素都进行分析,总结出当今城市公共环境产品设计的方法要素。

关键词:

城市;环境;公共艺术;公共环境产品

一、对公共环境产品设计的概述

公共环境产品是公共艺术的一部分,它是公共艺术中兼具艺术与功能的结合设计。公共环境产品也可以叫做“公共设施”一词产生于英国,直译为“街道的家具”,在欧洲译为“城市元素”。在日本被叫做“步行者道路的家具”或者“道的装置”,也称“街具”。在我国一般被称为“公共环境设施”,也有叫做“城市环境设施”。但个人觉得叫公共环境产品更加形象,公共环境产品之所以被叫成产品它应该是更具备使用价值,同时也要具备良好的外观造型。

二、公共环境产品的设计的类型我国城市公共环境产品艺术设计的分类:

1、休息类:可移动座椅、固定式桌椅、饮水机等;

2、信息类:各种商业性和非商业性的标识牌、路牌、导游图栏、电子闻讯装置等;

3、装饰类:雕塑、装饰照明、花坛、喷泉、水池、花架、街道树、地面铺装等

4、供给类:路灯、电话亭、配电器、垃圾筒、独立式公厕等;5、交通管理类:城市轻轨站、地铁入口、地下通道、人行天、桥、公共车候车亭、护栏、护柱、自行车停放架等;6、售货类:售货亭、书报亭、自动售货机等;7、节日庆典类:节日装饰照明、灯笼、彩旗等;8、游乐类:儿童游戏设施、健身设施等;9、残疾人专用类:专用坡道、路面专用铺装、残疾人专用导视、残疾人专用电话亭等。

三、公共环境产品的设计要素

城市公共环境产品设计要素大体可以分为两部分考虑,及时部分是从尺度、造型、色彩、材质等第二部分是整天环境景观考虑

(一)公共环境产品的尺度、造型美、色彩美、材质美要素

尺度就是公共环境产品构成要素使人产生的比例大小感的觉,是整体与局部或局部与局部之间的关系。在环境产品设计中要关注产品本身的尺度更要关注精神尺度。公共环境产品设计中根据人与物质产品之间审美关系来确定形态美的属性,审美形态划分为功能美、形式美和艺术美。与传统美学的形态划分的自然、艺术、社会美等是不同。大众是城市的主体是公共环境产品设计文化的继承者和使用者。公共环境产品设计的设计观念重要一方面即是是要完善大众的需求,进入到人性化设计。这种超越功能意义的设计,是对人生存的城市环境的社会形态、人文背景及文脉、当地文化元素的提炼。有形就有色,色彩是重要的视觉语言,它传递信息、蕴神寓意,色彩作为人类“及时视觉”,是最易震撼心灵和传达情感的。公共环境产品的色彩设计要素应针对产品造型的实际需要依据色彩学理论和配色原理,有目的的色彩配置计划。利用色彩在空间、量与质上的可变换性,强调配色的主从关系、保持配色的视觉心理平衡、突出配色的象征性、关注配色的协调美、按照色彩规律和造型法则去组合产品各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创造出美的、理想的环境产品产品色彩效果。在公共环境产品的材质运用上应把握好其形态特征来分,可分为天然与人工材料,从质感上分有软硬、精致与粗狂等,不同的加工手法也可以制作出不同的视觉和触觉感,在材料应用选择上不仅其物质属性可以适应各种功能要求,而且现代加工的丰富手段下也可以带给人丰富多彩的感受审美体验。把握好设计的整体性和物理性及艺术性基本就能设计出好的环境产品设计。

(二)公共环境产品整体景观环境设计要素

公共环境产品设计必须符合整体景观环境要素,整体景观环境的地形地貌、铺地、植被关系及景观小品。在公共环境产品设计中充分考虑应用地形特点,要因地制宜,这是安排布置好其他景观元素的基础。景观用地原有地形、地貌是影响总体规划的重要因素,道路和地面铺装设计是骨架、是网络在景观设计中不可缺少的构成要素,景观道路的规划布置,往往反映不同的景观面貌和风格。以上两方面对环境产品的设计布置、造型是否符合大环境审美、是否能反映出主题性都是至关重要的设计要素。

结语

公共环境产品设计是具有美化环境和改善环境作用并给予公众提供生活、交流、工作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公共服务设施。设计者应把握好其所处的整体环境景观、文化背景、地域环境、城市规模等因素的同是掌握好公共环境产品的尺度、造型美、色彩美、材质美要素要素,在设计中对环境产品造型、色彩、尺度等方面的要求即是对功能需要满足,还要兼具艺术美的造型。功能好与造型美观并不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设计出符合时代、民族、大众的的公共环境产品设计。它体现了一个城市的人文关怀,是展示一个现代城市文明的重用标志之一。

作者:李媛 单位:西安工业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

浅谈城市公共艺术:公共艺术与城市形象塑造研究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在这一时代背景下,塑造城市形象是实现社会、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和谐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的自我要求。公共艺术是城市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城市形象的塑造发挥着至关重大的作用。文章分析了公共艺术设计和城市形象的关系,通过对公共艺术设计对城市形象塑造的研究以及城市形象对公共艺术影响的探讨,让人们对公共艺术设计和城市形象有进一步地认识。

关键词:公共艺术;城市形象;塑造

公共艺术设计与城市形象的塑造,是相互依存而又相互对立的两个概念。城市的建设离不开园艺、雕塑、公园、广场、喷泉等的建造,这些建造的元素各不相同多种多样,公共艺术设计的体现通过这些元素的组合得以完成。城市形象是历史文化和艺术的沉淀演变,不但包含城市文化还包含了民间的艺术文化。公共艺术设计往往受到城市历史文化的影响,城市形象的塑造则是源源不断地对公共艺术设计加以丰富和发展的过程。

一、城市公共艺术、城市形象的概念以及特征分析

(一)城市公共艺术的产生和发展以及特征分析受地域差异的影响,每一座城市都有自己的文化特色。城市的文化特点由城市的历史文化素质和内在文明素质得以体现。让城市本身成为印象城市,其建设发展离不开公共艺术的影响,公共艺术的进步不断受到历史文化的熏陶,在历史沉淀中丰富公共艺术。所谓公共艺术,就是指公共空间所沉淀出来的艺术文化、艺术特征被人民所享用。公共艺术更偏向于外在夸张的表现,同时其具有表现上的广泛性。城市每一部分的公共建设都离不开公共艺术的填充、丰富,无论是当地生活的居民,还是外地游玩的游客在城市中都无时无刻不关注到公共艺术。公共艺术的组合会使城市文化素养得到很大提高,不但能够给人们带来视觉上的享受,而且还能带来精神上的文化进步。公共艺术用夸张的艺术轮廓、艳丽的色彩等表现出来,逐渐地成为一座城市文化的体现。(二)城市形象的概念和特征分析所谓城市形象,是一座城市在历史文化的沉淀演变中所体现出来的文化素养。城市形象是将远久的历史文化与现代夸张的公共艺术组合到一起,形成城市公共空间建造视觉上的冲击。相比于公共艺术,城市形象比较内敛和深沉。城市形象往往是城市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的不断演变,传统的文化底蕴更加浓厚,无疑它是一座城市的标记,是传统文化经典艺术、财富的体现。城市拥有自己独特的文化素质,会加强城市居民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二、公共艺术设计和城市形象的关系

(一)城市公共设计来源于城市城市是城市公共艺术设计的主要载体,公共艺术设计在城市中寻求平台得以更好地展现。往往城市的公共艺术设计都会受到所在城市历史文化的影响,文化是一座城市的骨髓,公共艺术设计是将历史文艺的浓厚底蕴在夸张的色彩中得以展现。城市的公共空间被公共艺术所丰富,也就是说城市公共艺术的发展需要城市这个载体,公共艺术设计来源于城市。(二)城市公共艺术设计作用于城市城市在发展建设中不断地被艺术设计所丰富加深。公共艺术运用自身的色彩特点作用于城市的建设,城市的公共空间在时间的推进中不断被补充新的元素、新的色彩,这是一个既丰富又消除的过程。在接受新的公共艺术的同时消除陈旧的艺术,公共艺术的深入使城市的色彩更加鲜明,更富有生命力。在这种不断更替和丰富的过程中,将城市的历史文化沉淀形成记忆,变成一段时期人们对于这座城市的记忆符号。

三、基于城市发展下的公共艺术对城市形象的塑造

(一)对城市公共空间的界定城市空间的结构是城市公共艺术通过自身特点文化来构成的。城市的建造包括公园、广场、雕塑、公园、广场中的装饰,比如孩子玩的秋千、美观建设的长凳等都可以供人们在游玩之余就座休息,形成一个交流的公共空间。城市对于公园的建造,在游乐设施旁边放置长凳,在自然环境的美化绿景中显得安静温馨,人民进行休息交谈,划分了游乐与休息的不同空间。(二)突出区域性质,城市功能形象的塑造公共艺术设计丰富了整个城市景观的空间,城市对于景观、休息区、雕塑、喷泉等的建造,使人们在生活娱乐中对于公共设施在公共空间中所起到的功能作用更加明了。同样的城市地标当中,经典的建筑会成为人民记住这座城市的记忆符号,起到突出区域性的性质。比如街道商场的入口指示牌的安装,同样是公共艺术设计的体现。作为城市当中指示性的标牌突出了区域的划分,方便人民日常的生活。塑造城市形象的最终目的就是让人们能更好地在城市中生存和发展,以适应快速城市化进程中人们的需求。对于城市形象塑造的要求随着人们的追求不断提高,城市功能区域形象是有公共艺术的布局和结构性安排构成的。城市功能区域包括城市居住空间、商业空间、休憩空间等,休憩空间是指公园广场以及其他可供休憩的室外空间。城市居住空间的公共艺术设计在提高人们城市生活质量的基础上,又满足了城市发展中人们品质提升的要求。商业空间是人们销售和购买的活动场所,公共艺术设计主要是为了舒缓商业氛围,让人们在愉快的环境中消费和销售。(三)感官体验,城市美的塑造城市公共艺术设计,是城市建设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人民是城市的主体,生活在城市中,享受着公共艺术带来的生活气息。城市公共艺术夸张艳丽的表现特点让人们在独特的城市文化氛围中感受生活的。人们在享受城市公共艺术设计带来的乐趣的同时,形成互相的交流,使得人与人、人与城市的积极互动中产生情感的流动。人民对城市的感受和交流是一个归属感和认同感的体现。“城市美”是每个城市都追求的,从城市自身来说,提升感官形象、塑造城市内涵是现代化城市多元发展的新要求。把公共艺术中的公共艺术设计作为塑造城市形象的构成元素,“城市美”的塑造就是公共艺术设计的成功之处。与此同时,其文化价值理念为实现城市的内在美又起了推动作用。比如上海外滩晚上绚丽的灯光,古色古韵的建筑再加上上海的百年历史,让人们感到直觉美的同时又增加了上海这座城市的历史和文化内涵美。(四)城市经济形象的塑造城市发展以经济建设为核心,公共艺术对城市经济形象的塑造尤为关键。公共艺术元素设计的质量和整体性是公共艺术对于城市形象的主要表现,建筑物的修建高度以及难度、城市道路的宽度、休憩空间的结构布局等都是城市经济形象的参考。一系列公共艺术设计的整体性代表了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城市经济形象的有效塑造要使设计达到一定的高度且布局合理,能表现出城市的整体效果。比如广东深圳,改革开放以后经济有了飞速发展,再加之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使其在城市建设和公共艺术设计上结合功能区域特点,成为了一个现代化的金融城市。(五)城市文明的塑造感官传达信息是城市形象最直接的表达方式,而人们的感官体验记忆如何能被长时间地保留而不会随时间流逝而淡化,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经过长时间对于城市形象的研究不难看出,城市文明形象的塑造是加深感官信息以及保存信息的有效方法。1.城市历史文明的塑造历史文明在城市公共艺术发展中具有一定的优越性,具有历史文明的公共艺术能够表现出一个城市的基本内涵。城市中的一些建筑、雕塑、历史博物馆存在的公共艺术元素的设计,一定程度上能够体现出城市的历史文明形象。城市建筑本身体现历史文明形象需要较长时间的沉淀,而历史博物馆、雕塑则能直接向人们传达历史文明的信息。雕塑不但在传达着历史文明信息,而且也肩负着见证历史文明的责任,城市中的每一个雕塑在岁月的洗礼下,都会变成城市历史文明的成果。历史博物馆在城市中起着继承和传递历史文明的作用,人们可以通过在历史博物馆内观看历史遗留下来的一些物品,更好地了解城市历史文明和城市的发展历程。2.城市现代文明的塑造城市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是城市现代文明的重要因素。进入工业社会以后城市中新出现的文化和精神以及各种法规制度称之为现代文明,公共艺术是对于城市现代文明的塑造,目的是为了提高城市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使社会更好、更快地和谐发展。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塑造城市现代文明的新形象。从小的事物来说比如城市中垃圾桶的艺术设计,大的事物比如说现代交通和公共标语艺术设计等都是城市现代文明的表达方式,公共艺术就是作为一种中介媒质连接着城市和城市的现代文明。另外,因为不同城市之间存在着地域差异性,公共艺术基于不同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等方面的设计,也会塑造出不同城市之间的地域风貌。

四、城市形象对公共艺术的影响

(一)影响城市公共艺术整体性城市形象由城市空间、城市历史、文化等多种因素组成。城市公共艺术设计贴近于城市空间时,要对这座城市的整体性有一个充分地了解。在城市的建造中,随着城市整体环境的变化而产生艺术形态的变化。城市空间的建造中视觉冲击力比较大,这就要求城市公共艺术设计要能够醒目、过于突出,才会凸显出公共艺术的艺术文化。但是,这种突出、醒目的设计不能突兀地出现,要和城市的整体结构、文化素养有效地结合在一起,因地制宜地进行合理设计。公共艺术的设计要适应周围自然环境、居民生活环境、绿化公共设施环境,等等,结合在一起共同建造一个完整的城市生活空间。(二)影响艺术风格整体性城市公共艺术的设计,必然受到城市艺术风格整体的影响。一座城市的整体风格是历史文化的沉淀,公共艺术的设计中要充分地考虑到城市整体的艺术风格。这样,公共艺术设计的总体才能更加贴切于城市艺术文化素养的整体性。

五、结语

随着我国城市经济的发展,城市建设肯定会取得更大的成就。城市公共艺术的设计不仅仅是对城市公共空间的建造,更多的是运用艺术特点、夸张的艺术轮廓以及鲜明的艺术色彩不断的贴合城市的历史文化、艺术素养、城市建设理念,等等。与此同时,人们在城市中生活,对于城市的认同感、归属感也是城市公共艺术设计需要考虑到的重点。公共艺术的设计是为了让城市大众记住城市艺术,融入城市文化的典型记忆符号。

作者:闫天予

浅谈城市公共艺术:公共艺术与城市景观探析

摘要:公共艺术作品通过艺术介入城市空间,使现代城市景观在形式和精神内涵上都得以新的延伸,公共艺术作为城市景观中的一部分,其创作过程中必须保持“场所精神”,以及把握四个原则:以人为本、公众参与、情景交融、延续与创新。

关键词:城市景观;公共艺术;场所精神

在当今社会里,城市环境景观不仅仅有空间展示的作用,更需要为人们提供一个舒适的实用环境,同时景观空间作为艺术信息的传递载体,具有现代构成感的审美价值。城市的景观环境与人们的生活紧密相关,人们的日常生活多半在公共空间的环境中进行,城市中的不同景观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城市的整体景观。而公共艺术则恰恰有助于塑造一个凝结着现代审美认知、体验、经验和评价的情感信息的城市景观环境,使城市人在体验空间的同时与其交流、沟通。本文对主题的阐述主要有三个方面,首先是公共艺术定义的简述,其次是公共艺术在景观空间中的表现与作用,是城市公共艺术创作中的基本原则。

1公共艺术的定义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现代化城市不断崛起,其中,城市现代化更是标志着人类对自然的利用、对生活空间的改造能力取得了更大的进步和自由。城镇市民阶层的扩大,市民对精神文化的需求急速增加,要求艺术作品应适当地走出美术馆、走出工作室,从高端私人空间走进大众公共空间。20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在美国和欧洲部分国家率先出现了一些与传统城市雕塑和景观艺术在观念上有所区别的作品,它们的基本含义皆为:在城市公共空间环境中,以表达公众意志、体现公众价值、呈现公众和城市文化为目的的这类艺术作品,被称之为“公共艺术”。如今,公共艺术作品作为构成空间景观的一部分,通过对空间物质形象进行的视觉化综合的艺术设计,营造出具体城市景观的独特气质随着时间的推移,各地实践中的进行与积累,公共艺术的定义与内涵也在不断变化发展中,公共艺术的概念范围将越发广泛。并且,在具体的国家区域中延伸出更符合当地具体人文政治背景的概念内涵。但毋庸置疑的是,公共艺术必须永远围绕“公众”“公共”“艺术”三大关键词。

2公共艺术在城市景观中的作用及类别

公共艺术是由艺术家以公众为主体,以公共资源为媒介,在公共环境中完成的由公众参与的艺术作品,它是城市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文化最直观、最显著的载体。公共艺术应当与景观和谐共存、融为一体并产生共鸣,使民众流连忘返,能够满足委托方、民众和艺术家的共同愿望。的公共艺术可以连接城市的历史与未来,增加城市的记忆,讲述城市的故事,满足城市人群的行为需求,创造新的城市文化传统,展示城市的友善。根据空间环境与作品间的互动关系,可以将其分为三个主要类别:及时种,对环境进行点缀的公共艺术。即选择独立性的艺术作品,这时应考虑其尺度、色彩、质感、体量等视觉因素是否呼应于实地环境,对其并存的环境起到点缀作用。第二种,具有特定文化性的公共艺术。公共艺术景观的设计根据当地的生活习俗、文脉联系和历史特性等来塑造作品,以反射、和谐的方式与实地的文化背景相对应。第三种,与环境共生的公共艺术。与环境的依存、整合关系,通过实地的观察和考量,以材质的默契、造型的呼应、比例尺度与节奏的把握,使公共艺术更好地营造出景观的环境气氛。

3公共艺术在塑造城市景观中的创作原则

在阐述城市景观中公共艺术的创作原则前,必须强调“场域精神”,公共艺术的设计与创作必须保持核心原则。挪威建筑理论家舒尔茨提出的“场域精神”理论,可以简单理解为“场所”是人类生产生活的有限特定空间,是具有意义的具体空间。这个理论说明场域的特殊性,是由特定的地理和自然条件因素以及特定的人造环境构成的,这种特殊性在体现人类的生活方式和存在状况的同时被赋予了一种独特的总体气氛和性格。这里的“场所”有别于物理意义上的概念,而是一种可以使人们产生精神上的归属感,激发人们潜在记忆的“情感之家”。在城市景观设计中,公共艺术的设计不仅仅考虑在公共艺术品体量进行的空间表现及艺术处理,更重要的是须根据公共艺术品所放置的具体环境空间各种因素关系进行设计。一个的公共艺术应与它所处的环境形成一个有序的整体空间,来表达一种在特定环境中不同价值的空间意识及各种文化内涵,在具体的景观空间中起到维系作用。因此,在不同的城市、不同的区域中,公共艺术应该根据不同空间的特殊性,在环境景观中营造维系出特定的场域气氛。通过公共艺术与周围城市景观相关的空间结构,来营造具有鲜明印象、富有吸引力和生命力的环境气氛。它不是对场所精神的再创造,而是对城市中特定场所精神与文化性格的凝结及维系,是对特定场所的文脉关照。在保持“场所精神”的核心下,公共艺术的创作过程应当把握以下四个原则:

3.1以人为本原则一个人来到空间中就必须寻找人的足迹,人成了社会空间中内容价值的精华。正是有了公众的需求,城市才被要求具有更有品质的城市公共环境景观。

3.2公众参与原则

从艺术家与公众的关系而言,公共艺术不是艺术家的特有物,而是属于普通市民的。公共艺术营造景观环境,就是为了让艺术融入公众空间中,让每一个人享受艺术,激发人们对空间的情感和思考。

3.3情景交融原则

公共艺术在景观中可以是长期性的,也可以是临时的;外部的或内部的;整体的或自由的散落放置;庄重的纪念碑式或平易近人的人性化诉求;大规模或小型化的;创意设计的或装饰性的。无论是何种结果,它们都具备连贯一致的品质,那就是它是特别针对景观而创作的,并与景观的背景和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3.4延续与创新原则

公共艺术的创作与展开的过程,就是揭开现实生活中错误的假象、混乱的概念及扭曲的事实的过程。公共艺术要具有创新的精神,成功的公共艺术景观有助于城市的复兴和发展,同时也有助于激发市民生活的激情与创造力。

4结语

如今是一个社会经济条件和政治意识日趋成熟的年代,人们对生活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城市也被要求需要更具品质,更有文化内涵和艺术品位。环境的塑造以及城市的景观是体现城市品质的重要载体,必须兼具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上的东西。人们越来越呼吁城市规划、城市景观、古迹维护、复原历史风貌,这使建筑师、空间设计师和艺术家们受到了更多的挑战。我们迫切需要建立一个从新世纪的高度来思考的共识,探究社会与环境与艺术之间的相互关系,寻找最契合中国环境艺术的创作理念和生活空间中公共艺术创作的道路,通过公共艺术对城市景观环境的营造,艺术化城市空间,激活城市空间,激发公众对城市区域的情感思考,不断为城市营造出与时俱进的,符合社会、公众需求的现代化城市景观环境。

作者:赵一静 单位:国立台湾艺术大学

浅谈城市公共艺术:公共艺术在城市需要中产生浅谈

摘要:公共艺术是在城市发展到一定水平而产生的一种艺术。它是人们在厌倦了常规城市设计后,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进一步的延伸的现代艺术。社会经济的发展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水平,在僵硬反复的城市化生活中,人们越来越想回归大自然,越来越意识到生存价值的重要性。因此公共艺术日益受到大众广泛关注,它的出现改善了人们的生存环境,增添了城市的文化色彩,提高了人们的生活品位。

关键词:公共艺术城市需要环境

随着经济的发展,物质世界向精神世界迈步,社会的整体进程逐渐向休闲时展,艺术已进入社会日常生活,的说是进入了社会的公共生活,使社会生活变得艺术化。信息、网络技术、软件等产业所引领的知识经济改变着人们的生活状态,城市的功能已不仅仅是人们生活工作场所,更多是进行文化交流的精神领域。公共艺术思潮正是在这种需求下被涌现出来,融合在城市的发展之中。

1公共艺术的基本概念

有人说公共艺术是景观设计的一个分支,更趋于人性设计的艺术,那到底何为公共艺术?公共艺术是一种具有“人情味”“public”的艺术。“人情味”是指设计以人为本,为人类精神所存在。“public”该词源于德国著名社会学家哈贝•马斯的研究:“publicite”(法语)借用到英语里,在英语中的意思是指“公众的”、“公共的”、“公开的”。其概念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几点:(1)公众性的艺术。设置场所是公共的,服务对象是社会大众。(2)大众性的艺术。该艺术的对象具有普遍适应性,既可以是非特定的、不同阶层的社会群体,又可以是特定地域、场所的市民大众。(3)反映公众意识的艺术。公共艺术的作品(包括由多种载体或媒介构成的艺术性景观、公共设施和其他公开展示的艺术形式)具有普遍意义的公共精神及社会公益性质,它反映社会公众意志及精神追求。(4)具有代表性,受公众推举的艺术。艺术的立意、艺术品的遴选、设立及管理机制具有广泛的公共参与性和代表性,并接受公共舆论的评议和监督。

2公共艺术的特性

不是所有的艺术都可以叫做公共艺术,公共艺术具有以下特性:(1)亲民性。任何公共艺术的产生都是以人为价值核心,以城市公共环境为对象,以综合的媒介形式为载体的艺术形态的。它为社会公众而作,把人的精神理想作为基点,将人类与社会环境融为一个完整的生态体系,设计中具备了“人文主义”气息,公共艺术的展示的决策者也是公众,因此设计具备了公众的亲民性。(2)开放性。公共艺术的开放性是指公共艺术的活动场所的开放性。公共艺术的场地大多都设置在公园、人多的广场、有特色的街区、车站等开放型空间中。(3)通俗性。公共艺术的作品必须被不同审美层面社会成员所接纳,满足他们不同的认知。公共艺术的展示需要面对不同社会层次、不同教育背景、不同宗教信仰的人。公共艺术具有通俗性,但不是指作品就十分老生常谈、庸俗,而是该设计更容易让社会各个层次的公众所接纳。该艺术是以大众的审美情趣和审美心理为艺术创作的出发点,它更强调审美的公共性,强调作品与环境、与公众的亲和互动。

3公共艺术在城市需要中的产生

人们物质水平日益提高的基础上,公共艺术便成为人们追求精神需要的一种产物。社会的发展,就需要这样的艺术产生。国内及时批公共艺术的产生发生于深圳。深圳是一个经济发展飞速的城市,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雕塑家随机选择了在1999年11月29这24小时,深圳的18位不同行业的普通人做为模特进行翻模,然后做成雕塑,反映了在深圳这座城市里所生活着的各行业各阶层的人物和那24小时所定格的与社会生活相关的事件、数据等。作品中的这18个铜像,来自不同的阶层,其中有外来求职者、打工妹、中学生、银行小职员、退休老人、儿童、服务员、医生、工程承包老板、股民、保险业务员、抱狗的女人、公务员、港商、清洁工、设计师等,雕像与真人的高矮、大小、外貌、衣着、装扮等几乎一致,形态传神逼真,个个栩栩如生,每个人物雕像旁边都有一个铭牌,上面记录了该人物的真实姓名、年龄、职业、原籍贯、何时来深等个人相关信息。该作品充分体现出历史的真实性和设计的平民化。这18个雕塑的产生,在深圳引发了很大的反响和共鸣,其原因就在于这样的艺术以前国内很少有,且这样的艺术很贴近生活。随之,各大城市都开始模仿深圳,做了很多这样贴切人心的公共艺术。如成都的春熙路街头雕塑《擦肩而过》①等等。这样的艺术,不仅充分体现了人性的情感,对于城市环境的美化,中国新旧社会历史的传承,以及展现城市人文气息和精神风貌都有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公共艺术在城市需要中产生,大大提升了市民的审美素养和审美能力,也为市民大众的生活品质增添了色彩。

4结语

公共艺术对于城市环境的美化,历史文脉的传承,以及展现城市人文气息和精神风貌都有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公共艺术在城市需要中产生,大大提升了市民大众的生活品质,提高市民的审美素养和审美能力,拓展整个社会的审美文化教育。随着我国城市建设的高速发展,公共艺术在当下已经是一个热门话题。但是目前国内的公共艺术还只是其他国家的“拿来主义”②,盲目的参照与借鉴欧美公共艺术的做法必将带来城市文脉与场域氛围的流失,我们必须从公共艺术的整体性出发,将公共艺术融入中国的历史、政治、文化中,认真去探讨和研究,做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公共艺术。

作者:吴芬 单位:四川大学建筑与环境学院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