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篇刍议图书馆管理文化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刍议图书馆管理文化:论环境建设在图书馆管理文化中的地位
[摘 要] 图书馆管理文化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具有丰富的内容,主要包括:环境建设、资源建设、制度建设、服务建设和人力资源建设。这里仅就环境建设问题做些初步探讨。
[关键词] 图书馆;管理文化;环境建设
图书馆环境文化是图书馆管理文化构建的基础,良好的环境有利于树立图书馆美好的形象。图书馆的环境建设主要包括物质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建设。
一、物质环境
良好的图书馆管理文化以良好的物质文化环境为依托,因此,图书馆管理文化建设要重视外在物质形态,要创建良好的物质文化环境。
1、从功能上考虑馆舍设计 在建造一幢图书馆时,主要要考虑到实现图书馆的功能。据此考虑的因素有:
1. 规模设计。图书馆必须拥有足够的空间来实施各项服务措施,使之能与图书馆的战略规划协调一致,并符合地区或国家的标准。图书馆的面积由几个因素决定,包括本地区的特定要求,图书馆的功能,可用资源多少、馆藏规模、可用空间以及相邻其它图书馆的情况。
2.空间设计。在规划新馆建筑时,必须考虑以下各方面:馆藏空间;读者阅览空间;员工工作用空间;团体聚会的空间;公众和员工活动的空间;图书馆的机械设施服务的空间,例如电梯、通讯、供暖、通风维修和清洁用具存放空间等。
3.设施和设备。图书馆还应当提供必要的电子、计算机和音像设备,包括连接因特网的个人计算机,公共检索书目,缩微胶卷阅读器等:技术设施,包括公共访问工作站,打印机、CD-ROM工作站、复印机、缩微胶卷、胶片阅读器、公用打字机和语音设备等;为残疾读者提供的设备:员工设施;其它必要的设备。
4.设计特色。图书馆必须能确保为所有的读者特别是残疾人方便使用。应外观明亮,有易于识别的标志;图书馆的大门必须醒目易见,位于大多数读者容易进出的地方;图书馆必须注意消除使用障碍;采光必须符合国际或国家标准。
5.标志的设置。图书馆的外部标志不但能表明馆舍的特殊功能,也是图书馆对外宣传的最基本形式。因此,必须仔细设计标志使其能展示图书馆的形象。图书馆内部各区域和馆藏部分都必须使用符合专业标准的明显标志方便读者查找,必要的话,标志还应使用盲文。在某些必要的地方,图书馆的标志还必须使用当地少数民族的语言。说明图书馆开放时间的标志应该在馆外就能够看得到。
6.图书馆的环境。图书馆必须为其服务提供宽敞、舒适的物理环境,吸引公众来馆;应保持适当的温度与湿度,以利于保护馆藏和提高图书馆的舒适度。图书馆的资料必须开架陈列,放在方便读者拿取的高度。
7.安全。图书馆必须要考虑防火、防虫、防鼠等。所以应配备必要的防护设施和采取必要的防护手段。尤其是防火,为了确保人员和馆藏资源的安全,应设置烟火报警器和安全装置。灭火器和紧急出口的位置必须有清楚的标识。
2、图书馆的“物”应充分体现文化意蕴 图书馆的除了实用性之外,还应该具有一种文化意蕴。也就是说,透过这些“物”让人感受到一种科学精神、哲理沉思和人类文化关怀等精神追求的文化意蕴。要使图书馆在充分发挥其实用性价值的同时,也给读者心灵以精神性的文化陶冶和濡染,即所谓“性灵之融合,神意之感触。”所以,在立意上应着力突出图书馆知识的性质,创造一种朴素雅致、简洁明朗和舒适亲切的气氛,从形式、意境都让读者感到图书馆特有的典雅的书卷气。
首先,图书馆的外部环境建设。它首先体现在各个图书馆科学的馆址选择和独特新颖、富含韵味的建筑风格上。虽然风格各异,但却给人以庄重、宁静之感。图书馆建筑要与环境协调一致,即馆舍内外的自然因素、布局、装饰等要与周边环境相协调,与图书馆的性质相协调,与读者的阅读心理相协调。其次,图书馆的内部环境可从家具、灯饰、壁画、名人篇言、导示牌、花卉盆景等物品的色彩、造型上来丰富空间效果,突出文化内涵,让读者置身于一个良好的氛围中。如中国海洋大学图书馆整体采用灰白基调,显得优雅、庄重、洁净。配以淡蓝色调点缀,象征海洋特色。大堂展览厅内墙上是一幅大型木制浮雕“海洋之歌”,勾勒出人类对海洋的热爱和歌颂之情。每间阅览室门口两旁均悬挂山水花鸟国画或名人书法,烘托出浓厚的文化气息。
图书馆雅致的意蕴还应表现为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的严肃性与艺术的性。形成一方面受着传统文化的浸润,继承传统文化的价值和审美规范,另一方面接受当代多元文化的互动,呈现出丰富多彩的文化情趣。因此,要求图书馆的“物”既给人以恬静幽雅的美的熏陶,又体现出严谨、科学的主题。
3、结合本馆实际,提倡特色 环境的建设崇尚个性风格,提倡不同图书馆的风格具有各自浓郁的特色。图书馆是知识和信息的源泉,具有文化、科技、教育等各项功能,不同馆可以多方面多层次的体现。因此,图书馆管理文化建设必须结合本馆实际,塑造出突出个性的良好形象,力求做到保持风格,发扬传统,提倡特色。
二、人文环境
图书馆要营造出良好的文化氛围以及充分表现出图书馆管理文化韵味的人文环境。可以说,图书馆的人文环境蕴藏在物质环境当中,在物质环境中得以体现出来。图书馆是一个集求知、启迪、修心、炼性于一体的育人场所。图书馆环境所体现出的独特的典雅、宁静的氛围,与来自于悠久的历史、传统、文化,以及人们对知识的追求,和谐统一构成图书馆的文化意蕴。人们在这种文化意蕴中能得到心灵的宁静,吸引着图书馆人在这里长期从事着整理文化、保存文化、传播文化的神圣事业。吸引着读者在这里阅读、沉思和笔耕,并保持着求学的从容、优雅和真诚。另外,图书馆员端庄稳重的姿势、文雅谦逊的语言、优美脱俗的气质风度、高尚的职业道德、无私奉献的工作作风、诲人不倦的治学态度、自律不懈的人生准则等,也是环境建设的主要内容。因此,图书馆必须重视良好的人文环境建设,以舒适的环境来欢迎读者,以自己的模范行为感染、服务读者是体现对人类知识殿堂的尊重。
刍议图书馆管理文化:浅论图书馆文化与图书馆管理
1.图书馆管理与图书馆文化
图书馆管理是指通过图书馆管理者对图书馆人员、资金、文献资源等的规范、组织、协调、控制,使图书馆各项工作顺利开展,以实现图书馆为社会服务的功能目标。通常,管理者在管理过程中,是按照固有的模式和程序,运用管理者权力和组织系统进行指挥控制,以实现图书馆的工作目标。这种管理方式主要强调领导者的。图书馆组织结构、规章制度等管理的“硬件”,是实现图书馆管理目标的基本前提。但是,这种管理方式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也常常显示其局限性。如一些管理者在运用自己的管理权力,按照一定步骤、方法,依靠组织制约、制度规范,推行某些新的管理措施时,常常会感到力不从心,似乎有一种无形的力量在阻碍着这些措施的推行。从现代管理学理论来看,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管理者忽视了管理中的“软件”因素,如忽视了理顺工作人员的情绪,忽视了传统习惯与现行改革的冲突等。这实际上也就是忽视了图书馆文化的建设和图书馆文化的引导作用。
图书馆文化即是图书馆组织文化,它是指一个图书馆特有的组织氛围,图书馆文化是一个图书馆在长期的生存和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特定的文化观念、价值取向及行为方式的总和,处在一个特定的氛围内,工作人员会自觉地按特定的行为规范去完成每一项工作。按特定的价值观念衡量事物,从而影响图书馆管理措施的实行及管理目标的实现。如在一个“攀比、平均主义”思想“盛行”的图书馆,管理者以工作量的多少和工作质量的好坏为标准拉开职工收入差别这项分配制度的改革势必使其大部分职工一时难以接受,从而自觉、不自觉地抵制,阻碍这项改革措施的执行。可见,图书馆文化是影响图书馆管理,决定图书馆管理目标能否实现的重要因素。
良好的图书馆文化可以通过引导图书馆工作人员的行为和思想而实现管理目标。如在一些团体观念很强的图书馆,工作人员会自觉维护图书馆的形象和利益。当单位遇到困难时,用不着动员大家就会团结一致,想办法出点子;又如“读者至上”的观念成为图书馆工作人员的共识后,“品质服务”的目标便可实现,就是少数服务态度不好的工作人员,在这种环境下受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其服务态度也会大大改变。可见,图书馆文化不仅是影响图书馆管理的主要因素,而且本身就具有管理功能。在管理过程中,管理者只要善于运用“图书馆文化”这一软件,可以解决许多仅靠“硬件”难以解决的问题。因此,建设良好的图书馆文化,并通过它的引导去实现管理目标,是图书馆管理的最主要的内容之一。
2.图书馆文化的管理特征
图书馆文化的管理特征是指图书馆文化体现管理功能的特征。了解这些特征是建设图书馆文化,并通过图书馆文化的引导去实现图书馆管理目标的基础。只有了解这些特征,才能“扬长避短”,充分利用图书馆文化这一“软件”。
2.1图书馆文化是社会文化的子文化,具有亚文化的特征
2.1.1图书馆文化具有社会文化的共性
反映一个国家一定历史阶段的文化特色和社会价值观。图书馆存在于社会大系统中,图书馆文化也存在于社会文化中,因此,它具有社会文化的共性。如我国图书馆文化不仅具有“四个坚待”、“两个文明”的特征,而且还反映我国改革开放中所形成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图书馆文化的建设发展,受整个社会文化的制约。因此,管理者在图书馆文化建设过程中,要始终注意除旧纳新,使职工的观念始终符合时代的节拍,使图书馆的进步跟得上时代的步伐。超越和落后于社会文化的发展水平,必定影响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同时,图书馆文化也具有鲜明的“个性”。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图书馆仍然是以社会公益性服务为主的事业单位,社会效益仍是衡量图书馆价值的重要指标。因此,管理者不能以图书馆文化具有社会文化的共性而舍弃其个性。许多图书馆的改革中出现的“经营观念”“经济效益”观点去排斥“公益服务”的个性,一味追求经济效益,不注重社会效益,这是十分有害的。当然,一味以“社会公益服务”的个性去排斥有偿服务的观念也是不对的。由此可见,处理好图书馆文化的“个性”与社会文化的共性间的关系是图书馆管理的重要前提。
2.1.2图书馆文化具有整体性
按照工作任务、内容的不同,图书馆往往被划分为若干个部门,这些部门由于基本功能、工作性质及工作方法、方式的不同,形成了各个部门特有的“部门文化”。同时,图书馆工作人员根据个人的兴趣、受好,又自发地形成没有固定组织结构的“非正式团体”,如爱好文艺的工作人员往往在一起形成自己的圈子等。这些非正式团体同样存在着自己特定的文化。图书馆文化则是这些“部门文化”与“非正式团体文化”的集合。部门子文化是图书馆文化在各个部门的不同体现,具有“共性”。如“读者至上”的观念在流通部门体现为“热情服务”,而在采编部门则体现为“精益求精,为读者负责”。部门子文化之间也存在着差异,如衡量工作成绩的价值取向不同(如咨询部门的标准是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产生的社会、经济效益的好坏;采编部门则是分编的性等)、工作行为、方法不同等。管理者在鼓励各部门建立自己部门子文化的同时,应牢牢把握住图书馆的共同目标,避免因各部门因过分突出自己造成的部门“冲突”。在运用图书馆文化的引导作用时,应注意部门文化的差异,切忌“同标准”、“一刀切”、“齐步走”。“非正式团体文化”受图书馆文化的影响,但与图书馆文化也有明显差异。如一些“非正式团体文化”有较重的“哥们义气”观念,有自己的“者”。因此,管理者要积极推进、引导其转变不良习气,并重视“非正式团体”在管理工作中的参与作用。
2.2图书馆文化是物质与精神的统一,是主观上的东西,又具有客观性。
2.2.1图书馆文化是主观上的东西,但从管理学的角度来看,它不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虚物”。图书馆文化不仅仅反映在图书馆工作人员的精神面貌上、行为方式上,而且它可以渗透到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例如在一个有着“读者至上”观念的图书馆,“读者至上”的观念不仅仅反映在工作人员热情服务上,同时,还可以体现在图书馆为读者充分利用图书馆而尽可能创造的一定的物质条件上(如为读者提供休息场所,提供开水等),并且图书馆的有关规章制度也体现了这一原则。图书馆文化还表现在图书馆的组织结构、组织形式上。如一些图书馆,职工参与管理的气氛尚未形成,事无大小由主要管理者说了算在人们头脑中形成了“概念”,那么表现在组织结构上,一定是“金字塔”型。而民主观念一旦“深入民心”,那一定呈现“协商决策”型。
2.2.2图书馆文化属主观上的东西,受客观因素的影响。图书馆文化可以反映到物质层面和制度层面。同时,物质条件、规章制度还可以对其加以重塑。如计算机等现代信息技术在图书馆的应用,改变了图书馆传统的服务方式,这必然引起图书馆工作人员思想观念(如时问观念、效率观念、价值观念)和衡量事物标准的转变,也将导致图书馆文化朝现代化方向发展。又如图书馆通过制定奖惩制度,利用监督管理的组织方式,可以“强制”转变传统文化中的不良内容,逐渐形成新的文化内容、思想观念和习气。图书馆文化的这一特征,表明了图书馆管理者可利用各种方式摒弃传统文化中的不良内容,建设、培育的图书馆文化。图书馆文化建设与管理“硬件”建设,相辅相承,异曲同工。
2.3图书馆文化具有一定的“惯性”
图书馆文化的形成是长期的,而特定的组织文化一经形成,便会在广大职工中形成一个“定式”,设定了一个相对固定的思维模式和行为规范,因此,图书馆文化能在较长时间里影响图书馆工作人员的思维、观点和行为。要改变这种“定式”,会受到工作人员自觉不自觉的抵制,“紧急终止”是不可能的,这就是图书馆文化的“惯性”。要摒弃图书馆文化中的不良因素,需要“管理者”长期不懈的努力。
3.图书馆文化的管理功能
建设图书馆文化是为发挥其管理功能,通过图书馆文化的引导,实现管理目标。具体说来,图书馆文化具有以下作用和功能。
3.1图书馆文化可以起约束和教化作用
建设良好的图书馆文化,可以导向图书馆工作人员的行为。图书馆文化的约束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如在一个对工作认真严肃的图书馆,上班时大家严谨认真,在这种环境下,即使有个别喜欢谈笑的工作人员也会感到环境的约束力,从而收敛自己的行为。认真投入工作。这是因为图书馆文化规定了广大工作人员所接受并用以约束自己的价值取向、行为规范,明确了工作人员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从而形成了自我约束的能力。图书馆文化在起约束作用的同时,还起着教化的作用。图书馆主体工作人员,在特定的图书馆文化熏陶下,不仅可以约束自己的行为,同时,也使他们逐渐成为一个有特定价值观念与行为规范的人,尽管他们以前有较大差异。如一些好大声说话的人在工作中也逐渐变得“轻言细语”。图书馆文化的教化作用,使图书馆文化得以继承和传播。
3.2图书馆文化具有凝聚功能
组织协调图书馆全体职工、部门方向一致,共同奋斗为实现图书馆管理目标而努力,这是图书馆管理的最主要的任务,也是实现图书馆目标的最主要的因素。但是,传统的仅依靠管理权力和组织结构等方式的管理方法,是难以完成这一基本功能的,图书馆文化在这方面的作用不可替代。图书馆文化的凝聚功能首先表现为可以团结工作人员。图书馆文化作为广大职工认同的团体意识,在这种意识强烈的图书馆里,它可以首先起到一种“认同”的作用,即可以使工作人员始终联想到自己是“图书馆的人”,将自己的前途与图书馆的未来联系在一起,将自己的利益与图书馆联系在一起。在这种情况下,劲往一处使,馆里的事就是每一个人的事,这样职工与领导、职工与职工紧紧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团体的整体。
图书馆文化凝聚功能的另一个表现是可以使大家努力工作,将图书馆各项工作推向前进。共同的价值观和群体观念,可以使大家有共同的目标与追求,并可以使大家为实现该目标而拼搏、开拓进取。可以说,共同的理想是产生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催化剂,而这种凝聚力和向心力又是图书馆发展的基础。有了图书馆文化这种“凝聚源”,管理工作中的许多难题,如因各部门之间的工作差异与局部利益冲突造成的相互“顶牛”,相互“拆台”,或是工作相互推诿等问题迎刃而解,图书馆文化可以使多数人更多地关心总体目标和总体利益。
3.3图书馆文化具有调适功能
调适功能是调整和适应功能,它是指图书馆文化具有为职工创造一种良好的环境和氛围功能。图书馆文化首先可以进行社会心理调适,即调整图书馆工作人员的的心理结构,以适应社会心理环境或造成良好的社会心理环境和文化氛围,图书馆文化的这一功能,在当今深化改革的条件下尤为重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图书馆每一名工作人员必须适应社会的深刻改革。一个时刻“纳新去旧”的图书馆其工作人员能及时接受新形势下产生的社会价值观,那么,面对管理者实行的改革措施,面对图书馆与外界的差异,他们就会有较高的承受力、适应性和应变力。如果一个图书馆不转变观念,其工作人员对新思想、新观念的接受滞后,那么,面对以上情况职工将是抵触、困惑和专业思想的的动摇。因此,培育和建设符合时代精神的新的图书馆文化,对推进图书馆工作的改革和稳定图书馆队伍,有积极作用。
调适功能的另一作用是人际关系调适,即调整和适应人际关系。图书馆工作人员是一个集合体,由于个人个性、爱好、习惯等的差异,产生“个性冲突”是不可避免的。在我国,当前有许多图书馆人际关系复杂,矛盾重重,协调处理人际关系成为馆长们最犯难的事。一些馆长开始认识到,协调处理人际关系,仅靠自己的管理权力和组织的作用是难以奏效的,而通过图书馆文化的引导,则会事半功倍。“个性冲突”尽管多数时使人感觉到心理上的“不快、反感”,但这种“冲突”在不同的组织氛围,即不同的文化环境中,产生的结果大不一样。在许多有着和谐轻松气氛的图书馆,同事之间热情友好,相互理解、帮助,那么“个性冲突”则会被职工逐渐适应、忘却,工作人员较多注重大家的合作,而不总是在一些问题的差异上打圈圈,从而形成相互平等、尊重、谅解宽容、配合默契的和谐关系,使职工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工作,馆长也省去了许多麻烦。相反,在同事关系冷漠甚至紧张的环境中、则可能会因很小的问题上的差异使工作人员反目,从而影响、干扰工作,制约图书馆的长远发展,要解决这一“难题”,管理者必须要利用图书馆文化的这一功能,组织各种形式的文体活动,利用和谐轻松的形式,培育建设新的图书馆文化,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4.结束语
美国的组织文化专家沙恩认为:“领导所做的重要事情是创造和管理组织的文化”。可见,图书馆文化的建设与管理在图书馆管理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图书馆文化建设在国外已引起了管理者的普遍重视,并已成为西方图书馆管理的重要方法和内容。在社会文化日新月异的发展,新思想、新观念层出不穷的今天,只有充分认识图书馆文化的管理功能,了解图书馆文化的管理性质,积极培育建设“奉献、敬业、求实、创新、团结、开拓”的新的图书馆文化,并充分发挥其在图书馆管理中的作用,才能将我国的图书馆管理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刍议图书馆管理文化:图书馆管理文化的时代特质与建设现状
摘 要:图书馆管理文化的时代特质主要表现在人文性、开放性、合作性、法治性、平等性这五个方面。随着社会的进步,我国图书馆管理文化日渐成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是图书馆管理文化在构建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问题,我们要针对现状加以改进,使其更加完善。
关键词:图书馆;管理文化;特质;现状
图书馆管理文化是伴随着图书馆的历史存在着的,是图书馆在长期社会实践中逐渐形成的有着自身特点的文化。目前,建立新的图书馆管理文化是时代的呼唤。从国际环境来看,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猛推进,不同文明、文化、生活方式在融合的过程中矛盾十分突出;从国内环境来看,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社会经济成分、分配方式、利益关系、价值观念日益多样化,社会思想空前活跃、多变和复杂;从图书馆自身来看,随着社会需求的迅速发展,仅仅靠传统的服务方式已远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图书馆必须进行系统的组织与科学的管理……各图书馆在进行管理时,只有重视图书馆管理文化的建设,才能使图书馆事业得到更大的发展。
一、图书馆管理文化的时代特质
1.人文性
人文是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而图书馆的产生是人类活动的产物和文明进步的需要。图书馆是一个国家、民族的文化象征,它为社会提供了人与人、人与信息直接交流的自由空间。图书馆学中的人文理念,就是在图书馆工作实践和理论研究中,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满足人的需求,实现人的价值,追求人的发展。这是我们在图书馆管理中必须贯彻的重要原则,也是图书馆改革和发展需要寻找的强大的精神动力。
2.开放性
开放是交流的前提,也是吐故纳新、不断进步的一种要求。我们这里所说的开放性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图书馆管理文化之间的开放。通过开放和交流,不同的图书馆管理文化之间能够互相沟通和学习,增进了解,互相借鉴,引发对新的观念的思考,促进新的技术与方法的产生。二是指图书馆对社会和读者的开放。开放性是20世纪以来中国图书馆管理文化构建的主导思想。从20世纪初到20世纪末,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读者可以方便地通过网络利用图书馆,这使得图书馆的开放有了更新的意义。
3.合作性
图书馆管理者很早就意识到了合作的必要性。早在20世纪50年代,图书馆的合作就在我国引起了重视,全国性的中心图书馆委员会建立起来。20世纪90年代后,数字图书馆作为一种新的图书馆服务方式和生存状态浮出水面,基于网络的图书馆合作正逐渐变为现实。目前一种较为普遍的图书馆合作,就是同一地区的高校图书馆对数字资源实现集团采购,减少重复建设,实现资源共享。公共图书馆的建设也呈现出合作化的趋势。只要版权问题解决了,我们相信,以资源的共建共享为突破口,图书馆的合作将迎来更为广阔的前景。
4.法治性
法治是图书馆事业发展的保障,是图书馆事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和水平之后的一种必然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图书馆法》的制定工作2001年启动,对图书馆的权利与义务做出了法律上的明确规定。一方面,图书馆作为公益性事业单位,各级政府有划拨经费的义务,图书馆有获得经费的权利;另一方面,图书馆也要为完成自身担负的社会责任面向社会公示保障,并按照科学的管理方法对图书馆内部的工作、业务、行政进行有效管理。
5.平等性
平等的概念与图书馆的人文性紧密相连。从人文精神出发,才会有平等原则的产生。作为各国图书馆共同的重要原则,1972年的《公共图书馆宣言》对平等原则做了形象的描述:“公共图书馆应当随时都可让人到馆,它的大门应当对社会上一切成员自由、平等地开放,而不管他们的种族、肤色、国籍、年龄、性别、宗教、语言、地位、教育程度。”
二、我国图书馆管理文化建设的进展
1.图书馆管理文化观念逐渐深入
20世纪以来,图书馆事业因社会的需要而迅速发展,图书馆管理文化也得到重视。在图书馆管理文化概念和方法逐渐进化的过程中,现代管理文化理论在大型企业组织中得以成熟和发展,有些理论逐渐被应用到图书馆的管理中。三种管理文化的观点应用于图书馆管理中,即图书馆结构的观点、图书馆人际关系的观点、图书馆政治运用的观点。结构的观点是强调组织的重要性,视组织为有理性的系统;人际关系的观点强调员工的个人需要,认为组织与员工的需要一致才能和谐互惠;政治运用的观点重视以协调方式来处理组织内部的冲突,并能在分配有限资源时考虑权利影响。
2.图书馆管理政策与制度不断健全
新中国成立以来,制定和颁布了一系列图书馆管理的行政法规,完善了图书馆内部的规章制度,图书馆管理水平有了很大提高。目前,我国公共图书馆的管理体制是纵向垂直行政管理,以行政隶属关系为基础,按照图书馆的领导系统组合的多元管理体制。改革开放以来,图书馆界为了适应新形势的需要,首先加强了图书馆的宏观管理,各系统先后成立了专门的机构管理本系统的图书馆。其次是调整图书馆内部结构。20世纪80年代以来,大部分公共图书馆先后调整了自己的组织机构,增设了计算机、复印、缩微、音像等现代技术服务部门。
3.管理模式与方法逐步完善
随着图书馆事业的不断发展,对图书馆管理的研究也日益受到重视。根据建国以来图书馆管理的研究热点,图书馆管理模式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及时个阶段约从解放后至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主要是传统的经验管理阶段。在这一时期图书馆的职能尚不,馆员凭借经验就能完成管理活动。第二个阶段为20世纪80年代初至90年代中前期,这个阶段为科学管理阶段。科学管理的核心就是用的科学方法来替代个人的经验和判断,它要求运用技术手段,用一定的标准来衡量所有可量化的工作。第三阶段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知识管理又成为新的热点。我国图书馆界对知识管理的研究大致集中在知识管理理论的研究、知识服务研究、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
三、我国图书馆管理文化构建存在的问题
1.图书馆管理现状不容乐观,整体发展水平不高
从总体上看,图书馆管理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一是图书馆管理思想与服务理念由传统图书馆向现代图书馆转变,逐步树立了以读者为中心的理念;二是计算机管理手段在图书馆的应用。就现状而言,图书馆的发展在许多方面仍受到内外环境因素的制约和阻碍,但更多的是图书馆自身管理方面的缺陷。如:管理的观念、体制、方法落后,管理基本是采取以工作和规章制度为准绳的“硬”管理方法,忽视了以人为本的“软”管理,这极大地影响了馆员的主观能动性和智慧的发挥,从而影响了图书馆的整体发展水平。
2.图书馆管理观念滞后,对外合作困难
受体制的限制,中国图书馆界仍然没有树立图书馆服务网络的观念。目前绝大多数的地方公共图书馆的建设仍然是大而全的“一馆制”模式,根本没有考虑区域内图书馆网的建设,结果是受路途、交通的限制,广大市民得不到图书馆方便有效的服务。管理观念的滞后,也造成对外合作困难。相当多的图书馆仍处于“书本位”的保守状态,重藏轻用的观念根深蒂固,表现在服务上缺乏开放心态和主动意识,读者不愿意到图书馆来,图书馆图书利用率很低,最终导致图书馆与社会的关系疏远。
3.社会环境不宽松,缺乏法律保障
我们在此所说的图书馆法指的是由国家立法机关制定或认可的有关图书馆事业和图书馆活动的专门法规。图书馆法是调节国家与图书馆之间、图书馆与其他组织之间以及图书馆与读者之间在图书馆活动中所产生的各种关系的法律规范,是国家领导、组织和发展图书馆事业的重要手段。虽然我国也制定了部门和行业的一些规章和条例,但这些规章和条例的法律地位甚低,对各级政府并无实际约束力,其效用也就很有限,即使是系统和行业内的图书馆,对这些规章和条例也并未遵照执行。图书馆在法律上的地位如果不能确立,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就会处于一种不稳定、缺乏保障的状态。
刍议图书馆管理文化: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背景下的图书馆管理及业务工作变革
摘 要 为进一步推动图书馆学理论研究和图书馆管理工作,江苏省图书馆学会学术委员会、继续教育委员会召开2013年年会。该文从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与保障、图书馆服务、阅读推广与阅读指导、图书馆教育职能的发挥、图书馆管理机制等方面对年会论文进行了述评,对江苏图书馆建设实践进行了思考。
关键词 图书馆建设 图书馆管理 图书馆业务 江苏省
为进一步推动江苏省图书馆学理论研究和图书馆管理工作,以“文化大繁荣大发展背景下的图书馆管理及业务工作变革”为主题,江苏省图书馆学会学术委员会、继续教育委员会举办,南通大学图书馆协办了“2013年江苏省图书馆学会年会”。全省图书馆学会会员、图书馆工作者积极响应,就图书馆业务、图书馆管理机制,图书馆用户教育模式及实践研究、图书馆社会服务、图书馆共建共享、图书馆与社会互动发展、开放存取等一些重要问题和热点议题进行深入探讨。本次征文得到了全省各级各类图书馆的大力支持和积极响应,共计收到来自全省48个不同单位/部门100余篇论文,其中普通高校33篇,高职高专院校24篇,地方公共图书馆41篇,其他中小学、医院图书馆4篇。经过评委专家们认真仔细的审阅、打分,共评出一等奖10篇,二等奖20篇,三等奖30篇,奖若干篇。
1 图书馆建设研究述评
1.1 信息资源建设与保障
1.1.1 特色资源建设
图书馆特色资源库是根据馆藏特色而设的数据库,特色资源的开发建设可提升图书馆馆藏品质和地位,也便于文献交流与知识共享。
在高校特色资源建设中,灰色文献与“类白色文献”作为重要的特色信息资源的来源,在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穆亚凤、都平平、刘灿将“类白色文献”定义为仅以数字形式产生和存在,并仅以数字形式传播、交流、利用的网络信息资源。“类白色文献”包含着许多学科前沿性的甚至更具价值的科研信息、教学信息、学术信息等。他们以矿业工程特色数据库建设中灰色文献与“类白色文献”的收集与利用实践经验为例,介绍了其收集灰色文献与“类白色文献”的途径,阐述了收集灰色文献与“类白色文献”进行数据库建设中所应遵循的原则。
在公共图书馆特色资源建设上,地方文献具有反映该地区历史变迁、经济发展、社会进步、风俗民情等重要作用。周明艳分析了地方政府重视地方文献征集工作的重要作用,研究了地方文献征集范围和方法,提出了加强地方文献征集工作应采取的措施。王登佐介绍了盐城红色文化遗产保护,指出盐城红色文化遗产保护开发可以助推城市发展,提高城市品味,提升城市竞争力。还有的提出基于地方网络资源的“江苏地方网络资源典藏”平台。
以上对于灰色文献、类白色文献、地方文献资源建设的讨论,对特色数据库建设及地方服务能力提升都大有裨益。
1.1.2 开放存取资源
近年来,学术出版的商业化愈演愈烈,期刊价格不断上涨,学术交流成本不断提升,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能力减弱。对高校图书馆而言,开放存取资源,一方面将互联网已开放使用的信息资源纳入到图书馆馆藏资源建设上来,将有限的资源购置费投入到其他资源的建设中去,使图书馆资源购置经费使用化;另一方面,相较于传统学术资源,缩短了与公众见面的时间,加快了成果的使用速度,降低了获取科研文献的门槛,使图书馆在信息社会中发挥更大效益。综合南京图书馆姚毅对全国32个省市级公共图书馆OA资源的现状调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图书馆杨琳、邹小筑等人对我国39所“985工程”高校图书馆网站的开放存取资源情况进行的统计、如皋市图书馆程鹏雨、方洁对图书馆开放存取资源利用现状的调查与分析来看,针对目前图书馆OA资源获取率和利用率低下,各位作者都纷纷提出了发展对策和解决方案。南京图书馆李强等人呼吁图书馆应积极主动地采取措施,坚定不移地支持开放存取运动,利用开放存取的发展优势,构建一套整合作者、读者、管理者的整合平台,形成具有特色的开放存取系统,为图书馆未来的发展提供有效保障。
1.1.3 信息资源共建共享
随着信息社会的不断发展,读者知识信息量的增加,单个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已经难以满足信息客户的需求。读者对信息的需求也由单一方面转向多方位。只有共享才能满足图书馆用户的需求,只有共享才可提高文献的传播速度与深度,提高图书馆的工作效率。资源共享已经成为图书馆发展的必然趋势。征文中,来自不同单位的不同作者从各自的工作实际出发,对资源共建共享的不同方面进行论述。南京图书馆李婷婷基于目前资源共享存在的若干问题,阐述了云计算运用图书馆是未来的发展方向,探讨了图书馆信息资源云共享的特点、必要性和实施策略等。无锡职业技术学院陈雯提出了构建Human Library信息共享平台的设想,并给出基本模型。这一模型能初步解决Human Books的出版单位单一,被借阅的“图书”多为本校的教师或者学生,校外出版的“图书”过少等问题,但对于Human Books的采选主观性过强这一局限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南通大学图书馆涂中群副馆长对区域图书馆网络构建中的QinQ技术运用进行了研究,认为采用基于QinQ技术的区域图书馆组网模式,能有效解决长期以来存在的安全访问控制难、业务保障区分难,以及数据丢失、拒绝服务等诸多难题,进一步提高区域图书馆的网上服务质量。
科学数据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成果,对国家建设、科学研究和民众生活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大数据时代,科学数据共享也越来越迫切。左建安指出大数据时代科学数据共享的四种模式:国家政策驱动、部门之间交换、企业发展带动以及国际组织参与模式,这四种科学数据共享模式相互交叉和渗透,我国目前需要从政策法规、技术规范、组织管理、国际化各个层面保障科学数据共享工作的顺利进展。杨友清分析了科学数据共享的基本要素,包括资源要素、知识产权保护要素、共享模式要素以及共享管理机制要素,通过介绍国际科学数据服务平台,从数据资源、知识产权保护、共享方式、服务内容、浏览方式五个方面进行了分析,指出科学数据的共享是一个大工程,需要国家和政府的宏观管理,制定统一的标准和规范,也需要提高公民的共享意识。
图书馆在信息资源建设方面,无论是早期的学科库、特色库,还是现今的机构知识库,它们从收集文献资料到数字信息资源的交流共享都有着一个共同的软肋,即缺失数据监护,忽视数据的动态生存状况。针对这一问题,南京工程学院王文联运用数据监护这一技术实施数据存储技术使其由原先的数据仓储转为高质量元数据转换平台。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孙宁等人文章通过文献调研,对国内外数据监管Data Curation内涵、相关研究论文、科研项目进行分析比较,总结我国目前相关发展状况及未来发展趋势。
1.2 图书馆服务
1.2.1 服务体系建设
作为读者终身学习和继续教育的阵地,图书馆加强服务体系建设,对履行公共服务职能,维护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提高国民科学文化素质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王学琴等探讨了公益性数字文化服务体系构建的相关政策,包括现有政策环境、内涵和特点分析,并结合实际,提出了新政策构架中的一些解决方案。孙军主张依托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充分发挥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的阵地作用,延伸公益服务功能,提升公共图书馆服务水平,让公共图书馆的服务更多地走进群众当中,为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挥重要作用。薛强认为高职图书馆要从校本服务扩大到社会化服务,更新服务理念,积极探索创新服务模式。如皋市图书馆的程鹏雨、左菁、蒋斌斌等多位作者提到图书馆通过活动的推动、读者的互动、内外的联动、媒体的传动、社会的行动来实现整体社会的运作。赵迪斐等以中国矿业大学图书馆、资源与地球科学学院大学生学术科研中心的合作实践为例,认为双方合作实践可以提高图书馆对高校服务受众群体的参与度,具有“优势互补、相互促进”的良好作用。叶建萍以“云服务”为系统支持,以移动电子设备为终端支持,以网络书评为推广支持,对数字阅读体系建设进行了探讨。
1.2.2 个性化服务
随着互联网络与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图书馆所处的信息大环境发生了质的改变,为信息服务工作提供了新的契机,同时,图书馆用户的信息需求也发生了急剧变化,读者信息需求呈现出综合化、社会化、电子化、集成化、高效化等新的特点。图书馆要与时俱进,改变旧的服务方式,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充分利用自身的资源条件,按照特定用户的信息需求,通过信息挖掘、知识发现、智能等技术,对文献资料进行深层次加工,积极开展个性化、特色化的信息服务,才能充分发挥图书馆作为知识交流桥梁的作用,满足读者日益增长的信息需求,为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的盖虹和常州服装职业技术学院的程丽丽都针对高职院校师生的高技能特性和阅读心理,论述了图书馆应调整服务工作,开展个性化信息服务,加强与读者的联系,建立联络员制度;加强网络环境下读者阅读指导,根据读者需要,推出切实可行的服务模式。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学院的郭超认为实施“学科馆员”制度是提高高校图书馆个性化知识服务水平的一个重要保障,依靠学科馆员在相关学科领域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学科知识评价能力,形成“专业检索找专家”的服务新模式,同时图书馆也能有效地为教学科研提供选题、情报收集、情报跟踪、定题等深层次的服务,为学科建设提供文献保障。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图书馆的冯新民主任从高校移动数字图书馆个性化服务的现状入手,针对个性化服务发展中存在的资源严重匮乏、个性化信息服务应用规模小、数量少等问题予以分析,研究了我国高校移动数字图书馆个性化服务的预约服务模式、信息检索个性化服务模式、课题协助服务模式、远程教育课程服务模式、为高校导师、学科带头人建立“个人网页”模式等5个途径,并分析了南京大学图书馆的移动图书馆服务能够顺利推出此服务并收获到较好效果的缘由。还有作者从图书馆的细节服务、手机服务等方面提出如何满足读者的不同需求,拓展图书馆的发展空间,如南京理工大学图书馆段梅介绍了图书馆立足网络资源,借助微博,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创造新的平台;南京工程学院图书馆沈涛倡导图书馆开展游戏服务;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赵玉玲等基于碎片化阅读现状和ISO质量管理思想,提出“把读者吸引到图书馆来”与“让图书馆到读者中间去”有机结合;伦宏、魏珊珊指出要重视对各种新技术手段的引进和利用。由此可见,互联网络技术的发展可以推动个性化信息服务的进步,优化服务理念,提高用户满足度。
1.2.3 社会化服务
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是近年来图书馆界的热点议题。健雄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的薛强通过实证分析了高职图书馆服务社会的现状,展望了高职图书馆社会化服务的必然趋势,论述了高职图书馆社会化服务的可行条件和现实意义,指出高职图书馆社会化服务既是社会读者的迫切要求,也是高校图书馆自身发展的需要,能开创促进地方繁荣、助推学校发展、提升图书馆服务水平的多赢局面。江苏食品职业技术学院的朱咏梅、金陵科技学院的李海霞、朱宝林等多位作者也纷纷指出高校图书馆开展社会服务具有文献信息资源优势、现代化管理优势、专业服务优势,图书馆应明确目标与服务职能,将特色资源与学科化服务、社会化服务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建立高校图书馆联盟合作体系、争取政策支持等,较大限度地实现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功能与利用价值。江苏省淮安市图书馆的宋江红提出利用云技术开展社会化服务的举措。周立锦、吴志云、夏忠等以“南图讲座”,如皋市图书馆、江阴市图书馆、阜宁县图书馆等也以公共馆社会服务的实践为例,对图书馆为社会服务方面进行了探讨和总结。高校图书馆作为文化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社会服务职能正在日益强化。在此背景下,高校图书馆如何为地方服务,是高校图书馆需要不断实践和探索的课题。另外,在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环境下,势必会对公共图书馆带来一定的影响和冲击,公共图书馆如何延伸自身服务功能,提高自身发展优势,值得公共图书馆的工作人员探讨研究。
1.2.4 互动服务
在新媒体时代,新型的媒介越来越多地参与到大众的阅读方式和内容当中。蒋斌斌认为应该让人们以各种不同形式参与到图书馆的建设中来,形成社会的整体运作。邹鑫认为互动性一直存在于图书馆服务之中。熊太纯详细介绍了SoLoMo应用模式,认为SoLoMo模式下的互动服务本身是一个Social,在移动设备上是一个Mobile,服务所有用户实际上是一个Local。图书馆SoLoMo平台成为读者与图书馆之间互动的一个虚实相联的新节点,有利于满足用户与用户之间关系拓展的需求,满足信息构建与社群传递的需求,满足内容欣赏与互动展示的需求。基于信息资源与沟通服务的SoLoMo模式,将在更大程度上创新图书馆互动服务的方式,提高互动服务的效率。杨方铭通过分析Agent技术在信息服务中的应用和优势,采用模块化设计思想,提出了信息互动服务实现模型。互动服务与技术密切相关,这些技术的智能性、感知性、协作性等特点,在数据挖掘、互操作、获取反馈信息等方面的优势,迎合了信息互动服务的需求,可进一步弥补数字图书馆服务中的一些缺陷。
1.3 阅读推广与阅读指导
图书馆作为一所学校、一个城市的文化中心,知识信息的集散地,倡导、引领全民阅读是职责所在,对推广全民阅读负有不可推卸的使命和责任。阜宁县图书馆孙军馆长、南通高等师范学校杨伟等一致认为新形势下,推广阅读、服务阅读、传播文化是图书馆重要的工作任务,图书馆要致力于倡导阅读,营造书香社会,提高国民素质,充实人们精神生活,推动文化事业繁荣。盐城市图书馆苏宇波、泗阳县图书馆陈贻、如皋市图书馆吴志云纷纷就自己馆内开展的全民阅读推广活动进行介绍,从其成功经验总结得到,阅读推广本是区域性大范围活动,只有受到区域领导的高度重视、宣传文化职能部门的积极报道、公共图书馆的认真组织,多渠道多方面积极配合,才能得以顺利实施。
在阅读推广活动中读者可能来自于不同阶层、不同年龄、不同文化程度、甚至不同国家民族的各类人群。读者利用图书馆的目的各式各样,阅读的目的也千差万别。因此,针对不同的读者应当区别对待。南通市图书馆姜、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图书馆、无锡图书馆怀秋萍等人针对学术人员、青少年、老龄读者、农民工、移动用户分别论述了如何开展阅读推广活动。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传出消息,全民阅读立法已列入2013年国家立法工作计划。南京政治学院图书馆伦宏、魏珊珊撰写了阅读立法背景下的数字阅读,时政敏感度高,内容很新,紧跟形势。但在图书馆的数字革新部分没有太大的创新性,与立法内容紧密度不够。
1.4 图书馆教育职能
高校图书馆是高校教育的主要命脉之一,教育的给予与接收都离不开图书馆。新时代的图书馆已不再是教学辅助机构,逐渐成为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此次征文中,有多位高校图书馆的老师从各自不同的角度讨论了图书馆的教育职能。
1.4.1 信息素养教育
在信息社会,信息素质教育已成为各级各类教育的重要特征之一。开展信息素质教育,培养读者的信息意识和获取、利用文献信息的能力是图书馆的一项重要任务。经过多年的实践,高校图书馆的信息素质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形成了一些有效的教育模式。但是,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图书馆理论与实践的变化和大学生信息生态的演变等因素的影响,目前的信息素质教育模式出现了很多问题,如对信息素质教育缺乏系统研究、信息素质教育培养目标渐离现实、课程开设随意性大,教学方式和手段仍以面授教学为主、传统教育模式遏制了学生创新思维的萌发、未能根据用户需求提供连续有针对性教育、信息素质教育课讲授内容不合理、缺乏符合国情的信息素质教育评估体系、教师信息素质偏低等。就此,周久凤提出高校图书馆需进一步搞好图书馆法制建设、修订《规程》和现行规章制度、赋予高校图书情报工作指导委员会新职能、改革现有的管理机制、设立信息素质教育委员会、建立开放存取的网络信息素质教育保障机制、加快信息素质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等管理体制创新等对策。赵小芳以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为例,通过信息素养教育的实践活动,探索了信息素养教育方法。徐雪峰提出新生入馆教育的必要性以及新生入馆教育中需注意的问题,探讨了新生入馆教育的新模式和方法,重点提出利用网络创建“新生入馆教育平台”“新生入馆教育考试系统”的方法,引领学生利用图书馆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李丽娜认为图书馆资源宣传推广是用户教育工作的必要前提和重要内容。徐冬明认为课堂阅读是课外阅读的基础,课堂阅读教学活动不能仅仅停留在语文学习的范畴,要努力为顺利开展各类课外阅读服务。吴琦磊认为药学类高校更需要结合药学相关专业知识打造适合于各阶段的用户教育新模式。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图文信息中心赵小芳构建了图书馆读者教育WEB内容推送体系。以上探讨集中在高校,公共图书馆、专业图书馆、中小学图书馆此类研究尚缺,需要各相关人员积极探索与实践。
1.4.2 心理素质教育
图书馆一直致力于研究如何利用丰富的馆藏资源和良好的环境资源去拓展其教育的职能,除了信息素质教育,还肩负着促进读者心理健康发展的作用。中国矿业大学图书馆的范玉红将积极心理学理念、团体心理辅导的方法引入到图书馆导读服务中,经过中国矿业大学图书馆的实验论证,这种教学方案具有可操作性和有效性。另外,医护群体的心理亚健康状况也是一个令人堪忧的现状,高淳人民医院图书馆的俞显震在这样的大环境下,适时提出了利用医院图书馆舒缓基层综合医院医务人员心理困扰,医院图书馆利用自身资源优势,通过多媒体技术,开发心理健康网站,构建虚拟心灵空间,充分利用其知识氛围空间和场地环境开设音乐及文学作品赏析等文化交流活动来优化医务人员的情绪。其中,开设心理阅览室、实施阅读疗法服务等等举措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和现实意义,这不仅有益于医院员工的身心健康,更对缓解医患关系、倡导良好医院文化、营造和谐医疗环境具有深远意义。
1.5 图书馆管理机制
1.5.1 行政管理
美国马里兰大学图书馆率先提出的针对图书馆组织气候和多样性的评价体系ClimateQUALTM为国内图书馆管理提供了新视角。组织气候研究已经成为西方组织研究的热点,然而国内针对图书馆组织气候的研究不多。在此次征文中,有几位作者将这种西方理念引入图书馆管理机制进行研究。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江新主任结合了ClimateQUALTM的理论依据、实践过程和核心内容,在借鉴ClimateQUALTM的基础上,提出积极推进本土化研究,开发贴切国内图书馆实际的组织气候评测体系,不断提高图书馆管理水平,推动健康型图书馆组织的建设,从而持续提升图书馆服务质量。南京工程学院图书馆沈涛结合ClimateQUALTM评价工具,根据其设置的评价指标探讨了图书馆组织气候内涵,并尝试性提出图书馆良性组织气候的培养策略,通过馆员工作满意度的提升实现图书馆读者服务质量的持续优化。此外,张正慧、邓国勇基于服务剧场理论,从馆员、用户、场景、表演四个方面分析了图书馆服务接触的四个因素及其对服务质量的影响机制,并具体讨论了面向服务质量改进的服务接触优化策略。王静、郭太敏结合生命周期理论将区域科技信息服务组织分为选择期、形成期、运行期、成熟期和解体期五个阶段,分析了区域科技信息服务中风险产生的原因和区域科技信息服务系统生命周期各个阶段中出现的风险类型,提出区域科技信息服务风险管理的生命周期模型,并针对各阶段风险提出了相应的风险防范策略。另有作者从其他诸如提高新生代农民工阅读保障机制、图书馆改造与维修等多个方面论述了图书馆行政管理机制的改革措施,这些探讨为国内图书馆管理带来新思路,具有启示意义。
1.5.2 人事管理
人才问题已成为我国图书馆快速发展面临的瓶颈之一,南京图书馆戴广珠通过对人本管理内涵的分析,阐述当前我国公共图书馆人本管理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提出了公共图书馆人本管理的策略。文中提出开展“以馆员为本”和“以读者为本”的现代化公共图书馆人本管理。南通高等师范学校的杨伟、阜宁县图书馆的孙蕾蕾、如皋市图书馆的王红燕等人也都不约而同地谈到图书馆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对馆员进行人性化管理,对读者进行人性化服务。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图书馆陈秀卫、黄向阳、杨海平等人就我国数字内容产业人才问题进行研究,指出目前我国数字内容产业人才主要存在四个方面问题,并从人才培养模式、体系、制度、环境、结构等角度提出了解决措施。而宿迁学院图书馆的张艳梅另辟蹊径,从高校图书馆90后勤工俭学学生管理入手,提出在高校图书馆开展勤工俭学时,应因时制宜,培养他们的工作意识和综合素质,完善勤工俭学体制,科学管理。人才对于图书馆的发展地位不言而喻,人才的管理不可忽视,以上探讨对推动我国图书馆事业的创新与发展,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具有重要意义。
1.5.3 财务管理
图书馆财务统计工作是高校图书馆管理的重要部分,对高校图书馆管理、服务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冯克品针对目前在高校图书馆资源与经费的统计实务中存在统计计量与时效性问题,提出了运用借贷复式记账法来解决问题的设想,并举例说明其在统计实务中的应用。文章有理有据,阐述详尽,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
1.5.4 采编管理
在图书馆业受到新媒体冲击的今天,努力做好采编工作,丰富馆藏资源,完善服务功能,是吸引读者到馆的先决条件。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徐正东通过定性与定量的综合分析来建立寻找文献供应商组合的理论方法,从理论上减少了主观性在选择过程中的作用,避免了权力的制约,而且还能灵活地按高校图书馆的不同具体要求进行筛选,从而加强了该理论方法的灵活性和适用性。但其实际应用效果还有待未来实证数据的验证。黄春娟深入分析了高校图书馆纸质文献补缺工作的必要性,并以南京工业大学图书馆的实践研究了催缺单、电子化以及数字化等多种馆藏补缺模式。阜宁县图书馆张晓舒认为图书馆根据读者意见,要对馆藏的数字资源建设策略进行改进。徐州图书馆陈治国等作者也对网络时代下图书馆采编的现状、发展及变革进行了研究。南通市图书馆褚大庆列举了国图Marc数据中部分图书分类的错误,并为此加以纠正,但没有分析错误的原因和解决的措施,完整性不够。各位作者从工作实际出发进行研究,对业务管理方面微观问题上的探讨,具体、深入、有针对性,对其他馆具有启示意义。
1.5.5 管理中的技术应用
新技术的应用对于图书馆业务管理、图书馆服务提升显而易见。RFID技术在图书馆的应用促使了图书馆服务模式从人工服务向自助智能服务的转变,推动了图书馆服务的业务流程重组、馆员的岗位调整,提高了图书馆服务的效率,对体现图书馆人性化管理的理念和智能化管理的方向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但也存在问题和缺陷。吴海华通过对其在图书馆的实际使用情况及其影响因素进行数据分析和研究,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和建议。高晓东设计并实现了一种基于元数据的图书馆短信协同服务平台,通过元数据建模完成数据源挂接、抽取、业务逻辑、条件触发、短信构建,保障了图书馆业务数据的安全性,解决了系统在移植过程中对异构数据源的不能复用的问题,实现了图书馆资源利用的较大化和读者信息服务的个性化,具有良好的推广前景。钱晓针对手机不断普及与智能化,分析了手机服务对图书馆发展的意义,通过问卷调查分析,认为学校开发手机客户端是必要的。各位作者在技术上的探讨有助于图书馆应用的进一步发展、完善,促进了图书馆管理水平、服务能力的提升。
2 对江苏图书馆建设实践的思考
2.1 加强基础理论研究,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的目的,在于正确阐释图书馆这一社会现象,揭示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内在规律,指导图书馆工作和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在研究问题的方法上,立足现实,回溯历史,着重理论[1]。现实是进行理论研究的立足点,要做到面对现实,回答现实所提出的最迫切的问题,这是创造性地推进图书馆学的根本道路;回溯历史,就是把历史当作一面镜子,借助它,探明现实理论问题的来龙去脉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把现实问题升华为理论是主要任务和工作重心,对现实、历史以理论阐述,发挥理论的认识功能和实践功能。在研究工作中,要关注应用领域的发展变化,力求更好地贴近实践,避免与实践活动疏离脱节将成为研究发展的必要前提[2]。征文及时个主题就是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然而所有参会论文没有一篇对此进行研究,这暴露了图书馆基础理论研究的薄弱,作为实践工作者对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任重道远。
2.2 强化馆藏资源建设
信息资源尤其是文献信息资源是图书馆开展工作的物质基础,离开文献信息资源而去谈图书馆建设是毫无意义的。图书馆应完整地收集与保存资料,为读者提供公正平等的服务,以保障公民的知识自由的权利。(1)要注重馆藏文献信息资源建设。许多图书馆藏书建设质量不高,馆藏底薄,信息匮乏,载体单一,文献老化,藏书布局不合理,造成读者的利用率低,制约了图书馆服务能力,所以要统筹规划,注重特色资源建设。各图书馆的文献信息资源建设要因地制宜,根据各馆条件、定位、用户对文献信息的不同需求,在文献信息采购、收集、提供、服务等方面应以满足用户需求为出发点。(2)注重各馆合作,资源共享。《图书馆合作与信息资源共享武汉宣言》中提出“较大限度地满足校内外读者的信息需求,实现最广泛的信息资源共享,是大学图书馆追求的崇高目标”。再者数字图书馆的建设是技术密集和资金密集,公共图书馆在加强相互之间的交流与合作的前提下,要争取政府支持,促进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一方面,通过互联网积极运用网络资源、数据库资源、开放存取资源,将自己融入资源共享的环境之中,不断丰富自己的数据库资源,创造的信息资源共享和信息资源利用环境;另一方面,加强自身特色数据库的建设,为图书馆之间的共享提供品质、特色信息资源,从而更好地服务读者,服务社会。
2.3 技术与服务
近年来公共图书馆和高校图书馆在移动互联网技术与图书馆服务结合、构建移动图书馆服务体系、推进图书馆服务创新等方面开展了深入的研究、探索和实践。基于移动互联网建立的移动图书馆进一步拓宽了图书馆服务的时空范围,提高了图书馆服务的深度和广度,为读者提供了一种无所不在的图书馆服务方式,这对图书馆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并能更好地体现图书馆的核心价值。图书馆需要保持对技术的敏感度,在新信息环境下积极应用新技术,产生新的生长点,形成新的服务能力和竞争力。一方面,图书馆要充分利用高新科技,只有以高新技术为基础,才能为用户提供更快和更舒适的使用体验,通过网站、博客圈、QQ群、微博群等平台,依托特色与实力,利用现有的丰富图书与信息资源,尽较大可能地满足用户的需求;另一方面通过开展学术交流活动,丰富形式和主题,要将专家报告、分组讨论、论文交流等常规形式与辩论会、创意设计、情景模拟表演、知识竞赛、典型案例的模拟研讨等多种形式结合[3],创新学术活动,提高馆员职业认同感,进而投身于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提升服务效率与水平。
2.4 用户信息素养教育
信息素养作为公民综合素质的基础,是现代公民必备的素质。目前我国比较完整的信息素养教育只限于高等教育,对信息素养教育的内涵阐释、理解还很不,信息素养教育没有形成通识教育,对中小学、职业教育以及大众信息素养教育的研究缺乏。公共图书馆作为社会文化事业的一部份,是积累和传递人类智慧及文化成果的专业机构,具有保存人类文化遗产、开展社会教育、传递科技信息、开发智力和资源共享的重要职能,在人类知识传播和实现自我教育、终身教育中占据了重要地位[4],尤其在网络环境下,公共图书馆的每一个组成部分都在发生剧烈变化,新型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将是公共图书馆的发展方向,也将成为提高全民信息素养的必由之路。信息素养作为信息时代个人终身学习的基础能力,其教育实施和成效都需要一定的标准进行指导和衡量,国外如英国SCONUL(Society of College,National and University Libraries,国立和大学图书馆协会)制定的信息素养七要素标准(the Seven Pillars of Information Literacy),包括识别(identify)、审视(scope)、规划(plan)、搜集(gather)、评估(evaluate)、管理(manage)、(present)七个要素[5],是世界上具影响力的标准之一,值得我们深入学习、借鉴。
2.5 图书馆协同管理
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需求与读者服务的纵深发展,图书馆开展了越来越广泛、越来越专业化的服务工作,如知识服务、学科服务、信息咨询、教育培训等,图书馆的内部管理趋向多样化,读者服务趋向专业化;同时,随着图书馆总馆―分馆、中心馆、图书馆联盟[6-7]等图书馆行业资源共建共享项目的深入开展,图书馆面临着各类资源整合、提升服务水平,以及行业协同发展等日益复杂的管理问题。图书馆实施协同管理能够实现对内多种业务、资源的协同整合,对外提高服务水平和效率[8],从而较大程度地满足读者需求,实现各信息机构和信息行业之间发展的协同。
3 结语
图书馆学会年会是不同系统、地区图书馆工作者交流经验、探讨学术、展示成果、增进友谊的平台,承担着促进学术研究、推动图书馆事业发展的使命。总体来说,此次年会征文来源广泛,主题内容丰富,有偏理论描述,有偏技术讲解,有偏工作小结,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介绍了各自的教学与科研、管理与服务,有些文章引入其他学科理论,表现出的新领域、新思想、新观点,为图书馆理论的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论文作者涉及公共图书馆、高校图书馆、科研图书馆、专业图书馆、中小学图书馆,触及全省各级各类图书馆工作人员,参与者范围广、覆盖面大,而且从数量、质量上都有所提高。同时高校图书馆与公共图书馆、传统图书馆与数字图书馆在年会上密切而直接的交流,表现出的图书馆理念,实际工作问题的解决思路引人深思,这种学术探讨和研究的持续,对于图书馆理论研究水平的提高有很大意义。然而遗憾的是,图书馆基础理论研究还很薄弱,我们需要进一步研究图书馆学的基础理论,充分总结图书馆事业建设、工作实践的经验与教训,从思想观念、管理体制、知识信息组织、人力资源、服务创新等方面进行变革与发展,引导学术研究,推进我国图书馆事业发展的进程。
刍议图书馆管理文化:浅谈社区图书馆管理对于城市社区文化构建的重要性
摘要:随着我国社区图书馆建设的日益成熟,与之配套的相应的城市化进程的也在不断的加快,而作为城市的基础架构组成,最主要的底层组织结构――社区,社区在为我国的城市的经济做出重大的贡献之时,也对社会的和谐发展与稳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关键词:图书馆;城市社区;文化构建
对于社区公共图书馆而言,如果将图书馆管理好,这不仅有利于城市社区整体文化水平的提高,还有利于城市人文的可持续发展,对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一、社区图书馆的功能,
社区图书馆,首先是为一个城市固定辖区内,为所有居民提供公益服务的无偿文献信息集散场所。
它的主要功能在于培育社区文化的传播与开展社区的文化建设,强调社会的主流文化与城市当前的热点事宜。这就必然导致了社区图书馆作为城市文化传播方向性与区域性相互综合的场所,所具有四个基本导向特征:
1、地域导向特征,以地理位置为引导的划分,将城市的不同角落进行全方面的覆盖于转播;
2、人口导向特征,以人为单位,在城市中进行人的宣传与推广;
3、结构导向特征,社区是有基层的组织架构组成的,这拉近了社区图书馆与其社区内部成员的距离;
4、心理导向特征,以社区整体的导向,用心理宣传的方式,建立城市文化的归属感与凝聚力。
二、社区图书馆管理与城市社区建设的关联。
1、社区图书馆的建设,是在社区当中,作为社区的一部分,各个地方的图书馆管理者,可以找到与城市社区相结合的地方,走合作之路,借社区的平台,让图书馆更好的融入到社区的建设中来;
2、城市社区图书馆建设的模式。社区的建设,现在更多的是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建设社区平台,尤其是以融租、借、售为一体的小型社区图书馆,更可为城市社区创造一个安全、学习气氛高的环境。良好的社区图书馆管理,可以促进整个城市社区的发展,更可以提高社区管理的人文效应。
三、图书馆管理与城市社区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
城市社区的文化建设必须遵循一条原则,那就是稳打稳扎,讲究一定的方法,才能有成效。特别是在那城市社区高速建设的表面上看,城市社区的发展确实变的跟快了。
社区图书馆管理是一项细致的、持久的工程,只有把周边的因素都互动起来,参照社会的区域,从便于图书馆的推广的实际工作点出发。
我们能看到,在相应的区域内,具有一个社区图书馆的,是人们可以感觉到的更多更好的城市共性,凝聚社区作为城市基层转化的最基本单位,图书馆对于城市的稳定和社区的发展有更多的存在价值。
四、社区图书馆作为城市社区的文化中心,是一个总价值的体现。
包括整个社区对知识的传播与创办,社区文化也因此而得到加强,这就好比是社区一方面,将文化与社区“图书馆”等同,另一方面图书馆又在社区的管理体系当中,这种相互的体系,我们称之为文化的延续又或者是纽带。
城市的社区文化是在一定的空间产生的,文化靠着社区的“土壤”传播,而图书馆则是这种传播方式的一份子。这也可以从中看到图书馆对于社区文化建设的相关影响与重要性。
五、在城市社区的转化中,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文化迁移的过程。
文化有它的历史与扩张行,而社区图书馆本身则具有文化的传承性,这就决定了它们的发展,一定是交叉的发展,好的社区必然要配备有丰富藏书和服务功能的社区图书馆,反之,高水平的社区图书馆,必然配套有高水平的社区。
这就是我们现在要看到的中国的现状与国情,而这也导致了,我们城市化不完整所带来的文化的差异性。
没有社区图书馆的城市社区,相应的人的基本素质都比有高水平图书馆的社区要低很多,这也是我们城市化所出现的问题,因此,有必要配套好社区图书馆。
在此,我们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解决:
(1)建立完善的社区文化场所,包括图书馆,并且,加大图书的引进力度,在滋养市民灵魂的同时,也提高城市的综合竞争力;
(2)宣传城市社区的管理理念,有效结合图书馆的功能,再加以推广。
(3)以市场为引导,加强图书馆的竞争力度,发展与社区对接的服务,吸引社区的图书消费,提高社区的文化建设水平,这已经成为强化城市社区建设的有效手段。
六、社区图书馆对于社区的影响。
在中国城市社区的考核里,精神文明建设是很重要的一项,长久以来,我们一直在宏观的层面探讨――文化的重要性。
今天,我们依然要探讨城市基层里,对于图书馆的认识,首先图书馆是个动力,文化的动力,其次,社区图书馆是方向,是宣传理念的方向,因此,我们要牢牢协调好社区与图书馆的文化传承关系,做到常维系,常学习,常共进。
七、加强社区图书馆管理的意义。
研究中国社区图书馆的人都知道,一个区域的文化气息与文化底蕴,不是可以设置的,但是一个图书馆的建设,放在不动的城市社区中,却可以看到不同的效果。这就是现在社区图书馆成立的意义――成为社区学习的源泉。
在以往,图书馆是独立的,但是社区图书馆,就是为社区服务的场所,因此它属于公用设施,政府必须大力支持,而图书馆也需要加强自身的管理,以期城市社区的文化建设再上一个新的台阶,从而加强社区图书馆与城市社区的紧密联系。
在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文化显得极为重要,社区文化也是如此,在城市发展的量变中,质的变化,就表现在了社区图书馆这一类的公共设施,是否在发挥他们应有的作用。
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图书馆担当着重要的传承文化、传播精神文明的角色。其在社区的建设、文化的统筹上,有着巨大的影响力。我们必须不断的协调社区图书馆对于城市社区的各个方面的支持,才能够看到城市文明的不断提升,看到图书馆事业更加繁荣发展。
刍议图书馆管理文化:关于和谐文化建设图书馆管理的研究
一、以人为本科学管理———推进“五心”和谐文化建设
“五心”和谐文化是以馆员的现实存在为出发点,关注人的价值、人的尊严、人的生存意义和生存质量,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科学管理,引导、培育馆员求真、务实、创新的职业精神,让馆员以一种自觉践行和主动追求的理性态度,将图书馆文化所形成的思想付诸工作实践。
1、注重馆员主体及实行人性化管理针对馆内人员结构和层次不合理情况,对岗位人员进行调整,按年龄、性别、文化、健康等方面优化配置,既照顾老馆员的身体,也考虑年轻人的婚姻、家庭负担。在大胆采用精明强干年轻人的同时,也要用好经验丰富、踏实肯干的老馆员。岗位聘用由单向度的线性模式转为双向选择方式,较大限度地发挥馆员的效能。领导干部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要努力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利用馆长接待日、班组业务研讨会、午休间的前台义务值班等形式,增进馆领导与馆员的交流,解决工作中的问题和矛盾;维护馆员的利益,让职工在人格、工资待遇、工作环境和晋升机会等方面得到合理的尊重和满足。馆员工作快乐了,服务质量自然迈向新的台阶。
2、推行政务公开及完善目标管理在图书馆网站上设置馆员园地,公开管理制度、工作计划及目标任务、党政办公会议纪要、党总支委员会扩大会议纪要、馆风评议结果、科研成果及奖励、学术交流及业务培训、出勤率统计等等。政务公开,既推进了图书馆民主管理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又保障了馆员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切实践行“团结务实、开拓奉献”的馆训,促进“五心”和谐图书馆文化建设,提高了服务效能。建立完善的目标管理工作体系和目标考评机制,做到分级管理、目标分解。将目标责任制管理与量化考核有机结合,量化指标与评优创先等工作结合起来,并通过每月的工作计划、月度小结、年终总结、工作量的核算实时监督,做到科学、公平、公正。
3、鼓励学术研究及创新服务水平馆员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才能离不开科学研究,只有不断探索、积极研究的馆员,才可能具备创新精神和创造才能。因此,鼓励馆员开展科学研究是发展图书馆事业、树立馆员信心、提升服务水平的有效途径。图书馆应专门设置科研经费(每个项目资助2000元),鼓励馆员3~5人组成课题组,结合实际工作开展学术研究。支持馆员参加各种专业培训和学术交流会,让馆员及时了解学科研究的热点和前沿动态,努力向图书馆学科的深度、广度和新兴边缘领域发展。举办“湖北省高校文献信息资源建设馆长论坛“”高校图书馆建设与发展研讨会“”高校图书馆管理工作研讨会”等多种形式的学术交流活动,增进馆际间的科研信息沟通。创建图书馆专业论文集《教育文献信息资源建设》搭建馆员交流平台,而开展“青年馆员论坛”则是培养青年馆员的创新意识,促进业务成长。
二、发挥“五心”和谐文化的促进作用
图书馆是服务型组织,是服务型的学术性组织,是服务型的教育性机构。服务在图书馆工作中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每个馆员都是服务文化的创造者、传播者。让读者的需求得到满足、让读者和馆员的交流互动充满人情人性,是“五心”和谐文化服务的主要目标。
1、优化馆藏结构根据学校院系的增加、专业的调整及建设重点学科、发展有特色学科的需求,对馆藏文献结构进行调整;按学科建设的发展形势、重点学科级别、专业范围、读者层次、科研重点、图书经费等制定文献资源建设的规划和范围;在加大电子文献资源建设的同时,扩大重点学科文献的收藏范围,突出馆藏文献特色,保障其系统性、完整性和性。
2、搭建读者互动平台建立在线教育和创新网上咨询等服务平台与学生、教师等不同读者建立和谐关系,及时了解读者的意见、建议和需求;完善“学科馆员与学科教授联系制度”,密切与院系的关系,广泛了解师生需求;利用“宣传周”活动,让馆员直接与读者交流、互动,消除彼此间的障碍及隔阂,让读者参与评选最满意的图书馆员,接受读者的监督,改进服务质量。
3、开展专题文献服务利用图书馆主页、馆报、橱窗、墙报向读者推介宣传和传递各类文献信息;编辑《教育动向》和《学科资源通报》等专题信息服务简报,为全校领导、干部、教授和研究生,提供有针对性的文献信息资源导航服务;建立特色专业学科馆员制度,进行定题跟踪、课题服务、科技查新等高层次信息咨询。
4、建设特色数据库基于学校的学科优势和馆藏文献的资源特色,我馆先后建立了《华中师范大学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农村问题研究文献数据库》《桂子文库》《华大文库》等具有学校特色、教育特色、资源特色的专题文献数据库,服务于学校教学科研和社会经济建设。其中,《中国农村问题研究文献数据库》依托我校政治学研究院的中国农村问题研究中心(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对中国农村和农民问题的研究,特别是在农村基层政权、村民自治及法制建设、农村经济发展与体制创新、农村教育与社会发展等专题方面的研究建立起来的,通过收集专家学者的论著、论点及与农村相关的政策法规,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科技信息服务。《华大文库》是对华中师范大学前身华中大学、中原大学、中华大学等所藏文献资料进行收集、整理、挖掘,并进行全文数字化,以凸显华中师范大学的历史特色,还原历史原貌,保护珍贵文献。
三、结语
服务是美好的行动,和谐是美妙的乐章。华中师范大学图书馆人以“五心”和谐文化为导向,用炽热的感情服务读者,用温馨的智慧创新服务,用辛勤的劳动实现图书馆人的价值。
作者:王庆雯 单位:华中师范大学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