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篇高校科技管理创新探究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高校科技管理创新探究:信息化视阈下的高校科技管理创新研究
摘要:科技管理创新是实现科技创新不可或缺的关键因素,而信息技术和信息化战略思维又是推动高校科技管理高效运行和管理创新的直接动力。因此,在信息化视阈下,高校科技管理只有不断创新,使科技管理工作适应科技发展的需要,有效推进高校科技实力的提高和快速发展。
关键词:信息化;高校;科技管理;创新
科技管理创新是根据科技活动的特点,通过对科技活动自身的规律及其外界环境与条件的发展变化的不断认识,通过对科技管理体系的完善和重构,使之更好地适应和促进科技活动发展的过程。[1]2006年1月9日,总书记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明确提出我国要建设创新型国家,科学技术创新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基础。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在《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中指出:信息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大趋势,大力推进信息化是覆盖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是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迫切需要和必然选择。[2]
一、高校科技管理创新的必要性
高校科技事业发展的实践证明,科技管理工作直接影响着高校技术创新的发展,高校科技管理工作要上台阶,不仅要靠高水平的科技管理,更要坚持科技管理的不断创新。
1、科技管理创新是高校科技工作发展的必备条件
科技管理创新,最根本的是体制的创新,体制又是资源配置的根本保障。科技管理体制要以市场机制为配置科技资源的主要手段,通过科技政策调控,促进科技与经济的一体化,“依靠产、学、研三方面的密切配合,加速科技资源的有效流动,进行科技资源的优化重组”,使科技资源“以最合理的结构形式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由适宜要素组成的相互优势互补、匹配的有机体”,这是高校科技管理工作发展的必备条件。
2、科技管理创新为科技工作提供了组织保障
科技管理创新为高校科技工作提供了组织保障。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高度集中型的管理体制严重影响了科技的创新发展,信息化条件下的高校的科技管理创新,必须以促进科技管理工作的发展为宗旨,通过解决制约科技发展的问题,为科技创新提供了组织保障,通过科技管理制度抑制科技发展本身的失衡,促进科技步入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
3、科技管理创新有利于营造良好的科技工作环境
科技管理工作的创新,离不开创新的科技工作环境。良好的科技研究环境是科技创新最重要的外部条件,科技管理创新又以服从和服务科技创新为目的,因此,为科技管理工作创新营造良好的环境,应是科技管理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目前高校科技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高校科技管理创新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完善国家创新体系的必然要求,而目前,高校科技管理还存在着问题,严重影响了创新型国家的建设。
1、现行的科技管理模式陈旧
目前,我国高校的科技管理只注重投入和产出、科研计划、组织、指挥以及协调科学研究中各种关系和工作,这种管理模式,在很大程度上遏制了学校科研工作的发展。因此,高校的科技管理模式应由传统模式向创新模式转变,要注重基础研究,鼓励原始性创新。
2、高校科技管理体制和机制创新不足
现行的科技管理体制及科技管理考核评价机制缺乏鼓励创新机制,抑制了科技管理创新的思想,不利于激发科研人员工作的积极性,不利于人才脱颖而出。同时,与科研院所相比,高校虽然具有学科门类齐全,专家众多的优势,但由于管理体制滞后,学科分化较多,院系之间和科研组织间缺乏交流,这种科研力量分散,资源整合率低的科技管理方式,使高校具有的优势不能充分发挥出来。
3、高校科技管理人员的素质有待提高
在信息化时代下,科技创新对科技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科技管理高效率,这必然要求管理人员具备科技管理的专业水平,创造高素质的科技管理队伍。但是,由于科学技术发展迅猛,再加上科技管理工作量大,管理人员对涉及专业的前沿动态缺乏了解,先进的科技管理手段,如网络技术、信息技术等在科技管理工作中的应用和具体的实施中仍存在着许多问题。
4、科技管理的组织形式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
随着高校的发展,科技管理业务量不断增加,管理的层次和结构也在发展,自然形成了“等级式”的管理形式,这种形式很难满足现代管理的功能要求,同时,管理层次庞杂,部门之间不一致,问题就会发生。
三、信息化视域下高校科技管理创新的途径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传统的管理模式已不能适应科技管理创新的需要,高校科技管理要适应当代科技创新的要求,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对管理理念、管理体制等进行创新,从而有效地促进高校科技实力的提高和发展。[3]
1、更新观念是科技管理创新的必要前提
观念的更新是高校科技管理创新的基础,科技管理工作者首先要在观念上创新,以观念创新带动管理创新、科技创新。观念的转变有利于激发科研人员的创新热情,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的力度,促进科研与经济的良性结合,创造更多的创新成果,使科研更好地为社会服务。(1)要求科技管理工作规范化、科学化、信息化,使高校科研管理实现高速、高质、高效服务。(2)树立创新管理理念。科研管理者要增强创新意识,在科技活动的目标、组织、领导和控制等方面形成全新的管理理念。(3)增强服务意识创新。高校的科技管理工作要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科技管理人员要把自己放在一个服务者的位置上,多为科研人员着想,营造一个有利于科研成果产生和成长的环境。
2、坚持以人为本是科技管理创新的决定性因素
以人为本理念的坚持是科技管理创新的决定性因素。人是科技活动中最活跃、最关键的因素,也是决定产出科研成果的质量和数量的决定因素。[4]首先,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在管理中必须始终以人为本,体现人文关怀,充分发挥人的主导作用,调动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较大限度地促进科技进步。其次,强化服务意识。信息化管理要求在管理理念上树立管理就是服务的思想,管理者应以人本管理为核心,通过对科研人员的服务来提高科技创新的效率,激发科技人员的潜力,努力实现科技人员而自由的发展。
3、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是科技管理创新的关键
科技管理创新包括管理理论、管理战略、管理体制、管理机制和管理方法等的创新,其中科技管理体制和科技运行机制的创新是科技管理创新的重点和关键所在,对科技管理创新起着决定性的作用。[5]全新的管理离不开有效的管理机制,要建立激发科技人员科技创新活力的有效机制。首先,建立和完善评价机制。[6]要尽快建立和完善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执行多元化评价体系,不断激发科技人员科技创新活力。其次,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是科技人员获取创新成果的不竭动力与源泉,有利于较大限度地调动科技人员的主动性、创新性。其次,加强管理体制创新。科技管理体制创新要求高校改变科技创新管理方式,提高其效率及其管理成果,同时还要求加强管理意识创新,强化管理职能,创新管理模式,提高服务效益等。,实施运行机制创新。运行机制的创新,有利于高校在科研管理过程中形成更大的合力,孵化高校和社会的科技研发项目,促进高校科技产业的发展。
4、科研管理的信息化是科技管理创新的重要手段
科研管理的信息化是高校科技管理创新的重要手段,是高校提高科研管理科学决策水平的重要技术工具。[7]科研管理信息化的核心是对管理的创新,是在掌握管理工作的内涵和单位资源变化的规律基础上,充分运用信息技术,进行管理思维、组织、方法和手段的更新,将整个组织的资源、信息有机地组织在一起,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加快信息流速率,提高科研管理的科学决策水平和效率,从而使决策及时、,并提供量化依据,以强化管理功能,不断增强创新能力。因此,高等学校应加快科研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步伐,顺应信息化发展的趋势,充分利用网络化的特点和优势,加强科研管理创新,深化科研管理改革,并通过处理信息化问题,形成管理新制度。
5、科技管理队伍建设是科技管理创新的重要保障
高校的科技管理人员队伍建设是科技管理创新的重要保障。科技管理人员是科技管理创新的主体,科技管理要不断创新,要求科技管理人员具有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合格的科技管理队伍是了解科技领域的前沿动态,掌握现代的科技管理手段,具有科技管理创新的思维模式,知识面宽、知识能力结构合理以及实践经验丰富的复合型人才。因此,成为高校合格的科技管理人员,首先,要增强创新意识。培养科技管理工作者的创新素质,是推动科技进步与创新的重要条件。科技管理者具有了这种创新意识,才能有效探索当前高校科研管理工作的新特点、新规律,并从各校的实际出发,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搞好科技管理创新。其次,培养创新能力。科技管理创新要求管理人员了解相关学科的国内外发展动态、前沿信息以及国内重要科研机构的学术特长、研究方向等情况。只有这样才能对本校的科研选题、立项、科研发展方向等作出正确的判断和评价,为科技人员提出有益的建议。
高校科技管理创新探究:高校科技管理创新若干问题探究
【摘 要】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高校是科技创新的重要载体,加强高校科技管理创新,对于推动高校科技创新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高校科技管理创新的内涵特征和重要意义进行研究和分析,提出加强高校科技管理创新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高校 科技管理 创新 探究
邓小平曾经说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而且是及时生产力。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高校是科技创新的重要载体和阵地,建立符合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的科技管理新体系,对于促进高校科技工作深入开展、建设“创新型”国家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高校科技管理创新内涵和特征
1.1 高校科技管理创新的内涵
笔者认为,所谓科技管理创新,就是适应我高加强科技开发、应用、创新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根据高校科技管理的普遍规律和一律规律,加强对现代管理理论、管理方法、管理技术的研究和运用,形成新的、更加有效的高校科技管理理念、管理体制、管理机制、管理制度、管理模式、管理方法。
1.2 高校科技管理创新的特征
从上述对高校科技管理创新的内涵分析可以看出,高校社会管理创新应该具有三个方面的特征:(1)高校科技管理创新是高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2)高校科技管理创新是对高校科技管理体系的完善;(3)高校科技管理创新是通过管理创新促进高校科技开发、应用和创新。
2 高校科技管理创新的重要意义
2.1 有利于提高高校科技创新能力
加强高校科技管理创新,能够进一步加强对项目方面的论证、申报、立项以及成果方面的鉴定、专利、应用进行、系统的创新管理,特别是通过加强对科研人员的精神、物质和资金激励,能够激发科研人员科技创新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加强高校科技管理创新,还能够进一步强化“大科研”意识,有效整合高校科研资源,形成大学教学、科技创新、社会服务“三位一体”的运行机制,对于提高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2.2 有利于推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
“重立项、轻产出”、“重研究、轻转化”始终是制约大学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推广的重要因素,也是高校科技管理的薄弱环节。突出表现在一些高校以申请科研项目和争取科研经费为重点,对于科研人员和科研机构的考评主要以数量和资金额度为指标,其结果应用并不在考核范围。目前全国高校科技成果平均转化率只有10%-15%左右。在全国高校经验丰富的深圳大学也只有30%左右。加强高校科技管理创新,能够积极探索科技成果转化的有效载体和平台,特别是通过加强“产学研”合作平台建设,能够较好的解决问题,而且还能够推动我国科技创新工作向纵深开展。
2.3 有利于完善高校科技管理机制
管理机制不够健全,特别是由于人才培养机制、科研激励机制、考核评价机制、专利与知识产权保护机制不能跟上形势发展的需要,是制约高校科技管理水平提升的重要因素。加强高校科技管理创新,能够完善科技管理模式,破解制约科技创新的瓶颈,提升管理工作活力,提高管理工作效率,形成管理工作的强大合力。
3 高校科技管理创新的对策分析
3.1 强化管理观念创新
创新管理观念,是促进高科技管理创新的重要基础。在科技管理过程中,要由过去的“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进一步强化服务意识,转变服务理念,突出服务效果,全心全意、真心实意的服务于高校广大科技人员,真正将服务融入到论证、申报、立项、鉴定、登记、报奖、专利、转化等各个环节,帮助科技团队和科技人员解决各种困难和问题。
3.2 强化体制机制创新
创新高校科技管理体制,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规律和高校科技创新规律、有利于整合高校科技资源整和激发科技人才创新热情的管理体制,合规律的科技管理体制,加强对科技管理的统一加强,充分发挥高校学科交叉、人才雄厚的优势,建立“党委统一领导、管理部门负责、其他部门支持”的大科技管理格局,形成大学教学、科技创新、社会服务“三位一体”的运行机制。创新高校科技管理机制,建立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工作机制,加强科研项目实施中的运行机制管理,完善立项、评价、奖励工作体系,加强科技信息网络建设,构建科学、系统、完善、高效的科技管理机制。
3.3 强化成果转化创新
坚持把专利与知识产权保护、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作为高校科技管理创新的重中之重。全力做好部级重大科技项目争取和服务工作,加强对高校科技资源、科技人才、科技成果的宣传,提升高校科技创新方面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并积极向国家争取重大科技项目。大力推进科技成果“市场化”运作,改变过去以论文、论著、鉴定、申报为主要形式的低水平保护模式,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推广平台建设,健全和完善“校企”合作平台、科技成果宣传推介平台,推动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3.4 强化队伍管理创新
高校科技管理人员在高校科技创新方面具有服务引导、沟通协调、整合资源、传递信息、质量跟踪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加强和创新高校科技管理人员队伍建设,提高科技管理人员综合素质,是推动高校科技管理创新的重要保障,直接关系到科技工作的日常运行。必须进一步加强对高校科技管理人员队伍建设,加强科技管理人员引进、教育、培训、任用、激励、考核、评价、奖惩机制创新,着力提升管理人员的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和业务素质,不断提高管理人员的管理能力、管理水平和管理艺术。
4 结语
加强科技管理创新,必须重点在管理观念、体制机制、成果转化、队伍管理四个方面狠下功夫,着力完善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推动高校科技工作深入开展,从而有效促进“创新型”建设。
高校科技管理创新探究:新时期高校科技管理创新的策略探讨
摘要: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高校的科技管理工作面临着许多机遇和挑战。文章在分析我国目前高校科技管理创新意义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强高校科技管理创新的主要策略。
关键词:高校;科技管理;创新
一、新时期高校科技管理创新的意义
国家创新体系(National System Innovation)是20世纪90年代初在西方技术经济学中兴起的一种理论。1987年英国学者弗里曼在《技术政策与经济运行》一书中提出了国家创新系统的概念,倡导在国家层面推动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创新绩效,主要功能是优化创新资源配置,协调国家的创新活动。进入21世纪,科技创新已经成为国际竞争的主导因素,建设创新型国家,建立和完善国家创新体系,促进科技进步成为世界各国关心的问题。
高校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部门之一,其科技管理肩负着对全校科技发展规划和科技管理政策的制定、实施以及科研项目、科研组织、科研效应等方面进行管理的重任。高校科技管理创新,就是要通过优化包括科技人才在内的科技资源配置,彻底解决科技与经济脱节的问题,实现科技体制的创新,构建有利于鼓励原始创新和导向资助知识产权的新型科技管理模式。高校科技管理创新,既是时代赋予高校科技管理部门的使命,又是高校科技管理自身的需要,同时也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举措,更是高校自身发展的动力和资本。
二,加强高校科技管理创新的主要策略
1 更新观念,增强创新意识 我国高校科研管理至今仍没有彻底摆脱计划经济时代观念的束缚,长期以来的实践也都是停留在“重管理、轻服务”,“重成果、轻转化”的层面上,管理人员还是习惯于像过去那样忙于报项目、列计划、要经费,而不是积极地面向市场,主动地用知识去寻找市场、开发市场。因此,科技管理工作者首先要在观念上创新,以观念创新带动管理创新、科技创新。为此,首先要更新观念,改变传统的“出成果、出人才”的科研目标管理模式,加强产、学、研的结合,积极与企业配合,主动寻求市场,以市场和社会发展的需求为科技工作的出发点。科研管理人员进行市场分析调研,为选题寻找突破口,在科技和市场间建立一套有效的市场传导机制和全新的管理模式,并在此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科技成果的转化能力,实现自身的良性发展。此外,科学研究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它的根本在于不断地探索和创新,作为组织和管理者的科技管理人员更应当具有勇于创新的精神,要勤于学习新知识,感受新事物,要着力提高自身的系统分析能力和对事物敏锐的洞察能力,对学科发展前沿的信息收集分析能力和对科技发展方向的科学预测能力。只有这样,才能用创新思维指导科研工作实践环节,达到科研管理创新的目的。
2 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强化服务意识
人是科技创新活动中最根本、最活跃的因素,激活了人的创造力和积极性,就激活了整个科技工作。因此,高校科技管理者应本着以人为本、以人为先的原则,营造有利于科技人才成长并能充分发挥其才能的宽松的政策环境,要建立科学有效的人才评价机制、科学民主的用人机制,对于那些富有创造精神的年轻的科研工作者,应彻底抛弃那种论资排辈的传统做法,使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得到彻底的发挥,以保障高校科研工作的持续发展;此外,科研管理者还必须增强服务意识,树立“以服务求质量、以质量求效益,以效益求发展”的管理理念,发扬甘为科技事业发展作人梯的精神,真心实意地为科技人员提供信息、建议指导,排忧解难,努力创造一种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机制和范围。
3 加强专利的申请与知识产权的保护
高校是知识产品的较大生产基地。从科学发明、发现,科技成果、专利与非专利技术到学术论著、论文、计算机软件、高新技术产品等,几乎涉及到知识产权的所有领域。从某种意义上说,高校是知识产权这个无形资产的较大拥有者。但由于当前高校广大科研管理人员知识产权意识淡薄,对知识产权的管理不到位,导致知识产权的流失成为高校普遍存在的现象。为加强高校的知识产权的保护和管理,学校可成立专门的知识产权管理机构,把知识产权管理纳入科技计划管理的全过程。首先要加强对专利的申请、管理与保护,可设立专项或配套资金用于专利和知识产权的取得、保护、管理以及具体的实施,并建立相应的专利申请与审查制度。其次,要加强校企合作,重视科研成果的转化。此外,为防止知识产权的流失,应建立相应的制约机制,避免教师或协助教师进行科研的学生在离校时带走学校的科研成果或专利。
4 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管理人员的积极性
正如比尔,盖茨所说:“激励是调动人们积极性、创造性的一种好方法,激励在管理活动中具有积极的意义。对群体成员的激励,是提高全体活动效率的根本前提。”因此,高校在科技管理激励机制中,应体现实事求是和按劳分配的原则。美国行为科学家亚当斯(J.S.Adams)提出的公平理论认为,人都有一种追求公平报酬的愿望,把自己的付出与所获得的报酬同他人进行比较。所以在制定和实施激励措施时,应充分考虑到科技管理人员对其“投入”和“报酬”的相对值的衡量,要切实缩小科研管理人员与教学、科研岗位人员在地位和待遇等方面的差距;在职务晋升方面,学校也应转变观念,大胆在基层管理人员中提拔政治思想过硬、专业理论水平较高、经验丰富且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担任领导职务,较大限度地调动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形成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的有效激励机制。
5 加强队伍的专业化建设,提高管理人员综合素质
当代科技创新对科技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科技管理的高效率,这必然要求高素质的科技管理队伍,要求管理人员具备科技管理的专业水平。日本在总结他们工业发展40年经验时,曾把成功的关键归于“组织起一支能干的科技管理队伍”。而高校科技管理队伍是高校科技管理工作的执行者,是高校科技管理工作的主体。因此,拥有一支素质高、结构优、执行力强的科技管理队伍,是高校实施科技创新的关键所在。针对目前高校科技管理队伍整体学历层次偏低、年龄结构老化、专业和知识结构也不尽合理等现象,首先,要适时引进具备科技管理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充实科技管理队伍,以增强科技管理创新能力;其次,建立培训、进修制度。国内外一些专家认为:传统的一些管理人员或新参加工作的人员,在得到进一步的特殊训练和实际锻炼之前是不能有效地行使科技管理这一重要职能的。培训是提高管理效益的重要手段,目的是使管理人员学科学、懂科学,掌握科技发展的动态,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因此,在不影响日常工作的情况下,有计划地支持管理人员在职攻读相关专业学位,同时创造培训和进修机会,尤其是指导实际工作的短期的培训机会,充实更新其知识,开阔其视野;,可以在部门内部实行轮岗制,实现人员的动态管理和合理流动,充分发挥每个人的较大潜能,让每位管理人员在科技管理的各个环节实践,、深入地了解科技管理工作。
6 加强信息化建设,提高管理效率
大力推进信息化是覆盖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迫切需要和必然选择。而高校科技管理是一种管理智力的高级管理活动,其服务对象和人员素质等都有显著的高智力性、高知识性、高创造性,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人才更加丰富,同时信息需求也更加迫切。因此,高校科研管理也将在网络的带动下进行信息化的发展和变革,信息化的管理作为一种现代高科技管理模式,是高校提高科研管理水平、工作效率,提高科研管理决策水平的重要技术工具,是学校上水平、上层次的有效手段,它有利于科技管理的变革和创新,必将成为管理科学的新趋势,也是科技管理创新的必然选择。
随着国家对创新体系的重视,高校科技创新体系正面临着空前的发展机遇。要实现高校科技管理创新,就要抓住机遇,创造环境,切实提高科技管理人员的创新意识,就要改革现有的运行模式,建立一套适应高校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开发、竞争、激励”的良性机制和体制。
高校科技管理创新探究:关于地方高校科技管理创新的三点认识
摘要:地方高校科技管理创新应该立足自身定位,重科研但不轻教学;尚“精细”但保留“粗放”余地;用实力也挖掘“潜力”。
关键词:地方高校;科技管理;创新;教学
一、重科研但不轻教学
这里的地方高校指主要进行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普通高等院校。从教学与科研的地位和关系角度讲,除国家列为“211工程”的极少数院校属研究型高校外,大多数地方高校属教学型高校。
教学型高校要不要重视科研?反言之,教学型高校不重视科研行吗?从理论上讲,科学研究是现代大学的三大基本使命之一(另外两个是人才培养和服务社会)。就实践而言(地讲,是就现实而言),在我国现行的政府投资政策导向和大学评价导向下,任何一所公立大学,尤其是有生存之虞的地方高校都无法做到不重视科研。
先说政府投资政策导向。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非均衡投入成为我国政府所采取的高校投资指导思想。在此思想指导下,政府对各高校的投入分配跟科研密切相关:“211工程”、“985工程”、各种级别的重点实验室、重点学科、基地、××示范中心、创新团队等名目繁多的建设项目成为政府推动高校进行科学研究的抓手,同时意味着大笔的投资经费,对高校具有极大的诱惑力。高校要想得到这些建设项目,首要的是具备良好的科技实力;高校只有得到政府的这些重大支持项目,获得充足的项目经费,才能进一步提升自身的科技规模和实力,进而提升社会声誉。良好的社会声誉又能吸引的生源。由此可见,高校只有重视科研,才有可能最终在政府投资、高校科技实力、高校社会声誉之间形成良性循环。
再说大学评价。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大学与学生的角色都发生了变化,学生已逐渐从过去那种大学门前的入学乞求者转变为受大学欢迎的顾客,大学也逐渐开始从挑选学生的时代向被学生挑选的时代过渡。在这一时代背景下,各高校展开了生源争夺战。高校争夺生源凭借的是综合实力(也可以说是社会声誉),学生挑选大学依据的是大学评价,而无论是哪一种大学评价――社会组织的大学排行亦或政府开展的高校评估,论及大学的综合实力(综合实力意味着社会声誉),科学研究都处于核心地位。以科技为取向的排名结果对学校的社会地位、教育资源配置、生源流向等具有重要的影响,因而没有一所高校能逃避评价。
然而,地方高校始终不应忘记自身作为教学型高校的定位,对科研的重视还须在确保教学中心地位的前提下。当前,科研篡夺教学中心地位在地方高校相当普遍:由于科学研究在学校的地位大大高于教学,相当多的教师承担教学是为完成工作量,得到一定的报酬,至于教学质量则无暇顾及,课堂外精力主要放在科研上。科研使教师感到心累,科研压力使教师无心向教,这已是不争的事实。殊不知,要保障基本的教学质量需要教师全力以赴,要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更需要教师投入大量的精力钻研教学。从这个角度讲,地方高校应鼓励教师进行教学研究,科技管理政策应侧重奖励教师紧紧围绕教学活动(课程建设、教学内容改革、教材编写、指导毕业设计和生产实习、指导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而从事的科研,将科研为教学服务、科研与教学相辅相成落到实处。
二、尚“精细”但保留“粗放”余地
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强调对大学的科学管理,管理涉及大学作为一个庞大组织运行的每一个环节,科技工作也不例外。有什么样的管理思想,相应地就会制定配套的政策。高校科技管理思想有粗放式管理和精细化管理两极。“粗放”与“精细”都只是相对的概念,由粗放到精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持续改进过程。二者的区别在于前者强调结果,后者注重过程。
精细化管理是指管理活动的化,是建立在常规管理的基础上,将“精细化”管理的思想和理念贯彻到管理各个环节的一种管理模式和思想,强调对每一项管理活动都要制订相应完整、规范的制度,并严格按照制度去执行、去落实,且配有完善的监督检查及奖罚激励机制和措施,使管理活动的各个环节都得到有效控制和规范管理,是一种以较大限度减少管理所占用的资源和降低管理成本为主要目标的管理方式。[1]一般认为,精细化管理是粗放式管理发展的高级阶段,是对粗放式管理长期改进的结果,它注重细节、细致、细化,是高标准、高质量、精益求精、追求的管理表现。因此,近年来有学者提出“将精细化管理思想引入高校科技管理工作中”的观点。[1]
高校科技管理工作引入科学管理思想,吸收精细化管理思想的精华,从粗放式管理向精细化管理迈进,对于加强科技管理创新,提高科技服务质量,推动科技工作科学发展的确大有裨益:科技管理工作的制度化、常规化建设,一方面使热衷科技工作的教师能够有“备”而来,减小心理压力;另一方面能够彰显科技工作竞争的公平、公正,保护教师从事科技工作的积极性。
但是,科学研究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创新”是它的本质特征。这一本质特征决定了科学研究的不可组织性。诺贝尔奖得主、英国科学家马克斯・佩鲁茨把科学发现比喻为莎士比亚戏剧中奇妙的小精灵,往往“会在一个意想不到的角落里突然出现”。他曾说:“科学上的创新是不能够组织的,从上而下的指引将抹杀创新。”[2]科学研究的本源是人类出于对未知世界的好奇驱动而从事的追求真理的探索行为,它是一个思维跳跃的过程,它可能是好长时间的思想积聚如河流拥堵,也可能是瞬间的顿悟如清泉汩汩涌现。鉴于此,建立在平稳的、连续性假设基础之上的程式化管理诸如检查、监督等,对教师从事科学研究活动本身可能是一种打扰、一次不够的诊断。
综上可见,地方高校在引进精细化管理思想来规范科技管理活动的同时,仍然要部分保留粗放式管理模式,科技管理的不同内容采用不同的管理思想:精细化管理主要运用于科研项目的组织申报、立项、审批、结题、科研经费的使用等方面,而对于科研活动的具体开展过程则采用粗放式管理。
三、用实力也挖掘潜力
即使科技综合实力远远赶不上中央部属的研究型大学,地方高校也会有科研方面的拔尖创新人才,诸如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等。这少数科研人才是地方高校开展科技活动的重要支撑力量,尤其是重大科研项目立项的依靠力量,因而在地方高校科技管理中备受尊崇与重用。有科研实力,能够受到重用,既是地方高校科技管理重视人才的表现,也是教师个体自我价值、自我实现得以彰显的幸事。
不过,地方高校的科技管理在重用极少数拔尖创新人才的同时,还应充分挖掘教师队伍中的科技潜力,尤其是对尚未成科研“气候”的青年工作者,为学校科技工作的持续开展培养人才,储备人才。当前高校引进人才的“门槛”较高,青年工作者往往有着良好的科学训练背景,具备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潜力,但与已经取得较好科技声誉的博学教授相比,他们科研资源获取通道受阻,导致科技实力发挥不畅。
事实证明,勇压重担是高校培养人才、储备人才较为有效的一条途径。具体到地方高校的科技管理方面,勇于在青年工作者身上压重担,主要指科技管理政策适当向青年工作者倾斜。常见的做法是,规定某些科研项目主要面向青年工作者,减少青年工作者科研立项的竞争,增加他们科研立项成功的几率,逐步锻炼青年工作者主持科技活动的能力。另外,地方高校的科技管理政策还可以鼓励重大科研项目立项中青年教师的参与。青年教师参与重大科研项目既可以增长见识,学习科研工作者从事科技活动过程中的整体构思、集中攻坚以及协调能力,又能够丰富他们从事科技活动的经验,增强申报高水平科研项目的信心。
要想科研后继有人就应帮助青年科技工作者成长甚至脱颖而出,地方高校科技管理政策对青年工作者的扶持还可以进一步体现在主动与学校人事政策的沟通上,适当放松职称评聘政策带给青年工作者的压力,为其创造一个专注于学术的环境。否则,迫于现实的生存压力,青年工作者即使得到科研资源,从事科技活动也很容易受功利驱动,不能够静下心来进行独立思考,不利于杰出科研成果脱颖而出。
高校科技管理创新探究:高校知识科技管理创新研究
一、对知识管理的探索
人们一开始研究的管理莫过于人本的管理。而知识的管理就是建立在其基础上的,之后又结合了新型的经济形式加以创新。目前对于知识管理体系的研究大体分为三个方向:行为研究、技术研究及综合研究。支持行为研究的专家认为对于知识的管理就是对人们的管理。同意这个观念的专家大多数具备心理学、哲学以及工商管理的教育背景。他们往往对于一些偏文学方面的理论有所研究。同时他们也比较注重个体的行为与发展。因此,这些专家的观点则是认为知识管理的改变对于人类的行为与技能改变是至关重要的,并且这也是一个动态、复杂的过程。而支持技术研究的专家则与行为研究的专家的观念是不同的,这些专家有着工科类,诸如信息类、计算机类的教育背景。他们认为对于知识的管理就是对于整体信息的管理。他们通常研究并开发计算机网络、软件或者硬件等相关的产品。同时在研究的基础上不断实现公司的管理模式、经营结构等方面的数字化与自动化。对于知识管理体系的第三大研究方向则是综合研究。支持综合研究的专家认为知识管理不仅是对人类的管理和信息的管理,还需要将人与信息统一起来进行管理。综合研究需要将人类的创新意识与信息的处理能力相结合,同时增加其对于环境的应变能力。同意该观念的专家不仅对管理学与文学有造诣,同时具备良好的信息技术能力。他们不仅增强了行为研究与技术研究的联系与交流,还推动了知识管理的进步,从而使知识管理更加完整。知识管理与综合研究的理论相吻合,其目的在于在对的时间将正确的知识传递给最合适的人,使得他们可以作出好的选择。
二、高等学校科技管理的创新
对于知识的管理需要人员与人员之间合作,并且通过文化的创新与知识的共享来达到最合理的管理。因此,高等学校为了增加各自的实力,必须要在知识管理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科技创新的管理。而对于科技创新的管理尤为重要的则是观念的改变,其次是技术的创新和制度的改革。
(一)观念的改变。所有管理的创新与变革的前提是观念的改变。知识管理是一种全新的思想,其实质是以人类为中心,同时以信息为管理手段,通过对知识的交流与分享来实现管理知识,从而提升了组织结构的创新能力与反应能力。高等院校科技创新的任务,不仅仅是令知识达到信息的共享,还需要通过刺激的机制使得各高校的教授与老师进行不断的学术交流,从而达到知识管理的不断创新。因此这就需要各高校的领导者具备一定的素质。一是要建立新型的管理观念,通过网络、计算机等技术,对管理过程与管理对象进行数字化的管理,从而达到技术管理的组织。二是高校的领导者需要重视人性化的管理。目前,高校的教授与老师已经成为了当今高校实力的主要参考指标,这就需要我们在管理的观念上进行不断的改变,应当充分提高高等学校普通员工的创造性。三是各个高校还应该进行不断的合作,以达到知识的融合。当今社会,竞争者之间的合作已经是一种必然的趋势,而对于知识的管理更加需要竞争对手相互合作,因为知识的管理本身就是一种建立在知识的共享基础上的方法,需要团队与人员之间的不断合作,以达到科技创新的目的。
(二)技术的创新。技术创新大都是指新产品的研发以及其应用和推广等活动。技术创新和基础的科学研究是有所不同的,但是其可以以基础科学作为依据,来进行一系列的实验与创新。技术的创新主要包含产品的创新,过程的创新以及技术的传播。产品的创新,顾名思义是指产品的技术发生了变化,它可以是对现有产品的技术改进,也可以是对新产品的技术改变。而过程的创新又被称为工艺的创新,它是指商品在技术上发生了变化。技术的传播是指技术通过市场的渠道进行扩散。高等学校作为集科研、教育于一体的集体,拥有着占全国百分之五十以上的技术人员,因此在国家的科技创新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三)制度的改革。对于改革制度首当其冲的应当是优化经营者、所有者与劳动者之间的关系,使得每个方面的利益都得到充分的体现,其次是不断调整与完善规章制度,使得其各项要素都能发挥较大的作用。对于高等学校制度的改革我们可以从以下三方面进行。及时,要对当前科技型的企业进行产权的分理,通过一些资本主义手段来使得企业与学校的关系分离;第二,高等学校需要成立技术的转让机构,通过多种方法来宣传学校科技的成果,使得企业对现有的科技进行购买或者入股,从而实现技术成果的传播和应用。第三,构建合理的激励模式,鼓励知识的共享与创新。激励的手段有多种,其中最为重要的应当是股权的激励。我们可以允许高等学校制定与其相关的政策,来激励科技工作人员的积极性。
三、高校科技创新的对策建议
高等学校是知识较集中的一种集体,其教授、专家及知识分子的比重很高,所以高等学校对于科技的创新应当建立在他们的隐性知识基础上,同时需要加以信息化的手段。
(一)加强信息化建设。高等学校应该建立一些供职工进行学术交流、信息共享的平台,不断达到学校内部的知识管理的信息化。通过这个平台,我们可以得到一系列数据的收集与反馈。比如,一些共同文件的保管与下载,科技工程的实施与验收等工作。这些都可以通过这个平台进行统一的网络化管理。这样一来,一方面可以使得知识进行相互交换,从而达到共享的目的;另一方面还增加了知识管理的效率,减少了职工学习知识的成本。
(二)建立共同学习的组织结构。当前社会发展迅速,因此知识的更新速度也在不断加快,高等学校应该尽快建立学习小组进行共同的学术交流。通过团队的学习活动与不断的培训来增加高校的科技创新素质。在这样的交流与学习带动下,教师职工将会不断地进行自我学习,不会像从前那样进行被动学习。因此高校建立学习小组是十分有用且有必要的,与此同时在小组学习的模式下,知识也会被不断地传播与扩散。
(三)对研发人员进行有效的管理。高等学校的教师职工拥有着丰富的知识存储,是一笔巨大的财富。但是由于其工作成果很难衡量。因此在高校中有着较强的自主性。对于教师职工的管理不能采取强制的办法,应该以信任、尊重为条件,更加合理地对他们进行管理,从而使得他们的才能被充分地使用与利用。这样高校教师职工的知识才可以更加充分地进行共同交流,高等学校科技的创新才会更加丰富。
作者:刘磊工作单位:南京邮电大学科技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