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浅析初中生物课教学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篇浅析初中生物课教学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浅析初中生物课教学

浅析初中生物课教学:初中生物课教学中探究式学习探讨

摘要:探究式学习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类似于科学家探究活动的方式获得科学知识,并学会科学的方法和技能、科学的思维方式,形成科学观点和科学精神的一种学习活动。在生物教学中怎样引导学生开展探究学习,教师要不断提高综合素质,充分综合利用农村独特生物自然条件,以教育培养目标为主线,充分发挥学生课堂主体作用,做到精讲多练,讲授与电化教学融合,理论教学与实验融合,实验教学与校外实践融合,形成利用农村得力条件的探究式教学模式,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初中生物;探究式学习;教学实践

初中生物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面向全体学生,着眼于学生发展和终身发展的需要;提高生物科学素养,理解科学的本质以及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倡导探究性学习,力图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领悟科学的本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勤于动手、积极思考,逐步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农村初中的生物教学条件得到较大改善,尤其体现在实验教学条件方面,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不断提高综合素质,充分综合利用农村独特生物自然条件,以教育培养目标为主线,充分发挥学生课堂主体作用,做到精讲多练,讲授与电化教学融合,理论教学与实验融合,实验教学与校外实践融合,形成利用农村得力条件的探究式教学模式,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初中生物新课程标准中提出的“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理念,主要目的在于转变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的多种能力的挖掘、发展,培养学生的探索、创新意识。探究式学习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类似于科学家探究活动的方式获得科学知识,并学会科学的方法和技能、科学的思维方式,形成科学观点和科学精神的一种学习活动。笔者结合自己在生物教学中怎样引导学生开展探究学习谈谈自己的一些认识和做法。

一、积极转变观念

教师要积极转变教学观念,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主动适应新课程改革的发展,正确理解科学探究的含义,充分认识到探究性学习的重要性,认真学习新的教学理论,不断更新自己的思想,并与自己的教学实践结合起来。

二、改变教学模式

探究式学习不同于一般的教学模式,要创设科学探究的情境,让学生真正置身于科学探究中,运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感觉自己真正像科学家一样在研究生物学科中的现象及问题。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通过实验操作、调查研究、信息搜集与处理以及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活动,最终获得知识、技能,发展情感与态度,实现价值观。值得教师注意的是,创设的问题情境既要有探究环节,还必须有探究内容,探究内容要与教学内容紧密衔接。

三、传授探究方法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平常的生物教学中,直接传授给学生知识远没有教会学生科学探究的方法重要。例如,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我们就要大胆地走出去,把探究空间延展到田间和村寨,而不仅仅局限于课本和校园,了解田间和村寨生物的同时,还要学会对调查的生物进行归类,为以后的探究作好准备,并且初步认识生物的多样性以及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在传授探究方法的过程中,初中生物教材中关于“生物与环境”的内容是对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方法训练的绝好素材,可以设定多种探究情境和生物种类,让学生自己设计一个科学探究的活动方案,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让学生自始至终参与教学活动,了解学习过程,学生自然就学会思考,知道怎样学习,在亲自经历这样一个个探究活动以后,顺其自然地学会了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四、指导课外实践

初中学生刚刚接触生物学科,对生物学有较强的新鲜感,对生物学科中的各种现象比较好奇,这就为我们在以后的实践课打下坚实的基础。但也存在一些问题,这些新生还没有系统学习生物学知识,在课外实践时会遇到不少问题,面对这些问题,学生不知道如何来解决,如何克服实践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教师要综合考虑课外实验题的难易程度,科学命题,并在课外实验的过程中加强指导,对课外实验过程中有可能出现的问题或困难充分预判,并制定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这样,课外实验出现的问题不仅能得到有效的解决,更能让学生明白科学实验的严谨性,体会到实验成功的喜悦感,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强化他们的科学探究意识。

五、合理进行分组

每个学生的能力有强弱,有的学生善于思考,有的学生勤于动手,要想让实验取得成功,并且达到预期的实验效果,分组显得尤为重要。教师要充分了解每个学生的特长,将他们进行合理搭配,充分发挥每组成员的作用,实验效果才会得以显现。因为本人是班主任,所以对学生的特点和个人能力了解得比较透彻,在分组实验时,按照学生兴趣爱好、能力大小进行搭配,充分培养学生的协同合作能力、实验动手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讨论表达能力。同时,在分组实验中,教师还要随时观察每组的实验状况,关注每个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表现,并适时加以鼓励和帮助解决问题,充分培养学生的实验兴趣和实验信心,从而有效地激发他们学习生物课的兴趣。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农村初中生物中的探究式教学需要通过不断的实践来加以完善。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的总结探索,农村初中生物探究式教学模式将更加完善,农村学校生物教学质量将不断提高。

作者:彭勇 单位:重庆市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教育委员会

浅析初中生物课教学:初中生物课教学问题与改进策略

摘要:针对目前初中生物课存在的重视程度不够,学生无兴趣学,教师无信心教,教学方法单一等现状和问题,提出了教师加强对生物课的情感投入、注重教学方法的创新、积极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改进策略。

关键词:初中生物;教学现状;改进策略

初中生物是一门比较基础的、贴近生活实际的课程,它所研究的生物的构成、功能、发生发展的规律、生物活动对环境的影响等内容都与人类本身以及生活息息相关。随着生物科学的迅速发展,它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也越来越多。所以,在初中阶段的生物课程开展中,要让学生认识、了解生物,懂得生物学习的意义,并积极改进教学方法,以促进生物课教学的有效性。

一、学习生物课的意义

生物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它和人们的生活、农业生产、环境保护等都有着紧密的联系。比如,食品的保鲜、提高树木移植成活率等,都需要用生物方面的知识作指导。另外,在一些对人类生存发展有巨大影响的技术中也有生物学的参与。比如,转基因食品、克隆技术、试管婴儿等。在初中阶段学习生物,能让学生对自己所生活的世界和一起生活在地球上的其他生命有着更真切、更具体的认识。初中生有着强烈的好奇心,生物科学能够很好地满足他们对这个世界的探索欲望,促进他们的身心发展。另外,生物教学离不开科学实验,大量的实验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而且对他们的思维发展也很有益。同时,学习生物还可以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因为生物课程不仅能够让他们形成生物的知识结构,而且能让他们在深入了解世界和生命之后,更科学、更客观,也更感性地看待生命,看待他们生活的世界。

二、生物课教学现状

(一)重视程度不够

应试教育体制下,生物由于在考试中并不能起到较大影响,所以一直被师生们归为“副科”,难以得到重视。绝大多数学生将主要精力用在对考试影响比较大的“主科”上,而放弃学习生物,或只是觉得背好知识点就能把考试应付过去,因而放弃了对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的改进。

(二)学生无兴趣学,教师无信心教

在小学阶段作为生物课的前身,“科学”课在学生中是比较受欢迎的,学生觉得很新鲜,充满好奇心,但是到了初中,生物课的知识点愈来愈多,也更加抽象和复杂,学生理解起来难度越来越大,难免对生物学习失去了兴趣。而教师往往因为内心对生物课不重视,课堂讲解缺乏新鲜元素和吸引力,很难让学生积极活跃地投入学习。

(三)教学方法单一

教师在上生物课时基本上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缺乏探索性和创新性。教师在课堂上只是单纯地将知识点讲给学生,很少与学生进行互动,也很少借助教具和多媒体等新式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过分单一,很难让学生积极接受并深入理解课堂内容。

三、生物课教学改进方法

(一)加强对生物课的情感投入

这种情感投入应该是多方面、多方位的。首先,生物课不受重视的现象不仅是某个教师或学生个人能够在主观上决定的,学校或者更上层管理机构的方针政策才是真正的领航标,只有认识到生物课的重要性,才会真正促进初中生物教学的完善。其次,教师的情感投入尤为重要,因为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始终是起主导作用的,教师会在教学中将自己的情感、态度传递给学生,学生感受到教师的情绪,自然会调整自己的情绪。另外,如果教师对于课程投入更多的心思,那么整个课堂教学活动就更富有知识性和趣味性,更能吸引学生,学生自然会在有意或无意中改变以往对于生物课的态度。

(二)注重教学方法的创新

目前,生物课堂无法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状况,跟多年来教学方法单一、缺少变化有很大关系。想要让生物课堂活跃起来,教师就要尝试多种新鲜有趣的教学方法,带给学生全新的感受,这自然会增强学生对生物课的兴趣。比如,可以采用情感教学法,通过具体的教具让学生产生切实的感受。比如讲到节约用水,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呈现缺水地区的艰难生活,让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还可以采用参与式教学法,根据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展现出的行为特点和发展趋向,适时给予引导、肯定,鼓励他们学习的信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积极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教师想要协调好教学方针、理念与具体实施过程的关系,协调好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以及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这都与其自身的综合素质有着密切的关系。而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来源于其自身不断的学习过程,作为教师不能满足于能够完成教学任务,还要有更深入、更长远的要求。生物教师们不但要加强对教材内容的学习,而且要留心随着时代的发展、生物知识的更新,在教法、教育技术方面也要积极提升,这样才能真正胜任生物课的教学工作。总之,改善初中生物课教学现状,任重而道远,既需要有关教育管理部门的重视,也需要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

作者:邹凯 单位:吉林省长春市第六十八中学

浅析初中生物课教学:浅谈初中生物课教学中课前预习重要性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学校的课堂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学生在课堂上的自主地位有了空前的提升,教师的角色也在悄然变化,显得预习的重要性,“活动单导学”模式的课堂,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得以较大限度的提升,教室的角色俨然成了配角,这更是突显了课前预习的重要性。

一、课前预习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自学能力

课前预习实际上是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对即将所学知识进行的自学。在学校教师能教给学生的只是最基本的、最起码的知识。大量的新知识还需要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不断的去探索,去自学。因此,学生从小就培养自学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预习正是过渡到自学的必要步骤。记得有位名人也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确实,对孩子来说,读书,不仅仅是学会一些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学习。自主学习是一种最强的学习能力,这种能力的培养需要一个过程,需要老师的指导。在课前,指导学生进行预习活动是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主要途径。综观国内外各种学习理论,无不强调“预习”这一环节。在新课标教学中,预习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去获得新知识的活动。例如:学生在预习课文时遇到不理解的字词,就可以运用老师平时教给的方法或者运用工具书等去理解。扫清阅读障碍后再根据老师教给的分段方法理清文章脉络。这样一来,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方法就可以得到充分的运用,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长此以往,学生的自学能力就会得到提高。

二、课前预习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预习使学生提前对本课的知识有个宏观的了解,通过事先查读、摸索和选择生物学习方法,独立地获取了一些知识。通过预习,学生首先可以大体了解课堂上的内容,明了哪些知识不易理解,哪些知识已经掌握,再进一步思考和分析出其难易程度、知识结构,从而选择生物学习的方法、途径等。在整个预习的过程中,学生的自学能力得到了有效的训练和培养。这种授之以“渔”的方式可以让学生在今后的生物学习中抓到更多的“鱼”。

三、课前预习有利于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45分钟的课堂,学生要自始至终保持注意力是很难做到的,能保持35分钟就不错了。如果课前不预习,那么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往往带有盲目性和随意性,主体作用很难充分发挥。而学生预习后带着问题投入新课的学习,课堂学习时就更有目的性和针对性,就能更出色地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而老师在上课时也就不需花很多时间去逐字逐句地分析,可通过学生质疑问题,有针对性讲解,这样既省时又省力,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地位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才有坚实的基础。

四、课前预习有利于学生提高听课效率

学生在预习新课文时,会有不懂的内容,这属于正常现象。课本中看不懂的地方,往往就是教材的重点、难点,或学生学习中的薄弱环节。弄懂这些不明白的地方,恰好是学习深入的关键所在。预习时可以把这些看不懂的地方记下来,上课时特别注意听老师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这样,听课的目的非常明确,态度积极,注意力也容易集中,听课效果肯定会好。传统教育观念往往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处于主动的、的地位,学生则是被动的、从属的。这样的教学模式无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新课标目标下的教学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强调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活动单导学”模式的课堂更是强调学生的主体。课前预习作为新课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可使学生较好地改变自己的认知前提条件,对新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比较容易,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提高学习兴趣,学习积极性也会随之调动起来。

五、课前预习有利于学困生扭转学习被动的局面

学习困难的学生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基础不牢,已学的知识不巩固,课后用于复习、做作业的时间也相应增加,以致愈学愈困难,造成“恶性循环”。为了扭转这种被动学习的局面,提高每一堂课的听课质量,减少用于复习、做作业所费的时间。有效的办法是争取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预习。经过预习,一方面,由于学习了需要掌握的旧知识,扫除了听课中的一些障碍,课堂上可以听懂,或基本上可以理解,增强了学习的信心;另一方面,因为上课听懂了,课后用于复习的时间相应减少,做作业的速度相应加快。预习虽然用掉了一些时间,但从听课、复习和作业的效率上得到了补偿。时间一长,就能赢得一定的时间,用在回头系统地复习过去学习这门学科时没有弄懂的地方,或遗忘了的地方,从而使学习逐步转为主动,学习成绩也相应会上升。

浅析初中生物课教学:浅谈初中生物课教学中的探究性学习

摘要:《生物课程标准》指出,生物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学习的目标,又是学习的方式[1]。在现行《生物学》新教材中增添了不少生物探究性活动,如"观察与思考"、"实验"、"调查"、"探究"等内容,通过形式多样的生物探究性活动激发学生求知欲,让学生能在"做"中"学",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等科学探究能力。

关键词:探究性活动;创新;探究能力

在新一轮课改中倡导的教学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 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转变学习方式为突破口,变被动接受式学习为主动探究式学习,强调了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能力的培养。在《生物学》新教材中添加这些生物探究性活动旨在于增强实验教学,让学生参与和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与交流;学生通过科学的分析、综合的思维过程获取知识。这一过程为学生提供了探究的平台,让学生有较多的思考和讨论的空间,使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敢于实践的能力得到培养。因此,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如何着手于生物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是实现生物学新教材课程标准的关键之一。

1.耐心组织探究活动,分组选题

生物探究性活动形式多样,仅利用课堂的40分钟是很难 上好生物探究性活动 的内容,更不用说学生是否掌握和深入理解该知识点的本质。因此,教师应针对自己目前所任上生物教科书(如七年级上册)里所有的生物探究性活动耐心地把有探究价值的内容挑选出来改成生物探究性活动,有计划、有组织开展探究性活动,在开展探究性活动时,先指导学生做好 探究计划,要求学生在课前以分组(全班的同学分为四大组,各大组选不同题进行研究,各大组内又以2人或3人小组为单位,同时进行同一选题的研究。例如:"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观察草履虫"、"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测定种子萌发率"、"二氧化碳是 光合作用必需的原料吗?""植物的呼吸作用"等)形式完成相关探究实验活动,通过这样做出来的活动结果,既有小组内的横向比较,又有大组内各小组的纵向比较,使学生所得的结论更科学、更切合实际。

2.把握探究原理,激发学生的探究欲

在开展探究活动前,教师应根据实验目的,通过设计疑点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剖析问题,探讨原理,并围绕实验的重点和难点设计实验方案。也可以参考书本的实验方案 ,引导学生从实验步骤、实验方法等方面进行适当的改进,加深对实验原理的理解与掌握,这样就可以帮助学生进行知识迁移,灵活地处理各种问题,促进学生的自主思考,自主学习,把握实验原理,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如在做"观察草履虫"的实验,最主要是想让学生懂得更多关于原生动物的生活习性以及在实际中的应用。于是在学生在做实验前,教师应提前教会学生如何寻找、培养、观察草履虫。尤其是通过设计改进草履虫的饲养方法。学生们在设计草履虫培养液时,根据草履虫生活在营养丰富的有机物液体中的原理:有的学生用开水泡稻草,将其浸出液冷却和过滤后作培养液;有的学生把稻草煮熟后再熬一 段时间,冷却后作培养液;有的学生在开水中加入葡萄糖作培养液;有的学生直接用臭水沟中的水作培养液等。这样,既能有效激发学生深入了解草履虫生活习性的和实际应用的兴趣,又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3.大胆改进,鼓励创新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要难。”体现创新首先是问题要有创新。在实施教材的实验中往往会受不同程度限制,尤其是方法。因此学生在熟悉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对课本中原有的实验方案认真研究分析,发现实验中存在的不足,有针对性的提出改进方案,使其方案与原方案相比更加科学、可行、简约。如在做“植物的呼吸作用”的实验中,学生就对实验材料产生了质疑,他们会想出了萌发的种子,植物的其他部分会不会呼吸呢?学生就发挥想象,并找到各种材料回来做实验(如:茉莉花的茎、叶、花、土豆、草……)。结果发现取回来的材料只要还鲜活,没有枯萎,这些材料都能使封闭的瓶子内出现小水珠,点燃的蜡烛放进瓶子时会熄灭,瓶中导出的气体都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活材料的保温瓶的温度比灭活材料的保温瓶的温度高,从而推导出活的材料都产生二氧化碳、水和能量,都能进行呼吸作用。在实验过程中,学生按自己的实验方案实验,自主选择对比实验组,得出结论。让学生勇于参与研究和改进实验方案,学生的兴趣得于高涨,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4.深入讨论,激发思维

讨论是一种很有效的学习交流方式,它体现出在不同的思想撞击中下必能产生智慧的火花。深入对实验结果的讨论,必然会激发学生极大的探究欲和热情,这样更显示出学生对其的自主能动性,以及创新思维也得到鼓励,有了主动交流对比与体会的欲望。如"植物的呼吸作用"这个实验中如何检验二氧化碳这个环节里,有很多学生一次就成功,但有些同学经过反复多次实验才成功。学生在实验后谈论成功与失败的原因时,很多学生才明白自己为什么会失败,并总结出该实验的要领。与此同时,学生除观察到实验目的直接 相关的现象外,可能还发现其他一些奇异现象。如在"测定种子萌发率"实验中,学生发现萌发后的豆苗会出现紫色的部分,产生了很多的疑问。这 些奇异现象的发现正是学生敏锐观察力的体现,也是再次探究的起点和契机。教师在实验教学中应及时抓住学生的一闪之念,加以指导,就可能有所发现;从而激发学生灵感,延伸研究兴趣;培养敏锐观察力和辨别领悟能力及独立探究的能力。

5.认真评价,提升探究能力

学生做活动的实效如何,往往与评价是否有效密切相关。评价的方式可以多样,有效的评价方式,意味着活动过程和得到的结论应符合科学,从而可以评价。如在"植物的呼吸作用"这个实验中检验二氧化碳环节里,让一些实验做得不好的或实验失败的学生可谈谈失败原因,指出失败的教训,由学生 谈论后总结作出评价:换盖子时要快,同时不能让瓶子晃动;倒水速度要快,以免气体泄露;导管要插到澄清石灰水的底部;石灰水不能太多,不然效果不明显等。因此,在每次探究活动完成后,教师都要认真地启发学生进行自我评价,从而培养学生严谨、慎 密的科学探究态度,提升他们的探究能力。

浅析初中生物课教学:多媒体技术应用于初中生物课教学中的作用

摘要: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多媒体技术与教学的联系日益密切,教学模式焕然一新。生物是一门理论性、实践性、社会性极强的学科,知识内容广泛,传统的教学方式学生感觉枯燥无味。多媒体技术集文本、图形、图片、图像、影像等多种信息于一体,根据需要融合、贯通生动地再现。本文试就多媒体技术应用于初中生物课教学中的作用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应用;初中生物课教学;作用

一、难点、重点的突破

1、微观世界宏观化

生物教学的重要原则之一是直观性原则,生物教学内容绝大部分是微观内容,例如微生物、遗传物质,学生理解很不容易。多媒体技术真实、生动、形象地显示生物的生理活动,展示生物的宏观世界和微观世界,例如讲述染色体和DNA的关系,多媒体课件演示一个细胞,将细胞核放大,让核内的染色体放大,一个螺旋化的染色体出现在学生面前。接着染色体解开螺旋变成丝状染色质,截取一段放大,自然而然地看到是由DNA分子和蛋白质组成。一个由大到小的变化,微小的染色体放大分解,,学生了解染色体和DNA分子的关系,理解和掌握生物学中的微观世界的变化。

2、抽象内容形象化

生物教材的一些抽象概念依靠挂图、幻灯片等手段是讲不清楚的,这部分知识是教学的难点,多媒体技术变难为易,变抽象为具体,学生容易理解和掌握。例如讲述ABO血型系统时,传统的是讲述和版画结合,板画为辅,语言讲述为主,虽然强调了重点,但是不真实,没有动感。多媒体技术显示了生理过程,变抽象为具体,学生的感性认识增强了,枯燥乏味的生命运动变得有趣生动:演示血液正常情况和凝集后的两张照片,接着显现四个大小、形状一样的红细胞,细胞表面有不同形状表示的不同凝集原,展示ABO血型是由红细胞表面的凝集原不同划分的,随后呈现人类血浆中含有的两种凝集素,每一凝集素A、B带有图形缺口,分别与凝集原A、B组合,动画演示多个红细胞凝聚成团以及凝集反应现象,出示:输血前为什么要鉴定和怎样鉴定血型?理解起来就很轻松了。

3、静态问题动态化

细微、动态、抽象是生物生理的特点,例如细胞的分裂、血液的流动、尿的生成,这也是教学的难点、重点,教材图文并茂,图是不动的,不容易理解,多媒体技术以图形的移动、定格、闪烁、解说、色彩变化表达教学内容,问题迎刃而解。例如讲述“花的受精过程”,多媒体课件演示:一颗黄色的花粉粒轻轻飘落于柱头上,呆了一会渐渐萌发,花粉管一点点伸出,一点点生长、伸长,花粉管形成的两个精子随着花粉管的伸长渐渐移动,随着花粉管从珠孔进入,伸入到胚囊。随后两个精子从花粉管出来与卵细胞和两个极核融合,荧屏的注字变为受精卵和受精极核,进行闪烁。这―过程把书本知识变静为动,变无形为有形,变抽象为直观,教学难点的突破了。

二、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1、音像结合充满乐趣

俗话说兴趣是好的老师,浓厚的兴趣驱使学生专心致志学习,主动汲取知识。教师必须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和兴趣,创设一个直观形象、生动活泼、富有趣味的学习情境。例如讲述“血管与心脏”时,多媒体动画和视频多侧面、多角度地显示心脏的动态收缩,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促使学生积极思考,掌握与理解心脏的主要功能。接着画面进行动态分割,体现心脏的内容结构,吸引学生观察心脏的几个腔、房,室壁的薄厚,和心房、心室相连通的血管,瓣膜开放的方向以及血液的流向。轻松解决了 “四腔、血管、瓣膜、血液流动方向相统一”这一难点,有效的区别动、静脉、毛细血管的知识。因此,生动的画面、丰富的内容、启发性的问题等创设了丰富教学情境、愉快和谐的学习气氛,进而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求知的欲望和学习兴趣。

2、课堂教学容量的增加

多媒体技术的同一屏幕囊括多个画面,可以把多个画面短时间快速展示,演示相关影视资料、图片,播放电视新闻或教学节目,扩展课外知识,增加知识信息量,了解社会现象和科技发展动态。和传统的教学相比,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和空间,教学内容充实丰富,教学形式多彩多样,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多媒体制作复习课、专题复习、习题课、总结课的课件,将复习提纲、知识网络、题目、试卷内容直接演示于屏幕上进行讲解,大大减少了抄题、解答及板书的时间,增加了课堂教学的容量,提高学习效率。

3、人机交互教学效果的强化

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是教师顺利地实施教学内容的前提,因此,教师必须注意教学反馈。电脑出题,学生练习实践,掌握每一名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反馈给教师,接着因材施教,有的放矢。例如:判断、选择题,学生解答正确,电脑立即表扬学生,一声清脆的 “棒极了!”、“真聪明!”,有时候给你献上一束鲜花,学生自然高兴,学习兴趣大增;学生解答错了,电脑屏幕上显示提示信息“再想想”,配以音乐,启发动脑。及时反馈,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自己的进步,自己的不足,“知耻而后勇”。

综上所述,多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在生物教学中的作用越来越大,然而,教师必须看到多媒体带给我们的便利与优势,看到它的不足,充分发挥其教学中的优越性,妥善解决存在的弊端,处理好学生、教师、多媒体三者之间的关系,发挥更好的作用,让学生学习更轻松,让教学活动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