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土地资源管理改革探析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篇土地资源管理改革探析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土地资源管理改革探析

土地资源管理改革探析:土地资源管理规划改革路径探析

摘要: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我国当前土地资源管理规划上还存在灵活性不足、协调性不足、前瞻性不足等诸多问题,导致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也受到了严重的阻碍。要想推动供给侧改革,提高土地资源管理规划的合理性和灵活性,必须要从国家发展战略高度去考虑,采取多措并举、统筹兼顾的方式,文章对此展开详细的分析。

关键词:土地资源;管理规划;供给侧改革;路径;探析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我国的土地资源越来越紧缺,作为生产的及时要素,土地资源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也是我国的重要战略资源之一。我国相关部门必须要重视土地资源管理规划,按照中央提出的第十三个五年规划要求,对土地要素进行优化配置,从而推动供给侧改革,达到提高我国经济发展质量的目的。

一、土地资源管理规划的特点和要求

作为生产的及时要素,同时也是国家重要的战略资源之一,土地资源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这是因为土地具有以下几种属性,一是土地的不可替代性。土地的用途虽然可以根据需要进行变更,但是作为一个特定的空间载体,土地的位置是无法变动的,而且土地的用途一旦确定之后,在短时间一般是很难发生变化的。因此,土地资源管理规划必须要具有高度的协调性,对各方利益主体的土地需求进行统筹兼顾。二是土地的不可再生性。我国的经济发展大多数都建立在土地消耗的基础之上,但是土地资源具有不可再生性,也往往很难对其本来的面目进行恢复。因此,从一定的角度去看,发展对土地会造成破坏,而且这破坏几乎是长期性的。因此,土地资源管理规划必须要有较强的前瞻性,将土地保护和经济发展之前的矛盾降到最小或者直接化解,防止土地的低效供给和无效供给甚至是过渡供给。三是土地所有权的公有性。我国有关法律法规上明确规定,乡村的土地归集体所有,城市的土地归全民所有,表现出了土地所有权的公有性,如果土地资源管理规划不能对土地资源进行合理的规划,这不利于经济的长期发展。因此,土地资源管理规划要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做到统筹兼顾,要合理规划稀有的土地资源。

二、目前土地资源管理规划存在的问题

(一)灵活度不够

当前我国针对土地的使用制定一系列的制度,比如土地收储制度、城市统一的用途管制制度等,导致土地使用的灵活性大大降低。土地使用者虽然可以按照这些制度对土地的用途进行变更,但是变更的程序非常繁琐,要经过层层审批,花费的时间比较多。以目前的收储制度为例,一块土地从收储一直到出让,需要花费许多年的时间,而且还具有较强的不确定性。除此之外,工业用地出让的时间过长,就可能会造成低效用地等问题,这是对土地资源的一种极大浪费。

(二)协调性较差

土地资源管理规划部门对土地资源进行管理规划的时候,必须要针对各方的利益做到统筹兼顾。但是当前针对土地出让通常采取“挂牌”方式,导致一些与产业政策鼓励发展方向相符合而且质量优等的项目无法获得土地,尤其是一些正处在创业起步阶段的微小企业。挂牌方式可以让政府获得较高的土地收益,而且操作非常简便,但是结果通常都是谁出价较高谁得。一些传统的企业由于多年的积累,在经济上具有较强的实力,因此在土地出让上往往有先发优势。而一些具有创新能力但是经济不足的企业却拿不到土地,土地资源管理规划缺乏协调性。

(三)前瞻性不足

因为土地具有不可再生性和不可替代性,即使土地的用途能够改变,但是在短时间内是很难实现的,发展对土地会造成一定的破坏,而且这个破坏几乎是长期性的,所以土地资源管理规划部门在进行土地管理规划的时候需要考虑,但是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这一点并没有得到有效的落实。在目前的土地资源管理规划中,没有有效结合人口变化、产业特点、发展规模以及不同地区发展方向。对于新增的建设用地,我国采取计划管理的方式,国土资源部门每年都会定期下达供地的数量,地方政府部门再根据市场需求以及产业发展自行决定供地结构。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往往因为信息的有限性。当地的地方政府无法及时预测和调整土地需求状态,没有有效的衔接土地供应安排与产业结构调整目标、人口分布和地方经济发展。

三、土地资源管理规划供给侧改革路径的探析

(一)明确土地管理规划责任

土地是我国生产的及时要素,土地资源的管理规划对我国经济的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土地资源管理缺乏前瞻性和灵活性,我国的经济发展也将会受到重重阻碍。土地资源管理规划相关人员必须要明确土地管理规划责任,结合国家的发展计划,从宏观的角度对土地进行管理规划,同时还要针对区域城市发展定位,从中观的角度去设计。这些都需要有大量的信息数据作为支撑,土地资源管理规划部门要具备长远的战略眼光。土地资源管理规划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任务,土地资源的管理规划需要有专门的人才,并且要反复进行权衡,才能确定最终的方案。鉴于此,我国必须要尽可能早的对责任部门进行明确,落实责任,从顶层往下进行结构设计,这样才能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加强对土地资源管理规划的重视,这样才能实现供给侧改革目标。

(二)站在国家发展战略高度对土地

进行管理规划曾经说过,要想处理问题,必须要抓住主要的矛盾。土地资源管理规划存在多方面的矛盾和问题。在大的方面,土地资源管理规划与产业发展规模、速度、方向以及发展空间都有着紧密的联系,对我国的持续发展能力和综合国力有着间接的影响;在小的方面,土地资源管理规划与人们生活、出行和居住的便利程度息息相关。因此,我国的土地资源管理规划部门在对土地资源进行管理规划的时候,要站在国家发展战略高度去进行考虑。在规划管理的过程中要做到与能源发展规划、城乡发展规划以及人口发展规划等统筹兼顾,从顶层开始设计规划。具体地说,土地资源管理规划部门在对土地资源管理进行规划的时候,首先要从大的方面进行考虑,比如环保要求、基础设施标准、城市发展规模以及城市发展方向等,限制政府的自主发展,无论政府如何去发展,都必须要达到这个标准。可以作为微观有标准、中观有目标、宏观有计划,从而提高土地资源管理规划的有效性,完成供给侧改革任务。

(三)采取多种方式相结合对土地进行利用

我国有关法律法规明确规定,乡村的土地归集体所有,城市的土地归全民所有,因此,土地的所有权表现出公有性的特点。我国的土地资源管理规划应当抓住这个特点,对这个制度的优势进行充分利用,采取多种方式相结合的措施对土地进行利用,一般来说,对土地进行利用的方式有很多种,例如出让、售卖、转让、租赁等,土地资源管理规划部门可以结合土地用途以及土地使用者的需求等选择合适的管理方式。比如,如果为了增加土地利用效率,可以使用“租赁”的方式。一些传统的企业有雄厚的实力,如果土地资源管理规划部门采取“出让”的方式,这些企业就具有先发优势,而一些新兴产业、具有较强创新能力但是经济不足的企业就无法获得土地的使用权。如果采用“租赁”的方式,以利润率作为主要的参考指标,就可以增加一些新兴企业获得土地使用权的可能性。而且租赁土地的方式还可以实现土地收益的分摊,防止政府的一些短期行为出现,提高土地资源管理规划的灵活性和前瞻性。综上所述,我国土地资源管理要想实现土地资源的较大化利用,推动供给侧改革,必须要站在国家发展战略高度对土地进行管理规划,采取统筹兼顾的方式,明确土地管理规划责任,从而达到促进我国经济稳定、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土地资源管理改革探析:土地资源管理实践教学改革与创新

【摘要】土地资源管理是一门新兴的集经济学、法学、管理学、区域学等诸多学科为一体的综合学科。其学科性质决定该专业兼有管理与应用双重性质,实践教学在高校本科人才培养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对贵州大学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和存在问题的调查分析,提出实践教学改革的建议。

【关键字】土地资源管理;实践教学;改革与发展;对策与建议;创新

贵州大学为了落实《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文件精神,自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开设以来,不断的开展培养方案的修订和一系列的课程体系改革工作。目前,学校已建立了通识课程—学科大类课程(专业必修、专业选修)—专业课程-个性课程—创新创业课程及实践这一阶段式循序渐进课程培养体系,为土地行业培养了一大批所需要的高级专门人才。但是,与社会发展需求相比,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教学中还存在不足。

1实践教学现状

1.1课程体系设置较完善,但缺乏科学的安排

我校土地资源管理本科专业课程设置包含管理学原理、土地管理学、土地利用规划、土地经济学、不动产估价、土地法学、土地资源学、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制图等核心课程。在这些核心课程的基础上,我校还开设有土壤学、环境生态学、地图学、资源与环境价值评估、土地信息系统、专业外语、地质地貌、矿产资源管理、土地调查与评价以及城市规划原理与设计等选修课程。纵观全国众多高校,我校在课程设置上存在交叉重复的问题。例如,《地籍管理》与《土地管理学》内容有重叠之处。其次,一些重点课程如土地政策分析与评价、国内外土地管理前沿、房地产相关课程并没有在我校课开设;不仅如此,一些应用型很强的课程如CAD专业制图并没有在必须课的设置当中,加之专业选修空间较少,不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专业素质。

1.2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模式

我校土地资源管理本科专业是在公共管理学院下开设。在公共管理学科背景下的“三无”学校——“没有建设专门的实验室,没有成立相应的研究机构,没有建立实习基地”,仅以课堂讲授作为培养学生的全部环节[1]。由于教学设备缺乏及教学经费不足,以及教学师资水平有限,导致不得不重理论,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无法满足教学要求,除在及时、第二学年开设了校内测量实习外,甚至没有开设有专业比较重要的实习,如土地调查、不动产估价等;一些专业重要软件如Mapgis、Mapinfor、Arcgis也未能在相应学年向学生开设。

1.3实习基地建设滞后,学生缺乏良好的实践条件

实践教学建设滞后,校地合作甚少,学生没有一个良好的实践条件。仅仅学习理论知识,不能发挥很好的将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缺乏实践动手能力。本科教学中缺乏相应的教学和科研基地,甚至没有专门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实验室,很多实验课和课带实验课程都只是借助别的学院的实验室完成,严重发阻碍了学生的专业技能学习[2]。

1.4缺乏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体系

我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有一套比较完善的理论教学考核体系,但是,由于学校缺乏实践教学基地和教学条件,因此,忽略了对实践教学的考核评价,仅以实践教学大纲和指导书的编制情况作为的考核评价标准,缺乏科学合理的考核标准体系。

1.5实践教学水平不高

实践教学是巩固理论知识和加深对理论认识的有效途径,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员的重要环节,是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和提高动手能力的重要平台。但我校土地资源管理系中,虽然高级职称教师的比例较高,但是缺乏专业的实验人员,且实验人员自身能力有待加强。因此,实践教学水平滞后,造成教师不得不只重视理论教学,而轻视实践操作技能的提高。

1.6缺乏实践教学创新精神

我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实验教学基本从属于各门理论课,实践教学体系未理顺,实践教学环节与实际应用脱节,基本上是流于形式。实践教学设施及基地不健全、不完善更加阻碍了实践教学的开展。一些教师总体设计和开展实践教学的能力欠缺,对实践教学目标的定位模糊加上由于长时间开展教学工作引起的由于教学倦怠等等这些主管因素和客观因素共同决定了我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缺乏实践教学创新能力,这将会降低了实践教学的质量,严重阻碍该专业的发展前景。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是一个综合性较强、理论性与实践并重、各学科交叉的专业,强化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有针对性的培养社会急需的专业复合型人才是实践教学改 革的必由之路。近年来,我校在认真总结本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认真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一些探索性的措施。

2实践教学改革创新

2.1调整实践课程体系,优化培养方案,完善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体系

为了突出“技术+管理”复合应用型人才的专业要求,培养具有计算机应用、测量、制图、规划、估价等基本技能,能在国土、城建、农业、房地产以及相关领域从事土地调查和评价、土地利用规划、地籍测量、土地管理、不动产评估、房地产经营管理,能胜任管理、科研、工程和教学等工作人才。我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积极开展了实践课程体系的调整工作。专业实践教学包括课内教学实验实习和集中实践教学环节两个部分。构建了包括课内实习、专业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论文等实践环节,包括一、二年级的课内实验和实践,三年级的软件应用实习,四年级的专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为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

2.2创新土地资源管理实践教学模式——基于知识-能力-实践-创新四位一体的教学模式

在完善学科教学体系的基础上,遵循“循序渐进式”实践教学模式[3],针对不同学年合理的、有针对性的开设相应课程,分阶段培养:在这个新的循序渐进的教学模式下,明确各阶段的学习方向及任务,让学生更好的掌握专业所需的专业知识及技能,达到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社会培养更多创新型人才。

2.3分析国际形势,与时俱进,有针对的培养国家急需创新型专业人才

众所周知,国土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最基本的资源。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国际化进程的加快,资源消耗快速增长,加之我们人口众多,土地资源相对不足,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并未根本转变,经济的发展仍然以环境为代价,资源供需矛盾日益加剧。资源问题已成为我们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土地资源管理面临前所未有的新形势和新任务。因此,必须分析国际形势,有针对的培养急需创新型专业人才。这类人才不仅注重培养学生在学术科研方面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更注重培养以适应用人单位的实际需要,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型创新人才。研究型与应用型两种模式并进共同构建学生应用知识和技术解决生产、服务、管理等方面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

2.4结合实际,搭建实践平台,构建“单位-学生-学校”三位一体的教学培养方式,共创三赢模式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是一门专业性和实践性都非常强的专业,各高校应按照“循序渐进式”实践教学模式分阶段开展实践教学工作。结合实际情况,积极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实践条件,构建“单位-学生-学校”三维一体的教学培养模式。将各项实习与地方政府或相关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及公司有机结合起来,给予学生适当的报酬。实习中学生技能学以致用又可以获得一定的生活补贴,进一步提高了其实习的动力,可以促成单位、学生和学校三方共赢的局面。

2.5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努力打造一支强有力的实践教学团队

坚持“理论教学为基、实践教学为要、科研教学为辅”的教学原则,加强教师培训,尤其是专业实践教师,以中青年教师和实践教学团队为重点,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合理引进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致力于建立一支结构优良、实践教学及科研能力较强、适应复合型人才培养需要的教学团队[4]。

2.6创新实践教学体系,优化管理长效机制

真正的实践教学应当是一个从学生入学到毕业的一个完整的过程。各高校应改革“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思路,秉着理论教学服务实践教学的原则,创新实践教学体系。以“全过程实践教学”为主,将整个实践教学贯穿到整个学习过程中[5]。

3结束语

实践教学是培养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宽口径、厚基础、复合型”创新人才的重要手段[6],我校应本着“基础+特色”的办学思想为指导,以专业技术型专业定位和社会急需型人才培养目标为办学方向,结合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自身的广泛性、实践性、交叉性等特点,制定了的实践教学方案,遵循合理的人才培养创新模式,将实践教学贯彻落实到本科生的整个培养过程中去。学校也将继续努力探索,从优化实践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模式、完善实践教学体系等对土地实践教学进行改革,并在整个实践教学过程中加强教学管理和质量监控,建立有效的实践教学管理和考核机制,完成实践教学的任务和目标,为社会培养一代代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技术人才。

作者:林丽 单位:贵州大学

土地资源管理改革探析:高校土地资源管理GIS教学改革研究

摘要:GIS是高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中的重要课程,是学生掌握该专业知识、技术的核心工具。因此,首先介绍GIS课程的教学特点,以及存在的问题,然后提出具体改善的办法与措施,希望可以促进土地资源管理专业GIS课程的教学质量,为国家培养出的土地管理人才。

关键词:高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GIS课程;教学改革

地理信息系统又被称为GIS,它是多个学科交叉的产物。该系统主要借助计算机技术、工程理论、信息等,对有空间内涵的地理数据进行分析与管理,以便为国家相关部门进行土地规划、地理研究,以及地籍管理提供属性数据和图形数据。同时,在处理这两种数据中,主要依赖于GIS,可以说该课程在土地资源管理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探讨高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GIS教学改革非常有必要。

一、土地资源管理GIS课程的特点

1.教学内容更新速度快,时间短。一方面,由于GIS依赖于计算机网络技术,属于一门新兴的课程。然而,当前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的速度非常快,在此基础上要求GIS的内容与时俱进,不断更新。另一方面,当前很多专家致力于GIS的研究,新的理论、成果层出不穷,有力地促进了该课程的深化与发展。以上两点说明GIS教学内容必须紧跟时代的步伐,在更新内容的基础上注入新鲜血液。

2.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在土地信息处理的过程中,需要在采集数据的基础上,实现数据的分析与管理,并做好储存方面的工作,因此GIS教学的实践性非常强。为了提高工作的质量,除了要学习专业的软件知识以外,还应该融入大量的理论知识教学,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独立操作的能力,充分掌握GIS中关于处理土地工作的全部技术。

3.对数据的精度有很高的要求。与GIS在汽车导航、农业等行业中的应用比较,将GIS运用于土地资源管理中,具有更高的精度。比如在进行地籍管理工作中,经常因为边界的权属发生法律纠纷,如果稍微出现差错,就会给当事人带来很大的损失。因此,在处理土地数据、图形的过程中,必须严格控制误差。

4.学生个性化差异突出。由于GIS课程依赖于计算机技术,计算机基础的好坏是影响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同时,再加上学生兴趣、爱好的差异性等因素,都会对该课程的学习产生一定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学生在GIS课程教学中表现为水平的不均衡,尤其是在实践教学中更为明显,也就是说部分学生学习困难重重,部分学生需求得不到满足。

二、土地资源管理GIS课程存在的问题

1.实验环境落后。土地数据处理需要很强的技术,因此对教学设备的要求非常高,包括计算机硬件设备、软件设备等。但是与政府部门的设备相比,学校的教学设备很不充足,而且比较陈旧、落后。实施设备的更新换代,需要昂贵的资金,然而很多高校面临经费匮乏的问题,因此必须完善实验环境。2.教学内容滞后。近年来,国家对土地资源的重视度越来越高,不断扩大了对GIS技术研究的力度,在此基础上,促进了新技术、新方法的研究与应用。因此,高校在GIS课程教学中,应该与时俱进,积极将新的知识、技术融入教学内容中,为教学内容注入新的血液。

三、实施GIS课程教学改革的办法与措施

1.学校方面。首先,合理设置教学的方案。具体要求为:参考土地资源管理方面的实际案例,合理设置教学的重点、难点,对学生进行有针对地指导,使其充分掌握GIS的基础知识、应用方法。其次,由于GIS技术内容比较枯燥,难以理解,教师应该积极采用借助电子地图、操作演示等方法,降低内容难度,积极培养学生的兴趣,从而提高教学内容。再次,除了现有教学资源外,要不断引入近期的研究成果、理论,以满足知识的更新要求,同时可以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阅览网上资源,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面。,学校应该不断投入教学资金,改善实验环境,给学生创造充足的实验机会,不断提高数据处理技术的水平。同时,还要培养一支的、专业的GIS技术教师,为学生做好专业的指导、教育工作,不断提高教学的质量。

2.社会方面。为了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有必要利用社会资源,为学生开辟GIS第二课堂。国家针对GIS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并在相关计划中明确表示,学校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应该在利用校内资源的基础上,积极争取各种有价值的校外资源,让学生充分参与到更多的土地资源科研项目、教学实践地基,以及企业生产项目当中。这样,不但可以在科研项目中贡献自己的力量,而且可以使学生不断强化GIS技术的运用能力,有效解决实际问题。

3.学生方面。当前,由于学生计算机、兴趣、爱好的差异性,导致在GIS课程学习中的个性化差异。针对这种现象,可以实施动态分组,以及分层的教学模式,从而在满足学生个性需求的基础上,不断提高教学的整体水平。另外,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挖掘学生自身的潜力,发挥他们在科研中的创新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为国家培养出土地资源管理、GIS应用技术方面的人才,解决土地管理中的实际问题。

四、结束语

土地资源非常稀缺,必须加强管理。国土部门在土地规划、研究的过程中,需要利用GIS技术进行数据的管理与分析,所以必须提高GIS教学的质量。当前,高校GIS课程教学内容陈旧、实验环境落后等因素,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只有加大资金的投入力度,改善实验环境,引入新的科研理论、成果,培养一支专业的师资队伍,才能提高教学的质量,为国家培养出的土地资源管理方面的骨干。

作者:黄倩 单位:河南城建学院测绘工程学院

土地资源管理改革探析:土地资源管理专业GIS教学改革

摘要:

GIS是高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中的重要课程,是学生掌握该专业知识、技术的核心工具。因此,首先介绍GIS课程的教学特点,以及存在的问题,然后提出具体改善的办法与措施,希望可以促进土地资源管理专业GIS课程的教学质量,为国家培养出的土地管理人才。

关键词:

高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GIS课程;教学改革

地理信息系统又被称为GIS,它是多个学科交叉的产物。该系统主要借助计算机技术、工程理论、信息等,对有空间内涵的地理数据进行分析与管理,以便为国家相关部门进行土地规划、地理研究,以及地籍管理提供属性数据和图形数据。同时,在处理这两种数据中,主要依赖于GIS,可以说该课程在土地资源管理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探讨高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GIS教学改革非常有必要。

一、土地资源管理GIS课程的特点

1.教学内容更新速度快,时间短。一方面,由于GIS依赖于计算机网络技术,属于一门新兴的课程。然而,当前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的速度非常快,在此基础上要求GIS的内容与时俱进,不断更新。另一方面,当前很多专家致力于GIS的研究,新的理论、成果层出不穷,有力地促进了该课程的深化与发展。以上两点说明GIS教学内容必须紧跟时代的步伐,在更新内容的基础上注入新鲜血液。

2.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在土地信息处理的过程中,需要在采集数据的基础上,实现数据的分析与管理,并做好储存方面的工作,因此GIS教学的实践性非常强。为了提高工作的质量,除了要学习专业的软件知识以外,还应该融入大量的理论知识教学,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独立操作的能力,充分掌握GIS中关于处理土地工作的全部技术。

3.对数据的精度有很高的要求。与GIS在汽车导航、农业等行业中的应用比较,将GIS运用于土地资源管理中,具有更高的精度。比如在进行地籍管理工作中,经常因为边界的权属发生法律纠纷,如果稍微出现差错,就会给当事人带来很大的损失。因此,在处理土地数据、图形的过程中,必须严格控制误差。

4.学生个性化差异突出。由于GIS课程依赖于计算机技术,计算机基础的好坏是影响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同时,再加上学生兴趣、爱好的差异性等因素,都会对该课程的学习产生一定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学生在GIS课程教学中表现为水平的不均衡,尤其是在实践教学中更为明显,也就是说部分学生学习困难重重,部分学生需求得不到满足。

二、土地资源管理GIS课程存在的问题

1.实验环境落后。土地数据处理需要很强的技术,因此对教学设备的要求非常高,包括计算机硬件设备、软件设备等。但是与政府部门的设备相比,学校的教学设备很不充足,而且比较陈旧、落后。实施设备的更新换代,需要昂贵的资金,然而很多高校面临经费匮乏的问题,因此必须完善实验环境。

2.教学内容滞后。近年来,国家对土地资源的重视度越来越高,不断扩大了对GIS技术研究的力度,在此基础上,促进了新技术、新方法的研究与应用。因此,高校在GIS课程教学中,应该与时俱进,积极将新的知识、技术融入教学内容中,为教学内容注入新的血液。

三、实施GIS课程教学改革的办法与措施

1.学校方面。首先,合理设置教学的方案。具体要求为:参考土地资源管理方面的实际案例,合理设置教学的重点、难点,对学生进行有针对地指导,使其充分掌握GIS的基础知识、应用方法。其次,由于GIS技术内容比较枯燥,难以理解,教师应该积极采用借助电子地图、操作演示等方法,降低内容难度,积极培养学生的兴趣,从而提高教学内容。再次,除了现有教学资源外,要不断引入近期的研究成果、理论,以满足知识的更新要求,同时可以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阅览网上资源,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面。,学校应该不断投入教学资金,改善实验环境,给学生创造充足的实验机会,不断提高数据处理技术的水平。同时,还要培养一支的、专业的GIS技术教师,为学生做好专业的指导、教育工作,不断提高教学的质量。

2.社会方面。为了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有必要利用社会资源,为学生开辟GIS第二课堂。国家针对GIS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并在相关计划中明确表示,学校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应该在利用校内资源的基础上,积极争取各种有价值的校外资源,让学生充分参与到更多的土地资源科研项目、教学实践地基,以及企业生产项目当中。这样,不但可以在科研项目中贡献自己的力量,而且可以使学生不断强化GIS技术的运用能力,有效解决实际问题。

3.学生方面。当前,由于学生计算机、兴趣、爱好的差异性,导致在GIS课程学习中的个性化差异。针对这种现象,可以实施动态分组,以及分层的教学模式,从而在满足学生个性需求的基础上,不断提高教学的整体水平。另外,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挖掘学生自身的潜力,发挥他们在科研中的创新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为国家培养出土地资源管理、GIS应用技术方面的人才,解决土地管理中的实际问题。

四、结束语

土地资源非常稀缺,必须加强管理。国土部门在土地规划、研究的过程中,需要利用GIS技术进行数据的管理与分析,所以必须提高GIS教学的质量。当前,高校GIS课程教学内容陈旧、实验环境落后等因素,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只有加大资金的投入力度,改善实验环境,引入新的科研理论、成果,培养一支专业的师资队伍,才能提高教学的质量,为国家培养出的土地资源管理方面的骨干。

作者:黄倩 单位:河南城建学院测绘工程学院

土地资源管理改革探析:高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遥感课程教学改革

摘要:为适应培养实践型、创新型人才需要,在分析高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遥感课程教学现状的基础上,从优化教学内容、增强实践环节、改进教学环境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改革方案,旨在提高学生利用遥感技术解决土地科学领域问题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土地资源管理;遥感课程;教学改革

从1980年国家科委制订遥感科技发展规划以来,遥感信息技术逐步应用于国家决策、土地资源调查、环境保护、灾害监测、国防建设等各个领域,为人类认识国土、开发资源、监测环境、研究灾害以及分析全球变化提供了新的途径。近年来,全国从事遥感的企事业单位发展势头迅猛,利用遥感技术开展科研及工程应用类项目日益增多,各级测绘、土地、林业、农业、水利等相关企事业单位,对于遥感技术应用及二次开发等人才结构与人才素养的需求也在不断快速增长。目前遥感专业的应届毕业生备受用人单位青睐,2015年本科应届生的就业率达到91.74%。此外,全国有120多所高等院校的农学类、地理科学类、测绘类、土地资源管理类等专业均设置了与遥感相关的课程。随着就业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企事业单位致力于提高自身的技术与综合水平,也不断要求遥感技术人员需熟练掌握常用软件信息处理技术(如Erdas,Envi、PCI及Matlab等),同时具备应用和创新能力。因此迫切需要高校遥感课程向实践应用和创新能力方向改革,以便满足国家各个领域对于遥感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

一、土地资源管理类遥感课程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遥感课程是高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本科生专业基础课,致力于培养学生学习遥感图像处理与应用的基本理论与处理技术,熟练掌握图像解译与计算机分析的能力,能在国土、城建、农业、房地产及相关领域从事土地调查与评价、土地利用规划、地籍管理等领域的专业技术人才。目前该课程的教学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缺少与专业学科发展相融合、学生基础相适应、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特色教材。目前,各高校沿用的理论教材中,陈述彭、赵英时及孙家m主编的教材适合遥感专业,梅安新的遥感导论适合在非遥感专业中普及。近年来,相当一部分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教师借助遥感信息处理技术在全球变化、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土地利用规划、节约集约用地分析、土地整理与复垦、耕地保护、农村居民点演变、宅基地退出机制、新型城镇化、生态响应机制等科研领域取得了良好进展,但目前使用的教材在应用方面的介绍尚没有纳入近年来的相关热点与研究成果,沿用教材与本专业特色之间缺少衔接。

2.课程实践方式单一,未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遥感课程的主要特点在于理论与实践高度结合,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可以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抽象的理论知识,并能够较快地培养起软件操作和实际应用能力。由于学时所限,目前多数高校的遥感课程设置45学时,其中实践课程15学时左右;理论教学内容为实践教学内容的两倍,实践教学也以常规上机操作为主。遥感课程的实践环节应该同时包括上机操作和野外实地考察。通过一定课时的野外实践,学生们可以更清楚地明了遥感图像目视解译与地物类别之间的内在联系。此外,遥感课程缺少与专业发展相结合的科研项目及实践案例的讲解与练习,使得学生大多停留在书本上理解知识点,即便学会了简单的上机操作,也难以深入掌握理论知识并灵活运用到真实案例中,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

3.实验所用的遥感图像数据不够丰富,加大了实践教学中图像对比、融合及变化等分析的难度。部分高校购买了多种不同分辨率的遥感影像数据并建立了影像数据库。然而仍有一些学校的地学类专业缺少实验科目所需要的遥感影像数据,大部分依旧采用地理空间数据云,USGS等网站的免费数据,这些免费遥感影像数据的精度达不到足够的标准,难以让学生充分认识不同影像数据的特点及用途,不利于学生对于遥感图像处理技术与方法的掌握。

综上所述,遥感图像处理在教学过程中需结合具体案例,从课程结构、内容体系、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调整,使课本知识与实操紧密结合。同时,还可以通过安排学生们适当学习相关的软件二次开发,培养学生的技术创新、自主学习与实际应用能力。

二、遥感课程建设与改革探讨

1.加强土地资源管理类遥感教材建设,更新遥感图像处理与应用教学内容体系。结合当前社会对于遥感应用领域人才需求进一步更新教材,修订完善教学大纲,开展基本原理教学内容、体系和方法改革的讨论和研究,编写出版具有本专业特色的课程教材。教材可从绪论、理论基础、应用技术及实际应用这四个部分编写。绪论部分,在对遥感的基本概念、遥感系统进行阐述的基础上,结合当前国内外的热点领域、方向、经验及成果展开叙述,并进行对比分析,力求学生掌握遥感在土地资源管理领域的应用趋势。理论基础包括遥感的物理基础(地物波谱原理;多光谱遥感、高光谱遥感、微波遥感数据的本质区别)以及平台概述与传感器原理的介绍,通过问题引导及应用举例的方式,使学生熟悉地物电磁波谱特性并了解成像原理。应用技术包括图像预处理(图像辐射校正、几何校正、图像增强及融合)、图像目视解译(目视解译原理与方法、认识图像识别特征、遥感像片判读)、图像的计算机解译(模式识别原理;监督分类与非监督分类;多种特征提取常用方法)及变化检测四大部分,实习设计部分包括ENVI/ERDAS软件在b感图像分类中的应用、遥感与GIS、RS集成应用等内容。编写教材时,应注重各种方法的基本原理、特点、适用范围等,强调掌握技术原理和方法及软件实现手段。再将目前国内外在土地资源管理领域的实际案例放进遥感应用章节中。

2.实施多样化理论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提高理论教学效果。基础知识教学时,教师们应改变传统的教学习惯,通过多媒体教学、互动式教学、课堂讨论等多样化理论教学方式的交叉使用,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实操能力,并构建起一种师生良性互动的有效机制。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关注与指导。在理论学习中引导学生自主思考,为学生营造有利于其自主创新学习的课堂氛围,提供生动而具体的材料,培养起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带着兴趣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去。新型的课堂教学应强调学生间的互动,可以给学生小组一定的时间就某个有价值的关键问题进行讨论,并在课堂上有各小组代表进行交流,在积极与他人互动讨论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教师在此过程中主要扮演活动指导者的角色,同时也是活动平等的参与者,为遇到难点的学生提供帮助与建议。教改应倡导一种“自主学习课堂”的教学模式,该模式下理想化的学生参与课程流程应是“在预习中提出疑问―在交流中自主探究―在教师讲解中反馈问题―在得出结论后重新消化知识”。在理论教学完成后,再对主要知识点进行串讲,并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及将来的解决土建,从而让整个教学体系趋于完整,教学过程有的放矢。

3.增加上机实践与野外实践环节,促进教学与科研的结合,实现理论与实际的对接。为了提高学生实操能力,实践课程的安排应遵循从简单到复杂的原则,在遥感课程课堂教学中,穿插一定课时的上机操作与野外实践课程,遥感数字图像处理涉及的原理和算法很多,因此上机实践环节需要教师将课堂教学中的理论知识与上机实验教学中的软件操作紧密结合,使学生真正理解并熟练掌握遥感图像处理的重要功能。需要与课题讲授的内容相穿插的实践操作部分包括:辐射校正与几何矫正、图像增强处理、目视解译、计算机分类以及图像变化检测。实验课通常使用Erdas或ENVI软件作为平台,并采用AVHRR、MODIS、TM、SPOT、QuickBird等多种分辨率的影像作为实验数据,对应不同的理论模块逐一进行各项实验内容的演示与操作,学生们在教师引导下完成实验内容,并及时收集学生们的实验结果,了解学生对于实验内容的掌握程度,并及时其中存在的问题予以说明,为下一轮实验教学总结经验。实践表明,学生们参与上机操作的意愿较高,对于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能够及时向教师反馈,实验效果良好。这种理论知识和实验内容相互交叉、反馈式学习的方法提高了学生们对于遥感图像处理软件的操作水平。

野外实践教学重在培养学生正确认识不同地物的反射光谱特征及其差异,帮助学生掌握地理学、土地资源学、地貌学、城市规划等相关课程的原理,培养学生野外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对考察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条件、经济区位、地形地貌等内容的综合考察流程与方法,满足现阶段土地资源管理专业遥感课程、土壤地理学课程、地貌学课程等实践教学的需要教学与科研需要。

在制订野外实践教学计划时,要正确处理好理论教学、上机实践与野外实践教学之间的关系,将野外实践教学作为遥感图像处理课程中的有机部分予以统筹安排,制定相应的野外实践教学计划,编写野外实践教学大纲,切实提高野外实践教学的质量与效率。

4.改进教学环境资源,加大软硬件的投资,进一步完善师资队伍建设。由于受到实验教学条件和师资等因素的限制,遥感专业旧有的传统教学模式与实践课已不能满足当前教学发展的需要。因此教学环境的更新建设将是教学改革的新重点,也会成为传统教学的有力补充。具体来看,教学环境的改革应主要集中在加大软硬件的投资建设与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两个方面。软硬件条件的好坏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基础,对于优化教学设施与环境,提高学生实践操作的兴趣及重视程度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学校应重视遥感图像处理专业实验室的建设,配备大容量、高性能的计算机硬件以及Erdas、ENVI、Arcgis、PCI等专业处理软件,为实践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另外,部分院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缺少遥感精品课程,可以通过尽快组织精品课程申报与建设,整合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实验室的课件资料、教师队伍、遥感数据、科研成果、实际案例及硬件设施等各项资源,搭建网络学习平台,推广发展网络学习,保障教师与学生之间及时有效地进行信息交流和共享,大大提高教学效率。

对任何课程来说,师资队伍关系着教学改革成败以及教学效果的好坏。学校应提高教师的准入门槛,一线教师应达到研究方向紧跟学科前沿,授课方面不枯燥乏味,授课过程中能与学生积极互动,对实践课中出现的问题能够快速解决等基本条件。学校还应努力提高在职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秉持“请进来、走出去”的工作思路,为教师参与科研项目提供更多的机会,以期拓展教师培训渠道,为课程改革提供支持,提高本课程教学队伍的整体水平,形成的教师团队。除此以外,可以继续加强教研教改的研究,通过教改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提高教学质量,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还应加强科研与教学的相互促进,并引导学生开展大学生创新课题申报,使学生以小组团队方式共同研究土地资源管理领域的热点问题,达到以项目促学习的目标,增强学生学习创新能力。

三、总结

遥感图像处理是当前国土资源、环境监测、灾害预警等领域的重要应用技术之一。在新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航天技术的快速发展为遥感发展与应用带来了难得的黄金阶段,遥感业务所服务的对象也因此不断得到扩展。遥感课程作为时下最热门的学科之一,各大高校应更新教学手段与方法,致力于培养适应国民经济发展所需要的遥感专业技术创新与应用人才。高校遥感课程教学改革应立足于常年教学经验与科研成果,结合院校的专业特点,针对教学内容、教学环境、教学方式进行探索。我们应对传统理论与实践教学脱节的教学方式予以改进,通过课堂教学、上机操作与野外实验教学有机结合、相互交叉、及时反馈的方式指导学生掌握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采用教学传授与科学研究联合培养的模式,指导学生参与具体的科研与实验项目,使学生能具备一定的程序开发素养和技术创新能力。在未来的教学实践中,遥感课程的教学将不断予以调整与完善,丰富教学手段,适应遥感学科的发展,并能够基于当前社会与市场对遥感技术人才的需求,不断为社会培养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都达到标准的型人才。

土地资源管理改革探析:土地资源管理规划供给侧改革路径探析

摘要:土地资源既是生产的及时要素,也是国家不可多得的战略资源。但是当前土地管理规划上却存在前瞻性、协调性、和灵活性不足等方面的问题,制约着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要把土地管理规划放在国家发展的战略高度取考虑,明确责任、统筹兼顾、多措并举,提高土地运用效率,提升我国经济发展质量。

关键词:土地资源 管理规划 供给侧改革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要优化土地等要素配置,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土地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空间载体,是最基本的生产要素,其事先的合理规划和有效配置具有影响产业结构调整及优化生产力布局的特有功能。土地资源的科学管理规划对经济的未来发展具有一定引领作用,必须做到未雨绸缪。

一、土地资源特性和管理特点分析

土地资源既是生产的及时要素,也是国家不可多得的战略资源。因为土地具有以下主要属性,一是不可再生性。社会经济的发展往往是以土地的消耗为代价的,但是土地资源不可能凭空多得,往往也无法再恢复本来面目。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发展对土地的破坏是长期性的。这就要求土地的管理规划要科学合理具有前瞻性,化解经济发展和土地保护的矛盾,避免土地的无效供给、低效供给,甚至从短期看是有效供给但从长期看是过度供给。二是不可替代性。土地为生产提供空间载体,其用途可以变更,但是土地的位置。而且土地一旦确定使用用途后,短时间也难以变化。这就要求土地的管理规划要具有协调性,统筹兼顾各方利益主体的土地需求,不能简单地机械地放手让市场进行土地资源的配置。三是土地所有权的公有性。我国法律规定城市土地归全民所有,从村土地归集体所有,具有明显的公有性质。从以上两点也可以看出,土地的公有性质为土地的节约集约利用创造了先决的制度条件,反之,如果规划部门不能有效解决土地寻租的问题,统筹兼顾、科学合理的管理规划稀有的土地资源,也势必造成土地资源的大量无效供给和低效供给,不利于经济长期发展。

二、当前土地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土地规划前瞻性不足

当前的土地供应规划,不能与不同区域城镇的发展方向、发展规模、产业特点、人口变化等相协调。当前我国对新增建设用地实行计划管理,供地数量由国土资源部每年定期下达,供地结构由地方政府部门根据产业发展和市场需求自主决定。实际执行过程中,由于信息的有限性,地方政府部门很难对地方发展和市场对土地的需求状态做出及时有效的预测和调整,土地供应安排与地方经济发展、人口分布、产业结构调整目标经常会发生不相适应的状况。比如,大城市土地价格飞涨、交通拥堵,部分中小城市出现鬼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等。

(二)土地规划协调性不足

土地规划应当兼顾各方利益,但当前采用的土地“挂牌”方式出让的方法,有可能会导致一些符合产业政策鼓励发展方向的品质项目不能获得土地,尤其是处于初创阶段具有发展潜力的小微企业无法获得土地。自2007 年不少地方都采取“挂牌”方式出让工业用地,挂牌方式操作简便,政府的土地收益高,不过结果往往是 “价高者得”。在“价高者得”的规则下,由于传统行业具有先发优势,凭借多年积累实力较强,往往更容易拿到土地继续维持甚至扩大原来落后的生产方式。相反,有创新能力的企业因财力不足拿不到土地,只能慢慢积蓄力量,延长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周期。对于城镇商业用地来说,“挂牌”方式仅仅是提高了政府收益,同时抬高了企业的用地成本,同样由于难以确保经营能力强的企业拿到土地,导致地方第三产业服务水平长期难以提升。

(三)土地规划灵活性不足

严格的城市土地用途管制制度和土地收储制度,大大降低了土地使用的灵活性。按照《城市房地产管理法》和《城乡规划法》,土地使用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变更土地用途,但如果真要变更土地的用途就会发现要经历环环审批,程序繁琐,时间冗长。而在现行的土地收储制度下,一块土地从收储、招拍挂至实现出让,需要一年甚至几年的时间,而且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此外,工业用地出让年限过长,容易造成闲置土地或低效用地退出难。当前各地在土地出让时,为了稳定企业预期,支持企业长期发展,大都约定较长的出让年限。可是如果企业经营不善或效益不好想要处理土地时会发现转让土地手续繁琐,需要说明解释的问题较多,明显保留土地比转让土地更划算,客观上影响了企业主动退出低效用地的积极性,甚至有的企业仅仅是为了骗取土地待价而沽。

三、土地资源科学管理规划建议

(一)把土地规划上升到国家发展战略规划高度

讲,处理问题要抓主要矛盾,要牵牛鼻子。土地规划问题往小了说关系到每个人的居住、出行和生活是否便利,往大了说关系到产业的发展空间、方向、速度和规模,间接影响着我国的综合国力和持续发展能力。因此,土地规划问题就是国家发展规划的牛鼻子,土地管理规划的科学合理,将有利于我国各项产业的长期稳定发展,有利于我国经济的长期持续发展,为我国长期发展战略提供的物质基础。

之所以说土地规划可以是牛鼻子,是因为土地规划可以和人口发展规划、城乡发展规划、能源发展规划等统筹协调,从顶层设计规划。具体来说,比如在土地规划中可以从大的方面框定城市发展的方向、规模、基础设施标准、环保要求等。地方政府无论怎样发展,需要达到框定的标准。这样就可以做到宏观有蓝图,中观有目标,微观有标准,上下合力规划中国梦、实现中国梦。

(二)明确土地管理规划责任

如上所述,土地管理规划需要从宏观的角度把握国家发展蓝图,中观角度设计区域城市发展定位。这既需要有大量的信息数据支撑,也需要有长远的战略眼光,这不是发改委或住建部简单组合就可以完成的任务,需要有专门的人才反复权衡。因此,应当尽早明确责任部门,从顶层进行设计架构,真正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

(三)土地管理规划应当统筹兼顾

中国城市的发展“不应一枝独秀,也应百花齐放”。土地管理规划应当融入绿色发展、以人为本等理念,对于遏制大城市病和促进城镇化发挥积极作用。在土地管理规划方面,可以参考市场供求,但更应当统筹兼顾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等价值目标,同时将城市发展与防空建设、交通建设、能源建设、水电热气管线建设等统筹考虑,规定土地的低使用标准,确保发展质量。

(四)土地利用手段可以采用租、卖、让结合的方式

公有性是我国土地制度的一大特点,应当充分利用这个制度优势,增加土地使用的灵活性。比如可以考虑采用“租”的方式利用土地增加土地利用效率。与传统产业相比,部分新兴产业的优势就是效率高,直接体现就是利润率高,劣势是资本实力不够强。如果采用租的方式,以利润率作为参考指标,就可以增加新兴产业获得土地的可能性,减少产业结构升级的阻力。而且租的方式可以分摊土地收益,避免政府的短期行为,增加政府土地利用的灵活性。租、卖、让的方式各有利弊,只要扬长避短就可以切实提高土地利用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