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自然灾害防范分析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篇自然灾害防范分析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自然灾害防范分析

自然灾害防范分析:提高防范自然灾害意识,加强大学生安全素质教育

【摘 要】四川因地理位置独特,为自然灾害多发地带,每年常有破坏性较强的突发性自然灾害发生,给人们的生活和财产造成巨大伤害。高校作为中国未来人才的集中地,该如何进行灾前安全教育和减灾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防范自然灾害;安全教育;高校素质教育

一、地理位置因素导致自然灾害频发

四川省的地理位置因素使其成为我国发育最多、规模较大、类型最全、频率较高、危害最严重的地质灾害大省。四川地理环境复杂,山区广布,平原狭小,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多变,新构造运动活跃,加之暴雨、地震以及人类工程,灾害规模也较大,危害严重,其主要的灾害是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震等,在享有“天府之国”美誉的同时也享有“地质灾害博物馆”之称。在近几年的自然地质灾害中,地震灾害最为突出。2008年5月12日的汶川地震,2013年4月20日的雅安地震,破坏力强、波及范围大、持续时间久的地震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在四川省,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工作学习带来了严重影响。

二、高校普遍缺乏预防灾害培训

虽然我国高校主要分布在各大中城市里,城市具有一定的规划基础,交通便利,设施完善,并且绝大部分高校新生在入校时参加由校方组织的如何应对紧急突发事件的教育,掌握了一定的应对知识。但这只是属于新生入校中的常规安全教育,且教育效果差强人意。实际上是高校的应急安全教育并非全部纳入教育的考核指标体系中,目前的预防教育全凭各高校的意愿来进行,而绝大部分高校很少会重视这样的教育和训练,大部分高校只是在新生入学时进行消防安全教育,而且举行消防安全教育,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地方的消防系统在推动次教育。而高校自觉、长期地举办预防灾害的培训很少,学生在进入高校前所接受的安全教育大部分是以讲座、宣传展示栏、观看影像资料等枯燥理论形式进行,并且参加讲座的学生也只是少数部分,未能使全体新生接受良好的安全教育,因此大部分不具备预防灾害的能力。很少有高校积极主动组织学生结合实际参加演习,这就使高校在面对突发自然灾害时,学生的应对能力不强,不会常见的自救技能,一旦发生重大灾害时,后果将不堪想象。

三、如何落实高校防灾培训

现代高校主要位于各大城市,城市基础设施相对完善,在防灾和减灾的能力方面有一定的优势,并且高校选址时已充分考虑到防灾的因素。这对于高校进行日常防灾培训提供了硬件支持。从硬件方面有了一定的条件基础,如果高校能够关注并加强大学生自身的安全防范意识,提高防灾减灾的软实力,从而使大学生的生命和财产损失降为低。加大对大学生防灾和减灾宣传力度,提高大学生预防意识,使大学生具备一定的防灾知识和减灾技能,建议各高校把安全教育纳入课程教育体系,成为选修课或有条件的高校将此课程列为必修课,使学生从态度上认真对待安全教育,从思想上重视这门课程。校方应定期、大力举办各种丰富形式的安全主题教育,号召同学们亲身参与此类活动当中,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

四、结语

自然灾难是现阶段人类无法回避的自然现象,而有效的进行灾前安全教育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灾难发生时人民的生命财产损失。防范自然灾害教育是学校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对于处在自然灾害常发的四川盆地有着尤为突出的重要性。学校可以通过教学的相互渗透、灾难知识的大力宣传、灾难的积极应对演习,对学生进行灾难知识、应对灾难技能、加强灾难心理的教育。从而加强当代大学生的安全素质教育。

自然灾害防范分析:一部农业自然灾害风险管理与防范研究的力作

四川大学政治学院王国敏教授等撰写的《中国农业自然灾害的风险管理与防范体系研究》(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年11月出版)一书,是我国农业自然灾害管理与防范领域研究的一部力作。这是王国敏教授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的最终研究成果。

该著作涉及到我国农业自然灾害管理和防范的诸多领域,内容丰富,资料翔实,论证充分。全书共六章,约30万字。研读这部著作,具有以下四方面的鲜明特点。

及时,主题突出,结构鲜明,体系合理。作者紧紧围绕农业自然灾害的风险管理与防范展开研究。通过对大量相关数据的整理分析,尤其是建国以来农业自然灾害数据的分析,概括地指出我国农业自然灾害日益严重主要表现在: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越来越高;范围越来越大;经济损失越来越严重;自然灾害是导致农村贫困的重要根源。进而从现实分析中归纳出我国农业自然灾害呈现出的六大特征,即灾害的广泛性和集中性;灾情的季节性和地域性;灾害的群发性和伴生性;灾害区域分布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相关性;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的交叉性;灾害加重与防灾能力弱化形成的反差性。作者还特别分析了农村自然灾害对农村贫困的影响,考察了我国农业减灾防灾能力的基本状况。重点提出建设一套中国特色农业自然风险管理与防范综合体系的具体对策措施。

第二,研究方法的多样性和知识的交融性。作者主要以农业经济学、生态经济学、管理经济学、数量经济学、产权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为基础,运用宏观与微观分析相统一、理论与实证分析相统一、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统一、静态与动态分析相统一等基本方法,来分析和探寻我国农业自然灾害发生、发展过程中展现出来的规律性特征,从而在此基础上提出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具体对策。该著作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运用大量的数据来分析说明问题,有力地增强了研究成果的科学性。

第三,研究视野的创新性。在研究我国农业自然灾害风险管理与防范时,作者不仅从纵向考察了我国农业自然灾害的历史发展状况,横向展示了我国农业自然灾害的表现形式,而且还将视野拓展到对国外经验的研究。作者在第六章专门用两节来介绍美国、法国、印度、泰国等国家在农业自然灾害管理和防范领域的先进经验。作者还将农业自然灾害的风险管理与防范研究放到国民经济宏观发展和统筹城乡的大背景下来分析,进一步拓宽了研究视野,从而有助于作者获得许多深刻的认识,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对策措施。

第四,对策的系统性和可操作性。作者在分析了我国农业自然灾害的表现形式、基本特点及其影响方式之后,根据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的具体情况,提出建设一套具有中国特色农业自然灾害风险管理和防范的综合体系。作者分别从建立综合性自然灾害风险管理体系、完善农业自然灾害的预警机制、合理规划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增加农业自然灾害救助资金、建立和完善农业保障制度、建立科学合理的生态环境监测机制、构建农业减灾的教育宣传和法律体系等方面来阐述了具体的对策措施。这为各级农业政策制定者和决策者提供了许多具有重要价值的对策参考。

王国敏教授的这部著作的出版,对于推进我国农业自然灾害的风险管理与防范必将发挥重要指导作用。

自然灾害防范分析:为现代农业发展 筑起自然灾害风险防范墙

政策性农业保险是以政府补贴保费为主,农民自筹保费为辅的一项增强农民抵御自然灾害能力的惠农政策。成都市从2007年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工作以来,通过不断探索和创新,初步建立起了现代农业发展的自然灾害风险防范体系。

基本情况

至2012年,全市已开设政策性农业保险险种14个,保费收入3.49亿元、占全国政策性农业保险保费收入240.6亿元的1.45%;为投保户提供风险保障79.54亿元、占全国政策性农业保险为投保户提供风险保障9006亿元的0.88%。各险种保险情况如下:

水稻。承保面积228万亩,覆盖75.81%,保费收入4788.7万元,为投保户提供风险保障68411.39万元。

玉米。承保面积50.7万亩,覆盖71.82%,保费收入1065.5万元,为投保户提供风险保障15221.05万元。

油菜。承保面积118.7万亩,覆盖79.32%,保费收入1828.3万元,为投保户提供风险保障33241.87万元。

马铃薯。承保面积29.8万亩,覆盖59.67%,保费收入625.1万元,为投保户提供风险保障10420.06万元。

森林。承保面积368.8万亩,覆盖61.11%,保费收入418.5万元,为投保户提供风险保障165150万元。

能繁母猪。承保55.2万头,覆盖99.36%,保费收入3312.3万元,为投保户提供风险保障55204.1万元。

商品猪。承保396万头,覆盖38.22%,保费收入7919.8万元,为投保户提供风险保障197991.7万元。

奶牛。承保1.2万头,覆盖89.44%,保费收入302.6万元,为投保户提供风险保障6050.5万元。

水果。承保42万亩,覆盖39.84%,保费收入5014.5万元,为投保户提供风险保障79743.71万元。

露地蔬菜。承保67.6万亩,覆盖33.49%,保费收入4175.0万元,为投保户提供风险保障63540.91万元;大棚蔬菜,承保3.2万亩,覆盖10.24%,保费收入191.5万元,为投保户提供风险保障3478.52万元;蔬菜大棚,承保1.8万亩,覆盖16.7%,保费收入103万元,为投保户提供风险保障7000.29万元。

猕猴桃。承保16.9万亩,覆盖79.09%,保费收入2366.1万元,为投保户提供风险保障33802.30万元。

食用菌。承保20585.6万袋,覆盖5.95%,保费收入1029.3万元,为投保户提供风险保障20585.6万元;食用菌大棚,承保0.4万亩,覆盖11.25%,保费收入113万元,为投保户提供风险保障3187.15万元。

水产养殖。承保8686.8万尾,覆盖68.27%,保费收入1607.1万元,为投保户提供风险保障32141.05万元。

有机农业。承保0.06万亩(仅为新津县兴义镇翔生公司开设),覆盖,保费收入11.5万元,为公司提供风险保障192万元。

主要做法

健全组织机构。成都市政府成立了市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由分管财政的副市长担任组长,分管农业的副市长担任副组长,统一协调部署农业保险试点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包括市财政局、市金融办、市统筹委、市农委、市水务局、市气象局、市统计、市林业和园林局等部门及市农发投公司、相关承保机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财政局。各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负责农业保险推进、管理的相关工作。

委托第三方承保合作。市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委托市农发投公司与保险承保机构签订承保合作协议,落实政策性农业保险有关展业、承保、查勘、定损、理赔、防灾防损等各项工作。

政府加大保费补贴力度。市财政每年提取当年耕地保护基金总量的5%作为政策性农业保险补助专项资金,为政策性农业保险的保费补贴提供资金保障。全市保费补贴逐年加大,到2012年市政府保费补贴已达13886.90万元,比2007年的1058.91万元增加12827.99万元,增长1211.43%;市级财政保费补贴占保费的比重由2007年的11.41%提升到2012年的39.82%。

适时开设政策性特色农业险种。适应现代农业同步发展需要,成都市农业保险险种从主导产业向特色产业、设施农业、高端产业渗透。2007年开设的险种有水稻、玉米、商品猪、能繁母猪,2008年增加了奶牛,2009年增加了油菜,2010年增加了马铃薯、食用菌、猕猴桃、水产养殖,2011年增加了有机农业和森林,2012年增加了水果(枇杷、桃子、葡萄、梨子、草莓、蓝莓、西瓜及柑橘类)和蔬菜(根茎类、葱蒜类、茄果类、瓜类、豆类、叶菜类)。至此,成都市的政策性农业保险险种达到14个,其中水稻、玉米、油菜、马铃薯、商品猪、能繁母猪、奶牛、森林为中央、省、市、县级补贴的险种,而水果、蔬菜、水产品、有机农业、猕猴桃、食用菌仅为市级财政补贴70%保费、县级财政补贴10%保费的特色险种(2013年还启动了农房、杂交水稻制种、小家禽、蔬菜价格保险)。

建立完善五大运行机制。一是建立巨灾风险准备金,规定保险承保机构按当年收取的政策性农业保险保费收入的25%计提巨灾风险准备金。二是落实激励政策,对完成农业保险保费指导计划的承保机构奖励50万元,对超额完成指导计划的再增加奖励超额保费的2%(单个保险承保机构较高奖励不超过100万元)。三是实行种植业保险“无赔款续保优待”,对水稻、玉米、油菜、马铃薯参保户在保险期限内未产生赔款的,下年度享受续保自缴部分保费优待。四是建立保险承保机构退出机制,对近几年完成农业保险指导计划较差、保险服务质量较低以及理赔不及时的保险承保机构劝其退出,并对承保期间经营情况进行审计,退回结余财政补贴资金。五是启动“银保财”互动试点,对已开展的农业保险试点品种,全区域开展银保财互动,通过保费补贴、费用补贴等政策方式,引导和鼓励金融机构在风险可控前提下,积极稳妥地开展金融产品创新,为现代农业产业提供风险保障和信贷支持。

存在的主要问题

部分险种保额偏低。如水稻、商品猪、能繁母猪、奶牛等,保额分别为400元/亩、500元/亩、1000元/头、5000元/头;而北京保额分别为700元/亩、1000元/亩、3000元/头、8000元/头。保额低影响投保户投保积极性,尚不能充分发挥政策性保险的作用。

生猪保险存在不足额投保问题。2012年,成都市商品猪保险合计投保396万头,覆盖率仅为38.2%。据调查,存在相当数量的不足额投保户,对保险公司经营来说是个潜在的风险,也会造成生猪保险市场的逆向选择,最终危害到生猪养殖行业的发展。

尚有部分特色品种未纳入政策性保险保障范围。目前,成都茶叶产业总面积约为38.49万亩,总产量2.261万吨,总产值45亿元,龙头企业数量80家左右;园林苗圃产业总面积7.3万亩,总产值20亿元;中药材品种众多,如崇州郁金,都江堰、彭州川芎,金堂明参等,目前种植规模约为10万亩,总产值在10亿元以上。上述农产品还未列入政策性保险保障范围。

保险保障处于初级阶段。目前政策性农业保险的保障仅仅限于农业生产的初级阶段,只是受灾后恢复再生产能力的保险,未涉及在生产经营中投保户的市场风险。以生猪为例,目前保险仅能对生猪出栏前给予保障,而对于出栏后的屠宰、冷冻、运输、销售和产品质量等环节还未涉及。

农业保险服务工作亟待完善。由于农业保险面宽量大、点多线长,涉及千家万户,农险服务能力和水平还有待提升,承保到户和赔款及时性方面的工作有待完善。

建议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发[2013]1号文件“健全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完善农业保险保费补贴政策,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生产大县农业保险保费补贴力度,适当提高部分险种的保费补贴比例。开展农作物制种、渔业、农机、农房保险和重点国有林区森林保险保费补贴试点。推进建立财政支持的农业保险大灾风险分散机制。”精神,结合成都市实际,提出以下完善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几点建议:

一是对现行政策性农业保险的保额和费率进行适当调整。重点是适度增大水稻、玉米、商品猪、能繁母猪、奶牛的保险金额,适度降低商品猪、能繁母猪、奶牛、马铃薯、蔬菜、水果的保险费率。

二是通过增加各级政府保费补贴,进一步调动投保户的投保积极性,扩大现有保险险种的覆盖面。

三是适时开展茶叶、花卉、中药材的政策性农业保险,使政策性农业保险覆盖现代农业全产业。

四是学习发达国家农业保险的做法,探索开展市场风险保障险种试点。

五是加强保险公司基层服务网点建设,提升服务水平。

(作者单位:成都市农业委员会产业化经营管理处)

自然灾害防范分析:房屋按揭中针对自然灾害之银行债权风险防范

一、国内缺少自然灾害所致房屋毁损、灭失的银行风险防范法律措施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8.0级大地震,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在这次地震中,大约43.6万座建筑被摧毁或严重破坏, 480万人无家可归。目前,业界相关机构估计银行业在这次地震灾害中的损失在450亿元到500亿元之间,造成损失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银行不良贷款上升,其中,毁损、灭失房屋的按揭贷款是不良贷款的一部分。由此,地震中借款人房屋毁损、灭失的是否要偿还银行按揭贷款的问题成为讨论最热烈的话题之一。在之前的同年1月10日至2月6日,我国西部和整个长江流域共计19个省市自治区遭遇了50年难遇的严重冰雪灾害,也损坏了大量房屋。为了解决在灾难中毁损、灭失房屋的按揭贷款问题,我国银行及相关部门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文件,以解燃眉之急。然而,这仅仅是应急之策。为了应对将来在自然灾害中可能发生的毁损、灭失房屋的按揭贷款问题,我国应该结合国情,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制定出长远的法律对策。

二、针对自然灾害中毁损、灭失房屋银行债权风险防范之法律措施

(一)完善我国的按揭贷款保险制度

在房屋按揭贷款中,借款人须强制购买按揭贷款财产保险主险的法律依据是中国人民银行颁布实施的《个人住房贷款管理办法》第25条的规定。而根据《保险法》第11条的规定,只有法律、行政法规规定才能强制他人订立保险合同,而中国人民银行《个人住房贷款管理办法》是部门规章,因而无权要求借款人强制购买按揭贷款财产保险主险。

同时,《个人住房贷款管理办法》第25条在实施中受到广泛非议,如受益人问题,由借款人缴纳保费的保险,受益人却必须是银行,否则不予贷款;指定保险人问题,银行指定保险公司,借款人没有选择权等等。鉴于此情况, 2005年10月26日,中国工商银行率先公告称,在工商银行办理房屋按揭贷款将不再强制借款人提供保险。从2006年起,各银行不再强行要求借款人购买按揭贷款财产保险主险, 不少借款人因节约支出而主动放弃投保,由此还出现大量退保。汶川地震中毁损、灭失的房屋的大多数借款人即使投保了按揭贷款财产保险主险,也仍然得不到赔偿,其主要原因在于目前按揭贷款财产保险主险的承保范围一般不包括地震,居民只能通过附加险种来投保地震险。由于地震附加险承保风险太大,保险公司从自身利益出发,一般不主动向客户推荐地震附加险,投保该附加险的人也很少,这项业务基本闲置,因此,汶川地震中毁损、灭失房屋的借款人,若投保按揭贷款财产保险,所起的作用是微乎其微的。

对于按揭贷款财产保险中的附加险(即承保地震及其次生灾害所造成的一切损失)的设定,我们应参照国外的经验,将低保额的政策保险与高保额的商业保险相结合,即国家补贴的巨灾保险基金只承担低保额的保险责任,有更高巨灾保险需求的则可以自愿通过商业保险来获得满足;同时,可以将其中政策保险的低保额作为地震附加险强制的保险金额限度,这个限额应当在对全国各地区巨灾风险存在状况和经济发展情况调研分析的基础上来确定。其次,在上述措施的基础上,我国应该尽快制定关于按揭贷款保险的法律或行政法规,规定按揭贷款财产保险主险和地震附加险为强制保险,建立比较完善的按揭贷款财产保险主险和地震附加险制度,这样就可以与《保险法》的有关规定相协调,同时也能为自然灾害中毁损、灭失房屋的按揭贷款问题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

(二)建立巨灾保险制度并实施巨灾风险证券化

就我国而言,可以按揭贷款财产保险中的地震附加险为突破口,来建立按揭贷款房屋的巨灾保险制度。我们应在按揭贷款保险的法律或行政法规中规定,地震附加险中政策保险的低保额部分为强制保险,并借此构建地震附加险这一巨灾保险险种。在国际上,绝大多数国家巨灾保险的性质是附加险。未来我国按揭贷款房屋的巨灾保险制度的设定,应与国际接轨,在以地震单项巨灾保险制度设计的基础上,将其他巨灾风险(如雪灾、暴雨、洪水、台风等)的性质从主险转化为附加险,将这些巨灾风险纳入巨灾保险制度的承保范围,建立针对包括地震在内的多种巨灾风险的综合巨灾保险制度。

建立了巨灾保险制度之后,我国应考虑进行巨灾风险证券化的试点。巨灾风险证券化是建立在巨灾保险制度基础上的,是巨灾保险制度的延伸与扩展。目前,国外已有国家开始实施。通过巨灾风险证券化的实施,不仅将传统意义上不可保的风险通过证券市场进行转移,扩大保险经营范围,而且解决了承保巨灾风险资金短缺的问题,增强保险公司和再保险公司的承保能力。在巨灾风险证券化的实施中,我们应对我国经济造成危害较大的地震、洪水和台风等作为巨灾风险的对象,因为这几种风险的特征和规律比较好掌握并且也是生活中人们常见的,同时它们也是国际上巨灾风险证券化市场最多被证券化的对象。关于巨灾风险证券化产品的选择,我们也应参照国际上的作法,采取较为稳妥、设计方法较成熟、应用相对广泛的巨灾债券的形式。当然,将在我国建立的巨灾保险制度及在此基础上实施的巨灾风险证券化形式,一定要从我国实际状况出发,以适应国内的现实需要。

(作者单位:长安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

自然灾害防范分析:夏季施工对自然灾害防范对策

众所周知,建筑工程的质量与安全施工管理既包括“管”,也包括“理”。具体而言就是不仅要管好劳动力的组织和分配,而且要“理”顺各项施工工艺的流程。在建筑工程施工之前就做好各项质量与安全施工管理的准备,向作业人员交代清楚各自具体的施工工艺要求和施工技术措施,从而为施工任务的圆满完成和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目标的最终实现奠定坚实的基础。对于夏季建筑施工而言,尤其还要注意防暑、防雷、防雨等自然灾害,因此在建筑工程施工的过程中随时发现和纠正施工现场的各类违章、违规作业,将建筑施工关键危险因素的安全隐患扼杀在萌芽状态,以此来达到降低一般事故的发生概率乃至杜绝重大事故的发生的目标,并最终使得夏季建筑施工的质量与安全管理措施对自然灾害的预防能够达到一个让人满意的结果。本文对夏季建筑施工对自然灾害的预防进行了浅要的分析,并提出了一些有针对性的施工质量与安全管理措施。

1夏季建筑施工对自然灾害的预防措施

1.1夏季建筑施工中的防积水、排水措施

在施工计划中应赶在夏季暴雨到来之前将施工场地和施工运输道路进行硬化,在硬化的同时根据常年降雨平均水平和汇水面积合理设置排水设施。尤其是对于基础施工而言,在基坑的设置时必须充分考虑夏季暴雨的特点合理安排排水措施。在基坑的底部应沿其边缘位置设置排水沟,并每隔五十米左右设置一个集水井,集水井中的积水通过潜水泵抽排至基坑外的排水沟,并排向市政排水管网;在基坑的顶部一定要安排好路面的排水,除在基坑的顶部设置一定数量的地面排水沟外,同时道路也应做成一定的坡度将地面积水悉数排入排水沟内。在夏季暴雨到来之时应准备足够的潜水泵备用,防止降雨量过大超过预期的排水量而形成场地内的积水。

1.2夏季建筑施工中的材料保护措施

在夏季施工时一定要注意建筑材料的防潮保存和保管。袋装水泥应堆放在施工现场的水泥库中,其水泥库应当严实,并耐风雨侵蚀,同时库内地面应高出室外地面二十公分以上,并充分考虑地面部分积水对水泥库的影响。如果有条件的话应尽量将水泥库设置在室内。由于夏季空气潮湿、降雨量大,建筑砂、卵石等材料的含水量变化也较大,因此在使用砂石之前应先对其取样并测定含水率,通过水泥砂浆施工配合比的及时调整,来保障水泥砂浆的施工质量。对于钢管等钢质材料,应在表面涂好油漆,以防锈蚀。在夏季建筑装饰施工中,对于那些高级装饰所需材料应通通存放在室内,并按照每天的材料使用量进行酌量取料,以防材料被雨水浸泡后导致浪费。

1.3夏季建筑施工中的混凝土浇注措施

在夏季建筑施工中,墙柱模板应留排水及清扫口,雨后应将模内的积水排出后再进行混凝土浇注,同时由于潮湿原因,模内杂物应由人工进行清理。在混凝土浇注前24小时应了解其浇注时的天气情况,尽量将混凝土浇注安排在无雨的天气或小雨的天气进行,尤其是当预知有大雨、暴雨天气时,不应安排混凝土浇注。在工地现场准备好足够的塑料薄膜,当混凝土浇注遇到暴雨时,应及时用事先准备好的塑料薄膜将新浇注的混凝土进行覆盖。一旦在混凝土浇注过程中遇到暴雨必须暂停施工时,应注意将施工缝留设在次梁跨度的中间三分之一范围内。由于夏季天气较为炎热,在混凝土浇注过程中,应按照混凝土的凝结时间、运输距离、停放时间、强度等要求适当掺加缓凝剂。在夏季酷热时节应合理安排混凝土的浇注时间,适当调整工人的作息时间,尽量利用清晨和傍晚等较凉爽的时间段,缩短炎热天气下的工作时间,并尽量避开夏季正午这段24小时中最炎热的时间段。在暴热天气进行混凝土运输时,混凝土罐车等容器上应进行隔热覆盖,以防水分蒸发。在混凝土浇注完成后的一至两个小时只内,即用麻袋或其他措施进行覆盖,并及时浇水养护,以确保混凝土处在足够润湿的状态。

1.4建筑施工中的其他预防措施

建筑工程在夏季施工时应严密注意天气变化,每天记录天气预报,及时掌握未来的天气变化。同时在安排施工进度时应充分考虑夏季多雨的施工特点,根据天气变化制定施工计划,并根据各工序的特点合理安排施工过程的工序。施工作业人员应配备好水、防暑品等劳保用品以及雨衣、雨裤、雨鞋等雨具,并在施工现场备好夏季常用药品,一旦有人中暑,立即进行救治。做好生活区下水道和雨水井的畅通,用水要有固定排放途径,保障雨后不陷、不滑、不泥泞、不存水,尤其是要防止基坑边坡长期被水浸泡。机电设备要经常进行接零、接地保护的检查,并随时抽查其漏电装置功能是否,所有的大中型机具设备都应搭设严密的防雨棚。另外,由于夏季为多暴雨、多雷电的季节,因此应该做好塔吊、井架、建筑物等防雷接地措施,保障机械的安全运转和人员的生命安全。

2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建筑工程的质量与安全施工管理已经逐渐成为了建筑施工中举足轻重的一环。所谓建筑工程的质量与安全施工管理,包含了在建筑施工全过程当中的一切有关质量与安全施工的组织和管理活动,其主要是通过严加控制施工过程中的各个要素,从而使得这些要素当中的危险状态或危险行为能够得到有效的降低甚至达到消除,以此来达到降低一般事故的发生概率乃至杜绝重大事故的发生的目标,对于夏季建筑施工而言,尤其是要控制好其中的自然灾害因素,并通过一系列科学合理、行之有效的施工质量与安全管理措施的实施,尽量避免或降低夏季建筑施工因自然灾害而受到损失。

自然灾害防范分析:夏季施工中自然灾害防范措施

众所周知,建筑工程的质量与安全施工管理既包括“管”,也包括“理”。具体而言就是不仅要管好劳动力的组织和分配,而且要“理”顺各项施工工艺的流程。在建筑工程施工之前就做好各项质量与安全施工管理的准备,向作业人员交代清楚各自具体的施工工艺要求和施工技术措施,从而为施工任务的圆满完成和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目标的最终实现奠定坚实的基础。对于夏季建筑施工而言,尤其还要注意防暑、防雷、防雨等自然灾害,因此在建筑工程施工的过程中随时发现和纠正施工现场的各类违章、违规作业,将建筑施工关键危险因素的安全隐患扼杀在萌芽状态,以此来达到降低一般事故的发生概率乃至杜绝重大事故的发生的目标,并最终使得夏季建筑施工的质量与安全管理措施对自然灾害的预防能够达到一个让人满意的结果。本文对夏季建筑施工对自然灾害的预防进行了浅要的分析,并提出了一些有针对性的施工质量与安全管理措施。

1夏季建筑施工对自然灾害的预防措施

1.1夏季建筑施工中的防积水、排水措施

在施工计划中应赶在夏季暴雨到来之前将施工场地和施工运输道路进行硬化,在硬化的同时根据常年降雨平均水平和汇水面积合理设置排水设施。尤其是对于基础施工而言,在基坑的设置时必须充分考虑夏季暴雨的特点合理安排排水措施。在基坑的底部应沿其边缘位置设置排水沟,并每隔五十米左右设置一个集水井,集水井中的积水通过潜水泵抽排至基坑外的排水沟,并排向市政排水管网;在基坑的顶部一定要安排好路面的排水,除在基坑的顶部设置一定数量的地面排水沟外,同时道路也应做成一定的坡度将地面积水悉数排入排水沟内。在夏季暴雨到来之时应准备足够的潜水泵备用,防止降雨量过大超过预期的排水量而形成场地内的积水。

1.2夏季建筑施工中的材料保护措施

在夏季施工时一定要注意建筑材料的防潮保存和保管。袋装水泥应堆放在施工现场的水泥库中,其水泥库应当严实,并耐风雨侵蚀,同时库内地面应高出室外地面二十公分以上,并充分考虑地面部分积水对水泥库的影响。如果有条件的话应尽量将水泥库设置在室内。由于夏季空气潮湿、降雨量大,建筑砂、卵石等材料的含水量变化也较大,因此在使用砂石之前应先对其取样并测定含水率,通过水泥砂浆施工配合比的及时调整,来保障水泥砂浆的施工质量。对于钢管等钢质材料,应在表面涂好油漆,以防锈蚀。在夏季建筑装饰施工中,对于那些高级装饰所需材料应通通存放在室内,并按照每天的材料使用量进行酌量取料,以防材料被雨水浸泡后导致浪费。

1.3夏季建筑施工中的混凝土浇注措施

在夏季建筑施工中,墙柱模板应留排水及清扫口,雨后应将模内的积水排出后再进行混凝土浇注,同时由于潮湿原因,模内杂物应由人工进行清理。在混凝土浇注前24小时应了解其浇注时的天气情况,尽量将混凝土浇注安排在无雨的天气或小雨的天气进行,尤其是当预知有大雨、暴雨天气时,不应安排混凝土浇注。在工地现场准备好足够的塑料薄膜,当混凝土浇注遇到暴雨时,应及时用事先准备好的塑料薄膜将新浇注的混凝土进行覆盖。一旦在混凝土浇注过程中遇到暴雨必须暂停施工时,应注意将施工缝留设在次梁跨度的中间三分之一范围内。由于夏季天气较为炎热,在混凝土浇注过程中,应按照混凝土的凝结时间、运输距离、停放时间、强度等要求适当掺加缓凝剂。在夏季酷热时节应合理安排混凝土的浇注时间,适当调整工人的作息时间,尽量利用清晨和傍晚等较凉爽的时间段,缩短炎热天气下的工作时间,并尽量避开夏季正午这段24小时中最炎热的时间段。在暴热天气进行混凝土运输时,混凝土罐车等容器上应进行隔热覆盖,以防水分蒸发。在混凝土浇注完成后的一至两个小时只内,即用麻袋或其他措施进行覆盖,并及时浇水养护,以确保混凝土处在足够润湿的状态。

1.4建筑施工中的其他预防措施

建筑工程在夏季施工时应严密注意天气变化,每天记录天气预报,及时掌握未来的天气变化。同时在安排施工进度时应充分考虑夏季多雨的施工特点,根据天气变化制定施工计划,并根据各工序的特点合理安排施工过程的工序。施工作业人员应配备好水、防暑品等劳保用品以及雨衣、雨裤、雨鞋等雨具,并在施工现场备好夏季常用药品,一旦有人中暑,立即进行救治。做好生活区下水道和雨水井的畅通,用水要有固定排放途径,保障雨后不陷、不滑、不泥泞、不存水,尤其是要防止基坑边坡长期被水浸泡。机电设备要经常进行接零、接地保护的检查,并随时抽查其漏电装置功能是否,所有的大中型机具设备都应搭设严密的防雨棚。另外,由于夏季为多暴雨、多雷电的季节,因此应该做好塔吊、井架、建筑物等防雷接地措施,保障机械的安全运转和人员的生命安全。

2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建筑工程的质量与安全施工管理已经逐渐成为了建筑施工中举足轻重的一环。所谓建筑工程的质量与安全施工管理,包含了在建筑施工全过程当中的一切有关质量与安全施工的组织和管理活动,其主要是通过严加控制施工过程中的各个要素,从而使得这些要素当中的危险状态或危险行为能够得到有效的降低甚至达到消除,以此来达到降低一般事故的发生概率乃至杜绝重大事故的发生的目标,对于夏季建筑施工而言,尤其是要控制好其中的自然灾害因素,并通过一系列科学合理、行之有效的施工质量与安全管理措施的实施,尽量避免或降低夏季建筑施工因自然灾害而受到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