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国有企业财务管理透析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篇国有企业财务管理透析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国有企业财务管理透析

国有企业财务管理透析:浅谈国有企业财务管理创新

原文作者:诸葛斌

【摘要】 国有企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占据着重要的支柱地位,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国有企业中的财务管理在很多方面已经不能与之相适应。所以,国有企业财务管理创新迫在眉睫,本文分析了财务管理创新的含义,财务管理创新的必要性,目前我国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国有企业财务管理创新的措施。

【关键词】 国有企业 财务管理创新

一、财务管理创新的含义

财务管理创新指企业在财务管理上有了足够的量变后,由于其他因素的插入导致财务管理发生了质的变化。这一变化的过程就是财务管理的创新。财务管理的创新能给企业带来很大的效益,但是目前还尚未被广泛使用。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部分,企业想要有更好的发展就必须改革财务管理,实现财务管理的创新。财务管理创新是把企业原有的财务管理要素、技术、生产和经营管理的固有模式打乱,淘汰不合理的,对剩下的进行优化整合,形成新的管理模式。

二、财务管理创新的必要性

自加入wto以来,我国经济正在逐步实施“走出去”的战略。随之经济发展面临大好的前途,但是同时挑战也增多。我国大多数国有企业的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经济的发展。为了迎接机遇和挑战,我国国有企业应该改革企业管理模式。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中之重,所以,我国国有企业应该加快企业财务管理的创新。财务管理创新的内容包括:财务预算控制体系的创新;财务机构设置和管理的创新;财务人员管理的创新等等。做好国有企业财务管理的创新,可以提高国有企业的竞争力和抗风险力,加快企业的发展。

三、目前我国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1、预算管理不到位,资金管理混乱

财务预算是经济活动进行的重要阶段,要做好一项经济活动,必须做好预算的管理。但是目前我国一些企业内部根本没有形成系统的预算体系,一些企业虽然拥有完整的预算体系,但是没有很好地执行:人为地对预算制度进行修改,经济活动的进行不遵守预算等等,造成预算体系变成了摆设。这样会造成很多严重的结果,例如:资金管理缺乏固定的制度,收支控制缺乏统一性,使用随意,资金乱占用造成资金使用不合理;预算制度不健全,资金缺乏管理,造成资金流失、企业利益受到严重损害;预算制度不健全造成企业预算失真,资金管理工作难以进行,可能会影响经济活动顺利进行;预算管理不到位,企业财务做假账的现象依然存在,有些企业看起来发展很好,但实际上已经入不敷出。

2、财务监督力度不够,资金的使用效率很低

由于财务管理在一个企业的管理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所以必须有一个完整的监督体系。但目前我国在财务监督这方面做得并不到位,财务的管理只是按照领导的指示做,监督部门只是走过场,应付相关检查,并没有真正起到监督的作用。再者,财务考核也缺乏相应措施,部分考核也是走过场而已。这些导致企业的财务管理混乱,资金使用没有发挥它应有的作用,严重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

3、财务监控不到位,会计信息质量差

企业缺乏对财务的监控,资金漏洞大,使得有心之人做假账以谋取私利。有些企业的重大权利集中在一人身上,这样容易发生越权的现象,他可能会钻法律的漏洞,借此偷税漏税。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增加了企业效益,但这种做法是违法的和不道德的。财务监控不严格,一些企业就会做假账,做虚假的财务报告来蒙骗有关监察部门以谋取不正当利益。 [论文网]

4、财务管理方法陈旧,管理模式老化

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但是很多企业财务管理方法依然沿袭以前的老旧方法,即靠手工做账来记录财务信息,做报告。因为不同财务人员具备的财务素质和工作经验不同,所以他们在对会计凭证和会计报表进行审查时,可能会做出一些与实际发生的财务情况不同的判断。这样会导致做出的财务报告不符合现实。有些企业为了夸大企业的经济效益或者追逐企业利益较大化,偏离现实,对真实的财务报告加以改正。

四、国有企业财务管理创新的内容和措施

1、培养财务管理理念的创新

虽然国有企业拥有科学合理的财务管理系统,但是大多数国有企业的财务管理理念明显存在问题,即:重视核算,轻视财务管理。管理者认为做好核算工作是最利于扩大经济效益的。然而财务的管理有其固定的法律法规和制度来规范管理,只需要遵循这些法律法规和制度就可以了,没有必要对其进行创新改革。这样的传统思想存在很多财务人员思想里,严重制约了他们对财务管理的创新。所以,要创新财务管理,首先要改变财务人员的这种传统消极的思想观念,培养他们创新的理念。主要方法有以下几种:在财务人员聚集的不同的场合(例会、庆典等)强调财务管理创新的重要性,否定财务管理不需要创新的观点,鼓励财务管理的创新;在财务管理创新工作中强调“新”字,鼓励员工以效益较大化为基础,放宽眼界、开阔思想、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财务管理工作中营造创新的良好氛围,让员工积极创新、大胆创新。

2、在制度上寻求创新,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管理创新平台

国有企业应遵循科学创新的原则,在财务的专业制度和内部管理制度两个方面上开展工作,进行创新。一是财务的专业制度创新。审查原有的财务管理专业制度,结合企业的实际发展情况和财务管理要求的变化,修改原有的财务管理制度。同时制定和完善新的财务管理制度。以此形成系统合理的财务管理制度。二是内部管理制度的创新。创新人员奖励制度和内部分配制度。建立会计岗位上的权责分明制度和经济责任制度。三是加强制度执行监督力度。一旦建立了完整体系的财务管理制度,必须严格按照制度规定执行。使按规定、按程序工作深入财务人员的心里,为财务管理创新工作的执行提供的制度保障。

3、实现财务管理机制的创新,提高财务人员素质

财务人员素质的高低是财务管理水平高低的根本。但是,一个完善的财务管理系统既要有高素质的财务管理人员,还要有一个能培养鼓励员工进行创新的管理机制。我国国有企业财务管理机制相对于其他企业比较稳固,但是整体缺乏活力,员工积极性创造性更是严重缺乏。企业应该认识到这一缺点,对企业内部财务管理机制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创新,创造一个积极向上的企业氛围,让员工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和创新性,为企业的发展注入新鲜的活力。

(1)简化组织机构,提升组织业绩。我国很多国有企业内部组织结构不完善:职位设置重复,遇到事情相互推让,办事效率低下的现象普遍存在。国有企业应该改革这种机构设置,对财务推行扁平化的管理方式,精简管理部门数量,减少基层管理人员的数量,提高管理人员的专业管理素质。

(2)创新人事制度,建立合理公平的人才竞争制度。一是建立新的员工发展职位。在相同的财务管理技术岗位上设置不同的级别,不同级别之间的工资待遇与行政工作工资可以有小的差别,这样能够激励不能在行

政岗位上有所作为的员工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在行政和技术两个岗位上自由选择,激发财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二是建立优胜劣汰的岗位竞争机制。企业建立完善的考核制度,定期对财务人员进行考核评估。对考核成绩的员工进行奖励和提拔,对考核成绩排后的员工实行淘汰,以此激励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三是竞聘实行公开制。重要职位人员的选拔实行公开竞聘。竞聘内容包括竞聘演讲、平时业绩、上级考核成绩等。给所有员工营造一个公平的竞争舞台,让他们看到升职的希望,从而奋发向上,积极工作。

(3)实行岗位轮换制,提升财务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我国国有企业在财务方面经常有违法现象出现,一方面是财务人员自身问题,一方面是财务管理上存在很大漏洞。具体表现为:财务人员在一个岗位上任职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这么长的时间内很容易形成自己的人际关系网,这样就易发生问题。企业实行轮换制,会计人员2—3年轮换一次,科层人员可以3—5年轮换一次,这样可以有效避免此类事情的发生。还可以让财务管理人员熟悉各个岗位的工作,提升自己综合素质。

4、业务创新

(1)实行“课题工作法”,进行财务工作的创新管理。结合财务工作的实际情况,展开思路,进行课题设置、课题探讨、课题研究、课题解决。把企业的发展财务问题具体化、课题化。具体方法如下:各个科室根据自己的职责范围挑选课题,然后进行课题内容、时间、人员的划分,协调好各方资源努力做好课题工作,推动企业发展。把课题任务交给关键的财务专业技术人员,规定他们在一定任职期间参与完成一定量的课题。这样以一个人带动一个科室,一个科室带动一个部门层层向上的参与方式来提高整个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同时还可以体现财务人员的个人价值。

(2)加强课题执行过程控制。首先,企业应该转变过去“重结果轻过程”的思想观念。加强课题时间的管理,严格规定课题完成时间,避免人员拖拉造成的工作损失。多召开财务人员总结大会,通过会议的方式总结前一阶段工作、部署下一阶段工作,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明确规定员工的奖金和待遇直接跟课题业绩挂钩。以此提高财务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和工作效率。

对创新课题进行定期或者不定期的成果,在年底总结大会上对有成果的创新课题进行项目团队奖励和个人奖励,在企业内部形成良好的积极向上的创新氛围,培养财务人员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5、利用互联网进行财务管理

互联网的应用对如今社会的经济发展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同时,互联网也可以应用在国有企业的财务管理上。互联网可以为企业财务管理创造一个公开自由的信息平台,另外,利用互联网进行财务数据处理可以保障财务信息的完整性、性和及时性,还可以避免人为因素造成的财务管理混乱。

五、结语

财务管理创新对国有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随着我国经济实行“走出去”战略,财务管理创新面临许多的机遇和挑战,国有企业要抓住机遇,面接受战,做好财务管理的改革和创新,全力推动我国国有企业的发展。

国有企业财务管理透析:论国有企业财务管理的环境与财务关系

[摘要]财务管理环境和财务关系是财务管理研究的重要内容。已有的研究成果一般是以企业整体作为财务主体对财务管理环境进行分类,本文对财务管理环境的研究则深入到企业财务主体的层面,将财务管理环境划分为一般财务管理环境和具体财务管理环境。其中:具体财务管理环境是指企业治理结构中对所有者和经营者的财务机制运行产生直接影响的各种外部条件和因素,而一般财务管理环境则是指在企业治理结构之外影响所有者和经营者的财务机制运行的其他因素。研究表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使国有企业的财务管理环境和财务关系发生了重大转变,其中,政府作为出资者与政府作为社会管理者职能的分离对国有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最为显著。

[关键词]国有企业,财务管理环境,财务关系,财务主体

财务管理环境和财务关系在财务管理理论结构中占据重要地位。不同的企业或同一个企业在不同的时期,其所面临的财务管理环境是不同的。不同的财务管理环境对应着不同的财务关系,因而为协调财务关系就需要采用不同的财务管理理论和方法。对国有企业来说,在经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之后,其财务管理的环境和财务关系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种变化必将导致国有企业财务管理的理论和模式的变革。本文拟对国有企业财务管理的环境和财务关系进行探讨,为现代企业制度下国有企业财务管理的理论和模式创新奠定科学的理论基础。

一、财务管理环境及其分类

(一)财务管理环境的含义

环境是个相对的概念,它是相对于主体而言的客体。任何事物都是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存在和发展的,是一个与其环境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系统,作为人类重要实践活动之一的财务管理活动也不例外。在财务管理活动中,财务管理主体需要不断地对财务管理环境进行审视和评估,并根据其所处的具体财务管理环境的特点,采取与之相适应的财务管理手段和管理方法,以实现财务管理的目标。因此,企业财务管理环境就是影响企业财务主体的财务机制运行的各种外部条件和因素的总和。不难看出,由于影响企业财务主体的财务机制运行的外部条件和因素错综复杂,且变幻莫测,因此,财务管理环境本身就构成了一个复杂多变的系统。

(二)对财务管理环境进行分类的方法

如何对这样一个复杂多变的系统进行分类?已有的文献多是从企业整体作为一个财务主体来对财务管理环境进行划分,因而一般把财务管理环境区分为宏观财务管理环境和微观财务管理环境或企业外部财务管理环境和企业内部财务管理环境(郭复初,1997;王化成,2000)。我们认为:研究财务管理环境的目的就是使财务主体明确影响其财务机制运行的各种外部条件和因素,以便正确地进行财务决策。但由于企业的财务主体是多方面的,因此财务管理环境必然是多层次、多方位的单纯以企业为界划分内部财务管理环境和外部财务管理环境或微观财务管理环境和宏观财务管理环境的做法,可能难以满足企业中的各个财务主体进行财务管理的需要。遗憾的是,人们在谈及财务时,往往只是把其与企业这一主体联系在一起,而忽视了企业本身是由若干个财务主体按一定契约形成的结合体这一事实。与此相对应,在分析财务管理环境时,也少有对企业中包括的各个财务主体所面临的财务管理环境的深入分析。

不可否认,从宏观的角度来看,每一个企业都是一个独立的财务主体,有自己的经济利益和财务目标,企业外部环境的变化对每一个企业的经济利益和财务目标的实现肯定是有影响的。但是,企业外部环境是通过影响企业中各有关财务主体的财务决策进而对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产生影响的。因此,仅停留在以企业作为财务主体的层面上对财务管理环境进行分析,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深入到企业的各有关财务主体的层面上对其进行研究,才能得出有意义的研究结论。

从不同的角度来看,从经营者财务管理的角度来看,经营者是财务主体,其他利益相关者则构成财务管理环境的一部分;从出资者财务管理的角度来看,出资者成为财务主体,除出资者之外的其他利益相关者则构成财务环境的组成部分。显然,对不同的财务主体而言,其财务管理环境构成的具体内容是不同的。本文后面对国有企业财务管理环境的研究主要是站在所有者和经营者作为国有企业财务管理主体的角度进行分析的。

虽然不同的财务主体所面临的财务管理环境可能千差万别,但应当看到,各个财务主体的财务管理环境是相互交错、相互联系的。事实上,各个财务主体本来就是通过契约联系在一起的。因此,任何一个财务主体的财务机制的设计和运行都要考虑其他财务主体的经济利益要求,要在契约各方达成的企业治理契约的框架内行事。因此,企业治理契约或公司治理结构是对企业各有关财务主体的财务机制都有直接影响的重要环境因素。

企业治理契约或公司治理结构作为企业财务管理环境具有直接、具体的特征,其对财务主体的财务机制运行的影响是直接的。每一个企业和特定的财务主体,其财务管理首先要适应这种具体的财务管理环境。但财务管理与财务管理环境的关系并不是单纯的适应与被适应的关系,财务管理对财务管理环境也具有反作用,而且这种反作用也首先是作用于其具体财务管理环境。财务管理环境研究除了要使财务主体明确影响其财务机制运行的因素以外,另一个重要目的则是研究改善或加强财务管理需要什么样的财务管理环境,从而变被动适应为主动要求变化,营造有利于财务管理的良好财务管理环境。对特定财务主体来说,优化财务管理环境也只能是从其微观的、具体的财务管理环境着眼,从完善企业治理契约或公司治理结构入手。

公司治理契约或公司治理结构以外的其他方面,如政治环境、法律环境、经济环境(将金融市场环境、产品市场环境、经理和劳动力市场环境等也包括在内)、社会文化环境和科技教育环境等,其对财务主体的财务机制运行的影响则是间接的,其最终都要通过企业治理契约或公司治理结构才能对财务主体的财务机制运行产生实际的影响。企业治理契约或公司治理结构以外其他方面的环境因素虽然具有宏观性,但由于其必须通过企业治理契约或公司治理结构才能对企业财务主体的财务机制运行产生实际影响,而企业治理契约或公司治理结构又具有微观性,因此上述宏观性环境因素对各个企业的实际影响也就具有微观性。因此,财务管理环境归根结底是微观的,至少从每一个财务主体的角度来看是这样。

鉴于上述分析,我们把财务管理环境按其对财务主体财务机制运行的影响不同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是企业治理契约或公司治理结构,这是对企业财务主体的财务机制运行有直接影响的各种外部条件和因素,因此将其称为具体财务管理环境;另一部分是企业治理契约或公司治理结构以外的其他方面的环境因素,由于其对财务主体财务决策的影响是间接的,因而将其称为一般财务管理环境。一般财务管理环境对所有企业的财务都可能产生影响,但这种影响往往是间接的,并通过具体财务管理环境体现出来。

二、财务管理环境的主要内容

(一)财务管理一般环境

这里的一般财务管理环境就是指企业治理契约或公司治理结构以外的其他影响财务主体财务机制运行的外部条件和因素,主要包括政治环境、法律环境、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科技教育环境等等。其中,影响较大的是政治环境、法律环境、经济环境。

1、政治环境

一个国家的政治环境会对企业的财务管理决策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和平稳定的政治环境有利于企业的中、长期财务规划和资金安排。政治环境主要包括:社会安定程度、政府制定的各种经济政策的稳定性及政府机构的管理水平、办事效率等;

2、法律环境

财务管理的法律环境是指企业发生经济关系时所应遵守的各种法律、法规和规章。国家管理企业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的手段包括行政手段、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三种。随着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行政手段逐步减少,而经济手段,特别是法律手段日益增多,把越来越多的经济关系和经济活动的准则用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与企业财务管理活动有关的法律规范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企业组织法规;(2)税收法规;(3)财务法规等,这些法规是影响财务主体的财务机制运行的重要约束条件。

3、经济环境

经济环境是指企业在进行财务活动时所面临的宏观经济状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经济发展状况。(2)政府的经济政策。(3)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4)金融市场。(5)产品市场。(6)经理和劳动力市场等。其中,金融市场的影响最为显著。

金融市场可分为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货币市场也称短期资金借贷市场,主要是一年期以内的短期资金借贷市场。资本市场又称长期资金融通市场,主要是指长期债券和股票市场。

金融市场与企业财务管理具有十分紧密的关系,金融市场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金融市场是企业筹资和投资的场所。企业需要资金时,可以到金融市场选择适合自己需要的方式筹资,如银行贷款、融资租赁、发行股票和债券。企业有了剩余资金,也可以灵活选择投资方式,为其资金寻找出路,如银行存款、投资国债和购买股票。(2)企业可以通过金融市场使长短期资金互相转化。企业作为战略投资者持有的上市公司股票可以在规定的持有期到期后在证券市场上卖出;持有的可上市流通债券可以随时转手变现,成为短期资金;远期票据可以通过贴现,变为现金;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也可以在金融市场卖出,成为短期资金。与此相反,短期资金也可以在金融市场上转变为股票、债券等长期资产。(3)金融市场可以为企业财务管理提供有意义的信息。金融市场的利率变动,反映了资金的供求状况;有价证券的市价波动反映了投资者对企业的经营状况和盈利水平的客观评价。因此它们是企业经营和投资、筹资的重要依据。

(二)具体财务管理环境

具体财务管理环境是指对财务主体的财务机制运行有直接影响的那部分外部条件和因素。具体财务管理环境的主要内容可以用企业治理契约或公司治理结构来概括。当以所有者和经营者作为财务主体进行分析时,具体财务管理环境的构成要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债权人;

债权人是企业资金的重要提供者,他们的利益要求决定了企业筹集和使用资金成本的高低。除此而外,债权人还对企业的筹资决策、投资决策和利润分配决策有直接影响。他们通过与企业签定具有保护性条款的契约的方式对企业所有者和经营者的财务决策施加影响,以促使企业保持较强的偿债能力、变现能力。在企业无力偿还债务时,债权人还可取得对企业的财务控制权。

一般财务管理环境中金融市场环境的作用主要通过该要素得以体现。

2、供应商和顾客;

供应商包括原材料、机器设备等生产资料的提供者,顾客则是吸收本企业产出的主体。良好的与供应商和顾客的关系是企业增加价值的重要源泉,其对企业降低成本、赢得竞争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企业最重要的经济资源。不同类型的与供应商和顾客的关系所导致的成本、利润、存货、应收账款、现金流量等有显著的差异。因此,供应商和顾客是企业营运资金管理、成本管理、利润管理及战略财务管理等需要考虑的最重要环境因素。20世纪90以来,风靡全球的业务流程再造、供应链管理、客户关系管理等管理理论和方法的出现,则是企业管理主动营造良好财务管理环境的典型例证。一般地说,产品市场、通货膨胀及经济周期等一般财务管理环境的作用主要通过该具体财务管理环境因素得以体现。

3、政府;

政府对企业财务机制运行的直接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作为社会管理者所制定的政策法规、管理制度,直接限定了企业作为财务主体开展财务活动的范围;二是作为征税者的政府运用税收手段直接参与企业的利益分配,取得税收收入。我们认为,作为征税者的政府与投资者、供应商、顾客等一样,其对企业管理的目的是为了足额征收企业应交的税金,满足作为征税者的政府自身的利益。从这一意义上说,作为征税者的政府也是企业的利益相关者之一,是公司治理的重要参与主体,是企业具体财务环境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政治环境、法律环境、税收环境等一般财务管理环境的作用主要通过该要素得以体现。

4、职工;

职工是企业经营的主体,他们是企业治理契约或公司治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所有者、经营者来说,他们相互之间及各自与职工在财权和利益分配等方面进行博弈,始终是其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对职工的财务激励和约束也始终是财务管理的难题之一。除此之外,企业职工的素质和精神风貌也直接影响着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而且对企业财务目标的实现程度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在财务决策时必须认真考虑企业职工这一环境因素。教育、科技、文化及经理和劳动力市场等一般财务管理环境的作用主要通过该要素体现出来。

财务管理活动总是依存于特定的财务管理环境。但是,不论是一般财务管理环境,还是具体财务管理环境,都不是一成不变的。恰恰相反,不断发生变化是它们的基本特点。因此,每一个财务主体必须随时关注其具体财务管理环境的变化,并注意一般财务管理环境可能发生的变化及其所产生的潜在影响,以便尽快适应财务管理环境的变化。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在变幻莫测的财务管理环境中得心应手,运营自如。当然,财务管理活动对财务管理环境特别是对具体财务管理环境也有一定的反作用。科学的财务管理应当使财务管理环境不断改善,从而更有利于财务主体财务目标的实现。

三、财务管理环境与财务关系

财务管理环境是影响财务主体的财务机制运行的各种外部条件和因素。财务管理环境既有自然属性的一面,更有其社会属性的一面。因此,财务主体与财务管理环境的交互作用的结果,就不仅体现了一种技术关系,还包括了财务主体与其他财务主体之间的社会关系在内,这种社会关系则集中表现为各种财务关系。财务关系的存在说明财务管理绝不是类似自然科学的一种技术或方法,而是蕴涵了丰富制度内容的社会科学。

(一)财务关系: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研究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

财务关系是指企业在组织财务活动过程中与有关各方所发生的经济利益关系。对财务关系的研究受企业理论的影响很大。事实上,企业理论对整个财务管理理论的形成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传统的企业理论把企业视为一个“黑箱”,主要从技术的角度,运用边际分析方法,把它们当成行为方式与消费者一样的生产者来研究(费方域,1998)。这种理论把企业看成是一个有效的黑匣子,在它内部,任何东西都能十分顺利地运行着,这显然与实际不符。可以说,对制度和经济关系研究的缺乏是传统企业理论较大的缺陷。与传统的企业理论相对应,传统的财务管理也是偏重于数量和技术层面的分析和研究,而对制度和财务关系层面的研究却没有得到重视。

制度经济学、契约理论、交易费用理论、产权理论等经济学理论的提出,把经济学的研究从重技术层面的研究转向了重制度层面的研究。这些理论使人们认识到制度因素是影响经济效率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因此公司治理结构成为企业理论领域的研究热点。与此相关,财务管理理论的研究也开始从重视数量研究逐渐转向重视制度和财务关系的研究。

我国对财务管理的研究,一开始就比较重视对财务关系的研究,这可能与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比较重视生产关系的研究有关。有不少学者认为,财务关系是体现财务本质的最重要的方面。但由于我国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那时企业本身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财务主体,因此对财务关系的研究更多地是服务于国家宏观管理的需要,而很少涉及企业内部的诸财务关系。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在引进西方财务管理理论的过程中,比较重视财务管理技术和数量分析方法的引进,而对西方现代财务管理理论中有关制度的内容则很少提及。这种做法导致我国财务管理理论的研究也开始转向了技术和数量层面,对财务关系的研究在一段时间内被忽视了,这无疑是我国财务管理理论研究的一大失误。

事实上,这种研究失误的后果很快就显现出来。特别是进行现代企业制度改革以来,企业的制度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企业已逐渐转变成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财务主体,企业的各利益关系人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日益明显,而如何协调这种矛盾和冲突,我国现成的财务管理理论并没有一个具有指导意义的科学解释。因而,企业财务管理混乱,财务制度薄弱,财务管理效率低下的现象在那一时期非常普遍。严峻的现实告诉我们,财务管理理论研究仅从数量和技术的层面研究财务活动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从制度的层面深入研究财务关系。在这种认识的影响下,对财务关系的研究又开始成为财务管理研究的重点和热点问题,而且在这一问题的研究过程中,大多数财务管理学者都形成了这样一个共识,即对企业财务管理的研究要在公司治理结构的框架内进行,并与企业治理的要求相适应。近年来我国财务学界提出的出资者财务、经营者财务、财务经理财务等,都是在这种认识指导下形成的研究成果。因此,对财务关系的研究仍然应作为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而且在现代企业制度下,由于财务主体更加多元化和复杂化,因此对财务关系的研究就显得更为重要。

(二)财务管理环境与财务关系:现象和本质

如前所述,企业财务管理环境是影响企业财务主体的财务机制运行的各种外部条件和因素的总和。按照财务管理环境对财务主体的财务机制运行的影响不同,我们把财务管理环境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是具体财务管理环境,即企业治理契约或公司治理结构中对对企业财务主体的财务机制运行有直接影响的外部条件和因素。从所有者和经营者作为财务主体的角度来看,其主要包括债权人、供应商、顾客、政府和职工等方面;另一部分是一般财务管理环境,即企业治理契约或公司治理结构以外的其他方面的环境因素,包括政治环境、法律环境、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科技教育环境等等。我们认为,上述分类虽然把财务管理环境与财务主体的财务机制运行联系起来,但主要还是从财务管理活动的现象和客观方面进行分析和描述的,尚没有触及财务管理活动的本质,这也是由财务管理环境本身的特点所决定的。

深入分析财务管理环境与财务主体财务决策的联系,并侧重从制度的层面研究财务主体财务决策的内容,就不难看出,财务主体的各种财务机制其实质都是在处理与其他财务主体的财务关系。虽然影响财务主体财务机制运行的有具体财务管理环境和一般财务管理环境两方面的因素,但是从其所涉及的财务关系来看,最终都可以归结为企业治理结构内部各特定财务主体与其他财务主体之间的财务关系,这种财务关系涉及的空间范围是在企业治理或公司治理结构的框架以内,一般财务管理环境的诸因素只是对财务主体处理上述财务关系时产生影响,而并不是另外产生一种超越企业治理契约或公司治理结构的新财务关系。这一解释可以从另一角度印证我们前面阐述的财务管理环境归根结底都具有微观性的观点,也充分说明了与企业治理和公司治理结构相联系研究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性。

在企业治理和公司治理结构的框架内研究财务关系,我们可以把财务关系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所有者作为财务主体与其他利益关系人之间的财务关系;

2、经营者作为财务主体与其他利益关系人之间的财务关系3、债权人作为其他财务主体与其他利益关系人之间的财务关系;

4、供应商作为其他财务主体与其他利益关系人之间的财务关系;

5、客户作为其他财务主体与其他利益关系人之间的财务关系;

6、职工作为其他财务主体与其他利益关系人之间的财务关系;

7、政府作为其他财务主体与其他利益关系人之间的财务关系。

在公司治理结构下,主要有七个方面的不同利益主体,这七个方面的利益主体都可以是一个独立的财务主体。每一个财务主体都可能与其他六个财务主体之间发生经济利益关系,因此对每一个财务主体的财务管理来说,其都要涉及六种不同的财务关系。而从企业治理结构的整体来看,所需要研究的财务关系则多达22种。

虽然每一个特定财务主体都需要考虑6种财务关系,但这些财务关系并不是同等重要的。每一个财务主体在进行财务决策时,也难以兼顾各种财务关系,通常只能根据决策的具体问题着重考虑那些重要的财务关系。但哪一种财务关系是重要的,在不同的时期及对于不同的决策问题而言是不同的。每一个财务主体的财务决策都会影响或改变其与其他财务主体的财务关系,这种改变又可能引起其他财务主体对财务关系进行再调整,其他财务主体对财务关系进行的再调整对每一个特定财务主体来说则属于财务管理环境的改变,这种改变又可能引起该特定财务主体对其与其他财务主体的财务关系进行再调整。由此可见,在财务管理环境和财务主体之间存在着一种交互作用,这种交互作用不断演绎着新的财务关系。各种财务管理活动,究其实质,都是在对上述22种财务关系进行调整和重新设计。因此,财务关系是财务管理的本质,而财务管理环境和财务活动则只不过是财务管理的表象。

四、现代企业制度下国有企业财务管理环境和财务关系的特点

财务管理环境具有微观性,不同的企业或不同的财务主体,同一企业或同一财务主体在不同的时期,其所面临的具体财务管理环境都可能是不同的。作为现代企业制度下国有企业财务管理理论研究的一部分,对国有企业财务管理环境和财务关系的研究不可能分别针对每一个国有企业或每一个特定的财务主体进行,只能对国有企业中各类财务主体所面临的具体财务管理环境和财务关系中具有普遍性的内容进行归纳和总结。

经济体制改革特别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以来,国有企业的财务管理环境和财务关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不仅体现在一般财务管理环境的变化上,更体现在具体财务管理环境的变化上。其中最为显著的是政府作为社会管理者和政府作为国有企业的所有者的职能分离而引起的政府与国有企业关系的变化。在现代企业制度下,国有企业的财务管理环境和财务关系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一)政府作为国有企业出资者与政府作为社会管理者与国有企业的财务关系日趋分离

我国传统的国有企业制度是一种政府高度集权体制下的行政管制性的企业制度。其特点是:政府按照政企合一的原则直接管理,从投资、生产经营计划、原材料、设备、劳动、工资,到产品价格、销售,都要报政府审查批准,政府几乎控制了国有企业的收益分配,国有企业基本上没有财务自主权。当时,政府是以双重身份——国有企业所有者和社会行政管理者与国有企业发生财务关系,但由于政资不分、政企不分导致政府作为所有者与国有企业的财务关系与政府作为社会管理者与国有企业的财务关系混乱,政府直接干预、税利不分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国有企业财务管理效率的提高。

经济体制改革以来,围绕着实现政企分开、两权分离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探索。按照政府的社会经济管理职能与国有资本所有者职能分开的原则,政府直接管理国有企业的方式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变。政府作为国有企业出资者对国有企业的管理与政府作为社会管理者对国有企业的管理逐渐分离。

作为社会管理者,政府管理企业的范围不仅包括国有企业,而且还包括非国有企业,并主要依靠宏观经济和法律调控手段来促进国家产业政策的贯彻和实现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其主要职责是:(1)为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创造基本条件,例如提供基础公共设施、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等;(2)为企业制定基本的经济活动法律规则;(3)为各种企业创造一个平等的竞争环境,建立并完善各生产要素市场,促进社会经济资源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其管理的手段主要是通过制订法律、产业政策和运用经济杠杆等。

政府作为出资者对企业的管理仅限于有国有资本金投入的企业,包括国有独资企业、国有资本控股企业和国有资本参股企业,无权以出资者身份参与那些没有国有资本金投入企业的管理。政府作为国有企业出资者对国有企业行使的权力范围是由法律、法规及公司章程等决定的,并在不直接干预企业经营的前提下,实现对经营者的有效控制,切实保障政府作为出资者的权益不受侵犯,其管理手段则主要是建立健全对接受出资者的激励和约束机制(罗飞、王竹泉,2001)。

实现政府作为出资者和政府作为社会管理者对国有企业管理职能的分离,也是当前我国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遵循的基本原则。目前,我国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正按照“国家所有、分权管理、授权经营、分工监管”的原则进行改革和探索。主要做法是专门设置国有资本管理机构,代表政府行使对国有资本的终级所有权,并在国有资本管理机构和国有企业之间设置若干个国有控股公司(或国有资产经营公司及经授权的企业集团等),由国有控股公司作为中间出资者直接行使对国有企业的所有者权能,以出资者身份对国有企业进行监督约束。政府各部门逐渐解除了与直属国有企业的行政隶属关系,初步建立起以间接手段为主的宏观调控体系,基本形成了财政、金融、计划相互配合的调控机制。与此同时,各级政府在行使国有企业所有者权能的方式方面也进行了许多改革和探索。通过这些改革,使政府作为所有者与国有企业的财务关系与政府作为社会管理者与国有企业的财务关系日趋分离,它们之间界线也越来越清晰。

从财务关系的角度来看,政府作为国有企业出资者与国有企业的财务关系是一种有偿性的投资分利关系,不论是从政府作为所有者角度,还是从国有企业经营者角度来看,这种关系都具有微观性。政府凭借所有权委派产权代表,参与国有企业重大财务决策,有权分享国有资本经营收益。国有企业经营者则享有充分的财务自主权,但其财务活动需接受来自所有者的财务监督(如接受委派的财务总监或监事会的监督)。政府作为社会管理者则主要依靠宏观经济和法律调控手段来促进国家产业政策在国有企业的贯彻和实现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其与国有企业的经济关系是一种无偿性、强制性的税费收缴关系,从政府作为社会管理者的角度看这种经济关系是一种财政关系,具有宏观性,而从每一个国有企业来看,这种经济关系是一种财务关系,具有微观性。

相对而言,经过财税管理体制的改革,政府作为社会管理者与国有企业的财务(财政)关系已经确定下来,但政府作为国有企业出资者与国有企业的财务关系则由于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尚未到位而处于不稳定的状态,还有待进一步改革和探索。

政府作为国有企业出资者与政府作为社会管理者职能的分离对国有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国有企业财务管理机制上。政府作为国有企业出资者的财务管理机制包括财务决策机制、财务激励机制和财务约束监督机制的建立,对国有企业经营者财务管理的目标、方式、方法等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政府作为社会管理者对国有企业的直接干预减少的同时,政府作为出资者对国有企业的约束监督作用在不断增强。

(二)较大债权人——银行与国有企业的财务关系由软约束变为硬约束

在计划经济时期,国有企业的融资(严格来讲,不能称其为融资,而应称为资金供给)主要依靠财政拨款,企业的融资结构为财政主导型的融资结构。那时,国有企业的基本建设资金由财政同意拨款,生产经营所需的定额流动资金由财政部门核定拨给,作为企业自有资金,无偿占用,超定额流动资金才由银行信贷资金供应,银行贷款只占企业全部资金来源的极小部分。再加上国有银行和国有企业同为政府的附属物,没有自己的财务自主权,银行与国有企业之间的债权债务关系具有“内源”的特征,银行对国有企业的约束力很小。

自1983年国家投资体制实行“拨改贷”开始,国有企业的融资结构由财政主导制转变为银行主导制,银行贷款逐渐成为企业投资的主要资金来源。进入新体制后,虽然银行同国有企业之间的债权债务关系逐渐明晰起来,但由于银行主要是根据经国家批准投资计划及国家的重点项目而进行贷款的,因此而形成的亏损无法划清责任界限,再加上国有银行的商业化改革进展缓慢,国有银行的地方分支机构经理的人事权长时期掌握在地方官员手中,政府对国有银行的行政干预不断,导致银行对国有企业仍不能施行有效的制约,国有企业贷款到期不还,要求国有银行展期、减息的现象仍十分普遍。国有企业方面,由于缺乏财务风险意识,负债经营一时间成为众多国有企业追求的时尚,资产负债率不断攀升,银企关系的矛盾加剧,并日趋严重。

1996年以来,国有银行商业化改革步伐加快,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正式颁布后,国有商业银行开始按现代商业银行经营机制运行,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负盈亏、自我约束,银行与国有企业的债权债务关系开始正规化和市场化。由于国有商业银行的独立性增强,对国有企业的新增贷款开始实施严格的审核评估,对不满足银行放贷标准的不再给予贷款。国有商业银行对国有企业的制约力逐渐加大,1998年曾一度出现“惜贷”现象。另外,国家还积极推行“债转股”改革,通过“债转股”把原来银行与国有企业的债权债务关系转变为资产管理公司与国有企业之间的持股与被持股的关系,一方面切实减轻了国有企业债务负担,另一方面也使银行与国有企业之间的债权债务关系更加明确,使银行对国有企业的约束彻底实现由软到硬的转变。

(三)国有企业职工对企业财务决策的影响力增强,国有企业职工与企业财务关系向多样化转化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职工在国有企业中所处的地位较为独特。他们一方面是国有企业理论上的所有者中的一员,另一方面又是企业劳动力要素的提供者。作为国有企业所有者的一员,他们是企业的“主人”,因此职工理应成为影响企业财务决策的重要力量。但是,作为劳动力要素的提供者,国有企业职工又只能通过劳动,并根据按劳分配原则取得个人收入。由于分配上的“平均主义”和“大锅饭”,影响了职工推进改革、加强管理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再加上计划经济时期高度集权的财务管理体制,事实上职工对财务决策的关切度是很低的,其对财务决策的影响力是相当小的。

改革的深入,使国有企业拥有了相应的财务自主权,相应的“铁饭碗”也日渐被破除,下岗失业风险大大增加,保障制度逐步社会化。在这种情况下,职工的利益逐渐成为影响企业财务决策的非常重要的力量。受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思想的影响,国有企业在进行现代企业制度改革的过程中,对于职工参与企业治理都较为重视,大多数企业的董事会和监事会中都有职工代表参加。但职工参与财务决策追求的是自身利益的较大化,这种利益较大化与政府作为出资者追求的股东财富较大化显然是有矛盾的,表现在他们对同一决策的态度可能不同。例如,对于一个虽无利润但仍然能够保障正常的工资报酬的投资项目,职工可能不会反对该项目的实施,但政府作为出资者就不会赞同这种意见。

为了协调职工的利益与出资者利益的矛盾,并进一步调动职工参与企业治理的积极性,职工持股等改革措施应运而生。职工持股计划的出台,不仅使人力资本参与收益分配的要求得以实现,更使得国有企业的职工有了与政府作为国有企业出资者一起直接参与重大财务决策的制度基础。因此,在现代企业制度下,国有企业职工已经发展成为一支不可忽视的影响企业财务决策的重要力量,国有企业职工与企业的财务关系已经不单纯是工资关系,而转化为以工资、股利等多种分配形式为基础的多元财务关系。

(四)供应商和顾客成为影响企业财务决策的新生力量,企业与供应商和顾客的财务关系由对抗转向合作

国有企业在从计划经济迈向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国有企业财务管理环境变化的另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其与供应商和顾客关系的根本转变。在计划经济时期,国有企业已经习惯了统购统销的运行模式,可以说,那时国有企业与供应商和顾客的关系具有高度的确定性和稳定性,并实行统一的购销价格,因此国有企业营运资金管理比较简单。

随着经济体制的转变,国有企业的购销体制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原来所享受的各种优惠政策也逐渐被取消,这直接影响了国有企业与供应商和客户的关系。特别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市场由卖方市场转向了买方市场,国有企业经受了前所未有的市场压力。在这种背景下,国有企业对与供应商和顾客关系的价值有了深刻的认识。在培育与供应商、顾客之间保持长期的、稳定的协作关系方面的投资,已被公认为与实物资本、人力资本同等重要的价值创造的源泉。通过互惠的正式以及非正式的契约安排所缔造的关系网络,使企业能够成功地超越自身资源和能力的局限,把原本属于其他企业的互补资产、互补技术以及共享的产业能力等大量的外部资源纳入到了自我发展的轨道。

企业与企业之间基于互惠和信任建立起的长期合作关系不仅扩大了企业利用的资源和能力范围,使企业的边界变得模糊,而且其所带来的组织结构的变化直接影响到了企业治理结构的安排。杨瑞龙、周业安认为:治理结构的衡量标准是能够使企业具备竞争力。即具有长期利润较大化的能力。而竞争力的获得直接取决于对企业内部及外部相关资源和能力的协调配置。外部网络化改变了传统治理结构安排以企业内部资源配置效率为核心的做法,要求企业在关注内部效率的同时必须关注外部协调效率。……如果企业想要成功地利用外部资源,就必须与其他企业建立起相对稳定的合作关系。这种基于互惠基础上建立起的合作关系必然要求相应的决策权和控制权等的安排。因为合作伙伴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成为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应当参与企业的相关决策与安排(杨瑞龙、周业安,2001)。

国有企业与供应商和顾客关系的变化及由此引起的决策权和控制权安排的变化,必然对国家企业的财务机制运行和财务关系产生影响,从而使供应商和顾客成为影响企业财务机制运行的新生力量,而且这种力量的影响越来越显著。

综上所述,伴随着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国有企业的财务管理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对国有企业的财务关系产生了重要影响,由过去单一的政府与企业的财务关系占主导转变为政府作为出资者、政府作为社会管理者、债权人、经营者、职工、供应商和顾客等多元财务主体共同主导的新型财务关系。

财务管理环境和财务关系的变化,实质上也就是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及利益相关者相互之间利益关系的变化。由于每一种财务关系都至少涉及两个以上的财务主体,每一个财务主体又都有自己独特的经济利益,本着“效率和公平”的原则,财务关系中的任何一方都可以出于维护自身利益的目的对财务关系的调整施加影响,而不能简单地用另一方对这种财务关系的调整来取代,企业财务管理的实质就是对各财务主体之间的财务关系不断地进行协调和优化的过程。

国有企业财务管理透析:国有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 要】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许多国有企业改革不到位,会计人员及管理水平存在诸多问题,目前其管理亟待提高。今后,应切实把握好企业财务管理的改革着力点,强调规范化管理,实施人本化理财措施,强化风险管理和信息化手段等,才会使国有企业财务管理有根本性的改观。文章对国有企业财务管理所面临的问题作了简要的论述,并就如何更为有效的发挥财务管理的作用,以实现企业管理的目标,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国有企业 财务管理资金

一、国有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新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建立不仅为国家出资人财务管理创造了条件,而且还对加强国家出资人财务管理提出了要求。为了建立与新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相适应的国家出资人财务管理制度,目前应该主要研究和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1.内部管理制度不完善

(1)内控机制缺乏造成管理无序:制度虽有,但执行没有硬约束;事后检查较多,事前控制不够,事中监督乏力;企业内部审计受领导人左右,企业社会审计又受利益驱动走过场,很多情况下都是按企业领导的意图处理财务。

(2)企业财务人力资源开发、配置不合理:国有企业的历史原因,造成单位内部组织机构臃肿,因人设岗,人浮于事,分工不清,职责不明,特别是会计核算和管理中的不相容职务未实现有效的分离,出现问题互相推诿,甚至个别争权夺利的现象。

(3)财务状况不透明,会计信息失真:一些国有企业会计核算随意性较大,造成财务报表不真实,合并报表往往掩盖公司的实际经营状况,这都是受内部人为控制因素的影响。财务会计信息不透明,账实不符,应摊不摊,该提不提,盈亏不实;有的企业不良资产有增无减,长期挂账,资金运作极度困难,年末账面利润看似不少,但应收账款居高不下,时常难以支付到期的债务。

2.思想滞后

(1)观念陈旧、管理方法和手段落后,不能适应当前形式:相当一部分企业财务管理没有及时的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没有跟上改革的步伐,思想意识、经营观念和财务管理方式还停留在原有的计划经济模式上,缺乏改革创新、锐意进取的开拓意识。

(2)国有企业改革不到位:国有企业改革的总目标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但对现代企业制度下的财务管理应当是怎样的,却未能勾画出基本的轮廓。我们长期强调改变政府职能,实行政企分开,各自权能到位,却一直说不清哪些是企业自己该办的事,哪些是政府(国有企业所有者)该管的事,而且已使企业在改革中出现了许多诸如:企业承包包盈不包亏、财经纪律松驰和国有资产流失;“业主产权论”的理论及制度造成了国家、经营者和员工之间的利益冲突,不利于调动企业经营者和员工的积极性;大多数企业厂长、经理三职集于一身,既是国有资产的代表者,又是企业经营的负责者,也是职工和自我利益的代表者,在这样的情况下,厂长、经理任命的财务部门负责人必然要对这位经营者“负责”,迫使会计人员做假帐、报虚数,形成“厂长财务”、“经理报表”,从而势必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等问题。

3.资金管理不善

(1)资金流向失控,加大了财务风险:企业资金的流向与控制脱节,体外循环严重,缺乏可行的考核办法,事前控制乏力,事后审计监督走过场。资金的收支随意性大,使用混乱,占用不尽合理,缺乏统一的控制,导致现金流量不平衡,支付能力不足,实际上靠借新还旧来维持经营;有的企业投资决策随意性大,对子公司的投融资情况、资金收支、对外担保、或有负债、利润分配等重大决策掌握不全,私设小金库、作假账、虚报利润现象时有发生。

(2)资金使用效率低,占用不集中:国有企业实行多级法人,划小了核算单位,分散了投资风险,大部分国有企业资金的集中管理与内部多级法人资金分散占用的矛盾突出,出现企业多头开户、资金占用分散、资金沉淀严重、使用效率低下、管理失控的现象。有的集团内部,子公司设立的账户少则几个,多则几十个,一方面闲置、沉淀了大量资金,另一方面却又因为筹集不到急需的小额资金,拿不出钱来调剂企业的资金余缺,导致财务费用有增无减,银行贷款余额居高不下。

二、国有企业财务管理中应采取的措施

1.加快改革步伐,建立现代企业管理模式,我国建立“政企分离,产权明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现代企业管理体制,是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也是同国际接轨的重要突破。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后,竞争激烈,风险有增无减,这种改革显得越加重要。在新的管理体制下,国家对国有资产具有拥有和处置权,并对企业进行宏观调控和行业管理,做好政策指导和资产运营的监督。

2.充分发挥企业财务机构的职能: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对企业财务机构的职能和作用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必须进一步强化对筹资、投资、资产、成本费用及利润分配等方面的管理,提高财务管理水平,促进企业健康发展:一是发挥企业财务分析评价功能,合理调剂企业资源。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财务的主体就是进行财务分析,关键是了解企业的信贷能力、盈利能力和资金周转情况,对企业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趋势进行分析预测,及时作出正确评价,同时还要重点分析好企业的资本结构和资产结构。寻求合理的财务结构,企业就可以降低筹资成本,提高自有资金利润率。

3.加强财务人员业务学习,提高整体素质:国有企业财务管理的基础是财务人员队伍,国有企业要拥有一支政治坚定、作风正派、专业精干、素质精良、结构合理的财务人员队伍。要保障财务人员队伍首先必须按经济规律办事,努力提高国有企业财务人员的经济待遇,另一方面必须加强理想奉献教育,使之安心本职工作。

总之,国有企业的财务管理,不仅要符合市场经济的要求,还应适应wto的有关规则。充分认识到新时期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进一步加强管理,充分调动财务人员工作的积极性,重视人才,使用人才,深化财务管理制度改革,积极向国外先进的财务管理方法学习,又要结合我国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国情出发,强化财务管理的外部监督和提高财务人员的整体素质,使国有企业在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

国有企业财务管理透析:市场经济下加强国有企业财务管理的对策

【摘要】本文针对我国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建立以资金管理为中心,推行责任会计,实行分权管理,建立科学的标准成本控制制度和实行财务总监委派制等建议。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与改革的方向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在现代企业制度下,要按照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要求对国有大中型企业实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革,使企业成为适应市场的法人实体和竞争主体。按照现代企业两权分离理论,财务管理可以分为投资者财务管理和经营者财务管理。对于任何一个企业来说,在建立其内部财务管理机制的时候,必须充分考虑到各方利益关系,投资人、债权人、经营者之间的权利和义务要相互平衡协调。

一、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有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有企业在财务管理方面还存在着严重的问题。

(一)财务管理观念缺乏时代性

社会主义经济的逐步发展,企业面临着全新的财务管理环境。但是,由于在制度和观念上长期受计划经济影响,约束了企业经营者不能将闲散资金自由对外投资,因为无人敢冒风险、承担责任。

(二)财务管理缺乏一体性

我国国有企业纷纷兼并联合,形成新的大型企业集团。这些集团企业规模较大,分布较广,内部经济关系复杂,管理人员的素质不高,管理手段落后。

(三)财务管理缺乏动态性

我国国有企业的财务管理缺乏至关重要的事前预算。企业没有事前预算,期中的经营业绩比较难以进行,事中控制无从谈起,事后控制更没有效果。

(四)财务管理缺乏监控性

我国企业的内部监控被忽视,财务监控制度不完善、不系统,财务监控机制不健全,监控人员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不高,监控方法和手段落后,监控效率低。

二、市场经济下加强国有企业财务管理的对策

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弱化,不但直接影响了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同时也直接影响了政府宏观调控的社会监督效果,只有把企业的财务管理搞好,才能适应国家宏观调控的要求,才能有利于监督机制的完善,才能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

(一)建立以资金管理为中心的财务管理制度

1.建立资金管理制度,控制财务风险

一是建立投资论证制度,投资决策失误是资金管理较大的失误,要在企业内建立投资论证程序,大的项目应请专门的咨询机构参与论证;二是应收账款管理制度,落实资金回收责任制,加快资金回笼;三是建立存货资金控制制度,按需生产、按需采购,把库存量降低;四是财产物资清理制度,发现账实不符或资产贬值要及时处理;五是建立保障制度,避免潜亏因素带来资金沉淀。

2.采用合理的融资方式

从各种融资方式来看,内部融资不需要实际对外支付利息或股息,不会减少企业的现金流量,同时由于资金来源于企业内部,不发生融资费用,内部融资成本远低于外部融资。因此,内部融资是企业的融资方式,只有在内部融资不能满足企业的资金需求时,企业才应转向外部融资。

3.盘活存量资产,增加资金来源

主要采用调、并、转三种方法。调,指结合产业、产品结构来调整资产结构;并,指靠资产重组,以市场为导向,调整产业结构,把优势企业扩张和劣势企业兼并结合起来,互利互补;转,指实行股份合作制,对部分中小企业的资产可以实行整体和部分拍卖,有偿转让,用其收入偿还银行贷款。

4.分离企业办社会的职能

将学校、医院等单位让给社会来办。暂时不具备条件的,应加强企业账务管理。企业要推行医疗、保险、住房制度改革,解决这部分资金使用不合理现象。

5.多渠道筹集资金

筹集资金是指企业通过筹资渠道和资金市场,运用各种筹资方式,经济有效地筹措和集中资金。传统的筹资方式有吸收直接投资、银行借款、发行股票、发行债券等。企业还可以通过投资基金转换、债转股、发展融资租赁等开发新的筹资渠道。

(二)推行责任会计,实行分权管理

责任会计是现代分权管理模式的产物。它是根据授予各基层单位权力和责任以及对其业绩的计量评价方式,将企业划分成各种不同形式的责任中心,建立起以各个责任中心为主体,以责、权、利相统一的机制为基础的,通过信息的积累、加工和反馈而形成的企业内部严密的控制系统,即责任会计制度。

一个企业采用什么样的责任中心,建立什么样的责任会计制度,必须与其组织结构相适应。责任会计视组织为人群的集合,组织中的每一个人都应为了组织的共同目标而努力。而组织的结构形式会直接影响到责任中心的划分和责任会计的动作效果。现代企业组织结构分纵向和横向组织结构。

1.纵向组织下的责任会计制度

公司的较高管理层独揽大权,对企业内部的生产经营活动实施总体调控,对成本、费用、收入、利润和资金的运用承担的责任。纵向组织结构下建立责任会计制度,首先要按照责任中心的层次,从较高层的成本中心定期把责任成本的实际数由最基层逐级向上汇总,直到较高层次的利润中心和投资中心。

2.横向组织结构下的责任会计制度

横向组织结构是根据分权管理原则建立起来的。在这种组织结构下,企业较高管理层将经营运作的大权适当分散,使其下属的单位、部门也有控制成本、费用、收入、利润和资金的权力,也要为资源的合理使用负责。在横向组织结构下,建立责任会计制度也要按责任中心的层次,先将预算层层分解,形成责任预算;然后建立责任预算的跟踪系统,记录预算执行的实际情况,以及销售收入的实际数,通过编制业绩报告的形式逐级向上汇总,一直达到较高层的投资中心。

(三)建立标准成本制度,实现科学的成本控制

标准成本制度的内容包括制定标准成本、计算和分析成本差异以及处理成本差异三个环节。标准成本是经过仔细调查、分析和技术测定后制定的,是在正常生产条件下应该实现的,因而可以作为控制开支、评价实际成本、衡量工作效率的依据和尺度的一种目标成本。成本差异分析是标准制度中最重要的环节,只有通过成本差异分析,查明产生差异的具体原因才能为实现成本控制开辟道路。差异处理是指在期末把标准成本和成本差异重新结合,最终确定产品的实际成本的过程。

标准成本制度在企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一是有利于进行成本的事前控制。预先制定各种产品应该发生的各项成本即标准成本作为员工努力工作的目标,以及用作衡量实际成本节约或超支的尺度。二是有利于加强成本的事中控制。在生产过程中将成本核算的实际消耗与标准消耗进行比较,及时揭示和分析脱离成本标准的差异,并迅速采取措施加以改进。三是有利于实现成本核算的事后控制。每月终了按实际产量乘各项目的成本标准,将求得的标准成本同计算出来的实际成本相比较,揭示成本差异,分析差异原因,查明责任归属,评估业绩,从而制定有效措施,以避免不合理支出和损失的发生,为未来的成本管理工作和降低成本的途径指出努力的方向。

(四)实行财务总监委派制,加强企业法人治理

国有企业设置财务总监,是从加强法人治理结构这一角度出发,重点突出了董事会在企业财务方面的监督、管理职能,目的在于健全和完善企业内部监控机制。

在国有企业中实施财务总监制度具有很明显的优点,主要表现在:

1.财务总监制度体现了所有者对经营者的监督

为了对企业经营者实行的监督,实施财务总监制度是一种较好的选择。在这种制度下,财务总监对企业经营者的监督体现了董事会的要求,既不干涉企业日常经营活动,又保障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落到实处。

2.财务总监制度体现了财务管理中心论的思想

财务总监是企业财务管理和会计工作的重要组织者,行使对企业财务工作的管理权,对经营者进行最直接、有效的监督。财务总监参与企业经营计划、指挥、协调、控制等重大管理职能,反映了财务管理中心论的思想。

3.财务总监制度完善了权力制衡机制

实行财务总监制度,完善了董事会、企业经营者、财务总监三权分立,相互牵制的制衡机制,能够较大限度地抑制经营者权力的无限膨胀,较好地解决了对企业经营者进行监督的问题。

国有企业财务管理透析:完善我国国有企业财务管理的思考

摘 要:财务管理乃为企业管理活动中之重要一环,与各部门的营运作业戚息相关。我国国有企业现阶段的财务管理存在着很多盲区,阐述了有关财务管理的基本理论,分析了我国国有企业财务管理的存在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其为国有企业财务管理人员提供参考。

1 有关财务管理?

(1)财务管理概念。财务管理是指企业为实现良好的经济效益,在组织企业的财务活动、处理财务关系过程中所进行的科学预测、决策、计划、控制、协调、核算、分析和考核等一系列企业经济活动过程中管理工作的全称,其主要特点是对企业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的价值运动进行的管理,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管理工作。 

(2)财务管理内容。企业组织财务活动、处理财务关系所涉及的管理工作。从组织企业财务活动角度看,财务管理内容包括:筹资活动管理,即确定筹资规模、筹资渠道、筹资方式、筹资成本和筹资结构等;投资活动管理,即确定投资规模、投资方向、投资组合、投资风险和收益等:资本收益活动管理,即对资本收入与回收、资本耗费和资本收益进行管理;分配活动管理,即对分配程序、分配政策、分配方式及分配对企业价值的影响等进行管理。从处理财务关系角度看,财务管理内容包括:处理企业与投资者之间的财务关系;处理企业与债权人之间的财务关系;处理企业与政府之间的财务关系;处理企业与受资者之间的财务关系;处理企业与债务人之间的财务关系;处理企业内部各单位之间的财务关系;处理企业与职工之间的财务关系等。在现代企业制度下,财务管理内容还应包括:企业重组中的财务管理;企业合并、兼并、合资、收购中的财务管理;企业剥离、分立、售卖、破产中的财务管理等。 

(3)企业财务管理的基本任务。①组织资金供应,提高资金利用效果;②降低产品成本,增加企业赢利;③分配企业收入,完成上缴任务;④实行财务监督,维护财经纪律

2 我国国有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问题

(1)会计基础工作薄弱,会计信息失真。由于会计基础工作不规范,违法违纪现象比较突出,会计信息严重失真。

(2)企业对财务管理的地位、管理目标不明确。单纯的认为企业只要盈利就是好的,导致有些企业实现短期的盈利后面临着倒闭的危险。另外,很多企业虽然对财务管理方面很重视,可是对财务管理的目标却很模糊。

(3)投资能力较弱,且缺乏科学性。主要表现在中小企业投资所需资金短缺、追求短期目标,和投资盲目性。

(4)企业财务监督乏力,财务约束机制不健全,致使企业财务管理机制起不到应有的调控作用。

(5)中小企业财务会计人员素质偏低,高级财务管理人员缺乏,财务机构设置不合理。

(6)结构不完善,财务与会计不分,没有专职的财务管理人员,财务管理的职能由会计人员或企业主管人员兼职等,导致内部管理混乱,责任不明确。

(7)我国财务管理软件发展滞后。国内的软件对个别行业的单位企业管理功能的开发已有一定基础,但不适合大型企业集团实现财务集中统一管理的需要,再加上国内软件企业普遍规模偏小,开发能力弱。

3 对策

(1)转变观念,树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新的理财观念。首先要克服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等、靠、要的思想。以企业法人为主体,充分发挥企业自主理财的积极性,要靠自身筹集、运作资金,安排各项财务收支,合理进行收益分析,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其次要树立市场观念和风险意识,在企业不断开拓产品市场的基础上,要充分利用资金、资本市场,力争以低成本筹资,建立合理的资本结构,围绕着市场展开企业理财活动。同时,在理财过程中还要强化风险意识,要高度关注企业的经营风险,财务风险,经常研究规避各种风险的对策,对风险进行有效控制,获取高的风险报酬。其三要全员理财的观念,结合预算管理,将各项预算指标逐级落实到有关个人,使所有职工都关心企业的财务状况,成本状况和预算执行情况,共同完成企业的理财目标。

(2)确立我国企业的财务目标。财务目标就是要优化企业的财务状况。在计划经济时代,甚至于今天的一些国有企业,一直用财务管理任务代替企业财务目标,即为:组织资金供应,提高资金效果;降低产品成本,增加企业盈利;分配企业收入,完成上缴任务;施行财务监督,维护财经纪律。在今天看来,显然已经失去了财务目标原有的意义。西方经济学家认为,企业财务状况的优劣标志有四个:企业的发展趋势、企业的活力能力、企业的偿债能力以及企业资金的使用效率,要实现这四项标志的较大化只有实现所有者权益的较大化。由于在西方环境下,债权人的利益被充分考虑,因而其称之为股东财富较大化,本质是一样的。所以对我国来说,未来的市场经济中,竞争是激烈的而又是理性的,只有给企业确立正确的财务目标,才能使企业不断向前发展。

(3)投资要面向市场。对投资项目进行可行性研究,正确投资决策,降低投资风险。①应以对内投资方式为主。一是对新产品试制的投资。二是对技术设备更新改造的投资。三是人力资源的投资。目前应特别注意人力资源的投资,从某种角度说,加强人力资源的投资,拥有一定的高素质的管理及技术型人才,是企业制胜的法宝。②分散资金投向,降低投资风险。中小企业在积累的资本达到了一定的规模之后,可以搞多元化经营,把鸡蛋放在不同的篮子里,从而分散投资风险。③规范项目投资程序。当企业在资金、技术操作、管理能力等方面具备一定的实力之后,可以借鉴大型企业的普遍做法,规范项目的投资程序,实行投资监理,对投资活动的各个阶段做到精心设计和实施。另外,要注意实施跟进战略,规避投资风险。

(4)建立、健全企业财务监控和约束机制。

①完善财务总监制。结合本企业实际情况和特点,实行财务总监委派制,强化财务监督,维护出资者利益,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有效防止信息不对称和内部人控制问题的发生。

②强化内部审计。建立内部审计制度,强化内审工作机构,提高内审人员素质,加强对企业内部规章制度和重大经营决策执行情况的过程审计和监督,前移监督关口,变过去的“事后监督”为事前、事中监督和实时监督,并将内审与国有企业监事会工作有机结合起来,杜绝财务信息失真现象。 

(5)培养学习型财务队伍,建立理财新理念。

积极组织教育培训,提高财务人员素质 为确保现代财务管理更好地服务于医院,努力提高医院财务人员的整体素质,医院应积极组织财务人员参加教育培训,科室内部要定期组织财务人员进行业务学习,把握国内外近期的财务动态,还应创造条件鼓励财务人员参加学术交流。财务人员要不断的学习经济和财会理论知识,掌握现代化的科学管理方法,运用现代数学、法学等多方面的知识从经济、社会、法律等多方面多角度进行分析并制定相应的理财方案。财务人员必须树立适应新经济的理财观念。这主要包括:会计信息化观念、科学发展观念、风险观念以及创新理念。

(6)软件公司密切合作,互相促进,共同发展。财务软件产品是一个比较特殊的商品,作为客户与软件公司之间也不是简单的一买一买关系。有一句广告语说得很好:“软件创造客户价值”,但还应加上一句:“客户体现软件价值”。因为,企业通过软件的使用,引入了一套新的工作标准和新的工作方式,提升了自己的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而软件的使用价值只有通过用户使用才能够体现出来,不断满足用户需要的过程,也是软件自我完善自我升值的过程。企业选择一款财务软件,实际是在选择一个长期合作伙伴。财务管理信息系统的使用是一个动态过程,随技术进步和管理的深化,需要不断升级;财务软件也必须随国家政策法规的调整及时进行变更,软件企业是否具有较强的开发实力和生存发展能力,对用户企业非常重要。

国有企业财务管理透析:改善和加强国有企业财务管理

党的十四大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构想,其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目的是使国有企业成为独立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因此作为对国有企业具有监督管理权力的财政部门,必须按要求将国有企业的微观财务管理权限下放给企业,不再直接干预企业的具体财务活动。面对新形势,有人提出市场经济下财政部门要不要管理企业财务,财务管理面是缩小还是扩大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笔者的意见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过程中财政部门对国有企业的财务管理只能加强,不能削弱。

一、加强国有企业财务管理的理论依据

无论是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还是在市场经济体制基本框架形成以后,财政部门对国有企业财务的管理都不应该削弱,这是由财政部门本身所具有的职能决定的。

及时,从分配职能看。分配职能是财政的基本职能。社会主义国家管理和组织经济建设,其中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正确处理积累与消费的关系,避免出现因畸轻畸重某方面而给国民经济建设带来的不利影响。企业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位,企业内部的分配是国民收入初资分配,其分配构成状况直接影响整个国家积累与消费的比例关系,比如企业产品价格的高低、折旧水平与方式的调整、工资分配的变化、税制的改革,等等。而国有企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较大价值份额,这不仅决定了它自身的分配状况影响积累与消费的分配关系,而且会诱导整个企业领域对全社会积累与消费比例关系的冲击。因此没有对企业财务的规范管理,要达到正确处理积累与消费比例关系的目的是不可能的。

第二,从调节职能看。社会主义国家不失时机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进行调节,是保障国民经济伊朗有序发展的必要手段。这是因为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是错综复杂、千变万化的,尤其是在加大市场调节力度的情况下,靠“无形的手”的调节也必然会出现一些负作用,比如农、轻、重的比例,各农、轻、重内部的比例,及时、二、三产业的比例等,都可能出现这样或那样的不协调问题,这些都需要通过财政筹措资金或制定相应的政策予以调节。比如,近十几年,财政部门倾其财力进行能源交通建设、原材料工业的建设、高科技产业的建设等,都是对国民经济进行调节,而这又恰恰是财政管理企业财务的主要内容之一。第三,从监督职能看,财政收入主要来源于企业,而国有企业提供的各项税收和利注又占财政收入较大份额,所以企业经济效益的好坏和能否认真执行国家的各项聚财政策,将直接影响到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由于企业利益和国家利益的不一致性和企业管理水平的高低不同,财政部门对企业的经营管理和执行各项税收政策的情况必须实施一定的财务监督。实际工作中,由于监督不力,有的企业不顾市场情况,滥上项目和管理粗放,使国家资财受到巨大损失,更有的企业不认真执行国家的财会制度和税收政策,搞两本帐,实行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偷漏税收,造成财务秩序混乱,此类情况在实际工作中不乏其例。

二、对目前国有企业财务管理存在问题的分析

从上述分析看,财政部门对国有企业的财务管理不能削弱是显而易见的。然而,从实际工作中暴露出的问题看,整个企业领域财务秩序混乱、有章不循、有法不依、管理粗放、效益低下的现象令人堪忧,其中国有企业的财务状况也并不比其他晨国有企业的情况好多少,这又是为什么呢?我认为:

及时,认识片面。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企业片面认为自己的自由度要不断加大,财政部门片面认为自己管理财务的力度要减少,然而在这种财政管理力度弱化而企业自身有效的约束机制尚未健全的情况下,问题的发生显然是不可避免的。廊房市直一个重点企业,原本是各方面管理基础都很好的企业,前几年市政府聚集各方面的资金力量对其进行改造,使其成为“小型巨人”企业。然而经济几年的改造,当“小型巨人”被造就“成功”以后,厂长离任审计时发现该企业潜亏2700万元,1995年当年亏损700多万元,亏损的主要原因是内部管理不善,原材料、产成品严重亏库,有关部门(包括财政部门)因该企业“先进”而对其放松监督管理所致。

第二,改革的失误。近20年的企业改革,从实行企业的基金、利润留成到“两步利改税”和承包制,改革所尊循的一直是对企业放权让利的思路,尤其是承包制的实行,在“一包就灵”的理论指导和中央某大企业多年实行承包所取得“辉煌业绩”示范下,财政部门对企业过去一直行之有效的管理受到很大冲击。强调制度被认为是保守,注重监督又被认为是不尊重企业主权。所以,面对企业改革中出现的诸如雹盈不包亏、财经纪律松驰和国有资产流失等重要问题,财政部门显得无可奈何。

第三,配合不利。从改革的趋势看,今后国有企业的财务管理是由财政、税务和社会中介机构共同承担的。财政部门主要是负责国有企业发展的资金筹措和企业财务制度的设计和实施,中介机构和税务部门负责企业具体财务政策的执行。比如,通过所得税的征收,可以对企业执行国家财务制度的情况进行监督;中介机构通过资产评估、验资、年终查帐等对企业使用国家资金的运作情况履行“经济警察”的职能。但从目前的情况看,三个方面的管理都存在一定的问题。财政方面,由于财政困难,特别是市县财政没有足够的资金力量扶持国有企业的发展,使财政对企业的财务管理缺乏应有的手段;税务部门在征管中不同程度存在的包税制,又使企业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财务制度观念,使财务制度难以执行到位;中介机构又多属挂靠制,在政企尚未有效分开的情况下,中介机构的中性作用很难发挥。在上述三方都有问题的前提下,很难形成对企业财务管理的合力,出现财务秩序的混乱是必然的。

三、切实把握好国有企业财务管理的着力点

在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过程中,财政部门对企业的财务管理是不应削弱的,然而决不是在管理的内容和方法上沿用过去的那一套,财政部门必须依据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目标模式的客观要求来确定管理内容,寻找新的方法。

(一)积极参与对国有企业实行现代企业罐2的改造。对国有企业实施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造,是集我国十几年企业改革实践探索出来的一项根本性改革。这项改革不是重走过去的老路,而是制度上的创新,财政部门应积极投入到这项改革中去。在产权方面,要敢于克服左的禁锢,根据企业的不同情况,能实行股份制改造的实行投份制改造,解决好产权模糊问题,那些只有纯粹的国有制才是社会主义、多种产权构成的企业不是社会主义的观念必须摒弃。在权责方面,凡是应当由企业享受的权力,要全部下放给企业,对企业应当承担的责任,比如资产的保值与增值、经济效益的逐年提高等也要视其完成情况施之严格的考核的奖惩。在政企关系上,要彻底解决好长官意志、滥摊派、滥涨价等影响企业发展的各种干预行为,为企业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在管理上,要帮助企业建立健全内部管理制度,尤其是内部财务管理制度,要及时总结和推广企业内部管理的新鲜经验,并加以推广。当前特别要认真推广好“邯钢经验”,千方百计帮助和督促企业强化管理,降低消髦,提高经济效益,真正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二)下决心扶持一些优热企业的发展。当前国有企业特别是市县国有企业普遍不景气,产品竞争力差,资金短缺,资产负债率高,亏损面大,效益不理想。当然这些问题悄是一朝一夕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解决起来不可能一蹴而就。这就需求各级政府部门区别对待,分类管理,突出的是要集中力量扶持和搞活一部分优势企业,只有先集中力量率先搞活一部分优热企业,才能带动整个企业的振兴。财政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为政府当好参谋,尤其是在资金上要千方百计,多方筹措,要充分利用好贴息引贷、周转金扶持以及税收增长返还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方法,为优势企业排忧解难,减轻债务负担,使其得以健康发展。

(三)分工协作,搞好配合,加强企业财务的监督。由于国有企业的改革正处于进行之中,加之新的财务制度和税制改革实施时间不长,财政部门对企业的财务监督是不能忽视的,一是要抓住监督的重点和事前、事中、事后监督,通过监督及时发现和解决企业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费用摊消是否合理、盈利是否真实等问题。二是主动与税务、审计和中介机构搞好配合,分工协作,定期沟通情况,以堵塞跑、冒、滴、漏,确保国爱的财政收入和真正实现企业的平等竞争。

(四)加强企业财务信息的分析和反馈。作为财政部门要强化财务信息的集成和分析工作,建立灵敏、的企业财务反应机制,保障财务规划的实施。重点要建好三大系统的建设:一是财务信息系统。财政部门要扩大财务信息的采集面,提高信息的加工程度,做到内部信息和外部信息相结合,会计信息和生产、销售信息相结合,原始信息和加工信息相结合,实现物流和财务信息流的有机统一,尽快形成集收集、筛选、整理、反馈于一体的完整、规范的财务信息处理系统。二是财务分析系统。要建立企业财务综合分析数据库,定期向政府和有关部门报送财务分析报告,及时提出财务建议和财务备选方案。三是财务预警系统。要按照新的财务评价指标要求,选择有关企业经济运行状况的敏感性指标,根据日常收集整理的财务信息,把握并连续不断地反映企业动态变化趋势,及时发出预警信号,超前提出财务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