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近代中国科学技术浅析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篇近代中国科学技术浅析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近代中国科学技术浅析

近代中国科学技术浅析:近代中国科学技术衰退的文化因素浅析

摘 要:本文主要从梳理中国传统文化若干方面的特点入手,分析近代以来阻碍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一系列深层文化因素。

关键词:近代中国;科学技术;衰退;文化因素

中国的科学技术在古代曾经经验丰富于世界,对世界科学技术的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而到了近代却落后于西方。为什么曾经的辉煌到了近代却成了落后?本文将从科学技术与文化的关系方面入手,简要分析我国科学技术衰退的原因。

一、文化与科学技术发展的辩证关系

科学技术也是一种文化现象,是相应的社会文化的产物,它的发展要求要有一定的与之相适应的文化环境。文化以科学技术为基础,并对科学技术发展的方向和目标具有选择和导向作用。文化与科学技术之间的相互影响作用因不同国家或地区的文化价值取向的不同而各有差异。不同的文化孕育出不同内涵的科学技术,一种文化可以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同样在这种文化中存在的缺陷也会阻碍科学技术的发展。

二、中国传统文化对科学技术发展的阻碍作用

1.中国传统文化中“重人文、轻自然”的特点阻碍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讲究的是天人合一,以“人”为核心,强调要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传统文化对人文的关注度远远高于对自然现象、自然知识的关注。中国传统文化关注的核心是支配社会生活的法则,是社会生活秩序的建立,而缺乏对自然的研究。认为社会法则和自然规律二者是一致的,没有认识到自然界的独特性和运动的规律性,过分强调对人、对社会的探究,忽视了对自然的研究,从而导致了以自然为基础的科学知识的缺失。

李约瑟博士曾这样评论:“儒家相信宇宙的道德秩序(天),他们使用‘道’一词,只要地――如果不是的――是指人类社会里的理想道路或秩序,这在他们对待精神世界和知识的态度上表现得很明显。他们固然没有把个人与社会人分开,也没有把社会人与整个自然界分开,可是他们向来主张,研究人类的适当对象就是人本身。”

2.中国传统文化中“重直觉、轻逻辑”的特点阻碍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明清哲学,以理气之辩、心物之辩、格物致知等问题为主要研究对象,主张“心外无物”、“心外无理”,主张通过内在的自我反省实现自我认知,从人的内心中找寻世间万物的真理,强调“内心的认知是万物的尺度”,内心的认知是自然万物存在的依据,也是其不存在的依据。王守仁在他的《传习录》中写道:“所谓致知格物者,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也。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也。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

爱因斯坦说过:“西方科学的发展是以两个伟大的成就为基础,那就是希腊哲学家发明的形式逻辑体系(在欧几里得几何学中)以及发现通过系统的实验(在文艺复兴时期)可以找出因果关系。”科学发展史表明,形式逻辑是整理经验材料、构造理论体系必不可少的重要工具。当一门科学的经验材料积累到一定数量时,能否运用形式逻辑方法对其加以整理概括,从而建立一个初步的理论体系,对其进一步的发展至关重要。

3.中国传统文化中“重政务、轻学术”的特点阻碍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我国古代社会是官本位至上的社会,中国传统文化关注更多的是国家政务,“学而优则仕”则是这种思想的集中体现。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主要精力和学习的根本目的都是为了国家政治,鲜有为科学技术的发明。梁启超在他的《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二》中做了鲜明的描述,“不是为学问而做学问,是为政治而做学问。所做学问,原想用来做新政治建设的准备;到政治绝望,不得已才做学者。”

4.中国传统文化中“重实用,轻理论”的特点阻碍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科学技术的发展是理论和技术相互结合的结果,理论的创新为技术的发展提供可能性,技术的进步验证理论创新的正确性,并为理论的进一步创新提供更大的空间。中国古代科学研究一直具有实用主义的倾向,到明清时期,这种思潮更加盛行,推崇“崇实黜虚”、“经世致用”,“君子为学,要之在具夫济世之资”。在这种思潮的影响下,人们只以研究能切实解决国计民生的技术应用问题为己任,很少人会对自然现象产生兴趣,并认真研究自然现象的理论性问题,以至于近代科学走上了“重实用,轻理论”的狭隘发展之路。实用性的知识导向,决定了中国古人对自然的探索,以直接满足日常生活和政治统治的需要为目的,并不热心于对自然深入的研究。重实用、轻理论的学术传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中国古代科学向更高一级形态的发展。

科学技术的发展需要有历史机遇的支撑,尤其是文化方面对科学技术的支撑。西方近代社会的发展,尤其是思想文化的发展,赋予了西方人理性至上的科学精神。而中国近代科学的发展由于缺乏文化因素的支撑,没有形成适应时代潮流的科学价值观,最终不能实现向近代科学的转换,使得曾经辉煌的科学技术到近代落后于世界的步伐。

近代中国科学技术浅析:关于近代中国科学技术落后于西方的几点认识

摘要:科学技术史的领军人物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在对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史进行研究,并提出疑问由此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笔者作为科学技术史的一名后来者也想通过自己的学习与心得谈谈这个备受关注的话题,以此希望能得到有关各位前辈的指点。中国古代的科技颇为,堪称世界经验丰富,可是到近代却远远落后于欧洲。这不能不令后辈们或是研究者感到惊奇或怪异。本文就是谈谈笔者自己的几点认识,着重谈宗教对中国科技史发展的影响。以此使后人能真正认识这个现状。也使当局者能认识现在面临的状况,改变一些不好的做法,制定切实有效的策略,让我国的科学技术得以快速的发展仅此而已。

关键词:李约瑟;科学技术;原因

0引言

公元15世纪之前,中国的经济、科技、文化、发展水平一直处于世界的前列,但历史进入16世纪之后,中国的经济、科技、文化、发展水平明显落后于西方。到新中国成立,国人才开始步入现代化建设的轨道,逐步踏上了追赶西方的漫漫长路。是什么导致了近代中国落后呢?下面我谈一谈自己关于近代中国科技落后的几点认识:

1中国古代科技发展自身的缺陷

中国自给自足、僵化保守、妄自尊大的小农小耕经济藩篱的阻碍了近代科学技术发展社会与生产的需要决定了科学技术的发展。西方伴随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和工业化的发展,近代科学开始萌芽,并在科技创新与工业革命相互鼓荡中迅速发展。而中国明清,特别是清朝政府固守农耕经济藩篱,从根本上阻碍了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2封建的科举制度、资产阶级的缺陷扼制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明清时期的科举制度已在很大程度上演变成朝廷钳制人们思想的工具,不但专考“四书五经”,而且按刻板的模式作文——“八股取士”。科学技术排斥在各级教育和科举选官考试内容之外。我国资产阶级的缺陷是他不能带领我们走资本主义式的民族复兴之路。首先,帝国主义不允许中国这样一个地大物博、人口众多的国家走资本主义道路。其次,官僚资产阶级的反动性使他们不可能带领中国走资本主义式的民族复兴之路。民族资本主义的软弱毛病没有力量进行资产阶级革命,带领我们走资本主义道路。

3重人伦、轻自然或是重农抑商的文化传统妨碍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国人一直信奉实用理性的哲学,很多科技成果根据经验总结得来,只要能达到使用效果就没有进行更深的研究。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思想,这导致了中国近代科技的落后。在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家天下”儒家文化观念的影响。使得科学精神与学术自由丧失,科学信息匮乏,缺乏研究与开发自然的传统。专制集权的官僚体制、封闭禁锢的社会结构,以及环境气候、语言与文字、宗教信仰、民族心理等方面的因素都不同程度地影响了近代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加之没有成熟的自由市场,并漠视私有产权,没有专利权观念,扼杀了创新发明的动机。近代科技与近代工业化相互鼓荡,明清科技滞后是农耕经济与工业文明较量的必然结果。“中国农业社会的机构和封建思想,使中国古代不能产生自然科学。”宋代程朱理学产生,很大程度上压制人的个性发展,以培养科举人才为主要目的,自然科学一片空白,不利于科技进步这才是破解"李约瑟难题''的症结所在. 事实上,许多因素互相关联,或递进、或互动,共同发生影响。闭关锁国、固步自封的政策导致统治者愚昧无知,妄自尊大,割断了中国与世界的文化交流,使本来已经落后的中国封建社会更加落后于世界潮流。重人伦、轻自然的思想使中国人民丧失了那点仅有的进取心。

4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掠夺

帝国主义列强通过坚船利炮、不平等条约和赤裸裸的侵略使本来属于我们中华民族的财富进入了强盗的腰包,帮助他们完成了原始资本积累,从而巩固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二战后,日本虽然战败,但通过掠夺完成了原始资本的积累,从而为建立良好工业基础以及教育科技水平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当日本进入世界第二经济强国,而我们却依然贫穷落后。就象今天的动车事故一样。日本在60年代就有的动车技术,一直都没有发生什么重大事故,而我们刚刚才发展的技术就是漏洞百出。因此,我们更应该从近现代中国落后的原因中汲取教训,拥护科学发展观,增加对祖国的认同感,积极投身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近代中国科学技术浅析:近代中国科学技术落后的原因浅析

摘要:在五千年的历史发展长河中,伟大的中华民族创造了辉煌的历史,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在世界上独领风骚,可是到了近代却远远落后于西方。本文将从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制度等几个方面对其原因进行简要分析。

关键词:近代中国科学技术落后原因浅析

古代中国科技的成就极其辉煌,在数学、地理、天文、地理、生物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然而到了近代,中国的科学技术却止步不前了,并落后于西方。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其中的原因众说纷纭,本文试图从政治、经济、文化和教育制度等方面来简要分析一下。

一、腐朽的封建制度束缚科技的发展

中国的封建统治长达2000多年,是世界上最早完成由奴隶制度向封建制度转型的国家。在这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封建地主阶级为了满足自身的需求,也曾求助于科学技术,从而使得我国古代科技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统治者为了维护其统治地位,他们并不倡导发展科技,相反还极力压抑和阻碍,封建专制统治对人们思想进行了钳制,对科学技术发展也产生了严重的阻碍。统治者们不仅在思想上禁锢人们,把生产技术、自然科学知识看做“奇技淫巧”,还对勇于探索、创新的科学家、发明家进行打击。中国高度集权的封建专制制度直接限制和否定了近代科学技术的产生和发展,自然科学和技艺收到贬斥,严重抑制了近代中国科学共同体的形成。同时,闭关锁国政策加速了中国近代科技的衰落,从雍正时起到鸦片战争时止,西方科学技术的传入在一百多年的时间里几乎停顿。清王朝以天朝大国自居,对正在兴起的西方科技掩耳不闻、闭目不视,科学技术受不到国家的重视,极大地限制和阻碍了科学技术在近代中国的传播和发展。

二、落后的社会经济阻碍科技的进步

中国的封建经济是典型的小农经济,统治者实行“重本抑末”“重农抑商”的政策,经济结构是以自然经济为主即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的经济结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是近代科学赖以发展的经济条件,虽在明代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但发展很不充分,而清王朝进一步加强传统的“重本抑末”、“重农抑商”的政策,对商业、手工业进行掠夺、压制和摧残,严重阻碍了商业资本的正常发展和向手工制造业的转化。明清以来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及其缓慢,最终未能形成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即使是到了清末,在外国资本主义的刺激下,出现了一些新式工业,但大多数都是封建统治者掌握的买办企业,民族资产阶级所办的实业力量非常薄弱。如此一来,近代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就成了无本之末,只能瞒珊而行。同时,长期的小农业经济和封建狭隘意识扼制了科技的发展,科技发展的动力明显不足,落后低下的社会生产力不可能像欧洲工业革命一样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物质上的支持,缺乏强大的推动力量和物质条件,科学技术就难以起飞。

三、传统文化的固有缺陷不利于近代科技的产生

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哲学是儒家哲学,儒家伦理思想渗透于全民族的心理、意识之中,“家天下”的儒家文化观念占据统治地位,很多科技成果是根据经验总结得来的,只要能达到使用效果就没有进行更深的研究。中国传统文化重经验而轻理论,过分强调实用性,忽视了理论上的深化和完善。由于过分重视科学的实用性,一旦现实没有直接要求,科学技术就失去了发展动力。例如,希腊人充分显示了理论的力量,其数学和自然科学在1000年以后依然能推动欧洲科学的发展。而我国的数学是从计算技术发展起来的,曾经在世界上经验丰富,但是却很少提出完整的公理化系统。同时,中国哲学与科学的分离在某种程度上制约着科学精神的培养与发展,科学精神与学术自由丧失导致科学信息匮乏。“存天理、灭人欲”的禁欲主义思想束缚了人们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对客观世界的探求,“尊孔读经、八股取仕”的精神枷锁扼杀了人们的创造性思维。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具有封闭、求同的本质特征,表现在体系上的自我封闭、自我完满和极端的排他性,否认了科学探索的独立价值和主体意识。

四、教育制度的落后成为科技发展的障碍

教育是科学发展的动力之一,中国古代的教育内容是以儒学为主,涉及生产和科学知识的内容很少,落后的教育与继续推行的科举制度使科技人才空前缺乏,严重地阻碍了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而近代欧洲为了适应工商业发展的需要,先后建立起各种普通学校和大学,开设大量的许多自然科学课程,培养各类科学技术人才。但是近代中国依然继续推行封建主义的奴化教育,跟以往的教育方式几乎无任何变化,大量的知识分子不是潜心于科学研究,而是热衷于‘学而优则仕’的官僚仕道,继续推行的科举考试制度,进一步加剧了科技人才的匮乏。

另外,外国列强和国内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也使得中国的科学技术无法延续下去,频繁的战乱导致国家根本无暇顾及发展科学技术,这就使得本来就落后的科技水平愈发落后了。

总之,造成中国近代科学技术落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不可单一而论,只要我们认清了其症结之所在,扬长避短,中国科技一定会重新走在世界的前列,为推动人类的文明和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作者单位:武汉理工大学)

近代中国科学技术浅析:中央集权制对近代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

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各国政府都以发展本国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目标。科学技术能极大地提高生产力,所以在各国的发展战略中被放在突出位置。中国从清朝末年洋务运动、自强运动以来历代政府都很重视科学技术的发展,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政府又把科学技术视为“及时生产力”格外重视。

回顾近代几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人们发现科学技术不仅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而且还严重依赖于社会经济其它因素的发展。在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史上的一些失败经历在这几百年里反复重演1。正如马克思所说,"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路易.波拿巴的五月十八日》)所以正确认识近代科学技术发展史,理解近代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条件,对确立当代科学技术政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新的角度理解历史,将对中国近代科学技术发展落后的原因提出新的解释。

及时章 前言

一提到对中国近代科学技术落后原因的研究就不能不提到李约瑟难题,在科学技术史领域李约瑟几乎是中国科学技术史的代名词,而李约瑟难题则意味着对于“中国近代科学何以落后”这一现象的探索。

李约瑟的问题以不同形式在不同场合表达过,其核心内容是,为什么近代科学——对自然的数学化假设及其所蕴含的先进技术——只产生于伽利略时代的西方,而不是产生于从公元前一世纪到十五世纪一直享有比西方更辉煌文明的中国?今天的科学史家将这一关于科学革命和中国科学与技术演化状态的比较问题称为“李约瑟问题”。

不过,最近的研究揭示李约瑟问题并不始于李约瑟。最早注意到中国在科学上的“落后”的是16世纪末来华的耶稣会士。利马窦、庞迪我等人都指出了中国知识界在科学知识上的落后。(利马窦,p347; 张铠,p415) 1728年,法兰西科学院秘书梅德朗在给法国耶稣会士巴多明的一封信中明确提出了“落后”问题,后者也对这一问题给出了解释。(韩琦,p289-298)同时代和稍后的众多欧洲思想家和科学家也先后涉足这一问题,波义耳、莱布尼茨、卡西尼、孟德斯鸠、伏尔泰、魁奈、休谟、狄德罗等人都对中国近代科学落后的原因进行了探讨2。

到十九世纪中叶以后,中国在历次对外战争中屡战屡败,特别是经历了“洋务运动”、“自强运动”到中日甲午战争失败之后,对社会经济(当然包括科学技术)的发展条件(或落后的原因)问题实际上已经在中国知识分子中被提出来了。这一时期中央政府酝酿变法维新,一批新式教育机构也纷纷成立,对外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空前繁荣。20世纪初到抗战时期,大批受过西方系统教育的知识分子从更加广阔的中西方对比的角度,对近代中国科学技术为什么落后这个问题提出了各自的看法3。李约瑟对这个问题开始感兴趣也是在30年代受到中国知识分子的影响之后。

李约瑟开始研究中国古代科学时已是一个成功的生物化学家、英国皇家学院院士,并且已年近四十,当时他在几个中国青年学者的影响下对中国古代文明产生了兴趣,进而又对近(现)代中国的落后状况感到困惑。李约瑟(2001 p6)提到他对中国古代科技产生兴趣的发端时说,“1937年几位年轻的研究工作者来到剑桥……他们对我的影响主要有两方面:其一,他们激励我学习他们的语言;其二,是他们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何当代科学只是发源于欧洲?……越是深刻了解这些中国来的朋友,我就越发感觉到他们的头脑与我更为相似,当然我所指的是在智力程度方面。一个尖锐的问题由此而产生:为什么现代科学、加利略时代的‘新哲学’或称‘实验哲学’只产生于欧洲文化,而非中国文化或是印度文化呢?”他正式开始搜集资料是在他1942年担任中英科学合作所主任之后。正是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和探索才有科学史巨著《中国科学技术史》(Science and Civilization in China)的诞生。

“李约瑟问题”或称“李约瑟难题”、“李约瑟之谜”、“李约瑟命题”等等。它们分别对应英文的“the Needham Problem (Question)”, “the Needham Puzzle”, “Needham Thesis”等等。首先使用这一说法的是美国经济学家肯尼思.博尔丁(Kenneth Boulding),经过美国社会学家雷斯蒂沃(Sal Restivo)归纳,以及席文等人的致以辩难,“李约瑟问题”(the Needham Problem)一说不胫而走,80年代初传入我国。

当代中国知识界对“李约瑟问题”的兴趣源于1982年10月在成都召开的“中国近代科学落后原因”的讨论会。这次会议的论文集《科学传统与文化》涵盖了当代国内对“李约瑟问题”主要的理论观点。

李约瑟的问题是近代科学技术为什么没有产生于文明程度较高的古代中国,而是源于相对“落后”的中世纪欧洲?这里,近代科学指的是近代欧洲诞生的那样一种看待自然、处理自然的知识形式和社会建制,在哲学上是指由古希腊思想发端的西方人对待存在的一种特殊的理论态度(见吴国盛)。不过,李约瑟从未有过这种难题。席文指出,现代科学在发展时留下的欧洲烙印太强,不能认为在全球到处均属可能。李约瑟也很早(至迟1956年)就说出中国古代“尽管有这些成就也未能使中国科学达到伽利略、哈维和牛顿的水平”。(刘祖慰2001)

这里,必须清楚,中国古代并没有近(现)代意义的科学4,所以,不存在中国近代以前曾经在科学技术领域经验丰富世界,近代以后才逐步落后的问题。严格的说,古代欧洲也没有近代(现代)意义上的科学----一种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以理性来解释自然的知识形式。从这一点说,近代科学技术体系产生于广阔复杂的中世纪欧洲社会经济环境,必须从当时的社会经济环境中去探求产生的条件和原因,而不是用科学技术体系建立起来之后的标准去衡量产生它的土壤。

有人认为,李约瑟难题是在讨论一个没有发生的历史事件,是一个“假问题”、“伪问题”5,因而没有学术意义。从能否被证伪的标准来看,李约瑟难题确实不是一个科学问题,而是一个历史问题,按照卡尔.波普尔的观点,历史不属于科学的范畴。但是,不是严格意义的科学却不能说就没有意义。没有人会怀疑宋巴特、马克斯. 韦伯的以及默顿这些学者关于近代西方文明的起源所做的思考和探索的重要意义。中国近代、现代的落后状况是不争的事实,不管是曾经经验丰富还是一直就很落后。研究成功的历史事件和没有发生的“历史可能”学术意义是相当的。带着“古代中国为什么没有产生近代科学”这个问题出发,对欧洲中世纪到近代这一时期产生近代科学的社会经济基础进行深入的比较研究意义重大。

因为近代资本主义的兴起、工业革命和近代科技革命在西方历史上的“巧合”,因此很多学者也把近代工业革命没有在中国发生和近代科学技术革命没有在中国产生视为同一个问题。事实上提到资本主义的兴起、工业革命和科学技术革命这三项历史事件中的任意一项都不能不提到另外两项。虽然已经有大量的文献论述它们之间的关系,但在这个领域仍然期待有新的认识上的突破。对经济史学家而言,“李约瑟难题”也有中国古代工商业发达、文明程度很高,为什么到近代反而落后(没有产生资产阶级)的含义。李约瑟本人把资本主义的发展作为了科学技术革命的隐含前提,在他的逻辑中,认为中国的资本主义没能发展起来,所以近代科学技术革命也没能在中国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