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资源科学管理探讨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篇资源科学管理探讨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资源科学管理探讨

资源科学管理探讨:科学管理水资源途径探讨

摘 要:应用博弈理论,就我国水资源有关问题,对参与行为主体,主要是政府和厂商等根据各自利益偏好所作的策略选择与均衡进行了分析,并就水资源水质环境的污染,政府与用水单位的水量供求,政府与厂商不信息动态博弈和静态博弈等问题,建立相应模型,提出建议,以期为我国水资源的科学管理提供一个理论依据。

关键词:水资源;政府管制;污染;产权;博弈

1 博弈论方法与水资源问题提出

1.1 水资源的特殊属性

公共资源是指那些难以排他、但可为个人享用的资源,这种资源为排除他人占用,需要建立规则,实施监督,以及惩罚越轨者,代价非常高。在相对封闭的流域内,由于水资源可获取量相对稳定,为避免共有资源的使用被免费搭车,所需成本非常高,具有共有资源的性质。共有资源缺乏产权界定,公开获取,用户之间的竞争,造成水资源的过度使用,并且随着需求量的大幅增加,水资源的稀缺程度加重,边际收益越来越高,竞争利用的现象加剧。水资源的特殊公共性,是对水权再分配的自然基础,有政府的干预才可能提高管理效率。

1.2 水资源问题提出

博弈论作为经济学的分支,是用严谨的数学模型研究冲突对抗条件下决策问题的理论,是指个人或组织,在一定的规则约束下,依靠所掌握的信息,选择策略并加以实施,并从中各自取得相应结果或收益的过程。博弈论的应用几乎遍及经济管理的各个方面,只要有不同利益行为主体之间竞争,就可以用博弈论进行分析研究。当前,在水资源开发利用中重开源、轻节流和保护,重经济效益、轻生态效益和环境保护,在一定程度上导致许多地方水源枯竭,生态环境破坏。政府作为水资源的管理者,主要负责建立健全水权制度、监管水市场、保护生态环境等工作。由于水资源的公共属性,在水资源的斗争中,可以通过构造博弈模型进行研究。以下从水质水量,政府管制与厂商行为等方面进行博弈分析,对水资源的有关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

2 有关水资源问题博弈分析框架

2.1 水资源环境污染的博弈分析

下面利用博弈分析环境污染问题,也是一个有关水质博弈,厂商之间的“囚徒困境”问题。首先假定政府不进行管制,市场是自由竞争的,在环境污染博弈中参与人是两个相同的排污者 A 与B,两个人的策略是排污与不排污,假设两个人都不排污,有一个好的环境,大家收益都为 10;如果大家都排污,这时环境恶化,每个人的收益都降低到 5;如果一人不排污,另一人排污,由于治理污染要付出成本,不排污者的收益 2,而排污者的收益 8。该博弈的支付矩阵见图 1:

图1 为无管制情况下的博弈支付矩阵

该博弈有两个纳什均衡,即( 8,8) 和( 15,15) 也就是两个人同时排污或者同时不排污。但是纳什均衡( 15,15) 是不稳定的,因为 A 与 B 两个合谋不排污是不可信的,一旦一个选择不排污,另一个可能排污,那么排污者的收益为 12,不排污者的收益为 3。的纳什均衡是( 8,8),社会的总效益为 16,而不是 30,这实际上是两人博弈的囚徒困境。上面分析的是两人博弈模型,在现实经济中排污者有很多个,假定有n个排污者,这实际上就是有n个局中人的博弈模型。在没有政府监管的情况下,这 n个局中人进行博弈,他们会根据利益较大化选择自己的策略,要么排污,要么不排污,如果大家都不排污,环境不会被污染,整个社会福利较大。但是合谋不排污是不可信的,因为如果你不排污就要进行污染治理,治理要成本,结果你和别人共享同样的环境,你的效用相对他人较低,因此你不排污你吃亏,结果大家都排污,这就是n 人博弈的囚徒困境。

2.2 政府与用水单位之间的博弈

这里政府代表供水单位,此涉及到的是一个水量博弈。我国长期以来对耗水大的单位,供水无限量且价格低廉,导致大家缺乏节水动力。为了达到水经济的配置,对供水与用水单位之间进行博弈分析。该博弈的三要素是:(1)博弈参与人集合:{政府,用水单位};(2)政府的策略集是:供水多,供水少;用水单位的策略集是:节约水,不节水;(3)设参与人的收益如图2所示:

图2 供水与节水之间博弈图

由图2可知:当政府的策略是供水多时,用水单位采取的策略是不节水,由于12>10;当给定用水单位不节水时,政府的策略是供水少,收益为5;当给定政府供水少时,用水单位的策略是节水,收益选择为8;当给定用水单位节水时,政府的策略是供水多因为12>2,因此这个博弈不存在纳什均衡。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如果采用水权交易能收效甚大,与用水单位交易,用量多的需花大成本购买大的用水权,这就促使用水多的单位节约用水以节约成本。为此生产用水价位要高,而生活用水要低;将用水量分若干档次水价,按不同档次由低到高递增计价;夏天与冬天应按不同水价计费,目的也是促进节约用水;洗用水做到达标排放,这样可循环用水,也可避免污染水环境,其治理费用要计入水厂成本中,通过上述措施即可达到水资源的配置。

2.3 政府与厂商之间博弈分析

(1)政府与厂商之间的不信息动态博弈。

政府各次制定环保法规等厂商一般比较清楚,但政府很难了解厂商的执行情况,即信息不对称。此外,短期内环境改善或污染的损益不易表现并很难计量。因此,厂商与政府就形成了一个不信息动态博弈。将有关厂商看作厂商A,而政府为B,就构成了两个博弈方的动态博弈。图3表示政府与厂商之间的子博弈,p1、p2、p′1、p′2、q1、q2指博弈方选择对应策略的概率,对方很难把握,(u、v)指A、B博弈方的得益。在此博弈中,如果p1=1,p2=0,那么博弈提前结束,等到人们对环境质量有更高要求时,政府又开始制定新环保法规,博弈又开始,环境质量将得到不断改善。但政府管制对于厂商来说是一种威胁,如果q1>q2,则它是可信的威胁,那么厂商在上阶段很可能选择不违规,即p1>p2;反之q2>q1,博弈继续向下进行,环境向着恶性发展。目前,我国的环保法规不够严厉,即使上交罚金,仍有高额暴利,因此政府的法规只是一种不可信“威胁”。

图3 政府与厂商之间的动态子博弈

(2)政府与厂商之间的静态博弈。

在这个博弈中,政府的选择是打击与不打击,厂商的选择为合理与不合理排污。这是一个静态博弈,其支付矩阵如图4:其中a,b分别为厂商合理排污的概率、政府打击厂商违法排污行为的概率,A为厂商合理排污的成本,C为政府打击违法排污行为的成本,F是厂商不合理排污时被政府发现后的罚款。给定a,政府选择打击与不打击的期望收益分别为(G为政府,Q为厂商):

图4 政府与厂商之间的静态博弈

ПG(1,a)=-C *a+(F-C) *(1-a);ПG(0,a)=0,解ПG(1,a)= ПG(0,a)=0,得a*= (F-C) /F。即:若厂商合理排污的概率大于(F-C)/F,政府选择是不打击;否则反之。给定 b,厂商选择合理与不合理排污的期望收益分别为:ПQ(b,1)=- A*b+(-A) *(1-b);ПQ(b,0)=(-F-A)*b,解ПQ(b,1)= ПQ(b,0)=0,得b*=A/(A+F)。即:若政府打击违法排污行为的概率小于A/ (A + F),厂商选择是不合理排污;否则反之。因此政府应严厉打击违法排污行为,使政府的打击行为成为对厂商不可置疑的威胁,这样厂商才会合理排污,而且水质和水量之间也是相互影响的,污水资源化,既可减少环境污染,又能提高水的利用率,增加新的水资源。

3 结论

3.1 水资源问题中的规则设计

博弈论作为经济学中的游戏,需要制定一个合理且科学的规则。例如:设计一种水资源保护机制,怎样规则最有效,底价、投标费、保障金等定在多少较合理,以使得拍卖方达到盈利极大化就是拍卖形式的机制设计。作为博弈,首先是厂商的收益增加;其次再进行利益分配,通过自来水公司之间的联合,可以加强管理,降低成本,提高水价,增加收益,避免无谓竞争,达到既可节约水资源,提高水质量的目的,厂商亦可提高收益。政府应统一制定水价,指导自来水公司之间重组,扩大规模,减少公司数量,提高效益,同时节约水资源。公共水资源问题将可依此博弈达至整体利益较大化,再依分配约定使个体利益得到最充分的实现。

3.2 有关水资源参与主体的收益支付及结果

改变各博弈方的收益,即使投资于水资源保护和先投资于水资源保护的博弈方得到更大收益,从而使博弈达到新的均衡。而在厂商与政府的动态博弈中,尽量减少政府失灵,制定高额罚款标准,严厉的法律制裁及执行程序,同时减少水资源管理中的寻租行为,使之成为该博弈中的可信威胁,使博弈提前结束。制定合理的水价或实行水权交易使水资源在各用水单位的配置合理,再加上制定合理的排污收费制度或实行排污许可证交易促使用水单位合理排污,同时调整产业结构和集中治理也是治污的有效途径,可改变厂商之间以及政府与厂商之间的博弈结果,解决用水紧张以及污染严重等问题。

总之,厂商共同排污、代表政府的自来水公司进行城市供水等都是公共水资源问题的一种表现。类似现象的博弈告诉我们,局中人由于“个人理性”的存在,常采取利益较大化的行为。但博弈决非仅考虑个人理性,考虑加强各方联合和重组就是“共同理性”问题,这样才能避免陷入“囚徒困境”。要做到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协调发展,以上措施只是主要的几个方面。政府、社会和公民必须在水资源保护和利用过程中,更加开阔思路,减少错误决策,提高行动效率,这样才能实现人与水资源利用的和谐发展,使得博弈各方利益都得到好的保护。

资源科学管理探讨:整合教育资源 坚持科学管理

摘 要 本文从课程资源开发利用、师资队伍建设和主体意识的激发等几个方面探索实现校园科学化管理的途径,从而有效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

关键词 校园 资源整合 管理 研究

1 学校要重视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

目前可以利用的课程资源主要有三部分:一是校内的课程资源,如实验室、图书馆及各类教学设备和实践基地;二是校外的课程资源,包括博物馆、展览馆、工厂等广泛的社会资源及丰富的自然资源;三是信息化课程资源,如校内信息技术的开发利用、校内外的网络资源等。学校要改变过于注重教科书、机械训练的倾向,着力加强课程内容与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开发利用一切校内外课程资源。

1.1 重视社会资源在课程中的运用

新课程改革对课程结构进行了调整,规定综合实践活动成为中小学必修课,在综合实践活动里面又设置了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内容。这一举措的目的就是让学生走出学校、接触社会,了解当前社会上存在的一些问题,增强他们的公民责任感和公德心。这就要求学校与社区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充分利用周边环境文化来给本校的办学增添亮色。这种做法在西方的学校中早有先例,他们的中小学生会定期到社区参加各种活动、劳动,学校还会请当地的名人到校与学生交流。此外,美国的小学还有一年一次“带孩子上班日”,每年的这一日凡是6到16岁的孩子都可以随父母上班,其目的是为了让孩子了解和学习父母的生存之道。作为我们农村中学,周边有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可以开发利用,要让学生走出校门,接受中华民族的革命传统教育,接受身边的历史、民族文化的熏陶,明理启智,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

1.2 重视信息资源在课程中的利用

网络提供了资源共享和管理上的便捷,对于学校来说,网络的推广可以为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两方带来新的校园生活方式。如:高速的多媒体资料共享,让所有的课堂和学生彼此间不再孤立,用外部世界变化的信息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学生在网络上锻炼、发现和分析信息的能力;师生以及生生之间建立起彼此协作的关系,学生随时能够通过点播或者实时交互式视频连接学习别人的课程;因故缺勤的学生也可以通过网络补足课程;教师有了更多和学生以及同事交流的机会,方便于进一步合作探究课程教学新方法,使教育教学质量与效率得到更快的提升。

2 校本课程给学校管理带来了机会和挑战

校本课程是学校根据课程计划、课程标准,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为实现学校的培养目标而进行的课程设计、实施与评价。开发校本课程,其意义在于建立一种以学校教育的直接实施者(教师)和受教育者(学生)为本位、为主体的课程开发决策机制,使课程具有多层次满足学生发展和需求的能力。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较以往赋予了学校更大的自主性,此次课程改革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政策,既体现国家对学生的基本要求,又为各地发展留有时间和空间。同时,这也对学校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家在课程管理方面行使制定总体规划、确定课程门类和课时、制定国家课程标准、宏观指导基础教育课程实施的职责,由教育行政部门负责规划符合不同地区需要的课程实话方案。学校在执行国家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可以开发和选用适合本校特点的课程。

我校根据自身少数民族学生较多的区域特点,成立少数民族教学班,在校本课程的开发上做过一些尝试,通过课堂这一主渠道,调研、宣传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组织学生到少数民族村参观、了解少数民族文化。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加深了对我国的国情、时政及我国优良的传统文化的了解,使民族精神和传统美德得以弘扬。

3 重视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

目前,一部分教师还存在着“铁饭碗”、“吃皇粮”的观念,竞争意识、责任意识、效益意识不强。另外,教师队伍结构不够合理的矛盾也十分突出。主要表现为队伍年龄结构、学科结构、校际结构的不合理。特别是加强对青年教师的管理和培养,意义深远。学校可以为经验不丰富的青年教师配备导师,有效整合资源,优势互补。鼓励青年教师加强业务进修,开展教改实践与研究,制定相应的奖励措施。加强横向联系,鼓励青年教师外出听课和参加教研活动,充分利用教育教学资源来丰富、提高自己。积极开展如三项基本功竞赛、评优课、论文比赛活动等,重视培养教师的创新意识和开发能力,使之不仅能教书,还会编书,成为有独立见解,有理论修养的教师,以适应未来综合化、灵活化的教学工作。

4 激发自主意识,以人为本促进和谐发展

学校的管理最重要的核心是对人心的管理。《孙子兵法》中讲到,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怠,必须在对教师和学生的正确认识前提下,激发自主意识,以人为本科学管理,和谐发展,方能实现学校管理达到预期目标。

(1)在教师的需要构成中,精神需要占主导地位,它的内容极为丰富。首先,教师对所从事的工作产生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并追求对事业的贡献和成就;其次,教师具有自尊感、自重感和荣誉感;再者,教师对科学知识表现出广泛的兴趣和深深的渴求。为此,要积极培养敬业精神,充分激发自主意识,定其心,培其智:①提高教师的思想认识:作为管理者,特别是普通农村学校的管理者,组织教师学习先进教师的典型事例,培养其积极投身教育的奉献精神。②对教师广施情感:学校管理者要主动维护教师的合法权益,妥善解决好教师的工资福利待遇问题,时时处处表现出对他们的关心、爱心、热心和诚心,经常与教师互相沟通、理解和信任;关心教师业余生活,组织开展有益于身心健康的各种活动。③创建和谐的校园人际环境:和谐的、没有杂音的、积极向上的校园人际氛围亦是稳定人心的条件之一。在校园内,提倡以“爱”为主导,人与人之间互敬互助,相互学习,彼此体谅,使全体员工心情舒畅地投入工作。④加强师能师风建设:学校除了大力鼓励教师参加各种进修班外,还主动向内挖潜力,制定教师自修规划,搞基本功训练。培养教师无私、善良、言行一致、诚实、正直、宽宏、守秩序、胸怀磊落、顽强、不屈不挠、坚忍不拔等品质。

(2)对学生的管理主要是通过教师和班主任实现的,包括学习管理和班级管理两方面。中学生处于身心发展的迅速时期,在他们身上潜藏着各方面发展的可能性。若教育得法,顺势而为,可以使其身心获得的发展,即使他们因接受了某些不良因素的影响而出现某种身心不足之处,也较容易矫正,因而学生是发展的,不能用静止的观点来看待他们,要以一种积极培养、深切关怀的意识对待学生,发挥教育和管理的作用。

要管理好学生,首先应制定班级管理目标,这是管理的行为依据,是管理的灵魂;其次,培养班级管理干部,班干部是班级管理的核心,他们参与班集体的决策过程,培养他们服务意识和奉献精神,使之成为班主任的得力助手。再次,充分挖掘周边德育资源,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有机结合,营造正确的集体舆论,鼓励学生自我管理,引导学生在知、情、意、行等方面实现自觉、自立、自强、自理。

总之,我们要勇于正视现实,大胆抛弃一些落后陈旧的管理思路模式,无论是学校内部体制改革,还是校园文化建设,都要注重教育教学资源的优化整合,以人为本,建立先进的学校管理体系,促进学校和谐、健康、科学发展,为推动我国基础教育事业向前发展献力。

资源科学管理探讨:整合执法资源 实现科学管理

进入新世纪,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两大战略思想,实现了我们党在指导发展思想理念上新的飞跃。这两大战略思想具有长远、根本、全局的指导意义,是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总方针和总原则。我们必须以两大战略思想统领工商行政管理工作,整合执法资源,实现科学监管。

执法资源可以分为内部和外部资源,工商部门内部执法资源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职能资源,一类是人力资源。整合执法资源就是要通过这两类资源的优化配置,较大限度地发挥工商部门监管市场秩序的潜能。

整合执法资源的目标是:科学设定科所职能,完善工作流转程序,形成科所联动机制,实现大管理;适当归并办案事权,相对集中办案力量,实现综合管理;建立信息处理机构,归集各类市场信息,进行综合分析,提出阶段性管理重点,实现重点管理。深化网格化管理,落实和完善辖区市场经济秩序责任制,实现责任制管理。根据影响执法力量配置的三个要素,制定量化指标,依据工作量对工商所的人员编制进行适当调配,优化辖区执法力量的布局,变人事管理为人力资源管理。细化岗位职责和工作流程,制定工作规范和考核标准,强化岗位职责管理。

整合执法资源的基本思路是:

1、推行网格化管理,明确层级管理职责。网格化管理是北京市工商局为进一步落实经济户口管理责任制而推出的一种行之有效的监管方式。网格化管理在工商所层面推行过程中发现由于科所职责划分不清,影响到工商所经济户口管理这项基本职能的实现,而分局的作用又没有得到有效发挥。于是,将网格化管理扩展到分局、工商所、网格责任区三级。三年来,通过不断探索和完善,初步形成了区域平面“格”与业务纵向“网”有机结合、互动的监管格局,进一步推动了监管工作职能到位。

2、适当归并办案事权,实现巡办分离。网格责任人的基本职能是管理经济户口和发现辖区存在的问题,一般只办理简单的即时处罚案件,工商所可以设立办案组负责办理简单案件,复杂的案件转交分局办理。分局则适当归并办案事权,相对集中办案力量。实现巡办分离和适当归并办案事权,达到落实巡查责任制和提高办案效能双重目的。

3、明确一级网格责任,充分发挥分局执法平台的作用。在推进网格化管理过程中,一度出现分局业务科室只充当二传手,造成网格责任人疲于应付的问题。为此,我们加强一级网格建设,明确一级网格的责任是对影响市场秩序的突出问题进行分析研究,确定监管重点,综合调度、指挥解决辖区存在的突出问题。分局业务科原来以业务指导和考核为主,现在调整为重点解决下一级网格解决不了的问题,将综合执法职能更多地整合在分局的管理层面上。

4、加强信息资源的分析利用,掌握管理主动权。及时发现辖区存在的问题,明确一定时期内的管理重点,是掌握管理主动权的基本要求。为此,我们扩展了12315的职能,在对信息进行归集的基础上,进一步对这些信息加以综合分析,及时发现具有苗头性、倾向性、严重危害性的问题,提出阶段性重点问题,为领导决策提供参考意见。

5、细化岗位职责标准,强化岗位职责管理。根据每个岗位特点,细化了岗位职责和工作流程,制定了工作规范和考核标准,使每项岗位职责都有量化的考核标准和相应的动态管理数据。并根据部门定员、以岗定人、以人选岗、组织调配相结合的原则进行岗位双向选择,提高了干部对工作岗位的满意度。同时,我们还组织开发了北京市工商局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增强了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的性和实时性。

6、建立违法案件管理系统,借助科技手段提高工作效能。为了提高办案效能,加强对执法权限的监督,我们开发了行政违法案件管理系统。该系统通过实现办案人员与案源分离,案源统一管理,程序设定,实现了对办案人员的权力制约,并借助网络使案件查处各环节公开透明,实现了对案件查处全程监控,借助信息化技术提高了案件文书制作、核审和审批工作的效率。

(作者系北京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局长)

资源科学管理探讨:农村土地资源的科学管理与规划应用

摘要:土地作为农业的基本生产资料,与其他生产资料相比,具有土地数量的有限性、土地位置的固定性、土地的永续利用性、土地供给的稀缺性、土地报酬的递减性等特点。新时期,科学管理与规划应用农村土地资源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此为主题展开探讨,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

关键词:农村;土地资源;科学管理;规划应用

一、引言

众所周知,土地作为农业的基本生产资料,与其他生产资料相比,具有土地数量的有限性、土地位置的固定性、土地的永续利用性、土地供给的稀缺性、土地报酬的递减性等特点。因此,科学管理与规划应用农村土地资源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此为主题展开探讨,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

二、农村土地资源管理与应用现状

2.1 对土地资源的掠夺式经营 多年来,我国的部分地区存在着农业耕地的广种薄收,过度垦植的现象。由于毁林、毁草、弃牧、围湖和围海开垦等原因,加之有些建设项目,只重视工程本身建设,而对土地资源保护不够,使植被遭到严重破坏;水土流失面积达到150万平方公里。在土地利用方面重用轻养,肥料不足,过耗地力;对林地过量采伐,滥砍滥伐,重采轻造,造而不营;对草原资源利用则是靠天养畜,过载放牧,使天然植被退化;对水源的过量捕捞,竭泽而渔。这种滥垦、滥伐、滥牧、滥捕的结果,造成了水土流失,土地沙化,草原退化,资源枯竭。

2.2 土地资源浪费严重 长期以来,不重视土地管理,使土地资源使用管理比较混乱。在宏观指导思想上存在着单纯追求开发利用的速度和规模,而对自然规律和生态规律重视不够,管理体制上存在着条块分割的弊病,产生了边开发,边破坏的现象,结果使土地面积不断减少。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进行了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在工业建设、城市发展、修筑道路和农田建设等各项基本建设中,对农业耕地侵占、滥用和浪费非常严重。据统计,在最近20年里,我国被侵占的耕地每年以16.6%的速度增长,平均每年基本建设用地占用耕地2500万亩,20年耗用耕地5亿亩。这些土地大部分都是肥沃的耕地。

三、如何科学管理与规划应用农村土地资源

3.1 因地制宜,发挥优势 我国农村土地资源具有很大的差异性,理化性状也是千差万别。因而各地在土地利用上都有优势和劣势。因此,必须根据土地资源的自然特点及各地经济条件,因地制宜地确定适宜用途,充分发挥土地利用的潜力,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

3.2 统筹兼顾,统一规划 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就要贯彻统筹兼顾,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利用的原则。在统筹兼顾的原则下,制定农村土地利用规划。根据农村各业经济发展的要求和土地资源状况,在农业优先的前提下,因地制宜、统筹安排农、林、牧、渔业和乡镇工业、交通运输等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并协调各土地利用方式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土地资源的效益。

3.3 节约用地、集约经营 随着我国人口的不断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镇工矿企业不断发展,以及土地资源的有限性和我国土地少、人口多的特点,要求我们必须珍惜土地,节约用地,集约经营。节约用地是指,一方面要充分开发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土地,防止空闲荒芜,使有限的土地发挥更大的作用;另一方面是坚决制止乱占和滥用耕地。集约经营是指,要讲求提高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在单位土地面积上,以较少的人力、物力消耗获得较多的物质财富。就乡镇工业而言,其用地的集约经营是指在通常的经济、技术、场地和常规生产经营条件下,单位土地面积取得较多的经济效益。

3.4 保护土地,防治并重 保护土地是扩大农业用地,提高土地利用率的另一条重要途径。我国不少地区由于乱砍滥伐、毁林开荒、毁草种粮以及广种薄收、过度放牧,致使水土流失、风沙侵袭的现象日趋严重,影响我国农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因此要认真贯彻“防治并重,治管结合,因地制宜,规划,综合治理,除害兴利”的水土保持工作方针。同时,要节约用地。我国人多地少,节约用地是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如果不注意节约用地,任意扩大基建用地和房屋建筑用地,就会加重我国人多地少的矛盾。

四、结语

在农业中,土地是基本的生产资料。我国土地开发历史悠久,对土地的开发利用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创造了许多改造自然,集约经营的经验,创造了独特的土地利用方式。对于好的方面,我们要积极吸收和借鉴,对于不好的方面,我们要大力改进,这样才能促进我国的经济建设!

资源科学管理探讨:施工企业人力资源的科学管理

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企业之间竞争的加剧,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人力资本已经超过物质资本和自然资本,成为最主要的生产要素和社会财富,成为经济、财富增长的源泉。人力资源作为宝贵的资源,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当前,如何加强和搞好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突显其关键,当务之急就是不断提高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水平,从根本上推动国有施工企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一、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指导下人力资源管理的涵义

所谓人力资源管理是对特定社会组织所拥有的能推动其持续发展、达成组织目标的成员,进行的一系列管理活动。具体说是指把组织所需的人力资源吸引到企业组织中来,将他们保留在企业组织之内,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并开发他们的潜能,从而获得人力资源的高效率利用。

二、国有施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和特点

从企业的人力资源工作人员配置、人力资源管理理念、人力资源管理机构与职能设置及制度建设等来看,我认为目前国内施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和特点如下:

及时,大多数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还处于传统行政性人事管理阶段。其主要特点是以“事”为中心,只见“事”,不见“人”,只见某一方面,而不见人与事的整体性、系统性,强调“事”的单一方面的静态控制和管理,其管理的形式和目的是“控制人”;把人视为一种成本,当做一种“工具”,注重的是投入、使用和控制。

第二,大多数企业普遍缺乏人力资源规划与相关政策。目前国内多数施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往往注重于招聘、员工合同管理、考勤、绩效评估、薪金制度、调动、培训等与公司内部员工有关的事项,却忽略与企业经营战略、市场竞争环境相一致的人力资源管理战略。

第三,如果员工普遍对薪酬福利现状不满,就难以有效激励员工学习业务、努力工作。假如没有处理好资历、职位、能力、智慧、贡献等要素在薪酬分配体系中的关系,那么“凭能力上岗、凭贡献取酬”、“能者上、庸者下”、“干多干少都一样、技术高低都一样、贡献大小都一样”等方面的问题,就难以得到有效的解决。

第四,人力资源组成的复杂性。大部分施工企业人力资源的构成都比较复杂,有学历不高但具备丰富实践经验的技术员工;有具备较高知识水平的大中专毕业生,其作为企业的新鲜血液使施工企业的整体素质得以提升,但实践经验不足;部分企业还聘用专家型的人员负责管理及技术维护。这些层次不一的人都具备各自的特点及价值目标,相应地对实现自身价值也有不同的需求。

第五,人力资源布局呈分散性。作为工程项目的建设者,施工企业的组织机构都会随着工程项目的变化而发生相应的改变,往往是按照某个工程项目的实际状况,如地域状况、项目规模和技术特点等,构建一个与项目配套的管理机构,但随着该项目工程的结束和下一个项目的开始,必须重新调整人员构成。所以,施工企业在其人力资源的布局方面就有其明显的分散性和较强的流动性。

三、施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

及时,人力资源的结构失调。从人员结构和人才密度指标来看,现在的国有施工企业普遍存在人才急需状态,专业技术人员不足,高素质的拔尖人才更是凤毛麟角。同时又缺乏流动机制和优胜劣汰的管制力度,导致资源适用性差,个人技能得不到充分发挥。近年来,国企的整体上职工年龄结构和知识结构有老化的趋势,企业人力资源面临的困境越来越显著。

第二,薪酬激励机制还不够完善。随着市场经济的运作和体制不断完善,员工业绩和薪酬分配的挂钩越来越突显其重要性和紧迫性。由于人的固有惰性引发的人浮于事的现象还依然存在,考核重表象、流于形式、未实事求是的考察内功,从而在业绩、贡献与薪酬相匹配的分配机制上出现一些偏差,激励机制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严重影响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第三,用人机制的效能发挥不够。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主要是对人的管理,特别是对各种适用、实用人才的招募、甄选和任用。国有企业对人才的选拔和利用,在选调机制上还存在不足。

第四,制约施工企业发展的障碍是人才流失。近年来,建筑市场人才竞争日趋激烈,这也加剧了国有建筑施工企业人才的流失。有的大学生毕业后被招聘到企业进行培养,但成为技术骨干之后却请求调走;一部分大学生毕业后到企业工作,当得知企业效益不好,且工作艰苦时,就自动离岗外出打工;有的因常年在外施工,个人婚姻问题得不到妥善解决,就辞职回原籍发展;有的看到企业管理中存在的谋些弊端而丧失了信心,就选择了考研深造等等。目前,上述问题在部分国有企业比较常见,特别是在流动的施工建筑企业的表现颇为明显。

第五,施工企业人员结构严重失衡。因为历史因素,在80年代与90年代,国有建筑企业出现大批技术工人退休后孩子接班,发展到现在就出现了现场技能人才青黄不接的现象。近几年随着基建规模的快速增长,又大量的招收一批大中专毕业生,可技术工人没有得到很好补充,从而导致现场技术工人匮乏。另一方面,一些年轻大学生不具备较高的思想政治觉悟,一旦遇到挫折、困难,情绪就会低落,心里产生落差,不再投入过多时间和精力关注自身的工作。

四、如何加强和搞好施工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

企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重点在于人的发展。企业员工素质的提高是一个由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的发展过程,也是一个自我更新、自我完善、自我改造的过程。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管理中如何较大限度地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具有关键的作用。本人认为加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提高员工素质,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及时,高度重视人力资源管理,提升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现代企业的竞争,从根本上说就是人才的竞争,是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竞争。重视人才的引进、管理和开发,而不能重使用、轻培养,只看重眼前利益,不舍得长远投入。做好人力资源管理,这是一个企业得以持续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

第二,加强绩效考核,完善薪酬激励机制。在力争工资水平稳步提高的同时,加大绩效薪酬的比重,通过分解绩效指标、签订目标责任书、开展绩效考核、贡献与薪酬分配有机结合,并与各项评先挂钩,做到多劳多得、少劳少得,切实实行奖勤罚懒的薪酬激励机制,这样才能提高员工的积极性。

第三,完善用人机制,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的效用。建立以聘用制和竞争上岗为核心的用人机制,提高员工的参与意识和竞争意识,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做到责权利统一,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改变企业“伯乐相马”式的人才选拔方式,通过“赛马”的方式由员工自己的才能来证明实力,为员工提供展示才能的“赛场”,为其提供广阔的职业发展空间和平台,真正做到优胜劣汰。

第四,建立多方位、高效的人才激励机制。对企业人力资源的合理、充分的利用,就能使每一个员工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和积极性,这也是人力资源管理的最终目标。若要实现这个目标,不能仅仅只依靠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来对员工的行为进行约束,更为重要的是应利用多方位、高效的人才激励措施,使激励体系实现多维化发展,努力使员工的精神生活丰富、收入增加、生活质量提高,如此才能从根本上做好人力资源管理工作。

第五,营建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用以人为本的理念凝聚人心。企业应重视企业文化建设,借助人力资源管理的观念和技术激励员工,发挥企业文化的导向、约束、凝聚、激励、调适功能。企业文化是一种人的文化,也是一个企业具有持久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因此,应注重企业发展目标、共同价值观、企业精神、经营理念的宣传教育,通过影响和灌输的方法,使员工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断增强企业的向心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综上所述,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发展动力的源泉,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旧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已不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国有施工企业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只有更新观念,改变用人机制,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管理的作用,才会使企业健康、持续发展。

(作者单位:中铁七局集团郑州工程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