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篇民营企业跨国经营探讨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民营企业跨国经营探讨:民营企业跨国经营人才开发的研究
跨国经营人才是指既懂外语又熟悉国际经营技能、国际风险管理、跨国文化管理、世界法律体系、国际市场营销等多方面知识的高素质综合型人才。一般来说,跨国经营人才除具备必要的跨国经营知识、跨文化管理能力以及制定和实施跨国经营战略的能力之外,还应有较强的责任心、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心理上的稳定性、成熟性。
一、民营企业“走出去”跨国经营人才开发的迫切性。
(一)跨国经营人才的缺乏是制约浙江民营企业“走出去”发展的瓶颈之一。浙江省是我国民营企业境外投资最为活跃的省份之一。近几年,在省委省政府相继出台的一系列政策鼓励下,浙江民企“走出去”一路高歌猛进,保持比较快的投资增速,截至2011 年 8 月底,全省经审批和核准境外企业和机构共达4,902家,累计投资总额112.2亿美元,呈现出投资规模日益扩大、投资方式多样化、投资区域扩大以及投资结构逐步优化等良好发展态势。但与此同时,仍然有相当大的一部分浙江民企面临诸如“难走出去,走出去走不好、走不稳”等突出问题。究其原因,阻碍这些民企进行跨国经营的主要因素除了融资、信息、风险保障等外,缺乏国际化经营人才是“走出去”继融资难之后面临的又一个主要问题。
企业进行跨国经营,面对的困难和复杂情况都远甚于本土,异国他乡,语言不同,制度有别,规程独特,在“走出去抄底世界”、并购成功之后,浙江民企境外投资还将面临如何储备人力资源、如何协调、整合现有管理团队和目标管理团队、怎么落实到战略等等,这些细节问题一旦处理不当,必然导致失败。而相对于其他企业,浙江多数民营企业为家族式控制,势单力薄,既懂管理又精通语言、财务、法律以及跨文化知识等的复合型人才严重缺乏,直接导致工作水平低,加大了跨国经营的风险。
(二)加快开发跨国经营人才,助推企业成功“走出去”已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人才资源是现代企业发展的及时资源。近年来,许多学者对实施境外投资的企业进行案例分析时,无一不提到国际化经营人才的开发对于企业“走出去”的重要性。
商务部中国国际经济合作学会副会长,美欧亚国际商务咨询公司的董事长王辉耀先生在做客人民网“中国企业走出去”系列访谈时说“:中国企业现在出去面临的较大的瓶颈和较大的障碍并不是资金的问题,也不是我们没有这种愿望,我们可能面临较大的障碍就是我们没有大量的熟悉国际化运作的真正国际商务人才,这是中国企业走出去的一个巨大的瓶颈。”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移动董事长王建宙在2011 年 3 月召开的全国“两会”上也表示:
“中国移动为何不在海外多收购一些企业?资金不是主要问题,收购是有风险的,现在最欠缺的还是国际化的人才。”
刘迎秋在《跨国经营:民营企业新战略选择》一文中提出“:民营企业要真正实现跨国经营,尤其需要人才的支持。没有足够的人才支持,走出国门不可设想。”王晓辉在《我国企业跨国经营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一文中指出目前在中国,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都缺乏既懂外语又熟悉国际贸易、投资、金融、管理等多方面知识,了解和适应国外的社会文化、传统习惯、商业操守、政治、法律制度、利益集团等的复合型人才。刘炳元在《关于苏州市民营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的思考及建议》一文中指出:缺乏具有国际化经营运作并有丰富经验的高素质人才是民营企业“走出去”的最主要障碍。
2010 年 3 月 28 日,浙江吉利汽车以18 亿美元的价格收购沃尔沃 的股权,掀起社会各界对此次跨国并购的热烈讨论,分析认为在并购完成后吉利汽车将面临 8 个难题,这其中有 4 个与跨国经营人才的开发与管理有关,分别是:如何消化沃尔沃的人才和技术;如何处理棘手的劳工关系问题;如何避免管理风格的冲突;如何进行文化的融合,避免文化冲突。
综上所述,要成功拓展国际市场,企业不仅要有国际竞争力的产品,还必须具备能熟练运筹于国际市场的人才队伍。
二、民营企业“走出去”跨国经营人才开发现状及问题分析———以浙江为例。
(一)政府层面:海外引才与本土育才并重。目前,浙江人才工作已经形成市县级政府、高校、企业多轮驱动的局面,通过政策+机制+服务来吸引高层次人才已经成为一种常态。在大力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的同时,浙江也加大了培育和使用本土人才的力度为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浙江省还相继推出千人计划、发放海外高层次人才居住证“、海鸥计划”等新举措。除此之外,政府还为企业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搭建平台,如从2009年起组织一批企事业单位赴日本、美国硅谷、纽约等城市,举办“浙江民营资本与海外人才智力对接活动”,为浙江省企事业单位尤其是民营企业引进一批紧缺急需的海外高层次人才。举办境外投资促进活动,如在美国、德国、法国、俄罗斯、日本和新加坡等境外组织“浙江周”活动,开展“引进来”、“走出去”双向投资和吸引国际经营人才的活动等。
在引进海外人才的同时
,浙江也不忘培养和使用本土人才。2011 年,浙江实施12 项省级重大人才工程、101 项市级人才工程。开展系列人才培训,培训企业经营管理人才 21.5 万人,中高级专业技术人才 3 万人、农村实用人才 11 万人。2012 年还在全省开展浙商轮训,有计划组织科技型企业家、创二代企业家、职业经理人、人力资源经济专项培训,加大企业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培训。
(二)企业层面:跨国经营人才难觅。尽管浙江各级政府为企业搭建了很多引进高层次人才的平台,但仍然有相当大的一部分企业反映寻找能为企业到国际市场开僵拓土的海外经营人才很难尽如人意。以宁波为例,宁波市工商联曾在 2010年对 215 家 2009 年度营业收入总额在 3亿元(含)以上民营企业进行调查,结果显示这些上规模民企中有 43.72%的企业认为缺少海外经营人才,这成为很多企业不敢大胆构建海外营销体系的首要障碍。有调查显示,该项因素在 2007 年、2008 年和 2009 年连续三年高居首位,并在 2010年首次超过 40%。
(三)民营企业“走出去”跨国经营人才开发存在的问题。民营企业进行境外投资普遍面临跨国经营人才匮乏,储备不足等问题。究其因,首先很多民营企业家在跨国经营人才开发方面存在认识上的误区,表现在:一是重外不重内,企业用人机制比较急功近利,往往把目光盯在有经验的实用人才身上,人才开发主要以引进为主,忽视了对现有人才的培养;二是人才引进的目标不明确。很多企业只是因为希望引进这样一个国际人才便引了进来,没有考虑真正的业务需求是什么,引进来的人才具体承担哪些职责、从事哪些业务没有事先具体想清楚。
三、民营企业“走出去”跨国经营人才开发对策建议。
人才资源是及时资源。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推动民营企业“走出去”进一步拓展海外市场,必须从政府和企业两个层面采取措施,积极开发跨国经营人才,建设一支结构合理、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的跨国经营人才队伍,为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公司提供强大的人才和智力支撑。
(一)政府层面。
1、加强领导,统筹组织跨国经营人才队伍建设工作,为民企“走出去”人才的培养提供支持。有关政府部门要以人才培训和技术支持为重点,建立民营企业智力支持体系。通过整合社会资源,建立以各类不同层次培训学校和培训机构为主体的民营企业培训服务体系,加强“走出去”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做好“高级经营管理人员出国培训”工作,加大对中小企业和非公经济组织国际化人才培养力度,完善国际人才交流平台,拓宽海外人才引进渠道,吸引海外人才加入民营企业国际化行列,加快建设一支跨国经营的人才队伍。
2、建立和完善驻外人才公共服务体系。政府相关部门要增强服务意识,健全“走出去”的服务保障体系和风险控制体系,加强公共信息服务。可考虑出台企业派出境外项目人员管理办法或指导意见,对派出人员的素质和数量进行要求,对境外项目人员出国前进行健康、安全、环保以及外事教育,并为其办理保险,建立项目人员薪酬和休假制度等。
(二)企业层面。
1、创新人才管理模式,建立与国际接轨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人才开发与国际接轨不仅仅是指薪酬水平的接轨,更重要的是人力资源管理体制的接轨。众所周知,人才竞争的背后是制度的竞争,如果没有好的制度,就很难引进、留住并人尽其才。华为从 1997 年开始与国际着名管理顾问公司合作,改革人力资源管理制度,1999年又在IBM帮助下启动了业务流程的变革,从2003年开始,华为又进行组织机构的调整。
这些措施在提升企业管理水准的同时,为吸纳国际人才造就了良好的基础。
对民营企业而言,可借鉴国外有益的管理理念,结合本企业实际,采用国际化与本土化的策略,个性化定制国际化人力资源管理制度。
2、制定跨国经营人才开发战略。首先,企业可根据跨国经营战略的需要,制定吸引国内外高层次人才的政策措施,形成海纳百川、广纳群贤的引才机制。要整合全球人才资源,实施人员本土化战略;充分利用海外华侨资源和海外留学生;聘请拥有广泛国际视野、丰富跨国并购经验的世界级并购顾问与中介机构,发挥他们的智慧和作用,弥补民营企业在跨国经营方面的某些不足;其次,加大高端人才自主培养力度,注重在跨国经营和海外投资项目中培养人才。韩国三星集团在跨国经营之初,就开始着手建立“地区专家培养项目”,即公司出费用每年从级人才中选派100~200 名到世界各国学习当地语言、文化及风土人情。目前,该人才工程项目已经实施 20 多年,为三星培养了4,000 多名熟知各国情况的“地区专家”,成为三星推进国际化的骨干力量,为三星不断“走出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国的春兰集团始终将国际化人才建设放在重要位置,并形成一套自己的方法,如建设春兰学院,从国内名校挑选学生到学院攻读高学位,培养多学科、多领域的高层次人才;选派科技人员和高级管理人员到国外进修,学习世界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理念。以上措施极大地解决了春兰国际化人才缺乏的问题,使得国际化战略得以顺利实施。可见,民营企业也可以学习三星、春兰的做法,通过项目建设、学历教育、选派人员到海外企业考察学习等方式,历练企业所需的各类跨国经营人才。
民营企业跨国经营探讨:民营企业跨国经营融资探讨
民营 企业跨国经营融资探讨
改革开放以来,民营经济在我国得到了巨大的发展,民营企业所创造的产值占GDP的比例从1978年的不到1增加到20__年近47.5,20__年国家统计局的数据表明,国内GDP增量的80以上来自民营企业。民营企业作为国民经济活力的重要源泉逐步得到了广泛认同,但多年来民营企业在跨国经营,尤其是在跨国经营融资过程中却处于弱势地位。如何为民营企业跨国经营融资创造更好的政策制度,进而提供一系列可操作的规范,是本文研究的主要问题。
一、现状
1、国内资本市场
统计资料显示,民营企业创业资本80左右都来自企业主本人及其家庭,运营资金也有70左右来自企业主本人或者亲友,即使有机会从外部渠道融取到资金,其融资成本也显著高于其他所有制企业。据统计,20__年上半年各家银行发放的短期贷款中民营企业只占21。20__年10月人民银行在全国范围进行的一项有关中小企业(其中国有独资及控股企业仅占30.9)贷款发放的情况调查显示,私营企业贷款满足率低,为60.4,低于平均水平8.1个百分点。这种情况即使在民营经济非常发达的浙江也不例外,如20__年对浙江省民营企业的专项调查显示,45.7的企业认为融资困难是企业发展的头号障碍,有66.4的企业认为获得金融机构的贷款很不容易。另据统计,20__年我国全部年产品销售收入在500万元以上的工业企业每百元负债所负担的利息平均为2.2元,其中国有企业为2元,民营企业在2.5-2.7元之间。
我国的证券市场上民营企业上市融资一直非常困难,如仅就资本和资产要求而言,依据1997年颁布的《证券法》和之前的《公司法》规定,企业发行股票上市时发起人必须低认购3000万元(股本总额的35以上),企业发行债券时股份有限公司的净资产不低于3000万元,有限责任公司的净资产不低于6000万元,这么高的融资门槛对绝大多数民营企业来说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加之其他歧视性政策造成了我国资本市场严重不均衡发展,如到1999年底我国上市民营企业还不足十家,之后随着从审批制转为核准制才开始出现转折,截至20__年10月底,我国境内证券市场上民营企业控股或者是及时大股的上市公司为194家(直接上市的民营公司67家),仍然只占同期我国境内上市公司总数的16,而在我国并不发达的债券市场上还没有一家民营企业可以公开发行自己的企业债券。
2、国际资本市场
在国际市场中,西方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的业务开展到哪里,其国内的金融机构几乎都会跟随着在相应的东道国就地提供金融服务支持,良好的互动关系促使本国金融业和跨国公司都获得了很好的国际市场发展机遇,据世界银行20__年度报告显示,1990-1997年国际直接投资、国家股票投资、国际债券投资和国际银行贷款年均增速分别达50.3、16.4、15.2和l1.7。而我国金融业跨国经营的历史非常短,20世纪80年代以前,只有中国银行和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两家金融机构在海外设立了分支机构,到1998年底,中国海外金融机构还只有658个,代表机构28个,海外中资银行资产总额1668.55亿美元,其业务品种主要有出口信贷、买方贷款、卖方贷款、出口押汇,但其服务对象长期只有国有企业、国有外贸公司和部分外商投资企业。而民营企业要到海外直接上市融资,依据《证券法》,操作的难度非常大,如规定民营企业要到海外上市,改组后投入上市公司部分的净资产规模一般不少于4亿元人民币,募股后国有股要占控股地位。受制于这一法规的影响,截至20__年底,我国只有75家民营企业在海外上市(38家在香港创业板,14家在美国纽约证交所,7家在NASDAQ,18家在新加坡证券交易所)。至今还没有能够在海外债券市场发行企业债券的民营企业。而且资料显示,在海外上市的民营企业的融资成本约占融资比例的15,有些在香港创业板上市的民营企业融资成本高达20以上。另外,由于最近在香港上市的“民营企业家”如杨斌、周正毅等先后被查处,使得众多中资民营企业在海外融资时的诚信度受到质疑,未来我国民营企业海外资本市场融资的难度自然会大大增加。
二、成因
1、长期不利的国际宏观环境
改革开放前,我国长期推行“一大二公”的计划经济,加之东西方长达几十年的“冷战”,使得技术、资金、人才等生产要素的跨国流动遇到了许多人为障碍。改革开放后,历经15年的艰难谈判,中国在20__年底成功入世,但在最初的15年内仍然不能享受到应有的市场经济地位。长期缺少平等的国际宏观环境,中国民营企业到西方国家开展跨国经营异常困难,在国际金融市场融资发展自然无从谈起。
2、国内宏观经济形势的束缚
与其他发展中国家一样,资金短缺尤其是外汇资金稀缺是我国社会经济生活的常态,为此政府制订了一系列“奖入限出”的“内聚型”政策法规,吸引外资一直是重中之重,实现资本项目和经常项目的“双顺差”是评价各年度外经贸部门业绩好坏最重要的一项经济指标,“出口创汇”更是中资企业跨国经营的中心,外汇资金的使用长期是国有企业的特权,国内资本证券市场的建立与发展也长期定位于为国有企业服务,这种情况到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才开始出现转折,但相关政策法规的修订需要严肃而漫长的程序,这自然大大阻滞了“外拓型”制度导向的确立与推行,进 而延缓了我国民营企业融资发展的国际化进程。
3、社会信用制度缺失
市场经济实质上是一种信用经济,企业跨国经营时由于牵涉到复杂的文化背景、多变的市场形势和汇率风险,企业信用更为关键,没有信用的企业在国际市场上没有立足之地,更加谈不上融资发展。然而目前我国整个社会的商业信用基础异常脆弱,在发达市场经济中,企业逾期应收账款发生额只占贸易总额的0.25-0.5,我国则高达5,而且还在不断上升。由于我国有关公民和企业的信用信息都分散在工商、行政、公安、税务、银行、社会保障等部门,不仅部门之间没有联接,就是各部门内部也很少形成资信共享体系,根本不能对公民和企业的失信行为构成有效约束。而民营企业由于在我国发展的历史比较短,加上自身信用意识淡漠,在跨国经营时这一问题便自觉或者不自觉地显现出来,如一些民营企业在前苏联各国市场大肆销售假冒伪劣产品,使中国产品在当地失去信誉,就是非常惨痛的教训。
4、民营企业跨国经营严重滞后
目前我国民营企业已经具备对外投资的经济实力,但实际形势并不乐观。据20__年一项针对全国31省市205万私营企业的民间问卷调查显示,其中有约22的民营企业已经或者正在着手同海外合资合作,在已经向境外投资的民营企业中,投资额平均只有2.73万美元,占其自身资本总额的3.1。尽管民营企业跨国经营近年来一直在发展,但相对于我国当前对外贸易排名世界第五,吸引外资占据世界及时的现实而言,还是严重滞后的。
5、民营企业自身产权管理问题
产权安排是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无数市场经济实践表明,“股份有限公司”所构建的委托一一机制是最适应于现代国际市场竞争的。但在我国,由于转轨经济的特殊性,开展跨国经营的民营企业普遍存在两种不合理的产权安排模式,及时种是“带红帽”模式,即通过挂靠某个国有单位的方式获得企业国际市场生存发展的空间,这种方式的确为无数民营企业获得进出口经营权、外汇使用权、配额商品出口权等跨国经营权利提供了方便,但其潜伏的风险也是非常大的,由于产权界定不清,企业发展中会出现各种问题。第二种常见模式是家族式产权安排,企业发展壮大后也很少向现代企业产权制度过渡,这种产权安排,虽然产权界定比较清晰,但由于“一股独大”,常使企业组织治理结构和国际经营发展战略受到很大的制约,如在我国民营企业大多采用“血缘、亲缘或地缘式”组织管理模式,“任人唯亲”、“因人设职”现象非常普遍,由于受所用人才素质等因素的限制,企业账目不清,财务会计制度混乱的现象比比皆是,从而给企业跨国经营融资发展埋下了巨大的隐患。
三、战略思考
1、创造宽松透明的国际国内宏观融资环境
WTO体系下,中国经济正在融入国际市场经济体系,为了给民营企业创造宽松透明的国际国内宏观融资环境。
一是要积极参与新一轮WTO谈判,在WTO框架内为民营企业争取到更加宽松的多边融资环境,同时也要积极参与诸如双边投资谈判,避免双重征税等国际协议的谈判及签订,为民营企业争取到更加优惠的国际融资条件。
二是要赋予民营企业在国内市场除军工以外多方位准入待遇,如跨国经营时的自主决策权,对外贸易,对外投资,对外融资等方面与其他所有制企业一视同仁,构建出统一、透明、公开、公平、公正的国内市场。
三是营造良好的基础社会信用体系,尽快建立全国统一的、动态的信用信息征集系统、信用信息管理系统和信用信息查询系统,形成规范运作的社会信用奖惩机制,确保民营企业各项跨国经营活动都拥有的信用信息平台支持。
四是对民营企业跨国经营进行立法,当前应尽快对以前那些没有通过正规渠道开展跨国经营的民营企业的合法性进行必要的认定,确保民营企业既有的海外合法投资得到法律上的保障,同时加快《海外投融资法》、《跨国经营促进法》等相关法规的出台,使民营企业跨国经营融资发展拥有明确的法律制度基础。
五是建立健全民营企业跨国经营信贷担保体系。民营企业跨国经营会遇到很多风险,如商业风险、汇率风险、政治风险等,由于自身实力有限,很难独自承担这些风险,此时,需要有高效的国家政策性跨国信用信贷担保机构提供相应支持。据统计,目前12-15的世界贸易额是在出口信用保险支持下实现的,而我国直到20__年才组建成专门的出口信用保险公司,到20__年上半年其承保的出口信用险业务也只占同期我国出口总额的2.86。
2、提高民营企业既有资金的利用效率
企业主个人或者家庭既有财产,企业利润留成是民营企业跨国经营发展的主要资金来源,如果能够较大化其使用效率,无疑可以为融资发展赢得更多的主动权。
一是不断增加企业产权的明晰度和管理的科学性。这要求民营企业以现代企业制度为依托,不断明晰自身的产权,大力培养懂得现代融资知识的专业人才,积极采纳与国际接轨的财务会计管理制度,形成规范化的运作体系,从而为企业的融资发展创造更为宽松的条件,化解不必要的融资风险。
二是选择好目标市场,增大企业利润空间。国际市场商机无限,但不同的民营企业面对的市场机遇各不相同。如与向我国提供“普惠制”待遇的发达国家开展贸易可以获得更多的关税优惠,进入“洛美协定”规定的拉美国家投资可以获得进入欧盟市场的诸多便利,进入某些东道国投资时可以利用它们对某种产业的扶持政策获得非常优惠的政府贷款等。
三是利用好国家既有的出口退税政策。为促进出口,我国当前实行大幅度的出口退税政策,但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这笔资金对许多民营企业都是“纸上财富”,如果能够通过贴现、抵押等方式加以盘活,则可大大提高企业运营资金的周转速度,减少跨国经营的融资需求。
四是争取国家的国际市场开拓资金和地方政府相应的扶助基金。如我国在20__年8月设立了专门的“中小企业国际市场开拓基金”,在民营企业对外贸易比较发达的浙江等省份许多地区都设立了类似的扶助基金,它们为一些中小企业参加国际展览、国际投(设)标、开拓新兴市场等跨国经营活动提供一定比例(可达80)的资金支持,对此,多为中小企业的民营企业可以积极争取。
五是设立企业风险管理机制,增强风险经营意识。企业跨国经营融资发展面临众多风险,如汇率风险、利率风险 、信用风险等,为此企业应当未雨绸缪,积极利用国际市场上套期保值,投资或者财产保险等避险工具加以化解。
3、增大银行系统对民营企业跨国经营的支持力度
虽然民营企业普遍反映贷款难,但银行仍然是当前我国民营企业外部融资的主渠道,据统计,非国有经济的信贷1999年比1981年增长了6626倍,年均增长25.9。依据我国现行的结售汇制度,民营企业跨国经营更是离不开银行系统的参与。因此,除在国内市场继续增加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对民营企业的支持力度外,还应采取以下政策:
一是鼓励中资银行跨国经营。在我国除了中国银行跨国经营起步较早以外,其余中资银行基本上是20世纪80年代末才开始走出国门的,不过最近几年发展得非常快,截至20__年底,中国银行一家已经拥有海外分支机构560家,海外员工1.7万人,工商银行在各主要国际金融中心设立了37家分支机构和控股银行,其海外行高达1035家,建设银行加上最近成立的东京分行,也有了5家海外分行。不过由于自身实力所限,中资银行海外分支机构大多只能办理传统的国际结算、国际贸易融资、外汇买卖、中长期信贷、信托租赁等业务,没有或者很少能够提供金融创新服务,而且它们大多集中在亚洲的日本、新加坡、香港等国家和地区,随着我国入世效应的不断深化,这些传统经营模式已经很难适应中资民营企业跨国经营融资发展的多元化需求。为此,众多的中资银行应该大力借鉴欧美等发达国家银行跨国经营的成功经验,以自身实力为依托,积极与民营企业携手于国际市场,形成双方良性发展的局面。
二是放松利率管制,发展中小民营商业银行。民营企业规模小、资产少、负债能力有限、缺乏良好信誉和信用记录,跨国经营借贷时融资额度较大、需求又急、利息高些也可接受,在我国现行利率管制的条件下,这些特点在大型商业银行信贷管理中是典型的“高风险、低收益”项目,由于信息不对称,无法了解企业的实际情况,大型国有商业银行对该类贷款申请往往会退避三舍。但如果能适当放松利率管制,银行又对企业生产经营情况比较了解,那么对这些项目提供贷款又成了“收益高、风险低”。
三是加大对外资银行的开放力度。据统计,截至20__年7月底,外资银行在华营业机构为184家,它们多是些世界性的大型跨国银行,如花旗银行、汇丰银行等,这些银行虽然在贷款上没有“所有制”成份的考虑因素,但由于自己的超级实力,在我国境内特定区域经营的目标市场基本上都定位于大型品质客户,这不仅严重加剧了我国金融市场高端客户的竞争程度,而且不利于我国金融市场整体均衡发展,对此,我们可以在综合考虑金融风险的前提下,逐步降低外资银行进入中国金融市场的门槛,使国际上那些有良好信誉的中小银行也能够顺利在我国开展业务,从而增加民营企业跨国经营时融资发展的机会。
4、大力完善股票市场
WTO体系下,一方面我们要继续深化国内股票证券市场为国民经济发展服务的改革,鼓励有条件的民营企业上市、参股或者控股国有企业,据统计,依据核准制已经完成辅导期并通过监管机构验收合格的100多家拟上市公司中,由民企控股的占40以上,而在民营经济最为发达:请记住我站域名的广东(不含深圳),拟上市公司中民营企业占比达60,浙江更是高达80。同时,据20__年半年报显示,已上市民营企业每股收益平均为0.103元,远高于沪深两市上市公司0.082元的平均水平。这些都是非常好的发展趋势,因为它不仅可以拓宽民营企业融资发展渠道,而且也可以持续优化我国资本证券市场结构。另一方面我们要鼓励更多有条件的民营企业到香港、美国、欧盟等海外证券市场直接上市融资,也可以借鉴浙江万向集团在美国“借壳上市”的成功经验,直接或者间接利用东道国资本市场、产业市场优势,多方位解决好跨国经营的众多问题。
5、加快发展债券市场
在西方发达国家资本市场体系中,债券市场的作用和历史大多超过了股票市场,企业通过发行长、短期债券所融取的资金一般都大于发行股票所获得的资金,据统计,从20__年一直到20__年初,全球的债券发行高达1.4万亿美元,在美国,公司债券占比50-60,政府债券占比20多,股票的占比约20;在亚洲,公司债券的份额可以达80左右,政府债券占比10多,股票占比在10以下。而在我国,截至20__年底,国债和金融债券余额合计为2.7万多亿元,股票可流通市值为1.3万亿元,企业债券余额只有700亿元,民营企业公开发行企业债券额度为零。WTO体系下,我们一方面应积极借鉴西方债券市场的成熟经验,全力建设好国内的资本债券市场体系,拓宽民营企业融资发展渠道,如通过借鉴它们有关允许企业“垃圾债券”发行和流通的制度,就可以为那些产品有市场,发展前景看好的众多中小民营企业开辟良好的融资渠道。另外一方面,也要鼓励有条件的大型民营跨国公司到国际债券市场发行自己的企业债券,这样不仅可以融取到企业跨国经营所需的大量外汇资金,而且可以极大的提高企业的国际知名度。
6、加快发展票据市场
在西方发达国家,票据市场是非常重要的短期资金融通市场,各种商业票据和银行票据在市场上大量流通,成为民营企业举足轻重的融资渠道。而在跨国经营领域,各种票据更是不可或缺,信用证、汇票、托收承付单据、货运保险单据等票据几乎是任何交易成功的必备要素,作为WTO成员国,我国民营企业跨国经营时对票据的依赖也是不容置疑的,为此我们必须建设全国统一规范的票据市场,并尽快实现与国际市场的接轨。然而从1981年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分行试办同城票据承兑和贴现业务以来,经过二十余年的发展,我国的票据市场仍然处于参差不齐、零星分散、各自为政的初级阶段。据统计,截止20__年底,我国商业汇票承兑总额只有12843亿元,商业汇票贴现累计发生额也只有15548亿元,到20__年末我国商业汇票余额仍然仅相当于金融机构人民币信贷资金总量的4,票据贴现余额所占各项贷款的比重不足5。当前我们要积极借鉴西方发达票据市场建设的得失经验,修订完善1995年出台的《票据法》和之后央行制订的一系列配套政策法规,加快发展票据市场,积极为民营企业跨国经营融资发展创造条件。“文秘站”版权所有
7、大力发展融资租赁市场
针对湖北和广东中小企业的一项调查显示,民营企业的设备技术水平普遍落后10年左右,约17.1的个体私营企业还以70年代以前的技术设备为主进行生产,以这样的技术手段生产出来的产品即使在国内市场都很难有竞争力,何况在变化多端竞争激烈的国际市场,民营企业跨国经营时,面对着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其间风险和机遇是相生相伴的,没有先进的工艺、设备、技术,再好的市场机遇都只能“望洋兴叹”,对此国际市场早就有了一种非常好的解决方式,那就是采用融资租赁进行企业生产工艺设备的更新换代。据统计,截至20__年6月底,虽然我国有近千家专业租赁公司,但我国金融租赁公司只有12家,专门从事融资租赁业务的中外合资租赁公司只有38家,而兼营融资租赁业务的公司也只有200家左右,依据入世协议我国将开放金融租赁市场,如现阶段我国就已经允许美国的机械设备制造商以融资租赁方式在中国市场销售其产品,因此当前我们应该充分抓住历史机遇,大力发展融资租赁市场,充分发挥各融资租赁公司的作用,为我国民营企业跨国经营发展奠定良好的工艺设备生产基础。
民营企业跨国经营探讨:我国民营企业跨国经营的发展对策
[摘要]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实施跨国经营战略已成为我国民营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国加入wto使民营企业面临更加严峻的国际竞争,但同时,这无疑也是民营企业开展国际化经营的一个绝好机遇。本文对我国民营企业跨国经营发展的特点、存在的问题及其动因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以促进民营企业跨国经营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 民营企业;跨国经营;发展对策
在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和我国履行加入wto的保障,加快对外开放步伐的新形势下,民营企业成为实施“走出去”战略的重要力量。因此,研究我国民营企业跨国经营的现状及其特点,揭示其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对促进民营企业跨国经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我国民营企业跨国经营的现状
1.民营企业的跨国经营发展迅速。我国拥有进出口自主权的民营企业,其跨国经营主要是通过产品的直接出口贸易来实现的,而大部分没有取得进出口自主权的民营企业则依附于一些专门从事对外贸易业务的国有外贸公司来实现其出口贸易。此外,诸如许可证贸易、补偿贸易、契约合作生产、国际加工与装配贸易、工程承包等方式也逐渐在民营企业中日益盛行。中国外贸200强企业出口值有70%是通过加工贸易方式实现的。至2004年底,上规模民营企业2119家,其中出口生产企业989家,占46.67%;在国外建厂的企业62家,占2.93%;在国外设立研究开发机构的企业47家,占2.22%。全年实现出口总额339.49亿美元,比2001年的86.20亿美元增长了70%多,年均增长达24%。目前,民营企业外向型经济已成为我国对外经贸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外贸出口的重要增长点。但总体来看,我国民营企业在国际产业分工中还处于低端,主要依靠低廉的劳动力进行产品竞争,还没有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2.大部分民营企业还处在跨国经营的初级阶段。根据企业跨国经营阶段理论(uppsala internationalization model),企业跨国经营应该被视为一个发展过程。该理论代表学者johanson和vahlne在对有代表性的制造公司海外运营过程进行比较研究时发现,这些企业的海外运营战略都采取了基本相同的步骤,即最初的外国市场联系是从偶然的零星产品出口开始;随着出口活动的增加,母公司掌握了更多的海外市场信息和联系渠道,出口市场开始通过外国商而稳定下来;再随着市场需求的增加和海外业务的扩大,母公司决定有必要在海外建立自己的产品销售子公司;当市场条件成熟以后,母公司开始进行海外直接投资,建立海外生产制造基地。上述过程被归纳为:不规则的出口活动,通过商出口,建立海外销售子公司,从事海外生产和制造四个阶段。johanson等人认为,这四个阶段是一个连续渐进的过程,分别表示一个企业在海外市场的卷入程度,或由浅入深的跨国经营程度。在我国民营企业的跨国经营发展进程中,尽管也有一部分具有实力的民营企业开始尝试用收购兼并、买壳上市等现代对外投资的形式进入海外市场,但这些企业在海外投资建厂,主要是为了拓展产品出口市场、发展对外贸易和利用比较优势来建立原材料生产基地。而大多数民营企业还停留在以“边贸活动”为主体内容的进出口贸易和加工贸易上。所以说,我国大部分民营企业还处在跨国经营的初级阶段。
二、我国民营企业海外拓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1.企业自身方面。我国民营企业起步较晚,在社会偏见与政策准入等条件的约束下,多数还处于初创期,存在着产业结构不合理、总体规模小、产品技术含量低、经营管理落后等方面的缺陷,使其进行跨国经营面临的困难和风险要大于国有企业,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大多数民营企业规模小,品质产品少,品牌效应低,核心竞争力弱。虽然中国在海外的总体投入不少,但真正称得上跨国公司的企业却为数不多,海外机构普遍“小、散、乱”,开拓当地市场的能力差。并且民营企业对科研开发的热心程度不高,其研发费用仅占产品销售收入的1-2%,而全球500强企业的研发费用占到了其产品销售收入5-20%。技术落后、研发水平低导致民营企业产品技术含量极低,这样的产品即使在国内市场都很难有竞争力,何况在变化多端、竞争激烈的国际市场。而且民营企业很少创立自己的品牌,进军国际市场的常见方式是贴牌生产,缺少品牌效应,不仅使得企业利润率非常低,而且不利于树立中国企业和中国产品的良好形象。
(2)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型民营企业资金缺乏,融资渠道狭小。2002年对江苏民营企业的专项调查显示,45.1%的年收入在500万元以上的民营企业认为融资困难是企业发展的头号障碍,年收入500万元以下的民营企业认为获得金融机构贷款难的则高达86.5%。民营企业由于资金、规模等多种因素制约,往往不得不忍痛放弃千载难逢的国际市场发展机遇,即使历尽艰辛跨入国际市场,也难以持续经营发展。
(3)民营企业的管理模式落后,经营管理者素质较低。跨国经营需要的是具备国际经营技能、国际风险管理、跨国文化管理、国际法律体系、国际市场营销等多方面知识的高素质综合型人才。而我国民营企业采用血缘、亲缘或者地缘关系纽带式组织管理模式的现象非常普遍,这不仅限制了企业人才的使用,也妨碍了企业主自身素质的持续提高。
2.国内环境方面。(1)民营企业融资困难已成为制约其跨国经营发展的主要障碍。我国的金融制度结构和相关政策的歧视性限制了民营企业的融资渠道和利用外资的范围和规模。在我国金融服务体系中的出口信贷、买方贷款、卖方贷款、出口押汇等业务的服务对象一直只有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融资方面除了短期信贷以外,其他融资渠道对民营经济的开放度很低。诸如股票融资、债券融资、利用外资、政策性融资、产业基金、项目融资等融资方式并没有对民营经济开放,更不用说通过海外资本市场渠道进行融资了。不公正的所有制歧视使得民营企业很难获得应有的信贷、保险、担保等国际化经营所必需的金融服务支持。
(2)民营企业的跨国经营缺乏应有的政策支持。我国的民营企业主要是集体和私营企业,长期以来其经济地位和政治地位都无法与国有大中型企业相比,资源分配一直是向大中型国有企业倾斜。因此,相对而言,中国的民营企业一直缺乏一个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再加上人才匮乏,管理水平落后,技术水平低,企业规模小,市场信息渠道不畅通,没有明显的区位与内部化优势,在竞争中往往处于劣势。
(3)民营企业跨国经营缺乏法律法规保障。我国至今没有制定诸如《民营企业基本法》、《海外投资法》、《海外投资保险法》、《跨国公司法》之类的规范与保护海外投资的基本法律以及有关保护民营企业市场竞争能力的法律法规,在金融借贷、技术开发、人才引进、反不正当竞争、海外投资、海外投资保险、跨国经营等方面缺乏对民营企业的专门扶持和保护,这不利于引导和鼓励民营企业开展跨国经营。
(4)缺乏为民营企业进入国际市场服务的中介机构和为跨国经营服务的信息和研究中心。我国民营企业跨国经营目前还处于初级阶段,国际竞争力相对较弱,企业走出去多凭热情,缺乏对海外投资环境的深入考察和对境外市场的调研能力。因此,在跨国经营战略布局上缺乏长期的战略规划,导致许多失败的案例。缺乏国际市场政治、经济、法律、社会文化、自然环境、基础设施等方面的信息以及缺少提供跨国经营服务的中介机构是目前民营企业跨国经营的一大障碍。
3.国际环境方面。从我国中小企业出口的产品结构来看,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这与韩国、东盟、印度等国的出口产品存在严重的同构性。中国商品在国际市场上低价促销的营销策略不仅压缩了自己的利润空间,而且容易引起国际贸易摩擦,常常招致东道国的反倾销起诉。而民营企业正是最近几年多起反倾销案的主角。并且国际市场在政治、经济、法律、社会、自然环境、文化习惯等方面都会存在巨大的差异性,等等,这些都是民营企业实现跨国经营所必须面对的。
三、发展对策
1.加强国家对民营企业对外投资的宏观调控和引导。政府应当尽早对民营企业对外投资做出总体战略规划,并将其列入同期国民经济中长期发展规划中。加强对海外投资的统一领导、管理和协调,尽快结束海外投资的多头管理局面,可由中央政府委托相关部委共同组建全国性的专管机构,专司对外投资行政管理事务,负责制定海外投资的中长期发展战略,确定不同时期海外投资的规模、方式和重点,统一领导、管理和协调全国各地区、各行业的海外投资活动,为民营企业正确制定对外投资战略提供宏观决策依据。并通过法律法规和经济政策对我国的对外投资活动从宏观上加以引导。在民营企业对外投资的产业方面,应引导其投向有比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竞争优势的产业。引导民营企业通过加大科技投入、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为其跨国经营提供技术优势和管理机制优势。对于民营企业在对外投资区域选择、布局等方面,政府应根据我国的战略部署和各国的投资环境提供指导性意见,引导其进行合理的布局和选择。
2.政府要在金融政策方面予以必要的扶持。融资难是我国民营企业实施跨国经营战略的一大瓶颈,政府应在金融政策上进行扶持,发展和完善对外投资在融资、保险等方面的服务体系,为民营企业的跨国经营创造有利条件。
(1)改革金融制度,提高银行系统对民营企业跨国经营的支持力度。首先,通过政府的金融政策创新,不断强化银行系统对民营企业跨国经营的支持,鼓励商业银行扩大对民营企业跨国经营贷款,拓宽国家进出口银行对民营企业跨国经营服务的领域,放松利率管制,发展中小民营商业银行。其次,鼓励中资银行开展跨国经营。中资银行应该大力借鉴欧美等发达国家银行跨国经营的成功经验,积极为民营企业跨国经营融资提供服务。第三,大力培育、完善和发展股票、债券、票据和融资租赁市场。我们应积极借鉴西方发达国家资本市场的成熟经验,制订一系列配套政策法规,建立健全我国的股票、债券、票据和融资租赁市场体系,积极为民营企业跨国经营融资发展创造条件,拓宽民营企业融资发展渠道。第四,政府应赋予条件适合的跨国企业以必要的海内外融资权,并由国家给予必要的担保,鼓励其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筹资,以扩大对外投资的金融实力。第五,加快组建以银行等金融机构为核心,以企业为主体,集多种功能为一体的银企财团,实现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的融合,参与国际竞争。第六,应该允许跨国投资企业在境内和境外设立自己的财务公司等金融机构,逐步强化其金融自我扶持功能,使之成为企业的金融核心。
(2)改革跨国投资项目的外汇管理制度。目前我国仍实施严格的外汇管制,人民币在资本项目下不可兑换。政府应当允许投资项目的外汇自由输出,对于创汇大户,银行应为其建立对外投资专用账户,使其可以自由地提取并用于跨国投资项目。另外,为了便于企业用实物资产、工业产权进行投资,应对非贸易性跨国投资项目的实物、技术投资部分实行免收保障金的鼓励性政策。
(3)设立对外投资基金,完善民营企业跨国经营信贷担保体系。对外投资基金是指由基金成员单位注入一笔原始资金并由基金成员单位委派专业人员组成跨国投资发展基金运作机构,进行具体的投资操作,将基金的各种组合投资获利部分对跨国投资活动进行参股。其好处是既可以分散投资者的风险,又可以做到小额资金的集中使用。从我国已经走出去的企业看,在跨国经营中会遇到诸如商业、汇率、政治等很多风险,由于其自身实力有限,很难独自承担这些风险。因此,政府应在政策上进行扶持,通过设立对外投资基金和国家政策性跨国信用信贷担保机构,鼓励对外投资保险的发展,为民营企业跨国经营创造有利条件。
3.完善民营企业对外投资和跨国经营的法律法规保障体系。目前,在民营企业跨国经营和对外投资方面,我国还存在着审批程序烦琐、时间损耗过长、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健全等一系列问题。因此,国家应迅速建立健全《民营企业基本法》、《海外投资法》、《跨国经营促进法》等相关法律法规,赋予民营企业跨国经营的微观自主决策权,大幅度简化民营企业跨国经营投资审批程序,放松民营企业跨国经营外汇额度管制,确保民营企业的海外投资和跨国经营得到法律上的保障。同时加快《海外融资法》、《跨国公司法》、《海外投资保险法》等基本法律法规及配套实施细则的出台,使民营企业对外投资、融资和开展跨国经营拥有明确的法律制度基础和保障体系。
4.建立健全为跨国经营服务的信息和研究中心、中介机构和风险防范系统。
(1)考虑到对外投资风险具有不可预测性和不可抗御性,政府应尽快建立部级的国际市场风险预警机制和防范系统。为民营企业跨国经营提供政治、汇率、罢工、法律、恐怖主义、战争等风险的预警服务,一旦发生风险,应发挥国家影响力,为陷于巨大国际市场风险中的民营企业提供一定政治、经济、法律、道义上的支持与援助。同时,加快与各国签订诸如投资保护协定、避免双重征税协定、司法协助协定、经济合作协定、贸易投资协定、社会保险协定等政府间协定,多方位、多角度地保护和推动我国民营企业开展跨国经营。
(2)鉴于多数民营企业缺乏了解和掌握有关国家和地区的政治、法律、经济等投资环境的跨国经营信息渠道,政府应建立具有高效的信息收集、加工及传输功能的全球性信息资料研究中心和信息服务网络系统,为民营企业的跨国经营提供比较、及时、、系统的国际市场环境资料和的咨询服务。与此同时,还应组建为民营企业进入国际市场提供服务的中介机构,以及充分发挥商会和行业协会的信息渠道作用,为民营企业开展跨国经营提供投资地区及项目等相关信息和中介、指导与服务。
[摘要]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实施跨国经营战略已成为我国民营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国加入wto使民营企业面临更加严峻的国际竞争,但同时,这无疑也是民营企业开展国际化经营的一个绝好机遇。本文对我国民营企业跨国经营发展的特点、存在的问题及其动因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以促进民营企业跨国经营进一步发展。
民营企业跨国经营探讨:民营企业跨国经营融资
改革开放以来,民营经济在我国得到了巨大的发展,民营企业所创造的产值占GDP的比例从1978年的不到1%增加到2001年近47.5%,2002年国家统计局的数据表明,国内GDP增量的80%以上来自民营企业。民营企业作为国民经济活力的重要源泉逐步得到了广泛认同,但多年来民营企业在跨国经营,尤其是在跨国经营融资过程中却处于弱势地位。如何为民营企业跨国经营融资创造更好的政策制度,进而提供一系列可操作的规范,是本文研究的主要问题。
一、现状
1、国内资本市场
统计资料显示,民营企业创业资本80%左右都来自企业主本人及其家庭,运营资金也有70%左右来自企业主本人或者亲友,即使有机会从外部渠道融取到资金,其融资成本也显著高于其他所有制企业。据统计,2002年上半年各家银行发放的短期贷款中民营企业只占21%。2001年10月人民银行在全国范围进行的一项有关中小企业(其中国有独资及控股企业仅占30.9%)贷款发放的情况调查显示,私营企业贷款满足率低,为60.4%,低于平均水平8.1个百分点。这种情况即使在民营经济非常发达的浙江也不例外,如2002年对浙江省民营企业的专项调查显示,45.7%的企业认为融资困难是企业发展的头号障碍,有66.4%的企业认为获得金融机构的贷款很不容易。另据统计,2001年我国全部年产品销售收入在500万元以上的工业企业每百元负债所负担的利息平均为2.2元,其中国有企业为2元,民营企业在2.5-2.7元之间。
我国的证券市场上民营企业上市融资一直非常困难,如仅就资本和资产要求而言,依据1997年颁布的《证券法》和之前的《公司法》规定,企业发行股票上市时发起人必须低认购3000万元(股本总额的35%以上),企业发行债券时股份有限公司的净资产不低于3000万元,有限责任公司的净资产不低于6000万元,这么高的融资门槛对绝大多数民营企业来说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加之其他歧视性政策造成了我国资本市场严重不均衡发展,如到1999年底我国上市民营企业还不足十家,之后随着从审批制转为核准制才开始出现转折,截至2002年10月底,我国境内证券市场上民营企业控股或者是及时大股的上市公司为194家(直接上市的民营公司67家),仍然只占同期我国境内上市公司总数的16%,而在我国并不发达的债券市场上还没有一家民营企业可以公开发行自己的企业债券。
2、国际资本市场
在国际市场中,西方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的业务开展到哪里,其国内的金融机构几乎都会跟随着在相应的东道国就地提供金融服务支持,良好的互动关系促使本国金融业和跨国公司都获得了很好的国际市场发展机遇,据世界银行2000年度报告显示,1990-1997年国际直接投资、国家股票投资、国际债券投资和国际银行贷款年均增速分别达50.3%、16.4%、15.2%和l1.7%。而我国金融业跨国经营的历史非常短,20世纪80年代以前,只有中国银行和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两家金融机构在海外设立了分支机构,到1998年底,中国海外金融机构还只有658个,代表机构28个,海外中资银行资产总额1668.55亿美元,其业务品种主要有出口信贷、买方贷款、卖方贷款、出口押汇,但其服务对象长期只有国有企业、国有外贸公司和部分外商投资企业。而民营企业要到海外直接上市融资,依据《证券法》,操作的难度非常大,如规定民营企业要到海外上市,改组后投入上市公司部分的净资产规模一般不少于4亿元人民币,募股后国有股要占控股地位。受制于这一法规的影响,截至2002年底,我国只有75家民营企业在海外上市(38家在香港创业板,14家在美国纽约证交所,7家在NASDAQ,18家在新加坡证券交易所)。至今还没有能够在海外债券市场发行企业债券的民营企业。而且资料显示,在海外上市的民营企业的融资成本约占融资比例的15%,有些在香港创业板上市的民营企业融资成本高达20%以上。另外,由于最近在香港上市的“民营企业家”如杨斌、周正毅等先后被查处,使得众多中资民营企业在海外融资时的诚信度受到质疑,未来我国民营企业海外资本市场融资的难度自然会大大增加。
二、成因
1、长期不利的国际宏观环境
改革开放前,我国长期推行“一大二公”的计划经济,加之东西方长达几十年的“冷战”,使得技术、资金、人才等生产要素的跨国流动遇到了许多人为障碍。改革开放后,历经15年的艰难谈判,中国在2001年底成功入世,但在最初的15年内仍然不能享受到应有的市场经济地位。长期缺少平等的国际宏观环境,中国民营企业到西方国家开展跨国经营异常困难,在国际金融市场融资发展自然无从谈起。
2、国内宏观经济形势的束缚
与其他发展中国家一样,资金短缺尤其是外汇资金稀缺是我国社会经济生活的常态,为此政府制订了一系列“奖入限出”的“内聚型”政策法规,吸引外资一直是重中之重,实现资本项目和经常项目的“双顺差”是评价各年度外经贸部门业绩好坏最重要的一项经济指标,“出口创汇”更是中资企业跨国经营的中心,外汇资金的使用长期是国有企业的特权,国内资本证券市场的建立与发展也长期定位于为国有企业服务,这种情况到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才开始出现转折,但相关政策法规的修订需要严肃而漫长的程序,这自然大大阻滞了“外拓型”制度导向的确立与推行,进而延缓了我国民营企业融资发展的国际化进程。
3、社会信用制度缺失
市场经济实质上是一种信用经济,企业跨国经营时由于牵涉到复杂的文化背景、多变的市场形势和汇率风险,企业信用更为关键,没有信用的企业在国际市场上没有立足之地,更加谈不上融资发展。然而目前我国整个社会的商业信用基础异常脆弱,在发达市场经济中,企业逾期应收账款发生额只占贸易总额的0.25-0.5%,我国则高达5%,而且还在不断上升。由于我国有关公民和企业的信用信息都分散在工商、行政、公安、税务、银行、社会保障等部门,不仅部门之间没有联接,就是各部门内部也很少形成资信共享体系,根本不能对公民和企业的失信行为构成有效约束。而民营企业由于在我国发展的历史比较短,加上自身信用意识淡漠,在跨国经营时这一问题便自觉或者不自觉地显现出来,如一些民营企业在前苏联各国市场大肆销售假冒伪劣产品,使中国产品在当地失去信誉,就是非常惨痛的教训。
4、民营企业跨国经营严重滞后
目前我国民营企业已经具备对外投资的经济实力,但实际形势并不乐观。据2002年一项针对全国31省市205万私营企业的民间问卷调查显示,其中有约22%的民营企业已经或者正在着手同海外合资合作,在已经向境外投资的民营企业中,投资额平均只有2.73万美元,占其自身资本总额的3.1%。尽管民营企业跨国经营近年来一直在发展,但相对于我国当前对外贸易排名世界第五,吸引外资占据世界及时的现实而言,还是严重滞后的。
5、民营企业自身产权管理问题
产权安排是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无数市场经济实践表明,“股份有限公司”所构建的委托一一机制是最适应于现代国际市场竞争的。但在我国,由于转轨经济的特殊性,开展跨国经营的民营企业普遍存在两种不合理的产权安排模式,及时种是“带红帽”模式,即通过挂靠某个国有单位的方式获得企业国际市场生存发展的空间,这种方式的确为无数民营企业获得进出口经营权、外汇使用权、配额商品出口权等跨国经营权利提供了方便,但其潜伏的风险也是非常大的,由于产权界定不清,企业发展中会出现各种问题。第二种常见模式是家族式产权安排,企业发展壮大后也很少向现代企业产权制度过渡,这种产权安排,虽然产权界定比较清晰,但由于“一股独大”,常使企业组织治理结构和国际经营发展战略受到很大的制约,如在我国民营企业大多采用“血缘、亲缘或地缘式”组织管理模式,“任人唯亲”、“因人设职”现象非常普遍,由于受所用人才素质等因素的限制,企业账目不清,财务会计制度混乱的现象比比皆是,从而给企业跨国经营融资发展埋下了巨大的隐患。
三、战略思考
1、创造宽松透明的国际国内宏观融资环境
WTO体系下,中国经济正在融入国际市场经济体系,为了给民营企业创造宽松透明的国际国内宏观融资环境。
一是要积极参与新一轮WTO谈判,在WTO框架内为民营企业争取到更加宽松的多边融资环境,同时也要积极参与诸如双边投资谈判,避免双重征税等国际协议的谈判及签订,为民营企业争取到更加优惠的国际融资条件。
二是要赋予民营企业在国内市场除军工以外多方位准入待遇,如跨国经营时的自主决策权,对外贸易,对外投资,对外融资等方面与其他所有制企业一视同仁,构建出统一、透明、公开、公平、公正的国内市场。
三是营造良好的基础社会信用体系,尽快建立全国统一的、动态的信用信息征集系统、信用信息管理系统和信用信息查询系统,形成规范运作的社会信用奖惩机制,确保民营企业各项跨国经营活动都拥有的信用信息平台支持。
四是对民营企业跨国经营进行立法,当前应尽快对以前那些没有通过正规渠道开展跨国经营的民营企业的合法性进行必要的认定,确保民营企业既有的海外合法投资得到法律上的保障,同时加快《海外投融资法》、《跨国经营促进法》等相关法规的出台,使民营企业跨国经营融资发展拥有明确的法律制度基础。
五是建立健全民营企业跨国经营信贷担保体系。民营企业跨国经营会遇到很多风险,如商业风险、汇率风险、政治风险等,由于自身实力有限,很难独自承担这些风险,此时,需要有高效的国家政策性跨国信用信贷担保机构提供相应支持。据统计,目前12-15%的世界贸易额是在出口信用保险支持下实现的,而我国直到2001年才组建成专门的出口信用保险公司,到2003年上半年其承保的出口信用险业务也只占同期我国出口总额的2.86%。
2、提高民营企业既有资金的利用效率
企业主个人或者家庭既有财产,企业利润留成是民营企业跨国经营发展的主要资金来源,如果能够较大化其使用效率,无疑可以为融资发展赢得更多的主动权。
一是不断增加企业产权的明晰度和管理的科学性。这要求民营企业以现代企业制度为依托,不断明晰自身的产权,大力培养懂得现代融资知识的专业人才,积极采纳与国际接轨的财务会计管理制度,形成规范化的运作体系,从而为企业的融资发展创造更为宽松的条件,化解不必要的融资风险。
二是选择好目标市场,增大企业利润空间。国际市场商机无限,但不同的民营企业面对的市场机遇各不相同。如与向我国提供“普惠制”待遇的发达国家开展贸易可以获得更多的关税优惠,进入“洛美协定”规定的拉美国家投资可以获得进入欧盟市场的诸多便利,进入某些东道国投资时可以利用它们对某种产业的扶持政策获得非常优惠的政府贷款等。
三是利用好国家既有的出口退税政策。为促进出口,我国当前实行大幅度的出口退税政策,但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这笔资金对许多民营企业都是“纸上财富”,如果能够通过贴现、抵押等方式加以盘活,则可大大提高企业运营资金的周转速度,减少跨国经营的融资需求。
四是争取国家的国际市场开拓资金和地方政府相应的扶助基金。如我国在2001年8月设立了专门的“中小企业国际市场开拓基金”,在民营企业对外贸易比较发达的浙江等省份许多地区都设立了类似的扶助基金,它们为一些中小企业参加国际展览、国际投(设)标、开拓新兴市场等跨国经营活动提供一定比例(可达80%)的资金支持,对此,多为中小企业的民营企业可以积极争取。
五是设立企业风险管理机制,增强风险经营意识。企业跨国经营融资发展面临众多风险,如汇率风险、利率风险、信用风险等,为此企业应当未雨绸缪,积极利用国际市场上套期保值,投资或者财产保险等避险工具加以化解。
3、增大银行系统对民营企业跨国经营的支持力度
虽然民营企业普遍反映贷款难,但银行仍然是当前我国民营企业外部融资的主渠道,据统计,非国有经济的信贷1999年比1981年增长了6626倍,年均增长25.9%。依据我国现行的结售汇制度,民营企业跨国经营更是离不开银行系统的参与。因此,除在国内市场继续增加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对民营企业的支持力度外,还应采取以下政策:
一是鼓励中资银行跨国经营。在我国除了中国银行跨国经营起步较早以外,其余中资银行基本上是20世纪80年代末才开始走出国门的,不过最近几年发展得非常快,截至2002年底,中国银行一家已经拥有海外分支机构560家,海外员工1.7万人,工商银行在各主要国际金融中心设立了37家分支机构和控股银行,其海外行高达1035家,建设银行加上最近成立的东京分行,也有了5家海外分行。不过由于自身实力所限,中资银行海外分支机构大多只能办理传统的国际结算、国际贸易融资、外汇买卖、中长期信贷、信托租赁等业务,没有或者很少能够提供金融创新服务,而且它们大多集中在亚洲的日本、新加坡、香港等国家和地区,随着我国入世效应的不断深化,这些传统经营模式已经很难适应中资民营企业跨国经营融资发展的多元化需求。为此,众多的中资银行应该大力借鉴欧美等发达国家银行跨国经营的成功经验,以自身实力为依托,积极与民营企业携手于国际市场,形成双方良性发展的局面。
二是放松利率管制,发展中小民营商业银行。民营企业规模小、资产少、负债能力有限、缺乏良好信誉和信用记录,跨国经营借贷时融资额度较大、需求又急、利息高些也可接受,在我国现行利率管制的条件下,这些特点在大型商业银行信贷管理中是典型的“高风险、低收益”项目,由于信息不对称,无法了解企业的实际情况,大型国有商业银行对该类贷款申请往往会退避三舍。但如果能适当放松利率管制,银行又对企业生产经营情况比较了解,那么对这些项目提供贷款又成了“收益高、风险低”。
三是加大对外资银行的开放力度。据统计,截至2003年7月底,外资银行在华营业机构为184家,它们多是些世界性的大型跨国银行,如花旗银行、汇丰银行等,这些银行虽然在贷款上没有“所有制”成份的考虑因素,但由于自己的超级实力,在我国境内特定区域经营的目标市场基本上都定位于大型品质客户,这不仅严重加剧了我国金融市场高端客户的竞争程度,而且不利于我国金融市场整体均衡发展,对此,我们可以在综合考虑金融风险的前提下,逐步降低外资银行进入中国金融市场的门槛,使国际上那些有良好信誉的中小银行也能够顺利在我国开展业务,从而增加民营企业跨国经营时融资发展的机会。
4、大力完善股票市场
WTO体系下,一方面我们要继续深化国内股票证券市场为国民经济发展服务的改革,鼓励有条件的民营企业上市、参股或者控股国有企业,据统计,依据核准制已经完成辅导期并通过监管机构验收合格的100多家拟上市公司中,由民企控股的占40%以上,而在民营经济最为发达的广东(不含深圳),拟上市公司中民营企业占比达60%,浙江更是高达80%。同时,据2002年半年报显示,已上市民营企业每股收益平均为0.103元,远高于沪深两市上市公司0.082元的平均水平。这些都是非常好的发展趋势,因为它不仅可以拓宽民营企业融资发展渠道,而且也可以持续优化我国资本证券市场结构。另一方面我们要鼓励更多有条件的民营企业到香港、美国、欧盟等海外证券市场直接上市融资,也可以借鉴浙江万向集团在美国“借壳上市”的成功经验,直接或者间接利用东道国资本市场、产业市场优势,多方位解决好跨国经营的众多问题。
5、加快发展债券市场
在西方发达国家资本市场体系中,债券市场的作用和历史大多超过了股票市场,企业通过发行长、短期债券所融取的资金一般都大于发行股票所获得的资金,据统计,从2002年一直到2003年初,全球的债券发行高达1.4万亿美元,在美国,公司债券占比50-60%,政府债券占比20%多,股票的占比约20%;在亚洲,公司债券的份额可以达80%左右,政府债券占比10%多,股票占比在10%以下。而在我国,截至2002年底,国债和金融债券余额合计为2.7万多亿元,股票可流通市值为1.3万亿元,企业债券余额只有700亿元,民营企业公开发行企业债券额度为零。WTO体系下,我们一方面应积极借鉴西方债券市场的成熟经验,全力建设好国内的资本债券市场体系,拓宽民营企业融资发展渠道,如通过借鉴它们有关允许企业“垃圾债券”发行和流通的制度,就可以为那些产品有市场,发展前景看好的众多中小民营企业开辟良好的融资渠道。另外一方面,也要鼓励有条件的大型民营跨国公司到国际债券市场发行自己的企业债券,这样不仅可以融取到企业跨国经营所需的大量外汇资金,而且可以极大的提高企业的国际知名度。
6、加快发展票据市场
在西方发达国家,票据市场是非常重要的短期资金融通市场,各种商业票据和银行票据在市场上大量流通,成为民营企业举足轻重的融资渠道。而在跨国经营领域,各种票据更是不可或缺,信用证、汇票、托收承付单据、货运保险单据等票据几乎是任何交易成功的必备要素,作为WTO成员国,我国民营企业跨国经营时对票据的依赖也是不容置疑的,为此我们必须建设全国统一规范的票据市场,并尽快实现与国际市场的接轨。然而从1981年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分行试办同城票据承兑和贴现业务以来,经过二十余年的发展,我国的票据市场仍然处于参差不齐、零星分散、各自为政的初级阶段。据统计,截止2001年底,我国商业汇票承兑总额只有12843亿元,商业汇票贴现累计发生额也只有15548亿元,到2002年末我国商业汇票余额仍然仅相当于金融机构人民币信贷资金总量的4%,票据贴现余额所占各项贷款的比重不足5%。当前我们要积极借鉴西方发达票据市场建设的得失经验,修订完善1995年出台的《票据法》和之后央行制订的一系列配套政策法规,加快发展票据市场,积极为民营企业跨国经营融资发展创造条件。“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7、大力发展融资租赁市场
针对湖北和广东中小企业的一项调查显示,民营企业的设备技术水平普遍落后10年左右,约17.1%的个体私营企业还以70年代以前的技术设备为主进行生产,以这样的技术手段生产出来的产品即使在国内市场都很难有竞争力,何况在变化多端竞争激烈的国际市场,民营企业跨国经营时,面对着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其间风险和机遇是相生相伴的,没有先进的工艺、设备、技术,再好的市场机遇都只能“望洋兴叹”,对此国际市场早就有了一种非常好的解决方式,那就是采用融资租赁进行企业生产工艺设备的更新换代。据统计,截至2001年6月底,虽然我国有近千家专业租赁公司,但我国金融租赁公司只有12家,专门从事融资租赁业务的中外合资租赁公司只有38家,而兼营融资租赁业务的公司也只有200家左右,依据入世协议我国将开放金融租赁市场,如现阶段我国就已经允许美国的机械设备制造商以融资租赁方式在中国市场销售其产品,因此当前我们应该充分抓住历史机遇,大力发展融资租赁市场,充分发挥各融资租赁公司的作用,为我国民营企业跨国经营发展奠定良好的工艺设备生产基础。
民营企业跨国经营探讨:民营企业跨国经营融资探讨
改革开放以来,民营经济在我国得到了巨大的发展,民营企业所创造的产值占GDP的比例从1978年的不到1%增加到2001年近47.5%,2002年国家统计局的数据表明,国内GDP增量的80%以上来自民营企业。民营企业作为国民经济活力的重要源泉逐步得到了广泛认同,但多年来民营企业在跨国经营,尤其是在跨国经营融资过程中却处于弱势地位。如何为民营企业跨国经营融资创造更好的政策制度,进而提供一系列可操作的规范,是本文研究的主要问题。
一、现状
1、国内资本市场
统计资料显示,民营企业创业资本80%左右都来自企业主本人及其家庭,运营资金也有70%左右来自企业主本人或者亲友,即使有机会从外部渠道融取到资金,其融资成本也显著高于其他所有制企业。据统计,2002年上半年各家银行发放的短期贷款中民营企业只占21%。2001年10月人民银行在全国范围进行的一项有关中小企业(其中国有独资及控股企业仅占30.9%)贷款发放的情况调查显示,私营企业贷款满足率低,为60.4%,低于平均水平8.1个百分点。这种情况即使在民营经济非常发达的浙江也不例外,如2002年对浙江省民营企业的专项调查显示,45.7%的企业认为融资困难是企业发展的头号障碍,有66.4%的企业认为获得金融机构的贷款很不容易。另据统计,2001年我国全部年产品销售收入在500万元以上的工业企业每百元负债所负担的利息平均为2.2元,其中国有企业为2元,民营企业在2.5-2.7元之间。
我国的证券市场上民营企业上市融资一直非常困难,如仅就资本和资产要求而言,依据1997年颁布的《证券法》和之前的《公司法》规定,企业发行股票上市时发起人必须低认购3000万元(股本总额的35%以上),企业发行债券时股份有限公司的净资产不低于3000万元,有限责任公司的净资产不低于6000万元,这么高的融资门槛对绝大多数民营企业来说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加之其他歧视性政策造成了我国资本市场严重不均衡发展,如到1999年底我国上市民营企业还不足十家,之后随着从审批制转为核准制才开始出现转折,截至2002年10月底,我国境内证券市场上民营企业控股或者是及时大股的上市公司为194家(直接上市的民营公司67家),仍然只占同期我国境内上市公司总数的16%,而在我国并不发达的债券市场上还没有一家民营企业可以公开发行自己的企业债券。
2、国际资本市场
在国际市场中,西方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的业务开展到哪里,其国内的金融机构几乎都会跟随着在相应的东道国就地提供金融服务支持,良好的互动关系促使本国金融业和跨国公司都获得了很好的国际市场发展机遇,据世界银行2000年度报告显示,1990-1997年国际直接投资、国家股票投资、国际债券投资和国际银行贷款年均增速分别达50.3%、16.4%、15.2%和l1.7%。而我国金融业跨国经营的历史非常短,20世纪80年代以前,只有中国银行和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两家金融机构在海外设立了分支机构,到1998年底,中国海外金融机构还只有658个,代表机构28个,海外中资银行资产总额1668.55亿美元,其业务品种主要有出口信贷、买方贷款、卖方贷款、出口押汇,但其服务对象长期只有国有企业、国有外贸公司和部分外商投资企业。而民营企业要到海外直接上市融资,依据《证券法》,操作的难度非常大,如规定民营企业要到海外上市,改组后投入上市公司部分的净资产规模一般不少于4亿元人民币,募股后国有股要占控股地位。受制于这一法规的影响,截至2002年底,我国只有75家民营企业在海外上市(38家在香港创业板,14家在美国纽约证交所,7家在NASDAQ,18家在新加坡证券交易所)。至今还没有能够在海外债券市场发行企业债券的民营企业。而且资料显示,在海外上市的民营企业的融资成本约占融资比例的15%,有些在香港创业板上市的民营企业融资成本高达20%以上。另外,由于最近在香港上市的“民营企业家”如杨斌、周正毅等先后被查处,使得众多中资民营企业在海外融资时的诚信度受到质疑,未来我国民营企业海外资本市场融资的难度自然会大大增加。
二、成因
1、长期不利的国际宏观环境
改革开放前,我国长期推行“一大二公”的计划经济,加之东西方长达几十年的“冷战”,使得技术、资金、人才等生产要素的跨国流动遇到了许多人为障碍。改革开放后,历经15年的艰难谈判,中国在2001年底成功入世,但在最初的15年内仍然不能享受到应有的市场经济地位。长期缺少平等的国际宏观环境,中国民营企业到西方国家开展跨国经营异常困难,在国际金融市场融资发展自然无从谈起。
2、国内宏观经济形势的束缚
与其他发展中国家一样,资金短缺尤其是外汇资金稀缺是我国社会经济生活的常态,为此政府制订了一系列“奖入限出”的“内聚型”政策法规,吸引外资一直是重中之重,实现资本项目和经常项目的“双顺差”是评价各年度外经贸部门业绩好坏最重要的一项经济指标,“出口创汇”更是中资企业跨国经营的中心,外汇资金的使用长期是国有企业的特权,国内资本证券市场的建立与发展也长期定位于为国有企业服务,这种情况到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才开始出现转折,但相关政策法规的修订需要严肃而漫长的程序,这自然大大阻滞了“外拓型”制度导向的确立与推行,进而延缓了我国民营企业融资发展的国际化进程。
3、社会信用制度缺失
市场经济实质上是一种信用经济,企业跨国经营时由于牵涉到复杂的文化背景、多变的市场形势和汇率风险,企业信用更为关键,没有信用的企业在国际市场上没有立足之地,更加谈不上融资发展。然而目前我国整个社会的商业信用基础异常脆弱,在发达市场经济中,企业逾期应收账款发生额只占贸易总额的0.25-0.5%,我国则高达5%,而且还在不断上升。由于我国有关公民和企业的信用信息都分散在工商、行政、公安、税务、银行、社会保障等部门,不仅部门之间没有联接,就是各部门内部也很少形成资信共享体系,根本不能对公民和企业的失信行为构成有效约束。而民营企业由于在我国发展的历史比较短,加上自身信用意识淡漠,在跨国经营时这一问题便自觉或者不自觉地显现出来,如一些民营企业在前苏联各国市场大肆销售假冒伪劣产品,使中国产品在当地失去信誉,就是非常惨痛的教训。
4、民营企业跨国经营严重滞后
目前我国民营企业已经具备对外投资的经济实力,但实际形势并不乐观。据2002年一项针对全国31省市205万私营企业的民间问卷调查显示,其中有约22%的民营企业已经或者正在着手同海外合资合作,在已经向境外投资的民营企业中,投资额平均只有2.73万美元,占其自身资本总额的3.1%。尽管民营企业跨国经营近年来一直在发展,但相对于我国当前对外贸易排名世界第五,吸引外资占据世界及时的现实而言,还是严重滞后的。
5、民营企业自身产权管理问题
产权安排是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无数市场经济实践表明,“股份有限公司”所构建的委托一一机制是最适应于现代国际市场竞争的。但在我国,由于转轨经济的特殊性,开展跨国经营的民营企业普遍存在两种不合理的产权安排模式,及时种是“带红帽”模式,即通过挂靠某个国有单位的方式获得企业国际市场生存发展的空间,这种方式的确为无数民营企业获得进出口经营权、外汇使用权、配额商品出口权等跨国经营权利提供了方便,但其潜伏的风险也是非常大的,由于产权界定不清,企业发展中会出现各种问题。第二种常见模式是家族式产权安排,企业发展壮大后也很少向现代企业产权制度过渡,这种产权安排,虽然产权界定比较清晰,但由于“一股独大”,常使企业组织治理结构和国际经营发展战略受到很大的制约,如在我国民营企业大多采用“血缘、亲缘或地缘式”组织管理模式,“任人唯亲”、“因人设职”现象非常普遍,由于受所用人才素质等因素的限制,企业账目不清,财务会计制度混乱的现象比比皆是,从而给企业跨国经营融资发展埋下了巨大的隐患。
三、战略思考
1、创造宽松透明的国际国内宏观融资环境
WTO体系下,中国经济正在融入国际市场经济体系,为了给民营企业创造宽松透明的国际国内宏观融资环境。
一是要积极参与新一轮WTO谈判,在WTO框架内为民营企业争取到更加宽松的多边融资环境,同时也要积极参与诸如双边投资谈判,避免双重征税等国际协议的谈判及签订,为民营企业争取到更加优惠的国际融资条件。
二是要赋予民营企业在国内市场除军工以外多方位准入待遇,如跨国经营时的自主决策权,对外贸易,对外投资,对外融资等方面与其他所有制企业一视同仁,构建出统一、透明、公开、公平、公正的国内市场。
三是营造良好的基础社会信用体系,尽快建立全国统一的、动态的信用信息征集系统、信用信息管理系统和信用信息查询系统,形成规范运作的社会信用奖惩机制,确保民营企业各项跨国经营活动都拥有的信用信息平台支持。
四是对民营企业跨国经营进行立法,当前应尽快对以前那些没有通过正规渠道开展跨国经营的民营企业的合法性进行必要的认定,确保民营企业既有的海外合法投资得到法律上的保障,同时加快《海外投融资法》、《跨国经营促进法》等相关法规的出台,使民营企业跨国经营融资发展拥有明确的法律制度基础。
五是建立健全民营企业跨国经营信贷担保体系。民营企业跨国经营会遇到很多风险,如商业风险、汇率风险、政治风险等,由于自身实力有限,很难独自承担这些风险,此时,需要有高效的国家政策性跨国信用信贷担保机构提供相应支持。据统计,目前12-15%的世界贸易额是在出口信用保险支持下实现的,而我国直到2001年才组建成专门的出口信用保险公司,到2003年上半年其承保的出口信用险业务也只占同期我国出口总额的2.86%。
2、提高民营企业既有资金的利用效率
企业主个人或者家庭既有财产,企业利润留成是民营企业跨国经营发展的主要资金来源,如果能够较大化其使用效率,无疑可以为融资发展赢得更多的主动权。
一是不断增加企业产权的明晰度和管理的科学性。这要求民营企业以现代企业制度为依托,不断明晰自身的产权,大力培养懂得现代融资知识的专业人才,积极采纳与国际接轨的财务会计管理制度,形成规范化的运作体系,从而为企业的融资发展创造更为宽松的条件,化解不必要的融资风险。
二是选择好目标市场,增大企业利润空间。国际市场商机无限,但不同的民营企业面对的市场机遇各不相同。如与向我国提供“普惠制”待遇的发达国家开展贸易可以获得更多的关税优惠,进入“洛美协定”规定的拉美国家投资可以获得进入欧盟市场的诸多便利,进入某些东道国投资时可以利用它们对某种产业的扶持政策获得非常优惠的政府贷款等。
三是利用好国家既有的出口退税政策。为促进出口,我国当前实行大幅度的出口退税政策,但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这笔资金对许多民营企业都是“纸上财富”,如果能够通过贴现、抵押等方式加以盘活,则可大大提高企业运营资金的周转速度,减少跨国经营的融资需求。
四是争取国家的国际市场开拓资金和地方政府相应的扶助基金。如我国在2001年8月设立了专门的“中小企业国际市场开拓基金”,在民营企业对外贸易比较发达的浙江等省份许多地区都设立了类似的扶助基金,它们为一些中小企业参加国际展览、国际投(设)标、开拓新兴市场等跨国经营活动提供一定比例(可达80%)的资金支持,对此,多为中小企业的民营企业可以积极争取。
五是设立企业风险管理机制,增强风险经营意识。企业跨国经营融资发展面临众多风险,如汇率风险、利率风险、信用风险等,为此企业应当未雨绸缪,积极利用国际市场上套期保值,投资或者财产保险等避险工具加以化解。
3、增大银行系统对民营企业跨国经营的支持力度
虽然民营企业普遍反映贷款难,但银行仍然是当前我国民营企业外部融资的主渠道,据统计,非国有经济的信贷1999年比1981年增长了6626倍,年均增长25.9%。依据我国现行的结售汇制度,民营企业跨国经营更是离不开银行系统的参与。因此,除在国内市场继续增加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对民营企业的支持力度外,还应采取以下政策:
一是鼓励中资银行跨国经营。在我国除了中国银行跨国经营起步较早以外,其余中资银行基本上是20世纪80年代末才开始走出国门的,不过最近几年发展得非常快,截至2002年底,中国银行一家已经拥有海外分支机构560家,海外员工1.7万人,工商银行在各主要国际金融中心设立了37家分支机构和控股银行,其海外行高达1035家,建设银行加上最近成立的东京分行,也有了5家海外分行。不过由于自身实力所限,中资银行海外分支机构大多只能办理传统的国际结算、国际贸易融资、外汇买卖、中长期信贷、信托租赁等业务,没有或者很少能够提供金融创新服务,而且它们大多集中在亚洲的日本、新加坡、香港等国家和地区,随着我国入世效应的不断深化,这些传统经营模式已经很难适应中资民营企业跨国经营融资发展的多元化需求。为此,众多的中资银行应该大力借鉴欧美等发达国家银行跨国经营的成功经验,以自身实力为依托,积极与民营企业携手于国际市场,形成双方良性发展的局面。
二是放松利率管制,发展中小民营商业银行。民营企业规模小、资产少、负债能力有限、缺乏良好信誉和信用记录,跨国经营借贷时融资额度较大、需求又急、利息高些也可接受,在我国现行利率管制的条件下,这些特点在大型商业银行信贷管理中是典型的“高风险、低收益”项目,由于信息不对称,无法了解企业的实际情况,大型国有商业银行对该类贷款申请往往会退避三舍。但如果能适当放松利率管制,银行又对企业生产经营情况比较了解,那么对这些项目提供贷款又成了“收益高、风险低”。
三是加大对外资银行的开放力度。据统计,截至2003年7月底,外资银行在华营业机构为184家,它们多是些世界性的大型跨国银行,如花旗银行、汇丰银行等,这些银行虽然在贷款上没有“所有制”成份的考虑因素,但由于自己的超级实力,在我国境内特定区域经营的目标市场基本上都定位于大型品质客户,这不仅严重加剧了我国金融市场高端客户的竞争程度,而且不利于我国金融市场整体均衡发展,对此,我们可以在综合考虑金融风险的前提下,逐步降低外资银行进入中国金融市场的门槛,使国际上那些有良好信誉的中小银行也能够顺利在我国开展业务,从而增加民营企业跨国经营时融资发展的机会。
4、大力完善股票市场
WTO体系下,一方面我们要继续深化国内股票证券市场为国民经济发展服务的改革,鼓励有条件的民营企业上市、参股或者控股国有企业,据统计,依据核准制已经完成辅导期并通过监管机构验收合格的100多家拟上市公司中,由民企控股的占40%以上,而在民营经济最为发达的广东(不含深圳),拟上市公司中民营企业占比达60%,浙江更是高达80%。同时,据2002年半年报显示,已上市民营企业每股收益平均为0.103元,远高于沪深两市上市公司0.082元的平均水平。这些都是非常好的发展趋势,因为它不仅可以拓宽民营企业融资发展渠道,而且也可以持续优化我国资本证券市场结构。另一方面我们要鼓励更多有条件的民营企业到香港、美国、欧盟等海外证券市场直接上市融资,也可以借鉴浙江万向集团在美国“借壳上市”的成功经验,直接或者间接利用东道国资本市场、产业市场优势,多方位解决好跨国经营的众多问题。
5、加快发展债券市场
在西方发达国家资本市场体系中,债券市场的作用和历史大多超过了股票市场,企业通过发行长、短期债券所融取的资金一般都大于发行股票所获得的资金,据统计,从2002年一直到2003年初,全球的债券发行高达1.4万亿美元,在美国,公司债券占比50-60%,政府债券占比20%多,股票的占比约20%;在亚洲,公司债券的份额可以达80%左右,政府债券占比10%多,股票占比在10%以下。而在我国,截至2002年底,国债和金融债券余额合计为2.7万多亿元,股票可流通市值为1.3万亿元,企业债券余额只有700亿元,民营企业公开发行企业债券额度为零。WTO体系下,我们一方面应积极借鉴西方债券市场的成熟经验,全力建设好国内的资本债券市场体系,拓宽民营企业融资发展渠道,如通过借鉴它们有关允许企业“垃圾债券”发行和流通的制度,就可以为那些产品有市场,发展前景看好的众多中小民营企业开辟良好的融资渠道。另外一方面,也要鼓励有条件的大型民营跨国公司到国际债券市场发行自己的企业债券,这样不仅可以融取到企业跨国经营所需的大量外汇资金,而且可以极大的提高企业的国际知名度。
6、加快发展票据市场
在西方发达国家,票据市场是非常重要的短期资金融通市场,各种商业票据和银行票据在市场上大量流通,成为民营企业举足轻重的融资渠道。而在跨国经营领域,各种票据更是不可或缺,信用证、汇票、托收承付单据、货运保险单据等票据几乎是任何交易成功的必备要素,作为WTO成员国,我国民营企业跨国经营时对票据的依赖也是不容置疑的,为此我们必须建设全国统一规范的票据市场,并尽快实现与国际市场的接轨。然而从1981年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分行试办同城票据承兑和贴现业务以来,经过二十余年的发展,我国的票据市场仍然处于参差不齐、零星分散、各自为政的初级阶段。据统计,截止2001年底,我国商业汇票承兑总额只有12843亿元,商业汇票贴现累计发生额也只有15548亿元,到2002年末我国商业汇票余额仍然仅相当于金融机构人民币信贷资金总量的4%,票据贴现余额所占各项贷款的比重不足5%。当前我们要积极借鉴西方发达票据市场建设的得失经验,修订完善1995年出台的《票据法》和之后央行制订的一系列配套政策法规,加快发展票据市场,积极为民营企业跨国经营融资发展创造条件。“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7、大力发展融资租赁市场
针对湖北和广东中小企业的一项调查显示,民营企业的设备技术水平普遍落后10年左右,约17.1%的个体私营企业还以70年代以前的技术设备为主进行生产,以这样的技术手段生产出来的产品即使在国内市场都很难有竞争力,何况在变化多端竞争激烈的国际市场,民营企业跨国经营时,面对着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其间风险和机遇是相生相伴的,没有先进的工艺、设备、技术,再好的市场机遇都只能“望洋兴叹”,对此国际市场早就有了一种非常好的解决方式,那就是采用融资租赁进行企业生产工艺设备的更新换代。据统计,截至2001年6月底,虽然我国有近千家专业租赁公司,但我国金融租赁公司只有12家,专门从事融资租赁业务的中外合资租赁公司只有38家,而兼营融资租赁业务的公司也只有200家左右,依据入世协议我国将开放金融租赁市场,如现阶段我国就已经允许美国的机械设备制造商以融资租赁方式在中国市场销售其产品,因此当前我们应该充分抓住历史机遇,大力发展融资租赁市场,充分发挥各融资租赁公司的作用,为我国民营企业跨国经营发展奠定良好的工艺设备生产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