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水利建设经济发展研究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篇水利建设经济发展研究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水利建设经济发展研究

水利建设经济发展研究:提高农田水利建设 促进农业经济发展

摘要: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促进了农业建设的进步,在农业建设发展的过程中,水利工程在其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为我国的农业发展创造了便利的条件。但是在我国基层水利工程中,在服务方面呈现出了比较薄弱的地方,尤其是在全球水资源日益缺乏的形势下,对于农田灌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水利工程建设对于我国的粮食生产和农业的发展至关重要,对于水利工程对我国农田的影响做出相应的阐述。

关键词:农田水利;建设;问题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的发展对我国的经济建设有重要的作用,发展农业是立国之根,是发展的根基,只有保障了农业的发展,才能够为其他产业的发展提供基础保障。在农业发展的过程中,水资源是必要的,缺少水的供应,农业将无从发展。在近些年来,水利工程建设得到了广泛的发展,我国的中小型水利工程建设大量的兴建起来。水利工程对于我国的农业发展有重要的影响,不仅对农业的生产有经济上的促进作用,同时还对生态环境有重要的影响。

1 农田水利建设的意义和内涵

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不断发展,农业现代化的同步推进,我国水利面临的形势更加严峻,迫切要求增强防灾减灾能力,强化水资源节约保护工作,扭转农业主要靠天吃饭的局面。

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迫切需要;是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需要;也是转变发展方式、扩大内需,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需要。国家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作为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基础工程来抓。它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大举措,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方面。

农田水利建设是指为发展农业生产服务的水利事业。基本任务是通过水利工程技术措施,改变不利于农业生产发展的自然条件,为农业高产高效服务。农田水利建设就是通过兴修为农田服务的水利设施,包括灌溉、排水、除涝和防治盐、渍灾害等,建设旱涝保收、高产稳定的基本农田。农田水利建设的基本任务,是通过兴修各种农田水利工程设施和采取其他各种措施,调节和改良农田水分状况和地区水利条件,使之满足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促进农业的稳产高产。采取蓄水、引水、跨流域调水等措施调节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为充分利用水、土资源和发展农业创造良好条件;采取灌溉、排水等措施调节农田水分状况,满足农作物需水要求,改良低产土壤,提高农业生产水平。

2我国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中的问题

近年来,虽然我国政府和地方政府都加强了对我国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和管理,但是,由于我国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管理起步较晚,水利工程的建设管理体系仍然不太健全,因此,我国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和管理中还是存在一些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2.1 我国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体系落后

自从我国农业生产制度改革以来, 农村的个体经济意识不断加强,集体观念淡薄,而我国现有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大多都是改革前期建立起来的,因此,在现在农田水利工程的管理过程中,大家都只负责用水,对于农田水利工程的事情都不愿意管理,导致农田水利工程处于有人用,没人管的状态。其次我国很多农村水利工程管理的管理意识淡薄,管理水平不高,很多水利灌溉的渠道都存在堵塞、漏水等现象。另外一些水利工程设备的老化和失修以及管理体系的不健全性都造成了我国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管理持续落后的现象。

2.2 我国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管理的随意性

在我国大多数农村小型农田工程的水库等一些设备管道的老化失修,都是村里农民随便修理的,没有请教过农田水利工程的维修师傅和技术人员, 使得修理效果不好, 导致农田水利设施仍然无法正常工作,甚至导致农田水利设备的情况更为严重,彻底失去效用。此外,我国农田水利工程的施工方式和管理状况都不标准,没有建立一个科学的、统一的施工规范和建设规范, 尤其是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施工就更为随意。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大部分都是国家政府出资,并由村里共同施工建设或则请专业的水利工程施工队来建设, 但是他们在施工过程中普遍出现不遵守施工规范或要求的现象, 水利工程的建设都缺乏一定严格的管理和监督,显得比较随意,严重影响施工效果和质量。

2.3 我国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资金不到位

虽然我国大多数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都是由国家政府投资的,但是有些经济条件不好或是比较贫困的地方政府也无法投入很多资金来进行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目前我国中央政府也对这些财政吃紧的地方政府进行了一定的补助, 也颁布了一些政策来鼓励当地富有村民对当地农田水利工程进行投资, 这些方法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我国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资金投入不足的情况,但是仍然有很多地方无法筹集到充足的资金来建设水利工程,使得一些水利工程难以正常开工,有些开工以后,也因为缺乏资金,使得工程难以进行下去,使得工期一拖再拖。此外也有一些地方因为水利工程得到的效益不大,使得他们不愿意开展水利工程的建设活动,给我国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和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3改进方法和措施

针对以上我国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的问题,文章在这里提出一些有效的方法和措施。

3.1 建立一个健全的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体系

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施工和管理方面包括很多内容,也直接影响着老百姓的经济利益。因此,我们要加强对农田水利工程施工和管理体系的建设,对水利工程进行统一管理,建立一个合理的、科学的施工程序和规范,并在施工工程中落实好,使得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体系能够充分发挥其作用。

3.2 加强对农田水利施工工程的监督管理

农田水利工程开始建设施工时, 就要对整个工程进行管理和监督,尤其是在施工过程中,要严格监督施工的每道工序、一定要求严格按章操作,并对其施工质量和效果进行检查,对于建设施工材料和设备也要严格检查,保障整个水利工程的施工建设效果和质量,使得农田水利工程能够顺利的完工。

3.3 加强对水利工程施工资金的筹集和管理

对于一些资金欠缺的农田水利工程,政府和村里干部都要想办法筹集资金,加强村里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对于一些小型水利工程的施工管理过程中的资金要进行严格的监控和管理,保障每分钱都能用到实处, 此外可以通过对水利工程的受益民众收取一些合理的费用,用于当地水利工程设备的维修和保养上面, 增加水利设备的使用寿命。还有,我们要遵循这样一个原则,水利工程的投资者就要负责整个工程的建设和管理,水利工程所获取的收益也归其投资管理人。这样才能保障整个工程建设管理和经费的管理能够落到实处。

4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和管理对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和帮助。文章针对我国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和管理中的问题提出了一些有效的方法和建议,希望能够为我国发展农业经济提供一些帮助。近些年来,我国政府也对我国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和管理高度重视,相信在我国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对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妥善管理下,我国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和管理的水平一定能够大大提高,也为我国农业经济的增长发挥它较大的作用。

水利建设经济发展研究:农田水利建设对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摘要:农田水利建设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有利机遇,要按照开源与节流并举,开发利用与保护并重,建设与管理结合的总体思路,实现农田水利建设的跨越发展,夯实发展基础,增强发展后劲,为大关县人民生活改善、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提供有力保障。

关键词:水利建设;发展;重要性

1、加强农田水利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大关县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农业县,农业在县域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但全县现有耕地中,坡耕地面积30.23万亩,占总耕地面积48.36万亩的62.5%,水浇地面积少,旱涝保收程度差,农业生产受制于天,粮食生产面临着耕地减少农业效益低下、人口压力大和水资源制约严重的挑战。农民增收渠道少、收入增长缓慢,收入严重偏低,城乡差距进一步拉大,已经成为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在重大问题。干旱导致林草成活率低下,为发展经济,超载放畜又造成对治理成果的破坏。

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夯实农业发展基础,是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和县域经济的稳定、持续增长的需要,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需要。

2、存在问题

2.1人多地少,自然灾害频发

大关县受农业结构调整、人口增长及基础设施建设占地的影响,大关县耕地面积目前为48.36万亩,农业人口26.15万人,人均耕地1.8亩。由于是山区,我县农业种植结构单一,土壤养分失调,化肥的过量使用、有机肥的施用量减少、农膜的污染造成土壤产出率下降,农业生产面临着人多地少、土地质量下降和自然灾害频发的影响。影响大关县农业生产的自然灾害有:干旱、山洪泥石流、暴雨、连阴雨、冰雹、霜冻、地震等。近年干旱发生较为频率,2009年~2010年的冬春两季连旱,特别是2011年春夏秋三季连旱,到九月降水量只有621.3mm,比历年同期减少337.3mm。由于旱灾的影响,全县农作物受灾17.56万亩,绝收面积5.2万亩;新造林受灾6.33万亩,当年移栽的25000亩核桃部分苗木已干死。水池、水窖蓄水均不足50%,3个小型水库和2个小塘坝目前一共蓄水230万m3,仅占正常蓄水的27.4%,全县蓄水总量比常年减少60%;小型渠道断流156条,人畜饮水水源干涸或流量减小353处,水池干涸693个,水窖干涸569个;全县9个乡镇9.2万人和11.3万头大牲畜因旱灾导致饮水困难,经济损失达到6800万元。

大关县山区山高坡陡,溪河较多,山洪汇流快,来势凶猛,几个小时便能成灾受损,极易造成河堤冲毁,河道改道,耕地受淹,良田被毁,房屋倒塌,公路中断,严重毁坏基础设施。1997年5月4日,黄葛乡发生历史上罕见的山洪泥石流灾害,造成39人死亡,受灾人口2.3万人,冲毁房屋6809间,直接经济损失5680万元。各种自然灾害成为制约农业生产的主要障碍。

2.2农田水利建设发展滞后,工程运行率低

大关县现有3座小型水库和1座塘坝,曾经发挥了巨大的防洪减灾效益,但因建设标准不高,年久老化,蓄水能力大大下降,成为巨大的安全隐患。又由于水利建设投入不足,病险工程不断增多,小型水库都不同程度存在问题,河堤大多未设防。进入80年代,国家发展战略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对水利的投资很少,农产品价格下滑,增产不增收,严重挫伤了群众种粮的积极性,出现不愿灌溉或只浇救命水的现象,导致水利工程闲置,加之老化失修缺乏管护资金等原因,绝大多数灌区遭到破坏,致使水利欠账太多。近年来,国家对水利的投资加大,但投资的重点为大中型的灌区,而大关县多为小型灌区,投资相对较少,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缓慢,恢复灌溉面积仅为10.99万亩,且大多为以前灌区的恢复改造,还处于还账阶段。在全县48.36亩耕地中,“望天田”的比例更是占到总耕地面积的72.4%,山大沟深,抽水灌溉扬程高,灌溉成本大,粮价偏低,导致群众灌溉积极性不高,加之青壮年劳力大多出外务工,家中缺少劳力,水利服务的意识不强等原因,造成水利设施的运行率低,效益难于发挥。

2.3灌溉意识不强,水有效利用系数不高

近年,受人工工资的大幅上涨,务工成为群众增收的亮点,成为群众的主要收入来源,农业收入在经济构成中所占的比重下降,加之长期的旱作习惯造成群众灌溉的意识淡漠,积极、主动灌溉的意识不强。一方面农业发展受水资源严重制约,另一方面存在着农业用水浪费大、灌溉水有效利用率不高的情况。灌溉中大多采用大水漫灌的方式,水的有效利用率仅为40%左右,受资金制约,恢复重建的水利设施只做到了水到地头,而田间节水灌溉部分则受资金制约无力顾及,农业节水潜力还很大。

2.4工程性缺水严重,水污染呈上升态势

大关县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12.6793亿m3,其中地表水资源量7.3920亿m3,地下水资源量5.2873亿m3。已开发利用的水资源量2.23亿m3,大部分属于电站水力开发,库塘蓄水年总量只有4900多万m3,工程性缺水严重,农田水利设施保障能力薄弱。

随着城镇化、工业化进程的快速发展,污染问题也逐渐显现。县城排水系统雨污混排,建筑垃圾及居民生活垃圾处理简单,工业企业污水排放等,使有限的水资源遭受污染的威胁,而污水处理刚处于起步阶段,全县仅1座在建的污水处理厂,在乡镇污水直接排入沟道河流,水污染呈逐年上升态势。

3、总体思路

今年中央、国务院做出了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这是新中国成立60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首次以一号文件出台的一个关于水利的综合性文件。提出突出农田水利等薄弱环节建设,力争通过5年到10年努力,从根本上扭转水利建设明显滞后的局面。

今后一个时期,用于农田水利建设的投资势必将大幅增加结合实际,大关县农田水利建设发展的总体思路是:开源与节流并举,开发利用与保护并重,建设与管理结合,实现农田水利建设的跨越发展。

3.1加快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夯实农业基础

要紧抓当前国家把水利作为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优先领域的有利机遇,在争取项目支持的同时,并广泛吸吸社会资金参与农田水利建设,建立多元化投资机制,加快农田水利建设的发展。①要坚持以坡改梯和中低产田改造为主的农田基本建设,积极推广以测土施肥为主要内容的土壤改良培肥工作,提高雨水利用率,改善土质,增加肥力,提高产出率;②尽快实施现有水库的除险加固工作,提高防洪标准,提高供水保障率;③强化保障能力建设。做好已建工程田间设施配套工作,加快中小型灌区的恢复和新建,并探索雨水积蓄利用的有效形式,夯实农业发展基础,扩大有效灌溉面积,提高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确保旱涝保收。

3.2强化水利设施的管理,确保工程发挥效益

水利设施建设是基础,管理运行和维护是关键。只有工程正常运转,才能发挥效益,实现良性发展。针对工程管理中存在的运行率不高、管理维护困难的实际,①积极推进小型农田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按照“明晰所有权,放开建设权,搞活经营权”的原则开展小水工程管理体制、运行机制改革。采取承包、租赁、拍卖、转让等形式,明确产权,落实管理、维护主体,建立起责权利统一的运行管理机制,强化水利服务意识,保障水利工程正常运行;合理确定用水价格。要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和群众承受能力,确定用水价格,确保群众浇得起水、浇地有收益和工程管理维护有保障,真正实现平时有人管,“坏了有人修,更新有能力”的良性发展轨道,达到以水养水的目的,确保农民长期受益,工程永续利用;③要注重调查研究。把握新时期农田水利工程管理运行中存在和出现的新问题,集思广益,借鉴外省、外县的管理经验,积极探索小型水利工程有效的管理运行维护办法;④要发挥财政资金对水利的扶持作用,促进水利工程的良性运转。

3.3倡导节约用水,提高水资源有效利用

针对农业灌溉存在的用水浪费大、水资源有效利用率低的情况,积极倡导节约用水,提高水资源有效利用潜力巨大。①加强宣传教育引导,增强农民的水忧患意识,节约用水,科学用水;在工程建设采取衬砌水渠、管道输水等工程措施,努力改变当前灌溉中普遍存在的大水漫灌和按浇地面积计费的方式,大力推广管灌、喷灌等节水灌溉技术,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③做好污水处理利用工作,利用处理后的污水发展灌溉,提高水资源的重复利用率;④积极实践和探索新的办法,发挥价格的杠杆调节作用,调动群众节约用水的积极性。

3.4做好水资源的保护,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大关县要重视水资源的保护,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①加强生态环境治理工作,努力提高林草覆盖率,涵养水源,改善水质;②要把重点的饮用水源地、灌溉库区纳入到水源保护的范围内,保护水源地的生态环境,防止有限的水资源遭受污染;③树立治理水土流失与保护水质相结合的治理思路,加快实施以保护水源地生态环境、改善水质为主要目标的水源水保工程、清洁小流域建设,减少面源污染;④严格贯彻执行《水法》、《水污染防治法》,加快污水处理进程,做到污水的达标排放,探索垃圾的无害化,改善水环境,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水利建设经济发展研究:农村水利建设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关系

一、前言

农业同样追求经济效益的较大化,在大力开发农业的同时治理也要同步进行,扎实落实产业实效,大力发展经济造林,将传统的农林耕作技术进一步提高。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的关键在于农业水利基础的普及建设。农业水利不仅关系到农作物的生产能力,而且关乎民生国计的保障性问题。

二、农村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关系分析

水利基础设施的普及建设是一个长期且综合性的工程,尤其是部分山区的农村地区的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更是我国农业面临的一个亟待解决的困难问题。而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无疑是拉动农村经济持续发展的关键。一个农业水利基础设施健全的地区,其首先能提高农作物的产量,而且还可以凭借此有利条件发展农业经济;充足的水源增加了农作物对自然灾害的抵抗力、改善地域土质的水利环境等,从而促进农业产业的生态环境的持续发展。农业产量决定了农村经济的趋向,而农业水利基础的建设又决定了农业产量的收成,所以说,农业水利基础建设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农村经济发展而服务。

三、农业与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关于农业与农村可持续发展的目标《,登博斯宣言》明确提出:1.积极增加粮食生产,既要考虑自力更生和自给自足的基本原则,又要考虑适当调剂与储备,稳定粮食供应和使贫困者获得粮食的机会,妥善地解决粮食问题,保障粮食安全;2.促进农村综合发展,开展多种经营,扩大农村劳动力的就业机会,增加农民收入,特别是努力消除农村贫困状况;3.合理利用保护与改善自然资源,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以利于子孙后代生存与发展的长远利益。我们可以把这一目标解释为:农业生产安全目标、农村社会发展目标和农业生态环境良性循环目标。目前,我国农业水利基础设施绝大部分为公共物品性质,伴随着我国农业经济和科学的发展,对农业水利基础建设的需要也会更加突显,这也反应在此类设施在农业水利设施总额中占有的比例的逐年上升。农业水利基础设施也是本文研究的重点。农业水利基础设施有效运行要有明晰的运行服务主体,而农业水利基础设施运行服务主体的明晰及重塑,必须有农业水利基础设施产权制度创新来保障。

四、农业水利设施投入不足的原因分析

1.中央财政对农业水利设施投入整体不足

农业水利设施归于公共产品范围,公共产品一般由政府供给和非政府供给。其特点为:公益性、公共性及投资回报周期较长等特点。在我国的广大农村享受的政府供给的公共产品相对较少,而各级政府供给的大部分是满足城市公共产品的需要。尤其是农业水利设施的投入,国家的投入是极其有限的。从每年国家财政投入的数额来看呈上升趋势,但是用于农业的财政支出在财政支出中所占比例却逐年下降,在2000年前国家用于农业的支出一般在10%以上,自2000年开始,这项支出的比例一直在9%左右,据此,足矣显示国家对农业公共产品的投入在减少,相应用于农业水利设施的投入也会逐年降低。

2.基层财政困难的现状限制了基层政府的投入能力

自我国采用分税制改革后,一般中央财政收入占到全国财政收入的一半以上,再加上省级财政的收入,使这部分收入财力的比重之和超过60%,从而实现掌控地位,而基层财政(县乡两级)收入比重仅有20%左右。而基层财政的20%左右的收入在基本满足日常开销后,公共设施与民生建设就更谈不上了,再加上分税制带来的省级以下政府财权和事权的不协调,以及在预算执行过程中出现截留、挤占、挪用支农资金等现象,因此,在预算过程中常会出现设施建设的瓶颈问题,尤其是在农业水利设施建设的方面。即便有上级政府的转移支付的款项,同样也难以解决基层公共设施的完备问题,同样农业水利设施的建设投资资金不足的现状愈加突显。加之乡镇自筹统筹资金的投入也有所下降,因而导致农业水利设施投入的普遍不足。

五、有效的解决方法

普及农业水利设施的建设,从根本上提升农村经济的发展的关键是,各级政府要从思想上根本上提高对农业水利设施建设的重视,要从根本上搞好农业水利设施建设工作,提高农村经济发展,首先必须从政府做起,必须从思想上来提高农民对水利设施建设的重视程度,并切实主动地将农业水利基础建设摆在首位并实施到工作中去,农业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直接影响农村的经济发展,不但能够提高农作物的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而且还可以增加农业产量。农业水利建设的普及从另一方面取决于当地领导未雨绸缪的忧患意识。能够把农业的生命之源--水利建设,放在工作的首位,并系统、高效的得以实施。在实施工过程需要各个相关部门、工作人员及领导相互监督相互合作,必须要用发展以及创新的眼光来看待农业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对农村经济发展所起到的决定性作用。

六、结束语

在农业水利设施建设过程中要给予农户及其他投资者优惠,继续完善“民办公助”“以奖代补”等政策措施,拓宽农业水利设施投资渠道,缓解资金投入农业后不能有效地转化为利润的现实,确保资金投入的可持续性。增长农民收入,同时保护环境,是的资源得到合理利用。

作者:武秀梅单位:内蒙古河套学院理学系

水利建设经济发展研究:关于水利建设与经济发展的思考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强调要加强以农田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也明确把水利建设作为扩内需保增长的重要内容。认真贯彻落实中央重大决策部署,打好水利建设攻坚战,是我们面临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一、水利为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水是基础性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经济

资源,是生态与环境的控制性要素。兴水利、除水害,历来是我国安民兴邦的大事。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开展了大规模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防洪抗旱减灾体系初步形成,较大程度减少了经济损失。全国累计建成江河堤防28万公里,兴建水库8.5万座,总库容6345亿立方米,初步控制了大江大河常遇洪水,防洪保护区内5.6亿人口、600多座城市、6.9亿亩耕地以及重要基础设施的防洪安全得到保障。 涉及民生的水利问题加快解决,人民群众得到了更多实惠。累计解决农村2.8亿人饮水困难和1.04亿人饮水不安全问题,50%以上的农村人口喝上自来水,大中型水库病险率明显下降,解决了3亿多无电人口的用电问题,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兑现,移民的生活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

节水型社会建设推进,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水利支撑。按2000年可比价计算,万元gdp用水量从上世纪80年代初的2909立方米降至2007年的297立方米,农业灌溉水利用系数由0.35提高到0.46,农业灌溉用水连续30年实现零增长。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累计100万平方公里,实施封育保护面积70万平方公里。塔里木河、黑河、首都水资源生态治理和保护取得明显成效。

二、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是解决我国水问题的必由之路

受自然条件和发展阶段的制约,我国人多水少、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水土资源与生产力布局不相匹配的情况将长期存在,并日益成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突出制约因素。特别是近年来,受全球气候变化和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推进等因素的影响,我国水利发展遇到了一些新情况。一是水资源条件更加复杂。南方水多、北方水少的资源分布格局更加突出,极端水旱灾害事件发生频率加快、强度加大、危害加深,对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系统产生了重大影响。二是水利建设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基础设施欠账较多,主要江河部分堤防的防洪能力达不到国家规定的标准,全国有一半多耕地缺少基本灌排条件。三是人民群众对水利功能的需求更加多样。水利不但要强化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还要满足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需求;不但要发挥工程的基础设施作用,还要发挥江河湖泊和水利工程的文化传承功能。四是一些地区水土资源开发过度,生产生活用水挤占生态用水,造成地下水超采、湿地减少、河道断流,局部引发了严重生态问题。

我国是世界上治水任务最重的国家。近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水利部党组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紧紧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趋势,深入分析我国水资源条件的新变化,总结提炼实践中带有规律性和方向性的做法,逐步形成了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概括起来就是:坚持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坚持统筹兼顾、改革创新和现代化方向,既要防止水对人类的伤害,更要防止人类对水的伤害;既要满足科学发展的需求,更要抑制粗放增长的不合理需求;既要加快水利建设步伐,更要转变水资源开发利用方式,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承载力相协调。实践证明,这个治水思路是科学发展观在水利工作中的具体体现,是有效解决我国水资源问题、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是符合国情水情、富于创新的成功治水之路。

将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转化为实践,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必须进一步转变水利发展观念,创新水利发展模式,实现"五个转变":防洪工作要从控制洪水向洪水管理转变,注重给洪水出路,实现科学防控,依法防控,综合防控;水资源管理要从供水管理向需水管理转变,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建设节水型社会,促进水资源优化配置;水土保持要从重点治理向预防保护、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相结合转变,注重发挥大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建设秀美山川;水利建设要从开发利用为主向开发保护并重转变,注重水利建设中的移民安置和生态保护,促进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水行政管理要从行政手段为主向综合运用法律、经济、行政和科技手段转变,注重依法治水、科学管水,提高水利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

三、全力打好新形势下以民生水利为重点的水利建设攻坚战

党和国家为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果断实施了一系列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的政策措施,大幅度增加了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这为我们加快建成一批重大水利工程创造了条件。在大规模水利建设中,我们要把民生水利设施

建设放在首要位置,推动水利工作实现新跨越。

民生水利具有阶段性,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民生水利涵盖的内容不同,人民群众对民生水利的要求不同,我们解决民生水利问题的重点和标准也不相同。民生水利具有公共性,涉及人民群众的基本需求,政府应当发挥主导作用,公共财政应给予更大支持。民生水利具有差别性,东中西部、城市农村、流域之间的民生水利问题表现各异,解决这些问题的难易程度、紧迫程度和方法措施也不尽一致。民生水利具有综合性,一项民生水利工程往往具有保障生命安全、促进经济发展、改善人民生活、保护生态与环境等多种功能和多重效益,发挥某一功能效益又需要多项民生水利工程相互配套。民生水利的这些

特点说明,我们必须立足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和现阶段的基本水情,按照建设小康社会新要求,顺应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在解决矛盾最为集中、问题最为突出、群众最为需要的水利问题上下功夫,努力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程度、更好水平上造福人民群众。

当前,发展民生水利要突出五个重点。

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重要支撑。尽管近年来我国粮食生产连续丰收,但粮食安全的基础还不稳固,特别是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滞后,成为制约粮食生产的重要因素。要加快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实施规划内大型灌区骨干工程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重点加快支撑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的大型灌区节水改造,支持粮食主产区的小型水源、渠道、泵站等设施的修复、新建、续建与改造,因地制宜兴建中小微型蓄引提工程和雨水集蓄利用工程。

加强防洪减灾综合体系建设,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近年来,受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我国洪涝灾害频发。要加快推进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建设,加快实施淮河治理新三项工程和太湖、洞庭湖、鄱阳湖综合治理,推进大江大河重点河段和重要支流治理,启动重点中小河流治理试点,加强重点蓄滞洪区安全建设,加快水文站网建设,强化非工程措施,形成我国主要江河较为完善的综合防洪体系。

加强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形成城乡一体化水利发展新格局。目前,全国仍有2.12亿农村人口存在饮水不安全问题。要加快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优先解决人口较少民族、水库移民、血吸虫疫区、涉水重病区、农村学校和国有农林场的饮水安全问题,力争3年内基本解决原规划确定的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再用两年时间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

加强水资源配置工程建设,切实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用水需求。近年来,我国出现干旱灾害明显加剧态势,全国缺水量达400亿立方米,近2/3的城市存在不同程度的缺水。要加快甘肃引洮、吉林哈达山、青海引大济湟等一批在建骨干工程以及西南地区中型水库等重点水源工程建设,抓紧开工建设一批大型骨干水利工程,进一步提高水资源配置和调控能力。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承载力相协调。要大力推进节水防污型社会建设,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明确水资源开发利用红线,严格实行用水总量控制;明确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严格控制入河排污总量;明确用水效率控制红线,坚决遏制用水浪费。完成塔里木河、黑河、石羊河流域近期综合治理和首都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规划任务,加快太湖等重点流域的水环境综合治理,积极推动全国地下水保护行动。加快长江和黄河上中游、珠江上游石漠化地区、东北黑土区、西南诸河等水土流失严重地区的治理和黄土高原淤地坝建设,尽快启动坡耕地综合整治试点工程和南方崩岗治理。

四、切实强化大规模水利建设的各项保障措施

在中央扩大内需投入中,水利投资占有较高比例。当前,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多、强度大、时间紧、要求高、责任重,必须采取切实有力的措施,狠抓各项工作落实。

加强组织领导,切实落实各项责任措施。中央项目责任主体是国务院行业主管部门和中央企业。为此,水利部成立了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领导小组,切实加强各项工作的统筹谋划、安排部署和业务指导,层层建立问责制度,形成工作有人管、责任有人负、任务有人抓的工作格局。

加强前期工作,加快水利项目审批进度。要加大对水利前期工作的投入力度,组织足够的技术力量开展前期工作,加快前期工作进度。高度重视前期工作的质量,区分轻重缓急,加快项目审批进度,具备国家审批条件的项目争取尽快审批,该上报审批的项目抓紧上报。

加强计划资金管理,保障资金安全和投资效益。要在合理编制年度计划的基础上,加快计划下达和资金拨付。创新地方水利投融资机制,千方百计落实好配套资金,满足工程建设需要。加强项目资金监管,严禁滞留、挤占、截留和挪用项目资金,确保资金规范、合理、有效使用。

加强建设管理,确保工程进度和质量。要加强项目建设管理,细化和优化工程施工方案,确保工程按计划推进,按要求完成建设任务。加强工程质量管理,严格质量标准和操作规程,严把原材料进口关、施工过程关、竣工验收关,坚决防止“豆腐渣”工程。

加强监督检查,保障政策措施落到实处。水利部成立了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政策落实监督检查工作领导小组,配合中央检查组和地方各级监督检查机构,提前介入、主动跟进、全程参与,确保扩大内需水利项目及时启动、加快实施、如期完成、早日见效,确保大规模水利建设的工程安全、资金安全、干部安全和生产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