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高校德育教育内涵分析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篇高校德育教育内涵分析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高校德育教育内涵分析

高校德育教育内涵分析:知识经济时代高校德育教育的内涵分析及对策

摘 要:知识经济时代就是以知识运营为经济增长方式、知识产业成为龙头产业、知识经济成为新的经济形态的时代。在知识经济时代,高校教师要把握德育教育的新内涵,采取新的富有成效的对策,对当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德育教育。

关键词:知识经济时代;高校德育教育;内涵分析;对策

知识经济的特点表现在知识经济是促进人与自然协调、持续发展的经济,其指导思想是科学、合理、综合、高效地利用现有资源,同时开发尚未利用的资源来取代已经耗尽的稀缺自然资源;知识经济是以无形资产投入为主的经济,知识、智力、无形资产的投入起决定作用;知识经济是世界经济一体化条件下的经济,世界大市场是知识经济持续增长的主要因素之一;知识经济是以知识决策为导向的经济,科学决策的宏观调控作用在知识经济中有日渐增强的趋势。

在知识经济时代,如何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德育教育,我们每一位高校教师需要把握德育教育的新内涵,采取新的富有成效的对策。

1 知识经济时代高校德育教育的新内涵

1、科技道德教育。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信息基础之上的经济。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科技、信息的创造和使用,将成为社会生产的最主要形式,但是以人为载体。人不仅是认识和实践的主体,也是道德的主体。人不仅要掌握经济发展的科学知识,更要具备能够保障知识经济发展的科技道德。知识经济的发展离不开道德的约束,良好的科技道德素质是科技和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

2、创新教育。创新是知识经济发展的灵魂,高科技是知识经济的生命,而创造性是高科技的生命。任何一项科学技术的产生和发展,总要经历从未知到已知的探索过程,闪烁着人类智慧的科技史,就是不断发现、创新的历史。一个人仅仅知识渊博,缺乏创新精神,是不能给社会创造出新东西的。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中的主体人所具备的宝贵品质,也是高校大学生德育教育的生命之源。

3、环境道德教育。知识经济时代,环保问题已成为一个全球性的关系到人类生死存亡的问题。人类在应用科学技术时,也会给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带来前所未有的影响。如煤和石油的开发导致了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汽车工业的发展导致了对城市大气的污染,制冷产品对臭氧层构成了破坏作用,核武器带来的核战争是人类文明最直接、最明显的威胁。进行环境道德教育,是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致力于培养人们的环境道德意识、情感和行为,使人类能正确地认识自然并和谐发展的重要途径。因此,进行环境道德教育是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的。

4、经济伦理教育。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但法律并不能包罗万象,仍需强化人们的伦理道德观念。伦理道德有自己影响市场经济的渠道,市场经济则有自己的道德尺度。要把“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法治与德治,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只有把两者结合起来,才能使我们不失去正确的目标并有正确的行为规范。面对知识经济时代异常激烈的竞争,更需倡导经济伦理教育,以规范人们在经济活动中的各种行为。

5、协作教育。知识经济时代团队协作是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在知识社会里,受过教育的人仍是知识的载体,但管理和开发社会也不是个人可以独立承担的工作。当创造知识成为社会经济生活的关键时,知识会成为集体劳动的结晶。在知识社会,合作将是起决定作用的生产要素。协作精神实质上是知识经济赋予集体主义以新的内涵。

2 知识经济时代高等学校德育教育的对策

2.1 科技道德的培养

1、要培养学生求知的科学精神,如怀疑、求实、进取、严谨、崇尚真理等精神。

2、要帮助学生树立相信科学、尊重科学的信念,以理性的目光正确地审视和判断科学的价值,反对迷信和伪科学。

3、要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构建人类在知识、技术运用活动中的行为导向,正确对待科学与人、与社会、与自然的关系,以便运用科学为人类造福。在教学中,如讲到意识反作用于客观事物、按客观规律办事、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坚持正确的价值观、科学实验对社会发展的作用、树立科学世界观反对封建迷信、当代国际竞争等内容时,应融入科技道德的教育。

2.2 创新教育的对策

1、创新意识的培养。创新意识是一种追求进取、创新的性格特征、精神状态和心理取向。创新意识不是主观想法,还应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宽厚的人文底蕴、严谨的治学态度以及科学的思维方法。因此,高校应该创造一种有利于创新的环境和文化氛围,让学生产生创新的欲望,如建立实践中心、学生文化活动中心,经常请专家、学者介绍前沿学科的发展现状及热点问题等。 2、创新思维的培养。创新思维是人们在运用已有的经验基础上,运用思维功能,发现新事物创造新方法,解决新问题的高级思维过程。高校应开设有关创新思维方法的课程,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和非逻辑思维能力、改变习惯性的收敛思维,发挥学生的想像力和求异性,使学生由学习兴趣向科学研究转化。

3、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能力首先表现为实践动手能力,为此应加强实践动手环节,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独立思考、思维发散、将知识融会贯通。在教学中要改变过去的一言堂,让学生参与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对知识的分析理解能力。另外,还要鼓励学生利用现有的资源,发明创造,开发出更多更好的既有社会价值又有经济价值的成果。

2.3 环境道德意识的培养

1、重新定位人与自然的关系,抛弃以人为中心、唯我独尊的观点。

2、构建环境道德的新观念,在学生中进行“良知自律”的教育,使人能正确认识和利用资源的潜能,节约资源,使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保持一定的资源力。

3、培养学生尊重自然界有序性的责任感,教育学生自觉地保护自然环境,维护生态平衡,如植树造林、固土治沙等。教学中,如讲到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坚持用联系发展的观点看间题,尊重客观规律与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及可持续发展战略等要点时,可渗透环境道德的教育。

2.4 合作精神的培养

1、树立整体观念和全局思想,应看到人类所面临的问题,所需攻克的难关越来越具有普遍性和全局性。而个体力量是微乎其微,甚至是局部的、不彻底的。为此,一定要有合作意识,把个人发展与献身祖国、服务人民融为一体。

2、要认识到团结协作的价值高于竞争,因为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而集体发挥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人类基因草图的绘制成功就是一个例证。

3、要正确处理好竞争与合作的关系。既要有自觉参与竞争的意识,又要在竞争中善于合作。不仅能与志同道合者合作,还要能容忍持不同意见者,在竞争与合作中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在教学活动中,可结合市场经济的开放性,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联系,渗透团结合作精神内容的教育。

总之,我们要时刻掌握大学生在知识经济时代的新思想和新动向,有的放矢、灵活多样地对大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才能把我们的大学生培养成真正的栋梁之才。

高校德育教育内涵分析:高校德育教育法治化内涵之探析

摘 要:长期以来,我国的大、中、小教育都由政府作主,这样的形态在教育初期阶段有赖于政府的支持,教育事业可以取得飞速的发展,但发展到一定程度它的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要解决这些问题则教育不能太过依赖政府,教育要实现自治和形成良性的竞争环境才能健康地发展,而教育的法治化是使教育获得健康发展的根本前提,因此,只有实现教育的法治化才是解决诸多教育弊端的根本之道。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之一就是要建设社会主义法治社会,随着依法治国方略的不断落实,以及我国教育法制建设的不断完善和发展,高校德育教育法治化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必然趋势。高校德育教育法治化是一个内涵非常丰富的概念,本篇文章将对这一主题进行深入探讨,以期让读者对高校德育教育法治化这一概念内涵有更明晰、更深入的了解。

关键词:高等教育;高校德育教育;教育法治化;法治理念;法治化内涵

德育,从根本上说就是育人,德育教育对于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有重要的影响。因此,德育教育无论在何时何地都有着重要的意义。目前我国高校的德育主要分成两块:一块是理论教育,向学生传授和灌输价值观念,由政治理论教学部门(或叫社科部)负责;另一块是行为教育,指导和规范学生的道德实践及日常生活行为,由学生管理部门(或叫学生处)负责。这两个部门基本上是脱节的,即社科部只负责教学,学生处只负责管理,从而使理论教育与行为教育相分离,理论教育的效果在学生的道德实践和日常行为中难以得到验证。这里反映出来的问题还仅仅是表面的、次要的,高校德育中存在的深层次问题和面临的严峻挑战在于价值性工具与工具性价值的矛盾、人文性内容与科学化方法的矛盾以及伴随全球化和价值观念多元化而来的社会性道德危机和个体性信仰危机。当前我国高校的德育教育存在严重的问题,这是我们不容忽视的事实。那么解决这些问题的出路在哪里呢?这还得从我国整体的教育现状去找寻问题和答案?

コて谝岳矗我国的大、中、小学各级教育都是由政府主导的,正如一枚硬币的两面,教育由政府做主可以取得飞速的发展,但也容易造成腐败;教育被严重的官本位思想侵蚀;繁荣的表面是一派乌烟瘴气;教育大而不强;教育存在着极大的不公平。。这些都是我国教育存在的诸多问题中的一部分。我国高等教育这十多年发展迅速,年年扩招,规模不断加大,但是高等教育的质量却在不断地下降,学术腐败、教授无心学术热衷官场和生意场、学风堕落。按理说我们经济发展了,对高等教育的投入也越来越多了,在这种情况下高等教育没有取得更好的发展反倒有越来越堕落的趋势却是为何?

ケ收呷衔问题的根源还得追溯到我国的教育体制,我国的教育基本是由政府单一主导,所有学校基本上都是官办学校,当政府是办学和管理学校的机构,政府的质量就是教育事业的决定性因素。因为我国政府的法制化尚未完善,出现滥用公权的现象是必然的。官办教育的较大弊端就来自政府主管官员滥用公权,不依法办教育。缺少法治是我国教育事业几乎所有弊端的源头。因此,高校德育教育必须实现法治化才能取得健康发展。

一、国家只有实现法治社会才能使国家取得健康良好的发展,高校德育教育也只有实现法治化管理、法治化教育才能取得健康发展

サ掠从根本上来说就是育人,高校的德育教育承担着塑造大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崇高使命。当前,因为教育体制的弊端和教育功利性的趋势,高校的德育教育处于一种很尴尬的境地。但德育教育的意义又是如此重大,不容得我们忽视。

ソ逃的法治化可以使学校不依附于官僚体系而生存,不受官本位、实用主义的侵蚀,受滥用公权力和腐败的影响。教育的法治化使学校有独立的法律主体,有法定的权力和义务,不受政府机构、政府官员的影响。学校实习“自治”,学校直接面对的是学校间的竞争和人才的竞争,而不是对政府部门的竞争。在这样的状态下,学校才能全心办学,教授才能专心致力于教学,学校才能形成良好的校风,学生才能静下心来学习。由此可见,高校德育教育的法治化意义就在创造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使教授、学生在这个环境里面能够潜心治学,不受官僚体系的污染。只有教育的法治化才能使高校德育教育取得健康的发展。

二、高校德育教育法治化应包括依法治校、法治理念、依法管理、依法治教,等内容

ズ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坚持依法治国方略,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实现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保障公民合法权益”。要在教育领域贯彻实施这一方略,就必须实现依法治校。何谓依法治校,简单地说就是学校的全体工作人员和学生都要有法治的理念,要依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来依法管理、依法治校、依法治教。法治包含两重含义:已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而大家所服从的法律又应该是本身制定得良好的法律,这就是说,所谓法治,就是良法和守法的结合。在法律自身方面,当前我国法律体系正不断地发展和完善,教育的法治化也会越来越成熟。在教育工作者方面,法治化的涵义还包括执法和守法两个方面,教育工作者要有执法思想和守法思想。执法思想是教育工作者应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教育方面的法律法规来指导自己的工作,并在实际工作中依法管理、依法治校、依法治教;守法思想是指教育工作者在工作要有守法的观念,不逾越国家的法律法规。

ジ叩鹊掠教育是整个教育系统的一部分,因此高等德育教育的法治化也包括上文所诉的内容。高等德育教育还包括对学生法治理念的培养,对学生法治理念的培养就是要让学生明白只有法治才能给社会带来公平、公正,只有法治能让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是一种精神性的理念,在实际工作生活中可能没有实际的用途,但是它会影响着个人的思想和行为,它发挥的影响力是巨大的,因此高等德育教育应该足够重视对学生法治理念的培养。

三、高校德育教育法治化还包括教育关系法治化、教育行为法治化和教育发展法治化这三个方面

ソ逃关系法治化,实质上就是通过法律理顺教育关系框架,使各教育关系主体的权利得到瓮中保障,权力得到保障,整修教育工作按照既定目的、有条不紊地进行,以较大限度地实现国家利益。教育关系既普遍而又特殊,普遍的教育关系都有其合理的前提、基于一种美好的预期,但是合理并不意味着一定合法,只有通过法律的明文规定,才能使其披上一层合法的外衣。由此,教育关系也必渐趋特殊,形成一套越来越制度化的体系。教育关系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并行不悖、互为前提。教育关系法治化的前提则是建立一套教育法律制度,法律所规范的即是制度框架内的教育关系。

シ律关系的基本内容是其主体间的权利与义务。权利伴随着义务,义务制约着权利。在法律制度基础上形成的教育法律关系,最重要的一个内容就是各主体的教育权利之间的关系。所谓权利,是指法律对法律关系主体能够作出或者不作出一定行为,以及其要求他人相应作出或不作出一定行为的许可与保障。政府、学校、教师、学生、家长、社会,围绕着学生的培养,相互间衍生出错综复杂的教育关系,而教育权利关系则是法制条件下教育中的一个基本关系。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1995年《教育法》以及1993年《教师法》,在规定了国家基本教育制度的基础上,对于学校、教师、学生及社会的权利和义务都作了明确的法律规定,教育权利关系初步得到了理顺。特别是教育事业的基本主体――学校、教师、学生三者――相互间权利与义务关系的明确,对于保护学校、教师、学生的权利,调动学校办学的自主性及教师教学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健康地发展,确保教育事业的顺利进行,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ソ逃行为作为教育关系的直接动态体现,主要表现为教育行政、学校管理、教育实施和教育参与等多种形式。教育行政和学校管理的法治化,在于为教育实施创造更好的内外部环境,促进教育实施本身的法治化进程。教育实施的过程也就是教育教学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施教,学生受教,应有章可寻、有法可依。法律所规定的教师的权利,是教师进行教育教学的基本保障,这些权利的充分享有和维护是教育实施的基本法制因素。法律所规定的教师的义务,是教师对职业、对学校、对学生以及对自己的最基本要求,施教过程中教师必须严格遵守,才能确保教育教学工作的正常进行。受教育者的权利,是教师教学所必须考虑的因素。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地位及其权力运用,既由受教育者的有关义务来保障,又受到受教育者的各项权利所制约。应该说,教师和学生的权利都能得到充分有效的保障,是教育实施法治化的基本要求。

サ鼻埃关于教育发展的一个核心问题是教育优先发展,也就是相对于社会其他方面来说,教育这一专事人才培养的社会事业应当经验丰富一步,适度超前发展。教育优先发展是把教育作为整个国家发展战略的一部分,从战略发展的高度,将其放到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1995年《教育法》第四条及时款明确规定,"教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础,国家保障教育事业优先发展。"教育优先发展不是空头支票,无从兑现,而是有法律依据。1995年《教育法》第七章"教育投入和条件保障"规定了教育经费的"三个增长"原则,这是我国重视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的基础保障。这样,就有利于改革教育经费筹措体制,拓宽教育经费来源渠道,逐年增加教育拨款,加大教育投入,并能不断提高教师的经济待遇和社会地位,焕发起教师的教育热情,促进教育优先发展。

ピ诜ㄖ位社会中,有目的、有计划、大规模进行的教育改革,一般都同法律结合在一起。法律不仅使教育改革的举措合法化,为教育改革营造良好的内外部环境,保障教育改革的顺利进行,而且可以有力地巩固住教育改革的积极成果,从而有效地理顺教育关系,完善教育体制,清除积弊,革故鼎新,推动教育事业持续向前发展。

ズ蠹牵焊叩鹊掠教育的法治化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在我们这样教育法律意识淡漠、教育法律法规欠完善的国家中尤其如此。这就需要社会各界对教育法治的过程及其内涵有着科学而又明确的认识,并且通过孜孜不倦的努力,教育法治化的目标才会顺利实现。我们相信随着社会法律体系的不断完善,高等德育教育的法治化也会越来越成熟,高等德育教育也会取得良好的发展。

高校德育教育内涵分析:剖析高校德育教育的内涵构建

同志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在各级各类学校都要摆在重要地位,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和削弱。要说素质,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如果轻视思想政治教育、历史知识教育和人格培养,就会产生很大的片面性,而这种片面性往往会影响人的一生的轨迹。”这就要求高等学校要高度重视德育教育。知识经济时代给高等学校德育教育引人了丰富的新内涵,包括科技道德教育、创新教育、环境道德教育、经济伦理教育、协作教育等,只有将它们有机统一起来进行教育,才能增强创新性、克服滞后性,增强有效性、克服一般化,使高等学校的德育教育与时俱进。

一、知识经济时代高校德育教育的新内涵

1.科技道德教育。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信息基础之上的经济。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科技、信息的创造和使用,将成为社会生产的最主要形式,但是以人为载体。人不仅是认识和实践的主体,也是道德的主体。人不仅要掌握经济发展的科学知识,更要具备能够保障知识经济发展的科技道德。知识经济的发展离不开道德的约束,良好的科技道德素质是科技和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在知识经济时代,伴随着高科技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高科技犯罪亦将有所增加,如电脑“黑客”盗窃电子货币,运用高科技手段危害国家安全、社会稳定等。所以,知识经济时代应加强科技道德意识的教育。

2.创新教育。创新是知识经济发展的灵魂。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高科技是知识经济的生命,而创造性是高科技的生命。任何一项科学技术的产生和发展,总要经历从未知到已知的探索过程,闪烁着人类智慧的科技史,就是不断发现、创新的历史。郭沫若说:“科学是讲究实际的,但同时科学也需要创造、需要幻想”,“既要异想天开,又要实事求是,这是科学工作者特有的风格。”一个人仅仅知识渊博,缺乏创新精神,是不能给社会创造出新东西的。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中的主体人所具备的宝贵品质,也是高校大学生德育教育的生命之源。创新教育应包括创新意识的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

3.环境道德教育。知识经济时代,环保问题已成为一个全球性的关系到人类生死存亡的问题。人类在应用科学技术时,也会给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带来前所未有的影响。如煤和石油的开发导致了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汽车工业的发展导致了对城市大气的污染,制冷产品对臭氧层构成了破坏作用,核武器带来的核战争是人类文明最直接、最明显的威胁。进行环境道德教育,是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致力于培养人们的环境道德意识、情感和行为,使人类能正确地认识自然并和谐发展的重要途径。因此,进行环境道德教育是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的。

4.经济伦理教育。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但法律并不能包罗万象,仍需强化人们的伦理道德观念。伦理道德有自己影响市场经济的渠道,市场经济则有自己的道德尺度。正如同志所倡导的那样,要把“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法治与德治,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法制文明属于政治文明,德治属于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法制是硬约束,具有强制性和性,道德是软约束,具有感召力和引导力。只有把两者结合起来,才能使我们不失去正确的目标并有正确的行为规范。面对知识经济时代异常激烈的竞争,更需倡导经济伦理教育,以规范人们在经济活动中的各种行为。

5.协作教育。知识经济时代团队协作是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作为在知识经济中居于核心地位的高科技,正向着多学科、微观粒子和浩瀚宇宙、地壳深部和广裹海洋进军,任何单一的知识已显得十分无力,必须是多学科相互渗透才能奏效。在知识社会里,受过教育的人仍是知识的载体,但管理和开发社会也不是个人可以独立承担的工作。当创造知识成为社会经济生活的关键时,知识会成为集体劳动的结晶。在知识社会,合作将是起决定作用的生产要素。协作精神实质上是知识经济赋予集体主义以新的内涵。

二、知识经济时代高等学校德育教育对策

1.科技道德的培养。(l)要培养学生求知的科学精神,如怀疑、求实、进取、严谨、崇尚真理等精神。(2)要帮助学生树立相信科学、尊重科学的信念,以理性的目光正确地审视和判断科学的价值,反对迷信和伪科学。(3)要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构建人类在知识、技术运用活动中的行为导向,正确对待科学与人、与社会、与自然的关系,以便运用科学为人类造福。在教学中,如讲到意识反作用于客观事物、按客观规律办事、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坚持正确的价值观、科学实验对社会发展的作用、树立科学世界观反对封建迷信、当代国际竞争等内容时,应融入科技道德的教育。

2.创新教育的对策。(1)创新意识的培养。创新意识是一种追求进取、创新的性格特征、精神状态和心理取向。创新意识不是主观想法,还应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宽厚的人文底蕴、严谨的治学态度以及科学的思维方法。因此,高校应该创造一种有利于创新的环境和文化氛围,让学生产生创新的欲望,如建立实践中心、学生文化活动中心,经常请专家、学者介绍前沿学科的发展现状及热点问题等。(2)创新思维的培养。创新思维是人们在运用已有的经验基础上,运用思维功能,发现新事物创造新方法,解决新问题的高级思维过程。高校应开设有关创新思维方法的课程,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和非逻辑思维能力、改变习惯性的收敛思维,发挥学生的想像力和求异性,使学生由学习兴趣向科学研究转化。(3)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能力首先表现为实践动手能力,为此应加强实践动手环节,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独立思考、思维发散、将知识融会贯通。在教学中要改变过去的一言堂,让学生参与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对知识的分析理解能力。另外,还要鼓励学生利用现有的资源,发明创造,开发出更多更好的既有社会价值又有经济价值的成果。

3.环境道德意识的培养。(l)重新定位人与自然的关系,抛弃以人为中心、唯我独尊的观点。(2)构建环境道德的新观念,在学生中进行“良知自律”的教育,使人能正确认识和利用资源的潜能,节约资源,使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保持一定的资源力。(3)培养学生尊重自然界有序性的责任感,教育学生自觉地保护自然环境,维护生态平衡,如植树造林、固土治沙等。教学中,如讲到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坚持用联系发展的观点看间题,尊重客观规律与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及可持续发展战略等要点时,可渗透环境道德的教育。

4.经济伦理的教育。(l)培养勤俭节约的习惯。一方面应有资源优患意识,在生产活动中节约资源和能源;另一方面,在生活中提倡适度消费、文明健康的生活习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切莫盲目攀比。(2)要有公平、平等的意识,洛守经济活动中的“诚实信用”、“公平竞争”的原则。(3)要有惜时高效的意识。在教学活动中,可结合实现人生价值必须反对和抵制拜金主义,按照价值规律的基本要求,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反对不正当竞争,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依法保护消费者权益,我国对外贸易的基本原则,建立国际新秩序等内容,贯穿经济伦理道德的教育。

5.合作精神的培养。(l)树立整体观念和全局思想,应看到人类所面临的问题,所需攻克的难关越来越具有普遍性和全局性。而个体力量是微乎其微,甚至是局部的、不彻底的。为此,一定要有合作意识,把个人发展与献身祖国、服务人民融为一体。(2)要认识到团结协作的价值高于竞争,因为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而集体发挥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人类基因草图的绘制成功就是一个例证。(3)要正确处理好竞争与合作的关系。既要有自觉参与竞争的意识,又要在竞争中善于合作。不仅能与志同道合者合作,还要能容忍持不同意见者,在竞争与合作中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在教学活动中,可结合市场经济的开放性,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联系,渗透团结合作精神内容的教育。

高校德育教育内涵分析:高校德育教育内涵分析

一、知识经济时代高校德育教育的新内涵

1.科技道德教育。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信息基础之上的经济。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科技、信息的创造和使用,将成为社会生产的最主要形式,但是以人为载体。人不仅是认识和实践的主体,也是道德的主体。人不仅要掌握经济发展的科学知识,更要具备能够保障知识经济发展的科技道德。知识经济的发展离不开道德的约束,良好的科技道德素质是科技和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在知识经济时代,伴随着高科技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高科技犯罪亦将有所增加,如电脑“黑客”盗窃电子货币,运用高科技手段危害国家安全、社会稳定等。所以,知识经济时代应加强科技道德意识的教育。

2.创新教育。创新是知识经济发展的灵魂。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高科技是知识经济的生命,而创造性是高科技的生命。任何一项科学技术的产生和发展,总要经历从未知到已知的探索过程,闪烁着人类智慧的科技史,就是不断发现、创新的历史。郭沫若说:“科学是讲究实际的,但同时科学也需要创造、需要幻想”,“既要异想天开,又要实事求是,这是科学工作者特有的风格。”一个人仅仅知识渊博,缺乏创新精神,是不能给社会创造出新东西的。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中的主体人所具备的宝贵品质,也是高校大学生德育教育的生命之源。创新教育应包括创新意识的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

3.环境道德教育。知识经济时代,环保问题已成为一个全球性的关系到人类生死存亡的问题。人类在应用科学技术时,也会给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带来前所未有的影响。如煤和石油的开发导致了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汽车工业的发展导致了对城市大气的污染,制冷产品对臭氧层构成了破坏作用,核武器带来的核战争是人类文明最直接、最明显的威胁。进行环境道德教育,是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致力于培养人们的环境道德意识、情感和行为,使人类能正确地认识自然并和谐发展的重要途径。因此,进行环境道德教育是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的。

4.经济伦理教育。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但法律并不能包罗万象,仍需强化人们的伦理道德观念。伦理道德有自己影响市场经济的渠道,市场经济则有自己的道德尺度。正如同志所倡导的那样,要把“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法治与德治,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法制文明属于政治文明,德治属于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法制是硬约束,具有强制性和性,道德是软约束,具有感召力和引导力。只有把两者结合起来,才能使我们不失去正确的目标并有正确的行为规范。面对知识经济时代异常激烈的竞争,更需倡导经济伦理教育,以规范人们在经济活动中的各种行为。

5.协作教育。知识经济时代团队协作是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作为在知识经济中居于核心地位的高科技,正向着多学科、微观粒子和浩瀚宇宙、地壳深部和广裹海洋进军,任何单一的知识已显得十分无力,必须是多学科相互渗透才能奏效。在知识社会里,受过教育的人仍是知识的载体,但管理和开发社会也不是个人可以独立承担的工作。当创造知识成为社会经济生活的关键时,知识会成为集体劳动的结晶。在知识社会,合作将是起决定作用的生产要素。协作精神实质上是知识经济赋予集体主义以新的内涵。

二、知识经济时代高等学校德育教育对策

1.科技道德的培养。(1)要培养学生求知的科学精神,如怀疑、求实、进取、严谨、崇尚真理等精神。(2)要帮助学生树立相信科学、尊重科学的信念,以理性的目光正确地审视和判断科学的价值,反对迷信和伪科学。(3)要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构建人类在知识、技术运用活动中的行为导向,正确对待科学与人、与社会、与自然的关系,以便运用科学为人类造福。在教学中,如讲到意识反作用于客观事物、按客观规律办事、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坚持正确的价值观、科学实验对社会发展的作用、树立科学世界观反对封建迷信、当代国际竞争等内容时,应融入科技道德的教育。

2.创新教育的对策。(1)创新意识的培养。创新意识是一种追求进取、创新的性格特征、精神状态和心理取向。创新意识不是主观想法,还应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宽厚的人文底蕴、严谨的治学态度以及科学的思维方法。因此,高校应该创造一种有利于创新的环境和文化氛围,让学生产生创新的欲望,如建立实践中心、学生文化活动中心,经常请专家、学者介绍前沿学科的发展现状及热点问题等。(2)创新思维的培养。创新思维是人们在运用已有的经验基础上,运用思维功能,发现新事物创造新方法,解决新问题的高级思维过程。高校应开设有关创新思维方法的课程,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和非逻辑思维能力、改变习惯性的收敛思维,发挥学生的想像力和求异性,使学生由学习兴趣向科学研究转化。(3)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能力首先表现为实践动手能力,为此应加强实践动手环节,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独立思考、思维发散、将知识融会贯通。在教学中要改变过去的一言堂,让学生参与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对知识的分析理解能力。另外,还要鼓励学生利用现有的资源,发明创造,开发出更多更好的既有社会价值又有经济价值的成果。

3.环境道德意识的培养。(1)重新定位人与自然的关系,抛弃以人为中心、唯我独尊的观点。(2)构建环境道德的新观念,在学生中进行“良知自律”的教育,使人能正确认识和利用资源的潜能,节约资源,使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保持一定的资源力。(3)培养学生尊重自然界有序性的责任感,教育学生自觉地保护自然环境,维护生态平衡,如植树造林、固土治沙等。教学中,如讲到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坚持用联系发展的观点看间题,尊重客观规律与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及可持续发展战略等要点时,可渗透环境道德的教育。

4.经济伦理的教育。(1)培养勤俭节约的习惯。一方面应有资源优患意识,在生产活动中节约资源和能源;另一方面,在生活中提倡适度消费、文明健康的生活习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切莫盲目攀比。(2)要有公平、平等的意识,洛守经济活动中的“诚实信用”、“公平竞争”的原则。(3)要有惜时高效的意识。在教学活动中,可结合实现人生价值必须反对和抵制拜金主义,按照价值规律的基本要求,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反对不正当竞争,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依法保护消费者权益,我国对外贸易的基本原则,建立国际新秩序等内容,贯穿经济伦理道德的教育。

5.合作精神的培养。(1)树立整体观念和全局思想,应看到人类所面临的问题,所需攻克的难关越来越具有普遍性和全局性。而个体力量是微乎其微,甚至是局部的、不彻底的。为此,一定要有合作意识,把个人发展与献身祖国、服务人民融为一体。(2)要认识到团结协作的价值高于竞争,因为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而集体发挥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人类基因草图的绘制成功就是一个例证。(3)要正确处理好竞争与合作的关系。既要有自觉参与竞争的意识,又要在竞争中善于合作。不仅能与志同道合者合作,还要能容忍持不同意见者,在竞争与合作中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在教学活动中,可结合市场经济的开放性,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联系,渗透团结合作精神内容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