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校园德育教育研究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篇校园德育教育研究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校园德育教育研究

校园德育教育研究: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德育教育管窥

1、校园文化建设是德育工作的载体

校园文化作为一种潜在的教育力量,通过特定人文环境的熏陶,使生活在其中的每一个人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和感染。校园物质文化为学校德育创造了良好的育人空间。高校德育要想顺利进行、取得实效,就必须与学生的实际活动结合起来才能实现,而学生的实际活动必须在一定的大环境中才能进行。

1.1校园制度文化为学校德育营造出具有规范性的育人氛围

它对维护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培养学生养成文明礼貌的习惯,起着一定的规范作用。校规、校纪是学校制度文化的重要内容,对高校学生的不良行为起约束作用。校风建设要从“以德育人”的校园环境入手,形成积极向上的校园精神。学校和谐统一的制度体系的建立,意味着从学习、生活、娱乐等各个方面,鼓励与校园文化相一致的行为,抑制与校园文化相背离的思想行为,从而使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念变成大学生可感、可见、现实性的因素,时时优化着大学生的心灵,从而逐步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

1.2校园精神文化为德育提供文化氛围

校园精神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一旦形成,就会成为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对一批又一批大学生的精神世界产生深远的影响,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中积极主动地接受教育,产生更高层次的发展要求,使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在更高层次上发挥作用。使学生在它既是学校保持凝聚力、创造力和生命力的迫切需要,更是学校办出水平和特色的动力和源泉。

2、高校德育教育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

校园文化的主要载体是大学生,他们的素质特别是思想道德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校园文化的质量和层次。大学期间的德育将对他们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以及以此为基础而表现出的道德品质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

2.1高校德育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思想政治导向功能

大学生是思想最为活跃的社会群体,他们的成长离不开健康的社会环境,他们的素质培育离不开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高校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必须始终坚持德育对大学生的政治导向作用,引导学生追求格调品位高、思想性强、艺术高雅的文化内容和形式;追求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实践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爱、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民族品德,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四有新人,使校园文化更加健康、充满活力而富有时代性。

2.2高校德育对净化校园环境、营造良好的教学研究范围

起着重要的规范作用。高校校园文化作为学校内部的心理环境,对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这潜移默化的影响。通过高校德育教育,引导形成的互助互爱的同学关系、融洽的上下级关系,再加上浓厚的教学、科研、学术气氛,形成了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从而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了他们树立崇高的理想及对崇高理想的不断追求,增加了他们对祖国对人民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最终净化校园育人环境。

2.3高校德育还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

任何文化都是那个时代的产物,校园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不例外,它既受社会大文化的熏染,又能以高品位的文化回馈社会,影响社会,从而使高校德育能够紧紧抓住时代的脉搏,影响和推动社会大文化的发展,高校德育有助于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为自己步入社会奠定基础。高校德育通过校园文化不仅能使大学生增长知识和才干,而且通过健康积极、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弥补校园与文化的脱节,促进大学生进一步接近社会和了解认识社会,为大学生从学生到社会成员的角色转变打下基础,铺平道路,促进大学生走上健康成长道路。综上所述,构建和谐校园文化,提高德育工作质量应立足实际,通过有效地教育管理,增强全体师生的“和谐校园文化意识”。学校应致力于人文精神的塑造和育人环境的优化,打造校园文化特色,激发师生投身建设“和谐校园文化”实践的热情。构建和谐校园文化构建和谐校园文化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达到的,需要学校上下、全体师生共同努力。和谐可以凝聚人心,和谐可以团结力量,和谐可以发展事业。校园奏响和谐的旋律,必将为学校、教职工和学生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本文来自于《华章》杂志。《华章》杂志简介详见)

作者:孟维巍单位:辽宁石化职业技术学院

校园德育教育研究:德育教育下和谐校园文化的建设

一、我国高校培育和谐校园先进文化的紧迫性

“教书不育人”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重视理论教学,忽视实践教育。高等教育的重心是素质教育,除了重视学生的理论原理的教学之外,还应该重视学生的应用与实践教育。但是,由于学生数量过多,学校和教师往往取消或忽视学生的实践教育,使得学生动手能力弱,在就业之后很难直接进入角色,影响学生的工作能力;二是师生关系淡薄。师生之间的关系应该使互相帮助的朋友关系,教师除了日常授课之外,还应该在生活上和心理上与学生进行经常性的沟通,从而使学生从教师身上学到做人的道理,而不仅仅是理论知识。但是,由于学生数量的增多,教师与学生的关系逐渐淡薄;三是高校行政化现象日益突出。高校是教学与科研部门,校园文化是人与人交流过程中形成的“软文化”,但是,随着高校的扩招,高校很难通过传统的文化教育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引导与控制,因此,各大高校纷纷采取行政化的管理方式对教学与科研进行管理,使得高校的创新能力、灵活性与校园文化逐渐减弱。第二,大学生心理问题突出。大学生是刚刚进入青春期的年轻人,在这个时期大学生正处于人生的迷茫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都还没有形成,非常容易受到社会中的不良风气的影响,从而形成不良的生活习惯。同时,这些年轻人在高校中,缺乏家长的直接管理,更容易在自由的真空状态下受到影响。传统高校主要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和言传身教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但是,由于高校的扩招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也从原来的小规模教育变成了大规模的教育活动,但是,其效果往往却不尽如人意,并且还会让学生产生逆反心理。

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信仰缺失,自制力不足。由于高校文化教育领域的缺失导致了在校大学生的信仰缺失,没有形成新时代的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并且由于自制力不足,产生了懒惰、责任感差和奉献精神弱等问题;二是高校攀比现象严重,滋生拜金主义思想。在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后,西方的“拜金主义“思想在我国社会中普遍存在,高校也不例外,学生之间存在着严重的攀比现象与拜金主义倾向,极大的影响了学生的心智发育,对高校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起到负面作用;三是网络成瘾现象严重。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网络逐步的成为了人与人交流的主要渠道,高校学生由于时间多,管理松散,因此,高校学生网瘾现象严重,经常发生因为上网导致的退学和厌学事件;四是厌学情绪严重。高校中普遍存在着“学的好不如生的好”的学习无用论言论,极大的影响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上的这些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不能够通过行政制度进行解决,需要高校建立起符合教育大众化的新的和谐校园文化,培养合格的高等人才。

二、弘扬德育的教育理念,建设校园精神文化

精神文化是文化建设的核心领域,建设和谐的校园文化应该从高校的价值观和价值取向着手,形成符合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新型高校文化,促进校园文化的快速发展,促进教师、教辅和学生的良性互动,促进高校教书育人任务的顺利完成。

及时,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高校是劳动密集型的教育部门,其主要任务是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主要的培养方式是理论与实践的相结合。因此,高校精神文化的核心就是“以人为本”教育理念。这个“以人为本”的理念包括了多层含义:一是高校的管理和教学应该以教师为本。高校教师是灵魂的工程师,是教育活动的主体,也是学校的主人,在教育及时线培养人才,最了解学生的学习和精神状况,因此,应该提高教师在学校决策中的地位。首先以教师为本应该鼓励和促进教师参加各项培训,提高教师的授课能力。其次是提高教师在学校重大事项决策中的发言权,而不是由行政领导决策;二是以学生为本。学生是高校中的主体,高校在校生有着不同的性格特点和优势,因此高校应该不拘一格培养人才。这种培养的关键就是尊重学生,学生在生活和学习等方面都有着各自的权利,在不违背原则的基础之上,学校的工作人员应该尊重学生的选择,尽量不要采取强制的手段约束学生,而应该通过宣传教育在根本上培养学生的好习惯,而不是强制的行政手段;三是加强高校的责任意识。高校是培养人才的园地,而不是以营利为目的高楼大厦。高校领导和教师应该加强责任意识,树立高校的职能意识,通过各种切实可行的方法提高高校的教学与科研能力培养高素质的高校学生,完成国家和社会交给高等教育的任务。

第二,加强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的提出了我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概况起来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校的精神文化建设也应该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积极的进行宣传和鼓励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加强高校领导和教师的责任和奉献意识。高校教师是高校中的劳动主体,应该加强教师的责任意识,使教师将教书育人不仅仅看成是一份工作,同时也是一份责任,帮助教师在思想上和行动上以学生为本,帮助学生成人成才;二是加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是高校的必修课程,因此,高校应该充分的利用好这个思想阵地,在课堂教学中学习党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内容,培养学生形成高尚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三是通过课堂教育与主题活动帮助教师和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专业课教育是高校教育的主要内容,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和操作能力,但是,高校教师要认识到课堂教育除了讲授知识之外还要在课堂中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传授做人做事的道理,帮助学生尽快成长成才。与此同时,还应该组织各项主题活动宣传社会主义价值观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第三,加强高校廉政思想建设。随着社会中“拜金主义”价值观的盛行,高校中领导和教师也深受其影响,这种影响会带来很多不同形式的表现;一是招生腐败。招生腐败指高校领导在招生考试中的舞弊现象,通过贿赂帮助低分考生升学;二是考试腐败,考生腐败主要指高校教师在考试过程中收取学生钱物帮助学生提高考生分数;三是评优评奖与入党腐败,这种腐败形势主要是指教师通过接受学生钱物帮助学生在各项评优中获得先进;四是基础建设腐败。基础建设腐败指的是高校中的领导通过大搞基层设施建设在其中收取承包商贿赂的情况。这四种腐败形势在高校发展中普遍存在并且影响极坏,严重的影响了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阻碍了学生的学习和奋斗兴趣。因此,在高校中要加强廉政思想建设,在高校中形成公平、公正和公开文化氛围,使高校成为一个以知识和能力评优的平台,杜绝社会中的不良风气。对于高校的廉政建设应该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明确指出高校腐败现象的恶劣影响及严重后果;二是加强制度建设,加强各项信息的公开,不给教师徇私舞弊的机会,形成透明公开的人文环境。

三、加强高校制度文化建设,为精神文化建设提供保障

我国高校长时间与国际知名高校存在着差距,这些差距并不在于“物质硬件”方面,我国很多高校在硬件方面已经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而关键点是在于高校的校园文化方面,西方国家的高校主张学术自由,在高校中实行学生的自我管理,大学教授与学生是高校的主人,不应受政府当局和高校行政领导的行政管理,自治化的高校文化对于学术发展与学生培养起着积极作用。解决我国高校文化缺失问题不仅仅要从精神层面入手,同时,还应该通过制度的落实将精神层面的精神实质和宣传口号成为现实,这就需要对于我国高校的制度文化进行建设。高校制度文化的建设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加强教学管理制度建设,高校的教学活动是高校的主要职责和任务,但是,在现实中却存在着不重视教学,而只重视科研的现象。很多高校教师在上课前不备课,甚至很多高校教授并不参与日常的教学工作,因此,应该加强教师的教学考核管理制度建设。这个制度的核心是以学生评教为基础,以教师基本考核指标为辅助的制度,从而从根本上解决教师“只教书不育人”的问题;二是加强人事管理制度建设。人事管理师高校管理的主要工作,直接影响着高校的教学工作。人事管理应该加强教师的招聘、聘用、考核与职称评定等方面进行具体的制度建设。从而形成适合人才发展与培养的人事管理制度,促进教师个人发展与学生的素质提高;三是加强教师科研制度建设。高校除了是教学部门之外,同时更是一个科研部门,对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责任。因此,高校应该鼓励教师进行科研项目的申报,在教师在国家核心期刊发表高质量论文,并进行科学专利的申报;四是加强学生创新实践制度建设。高校的教育一方面是素质教育,另外一方面则是职业教育,为学生的就业提供基础知识与技术。因此,在高校中应该对学生实践与实习进行制度化管理,防止使学生实践项目流于形式。

四、总结

校园的精神文化建设与制度文化建设是我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两个基石,通过制度文化建设保障精神文化建设的完成,同时,精神文化指导制度文化的建设。只有将二者和谐的结合起来才能够形成和谐的校园文化,从基础上抓起,培养高素质的新时代人才。

作者:田宝庆 单位: 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

校园德育教育研究:校园文化建设在德育教育的作用

中学生的德育教育少不了校园文化的影响和陶冶,因此,为了让学生的综合素质有一个彻底的提高,校园文化建设不可忽视。众所周知,校园文化是学校办学、治学的根本,也是校园精神文化、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的有机结合,是一所学校的内涵和积淀,是保障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基础,同时对于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会产生潜在的引导与教育。那么,如何在新世纪的社会影响下,有效建设校园文化,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参与校园文化、班级文化的建设,从小事做起,从我做起,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提高素质。

一、校园文化的真正内涵

校园文化是校园建设的根本,也是学校发展的基础。一所好的学校,它的校园文化一定是深厚的,无论从精神文化、环境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等方面都会影响学生的发展。如,精神文化是学校文化的灵魂,它是在学校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它有自己的特色、信仰、情感、意志,被全校师生遵循,是一种强大的内在力量,深深感染着每一个师生;一个学校的环境文化是最直观、最简单,也是让学生看到、感受到的,无论是建筑风格,校园绿化,校舍布局等,都能表现出自然与人文的结合。比如,在校园的宣传栏里张贴校园的发展文化、发展史,张贴学校教师的教学简介和获奖情况、张贴名家的字画等等。这些都会让师生在这些直观的环境文化建设中看到校园精神文化的深浅;校园制度文化是精神文化在学校管理中的一种体现,也是一所学校发展的保障,没有制度一切发展都是空谈,在制度的引导与监督下,师生才能健康发展,学生也能健康成长,完成学业;众所周知,校园的行为文化也是校园中最直接的一种文化形态,从同学与同学之间的沟通、交流到师生之间的活动等。例如,工作方式、生活方式、日常言行、消费方式、待人接物等,都能反应校园行为文化在学生身上的作用。所以,校园各种文化的建设,相辅相成,相互协调,才能使校园文化发展,建设和谐校园,保障学生心理、思想和综合素质的健康发展,使学校本身也不断前进。

二、德育与校园文化的密切关系

一个校园的德育与文化建设具有同一性和互补性,不管是德育还是校园文化,目的都在于把学生培养成一个发展的人。所以,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是实现德育教育的根本和途径。一个有良好校园文化建设的学校,才能在德育方面很好地引导学生,使学生在校园生活、学习期间,在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行为方式等方面都受到校园文化的感染。我们常听人说,某某学校校风不好,这就是学校长期发展形成了错误的观念,错误的教育理念,影响了学生思想观念,让学生养成了不好的行为,影响学生的终身。所以,校园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影响学生、教育学生,使学生从思想品德方面做一个健康的人,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可想而知,优美的校园环境,浓厚的校园文化,能促进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学生的文明举止,文明礼貌,使师生都心情舒畅,养成开朗性格和高雅气质,让学生养成一种良好的生活习惯。同时,校园的文化建设、精神文明也离不开德育教育的不断促进与引导。这样才能让德育教育与校园文化紧密结合,为学校的发展,学生的成长助力。

三、校园文化在德育中的作用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德育教育和文化教育一样重要,只是德育是传播意识形态的重要途径,是和谐校园文化对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现在网络发展迅速,一些低俗的思想和片面式的文化影响学生的思维。一些非理性文化渗入校园的同时,也影响了学生的思想和价值取向。所以,学校应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并把它渗透到德育教育中,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首先,校园文化能引导师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一个校园的和谐文化能调动一切有利的、积极的因素,让教师和学生形成理解、团结、和谐的关系,在教与学方面形成具大的合力。在社会的不断发展中,教育理念也在不断地改进和发展,教育要以积极的态度面向世界、面向现代、面向未来,提高师生素养,引导师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其次,校园文化塑造师生高尚的人格。一个人人格的形成和品德的完善与所处的环境有很大的关系。所以,为了学校的顺利发展,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校园文化建设不可忽视,且要引起重视。因为校园文化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感染学生,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自强不息的品质,积极进取,不断奋斗的精神和心态,帮助学生提高综合素质。,校园文化能对师生起到榜样的作用。校园文化不是用一些条条框框来规范师生的行为、语言,而是把有本校特色的文化渗透到教育中,让一些模范典型、英雄人物、教师、三好学生等,成为师生学习的榜样,让师生养成不断追求,不断积累,不断进步的品质。当然,校园文化在德育教育中的作用还有很多,每一个教师都要在工作中不断地去发展、摸索,把校园文化方面的德育价值和作用挖掘出来,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服务。总之,校园文化建设在德育教育中的渗透,能为德育教育起到良好的作用,它也和德育教育相辅相成,互相协调,互相作用。所以,要想在德育方面教育好学生,离不开校园文化的帮助。

作者:潘圣成 单位:康县城关初中

校园德育教育研究:校园文化对高校生德育教育影响

一、校园文化建设对高校德育教育的重要意义

校园文化建设对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的培养有着深远的影响。如今的学生与以前的学生有着较大的差别,更加的活跃,接触网络上的信息比较多,所以对于现在的学生来说思想政治的教育要比培养他们的专业能力要重要的多。如今的学生缺的就是正确的引导,凝聚力不足,综合素质不高,所以高等院校要从思想政治教育抓起,培养他们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校园文化是以一种全新的形式为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所建立的。时代在进步,学校的教育工作也要与时俱进,只有这样,才能使得学生的思想道德有着质的提升。

二、高等院校德育教育的现状

我国对高等院校学生德育教育长期是以课堂的形式开展的,然而在课堂的教学中,教学模式的单一、死板,这些都是造成我国高等院校在开展德育教育工作效果不佳的原因。对此,我国在近些年来,对德育教育进行了多次的改革,对高校的德育教育工作的开展进行了多方位的探究,并在不断的尝试中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根据现在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研究的成果不难看出,传统的课堂教育很难提高德育教学的质量。当代的院校应从多方面入手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开展。

三、校园文化对学生德育教育方面的的影响

(一)校园文化建设对高校的德育教育的培养有着深远的影响。通过校园中的精神文化、环境文化、行为文化以及制度文化对校园的德育教育起到推动作用,间接的影响着高等院校学生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举止。校园文化是以精神环境和文化的氛围对学生的思想进行教育和培养,从而提高学生们的思想道德。在院校的德育教育的研究中,校园文化中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对院校学生的心理教育、思想教育以及院校教育目标的实现都有着不可代替的影响。校园文化在作为德育教育重要补充中,不断的发挥着作用。

(二)校园文化对院校学生德育教育的促进作用。院校文化的建立是通过环境以及氛围的方式来提高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校园文化的建设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对学生们产生良好的影响,潜移默化的提高了学生的思想道德。校园文化是高等院校德育教育先进文化的源头,也是现在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院校的文化建设中,院校文化对学生的凝聚力、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以及学生的道德品质的培养都有着推动作用。良好的校园文化可以通过文化的氛围对学生起到引导的作用,弥补了课堂教育存在的缺陷,有助于德育教育的开展。校园文化建设为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载体,通过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和教育活动填补了课堂教育的死板和单一性。

(三)校园文化建设的整体要求对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在当代高校的建设和发展中已经明确的提出了要把马克思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以及三个代表作为思想道德教育的核心。要遵循文化的发展规律,保持院校的良好风气,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有着导向的作用。此外,在院校文化的建设中,良好的校园文化活动能够起到寓教于乐的作用,很好的促进了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以及文化素质的提高。

(四)把校园文化建设与德育教育相联系促进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开展。校园文化的建设是和德育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正因为校园文化的开展才得以促进学生德育教育的快速发展,德育教育的发展也间接给校园文化的形成提供了土壤。校园文化通过对学生行为的规范以及思想上的指导起到了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院校文化的建设过程就是对学生的思想、行为以及意识起到影响作用,通过一些形式来实现思想道德教育在学生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中的培养。

四、校园文化对学生德育教育方面的促进

校园文化建设的划分是经过学校的批准,根据学生们的兴趣爱好、特长以及发展的方向进行设立的。在由学生们自愿的前提下,所进行的集体性活动,是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完善的有效途径。它不光能够培养学生们的兴趣爱好、也能对学生知识方面有所提高、开阔视野、加强了个人的交际水平、能够提高个人的修养、对思想教育更是有着深远的影响。它为许多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舞台,从校园文化活动中可以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人文素质以及专业素质。

人这一生无非就是做人和做事,只有先做好人,才能得到人们的认可。尤其在当代影响高校学生的因素多种多样,在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外,更重要的是对个人的思想进行教育。传统的教育太过死板,说教的成分太重,尤其一些高校的学生们好动却静不下心来,很难学好思想政治理论的课程,对其也不抱有太大的兴趣。因此校园文化所建立的相应的马克思主义列宁思想的研讨会,或组织一些辩论的活动,正好迎合了当代学生的特点,增加其动手的能力,在活动中逐渐影响着学们的思想,对高校学生的综合素质有着隐形的提高。

职业的素养需要从业人员具有内在的、相对稳定的身心特点,是从业人员对完成工作的质量,职业道德、职业素质、职业技能以及职业人员心理方面素质的具体表现。高等院校对学生的专业操守是要提高上岗的能力,对所从事的工作能够具备综合的能力,在思想上要求进步、文化素质有较高的水平、能吃苦耐劳、积极进取的心理素质。校园文化建设中所采取的社团活动不光是在迎合学生动手能力强的特点,更重要的是在动手中能够提高他们的思想意识。尤其是在专业方面的活动中,既对专业的知识进行了实际的操作,又在教育中所掺杂的思想课程让学生们无意间的接受了。因此校园文化建设对学生的专业素质的培养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政治教育就是引领学生们走正确的道路,高职院校的学生所要具备的专业素质也是思想教育的重点。校园文化在培养学生兴趣的同时,也在积极的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以后的从业有着积极的引导作用。在校园文化建设的管理模式也使得高等院校的学生们逐渐的树立了一种对自己严格要气的态度,学生们在娱乐中渐渐的提高思想政治方面的领悟。

校园文化是集体性的活动,每个人都是集体的一部分,这就需要团队协作的能力,校园文化中的一些活动能够不断的培养着学们的团队协作精神。团队协作精神需要凝聚力、合作的意识。思想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好的品质,以此能够更好的适应当代的发展。而人文素质中的团队协作正是当今社会最需要的能力。校园文化虽不能对学生的专业知识进行培养,但它的存在很好的弥补了思想教育方面的不足。

五、结语

在当代院校的思想道德教育中,校园文化已经成为了核心力量。如何做好校园文化的建设,将决定着院校德育教育工作的开展。

校园德育教育研究:校园文化在德育教育中的作用

摘要:校园文化是学校所具有的特定精神环境和文化气氛,是一种具有引导、激励和鼓舞作用的内生动力。通过多种形式的校园活动,灌输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和人生价值观。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进行德育工作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学校应该注重校园文化建设,充分发挥其在德育工作中的作用。

关键词:校园文化;德育教育

校园是弘扬社会主义价值观的重要阵地,也是培养社会“四有”新人的特殊园地。校园文化作为在校园这个特定环境形成的价值观念、传统习惯、行为规范和规章制度等文化现象,在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中具有重要的德育功能。

一、校园文化的内涵

校园文化是指以校园环境、教学设施等物质形态为基础的,以师生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等意识形态为核心的,以校园特色的学生活动为表征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它是由全体师生共同创造的,反之,创造出来的校园文化又影响着一代又一代师生的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

二、校园文化建设在德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校园文化是学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载体,在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建设社会的精神文明等德育工作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具体说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价值引导功能

随着网络的普及,青年学生正受到社会上各种文化、思想的冲击和碰撞,他们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模糊、摇摆甚至错位。例如,有些学生受到了社会上“经济文化”的影响,产生了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的思想;在这些学生的价值取向发生错位的情况下,校园文化的引导功能就显得尤为的重要。校园文化通过一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影响着学生的思维方式、行为观念、价值取向等,使学生在无形中对现在的文化价值产生认同。从政治导向上看,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课外活动,如必要的社会实践、社会调查、社会公益活动等,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定信念。

(二)规范行为功能

校园文化的规范行为功能表现为两种约束形态,即“硬”和“软”。“硬”约束功能主要表现在校规、校纪、校训等制度文化建设。这种规范和约束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明确学生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从制度上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并且内化为自觉要求。“软”约束功能主要表现在校风、教风、学风等文化建设。通过良好的校园风气来影响和教育学生。使学生自觉的认同学校的办学目标和价值观,更好的把形成、思想和价值观念统一到学校目标上来。

(三)情感陶冶功能

古人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学校的校容校貌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陶冶作用。如果校园环境整洁优美、课室的教学设备完善齐全,学生的心态自然会得到优化、情操得到陶冶,从而产生激励的情感。这种情感的陶冶功能在不知不觉中通过暗示的方式,使学生更加热爱生活、热爱学校,增强自觉学习的原动力,消除厌学的消极心理。

(四)精神激励功能

校园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深层内核,强调学习英雄模范人物的事迹,用先进人物的思想言行激励学生则是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一种常见方法。如在“清明节”“雷锋月“”国庆节”等富有人文教育的节日,组织师生开展扫墓、参观烈士故居、学习雷锋等主题教育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到革命先烈的顽强意志、拼搏精神、奉献意识等,学习到优良的中华传统文化精神,从而使学生产生强烈的荣辱观和责任感,从而促进学生的道德发展。

三、校园文化德育功能实现的途径

良好的德育能促进校园文化的健康发展,健康的校园文化建设能引导德育目标的实现。因此,我们要积极探索校园文化德育功能在校园内实施的途径。

(一)营造优良校园环境,发挥环境扬德的作用

历史上“孟母三迁”的典故,正说明了在一种文化环境熏陶下对学生成长的作用。优美的校园环境能促进学生在深层心理结构中调节和支配自己的行为,从而提高文明程度。学校在校园环境建设中,要善于创设一种宽松与高洁、明丽与清新的校园环境文化,从学校的整体布局、建筑造型、色彩以及校园绿化、教学硬件的构置等方面,根据培养学生的情操入手进行探索和研究,使学校变得有吸引力,烘托一种浓厚的育人氛围。如独特的建筑风格、有教育意义的名人雕像、警句名言、廊墙面文化等。

(二)加强制度文化建设,强化管理机制

制度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阶段,是为了保障学校教育的有章、有序和有效而制定的,目的是先用制度来强化,而后用情境来内化。具体地说,学校应遵循教育规律,依据教育方针和教育法规,建立和健全各种规章制度。在制度的建立过程中,应充分发扬民主,经过师生充分酝酿和讨论,最终形成促进学生发展的校园制度文化。

(三)加强文化活动建设,形成良好的校园风气

学生文化活动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展现校园整体风貌、增强学生体质的有效途径。它是学校良好的校风和学风的形成和延续的重要因素,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而这种影响和作用往往是任何课程无法比拟的。因此学校应多组织、设计、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比如:各类知识讲座、辩论赛、演讲赛、征文比赛、科技文化艺术节、社团活动月等等,通过鼓励学生参加这些文化活动,使学生从中受到教育和启发,能直面一些现实问题,提高学生的辨别和判断能力,并内化为自觉的行动。

四、结束语

总之,校园文化在学校德育中的隐性影响是一种有力的无声的教育语言,学校必须给予充分的重视,并不断适应时代的发展,与时具进抓好校园文化建设这种“隐性影响”,充分发挥其巨大的德育功能。

作者:何标 单位:广州华商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