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篇浅论科学音乐教育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浅论科学音乐教育: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大学生科学素质培养体系的研究
内容 摘要:大学 音乐 教育 专业的学生的综合素质与 社会 要求存在明显差距。为此,要采取重新构架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模式、充分利用 现代 化教学资源等措施,在培养学生较深厚的专业知识与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的人文 科学 素质、 自然 科学素质和创新能力,使学生成为具有较高的专业水平同时又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的未来基础教育工作者。
关 键 词:音乐教育 大学生 科学素质 培养
高校音乐教育专业是培养音乐基础教育师资的摇篮,今日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就是明日基础教育战线上的 艺术 教育主力军,他们的综合素质将直接 影响 到音乐基础教育的质量。而 目前 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大学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其综合素质与社会要求存在明显差距。因此,大学音乐教育在培养学生较深厚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同时,更要注意培养具有较为完善的人格的与时俱进的音乐人才。
一、要着力培养音乐专业学生的人文科学素质
人文素质的培养教育旨在通过知识传授和环境熏陶,使人类的人文知识成果及其所蕴含的价值观念、道德标准、人生态度、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内化为受教育者的品格、气质修养、处世 哲学 。因此,在注重对学生进行专业技能教育的同时,必须加强对学生人文素质的教育。一是注重培养音乐专业学生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二是注重培养学生科学的 学习 方法 和思维能力;三是注重培养学生道德素质。音乐本身就是文化底蕴相当丰厚的艺术门类。加强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特别有利于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增进对音乐的理解、表现和创造。因此,我们在大学音乐专业教学中,应该突出师范性特点,本着厚基础、宽口径的原则,减少专业必修课,增开专业选修课,增强课程的针对性、实效性,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培养学生多元的文化观,为社会输送高素质的合格
的音乐基础教育工作者。
二、要着力培养音乐专业学生的自然科学素质
音乐专业的学生从上高中起就远离自然科学,自然科学素质没有得到应有的培养,而现代音乐人才不能不具备一
定的科学技术知识与技能,音乐教师更不能是科盲,提高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科学素质已成为高等教育特别是高等师范教育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为大学音乐教育专业学生开设科学技术教育课,将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以达到良好的效果。现学校开设了音乐声学、 计算 机音乐、电脑动画与音乐课件制作、电脑音乐创作与制作、信息技术在音乐教学活动中的 应用 等课程,对培养学生自然科学素质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要着力培养大学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艺术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的艺术创新能力,是大学音乐教育专业重要的教学目的之一。学生具备了艺术创新能力,就能够在艺术实践、艺术活动中,将创新意识贯穿到理解、 分析 、处理艺术作品和表现艺术作品的整个过程中,运用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能够从不知到知、从不会到会、从未知到已知的艺术探索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巧,并能够在前人的基础上发现新情况,提出新 问题 ,产生新的艺术观点和见解。因此,我们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创新素质列入到教学内容中,结合音乐教育学科的特点,以专业课程为基础,以加强实践技能训练为重点,将 理论 知识与实践技能、专业知识和非专业知识、教师导学与学生自学、 考试 与检测检查结合起来,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四、大学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途径
1.重建适应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课程架构
课程架构,是人才综合素质培养的前提。对大学 音乐 教育 专业课程架构的设置,要与音乐教育专业人才综合素质培养目标相协调、相一致,充分体现素质教育的内涵和创新人才培养的要求,充分体现当代人文 艺术 、音乐艺术 发展 的大趋势。
大学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素质,应该包括教育专业学生所应有的思想品德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人文素质、专业知识和能力、专业水平以及教师职业素质。大学音乐教育专业课程 内容 应该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思路来设置。一是设置 哲学 、外语、 计算 机 应用 、大学语文、 体育 等公共必修课;二在保障学科体系 科学 性和系统性的前提下,规划、发展和建设四个系列的课程群,即音乐 理论 与技能基础课程群、作曲技术与指挥课系列课程群、声乐表演与教学课系列课程群、钢琴演奏与器乐课系列课程群;三是将教育科学课程,如音乐教学法、音乐心 理学 、音乐教育学、学科教育论作为必修课;四是设置比较宽泛的选修课程,如美术、写作、教师语言艺术、电化教育、意大利语、德语、音乐美学、童声合唱训练、东西方音乐文化史、音乐学概论、midi技术与制作、 现代 录音与录音技术、舞台艺术、教师口语、中学音乐课程设计、音乐教育管理等。
2.改革大学音乐教育专业的教学模式
一是因材施教。我们采取讨论式、诱导式、 问题 式、参与式的教学 方法 ,激发学生对艺术的 学习 热情和学习兴趣,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二是科学施教。我们改变那种一讲到底的单一课堂结构,采用心灵感受式、直观感知式、启发讨论式、反复讨论式等方法,使课堂教学出现和声立体美的效果,使学生保持持续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三是注重学生的艺术教育实践。我们重构教育教学见习、实习计划,在及时学年就安排一周见习,从第二学年开始,每学年安排二到四周时间到各学段实习,使之了解从幼儿园到高中各学段教育教学的实际运作情况,让学生尽早明确做一名合格的音乐教师所应具备的能力,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全国器乐、声乐考级活动,把考级作为原动力,以提高专业技能。
3.充分运用现代化的教学资源
大学音乐教育专业的教学,要充分运用音乐现代化教学设备、技术和手段,不断提高教师多媒体制作能力和教学能力,编制适合专业特点,便于学生自主学习的视听教材、计算机辅助软件,运用现代化音响技术、计算机技术等现代化的教学资源,加快大学音乐教育专业计算机 网络 教学、多媒体教学的发展步伐。
浅论科学音乐教育:浅论音乐教育中课堂讨论的科学运用
论文关键词:音乐理论 教学法 课堂讨论
论文摘要:在音乐理论教学中,课堂讨论具有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开阔学生视野、启发学生思路等其他教学法不可比拟的优势。作者就如何开展课堂讨论、课堂讨论的前提、准备、实施应注意的问题等方面作了简要介绍,以便使学生更好地吸收、消化相对枯燥的音乐理论知识,提高师生间互动交流环节在课堂上的比重,丰富课堂内容,提高音乐理论课的教学效果。
音乐理论具有教育学的一般特点,概念具体、理论性强、实践性也强,一般音乐专业学生尤其是只重视技巧课的学生普遍觉得较难理解和掌握,也不大愿意投放精力,因此在音乐教育中如何进行理论课的教学一直是个难题。课堂讨论是合作学习的一种主要方式,是学生就教师或同学提出的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交流思想,启发思路,让学生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课堂研究已经充分证实,当学生们“在帮助下自己去发现那些基本规则时,他们学的好”。在教学实践中,笔者深深体会到课堂讨论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措施,而课堂讨论要朝着有序、高效的方向发展,达到应有的教育效果,必须要把握好课堂讨论的前提、准备、实施等每个环节。
一、课堂讨论的前提
首先,课堂讨论这一教学方法的科学运用应该有所选择。在讲授概念集中、观点和理论较难理解的章节时,适合采用这种方法,也可以安排在前后内容有密切联系的章节之后,以及在实践课和见习课之后。对于一般容易理解的内容,不必搞讨论。其次,讨论课必须建立在平时课堂精讲和学生自学的基础上。只有当学生对课程内容有了一定的理解,而对某些概念吃不透、掌握不准时,通过看书、见习或做模拟教学之后又发现存在疑难点时,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展开讨论。再次,教师必须事先安排好,为有效利用课堂时间,应有意识地拟定几名同学重点发言,内容要求既有深度,又有广度,还要有说服力,避免在课堂上与学生面面相观。
二、课堂讨论的准备
课堂讨论的准备,应从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人手。教师应恰当地选择思考题,使得讨论的题目既不太抽象避免使学生望而生畏,讨论不起来,也不要太简单(容易人云亦云,大家没兴趣)。大学生对有一定了解而又没有掌握的知识兴趣较大。教师可利用这一规律来设计课堂讨论题目。托尼·布赞在《完善记忆力》一书中指出的那样“如果你想记住什么,你要做的就是将它与已知的或已记住的东西联系起来。”
从教师方面讲,及时,加深对比较难的概念的理解。如“奥尔夫教学体系中‘节奏人手’的核心”“奥尔夫教学法中学生年龄阶段的心理差距”“原始的歌唱与情感”等。第二,前后概念的比较。如“达尔克罗兹的‘体态律动’学说与奥尔夫的‘节奏人手’的异同”“唱歌是提高识谱能力的简捷方法”“节奏训练在视唱教学中的作用”“歌唱的潜意识与审美”等。第三,综合思考题。如“音乐教育与德、智、体、美四育之间的关系”“中学音乐课为什么不能以唱歌教学为主”“欣赏是一切音乐教育的基础”等。
从学生方面讲,要根据思考题的立意,除参阅教师提供的辅助资料之外,还要根据线索,扩大范围,多查阅,多搜集有关文章、报道及实例,必要的还可以做些调查和实践,以掌握更多、更的理论依据和数据,为在课堂讨论中言之成理,言之有据而做好充分的准备,使之既有深度、有具体事例剖析,又有广度,能举一反三,以理服人。
三、课堂讨论的实施
课堂讨论的实施一般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布置阶段,二是反馈阶段。布置阶段是指在课堂讨论的前一周,先把思考题发给学生,人手一份,让学生有充裕的时间准备:与此同时,要向学生讲明根据大家各自队课程内容的理解,多查阅、多观摩、多思考,认真准备思考题。此外,还要求学生将发言材料整理成书面文章交上来,作为一次平时考核。文章确有见地的,将被推荐给有关报刊和杂志发表。这样一来,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对课堂讨论的热情和兴趣,其认真程度也相应地得到了提高,课堂效果和教学质量也日渐上升。对于学生来说,“快乐情绪背景下长时记忆不但容易形成,而且维持长久。”
反馈阶段主要是指课堂上的组织讨论。一般可以分为几个小组进行,也可以全班集体讨论。如果教学计划安排得好,时间允许的话,应以小组形式为宜,这样每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尤其对有胆怯心理的学生,既可以减少心理紧张程度,又为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在进行小组讨论时,人员不宜过多,以5-8名学生为宜,其中要设组长和记录员各一名。组长负责正常讨论,记录员负责把讨论中碰到的难点及不同看法的争论焦点记录下来。教师可巡回参加各个小组的讨论,但只发表一些启发性的意见和提示,尽可能多听取学生的意见。对学生讨论中不完整或不正确的发言,教师也不必急于纠正,可以在适当的时机,有的放矢地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展开讨论,启发他们的思考,使其自己发现问题、纠正错误。
小组讲座结束后,要安排一次各组长及记录员的集中汇报,以便教师能了解每个小组的讨论情况。这样的汇报,实际上是安排各小组的代表集中再讨论,各组的意见可以得到新的沟通和交流。
四、课堂讨论的教学作用
(一)改变了“一言堂”的教学模式
传统、单一的课堂教学都是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听得昏昏欲睡。结果造成学生思路狭窄,对课堂上的内容也只是团圈吞枣,难以消化。而课堂讨论打破了这一模式,为学生创造了相互提问、相互启发和相互辩论、相互提高的机会,真正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双边关系。心理学家伍卓(H·Wodnow,1927)的实验报告表明,当使用相同材料进行两种不同训练时,有指导的练习比没有指导的练习,产生的效果更为良好和稳定〕。
(二)开阔了学生视野,扩大了知识面
课堂讨论以小组形式为主,大家很少有思想顾虑,彼此也不会感到拘束。这种以插话、自由发言、互相启发、互相补充的教学形式,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加强了信息交流。最初的讨论,往往只局限于思考题的范围,随着讨论的进行,问题的实质也就一步一步地深人下去了。同时,大家自然而然地不再受思考题的约束,能把自己的见解亮出来,供大家评判。一旦大家对某个问题有不同看法时,必然引起大家激烈的争辩,也就使课堂讨论达到了高潮。很多学生反映,讨论课开阔了大家的视野,提高了思维能力,同时也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和辩解能力。值得注意的是,每个人在讨论前都要参阅有关资料,在讨论中相互交流一下.既有助于更新意识.又有助于拓展思路。
(三)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课堂讨论的形式所以能为大多数同学接受,原因是在新的文化下成长起来的学生,对改革传统的教学形式颇感兴趣,他们也愿意配合教师做一些尝试。因此,大多数同学讨论前都能充分准备。例如“奥尔夫教学法在中国”这个议题,学生们不仅认真追溯了自己的经历,而且利用两个卜午的时间,分别走访了本市正在进行奥尔夫教学法试验教学的两所幼儿园,尔后针对在走访中遇到的问题,提出了“借鉴外国先进的音乐教学法,要考虑我国音乐教育的现状和基础条件”的论点,在学生中引起了强烈反响。由此不难看出,课堂讨论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教学效果比传统的答疑方式收获大
音乐专业的许多课程在课后都需要个别回课,即答疑、解题、改题。例如,声乐课后的合伴奏、指挥课后的单兵训练、和声学和复调学等作曲理论课后的改题等。教学法也不例外,特别是模拟教学前的试讲。问题是学生中很少有人重视这种答疑式的回课。这并不是说学生在学习中不存在疑点,而是答疑这样的方式本身存在一定的缺陷。一是不能有效地调动大多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二是学生的面子观念严重,认为回答问题不正确,怕被教师笑话;三是答疑一般安排在课余,往往于其他活动冲突,而且常常是地点也难以选择和安排;四是学生本身学习自觉性不够。然而课堂讨论解决了上述矛盾,学生对此亦感兴趣,能够引起共鸣,因此,教学效果比平时答疑收效大。
(五)教师自身素质得到了提高,缩短了教学信息反馈的周期
开展课堂讨论,必须有一批高质量的思考题,要求难易适当和有针对性。这就需要教师精心总结以往的教学经验,经常注意学生的课堂情绪,有意识地从辅导、批改作业中获得及时手资料。此外,为了能够应付学生可能提出的各种各样的问题,教师要做大量的准备,而这本身也是督促教师提高自身素质极有效的措施。
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从作业和个别同学了解到一些情况外,对普遍的教学状况不可能有深人的了解。而课堂讨论恰恰能充分地暴露出学生的薄弱环节,教师可从中了解到学生本学科乃至横向学科知识的掌握程度,以便今后加强针对性,克服盲目性,提高教学质量。在时间上,也缩短了教学信息反馈的周期,并从中能及时了解、掌握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的构成及其转换情况,以利于调整和充实教学内容。
五、课堂讨论存在的主要问题
课堂讨论容易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但是也容易出现一些问题:有的同学认为:“听同学瞎扯是浪费时间,只有听老师讲才有收获”;还有的学生胆怯或怕说错了丢面子;极个别的学生态度不端正,讨论前不准备,讨论时不发言。针对上述种种现象,教师首先要排除阻力,坚信讨论课对教学的促进作用;其次,必须对这些学生做耐心的引导、督促工作,鼓励他们从讨论中去体会讨论的必要性,困难是会克服的。
以上这些探索意在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使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习的指导者,在教法中体现学法、指导学法,创设一种类似学术研究的氛围,通过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等探索活动,发展他们的概括能力。从教学中渗透给学生探索精神和创新思维观念,以达到“课堂教学化的两个标准:较大可能的效果和定额的时间消费”。课堂讨论这种形式,作为音乐教育理论教学改革的一种尝试,还很不完善,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讨,使之在音乐教育理论教学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浅论科学音乐教育:幼儿音乐教育的理论基础与科学特点
幼儿音乐教育的理论基础与科学特点
由于音乐使用的物质材料是声音,是诉诸听觉的艺术,它与文学、美术有着不同的表现能力。绘画能够逼真地描绘物体的外形;文学运用语言能够直接地表达概念和思想;而音乐更擅长表达感情。音乐在时间中进行,能够表达事物的运动发展、感情的起伏变化,在表现人们的心理活动、精神境界等方面有独到之处。正如高尔基在他的自传小说《在人间》中写道:“我的心碎裂了,它充满了一种强盛的感情,这种感情常常是由良好的音乐奇妙地接触心心灵深处而唤起的。”音乐擅长抒发感情,能够深入打动人们的内心深处,起着教育影响的作用。
音乐不能直接提供视觉形象,不能直接思想概念。音乐中的歌曲可以借助歌词,标题音乐可以借助标题和文字说明,帮助人们了解音乐作品所反映的内容,帮助人们体验和感受音乐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对于音乐作品中的非标题的纯器乐曲的感受,比对歌曲和标题音乐的感受更富有个人性,更多的需要借助于个人在生活经验、文化艺术修养、音乐知识技能等方面的能力,表现出个人欣赏的水平和特点。由于幼儿在生活经历、认识能力、思维特点等方面的原因,幼儿音乐教材大多数是歌曲和标题性、描写性音乐。
音乐教育的主要特点
通过对音乐艺术的情感体验和审美感受向幼儿进行教育是音乐教育的主要特点。
音乐教育与其他科目一样,有向幼儿进行德、智、体、美发展教育的能力。各个科目只有在充分发挥其科目特点的基础上,才能各有所长地发挥其教育作用。而音乐教育的主要特点是通过音乐作品给人以情感体验和审美感受这样一条音乐艺术途径,来完成它的教育任务。
音乐审美感受是使儿童在学习音乐过程中,通过感知音乐作品的艺术美,在情感上产生共鸣,获得美的感受,从而识别作品中所反映事物的美与丑、悲与喜、崇高与卑下而领悟到事物中的是非、正误、美丑。音乐作品的艺术美包括旋律美、节奏美、和声美和演唱演奏中的音色美……运用音乐表现手段的美,塑造艺术形象的美,让儿童在美的感受中受到教育。作者在音乐作品中反映客观的同时,总是表达着作者对该事物所持有的鲜明态度。儿童音乐作品以反映儿童生活中富有情趣的、积极向上的、健康活泼的思想情绪为主。同时表殃出对这些思想情绪言所二把手有的称颂、赞扬、关心、同情、鼓舞、帮助等鲜明的态度。有的音乐作品也出现丑恶的反面形象,这些反面形象对正面形象起反衬作用,让儿童在比较中鉴别,更容易识别美与丑、是与非、正与误。音乐艺术不是靠直接的说理,而是以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激励人的感情,给人以启示,发挥其感染教育作用,使人领悟其教育内涵。譬如:教儿童学唱《一分钱》(潘振词曲),歌曲的教育意义是进行拾金不昧的品德教育,但是歌曲中没有直接说出拾金不昧的词句,而是以富有天真纯朴的儿童语气、音调的旋律、愉快的情绪,唱出了小朋友把拾到的一分钱交给警察叔叔,警察叔叔拿着钱对他点头赞扬的具体情节,塑造了这样一个生动感人的节术形象,给儿童以启示,使他们领悟到不是自己的东西就不能要,把拾到的东西,即使是最少的钱——一分钱,交给警察叔叔是对的,是一件令人愉快的好事。这样的激励情感的教育作用,往往比直接说教更能深入人心。在音乐教育中,无论是进行思想意识、情绪体验、品德行为等方面的教育,还是进行知识技能、认识理解方面的教育,都需要通过审美感受的途径来进行。
音乐技术是达到音乐教育目的的必要手段
音乐是一门艺术,任何艺术都有它自己必须具备的技术。不进行基本训练,不掌握技术,就不能获得的艺术。在音乐教育工作中,老师需要运用所掌握的音乐技能技巧去教,为幼儿的音乐活动伴奏、教幼儿欣赏音乐、排练和指挥节奏乐等,都必须掌握一定的音乐技术,才能保障教学上的一定艺术质量。幼儿学习音乐也必须掌握一定的技能技巧,具有参与音乐活动的能力,才能使他们在听、唱、动、奏等音乐实践活动中受到音乐艺术美的熏陶、感染教育,获得良好的音乐艺术教育效果。
寓教于乐是音乐艺术教育的又一特点
音乐艺术有娱乐性特点,这是吸引幼儿积极参与音乐活动的重要特点之一。利用音乐的娱乐性特点引导幼儿在玩中学,在乐中学,把音乐教育寓于愉快的音乐感受和音乐表现之中,学得愉快,学有所得。引导幼儿在愉快活泼的、富有艺术特点的教育活动中爱教育,把教育寓于欢乐的音乐活动之中,以“乐”作为对幼儿进行教育的有效手段,以促进幼儿性格活泼开朗,身心健康,精神满足,体、智、德、美等方面同时受到教育。
教育影响产生于潜移默化的教育过程中
音乐教育是在儿童愉快的音乐活动中进行的,它的教育影响往往不像语言说教表述得那样直截了当,而是像春雨点点滴滴渗透到儿童的内心情感、心灵深处,起着熏陶、感染的教育作用。因此,音乐教育中无论是能力培养、思想认识提高,还是心灵陶冶都需要经过一个循序渐进的、连续不断的、潜移默化的教育过程。而音乐艺术教育作用于人的内心情感心灵深处的潜移默化的教育影响,比说教更有说服力,更深刻,更持久。
浅论科学音乐教育:音乐教育对理工科学生发展的影响
1音乐教育对理工科学生发展能力的影响
首先,从生理的角度来看,人的大脑分为左右两个半球,我们习惯于称它们为左脑和右脑。左脑主要负责人类的理性、语言、文字、分析等,右脑主要负责音乐、形象、经验、直观等认识,因而右脑“感觉”更强,我们常说的“创造性思维”也更多是右脑的产物。我们现今对理工科学生的要求更多的是创造力和想象力,而这些并不是单纯的基础科学的学习能做到的。而且在负责“音乐”的右脑工作时,负责“理性”的左脑可以得以休息,养精蓄锐,所以音乐教育不仅可以提升人的品位,陶冶情操,颐养心灵还有利于人脑的发展,对于理工科学生科技的学习也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次,我们知道音乐为欣赏者提供了丰富的审美信息,对人的性格、情趣、个性形成、意志也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比如说宁静祥和的曲调可以使人心平气和,可以使人淡定,沉静地对待一切;而欢快的音乐可以扫清人心中的郁闷和烦恼,让人精神焕发;与命运斗争的音乐可以让人奋发向上,培养人坚强的意志和进取精神;宏伟雄壮的音乐可以使人心胸开阔,奋发向上;委婉细腻的音乐可以使人内心柔和;而博大精深的音乐又可以使柔弱的内心得以强化。再次,音乐可以弥补理工科教育手段之不足。理工科的教育偏于逻辑、论证,而音乐的教育诱发形象、幻想。雨果说:“音乐是思维着的声音。”只有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紧密结合,人的潜力才得以开发,才能培养出真正有价值有用的人才,有时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爱因斯坦小时候他母亲就对他进行音乐教育,而他本人既会弹钢琴,又是小提琴演奏家,这对他的学习和事业都起了重要作用,他成名后深有感触地说过:“没有早期音乐教育,干什么事我都会一事无成。”爱迪生年幼时也得到他母亲的一系列美学教育,因而想象力得以开发,在历史上留下了上百样发明。数学家华罗庚也精通音律,他在琵琶弦上所找到的音色点与著名琵琶演奏家刘德海经长期测定所得到的正好一致。逻辑思维如能与形象思维相结合,它就能有血有肉,就更有说服力。笔者所在的学校在理工科设立了音乐欣赏选修课,而且还组织了合唱团等音乐活动,虽然占用了一些学习时间,但是学生们都觉得受益匪浅,不仅丰富了校园生活,而且使思维更活跃,更富创造力,不仅于此,音乐还能使理工科大学生扩大文化视野。举个例子来说,《胡桃夹子》是来源于德国作家霍夫曼的一个著名童话,俄国作曲家柴可夫斯基就根据这个故事谱下了旋律优美的芭蕾舞组曲。本来我以为大家都了解这个童话,可是大部分同学并没有读过,我就顺带给同学们介绍了这个童话。还有一次在介绍《阳关三叠》组曲时,告诉同学们是来源于王维的诗作《送元二使安西》。所以作为音乐教师,应当尽力满足大学生们扩大文化视野、丰富精神生活的正当要求。不能让他们精神贫乏,把对音乐的欣赏仅仅局限于流行音乐。应该给学生足够的“粮食”以汲取营养、音乐的教育意义不仅存在于作品的主题思想给人们的启迪熏陶,它更有一种任何其它艺术所望尘莫及的感染魅力。高尔基说:“当你听音乐时,你会忘记这是白天或晚上,忘记自己是个老头还是小孩,忘记一切。”语言无以表达的情感,文字难以阐明的哲理,串串音流却能形象地描绘塑造。赏心悦目之际,恰乃潜移默化之时。这正是我们所赞赏的“寓教育于娱乐之中”的精髓所在。
2改进目前音乐教育的主要方法及措施
(1)转变思维方式,提高音乐教育在全学科中的地位。这首先就要明确音乐学科的教育方向,在理工类院校,音乐教育的方向应该是激起学生更多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增进发散性思维,在新的世纪和新的时代,这一点尤其重要。这就是通过音乐的学习从侧面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学习和实践能力。
(2)改善教学内容,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首先要从选材和选择合适的音乐作品入手,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改变一些传统的音乐教学方法。随着我国国际化程度越来越高,音乐文化发展,兼容并蓄,年轻一代的大学生,对音乐已经不仅仅停留在对经典作品的鉴赏,更多风格的音乐作品已经对他们有了重大的影响,如流行歌曲、欧美音乐、爵士音乐、歌剧、音乐剧等等。我们可以选取不同风格的、流行的和不流行的音乐作品,让学生从中接受音乐的感染。
(3)给予学生更多的音乐实践机会。选择对于非专业的音乐学习者更容易接受的实践方式,如组织合唱,让大家相互协作,培养集体荣誉感,还可以组织采风,让学生感受自然,感受音乐是如何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
(4)合理配置乐器,提供给学生更多的音乐场地。为更灵活地进行课堂教学,我们必须合理配置实物乐器,而不单单限于听音乐,这就好比以前山区的小孩学到“乘飞机”这个概念,如果没有经历过,是很难理解人怎么还可以飞到天上去的,当声音与真实的乐器,在学生心里结合,有利于增加学生的音乐记忆,更有利于学生的艺术实践。另外,要给学生提供更多的音乐活动场地,让他们可以有的放矢,可以举办音乐会、演奏会,组织合唱、排演各种音乐节目。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互相渗透、交叉融合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在新的世纪,我们国家正在大力发展创新型产业,而艺术教育,特别是音乐教育,对人的综合素质的培养是不争的事实。理工科的大学生是我们国家未来经济发展的中坚人才,在传统上是与艺术泾渭分明的年青一代,现如今更应该加强对他们的音乐教育,培养出既有渊博的专业知识与科研能力,又有深厚的人文底蕴和艺术修养的各级精英,以适应时展的需求。
作者:王光华 单位:南昌工程学院
浅论科学音乐教育:浅析音乐教育在科学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摘要】音乐的教育在人才的培养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21世纪,对于人才的培养更需要多方面的共同的作用,本文针对音乐在科学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做了一些研究。
【关键词】音乐教育;人才培养
音乐作为知识与智慧的结晶在人类社会活动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知识经济时代为提升人们的综合素质,对音乐教育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这既给音乐教育指明了方向、带来了发展机遇,同时又使之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因此,现行音乐教育的思想观念、教育制度、教育体制、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都将面临着巨大的冲击和变革,以顺应时代的发展。
一、 音乐教育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社会经济的发展,将促使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相互融合,达到共同繁荣。音乐教育也将更大限度地发挥满足社会需求、促进经济繁荣和提高国民素质的重要作用。
1.1.音乐教育与经济发展
音乐教育在知识经济社会中,应体现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发展才是硬道理”和同志提出的“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其最终目的是:除了帮助国民提高基本素质、促进社会安定团结、缓解社会矛盾、陶冶人们的道德情操和给予人们美的视听享受外,还应该作为知识产业的一部分,更多地渗透到社会经济活动的方方面面,为改革开放、对外交流服务、为经济发展做贡献。比如在商业美学化、理念化和企业国际化以及产品个性鲜明化的过程中,音乐教育通过其特有的教化和宣传方式,在树立企业形象、发展企业文化、推广企业产品和沟通企业与大众联系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和不可替代的作用。
1.2.音乐教育与人才培养
艺术教育既可以培养审美观点、广泛兴趣和提高文化修养,又可以帮助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学生更加朝气蓬勃、更具人文气质。音乐教育作为艺术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从来都是和人才的培养紧密地联系一起的。在知识经济时代,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就必须重视和加强学校的艺术教育,并将其作为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重要途径之一。从世界名人看,很多人与音乐有着不解之缘。我国著名物理学家钱学森,曾以科学方法对艺术进行分类;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是一位小提琴手;宋代科学家沈括也十分通晓音乐;孔子既是思想家又是音乐家;曹操、李白、李世民、李隆基,乃至、鲁迅、,都十分喜爱音乐。俄国化学教授包罗廷是位作曲家;波兰前总统帕德莱夫斯基是著名钢琴家;英国前首相希思是指挥家。恩格斯、列宁、托尔斯泰、罗曼・罗兰、泰戈尔、巴尔扎克等都是音乐爱好者。他们都不同程度地受到音乐的熏陶与影响,或从音乐中吸取欢乐和力量,或从音乐中领略人生的真谛与体验,或从音乐中受到启发、得到灵感。科学的发现与艺术的创作,都需要有创新求异的思维,积极探究问题的心理倾向,创造性的人格品质。音乐形象通常有模糊性和不确定性的特征,它使音乐情感的表现往往不具有特定的语义内涵,而是人类某种普遍体验过的感情的传达,也是人类心灵最深处的一种本质力量的揭示。音乐创作中充分自由联想的特点以及音乐形象本身表情的丰富性,显然有利于人的个性培养和思维的展开,有利于激发人的创造热情和创造能力。因此,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应高度重视音乐教育,充分认识音乐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独特作用。
二、音乐教育有益于培养学生的高情商
情商是由美国哈弗大学的心理学博士戈尔曼提出的。实验表明情商是可以通过后期的不断学习和“刺激”得到增长和变化的,其可塑性很大。情商是人生成功的重要的因素。情商培养包括许多的方面,如形象思维、情绪情感、人际交往、意志行为等。音乐教育是一种感性的教育,他的介入在一定的程度上改变了人们以往只重视理性培养的教育观念,创建出一种新的适合于人类本质特征的新思维。音乐是一种声音表情艺术,他通过声波、节奏、旋律来激发人的思想感情。声波的信息传输,能较大限度的开启大脑的形象思维。音乐能表现情感,并且可以赋予情感以形式。音乐教育的最本质的特征是情感教育,其较大的优势是表现在对于个体的情感的陶冶上,这一点是其他教育望尘莫及的,由于音乐的乐音运动的形式和情绪的心理运动形式有着惊人的类似,故通过不同节奏、旋律、速度和音调的乐曲的震动方式,能激起类似的情绪运动而产生不同的情绪、情感效应和机体效应。当人们沉浸在美的音乐中感受和欣赏时,可以使冲动趋于平和,紧张趋于松弛,消沉变为振奋,伤感得到抚慰,喜悦的心情得到舒畅。调节心里平衡,使得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三、音乐教育深入开发人才潜能
从人脑结构看,人脑是由左右两半球构成。左半脑负责一般的逻辑思维、公式、推理、步骤等,右半脑则司职形象思维、创意思维;左脑是浅层次记忆,右脑是深层次记忆。据科学家推测,在人脑两大半球中,右半脑半球的能量是左半脑半球的10万倍以上。开展音乐教育,能够开发右脑,并通过胼胝体促进左脑的发展。音乐教育作用于右脑,对人的潜在能力的开发有着很大的影响。这是因为科学的发现、艺术的创在,需要有创新求异的思维,探索问题的心理倾向,创造性的人格品质。而音乐中的自由联想的特点以及音乐形象本身表现的丰富性,感染力显然有利于人的个|生培养和思维的拓展,有利于激发人的创造热情和创造能力,这种创造热情和创造能力的增强,必然会促进人的潜能的进一步开发。爱因斯坦曾说:“我如果没有青少年时代的音乐教育,就不可能有我现在这些科学上的成就。”1912年8月的24小时,爱因斯坦对他夫人说:“我有一个奇妙的想法。”说完,就坐到钢琴前弹奏起来。他边弹奏边思考,经过长时间思考后,便上楼把自己关进书房,数日后,他疲惫不堪地从书房下来,手里拿的稿纸便是震惊世界的《广义相对论原理》。有许多心理学家、教育家都怀着极大的兴趣研究爱因斯坦的思维方式,认为他的伟大成就与音乐有着内在的联系。所以,通过音乐教育,提高人的审美水平,将会实现人的知识、思维、体力、技能的和谐统一,使人的潜在能力得到更加充分地发挥。
结束语
音乐教育在人才的培养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人才的培养中我们要善于应用多种人才的培养和教育的方法,采用科学的合理的培养方法,使得人们在学习中更加的轻松灵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