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篇浅谈儿童音乐教育影响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浅谈儿童音乐教育影响:浅析家庭音乐教育对儿童音乐才能的影响
摘 要:家庭音乐教育是促进儿童发展的重要手段,它除了能培养和健全儿童的审美心理结构,还可以丰富其想象力、发展其感知力、加深其理解力、增强其创造力,是培养其音乐才能的重要手段。从家长的家庭经济状况、家长的音乐素养、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入手,分析影响儿童音乐才能的重要因素和在家庭音乐教育的实施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培养儿童音乐才能的策略。
关键词:家庭音乐教育;学习音乐;音乐才能
家庭音乐教育(以下简称教育)现在已经很普及,受到了很多家长的广泛认可和重视。教育的功能主要在于培养其音乐感知力和想象力,提高其艺术素养和音乐才能。音乐教育是人类崇高的教育实践,也是最贴近儿童内心的教育方式,而音乐是直通心灵的艺术和走向社会的桥梁。因此,教育是儿童音乐才能教育中最重要的部分。现今,教育已经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然而,它却没有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作为指导,发展仍处于一个放任自流的状态,这应引起从事音乐教育工作者、社会及家长的高度重视。
一、儿童音乐才能的表现及培养意义
儿童音乐才能的早期表现有:选择喜欢的音乐活动;很容易记住一首歌的曲调;能自己发明简单小乐器。
儿童音乐才能的发育规律,历来是音乐教育家探索的一个重要课题。如松尔曼把儿童音乐才能分为以下4个发育期:1岁时会对声音刺激极为敏感,会引起其注意;2~3岁时开始模仿音乐旋律唱自己喜欢的歌曲;4岁时就会哼出自创的旋律;5~6岁时对乐器产生兴趣,对音乐逐渐表现出定向注意力。据心理学家研究分析,音乐才能大致有三种作用相辅相成:(1)听觉,包括对音乐的知觉能力;(2)动作技巧,包括演奏的能力;(3)智慧作用,包括对乐曲的理解能力和创造能力。因此,音乐作为儿童的一种启蒙培养,在婴儿降生后就可开始,家长应从儿童多方面的能力来培养和促进儿童音乐才能的发展。因此,音乐才能是儿童一种智力的体现。
音乐才能是人类一切才能中最有价值的能力之一,它并不是一种单一的能力,而是一种与广阔文化领域有着密切关系的能力。
二、影响儿童音乐才能发展的因素
1.家庭环境方面
首先,家长要创设一个自由轻松的环境对其进行耳濡目染的熏陶,让其学会倾听,学会用音乐表达自己的情感,使其对音乐有浓厚的兴趣和学习动机,保持其对音乐的敏感性。如果儿童对一首歌的旋律、音高、节奏、音色、歌词很敏感,对歌曲中的情感感受力很强,就说明孩子的音乐才能很强,家长就可以加强对其进行音乐才能的培养。其次,儿童音乐才能的培养目的不是培养演奏家,也不是对学生进行音乐理论知识的灌输,而在于对其心灵美感、欣赏能力以及对音乐感兴趣的程度培养其音乐感知力和想象力;激发其创造力和思维能力,发展其艺术才能,这才是培养儿童音乐才能的意义。
2.家庭经济方面
学习音乐和学习其他课程不一样,要学出高水平就要付出大量的时间、精力和财力,这是经济状况一般的家庭所不能承受的。如今,虽然有些家庭的经济条件比以前好多了,但学习音乐的费用还是很高。现在,初学者一节课几十块钱或上百块钱家长还可以承受,等孩子水平稍高些,曲子难度稍大些,学费也涨到一节课几百块甚至上千块,为了参加某个大赛要跑到省城或外省更远的地方,学费、报名费、来回的车旅费等又是一笔不小的开支。由于家庭经济状况不允许继续学下去,只能半途而废。而经济条件好的家庭虽很重视儿童的音乐素质教育,重视其音乐才能的发展,但缺乏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来指导家庭音乐教育。
3.家长自身方面
现今,孩子从小接受一些音乐方面的熏陶是很重要的。家长学习音乐的经历,使他们在为其选择学习的乐器时考虑得更加周全。就会认为学乐器不是跟风,而是充分考虑了学习的难易程度和儿童是否感兴趣以及大众接受程度等。例如,家长从孩子已出生就感觉到其对音乐很敏感。孩子听见音乐响起来会不自觉地摆动手臂;看见电视里有演唱会就会聚精会神地倾听等。所以,家长具有一定的音乐素养更容易熏陶和培养其音乐才能。家长必须看到孩子确实具有音乐天赋,并且对音乐感兴趣后才能尽力去培养其音乐才能。从小对孩子进行熏陶,可以培养其学习音乐的兴趣和音乐才能,但是如果把自身标准强加到孩子身上,不但不能培养其兴趣和音乐才能,恐怕还会让其产生恐惧的心理。所以家长的音乐素养和教育理念很重要。
4.儿童自身方面
儿童学习音乐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这时家长除了需要耐心的心理辅导,儿童自己的认知和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也很重要。在培养儿童的音乐才能时,注重调动孩子的主观能动性很有必要,教育也应该符合儿童的心理发展规律。
三、家庭音乐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良好的教育环境不仅可以发展儿童的认知能力,对塑造儿童的健全人格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儿童学习音乐主要是激发其学习音乐的兴趣,陶冶情操,提高音乐素质,培养音乐才能。但是,很多家长对儿童学习音乐急于求成的现象较严重,教育方法不科学,教育思想和行为不统一,从而使儿童对学习音乐失去兴趣和自信心,并产生恐惧心理,要么心情很压抑很不情愿地练下去,要么半途而废。
1.家长急于求成的现象较为严重
如今,儿童“考级热”现象也十分普遍。一方面说明家长开始重视儿童的教育了,而另一方面,这种学习音乐的热潮似乎又与真正培养儿童的音乐才能关系不大。现在,我国儿童教育的现状由于诸多原因而存在很多问题,其中家长对孩子学习音乐的目的和教育理念存在的问题尤为严重,这样会给孩子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现今,我们最终是想让儿童学习音乐而不是让他们去考级,也不是让他们会弹几首曲子。学习音乐是为了提高其音乐素质和音乐才能,陶冶情操,使其感受音乐的美。在这种教育理念下,才能让儿童轻松地学习音乐、热爱音乐,从而去享受音乐。
2.家长的教育方法不科学
在教育方面,家长对其本质认识不够,认为技能高就是学习音乐的主要目的。而且家长还存在攀比心理,认为别人家的孩子能学好,我的孩子为什么就不行,心里不服气就对孩子采取强迫的教育方式,学好了是应该的,学不好就数落、批评,甚至打骂孩子。许多家长在儿童学习音乐时没有耐心,一做不到或做不好就采用打骂的方式,这样的教育方式不但打击其积极性,对学习音乐失去了兴趣,变成盲目学习和盲目表演,而且对家长和对学习音乐感觉恐惧和担心,这样不但不能起到教育的作用,久而久之还会对生活中的任何事物都失去信心,更别说是发展音乐才能了。
3.家长的教育思想和行为不统一
家长思想上认为应该好好对孩子进行音乐教育,行动上有时却力不从心,时断时续或者半途而废。当孩子真正遇到问题时,家长为孩子解释三遍以上就发火,把孩子吓哭;或者看到孩子完成不了就放弃了,也达不到学习的效果。这充分体现了对孩子进行音乐教育的过程中家长的教育思想和行为的不统一,这对儿童音乐才能的发展是很不利的。因此,家长应该每天保障其学习音乐的时间,在孩子的教育过程中要有耐心、及时地对孩子进行指导,教孩子正确的学习方法,培养其持之以恒的精神。
四、家庭音乐教育中培养儿童音乐才能的策略
1.运用循序渐进的教育原则
循序渐进的原则是音乐教育的基本原则。家长应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儿童选择相应的学习内容,从易到难,循序渐进,逐步展开。乐器有乐器学习的内在规律,声乐有声乐学习的内在规律,儿童学习钢琴应从最基础的乐谱开始学起,而不是刚开始就学习一些钢琴家的乐谱;儿童学习声乐不宜唱成人的歌曲,要演唱歌词简单、音域不大、节奏欢快、朗朗上口的儿歌。不能急于求成,要注重长远目标,不要太关注短期效应使音乐教育功利化。在学习乐理知识、音乐文化知识、识谱等内容时,要在由易到难、循循善诱的基础上去教育孩子,建立在儿童对音乐感性的基础上去理解。激发其学习音乐的兴趣,让其享受音乐,在音乐中快乐成长。不能为考级急功近利强迫其学习音乐,扼杀其学习音乐的兴趣,应多鼓励少打击,从培养其兴趣和自信心入手,这样才能真正有效地培养其音乐才能。
2.运用科学的教育方法
音乐教育对儿童的影响是自然的、深刻的,而科学的教育方法对其成长更能产生积极主动的影响。教育的目的要建立在提高儿童的艺术素养、整体素质和主观能动性的基础上,不能带有攀比心理和短期目光的功利性目的。否则,只能事与愿违,不但不能提高其艺术素养和音乐才能的发展,而且会使其厌烦学习音乐。因此,科学的教育方法对儿童音乐才能的发展都是非常重要的。
3.运用统一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行为
在教育活动中,家长必须在思想和行为上相统一。如果不统一会让儿童产生投机心理,所以,家长在教育儿童的问题上事先要协商、达成一致,保持思想和行为的统一,才能促进教育的实施,统一的教育思想和行为是儿童良好心理素质的保障,家长应与孩子建立一种互动式教育学习模式,多与孩子交流,使其对家长产生信任感和亲近感,这都有助于其音乐才能的发展。
4.在家庭中为儿童创设音乐欣赏的环境
音乐欣赏对于儿童音乐才能的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欣赏的内容要考虑到其接受能力和需要,应该选择容易被儿童感受、适合儿童的曲目;,选择的音乐作品。因它的音色丰富、音域宽广,多声部的多种组合形式使其具有多变化的特点,更能够引发儿童的自由想象。舞曲、进行曲和摇篮曲都易被儿童理解并伴随动作参与欣赏。
总之,音乐才能的培养对儿童不仅是一种音乐的专门训练,更是一项开发其智力的途径,对其一生都受益匪浅。要培养儿童的音乐才能与家庭教育环境、家长自身素养、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密切相关。无论是家庭音乐教育、学校音乐教育,还是社会音乐教育对儿童的音乐才能都有很大的影响。
浅谈儿童音乐教育影响:儿童音乐教育对性格的影响
摘要:小学音乐教育是培养小学生良好个性品质的教育。通过音乐欣赏、音乐技能的学习和音乐活动的参加,能够培养儿童积极向上、乐观自信、坚强不屈、善于合作等多种性格的养成。良好性格的培养,是音乐新课标的的教育理念之一,更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
关键词:小学音乐教育;性格培养
音乐教育在培养人的感性能力、疏导人的情绪、宣泄人的情感方面具有潜移默化的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性格是一个人比较稳定的对现实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由勤奋、诚实、单纯、勇敢、坚强等构成。小学音乐教育是培养儿童良好个性品质的教育。通过音乐教育使儿童能够欣赏不同的音乐,调节自己的情绪和情感,保持乐观向上的态度和积极的情感。所以说,在小学音乐教育中,要注重对儿童良好性格的培养。
一、音乐教育对小学生性格的积极影响
1.有助于小学生形成自我关注的态度
音乐感受是人的精神性享受的感觉,是人在音乐活动中直观自我、发现自我、肯定自我的过程。儿童从自己的兴趣出发,学习音乐、欣赏音乐、参加音乐活动,是一个主体通过音乐对象对自己的情绪产生体验和评价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对自己的精神世界有所感悟。小学音乐教育以其丰富多样的形式,给儿童营造一种宽松、快乐、自由的氛围,让儿童在音乐中发现自我情感的丰富,继而引导他们关注自己的内心感受,并根据这种内心感受去有所追求,这样一来,儿童就会处于一个不断满足自己的过程中,逐渐形成情绪稳定、积极向上、充满自信的性格。
2.有助于小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习惯
音乐的学习,有其自身的规律和特点,这些规律和特点决定了想学好音乐,绝非是一件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学生有一个认真的态度和良好的习惯。特别是在一些音乐技能的学习中,效果非常明显。例如对钢琴的学习,需要每天坚持练习,需要当众表演,需要全身心的投入。音乐本身就是一个培养儿童良好的学习态度和意志力的过程。在学习音乐论文中所养成的认真的态度和良好习惯,也会向学习中迁移和延伸,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将会促使他们朝着健康、不屈、和高尚的性格方向发展。
3.有助于小学生形成对集体和社会的正确认识
音乐的采用集体授课的形式,特别是一些音乐教学,需要老师和同学、同学和同学的通力合作,它需要互助友爱、齐心协力、相互尊重。音乐游戏、器乐合奏、集体舞、合唱等等都是集体艺术,每个人都要尽自己的较大力量,从大局出发,才能出色的完成任务。在这种集体的音乐活动中,学生领略了集体音乐艺术的魅力,每个人都获得了知识和技能的提升,更为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增强了他们的组织纪律性,培养了他们热爱集体的观念,提高了他们与人交往、合作的能力。这种具有集体荣誉感的团队意识,是当今社会中高素质人才的必备素质之一。而且,许多性格内向,甚至自闭的孩子由于参加音乐艺术实践活动,而逐渐变得开朗、乐观、乐于与人沟通了,自信、热情的微笑表达出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与憧憬。
4.有助于小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让学生正确地对待社会、对待人生,是塑造一个人性格的重要基础,同时也是性格教育的一个核心成分。音乐教育对于人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影响是潜移默化且意义深远的。如《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中“不怕困难、不怕敌人、顽强学习、坚决斗争,向着胜利勇敢前进!”形象生动的歌词,再加上坚定有力的旋律,可极大地鼓舞孩子,促使他们明白生活道路的坎坷与艰辛。学生日积月累地受音乐的感染、熏陶、学习,激发了他们内心的真实情感,从而培养他们坚强的性格。
二、小学音乐教学中培养儿童良好性格的途径
1.在音乐欣赏中培养和完善学生的性格。
欣赏从来都是音乐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欣赏各种中外音乐作品,能够扩大学生的音乐视野,发展他们的想象力,提高学生的感受,培养高尚的情操,促进其良好性格的形成。如《义勇军进行曲》的曲调激昂向上,催人奋进;《歌唱祖国》使学生产生热爱祖国的情感;《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影响学生尊敬老师,懂得是老师洒下辛勤汗水,才使他们茁壮成长;《劳动最光荣》培养学生勤劳的性格特征。器乐曲的欣赏也同样能达到培养目的。如阿炳的《二泉映月》、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都表现出作者顽强不屈的性格及战胜黑暗、追求光明、与命运抗争的信念。这些都教育学生面对困难和挫折应不屈不挠,树立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2.歌唱
因为它不需要任何专门的设备,又有歌词的帮助,儿童很容易参与和理解,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唱歌教学中,孩子们不仅能够听别人演唱,自已也能放声歌唱,这使儿童感到有趣和愉快。同时,歌曲优美、欢快的旋律能给儿童以美的感受。通过学习各种不同内容的歌曲,能够在不同程度上丰富儿童的想象力。还能够培养他们学会正确的呼吸、发声、吐字、表情等一系列唱歌的基本技能,并且能使儿童的发声器官具有一定的控制声音,如控制长、短、强、弱等声音的能力,能培养儿童的意志力。作品中那充满诗情画意的情境,洋溢着对美好未来的憧憬,不仅给学生带来美感,带来教益和鼓舞,更引发了巨大的精神力量。
3.器乐演奏
器乐艺术技能教育能够培养受教者对音乐的多方面的兴趣,调动受教者的学习积极性,满足了受教者自我尊重、自我表现的愿望。持久的器乐学习,可极大程度地培养儿童自制性、坚韧性等性格的意志特征。在器乐教学中,一般选择一、二种乐器作为学习的开始,每个学生人手一件。在增强了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较大程度地带给了孩子们一种体验成功的喜悦。一些喜欢音乐的孩子天生嗓音沙哑或五音不全或动作不协调或身材肥胖,这一些先天条件限制了他们在歌唱、舞蹈韵律方面的发展,这时的器乐学习就解决了他们的难题,给了他们成功体验的机会,也坚定了他们认真学习的信念。
4.音乐活动
一是开展音乐兴趣小组活动。可将爱好声乐、希望能在声乐方面有所提高的学生组成声乐小组;将那些对音乐有浓厚兴趣的学生组成欣赏小组;将有爱好器乐演奏并具有一定演奏基础的学生组成器乐小组等等。各个小组之间要开展积极的交流活动,在活动中锻炼他们的交往能力、集体意识和团队精神。二是定期举办合唱、群舞等集体比赛项目。比如合唱,它要求每个参与者齐心协力,默契配合,既有自我的表现之处,又有整个团队一齐按照作品表演处理的需要。每个人的表现优劣都直接影响着集体效果的表达,使学生们深刻体会到个人和集体之间的关系,从而激励参与者的自尊与自爱,增加集体的凝聚力。三是举办竞赛性音乐活动。竞赛活动本身具有挑战性,会有成败的结局,所以这就要求参与者具有竞争意识。参赛后如果成功便可体验到暂时成功所带来的喜悦。如果失败就要学会如何面对挫折,不断地提高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这些竞争意识对学生良好人格的养成是非常重要的。
综上所述,本文分析了小学音乐教育对小学生性格养成和完善的益处,并提出了在教学中的具体应用和措施。无论是新课程标准的出台,还是素质教育的提倡,最终的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发展,为了学生成为一个兴趣广泛,人格健全的时代新人,所以希望广大小学音乐教师,真正认识到音乐教育的含义,既要重视知识和技能的传授,也要注重对学生性格、意志等综合素质的培养,这才是音乐教育的最终目的。
浅谈儿童音乐教育影响:律动教学对特殊儿童音乐教育的影响
【摘要】音乐教育可以使幼儿体验快乐,培养兴趣,可以促进儿童的身心健康、陶冶儿童的情操以及开启儿童的智力,儿童律动教学,尤其体现出音乐的重要性。特殊儿童也不例外,特殊儿童的音乐教育历来是我国特殊教育与音乐教育中比较薄弱的环节。本文从特殊儿童音乐教育的现状出发,主要论述了律动教学对特殊儿童音乐教育的影响进行了探讨。
【关键字】律动教学;特殊儿童;音乐教育
音乐是和人的生命关系最为紧密的一种艺术形式,它给人们带来美感和幸福,它是一种寄托了人们情感的艺术语言。音乐教育可以让儿童体验欢乐,培养兴趣,对儿童的身心健康和智力开发以及陶冶情操都有着重要的作用。特殊儿童是指“在智力、感官、情绪、身体、行为或沟通能力上与正常儿童有显著差异的各类儿童”。正常儿童可以通过老师正常的教学方式来学习知识,如教师的讲解、板书,而特殊儿童,众所周知,他们不能通过这样的讲解和板书来学习知识,所以,教师必须通过其他手段和方法促进特殊儿童的学习发展[1]。
一、特殊儿童教育现状
国家宪法规定:“政府和社会帮助安排盲、聋、哑和其他残疾公民的劳动、生活和教育”。可见对特殊儿童的特殊教育,也是全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残疾人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特殊儿童人数多达300多万,其中部分人已经在接受特殊教育的学习。国家针对这些特殊儿童特别设置了各类学校,如人们所熟知的盲聋哑学校,另还有弱智儿童班等这类小众特殊班级。如今,让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拥有人权已经成为现代文明社会的基本共识,而教育则是残疾人通往享有平等人权的必经之路。但是,由于我国特殊儿童的数量较多,并且大部分分布在经济落后、交通不便的广大农村地区,创立一所特殊儿童的教育学校投资又大,所以针对特殊教育的学校数量并不多,规模也不大,而且主要集中在大中型城市,所以,依据这些国情,推广特殊儿童义务教育的任务迫在眉睫。
二、律动教学的音乐教育
瑞士音乐家达尔克罗兹认为“音乐本身离不开律动”,而律动可以说本身就是人的运动。若将人体作为乐器,人的各种形体动作、体态、姿势等,就是使抽象的音乐情感得以表达。儿童通过这样的表达,可以更直观地领略音乐,进而培养儿童的音乐节奏感、身体协调能力[2]。这就是“体态律动学”教学观点。达尔克罗兹音乐教学体系包括三方面:体态律动、视唱练耳、即兴训练。体态律动主要是通过借助节奏引起大脑与身体迅速规律的交流;视唱练耳是为了训练儿童的内心听觉和鼓励儿童表达自我情感。律动是身体随着音乐的节奏进行有规律协调的动作。律动教学法主要有以下几类方法:
(一)游戏方法。在游戏中将音乐元素贯穿其中,使学生边玩游戏边体验音乐,在充满趣味的游戏中,让音乐的节奏、音调的变化自然而然灌输给儿童,在游戏的过程中有效的激发学生的综合能力。教师在选择和设计游戏时,要注意游戏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让学生能在一个轻松快乐的氛围下,感受到音乐的律动和美丽,打开心扉,更愿意去了解外界的事务。例如:“找朋友”游戏。随着音乐的节奏,学生欢快地跳动,当听到“找到一个好朋友”的时候,他随即拉住一个小伙伴,开心地做出“敬个礼,握握手,你是我的好朋友”的动作。教师在弹奏歌曲的时候,由于面对的是一群特殊儿童,所以节奏不宜过快,在学生们找伙伴时,可以减慢速度或者谈一段其他的儿歌,给儿童们一定的时间寻找好朋友。这个游戏同时也加强了小伙伴们之间的交流,两全其美。
(二)示范模仿的方法。教师根据音乐的类型和节奏自己先设计一套动作或舞蹈,然后再在学生面前演示,让学生随之模仿,并且引导学生自己去改编、去创造这些动作[3]。教师需要注意的是,让学生模仿只是示范的作用,并不是局限儿童的想象力。
(三)引发律动的方法。“生命在于运动”,日常生活中,可以引发人们进行律动的事物有很多。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发现这些微小的细节,日积月累,学生们自然就丰富了对音乐、对节奏、对律动的感知能力。
三、律动教学对音乐教育的影响
特殊儿童通过提高音乐的感受力来学习音乐,通过具体的音乐提高对音乐的感受力,通过这样的学习方式,达到分清音的高低、曲调长短、节奏强弱[4]。达尔克洛兹认为:“音乐本身就是以听觉为基础的,音乐教育应立足于听”,因此,音乐教学应该以律动教学为主线,而倾听音乐则是律动教学的基本途径。特殊儿童倾听着音乐,拍拍手、跺跺脚、点点头,这一系列的表演,不仅使儿童的身体得到了锻炼,还能帮助特殊儿童去掌握音乐的节奏、韵律,并启蒙他们的音乐思想,培养音乐审美力,让他们全身心的置身于音乐的世界中。音乐教育不仅仅发挥着它的本体作用,更具有意义的是,它使特殊儿童得到情感上的体验,对特殊儿童具有一定的治疗和康复作用。
结束语
音乐是抽象的艺术,根据音乐的这种特性,教师恰好能运用这点对特殊儿童进行音乐教学,解决教学中沟通障碍的难题。音乐律动是他们最喜欢的课程。教师通过音乐与律动和特殊儿童交流,在充满童趣的音乐中,培养他们像正常儿童那样合作、反应能力、身体协调能力、情感表达能力,从而提高特殊儿童智力的发展。在这种愉快的氛围中,潜移默化的感染学生的情绪。故此,国家应该加大对这些特殊儿童的教育力度,使他们的身心能跟正常儿童一样健康发展。
作者:郑业秀 单位:清远市特殊教育学校
浅谈儿童音乐教育影响:多彩光谱项目带给学前儿童音乐教育影响
多彩光谱项目(Projectspectrum)是美国图佛兹大学费尔德曼教授伊eldman.D)和哈佛大学加德纳教授(Gardner.H)根据美国的文化背景,以其非普遍性发展理论口heTheo叮ofNonunivers公De-velopment)和多元智能理论外eTheo仔ofMultipleIntelligences)为基础,开发的一种适合儿童个性发展的学习和评价项目。它认为人的智力、潜能是多样的,并将其比作光谱上的各种色调,由此得名。它的实施在美国产生了广泛影响,对儿童音乐教育也作出了重大贡献。目前我国教育改革正进行,研究多彩光谱项目及其指导思想,汲取先进经验,将推动我国音乐教育乃至整个学前教育的发展。
一、理论基础
费尔德曼的非普遍性发展理论扩展了以往发展心理学的认知发展观,强调在研究儿童发展中的普遍性问题的同时,应特别重视研究儿童发展中的非普遍性问题。普遍性领域的发展是人人都可以达到的,而在非普遍性领域,就并非人人都能达到相同的发展,因为这需要个体特殊的条件和持续的外部支持(如教育)。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改变了传统的智力观念,指出智力是“在某种社会或文化环境的价值标准下,个体用以解决问题、生产和创造成果所需的能力。”他认为,“人的智力是彼此相互独立、以多元方式存在的一组智力”,Il]共有七种或更多,其中最主要的是语言智能(un,istieIntelli罗nee)、逻辑一数理智能(肠gieal一mathematiealIntelli-罗nee)、空间智能(SpatialIntelli罗nee)、身体一动觉智能(Bodily一kinesthetieInrelli罗nee)、音乐智能(MusiealIntelli罗nee)、内省智能ontrapersonalIn-telligenee)、人际交往智能(InterPersonalIntelli-gence)。音乐智能是一种独特的智能。
非普遍性发展理论和多元智能理论为音乐教育提供了新的视角:及时,非普遍性发展理论“帮助教师在更广阔的范围内,更多样化地观察、了解儿童的智能结构特征和强项,如对在音乐方面有特长的儿童提供个别化的教育方案打下基础。”【噪二,多元智能理论以一视同仁的方式看待“七智”,把长期以来相对不受重视的音乐教育提到应有的位置,而不仅仅是以往所认为的那种以语言和数理逻辑能力为核心的智力。第三,多种智力是相对独立的,但不是孤立的,“几乎每一种文化角色或任何尖端产品的产生都需要各种智能和技能的结合。”因此,音乐教育需要综合运用学生的各种智力,而学生其他方面的发展也离不开音乐智能的辅助。第四,加德纳认为,创造力是智力的核心,智力发展离不开创造力的发展。在音乐活动中,创造力的培养同样被摆在重要位置。因此,音乐教育中,不能只是知识、技能的训练和灌输的模式化教学,还应注重审美和创作能力的培养,让孩子学会“艺术的生活”。
以非普遍性发展理论和多元智能理论为基础的多彩光谱项目研究始于1984年,分别从多元智能的各个领域出发,给学前和小学低年级儿童开发了一套新的课程和评价方法,并根据儿童的兴趣和特点调整课程和活动设计。在多年的实践中,多彩光谱项目被广泛应用,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发生了重大变化。
二、多彩光谱项目中的音乐活动
多彩光谱项目按多元智能理论把智能分为八个领域,根据八个领域的不同特点设计了不同的学习和评价活动。在音乐领域中,多彩光谱同样提出了详细的设计方案。现从目标、内容、手段、评价等方面对多彩光谱中的音乐活动作简要阐述。
(一)明确的目标
多彩光谱项目认为,学校音乐活动的目标在于培养三种能力—演奏、音乐感知、作曲,这三种能力是决定成功的“关键能力”。
1.音乐感知:包括培养“对音乐变化的敏锐性”、“对速度和节奏类型的敏锐性”、“分辨音高”、“辨认音乐及音乐家的风格”、“辨认不同的乐器和声音”。
2.音乐演奏、演唱:‘能保持的音高”、“能保持的速度和节奏”、“演唱和演奏乐器时富有表现力”、“能再认和再现歌曲或其他音乐作品的音乐特性”。
3.音乐创作:“创造出有开端、高潮、结尾的音乐作品”、“创造简单的记谱体系”。l3]
(二)丰富的学习内容
根据以上目标,多彩光谱项目设计了相应的学习内容:音乐感知方面,有“音筒配对”、“‘画’音乐”、“探究乐器的音乐”等;演奏音乐方面,有“梳子和纸雷”、“韵律诗”、“五音阶合奏”等;作曲方面,有记谱、节奏型、为电影配乐等。还有一个特别的项目—“带回家的活动”,有“我听到火车开来的声音”、“家庭音乐”等内容。I4J
(三)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途径
为适应不同儿童的不同兴趣、需要和发展水平,多彩光谱项目探索出多种音乐教学手段:
1.个别式教育。这种教育方式注重幼儿在音乐方面的个别差异,要求教师了解每一位学生,提供适其所需的教材、教法、评价,促进其音乐智能的提升。
2.“搭建桥梁”。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智能强项,而多元智力之问虽是相互独立的,但并不彼此孤立。因此,可以建立儿童智能强项与其他学科领域之问的联系,以强项带动弱项。这样,我们首先要找出儿童的智能强项;然后,一方面进一步发展其智能强项,另一方面“搭建桥梁”,即“利用儿童在其强项领域的经验,引导他进人其他广泛的学习活动中”。l习例如,可以利用儿童对节奏的敏感性,使其在跟随音乐的运动中锻炼身体。而目_,这不是单方向的,如果一个儿童的强项在其他领域,就可以通过那个领域的成功体验“搭建桥梁”,使其进人音乐领域的学习。
3.“带回家的活动”。它强调儿童与家长共享有关儿童智能强项的信息和培养的方法,提出一起活动的建议。如“家庭音乐”这个活动,让孩子对自己家里和别人家里的各类歌曲进行收集和比较,学习和感受各类音乐,可拓展孩子的知识和兴趣。
另外,在活动方式上,多彩光谱项目既有自由游戏,又有结构性活动;既有儿童为主的小组活动、大组活动,又有教师指导的小组活动、大组活动等。
(四)客观的评价活动
1.两个评佑方面—创作性刚量、感知测量根据所要求的“关键能力”,多彩光谱项目进行相应的“关键能力鉴别”。创作性测量利用专门设计的活动深人考察,更地挖掘儿童音乐创作中所需的各种能力。活动分两个时段进行:及时时段,先获得对儿童的总体印象,再对其表演逐乐句地评价,寻找其音乐智能的个别差异;第二时段,专门针对音乐智能强项的儿童进行,进一步发现其潜能。感知测量通过音乐感知活动进行,旨在评价儿童辨别音乐差异的能力,分为五个部分:“歌曲识别”、“错误识别”、“敲击匹配”、“听音匹配”、“自由敲击”。‘“以上测量都使用观察表及录音,以便评价更客观。
2.多彩光谱文件夹
多彩光谱项目为每个儿童创制一个文件夹或档案袋,里面可以装有关于这个儿童的各方面信息。而对于音乐活动,我们可以收集关于这个儿童的录音带、录像带、音乐活动的照片、作品以及教师记录等,帮助教师了解孩子的智能强项,有效地对孩子进行评价。
多彩光谱项目在儿童学习及评价方面,都体现出与以往学习、评价不同的特点。正是由于这种独到之处,它给美国教育带来了活力,为音乐教育提供了不少启示。它在美国已经取得了很大成功,也被广泛应用于世界范围幼儿园的教学与评价。
三、多彩光谱项目对我国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启示
(一)必须更新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目标和学习内容
每一种教育成功与否取决于它所确定的目标是否适合儿童并最终得以实现。《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幼儿园工作规程》的实施,幼教改革的进行,推动了我国幼教事业的发展。然而,在实际中存在一些问题:反复批判“过分强调技能技巧”,却导致部分教师忽视儿童知识技能的学习,走向另一极端;一直呼吁激发幼儿的创造性,却往往进行单纯的模仿和训练—“所谓创造,只能停留在说的层面上”。原因很多,但我们必须达成共识,即教育目标应当更加明确具体,学习内容必须适应教育目标。明确具体的目标才能使教师在音乐教育中有的放矢,避免误解;相应的丰富的学习内容才能使教育目标得以实现。多彩光谱项目明确制定了感知、演奏(唱)、创作方面的目标,并依此设计相应的培养感知、演奏(唱)、创作能力的教学内容,努力将目标落到实处。它不仅立足于当前,更立足于每一位孩子的长远发展,进行切实有效的音乐教育。我们有必要为孩子今后学习、欣赏音乐创造必要条件,使音乐不再是少数人的专利。因此,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目标和学习内容的更新尤为重要。
(二)应丰富音乐教育手段和途径
在教学手段方面,多彩光谱项目也体现出自己的特色,具体表现在“搭建桥梁”、“带回家的活动”以及录音机、录音带的使用等方面。
“搭建桥梁”实际上就是建立儿童智能强项的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问的关系,以至各学科之间可以互相促进,用强项带动弱项。我国目前的教育方式往往能够找出智能强项,但在用强项带动弱项方面做得不够。这也是“学科化”带来的不良后果—“学科之问壁垒森严,缺乏有机联系,把儿童心智结构分割成许多支离破碎的部分,不能融合和迁移,不仅艺术、科学、社会几大领域存在分裂,即使是艺术学科门类之间(美术、音乐、文学等),艺术学科结构之问(美学、艺术史、艺术批评、艺术创作)也存在难以弥合的鸿沟。”171现在,新大纲强调“各领域内容相互渗透”。2002年6月18日,世界学前教育组织(OMEP)中国委员会与南京师范大学联合主办的“今日之儿童艺术教育”国际研讨会也大力呼吁“学科生态”,要使“不同学科之问互生互补、相互融合、平衡和谐”。‘8J而如果要达到“相互渗透”,实现“学科生态”,我们可以“搭建桥梁”:一方面,看到“音乐教育对多元智能发展的重要性”;另一方面,“通过多学科的结合促进音乐智能的发展”。l9]在课程设计中,同样可以把多种智力领域和不同学科教学相结合,设计发展学生多方面智力的综合课程,以利于学生从智力强项出发,带动弱项发展,使学生能够较好地运用并发展自己的每一种智力。
“带回家的活动”其实是一种家园联系,但却是多彩光谱项目的特色。家园联系虽是我国幼儿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目前在音乐教学中利用家长的力量却少之又少。多彩光谱项目的这种作法,使家庭、学校共同担负起对孩子进行音乐教育和音乐熏陶的责任。音乐是家庭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将音乐教育带回家,会使学习更丰富。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唱从幼儿园带回的歌,跳在幼儿园里学会的舞,有利于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幼儿园多开展“带回家的活动”,不仅对促进幼儿园教学、更对提高孩子的音乐修养大有裨益。
我国传统的音乐教育方式通常是教师示范、学生模仿。这种教育方式存在很大的局限。音乐是感性的,在很大程度上要靠学习音乐的人自己去体会与感悟。而教师示范、学生模仿的教育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会限制学生想像力的发挥。选择多种音乐风格的唱片放给孩子听,让孩子自己去体验每种音乐的情境,大胆地想像,将促进孩子音乐能力的发展。“画”音乐这个活动,就是极好的·从欣赏到想像、让孩子去体验的例子。
(三)应探索更佳的评价
我国传统的音乐教育评估面单一,以儿童在某一方面达到什么程度来衡量音乐教育质量的高低,单纯重视表现或音乐活动技能或音乐活动结果。它忽视儿童综合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的评估,也不能体现对艺术的兴趣和欣赏水平提高的要求,评估十分片面。多彩光谱项目倡导从多方面评价儿童的学习,也注重音乐创造、感知方面的评价。它的评价理念是“尽量扩展儿童智能概念的范围,提供一个在广阔领域内评价智能的实用技术,改变那种不考虑人所处的环境和文化,总是孤立地与人所从事的实际社会活动相分离地进行评价的方法”,〔’oJ为我国学前音乐教育评价提供了有力的参照。
一种评价手段如果合适,将大大提高评价的信度和效度。设置多彩光谱文件夹,注重对孩子的形成性评价,模糊了课程和评价的界限。评价在音乐学习过程中不知不觉地进行,评价的结果也更加真实客观。录音带和录音机的使用也提高了评价的效度。例如,在唱歌活动中将儿童唱的歌录下,不仅减轻了评价过程中的负担,还可以为活动之后进行评价提供依据。
评价是为找到智能强项,为个别教育做准备,而非为评价而评价,更不是为了鉴别音乐天才或音乐低能儿。多彩光谱项目的评价做法理清了评价的观念,为因材施教做准备,同样值得借鉴。
(四)要摆正音乐教育在整个学前儿童教育中的位置
我国传统教育比较多地重视所谓的语言智能和逻辑一数理智能,而对其他的各种智能(包括音乐智能)很少涉及。教育被简单等同于智育,智育又被简单等同于以语言和数理逻辑为核心的能力培养。这种做法压抑了孩子多方面智力的发展,埋没了许多孩子在音乐方面的天赋。“音乐教育与其他教育形式协同发展,才能真正达到智力开发的目的。”’]多彩光谱项目摆正了音乐教育在整个学前儿童教育中的位置,认为音乐智能和其他各种智能的地位是同等重要的,应该一视同仁地对待,促进了各领域内容的协调。
多彩光谱项目的学习与评价为我们探索更佳的学习和评价手段提供了许多可资借鉴之处。但不论使用怎样的学习和评价方式,关键是要符合我国儿童所处的文化环境和学习特点。
音乐是人类的需要,是欢乐的源泉。音乐使人学会体验,更懂得创造。要想牢牢把握这份宝贵的人类遗产,我们必须把它传授给我们的后代。而学前期是幼儿音乐智能发展和学习音乐的关键期。在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改革广泛进行的今天,我们势必要去探索更加适合幼儿的音乐教育方式,使幼儿从小就更好地接受音乐的熏陶,使音乐不再是少数人的专利,让每个人都能理解音乐。如果能将多彩光谱项目的一些好的经验、成果运用到音乐教育中去,重新审视我国学前儿童音乐教育,必将有助于音乐教育的发展。而音乐教育的发展又将为学前儿童的整体教育做出贡献,最终促进人的发展。
浅谈儿童音乐教育影响:陈鹤琴教育观对儿童音乐教育影响
一、陈鹤琴儿童音乐教育思想的内涵
(一)喜欢音乐是儿童的天性,音乐是儿童生活的灵魂
陈鹤琴先生认为喜欢音乐是儿童的天性,是儿童生来就喜欢的;并且儿童具有接受音乐教育的能力,音乐教育是儿童所自觉要求和接受的。他通过观察发现,孩子出生后不久,音乐就易于让他入睡,并喜欢听各种优美的声音。幼儿园的孩子,对于音乐的需求和能力更进一步,不仅可以欣赏,还可以用各种方式进行表现。同时,他反对把音乐作为一种特权,他认为儿童喜欢音乐的天性,是不分国家、种族和性别的,音乐应该成为全人类享有的一种权利,幼儿也应该享有,并有能力享有这一权利。而且,音乐教育的关键期就在于学前阶段。因此,音乐教育应从儿童开始,幼儿园应特别重视音乐课程。在音乐教育实践过程中,陈先生非常注意环境对儿童喜欢音乐天性的熏陶、培养和激发。他认为儿童虽然具有音乐的天性,如果没有适合他们音乐教育的环境,他们的音乐能力也不会得到发展。他进一步指出,儿童音乐教育的环境是整合的,成体系的,需要幼儿园、家庭和社区共同的参与,不是任何一方可以单独承担的。只要为儿童创设适合的、多方位的音乐环境,特别是家庭日常生活中音乐环境的创设,就会不知不觉中培养了儿童音乐的兴趣、欣赏能力和表现力。
(二)反对单纯音乐技能培养,主张“从内心而歌”用音乐陶冶儿童的性情
陈鹤琴先生反对把音乐教育技能化的倾向,指出儿童音乐教育是一种“从内心而歌的精神活动”,更应该注重的是它的审美价值。他说“:从前的艺术教育太注重技能,现在的艺术教育是要注意儿童的个性、儿童的天真、儿童的创作。“”我们中国应采取这种创造性的新精神来改进陈腐、呆板的‘艺术’教育。”[1][p.86-90]所以,儿童唱歌应以反映精神面貌为主,不能偏重于演唱技术的教学。满足儿童唱歌的欲望、陶冶良好的情操是及时要务,培养技能是其次的。陈鹤琴先生对于音乐的情感陶冶作用有着深刻的认识。他指出音乐的真正价值在于人和音乐交融,由音乐的节奏、旋律之美,引起身体和精神的共鸣,净化人的心灵,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因此,要用音乐来陶冶儿童性情,“使儿童的性情通过音乐的洗练,而达到至精至纯的陶冶,以至于引导儿童以快乐的精神来创造自己的生活。”[2][p.401]陈鹤琴先生提倡用音乐激发人们团结一致、爱国向上的精神,非常注意发挥音乐对儿童良好品德与人格的培育作用。而当时的社会现状是国人甚至连国歌也不能普遍地会唱,更谈不上个人的情感、团体的精神的激发和表现。所以,他主张为培养儿童良好的品德,唤起民众爱国的精神,就必须特别注重音乐教育。为此,陈先生亲自为儿童和幼师的学生创作歌曲,用歌曲的形式对学生们进行良好品德的熏陶,鼓励学生为建设新国家的理想而努力学习。
(三)使儿童生活音乐化,儿童音乐教育生活化、综合化
陈鹤琴先生批判当时幼儿园音乐教学与生活脱节的现象,反对把音乐教育仅仅作为课堂内的唱歌或舞台上的表演。他主张要寓音乐教育于儿童生活之中,让儿童生活音乐化。他说“:大凡健康的儿童,无论游戏、走路或是休息,都本能地爱唱着歌,表现出音乐的律动。因此,我认为儿童的生活离不开音乐”,[3][p.345]同时“我们要凭着音乐的生气和兴味,渗透到儿童的生活里面,使儿童无论在工作、游戏或劳动的时候,都能有意志统一、行动合拍、精神愉快的表现,使儿童生活音乐化。”[4][p.401]陈鹤琴先生认为儿童的生活是整个的,他设计了“整个教学法”,把各科围绕儿童生活整合在一起;在教育过程中,不仅各科不能分,就连科目和儿童也是不分的。他主张把儿童应该学的东西整个地、有系统地去教给儿童;提出儿童教育内容要有机结合的主张;提倡实施综合化、整合化的教育;反对“四分五裂”、“杂乱无章”的分科教学;提出音乐教育要与其他各门学科相结合,把音乐教育融入各领域、科目的教学之中,形成音乐教育的系统。同时,不能只是学校的音乐课上有音乐,还应将音乐教育与家庭、社会、学校的生活相融合,使儿童生活在音乐之中。
(四)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儿童音乐教育“中国化”
陶行知先生批判当时幼稚教育有三种病:“外国病、花钱病、富贵病”。陈鹤琴先生对陶先生的批判非常赞同,主张儿童音乐教育要适应中国国情,要走民族化之路,要重视民族音乐的价值,不可盲目崇洋。他说“:现在中国所有的幼稚园差不多都是美国式的。幼稚生听的故事,唱的歌曲,玩的玩具,用的教材,也有许多是从美国来的。就连教法都不能逃出美国的范围。中国和美国文化背景、环境均不相等,他们视为好的东西,对中国未必合适。”[5][p.75]陈先生提出办园要适合国情,鼓励儿童音乐教育要有中国特色,主张运用民族乐器,如琵琶、笙、箫、古琴、鼓、磬、钵等,这些既易于获得,又便宜,对儿童的教育具有与西洋乐器一样的价值。陈先生在教育实践中,积极创作和改编儿童歌曲,运用民族乐器进行儿童音乐教育,努力对当时儿童音乐教育进行“中国化”“本土化”的改造。
二、陈鹤琴儿童音乐教育思想的启示
(一)儿童音乐教育应树立“以儿童为中心”的儿童观
从幼儿教育机构正式成立之日,“儿童中心”就成为儿童教育工作者遵循的准则,欧洲的新教育和美国的进步教育都提倡人性的自由平等,特别是杜威更是明确提出“儿童中心”的理念,被称为“教育上哥白尼式的变革”,陈鹤琴先生秉承杜威的先进理念,提出培养“人”的教育目标。时至今日,儿童音乐教育实践中仍存在着不从儿童出发,重“技”轻“人”的现象。按照陈先生的音乐教育思想,我们应该做到:
1.让儿童都能享受音乐的快乐
音乐是每个儿童所喜欢的,但并不是所有儿童都喜欢上音乐课,也不是每个儿童都能在音乐中获得乐趣,原因是传统音乐教育过于“功利”,只关注几个的“小音乐家”,不能顾及全体儿童特别是音乐技能发展较慢的儿童,音乐教育变成了少数人的特权和优势,成了许多儿童的痛苦和失落。因此,在进行儿童音乐教育时,我们不应过于注重音乐技能的培养,也不能只关注少数音乐特长儿童,而应让每个儿童生活在音乐之中,享受带 来的快乐,享受生活的乐趣。应做到不论儿童音乐能力的高低,不论儿童声音是否优美,让每个儿童都能体验音乐的美和生命的价值。
2.让儿童音乐教育动起来
陈鹤琴先生把儿童心理突出的特征描述为“好动心、模仿心、好奇心和游戏心”,把“做”作为教和学的中心,认为教学要围绕“做”展开,认为“做这个教学原则,是教学的基本原则,一切的学习,不论是肌肉的,不论是感觉的,不论是神经的,都要靠做。”[6][p.68]因此,在儿童音乐教学中,应该把音乐转变为儿童表演、游戏的形式,而且应该让儿童自由表现,因为儿童有“一百种语言”,每个儿童都有自己独特表现情感的方式。比如,在音乐响起时,我们可以让儿童站起来自由的按照旋律、节奏跳舞、表演,可以让幼儿根据音乐的体验去模仿动物、做游戏、讲故事、绘画等等。既能促进儿童对音乐的体验、欣赏和理解,发展儿童的音乐能力;又能促进儿童身体协调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
3.儿童音乐教育游戏化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要求“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的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而游戏是儿童所喜欢的,儿童生活在一定意义上就是游戏,用游戏的方法进行儿童音乐教育,易于受到良好的效果。兴趣是好的老师,只要是孩子喜欢的,他就会很快的去认知、体验和探索,就会积极学习。儿童感知动作思维占优势,但凡能成为其动作操作对象的物体,他会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儿童音乐教学要溶入游戏,让儿童在做中学、玩中学,在快乐中获得有益身心发展的经验。在实际教学中,可以从内容上把儿歌故事化,让儿童去表演;也可把儿歌学习形式游戏化,让儿童在玩中学,不知不觉中获得发展。
4.儿童音乐教育要适合儿童的需要和特点
陈鹤琴先生提出了“幼稚园要有幼稚园的歌曲,要有幼稚园的节奏”[7][p.290]儿童有自己独特的特点和需要,儿童音乐教学中,从形式到内容、从方法到环境都应适合儿童。从内容讲,儿童音乐教育应选择适合儿童的音乐,选择旋律优美、节奏欢快、内容简单便于儿童掌握的儿歌;从形式讲,可以用团体教学的形式面向全体,但也要顾及每个儿童的特点采用小组教学或个别辅导,同时应提供各种玩具、道具帮助儿童体验和表现音乐。从方法上讲,儿童音乐教学应从音乐的整体入手,应儿童完整的欣赏和感受音乐的旋律、节奏和情感,切不可为了记忆歌词把一首优美的音乐分割的“四分五裂、支离破碎”,违背儿童整体认知的特点和音乐自身的规律;从环境来讲,要选择品质的光盘磁带,创设渲染音乐情感的物质环境,更为重要的是应为儿童创设轻松的心理氛围,尊重每个儿童的想法和创造,让儿童沉浸在音乐之中。同时,教师还要考虑儿童的接受能力,循序渐进,因材施教;也可以让儿童教儿童,相互促进。
5.儿童音乐教育加强“情育”,促进儿童“发展”
情商在现代社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音乐是一种情感的艺术,音乐教育是一种“情育”,它对人类的情感起着陶冶、净化、启迪、培育的作用[8]。因而,我们要利用音乐教育的“情育”功能,培养儿童的情商,促进儿童和谐发展。着名音乐家冼星海说:“音乐是人生较大的快乐,是生活的一股清泉,音乐是陶冶性情的熔炉。”[9]学前儿童遵从“唯乐原则”,以无意注意为主,只有儿童感兴趣的东西,他才愿意探索,才能全身心的投入。因而应充分运用音乐对儿童情感的陶冶作用,让儿童在音乐教育中学会体验美、欣赏美和表现美,激发儿童的良好情感和积极态度。同时,创新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永不衰竭的动力,儿童期是想象力、创造力发展迅速的时期,可以利用音乐教学激发儿童的想象,创造性的去演绎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学会和其他儿童合作、分享。
(二)儿童音乐教育应树立“回归生活”的课程观
1.儿童音乐浸润于一日生活
音乐本来就源于生活,从生活中创造而生,让枯竭冷漠的儿童艺术教育回归到儿童真实、鲜活、丰富的生活中去,这既是儿童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也是儿童作为一个生命体应该享受的权利。[10]我们要把音乐融入儿童的一日生活:早上让孩子听着熟悉、激昂的音乐入园,幼儿很快就能进入幼儿园的活动氛围,激起幼儿愉快的情感和探索的愿望,高高兴兴的开始24小时的幼儿园生活;餐点听着舒缓、优美的音乐,营造一个温馨的进餐环境,优美的旋律能使幼儿安静下来,增加食欲,有助于细化吸收;伴着抒情、缓慢的摇篮曲午睡,让幼儿回味到母亲的爱和温暖,幸福自然入梦;利用音乐引导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可使幼儿不知不觉的形成习惯。
2.儿童音乐教育与各领域教学相融合
《纲要》指出“各个领域的内容互相渗透,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音乐教育作为艺术领域的重要内容,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与美术、文学等其他艺术形式相融合,还要与健康、语言、社会、科学等领域相融合,形成合力促进儿童发展。一方面,各领域可以利用音乐这种儿童喜爱的形式进行教学,例如可以利用音乐促进儿童运动的兴趣、缓解儿童的紧张,也可以利用配乐进行声情并茂的语言教学,还可以把音乐作为背景,协助各领域教学的需要。另一方,音乐教育要自然的融入语言、科学等知识,促进儿童身体运动能力的发展,培养儿童的良好的情感体验和社会情感,与其他领域共同促进儿童发展。
3.儿童音乐教育做到家、园、社会相统一
儿童音乐教育不单是儿童教育机构所能单独承担的,音乐教育要融入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要使家庭音乐、学校音乐、社会音乐融为一炉,而使儿童整个生活达于音乐的境界。”[11][p.402]这样,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就融为一体,使儿童就能时时、处处都沉浸在音乐的熏陶之中,欣赏到音乐的美,体验到音乐带来的乐趣,在各种场合自由表达自己的音乐感受。
(三)儿童音乐教育应树立“民族化、本土化”的价值观
1.儿童音乐教育的民族化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作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音乐教育,如果不扎根于民族文化土壤,就谈不上继承、弘扬和发展,更谈不上走向世界立于世界之巅。因此,儿童音乐教育“应将我国各民族的传统音乐作为音乐课重要的教学内容,通过学习民族音乐,使学生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增强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操。”[12]现在,我国引进了许多国外着名的儿童音乐教育模式,如德国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匈牙利科达伊音乐教学法、美国综合音感教学法和日本的铃木音乐教育体系等,也有许多儿童音乐教学演唱国外的歌曲、使用国外的乐器,当然在世界多元化、一体化的今天,在一定程度上来说这是无可厚非的,甚至对我国儿童音乐教育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任何一种教育模式、歌曲都有它产生的历史背景和文化背景,在国外好的东西不一定适合我们;再有,作为儿童阶段的音乐教育应以普及教育、情感陶冶为主,应该使儿童音乐教育成为弘扬民族文化的最强音。因此,这些国外乐器、歌曲甚至教学形式的引进,必须立足于我们本国文化基础上,进行本土化的改造。
2.儿童音乐教育的本土化
我国地源辽阔、民族众多,文化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各地都有自己本地的文化特色和音乐传统形式,这些都是进行儿童音乐教育的宝贵资源,音乐教育也必须顾及这些因素。例如,在有的地方戏剧盛行,儿童可以较容易获得戏剧的熏陶;而有的地方音乐传统悠久、风格鲜明;有的地方音乐教育开展较好,有许多高雅音乐的欣赏机会。因此,我们应充分发挥地方儿童音乐教育资源,更好地、更有特色地开展儿童音乐教育。
总之,陈鹤琴先生儿童音乐教育思想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依然具有教高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在儿童音乐教育多元化和迅猛发展的今天,我们不仅要深入研究、学习和实践陈先生的儿童音乐教育思想,更要不断创新、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