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分析高校音乐教育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篇分析高校音乐教育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分析高校音乐教育

分析高校音乐教育:谈高校音乐教育中的民族音乐

1.大学音乐教育的现状

我们在大学的校园里常能看到戴耳麦、背吉他的大学生,毋庸置疑他们嘴里哼的,耳里听的几乎都是港台、外国流行音乐或是网络歌曲,很少见到有热爱民族音乐的。对流行音乐的偏爱和对民族音乐的冷漠在不同的高校都是存在的。江西师范大学曾经对在校学生进行一次音乐知识的问卷调查统计,394人中有354人爱好音乐,占总受调查人数的90%左右。其中,只有191人识简谱,14人识五线谱。在受调查者写出的177首最喜欢的歌曲中通俗歌曲多达139人,占78.53%。这些数字表明,绝大多数大学生是喜欢音乐的,但基本局限于通俗音乐,只有极少数大学生懂得基本乐理知识和音乐常识,古典音乐更是知之甚少了[2]。学生们对音乐的理解往往会转移成对歌手的追捧,甚至从衣着形象,行为举止模仿歌星本人,似乎很新潮时尚,然而很多歌手的素质、德行是让人大皱眉头的,“艳照门”等各种“门”事件层出不穷,道德败坏造成的堕落不能不让教育者深思。这反映我国高校的音乐艺术教育基础还比较薄弱,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着音乐知识贫乏,理解和鉴赏音乐的能力比较差的现实情况,音乐会在潜移默化中塑造一个人的人格,形成科学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而一代人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会对社会甚至世界走向产生重大影响。如何用优美、动听、健康、积极的音乐教育学生,是音乐教育研究的课题。

2.民族音乐的德育功能

德育是把一定社会的思想现象、政治准则和道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动。它包括思想、政治、法纪、道德等品质的教育。对受教育者培养的目的是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认清真、善、美和假、恶、丑,充分发挥个体的积极性,正确处理个体之间及个人与集体和社会整体的关系[3]。从德育的目的可以看出,只有对真、善、美有正确的认识和把握,人们才会精神正直,心灵纯洁,情感和信念端正,才能为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打下基础。从古至今音乐对人的德育教化功能就一直为社会所重视。我国古代周朝“礼乐治天下”,而周朝又是我国历史上封建王朝中存在最久的朝代。这充分说明礼乐能够正人心,行教化,从而天下大治。春秋时期的教育家孔子主张对人的教育要“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战国时期的儒家学者荀子在《乐论》中曾说:“乐者圣人之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故先王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近代音乐理论家王光祈十分强调音乐的社会作用,认为用音乐可以唤起中华民族的根本思想和完成文化复兴运动。冼星海曾说过:“音乐,是人生较大的快乐;音乐,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音乐是陶冶性情的熔炉。”这充分说明了音乐的德育功能。音乐是心灵的表现,是主观的创造,并具有改善人类心灵的功能。音乐在表达情感的同时具有思想性、精神性。音乐是一门情感艺术,它既能细腻地反映人的情感又善于激发人的感情,每个音乐作品成功创作的背后,都有丰富的社会历史背景和情感故事,蕴含着深奥的人生哲理和自然的生活写照,它往往很容易把人带到某一种境界,它以高低起伏的旋律、独立变幻的节奏、丰富美妙的和声及其特有的亲和性、感情性打动人们,使人的情感得以释放,抚慰人的心灵并寄托人们的追求,还会陶冶人的情操,升华人的精神,减低人的欲望和贪着,把人从迷茫和痛苦的状态中调整过来,重新拥有振奋的力量。音乐欣赏是欣赏者自身情感与音乐表现的情感相互交融的过程,在交融中获得对音乐情感内涵的体验。乐曲如《高山流水》,《喜洋洋》《黄河大合唱》等的民族音乐,体现着民族的精神,传承着中华文化,表达了中国人民团结奋进、勤劳质朴,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想追求与生活信念,大学生在民族音乐欣赏过程中愉悦了心灵,并受到熏陶,达到了陶冶情操、塑造人格的目的。的民族音乐不仅可以表达和深化思想感情,并能激发人们情感形成坚强的意志力,增强与困难、艰险斗争的信心;的民族音乐以真善美的力量塑造大学生的品质,激励、净化人的心灵,培养出坚定的道德信念和自觉的道德行动。因此民族音乐在对大学生民族精神品格的培育,人格的塑造方面起着其他方式难以替代的重要作用。同时民族音乐因为其本身具有的欣赏性,使它具有的德育功能避免了直接、枯燥的说教,深刻的思想内容能以一种令人愉悦的形式表达出来,这种寓教于乐的效果,使学生乐于接受和并主动参与,在潜移默化中培养道德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另外,德育是把人从障碍的品格拉回正常的轨道,音乐对于人性格和气质的形成也具有很大的作用。庄重的音乐能使好动的人安静下来,激昂的音乐能使保守的人开朗起来,温柔的音乐能使人远离暴力,雄壮的音乐能使人充满力量。的民族音乐具有很强的感染力,能让学生的品格和个性得到健康和谐的发展。让人对人生充满了希望和追求,增强了自信和奋斗的力量,对他们以后事业和人生有很大的帮助。俄罗斯人有一句古老的谚语说:“只要一个人手里抓着小提琴,他就不会干坏事!”这条谚语表明了音乐具有净化人的心灵的巨大作用。高职院校不仅培养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更要塑造学生的品质人格,让他们具有想象力、审美力,创造力,乐观积极和与人为善的态度,让其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够良好适应,因此,音乐教育尤其是加强民族音乐的教育是很重要的。

3.加强民族音乐教育的意义

通过民族音乐教育可以培养大学生热爱祖国人民的感情意识,形成报效祖国的决心,为祖国人民做贡献的远大志向。在今天世界文化交流的时代,民族音乐作为文化的代表,是外国了解中国的窗口。正如一位着名国际音乐人在听到《二泉映月》后,匍匐在地,泪流满面,他说这样的音乐只有跪着听才能接受啊!我们的民族音乐为陶冶世界民族的情操做出了贡献。

分析高校音乐教育:高校音乐教育革新的思考

一、新疆本土音乐课程开发的必要性

作为礼乐之邦的中国来说,“乐”一直是中国人所强调的修养之一。西周“六艺”就是“礼乐射御书数”而“五经”更原有“六经”即《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乐经》。而孔子也一个中庸的观点强调现代人所说的身心和谐“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论语?八情》)。在现在生活中“和谐”成为教育界发展主题,音乐教育在发展中也注重和谐之美的的发展。人的协调与发展在于包含理性和感性、理智与情感的情感的协调发展。人们在理性思维的同时感想思维的交织使得理性思维的发展更为充实,正如雅斯贝尔斯所说的教育过程首先是一个精神成长过程,然后才成为科学获知过程的一部份。所以在理性与感性的协调发展中理智与情感的平衡发展也促进人的和谐发展,正想心理学说的理性在左,感性在右一样,人们不仅要受到良好的科学教育,更应受到良好的艺术教育。

音乐在生活中给人以精神上的升华,而理解音乐有助于人们在还是在生活中寻找事物中没得一部分并用心去感悟出,来把这种美传达给别人。“艺术并不是少数圈内人的专利,也不是纯而又纯,与生活相脱离。

而是与生活建立联系的一个手段。人们通过艺术建立这种联系的一个具体途径,就是靠对它的审美体验”雷默这句话让我们清楚认识到,在新疆这样一个经济相对不发达,而音乐资源丰富的地区来说,高校音乐教育应注重自己地区音乐的融入性培养。

在音乐教育中,通过对本地区的结合能更充分了解和熟悉音乐的功能与艺术价值。因为大多艺术类考生在进入学校时,出一定的分数影响外,更多的就是对高校所在区域的地域文化。虽然对于音乐专业来说,音乐学习很少对针对某一项民族音乐进行过于系统的分析习得(专门针对性专业、研究除外)。但所在地域的文化,特别是新疆地区,地域文化已渗透与生活思想之中。所以在这种文化氛围之下,老师更应该结合这种音乐体系的融入和音乐差异的对比,就能够更好的贴近于生活贴近于学生,会使学习氛围加强。学习中加之相对应的现代化设施能更好的去了解音乐在身体上的效应,使学生不但学习音乐更能感受音乐使学生吸收知识的效果提升。

二、新疆教育水平提高的对策

1、提高文化课分数,保障生源质量教育应基于长足发展,长远建设。要加大对新疆地区外的生源招募,只有这样才能保持对新疆本土文化的有益吸收及融合。只有外地人不断从新疆本土文化中吸取灵感,以和所学知识相较相结合,这样在新疆本土的文化才会更好的发展,为别人所接受。然提高文化线是为不光需要掌握音乐知识的人才,我们更需要有着浓厚文化底蕴的人才,只有这样才会更好的接受音乐教育,也会在学习中有所建树。

2、加强师资力量建设加强师资建设是高校发展的重中之重,因为所谓“英雄惜英雄,英雄知英雄”。只有在全国广纳贤才,这样全国的学子才会纷至沓来。老师的学习也是必不可少,只有经验加新知识的新型人才,才能和更好的真正在一些引进的老教授的品质体系下更好的成长与发展。

3、符合教学规律,创新教育理念新疆有着丰富的音乐资源,作为“歌舞之乡”的新疆来说,的音乐资源值得人们传承与发扬,但这些现在已然成为一个难题。现在我们不能死抱欧美音乐,既然在新疆进行音乐教育,就要有新疆特色。要以新疆音乐为出发点来认识西方音乐,加强新疆特色,符合新疆音乐教育的发展需要理念。

现在新疆文化作为本土文化而新疆的学生却对自己的传统音乐课程毫无兴趣,这种现象与现在的多元融化大融合发展十分不融合,甚至是大相径庭。这种想象十分不符合民族文化的发展,我们必须立足于基本,加强新疆音乐的学习,设计带有新疆特色的课程内容。这样能够加强和激发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自豪感与学习动力。只有高校音乐教育坚持创新认识,善于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把本地与国际相结合,将理论应用于实践。才能摆脱传统影响,为社会培养出创新型人才。

分析高校音乐教育:浅谈我国高校音乐教育现状

浅谈我国高校音乐教育现状

的音乐能够跨越政治、经济、文化的鸿沟,净化人们的心灵,陶冶大众情操,即使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人群对音乐作品的欣赏也具有高度的一致性。音乐具有多种功能,它不仅能给人以听觉上美的享受,还能给人以艺术的熏陶。鉴于此,现如今国内各大高校都在竭力发展、普及音乐教育,针对高校音乐教育的主要任务,我国著名的音乐教育学家张前先生曾指出“大学音乐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受教育者按照美的规律从事改造世界的各种社会活动,提高对各种美的形态,包括艺术形态的审美能力,造就全社会建设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宏大队伍”。可见,音乐教育对于高校教育甚至整个社会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促进作用。然而,纵观我国当下高校音乐教育的现状,却存在诸多问题,令人担忧。

音乐课程设置不合理

一般而言,大多数高校都会将音乐课程设置为选修课(音乐类院校或音乐专业除外),而且在大学三年或四年的学习时间里,只有一个学期设置有音乐鉴赏课,且其课程设置仅为一周一节或两周一节,相对于其它课程来说,课程量安排过少。因此,在这有限的教学时间里,教师很难把一些音乐思想和对音乐的诠释完整地传授给学生,学生也很难把握住音乐的精华。如此,学生无法深入学习完整的音乐知识,也就无法真正认识、体味音乐的魅力,因而通过音乐教育陶冶学生的音乐情操,提高其音乐素质的做法也就成为了无稽之谈。

教育理念落后

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我国从小学到大学的教育都很注重理论性、知识性很强的学科教育,如语文、英语、数学、物理等。人们普遍认为这些学科才是对自身学习和工作有实际用途的,而对于音乐教育,人们大都抱有对其简单了解即可的态度,认为其对日常工作不仅没多大用途,反而会耽误学习其它课程。这种落后的观念使得高校对普通大学生的音乐教育不够重视,致使音乐教育流于形式,音乐考试也只是走走形式。我们中国有句话叫做“上行下效”,既然社会和学校对音乐教育都不够重视,那么教师的教学自然也会懈怠。所以现如今很多音乐教师在教学中只是简单的给学生讲授一些音乐理论知识,甚至有的老师只是给学生播放一些演唱会的视频就草草结束了音乐教学课程。而在学期结束音乐考试时,只是让学生随便唱一首自己喜欢的歌曲,或者写上几百字对某首歌曲或某段音乐的感受就算通过。这种教学思想和方式也使学生误认为音乐教育意义不大,再加上音乐教育只是一门选修课,更使得很多学生对音乐学习不重视,纷纷选择翘课。如此,提高学生的音乐水平便成为一句空话,提升民族音乐素养更是无从谈起。

教育缺乏发展目标

明确清晰的目标是一个人前进的动力,同样的对于音乐教育来说也是如此。但非常遗憾的是,目前我国高校的音乐教育还缺乏明确的发展目标,大部分高校只是机械地依照国家教育法律法规来上这门课,根本没有什么目标方向可言。这就使得高校的音乐教育显得苍白无力,对于一个根本没有发展目标的教育课程来说,它就是折翼之鸟、涸辙之鲋。

音乐教育内容结构不合理

一方面,自鸦片战争以来,大量西方文化传入中国,强烈刺激了中国的传统文化,这在音乐方面也不例外。受西方文化思潮的影响,西方乐器和西方歌剧日益被人们接受,以至于在现代的大学音乐教育中,乐器演奏多以西方乐器为主,我国传统的柳琴、琵琶、二胡等乐器渐渐被遗忘,取而代之的则是钢琴、提琴等西方乐器,这不能不说是我国音乐教育的一大遗憾;另一方面,由于教师和学校不注重音乐教育,所以很多教师在对非音乐专业学生进行教学时,大多只针对当下大学生喜欢的流行歌曲做一下简单介绍,而我国传统音乐讲究的虚、静、空、远和西方古典音乐的严谨、和谐则很少被提及。这两方面不合理的教育结构都直接导致了学生的音乐知识面偏窄,对传统乐器和经典音乐作品一知半解的局面。

鉴于此,高校必须采取措施,扭转这种不良局面,重新塑造音乐在学生心中的地位,着力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水平和音乐素养,为此,笔者提出了自己的几点建议:

1.走出音乐教育的误区,强调音乐教育的重要性

思想是行动的源泉,只有在思想上真正深入贯彻,行动上才会更加有力。因此,我们必须走出传统音乐教育的误区,在思想深处真正将音乐教育重视起来。首先,要认识到音乐的魅力。音乐之所以能够跨越国家、文化、民族、政治的鸿沟使全世界人民产生共鸣,就在于其优美的旋律、动人的故事、深远的意境,比如贝多芬的《欢乐颂》、莫扎特的《安魂曲》、中国的《梁祝》等等。其次,要认识到音乐的重要作用。音乐不仅能陶冶人的情操,提升人的文化素养,培养人的艺术气质,还能在特定情况下诱发人的创作灵感,如苏东坡在《赤壁赋》里提及听到佛印那令人赞不绝口的箫声写出“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的赞美箫声的经典诗句,倘使没有佛印那令人回味无穷的音律,东坡又怎么写出这令人拍案叫绝的诗句。可见,音乐的魅力不仅在于它能给人以美的享受,还在于它能使欣赏者陶醉其中,诱发人的文学创作灵感。

因此,当下高校必须转变之前松弛的教育态度,真正意识到音乐教育的重要性,切实把音乐教育落实到日常的教学活动中。这就要具体做到:及时,学校要增加音乐课程的设置。高校应当把音乐教育视为一门严肃的、提升学生整体艺术文化素养的学科,在原有音乐课程的基础上适当增加课程次数,使教师能够更加完整地讲解音乐知识,学生接受到更为丰富的音乐教育。第二,教师应转变原有的教学态度和方法。教师在音乐教学时,必须改变以往懈怠、漫不经心的教学态度,以一种严谨的、科学的态度对待音乐教学。在音乐教学时不但要给学生传授一些基础的音乐理论常识,讲解一些歌唱技巧,还要能够针对学生的不同兴趣,以多种方式进行音乐教育,从而真正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提升学生的音乐水平。第三,严格贯彻考试制度。以往的音乐考试,只要是学生交有答卷,教师不管其内容如何就使其通过,这样表面上是不想为难学生,实际上是放纵学生。因此,高校必须严格贯彻考试制度,坚决杜绝抄袭、随意的考试做法,使学生也能够在思想上重视音乐教育,从而能够真正的在日常音乐教育中学到音乐知识,提升自己的音乐文化水平,提高自己的歌唱技巧。第四,树立音乐教育发展目标。高校可制定一个具体可行的音乐教育发展目标,坚持把改革的各项措施严格贯彻到实际教学中,并努力实现这个目标。

2.运用多种教育教学方法

音乐作为一门艺术学科,与传统的学科有着很大区别,因此,教师在进行音乐教学时,绝不能如其它学科的教学一样拘泥于传统的“我讲你听”的教学模式,必须采取多种教学方法,使得音乐教育富于特色,充满音乐艺术教育的美感。比如,可以组织学生观看音乐会,让学生真正感受和体验到余音绕梁的魅力,增加他们对音乐的感知能力;播放一些音乐会或演唱会的视频,并讲解其中的特色,使学生能够清楚地了解各种不同类型音乐之间的特色,提高他们的音乐文化素养;组织学生开办演唱会,在结束之后提出他们的不足之处并指出改进方法。以多种不同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从而促进学生音乐歌唱技巧的提升。另外,由于每个教师都具有自身的特色,所以教师也可以从自身做起,利用自己的性格优势和才艺特点,使个人的音乐教育风格不同于大众,以自身人格魅力和独具特色的教学风格赢得学生对音乐的喜爱和尊重。总之,音乐教师在进行音乐教育时,可以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加以个人的人格魅力和教学特色来吸引学生的注意,把音乐教育深入到学生的思想中,从而提升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提高我国高校整体的音乐教育水平。

3.注意文化素养的培养

音乐的魅力不只是存在于它优美的旋律、磅礴的气势、铿锵有力的节奏当中,也存在于其动人的故事中,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人文情怀中。纵观我国经典音乐无一例外,例如《梁祝》,如果没有梁山伯和祝英台双双化蝶的凄美爱情故事,也就缺少了某种令我们为之动容的情愫;《高山流水》如果没有伯牙和子期的知音知遇之交,没有伯牙断弦之典故,也会失去某种令人痴迷的味道。所以,音乐教育绝不是简单的音乐理论和技巧的教育,还包括音乐文化素养的教育。因此,教师在音乐教学时,不仅要传授给学生理论知识和歌唱技巧,在给学生讲授某曲经典音乐作品时,还要给学生讲解其中的历史典故和人文故事,使学生能够深深感受到音乐中的人文情怀,加深学生对音乐的独到理解,进而提高自身的音乐文化素养。

4.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音乐艺术气氛

古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可见环境能够对人产生很大的影响。所以,要想改变高校的音乐教育现状,提升高校整体音乐水平,创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也是关键环节。因此,高校可以鼓励学生组建不同风格的乐团,吸引音乐爱好者加入自己喜爱的乐团中,使音乐爱好者不仅可以和团友相互进行音乐上的交流,切磋歌唱技巧,还可以请一些专业的音乐教师作指导,点评各人的优点和不足,进而促进学生之间的音乐交流,增加对音乐的认知。另外,学校也可以组织各种各样的音乐比赛,如歌唱表演和乐器演奏方面的比赛,一方面通过比赛可以活跃校园文化气氛,培养高校的音乐文化氛围;另一方面也可以发掘的音乐人才,为其音乐发展之路点亮一盏灯。此外,还可以在校园广播的内容里增加一些音乐文化常识的介绍和的音乐作品的播放,使学生在耳濡目染的过程中受到音乐文化的熏陶,潜移默化地提高自身的音乐感知能力和对音乐的鉴赏力。

分析高校音乐教育:关于高校音乐教育的改革与创新

论文摘要:我们正处于一个剧烈变革的社会转型时期,社会的转型为我国的高校音乐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但同时也对一些相沿成习的教育观念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必须革除重音乐技巧轻文化知识、重音乐技术轻音乐理论、重本专业轻相邻专业、重文本知识轻实践能力等观念。开放型、综合型、思考型音乐人才是高校音乐教育的最终培养目标。

论文关键词:高校;音乐教育;创新;培养模式

目前我国的高校音乐教育,还存在着某些滞后的观念,这与高速发展的社会和日益更新的文化是极不谐调的。这种滞后与不谐调,使我们愈来愈深刻地认识到,转变和更新教育观念的重要性与紧迫性。

观念之一:重音乐技巧轻文化知识。

这种观念,有一定的历史背景。我们对高校音乐教育专业招生的文化录取分数稍加留意就不难发现,这种观念是其录取标准的“派生品”。尽管近些年我们已经意识到降低高校音乐艺术专业的文化录取分数的危害性,但由于历史的因素,社会上已经形成了一种根深蒂固的意识:“高校艺术专业录取的文化分低”。言外之意,考不上普通院校,考艺术院校。报考艺术专业是部分考生开启大学之门的一把“金钥匙”,是通向大学之门的一条“捷径”。抱有上述观念的学生在每年的师范艺术考生中占60%左右,其中一部分考不上其他专业的考生把眼光转向音乐专业,从而日夜加班突击音乐技巧,以尽快实现大学梦。那么,其他40%的艺术考生呢,对音乐的热爱是真实的,同时文化知识也开始“滑坡”,但是他们并不担心考不上大学,原因不言而喻。不管抱什么心理,这些学生进入高校之后重音乐技术,轻综合文化知识,是必然的结果。

上述学生带着业已形成的观念进入高校后,尽管教师每天强调综合文化知识的重要意义,也很难从根本上改变这种先期形成的观念。从我们所了解到的情况来看,学生宁愿每天在音乐技巧上花更多的时间,宁愿在音乐技巧上投更大的“资“,宁愿在音乐技巧上吃更大的苦,也不愿在综合文化知识的学习和提高上下功夫。因此,原本进校之前文化知识水平就较低,进校之后,对英语、大学语文、大学心理学、哲学、艺术概论等课程,又如何能学进去、学得好?某高校音乐系在每年文化考试中,尽管考前均采取强硬的杜绝考试作弊的措施,但每年仍然有不少学生抄袭、作弊,领导、教师对此感到非常棘手。但仔细分析就会发现这是一种必然的现象。音乐专业的学生,录取时文化课的分数均在不及格甚至更低线上,进校后学校又不单独为这些学生补课,这样的文化基础要想考及格,只有一条路——作弊。

观念之二:重音乐技术轻音乐理论。

学生的具体表现:对音乐技术学习有直接作用的课程感兴趣,对基础理论课,如史论、音乐美学、和声、配器等课程均不感兴趣。有些课程即使在教师的严格要求下学生被动学习,也不能真正深入进去。学生们认为,这些课程与所学技巧并无太大的关系,这些课程不能帮他们在毕业后“谋生”。加之教师强调某些专业技巧课的重要性,从而使学生把越来越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技巧练习方面。

即便是有些学生对某门音乐理论课感兴趣,但他们并没有意识到,仅有纯音乐技术的提高,而没有音乐理论水平的提高,是不能促进音乐素质的提高的。二者之间是相互促进,缺一不可的辩证关系。因此,往往造成音乐技术与音乐理论学习的失衡。实质上这种失衡对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培养目标会产生潜在的影响。

观念之三:重视本专业轻视相邻专业。

搞声乐专业的学生买歌曲集,搞钢琴专业的学生买练习曲,搞小提琴专业的买小提琴练习曲。

总之,从部分音乐专业的学生购书、借书、存书这一侧面,就会发现一个问题,即有多少学生在学习自己专业的同时又注意学习相邻专业知识?“学好本专业知识,考出一个好成绩,就算是一个好学生。”这是我们目前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培养人才的现实标准,这是一个无奈的标准,因为在学好本专业的同时,又学好相邻学科的知识是一个高级的目标,是一个对大多数学生显得过高的目标。学好本专业是一条通向事业成功道路的独木桥,一些学生的思维往往被限制在狭窄而封闭的空间,他们意识不到借鉴并学好相邻学科的知识,是音乐教育专业学生走向更高境界,向更深层次发展、研究、探索的阳光大道。

观念之四:重文本知识,轻实践能力。

首先,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已开始由以前的学历型、知识型转变为综合型、能力型。但由于在我们的教学内容中,音乐技术课,音乐理论与文化知识的选修课,几乎占据了90%以上的课时,而对学生的教育实习,被迫将以前的统一安排、统一指导的集中实习,变为个体自主、宏观指导的分散教育实习,使学生失去了更多的提高能力的机会。其次,对锻炼学生动手能力、动口能力、教学能力的艺术实践活动,有些院校并没有真正在教学活动中形成制度化、规范化。因此,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培养出来的一些学生“四不像”,“高不成,低不就”是可想而知的。根据调查了解,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相当数量的毕业生走上教学岗位后,因综合知识贫乏和艺术修养的肤浅,十分渴望重返校园。

前面所谈的几种观念,在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教学中既有典型性又有普遍性,其中有教师的原因,也有学生自身的原因,但根本的问题还在于我们对陈旧教育观念的承袭。只有观念的转变,才能有教育创新。要改变高校音乐教育的现状,必须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做到以下几个转变。

其一,由单一型、封闭性向开放型、综合型人才观念转变。即由只注重音乐技巧,仅从音乐本学科接受知识,转变为以音乐为主、多学科吸纳营养。只有如此,才能培养学生的综合文化素质,提高学生的艺术品位。任何艺术,虽然都有技术、技艺的成分,但纯技术永远不可能成为艺术,因为艺术问题首先是人生问题,艺术是一种人生观,艺术式的人生才是有价值有意义的人生。培养音乐人才只有注重培养学生的艺术化的人生观,才能真正洞彻艺术的奥秘,只有深入理解人生,深刻体验生命,才能理解和把握艺术。生命、价值和意义是艺术的核心所在,文学、哲学(特别是生命哲学)、历史是熔铸智慧、通向艺术殿堂的秘密所在。

其二,由技能型向思考型、理论型人才观念转变。即摆脱艺术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从机械的技能练习,转变为思考式、思辨式、智能式的理论把握和理论指导,从而提高学生的理论素养和理论水平。

长期以来,高校音乐教育以传统教育学理论为指导,其结果造成技巧课机械模仿和理论课被动重复、记忆的局面。“从心理学角度来分析,技巧练习与其说是练习动作,不如说是练脑,即:练习对动作的控制。在练习中产生的表演动作的困难,究其原因还是大脑对动作的调节控制产生的困难,明白了这个道理后,在进行技能练习时,应展开积极的思维并分析造成演唱、演奏动作困难的原因,以聪明的大脑指挥来排除练习中的困难。”’。因此,教师引导学生学会运用科学的方法学习是至关重要的。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与其把学生当作天津鸭儿填入一些零碎的知识,不如给他们几把钥匙,使他们自动地去开发文化宝库和宇宙的宝藏。”事实上,教师引导学生学会运用科学理论指导自己学习,应成为高校音乐教育的一条主线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因此,教师一定要深入了解现代学生的心理趋向和个性特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逐步使音乐专业的学生摆正文化知识与音乐知识、音乐技巧、音乐理论学习之间的关系,使其相互统一、相互促进。

当今时代,知识积累和知识更新日益加快,要想让学生在校期间学到将来工作所需要的全部知识,显然是不可能的。事实上,人们在工作岗位上所需的知识,绝大多数是在工作实践中重新学习的,在学校期间的学习只是奠定一个基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纳伊曼说:“今天所教的百分之八十、九十都应该放在科学方法论、教学方法、推理方法、收集资料的方法、从事实中做出结论以及分析事实和综合事实的能力上。方法比事实更重要。”激发学生内在的潜力,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能力和运用获得知识去解决面临的新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善于选择、获取、吸收新知识和总结新经验的思想方法,这是高校音乐教育转变传统观念,提高学生文化素质和专业水平的途径。

其三,由培养知识型、技巧型向培养能力型人才观念转变。即将学生对文本知识的把握转化为实际能力的提高。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参加社会活动的能力,为学生将来走向社会在综合素质和基本能力等方面做好准备,是高校音乐教育的又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因此,艺术实践应规范化、系统化、多样化,新观念、新方法和新兴课程应纳入常规教学,而不应仅是某一学生或教师的个人行为。

应本着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音乐实践能力、音乐表演能力、组织教学能力的原则,在专业教师指导的前提下,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演唱、演奏、舞蹈活动,组织并形成带有一定学术性、探讨性的“艺术沙龙”,使每一个学生都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和提高,而不是像以往总是少数尖子参加,大多数学生当观众那样的实践活动。同时,还应把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作为综合素质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

,由理论型向教学型转变。高校音乐教育为社会培养未来的音乐教师,学生不仅要自己具备专业表演才能,还应具备教育别人的能力——承担教育的使命,能够把自己学到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用不同的语言形式表现示范出来,地传达给学生。这就要求学生具备敏锐的感知能力和畅达的语言表达能力。因此必须加强学生对教育学、心理学的学习和实践,提高学生的教学能力水平。音乐教育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事业,它要求从事这项工作的人必须既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和音乐技能,又善于将音乐理论运用于教学实际。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只有增强创新意识,才能逐步摆脱传统观念带来的种种束缚,为社会培养的音乐教育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