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传统音乐教育分析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篇传统音乐教育分析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传统音乐教育分析

传统音乐教育分析:传统音乐在高职音乐教育的传承策略

【摘要】我国传统音乐文化是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是我国劳动人民在漫长的历史实践中创造出来的文化精华,传承传统音乐是音乐发展的需要,也是实现人才培养的需要,高职院校要重视传统音乐的传承工作,能够通过引入传统音乐文化,使学生的能够更好地感知我国传统音乐文化的精妙,促进学生有效学习传统音乐文化,为传统音乐的有效传承做出自己的贡献。

【关键词】高职;音乐教育;传统音乐;传承;策略

一、传承传统音乐的必要性

传承传统音乐是音乐发展的需要,我国传统音乐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部分,经过了漫长的历史演变的过程,现在能够流传下来的传统音乐都是音乐中的精品,其创作风格独特,内容经典,韵律优美,现代音乐的发展需要借鉴传统音乐的艺术元素,这样,才能保持我们民族音乐的独有特点,才能使我国音乐保持自的独有风格,真正地点走向世界。另外,现在社会,人们过多地追求时尚文化,追求西方音乐文化,忽略了传统音乐文化,传统音乐文化失去了群众基础,正面临着被淹没的危险,这是我国民族文化的悲哀。在文化方面,放弃传统,丢弃传统,就将失去发展的动力,失去自己的本真,因此,在高职音乐教育中,有必要对传统音乐文化进行传承,在传承的基础上加以创造,真正创造有中国特色的新时代音乐文化,这是我国音乐文化独立于世界音乐文化的重要选择,也是我国发展民主音乐文化的重要方式。高职院校音乐教育要重视对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能够借鉴传统音乐中的精髓部分,与时代相联系,进行音乐文化创新,进行人才的有效培养,这是高职教育培养高素质音乐人才的需要,也是传承我国民族音乐文化的需要。

二、高职音乐教育传承传统音乐的策略

(一)树立传承传统音乐的音乐教育理念

在高职音乐教育中,教育者要认识到传承传统音乐的必要性,要树立传承传统音乐的教育理念,能够把传承我国经典的音乐文化贯穿于现代音乐教育的全过程中去,在现代音乐教育中积极引入传统音乐文化,积极展示传统音乐文化的艺术精粹,分析研究传统音乐文化的创造风格,不断用传统音乐文化丰富现代的音乐教育内容,使学生更好地点认识欣赏借鉴传统音乐文化。只要教育者能够树立传承传统音乐的音乐教育理念,就可以通过有效的方式对传统音乐进行传承,使传统音乐能够在现代课堂上大放异彩,展示自己的魅力与价值。

(二)引导学生认识到传统音乐学习的重要性

现代学生对传统音乐普遍不感兴趣,他们觉得传统音乐与时代脱节,很难真正感受到传统音乐的魅力。他们大多喜欢流行音乐,国外音乐,在日常生活学习中,流行音乐是他们生活的主导。他们学习传统音乐文化的兴趣不高,学习动力明显不足。作为教育者,要使学生认识到传统音乐文化传承的必要性,要通过教育工作,使学生明白传统音乐学习对学生个人发展,对学生音乐素养提高,对我国民族音乐发展的重要性,要积极引入传统音乐文化,使学生能够静下心来欣赏传统音乐,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真正感受到传统音乐的魅力,增加学生传统音乐文化学习的动力。

(三)重视传统音乐课程教学

重视传统音乐课程教学,是传承传统音乐的主要手段。学校要根据学生发展需要,为传统音乐安排足够的课时量。现在高职音乐教育普遍不重视传统音乐教育,传统音乐文化课时量安排得很少。这种现象导致学生认为传统音乐学习不重要,在学习中很难真正地投入进去,传统音乐学习流于形式。因此,进行传统音乐文化的有效传承,学校必须要重视传统音乐文化课程教学工作,要能够安排足够的课时量,保障传统音乐课程教育的效果。另外,传统音乐教育所涉及的科目有很多,并且很多科目内容的专业性极强,要保障这些科目教育的效果,学校必须要能够聘请高水平的学科教师承担学科教学任务,要保障有一批的教师能够承担起传统音乐文化的教育科目。学校要开足传统音乐相关课程,提高专业教师的素养,安排足够的课时量,从而促进传统音乐文化的有效传承。

(四)重视传统音乐文化实践活动的开展

要提高学生传统音乐文化学习的积极性,实现传统音乐文化的有效传承,学校要积极引导学生开展一些传统音乐文化实践活动,在活动中,不断提高学生传统音乐的表演技能,提升学生的音乐实践能力,另外,通过实践活动,可以向社会有效宣传统音乐文化,是人们通过观看学生表演可以更好地感知我国传统音乐文化的艺术魅力,这也可以有效提高传统音乐文化的社会影响力,为传承传统音乐文化奠定群众基础。因此,学校要积极与社会上的一些文艺社团联合起来,搞一些音乐实践活动,或者是学校引导学生自发组织起来,开展传统音乐表演活动,在实践中,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实现传统音乐文化的有效传承。

作者:杨晨 单位:九江职业大学

传统音乐教育分析:传统音乐在中小学音乐教育中的传播

一、师志传承,提高素养

教师作为培育祖国花朵的园丁,他们的一举一动将会影响着学生们的思想和认识。所以,教师自身的素质对学生的影响是相当大的。据调查目前我国音乐教师在课堂上更多的是以传授西方音乐体系为主体。其原因笔者认为有以下三点:首先,自1840年以后,国人受西方文化影响较深,其中中小学音乐教师在音乐方面也颇受影响。因此,当面对学生时,他们教授更多的是欧洲音乐体系。其次,由于打开国门后的中国人为了使国家富强起来在各方面向西方学习,却忽视了中国传统文化,音乐领域也是如此,因而造成了国人对我国的传统音乐知之甚少。再次,音乐教师由于自身长期生活在这种重视西方轻视传统的环境中,没有意识到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博大精深。由此得知,如果想提高我国中小学学生对传统音乐的兴趣,首先必须提高我国中小学音乐教师在传统音乐方面的素养。关于如何提高中小学音乐教师在传统音乐方面素质的途径和方法有不少学者对此提出观点。冯光钰提出从音乐教育的“母体”出发,即从师范类院校的音乐系入手,此类高校在培养中小学及幼儿教师时,应当注重类似传统音乐文化等课程的开设和培养。从而使从师范类院校毕业的学生在未来的教师岗位中可以有能力传授中国传统的音乐文化给予学生。

二、尊重传统,把握方式

目前我国中小学音乐教师在教授学生学习音乐知识时大部分是按部就班的遵循教学大纲完成教学任务,并通过钢琴精准的音高和的节奏节拍教会学生演唱歌曲。然而,当学生在学习中国传统音乐时,我们好较少的运用钢琴和固定的节奏节拍教授学生。其原因有两点:一是我国传统音乐的律学运用的是五度相生律,而钢琴则是十二平均律;二是我国传统音乐中民间音乐有许多都是以自由的节奏节拍表现的。所以,较多的运用钢琴教学会导致学生在学习传统音乐时失去最初的音乐风格。我国传统音乐的教学方法主要是以“口传心授”为主,这种教学方法不仅可以使学生能够整体把握音乐感觉,而且可以直接通过音乐和语言交流从而加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心灵沟通。在学生学习传统音乐时,我们应该遵循“口传心授”的教学方法,以便学生更好的把握传统音乐的学习。除此之外,由于中小学音乐课程本身的内容是让学生感受和欣赏音乐。所以,作为中小学音乐教师应当尽量的让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和欣赏到最真实的音乐。由此我们应当提倡“请进来,走出去”的教学方法。“请进来”是指在有限的条件下,可以请一些民间艺人走进课堂,为中小学学生讲述我国传统音乐的历史与发展。“走出去”是指我们应该带领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社会,去感受我国最纯真、最淳朴、最淳厚的传统民族民间音乐。通过实地观看传统音乐的形式,体会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博大精深,让学生从理论到实践感受和欣赏我国传统音乐,从而提高学生对传统音乐文化的兴趣。

三、坚持方向,实现创新

在当今全球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下,我国各领域各部门分都应该充分加强对中小学音乐教育的重视,要坚持中小学传统音乐教育的正确方向,把握好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本文的目的并不是简单地恢复中国传统音乐的统治地位,忽视西方音乐,搞文化复古主义。我们并不是要原封不动地继承传统音乐,而是要实现要对传统音乐教育的创新。立足于当代中国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实践,是进行创新的基本要求。我们一方面不能离开传统音乐,空谈教育创新,任何形式的音乐,都不可能摒弃传统音乐而从头开始。这是我们进行音乐教育创新的根基,这其中蕴含了太多艺术家们一生的积淀。另一方面,在音乐教育创新的过程中又不能过分拘泥于传统音乐,也要随着经济社会各个领域的发展,体现出新的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这就需要不同民族音乐之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在音乐交流、借鉴与融合的过程中,必须以世界音乐为营养,充分吸收西方音乐中的有益成果,海纳百川、熔铸百家,以我为主、为我所用,永葆文化生命力和文化的民族特色。中国音乐教育的发展犹如一条奔腾不息的大河,要想让这条河流越流越大、越流越长,就必须保护好它的源头和支流,也就是说我们在音乐教育创新的过程中,既要反对一味固守本民族传统音乐,拒绝接受任何外来新音乐的“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倾向,又要反对一味推崇西方音乐,根本否定传统音乐的“民族虚无主义”和“”倾向。

作者:苏杭 单位:浙江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传统音乐教育分析:师范院校传统音乐教育发展趋向

教育作用是对文化的传承和对人才的培养,教育肩负着成人与成才的双重历史使命,促进人的发展,其精神理念必须立足本土传统文化学理。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是我们进行音乐教育的坚实基础,这是任何层面音乐教育之根本,现代的传统音乐教育实践认同与否直接关系着中国高师传统音乐教育的前途。目前,高师传统音乐教育反而处于非正常运转期,教育策略、措施不够健全,效果不够明显,尤其直接关系到各地区培养中小学音乐师资的高师院校,传统音乐教育状况不良。为传承中国传统音乐文化遗产和精神,推动中国音乐文化的健康发展,对高师传统音乐教育策略进行重新探索则很有必要。

一、正视现实:问题与契机

本世纪以来,从九年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和《高中课程标准》来看,都要求学生唱民歌、戏曲等等,然而,一些高师院校则没有做出明显的策略调整,高师音乐教育与中小学课程标准教学相脱节,传统音乐教学比重小、课时少,教学内容方法单一,田野教学缺失。现在能积极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方法论去接触、研究和演习中国传统音乐者能有几人?高师院校急需广泛地展开行之有效的传统音乐普及教育。为真正了解高师音乐专业学生对中国传统音乐教育的认识,笔者设计了一个调查问卷,了解在开《民族民间音乐概论》课程①之前、之中、之后三个年级学生在问题的看法上有什么变化,以此为研究传统音乐教育提供参考。调查数据分析如下:从表一可以看出:对于音乐专业的学生,网络现代音乐并没有垄断他们的视听领域,亚非拉外国音乐还没有真正进入高师课堂,而正在必修和已必修过《民族民间音乐概论》的大二、大三学生喜欢中国民间音乐的程度明显低于大一学生。这说明在中、西风格音乐教育衡动过程中,中国民族音乐教育没有足以撼动西方古典音乐地位,看来中国传统音乐教育要花大力气、定长目标、打持久战。当然,笔者不是竭力搞“本位主义”,而是建议在多元音乐文化教育前提下,首先做好本位的民族音乐文化传承工作。高师音乐学生,学习传统音乐困难,而对其它音乐课程容易上手,而以民间音乐传承方式(师徒传授或家族传授等)代培出来的学员,对传统音乐容易上手,对现代音乐教育学习感到困难。看来这种反差与高校音乐专业教育中的传统音乐教学比重小、课时少、教学内容方法单一、缺少田野实践等因素有关。从表二可以看出:与预想相反,在学《民族民间音乐概论》必修课的前后阶段,喜欢民间音乐的大三学生并没有比例扩大,反而微减,说明在教学过程中,植根传统音乐文化观念并非一蹴而就,还有很长路要摸索。大三学生对传统音乐的实践和传播理解得会比较深入,思考比较、客观。从总体来看,三个年级学生对中国民间音乐有一定的感情,大一更感性;大二正处于学习阶段,感觉会比较吃力;大三经过磨合后,对民间音乐的亲和力有所增强。这应被视为一个非常积极的迹象,值得传统音乐教育者予以重视。但对于大二学生来说,问题突出,任务艰巨,主要责任在于:高师对传统音乐文化认识疏浅,需对教育模式现状进行重新调整。教育人才工程中的关键链条直接关系着传统音乐基础教学的发展,高师传统音乐教育不能与中小学音乐教育相脱节,不能只有高度没有宽度和厚度,更不能被理论架空,需要树立开放的教学理念,制定多位复合的传承策略,避免所谓国粹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偏激导向。

二、理念把握:研究与传承

面对传统音乐教育现实中的问题,我们不仅要探讨其深刻的时代意义,还要重估传统音乐教育对于新生一代成长所具有的价值,马克思主义发展学说依然为我们传统音乐教育提供了理论基础,那么,高师传统音乐教育理念决定着高师传统音乐教育的出发点,从时空的四维角度来看,其策略应与时俱进、开放视野,必须展开传统音乐的基础教学行动,高师是传承知识和培养人才整体工程中的关键链条。当前,在国际、国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强烈加强保护和发展的趋势下,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中,提出了工作指导方针:保护为主、抢救及时、合理利用、继承发展[1](358)。面对中国传统音乐文化遗产,高师教育最关键责任就是“传承发展”,角色未必是“独角戏”、位置未必是主位独尊,但在不能“主角”的情况下,适当请进来“主角”,而自己旁位一下(请民间艺人、借鉴传统传承方式等),也是有利于使命的履行。在杭州“首届全国高校民族音乐教学与区域音乐文化研究”学术研讨会上,多数学者都认为,在区域音乐文化传承中,高师的角色非同寻常,二者之间具有契合必然的互动关系。怎么才能更有效地传承呢?传统音乐文化事象中所有的描述解释性文字、音频、视频等都是文本,但对于传承(教育)过程来说传承效果和社会功能都是不足的,最重要的还是“体化实践”②,脱离体化实践之外的任何文本研究都不可能深刻,难于发挥其社会传播功能。中国历时的教育哲学都非常重视音乐实践,教育者应和受教育者一道,文本性研究结合本土文化传承,沉浸生活,适度“放养”,把本地音乐文化放在重点核心的位置上来做,率先学习继承本地传统音乐文化。曾有人指出,传统音乐的产生与发展有其历时的境域,拿到现在课堂上是不是会有些可笑?传统音乐主体是不是会感到唐突?笔者认为这种论调有三点偏颇。首先,传统音乐是动态的发展长河,传统音乐事象遍布在共时的任何层面;其次,我们的教学体系和任务就是传承文化和培养人才的,传统音乐文化是我们立足点,我们的教学指向就是在传统文化等方面,不是拿过来,而是我们教育体系和行为不应背离传统的怀抱,应面向世界传播之;再说,我们不继承传统音乐文化,我们又何所为呢?是不是有点虚无主义了?笔者在皖北田野考察期间,不止一次碰到民间艺人的诉求,就是能不能带上学生来,真正住下来传承学习,他们提供一切可以提供的方便,什么困难都可以克服,他们唯独害怕艺随人去,断了香火。所以,现在我都“怕”田野考察了,怕因为带不去学生无颜面对他们。

三、师资素质:返璞与求真

作为音乐教育工作者,要和学生一起发展,传统音乐的师资素质要涉及到教学、科研、实践各个领域,从传统音乐的各种音乐事象中润泽自己,重塑自身综合传统音乐表演技能,从而增强社会音乐活动能力。当下的音乐教师群体,能躬身到民间求艺者有几人?而不惜代价跑北京、上海甚至海外取经者又怎能数得过来?难道民间传统音乐真的没有可学之处?相当多的音乐教育工作者对传统音乐学习仍然持有想当然的态度,其实,当我们去民间田野考察的时候,会受到热情的接待,因为什么?就是因为我们被视为“救世主”,我们认同他们的文化艺术,能和他们一起继承他们的技艺,能为他们解决艺术实践的难题,能真正地做人民音乐家所能做的“正事”。所以,我们高师民族音乐教师的责任自然明了了,我们是谁?我们应该做什么?为谁做什么?基层民间艺人、老百姓期待的神情已经非常明晰,高师音乐师资就需要全天候、多栖的作战本领。鉴于传统音乐传承的特殊历史背景,高师音乐师资需要一种“自省”的态度,在实践中处理好“道”与“艺”的辩证关系,我们既要纠正传统社会儒家重道轻艺的思想,又要防止现代社会技巧唯上的现象过渡蔓延。部分高师传统音乐教育工作者,没有一定的传统音乐实践层面上的功底,但已经取得丰硕的研究成果或者能唱线谱、简谱,而不能唱工尺谱,这种“研而不学、学而不为”现象,何以去指导基层的受教育者?传承传习又如何进行?何以素质教育?不能就年龄问题来托辞,要把自己和学生都培养成传承人,对自己来说,一定要先期打下“十八般武艺”的综合基础,在此基础上,再进行些其他层面的音乐实践才更有意义。如果我们很难一下子从“为”的层面上身先士卒,但必须指导主力军冲锋战场。高师传统音乐教育师资需要深入浅出继续学习,需要进修、传承,到哪里?到民间音乐的文化生态环境中去,用“行动”来上课。授课过程中,唱的应该比说的更好听,用音乐行为直观地让学生真正从传统音乐中体会、体验到幸福快乐。老一辈的民族音乐学者的敬业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他们强调民族音乐教师的专业技能素质,从演唱语言到风格风情的把握,做到了不拘一格成人才。笔者也曾把“草叶”、“叫子”等民间技艺引入到课堂教学上来,激起了学生对传统艺术强烈的求知欲。四、教育体系:重调与拓宽我国古代就有着优良的传统音乐教育传统,在“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中,传统音乐的社会教化功能得到了全社会的认可,传统艺术综合教育体系也相对完善。然而,当下的高师传统音乐教育体系却面临诸多问题:

(一)高师音乐教育传承模式和民间传承模式分离严重,应设法有机整合不同的传承模式,将民族传统音乐课程教学系统化、动态化和大众化,重创新的弹性传统音乐教育体系,这是中国传统音乐教育精神理念的自主诉求。社会教育体系结构与重构的互动过程体现在历时任何阶段,当下亦然,音乐教学体系理应得以更新。从欧美引进的教育体系应得以扬弃,历史上的乐府、教坊、梨园以及相应的轮值轮训等制度所体现的传承理念,高师应予以重视继承。诚然,欧美音乐教育体系与中国传统音乐教育体系有着一致性,如乐器教学中的单人授课或小组授课,这具有口传身授的特点,但也有学堂、学制和学时等方面的负面影响。作为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关键基地,在“非遗”运动潜在制度逐渐显形的趋势下,时代要求我们重新正视传统音乐教学策略,重构师资模式和教学方式,开放师资体系配置,不惟学历职称降人才,吸纳贤人来授课,从制度上保障民间艺人的授课权益。

(二)传统艺术学习就要求回到民间,通过口传身授师徒传授模式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学有所成,民间的传承不仅是专业技艺的延续,还包括综合知识、事业精神,甚至是生命情感真谛之润然和师徒伦理的维系。一旦重入高师体系,则互动过程主要以课程表来维系;且传与授之间的互动比较松弛,民间艺人所教与学生所学的过程势必会简约化,成果会抽离于传统脉络,效果尚待评估[1](216)。窃以为,高师教学理念需要多元化、教学体系也要综合化,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使师徒口传心授与课程表教学结合起来,任何传统的接衍都有一定的传承策略使然。台湾自1991年起,“教育部”就委托国立艺术学院、国立台湾艺术学院等单位,以承办艺师传艺的方式,开始了为期三年的传艺计划。不久,文化建设委员会又制定了《民间艺术保存传习计划》。该计划以保存、传授技艺为主[1](206)。为了保障传统文化后继有人,韩国政府还特设奖学金,以资助那些有志于学习无形文化遗产的年轻人,这些人被称之为“传授奖学生”。在传授奖学生的选拔方面,《文化财保护法实施规则》有着更为详尽的规定。《规则》要求:传授奖学生必须是“从重要无形文化财的持有者或持有团那里接受了六个月以上的传授教育、且在该重要无形文化财的技能、技艺方面具有相当素质的人员”,或者“在与重要无形文化财相关领域工作经历超过一年以上者”。重要无形文化财的传授奖学生一般学期五年,但已经获得传授教育证者除外[2]。高师师生不仅以“局外人”的身份去描述、解释、记录和研究,还要以“局内人”的位置去生活、交流、参与,使民俗活动与学校校外艺术活动融合起来,因为民俗需要新生力量的有力传承,高师学生课外活动也需要得到真正的校外活动环境和资源,两者有着共同发展的契机。例如:经过与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俗项目《苗湖书会》负责人协商,每年农历六月初六将吸纳阜阳师范学院音乐院校师生参与进来,利用书会培养新生曲艺力量。“请进来”与“走出去”方向不一,而任务一致。引导学生到民间剧团、社会演艺公司、民俗文化旅游基地进行训练实习,这也是很好的尝试,尽管在高师传承传统音乐过程中会有社会功能的嬗变。我们的文化没有差距,仅属差异之体现,文化多元化之内因要求我们继续扩大传统音乐系列课程的比重,搞好高师音乐课程改革工作,大力加强中国传统音乐教育与地方政府文化部门的互动。在阜阳师范学院,音乐学院拟订请颍上花鼓灯艺人来院进行讲演与传授,建立安徽花鼓灯艺术传承教学基地,使其能在高师这一链条中得到保障性的继承和发展。另外,关于皖北扁担戏遗产的继承,我们拟定组织音乐专业、美术专业和文学等专业学生,业余成立木偶剧团,有机综合其他民间艺术,整合地继承中国传统音乐文化。

(三)高师音乐艺术学习并非为音乐专业所垄断,非专业学生也在公共艺术选修课享有学习音乐艺术的权利和义务。《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在第二章规定:普通高等学校应当开设艺术类必修课或者选修课。其他还要求每个学生至少要参加一项艺术活动,每三年举行一次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③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中也针对非艺术类专业进行了指导,要求将公共艺术课程纳入到各专业本科的教学计划之中,每个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至少要在艺术限定性选修课程中选修1门并且通过考核。对于实行学分制的高等学校,每个学生至少要通过限定性选修课程的学习取得2个学分;修满规定学分的学生方可毕业。并要求普通高等学校应设立专门的公共艺术课程管理部门和教学机构,各校担任公共艺术课程教学的教师人数应占在校学生总数的0.15%—0.2%,其中专职教师人数应占艺术教师总数的50%。在公共传统音乐艺术课程里,应适当引导学生“跑题”到其他艺术领域,来认识综合文化中的音乐、世界范围内的中国音乐,整合地学习包括音乐、民间美术、民间文学等多元素的民间文化事象。笔者在《民间音乐艺术》公共艺术选修课上,曾聘请渔鼓艺人苗清臣、琴书艺人孟颖等民间艺术家来校讲、演,做到近距离接触、传习民间传统音乐。在安庆师范学院,菱湖、龙山两个校区都开设了“黄梅戏演唱与欣赏”全校公共选修课,著名黄梅戏表演艺术家曾指导教学,为高师学生专门开设艺术选修课,《黄梅戏欣赏与演唱》课程是该校文化素质教育系列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地方特色专业设立应该与地方音乐教材建设同步进行。安徽安庆师范学院黄梅剧艺术学院于2007年开始招收及时届黄梅戏表演专业四年制本科学生,并于2008年开始招收黄梅戏编导专业。在韩再芬教授的引导下,该表演专业结合学校良好的专业设置基础及地方文化优势,已经取得初步的成绩。新疆艺术学院1996年在普通本科音乐表演专业开办了木卡姆表演方向,在新疆师范大学音乐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中,与木卡姆传承相关的课程也是课程体系中的一个模块[3]。在地方音乐教材建设中,视频教材和现代视频记录方式为传承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提供了契机,在口传身授条件难以形成之时,视频方式传授学习可以大力推广。笔者在田野工作中发现,现代民间艺人学艺的主要方式是跟着磁带、复读机、VCD学习的。那么,我们应该努力营建视频库,利用这一条件来进行传承教育,重新正视民间声乐资源教材在声乐教学中的地位,从而影响整个的声乐教学观念,掌握大量的地方民歌、地方说唱音乐与戏曲音乐作品,并且逐步摆脱“伴唱”的恶性循环。从过程本身来看,就影响了“象牙塔”下学生的思想观念,增强了传统音乐文化的亲和力。

笔者认为,高师音乐教育体系应是传统音乐教育体系的延伸与发展,不是突发新生的;音乐教育内容是我国时空层面上的音乐文化遗产,而不应鹦鹉学舌;教育任务是服务于当下中国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的,使受教育者获得的发展。结语综观高师传统音乐教育,时代机遇越来越好,但仍然没有走入主流,文明的传承出现危机,对于身边广博的传统音乐文化资源仍然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和应用,可持续发展谈何容易,与辛勤耕耘在教学科研一线的传统音乐教育工作者密不可分。谁都明白文化的断流将意味着什么,急盼相关教育部门共撑一片蓝天,呼吁同仁不要再把“传统”与“保守”、“现代”与“进步”等同起来,进行精神理念层面上的再思考、方针策略上的再调整很有必要,当然,实施之初急需社会财政部门给予适当支持!文化民族主义可以作为实施传统音乐教育的平衡手段,“以中华音乐文化为母语的音乐教育”指明了21世纪我国音乐教育的发展方向,让传统教育工作者共同努力、互相影响、前后相继,建立比较完备、富有中国特色的传统音乐文化教育策略制度,真正让高师在民族音乐文化整体传承中发挥积极有效地作用,真正的把素质教育贯彻到底,继承传统音乐教育“《乐》以发和”④的道德教化传统,向高师传统音乐教育要质量、要素质、要生活,从而服务于当下精神文化建设的整体需要,这是我们高师传统音乐教育的出发点和根本归宿。

传统音乐教育分析:传统音乐在国内音乐教育中发展

1传统音乐教育的现状

音乐是人类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传统音乐是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和智慧结晶,它所蕴含的历史意义已超越了音乐本身。我国的传统音乐有着数千年的历史积淀,内容上包含着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生活习俗、性格气质、审美心理、思想情感和价值观念等。从上世纪初开始,我国传统音乐的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桎梏,随着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爆发,受西方文化进化论的影响,这一时期早期的中国现代音乐家,开始把欧洲音乐体系作为圣经引向国内。而自彼时起,我国的传统音乐便开始了被边缘化的命运。上世纪80年代的改革开放让我国经济发展,逐步步入世界强国之林,受“洋为中用”的思想主导,大批的西方传统音乐被国人由喜爱到熟知;而今,各种各样的现代音乐,凭借互联网以及多种媒体传播方式对传统音乐产生了更大的影响。这些影响,一方面沟通了东西方音乐文化交流,开阔了国人的眼界,促进了中国新音乐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导致发生忽视以至轻视中国传统音乐的现象,纵览近年来中国传统音乐的教育现状,诸多学者心存忧患,也各有论述,但笔者认为主要还存在以下三个方面:

1.1教育体系中对传统音乐教育思想的缺失

中国现行的学校音乐教育体系深受欧洲音乐中心论的影响,一直以来皆以欧洲音乐理论体系为基础对学生进行涵盖整个学习周期(从小学、初中、高中直至大学以上)的音乐教育,严重忽视了中国音乐理论体系的重建和普及。尤其在专业音乐教育的学制方面,采用以德、奥、俄为中心的欧洲音乐体系,从而使得“音乐成为专指西方音乐的名词”。在音乐理论方面,也以欧洲音乐体裁为效仿的楷模,苏俄的音乐理论为基础的音乐创作成为中国近现代音乐创作的主流。更令人担忧的是很多小学、中学老师在对学生进行音乐启蒙教育时,在不知不觉当中灌输西方音乐即欧洲音乐体系的思想,比如,告诉学生什么是音名,“音名就是C、D、E、F、G、A、B”;什么是唱名,“唱名就是1、2、3、4、5、6、7”。于是乎,我们一代一代的学生在潜意识当中就知道音乐是从西方学来的。很少多解释一句我们现在学习的音乐常识是借鉴欧洲音乐体系的。这一切不仅不利于中国民族音乐文化的弘扬和发展,更使得学生在潜意识里将西方音乐的表现特征作为中国民族音乐乃至整个音乐的特征来看待。

1.2传统音乐传统的传承方式与现有音乐大课堂教育之间的矛盾

传统音乐传统的传承方式则是口传心授,手把手、一对一,长年累月地传授,习者不仅在音乐技能、音乐理论上练就扎实的基本功,同时也对民族音乐的文化背景形成厚实的基础,在传承音乐的同时,传承了文化。当今的音乐教育,无论是专业音乐教育还是普及音乐教育,其方式都是以课堂为主要形式。大课堂教育方式的优点在于能让大量的学习者尽快学习和掌握传统音乐的理论、方法,而其弊端则是很容易造成艺术个性的丧失,形成艺术人才的批量生产,比如,有些人一味追求技巧上的突破,忽略音乐外围的东西。经过训练,声音的音量加强了、音色改善了、音高突破了,而音乐的原生性和音乐所承载的文化、民族情感则被冲淡了。所有的声乐作品都是依靠声乐技巧来实现的,但是声乐技巧毕竟只是手段,作品的主体和内容(当然也有形式)才能决定艺术作品的本质,艺术形式所承载的文化背景。最终导致了演唱方法上的“千人一腔”、“千人一面”现象。

1.3当代学生对传统音乐的淡漠情绪

匈牙利著名作曲家和音乐教育家柯达伊说:“学校的音乐教育应牢固地建立在民族音乐的基础上。”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了极丰富的民族音乐遗产,它们都有着鲜明的民族特点和风格,在世界艺术之林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是我们中小学生对传统音乐的认识和喜好程度是怎样的呢?有人对某地区中小学生对于传统音乐的认识、兴趣等问题进行的问卷调查发现:在中小学生中,接触最多的音乐形式为现代流行音乐的占83.3%,西方古典音乐的占10.3%,中国传统音乐的占6.3%。在接触传统音乐最多的学生中,小学生占85%,初中生占15%,高中生为0!①给喜爱音乐的形式排序调查显示:在现代流行音乐、西方古典音乐、中国传统音乐中,中小学生将传统音乐列为首位喜爱形式的占11.7%,列为末位喜爱形式的占64.3%。此问卷调查虽不是笔者亲自所为,但是通过日常的教学与实际工作中的实践,可印证其具有较高的可信度,这从一个侧面展现出民族音乐教育在中小学的状态,并揭示了中小学民族音乐的教学现状。

2民族音乐发展的建议

因为诸多因素的影响,我国民族音乐的发展现状令人担忧,尤其是我国加入世贸之后,我国传统音乐文化面临着更加严峻的挑战,为了使我国民族音乐健康持续地发展,应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

2.1广泛学习传统艺术,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深厚感情

通过学习一些典型的传统艺术形式,如民间歌曲、戏曲、曲艺等,在学习的同时,了解相关的文化内涵;在传授民族音乐知识的同时,让学生清楚传统艺术是一切音乐创作的源泉,使学生从心理上对民族音乐具有强烈的自豪感,提高学生对民族音乐的感情。有了这样美好的感情,就会让学生对学习民族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为进一步实施民族音乐教育奠定坚实的基础。

2.2关于教育传承方式的对策

(1)关于教材,尽管目前也有一些比较的中国传统音乐的教材,如袁静芳的《中国传统音乐概论》、杜亚雄的《中国民族基本乐理》、《中国少数民族音乐概论》、王耀华的《中国民族音乐》、《中国传统音乐概论》等,对传统音乐理论都有非常精彩的论述和翔实的记述,但是,这些书籍的推广不容乐观。同时,这些教材也仅仅适宜于音乐学高等级的学生甚至学者参考,把它们再简化为适宜于中小学生的课堂教材方面也不是很理想。

(2)在各个层面的院校组建传统艺术兴趣小组、社团和民族器乐班等形式的艺术团队,比如吹打班、鼓乐班、丝竹班、锣鼓班等等。增开与地方民间音乐相关的技术课程,如可聘请民间艺人开设地方民间音乐的各种技术性选修课,包括戏曲、曲艺、民族乐器等,在高校开设非专业学生的公共选修课,让非专业学生了解民间音乐,从而进一步普及传统音乐艺术,提升其在学生中的认可度。

(3)组织各种民间音乐的演出活动,定期邀请民间音乐方面的艺人、专家讲座。有条件的学校可成立民间音乐教研科室,编印民间音乐相关课程教材,对民乐进行管理、调研、采集、教学等工作。同时把现有的地方民间音乐和民间音乐的研究成果吸收到教材中来,这既是对学生进行传统音乐的教育,同时也是对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保护措施。

2.3提供民间音乐实践活动的舞台,培养学生对传统音乐的情感

教育界多年来提出争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的教育理念,但是很多层面仍停留在口头的倡导上,很少做到从具体的事情、从小事做起,关注细节,让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自己的民族文化和民族艺术,这是我们音乐教育工作者在今后的教育工作中所要关注和认真探讨的。我们还应当发挥整个社会的力量,让宣传媒体、出版业及各文化相关的部门充分发挥其作用,增加民族音乐的宣传力度,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音乐活动,挖掘民间艺术、弘扬民族传统文化、提高全民素质,本着一种强烈的民族自信心,积极参与到建设具有先进性文化的民族音乐的实践中来,对传统的民歌、说唱、戏曲、器乐等艺术形式的传承工作急需加大力度,抢救民族音乐遗产。

有人预言,21世纪将是本土音乐文化价值重建和回归的时代,音乐教育所具有的人文内涵越来越被人关注。学校应成为民族音乐传播、生长的地方、成为放眼世界各民族音乐的窗口、成为当今世界各种音乐风潮的中流砥柱。面对世界全球化的趋势,面对西方文化的强势垄断趋势,坚持保护和弘扬自己的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安身立命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手段。

传统音乐教育分析:高师传统音乐教育趋向分析

教育作用是对文化的传承和对人才的培养,教育肩负着成人与成才的双重历史使命,促进人的发展,其精神理念必须立足本土传统文化学理。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是我们进行音乐教育的坚实基础,这是任何层面音乐教育之根本,现代的传统音乐教育实践认同与否直接关系着中国高师传统音乐教育的前途。目前,高师传统音乐教育反而处于非正常运转期,教育策略、措施不够健全,效果不够明显,尤其直接关系到各地区培养中小学音乐师资的高师院校,传统音乐教育状况不良。为传承中国传统音乐文化遗产和精神,推动中国音乐文化的健康发展,对高师传统音乐教育策略进行重新探索则很有必要。

一、正视现实:问题与契机

本世纪以来,从九年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和《高中课程标准》来看,都要求学生唱民歌、戏曲等等,然而,一些高师院校则没有做出明显的策略调整,高师音乐教育与中小学课程标准教学相脱节,传统音乐教学比重小、课时少,教学内容方法单一,田野教学缺失。现在能积极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方法论去接触、研究和演习中国传统音乐者能有几人?高师院校急需广泛地展开行之有效的传统音乐普及教育。为真正了解高师音乐专业学生对中国传统音乐教育的认识,笔者设计了一个调查问卷,了解在开《民族民间音乐概论》课程①之前、之中、之后三个年级学生在问题的看法上有什么变化,以此为研究传统音乐教育提供参考。调查数据分析如下:从表一可以看出:对于音乐专业的学生,网络现代音乐并没有垄断他们的视听领域,亚非拉外国音乐还没有真正进入高师课堂,而正在必修和已必修过《民族民间音乐概论》的大二、大三学生喜欢中国民间音乐的程度明显低于大一学生。这说明在中、西风格音乐教育衡动过程中,中国民族音乐教育没有足以撼动西方古典音乐地位,看来中国传统音乐教育要花大力气、定长目标、打持久战。当然,笔者不是竭力搞“本位主义”,而是建议在多元音乐文化教育前提下,首先做好本位的民族音乐文化传承工作。高师音乐学生,学习传统音乐困难,而对其它音乐课程容易上手,而以民间音乐传承方式(师徒传授或家族传授等)代培出来的学员,对传统音乐容易上手,对现代音乐教育学习感到困难。看来这种反差与高校音乐专业教育中的传统音乐教学比重小、课时少、教学内容方法单一、缺少田野实践等因素有关。从表二可以看出:与预想相反,在学《民族民间音乐概论》必修课的前后阶段,喜欢民间音乐的大三学生并没有比例扩大,反而微减,说明在教学过程中,植根传统音乐文化观念并非一蹴而就,还有很长路要摸索。大三学生对传统音乐的实践和传播理解得会比较深入,思考比较、客观。从总体来看,三个年级学生对中国民间音乐有一定的感情,大一更感性;大二正处于学习阶段,感觉会比较吃力;大三经过磨合后,对民间音乐的亲和力有所增强。这应被视为一个非常积极的迹象,值得传统音乐教育者予以重视。但对于大二学生来说,问题突出,任务艰巨,主要责任在于:高师对传统音乐文化认识疏浅,需对教育模式现状进行重新调整。教育人才工程中的关键链条直接关系着传统音乐基础教学的发展,高师传统音乐教育不能与中小学音乐教育相脱节,不能只有高度没有宽度和厚度,更不能被理论架空,需要树立开放的教学理念,制定多位复合的传承策略,避免所谓国粹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偏激导向。

二、理念把握:研究与传承

面对传统音乐教育现实中的问题,我们不仅要探讨其深刻的时代意义,还要重估传统音乐教育对于新生一代成长所具有的价值,马克思主义发展学说依然为我们传统音乐教育提供了理论基础,那么,高师传统音乐教育理念决定着高师传统音乐教育的出发点,从时空的四维角度来看,其策略应与时俱进、开放视野,必须展开传统音乐的基础教学行动,高师是传承知识和培养人才整体工程中的关键链条。当前,在国际、国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强烈加强保护和发展的趋势下,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中,提出了工作指导方针:保护为主、抢救及时、合理利用、继承发展[1](358)。面对中国传统音乐文化遗产,高师教育最关键责任就是“传承发展”,角色未必是“独角戏”、位置未必是主位独尊,但在不能“主角”的情况下,适当请进来“主角”,而自己旁位一下(请民间艺人、借鉴传统传承方式等),也是有利于使命的履行。在杭州“首届全国高校民族音乐教学与区域音乐文化研究”学术研讨会上,多数学者都认为,在区域音乐文化传承中,高师的角色非同寻常,二者之间具有契合必然的互动关系。怎么才能更有效地传承呢?传统音乐文化事象中所有的描述解释性文字、音频、视频等都是文本,但对于传承(教育)过程来说传承效果和社会功能都是不足的,最重要的还是“体化实践”②,脱离体化实践之外的任何文本研究都不可能深刻,难于发挥其社会传播功能。中国历时的教育哲学都非常重视音乐实践,教育者应和受教育者一道,文本性研究结合本土文化传承,沉浸生活,适度“放养”,把本地音乐文化放在重点核心的位置上来做,率先学习继承本地传统音乐文化。曾有人指出,传统音乐的产生与发展有其历时的境域,拿到现在课堂上是不是会有些可笑?传统音乐主体是不是会感到唐突?笔者认为这种论调有三点偏颇。首先,传统音乐是动态的发展长河,传统音乐事象遍布在共时的任何层面;其次,我们的教学体系和任务就是传承文化和培养人才的,传统音乐文化是我们立足点,我们的教学指向就是在传统文化等方面,不是拿过来,而是我们教育体系和行为不应背离传统的怀抱,应面向世界传播之;再说,我们不继承传统音乐文化,我们又何所为呢?是不是有点虚无主义了?笔者在皖北田野考察期间,不止一次碰到民间艺人的诉求,就是能不能带上学生来,真正住下来传承学习,他们提供一切可以提供的方便,什么困难都可以克服,他们唯独害怕艺随人去,断了香火。所以,现在我都“怕”田野考察了,怕因为带不去学生无颜面对他们。

三、师资素质:返璞与求真

作为音乐教育工作者,要和学生一起发展,传统音乐的师资素质要涉及到教学、科研、实践各个领域,从传统音乐的各种音乐事象中润泽自己,重塑自身综合传统音乐表演技能,从而增强社会音乐活动能力。当下的音乐教师群体,能躬身到民间求艺者有几人?而不惜代价跑北京、上海甚至海外取经者又怎能数得过来?难道民间传统音乐真的没有可学之处?相当多的音乐教育工作者对传统音乐学习仍然持有想当然的态度,其实,当我们去民间田野考察的时候,会受到热情的接待,因为什么?就是因为我们被视为“救世主”,我们认同他们的文化艺术,能和他们一起继承他们的技艺,能为他们解决艺术实践的难题,能真正地做人民音乐家所能做的“正事”。所以,我们高师民族音乐教师的责任自然明了了,我们是谁?我们应该做什么?为谁做什么?基层民间艺人、老百姓期待的神情已经非常明晰,高师音乐师资就需要全天候、多栖的作战本领。鉴于传统音乐传承的特殊历史背景,高师音乐师资需要一种“自省”的态度,在实践中处理好“道”与“艺”的辩证关系,我们既要纠正传统社会儒家重道轻艺的思想,又要防止现代社会技巧唯上的现象过渡蔓延。部分高师传统音乐教育工作者,没有一定的传统音乐实践层面上的功底,但已经取得丰硕的研究成果或者能唱线谱、简谱,而不能唱工尺谱,这种“研而不学、学而不为”现象,何以去指导基层的受教育者?传承传习又如何进行?何以素质教育?不能就年龄问题来托辞,要把自己和学生都培养成传承人,对自己来说,一定要先期打下“十八般武艺”的综合基础,在此基础上,再进行些其他层面的音乐实践才更有意义。如果我们很难一下子从“为”的层面上身先士卒,但必须指导主力军冲锋战场。高师传统音乐教育师资需要深入浅出继续学习,需要进修、传承,到哪里?到民间音乐的文化生态环境中去,用“行动”来上课。授课过程中,唱的应该比说的更好听,用音乐行为直观地让学生真正从传统音乐中体会、体验到幸福快乐。老一辈的民族音乐学者的敬业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他们强调民族音乐教师的专业技能素质,从演唱语言到风格风情的把握,做到了不拘一格成人才。笔者也曾把“草叶”、“叫子”等民间技艺引入到课堂教学上来,激起了学生对传统艺术强烈的求知欲。四、教育体系:重调与拓宽我国古代就有着优良的传统音乐教育传统,在“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中,传统音乐的社会教化功能得到了全社会的认可,传统艺术综合教育体系也相对完善。然而,当下的高师传统音乐教育体系却面临诸多问题:

(一)高师音乐教育传承模式和民间传承模式分离严重,应设法有机整合不同的传承模式,将民族传统音乐课程教学系统化、动态化和大众化,重创新的弹性传统音乐教育体系,这是中国传统音乐教育精神理念的自主诉求。社会教育体系结构与重构的互动过程体现在历时任何阶段,当下亦然,音乐教学体系理应得以更新。从欧美引进的教育体系应得以扬弃,历史上的乐府、教坊、梨园以及相应的轮值轮训等制度所体现的传承理念,高师应予以重视继承。诚然,欧美音乐教育体系与中国传统音乐教育体系有着一致性,如乐器教学中的单人授课或小组授课,这具有口传身授的特点,但也有学堂、学制和学时等方面的负面影响。作为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关键基地,在“非遗”运动潜在制度逐渐显形的趋势下,时代要求我们重新正视传统音乐教学策略,重构师资模式和教学方式,开放师资体系配置,不惟学历职称降人才,吸纳贤人来授课,从制度上保障民间艺人的授课权益。

(二)传统艺术学习就要求回到民间,通过口传身授师徒传授模式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学有所成,民间的传承不仅是专业技艺的延续,还包括综合知识、事业精神,甚至是生命情感真谛之润然和师徒伦理的维系。一旦重入高师体系,则互动过程主要以课程表来维系;且传与授之间的互动比较松弛,民间艺人所教与学生所学的过程势必会简约化,成果会抽离于传统脉络,效果尚待评估[1](216)。窃以为,高师教学理念需要多元化、教学体系也要综合化,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使师徒口传心授与课程表教学结合起来,任何传统的接衍都有一定的传承策略使然。台湾自1991年起,“教育部”就委托国立艺术学院、国立台湾艺术学院等单位,以承办艺师传艺的方式,开始了为期三年的传艺计划。不久,文化建设委员会又制定了《民间艺术保存传习计划》。该计划以保存、传授技艺为主[1](206)。为了保障传统文化后继有人,韩国政府还特设奖学金,以资助那些有志于学习无形文化遗产的年轻人,这些人被称之为“传授奖学生”。在传授奖学生的选拔方面,《文化财保护法实施规则》有着更为详尽的规定。《规则》要求:传授奖学生必须是“从重要无形文化财的持有者或持有团那里接受了六个月以上的传授教育、且在该重要无形文化财的技能、技艺方面具有相当素质的人员”,或者“在与重要无形文化财相关领域工作经历超过一年以上者”。重要无形文化财的传授奖学生一般学期五年,但已经获得传授教育证者除外[2]。高师师生不仅以“局外人”的身份去描述、解释、记录和研究,还要以“局内人”的位置去生活、交流、参与,使民俗活动与学校校外艺术活动融合起来,因为民俗需要新生力量的有力传承,高师学生课外活动也需要得到真正的校外活动环境和资源,两者有着共同发展的契机。例如:经过与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俗项目《苗湖书会》负责人协商,每年农历六月初六将吸纳阜阳师范学院音乐院校师生参与进来,利用书会培养新生曲艺力量。“请进来”与“走出去”方向不一,而任务一致。引导学生到民间剧团、社会演艺公司、民俗文化旅游基地进行训练实习,这也是很好的尝试,尽管在高师传承传统音乐过程中会有社会功能的嬗变。我们的文化没有差距,仅属差异之体现,文化多元化之内因要求我们继续扩大传统音乐系列课程的比重,搞好高师音乐课程改革工作,大力加强中国传统音乐教育与地方政府文化部门的互动。在阜阳师范学院,音乐学院拟订请颍上花鼓灯艺人来院进行讲演与传授,建立安徽花鼓灯艺术传承教学基地,使其能在高师这一链条中得到保障性的继承和发展。另外,关于皖北扁担戏遗产的继承,我们拟定组织音乐专业、美术专业和文学等专业学生,业余成立木偶剧团,有机综合其他民间艺术,整合地继承中国传统音乐文化。

(三)高师音乐艺术学习并非为音乐专业所垄断,非专业学生也在公共艺术选修课享有学习音乐艺术的权利和义务。《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在第二章规定:普通高等学校应当开设艺术类必修课或者选修课。其他还要求每个学生至少要参加一项艺术活动,每三年举行一次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③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中也针对非艺术类专业进行了指导,要求将公共艺术课程纳入到各专业本科的教学计划之中,每个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至少要在艺术限定性选修课程中选修1门并且通过考核。对于实行学分制的高等学校,每个学生至少要通过限定性选修课程的学习取得2个学分;修满规定学分的学生方可毕业。并要求普通高等学校应设立专门的公共艺术课程管理部门和教学机构,各校担任公共艺术课程教学的教师人数应占在校学生总数的0.15%—0.2%,其中专职教师人数应占艺术教师总数的50%。在公共传统音乐艺术课程里,应适当引导学生“跑题”到其他艺术领域,来认识综合文化中的音乐、世界范围内的中国音乐,整合地学习包括音乐、民间美术、民间文学等多元素的民间文化事象。笔者在《民间音乐艺术》公共艺术选修课上,曾聘请渔鼓艺人苗清臣、琴书艺人孟颖等民间艺术家来校讲、演,做到近距离接触、传习民间传统音乐。在安庆师范学院,菱湖、龙山两个校区都开设了“黄梅戏演唱与欣赏”全校公共选修课,著名黄梅戏表演艺术家曾指导教学,为高师学生专门开设艺术选修课,《黄梅戏欣赏与演唱》课程是该校文化素质教育系列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地方特色专业设立应该与地方音乐教材建设同步进行。安徽安庆师范学院黄梅剧艺术学院于2007年开始招收及时届黄梅戏表演专业四年制本科学生,并于2008年开始招收黄梅戏编导专业。在韩再芬教授的引导下,该表演专业结合学校良好的专业设置基础及地方文化优势,已经取得初步的成绩。新疆艺术学院1996年在普通本科音乐表演专业开办了木卡姆表演方向,在新疆师范大学音乐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中,与木卡姆传承相关的课程也是课程体系中的一个模块[3]。在地方音乐教材建设中,视频教材和现代视频记录方式为传承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提供了契机,在口传身授条件难以形成之时,视频方式传授学习可以大力推广。笔者在田野工作中发现,现代民间艺人学艺的主要方式是跟着磁带、复读机、VCD学习的。那么,我们应该努力营建视频库,利用这一条件来进行传承教育,重新正视民间声乐资源教材在声乐教学中的地位,从而影响整个的声乐教学观念,掌握大量的地方民歌、地方说唱音乐与戏曲音乐作品,并且逐步摆脱“伴唱”的恶性循环。从过程本身来看,就影响了“象牙塔”下学生的思想观念,增强了传统音乐文化的亲和力。

笔者认为,高师音乐教育体系应是传统音乐教育体系的延伸与发展,不是突发新生的;音乐教育内容是我国时空层面上的音乐文化遗产,而不应鹦鹉学舌;教育任务是服务于当下中国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的,使受教育者获得的发展。结语综观高师传统音乐教育,时代机遇越来越好,但仍然没有走入主流,文明的传承出现危机,对于身边广博的传统音乐文化资源仍然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和应用,可持续发展谈何容易,与辛勤耕耘在教学科研一线的传统音乐教育工作者密不可分。谁都明白文化的断流将意味着什么,急盼相关教育部门共撑一片蓝天,呼吁同仁不要再把“传统”与“保守”、“现代”与“进步”等同起来,进行精神理念层面上的再思考、方针策略上的再调整很有必要,当然,实施之初急需社会财政部门给予适当支持!文化民族主义可以作为实施传统音乐教育的平衡手段,“以中华音乐文化为母语的音乐教育”指明了21世纪我国音乐教育的发展方向,让传统教育工作者共同努力、互相影响、前后相继,建立比较完备、富有中国特色的传统音乐文化教育策略制度,真正让高师在民族音乐文化整体传承中发挥积极有效地作用,真正的把素质教育贯彻到底,继承传统音乐教育“《乐》以发和”④的道德教化传统,向高师传统音乐教育要质量、要素质、要生活,从而服务于当下精神文化建设的整体需要,这是我们高师传统音乐教育的出发点和根本归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