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文化旅游开发对策研究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篇文化旅游开发对策研究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文化旅游开发对策研究

文化旅游开发对策研究:广西历史文化名城旅游开发问题及对策

[摘要]历史文化名城旅游资源是广西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目前广西旅游业中,历史文化名城旅游还没有发挥出其应有的重要作用。坚持对历史文化名城旅游资源的保护、利用、改造和复兴,促进旅游开发与名城保护的良性循环,是实现广西历史文化名城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关键词]广西历史文化名城;旅游开发;对策

广西保存了许多文物丰富、具有重大历史价值和革命意义的历史性城市,先后有桂林、柳州、北海被国务院列入部级历史文化名城。这些历史文化名城比较完整地保留了某一时代或几个时期的历史风貌或民族特色,映射出各个历史阶段的时代特征、文化传承和人文理念,是人类文明的缩影和结晶。

一、广西历史文化名城旅游开发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目前广西的历史文化名城和旅游业的发展并不协调,区域性的横向联系薄弱,旅游热点没有导入腹地,旅游内容无法与名城的文化传统相融合,未能充分发挥名城在发展旅游业中的优势,也没有形成自己的显著特色,名城的品牌优势无从发挥。与邻近的云南、湖南、四川等省市相比,广西的历史文化名城旅游开发仍处于劣势。具体而言,广西历史文化名城旅游开发的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历史文化名城旅游资源保护严重不足

历史文化名城旅游资源通常包括城市周围及内部的自然地理环境、城市特殊的物质形态、城市历史发展中遗留下来的文物古迹、以及诸如独特节日习俗等历史文化的人文表达方式。由于追求经济利益较大化,一些名城旅游开发不顾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没有充分处理好建设与保护的关系,使名城的传统文化风貌特色正逐渐失去。例如北海的廉州府学,设置于唐、宋之间,是府一级的教育管理机构,内设崇圣殿、大成殿、名宦祠、七贤太守祠、三贤祠、乡贤祠等,岁时祭祀。可如今的千年廉州府学已败落成了一个杂货场,大成殿变成了军粮供应站,崇圣殿被租作仓库,其他部分也被分割得七零八落,有卖彩票的,有卖米面的、有卖冰淇淋的、有卖钟表的,有修理铺,还有摆衣摊、开幼托的。

(二)对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不够

由于宣传开发的相对滞后,广西历史文化名城的知名度与历史意义没有体现出来,譬如桂林,旅游者的首要形象感知是“桂林山水甲天下”,而作为老牌的历史文化名城的感知度较低,很少有旅游者会联想到桂林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又如北海,现代化的城市建设湮没了厚重的历史文化,老城的骑楼、民的风情民俗等日益被城市化的趋同化所取代,其所承载的繁荣的近代中国沿海社会经济文化已经很难再寻。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与开发不光是维护几个街区,它涉及到认知、挖掘、继承和发扬历史文化传统的各个方面,体现的是城市整体素质和品味。

(三)广西历史文化名城的旅游形象定位不够明确

广西的历史文化名城虽然文物古迹众多,但比较分散零碎,未能形成整体的系列旅游产品,普遍缺乏鲜明的文化个性和旅游主题,使旅游者对名城的印象只停留在“量”的丰富上,而未能升华到“质”的认识上,无法让旅游者留下深刻印象与情感上的共鸣。桂林具有完善的文化体系,悠久的历史渊源,但桂林名城旅游的主题形象并不是很明显,旅游项目的文化内涵表现不突出、文脉特色不鲜明,名城旅游形象不够明确。

二、广西历史文化名城旅游开发理念

历史文化名城旅游开发,不仅有利于弘扬广西各民族的历史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心,同时对促进城市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那么,广西应该以怎样的理念来指导历史文化名城旅游开发呢?

(一)有效的资源保护与适度的旅游开发相结合

历史文化名城是具有特殊价值和意义的代表性城市,同时又是极为脆弱的历史文化载体,名城的历史文化生态一旦破坏就无法恢复。因此,保护和复原历史文化名城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历史文化名城旅游开发中,应将城市整体作为特殊的旅游资源多层次、多方位地加以保护,尽力维护历史文化名城的真实性、完整性及相关历史环境,使其拥有的历史文化和科学艺术价值不会减小或消失。

从历史文化名城与旅游业的关系来看,历史文化名城所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是历史文化名城开发旅游业得天独厚的资源条件。只有有效地保护有价值的东西,才能使旅游开发有本可依;而唯有合理适度的旅游开发,通过努力挖掘名城自身的文化内涵,宣扬和展示其独特的城市精神、性格和气质,保护才有意义。

(二)以体验经济理论为历史文化名城旅游开发的创新基础

体验经济时代的到来,标志着旅游者旅游心理和旅游方式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旅游者参与”和“旅游者与环境的关系”将成为历史文化名城“体验”的重要环节。在这里,旅游者在体验的同时又参与营造了体验的氛围,而旅游者与环境的关系无论是“吸收”还是“沉浸”都极大地体现了旅游者的主体性和与旅游环境的互动性。个性化服务、人性化体验将逐渐占据体验经济时代旅游活动的主体。

体验经济时代,旅游者更多地希望借助旅游进入到异质文化的现实氛围之中,追寻历史文化的内涵和特色。这就需要旅游企业发挥较大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以旅游服务为舞台,以旅游商品为道具,将历史文化名城许多无形的历史文化资源转化为有形的旅游产品推向市场,从而为旅游者营造一种难忘的经历。

历史文化资源不能直接等同于旅游资源,在挖掘历史文化资源时,要注意调研旅游者的旅游需求与心理倾向,以及其对历史资源的体验深度的期望等等,开发出一些展示性和参与性相结合的旅游项目和文化活动,将历史文化名城无形的历史文化内涵转变成易识别、易感受、易参与的体验性旅游产品。

(三)坚持和谐理论开发历史文化名城旅游活动

和谐理论应用于旅游开发的实践,可以归纳为和谐的开发目标、和谐的经营理念、和谐的旅游环境以及和谐的旅游意识。历史文化名城开发旅游业,会给当地历史文化带来各种各样的影响,其中有积极影响,譬如增进文化交流、促进当地传统文化艺术的保护与复兴、促进文化遗迹的整理与保护、增强文化自豪感和民族凝聚力等;也有消极影响,如传统文化受到外来冲击、传统文化艺术的商品化和庸俗化、文化遗迹遭到破坏甚至损毁等。和谐理论指导下的旅游开发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就是将发展旅游所带来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辩证地统一在旅游业的规划蓝图中,在城市保护与旅游开发中寻求人地关系的和谐统一,共同发展。

三、广西历史文化名城旅游开发的建议和对策

历史文化名城旅游开发,不是单纯开发一种或几种历史文化旅游产品或几条历史文化旅游线路的问题,而是指如何立足于广西优美的自然旅游资源,结合广西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使旅游者不仅能感受到广西山水之秀美,还能感受到真正的文化享受和精神愉悦。具体而言,可从以下几个主要方面着手:

(一)制定整体联合发展的战略

历史文化名城是广西在人类历史上人文生态的聚集区,要对其进行旅游开发,必须从整体层面进行统一的规划。在宣传促销、产品开发、线路设计、项目布局等方面从全局出发,将历史文化名城旅游融入到广西旅游区的旅游整体开发当中,加强与区域内各种旅游要素的整合联动,强化历史文化名城旅游与其他类型旅游整体联合推介营销。具体操作上,通过旅游线路和划定主题旅游功能区进行互补性整合优化开发。同时,加强与自然观光旅游整合,使得人文景观旅游与自然景观旅游有机结合,多元化互动和谐发展。此外,从发展广西区域旅游的视野当中加强与旅游目的地内相关旅游资源的互补开发,把开发历史文化名城旅游与开发生态旅游、城市旅游、工农业旅游、休闲度假等密切结合,形成综合型、复合型强的旅游产品,增强历史文化名城旅游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二)旅游开发与文化创新相融合

开发旅游,资源是基调,文化是灵魂。只有将静止的自然旅游资源与深厚悠久的历史文化资源结合起来,才能提升广西旅游的人文内涵和文化品位,使旅游者能够真正体会到广西不仅有甲天下的山水风光,天下及时滩的滨海胜景,更有可与其媲美的历史文化渊源。事实上,也只有把旅游产业与文化建设紧密结合,充分发挥历史文化名城的优势,着力挖掘和利用历史文化的旅游价值,努力在推进历史文化与旅游结合上实现新突破,大力打造像《印象・刘三姐》这样的文化旅游精品,才能为广西历史文化名城旅游带来质的提升和丰厚的经济效益。

(三)强化广西历史文化名城的旅游服务与市场营销

在旅游服务和市场营销方面,广西要选择以区域整合和深度合作为特色的政府主导型名城营销模式,积极谋求区域内名城的联合行动,确立共同优惠政策和统一的服务质量标准,完善组织体系,结成旅行社联盟等名城旅游合作组织。在此基础上,加强广西名城旅游整体形象的策划,完善个性化旅游服务体系,提高人性化旅游服务质量,形成强势的旅游软实力。同时,加强旅游宣传促销,进一步推进国际旅游合作,积极开拓国内外中高端旅游客源市场,提高旅游者数量和旅游者消费水平。

广西作为我国沿海沿边的西部旅游大省,在大众化旅游深化阶段,如何构建广西特色的历史文化名城旅游产品体系,形成广西特色历史文化名城旅游的强势吸引力,已成为广西旅游业必须突破的瓶颈。历史文化名城的旅游开发要求我们确立“大旅游”思想、大资源观念和大区域意识,在开发中不但要突出自己有异于其他地方的特色,又要照顾各个方面的整体提高,变景点式开发为区域性开发。唯有如此,才能充分发挥广西历史文化名城的发展潜力,实现区域旅游经济的腾飞。

文化旅游开发对策研究:贵州黔东南原生态民族文化旅游开发战略与对策建议

摘要:民族文化是民族地区发展旅游业的灵魂。民族文化旅游是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民族文化旅游是中国特色旅游的要求,也是边远少数民族地区积极发展经济的强有力措施。黔东南地区发展旅游应以原生态民族文化为导向,凭借优势抓住机遇大力发展原生态民族文化旅游,努力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在开发原生态旅游方面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原生态旅游发展战略、发展入境旅游战略等三个战略,着力建设两个发展模式:自然生态旅游模式和生态城镇发展模式,以打造黔东南原生态民族文化旅游精品,提升黔东南旅游形象,让黔东南成为对国内外游客有强大吸引力的原生态民族文化旅游目的地。

关键词:原生态;民族文化旅游;旅游开发;黔东南

民族文化是民族地区发展旅游的灵魂。原生态民族文化是指人类发展历程中民族地区流传于民间以口头形式记录的原汁原味的文化。不同的民族传承着不同的文化,旅游主体的地域差异因文化差异而凸显出消费差异。民族村寨是民族文化的载体,民族文化旅游是保护、传承和开发民族文化的有效途径,是我国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旅游研究的重要领域。突出民族文化特色是提升民族旅游素质、充实旅游内涵和提高特色韵味的重要内容,深度开发民族文化旅游,能使旅游与文化有机结合,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民族旅游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大力发展民族文化旅游是中国特色旅游的需要[1]。黔东南州发展旅游的优势在于苗族、侗族传统的民间物质的和非物质的文化遗产——原生态文化。黔东南的原生态民族文化是发展该地区旅游业之根本,是打造黔东南州“原生态民族文化世界旅游目的地”的依托所在。黔东南州民族旅游资源丰富多彩,独具特色,可以充分挖掘、利用民族风情资源,发挥其作为旅游业发展的“发动机”的带动作用,推动黔东南州的经济发展,使旅游业成为黔东南州经济社会发展的“井喷极”。目前,黔东南州旅游业发展状况尚不够理想,旅游产品缺乏明确的主题、尚未形成完整的产品体系,市场竞争乏力。究其原因,除了交通等硬件设施制约了黔东南旅游业的发展外,关键因素是对旅游产品缺乏深度开发和定位。因此,本研究试图从黔东南州旅游资源开发的优势、机遇和挑战等方面入手探讨黔东南的原生态民族文化旅游发展战略,提出可行性建议,为促进黔东南旅游产业向战略性支柱产业发展提供参考。

1 黔东南州原生态民族文化旅游开发优势

1.1 黔东南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独具特色

贵州省黔东南州是多个少数民族汇居(其中以苗族、侗族为主)的聚居区,该州居住着占贵州全省少数民族总人口81.89%的少数民族,这些少数民族群众长期以来与自然山水和谐共存,构建了特色独具的黔东南的原生态民族文化,形成了黔东南地区得天独厚、丰富多彩的原生态民族旅游资源。尤其是原生态的民族文化遗存多,被誉为“世界苗族侗族文化遗产保留核心地”。黔东南州自然风光绮丽秀美,不仅有数不尽的奇山异水,如兼具长江三峡之险与漓江山水之秀的部级风景区——舞阳河,有风光旖旎、魅力无穷的杉木河与龙鳌河,有闻名遐迩的部级自然保护区雷公山和群峰耸峙、怪石嶙峋、云雾缭绕的云台山,而且民族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特色突出。

文化旅游开发对策研究:秦皇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联动对策研究

摘 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因其高度的文化原真态、浓缩的民族性成为发展旅游业的重要资源。处理好保护与开发的关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业发展可以实现良性互动。本文结合秦皇岛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现状,就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及旅游业发展的有机联动提出对策。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旅游开发;文化传承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及传承与旅游开发的关系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对旅游业的促进作用

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拥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对传承民族文化血脉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还蕴含着极为丰富的旅游价值,也是昭示地方文化形象,体现地方特色的重要旅游资源.开发非遗旅游,不仅能够丰富旅游资源的类型,提升旅游资源的文化品位,而且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多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如孟姜女故事传说是秦皇岛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对孟姜女文化的深入研究,已与山海关众多历史遗迹及自然景观相契合,孟姜女庙也是以孟姜女哭长城的传说为其精髓建立,对此资源的开发也加深了秦皇岛长城文化的内涵,为旅游资源注入了丰富的内容。

(二)旅游开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促进作用

旅游从本质上讲是一种文化活动,本身具有继承、发展和保护文化的功能,兼具经济效益和文化效益的旅游开发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生存的一条适宜的出路。通过合理、适度的维护或恢复非物质文化遗产适宜生存的社会文化环境,发挥其使用功能,从而保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性状态。同时,旅游开发带来的经济效益可以有效解决了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的保护资金匮乏、缺乏后继传承人、因社会环境变化而导致的生存空间萎缩等问题。

二.秦皇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的联动策略

(一)加大文化内涵挖掘,使非遗旅游开发形神兼备

文化是旅游的精神内涵,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最终是为了传承和发展,开发中必须深度挖掘其文化精髓,才能使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失其“真魂”。对于秦皇岛当地历史悠久的典故传说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与物质遗产有效结合,进行开发。以文化培育景区.在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同时,还可以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效益,合理的开发必将带来良好的互动效果。

(二)丰富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品类型

目前秦皇岛非物质文化遗产已得到一定程度的开发,但利用形式单一,涉及内容不够丰富,相关的专题旅游较少。根据秦皇岛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的性质和游客的感知方式。提出几种适宜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产品类型,如:

1)民俗专题博物馆:改变以往单一静止的展馆模式,运用各种现代声、光、电手段,体现秦皇岛当地民俗活动场景、制作技艺等,再现其原生态环境;

2)民俗旅游村:以特色村落、街区和村民介入为主进行展示,使游客可以多方位体验特色民俗带来的浓厚氛围。

3)实景舞台表演:是由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大型自然景观资源实体的紧密结合而形成,是以自然景观为载体,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结合的成功途径。

(三)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的体验和休闲性

如今,体验和休闲性旅游逐渐成为当代旅游热潮。秦皇岛依托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设计旅游产品时.应注重提高产品的体验和休闲价值,打造体验性和休闲性突出的有益旅游者身、心、智、情感方面需求的旅游产品。这一特性非常适合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流变性的展示。对于一些民俗手工艺,还可以增设体验项目,满足游客DIY的乐趣,这种深度体验式文化旅游可使参观者零距离接触非物质文化遗产,增加游客多方位的感官体验,进一步增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真正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

(四)健全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人才培养体系

目前,从秦皇岛市开设旅游管理专业的高等院校看,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旅游开发方面的课程还没有开设。旅游专业人才对于非遗缺乏系统理论知识,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根植在广大的农村、小城镇地区,在进行旅游开发时旅游人才更加缺乏。另外,旅游行业从业者要加强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的培训。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演人员、非物质文化旅游资源的导游、专业解说员等,应组织专题培训,加深对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内涵的了解,更应该认识到保持非物质文化遗产原真性的重要性。

(五)加强旅游宣传,营造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环境与氛围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需要营造浓郁的旅游环境与氛围。一方面应完善旅游标识、解说系统、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库及保护体系,建立遗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信息网站,突出遗产与旅游结合的独特方式如将孟姜女传说、萧显写匾的故事、李广射虎的故事等民间传说制作动画,编印画册、组织各类庙会、制作传奇人物雕像,针对民间演奏技艺遗产项目,组织民间演奏艺术团,举办地秧歌大赛、民歌研讨会等,多方位展现秦皇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从而增强对旅游者的吸引力。

作者简介:张岩,女,1978年出生,硕士,现任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生态学系旅游管理专业教师,职称讲师,研究方向:旅游企业管理及旅游文化学研究。

文化旅游开发对策研究:辽宁省温泉文化旅游开发对策研究

摘 要:辽宁省作为全国温泉资源大省之一,温泉文化资源丰富,具有良好的开展温泉文化旅游的现实基础。然而,尽管温泉文化旅游在辽宁省旅游整体发展战略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但其发展并不成熟,在开发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制约着辽宁省温泉文化旅游的做大做强。只有正确认识、合理配置、科学开发温泉文化资源,促进辽宁省温泉文化旅游发展,推动辽宁旅游产品转型升级,才能保障辽宁省温泉文化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辽宁省;温泉文化旅游;温泉资源;开发

辽宁省作为全国温泉资源大省之一,温泉文化资源丰富,具有良好的开展温泉文化旅游的现实基础。积极开发温泉文化旅游不仅是旅游市场发展的需要,也是辽宁省建设旅游大省的需要,更是对辽宁省温泉文化旅游资源进行保护的需要。然而,尽管温泉文化旅游在辽宁省旅游整体发展战略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但其发展并不成熟,在开发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制约着辽宁省温泉文化旅游的做大做强。正确认识、合理配置、科学开发温泉资源,促进温泉文化旅游发展,推动旅游产品转型升级,是目前辽宁省旅游工作的重中之重,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一、辽宁省温泉文化旅游开发的优势分析

(一)有力的政策扶持

辽东省是我国北方温泉相对集中的地区,近年来,辽宁省政府对温泉地温泉文化旅游项目在立项、招商引资、政府支持、基础设施配套等方面均提供积极支持,建设温泉文化旅游大省成为辽宁省实现旅游强省目标的重要支撑。

2010年5月7日,辽宁省政府在营口鲅鱼圈召开了全省温泉旅游现场会,陈政高省长提出了建设中国温泉旅游及时大省的目标,宣布了全省温泉旅游工程正式启动。2011年1月13日,省政府下发了《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温泉旅游的意见》(辽政发[2011]2号),进一步明确了全省温泉旅游发展的目标和推进措施,为温泉旅游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保障。并建立起上下联动、互相沟通的组织保障体系:省旅游局成立了领导小组,沈阳、大连、鞍山、本溪、丹东、营口、辽阳、盘锦等市也相继成立了主管领导牵头的温泉领导机构,把温泉旅游开发建设列入各级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

(二)便利的交通条件

辽宁省拥有全国密度较高的铁路、四通八达的公路、通达世界的沿海港口和航空港口等多种运输网。全省交通以铁路为主,以省会沈阳为交通枢纽,且放射性状向东西南北延伸,是沟通东北三省和内蒙古及关内的纽带和桥梁。交通是连接客源地与目的地之间的通道,其发展程度决定了温泉地的通达条件与可进入性。辽宁省交通四通八达,公路网、铁路网及温泉地内部便捷的交通线路,为温泉地的可进入性提供了保障,为辽宁省温泉文化旅游开发创造了条件。

(三)品质的温泉资源

品质的温泉资源是辽宁省温泉文化旅游赖以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也是产生旅游吸引力的主要因素之一。辽宁省温泉资源遍布全省14个城市,已探明储量并具备开发的大约110处。这些温泉各具特色,无论从数量、水温、流量还是水质来看,都属上乘的品质温泉资,形成了辽宁省百里不同泉的风格。例如,鞍山汤岗子、丹东五龙背、辽阳汤河和营口熊岳并称“辽宁四大温泉”。这四大温泉自然风光优美,且周边有良好的旅游服务设施,建有理疗医院或温泉度假村,服务系统完善。

二、辽宁省温泉文化旅游开发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缺乏环保意识,温泉资源保护工作不到位

温泉旅游属于资源依赖性较强的旅游类型,温泉资源破坏和衰竭将对温泉旅游产生毁灭性影响。目前,我国除了现行的《矿产资源保护法》以外,还未有专门的温泉立法及行业规定。尽管辽宁省的安波、熊岳、珏龙背温泉地也实行了温泉水的统一管理制度,但毕竟法规建没上尚没有形成体系,存在很多漏洞。

从辽宁省已开发的温泉资源来看,对资源脆弱性的认识明显不够,众多开发商环境保护意识相对薄弱,旅游开发中往往忽视环境保护,温泉资源利用的规范化措施不完善、科学化程度低等问题较为突出。例如,有些温泉旅游区没有合理配置足够规模的污水处理设施,将洗浴后的脏水直接排入河道或农田;有些温泉旅游区为片面迎合温泉旅游需求的快速增长,重开发、轻保护,导致旺季资源过量开采等情况,极大地破坏了周边环境和资源本身,给温泉资源带来了毁灭性的破坏,对辽宁省温泉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二)开发起点偏低,温泉文化旅游基础设施不完善

辽宁省的温泉旅游资源绝大多数集中在经济较不发达的县城或是乡镇之内,由于对目前温泉文化旅游的特点与潜力认识不足,其配套设施的建立和发展还远跟不上城市的中低等消费水平,温泉文化旅游区的建设不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目前,辽宁省境内的温泉文化旅游地有几十个,但各自为阵,自发进行,缺乏高水平的统一整体规划和设计。虽然开发出的宾馆众多,但功能单一、优化组合不力、洗浴方式雷同单调,还停留在注重温泉的“疗效”方面,SPA、健身房、酒吧、餐厅、景观步道等户外设施增值项目开发不够。甚至部分温泉区连宾馆都不设置,出现了旅游者在温泉区泡温泉、到别的地方游玩、住宿的现象,极大地降低了温泉文化旅游的经济效益。

(三)开发模式单一,温泉文化旅游产品雷同

现阶段,辽宁省温泉文化旅游的开发模式单一化,多是模仿日韩的模式,在主要的活动内容中基本上都是“温泉+滑雪”或“温泉+农家乐”等模式,没有根据自身情况建立起具有当地特色、反映当地传统的创新型模式。温泉文化旅游产品的内容大多雷同,局限于疗养、洗浴等功能,很少开发休闲、健身、会议、观光、科普等综合型项目,未能很好地整合温泉资源和地域文化资源。长此以往,必然会导致各地温泉旅游地建设相同定位、相互模仿,缺乏个性化和地域特色,对游客的吸引力不足。

(四)宣传营销力度不足,温泉文化旅游品牌知名度不高

辽宁省除了冰雪旅游外,旅游的旺季一般集中在5—10月,进人11月、12月之后基本处于淡季,而可以活跃冬季旅游市场的温泉文化旅游没有得到充分发挥。造成这一现象的重要原因就是温泉文化旅游的宣传营销不到位,缺乏鲜明而具吸引力的品牌形象。

在网络、电视高度发达的今天,宣传营销对一个区域的旅游开发显得尤为重要。只有打好宣传营销这张牌,才能使旅游地迅速融入市场、并占领市场。目前,辽宁省温泉文化旅游的宣传营销还不是很到位,各温泉旅游地很少利用媒体来宣传自己,或是宣传营销只在某一时期,而没有长期坚持下去。这样,就造成了人们对辽宁省温泉文化旅游认知度的不足,成为辽宁省温泉文化旅游发展的主要障碍。

(五)专业人才匮乏,温泉文化旅游服务质量低下

温泉文化旅游是集养生、休闲、度假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型旅游产品,与传统酒店的接待、景点观光相比,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更高。目前,在辽宁省众多培养旅游专业人才的培训机构、大中专院校中,温泉文化旅游方向的专业人才培养并不多,温泉文化旅游管理和服务的专业人才主要靠民间企业进行独自培养。由于辽宁省温泉地所处地区多是较偏僻的农村小镇,城市青年进人温泉度假区的酒店及餐饮业相对较少,温泉文化旅游服务人员多为当地居民,其个人综合素质相对较低,多数没有经过正规的服务行业的学习和训练,为客人提供的仅仅是功能服务,在人性化服务方面较欠缺,甚至有些服务人员对技能的掌握还不十分,造成辽宁省温泉文化旅游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低的局面。

三、辽宁省温泉文化旅游开发的对策建议

(一)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加强温泉资源保护工作

其一,制定相关法规制度,以法制化、规范化、科学化引导温泉资源的有效开发。由温泉地资源管理条例建设入手,尽快颁布辽宁省温泉资源管理方面的法规、政策,通过广泛的实践,促进作为“公倍数”的温泉法的出台。

其二,加强对温泉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的监控力度,引导温泉资源科学的开发和利用。一方面,必须综合考虑开发的合理性,进行可行性论证,要以不破坏资源本身和周围的环境为前提,制定好保护规划,实现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要遵循有限开发的理念,科学勘探温泉资源,实现资源允许开采量与实际开采量的相对均衡状态。

其三,加大资源保护宣传,加强资源保护意识,引导游客参与温泉地保护。要建立有效的机制让游客参与温泉资源保护,通过经济手段来保障游客能够参与保护,将温泉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与自身的经济利益联系起来。

(二)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提升温泉文化旅游基础设施水平

现阶段,辽宁省的经济活动程度以大连为先导,以沈阳市等中部城市群为依托,经济发展已进入新的持续高速发展的时期,这为温泉地资源开发和旅游发展提供了良好基础。辽宁省要充分利用优越的地理位置及丰富的自然资源,在各地温泉旅游项目的立项、招商引资、政府支持、基础设施配套等方面提供积极支持,变资源为资本,吸引投资商来实地考察,投资辽宁的温泉旅游业。

只有拥有一定的资本,具备了一定的物质条件,才能改变原来基础设施落后的现象,改善温泉场所各种硬件没施,提高温泉文化旅游档次,从而满足不同消费水平的旅游者,为旅游者创造舒适、轻松的氛围。

(三)创新开发模式,丰富温泉文化旅游产品类型

辽宁省温泉资源分布广阔,各地水质条件和资源特征各不相同,可以在开发模式上大胆创新,将辽宁省各地的温泉资源与当地特色旅游组合推出,形成温泉+生态旅游项目、温泉+农家乐项目、温泉+观光项目、温泉+民俗体验项目、温泉+冬季滑雪项目、温泉+养生项目、温泉+运动休闲项目等“1+1模式”。例如,本溪市在发展以水洞温泉旅游度假区为核心的辽宁省山水旅游休闲基地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太子河丰富的水资源优势,做足水文章。同时,将在现有的地质文化基础上,将满族文化、养生文化、宗教文化融入到水洞温泉旅游度假区项目中来。

在具体设计温泉文化旅游产品时,还要充分考虑到消费者的需求,根据不同的年龄结构、收入结构、知识结构、地区的消费水平设计出不同消费时段、不同消费档次、不同消费内容的系列产品,并根据客人的喜好对产品进行整合、打包,体现个性化消费理念。

(四)强化宣传营销,提高温泉文化旅游品牌知名度

1.塑造温泉文化旅游地形象,开展品牌宣传营销

为保持和扩大温泉文化旅游产品的市场份额,增加旅游受众,建议将辽宁省品质的温泉资源整合起来,树立整体形象与产品主题,挖掘温泉历史内涵,突出产品品牌吸引力,加强对外促销的力度。

2.建立温泉文化旅游地信息服务平台,开展网上宣传营销

一方面,充分利用各温泉酒店和度假村已有的电子信息平台,将全省所有温泉文化旅游信息集中,尽可能地让网上的潜在客户产生强烈的旅游欲望。另一方面,要加强与著名旅游门户网站和新闻网站的合作,全天候滚动式宣传温泉,不断增加辽宁省温泉文化旅游的知名度和吸引力。此外,还要利用电子商务和电子政务平台,建立起完善的旅游咨询服务系统。

3.开展温泉文化旅游节事活动,开展事件宣传营销

结合各温泉地的人文、地理、文化资源条件,积极举办各种节事活动,借势聚力,提升辽宁温泉文化旅游自身的知名度。如可利用辽宁清文化的积淀开展清温泉文化节活动,在节日中可以把泡温泉与欣赏清歌舞、品味清史文化结合起来,也可举办与温泉有关的书画、诗词展览活动等等。

(五)加强专业人才培养,提高温泉文化旅游服务质量

1.加强温泉文化旅游从业人员的岗位培训

要以“温”字为基础大做文章,利用岗前培训、岗位培训、外派培训等多种渠道和途径不断提高提高温泉度假旅游经营管理人员的素质和服务人员的服务技能,确保温泉文化旅游服务人员的每项工作都能让旅游者感到“温馨、温暖、温情”。

2.加大高校或旅游培训机构对温泉文化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

辽宁省培养旅游人才的相关高等院校尤其是职业技术学校应针对市场需求,积极增设温泉文化旅游专业或方向,加大温泉文化旅游专业性人才培养力度,为市场输送高素质、强技能的毕业生,以提升整个温泉文化旅游业的服务质量,形成良性循环,促进温泉文化旅游业的繁荣。同时,温泉文化旅游企业也可以加强与辽宁省内高等院校或旅游职业培训机构合作,通过委托培养、培训人才,使温泉文化旅游服务更加专业化、规范化。

文化旅游开发对策研究:辽宁满族文化现状及旅游开发对策研究

摘 要:文章对辽宁满族文化资源的现状问题分析和开发研究对策等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通过挖掘特色满族旅游文化,重建完善的文化特色,提高民众对满族文化的认知度与参与度,打造特色的满清辽宁。

关键词:辽宁;满族文化;旅游开发

满族作为一个大民族来说,其物质文化资源与非物质文化资源都有相当丰富的数量,满族文化的民族特色也很鲜明,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很多文化被人们所遗忘甚至已经消失。因此我国的很多专家都在进行着对满族文化深化开发挖掘的研究,并且将满族文化丰满化推向全国乃至全世界。开发满族文化对于辽宁来说有着重大的意义。

一.辽宁满族文化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人们对辽宁满族文化的认知度不深

在华夏的56个民族当中,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有的特色,在清朝时期,满族最为兴盛,但是对于现在的我们来说,我们对满族的了解也仅仅是冰山一角,甚至并不是很的满族文化知识,所以在人们的思想当中,人们对于辽宁满族文化的认知度不深。

(二)辽宁满族文化气氛并不够浓郁

作为被誉为“满韵清风”的辽宁,满族文化特色主要表现了“一宫三陵”的建筑,而那些满族的习俗文化也仅仅是展厅展出,并没有活灵活现的融入到生活中来。外来的人员其实都有听说过,满族文化在辽宁体现很是鲜明,但是我有听外来人员对刚刚步入辽宁时的感觉,他们大都反映到辽宁并没有想象中的满族文化那么的浓郁。

(三)满族文化产品宣传力度不够大

在目前市场上,满族的文化产品并没有的到人们的普遍认识,其中市场上对于满族文化的产品宣传的力度还是不够大。面对科技发达的当今社会,没有很好地利用网络、电视、无线电等一系列通信设施进行宣传,宣传途径相对的单一,所以也没有引起消费者注意,吸引力不够大。

(四)满族文化正面临着消失的危机

满族文化并不被大众所认知有一定的原因在于满族文化面临着消失的危机。有一部分的文化已经消失,当代的我们只是通过史书记载或者根据电视讲述甚至影视作品当中所了解,并没有亲眼所见,其中很典型的就是满族所信仰的萨满教,现在已经消失。还有一部分就是面临即将消失的满族文化,比如说满语、满文,这也是解释了东北方言中有着不成文的满族词语。

二.辽宁满族文化的旅游开发对策

(一)深入发掘满族文化内容特色

1.饮食

满族的食品很有特点,以黏食为主,除此之外,也有一件曾名满神州大地的瑰宝,那就是大家所熟知的“满汉全席”。满汉全席的主基调,为满族的烘烤、蜜饯、锅类烹法和甜点、粥品。因此,我们可以在满汉全席上进行旅游产品的开发,让更多的游客品味满族食品的与众不同。

2.住宅

满族的房屋建筑特点也是独具一格的,“口袋房,字炕”形象的描述了满族人民的居室特点。若游客进行满族文化的参观游览,可以在附近住宿,那么好周边的建筑特色以满族形式呈现,这样可以使游客亲身体验满族住宅。

3.婚嫁

满族的婚嫁礼俗相当的繁杂,因此也造就了满族婚嫁与其他的民族的不同之处。当地人民可以通过满族表演婚嫁的形式向大众展现出与众不同的婚嫁礼俗,也可亲身体验,感受特别的婚嫁。

(二)重视辽宁满族文化的开发

满族文化丰富多彩,表现形式也各不相同,所以可以根据满族文化的特色举行各种活动,可以创立一周满族文化周,在这一周当中,充分的展示体现各种满族文化特色,开展文化活动,供各地人民各种身份的人群参观游览并参与到活动中来。因此就要挖掘更加深入的满族文化,来通过各种形式表现出来,与政府以及相关部门积极合作与配合,重点开展特色活动。

(三)建立和完善现有博物馆展示功能

现在有很多的省份都设有博物馆,将其一些具有价值性、代表性、重要历史意义性等都以博物馆展览的形式展出。譬如中国的古代用品、货币、陶瓷、画卷、书法、服饰,还有中国传统的纺织机器、民间剪纸等。辽宁的满族文化也可以通过这种形式来向大家展出,比如建立一个以满族特色文化为主题的博物馆,展示出清朝历史的演变发展壮大,体现出满族独特的民间艺术、生活方式、起居文化、经济社会等等。以这种博物馆展览的形式来吸引游客,宣扬满族文化,学习了解满族丰富的文化知识。

(四)加强对满族文化资源的宣传促销力度

当今社会,促销已经成为了一种强有力的宣传方式,因此可以选择加大宣传促销力度,可以通过广播、报纸、电视、网络、宣传手册、宣传短片等一切方式进行促销。也可以打造满族文化的精品,扩展辽宁的文化形象,将有关于满族文化的文学作品、精品书画、影视作品等等一系列推向大众,在这些清文化的基础上,将有关于满族文化的各个方面都能了解到相关的一些知识。

(五)保持“原汁原味”民族性,让更多的人来亲身体验民族文化

充分的利用满族文化艺术特色,创建一些满族独有的文化艺术活动。可以建立一个“满族文化周”,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通过艺术家们以及演员们的表演来体现出满族的独特民俗、音乐、舞蹈以及其他的生活方式,或者婚嫁形式以及萨满教的演绎来让是当地的人们以及外来的游客参与当中,亲身体验民族文化独具特色,深入人们的心中。这样就能让更多的人深入了解原有的满族“原味”,学习满族文化。

三.结论

满族文化的开发挖掘正是在抢救那些濒临消失甚至是已经消失的文化特色,加大宣传力度是满族文化弘扬内外,让更多的人更多的国家了解辽宁,了解满族,弘扬满族文化不仅仅是政府的责任也是我们每个人的共同责任。

作者简介:潘妍,女,辽宁沈阳人,沈阳师范大学旅游管理学院2009级旅游管理(旅游英语)专业学生。研究方向:旅游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