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红色文化内涵研究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篇红色文化内涵研究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红色文化内涵研究

红色文化内涵研究:乡村红色文化遗产的基本内涵、现状及其原因分析

内容提要:本文针对乡村部分红色文化遗产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中受到的建设性的破坏,从乡村红色文化遗产的基本内涵出发,重点分析了乡村红色文化遗产所处的现状及其原因,希望能对我国红色文化遗产实施合法有效的保护提供借鉴。

关键词:乡村红色文化遗产;内涵;现状;原因

红色文化遗产,特指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和战争时期建树丰功伟绩时所形成的一批特殊革命文化资源。她作为我国历史文化积淀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承载革命史迹与精神的重要载体和中华民族文化瑰宝中的珍品,对传承民族文化和革命精神、引导乡村红色旅游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带动乡村经济和社会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乡村文化遗产的保护特别是红色文化遗产的保护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保护红色文化遗产就是保护乡村特色、地方特色、民族特色;乡村红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对新农村文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因而,党和政府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给予了高度重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就特别强调:“村庄治理要突出乡村特色、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保护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古村落和古民宅。”因此,加强乡村红色文化遗产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但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乡村红色文化遗产遭到了一定程度上的建设性破坏,亟待保护。

1.乡村红色文化遗产的基本内涵

我国乡村红色文化遗产种类繁多,内容丰富,我们将其大致归为以下几类:

1.1 历史名村我国有历史名村2003年10月8日及时批国家批准12个,2005年11月13日第二批批准24个。代表性的如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木兰乡大余湾村、广东省开平市塘口镇自力村和四川省丹巴县梭坡乡莫洛村。

1.2 历史名镇历史名镇2003年国家及时批批准10个,2005年第二批批准34个。代表性的如江苏省吴江市同里镇、浙江省嘉善县西塘镇、福建省上杭县古田镇、重庆市石柱县西沱镇等。据载,这些村镇都曾在革命历史上发生过重大事件,或曾为革命政权机关驻地而闻名于世;或在历史上发生过抗击外来侵略或经历过改变战局的重大战役以及曾为著名战役军事指挥机关驻地。这些村镇革命遗产和红色文化比较集中,能较完整地反映我国革命战争时期的精神风貌、地方特色和民族文化,是我国大乡村红色文化遗产的主要集散地。

1.3 革命纪念建筑物1961年3月4日公布,及时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80处)革命遗址及革命纪念建筑物(共33处);1982年2月24日公布,第二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2处)革命遗址及革命纪念建筑物(共10处);1988年1月13日公布,第三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58处)革命遗址及革命纪念建筑物(共41处)。代表性的如韶山革命纪念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瑞金中央革命根据地、遵义会议旧址、延安革命旧址、西柏坡中共中央旧址、中共中央中原局旧址等。

1.4 革命战争遗址革命战争遗址国家批准的及时批有33个,第二批有10个,第三批41个。代表性的如台儿庄战役遗址、平型关战斗遗址、新四军皖南事变遗址、南昌八一起义遗址等。

1.5 国家爱国主义教育师范基地全国1997年及时批确定105个,2001年第二批确定95个,2005年第三批确定66个,总共266个。如黄崖洞革命纪念地、太行太岳烈士陵园、新四军军部旧址纪念馆及皖南事变烈士陵园、秋收起义文家市会师旧址等。另外,革命战争中曾使用的分散在乡村和山林的车船、路桥、铁索、云梯、洞穴、被服厂、军火库、军械修理所、土盐厂、发电厂、制药厂等遗址以及其他革命战斗、开会、训练的遗址等。

1.6 不可移动文物包括史迹遗址在内的全国共计40余万处,其中近7万处被公布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1 271处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7 革命博物馆全国共有2 200余座,馆藏文物总量在2 000万件(套)以上,其中,国有馆藏革命文物1 200多万件(套)。

2.乡村红色文化遗产保护中存在的问题

乡村红色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尚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保护观念不强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及其一体化趋势的日益加剧,加上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理论的相对欠缺以及中西方思想观念上的较大差异,特别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思想引导,我国从政府部门、专家学者到企业、百姓都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历史文化的传承怀着淡漠的态度,使得保护工作的开展困难重重。同时,由于深受现代观念的影响,民众的信仰出现危机,对革命史迹、革命人物及其精神开始淡薄,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日益淡化。

2.2 保护经费不足用于维护文化遗产的财政拨款与文化遗产修缮所需的资金之间的矛盾已经非常突出,许多市县级文物管理部门只能先保住文物的不垮、不倒、不烂,甚至干脆弃之不理。突出典型,安徽省拥有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51处,省财政给予的文物保护经费只有400万元,平均每处每年不足1万元,经费严重不足,据中国红色旅游网报道,全国许多情况也是如此,可见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难度不在一般。我国文物保护法明确规定,国家对文物实施保护,设立专项经费,专款专用,任何人不得侵占、挪用。国家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第二、三条也再次明确国家重点文物保护专项补助经费和地方文物保护专项经费,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文物行政主管部门、投资主管部门、财政部门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共同实施管理。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侵占、挪用。国有的博物馆、纪念馆、文物保护单位等的事业性收入,应当用于文物保护建设之中。虽然,中央财政用于文物保护的专项经费从1994年的1.29亿元增到2005年的5.34亿元,增长幅度很大,“十五”期间,全国投入到文物保护的经费一共是78.89亿元,中央和地方政府不断加大文化遗产保护经费的投入,中央财政在“十五”期间投入22.37亿元,比“九五”增长了20.5%。但对全国红色文化遗产特别是乡村来说,放在红色文化遗产保护这一块的专项经费仍十分微薄。

2.3 外部冲击太大现代新农村建设、现代工农业生产、现代化工程建设等因缺乏整体规划而对革命纪念地、纪念物带来了严重破坏。主要表现为革命纪念地在旧村改造、拆迁中遭到损毁,或者其周边环境遭到破坏而造成极不协调。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开展,如贵州遵义会议会址周围历史建筑被全部拆除,中国抗日战争鸣响及时枪的地方――沈阳“北大营”的历史遗迹被推土机轰然拆毁,红28军政旧址、红军桥都在悄然消失。

2.4 文物管理困难保护文物与发展旅游是相辅相成的,发展旅游是文物资源好的保护和利用方式之一,旅游区的封闭式管理为文物资源的保护提供了更有效的保障。发展旅游可以为文物保护提供强有力的物质基础,发展旅游也首先要求对文物予以保护,如四川省的阿坝藏族自治州、巴中县、旺苍县等为发展旅游而首先对当年红军史迹、遗迹进行了修缮。然而,红色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却不容乐观,许多革命纪念地、纪念馆因入不敷出而濒临关闭;还有一些景区,因经济利益的驱使,遭受着影视、娱乐节目拍摄的严重破坏,当年李先念五师野战医院和“七七报社”(长江日报社前身)所在地――钟祥九里回族乡李家台村就因影视拍摄满目疮痍,这已成为这些红色旅游资源得以继续保护利用的重大障碍。

2.5 资料征集艰难红色革命文物所在的革命老区大多地处偏僻,交通不畅,经济、文化等发展水平较低,革命文物的普查、征集工作也因此会消耗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这些困难使有计划、有目的地征集、保护和利用活动难以进行。因此,红色文化遗产散落乡间而无人管理成为逻辑上的必然。由于我国统计工作还待完善,具体革命文化遗产的数量和结构尚待明晰,因而,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会议宣布,我国将从2007年1月起开始对我国境内(除港澳台地区外)地上、地下、水下的不可移动文物进行普查,历时5年,目的是摸清家底,掌握我国不可移动文物的数量、分布、特征、保存现状、环境状况等基本情况,为判断文物保护形势,有针对性地采取保护措施,科学制定文物保护政策和规划提供依据。同时,国家文物保护法第2、3、4、5、6条明确规定了文物及文化遗产保护的类别、范围和管理机构,但具体数量和详细内容仍然需要统计后予以核定。

2.6 法律法规不全目前我国对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没有一部完善的法律法规予以规范和指导,均散见于各类不同层次法律法规及文件规定之中,且存在多头管理的状况,以至于职责不明或存在管理上的分歧。如《文物保护法》明确由国家文物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环境保护法》、《自然保护区条例》明确由国家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城市规划法》由国家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文物保护工程管理办法》明确由国家文化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等。此外,即使国务院对于重要历史城市的总体规划作过明确的批复,但都未能挡住一些地方政府“拆旧建新”的城市开发和新农村建设的前进步伐。因此,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需要法制体系和法制环境的建立、健全和完善。延安革命遗址保护条例是法律保护立法的典范,值得借鉴。建议立法:《红色文化遗产保护法》或《红色文化遗产保护条例》。

2.7 机构有待健全在法国,文化部是文化遗产保护的较高决策机构。该部下设文化遗产司,专门负责文化遗产的保护。国家文物保护法明确规定文物保护要分级设立专门机构,配备专门队伍实施保护,但现实情况来看,仍然没有形成规模,未达到预期目的。国家文物保护法第八、九条和国家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第八、十条明确规定要设立专门机构和人员实施保护。而我国还没有专门的保护革命红色文化遗产的机构和部门,连临时设立的机构都不完整,特别是乡村红色文化遗产的保护机构的建立更是有待时日。

3.原因分析

造成现阶段红色文化遗产保护不善的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受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法制和道德等因素的影响较大,笔者出于对其实施法律保护研究的目的,重点从政策支持和法律法规的角度来谈几个方面的问题,具体说来,存在以下几方面的不足:

3.1 保护政策倾斜尚不到位旅游是一个相对薄弱的依附性产业,红色旅游是当今旅游行业中一个政治性很强的特殊模式,作为红色旅游的重要载体,红色文化遗产资源更是脆弱无比,亟须保护和开发,这就需要政府部门相对较强的政策倾斜和相关法律保障才能对红色文化遗产予以保护,特别是针对当代民众信仰危机严重、文化遗产保护意识淡薄和中西方思想差异冲击的情况下,政府应该给予相关的政策扶持和倾斜。但现实情况来看,虽然如延安、井冈山等几个革命老区,有一些相关红色革命文化遗产保护的政策支持,但这方面的工作仍然不够,全国而言,没有一个完整系统的持续支持红色文化遗产资源的政府文件和政策出台,这也造成了红色文化遗产资源保护缺乏有力的政策支持。

3.2 红色文化遗产的概念缺乏法律法规的统一界定虽然2002年修订的《文物保护法》第二条明确指出“与重大历史事件、革命运动或者著名人物有关的以及具有重要纪念意义、教育意义或者史料价值的近代现代重要史迹、实物、代表性建筑”受国家保护,但是,整个《文物保护法》并没有单独提到“红色文化遗产”、“革命文物”、“红色文物”或“红色革命文物”等概念。上述规定的内涵虽然已把红色革命文物囊括在内,但由于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缺乏明确规定而使有关管理机构、组织和个人在红色文化的具体保护行动中缺乏明确的指导而难以落实保护政策。

3.3 红色文化遗产的产权界定不明晰《文物保护法》对文物的所有权做了明确界定,并把这种所有权分为国家所有、集体所有和私人所有三大类。然而,该法对经营权与管理权的规定有欠妥当。第八条指出“国务院文物行政部门主管全国文物保护工作。”这说明管理权归政府所有,但这种管理权却未对文物的利用等方面做出规定。更要紧的是,该法没有对文物开发利用后的经营权归属问题做出硬性规定。这种不完整的产权规定给文物的保护管理工作带来极大的不利,严重影响了革命文物作为旅游资源作用的发挥,也因此影响了红色旅游资源保护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机构设置更是无以安排,管理不善理所当然。

3.4 红色文化遗产保护经费来源不充足《文物保护法》第十条指出文物保护经费的来源主要是“财政预算”、“事业性收入”和“社会基金”,而实际运作过程中往往只有“财政预算”经费能够勉强到位,后两者则由于效益的低下和经营状况的惨淡而难以落到实处。市场经济条件下应该本着“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对文物保护的法律规定作出修改。法国在运用社会基金方面十分成功,我们应该予以借鉴。

3.5 未获批准的红色文化遗产缺乏法律保护条款规定未及时批准为文物保护单位的珍贵文物惨遭破坏,其责任归谁?《文物保护法》对此并未做出明确规定。法律仅作规定,政府负责全国文物保护工作,而政府往往因客观实际或困难很难落实,这种法律的漏洞使社会整体对那些尚未核定文物置之不理,任其破损消亡,不利于文化遗产的保护。另外,红色文化遗产的核定范围及其评判工作应在法律上有所体现,以利于上报汇总。

3.6 未获核定的不可移动文物缺乏保护和管理《文物保护法》第十三条指出:“尚未核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由县级人民政府文物行政部门予以登记并公布。”这表明尚未核定的不可移动文物理应受到关注,但是,如何保护成为问题。在《文物保护法》中也未对此做出规定,这对红色革命文物的保护造成重大冲击。红色革命文物由于普查、征集工作的困难而不能及时对其价值等级作出评判,县级人民政府文物行政管理部门即使对其予以登记并公布也会因其价值得不到公正评判而造成许多珍贵红色革命文物被世人视为废弃品任其流失与损毁,阻碍了保护工作的顺利开展。

3.7 地方性法规、文件和旅游管理条例对红色文化遗产保护具有明显的局限目前,各省市基本上都出台了各自的地方性保护法规、文件、旅游管理条例,然而,这些地方性法规并没有结合本地实际对红色旅游资源的保护问题作出更具体的规定。首先,红色革命文物并没被明确列入旅游资源之中。红色革命文物作为一种新型的旅游资源,在人们的观念中尚未形成概念和保护意识,其保护开发利用的条款被排除在地方性旅游管理条例中也属正常。其次,这些地方性法规往往以《文物保护法》等全国性法律法规为典章,因此《文物保护法》中的法律因素漏洞在这些地方性法规中得到移植。再次,地方性法规并没有因地制宜地对其地域范围内的红色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问题作出规定,即使红色旅游资源非常丰富的陕西、四川省也没有单独的保护条款。总之,在红色旅游资源的保护方面,地方性旅游管理条例对全国性法律法规缺乏补充和完善,达不到具体指导红色文化遗产进行保护的目的。

我国乡村红色文化遗产的内涵丰富,价值珍贵,具有重要的社会影响、教育功能和文化价值,但在一定程度和范围内受到了新农村建设的破坏和影响,需要政府和社会给予高度的重视和关注,及时建立保护体系,采取确实有效的措施予以合理保护。

基金项目:本项目为湘潭大学国家社科基金预研项目。

红色文化内涵研究:论红色文化内涵及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

摘 要: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在血与火的革命战争年代领导广大人民创建的中国先进的无产阶级文化,是人类史上思想和文化成果的总结与继承。科学地分析红色文化的丰富内涵,合理地挖掘红色文化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价值。

关键词:红色文化;内涵;价值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深刻指出,应对大学生“深入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深入开展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和中国革命传统教育”[1]。红色文化具有丰富的科学内涵,它蕴含着坚定信念、实事求是、艰苦奋斗、爱国为民、争创等革命精神,是开展当代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教育资源。高校要充分利用红色文化来教育当代大学生,充分发挥红色文化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教育功能,培养大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劳动及艰苦奋斗、勇于拼搏、无私奉献、清正廉洁的高尚品质,是加强和改进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和迫切需求。

一、红色文化的科学内涵

探讨红色文化的科学内涵,首先必须对文化的内涵做出界定。对文化的理解目前比较主流的观点是将文化划分为广义文化和狭义文化两个范畴。广义文化是指人类在其实践活动中创造的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文化仅指精神活动成果(精神生产能力和精神产品)。我们把文化简单视作单纯的精神活动的成果(精神生产能力和精神产品)时不免会陷入物质生产成果和精神生产成果边界模糊的问题之中。“‘精神’从一开始就很倒霉,受到物质的‘纠缠’,物质在这里表现为振动着的空气层、声音,简言之,即语言”[2],“最鳖脚的工程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就在于,劳动的结果在劳动之前就己经观念地存在着”[3]。马克思认为人类的精神活动不能离开物质中介而单独存在,人类所创造的物质成果的和精神成果从一开始就是相互依存、统一于人类实践活动的始终。从这个角度理解红色文化,把红色文化仅仅定义在精神活动的成果上是不妥的。按照以上逻辑我们可以这样界定红色文化:红色文化是我们党领导全国广大人民为实现民族解放与独立、国家富强与民主的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红色文化包括丰富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其中,物质文化主要有:烈士纪念碑、博物馆、纪念馆等实物;制度文化主要包括革命年代和建设时期形成的理论、纲领、路线、方针、政策等;精神文化主要涵盖战争年代铸就的苏区精神、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形成的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以及改革开放中形成的抗击非典精神、抗震救灾精神等革命精神和建设精神。

需要注意的是,红色文化是在革命战争年代中形成的,由革命文化构成,但又不等同于革命文化,它是在革命文化的基础上产生又超越了革命文化的新质的文化形态。具体地讲:首先,从红色文化的发展历程来看,红色文与中国共产党诞生、成长、发展相伴相随,大致可以分为起源至形成期是在19世纪30年代到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丰富于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完善于建国后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等三个阶段。其次,从红色文化的主要内容来看,红色文化是从“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民主主义文化”到“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然后发展到“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到“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其中新民主主义文化是红色文化的主流,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形成的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红色文化的完善。

二、红色文化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

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年代和建设时期铸就的红色文化,具有引导性、渗透性和教育性。红色文化通过物质与文化、有形与无形等载体,以多样的形式、多元化的形态表现出来,为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精神引导力和精神凝聚力。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分析红色文化的科学内涵,将红色文化融入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来,有利于满足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需求,有利于保障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有利于丰富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有利于增强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一)有利于满足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需求

需求不仅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联系的天然纽带,更是社会和人自身发展的原动力,人类的一切活动无非是使自己的需求得到满足,使自己的需求对象化、现实化。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物质生活日益丰裕,但精神文化却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当前,消费主义和文化娱乐占据了我们大部分的时间和思想空间,其中恶搞理想、解构崇高、追求另类一时甚嚣尘上。我们可以看到,大众文化更多地关注了人们生活的娱乐性和趣味性,但它缺乏引领社会主流价值的塑造和整合能力,缺失文化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红色文化作为在革命斗争中经历炮火洗礼和鲜血浇灌的先进的文化,它不仅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还秉承了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其中蕴含着对理想的追求、对信念的坚守、对未来的向往,蕴含着乐于奉献、积极向上、勇于拼搏的高尚品质。这些理想、信念、品质正是当代大学生发自内心的渴望与追求,大学生能够从革命者身上寻求生命的意义和快乐的真谛。红色文化唤起了当代大学生隐藏内心深处的感动和热情,带给他们健康的精神食粮,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需求。

(二)有利于保障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

中国共产党领导广大人民群众在革命斗争中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形成的红色文化,天然地对大学生思想政治具有教育导向功能。在腥风血雨的革命斗争中,广大共产党人牢牢树立坚定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思想政治,激励着他们克服各种困难和挫折,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战胜了一个又一个强大的敌人,取得革命的最终胜利,创造人类史上的一大奇迹。进入新世纪,有些大学生价值观发生错位,追求自我化、低俗化和物欲化,以及由此产生的利己主义、拜金主义、物欲主义在大学生群体中屡见不鲜。红色文化所蕴育的崇高革命理想和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为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供了正本清源的作用,有利于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科学的理想信念,教育大学生把追求社会价值和实现自我价值结合起来,在为人民群众谋求利益的过程中实现自己利益,保障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正确方向。

(三)有利于丰富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高校实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就是要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观和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促进大学生健康地发展。红色文化“继承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民族精神,融合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形成的革命传统精神与革命文化,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与仁人志士在革命战争与建设实践中形成的崇高的人格魅力与道德情操,凝结了中国共产党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中提出的一系列治党治国的新理念、新方略与新政策”[4]。红色文化是一部比较完整的中国革命、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历程的生动历史教材,是集革命传统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于一体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是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好表现。深入挖掘红色文化科学内涵,有利于引导大学生树立艰苦奋斗的吃苦精神,有助于引导大学生树立无私奉献的集体主义精神,有助于引导大学生树立清正廉洁的奉公精神,有利于引导大学生树立不懈进取、敢闯新路的创新精神,从而进一步丰富和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四)有利于增强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是指在方法上的可操作性、在实践中的可行性并能够产出良好的结果。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不仅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点,而且还贯穿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始终。红色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所产生的精华,集中体现了革命老前辈的思想道德素质,对我们教育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品质、丰富生动的教材,是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创新的理论来源,也是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的创新载体。高校可以把红色文化列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堂教学中,并邀请老红军、烈士后代到课堂亲自授课,可以通过组织大学生参观革命遗址、唱红歌、看红色影视等为主题的红色文化教育活动,让红色文化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动教材,能够把枯燥乏味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转变得生动活泼,能够把传统灌输式的理论性教学转变为“活动―体验”式的情感教学,能够把封闭式的教学形式转变为开放式的教学形式,让大学生在亲身体验中主动接受、消化并吸收红色文化所蕴涵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达到“寓教于游、寓学于乐”的效果,从而极大地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红色文化内涵研究:遵义红色文化资源与美育之精神内涵相结合的研究

摘 要:遵义被誉为“会议之都”“转折之城”而载入史册,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而“红色文化”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类型,在形式与内容上有着特定的物质载体与丰富的精神内涵;红色文化是具有民族性、科学性、大众性的文化;红色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先进文化,体现着马克思主义的主旨与精神;红色文化也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文化,内涵着党的政治意识形态;红色文化是与时俱进的开放性的文化。然而,美育是长期的又具有民族性和时代性的教育,在与红色文化共生存的时刻,他们又将以什么样的方式来融入,又以什么样的姿态展示其风采呢?

关键词:红色文化;美育;精神内涵

每天我都能看到有许许多多南来北往的游客来到遵义会址,回顾历史、缅怀先烈,站在牌匾门前留影,记录着遵义会址最美的角度。

一、遵义红色文化资源的内涵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积淀、创造而整合形成起来的一种特定的文化类型。它蛰伏于近代,形成于“五四”以后,发展和成熟于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又在改革开放新时期不断地被赋予新的内容。红色文化在形式与内容上有着特定的物质载体与丰富的精神内涵。红色文化是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有机统一体。物质文化中包括革命战争遗址、纪念地等实物,可以说遵义的红色文化就是长征文化,也就是长征精神。

遵义红色文化资源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内涵,体现出老区人民精神的先进性,在能够加强党的建设服务的时候,能够在鼓舞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信心上,激励着“遵义”奋发向上,在斗志上发挥着作用。而精神文化即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形成的政治制度、政治信仰、政治作风、政治道德、革命精神、革命传统等。它包含了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物质文化是红色文化的载体,精神文化是红色文化的核心与灵魂。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人继承民族传统文化和汲取人类先进文化的文明成果,是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文化支撑。红色文化也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文化,蕴涵着党的政治意识;红色文化是与时俱进的开放性的文化;红色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华民族精神有着天然的内在关联。

二、遵义红色文化资源的主要特点

在黔北遵义有着富饶地域特色,也就有着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其红色文化的多元性和独特性,也是色彩斑斓的,在爱国主义的教育中尤显突出。这是一部活性的革命斗争史,是进行党史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也是宣传长征的文艺家们创作红色文艺作品的圣地,更是弘扬红色文化发展壮大的支柱和源泉。“红军山”的邓萍事迹、红军女战士与孩子的故事至今被当地人神话般的传说和传颂;娄山关红旗的飘扬以及“四渡赤水”的战略极大地影响和鼓舞着一代又一代的遵义人勇敢前进;“土城”女红军的事迹也成为我们建设红色文化示范基地的宝贵资源和精神财富。在遵义每一寸红色土壤里都孕育着每一种革命的精神,都记载着一段难忘的历史,都有着极其丰富的时代内涵和特定的社会背景。在遵义的革命和建设史上,就产生出了多种鼓舞人心的革命精神和革命情怀。

今日的遵义人与革命后来人的精神为伍,以自强不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开拓精神为荣;以廉洁自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为傲,这样的遵义精神其主要内涵是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对党和对人民的无限忠诚及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和服务人民的根本宗旨,团结合作,严守纪律的革命精神。

这一红色文化资源反映出遵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和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文化形态和价值体系,更彰显出革命红色圣地中中国共产党人丰富的精神内涵和文化追求。

三、遵义红色文化的精神实质

红色文化的内容即红色文化的精神形态,是指在红色文化的内在构成要素,包括理想、信仰、思想、道德规范、价值观念体系和科学文化知识。而红色精神大致分三个历史时期:在1949年之前的革命精神,例如,遵义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抗日精神、西柏坡精神等;1949年之后的红色文化精神,其内涵已超越了革命主题,出现了“建设精神”或“创业精神”,例如,铁人精神、北大荒精神、雷锋精神;1978年之后的改革创新精神、开放精神、抗洪精神、抗震救灾精神等。红色文化蕴涵着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理想、爱国情怀、思想观念和道德追求,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崇高精神和优良传统,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新形势下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和人民群众理想信念教育的资源。在当今多元文化的和谐共生中,“红色文化”精神愈发凸显其作为主流价值的突出地位,成为中华民族发展强大的持续精神动力,承担着引领大众文化健康发展的责任与使命,也可以把“红色文化”概括为革命战争年代中的“英雄人物、英雄事和革命军魂”。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化,红色精神的内涵愈益丰富,如,体现红色文化内涵的“红歌”在今天的遵义“红军山”上,杨柳街边的“红军街”长廊里传唱。

从当今的社会因素来看,红色革命圣地应当紧抓社会环境的“净化”,按照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根本要求,发展社会文化事业,提高国民的文化素质,提高人民群众的审美水平。同时,引导人们在经济建设的实践中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从而形成全民美育的良好社会环境,并在红色文化的大熔炉里得到更多、更好的洗礼,为挖掘遵义的红色资源提供优良土壤,使广大的民众能为传承未来的“遵义”红色革命精神这一经久不衰的历史使命而奋斗终生!

(作者单位 遵义师范学院美术学院)

红色文化内涵研究:试析甘肃红色文化资源的类型、内涵及特点

[摘要]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新文化即科学的宇宙观和社会革命论为基础,根据中国革命的实际情况,领导中国红军和中国人民创建的反帝、反封建的先进文化。甘肃是红色文化的圣地,红色文化资源遗迹、遗存甚多,内涵丰富,特点突出,是甘肃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深入探讨和弘扬红色文化的内缊、特质,对甘肃建立华夏文明创新、传承和示范区大有裨益。

[关键词]甘肃;红色文化;文化资源;历史遗存

红色文化是指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团队和广大人民群众在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创造的一切物质、制度和精神文化的总称。红色文化资源是指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自成立至今所参与和领导的各种为解放中华民族,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新中国进行的所有活动的遗留物和纪念物。狭义的红色文化是指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以前中国共产党所进行的革命活动以及活动的遗留物和纪念物,包括遗址、遗迹、文物和其所承载的优良传统、革命精神。在表现形式上有两种:一种是物质形态的,如历史资料、遗址遗迹等;一种是非物质形态的,即承载的精神和文化。

一、甘肃红色文化资源的类型

(一)以中共甘肃特别支部为核心的早期中共党组织、党员活动红色文化资源

1925年冬,中共甘肃特别支部在兰州正式成立, 张一悟任支部书记, 钱清泉、宣侠父同志任支部委员, 党员有寿耀南、邱纪明等。特别支部成立后,积极开始领导甘肃人民的革命斗争,宣传、组织群众,发展党在各地的组织;同时宣传党的民族政策, 支持甘南拉卜楞寺藏民要求民族平等、反对军阀压迫的正义斗争。中共甘肃支部成立两年就遭破坏解散,张一悟、宣侠父、王孝锡等共产党员用自己的生命和鲜血为甘肃人民铺出了一条前进的路, 为中国共产党以后在甘肃恢复组织和开展革命斗争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中共甘肃支部在甘肃的活动留下了大量的遗迹、遗物和文献,是甘肃红色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以南梁政权为中心的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红色文化资源

1927年,共产党人王孝锡在庆阳建立了甘肃及时个农村党组织——中共宁县支部。20世纪30年代初,刘志丹、谢子长、等在庆阳先后建立了南梁游击队、西北反帝同盟军、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和红二十六军,庆阳由此成为西北红军的摇篮。1934年11月,以为主席的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正式成立。陕甘边根据地是西北革命根据地和陕甘边区形成的历史基础,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后期全国“硕果仅存”的革命根据地,也是党中央和中央红军长征的落脚点和八路军挺进抗日的出发点。

(三)以哈达铺、会宁会师和西路军为代表的红军长征红色文化资源

甘肃是红军长征到达的第十个省份。1935年8月红二十五军进入甘肃到1936年10月红一、二、四方面军在会宁会师结束长征,前后历时一年多,足迹遍布整个甘肃省。在长征中具有重大意义的俄界会议、腊子口战役、哈达铺整编、榜罗镇会议、会宁会师、西路军进军河西等等都发生在甘肃广阔的大地上。红军长征到达甘肃对于实现战略转移,到达革命的落脚点和出发点,对于开创中国革命的新局面都有重要意义。

(四)以八路军驻兰办事处为代表的抗战红色文化资源

1937年8月25日,八路军驻兰州办事处和中共甘肃党组织成立。中共一面在地方报刊上发表一系列文章,宣传党的正确主张,为人民争取言论、集会、结社和出版自由而鼓呼。另一面,做甘肃省政府各部门上层人士的工作,参与制定抗战的方针和政策。在八路军驻兰办事处和中共甘肃工委的领导、影响和推动下,以兰州为中心的群众性抗日救亡团体纷纷成立,遍布甘肃城乡。八办还营救了2000多名西路军被俘和失散人员,使其重返革命队伍,重新投入抗日洪流中去。八办迎送接待了许多往来于陕甘宁边区、新疆和苏联的我党领导人经甘肃境内通达四方。八办还作为中转站将苏联的大批援华物资运送各地。

(五)以甘南民变为中心的解放战争时期红色文化资源

1945年9月,中共甘肃工委在庆阳恢复,1946年11月至1948年11月,甘肃工委从恢复党在陇南的组织——中共徽县工委入手,新开辟了陇右地区党的组织工作和武装斗争,组建了甘南民变工作委员会,并在此基础上创建陇渭工委,恢复和建立了平东工委、皋榆工委、海固工委以及宁县直属工委,接通了清水、武山等地的组织关系,使地下党的活动遍布于除河西以外的整个甘肃国统区。到1949年6月,中共甘肃工委下辖地级工委5个,县级工委17个,区工委30个,党支部1300余个,地下党员达到1万6千余人,比1948年底增加了一倍多,使党的力量基本上遍布全省各地,工作渗透到各阶层,为迎接甘肃解放发挥了巨大作用。

二、甘肃红色文化资源的内涵

(一)长征精神

长征精神就是把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的牺牲精神;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人民军队革命风范的生动反映,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的集中展示,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较高体现。长征精神为中国革命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①

(二)南梁精神

南梁精神是以刘志丹、谢子长和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在土地革命时期,在西北特有的历史条件下创造性地开展革命实践活动的产物。南梁革命根据地是土地革命斗争后期存留的革命根据地,为陕甘宁边区的建立奠定了重要基础。南梁精神是延安精神的源头之一,其核心是革命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是一种奉献精神和牺牲精神;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开拓创新的变革意识;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求实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②

(三)西路军革命精神

西路军革命精神有其丰富的内涵,即:与敌人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和宁死不屈的革命气节;患难与共,不避风险,相互救助的精神;用勇敢和智慧保护自己,百折不挠潜返革命阵营的孤胆英雄精神;忍辱负重,永不动摇,用终生的革命言行,证明对党和人民的无限忠诚。③

三、甘肃红色文化资源的特点

(一)革命性

红色文化是在摧毁中国的封建文化和帝国主义侵略的买办文化的暴力革命斗争中形成的,为争取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而形成的,因此具有明显的革命性。

(二)创新性

无论是长征在甘肃、西路军西进,还是南梁根据地建设等甘肃红色文化资源,都集中体现出中国共产党在关键时刻的创新性和变革理念。正是因着这种创新性,中国革命才在危急关头发生重大转折,转危为安。

(三)民族性

红色文化既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同时吸纳了世界先进文化如马克思列宁主义,带有鲜明的中华民族自身的烙印。

(四)多样性

甘肃省的红色文化资源众多,目前已调查的遗址有720多处。除这些物质文化遗存外,还有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存,如一些红色歌谣、红色戏曲、红色著作等等。

(五)大众性

红色文化始终是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紧密相连的,具有非常强烈的群众意识。它来自于人民大众,服务于人民大众,代表了人民大众的意志和愿望。甘肃红色文化中还包含有众多少数民族与中国共产党交往的历史,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主张民族平等的一贯政策。

四、结语

通过对甘肃红色文化资源的分类及内涵的考察,可以看到,甘肃的红色文化资源数量较大,分布较广。在开发和发掘甘肃红色文化的内涵时,应该以“陕甘宁红色资源区”为中心,以“长征精神、延安精神、革命圣地”为主题形象。

“长征精神”、“红西路军革命精神”、“南梁精神”这些精神具有跨越时空、撼人心魄、发人深省、催人奋进的时代力量,是推进甘肃科学发展的历史铭鉴和精神动力。我们必须继承和发扬甘肃军民在革命斗争和建设实践中凝结的优良传统,实现红色文化资源与时代精神的融合,为实现甘肃与全国同步进入小康社会宏伟目标而不懈奋斗。

红色文化内涵研究:红色文化的内涵与特点包春艳

摘 要:文章论述了红色文化是新民主主义时期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先进分子创造的先进文化,而新时期又给红色文化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即它所包含的精神内涵。它是符合国情、世情、与时俱进的文化。从教育的角度出发,它具有科学性、教育性、形式多样化等特点。

关键词:红色文化;精神内涵;科学性

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实力的重要杠杆。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提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

红色文化作为社会主义文化,继承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与灿烂的文化,在新的世纪又被赋予了新的内涵。所以它是先进的文化之一,是所有中华人民所弘扬的主流价值观。在这个“精神匮乏”又价值观多元的时代向青少年宣扬红色文化有助于他们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提升。

一、红色文化的概念

目前学术界对红色文化没有统一的定义,笔者在查阅了大量资料后总结了以下几点:

孙红霞认为在实现中华民族独立、解放与自由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人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在革命战争年代和建设改革开放时期,以马克思主义为主导,在整合吸收古今中外的先进文化基础上形成的先进的文化制度及其凝结着精神文化的有机统一。

熊扬勇认为红色文化属于“政治性质的文化”既属于政治领域,也属于文化领域。正是由于红色文化的政治教育、文化传播、精神传承等方面具有独特地价值,红色文化自形成起,就成为中国共产党执政文化中最强有力的声音,也是发挥中国文化软实力最主要的组成部分。

赖宏、刘浩林认为红色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红色文化指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历史中人们的物质和精神力量所达到的程度、方式和成果,狭义的红色文化是指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实现民族的解放与自由以及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的历史实践中凝结而成的观念意识形式。

周志强认为红色文化的合理性正在于它宣扬了这样一种理念:没有什么比人民的幸福更加重要;没有全人类的解放,就没有自己的解放。

郭少华:红色文化是一个带有历史深度与特定政治内涵的文化新概念但是它毕竟属于文化范畴。广义的红色文化包括三层涵义:一是物质文化,它主要指革命遗物、遗迹、遗址等历史遗存和纪念馆、纪念碑、纪念堂、纪念场所等;二是制度文化,它主要指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和社会制度以及各种政策、法律、法规、决议、规定、命令等;三是精神文化,它主要指革命精神革命文艺等。狭义的红色文化特指革命精神及其载体。

迟维意认为红色文化见证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历史,它既是革命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人、革命苏区人民和进步人士共同创造积淀的重要文化遗产;又在新的历史时期,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实践中,革命文化和革命传统在新时期的进一步延续丰富和发展,是中国人民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红色文化。

刘孚威认为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脉相承的,红色文化包含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及社会主义荣辱观。

梁洁、莫密认为广义上讲,红色文化指的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华儿女在创造幸福生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实践中,自觉作用于主观和客观世界中所形成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红色文化是指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华儿女在革命建设实践中,通过吸收本民族文化和借鉴国外先进文化,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结合中国国情,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承载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理想,所形成的特殊价值观和行为方式的精神文化。

王金华认为不同时期的红色文化尽管在内容和表现形式上有着一定的区别但在本质上却有着相同的基本构成要素即马克思主义真理性原则、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无产阶级历史创造精神和高尚的道德情操。由于红色文化是以后的文化,所以其思想的本质仍然是共产主义文化思想。所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红色文化的本质属性并没有改变仍然属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先进文化。

上述观点中有的学者认为红色文化是先进文化,有的认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有的认为是文化软实力,有的认为是精神文化,有的认为是政治性质的文化,但它们的共同点都是不再把红色文化视为一种“怀旧文化”、“革命文化”、“民族文化”。红色文化是在新民主时期,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先进分子创造的先进文化。但在这个基础上上述观点试图从红色文化在继承中华民族的文化上在新的时代赋予其更多的活力。如红色文化的合理性正在于它宣扬了这样一种理念:没有什么比人民的幸福更加重要;没有全人类的解放,就没有自己的解放。红色文化的核心是人的主体意蕴,马克思主义的“人的自由而的发展”即人的主体价值。这样从红色文化的精神层面来进行阐述让红色文化更能贴近人们的生活、更能得到人们的认同。

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涵经历了三个阶段:及时阶段新民主主义时期形成的革命精神,包括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第二阶段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与改革开放时期时期形成的奋斗精神,包括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航天精神等;第三阶段新的世纪红色文化与时俱进发展精神,包括抗非精神、汶川精神、北京精神、上海世博精神等。

“红色文化热”的兴起表明了红色文化符合大众的情感认同。它所提倡的理想信念、爱国主义精神、民族精神以及艰苦奋斗的精神对于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激发大学生求真务实、艰苦奋斗的精神有极大的帮助。

二、红色文化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