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我国文化产业竞争力提升策略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篇我国文化产业竞争力提升策略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我国文化产业竞争力提升策略

我国文化产业竞争力提升策略:对提升我国文化产业的科技竞争力探究

摘 要:当今文化产业已经成为一个新兴的产业,创意是它的发展引擎,科技是其发展的助推器,所以,科技竞争力必然是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现代文化产业的发展,必须建立在提高科技竞争力的基础之上。 本文就和大家一起探讨如何提升我国文化产业的科技竞争力,以引起大家的共鸣!

关键词: 文化产业 科技竞争力 核心竞争力

一、文化产业与科技竞争力的关系

文化产业竞争力是指一国或一区域文化企业的产品及其服务在国际上开拓市场、占有市场并以此来获取利润的能力,同时也是文化企业保持竞争优势的能力。创造价值是它的中心思想,核心竞争力、生存力和发展力是它的外在表现形式。

具体来说,文化产业竞争力主要包含以下内容:资本竞争力、科技竞争力、管理竞争力、人力资源竞争力、产业结构竞争力、基础设施竞争力。如果把这些内容按照竞争力四大方面:实力、潜力、能力、活力来划分的话,资本竞争力、人力资源竞争力、基础设施竞争力属于竞争实力;管理竞争力属于竞争潜力;产业结构竞争力属于竞争活力;科技竞争力属于竞争能力。竞争能力是指把竞争实力、竞争潜力转化为市场占有率、竞争优势的能力,是产业发展的关键性成长因素。现代文化产业作为知识密集、信息密集、技术密集的新兴产业,创意是促使其发展的原动力,科技是支撑其发展的推动力,所以,科技竞争力必然是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科技竞争力的作用及特点

科技作为提升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它对于文化产业是多层次渗透、多方位介入,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是文化产业结构的优化剂。它主要通过科普、技术工具、科技设施等三种型态作用于文化产业发展的各个阶段,包括文化产品的创意阶段,设计和制造阶段,以及消费阶段。

在文化产品的创意阶段和消费阶段,科普通过宣传推广科学文化知识来提高产品生产者和消费者的科学文化素养,激发生产者的创新思维,增强消费者的认可心理。如当前的立体电影、网络游戏、动漫作品等文化产品之所以大量生产并受到普遍欢迎,是与当前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普及以及生产者、消费者不断提高的科学文化素养是分不开的。在文化产品的设计和制造阶段,技术工具为文化产业提供基础性技术和领域核心技术支撑。如动漫及网络游戏等软件开发过程中需要仿真技术、计算机图形技术、数据传输技术等;工艺品、建筑物的形成过程中需要加工工艺、现代工程技术、自动化控制技术、电子信息技术等。在文化产品的消费阶段, 科技设施是帮助文化产品实现其市场价值的有效载体。如电脑、互联网设施就是人们消费网络游戏产品时不可缺少的载体。

科技与文化的交融日益加深,两者相互促进,正支撑和引领文化产业发生着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以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为标志的信息传播技术成为推动文化产业向更广领域拓展的一股重要力量。从cd\cd-rom\vcd\dvd到手机短信、可视电话、卫星通信、数字电视,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改变了文化产业的传播方式,推动了文化产业形态的转变,加速了文化产业的布局和结构的调整。20世纪后期所诞生的网络经济,更是科技进步带来的结果。网络服务以极其方便、快捷和高质量的服务,帮助人们获得了更多、更好、更的文化产品,带来了文化消费的大变革,大大提升了文化产业的附加值。

作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文化产业已经成为体现各国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内容。而是否有高新科技支撑,又成为检验各国文化产业的发展质量、发展规模和发展前景的一个重要指标。发达的高新技术,已经成为文化产业做大做强的重要推动力。从发达国家文化产业的发展经验来看,科技进步对提升国家文化产业的竞争力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科技已成为发达国家文化产业发展的不竭动力和源泉。

三、提升我国文化产业科技竞争力的有关策略

1.运用技术工具,增加文化产品的科技附加值。我国文化产业从自主发展的角度来说,程度是相当粗放和原始的,不仅没有反映出文化产业强大的创意和想象力,而且文化产品的科技附加值低,文化企业靠内容、科技挣钱的能力低。要促使文化产品在生产过程中多采用高新技术,提高文化产品生产和文化服务手段的科技含量,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文化产业,通过深加工,开发一批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竞争能力强、能形成产业规模的文化产品和服务项目,用科技来强化我国较强的文化资源优势,开发文化产业社会服务的新领域,拓展文化产业发展的空间。

2.加大科学普及的力度,提高居民的消费层次。科学知识的普及可以提高消费者产品消费意识的层次,能够让消费者对科技含量高的文化产品产生更好的接受度和认可度,并能激发其对新产品、新服务的需求欲望,为新的科技含量高的文化产品培育出更好的市场需求。通过科普增加文化产品的市场需求,又通过市场需求来更好地引导并促进文化产业科技竞争力的发展,从而进入一种良性循环。

3.建立产业技术联盟和应用技术平台,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运行环境。建立基于行业技术标准的行业联盟,既可以规范市场秩序,优化产业发展环境,提高行业的生产效率,又可以引导大企业与中小企业按照产业链和技术链进行产业合作和技术创新合作,形成文化产业集群,使文化产业向规模化发展。尤其在动漫、网络游戏、影视、工业设计这些新兴领域,更应该及早研发行业技术标准,建立产业技术联盟,保障行业的有序高效发展。

一些文化企业,尤其是中小文化企业由于受到资金、人才的限制,缺乏自主科技研发的实力和动力,生产出来的产品科技含量低。针对这种情况,政府应增强专业服务能力,整合科技资源,建立各类公共应用技术平台,为其提供公共的技术开发工具平台、测试平台和其他科技服务,从而有效提高高新技术在文化企业生产中的应用率。

4.明确文化产业科技竞争力发展的优先领域和重点课题。由于我国的文化产业处于初期发展阶段,投入的研发资金和技术力量是受到一定限制的,在此种情况下,不适宜全线出击,盲目发展文化产业所有相关的科研领域,而应该集中火力,重点发展其中的一些优先领域和关键技术。根据世界文化产业发展的趋势和我国文化产业的现况,优先领域应主要包括:动漫、网络游戏、影视、工业设计、出版等;关键技术应包括:现代出版印刷技术,电子出版物与数字图书馆技术,文化设施技术集成体系研究技术、数字化装备、交互电视系统、卫星电视的发射和接受装置、宽频线路系统、多媒体技术等。

5.加强科技基础设施的建设,改善文化产品的消费环境。完善的科技基础设施,开放便捷的消费环境,可以很好地刺激居民的文化消费需求,提高文化消费的总量。我国目前文化消费平稳增长,消费环境不断改善,电子消费终端迅猛发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近年来互联网、通讯、电子等行业科技基础设施的大力建设。网络使用的普及化,手机研发的平民化,电子终端消费的多样化都给文化产品的消费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也为相关文化产品的生产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利润。可见,科技设施的普及化与文化产品的消费量是正相关的。所以,我们应花更大力气来加强科技基础设施的建设,使更多的消费者能够更低成本地拥有必备科技设施,更便捷地消费文化产品。

6.加强校、企、科研机构的合作, 产学研有机结合。科技水平的提高归根到底还是要依靠一大批高素质的、掌握核心技术、具备较强高新技术研发能力的人才。而很多文化企业自身都缺乏充足科研人才,自主研发能力薄弱,因此,文化企业大力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的横向联系与合作,定点研发,项目式生产,借用这些单位的人才优势的同时,也为这些科技人才提供一个良好的实践平台,将科学技术和理论有效地转化为生产力,是一项深具现实意义的工作。

7.加强中外科技文化交流,建立开放的科技文化体系。我国文化产业的科技竞争力与世界发达国家还存在着较大差距,要提高我国文化产业的科技竞争力,加强与先进国家的科技交流也是不可或缺的题中之义。我们应通过建立国际合作,进行多方位多层次的科技文化交流,同时充分重视保护和开发文化产品内容的独创性和民族特性,培养文化产业从业人员文化创造力,强化其创新意识,在对外来文化采取兼容并蓄、广收博取态度,将其转化为滋育自身成长的丰富营养的同时,对中国传统文化资源进行充分挖掘, 顺应当今社会信息化、网络化的发展潮流对文化生产、传播及消费方式带来的新情况、新变化,加快文化信息数字化进程,将国外先进的技术与国内的文化资源有机地巧妙地结合,开发出更富新意更具文化底蕴更符合当代市场需求的新型文化产品。

我国文化产业竞争力提升策略:论我国文化产业科技竞争力的提升

[摘 要] 现代文化产业作为知识密集、信息密集、技术密集的新兴产业,创意是促使其发展的原动力,科技是支撑其发展的推动力,所以,科技竞争力必然是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现代文化产业的发展,必须建立在提高科技竞争力的基础之上。

[关键词] 文化产业 科技竞争力 核心竞争力

一、文化产业与科技竞争力的关系

文化产业竞争力是指一国或一区域文化企业的产品及其服务在国际上开拓市场、占有市场并以此来获取利润的能力,同时也是文化企业保持竞争优势的能力。创造价值是它的中心思想,核心竞争力、生存力和发展力是它的外在表现形式。

具体来说,文化产业竞争力主要包含以下内容:资本竞争力、科技竞争力、管理竞争力、人力资源竞争力、产业结构竞争力、基础设施竞争力。如果把这些内容按照竞争力四大方面:实力、潜力、能力、活力来划分的话,资本竞争力、人力资源竞争力、基础设施竞争力属于竞争实力;管理竞争力属于竞争潜力;产业结构竞争力属于竞争活力;科技竞争力属于竞争能力。竞争能力是指把竞争实力、竞争潜力转化为市场占有率、竞争优势的能力,是产业发展的关键性成长因素。现代文化产业作为知识密集、信息密集、技术密集的新兴产业,创意是促使其发展的原动力,科技是支撑其发展的推动力,所以,科技竞争力必然是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科技竞争力的作用及特点

科技作为提升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它对于文化产业是多层次渗透、多方位介入,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是文化产业结构的优化剂。它主要通过科普、技术工具、科技设施等三种型态作用于文化产业发展的各个阶段,包括文化产品的创意阶段,设计和制造阶段,以及消费阶段。

在文化产品的创意阶段和消费阶段,科普通过宣传推广科学文化知识来提高产品生产者和消费者的科学文化素养,激发生产者的创新思维,增强消费者的认可心理。如当前的立体电影、网络游戏、动漫作品等文化产品之所以大量生产并受到普遍欢迎,是与当前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普及以及生产者、消费者不断提高的科学文化素养是分不开的。在文化产品的设计和制造阶段,技术工具为文化产业提供基础性技术和领域核心技术支撑。如动漫及网络游戏等软件开发过程中需要仿真技术、计算机图形技术、数据传输技术等;工艺品、建筑物的形成过程中需要加工工艺、现代工程技术、自动化控制技术、电子信息技术等。在文化产品的消费阶段, 科技设施是帮助文化产品实现其市场价值的有效载体。如电脑、互联网设施就是人们消费网络游戏产品时不可缺少的载体。

科技与文化的交融日益加深,两者相互促进,正支撑和引领文化产业发生着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以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为标志的信息传播技术成为推动文化产业向更广领域拓展的一股重要力量。从cd\cd-rom\vcd\dvd到手机短信、可视电话、卫星通信、数字电视,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改变了文化产业的传播方式,推动了文化产业形态的转变,加速了文化产业的布局和结构的调整。20世纪后期所诞生的网络经济,更是科技进步带来的结果。网络服务以极其方便、快捷和高质量的服务,帮助人们获得了更多、更好、更的文化产品,带来了文化消费的大变革,大大提升了文化产业的附加值。

作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文化产业已经成为体现各国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内容。而是否有高新科技支撑,又成为检验各国文化产业的发展质量、发展规模和发展前景的一个重要指标。发达的高新技术,已经成为文化产业做大做强的重要推动力。从发达国家文化产业的发展经验来看,科技进步对提升国家文化产业的竞争力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科技已成为发达国家文化产业发展的不竭动力和源泉。

三、提升我国文化产业科技竞争力的有关策略

1.加大科学普及的力度,提高居民的消费层次。科学知识的普及可以提高消费者产品消费意识的层次,能够让消费者对科技含量高的文化产品产生更好的接受度和认可度,并能激发其对新产品、新服务的需求欲望,为新的科技含量高的文化产品培育出更好的市场需求。通过科普增加文化产品的市场需求,又通过市场需求来更好地引导并促进文化产业科技竞争力的发展,从而进入一种良性循环。

2.运用技术工具,增加文化产品的科技附加值。我国文化产业从自主发展的角度来说,程度是相当粗放和原始的,不仅没有反映出文化产业强大的创意和想象力,而且文化产品的科技附加值低,文化企业靠内容、科技挣钱的能力低。要促使文化产品在生产过程中多采用高新技术,提高文化产品生产和文化服务手段的科技含量,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文化产业,通过深加工,开发一批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竞争能力强、能形成产业规模的文化产品和服务项目,用科技来强化我国较强的文化资源优势,开发文化产业社会服务的新领域,拓展文化产业发展的空间。

3.明确文化产业科技竞争力发展的优先领域和重点课题。由于我国的文化产业处于初期发展阶段,投入的研发资金和技术力量是受到一定限制的,在此种情况下,不适宜全线出击,盲目发展文化产业所有相关的科研领域,而应该集中火力,重点发展其中的一些优先领域和关键技术。根据世界文化产业发展的趋势和我国文化产业的现况,优先领域应主要包括:动漫、网络游戏、影视、工业设计、出版等;关键技术应包括:现代出版印刷技术,电子出版物与数字图书馆技术,文化设施技术集成体系研究技术、数字化装备、交互电视系统、卫星电视的发射和接受装置、宽频线路系统、多媒体技术等。

4.建立产业技术联盟和应用技术平台,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运行环境。建立基于行业技术标准的行业联盟,既可以规范市场秩序,优化产业发展环境,提高行业的生产效率,又可以引导大企业与中小企业按照产业链和技术链进行产业合作和技术创新合作,形成文化产业集群,使文化产业向规模化发展。尤其在动漫、网络游戏、影视、工业设计这些新兴领域,更应该及早研发行业技术标准,建立产业技术联盟,保障行业的有序高效发展。

一些文化企业,尤其是中小文化企业由于受到资金、人才的限制,缺乏自主科技研发的实力和动力,生产出来的产品科技含量低。针对这种情况,政府应增强专业服务能力,整合科技资源,建立各类公共应用技术平台,为其提供公共的技术开发工具平台、测试平台和其他科技服务,从而有效提高高新技术在文化企业生产中的应用率。

5.加强科技基础设施的建设,改善文化产品的消费环境。完善的科技基础设施,开放便捷的消费环境,可以很好地刺激居民的文化消费需求,提高文化消费的总量。我国目前文化消费平稳增长,消费环境不断改善,电子消费终端迅猛发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近年来互联网、通讯、电子等行业科技基础设施的大力建设。网络使用的普及化,手机研发的平民化,电子终端消费的多样化都给文化产品的消费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也为相关文化产品的生产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利润。可见,科技设施的普及化与文化产品的消费量是正相关的。所以,我们应花更大力气来加强科技基础设施的建设,使更多的消费者能够更低成本地拥有必备科技设施,更便捷地消费文化产品。

6.加强中外科技文化交流,建立开放的科技文化体系。我国文化产业的科技竞争力与世界发达国家还存在着较大差距,要提高我国文化产业的科技竞争力,加强与先进国家的科技交流也是不可或缺的题中之义。我们应通过建立国际合作,进行多方位多层次的科技文化交流,同时充分重视保护和开发文化产品内容的独创性和民族特性,培养文化产业从业人员文化创造力,强化其创新意识,在对外来文化采取兼容并蓄、广收博取态度,将其转化为滋育自身成长的丰富营养的同时,对中国传统文化资源进行充分挖掘, 顺应当今社会信息化、网络化的发展潮流对文化生产、传播及消费方式带来的新情况、新变化,加快文化信息数字化进程,将国外先进的技术与国内的文化资源有机地巧妙地结合,开发出更富新意更具文化底蕴更符合当代市场需求的新型文化产品。

7.加强校、企、科研机构的合作, 产学研有机结合。科技水平的提高归根到底还是要依靠一大批高素质的、掌握核心技术、具备较强高新技术研发能力的人才。而很多文化企业自身都缺乏充足科研人才,自主研发能力薄弱,因此,文化企业大力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的横向联系与合作,定点研发,项目式生产,借用这些单位的人才优势的同时,也为这些科技人才提供一个良好的实践平台,将科学技术和理论有效地转化为生产力,是一项深具现实意义的工作。

我国文化产业竞争力提升策略:我国文化产业竞争力的现状及其培育

[摘要] 提高文化产业竞争力是发展文化产业的核心问题。在全球化条件下,文化产业竞争力在国家和地区综合竞争力中的地位日益突出。本文对我国文化产业竞争力存在问题作了分析并提出了培育我国文化产业竞争力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 文化产业 竞争力 现状 培育

文化产业竞争力是指文化产品的生产经营者在一定的市场环境下,掌控文化资源、开发文化产品、占据文化市场并获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能力。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物质财富的迅速增长,中国政府日益重视文化产业发展。党的十七大指出: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加快文化产业基地和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群建设,培育文化产业骨干企业和战略投资者,繁荣文化市场,增强国际竞争力。因此,深入分析我国文化产业竞争力的现状并提出对策建议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我国文化产业竞争力的现状

1.文化产品国际竞争力处于弱势

我国文化产业刚刚起步,文化产品缺乏国际竞争力。据对15国的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综合指数的评估,美国的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指数为0.87,位居15个测评国家之首,其指数表明具有很强的国际竞争优势,属及时集团。英国、法国、德国和加拿大等四国的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指数为0.6~0.7之间,具有较强优势,分属第二集团。澳大利亚、意大利、日本、新加坡等四国,其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指数在0.52~0.59之间,分属竞争力弱优势的第三集团。而韩国、巴西、俄罗斯、南非、印度和中国等六国,其竞争力指数均低于0.5,为0.22~0.49之间,属于竞争弱势的第四集团。[1]从中美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比较中可看出,中国竞争力指数仅为美国的24%,两国之间的文化产业竞争力指数差距悬殊,中国显然处于弱势。

2.文化原创性不强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确实少有称得上创新并引起世界关注的思想理论成果和艺术作品。目前我国每年出版各类图书约17万种,此数字相当可观。但真正可读的好书很少。在电影、电视剧和音乐方面,由于版权的买卖十分踊跃,价格居高不下,供求矛盾突出,反映出我国音像市场原创力不足,原创节目源严重匮乏。以CD和DVD为例,2001年我国有签约歌手的唱片制作公司制作发行的个人专辑大约只有20种,在市面上看到的国产CD原创品种较少,更多的是引进版和盗版。全国每年电影生产量只有不到100部,能制成DVD的就更少了。2002年自编DVD故事片122部,而引进DVD故事片达到392部。

3.产业主体集约化程度不高

近年来,我国鼓励和支持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民营文化企业发展迅猛。2006年,我国民营文化企业约有29万个,从业人员320万人,分别是国有文化企业和从业人员的5倍和5.5倍。目前,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已经形成。但是,与国外企业相比,我国文化企业的规模偏小,集约化程度不高。中央电视台2005总收入为120亿元,而美国时代华纳公司2003年营业额达416亿美元。索尼等4家企业的音像制品销售额占全国的90%,6家电影公司票房收入占全国90%,前两家较大电台的收入超过后面20家之和。

4.文化产业结构不合理

文化产业结构是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前提。产业结构是产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结果,但是产业结构的主动性调整和升级更是提升产业竞争力的重要前提。目前,我国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分别围绕发展创意产业、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彰显民族特色,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初步形成各具特色的文化产业带。但是,综合看来,我国文化产业发展与经济发展格局基本相同,呈现东高西低的区域不平衡发展态势。从文化产业单位数量、从业人数的地区分布看,东部地区分别占全部的66%和69%;从实现的增加值看,东部占74%,中西部占26%。同时,部分地区还存在发展思路单一、产业结构雷同的问题,如盲目发展动漫游戏业等,缺少差异化的发展战略。

5.文化管理体制缺乏活力

我国虽然在经济领域市场经济观念比较深入人心,经济改革也取得了相当大的进展,但是在文化领域,旧的文化体制和观念却还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文化产业的发展。首先,是泛意识形态化。对文化产品和文化创新适当加以意识形态的控制和约束必要的,但是问题在于有的管理者将意识形态因素的作用夸大,忽视了文化发展和文化创新内在的规律,其结果导致文化产业缺乏活力和创造力。其次,就是与之相联系的体制性的壁垒,在相当多的文化领域限制社会与民间资本进入。虽然,目前在电视等创作方面已经给社会资本较大的进入空间,电视制播分离的改革将加速民间资本涉足影视文化创作领域的步伐。再次,法律制度的不健全和不完善,导致体制性保障的缺位。一方面,我国知识产权保护尚不够得力,文化创新者心存顾虑,相当多文化工作者创新意识和产权意识淡薄;另一方面,我国法律目前对侵犯原创文化产权的行为打击力度不够,盗版和假冒现象严重,尤其是影视及畅销书作品深受其害,这也从另一侧面解释了社会上通俗文化、快餐文化大肆流行的原因。

二、培育我国文化产业竞争力的路径选择

1.提高文化产业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企业乃至一个产业保持可持续发展的灵魂,文化产业亦是如此。通过不断提供新产品和品质服务,以满足消费者不断变化的新需求,以此带动文化产业的发展。美国文化产业发展比较注重创新能力和商业运作能力,善于从各国选取具有市场价值的传统文化资源,通过文化产品的创新、市场的运作和商业的包装,既获得了新的生命,也使美国文化产业获得了新的价值增长点。以美国大片《泰坦尼克号》为例,它取材世人皆知的海难悲剧,经过重新包装和的市场运作后,演绎为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直接赚取18亿美元,又从相关产品中收入53亿美元。

2.打造强势和特色品牌

实施品牌战略,推进特色化经营,是提升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知名品牌是一个企业或产业的科技水平、管理水平、营销能力和企业文化的综合反映,不仅可以提高企业、产业的声誉、促进产品销售,而且名牌本身就具有极高的无形价值。我们应立足政府力量与市场力量结合、基础资源与独到创意结合、文化内涵与科技手段结合,合力打造文化产业品牌。精心整理出一批有基础、有潜质的项目,面向海内外招商,引进高水平的大企业集团前来进行品牌开发。由市场解决开发资金、独到创意、近期科技手段应用,瞄准顶尖水平进行大策划、大制作、大包装、大营销,以品牌开拓市场,在市场中做响品牌。在打造本土品牌的同时,注重引进成熟的知名文化娱乐品牌。

3.推进文化体制创新

体制是人的活动的规范和准则,对人的活动具有引导和制约作用。只有进行文化体制的变革与创新,建立和完善有利于创新能力培养和创新性文化成果生产的体制,才能推动我国文化事业的繁荣和发展。文化体制改革要以发展为主题,以改革为动力,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形成科学有效的宏观文化管理体制,富有效率的文化生产和服务的微观运行机制,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和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要形成完善的文化创新体系,形成以民族文化为主体、吸收外来有益文化,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文化开放格局。文化创新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要尽快建立一个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文化发展规律和人的创造活动规律的文化创新机制,如决策规划机制、竞争激励机制、成果转化机制、条件保障机制、人才培养机制等。

4.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培育文化产业集团

文化产业的发展依赖于文化市场的主体即文化企业的发展壮大。一是改造传统文化产业。要将现代科技引入文化创作、生产、经营和服务等各个环节,改造传统生产经营和传播方式,推进核心层产业升级,延伸产业链;二是发展新兴文化产业。加大对动漫游戏、网络电视、数字出版、文化创意等新兴产业扶持力度,促进文化产业与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融合,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三是促进产业集聚。以建设产业园区为载体,推进产业集聚发展。扶持建立一批示范性文化产业园区和产业基地,合理布局,明晰定位,错位发展,避免重复建设和同质化竞争。

5.建立国家文化产业安全法规机制

当今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国家集团,甚至包括西方发达国家集团内部也为了各自国家的民族文化利益,纷纷采取文化保护主义政策和建立防范机制。法国为抵制和限制美国文化娱乐产品在法国的销售、传播,保护法国文化和文化产业,规定法国的电视和广播节目至少有40%的时间要使用法语;加拿大开始实施C-55号法案。该法案规定,加拿大企业不得在加拿大发行的外国期刊上做广告,否则将被处高额罚款,从而达到保护本国文化产业的目的。因此,当前我国在维护文化产业安全方面最为紧迫的任务就是加强文化产业安全立法建设,充分利用WTO有关文化的例外条款,并借鉴外国的经验,对涉及国家文化安全和民族文化传统的内容实施必要的保护,建立和完善国家文化产业安全的法规体系。

我国文化产业竞争力提升策略:论我国文化产业科技竞争力的提升

[摘 要] 现代文化产业作为知识密集、信息密集、技术密集的新兴产业,创意是促使其发展的原动力,科技是支撑其发展的推动力,所以,科技竞争力必然是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现代文化产业的发展,必须建立在提高科技竞争力的基础之上。

[关键词] 文化产业 科技竞争力 核心竞争力

一、文化产业与科技竞争力的关系

文化产业竞争力是指一国或一区域文化企业的产品及其服务在国际上开拓市场、占有市场并以此来获取利润的能力,同时也是文化企业保持竞争优势的能力。创造价值是它的中心思想,核心竞争力、生存力和发展力是它的外在表现形式。

具体来说,文化产业竞争力主要包含以下内容:资本竞争力、科技竞争力、管理竞争力、人力资源竞争力、产业结构竞争力、基础设施竞争力。如果把这些内容按照竞争力四大方面:实力、潜力、能力、活力来划分的话,资本竞争力、人力资源竞争力、基础设施竞争力属于竞争实力;管理竞争力属于竞争潜力;产业结构竞争力属于竞争活力;科技竞争力属于竞争能力。竞争能力是指把竞争实力、竞争潜力转化为市场占有率、竞争优势的能力,是产业发展的关键性成长因素。现代文化产业作为知识密集、信息密集、技术密集的新兴产业,创意是促使其发展的原动力,科技是支撑其发展的推动力,所以,科技竞争力必然是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科技竞争力的作用及特点

科技作为提升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它对于文化产业是多层次渗透、多方位介入,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是文化产业结构的优化剂。它主要通过科普、技术工具、科技设施等三种型态作用于文化产业发展的各个阶段,包括文化产品的创意阶段,设计和制造阶段,以及消费阶段。

在文化产品的创意阶段和消费阶段,科普通过宣传推广科学文化知识来提高产品生产者和消费者的科学文化素养,激发生产者的创新思维,增强消费者的认可心理。如当前的立体电影、网络游戏、动漫作品等文化产品之所以大量生产并受到普遍欢迎,是与当前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普及以及生产者、消费者不断提高的科学文化素养是分不开的。在文化产品的设计和制造阶段,技术工具为文化产业提供基础性技术和领域核心技术支撑。如动漫及网络游戏等软件开发过程中需要仿真技术、计算机图形技术、数据传输技术等;工艺品、建筑物的形成过程中需要加工工艺、现代工程技术、自动化控制技术、电子信息技术等。在文化产品的消费阶段, 科技设施是帮助文化产品实现其市场价值的有效载体。如电脑、互联网设施就是人们消费网络游戏产品时不可缺少的载体。

科技与文化的交融日益加深,两者相互促进,正支撑和引领文化产业发生着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以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为标志的信息传播技术成为推动文化产业向更广领域拓展的一股重要力量。从CD\CD-ROM\VCD\DVD到手机短信、可视电话、卫星通信、数字电视,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改变了文化产业的传播方式,推动了文化产业形态的转变,加速了文化产业的布局和结构的调整。20世纪后期所诞生的网络经济,更是科技进步带来的结果。网络服务以极其方便、快捷和高质量的服务,帮助人们获得了更多、更好、更的文化产品,带来了文化消费的大变革,大大提升了文化产业的附加值。

作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文化产业已经成为体现各国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内容。而是否有高新科技支撑,又成为检验各国文化产业的发展质量、发展规模和发展前景的一个重要指标。发达的高新技术,已经成为文化产业做大做强的重要推动力。从发达国家文化产业的发展经验来看,科技进步对提升国家文化产业的竞争力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科技已成为发达国家文化产业发展的不竭动力和源泉。

三、提升我国文化产业科技竞争力的有关策略

1.加大科学普及的力度,提高居民的消费层次。科学知识的普及可以提高消费者产品消费意识的层次,能够让消费者对科技含量高的文化产品产生更好的接受度和认可度,并能激发其对新产品、新服务的需求欲望,为新的科技含量高的文化产品培育出更好的市场需求。通过科普增加文化产品的市场需求,又通过市场需求来更好地引导并促进文化产业科技竞争力的发展,从而进入一种良性循环。

2.运用技术工具,增加文化产品的科技附加值。我国文化产业从自主发展的角度来说,程度是相当粗放和原始的,不仅没有反映出文化产业强大的创意和想象力,而且文化产品的科技附加值低,文化企业靠内容、科技挣钱的能力低。要促使文化产品在生产过程中多采用高新技术,提高文化产品生产和文化服务手段的科技含量,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文化产业,通过深加工,开发一批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竞争能力强、能形成产业规模的文化产品和服务项目,用科技来强化我国较强的文化资源优势,开发文化产业社会服务的新领域,拓展文化产业发展的空间。

3.明确文化产业科技竞争力发展的优先领域和重点课题。由于我国的文化产业处于初期发展阶段,投入的研发资金和技术力量是受到一定限制的,在此种情况下,不适宜全线出击,盲目发展文化产业所有相关的科研领域,而应该集中火力,重点发展其中的一些优先领域和关键技术。根据世界文化产业发展的趋势和我国文化产业的现况,优先领域应主要包括:动漫、网络游戏、影视、工业设计、出版等;关键技术应包括:现代出版印刷技术,电子出版物与数字图书馆技术,文化设施技术集成体系研究技术、数字化装备、交互电视系统、卫星电视的发射和接受装置、宽频线路系统、多媒体技术等。

4.建立产业技术联盟和应用技术平台,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运行环境。建立基于行业技术标准的行业联盟,既可以规范市场秩序,优化产业发展环境,提高行业的生产效率,又可以引导大企业与中小企业按照产业链和技术链进行产业合作和技术创新合作,形成文化产业集群,使文化产业向规模化发展。尤其在动漫、网络游戏、影视、工业设计这些新兴领域,更应该及早研发行业技术标准,建立产业技术联盟,保障行业的有序高效发展。

一些文化企业,尤其是中小文化企业由于受到资金、人才的限制,缺乏自主科技研发的实力和动力,生产出来的产品科技含量低。针对这种情况,政府应增强专业服务能力,整合科技资源,建立各类公共应用技术平台,为其提供公共的技术开发工具平台、测试平台和其他科技服务,从而有效提高高新技术在文化企业生产中的应用率。

5.加强科技基础设施的建设,改善文化产品的消费环境。完善的科技基础设施,开放便捷的消费环境,可以很好地刺激居民的文化消费需求,提高文化消费的总量。我国目前文化消费平稳增长,消费环境不断改善,电子消费终端迅猛发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近年来互联网、通讯、电子等行业科技基础设施的大力建设。网络使用的普及化,手机研发的平民化,电子终端消费的多样化都给文化产品的消费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也为相关文化产品的生产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利润。可见,科技设施的普及化与文化产品的消费量是正相关的。所以,我们应花更大力气来加强科技基础设施的建设,使更多的消费者能够更低成本地拥有必备科技设施,更便捷地消费文化产品。

6.加强中外科技文化交流,建立开放的科技文化体系。我国文化产业的科技竞争力与世界发达国家还存在着较大差距,要提高我国文化产业的科技竞争力,加强与先进国家的科技交流也是不可或缺的题中之义。我们应通过建立国际合作,进行多方位多层次的科技文化交流,同时充分重视保护和开发文化产品内容的独创性和民族特性,培养文化产业从业人员文化创造力,强化其创新意识,在对外来文化采取兼容并蓄、广收博取态度,将其转化为滋育自身成长的丰富营养的同时,对中国传统文化资源进行充分挖掘, 顺应当今社会信息化、网络化的发展潮流对文化生产、传播及消费方式带来的新情况、新变化,加快文化信息数字化进程,将国外先进的技术与国内的文化资源有机地巧妙地结合,开发出更富新意更具文化底蕴更符合当代市场需求的新型文化产品。

7.加强校、企、科研机构的合作, 产学研有机结合。科技水平的提高归根到底还是要依靠一大批高素质的、掌握核心技术、具备较强高新技术研发能力的人才。而很多文化企业自身都缺乏充足科研人才,自主研发能力薄弱,因此,文化企业大力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的横向联系与合作,定点研发,项目式生产,借用这些单位的人才优势的同时,也为这些科技人才提供一个良好的实践平台,将科学技术和理论有效地转化为生产力,是一项深具现实意义的工作。

我国文化产业竞争力提升策略:基于聚类分析的我国文化产业地区竞争力研究

内容摘要:本文采用聚类分析法对我国内地除北京和上海外的29个省市、自治区的地区文化产业竞争力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我国区域经济研究中的东部、中部、西部地区的划分,对于研究文化产业区域竞争力水平有较大的适用性;文化产业核心层与外围层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且当某一地区文化产业发展规模较低时,呈现出较为明显的核心层与外围层相互制约的情形;文化产业规模与政府投入、员工福利收入具有很强的相关性;从整体上看,我国文化产业本身还不具备明显的规模效应。

关键词:文化产业 竞争力 聚类分析

相关理论研究的回顾

目前,国内探讨文化产业区域竞争力主要采用了以下几种研究方式:

采用波特钻石模型评价体系。祁述裕、殷国俊等人(2004)在研究中主要借用了波特国家竞争力评价体系,建立了一个反映一国文化产业竞争力的综合评价三级指标体系;李高业(2008)进一步将五个系统归类分为三大模块:核心竞争力模块、基础竞争力模块和软环境竞争力模块。

采用其他的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和标准。花建(2005)概括总结了文化产业的四大核心能力,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文化产业竞争力的七大内容,并在这7个二级指标下又细分了30个具体衡量指标,从而建立了一个相对完整的区域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体系;邓燕雯、郑淼茜等人(2008)构建了以文化价值观为核心,以文化生产与消费能力、文化传播与渗透能力、文化创新能力、文化市场营销能力四种能力为支撑的整体系统;徐萍(2006)选取和构建了17项指标组成反映我国区域文化产业竞争力水平的指标体系。

本文试图根据我国国家统计局的《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及其编制说明,在对文化产业进行细化的基础上,研究我国各个地区文化产业竞争力的状况。

文化产业竞争力相关指标及文化产业分类的选取

(一)文化产业竞争力相关指标

本文结合已有的相关研究成果,基于综合性原则、符合实际原则、可操作性原则,选取了可量化的、代表潜在竞争力和现实竞争力的21项指标,具体反映文化产业的市场占有、产业规模、生产效率、经济贡献、成长能力和发展基础等主要方面,用以研究各个地区的不同文化产业结构与文化产业竞争力相关指标的影响关系。具体的21项地区文化产业竞争力指标如下:文化产业增加值、文化产业总产出、固定资产折旧、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文化部门第三产业总产出、地区生产总值、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文化企业机构利润总额、文化企业机构主营业务成本、财政拨款、工资福利支出、对个人和家庭补助支出、城乡人均纯收入、固定资产产出率、劳动报酬产出率、增加值占第三产业比重、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上缴税收增长率、文化企业机构利润率、地区总产出占地区GDP比重。

(二)文化产业的分类选取

根据我国国家统计局《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编制说明对于文化产业核心层、文化产业外围层和相关文化产业层的定义,文化产业核心层包括:新闻服务,出版发行和版权服务,广播、电视、电影服务,文化艺术服务;文化产业外围层包括:网络文化服务,文化休闲娱乐服务,其他文化服务;相关文化产业层包括: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生产,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销售。本文依据《中国文化文物统计年鉴》、《2009年中国广播电影电视发展报告》中关于文化产业分类下各个行业的统计数据,对属于核心层和外围层的主要文化产业门类进行了分类选取。本文从文化产业核心层选取了出版发行和版权服务、广播电视电影服务以及文化艺术服务;从外围层则选取了网络文化服务、文化休闲娱乐服务以及其他文化服务这三类进行分析。

(三)数据采集

目前我国文化产业统计尚处于起步阶段,统计数据口径有一定改变,鉴于此,本文选取了2008-2009年《中国文化文物统计年鉴》中文化产业方面的统计数据,再综合整理2009年《中国统计年鉴》以及《2009年中国广播电影电视发展报告》中有关数据,对我国内地除北京、上海以外的29个省市、自治区(除北京、上海外,是因为:在统计年鉴中存在“中央”这个地区分类,其数据很难客观地反映北京地区文化产业的发展水平;各省市的网络文化服务中,上海占全国比重过高,超过80%,在统计分析时,上海表现出异常值的特性,因此在聚类分析时,未予考虑)的文化产业发展的相关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

数据分析

(一)我国文化产业结构聚类分析

聚类分析是指把一组个体按照相似性归成若干类别,其目的是使得属于同一类别的个体之间的相似度尽可能大,而不同类别的个体之间的相似度尽可能小。本文采用系统聚类法,利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对上述我国内地29个省市、自治区进行聚类分析。通过分析发现,依据不同地区文化产业的竞争力水平,除北京和上海以外,我国内地其他29个省市、自治区可以分为三组,具体如表1及图1所示。

从我国文化产业结构聚类分组的情况看,我国东部、中部、西部地区的划分对于研究文化产业区域竞争力水平有较大的适用性。第2组主要是东部经济发达省份,目前是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规模和竞争力相对最强的区域;第3组主要是经济较发达的中部地区省份,是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规模和竞争力次强的区域;第1组则主要是经济欠发达的西部地区省份(属于第1组的18个省市区中,西部地区占了多数),也是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水平较低的区域;虽然聚类分组中也存在一些东、中、西部省区省份交叉的情况。这其实表明,一个地区的经济水平差异会为发展文化产业提供不同的基础,而文化产业的发展又会为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较大的贡献。

从分组的趋势来看,各地的文化产业结构中,核心层和外围层大致呈现一定的比例趋势,且产业发展规模越低,比例越趋于集中。这表明,文化产业核心层与外围层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并且当某一地区文化产业发展规模较低时,呈现出较为明显的核心层与外围层相互制约的情形。

三类分组之间的SIG指标都明显小于0.05,表明三组之间文化产业的核心层与外围层具有显著差异;检验三组在核心层与外围层的比较排序,SIG指标也都明显小于0.05,表明第2组地区的文化产业核心层及外围层显著大于第3组地区,第3组地区的文化产业核心层及外围层显著大于第1组地区。

(二)聚类分析分组之间的相关竞争力指标比较分析

对于文化产业增加值、文化产业总产出、固定资产折旧、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文化部门第三产业总产出、地区生产总值、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文化企业机构利润总额、文化企业机构主营业务成本、财政拨款、工资福利支出、对个人和家庭补助支出、城乡人均纯收入这些文化产业竞争力指标,三个分组之间的SIG指标均明显小于0.05,表明它们在这些相关竞争力指标中存在显著差异。

对文化产业竞争力的各项指标进行三组之间的比较排序分析,表明文化产业增加值、文化产业总产出、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地区生产总值、文化企业机构主营业务成本、财政拨款、工资福利支出、对个人和家庭补助支出这些指标的SIG均明显小于0.05,组与组之间排序存在明显差异,具体表现为第2组各项指标明显大于第3组各项指标;第3组各项指标明显大于第1组各项指标。分析数据还表明,文化产业的运营状况与政府的财政拨款和当地的经济水平有很大联系;同时文化产业的运营状况与劳动者报酬、工资福利等存在显著正相关性。

固定资产折旧、文化部门第三产业总产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文化企业机构利润总额、城乡人均纯收入这些指标的部分SIG大于0.05,组与组之间的排序不明显。

对于固定资产产出率、劳动报酬产出率、增加值占第三产业比重、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上缴税收增长率、文化企业机构利润率、地区总产出占地区GDP比重这些文化产业竞争力的相关指标的SIG指标均显著大于0.1,表明三个分组之间在这些相关竞争力指标不具有显著差异。数据分析表明,我国文化产业的规模与其利润率及其资产报酬率不存在显著正相关性,即整个文化产业并没有明显表现出产业规模效应。

对我国发展地区文化产业的建议

(一)注重促进不同地区间文化产业的协调发展

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具备一定的经济发展基础。与我国东部、中部、西部的经济发展情况类似,中部部分地区尤其是广大西部地区文化产业的发展相对滞后。需要国家从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和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总体布局上,从政策上引导、扶持经济相对落后地区发掘文化资源,实现文化创新,提高区域文化生产力,积极发展地方文化产业,以促进我国不同地区间文化产业的协调发展。

(二)地方政府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投入

政府的财政拨款会对地区文化产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在文化产业发展的整体规模还比较弱小时,文化产业核心层和外围层发展规模偏低,会制约文化产业的整体发展。因此,地方政府应该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投入,并注重核心层和外围层文化产业之间整体规模的协调发展;当文化产业发展规模达到一定水平后,则可以考虑集中资源推动某些地区优势文化产业的发展。

(三)推动文化产业创新并提升文化生产力

虽然我国文化产业经过十余年的改革和发展,在总体规模上已经取得较大进步,但从各地区文化产业核心层和外围层的发展情况看,仍然分散而不具备规模效应,因此,需要通过体制创新和产业创新,促进文化产业的整合,提高文化生产效率。除规模的因素外,文化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还与文化产品生产往往带有很强的创新性相关,而文化产品的创新性来源于创造性的思维,因此,文化产业机构和企业发展规划的重点应该落脚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和引进,通过实施人才培育战略,以文化创新推动地区文化生产力的发展。从上述统计结果看,文化产业规模与员工福利收入的正相关性也间接地印证了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