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红色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对策研究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篇红色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对策研究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红色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对策研究

红色文化遗产保护开发对策研究:红色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对策研究

红色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对策研究

摘 要 通过对远安红色文化遗产资源状况、特点及保护与开发的现状和问题分析,探讨远安红色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对策,即坚持科学发展观,正确处理保护与开发的关系;正确定位,确立适合的发展方向和模式;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加强对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构建红色旅游精品体系、加快红色旅游配套建设;着力构建红色旅游发展新模式。

关键词 红色文化遗产;遗产保护;遗产开发;__县

一、远安主要的红色文化遗产资源及特点

遗产是指自然演进与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历史积淀的精华。红色文化遗产是指从中国共产党成立至解放前夕28年的历史阶段内,包括中国共产党的创立和大革命时期、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的重要革命纪念地、纪念馆、纪念物及其所承载的革命精神。

__是一块红色土地,是土地革命时期__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何基沣、刘真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经在这里浴血奋战,留下了许多战斗足迹。五县乡俗改良运动是一场社会经济、文化和政治的改革运动,是新文化运动和在远安的继承和发展,乡俗改良会的建立及其活动的倡导者和支持者乃是中国共产党的著名活动家肖楚女;率领红三军先后三次进驻远安境内,打击国民党发动势力协助地方党组织发动群众、建立地方农民武装,成立地方政权机构,开辟革命根据地;震惊鄂西的瓦仓起义在鄂西地区树立起了及时面武装反抗反革命武装的旗帜,创建了鄂西地区及时块红色根据地和及时个人民当家作主的革命政权—瓦仓区工农革命政府,诞生了鄂西及时支脱产的工农武装—鄂西挺进大队;解放战争时期鄂西北区党委召开的党政军紧急会议(即老观窝会议)在鄂西北地区的解放战争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在这片厚重的热土上,红色文化遗产较为丰富,__镇等七个乡镇均有分布。截止__年底,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调查和全国革命遗址普查发现并登录重要历史事件和重要机构旧址、重要历史事件纪念地或纪念设施、名人故(旧)居、烈士墓及纪念设施、其他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等革命旧址、遗址类文物点39处。其中,鸣凤镇5处,占全县登录红色文化资源总数的12.82%,__镇数量最多,共15处,占38.46%被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有3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6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33处。

这些丰富而珍贵的革命遗迹、旧址和纪念物(馆)可分两大类:

(一)物质类。又分四种:

1、墓地、纪念碑(塔)。共10处,即革命烈士纪念碑、瓦仓起义纪念碑、吴永德纪念碑、李时鲜烈士墓、__烈士墓、__千烈士墓、陈海涛烈士墓、周武谟烈士墓、叶发秀烈士墓、鄂西抗日烈士纪念塔。全县现有各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9处。

2、遗址(遗迹)、旧址。即__县苏维埃政府旧址、月畈溪农民协会旧址、竹马沟红军驻地旧址、南远县民主政府旧址、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十七军军部旧址、南襄城乡苏维埃政府旧址、远安县特别区委旧址。荞麦寨战斗遗址、解放洋坪战斗遗址、赤卫队队长周诒芬等同志被害遗址、中共鄂西北区委员会紧急会议旧址、中共鄂西北区委员会紧急会议旧址、__烈士纪念碑、紫山工委旧址、__县特别区委旧址、南襄城乡苏维埃政府旧址等,都成为远安红色旅游的重要内容。

3、馆藏革命文物。全县馆藏红色文物较为丰富,共__件,其中二级20件、三级58件、资料品218件。

(二)非物质类。红三方面军先后在__建立了苏维埃政权,三次攻克__县城,留下了大量的红军轶事、革命歌谣和宣传标语等。

__作为湘鄂西革命根据地的有机组成部分。其红色旅游资源具有三个较为显著的特点:

及时,资源较为丰富。一是类型多样,既有重要的革命遗址,又有将帅旧居和活动地,还有重要战役、战斗遗迹。二是分布较为广泛。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和全国革命历史遗址遗迹普查数据显示,我县现有重要的红色文化遗产39个,分布在全县7乡镇。

第二,特色较为鲜明。拥有“嫘祖故里”、“鄂西苏区”红色旅游品牌。何基沣、刘真等几十名高级将领曾在此战斗过,在远安留下了许多战斗足迹。早在1927年,__就领导和发动了震撼全省的瓦仓起义。

第三,开发潜力较大。集中表现在红色文化与历史文化、绿色生态与自然风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有一定影响力、吸引力和开发潜力的综合旅游景区,这既是远安旅游资源构成的一大特色,又是远安旅游资源开发的一大优势。远安地处山区,交通不便,也使远安一些大山深处的村落保留了淳朴的民风民俗,一些民间古建筑、少见的自然风光等,都成为吸引广大游客的重要景点。素有“鄂西武当”之称的__地貌景区、龙潭河溶洞等优美的自然风光,也使远安旅游资源体系更加丰富多彩。

二、红色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的现状及问题

(一) __红色文化遗产保护现状:根据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资料显示,远安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可以分为三种情况:保护良好,保护一般,保护差。良好的17处,所占比例为43.59%,保存一般的12处,所占比例为30.77%,保存差的12处,所占比例为__%。

近年来,我县委、政府对红色旅游的发展高度重视,全力打造红色旅游,在项目、资金上重点倾斜,让红色文化遗产已成为宣传远安革命史、弘扬革命传统、振奋民众精神的重要载体。逐步开发了部分富有教育和革命纪念意义的红色旅游景点。在 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编撰出版了《中国共产党远安历史》及时、二卷、《瓦仓风云录》、《临沮风流颂》等作品,拍摄了《红色热土》电视专题片,组织了远安“走进鸣凤山.红色远安游”活动,制作了以“嫘祖故里、红色土地、生态家园”为主题的宣传专栏,在世纪广场展览。目前,我县旅游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已明确十二五期间将狠抓红色旅游重大建设项目。

(三) 红色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尽管《__县旅游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从发展条件、指导思想、发展目标、主要项目、交通规划、形象定位、资源与环境保护等方面对未来远安红色旅游开发进行了综合部署和具体安排,但从红色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的现实情况看 ,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怎样兼顾 ,资源所有权与经营权是否分离,分离又该如何分离,资源特色如何挖掘 ,开发层次、重点、开发方式如何确定等都是远安红色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面临的问题。纵观远安红色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尚存在以下问题或不足:

1、开发单一,没形成整体优势。尽管政府对红色旅游的开发十分重视,也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自从国家大力倡导发展红色旅游以来,政府财政的投向主要流向那些影响力大的红色资源地的保护与开发,远安红色文化资源中真正能称得上是红色旅游地的并不多。远安红色文化资源绝大数散落于边远农村,开发难度大,并没有形成红色旅游资源,远安红色文化资源的经济价值总体来说还没有得到开发。

2、红色文化旅游资源的配套开发滞后。红色文化旅游产品多为革命旧址、革命烈士纪念碑等,在对这些革命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中,展示的手段单一、雷同,缺乏游客的参与性与互动性。没有充分展示不同旧址的特定文化内涵,对游客的吸引力较差,客源市场有很大的局限性。

3、红色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监管不力。目前红色文化资源所在的乡镇政府对本地红色文化资源发展缺乏合理的规划及科学的管理。采取的保护措施仅仅只是依照县政府文件的规定确立该处的红色文化地位,之后,因经费问题便置之不理,处于想保护而没有能力保护的尴尬境地。保护工作的滞后,致使其教育价值大大降低。

4、红色文化旅游品牌宣传不够到位,知名度不高。一是宣传面不广。只停留在本县、本市宣传,跨省市的不多,在国家、省级电视台的宣传更少。二是宣传主体层次较低,公信力不足。为数不多的旅游宣传活动均为各景区、旅行社自发组织的小范围的推介,政府介入过少,缺乏整体包装、整体宣传。三是特点不突出。主题不鲜明,形象不统一,与其他地区同类旅游产品比较不能凸显其优越性。

5、红色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开发机制不全。现有的管理机构主体不明、经费短缺、人员缺少,没有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环境的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和开发机制。

三、红色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对策

针对__红色文化遗产的类型、特色、价值、区位条件、发展阶段以及保护与开发利用的现状和问题 ,现提出如下对策。

(一) 坚持科学的开发理念,正确处理保护与开发关系,走保护与开发并重之路。远安红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 ,必须坚持和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2013-2015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等法规或文件精神 , 要遵循“保护为主、抢救及时、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红色文化的开发利用和保护是紧紧结合在一起的,没有保护的开发,是不可持续的开发,而没有开发的保护,则是没有根基的保护开发。红色文化资源是一种不可再生资源,若开发利用不当,将会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因此,正确处理好保护和开发二者的关系显得至关重要。要有效整合宣传、党史、文物管理和民政部门的管理职能,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等方式,加大对各类革命遗址遗迹的行政保护力度,杜绝各类人为破坏损毁现象的发生。一方面要加强外在形式上的保护,可考虑在各革命遗址遗迹所在地普遍设立醒目标志碑(对年久失修的烈士墓要统一修缮),将遗址名称、产生或发生的时间、历史由来简介以及负责保护的单位名称、保护时间都镌刻上面,既有效制约人为损坏行为,又方便后人及游客凭吊瞻仰;另方面,要大力借助法律保护手段,尽快研究制定有针对性、可操作的法律规章,对各种损坏行为做出详细的惩处规定,并公布于众,提高群众的认知度和自律性。

(二)选择合理的特色定位,确立适合的发展方向和模式。远安红色资源因大多分布边远区乡,因此,定位为乡村红色文化资源较为合适。在开发利用过程中既要考虑资源特色和社会影响,又要对乡土教育不能一味的拔高;同时也要考虑到当地的经济水平,吸引投资的能力。而对于乡土红色资源的开发利用方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办学校的方式,如命名红色小学。可以是发展乡村红色旅游,打造历史名村,历史名镇;可以是利用红色资源进行新农村文化建设。尤其是近年来,国家把乡村文化遗产的保护特别是红色文化遗产的保护作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这对于传承民族文化和革命精神、引导乡村红色旅游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带动乡村经济和社会发展起着十分重要作用。

(三)利用现代的科技手段,加强对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对于原建筑尚存且有较大教育影响力的革命遗址遗迹,要优先进行修缮,加强空间布局规划、建筑物设计施工和内部设施安放装饰工作,尽量恢复原貌,尽快收集、抢救内部陈列物品,并建立定期保养制度;着眼强化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功能,积极创造条件“远安县建立党史教育馆”,逐步打造成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对于原建筑物已不存在的革命遗址遗迹,短期内可依托附近学校、村庄,利用学校队室、德育室,村委会的党员服务中心等举办图片展览,进行党史宣传教育,待资金筹集到位,再行原貌恢复乃至开发拓展等工作。对已经得到科学开发的红色文化资源,要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加强保护、确认和保存,对红色文化资源的实物、资料,予以妥善保管。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珍贵的实物和资料流失。要运用文字、影像、数字化多媒体等各种方式,对其进行真实、系统和的记录,编写名录,建立档案和数据库。对地处偏远山区的红色文化资源,政府、社会要主动关注,投入资金进行抢救性保护。

(四)构建红色的旅游体系,加快红色旅游配套建设。 当前,“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旅游兴县”、“美丽乡村建设”的战略框架已经拉开,这种形势下,如何实现党史资源与旅游产业的有机对接、融合,将是一个非常重要而有意义的课题。如能成功破解好这一课题,将既可以保障这些红色资源的存史、育人功能永葆活力,又能充分激发它们的市场潜质,活跃和带动远安经济发展,从而实现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双赢。要把红色与旅游有机结合,体现“三个注重”,即注重红色旅游开发与其它旅游产品开发相组合,注重把红色旅游同远安历史文化、乡村民俗风情、绿色生态相结合,注重将瞻仰教育与观光游览、休闲度假相联合,做到统筹规划,综合开发,突出特色,打造品牌。要精心设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充分依托现有景区,借助乡村绿色生态环境和民俗风情,倡导自驾游,逐步发展团体游。同时还要不断加大红色旅游开发推介力度,多方位对远安红色旅游资源进行研究、挖掘、整理、提炼、整合,展现独特的远安历史文化内涵和民俗风情魅力,大力提升远安红色旅游文化品位。

(五)力推全新的发展模式,构建红色旅游产业发展新格局。县委、县政府及相关部门要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创新管理体制,着力构建“政府主导、市场运作、企业经营、大众参与”的红色旅游发展模式。建立多渠道、多方位的投资融资体制,加大红色旅游招商引资和市场化运作力度;鼓励金融机构积极支持红色旅游业的发展;吸引社会力量,参与红色旅游产业开发,形成全民共推红色旅游的发展格局。

红色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对策研究:牡丹江红色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研究

牡丹江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摘 要】红色文化遗产是一类特殊的文化遗产,无论在物质上还是精神上都是无比珍贵的财富,具有独特的特征和非常重要的保护价值。作为东北抗联地区主要城市之一的牡丹江市拥有大量的红色文化遗产,但是在保护与开发工作方面,由于保护手段及资金的限制存在很大的问题。因此,加强牡丹江市红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对红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关键词】红色文化遗产;牡丹江;开发与保护

一、牡丹江市红色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利用现状

在发展红色旅游的五年规划“121”工程中首次提出了红色文化遗产概念并指出要建立“红色文化遗产”的保护体系。红色文化遗产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红色文化遗产是指“从中国共产党成立至解放前夕28年的历史阶段内,包括红军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各个革命时期存在、产生和创造的在历史、艺术、社会学等方面有着重大革命纪念意义和纪念价值的建筑物、遗迹,或者一些工艺品、文献等实物和人类精神文化产品及其所承载、体现的革命历史、事迹、精神。”【1】

本文从狭义的概念上对牡丹江红色文化遗产进行研究探讨。牡丹江市红色文化遗产分为物质红色文化遗产和非物质红色文化遗产两类。其中,物质红色文化遗产主要包括革命遗址旧址、烈士陵园、纪念碑、纪念馆、要塞遗址等,如:绥芬河铁路大白楼―中共六大代表秘密过境居住地旧址、杨子荣烈士陵园、牡丹江爱国自卫战争殉难烈士纪念碑、马骏纪念馆、东宁要塞群等;非物质红色文化遗产指这些遗址遗迹及纪念设施所承载的革命事迹、精神和一些反映它们的文学作品、歌曲、戏曲等。如;反映剿匪英雄杨子荣的一本书《林海雪原》、一部戏或电影《智取威虎山》。

目前黑龙江省具有革命遗址924处,其中牡丹江市224处,占全省革命遗址总数的24.24%,居于首位。牡丹江市主要革命遗址分布情况:市区有孟泾清烈士纪念碑、牡丹江市革命烈士陵园、“八女投江”雕塑、中共吉东局第二、三、四次工作会议遗址等18处;绥芬河市有绥芬河站―绥芬河站党支部旧址、铁路工团活动旧址、李春荣故居等15处;海林市有杨子荣烈士陵园、海林威虎山剿匪纪念地、东北抗日联军柴河东山密营遗址群等15处;东宁县有中共东宁党组织早期活动地、沙河子烈士陵园、三岔口地下交通站遗址等13处;宁安市有工作室、石门子站斗遗址、陈翰章牺牲地等26处;穆棱市有中共穆棱县诞生地遗址、绥东军分区司令部遗址等16处;林口县有八女英雄杨贵珍故乡纪念碑、大盘道伏击战遗址等12处。牡丹江市革命遗址224处中,文物保护单位部级2处,省级5处,市级5处,县级14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部级2处,省级4处,县级14处。

另外,目前牡丹江市革命遗址保存状况为:保存好的18处,保存较好的58处,一般的76,较差的28处,差的22处,消失的22处。我们看可以看出牡丹江市革命遗址从一般到较差再到差,到消失的红色文化遗产共有148处,占全市革命遗址总数的66%以上。建国以来,随着社会发展,一批革命遗址在城区规划改造中被拆除,而未拆除的遗址中也有大部分处于危房状态,如不抓紧维修加固,将会造成一大批革命遗址消失。因此,加强对牡丹江红色文化遗产的保护形势严峻,刻不容缓。

二、牡丹江市红色文化遗产保护存在的问题

1.保护力度不够,开发不平衡。全市的红色文化遗产缺乏整体战略思维,保护开发不平衡。在红色文化遗产保护方面,有关管理机制不健全、规章制度不完善。另外,在牡丹江各城区和县域内都分布着各类红色文化遗产,行政归属不同造成了这些文化遗产在管理问题上比较混乱,阻碍了牡丹江红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

2.公众参与意识薄弱。虽然牡丹江市部分红色文化遗产得到了很好的保护与开发,但是由于公众参与保护意识薄弱,群众没有深刻认识到红色文化遗址的财富性和保护的重要性,导致很多红色文化遗产原貌被改变,原真性和完整性被破坏。同时,随着社会更替,现在很多人尤其是年轻人对革命历史不了解,对革命史迹、人物及其精神不关心,面对红色文化遗产的保护更是缺乏一种使命感和责任感。

3.缺乏相关专业人才。伴随着数字化、信息化技术的推进,红色文化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出现了专业性、技术性、学术性、实践性较强的特征,这就要求从事红色文化遗产保护的工作者,不仅要具有较强的专业知识,还要有相关学科理论和技术的支撑。

4.保护与开发的关系处理不当。在旅游开发中,没有处理好红色文化遗产与旅游开发的关系。旅游开发者片面强调经济效益,在开发中规划建设各类现代化设施,致使红色文化遗产及其赖以生存的环境遭到破坏的现象时有发生。

5.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目前,在红色文化遗产保护方面比较完善的法律,我国还没有。红色历史

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法规散见于《文物保护法》《城市规划法》《环境保护法》等,而执法权分别由文

物、城市规划、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等多头负责。【2】

三、加强牡丹江市红色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的措施

1.加大保护力度。牡丹江市红色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首要的是解决经费问题。一方面,各级政府要重视红色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有意识地增加用于保护红色文化遗产的财政拨款额度,确保红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具有稳定的资金来源。另一方面,可以借鉴法国利用社会基金进行文化遗产保护的成功经验,通过社会融资的方式来拓宽红色文化遗产保护的资金来源,以此来保护红色文化遗产。同时,通过开发红色文化遗产带动牡丹江红色旅游发展,进而将红色旅游的部分经济收益再次投入到红色文化遗产保护之中。【3】第二,理顺红色文化遗产的管理体制,完善红色文化遗产保护的相关制度。目前牡丹江市红色文化遗产有的由牡丹江市管理,还有的分属各县区市博物馆、文化局等,管理体制混乱,不利于红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利用, 政府应成立专门的机构,根据各县区市的实际情况,统一协调,规范管理体制,并通过相应的制度保障,指导红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2.开发与保护并重,增强全民参与保护意识。一是牡丹江市在开发红色文化遗产的同时也要加强对其保护措施,应将红色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纳入全市城乡建设规划中,既要对红色文化遗产的精品进行重点保护开发,又要加强对其它红色文化遗产的保护,以便将来更好的开发利用,最终从整体规划战略角度来完成对其保护与开发的实施。二是加大保护开发的宣传力度,提高公众参与保护意识。信息时代下,要充分利用网站、微信、微博、网络平台等多种新媒体,加大红色文化遗产保护的宣传力度,经常开展红色文化遗产保护的主题宣传活动,促使人们自觉主动地投入到红色文化遗产保护之中,增强全社会参与保护的观念与责任意识,同时也是对牡丹江丰富的红色文化的有利宣传。

3.正确处理保护与开发的关系。所谓保护性开发是指“以保护为根本前提,以可持续发展为较大目标,强调利用性保护,通过一系列科学方法对旅游资源进行的开发与利用”。【4】牡丹江市红色文化遗产的开发必须以保护为前提,在对其进行红色旅游开发的过程中,要以“先保护后开发,边保护边开发”为原则,始终把红色文化遗产保护放在及时位,杜绝开发中的破坏行为,做到红色文化遗产开发是对保护红色文化遗产的促进;红色文化遗产的保护是为了更好的实现对其开发利用。最终,实现牡丹江市红色文化遗产开发与保护的良性循环,达到其可持续发展。

加强文保管理机构力量,引M专业技术人才。为防止多头管理与执法,建议政府设立相关的文化遗产保护局,使机构编制与其承担的职能任务相适应。另外,注重引进相关专业技术人员,深入挖掘牡丹江市红色文化遗产,完成文物鉴定、技术保护、规划编制、文物执法等工作。

四、总结

红色文化遗产的保护是红色精神传承的需要,也是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需要。牡丹江市红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应该在政府指导下,依靠多方面的力量,通过上述几个方面加强保护与开发措施,使红色文化遗产得到有效地保护,并实现永续利用。

红色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对策研究:南充红色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的对策研究

摘要:传承红色文化,发展红色旅游,是南充市各级政府的一项经济工程、文化工程、政治工程。只有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才能采取多种措施,有效地保护和开发好红色文化遗产,促进南充的社会和谐稳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南充 红色文化遗产 保护与开发

对于红色遗产保护与开发,近年来已经成为拥有红色资源的各地政府的工作重点之一。南充既是老一辈革命家、罗瑞卿、张澜的故乡,又是川陕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新中国成立后,川北行政公署也设在南充。“红色文化是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者的有机统一体。”因此,如何利用丰富的红色遗产来打造红色文化,发展红色旅游,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不断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能力的重要措施,是树立和落实以人为本、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既是一项经济工程,更是文化工程、政治工程。

通过对南充市多个县、市的调查,我们分析其红色文化遗产的存在现状及保护、开发的相关信息后认为,南充的红色文化遗产有自己的特色。

1 南充红色文化遗产保护、开发的现状

及时,南充红色文化历史跨度长、历史遗迹多。上个世纪20年代,张澜任顺庆府中学校长时,就先后聘请共产党人吴玉章及张秀熟到校主持教务。在革命思想传播的影响下,顺庆府的学生思想进步,参加革命活动的学生也很多,其中就有和罗瑞卿。张澜的故居(西充县、南充建华职中)、读书的教室(南充二中内)等被列为保护文物。1926年,、、吴玉章领导了顺泸起义,南充果山公园、西山公园等地有不少红色遗址。1933年,红四方面军进入川北,创建了中国第二大苏区――川陕革命根据地,在阆中、仪陇、南部、营山、蓬安等地留下了大量的红色遗址。1950年至1952年,川北行署成立(省级行政区),驻地为南充市,留下大量历史遗址。上世纪60年代,、、罗瑞卿等老一辈革命家到南充视察,也留下了相关遗迹。

第二,南充红色文化遗产资源保护较好。张澜故居(西充县、南充建华职中)、“故居”(仪陇县)、“读书室”(南充二中内)、“罗瑞卿故居”(南充市)等四合院、老建筑;南充果山公园顺泸起义“誓师大会”遗址等均保护完好。川陕革命根据地在南充各县、市遗址不少,例如,阆中的“红四方面军总政治部旧址”、“阆南县苏维埃旧址”等保存完好。解放后,川北行政公署在南充市留存大量历史建筑,如川北行署礼堂、办公楼、旧居等数十处历史建筑(西华师范大学校内)保存完好。这些遗址中不少被列为全国、全省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第三,南充红色文化遗产的伴生资源丰厚。例如,阆中的红色文化遗址分布于国家5A级景区内;仪陇的“纪念馆”、“故居”、西充的“张澜故居”均坐落于国家4A级景区内。南充各县、市的红色遗址多分布于自然风景优良、人文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地方。南充的巴国文化、三国文化、丝绸文化、嘉陵江文化等历史文化形态都与红色文化相伴相生。不仅如此,在南充红色文化遗产集中的地方大多都建设了“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通过前期调研我们认为:南充的红色文化遗产应该以保护、开发的核心目标为基本,从加强革命传统教育,带动各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上,促进南充的社会和谐稳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 对南充红色文化遗产保护、开发的对策建议

及时,南充红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相结合。“红色文化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历史前提和坚实基础,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注重开发红色文化资源,弘扬红色文化精神。”这种结合,可以提供明确的工作思路,为整个工作设定可量化、可操作的工作标准。

第二,以科学发展观来推进南充红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必须坚持把规划作为保护与开发的龙头,在全市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上进行高起点统筹,科学规划。在制定出科学可持续发展的规划后,要广泛聚集民智,科学决策,分步推进、实施。

第三,整合多种元素,推进南充红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由于南充的红色文化与其他的历史文化资源、自然生态资源结合良好,我们要尽可能找到其集合点,使保护与开发达到整体联动,互相提携。例如,阆中在古城风景区内,把古城的“风水文化”、“春节文化”、“三国文化”与“红色文化”进行整体规划和建设;仪陇在“纪念馆”、“故居”的建设上,融合进“客家文化”、“农家文化”一起打造,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第四,展开区域联合,实现南充红色文化产业的合作共赢。“红色文化产业是红色文化资源与市场经济融合的产物。”2011年,四川省人民政府《四川省“十二五”文化改革发展规划》,提出了构筑“一核四带”文化产业区域布局。其中,打造以红军长征路线、川陕革命根据地、伟人故里、将帅纪念园为主要内容的红色文化产业带,就是依托川陕革命根据地,华蓥山游击队根据地和、邓小平、张澜故居以及红军文化纪念园,旺苍红军城等,重点打造红色文化产业。这个规划使南充在推进红色文化遗产的产业化道路上,启动了与广元、巴中、达州、广安、重庆进行跨区域联合发展红色文化产业的序幕。

综上所述,保护、开发南充的红色文化遗产,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实现南充政治、经济和社会效益稳步发展、效益倍增的三赢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