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浅析文化建筑设计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篇浅析文化建筑设计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浅析文化建筑设计

浅析文化建筑设计:社区文化建筑设计浅析

摘 要:本文通过对实践项目的总结,对社区文化建筑设计思路进行分析,从建筑形式与功能的重新诠释、技术表现与形象“自由化”特点的体现、休闲化、交流空间的增加、与环境的融合等角度总结当前社区文化建筑设计特点。同时指出社区文化建筑小型化、专业化的发展趋势,强调社区文化建筑的发展应与本地文化产业特色相结合。

1引言

文化建筑较大的特点就是公众性,随着经济的飞跃式发展,富足的生活使人们更加重视精神上的愉悦和生活品质的提高,对各种文化活动的热衷成为一种典型的社会现象,城市的文化色彩在市民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随着文化建筑功能的不断发展与完善,其对城市的空间环境产生新的重大的影响,文化建筑在城市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社区文化建筑应定位于对居民开放的服务性质建筑,其发展也会带动社区文化的发展。它不但丰富了城市的市民生活,而且提高了城市的文化品位,同时有助于提高城市的整体素质,改变城市形象,进一步推动城市经济建设的发展,吸引投资和增加凝聚力。

2项目概况

“挥毫当得江山助,不到潇湘岂有诗”,一条湘江将长沙城隔成“西文东市”两番不同的特色。而作为长沙的西大门,岳麓区已发展成科教大区和长沙的文化名片。岳麓区高等院校云集,科研院所遍布,人文历史悠久。

岳麓文化艺术产业园以岳麓区政府为主,联合中南大学、湖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等多所高校及省内外知名文化企业共同开发建设,充分发挥岳麓区湖湘文化深厚底蕴和岳麓山大学城教育文化科技资源优势,依托“山、水、洲、城”的自然资源,创新“区校合作”模式,合力打造一个富有湖湘文化气息的文化艺术产业基地。

桔子洲街道位于大学城的中心地段,从湾镇到岳麓渔场,形成了以湖南师大、湖南大学、中南大学为代表的大学城产业链。在1.5km2的范围内,有210所画室和近100个音乐、舞蹈、播音、体育等特长培训班。每年来自全国各地的艺术专业学子有4.5万余人,他们在这里求学,他们在这里消费,他们在这里发展。师大、中南、湖大一带的麓山脚下成为湖南艺术家的一个集中活动区域。

锦绣潇湘文化艺术中心作为文化产业园的重点项目更是受到社会关注。项目占地约15亩,总建筑面积约27090m2。项目交通便利,与南面的城市道路阜埠河路通过规划的24m绿化带相连,景观环境优越,离湘江风光带仅百米之遥,有8路公共交通直达市区的各个方向。艺术中心集艺术交流、展示、交易、培训为一体,建成之后对于促进区域文化产业发展、提升区域形象必将起到积极作用。(图1、图2)

3“艺术的盒子”――形式与功能的重新诠释

当代社会,设计行业的发展,不管是“功能”还是“形式”,都经历了一种从物质性到非物质性的过程,即功能与形式的脱离。这也是以灵活性对抗复杂性,由形式激发功能的过程。设计领域越来越追求“一种无目的性的、不可预料的和无法测定的抒情价值和种种能引起诗意反应的物品”,设计过程与艺术创造过程越来越相似。

锦绣潇湘文化艺术中心建筑造型是按功能分区,在用地范围等外部条件限定下的理性分析思考所激发出来的灵感,形成一组具有独特流畅外形的“艺术盒子”的叠加。随着视点的转换达到不一样的效果,其本身就是一项层次丰富的造型艺术作品,通过其自身的艺术形象来唤起人们的思想感情上的共鸣,是灵感和热情的激发容器,体现了无拘无束的生活精神。

“艺术盒子”错落地叠加更突出其艺术感与趣味性。叠――人上架人,物上叠物,相环相扣,相行相错,或同或异,妙趣自出。(图3)叠加作为一种最简单的砌筑手段,便捷、实用、稳定,其中均蕴含着奇妙的艺术法则。单纯、韵律、平衡、变化、动感。

同时“艺术盒子”的叠加,突出了独立单元+自由组合的特色。该艺术中心主体功能为艺术家创作室、设计师工作室、工作坊、艺术品展示区、展销及艺术培训区。鉴于艺术活动的相对自由属性,其建筑空间形态的相对多变、灵活、可塑是十分重要的。既要保持整体的自由开放形态,同时又要尽量保障个体的相对独立,提供其个性化活动的可能。所以采取独立单元组合形式,可同时满足与兼顾这种既矛盾又共生的需求。

选择基本单元以叠合形式构成,我们关注:

⑴ 基本单元具有相同或相似结构形态。

⑵ 规律或规律中有变化的组合形式(渐变或变异)

所以,变化与不一的功能其实均可以在制约中进行,或曰在“盒子”中进行,正所谓“规则中有变化、变化中有规则”。所以,绮丽纷繁景象还原后其本原往往是最简单模式组合而已,只是我们熟视无睹罢了。

4技术表现与形象“自由化”

文化建筑的技术表现不应是单纯地为了表现高技术,更重要的是考虑人的因素,关注人的情感、心理领域,探索高新技术在人类心理领域的认同。多数情况下,新技术主要是在应用在建筑的结构上,但技术的表现也越来越多地体现在外观、表面、其至建筑的细部,而且这些因素常表现为自发的产物。只有把技术表现的内涵加以扩展,才能实现建筑的人性化和情感化。

形象“自由化”意指建筑形象的非物质化倾向,体现了一种模糊、轻盈、塑性、空无的形象。在高度发达的技术条件下,建筑师的创造力不再受原来的美学法则束缚,建筑几乎已经没有实现不了的形式,不再拘泥于规正、方整的形象,而以更自由的形象出现。建筑师在创作过程中很大程度上是要打破那种传统的,人们头脑里固有的一些东西,而且并不一定带有强烈的目的性。总之建筑师不再创造那种一望即知的建筑形象,像后现代的美术作品一样,更重要的是表达建筑师在创作过程中对建筑倾注的情感因素,而人们更能从中体会朦胧的美感。

本项目通过叠加、错位、悬挑等处理手法,既体现了建筑的技术表现,同时外挂采用铝条和玻璃条的随机组合,形成时尚的数码语言,与造型结合构成了一个面向城市的醒目标志,带动周边领域的活力。铝板和玻璃因不同的反射度等物理特性,随着季节气候以及时间的不同,光在建筑上绘制出一幅色彩和图案不断变幻的流动画面,每时每刻都呈现出不同的表情。富有特色的形象给人们带来强烈的不同的视觉和心理感受。(图4)

5休闲化、交流空间的增加以及与环境的融合

休闲是文化活动的基础,二者从来就交融在一起。作为当代的文化活动的载体--文化建筑更体现这一特色。在当今社会,博物馆、影剧院、展览馆已成为公众假期休闲的重要场所。这对文化建筑的社会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样的公共场所担负着越来越重的提供大众交流和休闲活动可能性的任务。它从一个文化教育场所变成了一个“具有多重职责的社会中心”。

文化建筑最重要的功能之一就是为人们提供休闲、交流的场所。文化建筑中的交流空间、共享空间的比重也在不断增大。一些具有历史主义的传统文化建筑的扩建,更主要的也是为了增加原有不敷重荷的公共空间。

现代文化建筑中的许多传统意义上的交通空间,正肩负越来越多交流空间的功能,如广场、楼梯、走廊、坡道、台阶等。交流空间的增加还体现在更多非确定性功能空间的出现。建筑内部的楼梯本身除了满足交通功能外,又是多向度的空间联系体,不只是空间之间的转换与延伸,更是两层空间对话的中介,一个充满活力的空间。以往的走廊多是单一功能性的通过式空间,因此多只是满足了疏散宽度即可,对空间的连系也是越直接越好。现在走廊往往从房间的一侧脱离成为公共空间,甚至成为人们愿意留连的临时展厅和咖啡座。走廊与楼梯一起成为建筑内部的停顿空间,在原来人们看似无法达到之处架起一座空中桥梁,完成空间的跃迁。坡道在建筑内部也大量地被应用,这更多地体现出空间的连续性并消减建筑人工刻画的痕迹。坡道除了是考虑人性化的无障碍设计外,越来越多地表现了空间渗透和意识诱导的意愿。建筑外部广场设置的大台阶则对人们有着天然的吸引力,人们更愿意在这里驻足、休憩,因此往往成为城市或建筑中具活力的空间。外部台阶具有无可比拟的对城市空间的开放性和亲和力,因此突显了文化建筑的公众意义。同时中庭、餐厅、咖啡厅这些交流空间在文化建筑中的重要性也越来越突出。本项目在入口空间、楼梯、走廊、交流平台、挑空露台等位置的处理中,尽可能地扩大交流空间,使人们在建筑中的活动本身也成为一种交流体现。(图5)

现代文化建筑的发展也越来越重视与环境的融合,这不仅包括自然环境,也包括城市的空间环境。文化建筑多以一种文雅的姿态与周围城市建筑、街道广场或公园融为一体。设计过程中往往注重在建筑内部引入城市空间,或构造类似城市肌理的群体结构,以此来延续参观者的空间感受,取得与环境的协调。或者抽取周围环境建筑的共有要素语言如色彩、质地、比例、构件等,进行重新阐释和翻译后形成符号,应用到新建筑中去,以取得视觉上的延续和形式上的相似。建筑的空间布局也多采用分散化的方式,顺应地势分布建筑的各个组成空间,利用连廊、庭院等,联系各部分,并做到内外环境渗透。

6小型化与专业化――社区文化建筑发展趋势

目前,城市的文化建筑多是向综合体发展,其往往包括图书馆、展览馆、剧场、教育场所等,有的更包括了商店、旅馆及娱乐设施。而社区文化建筑的发展趋势则应是小型化与专业化。由于人们多元化、个性化的选择需要,以及日常活动范围的限制,相当多的人更愿意在自己喜欢的专业和社区范围内的场所进行交流、探讨,而不选择城市的大型综合文化场所。小型化、专业化趋势的迅速发展,一方面是社会对公众交流意识的日益重视及为提升公共环境品质而做出的选择,像小型的社区中心或文化会馆等。比如欧美的社区中心以及日本社区的公民馆,在社区的文化生活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另一方面是一些旅游城市为增加地方特色而设立的一些主题非常鲜明的展览馆等设施,如画廊、手工艺品博物馆、民俗博物馆等等。综上所述,社区文化建筑的发展要进行规划,并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城市建设规划。在建设中应力戒主观随意和盲目性、不讲科学性,而应合理规划、分级发展。对社区文化建筑来说,小型化、专业化的建筑投资较少,建设周期短,内容也更贴近市民生活。所以我们应结合本地区文化产业特色来发展合适的文化建筑,二者也必将会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浅析文化建筑设计:浅谈地域文化建筑设计

【摘要】:地域文化对建筑设计的影响非常大,往往我们从一个建筑物中就能感受到它所处的地域文化、人民生活背景以及生活习惯。本文主要是结合了广西地理环境、地域文化、风土人情来进行对建筑设计分析研究与探讨。

【关键词】:地域文化 风土人情 交流建筑

一、引言

随着交通技术的逐渐发达,当今出去游玩的人越来越多,接触的各地风土人情也是举不胜举。本文就我国各个地域文化建设的建筑设计风格进行分析与研究,主要探讨了广西的文化建筑。对古建筑的保存欣赏、与老一辈生活环境及历史的紧密接触,可以从建筑的整体观、可持续发展观以及其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方面着手考察。继承建筑前人的优良传统,以及在自身大量设计实践和研究基础上总结出的具有较强指导意义的设计理念,发展更有特色、符合本地习俗习惯的建筑观。

近几年,广西关于建筑综合设计研究院、建筑设计所等的发展都相当好,其市场也在不断地扩大。目前一般建筑等行业都会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而发展。我省就存在很多的旅游胜地,如有名的桂林山水、七仙峰、南宁龙虎山、柳侯祠等等一些著名景区都是促进我省建筑道路发展的动力。当然,发展建筑行业并不是盲目的发展,要结合当地的地理位置以及风土人情,不仅要考虑到该建筑自身的规范、要求,还要在设计好的基础上创新。另外就是在保留古建筑的基础上建立有特色的新建筑,使新老建筑相互协调、统合和谐。

对交通道路的大力发展,能够促进各地建筑人士的沟通交流,有助于文化的传播,信息的更新。而且交流或是开展会议探讨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我国建筑师了解世界各国各地区建筑学科动向和发展趋势,有助于提高我国建筑的规划、设计、科研和教学水平有助于瞄准学科的前沿,促进我国的科技和经济的结合及发展,从而进一步促进我国建筑走向世界。

二、结合地域文化的建筑展及其设计分析

我国近几年建筑业发展迅速,人们对建筑的要求也不仅仅只停留在物质基础上,更重要的是精神方面的享受。各省各地区都在大力发展建筑,每个城市基本都会有其标志性的建筑物,有历史背景、符合该地地域文化机思想精神。我国一些大型发展中的城市,建筑物一般都很高很大,基本没有独家独户的居民住宅,都是以小区设计。另外公共建筑居多,像超市、广场、图书馆、歌剧院、服装店等等,这也不仅是在国内如此,国外亦然。但是远离城市或是古镇之类的地区其文化风俗味就非常的浓厚。我国很多地方都有古建筑、古城、古镇,虽然目前都商业化比较明显,但是与发展中的城市相比还是具有一方特色的。

以广西的建筑为例,如桂林漓江饭店、广西体育馆、广西民族博物馆、榕湖饭店、南宁会展中心等等,都是非常有特色的建筑物,是典型的南方建筑物,具有地方色彩。以下就我省的体育馆以及广西维尼纶厂居住区两大比较典型的建筑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和分析,通过对这两个建筑物的分析进而认识了解了该地区的地理位置、环境以及地域文化。

1、广西体育馆

众所周知,广西是位于我国的南方亚热带,像广西体育馆这样一个较大型的公共建筑,应该考虑的地形、地理等问题都是很多的。如建筑设计中将比赛馆建于了体育场地北部,长轴面向着南北,距城市干道有135余米,与城市干道斜交成45度角,又与后建的南宁剧场一起面向琶江大桥,遥相呼应,形成了一个完整又壮观的桥头建筑群。停车场设置在馆的西侧,可停大小汽车辆,对于小型的车辆自行车则就停放在北面广场的两侧。观众和运动员都设有不同的出入口,互不干扰,而且又方便疏散。最特色的是在该体育馆的四面都种植了亚热带的植物, 不仅美化了环境,还衬托出了体育馆的轻巧矫健,使运动员呼吸新鲜的空气。颇具南方建筑的特色。

另外,在设计规范、分工合理的基础上,还非常巧妙的避开了该地区的劣势,一些小的方面这里不做详细解说,就以下两个方面做一具体介绍,了解该建筑的灵魂之所在以及该地区的实际情况。

一是自然通风方面的设计。自然通风主要原理是:借助于热压或风压使空气流动,造成室内外空气交换。我们可以根据这样一原理,充分利用有利的地形、地势条件,采用自然通风方式来散除大厅内的余热。南宁位于我国的南疆,是亚热带的气候,每年平均温度为二十多度,静风闷热时间不多,可以说环境比较有优势,而比赛馆又位于琶江的河畔,位于水边,地势开跨,环境优美,空气新鲜,而且遮挡物也很少,非常地有利于设计自然通风。

二是防雷设置。广西地区每年遭雷害率都比较高,在设计建筑物时都应该做好防雷措施,特别是像体育馆这样的大型的公共建筑物,更应该要慎重设计防雷的相关装置,该体育馆结合其结构形式及设计单位的多年经验,利用建筑结构本身的钢筋代替了整套的防雷装置的各部分。在基础施工时,就在每根柱子底部预留了测量电阻的钢筋头,这样不仅在经济方面节约了钢材,而且还非常的美观。有减少了施工工程量,大大加快了施工进程及施工效率。

2、广西维尼纶厂居住区

广西维尼纶厂是一个大型的居民居住群,能代表广西居住建筑,其设计节约用地,有适宜地考虑到日照、西晒、防火等的要求,分工合理,设计简单朴实,非常适合南方人群居住的风俗习惯。该建筑群离宜山县城9公里,南与河(池)宜(山)公路相邻,西靠近于黔桂铁路,北与龙江相接,东面设计的是居住区,与主厂房相距大约有300米,处于主导风向的上方,与生产区之间有一定的防护地带,主要是保障人们的生活质量,像空气、水等的污染以及噪音等等。是逐句环境安静、安逸,又方便职工们的日常生活。

宜山是位于广西的中部,属于亚热带的气候地区,夏季时间比较长,而且湿度比较大,气温也比较高,阳光辐射较强。根据这些地理位置的特点,为了使居住宅在夏季通风效果好有能减少太阳西晒,确定了居住宅的朝向为南偏东,这样就有利于自然通风。该建筑群内部功能分区有住宅、宿舍、幼托、中小学、食堂、商业服务、医疗卫生等多个小区,由于地理、地形限制都采用行列式布置,但其整齐紧凑,有缩短了道路、水、电管线等,经济、方便又节约。

三、结束语

每一个建筑灵感都源自于我们的生活中的细节,不知不觉这种一个地区的人民的生活习惯就形成了一种风俗,而建筑就是按照我们的意愿以及习惯而形成的。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们逐渐意识到个性以及特色是建筑的灵魂,在符合地理环境、符合建筑规范的条件下,让建筑人性化、人格化,使建筑具有灵魂和保存纪念等的意义。

建筑是凝固的艺术,是历史的借鉴者,是一种无声的文化。不同的建筑、建筑风格反映了不同的地域文化与人民的风俗习惯。建筑一般都是根据当时当地所具备的地域、经济、技术条件等来建造的,用以满足人们的物质、精神的需求。由于各个地区的建筑都是因时、因地而异的,所以,一个建筑不仅能反映它所建造的时代特征以及当时人们的意识形态等,还能反映它所处的地域特征。建筑的地域性表现在适应当地的地形、地貌、自然气候条件和就地取材上。因此,每一个建筑的产生都离不开具体的地域条件和社会、历史、环境的大背景。一件传世的建筑作品,往往会成为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精神和文化的象征,成为社会的“不动产”。

浅析文化建筑设计:南北方文化建筑设计模式的比较

摘要:分析研究南方文化建筑的基本构成,指出南北方建筑在设计上的差异及其根据,强调遵循当地气候条件因地制宜的设计策略。由于地域气候的不同,导致了建筑表现形式上的差异。每个不同地域的设计师,应从本地的实际情况出发,针对各自所特有的环境来提出解决方案,不应盲目照搬,仿效形式,实事求是才是我们所应奉行的设计策略。

关键词: 南北方 文化建筑 设计模式

1. 气候决定形式

“气候决定形式”曾是现代主义建筑设计的信条之一。它从外部环境方面阐述了建筑设计的灵感源泉和设计依据。在现代主义的诸多信念中它是一项延续至今、仍被设计师奉为真理的观念。在后现代主义、解构主义等新的设计思想风起云涌的年代,很多现代主义的观念被一一打破。然而,“形式遵循气候”仍旧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直理。尽管它不能代表建筑设计的全部依据,但在某一方面,它至诚至真地阐明了设计的原则和方法。

1.1庭院围合

庭院围合有利于在夏季日照强烈的时候形成大量的阴影空间,并通过主要功能空间两侧的连接体进行通风,结合大量的外廊所形成的阴影区,为夏季遮阳提供场所。庭院围合易于形成完整的有规律的建筑体量、建筑造型和建筑空间,在总平面设计中是好把握的一种处理手法。目前文化建筑的大部分功能空间如教学办公等用房均采用南北向布置,东西向以连廊衔接,或以辅助空间如楼梯、卫生间、引水处、储藏室等布置,以避开东西向日照不利的情况。这一点,南北方建筑是有共同之处的。但北方寒冷地区的校园建筑不宜将庭院围合和底层架空两种模式结合使用,寒冷的遮蔽作用。

1.2 底层架空

底层架空是目前在南方的文化建筑设计中一种较普遍的处理手法,其产生的原因主要在于目前城市用地的紧张。

及时,它使得文化建筑在首层范围内,在人眼的高度上视线通透,通过各个内院,绿化,使人的视线亦断亦续,表达出层次丰富的空间形态。

第二,作为学生的活动场地,可提供雨季的体育课活动用地,也可作为炎热夏季有遮阳的活动空间,可为课间操提供使用空间。

第三,作为学生的课余交流空间使用,结合座凳,黑板,布告栏,绿化设施等为学生提供一块公共活动空间。

第四,园林景观的塑造,可在此架空层的地面设计建造园林小品,如绿地、灌木、小径、座椅、石台等,为丰富校园环境,给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场所创造更好的条件。北方的文化建筑却不宜盲目照搬南方的模式,因为北方寒冷的冬委基本上占了一年中的近二分之一的时间,如将底层架空,首先它和室外的气温一样,不利于学生的冬季活动;其次,北方的冬委以获取阳光为主,而架空层遮蔽阳光,最为不利。

2. 中庭空间

中庭可丰富建筑的内部空间塑造,使得建筑空间富于变化、层次丰富,并可为人提供良好的休息、交流、学习空间,形成人看人的立体空间景观效果。因为南方亚热带建筑的隔热通风是其主要应解决的问题。而南方建筑的中庭空间主要依据自然调节,所以并不会给建筑本身的运行增加过多的成本。相对而言,中庭空间在北方寒冷地区的文化建筑中就不太适合,尽管从空间效果,学生教师的交流,休息等方面它也可以起到同样的作用,但其能耗的要求过于庞大。而且,在它的顶部不能采用透空的处理手法,否则,其庭内温度将与室外一样,如果顶部不透空,则其庭内空气无法形成导流,长期不能进行室内外交换的空气会令环境变的浑浊,如果加设通风设备则又是一大笔很大的投资,而且要花去很多的维修费用。

3. 外廊空间

南方文化建筑的交通人流组织模式基本上是以楼梯―――外廊―――功能空间为主。外廊表现为单面外廊和双面外廊两种形式,单面外廊自不必言,双面外廊的设计其功能依据有以下几点:1)对遮阳的要求,外廊不仅作为交通空间被运用,同时它对下层教学办公等房间的门窗起到遮阳作用。2)将单外廊演变为双外廊,利于人流疏散组织。3)利于教学管理,教师可在不同的方向对课堂情况进行观察。4)利于各栋教学楼之间的空间围合,塑造庭院空间中人看人的视觉效果。与此对比,北方寒冷地区的校园建筑不宜采用外廊形式,更不宜采用双外廊形式,尽管从外部造型上它可使建筑立面更加丰富,形成虚实对比,但从功能意义上讲是画蛇添足的举措,因为北方建筑的外廊上一定要加设窗户,以形成温室效应,使得交通空间不至于太寒冷。为此,要增加很多采暖设施,对节能极为不利。所以,在北方寒冷地区,采用内廊形式组织交流空间才是适宜的。

4. 屋顶的设计

在北方寒冷地区,由于冬季的积雪会在屋顶停留相当一段时间,因此屋顶的利用价值变得很小。人们无法将其作为建筑的一个可用空间来使用,其屋顶的主要功能只是保温,它的构造普遍是有较厚的保温层。在黑龙江等地区,通常采用的珍珠岩保温层最薄处也有15cm厚,这是根据当地采暖系数计算得出的。相反,南方建筑的屋顶则需要隔热,其隔热层构造也是建筑应主要解决的问题之一,但由于其气候特点是没有寒风和积雪,所以,南方校园建筑的屋顶常常可用于人的活动空间或利用屋顶来造园。在现代设计中,南方文化建筑的屋顶,作为学生的活动空间之一,被不断地重视和应用起来。此外,它还被用来做屋顶造园和绿化铺装,起到了隔热的作用,节约了夏季的空调能耗。相比较而言,北方寒冷地区的文化建筑的屋顶的利用则不尽如人意。首先,作为使用空间的可能性相对较小,由于使用的时段性使它的利用率不高,如作为;上人屋面,那么将带来建筑造价的性价比下降(上人屋面的结构造价、构造造价将提高)。其次,作为园林景观设施和绿化来应用,那么到了冬季,植物枯死等情况不易处理,培植、养护的综合成本将上升。因此,进一步探索北方寒冷地区屋面的使用方法是设计师们的重要课题。

浅析文化建筑设计:建筑风水文化建筑设计

中国文化渊远流长,建筑风水学博大精深,中国建筑文化在几千年的形成发展过程中,没未离开过建筑风水的字眼,从皇宫、皇陵的规划建设,到普通村落、民宅的建筑无不留着风水学的痕迹,建筑风水学随着中国文化传入西方后,也得到了西方学者的认同,特别是近30年来建筑风水学在国外受到了高度重视,甚至形成了中国风水业,中国风水也开始进入了百姓安居的视野,由此可以想象,可以推见在未来的世界闻名进程中,中国建筑风水学必将饰演重要的角色。建筑风水学与当代房地产有效结合是现代风水文化与时俱进的具体体现,是中国传统文化造福当代百姓推动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

建筑风水文化是古代祖先长期社会生活实践经验的总结,其易道博大精深,渊源流长,现在我们共同探讨建筑风水文化与建筑设计问题。

说到风水文化我们很多问题一直没有机会找到答案,比如环境的改变对我们的身体和心理健康有多大的影响,这些影响是应该被动的接受还是主动的改变,如果要改变的话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态度?用什么样的方法?这些方法有规律吗?有人说这些方法可以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找到,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也好,方法论也好,在现代社会还有什么样的现实价值呢?这个现实价值怎么连续、怎么使用等等太多的问题。

风水研究领域目前正在突破也是最难突破从文化来讲就是创新,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产生与现代的结合,文明的进步是靠文化的融合,现在我们不是克隆工业化,要把传统和现代融合,建筑文明是新文明的一部分。

中国有一句格言:风水宝地,人丁兴旺。中国是风水宝地,养育着中华民族能够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历史上曾定都在西安、南京、北京等地,这些地方都是风水宝地,拿北京来说东有渤海,西有燕山山脉,富贵之地能使我们国家昌盛。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悠久的文化和历史,建筑风水是中国古代建筑理论的三大支柱之一,是中国古代建筑领域的灵魂,随着文明的进步,社会的发展,风水应有的主导地位,在城市大规模园区的整体风水规划,房地产开发的整体策划,房产风水策划是从根源上把住了建筑风水的关键,从而为更多的百姓营造出一个事业顺随、家庭和美、身体健康的吉祥场所。同时也给开发商带来了回报。

中国的建筑风水学科是内涵非常丰富的,结合我们中国的建筑设计来讲,把建设风水科学与我们现代的设计理念相融合,这样才能体现出中国在21世纪建筑应该具备的特色。

易经是中华五千年最古老、具代表性的传统文化,其中内含天象、地理各个方面,目前易经的研究和应用已经受了国内外甚至全世界人们的欢迎和重视。近几年来尤其在东南亚各国众多的易学爱好者,纷纷把易学知识应用到不同领域当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自从2003年秋在印度尼西亚成功举办“环保与易经”大会以后,引起了学者们的兴趣,更多的学者把易经风水学和现代建筑、现代家居、现代环境很好的结合在一起,使之古今结合,古为今用。人们不再要求简单的、外在的气派、豪华,更多的是追求内在的温馨、舒适、实用、健康,体现以人为本的物质享受、精神享受。

建筑风水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看法有人扬之,有人抑之。扬者认为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抑者认为是封建迷信。中国建筑文化随着时代的发展与时俱进,有一些古建筑文化是古代祖先生活经验的总结,在中国建筑文化乃至在世界文化中有一定的影响。随着建筑行业和科学技术的持续发展,边缘学科和交叉学科不断产生,更希望建筑风水文化能在新时代得到不断发展和重视。

中国文化传统与现代建筑的理论结合,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传统之所以必须尊重是因为它是创新文明的必要条件之一。世界和中国的历史都表明,不同文明的冲突与融合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根本动力。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的融合曾经创造了工商文明,未来的文明必定在文化的融合中产生。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下,我们必须对自己的文化传统有自知之明,中国风水文化传统的良莠,不能单凭主观愿望区别,只能在创造未来的实践中鉴别。传统是被保存或淘汰,决定于它在创新文明的实践中是否有积极的贡献。作为环境文化和环境艺术的中国风水文化,不仅包含某些科学和技术的因素,而且包括有终身的价值选择和产业的道德规范。

世界正处在从现代向后现代过渡的历史性转折时期,中国正处在与世界文化融合的新的历史时期。中国建筑产业正处在一个创新文化的关键时期。让我们以科学的态度,宽容的胸胸怀,通过传统与现代结合的讨论,把传统的惯性转变成创造的动力。

我们也希望所有的开发商都有这样的意识,把健康的概念注入我们的开发和建筑当中。进一步探讨、继承、弘扬、发展中国的风水文化,为我们国家建设小康社会服务,为我们国家建设现代化服务,为2008年科技、人文、绿色北京奥运举办成功服务,为我们国家昌盛服务,为世界各民族居住健康发展作出我们中华民族及科学、建筑风水文化的应有贡献。

浅析文化建筑设计:文化建筑设计的策略

1多元化属性的文化建筑的复合

城市文化建筑综合体是包含多种文化元素的综合统一建筑体的总称,而不是包含城市中所有的建筑文化。有些文化建筑综合体侧重的是其中一种或者是两种相近文化形式,有些则是兼顾多种属性不相同的文化形式。而通常可以将文化建筑综合体可以分为以下四个类型:(1)公共展览为主的文化建站综合体。其主要设计策略是通过展览一些城市的发展历程、文化元素等内容为主。一般是以一座城市的展览馆、美术馆、博物馆为主要代表的建筑,以成列馆、展览馆为主的构成空间,以及以音乐厅、文化剧场为辅的构成空间,所表现的文化元素种类繁多,包括地方的历史、文化、历史古迹、美术等。(2)以演出为主的符合建筑综合体,主要是以表情、形体动作、音乐展示等元素形式而构建的。(3)同时具备文化展示以及文化演出功能的建筑综合体,其实际上是文化综合体在功能上的进一步扩展,通常表现为以演播室、图书馆、会议厅、文化展览厅等为主要的构成空间,以及以商业文化、文化探究、文化交流等为辅的构成空间。(4)融合以上多种元素的复合型文化建筑综合载体。基本上是由以上三种类型中的两个或多个文化元素构成的,一般其能够表现出很强的复合性文化功能。

2整体建筑中的集约化布局设计

(1)整体化的布局设计。整体化建筑的集约化设计就是指在一栋整体的建筑内部根据水平的或者是垂直的分布方式形成的不同功能、不同元素的实体,或是有多栋整体建筑功能相对单一的建筑相互协调而形成的文化建筑综合体。(2)串联式的布局设计。通常来说,串联式布局设计的空间相对比较分散,并且建筑的每个部分功能都是以走廊为中介,使各个群体建筑之间依次的沿着人行序列呈现出先后和主次的关系。(3)相对分散的布局设计。此种布局设计主要采用的是,以一个大型的文化建筑综合体带动各个小型建筑的组合分布形式,各建筑之间明显展现出主从关系。通常都是以一个具有标志性的并且是一个较大型的建筑作为城市文化的主题。(4)并列式的布局设计。并列式的集约设计的空间形式相对的比较发散,每个建筑实体之间是一种平等的关系,然而通过广场等相互连接,从而使整个建筑实体之间没有明显的序列关系,其通常属于一种比较灵活,方便的设计形式。

3文化建筑综合整体设计中空间叙事的表达手法

对于文化建筑综合体的集约化设计需要能够表达出一个城市的历史文化、地域文化、人文精神等,也就是以叙事的空间设计入手,通过运用时空融合、联想回忆、片段剪辑、情景再现的手段,实现对城市文化主体的表达。(1)采用并叙的方式实现时空的相互融合。其设计的精妙之处就在于将两个不同的时空放置在同一个时间和空间之中。烟台的牟平区文化中心的设计就体现了这种集约化的设计模式。而对于设计方案的构思则是来源于我国古代的“如意”,建筑群体的错落有致、扭转起伏都体现出东方自然美和古典美,使现代的建筑实体散发着古典文化的气息。并且在建筑内部的设计和装饰上也能够塑造、表达出当地文化特征。(2)采用插叙的手法实现情景再现。将一个不同实质的人物或者事件插入到一系列的相同实质的事件中,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创造出一种能够让人体验出一种偶然性的效果。广州的文化中心就将集约化的文化实体融入到设计当中,通过用几块巨大的类似石头的造型的物体,扩大了建筑群的空间,其较大限度地将基地用作市民的交流空间,从而将人们引入到被建筑架空的空间内,实现了空间的无限拓展与融会贯通。(3)采用倒序的方法实现对历史的回忆与描述。在文化建筑综合实体的集约化设计中经常会运用到此种手法。通过此种手法,能够更直观地回忆历史、探寻城市的容貌、拓展城市的空间。由赫川左格设计的明尼苏达州的沃克元素中心馆是比较典型的设计案例。该建筑体现了新建筑群体和老建筑群体的相互融合、相互协调。(4)采用跳跃式的手法对历史片段进行剪辑。彼得维森设计的墨尔本联邦广场,就是以凹形的建筑为主体,一些散落的露天广场为辅的建筑群组成的,没有按照常规的倒叙和插叙的方式进行设计,而是以不同风格的主题,让市民体现验一种空间转换的跳跃式剪辑,给人一种全新的感受。

作者:郭杰 马强云 单位:焦作建筑勘察设计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