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篇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利用分析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利用分析: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策略分析
摘要:中国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几千年来所创造的辉煌璀璨的历史文明为世界所瞩目,相应地我国历史文化资源也是异常丰富的。各种历史遗迹数不胜数,中原大地各个角落可谓是遍布着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资源,各种珍贵的古代建筑包括宗教建筑,名人居所,商贸遗址,教育文化建筑,宫殿府衙等等,这些古迹都鉴证了人类文明历史发展的进程。瞻仰这些古迹让我们身临其境,切身地感受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是多么的勤劳多么的智慧。悠久的文化,深厚的底蕴都是中华民族的先辈们辛劳创作并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我们要保护好并且珍惜这些宝贵财富,并要努力传承下去。
关键词: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保护
一、前言
旅游产业作为服务产业中的支柱性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日益增加,众多旅游设施的大力建设,多种多样的旅游开发项目层出不穷,在文化生活异常丰富多彩的今天,旅游设施及项目也呈现出了一种百花齐放的繁荣景象,与现在流行的在沙滩吹海风,享受阳光沐浴,下榻海景房相比,已经有更多的人选择了另外一种旅游方式,那就是远离城市的喧嚣,到那些历史遗迹所在地,切身感受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用心去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所创造的宝贵财富。
二、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优势
当置身于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你一定会被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所深深地震撼和折服,而这些感受都是阳光沙滩的沐浴和疯狂购物所不能给你的。这些经验所带给你的是对人类,对历史,对自己的反思,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每个人都是渺小的。看到这些,感受到这些,感叹于人类文明的辉煌,感叹于我国劳动人民勤劳的双手和智慧的头脑,一场历史文化旅游引发对于历史、人类文明、人类社会和自身的思考。
三、当前历史旅游文化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
(一)与历史文化资源保护的固有冲突
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的冲突始终存在,而且贯穿于整个历史旅游资源开发的历史当中。保护文化资源是为了保留历史所遗留给我们的对过去人和事的思考,帮助我们解开对过去的疑惑,感受先辈们馈赠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更重要的是指导我们的未来,而开发历史文化资源就是在人们的面前打开了过去的一扇窗,透过这扇窗人们才能感受到我国丰富的历史文化旅游资源。这其中的度需要好好把握。绝不允许在开发过程中对历史足迹的一丝一毫的损害,在游客旅游的过程当中更是要禁止一切有损和破坏历史文化遗迹的行为。
(二)资源的不可再生与有限性
资源的不可再生,保护以及再循环利用是永恒的话题,在历史文化资源旅游方面更为重要,历史文化资源的宝贵不言而喻,历史悠悠年代久远,漫长的岁月中要难免经受了自然的和人为的影响和破坏,这就要求我们在历史旅游文化资源的整个过程中将保护资源放在及时位,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难度,也成为了非常突出的问题。除了保护还要进行维护,常规的、定期的维护,无论是不是在旅游开放期间,都要坚持这样做。历史文化资源不可再生,就是遗存量的问题,保护历史文化资源是重中之重。
(三)旅游开发体系不完善
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是我国的优势,但是总结目前的现状也是存在着诸多问题,而且还有一些是固有的,比较尖锐的问题。非常显著的是有一些历史旅游文化资源并未得到充分的开发,开发历史旅游文化资源更需要讲究方式方法,因为这当中还存在着保护历史文化遗迹的问题,我们要先保护其次是开发然后才是瞻仰,而最终是将这宝贵的人类遗产传承下去。未能充分开发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之一就是对历史文化遗迹的意识不够,存在着一定程度的麻木性,甚至可以说是忽视,进而导致历史文化资源优势的更新丧失,造成极大的浪费。
四、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有效策略
(一)注重平衡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
充分意识到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重要性及其意义,在开发资源和保护资源中如何找到平衡点,把握好这个度,将这种理念融入到工作理念当中,在最初的工作计划中就要放在首要的位置,而最重要的是如何在工作实践中彻底地贯彻并去实施。对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不当除了有意识上的问题还有可能是缺乏资金上的支持,吸引社会各方力量,促使民间资金投入到我国的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建设当中,这些都需要给予积极的鼓励和支持,也就是说拓宽资金渠道的来源,想到一切可能想到的方法,找到问题并努力去克服,在保护好历史文化资源的前提下,做到合理科学,有效地去开发,使我国的历史文化旅游资源事业真正地做到可持续发展。
(二)注重整合周边旅游资源合作力度
如今的旅游行业都遵循着多方位一体化的服务,也就是说一站式终极服务,结合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特点,要丰富游客的体验,在感受到历史遗迹的辉煌之余,也要让游客对当地的风土人情有一定的了解,这样游客对这里的历史遗迹,这个城市,包括这座城市的人民都有所了解。新的策略就是对周边旅游资源进行整合,将周边有观赏价值的景点等整合起来,融入当地的地方特色,在地域统一的文化氛围下给游客完整的观赏体验。
(三)注重完善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体系
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体系中所存在的问题比较突出的就是开发得过于粗犷,这类问题在中原地区特别明显,开发体系的问题也就是市场机制的问题,市场机制不健全,在对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中缺乏市场观念,这就必然导致不良的经营状态,水平低,规模小,层次低,所以就无法提高产业规模,而这样的一种经营状态就不可能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未来将致力于改变这种现状,努力形成完整的开发体系,并让其能够良性发展是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要始终坚持做的事情。
五、结语
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其意义深远,提高认识,解放思想,充分发掘我国历史文化旅游的潜力,把握好我们所拥有的优势,克服目前所存在的问题,做到合理开发和有效保护,以游客的需求为出发点,把握旅游市场的需求,及时了解市场的变化,提高我国历史文化资源的吸引力,不断增强市场竞争力。
作者:林建华 单位:苏州旅游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利用分析:历史文化保护区旅游资源利用研究
摘要:北京历史文化保护区的历史文化资源利用方面属于薄弱环节,分析了历史文化保护区旅游利用的可能性及旅游资源的分类,在调研的基拙上探讨了历史文化保护区旅游规划的原则、方法、配套环节及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历史文化保护区旅游资源利用
近年来,北京市历史文化保护区的保护工作有了长足的进展,包括制定了33片历史文化保护区的详细规划,建立了保护区相关法规,完成了南池子保护区危改试点工程等等。总体上说,保护区的工作主要涉及到三个环节,即保护、更新、利用。目前保护区的保护、更新工作已经步入正轨,而利用方面则属于薄弱环节。因此,合理利用保护区旅游资源,处理好保护与利用的关系值得深入研究。
1保护区定性分类及旅游利用的可能性
通过对北京33片历史文化保护区的历史风貌、建筑特色、人文环境等进行综合分析,可把这些保护区划分为传统商业保护区、传统胡同住宅保护区、近代建筑保护区、皇城保护区、寺庙建筑保护区,以及风景名胜综合保护区等六种类型。
传统商业保护区可考虑与旅游民俗购物相结合,突出老字号商店的传统风貌,形成各具特色的北京传统商业街。传统胡同住宅保护区可、限量地开展“胡同游”等旅游项目。近代建筑保护区可考虑部分建筑作为博物馆对外开放。皇城保护区可作为一个完整的浏览地区,开展综合旅游项目。寺庙建筑保护区可开展再现老北京寺庙区的传统历史风貌及民俗风情旅游活动。风景名胜综合保护区为什刹海地区,开展胡同游、水上游等项目,远期可在此基础上形成以民俗游览为主题的综合旅游。
对北京历史文化保护区定性分类,研究其利用的可能性,具有重大意义。
其一,确定各保护区在城区中的功能、定位,以协调保护区与城市其他地区、保护区与保护区之间的关系,并根据各保护区的特色,进行针对性的分类保护,力争达到保护、利用及城市功能改善的共赢格局。
其二,通过对保护区的分类,可发掘各保护区的资源潜力,以带动旅游业的发展。
其三,从长远看,对确定各保护区旅游的定位、功能、项目策划、浏览主题、市场开发以及各保护区之间旅游特色的协调均具有现实意义。
2历史文化保护区旅游策划的方法与原则
旅游是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就世界范围而言,旅游已成为继金融业、汽车制造业之后的第三大支柱产业。旅游被誉为“无烟的黄金工业”,其低成本、高产值、无污染、可持续发展的优势被当今世界各国政府所重视。
自改革开放以来,北京的旅游业有了长足的进步。据有关部门统计,2002年全市接待国内外游客约8000万人次,人民币收入700亿元,占全市社会总产值的10}v,占全市GDP的2C}0Io。其中,以保护区为主体的民俗风情游占有相当的比例。
针对什刹海护国寺地区、鲜鱼口地区、南池子地区和琉璃厂文化园区等不同类型的历史文化保护区,在进行现状调查的基础上,可以分析开发历史文化保护旅游资源的可行性,提出具体操作的方式及建议。旅游策划涉及现状调研、资源评估、前景预测、旅游规划、经济估算配套环节等诸多内容,对历史文化保护区的利用有重要参考价值。保护区的旅游策划不同于一般旅游区的策划,应有其特定的原则及模式:
1)有形资产“保护为主,合理利用”的原则;
2)多元化的融资渠道,“政府引导,各方参与”的原则;
3)旅游区各文物单位、景点要统一管理、规划的原则;
4)对历史文化保护区制定较完善的旅游规划;
5)“突出特色和品牌,走文商旅并举之路”的经营模式;
6)以旅游带动保护区土地使用性质的调整,使城市功能趋于合理,原住居民生活有所改善。
3完善旅游资源利用的配套环节
为了合理地利用保护区旅游资源,应当完善相关的配套环节。
1)调查环节
在调查环节中,应当收集有关的文字资料,如历史沿革、社会经济状况、城市旅游发展政策、相关的规划与法规等等,并进行现场调查,如街区格局、建筑形态、文物古迹等。重点对旅游资源进行调查,包括历史价值、文物价值、旅游价值、发掘现状可利用性等,由专家组根据调研情况进行综合评定,可采用加权评分法定出可利用资源的等级,制定评估报告。
2)规划环节
目前,北京历史文化保护区没有关于旅游方面的规划。为了合理利用保护区的资源,适度、规范地开展旅游活动,制定保护区旅游规划具有现实意义。旅游规划应包括文本、规划图纸、基础资料汇编三部分内容,并以国家相关法规及现行保护区详细规划为依据。
3)资金筹措与项目建设环节
保护区内旅游项目建设的资金可由政府、企业、个人多方面筹措。市政设施应由政府实施,单体项目可由社会建设,新建项目应符合保护区相关法规的要求,与保护区风貌相协调。
4)管理与立法环节
对较大的旅游开发区(如什刹海等),应依照国际通行做法,建立保护区管理委员会。管理委员会具有对保护区内旅游开发及再建项目的初审权,并承担保护、监督、行政、日常管理和执法工作,使保护区内各项工作步入正轨。此外应制定相应的法规以保障保护区旅游活动的健康发展。
5)相关配套环节
①根据对什刹海多年的调研,建立保护区内的旅游行会可以协调行业协作,避免不正当竞争,创造互惠互利的局面。旅游行业协会属群众性社团组织,接受旅游行政主管部门领导,服务于政府和会员单位。②对旅游产品进行深度开发:对景区景点的包装,包括游览项目、住宿设施、交通方式、饮食内容、表演特色、购物商品、环境氛围等;对附带产品的开发,包括服饰、旅游纪念品、票证等;确立标识、申请专利,打造旅游项目的品牌特色。③树立良好的旅游形象是旅游兴旺发达的重要保障。从景区的环境质量、服务意识与服务质量方面来建立良好的旅游形象。
4几个值得注意的问题
4.1人口问题与保护区改造类似,保护区旅游发展也涉及到人口外迁的问题。自1997年以来,什刹海地区“胡同游”规模逐渐扩大,酒吧街的兴起对外迁人口形成了新的压力。疏散人口应采取渐进的方式,并应保留相当数量的原住居民。从保护和旅游的角度看,保留了原住居民就是保留了北京的传统民俗文化,老北京人同样是保护和旅游开发的宝贵资源。
4.2资源利用问题保护区内的传统建筑利用应本着“保护为主,合理利用”的原则进行,旅游开发应有利于文物的保护,有利于传统风貌的延续。总体上说,文物建筑应严格保护,室内外均应保持历史原貌,游览方式以参观为主;风貌及质量较好的建筑应保持建筑自身的传统风貌,内部可以改造,利用方式以不破坏外观风貌为原则,经营形式可多种多样;对于一般性建筑可以根据经营的需要进行改造,但改造后的建筑形象应与周围环境相协调,对于特殊需要的地段可拆除原建筑,但必须报规划部门予以审批。
4.3适度开发问题保护区的旅游开发应注意协调如下几方面的关系:①核心保护区适度,协调区放宽;②居民密集区适度,商业、风貌区放宽;③可达性差的地区适度,交通方便地区放宽。
5结语
上文已就保护区旅游资源的合理利用进行了阐述。归纳起来为:“一个分类,五项环节,三点注意”。“一个分类”探讨了保护区旅游资源利用的可能性,“五项环节”建立了保护区旅游发展的框架体系,“三点注意”涉及了旅游开发应考虑的问题。这些内容各有重点,彼此文不能分离。建议有关职能部门组织专家学者就保护区旅游资源利用的问题进行深入调查与研讨,尽快出台相关的旅游规划和政策法规,配合保护区的改造及承办奥运的任务,完善保护区旅游业发展的体系,使保护区的保护、更新、利用工作相互协调,健康发展。
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利用分析: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利用分析
编者按:本论文主要从保护区定性分类及旅游利用的可能性;历史文化保护区旅游策划的方法与原则;完善旅游资源利用的配套环节;几个值得注意的问题等进行讲述,包括了确定各保护区在城区中的功能、定位、通过对保护区的分类、从长远看,对确定各保护区旅游的定位、功能、项目策划、浏览主题、市场开发以及各保护区之间旅游特色的协调均具有现实意义等,具体资料请见:
论文关键词:历史文化保护区旅游资源利用
论文摘要:北京历史文化保护区的历史文化资源利用方面属于薄弱环节,分析了历史文化保护区旅游利用的可能性及旅游资源的分类,在调研的基拙上探讨了历史文化保护区旅游规划的原则、方法、配套环节及注意的问题。
近年来,北京市历史文化保护区的保护工作有了长足的进展,包括制定了33片历史文化保护区的详细规划,建立了保护区相关法规,完成了南池子保护区危改试点工程等等。总体上说,保护区的工作主要涉及到三个环节,即保护、更新、利用。目前保护区的保护、更新工作已经步入正轨,而利用方面则属于薄弱环节。因此,合理利用保护区旅游资源,处理好保护与利用的关系值得深入研究。
1保护区定性分类及旅游利用的可能性
通过对北京33片历史文化保护区的历史风貌、建筑特色、人文环境等进行综合分析,可把这些保护区划分为传统商业保护区、传统胡同住宅保护区、近代建筑保护区、皇城保护区、寺庙建筑保护区,以及风景名胜综合保护区等六种类型。
传统商业保护区可考虑与旅游民俗购物相结合,突出老字号商店的传统风貌,形成各具特色的北京传统商业街。传统胡同住宅保护区可、限量地开展“胡同游”等旅游项目。近代建筑保护区可考虑部分建筑作为博物馆对外开放。皇城保护区可作为一个完整的浏览地区,开展综合旅游项目。寺庙建筑保护区可开展再现老北京寺庙区的传统历史风貌及民俗风情旅游活动。风景名胜综合保护区为什刹海地区,开展胡同游、水上游等项目,远期可在此基础上形成以民俗游览为主题的综合旅游。
对北京历史文化保护区定性分类,研究其利用的可能性,具有重大意义。
其一,确定各保护区在城区中的功能、定位,以协调保护区与城市其他地区、保护区与保护区之间的关系,并根据各保护区的特色,进行针对性的分类保护,力争达到保护、利用及城市功能改善的共赢格局。
其二,通过对保护区的分类,可发掘各保护区的资源潜力,以带动旅游业的发展。
其三,从长远看,对确定各保护区旅游的定位、功能、项目策划、浏览主题、市场开发以及各保护区之间旅游特色的协调均具有现实意义。
2历史文化保护区旅游策划的方法与原则
旅游是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就世界范围而言,旅游已成为继金融业、汽车制造业之后的第三大支柱产业。旅游被誉为“无烟的黄金工业”,其低成本、高产值、无污染、可持续发展的优势被当今世界各国政府所重视。
自改革开放以来,北京的旅游业有了长足的进步。据有关部门统计,2002年全市接待国内外游客约8000万人次,人民币收入700亿元,占全市社会总产值的10}v,占全市GDP的2C}0Io。其中,以保护区为主体的民俗风情游占有相当的比例。
针对什刹海护国寺地区、鲜鱼口地区、南池子地区和琉璃厂文化园区等不同类型的历史文化保护区,在进行现状调查的基础上,可以分析开发历史文化保护旅游资源的可行性,提出具体操作的方式及建议。旅游策划涉及现状调研、资源评估、前景预测、旅游规划、经济估算配套环节等诸多内容,对历史文化保护区的利用有重要参考价值。保护区的旅游策划不同于一般旅游区的策划,应有其特定的原则及模式:
1)有形资产“保护为主,合理利用”的原则;
2)多元化的融资渠道,“政府引导,各方参与”的原则;
3)旅游区各文物单位、景点要统一管理、规划的原则;
4)对历史文化保护区制定较完善的旅游规划;
5)“突出特色和品牌,走文商旅并举之路”的经营模式;
6)以旅游带动保护区土地使用性质的调整,使城市功能趋于合理,原住居民生活有所改善。
3完善旅游资源利用的配套环节
为了合理地利用保护区旅游资源,应当完善相关的配套环节。
1)调查环节
在调查环节中,应当收集有关的文字资料,如历史沿革、社会经济状况、城市旅游发展政策、相关的规划与法规等等,并进行现场调查,如街区格局、建筑形态、文物古迹等。重点对旅游资源进行调查,包括历史价值、文物价值、旅游价值、发掘现状可利用性等,由专家组根据调研情况进行综合评定,可采用加权评分法定出可利用资源的等级,制定评估报告。2)规划环节
目前,北京历史文化保护区没有关于旅游方面的规划。为了合理利用保护区的资源,适度、规范地开展旅游活动,制定保护区旅游规划具有现实意义。旅游规划应包括文本、规划图纸、基础资料汇编三部分内容,并以国家相关法规及现行保护区详细规划为依据。
3)资金筹措与项目建设环节
保护区内旅游项目建设的资金可由政府、企业、个人多方面筹措。市政设施应由政府实施,单体项目可由社会建设,新建项目应符合保护区相关法规的要求,与保护区风貌相协调。
4)管理与立法环节
对较大的旅游开发区(如什刹海等),应依照国际通行做法,建立保护区管理委员会。管理委员会具有对保护区内旅游开发及再建项目的初审权,并承担保护、监督、行政、日常管理和执法工作,使保护区内各项工作步入正轨。此外应制定相应的法规以保障保护区旅游活动的健康发展。
5)相关配套环节
①根据对什刹海多年的调研,建立保护区内的旅游行会可以协调行业协作,避免不正当竞争,创造互惠互利的局面。旅游行业协会属群众性社团组织,接受旅游行政主管部门领导,服务于政府和会员单位。②对旅游产品进行深度开发:对景区景点的包装,包括游览项目、住宿设施、交通方式、饮食内容、表演特色、购物商品、环境氛围等;对附带产品的开发,包括服饰、旅游纪念品、票证等;确立标识、申请专利,打造旅游项目的品牌特色。③树立良好的旅游形象是旅游兴旺发达的重要保障。从景区的环境质量、服务意识与服务质量方面来建立良好的旅游形象。
4几个值得注意的问题
4.1人口问题与保护区改造类似,保护区旅游发展也涉及到人口外迁的问题。自1997年以来,什刹海地区“胡同游”规模逐渐扩大,酒吧街的兴起对外迁人口形成了新的压力。疏散人口应采取渐进的方式,并应保留相当数量的原住居民。从保护和旅游的角度看,保留了原住居民就是保留了北京的传统民俗文化,老北京人同样是保护和旅游开发的宝贵资源。
4.2资源利用问题保护区内的传统建筑利用应本着“保护为主,合理利用”的原则进行,旅游开发应有利于文物的保护,有利于传统风貌的延续。总体上说,文物建筑应严格保护,室内外均应保持历史原貌,游览方式以参观为主;风貌及质量较好的建筑应保持建筑自身的传统风貌,内部可以改造,利用方式以不破坏外观风貌为原则,经营形式可多种多样;对于一般性建筑可以根据经营的需要进行改造,但改造后的建筑形象应与周围环境相协调,对于特殊需要的地段可拆除原建筑,但必须报规划部门予以审批。
4.3适度开发问题保护区的旅游开发应注意协调如下几方面的关系:①核心保护区适度,协调区放宽;②居民密集区适度,商业、风貌区放宽;③可达性差的地区适度,交通方便地区放宽。
5结语
上文已就保护区旅游资源的合理利用进行了阐述。归纳起来为:“一个分类,五项环节,三点注意”。“一个分类”探讨了保护区旅游资源利用的可能性,“五项环节”建立了保护区旅游发展的框架体系,“三点注意”涉及了旅游开发应考虑的问题。这些内容各有重点,彼此文不能分离。建议有关职能部门组织专家学者就保护区旅游资源利用的问题进行深入调查与研讨,尽快出台相关的旅游规划和政策法规,配合保护区的改造及承办奥运的任务,完善保护区旅游业发展的体系,使保护区的保护、更新、利用工作相互协调,健康发展。
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利用分析:谈华人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开发
摘要:亚拉腊华侨历史文化旅游开发具有重要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对促进两国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的交流合作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对亚拉腊华工淘金历史的回顾,并对亚拉腊旅游资源及开发现状的分析,提出开发亚拉腊华侨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原则和对策,为探索海外华侨华人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提供借鉴。
关键词:亚拉腊;海外华侨华人;历史;文化旅游;开发
中国人移民海外具有悠久的历史,从16世纪末大规模海外移民开始,截至2008年,世界华侨华人总数超过4500万人。[1]海外华侨华人,形成了一种特殊的社会群体,他们一方面保留着中华文化基因,将中华文化传播到侨居国,丰富和改变了当地的文化因子和结构;另一方面,他们又入乡随俗,受到侨居国文化的影响,落地生根,吸收当地文化因子,逐渐在当地形成一种集中华文化、当地文化及其他文化于一体的华侨文化新形态。[2]这种由海外华侨华人延续几百年创立的新型文化形态及景观是世界多元文化融合的产物,凸显华侨先辈的奋斗精神和历史贡献,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社会价值。因此,对华侨历史文化旅游的保护与开发具有特殊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既是对华侨华人对侨居国历史贡献的肯定,也是对华侨华人开拓与奋斗精神的赞扬和传承,是中华文化传播与软实力的有力见证。
1亚拉腊华侨历史文化旅游开发背景
1.1华侨澳洲淘金路及创建亚拉腊
亚拉腊(Ararat,也译作阿拉瑞特、阿拉腊特等,以下同)位于维多利亚州的西北方向,1858年作为自治市镇正式注册成立,1950年成为城市,该市与中国渊源颇深,是澳大利亚及时座也是一座由中国人创建的城市。19世纪中叶,澳大利亚掀起了一股淘金热潮,世界各地的淘金者纷纷来澳,澳洲历史上的“黄金时期”吸引了数以千计的中国淘金工从广东台山等四邑地区奔赴澳大利亚金矿。他们从家乡出发,先到广州,接着辗转到香港,然后登船去澳洲,经过两个多月的海上艰辛航行,抵达南澳的罗布港,还要步行440km,最终抵达亚拉腊。1857年5月,一队中国矿工在亚拉腊意外找到了澳洲历史上最丰富的浅层冲积金矿,他们随后就地驻扎下来,发掘出著名的“广东矿脉”。华工的发现吸引了大量的淘金者,金矿人数迅速超过2万人,高峰期人口甚至达到4万~5万,其中华工占到一半以上。从中国矿工发现金子和建立广东矿脉5个月后,亚拉腊镇从一个帐篷城发展成长期市镇,1858年9月24日作为自治市镇正式注册成立。亚拉腊市的建立是以广东金矿脉的发现而确立起来的。[3]华工在亚拉腊定居生活,对亚拉腊早期的农业种植、商业流通和经济文化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直到现在,亚拉腊市民仍将华侨作为他们的祖先,亚拉腊成为澳大利亚公认的一座由中国人创建的城市。1997年,亚拉腊市政府开始在“广东矿脉”遗址上修建中国传统文化遗产中心(又叫“金山博物馆”),以此纪念华侨为开发亚拉腊的功绩,2001年4月建成并对外开放。在博物馆馆前广场设有两尊华人矿工铜像,铜像附近有两座纪念碑,分别用中英文刻着歌颂华人历史功绩的文字,详尽记录了台山等四邑籍华侨开发亚拉腊的艰辛历程和历史贡献。[4]
1.2亚拉腊与中国的联系交流
自从亚拉腊创建以来,与中国的联系交流一直没有中断。1985年,为了纪念四邑华侨发现广东矿脉并建立亚拉腊,亚拉腊市政厅成立了亚拉腊中国传统协会,目的在于提升公众对于华侨在发现金矿和亚拉腊及周边地区创建过程中所起作用的认识。1994年9月,亚拉腊市与广东台山市结为友好城市,两市经济、文化、教育等领域交往十分密切。亚拉腊生产的葡萄酒及蜂蜜产品已向台山及中国其他地区出口;双方还互派教师讲学,在亚拉腊的小学里,开办了汉语课。2004年,亚拉腊市捐资在台山市石花文化广场建立“友谊石”,以纪念亚拉腊与台山结为友好城市10周年。2007年是亚拉腊创建150周年,由中国侨联、澳大利亚孔子协会等11个中澳企业及社团,捐赠了一尊石雕孔子塑像,立于亚拉腊中国历史遗产中心前的广场。亚拉腊市将中国的春节定为市民的节日,每年除组织中国杯赛马等活动外,还举办独具民族特色的中国狮舞与龙舞。[5]台山与亚拉腊的先辈用血汗奠定的友谊,如今依然是联系中澳人民的历史纽带。
2亚拉腊华侨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及开发现状
2.1亚拉腊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基础
亚拉腊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历史文化旅游资源丰富。保留有淘金时代的历史建筑和遗迹,如维多利亚时代后期的市政厅,见证维多利亚历史统治的J牢房,亚拉腊附近由中国华工淘金时代建造的古井、古庄园、古客栈,部分建筑物或遗迹已被列为澳大利亚国家信托,其中最有特色的是中国文化遗产中心,还有兰吉莫加拉博物馆和亚拉腊艺廊馆等。在此,中国的春节被列为亚拉腊的法定节日,每年的清明节和其他节日,亚拉腊也会举办富有中国传统特色的活动,如中国杯赛马和风筝节等。亚拉腊交通便利,客运列车通往墨尔本、阿德莱德及大洋路,有三条高速公路经过,巴士服务能抵达亚拉腊市区和周边乡镇,亚拉腊机场位于市中心以东5km,距墨尔本2.5小时车程,海运也较为便利。此外,还是维多利亚的少数几个的RV友好城镇,交通便利,基础设施完善,城市也设有完备的旅游设施和服务。因此,具备进一步历史文化旅游开发的基础和条件。
2.2亚拉腊华侨历史文化旅游开发现状
据统计,游客每年在亚拉腊旅游消费2.7亿澳元左右,其中有7.4万澳大利亚本国游客,旅游业为当地提供了近150个工作机会,增加了800万澳元的旅游直接收入。[6]这一数字与维多利亚州旅游业80多亿澳元的年收入相比较,提升空间很大。早在2011年底,中国就已经超过新西兰成为维多利亚州较大的国际旅游市场,共有26.35万人中国游客到访维多利亚,并且平均每年以18%的速度增长,超过澳大利亚对华旅游市场15%的平均增速;2011年中国游客为维多利亚州直接带来8.16亿澳元的旅游收入[7];2013年,维多利亚州接待国际游客193万人,中国游客为及时大客源,共有32.64万人,可见中国游客热衷来维多利亚州旅游。但包括亚拉腊在内的格兰屏地区只接待了3.44万国际游客,国际游客市场份额不足维多利亚全州的2%,许多中国游客对亚拉腊认识甚少,大多数中国来澳旅行团未将亚拉腊纳入旅游线路行程或停留时间甚短,目前亚拉腊仅作为格兰屏山区户外旅游的住宿停留地,旅游业发展重点依然在乡村及葡萄酒旅游,并未将历史文化旅游作为开发重点,尤其是对亚拉腊华侨历史文化旅游深度开发不够。从维多利亚州2013—2016年旅游规划可以看出,亚拉腊市从属于格兰屏山区乡村、原住民文化旅游片区,澳大利亚政府一直实行多元文化战略和鼓励文化旅游的发展,国际游客来澳文化旅游的比例一直占据一半以上。[8]今后几年格兰屏原住民旅游将成为澳大利亚及维多利亚州旅游业发展重点,包括华侨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在内的先民历史文化旅游发展大有可为,因此亚拉腊可充分依托区域资源和优势,深度开发华侨历史文化旅游。
3亚拉腊华侨历史文化旅游开发原则
3.1区域协作原则
与一般的旅游项目开发不同,海外华侨历史文化旅游开发涉及我国与华侨历史资源所在国的跨国协作问题,开发和协调的难度要比其他旅游项目更高;因此,在开发过程中,应秉承互利共赢的合作理念,在政策、法律、信息、管理及人员培训等方面加强跨国合作。亚拉腊华侨历史文化旅游开发中,中澳两国可以成立联合开发小组,引导旅游项目的开发和合作。具体事宜由两国的旅游企业和个人参与,实现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此外,华侨历史文化旅游开发还要依托所在国和当地的人文和自然旅游资源,区域统筹,优势互补,组合开发,在当地旅游开发基础上促进华侨历史文化旅游的更好开发。
3.2特色原则
海外华侨历史文化资源一般分布在国外,目标客源市场主要为中国游客和海外华侨华人,相对于国内旅游产品,在旅游区位条件、交通条件、可进入性和旅游成本费用等方面等处于劣势,但也有自己独特的优势,它是一种独特的历史文化形态,这就需要旅游开发中突出这种“侨”文化特色,坚持以史促游、以游明史的开发理念,深度挖掘华侨历史文化旅游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给游客带来不一样的体验和感受。亚拉腊华侨历史文化旅游要充分体现华侨在亚拉腊乃至澳洲建国两百年开发与建设中的作用,突出华侨在澳洲创建的一座“中国城”的资源特色,作为华侨历史文化旅游开发的名片。
3.3开发与保护并重原则
海外华侨历史文化资源由于相距年代较久远,受自然和人为等因素的影响,一些历史遗址、遗迹等受破坏和损害的现象比较严重;与其他历史文化资源一样,它们同样具有不可再生性,因此,在旅游开发中,需要与所在国协调合作,突出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保护为主,适度开发,在合理开发中实现对华侨历史文化的有效保护,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相统一。亚拉腊华侨历史文化旅游开发首先要对保留下来的华侨历史古迹加以保护和修缮,并采取“复古”和“仿古”等手段,再现淘金时代华侨文化,作为华侨历史文化旅游开发的物质基础;同时,开发节庆、习俗等非物质华侨历史文化资源,进一步丰富和完善旅游产品结构和内涵。
4亚拉腊华侨历史文化旅游开发对策
4.1打造独特的“中国城”旅游品牌
旅游是文化的载体,这些华侨先辈将中华文化在异国他乡扎根发扬,为澳洲早期开发做出了历史贡献,其奋斗牺牲精神值得中澳后人永远铭记,对这一历史文化旅游的开发理应成为一种历史使命和责任。在澳大利亚19世纪的淘金热中,诞生出一批城镇,比较出名的有巴拉腊特、班迪戈、布里斯班等,但亚拉腊是一个澳洲人承认由中国矿工创建的城镇。在此,来自台山等四邑地区的中国淘金工们建造了这座城市,他们把亚拉腊山拓展为一座帐篷城镇,再建造成长期的城镇,整个城市都见证着华工们的血汗和辛劳。亚拉腊主要的巴克利街、景点街、摄政街等都是当年中国矿工开创起来的,镇医院、邮局、市政厅等都有中国矿工的一份辛劳,亚拉腊市十个乡镇都有华侨先辈留下的足迹。和巴拉腊特的疏芬金矿区、班迪戈的金龙博物馆、布里斯班的中国城、悉尼和墨尔本的唐人街相比较,亚拉腊城市中华文化底蕴更深,历史更悠久,特色也更明显。中国人作为城市的缔造者,能给中国游客带来不同一般的旅游体验,这一点是澳大利亚其他地方无法比拟的,也是亚拉腊华侨历史文化旅游开发的独特优势;因此,亚拉腊市政府应转变观念,重新定位旅游发展战略,将华侨历史文化开发作为重要的目标市场。为此,首先需要加强宣传营销,让更多的中澳人民了解这段历史,尤其针对中国游客和在澳的华侨华人,两国政府相关机构进行联合宣传促销,亚拉腊旅游品牌应定位在“澳洲一座中国人创建的城市”,是真正的“中国城”。旅游开发既可以作为从墨尔本到阿德莱德经典澳洲游线路上的重要景点,也可以开发为海外寻根游和华侨历史文化红色旅游等主题旅游,吸引更多来自中国和其他地方的游客,让游客从中找到归属感和亲近感。
4.2深度开发金山博物馆文化旅游
金山博物馆是在维多利亚州、亚拉腊市政府、墨尔本四邑同乡会、台山市政府以及澳大利亚华侨华人及当地市民等多方努力下建成的。博物馆按照中国传统建筑样式设计建造,在建馆过程中,台山市政府赠送了一批建筑材料及两台醒狮运送至亚拉腊,台山市政府派出建筑工人赴澳大利亚协助建造金山博物馆。[9]博物馆位于亚拉腊市的西端,是澳大利亚仅有的几座深具中国民族特色的宫殿式建筑,在这座博物馆里,收藏着19世纪中国淘金华工们使用的生产和生活工具以及他们挖出的金矿石,馆内还陈列着栩栩如生的各种模型,模拟和再现华工淘金场景。馆内还有淘金演示台以及中国的书法字画和工艺品。金山博物馆集淘金文化和华人文化于一体,很好地展示了亚拉腊城市的历史和文化,能更好地吸引中国游客及在澳华人华侨。在金山博物馆的旅游开发中,应突出情景再现的表现方式,着力突出中国元素与情景模拟,以尽量拉近中国游客的心理距离,增强亲近感;同时不断充实更新陈列展示的内容,加强对当地华侨历史文化遗产的收集与整理;博物馆应加强与澳大利亚旅游局、维多利亚州旅游局以及中国旅游主管部门等开展联合宣传活动,同时加强博物馆之间的资源共享,举办巡展、联展,与中国江门五邑华人博物馆、澳华博物馆、金龙博物馆实现资料共享和联合营销,组成中澳华侨历史文化遗产展示联盟。此外,更新展示形式,运用3D、4D等近期高科技手段,吸引游客的热情和兴趣。博物馆还可以开发一些针对华侨淘金工作的互动项目,寓教于乐,在人们接受文化熏陶和教育的同时也能体验旅游的休闲性,增强历史触摸感。在此基础上,开发金山博物馆独特的旅游商品,如可以将亚拉腊的城市标志和有特色的金山博物馆陈列品做成旅游纪念品,创新文化体验模式,提升游客的旅游体验质量。
4.3发挥区域资源互补优势,开发多元化旅游产品组合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旅游正在进入追求高层次、以享受文化为特点的消费时代,单一的历史文化旅游产品开发已无法吸引旅游者的关注,历史文化旅游产品开发日趋深化和多元化。亚拉腊处在澳大利亚格兰屏旅游片区,除了拥有淘金文化旅游资源外,自然、人文、生态等旅游资源也很丰富。在旅游开发中,可以充分发挥旅游资源互补优势,以中国游客及在澳华人华侨为主要目标市场,以华侨历史文化旅游为纽带,加强旅游组合产品的开发与合作,协同促进亚拉腊旅游业的发展。根据维多利亚州旅游局对中国游客最喜爱的旅游景点的调查统计得出,排名前三位的依次是大洋路(33%)、企鹅岛(20%)、巴拉腊特和疏芬山(20%)[10],可见以淘金文化旅游为主的疏芬山和以历史文化旅游为主的巴拉腊特深受中国游客的喜爱。亚拉腊与巴拉腊特两地相距不到100公里,因此,亚拉腊华侨历史文化旅游开发可以依托维多利亚州淘金文化游,通过比较成熟的巴拉腊特和疏芬山金矿区旅游辐射到亚拉腊淘金文化旅游,从墨尔本—巴拉腊特—亚拉腊开发出一条华侨淘金文化旅游线路,将淘金文化、历史遗址、中华节庆习俗等历史文化资源进行多方位的整合,使之产生聚合效应,充分利用各类历史资源的文化价值,发掘历史资源潜在的经济价值,形成独特的维多利亚华侨历史文化旅游品牌。此外,亚拉腊可以依托格兰屏地区生态文化旅游资源,将华侨历史文化旅游和当地原住民历史文化旅游相结合,开辟一条独特的澳洲先民文化旅游线路。另外,亚拉腊可依托格兰屏地区葡萄酒种植产业推广葡萄酒之旅,将自然、人文和美酒、历史元素等有机融合在一起,开发多元化旅游组合产品。总之,亚拉腊是海外华侨华人历史文化旅游开发的一个缩影。从亚拉腊华侨历史文化旅游开发可以得出,海外华侨华人历史旅游开发应以侨居国华侨历史文化资源为基础;以中国游客及华侨华人为主要客源市场;以侨居国历史文化和华侨文化融合创新为特色;以社会和经济效益为目的,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这种跨国旅游开发项目需要中国政府与外国紧密合作,两国政府及民间须以战略的眼光和历史的责任协调推进,促进海外华侨历史文化的有序保护与开发。
作者:舒光美 单位:广州康大职业技术学院
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利用分析: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策略
摘要:当下,各地在历史文化资源旅游开发过程中,往往忽视了一些问题,从而制约了地区旅游业开发进程。据此,运用理论分析结合案例分析法、比较分析法,从历史文化资源对游客的吸引力入手,着重分析当前地区旅游业开发的瓶颈问题,进而提出相应的改进策略,并从正、反两方面历史文化资源旅游开发案例,再次重申历史文化资源旅游开发过程中,应强调文化保护与商业开发的协调与统一。
关键词: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区域旅游;开发策略
引言
所谓“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即可被用以开展历史文化旅游活动的那些以历史文化旅游资源为主的旅游资源。它是人类社会生活过程中的可为现在及今后所利用的遗存。其价值主要表现在历史、文化艺术与科学价值三方面。通常,按其历史形成与作用、民族文化特色、功能特点等对其进行区分,应有如下几个类别:一是古都类,二是区域统治中心类,三是少许民族文化特色类,四是纪念胜地类,五是古代交通重镇与手工业、工矿业发达类。以辽宁为例,辽宁的地方历史文化资源非常丰富,具有极高的旅游价值,它主要由远古遗存、历史遗迹和近代战争纪念地等组成,具有极其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以及民族文化特色。我国历史文化资源极其丰富,这为发展历史文化资源,进行历史文化资源开发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我们在进行旅游资源开发的同时需要张扬与发展,要与时俱进,为现代旅游消费者广为接受。在开发利用历史文化资源的过程中,可以在原基础上适当的注入新鲜元素现并与现代科技结合,从而达到推陈出新的效果。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是一项涉及范围极广的系统工程,不仅要规划到位,从长计议,统筹开发,还要树立融合开发观,在市级层面加大资源的整合力度,实行多元文化与多种功能的融合。因此,我们要大力挖掘和整合利用文化资源,从而解放文化生产力,以着手进行合理有效的历史文化资源开发。当前,伴随地区间交流日益加深,区域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因此,各地政府愈加重视旅游业,特别是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特征鲜明地区的旅游业发展,试图借由挖掘与开发历史文化旅游资源价值,实现其经济效益与文化价值的双赢。这是因为地区特色旅游业的发展离不开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推动。但因各地在开发历史文化旅游资源时,可能对合理性与系统性的兼顾不够,真正可凭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吸引旅游者驻留的特色旅游地不多。面对这一现象,迫切需要针对现有问题,提出较有效的改进措施,以切实促进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合理利用。
1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比较优势
1.1展现特定历史文化
我国历史文化资源丰富,利用我国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资源,对我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升城市发展的软实力,增强区域竞争的优势,促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可通过实物资源展现某一地方某一历史时期特定的历史文化,这对游客来说,是比较大的吸引力。游客在其旅游行为中,主要领略的是历史文化的再次熏陶;体会的是特定历史时期的文化风貌。基于历史文化旅游资源最表层的角度,历史文化遗迹凭其建筑石刻、生产工具、生活用品等实物特征,向游客展示的是某一特定时期特有的文化与风貌,带给游客的感触是最外在,也最直接,其艺术创造力往往令游客叹为观止,更深刻地体会历史。
1.2满足游客思想情感需要
诚然,历史文化旅游资源会凭其外部形势对游客直接感受产生影响,它也能凭借其特有的文化氛围对游客思想与感情产生影响。旅游过程中,游客将充分体会到历史文化魅力,并深受其感染,进而从特有的情感角度加深对历史文化的体会。以安徽西递古镇为例,这是颇负盛名的历史名城之一。论及西递古镇所展现的历史文化,其核心应是“徽文化”。基于徽文化这一背景,西递古镇所营造的恰恰是古朴的民居,使游客借由对风景与古物的观赏体会徽州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对源自于古朴村落的自然与悠闲印象深刻。
1.3引导旅游者价值思维
就影响深度而言,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带给游客最深的影响就在于可引导其价值思维方式。历史遗迹不同,其历史文化特征迥异,它们会从不同角度对其情感与思想产生引导作用。需要指出的是,不同实物性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表现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有基于政治制度层面予以展示的,也有基于文化或礼仪的层面进行展示的。在视觉与感官的帮助下,游客可直接感受与领略其特有的审美情趣与价值观,而此过程中,则对游客自身价值观与思维模式的确立有利。
2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中存在的障碍
历史文化资源是一个国家财富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物质生产活动必备要素之一,是驱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丰富的自然资源有可能带动经济高速增长,成为经济赖以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但是历史文化资源开发并不是无条件的。现阶段,历史文化旅游资源旅游开发常常伴随几个难题,这些难题常常桎梏着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进程,对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深入开发形成制约瓶颈。
2.1历史文化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间的冲突
受传统思想禁锢,历史文化旅游资源保护常伴随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冲突,成为制约历史文化旅游资源旅游开发的一大难题。事实上,常说的积极保护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其意义有两层:一是借由定期修缮与维护,免于外界环境侵蚀;二是借由历史文化旅游资源价值的梳理,强化其价值深入开发。然而,各地方政府及其文化管理部门观念相对传统,其管理机制也就或多或少地存在缺失,多认为开发便意味着破坏,而不乐于承担开发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失败所带来的破坏责任,普遍仅从免于外界环境侵蚀的角度保护历史文化旅游资源,仅是避免外界行为破坏可能的损害,而鲜少基于资源再开发的角度分析资源保护问题,造成历史文化旅游资源保护同开发间的冲突。
2.2资源的有限性与不可再生性加大旅游开发难度
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固有的有限性与不可再生性成为加大旅游开发难度的又一突出问题。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特性一是稀缺、二是不可再生,它形成于特定历史阶段,但凡遭遇外界破坏必然不可再生。就全世界范围而言,历史文化旅游资源总体遗存量相对有限,尤其应视为珍稀资源的是品质历史价值资源,诸如敦煌莫高窟等。就我国而言,不论是无法抗拒的自然力,还是人力都已对历史文化旅游资源造成相对严重的多重破坏,倘若后期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措施不当,那么,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将再次遭受重创,而这种重创也是不可恢复的。
2.3旅游开发的系统性与持久性不足
除上述提到的两个问题外,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受限的又一难题就是因地区经济水平参差不齐所带来的旅游开发系统性与持久性不足的问题。深入开发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内涵,提升其旅游价值往往既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又需大量人力支持。我国地区经济水平多参差不齐,这就从某种程度上制约了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产业化发展。而旅游管理制度机制缺失背景下,旅游专业管理人才匮乏,无法真正开发、管理旅游资源,致使系统性与持久性发展不足成为共性问题。
3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策略
针对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特点及当前旅游开发所存在的问题,地区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开发须从保护与开发并重的角度进行考虑,合理促进提升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吸引力,保护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完整性,以求真、求实的态度对历史文化旅游资源进行合理地开发。
3.1合理调节历史文化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
要开发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先要从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独特性出发,以更鲜明的主题突出资源特点,围绕此问题展开相关的旅游活动,减少与其他竞争资源之间的同质性,从而形成独特的竞争力。首先,各地区旅游资源开发商及文化管理部门要从保护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角度出发,以更深层的文化产业发展思路为指导,对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特点进行挖掘。同时,要展开充分的市场调查活动,通过对旅游市场的覆盖度、需求特点、发展趋势等问题进行分析,建立具有独特竞争力的旅游产业。,还要通过合理的资源分析,挖掘资源特有文化内涵,提炼最符合资源特征的文化特色,将其定为主题,以特色引导其他旅游活动。
3.2整合周边旅游资源合作开发
历史文化旅游资源一般都具有规模较小的特点,对其开发须充分考虑到自然资源的原貌,同时结合周围景点的特征,对旅游资源进行整合,通过适当的补充和连接,建立景点间的关联性,构建具有规模效应的旅游资源群,营造统一的历史文化氛围,具有特色的旅游线路引导旅游者的旅游情感,为旅游者打造一个多方位的旅游文化主题。
3.3强化系统性与持久性开发
鉴于旅游资源管理制度的缺失,各地应基于地区现状,从旅游规划的编制开始,直至制度完善与实施,都应逐步完善,目的是确保在对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内涵予以尊重和保护的基础上,加大开发力度,并确保开发活动的合理性。合理开发文化活动,并丰富其开展形式,既有助于开发旅游资源,又有利于吸引更多的游客,同时满足其对旅游内涵的需求。只有将游客同旅游资源紧密结合,深挖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内涵,才能令游客将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魅力体会得更为充分。因此,要开发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就需从保护资源真实性角度出发,通过一系列合理的旅游活动让游客多参与历史文化场景,增加互动与体验,使其体会更接近于真实的历史环境,以充分满足其旅游需求。
4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案例分析
当下,国内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既有成功范例,也不乏相对薄弱者。以四川为例,四川的巴蜀文化是根植于中国西部土壤的一支地域文化,是中华文化中一朵光彩夺目的新星,它的内容充实,积淀厚重,传统特色鲜明,成为中国西部文化的代表之一、中华民族文化的骄傲。并且巴蜀文化对加强对区域性文化的历史定位和历史特征的研究,对构建适应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区域性特色文化,促进我国西部的大开发,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但是目前四川在旅游资源开发上以单一自然资源利用为主,而对“千年巴蜀文化”的开发则略显不足。对比之下,云南竭尽全力地进行旅游资源开发,“纳西古乐”人尽皆知,而它正是来自于四川清城山道教洞经音乐。其原因就在于四川可能在搜集与整理洞经音乐方面缺乏针对性,致使珍贵乐篇大量流失。与此同时,旅游文化资源开发过程中,面对开发与保护的矛盾,如何保护自然和独特人文资源成为较大难题。作为世界文化保护遗产之一,黄山开发过度,各色塑像馆与游乐宫大同小异,地域特色文化逐步流失。就整体来看,有些景区过多地被商业气息所包围,而无法凸显其固有风格。与四川形成鲜明对比,云南的旅游文化资源利用较为成功。云南旅游资源构成复杂多样、丰富多彩,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都极其丰富,有雄伟壮丽的山川地貌和古老悠久的历史文化遗存及近现代革命历史纪念物,还有各具特色的多民族文化,加上特殊的地理位置,使云南成为中国大陆联结东南亚、南亚的桥梁,成为中原文化、藏文化、东南亚文化、西方文化的交汇点。云南丽江古城作为“世界文化遗产”之一,其清新与灵韵依旧得以保留,堪称世外桃源,既可追忆雪山清渠,又可回味纳西古乐绕耳余音与神秘图腾。丽江分新城区与旧城区,前者一派现代气息,而后者既有旅游纪念品,也不乏身着传统服饰闲谈的老者、辛勤工作的作坊主以及热情商贩,等等。可以说,云南很好地处理了保护古老文化与商业开发利用之间的固有矛盾,值得其他区域借鉴。
5结语
应看到要开发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须从其珍贵性、特有性出发,将保护与开发共同推进作为指导方针,以文化特有价值为开发主题,通过旅游资源的积聚实现旅游资源整合,合理规划旅游文化活动,以更完善的旅游管理制度推动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实现地区旅游行业的发展。因此,各地区应从自身的历史文化特点出发,针对本地区旅游发展的状况,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开发策略推动地区经济及文化发展。
作者:李萌 王恒 单位:辽宁对外经贸学院旅游管理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