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体育旅游业发展研究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篇体育旅游业发展研究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体育旅游业发展研究

体育旅游业发展研究:宁波市体育休闲旅游业发展对策研究

摘要 宁波发展体育休闲旅游业具有一定优势,但在发展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旅游资源开发缺乏整体协调性、产品开发缺乏力度、产品规模偏小、缺乏专业化管理等。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对策:强化政府主导,创导核心区域效应,走集约化经营道路,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加大宣传力度,打造宁波旅游品牌等。

关键词 体育休闲旅游;发展对策;宁波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者不仅在于观景、观光,而更看重健身与体验,在旅游度假中释放工作压力,在参与活动中体验愉悦和舒适,体育休闲旅游已逐步成为一种新型生活方式和时尚追求。

体育休闲旅游是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交叉渗透产生的一个新的领域,是以体育资源和旅游资源为基础,以从事各种休闲娱乐、身体锻炼、运动竞赛、康复保健、体育观赏及体育文化交流活动等为主要内容和手段,促使旅游者身心和谐发展的一种休闲旅游活动。本文阐述了宁波市体育休闲旅游发展的现状,指出发展体育休闲旅游产业的优势,同时分析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发展思路与对策。

一、宁波体育休闲旅游发展的现状

宁波位于东海之滨,经济发达的长三角南翼,毗邻上海、杭州。全市设有11个县市区,气候温和,四季分明,人文荟萃,山川秀丽,是有7000年文明史的“河姆渡文化”的发祥地,名胜古迹、自然风光闻名全国。拥有丰富的海洋旅游资源、山地休闲旅游资源、重大节庆旅游资源和丰富的历史人文资源等,是理想的休闲旅游度假胜地,是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国家园林城市和国家旅游城市。

宁波近几年来旅游发展势头强劲。2005年接待国内旅游者2352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258.2亿元,同比增长25.8%,占全市gdp的10%。2006年接待国内旅游者2685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达316亿元,同比增长22.4%,占全市gdp的11%。旅游业成了宁波市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宁波体育休闲旅游资源极为丰富。宁波体育竞赛表演市场形成已有10年时间,这里是中国男篮“八一队”的主场所在地,而且是中国wcba八一广博文具女篮主场,中国女排的训练基地,还有蜚声乒乓赛坛的宁波海天俱乐部。10,年来,连续引进的国际与国内系列重大赛事,为宁波竞技体育比赛表演添上了一笔笔靓丽的色彩,使宁波拥有了一张响亮的城市名片,吸引了大批体育爱好者和旅游观众的参与,为推动大众化的体育活动和体育旅游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作为体育场地的资源而亩,宁波有大型的体育馆、水上运动基地、高尔夫俱乐部、网球中心、凤凰乐园、跆拳道俱乐部、溜冰俱乐部等。就可供体育休闲旅游的自然资源而言,宁波更是具有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这里的山谷(如浙东大峡谷)、温泉(如宁海温泉)、河流(如奉化江、姚江等)、瀑布(如千丈岩)、海岛(如大榭岛等)、沙滩(如宁波象山的黄金海岸等)、森林(如四明山等)等具有观光休闲价值。围绕着这些资源,近年来宁波市政府制定了11条特色旅游线路,这些线路包括绿色世界之旅、时尚体育健身、海滨风光觅胜、霞客踪迹寻觅等。除此之外,宁波市政府还推出了5个体育休闲旅游的特色项目,即海滨休闲游、高尔夫健身游、“挑战自我”拓展训练、布龙水乡游与体育夏令营。这些特色鲜明、主题突出的资源,为推动宁波市体育休闲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平台。

二、宁波体育休闲旅游发展的优势分析

1、地理区位优势。宁波是长江三角洲地区南翼的经济中心,也是该地区的一个新兴的旅游目的地。目前,宁波已建成的高速公路骨架中,呈明显“十”字形。一条是从舟山向西经宁波、杭州到达安徽的黄山,另一条是分别从上海和苏州越过跨海大桥的沿海大通道,宁波正处于这两条高速公路的交点,南北向沟通了华东和华南两个国内较大客源地,东西向连接江西安徽,扩大了旅游腹地。另外,杭州湾大桥的建成通车,直接沟通了沪杭和沪甬高速公路,变以前长三角旅游交通“一条道走到头”为旅游交通的“三角形回路”,实现所有长三角区域内的城市3小时交通圈。宁波旅游网络区位优势明显,这种地理区位优势对宁波旅游业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2、客源市场优势。宁波市的国内旅游以短程旅游为主,客源市场主要是以上海为中心,浙江、江苏为二翼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地区。近年来由于假日经济的兴起,宁波往往成为这些城市居民短程旅游的点。随着杭州湾跨海大桥的建成通车,宁波与上海及江苏省苏州、无锡等经济发达地区的陆路距离明显缩短在3小时经济圈内,将使更多的上海及附近游客利用周末和其他假日到宁波休闲旅游。

根据国家宏观经济发展的“t”,型推进战略,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地区是21世纪中国具活力的增长极,同时也是21世纪中国旅游业具有活力的增长极,每年出游人口近1亿人次。宁波不断提升的传统旅游资源质量和内涵与不断开发的新型休闲旅游产品,使宁波休闲旅游资源优势更加突出,有实力吸引更多长三角区域游客来宁波进行休闲观光旅游,最终宁波旅游市场将会在长三角区域具有更大的吸引力和优势,并形成稳定、快速发展的客源市场,也进一步加快和推动宁波休闲旅游产业的纵深发展。

3、政府的政策支持。宁波市《“十一五”规划纲要》把加快服务业发展作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完善提升城市功能的重要途径。同时,《纲要》把“改造提升旅游休闲等生活性服务业”作为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的重大举措。根据2006年公布的《宁波市城市体育设施专项规划》,宁波将通过10-15年的努力,使宁波市体育场馆设施具备承办全国综合性运动会和国际重大单项体育赛事的能力,基本满足体育健身、体育产业、体育训练的需要。在宁波市域,以4处市级体育用地(体育公园)为中心,以11个县(市、区)级体育设施为节点的两级网络格局正在规划建设之中。在宁波中心城区,要建设以“西片体育中心”和“东片体育公园”为核心的“两核七心多点”的城市体育设施布局,这里的“七心”指7个区级体育中心,“多点”则指的是多个居住区级体育设施。这样,“点、线、面”相结合的系统的体育设施空间框架正在形成。

2006年,宁渡市又公布了《宁波市体育产业发展规划》,按照这一规划,宁波将致力于培育体育旅游市场,发挥区域优势,建立特色项目,加快体育旅游业发展。这些都为宁波体育休闲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政策上有力支持。

三、宁波体育休闲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旅游资源开发缺乏整体协调性。体育休闲旅游产业综合性强,区域协调、产业融洽发展是其快速发展的主要思路。旅游资源开发时,应联系资源属性的相同与相似特点,打破区域内的行政界线进行整体开发,形成主题形象,从而带动全局。但目前宁波的体育旅游产品和项目的开发缺乏统筹性和协调性,各县市往往依据不同类型和层次的旅游资源,各自为主开发旅游产品,没有与周边环境形成友好集约的联动发展,很少站在宁波市整体高度或某一资源主题形象指导下的资源联合开发。

2、产品开发缺乏力度,特色不明显。近几年宁波已建成具有特色的体育休闲类旅游景区不多,尽管形成以奉化商量岗高山滑雪、象山渔山岛海钓、慈溪龙山滑翔伞、宁海野鹤湫攀岩等体育特征明显的休闲项目,但由于大部分都在初级开创阶段,无法形成本市及在更大范围的足够知名度和影响力。如象山渔山岛海钓项目,渔山岛是华东地区乃至亚洲好的海钓基地,海洋渔业资源和海洋环境极佳,适合举办高规格的国际性比赛和吸引国外海钓爱好者,是体育休闲特色项目,但由于缺乏开发力度,相关配套系统和服务跟不上,让更多爱好者望而却步,项目资源还处在原始与初级开发边缘。

3、产品规模偏小,与周边互动效果差。宁波近几年新增加的以休闲型为主题的旅游景区和景点,投资资金大部分来源社会民间资本,由于投资主体的发展眼光受到观念、自身实力、运作能力的限制,形成大量民营资本投资的景区和景点发展模式单薄,内容单一,规模较小,与周边环境互融性差。如奉化溪水漂流,尽管开发的漂流点多达4处(还在不断扩大),但由于模式单薄,投资金额规模只有几十万元,没有利用周边“三农”环境优势,将单一漂流融入吃、住、娱、购等游客、体验者欢迎的农家乐内容,扩大经营内容范围,因而制约了资源的利用价值,发展空间被挤压。

4、缺乏专业化管理。体育休闲旅游是以体育为特色。充分利用体育资源与旅游资源相结合产生的新型休闲旅游项目,其大部分都属一定危险性体育运动项目,应该纳入专业化管理范畴。但宁波许多景区、景点,尤其规模较小的项目,明显缺乏专业化管理。如奉化溪漂项目,在游客溪漂过程中,保护人员基本为没有经过任何专业培训的当地农民,也未形成溪漂专业技术保障的有关操作规则,更缺乏处理高危体育运动项目的应急预案和措施,最终使这些高危体育运动项目在开展过程中处于专业管理的真空地带。

四、宁波发展体育休闲旅游对策

宁波有发展体育休闲旅游产业的良好条件,但要吸引旅游客源,形成现实的旅游消费市场,还需要采取相应的发展策略,本人认为目前应采取以下几种对策:

1、强化政府主导,创导核心区域效应。强化政府主导作用,形成理念的主导、政策的主导、规划的主导,创导建设宁波体育休闲旅游相结合的核心区域。要树立“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开发”的思想,突出体育与休闲与旅游及其他相关产业紧密结合的大旅游概念和产业格局,发展思路要形成在长三角区域具有明显宁波传统人文名胜资源优势,更具有独特体育休闲旅游资源优势和核心区域板块效应。发展形式上要明显区别于上海的都市风光、杭州的湖光山色、苏州的园林水乡景色,形成有宁波特色的“海洋+山水+赛事”的体育旅游主体形象。

①以象山、宁海海洋资源为平台,形成帆船、帆板、游艇、滑水、海钓和其他海上休闲活动,结合休闲、度假、观光、购物、娱乐及吃、住、渔家乐为一体的海洋休闲旅游板块,打造长三角区域优势最明显、吸引力最强、板块效应较大、经济效益好的品质海洋生态休闲旅游产业群。

②以宁海、奉化、余姚、鄞州、慈溪山水资源为平台,形成户外运动、攀岩、拓展、滑翔伞、汽摩运动、汽车拉力赛、滑雪、滑草、溪漂、钓鱼,结合休闲、自驾游、农家乐为一体的山水体育休闲板块,打造长三角区域具体育特色、项目最多、内容最丰富、配套服务体系最完善的体育休闲产业群。

③以宁波都市高规格重大体育赛事资源为平台,形成以观看cba联赛、国家女排系列赛、其他重大赛事。利用节假日期间举行的开放式体育赛事形成的城市景观体育赛事、体育场馆开放,结合休闲、观光、购物、娱乐、吃、住为一体的都市景观休闲体育板块,打造长三角南冀赛事中心。

2、走集约化经营道路,组建大型旅游企业。走集约化经营道路,建立体育旅游产业化机制,是开发体育休闲旅游项目,提高资本运营效率的有效途径。在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上,相关企业可以建立自己的专门化“集约化集团”,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建立体育旅游的产业化运营机制。以宁波旅游集团等骨干企业为“龙头”,以资本为纽带,与体育部门联合开发,组建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大型旅游企业集团。

大型旅游企业有能力实行旅游资源集约化,产业组织集团化,开发精品休闲旅游项目,完善旅游产业链条。例如,可以利用跨行业的互动开发,建立体育休闲旅游示范区、生态旅游基地等,对宁波体育旅游景区资源和环境实施转化、优化,实现资源较大限度的价值发现和价值提升。可以为体育休闲旅游者设计、提供更为丰富的消费产品、新鲜体验和品质服务,充分激发旅游者的消费潜力。可以利用企业的品牌与市场影响,开发诸如旅游保险、旅游金融、旅游规划设计、旅游投资咨询等相关多元业务,占领广泛的市场等。

3、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加强专业化管理。体育休闲旅游项目操作上具有一定的技巧性,活动参与时带有较大的危险性,因此,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加强旅游项目的管理水平,对体育休闲旅游发展十分重要。从业人员必须具有一定的体育休闲旅游运动的实践和指导、保健与安全、救生等应用性知识和技能,特别是那些危险性比较大的休闲体育项目必须进行相关专业的教育和培训,以使参与者的伤害事故最小化。

宁波市相关管理部门一方面应加强体育休闲旅游人才的培养,可根据自身需要,结合自身特点与市场需求,与省内外相关高校进行校企合作,定向培养体育休闲旅游高级人才。同时,在政府层面坚决实行岗前培训和持证上岗制度,建立从业人员岗位——教育同步成才机制,形成短期培训和长期培养的制度,促进旅游项目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4、加大宣传力度,打造宁波体育旅游品牌。体育休闲旅游项目作为新兴的旅游项目,营销策划、宣传与促销策略的研究非常重要,政府应加强对这方面的投入和对企业的指导。一是宁波政府管理部门和旅游企业可联合目标市场的相关部门、企业开展联合促销,向客源地旅游消费者传递与渗透旅游信息,引起旅游消费者对宁波体育旅游产品的注意、兴趣,产生好感与信任。二是举办与体育休闲相关的节事活动,加强对重大赛事的宣传营销,烘托气氛,较大限度地开发体育旅游资源,扩大影响力。三是充分利用各种传媒,制作一些专题宣传或栏目,进行多方位、多层次的宣传和介绍宁波的体育旅游产品,扩大体育休闲旅游市场的有效需求,进而提高宁波体育旅游的市场认知度,塑造宁波体育休闲旅游品牌。

体育旅游业发展研究:体育休闲旅游业发展

摘要宁波发展体育休闲旅游业具有一定上风,但在发展中也存在一些题目,如旅游资源开发缺乏整体协调性、产品开发缺乏力度、产品规模偏小、缺乏专业化治理等。针对这些题目提出对策:强化政府主导,创导核心区域效应,走集约化经营道路,进步从业职员素质,加大宣传力度,打造宁波旅游品牌等。

关键词体育休闲旅游;发展对策;宁波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进步,旅游者不仅在于观景、观光,而更看重健身与体验,在旅游度假中开释工作压力,在参与活动中体验愉悦和舒适,体育休闲旅游已逐步成为一种新型生活方式和时尚追求。

体育休闲旅游是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交叉渗透产生的一个新的领域,是以体育资源和旅游资源为基础,以从事各种休闲娱乐、身体锻炼、运动竞赛、康复保健、体育观赏及体育文化交流活动等为主要内容和手段,促使旅游者身心***发展的一种休闲旅游活动。本文阐述了宁波市体育休闲旅游发展的现状,指出发展体育休闲旅游产业的上风,同时分析发展中存在的题目,并提出相应的发展思路与对策。

一、宁波体育休闲旅游发展的现状

宁波位于东海之滨,经济发达的长三角南翼,毗邻上海、杭州。全市设有11个县市区,天气温顺,四季分明,人文荟萃,山川秀丽,是有7000年文明史的“河姆渡文化”的发祥地,名胜古迹、自然风光著名全国。拥有丰富的海洋旅游资源、山地休闲旅游资源、重大节庆旅游资源和丰富的历史人文资源等,是理想的休闲旅游度假胜地,是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国家园林城市和国家旅游城市。

宁波近几年来旅游发展势头强劲。2005年接待国内旅游者2352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进258.2亿元,同比增长25.8%,占全市GDP的10%。2006年接待国内旅游者2685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进达316亿元,同比增长22.4%,占全市GDP的11%。旅游业成了宁波市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宁波体育休闲旅游资源极为丰富。宁波体育竞赛表演市场形成已有10年时间,这里是中国男篮“八一队”的主场所在地,而且是中国WCBA八一广博文具女篮主场,中国女排的练习基地,还有蜚声乒乓赛坛的宁波海天俱乐部。10,年来,连续引进的国际与国内系列重大赛事,为宁波竞技体育比赛表演添上了一笔笔靓丽的色彩,使宁波拥有了一张响亮的城市名片,吸引了大批体育爱好者和旅游观众的参与,为推动大众化的体育活动和体育旅游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作为运动场地的资源而亩,宁波有大型的体育馆、水上运动基地、高尔夫俱乐部、网球中心、凤凰乐园、跆拳道俱乐部、溜冰俱乐部等。就可供体育休闲旅游的自然资源而言,宁波更是具有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这里的山谷(如浙东大峡谷)、温泉(如宁海温泉)、河流(如奉化江、姚江等)、瀑布(如千丈岩)、海岛(如大榭岛等)、沙滩(如宁波象山的黄金海岸等)、森林(如四明山等)等具有观光休闲价值。围绕着这些资源,近年来宁波市政府制定了11条特色旅游线路,这些线路包括绿色世界之旅、时尚体育健身、海滨风光觅胜、霞客踪迹寻觅等。除此之外,宁波市政府还推出了5个体育休闲旅游的特色项目,即海滨休闲游、高尔夫健身游、“挑战自我”拓展练习、布龙水乡游与体育夏令营。这些特色鲜明、主题突出的资源,为推动宁波市体育休闲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平台。

二、宁波体育休闲旅游发展的上风分析

1、地理区位上风。宁波是长江三角洲地区南翼的经济中心,也是该地区的一个新兴的旅游目的地。目前,宁波已建成的高速公路骨架中,呈明显“十”字形。一条是从船山向西经宁波、杭州到达安徽的黄山,另一条是分别从上海和苏州越过跨海大桥的沿海大通道,宁波正处于这两条高速公路的交点,南北向沟通了华东和华南两个国内较大客源地,东西向连接江西安徽,扩大了旅游腹地。另外,杭州湾大桥的建成通车,直接沟通了沪杭和沪甬高速公路,变以前长三角旅游交通“一条道走到头”为旅游交通的“三角形回路”,实现所有长三角区域内的城市3小时交通圈。宁波旅游网络区位上风明显,这种地理区位上风对宁波旅游业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2、客源市场上风。宁波市的国内旅游以短程旅游为主,客源市场主要是以上海为中心,浙江、江苏为二翼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地区。近年来由于假日经济的兴起,宁波往往成为这些城市居民短程旅游的点。随着杭州湾跨海大桥的建成通车,宁波与上海及江苏省苏州、无锡等经济发达地区的陆路间隔明显缩短在3小时经济圈内,将使更多的上海及四周游客利用周末和其他假日到宁波休闲旅游。

根据国家宏观经济发展的“T”,型推进战略,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地区是21世纪中国具活力的增长极,同时也是21世纪中国旅游业具有活力的增长极,每年出游人口近1亿人次。宁波不断提升的传统旅游资源质量和内涵与不断开发的新型休闲旅游产品,使宁波休闲旅游资源上风更加突出,有实力吸引更多长三角区域游客来宁波进行休闲观光旅游,终极宁波旅游市场将会在长三角区域具有更大的吸引力和上风,并形成稳定、快速发展的客源市场,也进一步加快和推动宁波休闲旅游产业的纵深发展。

3、政府的政策支持。宁波市《“十一五”规划纲要》把加快服务业发展作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完善提升城市功能的重要途径。同时,《纲要》把“改造提升旅游休闲等生活性服务业”作为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的重大举措。根据2006年公布的《宁波市城市体育设施专项规划》,宁波将通过10-15年的努力,使宁波市运动场馆设施具备承办全国综合性运动会和国际重大单项体育赛事的能力,基本满足体育健身、体育产业、体育练习的需要。在宁波市域,以4处市级体育用地(体育公园)为中心,以11个县(市、区)级体育设施为节点的两级网络格式正在规划建设之中。在宁波中心城区,要建设以“西片体育中心”和“东片体育公园”为核心的“两核七心多点”的城市体育设施布局,这里的“七心”指7个区级体育中心,“多点”则指的是多个居住区级体育设施。这样,“点、线、面”相结合的系统的体育设施空间框架正在形成。

2006年,宁渡市又公布了《宁波市体育产业发展规划》,按照这一规划,宁波将致力于培育体育旅游市场,发挥区域上风,建立特色项目,加快体育旅游业发展。这些都为宁波体育休闲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政策上有力支持。

三、宁波体育休闲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题目

1、旅游资源开发缺乏整体协调性。体育休闲旅游产业综合性强,区域协调、产业融洽发展是其快速发展的主要思路。旅游资源开发时,应联系资源属性的相同与相似特点,打破区域内的行政界线进行整体开发,形成主题形象,从而带动全局。但目前宁波的体育旅游产品和项目的开发缺乏统筹性和协调性,各县市往往依据不同类型和层次的旅游资源,各自为主开发旅游产品,没有与周边环境形成友好集约的联动发展,很少站在宁波市整体高度或某一资源主题形象指导下的资源联合开发。

2、产品开发缺乏力度,特色不明显。近几年宁波已建成具有特色的体育休闲类旅游景区未几,尽管形成以奉化商量岗高山滑雪、象山渔山岛海钓、慈溪龙山滑翔伞、宁海野鹤湫攀岩等体育特征明显

的休闲项目,但由于大部分都在低级开创阶段,无法形本钱市及在更大范围的足够着名度和影响力。如象山渔山岛海钓项目,渔山岛是华东地区乃至亚洲好的海钓基地,海洋渔业资源和海洋环境极佳,适合举办高规格的国际性比赛和吸引国外海钓爱好者,是体育休闲特色项目,但由于缺乏开发力度,相关配套系统和服务跟不上,让更多爱好者看而生畏,项目资源还处在原始与低级开发边沿。

3、产品规模偏小,与周边互动效果差。宁波近几年新增加的以休闲型为主题的旅游景区和景点,投资资金大部分来源社会民间资本,由于投资主体的发展眼光受到观念、自身实力、运作能力的限制,形成大量民营资本投资的景区和景点发展模式单薄,内容单一,规模较小,与周边环境互融性差。如奉化溪水漂流,尽管开发的漂流点多达4处(还在不断扩大),但由于模式单薄,投资金额规模只有几十万元,没有利用周边“三农”环境上风,将单一漂流融进吃、住、娱、购等游客、体验者欢迎的农家乐内容,扩大经营内容范围,因而制约了资源的利用价值,发展空间被挤压。

4、缺乏专业化治理。体育休闲旅游是以体育为特色。充分利用体育资源与旅游资源相结合产生的新型休闲旅游项目,其大部分都属一定危险性体育运动项目,应该纳进专业化治理范畴。但宁波很多景区、景点,尤其规模较小的项目,明显缺乏专业化治理。如奉化溪漂项目,在游客溪漂过程中,保护职员基本为没有经过任何专业培训确当地农民,也未形成溪漂专业技术保障的有关操纵规则,更缺乏处理高危体育运动项目的应急预案和措施,终极使这些高危体育运动项目在开展过程中处于专业治理的真空地带。

四、宁波发展体育休闲旅游对策

宁波有发展体育休闲旅游产业的良好条件,但要吸引旅游客源,形成现实的旅游消费市场,还需要采取相应的发展策略,本人以为目前应采取以下几种对策:

1、强化政府主导,创导核心区域效应。强化政府主导作用,形成理念的主导、政策的主导、规划的主导,创导建设宁波体育休闲旅游相结合的核心区域。要树立“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开发”的思想,突出体育与休闲与旅游及其他相关产业紧密结合的大旅游概念和产业格式,发展思路要形成在长三角区域具有明显宁波传统人文名胜资源上风,更具有独特体育休闲旅游资源上风和核心区域板块效应。发展形式上要明显区别于上海的都市风光、杭州的湖光山色、苏州的园林水乡景色,形成有宁波特色的“海洋+山水+赛事”的体育旅游主体形象。

①以象山、宁海海洋资源为平台,形成帆船、帆板、游艇、滑水、海钓和其他海上休闲活动,结合休闲、度假、观光、购物、娱乐及吃、住、渔家乐为一体的海洋休闲旅游板块,打造长三角区域上风最明显、吸引力最强、板块效应较大、经济效益好的品质海洋生态休闲旅游产业群。

②以宁海、奉化、余姚、鄞州、慈溪山水资源为平台,形成户外运动、攀岩、拓展、滑翔伞、汽摩运动、汽车拉力赛、滑雪、滑草、溪漂、钓鱼,结合休闲、自驾游、农家乐为一体的山水体育休闲板块,打造长三角区域具体育特色、项目最多、内容最丰富、配套服务体系最完善的体育休闲产业群。

③以宁波都市高规格重大体育赛事资源为平台,形成以观看CBA联赛、国家女排系列赛、其他重大赛事。利用节假日期间举行的开放式体育赛事形成的城市景观体育赛事、运动场馆开放,结合休闲、观光、购物、娱乐、吃、住为一体的都市景观休闲体育板块,打造长三角南冀赛事中心。

2、走集约化经营道路,组建大型旅游企业。走集约化经营道路,建立体育旅游产业化机制,是开发体育休闲旅游项目,进步资本运营效率的有效途径。在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上,相关企业可以建立自己的专门化“集约化团体”,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建立体育旅游的产业化运营机制。以宁波旅游团体等骨干企业为“龙头”,以资本为纽带,与体育部分联合开发,组建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大型旅游企业团体。

大型旅游企业有能力实行旅游资源集约化,产业组织团体化,开发精品休闲旅游项目,完善旅游产业链条。例如,可以利用跨行业的互动开发,建立体育休闲旅游示范区、生态旅游基地等,对宁波体育旅游景区资源和环境实施转化、优化,实现资源较大限度的价值发现和价值提升。可以为体育休闲旅游者设计、提供更为丰富的消费产品、新鲜体验和品质服务,充分激发旅游者的消费潜力。可以利用企业的品牌与市场影响,开发诸如旅游保险、旅游金融、旅游规划设计、旅游投资咨询等相关多元业务,占领广泛的市场等。

3、进步从业职员素质,加强专业化治理。体育休闲旅游项目操纵上具有一定的技巧性,活动参与时带有较大的危险性,因此,进步从业职员素质、加强旅游项目的治理水平,对体育休闲旅游发展十分重要。从业职员必须具有一定的体育休闲旅游运动的实践和指导、保健与安全、救生等应用性知识和技能,特别是那些危险性比较大的休闲体育项目必须进行相关专业的教育和培训,以使参与者的伤害事故最小化。

宁波市相关治理部分一方面应加强体育休闲旅游人才的培养,可根据自身需要,结合自身特点与市场需求,与省内外相关高校进行校企合作,定向培养体育休闲旅游高级人才。同时,在政府层面果断实行岗前培训和持证上岗制度,建立从业职员岗位——教育同步成才机制,形成短期培训和长期培养的制度,促进旅游项目治理水平不断进步。

4、加大宣传力度,打造宁波体育旅游品牌。体育休闲旅游项目作为新兴的旅游项目,营销策划、宣传与促销策略的研究非常重要,政府应加强对这方面的投进和对企业的指导。一是宁波政府治理部分和旅游企业可联合目标市场的相关部分、企业开展联合促销,向客源地旅游消费者传递与渗透旅游信息,引起旅游消费者对宁波体育旅游产品的留意、爱好,产生好感与信任。二是举办与体育休闲相关的节事活动,加强对重大赛事的宣传营销,烘托气氛,较大限度地开发体育旅游资源,扩大影响力。三是充分利用各种传媒,制作一些专题宣传或栏目,进行多方位、多层次的宣传和先容宁波的体育旅游产品,扩大体育休闲旅游市场的有效需求,进而进步宁波体育旅游的市场认知度,塑造宁波体育休闲旅游品牌。

体育旅游业发展研究:少数民族体育与旅游业发展研究

1摔跤节推动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从一般意义讲,旅游业是指以旅游资源为凭借,以旅游设施为基础,通过旅游服务满足旅游者各种需要的行业。[4]据此可知,旅游业的兴旺与否很大程度上依托于旅游目的地旅游资源的丰富与独特与否。四寨村作为一个四百多户的侗族村寨,不但聚居地自然风光秀美,侗族的原生风俗人文特征保留也较完整。近年来,由于四寨村侗族摔跤节的社会影响力日增,以侗族摔跤节作为品牌和载体并把四寨村的各种特色民俗融汇其间加以包装的旅游发展思路成为当地政府的共识。但是,从本质上讲,旅游业是一种关联面较广的产业,包含有吃、住、行、购、娱等方方面面,除了应该具备独特丰富的旅游资源,相关的旅游设施和旅游服务也不可缺少。因此,根据现有旅游资源,完善旅游设施和提高旅游服务质量以促进旅游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是十分必要的。近几年,四寨村围绕着“摔跤节”这个品牌,正在各级政府相关部门支持下加强各方面的建设以期望旅游业能切实成为促进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助推器。当前,以“摔跤节”为品牌促进四寨村乡村旅游业发展具体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其一,修建和摔跤节活动直接相关的场地和设施。传统的四寨村摔跤节秉持了乡土性特征,并没有专门的摔跤场地,而是在摔跤节当天临时把场地设在寨前未种庄稼的田坝中,周围一般都是种植有农作物的田地。前几年,由于侗族摔跤节的社会影响力有限,观众基本局限于周围乡镇的民众,近几年随着知名度的提高以及媒体的宣传,县外、省外甚至国外的游客蜂拥而至。人流量的猛增凸显出摔跤场地的局限性,空田坝的空间并不能容纳如此庞大的观众群,许多观众不得已只能踏在周边的庄稼田地中观看,践踏了庄稼,客观上造成对庄稼主人的损害。如今,为了满足剧增的游客数量并保护已成长势的庄稼,四寨村为摔跤场地重新选址,从村旁独具侗族建筑风貌并横跨河流的“风雨花桥”周边辟出一片专门的空地作为摔跤场地进行修整。据一位了解情况的村民解释,之所以把摔跤场地选址在“花桥”旁边,还有一层寓意,即让游客在动(摔跤)与静(花桥的建筑艺术魅力)的观感中充分体味四寨村浓郁的侗族文化风貌。其二,和四寨摔跤相呼应,修建或改造其它设施,拉动四寨乡村旅游业的发展。黎平县旅游局于2013年6月起草的“中国侗族摔跤之乡”———双江镇四寨村乡村旅游建设项目建议书,提出斥资600万元兴建或改造四寨村发展旅游的基本设施,其中包括新建旅游步道、旅游标志牌、旅游服务中心、旅游文化长廊、旅游驿站、生态停车场、旅游厕所以及对现在侗族民居进行维修等申报建议。[5]可以预期,随着四寨村这些旅游服务设施兴建和改造的完成,四寨村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将会更规范并取得比现在更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其三,“摔跤节”的开展增强了当地政府以及四寨村民发展本地乡村旅游的意识。一个地方旅游业的发展离不开当地政府的管理和支持,旅游目的地民众的积极支持态度也不可缺少。目前,由于近几年四寨村“摔跤节”活动的成功举办,当地政府和民众逐渐意识到借助“侗族摔跤”这个非物质文化遗产标签拓展四寨村的旅游市场具有可行性。政府部门对当地旅游业重视,就会有一系列的举措来发展旅游,包括地方旅游景区的建设、相关配套设施的完善、旅游企业的一些优惠政策、旅游目的地形象的树立、当地旅游品牌的树立等一系列的措施。[6]同样,如果旅游地民众对发展旅游有良好的意识,就会以积极的行动配合政府完成和旅游相关的事务,比如设施的建设和完善、旅游资源的选择和优化等。

2旅游业的发展为侗族摔跤的保护和传承提供了动力和平台

在现代性和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国许多民族传统体育的保护和传承正处于非常尴尬的境地,有些项目已经失传,有些项目日渐衰微,这是非常值得警示的现象。张泽远、胡小明等学者认为:必须要为民族传统体育找到适当的渠道,否则继承将会断层。[7]四寨村的摔跤节虽然每年都举行,但是从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到2006年“侗族摔跤”被列入贵州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前的一段时间,侗族摔跤节虽然每年都举行,但是由于出外务工的村民日益增多,传承主体的减少导致侗族摔跤在村落内部的传承热度有逐年减退的迹象。2006年以后,随着侗族摔跤声誉的提高,以侗族摔跤为品牌促发四寨乡村旅游的思路逐渐形成,而后才有如今侗族摔跤传承方式的多元化。其一,四寨村旅游业的发展促进了周边村落摔跤体育文化的发展。传统的侗族摔跤仅流行于黔东南黎平县的双江、坑洞等少数乡镇的一部分侗族村寨,传承范围并不广泛。自从侗族摔跤列入贵州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后,政府和和相关文化人士对侗族摔跤的保护和传承意识逐渐增强,同时为了配合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开始通过各种媒介积极宣扬侗族摔跤文化的本土性和独特性并多次组织村寨成立摔跤队为各类游客进行侗族摔跤表演。据2010年的统计,“目前黎平县80多个重点民族旅游村寨都成立了侗族摔跤竞技队伍”[8]。其二,四寨村旅游业的发展加强了侗族摔跤在学校的传承力度。侗族摔跤是四寨及周边村寨的传统民俗体育活动,它不仅渗透在当地民众的日常生活中,在当地学校的体育课堂或表演节目中也经常现身;但在2006年以前,侗族摔跤在当地学校的开展只是零散和随意性的,之后,随着侗族摔跤入选贵州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在各种表演中取得诸多荣誉并且在四寨村“摔跤节”旅游营销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政府和文化人士开始号召和动员把侗族摔跤纳入当地中小学教学体系中进行有组织的规范性传承。目前,黔东南黎平县一中以及双江镇、坑洞镇的中小学都把侗族摔跤作为校本体育课程资源引入体育课程,并从中选拔出色苗子组成摔跤队进行表演。其三,四寨村旅游业的发展拓展了侗族摔跤艺术性传承的舞台。相较于村落中传统的原生态形式的传承以及在学校中进行的经过小部分改造的次生态传承方式,侗族摔跤在舞台上表演的形式则可以称之为艺术表演性的传承方式,它是以一种“艺术的真实”呈现在观众面前的。从旅游的角度看,近几年,侗族摔跤艺术表演的舞台不再囿于传统意义的舞台了,而是根据需要来安置艺术表演的舞台。如今四寨村举办摔跤节活动期间,都会请出在各类比赛或表演中获得优异成绩的当地侗族摔跤表演队进行垫场演出以调动观众的情绪。笔者就曾在2012年四寨侗族摔跤节期间目睹了当地最的侗族摔跤队在田坝中进行的展演,别是一番风味。而且,据最近的调查访问获知,即使在日常的旅游接待中,四寨村也成立了摔跤表演队应对游客观看侗族摔跤表演的不时之需。本文来自于《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杂志。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杂志简介详见

3结束语

黔东南黎平县四寨村以“摔跤节”为品牌促进当地民俗风情旅游的策略已经初见成效,同时,旅游业的发展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侗族摔跤赢得了更多的发展空间,从而有利于侗族摔跤活动的传承。从目前的情势看,侗族摔跤和当地民俗旅游初步形成了良好的互动局面。当然,必须说明的是,黔东南四寨村侗族摔跤和旅游业的互相促进仅仅是一个初步成功的个案,如果要从更大的视野面研究贵州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与旅游业的互动,还需要在个案的基础上,考察当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特点与旅游业互动的可行性,并制订切实可行的措施,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作者:李景繁 王亚琼 向其英 单位:黔南民族师范学院体育系

体育旅游业发展研究:大型体育赛事对举办地旅游业发展的影响及对策文献综述

摘 要 体育赛事旅游正在迅速发展,然而该领域的研究还远远没跟上实际发展的脚步。从研究文献的数量和质量上看,体育赛事旅游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相关概念比较混乱。

关键词 大型体育赛事 旅游业发展 文献综述

一、研究背景及研究目的

近年来,旅游业渐成为全球发展最快的新兴产业之一。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旅游方式的不断创新,单纯的重复性观光旅游已经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旅游需求。各国正不断寻求旅游业与其他产业的结合点,使旅游业逐渐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我国国务院2009年41号文件《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确立了旅游业作为国家战略性支柱产业的崭新地位,推动旅游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加速旅游业。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后,体育和旅游的结合成为新亮点,各大城市逐渐有意识地争夺各项大型体育赛事的举办权,利用赛事发展体育旅游。有一定影响力的有厦门国际马拉松比赛、2010年广州亚运会、柳州F1摩托艇世锦赛、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等。

二、体育赛事旅游相关概念界定

(一)体育赛事

陈松(2006)在《体育赛事旅游研究》中提出,“体育赛事是指事先经过策划,在一定时间、地域所发生的有组织的一定规模的运动竞赛”。从规模、影响等角度的不同,体育赛事可以分为重大体育赛事、标志性体育赛事、社区体育赛事。

(二)大型体育赛事

大型体育赛事是指规模、知名度及影响均较大的全球或洲际性赛事。其中的“大型”有双重含义,一是指赛事的规模庞大;二是指赛事的影响巨大。大型体育赛事按比赛的内容可以分为综合性赛事与单项体育赛事。前者如奥运会、亚运会等,后者如世界杯足球赛、F1摩托艇世界锦标赛等。

(三)体育赛事旅游

迄今为止,学术界对于“体育赛事旅游”还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科学界定,但从现有资料可知体育赛事旅游是属于体育旅游框架下的一种旅游形式。辽宁师范大学旅游管理的宋书楠(2002)曾经提出:赛事旅游是组织到异地参与或观看比赛而引发的旅游活动。学者戴光全、杨丽娟(2005)等认为,“体育赛事旅游是以体育赛事为基础产生的旅游活动,它是指旅游者从异地进入体育赛事举办地而进行的所有来旅游活动的过程。体育赛事是体育赛事旅游的吸引物,是其产生的根本基础”。

借鉴不同专家和学者的观点,本文认为体育赛事旅游可以界定为:旅游者离开常住地到赛事举办地参与或观赏体育赛事、进行体育文化交流、城市旅游景点观光、游览、休闲及购物等活动的各种现象关系的总和。

三、国内外体育赛事旅游研究综述

国外体育赛事最初兴起于19世纪初,在英国、西班牙、意大利等地盛行诸多民间赛事。到了20世纪,随着奥运会、世界杯等大型体育赛事的先后涌现,举办地开始利用赛事吸引游客前来观看并在当地进行短时间的游览,至此体育和旅游初步结合。由于大型体育赛事可以吸引游客、繁荣经济,到了20世纪末,许多国家的政府都积极申办大型国际体育赛事,以此带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例如,1991年英国的谢菲尔德举行了第十六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比赛期间加大城市形象宣传的力度,赛后利用场馆发展会展旅游,一座满目疮痍的重工业城市通过这项赛事华丽转身成为朝气蓬勃的旅游城市。澳大利亚在1993年至1997年间举行了一系列的旅游专题活动,并率先发起“体育旅游年”的口号,更是通过2000年悉尼奥运会成果地打造旅游品牌,扩大了澳大利亚的入境旅游市场。

在1921年时,《体育社会学》杂志及时次提到了“体育旅游”一词。到1996年,Mr.Anthony发表了最早研究体育与旅游的关系的论文――《体育与旅游》,它是体育旅游研究的一个里程碑。到了20世纪末,相继出现“休闲体育旅游”“生态体育旅游”以及“体育赛事旅游”等概念,部分学者开始将“体育赛事旅游”归于体育旅游框架下进行研究,而后不断有关于体育赛事对举办地影响的文献涌现。

我国拥有丰富的体育资源和旅游资源,这为发展体育赛事旅游打下良好的基础。但是近几年才开始将体育赛事作为旅游资源进行开发利用,而且对于体育赛事旅游的研究也比较晚。从这个研究领域的文献数量和质量来看,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20世纪90年代开始进入萌芽阶段,国内学者逐渐进入体育旅游的研究,学者们提出了“体育旅游”的概念、内容和特征;2001年至今进入快速发展阶段,随着2001年的“中国体育健身游”旅游口号的提出和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诸多城市开始争夺大型体育赛事的举办权,采取相关措施打造城市旅游形象。学者们也开始积极的投身于体育赛事旅游的研究中,将体育赛事和旅游结合起来,提出与“体育赛事旅游”相关的概念和理论。体育赛事对举办地旅游业发展的影响及对策的研究属于体育赛事旅游的研究范畴,而体育赛事旅游是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目前还处在理论探讨阶段,相关概念和理论在学术界并没有达成统一。一部分学者将其归属于体育旅游研究的领域,一部分学者又将其归属于事件及事件旅游研究的范畴,所以概念体系比较混乱。不光有诸如“体育旅游”“体育赛事旅游”“事件及事件旅游”以及“体育休闲旅游”等繁杂和零乱的概念划分,对同一个概念也有不同定义。

四、总结

在全世界范围内,各大赛事都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中,部分城市利用大型体育赛事成功地打造旅游名片,也有部分城市未取得预期的旅游效益。从现有的研究成果来看,国外体育赛事旅游的相关研究侧重于休闲旅游、体育、地理学、社会学等方面,如体育旅游与城市发展的关系、体育旅游与社会文化发展等等。国内关于体育赛事旅游的研究逐渐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虽然不乏研究成果,但诸多都是文献均是宏观分析体育赛事对于城市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的宏观影响,侧重旅游业的研究较少,研究存在静态性、重复性、单纯性及对策缺乏可操作性等不足。

体育旅游业发展研究:陕北地区体育旅游业发展研究

【摘 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旅游业的发展也呈现壮大的趋势。陕北作为别具特色的旅游地区,应加大对体育旅游的投入。文章通过对陕北地区体育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对应的策略。

【关键词】陕北地区,体育,旅游

随着国家重新重视全民健身,人们对体育消费的需求也不断增加。体育旅游作为旅游业最重要的一部分,我们应重视体育旅游的发展。陕北地区作为红色旅游重点区域,应加大对其宣传的力度,加大对体育设施的投入,以此来带动群众的体育消费水平,使陕北地区的经济持续发展。

一、陕北地区体育旅游资源及发展现状

(一)陕北的体育旅游资源。陕北位于陕西省的北部,紧邻黄土高原,陕北也是中国抗日的根据地。陕北的体育旅游资源极为丰富,有宝塔山、“万众抗日清凉山”、凤凰山等自然体育旅游资源;陕北的红色体育旅游也别具特色,有的故居杨家岭、枣园等。陕北地区地处山区,是进行体育旅游开发好的地方。由于陕北被群山围绕,可以改进休闲体育旅游资源,如爬山、探险、攀岩等项目。陕北地区的民族特色体育也是别具一格,如安塞腰鼓、秧歌等。由此可见,陕北地区是进行体育旅游好的去处。

(二)陕北地区体育旅游现状。从目前的陕北体育旅游看,游客没有很好的认识体育旅游的概念,整体对与体育旅游的认识不够。由于陕北是抗日革命根据地,人们大多会选择在十一或其他有革命纪念意义的日子来陕北旅游。体育旅游是人们在旅游时进行的一种集娱乐和健身为一体的运动。随着陕北地区的不断发展,陕北的旅游发展也比较迅猛,给体育旅游发展带来了生机,但体育旅游在陕北地区还没有受到人们的欢迎,没有进行专业的宣传,没有形成完善的体育旅游资源和体育旅游设施,使得新兴的体育运动项目没有在陕北这个有发展优势的地方发展起来,严重制约了陕北体育旅游的发展。

二、陕北地区体育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体育旅游资源的供给有待加强。体育旅游是体育跟旅游的结合体,应该是在旅游时进行的集锻炼和放松身心的活动。陕北地区虽处黄土高原,但是陕北地区的体育旅游资源无比丰富,但从目前陕北地区的体育旅游看,陕北地区的体育旅游资源开发还不,体育旅游的项目也比较少,没有特别突出陕北地区的地域特色。从红色体育旅游看,目前陕北的红色体育旅游大部分是以故居为基础,缺少发展红色体育旅游的设施,体育旅游的产业处于一种无人管理的状态,这就制约着陕北地区体育旅游的发展。另外,陕北地区的体育旅游也缺乏专业的旅行社或俱乐部,旅行社的销售系统也不够完善,没有对地域的特色进行深入的介绍。同时陕北地区也缺乏媒体的宣传,缺少对体育旅游资源的介绍,同类的体育旅游也没有竞争性,造成了陕北地区体育旅游的供给相对不足。

(二)体育旅游资源的需求有待加强。随着陕北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不断提高,越来越的人跟随潮流在节假日或周末出行旅游,这就是的体育旅游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体育旅游作为新兴的体育产业,同时能带动陕北经济的发展,但是体育旅游也需要旅游资源来支持。随着人们生活的富裕,更多的人开始对探险、攀岩等有挑战性的项目有兴趣,而陕北地区具有天然的优势。但从目前体育旅游的发展看,陕北地区对于体育旅游项目的开发还有待加强,人们对于体育旅游的认识不足,没有形成体育旅游的经济链,缺乏对体育消费的认识,从而造成了现在人们只注重旅游,而不关注体育旅游。因此从以上方面可以看出,陕北的体育旅游资源的需求也有待加强。

(三)关于体育旅游的政策有待完善。目前,陕北地区的体育旅游正处在缓慢发展的阶段,体育旅游作为旅游的一个分支,是人们在旅行中达到健身的一种运动形式。现在出台的政策大都是为旅游而出,没有真正为体育旅游出台相关的政策。另一方面制定政策的人员要具备一定的专业旅游知识,而且又必须具有体育的专业知识,这对制定者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壮大,我们在培养专业性人才方面缺少经验,这就造成了体育旅游业发展缓慢。

三、陕北地区体育旅游业区域发展策略

从以上问题中我们可以看出,目前陕北地区的体育旅游有一定的优势,但也出现了许多问题。因此,为进一步提高陕北体育旅游事业的发展,本研究提出了以下对策。

(一)采用互相协调的方式发展。陕北地区处于山区,有天然的自然优势和独特的地区特色旅游项目,但是陕北的经济、社会的发展比较落后,因此要扩大体育旅游的范围,集中力量发展地区特色体育旅游,这能更好的带动陕北体育旅游的发展。现在陕北地区也有城市发展比较快,也可以通过加大对发展快速地区的体育设施投入,集中资源加快体育设施的建设,以此来带动体育旅游地区的经济发展。

(二)采用集中化方式发展。自经济学家配鲁提出了抽象的经济空间概念后,布代维尔和拉苏恩等学者又进一步从地理学角度对增长极加以肯定,并强调产业空间的地域聚集特征。其核心内容是指,在核心区域或大城市内使某主导产业部门在资本、技术、人才等方面高度集中,形成规模经济,通过自身迅速的增长对邻近地区产生强大扩散作用的“增长极”,以带动邻近地区的共同发展。陕北地区应集中在延安和榆林这两个发展比较快的城市,加大这两个城市旅游地区的体育设施,以满足旅游者的体育消费需求。

(三)发展地区特色体育旅游项目。结合陕北地区现有的体育旅游资源,可以形成具有地区特色的体育旅游项目。陕北地处山区,可以形成山区的探险,在山的周围可以形成别具风格的攀岩运动。由于陕北是看抗战时期的革命根据地,应该高度重视红色体育旅游,加大体育设施,发展抗战时期的红色体育项目,以红色与体育旅游为主题建立运动会或其他形式的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