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研究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篇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研究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研究

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研究:职业学校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初探

【摘要】职业学校以培养满足生产一线需要的应用技术型人才为己任,如何加强专业建设以满足社会需求值得探索。针对职业学校的电工、电子技术专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应从职业需求出发,在职业需求、培养目标以及培养方案三者保持高度的一致性,分析职业需求对人才培养的内在要求,对其专业设置课程项目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电工、电子技术 专业人才 培养 方案

随着21世纪电子技术的新发展及随着我省战略政策的实施,先进技术的利用规模将不断扩大,迫切需要大量高素质的技术专业人才。因此,电子技术专业职业人才培养具有长远而广阔的社会需求。

我校自设立电子技术专业以来,经过多年来的市场调研和不断的教学改革,对该专业的教学理念和专业培养目标已经十分明确。可以说,目前我校该专业的课程设置与建设是基于市场导向,符合电子类行业的人才需求的。在教学实施过程中,不论是理论教学还是实践教学,都采取实验教学模拟仿真和引进企业实岗实训的模式进行培养,逐渐探索形成了具有我校特色的电子技术专业培养方案。

1.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具体表现

如果电子技术人才培养方案设计按照常规模式,顺着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时间进行学科式的知识体系安排,以理论上的专业知识的完整性和逻辑性为方案设计追求的目标,就容易出现职业学校教育与用人单位需求相脱节的现象,学生从学校到就业过渡不畅。这就要求职业学校在人才培养方案上要适应人才市场需求,站在用人单位和职业岗位的角度换位思考,沿着学生从就业到入学的时间进程,以职业为导向,筹划各学期的课程。为保障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市场对职业需求、培养目标以及培养方案三者保持高度的一致性,培养方案为培养目标提供的服务和支撑。在设计培养方案过程中,一是根据学校所在地区企业相关专业的岗位需求,找准电子技术专业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专业所培养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把它作为人才培养的一组质量特征;二是综合把握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采取设计课程体系,使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相互依托,组成稳固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将相关专业的岗位需求一方面从专业方向课程、学科专业基础课程到普通教育课程逐层传导,另一方面由项目应用开发训练、项目能力训练、操作技能性实训到认识性实习逐层传递,确保所设计的课程体系能够对人才培养发挥保障作用,使这门课程都明确在人才培养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2.电子技术人才培养需要注重职业内在要求

质量就是要有适用性,所谓适用性就是服务满足顾客要求的程度。牢记这样的质量观有助于把握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规格,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关键看人才满足社会需要的程度。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人才培养分类的方法,结合我国电子技术专业教育现状,以及社会需要的多样性,将职业学校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分为研究应用型和应用技术型两种类型。针对我校发展实际,结合我们对我省的经济发展状况和人才需求情况作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工作,掌握了企业对高层决策管理人员、产品研发人员、生产线上各层次的应用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市场开发人员以及具备一定文化知识的技术性操作人员需求情况,了解到应用技术型是电子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数量较大的。同时调研了其他职业学校的做法,确定职业类学校电子类专业的培养目标类型为应用技术型。即面向企业一线,培养德、智、体发展的,掌握电工电子、电气控制、检测与仪表、计算机应用等较宽广领域的工程技术基础和专业知识,具有解决普遍电子技术和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在电气自动化、工业过程控制等领域从事系统的分析、集成、研究、设计、运行、维护、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应用技术型电子类专业人才。

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应体现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的原则,正确理解三者的内涵及其相互作用关系。素质是灵魂,能力是核心,知识是载体。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必须通过知识的传授和适当的实践环节来培养,能力是知识的综合体现,是在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过程中经训练和锻炼而形成,素质则是在此过程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良好品质的总和。知识和能力是相得益彰,良好的素质则能够促进知识和能力的扩展。站在用人单位的角度评判合格的自动化专业应用技术型人才,用“谈起来”认为“像”,“干起来”认为“行”,“用起来”认为“值”来衡量:谈起来认为“像”,是对学生知识水平的认可;干起来认为“行”,是对学生能力的认可;用起来认为“值”,是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认可。因此,电子专业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方案时应立足职业需求,使这三个方面的要求得到落实。

3. 根据电子技术专业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目标构建课程体系

根据电子技术专业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目标要求,以扎实的基础理论为前提,以电子技术应用为主线,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的原则设计各方向所必需的课程项目。电子化技术专业可按企业相应技术岗位划分出几个专业方向,即计算机辅助方向、电子设备维修方向。为确保培养目标与职业需求的符合、课程体系设计与培养目标的符合,采用理论课程以系统、基础知识为内核,以专业方向学科专业基础课程、普通教育课程,以适应市场需求。

系统知识针对电子技术专业应用技术型人才服务的领域,从学生未来从事该类工作所直接需要的专业知识出发设置专业方向学习课程,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职业意愿学习开设专业方向相同的基础课,然后对不同的方向开设不同的专业主体课程,进行实训联系,在构建实践教学体系过程中遵循能力形成和人才成长的规律。根据职业岗位所需要的能力,以及人才成长所必经的发展阶段,集中实践教学。学生通过实地考察,了解电子技术专业的操作对象及本专业的职业特性,获得感性认识,明确本专业学习目的。在操作技能性实训课程中,包括电工实训、电子工艺实训、维修电工实训等,该课程旨在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以适应生产操作岗位工作的需要,同时为学生开展应用性创新活动打好基础。计算机辅助方向模块课程,包括计算机绘图技术课程设计、PLC控制技术课程设计和计算机控制技术课程设计,电气设备维护技能能训练。这些课程进行分项的设计训练,使学生可以胜任分配的工作,在学校可以参加科技作品制作活动。在综合能力训练课程中,计算机辅助方向模块课程为计算机辅助设计综合实践,锻炼学生在给定任务的前提下,集成各项资源解决问题的统筹能力,实践课程系统不是孤立设置的,它既自成体系又与理论课程体系在学期安排上相互呼应,在学习内容上相互衔接。

总之,职业学校电子专业以实际的岗位需求为起点设计应用技术人才的方案,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在人才培养实施过程中,在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同时,电子技术直接参与到相关工作岗位,进一步提高教师的实际操作水平。保持实践课程与理论课程并驾齐驱,彼此相辅相成,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夯实基础。让电子专业人才充分发挥在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中的作用,推进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使职业教育发展与装备制造业技能型人才需求的有效对接。

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研究:以能力为本位的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

摘要:随着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技术的不断更新,对技术技能型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等职业教育必须提高教学质量,使培养的学生更符合产业转型升级的实际需要。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中心,从顶岗实习、专业核心课程体系构建以及教学模式三个方面对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改革与实践,详细介绍了改革的过程及产生的效果,以期对其他高职院校同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供借鉴。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模式;课程体系

教育部《关于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明确指出: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1]。高职院校如何根据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和自身实际情况,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是当前高职院校教育工作者研究的热点之一[2][3]。本文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以学院“335”人才培养模式为基础,从顶岗实习、专业核心课程体系构建以及教学模式三个方面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改革与实践。教学实践表明,通过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高了教学质量,使学生的职业能力得到大幅提升,增强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一、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为主动适应中山市火炬开发产业结构调整升级,2008年9月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院)电子工程系把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方向调整为光电源及开关电源技术。经过校企双方人员多次调研和讨论,确定本专业方向的人才培养目标为:面向光电源、开关电源和电力电子行业生产、服务及时线,培养德、智、体、美发展,具有光电源和开关电源应用技术岗位(群)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技能,能够独立完成职业典型工作任务,具备从事产品辅助研发、产品测试维修、PCB绘制等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具有创新、团队合作精神和良好的职业素养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

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

以我院“335”人才培养模式为基础,不断探索、创新和完善具有自身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主要表现在实施“五段式”岗位实习模式、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专业核心课程体系、“产品导向、能力递进”的教学模式和“五步教学法”等。在“335”人才培养模式中,及时个“3”指“1+1+1”的人才培养机制,其涵义是:学生累计1年在校学习文化基础知识及专业通用技能;累计1年在校内实训基地实施教学做一体化教学,主要对应着专业学习领域的项目化实训(含部分实验类)类课程;累计1年参与在企业的岗位实习(含部份实训),对应着专业拓展领域(含部分专业学习领域)的实习实训类课程。第二个“3”指推行“三证书”(“毕业证+技能证+素质拓展证”)的毕业机制,毕业证的获取要通过培养方案中规定的课程考核,修完相应的学分;技能证书的获取要通过相关职业资格证书类的课程(本专业是电子CAD高级工)的考核,素质拓展证的获取要通过相关人文以及素质拓展类课程的考核。第三个“5”是指“五段式”岗位实习,对应着课程体系的实习类课程,将实习分为5段,分散在4或5个学期之中进行渐进式实施。

(一)积极实施并完善“五段式”岗位实习模式,切实提高实习质量

依托我院生产性实训校区及中国电子(中山)基地的相关合作企业,根据人的认知规律及职业成长规律,将岗位实习分为五段贯穿在三个学年中,其具体内容是:认知性实习(2周)、高级职业资格证书考证实习(6周)、适应性岗位实习(4周)、生产性岗位实习(8周)、就业性岗位实习(12周)。“五段式岗位实习”培养模式(如图1所示)。

为满足企业不同时期的用工需求和学生职业能力逐渐提高的培养要求,“五段式”岗位实习采用了工学交替的教学组织形式。利用生产性实训校区,使专业学习以真实工作实践为起点,教学过程按照“认知性实习(工作)学习高级职业资格考证和适应性岗位实习(工作)学习生产性岗位实习(工作)学习就业性岗位实习(工作)”工学交替的形式进行。通过“五段式”岗位实习,经历了由“实践―理论―实践―理论―实践―理论―实践”的几次飞跃,符合认知规律和职业能力培养的系统性和科学性,学生的理论知识、专业能力和就业岗位能力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另外,把企业的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技术员等岗位的相关标准转换为“五段式”岗位实习考核标准,在积分法评价的基础上,将积分转换为学分。在对学生的考核中,企业的兼职老师将与学校老师共同考核评价学生的实习情况,在评价中明确校企双方的职责,共同评价和监测教学质量。

图1 “五段式”实习培养模式示意

(二)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专业核心课程体系

本专业立足于中山市火炬开发区、中山市及周边的开关电源及光电源企业,面向维修和功能测试、辅助开发、QA和QC品质检验及生产工艺与管理等四个典型工作岗位(群),通过分析岗位群对应的工作任务,从中归纳出典型工作任务,进一步分析完成典型工作任务所需要的职业岗位能力,对岗位能力进行归纳和分类,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专业核心课程体系(如图2所示),有效促进职业能力的培养。

(三)“产品导向、能力递进”的新型教学模式及实施

“产品导向、能力递进”模式的含义是在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适岗拓展课程的实践教学过程中,系统地、分阶段地引入不同技术含量的电子产品(作品)作为载体[4](如图3所示),用于承载课程所涵盖的知识和技能。通过产品作为导向,使学生在制作电子产品或作品的过程中逐步递进地掌握专业通用能力、专业核心能力和专业拓展能力。同时,能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团队协作等职业素质。

图3“产品导向、能力递进”的教学模式示意图

“产品导向、能力递进”教学模式中能力要素、课程、载体的对应关系如表1所示。合适的载体在加深学生对本门课程学习的同时,也涉及到如结构、工艺、焊接、标准、综合调试和测试等其它方面的知识,比较的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合适的载体也有助于让学生感到知识的实用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研究:中职电子技术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探索

摘 要:的企业生产出的产品,提供高品质的服务,人才是关键。文章就当前中职学校如何深化电子技术应用专业人才培养,从学生技能、素养、职业生涯规划培养等方面进行研究,为我国新形势下的产业升级提供必备人才。

关键词:中职教育;技能;素养;职业生涯规划

“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加快建设人才强国。深入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推进人才发展体制改革和政策创新。”电子技术应用涉及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发展迅速,更新快,这就对电子技术应用专业人才培养的改革创新提出更高的要求。

一、加强电子技术基础能力的学习

电子技术应用专业人才对基础能力要求高,主要在于电子技术应用面较广,不同岗位所需要掌握的知识和技能都不同,通过学校学习不可能全部掌握,这就要求电子技术应用专业人才具有扎实的基础能力,才能适应不同的岗位要求。

1. 加强烙铁焊接技能的学习和提高

电子产品品质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焊接技术的品质,烙铁焊接技能是电子技术应用专业人才的一项重要技能。开展烙铁焊接技能教学要标准化,以国际电子产品行业标准IPC-A-610制定焊接技能课程标准。首先学习烙铁的保养,根据不同的零件种类和大小,以IPC-A-610的标准进行技能的学习和训练。烙铁焊接技术学会容易,学精很难,为了让学生能学好学得开心,在烙铁焊接学习和训练过程中,教师制定了焊接技术的进阶,从大零件到小零件,从单个电容、电阻的焊接到多引脚的排阻的焊接,到多引脚IC的焊接,每阶段都进行相关项目的考核。考核过程中引入学生进行评价。要学生进行评价,学生首先就要学习焊接质量的评价标准,通过标准的学习和进行互评,他们对焊接标准有了深入理解,就能将其融入自己的练习过程中。同时,因为学生们每一阶段都有具体的学习目标,通过评价,他们之间有相互竞争的意识,学习积极性自然就更高了。

2. 加强对电子技术基础理论和电路分析基本技能的学习和训练

以“工作任务”为主线设计教学内容,采用项目化教学,将知识点和工作任务结合进行教学。在任务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对焊接的品质的把控,同时引导学生去分析遇到的问题。如一个电子产品出现了功能性故障,如何分析,如何检修,通过引导,能让学生建立电子产品的检修的技能,完成电子产品的组装和调试实训报告并做好实训室5S管理。因此,教师要以学生为本,少些灌输,多引导和创造机会,让学生去训练,去思考和创新。

3. 加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电子技术的能力

电子技术是和生活联系最紧密的一项技术,生活中用到的产品大部分都和电子技术有关,教学解决的只是基础的理论,而真正应用和基础理论还有不少的差距,这些都是需要学生主动去寻找资料,去分析,去解决具体的问题。特别是当学生走上工作岗位的时候,这种技能就更加重要。如在讲到继电器的时候,教师以机械式控制的消毒碗柜的电路为例,通过电路分析消毒碗柜如何通过继电器进行控制消毒工作,引导学生去分析和检修,这样学生学习起来就不会觉得枯燥了。

二、培养良好的职业素养

职业教育素养是企业最看重的能力与品质,职业素养课程是让学生了解企业的未来需求,让他们知道该做些什么,该从什么地方做准备,同时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能力优势和知识的不足,寻找解决的办法,学会“时间管理”“问题解决”“与人沟通”。通过与电子行业及企业的沟通和交流,共同开展中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让职业教育与社会需求同步,把企业文化和职业素养教育前置到学校教育。良好的职业素养是中职学生职业成长较大的财富。

三、加强电子技术应用人才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通过校企合作,教师发现除了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学生对自己职业生涯规划很重要。而有了职业生涯规划,学生们就有了奋斗的目标,就能融入企业并很好地发展。中职学生的年龄相小,很少主动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自己在岗位如何提升,没有人生奋斗目标,对工作、对人生很容易产生迷茫。中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应立足于长远发展,提高自身核心竞争力,以适应社会和电子技术行业的快速发展。中职学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需要通过加强校企合作来完成。普通教师由于工作经历的关系,对教育系统外的专业岗位设置,特别是企业人事管理制度的知识是有限的,因此学校与企业要共同开发职业生涯规划的教学内容,共同进行指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的规划,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企业才乐于接收,在企业就业更稳定。

四、结束语

小米董事长雷军希望小米做科技界的无印良品,让每一个人能享受到科技的乐趣。同样,中职教育的目标就是把最普通的学生培养成为职业理想坚定、文化知识够用、道德品质高尚、专业技术过硬的技能型人才,以助推经济转型产业升级。

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研究:示范建设背景下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摘要:从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实验实训条件建设和“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三方面探讨了高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应用电子技术专业;高职院校=

0引言

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职业教育要“与企业紧密联系,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为在全国高等职业院校中树立改革示范,经国务院同意,在“十一五”期间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四川建院)被确定为2007年度“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立项建设单位,通过三年的示范建设,建筑工程技术、工程造价等重点建设专业取得显著成果。本文在借鉴示范建设成果的基础上,从 “深化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推进教学实验实训条件建设、加快“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等三个方面探究高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

2深化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

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在旧有的课程体制中专业基础课程采用的是理论课+验证性试验课,是课程教学导向模式;实训课程主要从实训环境、实训工艺、实训文化氛围、实训人物交流、实训管理模式等方面营造仿真的职业氛围,模拟仿真的工艺,是工作环境模拟模式。自示范建设以来,四川建院实行“工作过程导向”课程开发模式,课程建设的基本思路:以岗位要求为基准,以职业能力为主线,建立以实训课程为核心的课程体系。

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毕业的学生主要从事电子电器制造企业生产及时线的现场工艺管理、生产管理、产品质量检验、产品性能试验等职业岗位,因此必须构建以实现这些岗位职业能力为目标的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课程新体系。及时,在课程的开设方面,邀请电子行业专家参与,探讨不同职业岗位在企业中实用性比较强的知识,以便在教学中开设相关课程,形成职业化的课程体系。第二,在专业课程教学中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避免学生的理论和实践脱节,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让学生体会到实际工作任务的真实性、复杂性、多变性和灵活性等多种元素和信息,而这些元素和信息恰恰是高职人才职业技能与职业素质培养必不可少的条件。第三,在实训教学中采用工作过程模拟模式,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实训教材。这种实训模式结合课程对技能、理论、价值观的教学目标要求,按照企业职业活动中典型的具体工作过程来组织实训教学。其项目构成包括了任务下达、方案策划、任务实施等多个单元,融咨询、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估、总结等环节为一体。使学生在校内学到的技能与职业岗位需求之间的差异更小,学生的职业气息更浓,为以后毕业直接上岗打下基础。第四,按照“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思想,学生至少有半年的校外实习或顶岗实习,不仅会极大地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有利于毕业生的就业率与就业质量,也有利于缓解贫困家庭学生的经济困难。

除了要做好以上四个方面外,还应将“双证书”制度纳入到教学改革中,对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学生开设专业培训课程,进行岗位实践训练或进行相应专业核心能力的技术培训,保障他们毕业时能取得产品性检验员、家用电器维修工等相关职业资格证书。该制度直接有效地提高了学生职业技能和动手操作能力,大大增强了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毕业生的创新、创业、就业能力。

3推进教学实验实训条件建设

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是高等职业院校改善办学条件、彰显办学特色、提高教学质量的重点。四川建院建立了适应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校内外实训基地。校内实训基地以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和各类社会人员职业培训为目标,按照“产学结合、共建共享”的原则,建设开放式、共享型的,融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生产性实训和技术研发功能为一体的,训练理念、综合水平处于全国经验丰富水平的校内实训基地,形成四川省建筑技能训练与建筑技术培训“共享资源”平台。结合学院实际和专业特点,积极探索由学校提供场地和管理,企业提供设备、技术和师资支持的实训基地建设新模式。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按照校企“共建、共管、共享、共赢”的原则,建立了约千余个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实训基地既为学生提供真实工作场景,满足顶岗实习需要,又为教师下企业锻炼,提高教师实践能力发挥重要作用,同时为企业员工培训提供条件,形成“互利共赢”的机制,保障校企可持续合作。

可在电子工艺与创新实训室中先后引入了BGA贴片系统、贴片生产线、高精度贴片机、插件生产线、无铅波蜂焊机、一体化制版系统等设备,使实训室具备模拟工厂和模拟车间功能,不仅可以用于教学、培训和技术研发,还具备企业的贴片生产和插件生产能力,建设成为一个装备水平高、品质资源共享的高水平高等职业教育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同时,结合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实际情况,可由学校提供场地、管理和设备,企业提供技术和师资支持,以企业为主组织实训的校内生产性实训的校企组合新模式。在这种模式培养下,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还可以让学生深刻的体会到一线工作的“现场性”、“操作性”、“艰苦性”和地方工作的“特殊性”等。使学生毕业后成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及时线需要的专门人才奠定基础。

4加快“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为了实行“工作过程导向”课程开发模式,必须培养一批既熟悉理论又具备实践经验、既懂理论教学又掌握操作技能的专业教学团队。为满足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要按照开放性和职业性这一内在要求,四川建院的重点专业采用校企合作共建“双师型”师资队伍。

为使应用电子技术专业能得到更好的发展,“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势在必行。广泛吸收和鼓励电子企业的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到学校担任专、兼职教师,并联合企业培养职教师资,进一步提高教师的素质。每年派部分教师到电子企业顶岗实践,让他们积累实际工作经历,增长才干,提高实践教学工作能力,提高“双师型”教师的比例。也可以建立企业培训师队伍,这是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保障条件,也是推行兼职教师制度的重要基础。

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研究:汽车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研究

摘要: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迅速发展缓解了环境与能源的双重压力,开辟了新能源汽车材料、维修、动力电池、电控技术的新的就业方向,汽车电子技术专业面对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也应该与时俱进,结合岗位需求,培养出适应时展的高素质人才。

关键词:新能源汽车;汽车电子;人才培养

1新能源汽车产业现状

根据2016-2020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深度调查分析及发展前景研究报告,2015年累计生产新能源汽车37.90万辆,同比增长4倍。其中,纯电动乘用车生产14.28万辆,同比增长3倍,插电式混合动力乘用车生产6.36万辆,同比增长3倍;纯电动商用车生产14.79万辆,同比增长8倍,插电式混合动力商用车生产2.46万辆,同比增长79%。我国新能源汽车技术研发基本历经了近10年的时间,目前我国新能源汽车在主要的三大电子技术即电池、电机、电子控制和系统集成方面都取得重大进步,2014年全国共生产8.39万辆新能源汽车,建成723座充电站、2.8万个充电桩。2015年上半年,新能源汽车生产76223辆,销售72711辆,同比分别增长2.5倍和2.4倍。

目前,新能源汽车已经成为公认的解决环境污染与能源压力的重要措施之一,相对与国外新能源汽车技术的发展,我国在新能源汽车产业还应该在资源、技术及配套设施方面加强,例如在燃料电池汽车用发动机上,国内功率35-50kW明@低于国际水平的90-100kW。吉林省新能源汽车产业正在稳步推进中,并已取得了较大的进展。目前已经有很多新能源汽车产业相关企业与高等学校进行校企合作的研发,基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汽车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面临着巨大考验。

2新能源汽车人才培养现状

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汽车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掌握汽车电子技术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业知识,具备汽车机电维修、汽车电器与电子设备的调试和检修、车辆性能的检测,对于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融合方面还有较大的欠缺,这缩小了学生就业的范围,违背了高职院校以就业为导向的宗旨。

传统汽车电子技术专业的教学模式,对于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在培养方向、课程体系等方面存在或多或少的不足。比如以往汽车电子技术专业的培养方向,单一从事汽车等各类机动车电子产品,显然已不能适应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需要。课程体系方面,传统的汽车电子技术专业课程基本不涉及新能源汽车知识内容,当前我们所需要的汽车电子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既要面向传统汽车电子产品相关领域,也要面向新能源汽车发展对人才的需要,课程体系需要配合汽车电子技术专业培养方向定位改革。

3汽车电子人才培养方案改革措施

目前,大多数新能源汽车人才培养特点主要面对新能源汽车制造及汽车应用后市场,从事新能源汽车制造、汽车检测与维修、充电桩检测与维护、汽车配件与物流等相关工作,而新能源汽车技术与传统汽车技术有着很大的区别。因此针对新能源汽车技术方面内容知识,我们应该在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课程设置等方面中体现出来。

3.1结合职业特点,制定人才培养目标

高职教育应注重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随着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推陈出新,这就要求我们的学生有更强的学习、适应与创新能力,因此,在教育学生扎实的、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以外,我们还要重视学生学习方法与能力创新的培养,即授之以渔。学生需要对自己以后从事的岗位有明确的认知,激发学生对新能源汽车相关知识的兴趣,是使学生未来能够进一步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目前很多高职学生对于新能源汽车的知识还了解甚少,说起某些国产自主研发新能源汽车还嗤之以鼻,因此,让学生认识国产新能源汽车发展现状,了解我国新能源汽车相对其他国家的优势所在有很大必要。在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上,我们要考虑学生的心理活动,要激发学生对未来就业前景的憧憬,要满足学生在今后岗位对知识的要求,又要符合当下新能源汽车技术对学生能力的需要。

3.2根据岗位需求,设置专业课程

通过对新能源汽车电子职业岗位群知识要求的深入分析,对于目前汽车电子技术专业从业情况来看,一部分成为新能源汽车的开发人员,他们要求对电机及电机控制技术、电池及电池管理技术、整车控制技术等基本理论知识熟练掌握,一部分成为汽车检测维修售后人员,他们需要对新能源汽车包括纯电动汽车、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的基本工作原理熟知,了解汽车油改气的原理。对于另一部分成为汽车销售人员来说,他们需要熟知新能源汽车的各项新性能新指标,对各种新能源汽车的运行情况及特性有所了解。针对汽车电子技术就业岗位的要求,我们来设置专业课程。以汽车电子技术为例进行分析,高职院校的新能源汽车维修培养计划需要包括:相关机械图纸认知、汽车零部件结构的拆卸组装、电气设备常识、电机构造及维修等方面,此外对混合动力车的结构、工作原理、营销等需要具有一定的常识了解。对相关行业典型知识理论进行符合教学进度的施教,对具有内在联系的相关课程进行由简至难的过程施教,课程学习计划中需要对学习目标、内容、进度进行综合分析考虑。

4结论

职业院校作为培养技能型人才的摇篮,应以就业为导向,与汽车产业发展与时俱进,结合职业特点制定人才培养目标与专业课程,培养出符合当下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汽车电子专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