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民族传统文化研究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篇民族传统文化研究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民族传统文化研究

民族传统文化研究:我国钢琴作品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艺术表现

一、中国钢琴作品对传统文学形式的表现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一个民族的优良传统往往能使得该民族永葆生机和活力。中华文化之所以能历经数千年的沧桑而依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我们保留了完整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我国的传统文学形式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常常将艺术形式与文学形式相结合,故其在艺术上具有特殊的审美意义。中国自古就有音乐与文学相结合的艺术形式,如汉代的乐府诗,这种结合运用“通感”给人以新颖的审美享受,同时达到艺术上的新境界。到现代社会,我国的钢琴作品中也涌现出大量表现传统文学形式的作品,例如:贺绿汀的《牧童短笛》、黎英海的《阳关三叠》、林华的《二十四诗品》、汪立三的《梦天》等,这些作品采用西方的音乐表现手法将中国的传统文学进行了全新的演绎。

1.《阳关三叠》

着名作曲家黎英海创作的钢琴曲《阳关三叠》是在唐代同名琴歌的基础上改编而成的,原本的琴歌则由唐代诗人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发展而来。王维在诗中写道:“渭城朝雨危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该诗通过描写“朝雨”、“轻尘”、“客舍”、“柳色”等景物,传达出作者与友人之间的真情实感和惜别场景。传统琴歌在改编的时候,抓住了这一情感主线,并以优美的旋律反复吟唱,表现力十足。黎英海在将其改编成钢琴曲的时候,采用了变奏曲的形式,用反复的手法把主题贯穿在高、中、低各声部当中。这种手法既对原本相对单一的诗歌主题进行了深化和发展,又保持了诗歌中原本的真挚情感,通过变奏曲丰富的旋律传递出深沉的内心独白以及深深的眷恋和不舍,实现了现代钢琴曲与传统文学形式的结合。

2.《二十四诗品》

这部作品原本是我国晚唐诗人司空图“以诗论诗”的力作,作者采用形象化的理论和阐述方法,用中国传统的诗歌形式总结出诗的二十四种品格。司空图的这一作品用逻辑思维把抽象的诗歌艺术具象化,增强人们对诗歌的真实体验。这种创新性的艺术境界是中国诗歌史上的突破,也是传统文学形式中的神来之笔。从中国传统音乐作品中,我们很难找到能与《二十四诗品》相配合的曲子,然而作曲家林华却用独特的审美角度和敏锐的艺术洞察力创作出与之同名的钢琴曲。林华通过音乐的形式,将《二十四诗品》中二十四种不同的风格意境创作成前奏曲和赋格钢琴曲,成为中国钢琴界的一种全新的探索。在整套钢琴曲中,每一首曲子都有其相对应的音乐形象和传统诗歌的意境。例如《典雅》,该乐曲是一首三声部的赋格,不仅主题带有浓厚的中国风格,就连创作技法也是采用十二音作曲法。欣赏整首曲子不难发现,其中所传递的意境与所对应的诗歌不谋而合:“玉壶买春,赏雨茹屋。坐中佳士,左右修簧。白云初晴,幽鸟相逐。眠琴绿阴,上有飞瀑。落花无言,人淡如菊。书之岁华,其曰可读。”

二、中国钢琴作品对中华传统思想的表现

自钢琴二十世纪初传入中国开始,中国的钢琴作曲前辈们始终将创作建立在中国传统文化和思想的基础之上,创作出许多传递中华民族思想的作品,如赵元任先生创作的《和平进行曲》、黎英海先生改编的《夕阳箫鼓》、王建中的《解放区的天》、《翻身的日子》等。这些作品不仅体现了我们的民族音乐风格,更突显了中华民族的一些传统思想精神。

1.“天人合一”思想

中国各家传统学说都对“天人合一”的思想进行过讨论,老子、庄子、董仲舒等人都在这方面有专门的论述,老子曾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①“天人合一”思想实质上是论证了人与自然之间的辨证关系,强调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的一切改造自然的行为都应以客观自然规律为基本依据。

作曲家江文也虽然出生于台湾,但其钢琴作品中却极为自然地融入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境界,具有较高的艺术欣赏性。例如他的《台湾舞曲》,整首曲子以抒情的曲风为基调同时充斥着大量幻想性的音乐元素,使我们在欣赏的过程中仿佛置身于自然界中,感受着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台湾舞曲》的开头采用自由的回旋曲式来描绘出美好的景象,行进过程中突然出现转折的音调,预示着先前的美好景象逐渐消失在天空中,从侧面反应出思乡的情怀。在创作过程中,作者将自己置身于他所描绘的世界中,曲子随着其情感的起伏不断变化着。这首曲子还附有一首诗,诗歌所描绘的是作者站在海边,远望着楼阁、殿堂、祖庙等景物,自己的思绪早已随着天空和大海漂流,分不清哪是自己哪是天空了。这种“天人合一”思想通过钢琴作品传递出来,并得到小诗的进一步渲染,将这种传统思想精神在钢琴作品中发挥到了。黎英海先生改编的《夕阳箫鼓》取材于唐代诗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这首诗婉转优美地表现出春、江、花、月、夜五种景物,以清新脱俗的风格表达出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黎英海先生在对该诗歌深入理解的基础上,针对原诗不同的景物描写和情绪变化采用不同的手法创作出这首钢琴曲。在引子部分,他用散板和同音反复的手法,使声音产生由远及近变化,来表现虚无飘渺的意境;在第二小节,黎英海先生又用琶音的方式模仿江水的流动。通过这种声音的变化,整首曲子为我们呈现了一幅的画面和天人合一的意境,作者同朦胧的景物交融在一起的过程体现出中华民族传统的思想精神。

2.“以人为本”的价值修养

中国很早就建立起一种“尊天、远神、重人”的文化取向,强调以人类自身为中心,将人的力量看做是解决天地之间一切事情的原动力,这种取向发展到现代社会就表现为“以人为本”的思想。我国的这一思想是群体性而非个人性的,十分注重人的精神修养的提高,更好的实现人与人之间的“以人为本”。将“以人为本”的思想和现代钢琴曲相结合,用艺术的手法体现了强烈的民族精神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气息,这是中国钢琴作品区别于西方钢琴曲的显着特征之一。在现代中国的钢琴作品中,不少作品都反应出这一思想并体现了对于人类群体的关注,例如《快乐的节日》、《解放区的天》、《翻身的日子》、《东山魁夷画意》、《黄河》等等。这些作品脍炙人口,并且具有积极的教育意义。《快乐的节日》表现的是新时代下中国儿童的快乐生活,《解放区的天》描绘了解放区人民群众对于解放后新生活的憧憬和喜悦之情,《黄河》体现了中华民族抗击外来侵略的勇往直前和豪迈不屈的精神。这些钢琴作品从小群体出发,由点及面地表现了中华民族整体的价值取向以及人格尊严。我们从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中不断提炼,最终形成了集体主义的价值观,中华民族强调个人、集体、民族和国家之间不可分割的整体性。这种价值观要求我们做到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国家利益高于一切,体现了我们积极的修养。我国钢琴作品中对这种“以人为本”的价值修养的传达,既是钢琴艺术民族性的需要,同时也是中华民族不断发展的力量源泉。要想深层发掘这种价值修养,就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提高自我的品格。这一点在我国的钢琴作品中也有体现,例如王立三先生创作的《东山魁夷画意》。这首曲子以日本着名画家东山魁夷的画展为创作背景,是作者欣赏了画展之后内心情感的自然流露。其中一幅画描绘的是鉴真东渡到日本弘扬佛法的故事,王立三先生在创作的时候着重表现鉴真这一人物形象而非画中宏大的场面或鉴真的坚定不移。在《东山魁夷画意》中,王立三先生将鉴真的自我人性修养作为主要刻画对象,反映出人性的本身。中国的钢琴作品对这种“以人为本”的意识的传达,肯定和尊重了群体的重要性,强调了个人的修养素质的提高,这一点对于中国钢琴作品的内涵来说,有着本质的提高作用。

3.“自强不息”的精神

《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千百年来,自强不息的精神逐渐从知识分子中普及到广大人民群众中,成为中国人民普遍认同的传统思想,更成为中华 民族的传统美德和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中国钢琴作品的发展历程上看,我国钢琴作品的进步实际上是一个自强不息的过程。我们的前辈钢琴作曲家们从最初简单模仿西方钢琴曲,经过长时间的探索和研究,最终形成了具有中华民族特色和体现中华传统文化的钢琴作品。虽然整个发展过程是曲折的,但我们对于这种传统的坚持和艰苦探索的不懈精神正是自强不息精神的表现。《叙事曲》、《大路歌》、《和平进行曲》、《黄河》等作品,以豪迈的气势表现了中华民族争取独立的奋斗过程,也彰显了强大的民族精神力量。作品中采用多种元素表现出不屈的战斗场景,表现着强烈的自强不息精神,从而获得欣赏者的极大共鸣。

结语

虽然艺术具有共通性,但只有具有民族化内容的艺术形式才能长久地发展并获得不断的繁荣,钢琴也不例外。钢琴在中国发展的数百年时间里,中国的钢琴作曲家们在保障作品质量的同时令我国的钢琴作品具有了鲜明的民族性,不仅使得钢琴不断中国化,也促进了钢琴艺术的丰富性。钢琴作品对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具有强大的表现力,对于在新时代下弘扬民族传统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这种民族化的表现,能够激发起广大人民群众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豪感,也能让中国的钢琴艺术在国际钢琴界产生广泛的影响,并推动自身的不断进步与发展。

谈民族传统文化研究:艺术设计创新与民族传统文化的融合

谈艺术设计创新与民族传统文化的融合

艺术设计作为现代艺术中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门边缘性的学科,同时也是杂糅了各种学科、兼容了各种不同的文化、包罗了各行各业的一种综合的文化体系。它不仅可以通过一些具体的造型以及各种色彩等视觉形象反映来反映艺术所具有的的节奏和韵律之美,同时它也和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结合了起来,在人类的社会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服务功能。我国的艺术设计有着悠久的历史,跟我国独特的传统民族文化息息相关。

一、在艺术设计创新中融合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一)艺术设计创新与民族传统文化相融合是艺术设计立于不败之地的保障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民族国家,每个民族也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特点,各个民族的强大精神凝聚力最终行成了中行民族博大而精深的统一民族文化。文化作为一种力量,也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生产生活,及社会方方面面的发展。如今,人类社会的科技以及文化都处在高速发展的阶段。让人眼花缭乱的各类艺术产品,还有形形色色不同的艺术流派也都展现了人们这种在新时代、新文化的熏陶下对各种创新的渴求。从古至今,不论哪一个时期的艺术家都没有甘心拘泥于那些旧的思想观念,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和丰富的想象和情感把自己的独特的艺术产品带给大家。但是民族传统文化也并不是需要丢弃的糟粕,它是经过几千年的洗涤,文化精华的沉淀而成的。民族的就是大众的,就是世界的。现代社会中要想在纷繁众多的各类艺术设计产品中脱颖而出,将民族传统文化融合在艺术产品的创新中是必不可少的。这不但是因为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具有其独特性,也是因为它是独特的民族身份识别方式;只有具有民族传统文化深刻内涵的艺术设计,才是具有生命力以及顽强而持久的竞争力的设计。将民族的传统文化的精髓渗入到现代的艺术设计中来,不仅可以为艺术带来不同的表现形式,同样也可以给艺术理念带来新的活力。随着时代的不断前进,艺术设计创新与民族传统文化相融合才是艺术设计立于不败之地的保障。

(二)中国民族传统文化丰富了艺术设计的内涵

艺术设计的内涵主要包括精神语言方面。精神语言指的是在艺术设计中所凝结的深厚的民族文化精神,艺术设计的精神语言决定着他的品质,是中国的艺术设计作品跟其它的艺术作品的本质区别所在,也是中国的艺术设计的创新点所在。一件艺术作品的精神语言是在艺术设计不断的发展过程中慢慢渗透进入的而不是艺术设计自己与生俱来的。只有艺术设计的精神方面不断的发展丰富,才能最终不断提升一个艺术设计所具有的品质。一个艺术设计师,它的作品成果大部分是以视觉形象来表达自己的设计意图的,由此导致很多人在艺术设计创新方面过分的重视艺术设计的表现形式而忽略了作品的精神表达。一个好的设计师一定是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的,熟悉本国了历史,文化,风俗各个方面,也只有这样的设计师的作品才能够真正的走向世界。

二、如何在艺术设计创新中体现中国民族传统文化

(一)中国民族传统文化的特点

民族传统文化并不是过时和落后的,它是不断改善的,体现出了一个民族自身不断演变的过程。我国历史悠久,有着众多的民族,同样的传统民族文化也是不可避免的最复杂以及深厚。幅员辽阔的地域造就了文化的多样性,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也催生了文化的兼容性。我国的厚重,繁杂,多样的传统民族文化成为了我国艺术设计者艺术思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艺术宝库。当前,有不少的艺术工作人员反对我国的传统文化,认为文化中儒家思想的中庸之道阻碍了我国政治经济甚至军事方面往更好的方向发展,当然,任何一种文化都是一把双刃剑,有正面好的影响也有不好的影响。不可否认的是中国封建社会长期的腐以及和奢靡的生活习气也恰恰成为了滋养民族传统文化的温床。这不仅使得中国的传统文化经久不衰,也使得 中国的传统民族文化包罗万象,超过甚至任何一个国家,其涉及面十分的广泛而博大。艺术设计的工作者如果可以从中吸取相应的有利文化元素为己用,并将之与自己的设计融汇贯通,古为今用,一定能使自己的艺术产品在众多的作品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传统文化在艺术设计中的应用

艺术设计产品不同的表现形式有不同的承担载体,针对不同的表现形式可以有多种表现方式。

1、直接采用

在代表中国的传统民族文化元素中精心的选取相适应的图案或者符号,借助其存在形式直接让其发挥原有的信息。但是这种直接使用的方式必须注意使用的产品的环境以及材质,有一定的局限性。不过因为这种方法在艺术设计上来说实际上是最简单和实用的,刚刚接触艺术设计的人往往更愿意直接借鉴使用,难点就在于用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发挥其存在的内在意义,不只是形式组合上的简单累加,组合上的累加只能使作品看上去生硬,牵强附会,只有使外在及表达的情感很好的融合在一起,才能使这种艺术文化作品有其但存在的意义。

这种借鉴形式成功的作品有很多,大连金石滩的“万福鼎”就很好的代表了这类作品。这个鼎高为5.6米,象征着中华56个民族 ,宽为4.8米,代表了四面八方,其中,四面又分别由8888个小的福字组成,8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就是一个吉祥数字,这与中国的福文化相结合,囊括了吉祥如意,迎祥纳福的所有含义,寓意深远。

2、间接引用

间接采用也即为扩展使用。这跟直接使用不一样的就是需要充分理解一种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延其意并传其神,不单单是形式上的借用,更多的是他含义的一种转化。要很好的将民族文化融合到自己的艺术设计作品理需要艺术设计这有很好的艺术休养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做为前提,只有设计者自己充分的理解了文化蕴含的意义,才能通过不同的形式把它转化为自己的东西,才能让这种精神通过自己的作品让大家认可和接受。例如中国的园林设计在世界上是屈指可数的,里面有不少的创新元素存在。在现代的园林中,书法图画的精髓并不少见,中国书法艺术博大精深,结构巧妙,章法精密,同样中国的园林在造园方面也师法自然,不刻意追求,造园艺术家吸取汉字结构特点,合理布局园内山水花草,达到了虽由人造,宛若天开的艺术境界,这就是艺术设计师的追求,通过一个不经意的技巧,刻意透出一种深刻的寓意,不但让人们看到艺术的魅力,也看到文化的力量,这就是最的艺术设计创意。

3、抽象继承

民族传统文化是博大而精深的,每个民族文化都有自己独特的理念和特征,在艺术设计中,如果能够很好的借鉴和继承这种内在的文化,那么艺术作品便有了生命的活力。这种借鉴方式在现代的建筑设计中最为常见。在建筑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建筑物的设计也成了在竞争中能够取胜的重要砝码,其艺术创新也越来越受到重视。众所周知,柱式建筑一直以来都是西方建筑设计的代表之作,现如今它作为一个精品正走向世界,当然少不了效法之作,但是如果设计师不去深刻的了解古希腊以及罗马的传统民族文化和历史,对源自于古希腊的造型比例美缺乏必要的认识,这些精神就不能体现在作品中,艺术设计即为失败的。天地人合一作为中国现代建筑风水学的中心思想,即是指人要与自然相融合,人是要生活在建筑物里面的,只有建筑物的设计与自然和谐,大气精致,小处用心, 在创新之意上遵循和谐之道,充分尊重民族的文化精神,定能是一个人人喜闻乐见的作品。

在现代纷繁的社会环境下,艺术设计种类也存在很多种,能够涉及到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和社会的各个领域。但我们应该认识到的在艺术设计创新中如果不包含民族性,它就不可能在国际舞台上占据一席之地,只有具备了自己的本土个性化特色,才能有生命力。

三、艺术设计创新与中国民族传统文化相融合才能推动其发展

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由55个少数民族组成,这些民族虽然有的人口较少,但是他们充满了自己的文化特色,尤其在建筑、服饰、音乐、舞蹈等方面对于艺术设计而言,都是具有很高的借鉴利用价值,如果能够融合到艺术设计中,对艺术设计的发展有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

因为我国少数民族的文化很多现在仍处于未开发的状态,如果设计师能够开发并自己加以利用,将其变为自己的东西,就会有不错的成果。比如说少数民族的服饰文化,中国众多的少数民族都有着自己独特的风俗以及文化,各民族之间的服饰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艺术设计者可以在艺术设计中充分利用这一点,从不一样的民族服饰中提取各种不同的符号元素,应用到自己的艺术作品中,就可以形成自己的具有个性化的作品。但是,设计师在应用一些民族元素进行自己的艺术设计的时候,一定是要在了解该民族以及自己所用元素所具有的的深刻含义的基础上的,不能盲目使用。

民族传统文化在促进现代艺术设计理论的丰富方面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个世纪以来,西方设计在多方面影响着中国的艺术设计思潮,这直接导致了很多的艺术设计者在艺术创新方面缺乏对本土文化的认识,对中国的传统文化,特别是一些少数民族的特色文化方面不够重视,导致了很多可以被利用的文化元素遗失,不能很好的发挥其应该有的作用。但是,现如今,随着艺术设计竞争力的不断加大,也有越来越多的艺术设计师逐渐开始注意到了中国民族传统文化的存在意义,并将一些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作为自己的创新点应用到了自己的艺术设计作品中,这样不但可以弘扬了我国的民族传统文化又可以丰富现存的艺术设计理念,让艺术往更高一层次的方向发展。

艺术设计要立足,最重要的既是创新,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代全球各色文化浪潮的冲击下,我们只有立足民族的传统文化,兼收并蓄,才能不断的完善并丰富艺术设计的各项理论,让我们的艺术设计,通过不断的创新,最终创立我们自己的艺术文化。

四、结语

总之,无可否认的是,艺术设计的历程与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我认为中国的民族传统文化可以跟现代的艺术设计创新很好的融合在一起,我国的艺术设计者要是能够很好的结合现有的文化元素,并加以创新,就可以在艺术领域得到新的突破。最终使中国的艺术设计在国际设计舞台上占据一席之地。

民族传统文化研究:平面设计教学中融入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思考

平面设计教学中融入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思考

一、继承和发扬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意义

少数民族文化既是本民族的、又是世界的;传统和现代的有机统一。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作为该民族所特有的精神和价值取向,是维持民族延续,促进国家发展不竭的精神力量。加强教育中传统文化的渗透,可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使艺术教学真正达到“心灵共振”的效果;提高学生对自然的壮观和生命之美的感受能力;启发学生对艺术敏锐感知能力。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是少数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长时间积累、孕育出的了文化体系,同样是中华民族文明的积淀和结晶。少数民族文化融入在平面设计教学中有利于促进平面设计教学发展,体现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艺术价值,有利于教学中吸收和继承传统文化的精髓。各民族传统的艺术形式与平面设计相碰撞擦出当代设计元素的火花,弱化对外国平面设计的模仿,形成一种属于中国的平面设计风格,越来越得到平面设计从业者的高度重视。罗绮所创作的《黄梅》,以我国传统的水墨手段给艺术以新的体现,在营造中华传统“高洁”的基础上,用简洁与朴素的视觉表现形式,将“傲骨、高尚、坚毅、坚强、坚忍不拔”的寓意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来,是现代平面设计视觉艺术和少数民族文化融合的体现。民族和国家要想取得发展、文化要想取得传承,就应该立足世界,敢于吸收、勇于融合,只有这样,民族和国家才能真正成为自己民族文化的主宰者。随着经济和社会的飞速发展,平面设计教学一定会在继承我国各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之上找到发展的基础,利用少数民族文化具有的独特风格和意义扩大创作的空间,促进各民族文化的传承。

二、技工学校平面设计教学的现状

“平面设计”这一名词是在上世纪80年代后期传入中国,平面设计课程的设立不过20年的时间,平面设计教学从内容、方法和设计思路来看存在这过于单调、简单模仿和学用分离的现象。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师做过各方面的努力,许多努力过于追求现代元素忽视中国因素的继承致使教学效果不佳。面对社会发展、市场需求和教学的要求,平面设计应该从民族的、传统的文化中吸取营养,促进教学和设计的多元化。

1 教学过程中的简单模仿

许多教师在平面设计教学中简单模仿国际成型作品,这使得学生的创新意识薄弱,学生所设计出的作品枯燥无味、缺乏时代感、欠缺设计灵性。

2 教学过程中缺乏创意元素

学生的思维原本是广泛并且活跃,他们善于思考,勇于探索,经常会创作出意想不到的作品,但是一些教师“言必称希腊”,将平面设计教学局限于对西方艺术的临摹,缩小了学生设计的基础、取材的范围。

3 教学过程中缺乏创新意识

我国平面设计专业的课程安排侧重结果和技术,忽略了设计的思维过程,有的教师甚至把其他种类教学方式“移植”到了平面设计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关注学生参阅成型作品和在此基础上的行艺术创作,忽略艺术作品在创作时的思维体系、设计内涵和设计寓意,长此以往欠缺了对自主创新意识的培养。

4 教学过程中轻视民族传统文化

平面设计教师没有正确理解和认识我国传统文化,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有轻视和否定的认识。教学中突出的是现代特色和世俗风格,缺失科学地把握少数民族文化精髓的能力。

三、平面设计教学融入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建议

1 正确认识少数民族文化在平面设计中的作用

当前的平面设计理念不仅是对现代设计观念与设计思维的融合,同时也是对少数民族文化内涵的丰富,也只有这样得理念才能创作符合时代特征作品。平面设计的过程也是一种在传统文化基础上的共鸣。平面设计教学要以民族文化的发展为己任,把平面设计着眼点放在民族文化的传承上。平面设计教学离不开设计观念的更新和再造,也离不开少数民族文化的供养。用国际化和现代化的手段表达,将现代平面设计思想融入当,使少数民族文化的文化精髓统一于平面设计过程中,会使平面设计更加具有文化特性,在少数民族文化得以焕发新的生机基础上,让平面设计教学更加具有自身的内涵和意义。

2 创新融入少数民族文化元素的教学模式与理论体系

平面设计教学应把重点放在完善平面设计与传统文化相融合的知识架构上,切实改变当前单纯的课堂设计教学模式,鼓励学生真正的走向市场,善于发现社会对平面设计的需求,逐步减少枯燥单调的教学理论的灌输,使学生能够在与社会的交流中对传统文化在平面设计中的作用有一个正确认识。创新作品设计的思路与设计流程,使学生带着兴趣进行学习的同时,也开阔了眼界,鼓励学生将充满创意的思维与市场需求相结合,使他们具备平面设计的应用能力与策划实施的能力。

3 深刻领悟少数民族文化的内涵,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我国的传统文化深刻体现了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中国传统文化注重整体造型呈现的气势以及“似与不似之间”的艺术表现手法,都是平面设计中需要借鉴和吸收的。有着千年历史的少数民族文化图案,至今仍呈现出旺盛的生命活力,深刻影响着现代平面设计。进行平面设计教学时,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对少数民族文化丰富内涵的理解,使学生能够从历史、地理、民族等不同方面独立地分析少数民族文化图案的创作思路和过程。

4 提高教师在少数民族文化方面的素养

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课堂的主导,其自身必须对少数民族文化了如指掌,才能把传统文化更好地贯彻到教学的整个过程。教师需不断接触一些关于少数民族文化的知识,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增加自身的知识含量,这样,才能更好地把少数民族文化融入到平面设计教学当中。

民族传统文化研究:借助特色体育教学传承民族传统文化

借助特色体育教学传承民族传统文化

我校地处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长白山角下的边陲小镇,为了让北方的孩子感受南方的民族传统文化,体育课堂引进黎族的竹竿舞,更好的拓宽学生视野,增强体质,感受少数民族运动的快乐,激发民族自豪感。

竹竿舞是黎族、佤族和苗族等少数民族特有的一种舞蹈竹竿舞是黎族、苗族和广西京族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其动作优美,节奏活泼欢快,符合初中生的生理心理特征。我校决定让北方的孩子学习和感受海南的风情,加上竹竿舞充满青春的活力,对学生有很大的吸引力。“竹竿舞”对益智、缓解压力、塑造形体美和提高心肺功能等方面的积极性作用,盛赞为“世界罕见的健美操”。

下面是我在实施竹竿舞教学的一些做法和反思:

课前,请学生观看视频中黎族竹竿舞资料,领悟跳法、竹竿的敲法,让学生了解竹竿舞,了解黎族的民俗民风,了解竹竿舞的故事,激发学习竹竿舞的兴趣。

课中,我认为竹竿舞课堂教学,要着眼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力求在实践体验中获得一定的心理感受,体验到体育运动的乐趣。

1教法上:注重教师的地位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欣赏者。教师充分抓住教材,感知学生的心理特征。通过引导、帮助、学生共同探讨体验等形式引导学生学习。

2学法上:学生是参与者、探究者、表演者。学生通过观察、体验、讨论、观摩、尝试等形式,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快乐的学习方式掌握跳多根平行竿的动作方法。

3教学组织手段:力求在新颖、趣味、独特上下功夫,利用竹竿进行有趣的游戏教学。在轻松气氛中体现“动”-让学生生动、活泼、主动的学习,体验体育的乐趣;“情”-让学生尽情活动,尽情发挥,尽情展示;“全”-面向全体,关注差异,发展。

4教学特点:利用结伴过竿,小组学习创编动作等活动形式,使学生在参与体验中,学会合作、与同伴友好相处,感受运动的乐趣。

竹竿舞的教学一般可以分为学习基本技术,提高技术,合作创编三个阶段:

1基本技术:教师先示范,指导学生学习打竿的方法和节奏,打好竿是关健,学会进出竿的基本步伐是前提。

(1)击掌模仿练习打竿和原地练步伐。

(2)在地上画线练习和在不动竿上练习。

(3)分小组练习过两根到四根开合竿。

充分活跃课堂氛围,让学生边练习边喊节奏,“进出进出——进进出出,开合开合——开开合合,高兴高兴——高高兴兴”或节奏童谣,或向少数民族一样跳者与击竿者互相喊“嘿!嘿!”。

2提高技术:提高学生过竿的数量和熟练性,提高学生跳动节奏的持久性与稳定性。教学方法如:(1)设计“挑战”游戏:“挑战1”跳平行8根竿 ;“挑战2”跳平行16根竿 “挑战3”跳平行24根竿。通过“挑战”,提高学生跳动节奏的持久性与稳定性。(2)通过练习难度的逐层加深,让学生感受到集体合作获得成功

的乐趣。另外,在学生跳跃多根竿时提出钻洞、击掌、手拉手、转身变向、左右脚变换在前跳,手臂做舞蹈动作等要求提高难度。改变竹竿的摆放跳过由三层竹竿组成的方格形,从而提高学生跳动的熟练性。(3)结合音乐练习,强调跳竹竿的节奏韵律,跳竿时充分发挥音乐的作用,增强跳竿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强化动作节奏,提高练习的积极性。

3合作创编:在学生熟练的基础上,通过学生的想象,探索创编新的跳竿方法。教师组织学生分组,启发引导学生共同探讨竹竿的摆放,新的过竿方法和在尝试新的花样时的安全问题,组织小组或个人展示及评价等。教师启发学生,双脚一起过竿、不出竿来回跳、转身回来;每个小组编出不同的多人一起过竿的动作如:四人手拉手,两组从同时从两端跳,单个依次跳(多根平行竿)两人做交谊舞姿势跳,跳方格形时怎样转圈跳等等。

课后,特别要注意的是,教师在启发学生时一定要给学生留有一定的思考空间和创编时间。

学生是最有潜力的资源,是学习和锻炼的主体。他们思维敏捷、好奇心强,对事物的认识没有模式化的经验。教师应在教学时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为目标,启发提示的程度要看学生的创造水平,让学生发挥各自的特长进行各种方法的尝试。提高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本领,进一步提高运动能力,领悟跳竿运动的变化,培养学生创新探究意识。你会发现学生的创编水平会大大出乎你的想象。

作为特色体育教学内容的竹竿舞,自引入我校以来,深受师生欢迎。竹竿舞这一传统的民族体育文化之花正在北方边陲小镇绽放。

民族传统文化研究:民族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研究

民族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研究

中国民族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通过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渠道向大学生传播精神文化来维护、发展主流文化和社会主义主导意识形态。但是,中国民族传统文化在当今市场经济高速发展进程中,尤其是在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出现了缺失。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

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在坚持主旋律和主导性教育的同时,应当挖掘、传承和发扬的民族文化传统,让大学生们不断地从丰富而深厚的民族文化中汲取有益的营养,提升当代大学生的综合素养。

一、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意义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也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传统文化是德性的文化,注重人的道德修养。对大学生进行的民族文化传统教育,必将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认识、价值观以及行为模式产生积极的影响。

(一) 有利于培养提升大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增加民族凝聚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同志强调:“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中国民族传统文化是经过历史锤炼与积淀形成的,其中有许多瑰宝精华值得在当代思想政治教育中传授。如《易经》中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宽容精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爱国主义精神;“天下为公,治国平天下”的集体主义精神;“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奉献精神等等民族传统文化中进步、积极的内容来熏陶大学生的思想,有利于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大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激发大学生的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热情。

(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有利于提高大学生道德文化素养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育人为本的根本,就在于提升国民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四有”新人。围绕这一目标,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加强对民族传统文化内容的教育,特别是对民族精神的教育。

道德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灵魂,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中国的精神力量。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所宣扬的忠孝仁爱、礼义廉耻、慎言敏行、严于律己、改过迁善等道德规范,几千年来就铸就了中华民族的精神灵魂,形成中华民族追求和谐、维护统一、崇尚适中、仁爱孝悌、谦和好礼、诚信克己、与人为善、见利思义、勤俭廉正、刻苦耐劳和精忠爱国的优良素质。

21世纪是经济、文化、科技、人才等竞争激烈的时代,其中最重要的是人才的竞争。而在人才的竞争中,思想素质和道德素质占着尤为重要的地位。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崇尚道德、重视智慧、强调文化艺术修养、注重人文素质的培育等思想,有利于新时期大学生的思想素质的提高,应当认真的加以弘扬。

(三)加强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教育有利于应对全球化浪潮

当今世界,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的迅猛发展,我们不可避免面临国际文化竞争和思想文化渗透的巨大压力。西方文化的冲击已导致部分大学生出现民族信仰危机与民族文化虚无感,热捧美国大片、欧美流行音乐,而对民族传统戏剧、古典文学不屑一顾。因此在全球化浪潮中,确立并发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优势,教育大学生继承、坚守民族传统文化,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形成与我国国际地位相一致的文化实力和文化影响力,迫切需要我们进一步弘扬中华民族文化,增强文化竞争力。

思想政治教育不是无源之水,只有根植于的民族文化传统的土壤中,不断吸收精华,才会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只有注重对传统文化的吸收改造和超越,才能不断适应社会政治、经济结构与体制变迁的需要,把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有机统一起来,为发展社会主义的主流文化和主导意识形态服务。

二、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中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现状

当代的大学生是读英文、吃汉堡、看大片、玩电脑长大的“垮掉的一代”,深受西方现代文明的影响,对于西方文化充满了向往,不重视传统文化认识,对于传统文化知之甚少。部分高校在对待大学生民族传统文化教育上,仍缺乏深刻认识,多数只停留在口头与理论上,学校教育存在只注重“学做事”而轻“学做人”,强调“授业”,而忽视“传道”,在某种程度上学校成了“教育工厂”,“产品”大多知识能力强而道德素质低。

而落后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陈旧的教育方法,青年教师本身的民族传统文化底蕴不足,造成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缺乏吸引力和感染力,教育效果不佳,教师教学不积极,民族传统文化教育成为“走过场”。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如何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一)加强民族传统文化课堂教学,培育大学生的传统文化涵养

完整健全的现代教育是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有机融合,这两者中任何一方面的缺失都是教育的偏颇。高校作为人才培养基地,其德育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高校要强化文化育人功能,树立“民族文化进课堂”的观念,开设传统文化教育必修课或选修课程。在课堂教学的主阵地、主渠道中,持之以恒、积极主动地渗透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把中国传统文化自然贴切地引入课堂、引入学生头脑,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情,让他们充分利用课余时间,有选择地阅读一些最能体现中国文化精神的文史哲典籍。天长日久,传统文化自然就能对他们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成为他们提高人文素质的思想营养。

(二)高校教育工作者要加强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和研究,摒弃传统死板的灌输型教育方法,向寓教于乐的教育方法转变

教师对学生影响较大,是学生主要的模仿对象,教师的政治思想、道德品质、文明修养、人生态度、治学态度、生活方式及人生观、价值观特别是荣辱观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甚至是终生的影响。因此教师更应提高自身的中国传统文化素养,使大学生眼中的大学教师不仅是一位智者,还具有哲人与贤人的风度,指导学生提高治学、做事、律己、交友、待人、处世等方面的修养。

众所周知,向人民群众宣传马克思主义,历来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但在新的历史时期,随着人们的自主意识不断增强,传统方法的效果受到削弱。高校教师应大胆尝试、努力创新,以民族传统文化为载体,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开展过程中形式灵活、内容多样,而且做到了寓教于乐,实现由传统单一的灌输型方法向双向互动的交流型方法的转变。这样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会在良性的轨道上健康、蓬勃、有序地开展起来。

(三)推荐文化产品,建设多形式校园文化,丰富大学生精神世界

文艺作品是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载体,的文化产品对传承民族文化有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屈原的《离骚》、司马迁的《史记》、范仲淹的《 岳阳楼记》、罗贯中的《三国演义》等都曾深刻地影响了我们的民族。在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应围绕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为轴心,向大学生推荐发扬爱国主义、弘扬中华文化、培育民族精神的文化艺术作品,为大学生提供最美的精神食粮,丰富其精神世界。

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发挥环境的熏陶教育功能,对于提高民族传统文化教育效果亦具有重要作用。在大学校园里,经常举办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内容的系列讲座、研讨会、民族文艺歌舞晚会、中华经典诵读大赛等活动,吸引学生广泛参与。再次,抓好校园网、校园电视台、校报、学生社团刊物等舆论宣传载体建设,积极宣传民族传统文化,大力弘扬先进文化,使大学生在校园日常生活中各个方面都能随时随地感受到浓浓的民族文化氛围,在不断感染和熏陶中认同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