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篇舞蹈艺术创作研究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舞蹈艺术创作研究:从舞蹈创作角度谈对艺术创作中典型性的认识
在艺术创作中,典型性艺术形象的塑造对艺术作品的成功与否起着重要作用,所谓“经典”则是通过个人独特的世界观和不可重复的创造,突显出丰厚的文化积淀和人性内涵,提出一些人类精神生活的根本性问题。它们与特定历史时期鲜活的时代感以及当下意识交融在一起,富有原创性和持久的震撼力,从而形成重要的思想文化传统。创造“经典”的过程也就是体现艺术典型性的过程,是艺术创作的关键所在。因此,笔者认为艺术的典型性搭建了艺术创作者与受众之间沟通和传播的桥梁,是艺术作品的魅力得到充分展现和艺术价值得以体现的必要条件。
一、舞蹈创作中典型形象的塑造
在艺术创作中塑造典型形象必须比一般艺术形象具有更高的概括性,这就意味着典型形象不是孤立的,只有在真实典型的社会环境中塑造典型形象才能使整个作品具有典型性,典型环境是艺术作品塑造典型形象的基础和前提。在舞蹈创作中,肢体语言在叙事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从这点考虑,利用一些外在的音乐和舞美手段营造更具典型特色的舞台环境是十分必要的。这样可以使作品中的典型形象既具有概括性又具有新颖性,把作品整体的典型性体现得淋漓尽致。
我国舞蹈艺术史上曾经产生了大量杰出的典型形象,如舞剧《红色娘子军》中的吴琼花和洪常青、舞剧《一把酸枣》中的酸枣和小伙计等。这些都是我国舞蹈作品中深入人心的艺术形象,都是受到封建社会压迫并坚持斗争的典型人物形象。这些舞剧中,在塑造具有独特个性的人物形象的同时,都围绕着人物形象选择了恰当的典型环境,在那种封建社会残酷压榨、劳苦百姓深受迫害的典型环境下,更突出了艺术形象典型化的斗争精神和解放精神,更能引起观众的共鸣,成为经典的舞蹈艺术形象。典型形象不仅是艺术作品成功的标志,同时也渗入了人类的精神生活,形成了“经典”的艺术作品,典型形象的塑造要与典型环境的营造融为一体,才能突出作品整体特色的典型性。
二、舞蹈创作中典型细节的刻画
典型细节是塑造典型的基本要素之一,是指那些对于深化主题、刻画人物、发展情节、显示环境等具有表现力的一切富有特色的细节。舞蹈典型细节是对生活中的细节进行提炼之后所创造的能够揭示事物本质意义和思想内涵的典型化的细节,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更好地体现了作品的艺术意蕴,一个舞蹈作品艺术意蕴的典型化也就更能突出作品整体气质的典型性了。在舞蹈中,无论是舞蹈语汇、舞蹈构图的典型细节还是舞蹈音乐、舞蹈服装,以及舞美灯光的典型细节都决定着一个舞蹈作品的成功与否。
舞蹈《孔乙己》从舞蹈语汇上来讲,充分体现出了典型细节的刻画,很多舞蹈动作都从生活中提炼而来,富有极强的典型性,很多典型的滑稽动作都深刻地体现了主人公的畏缩、害怕、绝望无助的心境。在舞蹈的及时段中,有一个典型细节:舞蹈演员身体面向后,全身半蹲着呈蜷缩状态,并不时地用左脚搓着右小腿。创作者对这个典型细节的捕捉,成功点明了主人公的社会地位,使观众一目了然了解了作品的人物背景。如果没有这种典型细节的出现,也就很难刻画出鲜明的艺术形象。《孔乙己》中服装和化妆上的设计,也都是捕捉了现实生活中的典型形象进行了有效的加工和提炼,都是典型细节在作品中的体现。舞蹈典型细节是编导综合运用多种艺术手段把自己心灵活动的成果外化为可以直观的、感性具体的艺术呈现,是创作主体经过心灵外化的物质存在,是对生活中的细节进行提炼之后所创造的能够揭示事物本质意义和思想内涵的典型化的细节。也就是这些典型细节的恰当运用,才能体现出舞蹈作品的整体意蕴,在典型细节的贯穿下,使作品的意蕴得到提升,出现“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艺术效果,从而突出地体现了作品整体气质的典型化,更贴切地与欣赏者进行交流与互动。
三、舞蹈创作中典型性与真实性的结合
真实是艺术的生命。在艺术创作中不能反映真实生活本质的作品是不会在观众心中得到认同的。我们塑造艺术形象一定要在生活真实和艺术真实的基础上展开,对客观生活加以艺术概括,在大量的生活素材中发掘典型的艺术原型,再经过艺术加工和虚构,创作出具有较高典型性的艺术形象来。
在舞蹈的创作过程中,塑造一个艺术形象要坚持真实性与典型性的结合。舞蹈创作的构思过程其实就是艺术形象典型化的过程,舞蹈是通过人体程式化的、具有韵律感和雕塑感的动作来表达创作主体的思想情感,对现实生活中的人体动作进行照相式的模拟或拼凑并不是我们所强调的真实性,我们强调的是在尊重社会生活本质的基础上追求艺术的真实性,使艺术作品在具有鲜明个性的同时又具有普遍性,成为观众心中所“熟悉的陌生人”。这就需要典型化的艺术创作过程,通过对生活的观察和体验塑造出具有典型意义的艺术形象。
舞蹈《祥林嫂》就是以现实生活为基础进行加工、提炼和虚构的,使观众感到舞蹈形象贴近生活真实的自然美,又在真实的基础上塑造了一个典型的人物形象,这个形象身上集中了封建社会千千万万劳动妇女的不幸遭遇和性格特征,具有典型的普遍意义,增强了作品的表现力,从而唤醒了观众的欣赏热情。因此,在舞蹈创作中,典型性和真实性的结合是提高作品艺术性和审美性的关键。
总而言之,任何艺术创作中无论是典型细节的刻画、典型形象的塑造还是典型环境的创造,都是为了能让作品更具有典型性,能受到观众的认可和喜爱。所以,致力于舞蹈作品的创作,我们就更不能忽视典型化手段在创作中的重要作用,正确认识典型性的重要意义,把舞蹈艺术的优势与典型化的创作意识相结合,创作出更多符合时代审美和大众需求的舞蹈作品,更好地为社会大众服务。
作者单位:北京市通州区文联
舞蹈艺术创作研究:中西方舞蹈艺术创作的个性化表现
摘要:本文通过对中西方舞蹈创作中舞蹈艺术起源以及发展历程对比,在揭示双方各自不同的创作渊源基础上,对具体舞蹈创作中,中西方舞蹈中的语言表现方法以及程式化规则进行比较,试图让广大读者更加的了解到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中西方舞蹈创作的特点。
关键词:中西方舞蹈艺术;创作;个性化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地球村时代的到来,中西方交流的领域已经不仅仅局限在传统的经济、政治活动中,代表着国家软实力的舞蹈艺术也日益成为世界人们相互交流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项内容。在频繁的舞蹈艺术交流过程中,如何能够吸收较大限度的吸收西方舞蹈优势,为促进我国舞蹈创作的提供充足的艺术参考已经成为当下舞蹈创作领域中最需要关注的问题,本文从中西方舞蹈的产生渊源以及具体展现形式的分析,试图为相关人员更加的把握中西方舞蹈艺术的创作风格,选择更加适合我国舞蹈创作的道路做出有益参考。
1中西方舞蹈艺术创作的历史渊源对比
中国舞蹈思想在千年的封建统治期间主要是以乐舞思想体现出来的,无论是孔子为代表的礼乐思想还是墨家坚持的非乐理念、道家秉承的天乐观点,舞蹈都被赋予了一定的政治含义,在这样的思想影响下,我国各个朝代都拥有相对完整的乐舞理论。到了近代,及时次将舞蹈文化进行系统归类的理论家为吴晓邦,他认为“舞蹈自然法则”是对舞蹈创作根源归类的重要标准,举例说明,在我国长期存在的舞蹈中,那些与人们生活中密切相关的风俗、礼节以及宗教色彩的舞蹈,前者在丰富人们生活情感与想象上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而后者更多是为了彰显“神话传说的舞蹈”,它具有一定象征意义的舞蹈,这种舞蹈创作的根源展现人们对远古神仙的敬仰。简而言之,中国的舞蹈在创作过程中,所注重的问题更加倾向于舞蹈表现的情绪而不是舞蹈自身的形式。
西方舞蹈在创作过程中有着十分明显的“炫技”特征,这与西方人们坚持舞蹈必须有规范、统一的展现姿势有着密切相关的联系。西方舞蹈真正的进入现代化是在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在国家经济实力、科学技术等外部条件进步的前提下,西方现代舞蹈创作者经过长期的探索,将舞蹈表现与人类自身情感与诉求相结合并不断的发展,最终形成了独立于社会、经济系统之外的独立舞蹈风格。
2中西方舞蹈创作中舞者动作方面的特征
身体所传递出的语言最初是人类早期进行交流的重要手段,也是远古时期人们对生命表达崇敬与热爱的一种十分诗意的形式。舞蹈可以归类为在人类社会初步形成的时候,尚没有足够舞蹈技艺的人们,通过肢体语言的展现与探索最终形成的一种极富的艺术形态的形式。
就中国的古典舞蹈创作来说,我国古典的舞蹈基本上都出现在脍炙人口的戏曲艺术中,在具体展现中,舞者要表现出高超的演出效果,必须在进行舞技展现上,高度重视手、眼、身、法、步之间的相互配合与互动,这是中国典型的古典舞蹈标志性特征,在舞蹈表现上,舞者认为身段动律与全身的舞蹈动作是密不可分的,只要身段动了,其余的动作都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手部动作、眼部动作以及步调选择上都应当严格遵循着身法的具体动作。除此之外,在进行具体舞蹈展现中,中国舞蹈还有十分明显的一个特征就是特别注重上肢的动作,要求舞者必须有十分丰富的面部表情。举例说明,中国经典舞蹈《雀之灵》中,就出现了专门对上肢动作进行编排的舞蹈创作方式,《俏花旦》更是要求舞者必须有丰富多变的面部表情。中国舞蹈十分倾向于从古典戏曲中寻找创作源泉,通过观察可以发现,中国舞蹈中存在着大量的参照京剧而发展的手势以及射你动作,此外舞蹈动作方式多样、展现方式复杂也是中国舞蹈的重要特色。
就西方舞蹈进行分析,芭蕾舞是西方舞蹈中的典型代表,在其创作表演过程中,舞者的身体语言以及四肢展现方式要明显的比面部表情多甚多,其下肢动作与上肢动作相比,并没有明显的劣势,这是因为要展现出芭蕾舞蹈创作中跳跃、旋转魅力的客观现实而决定的。此外,在进行舞蹈展现过程中,以芭蕾舞经典作《天鹅湖》为例,可以发现表演过程中,舞者的表情以及语汇都是遵循着固定的程式,并没有要求舞者有多样的面部表情展示。此外,中西方舞蹈动作比较,还可以发现各自有一个十分显著的特点。具体地说,就是西方舞蹈中以芭蕾舞为代表的舞蹈类型十分追求外向型动作,在具体的展现过程中,舞者的舞姿必须十分舒展,直蹦开作为芭蕾舞舞姿最典型的规则,跳、转都有着十分严格的规定,不允许舞者随心所欲的进行发挥,表现过程中舞者的四肢必须向四面打开。而中国舞蹈则更加倾向于对人体整体造型美观与否的关注,在进行具体舞蹈展示时候,并不过度的依赖灯光、布景,因此中国舞蹈独舞剧目十分多样。西方芭蕾要想表现出理想的演出效果,必须要求高标准的剧场效果、舞台结构方式、总体演出过程中的各个调度,舞蹈本身在展现过程中对于技巧以及动作也是十分注重的,这就造成中国舞蹈在具体展现中十分注意“亲近大地”,以“立地”为较高指标,而西方芭蕾则更加倾向去向天空,舞蹈表现过程中十分常见“向天”的动作。
3结语
舞蹈是人类社会初步形成时,原始人类为了表达自身喜怒哀乐的情绪而自发产生的动作,从根本上说,东西方舞蹈并没有本质性的差别。然而,随着历史的不断向前推进以及不同的文化背景影响下,中西方舞蹈出现了迥异的差别,研究两者的不同,可以为我国舞蹈创作者在进行舞蹈创作时,有意识地增加舞者下肢的表现力度,增加舞蹈的多样性。同时可以借鉴西方舞蹈中“向天”的表现方式,为丰富我国现代舞蹈的意境与审美,进行更加有益的尝试,为中国舞蹈尽快的在世界上展现出独特的魅力做出积极地努力。
舞蹈艺术创作研究:舞蹈创作对艺术创作的影响
一、舞蹈创作中典型形象的塑造
在艺术创作中塑造典型形象必须比一般艺术形象具有更高的概括性,这就意味着典型形象不是孤立的,只有在真实典型的社会环境中塑造典型形象才能使整个作品具有典型性,典型环境是艺术作品塑造典型形象的基础和前提。在舞蹈创作中,肢体语言在叙事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从这点考虑,利用一些外在的音乐和舞美手段营造更具典型特色的舞台环境是十分必要的。这样可以使作品中的典型形象既具有概括性又具有新颖性,把作品整体的典型性体现得淋漓尽致。我国舞蹈艺术史上曾经产生了大量杰出的典型形象,如舞剧《红色娘子军》中的吴琼花和洪常青、舞剧《一把酸枣》中的酸枣和小伙计等。这些都是我国舞蹈作品中深入人心的艺术形象,都是受到封建社会压迫并坚持斗争的典型人物形象。这些舞剧中,在塑造具有独特个性的人物形象的同时,都围绕着人物形象选择了恰当的典型环境,在那种封建社会残酷压榨、劳苦百姓深受迫害的典型环境下,更突出了艺术形象典型化的斗争精神和解放精神,更能引起观众的共鸣,成为经典的舞蹈艺术形象。典型形象不仅是艺术作品成功的标志,同时也渗入了人类的精神生活,形成了“经典”的艺术作品,典型形象的塑造要与典型环境的营造融为一体,才能突出作品整体特色的典型性。
二、舞蹈创作中典型细节的刻画
典型细节是塑造典型的基本要素之一,是指那些对于深化主题、刻画人物、发展情节、显示环境等具有表现力的一切富有特色的细节。舞蹈典型细节是对生活中的细节进行提炼之后所创造的能够揭示事物本质意义和思想内涵的典型化的细节,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更好地体现了作品的艺术意蕴,一个舞蹈作品艺术意蕴的典型化也就更能突出作品整体气质的典型性了。在舞蹈中,无论是舞蹈语汇、舞蹈构图的典型细节还是舞蹈音乐、舞蹈服装,以及舞美灯光的典型细节都决定着一个舞蹈作品的成功与否。舞蹈《孔乙己》从舞蹈语汇上来讲,充分体现出了典型细节的刻画,很多舞蹈动作都从生活中提炼而来,富有极强的典型性,很多典型的滑稽动作都深刻地体现了主人公的畏缩、害怕、绝望无助的心境。在舞蹈的及时段中,有一个典型细节:舞蹈演员身体面向后,全身半蹲着呈蜷缩状态,并不时地用左脚搓着右小腿。创作者对这个典型细节的捕捉,成功点明了主人公的社会地位,使观众一目了然了解了作品的人物背景。如果没有这种典型细节的出现,也就很难刻画出鲜明的艺术形象。《孔乙己》中服装和化妆上的设计,也都是捕捉了现实生活中的典型形象进行了有效的加工和提炼,都是典型细节在作品中的体现。舞蹈典型细节是编导综合运用多种艺术手段把自己心灵活动的成果外化为可以直观的、感性具体的艺术呈现,是创作主体经过心灵外化的物质存在,是对生活中的细节进行提炼之后所创造的能够揭示事物本质意义和思想内涵的典型化的细节。也就是这些典型细节的恰当运用,才能体现出舞蹈作品的整体意蕴,在典型细节的贯穿下,使作品的意蕴得到提升,出现“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艺术效果,从而突出地体现了作品整体气质的典型化,更贴切地与欣赏者进行交流与互动。
三、舞蹈创作中典型性与真实性的结合
真实是艺术的生命。在艺术创作中不能反映真实生活本质的作品是不会在观众心中得到认同的。我们塑造艺术形象一定要在生活真实和艺术真实的基础上展开,对客观生活加以艺术概括,在大量的生活素材中发掘典型的艺术原型,再经过艺术加工和虚构,创作出具有较高典型性的艺术形象来。在舞蹈的创作过程中,塑造一个艺术形象要坚持真实性与典型性的结合。舞蹈创作的构思过程其实就是艺术形象典型化的过程,舞蹈是通过人体程式化的、具有韵律感和雕塑感的动作来表达创作主体的思想情感,对现实生活中的人体动作进行照相式的模拟或拼凑并不是我们所强调的真实性,我们强调的是在尊重社会生活本质的基础上追求艺术的真实性,使艺术作品在具有鲜明个性的同时又具有普遍性,成为观众心中所“熟悉的陌生人”。这就需要典型化的艺术创作过程,通过对生活的观察和体验塑造出具有典型意义的艺术形象。舞蹈《祥林嫂》就是以现实生活为基础进行加工、提炼和虚构的,使观众感到舞蹈形象贴近生活真实的自然美,又在真实的基础上塑造了一个典型的人物形象,这个形象身上集中了封建社会千千万万劳动妇女的不幸遭遇和性格特征,具有典型的普遍意义,增强了作品的表现力,从而唤醒了观众的欣赏热情。因此,在舞蹈创作中,典型性和真实性的结合是提高作品艺术性和审美性的关键。
总而言之,任何艺术创作中无论是典型细节的刻画、典型形象的塑造还是典型环境的创造,都是为了能让作品更具有典型性,能受到观众的认可和喜爱。所以,致力于舞蹈作品的创作,我们就更不能忽视典型化手段在创作中的重要作用,正确认识典型性的重要意义,把舞蹈艺术的优势与典型化的创作意识相结合,创作出更多符合时代审美和大众需求的舞蹈作品,更好地为社会大众服务。
本文作者:陈晨工作单位:北京市通州区文联
舞蹈艺术创作研究:舞蹈的艺术创作综述
一、蓝靛瑶祭祀仪式舞蹈的艺术创作现状
至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民族文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深入挖掘传统民族文化推向舞台艺术,我国瑶族舞蹈的艺术创作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状态。有不少的瑶族舞蹈作品,在得到观众认可的同时,还在全国性的舞蹈比赛中获得优异的成绩,例如,《咛罗哪嘞》《瑶山风韵》《门撒》《花裤舞》等。迄今为止,在这些现有的舞蹈作品中,专属表演蓝靛瑶支系的舞蹈艺术作品为数不多,而以蓝靛瑶祭祀仪式舞蹈为主体的舞台艺术作品更是少之又少。比如,周培武老师在其创作的大型民族歌舞《踩山舞云》中,下篇的《度戒》这一舞段表现了蓝靛瑶祭祀舞蹈中,度戒成年仪式的过程。除此之外,蓝靛瑶祭祀仪式舞蹈的艺术创作基本以民间艺人自发创作的状态为主。这些民间艺人更加倾向于对祭祀仪式过程的传承,而非对舞蹈内容、形式的创新。这使得蓝靛瑶祭祀仪式舞蹈一直以原生态的形式存在于民间,缺乏以艺术化手段进行创作的舞台艺术作品表演形式,即使在民间的活动展演中,也是民间艺人将仪式舞蹈中的某一部分内容,改变其表演环境、表演场所、表演时间和表演空间,不改变表演内涵,从家中、广场、祭祀场地等原生环境中,套用、照搬到临时搭建的舞台上进行演出。其表演内容,尽管有相对固定的套路、动作,但其不可避免的有很多具有主观随意性的部分,并非像舞台舞蹈表演艺术那样有严格的节奏规定、路线设置、段落划分、动作要求等。因此,对于舞蹈艺术创作者而言,蓝靛瑶祭祀仪式舞蹈的艺术创作,尚属空白,有很大的创作空间。
二、蓝靛瑶祭祀仪式舞蹈的艺术创作方法
对蓝靛瑶祭祀仪式舞蹈的艺术创作,要走两条路,及时条路是在尊重其原始风貌的基础上,提取精髓部分进行重新编排、归类、组合,对重复多遍的内容进行缩减,对相似的部分进行整合,对固定套路进行编组等,力求重现原生态的祭祀仪式过程,使其更加规范化和美化。第二条路是在尊重祭祀仪式舞蹈内涵的基础上,不改变其固有的风格特征、动作规律、节奏特点、审美习惯等因素,适当对舞蹈动作进行部分修改创新。例如,在度戒舞中,道公和师公都需要手握道具进行舞蹈,因此,手上动作皆受到了一定限制,故而以脚下动作相对自由,且更为丰富。我们凭借下肢运动的特点,便能分辨出他们不同的角色。其中,道公的步伐多以踩踏、蹦跳、旋转、踢抬等元素构成。舞蹈时,在站立的基础上,上身姿态多向前倾,手臂动作配合脚下动作,更加凸显了脚下动作的灵活。时而在全蹲的基础上保持脚下步伐特点,以一脚为轴,另一脚前后移动、带动全身旋转,两脚交替运动呈八字圆,需要有较强的控制能力。其节奏特点是重拍向下,节奏型为四拍,但是鼓点及动作多为三下,第四拍静止,给人以虔诚、沉稳、端庄、肃穆的感觉。而师公的步伐多以较快频率的颠颤为主,伴有弧形的路线变化,上身基本保持直立,双手持道具在体前划平的八字圆。时而半蹲或跪,但是身体仍然保持着颠颤的动律,手部动作也保持着划圆的状态。可以说师公的舞蹈动作特点是在持续上下的颠颤动律之下,手臂和路线走平面的八字圆。这种动律特征,免不了让人觉得有一种“跳大神”的巫术舞蹈风格。在对这两种角色进行舞蹈艺术创作的时候,就要求我们依据不同的角色对舞蹈进行不同的创作。在创作过程中,强调两种舞蹈的差异性,要将道公的沉稳、步伐的多样,以及师公的颠颤、路线的圆弧,着重加以强调并表现出来。
三、蓝靛瑶祭祀仪式舞蹈进行艺术创作的用途
首先,将其作为瑶族舞蹈风格之一,以课堂教学的形式,对学生进行教材的训练。这一用途,主要针对的是在当地以瑶族学生为主要群体的相关学校及教育机构。除专业舞蹈院校和演出团体之外,还可以将教育范围扩展至中小学,以课间操、艺术课、课外艺术实践等具有民族特色的教学内容为形式进行推广。让这些瑶族孩子从小就能够接受民族文化的熏陶,了解本民族的特色舞蹈文化,进而接受并喜爱民族传统文化。其次,以宣传蓝靛瑶祭祀仪式舞蹈为目的,为观众进行表演。尽管河口瑶族自治县的旅游业并不发达,很少有游客走进来参观驻足,但是发展旅游经济已经成为大势所趋。可以将创作好的作品主动推出去,或积极参加各种舞蹈比赛,以一种开放的姿态欢迎大家来了解这项民俗,由此扩大蓝靛瑶祭祀仪式舞蹈的宣传力和影响力。,以纪录片、录影带等方式,将其记录下来作为影音资料长期保存。利用现代影音技术,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高度、不同空间对蓝靛瑶祭祀仪式舞蹈的每个动作过程进行更、更、更详细的多方位记录,对蓝靛瑶祭祀仪式舞蹈的保护与传承起到重要作用。
四、蓝靛瑶祭祀仪式舞蹈进行艺术创作的目的
无论采取怎样的创作方法,我们的最终目的都应是一致的。其一是为了保护,对传统蓝靛瑶祭祀仪式舞蹈中的经典部分进行重新编排、组合,使其较为符合现代审美需求,扩大蓝靛瑶祭祀仪式舞蹈的活态生存空间,抢救濒临灭绝的生存环境;其二是为了发展,对蓝靛瑶祭祀仪式舞蹈进行适当的创新,使其在活态保护的状态下维持生存状态,反对固守死板,保障蓝靛瑶祭祀仪式舞蹈的生命力,让它能够在良性发展的轨道上焕发新的生命力;其三是为了宣传,让更多的人观赏和了解蓝靛瑶祭祀仪式舞蹈,扩大这一民俗文化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使更多的人共同保护这个古老的传统民俗文化;其四是为了传承,通过宣传引起更多青年人的关注,让他们热爱民俗传统文化,从而自觉的,而非被动的学习老辈身上的传统民族歌舞表演形式瑰宝。综上所述,在民族传统文化越来越受重视的今天,国家政策给予我们创造了很多的支持条件。国家十二五规划中提出要“传承民族文化,借鉴世界文明成果”“扶持体现民族特色和国家水准的重大文化项目”“鼓励扶持少数民族文化产品创作生产”;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也提出要“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坚持继承和创新相统一,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这些政策不仅为民族传统文化的新生提供了政策保障,同时也为舞蹈艺术创作者带来了施展空间。立足当下、尊重民族传统、重视民族文化内涵、勇于创新发展,努力使瑶族蓝靛瑶祭祀仪式舞蹈文化被更多人了解、欣赏,以此促使中华民族文化更加富强。
作者:李乐 单位:云南艺术学院
舞蹈艺术创作研究:中西方舞蹈艺术创作的个性化
一、中西方舞蹈艺术创作的历史渊源对比
中国舞蹈思想在千年的封建统治期间主要是以乐舞思想体现出来的,无论是孔子为代表的礼乐思想还是墨家坚持的非乐理念、道家秉承的天乐观点,舞蹈都被赋予了一定的政治含义,在这样的思想影响下,我国各个朝代都拥有相对完整的乐舞理论。到了近代,及时次将舞蹈文化进行系统归类的理论家为吴晓邦,他认为“舞蹈自然法则”是对舞蹈创作根源归类的重要标准,举例说明,在我国长期存在的舞蹈中,那些与人们生活中密切相关的风俗、礼节以及宗教色彩的舞蹈,前者在丰富人们生活情感与想象上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而后者更多是为了彰显“神话传说的舞蹈”,它具有一定象征意义的舞蹈,这种舞蹈创作的根源展现人们对远古神仙的敬仰。简而言之,中国的舞蹈在创作过程中,所注重的问题更加倾向于舞蹈表现的情绪而不是舞蹈自身的形式。西方舞蹈在创作过程中有着十分明显的“炫技”特征,这与西方人们坚持舞蹈必须有规范、统一的展现姿势有着密切相关的联系。西方舞蹈真正的进入现代化是在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在国家经济实力、科学技术等外部条件进步的前提下,西方现代舞蹈创作者经过长期的探索,将舞蹈表现与人类自身情感与诉求相结合并不断的发展,最终形成了独立于社会、经济系统之外的独立舞蹈风格。
二、中西方舞蹈创作中舞者动作方面的特征
身体所传递出的语言最初是人类早期进行交流的重要手段,也是远古时期人们对生命表达崇敬与热爱的一种十分诗意的形式。舞蹈可以归类为在人类社会初步形成的时候,尚没有足够舞蹈技艺的人们,通过肢体语言的展现与探索最终形成的一种极富的艺术形态的形式。就中国的古典舞蹈创作来说,我国古典的舞蹈基本上都出现在脍炙人口的戏曲艺术中,在具体展现中,舞者要表现出高超的演出效果,必须在进行舞技展现上,高度重视手、眼、身、法、步之间的相互配合与互动,这是中国典型的古典舞蹈标志性特征,在舞蹈表现上,舞者认为身段动律与全身的舞蹈动作是密不可分的,只要身段动了,其余的动作都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手部动作、眼部动作以及步调选择上都应当严格遵循着身法的具体动作。除此之外,在进行具体舞蹈展现中,中国舞蹈还有十分明显的一个特征就是特别注重上肢的动作,要求舞者必须有十分丰富的面部表情。举例说明,中国经典舞蹈《雀之灵》中,就出现了专门对上肢动作进行编排的舞蹈创作方式,《俏花旦》更是要求舞者必须有丰富多变的面部表情。中国舞蹈十分倾向于从古典戏曲中寻找创作源泉,通过观察可以发现,中国舞蹈中存在着大量的参照京剧而发展的手势以及射你动作,此外舞蹈动作方式多样、展现方式复杂也是中国舞蹈的重要特色。就西方舞蹈进行分析,芭蕾舞是西方舞蹈中的典型代表,在其创作表演过程中,舞者的身体语言以及四肢展现方式要明显的比面部表情多甚多,其下肢动作与上肢动作相比,并没有明显的劣势,这是因为要展现出芭蕾舞蹈创作中跳跃、旋转魅力的客观现实而决定的。此外,在进行舞蹈展现过程中,以芭蕾舞经典作《天鹅湖》为例,可以发现表演过程中,舞者的表情以及语汇都是遵循着固定的程式,并没有要求舞者有多样的面部表情展示。此外,中西方舞蹈动作比较,还可以发现各自有一个十分显著的特点。具体地说,就是西方舞蹈中以芭蕾舞为代表的舞蹈类型十分追求外向型动作,在具体的展现过程中,舞者的舞姿必须十分舒展,直蹦开作为芭蕾舞舞姿最典型的规则,跳、转都有着十分严格的规定,不允许舞者随心所欲的进行发挥,表现过程中舞者的四肢必须向四面打开。而中国舞蹈则更加倾向于对人体整体造型美观与否的关注,在进行具体舞蹈展示时候,并不过度的依赖灯光、布景,因此中国舞蹈独舞剧目十分多样。西方芭蕾要想表现出理想的演出效果,必须要求高标准的剧场效果、舞台结构方式、总体演出过程中的各个调度,舞蹈本身在展现过程中对于技巧以及动作也是十分注重的,这就造成中国舞蹈在具体展现中十分注意“亲近大地”,以“立地”为较高指标,而西方芭蕾则更加倾向去向天空,舞蹈表现过程中十分常见“向天”的动作。
三、结语
舞蹈是人类社会初步形成时,原始人类为了表达自身喜怒哀乐的情绪而自发产生的动作,从根本上说,东西方舞蹈并没有本质性的差别。然而,随着历史的不断向前推进以及不同的文化背景影响下,中西方舞蹈出现了迥异的差别,研究两者的不同,可以为我国舞蹈创作者在进行舞蹈创作时,有意识地增加舞者下肢的表现力度,增加舞蹈的多样性。同时可以借鉴西方舞蹈中“向天”的表现方式,为丰富我国现代舞蹈的意境与审美,进行更加有益的尝试,为中国舞蹈尽快的在世界上展现出独特的魅力做出积极地努力。
作者:刘玉 单位:浙江传媒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