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篇民俗文化艺术研究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民俗文化艺术研究:传承民族民间民俗文化艺术与发展群众文化
[摘要]我国具有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民族的民间民俗文化不仅仅是口头上空话,更重要的是要求我们对这种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创新,深厚的文化底蕴推动了社会进步以及经济发展,民间的民俗文化传承更是群众开展文化活动的必经之路与重要功能,在传承基础上不断对民间民俗文化进行创新是群众文化进一步发展的动力。本文详细阐述了民间民俗文化的创新,为相关人士的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传承;民俗民间民俗;文化艺术;发展;群众文化
各个民族间的民俗文化活动在历史上均产生过深厚的积极的影响,随着时代的发展,一些落后的活动被淘汰了下来或转至别的国家、地区继续发展,另外一些的民俗活动接着发扬光大,在时间的长河中得到继承与发展。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必然积淀了许多灿烂的民俗文化,深深地扎根在人们的生活中,对生活方式以及价值观的养成具有深刻影响,也成为了群众文化的发展基础。
一、传承民族民间民俗文化是发展群众文化的必由之路
一个国家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文化的支撑。过去的群众文化中残留着旧时代旧思想的烙印,由本民族的祖先创造出来的群众文化具有鲜明的色彩,衍生出形式各异的民俗服饰、渊源流长的古典诗词、中华传统美德以及民间说唱等民俗文化活动。
中国的民间文化成长于广袤的华夏大地上,群众基础深厚,中国风格鲜明,受到世界各地人民的拥护与喜爱。伴随新世纪的来临,我们不仅要肩负起保护民族文化的重任,还要将其继续发展下去,传承给我们的子孙后代,这就要求我们在保持多样化的基础上,整合与创新符合生产力与文化发展要求的民俗文化。群众文化是从群众中走出来的,就一定要以服务群众为目标,大力发展群众文化才能将民间民俗文化更好的发扬下去,最终实现传统文化在可持续发展道路上的目标。
在我国历史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将民俗文化传承下去不仅仅是对历史的积淀,更加是中华民族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要想将群众文化发展下去就要继续保持传统民俗文化在人民群众中的地位,二者相互融合令群众文化具有更加鲜明的特色,还能为我国的社会文化发展事业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发展群众文化的同时,一定不能忘记群众在这之中占据的重要地位,其对文化的发展的影响是深远的,他们是文化发展的创造者,是文化财富的继承者,所以在发展群众文化时,应该以群众为核心,时刻铭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理念,在传承民俗文化的基础上将更加鲜明的文化特色与时代性充分体现出来。
二、传承民族民间民俗文化是群众文化发展的重要功能之一
文化活动作为群众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不仅表现在社会文化方面,而且表现在继续建设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中。传统的民俗文化中,群众文化具有鲜明的传统性,在发展过程中就要传承这种民俗文化,并将其应用在文化活动中,从而使群众文化不仅仅带有传统的民族文化特点,更加具有现代化的时代特点。这在传统的民族文化发展过程中意义重大,并且实现了社会文化的进一步发展。
民族的民间民俗文化在群众文化中得以孕育、传承以及发展。同时,传统的文化形式与内容的传递离不开群众文化的支持。很多传统的群众文化,如赛龙舟、泼水节,都是经过一种固定的形态方式继承并发展下来的,经历了千年的演变仍未改变原貌。现如今,新兴的民俗文化正在蓬勃发展,走遍了神州大地,跨过了五湖四海,例如户县、金山农民画,当地农民就是根据传统的雕刻艺术、剪纸与刺绣等相融合再加上崭新的表现手法创造出的艺术形式,目前已经在十几个国家与地区展开巡回展示,受到了各地人民的喜爱。
在继承传统的基础的同时,群众文化还会不断创造或衍生出新的活动方式。党和国家对群众文化的重视,整理、搜集、发掘和抢救了一大批的民族民间民俗文化遗产,并使它们焕发出新的活力,不断创新和发展。
我国的民族民间民俗文化自成系统,独具特色,体现了鲜明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对我国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起着重要的作用。
群众文化具有共同性、稳定性、过程性、个别性、地域性和综合性等特点,也具有激励力、稳定力、约束力和凝聚力等六个方面的作用。群众文化的基础是物质文化,并以制度文化这个中间媒介向人民群众的行为规范渗透,把精神、物质和行为等层面的东西有机结合起来。
三、在传承中创新是群众文化发展的源动力
(一)发展群众文化中的继承
群众文化和民族民间民俗文化有着历史的继承关系,尽管群众文化受制于一定的经济基础,但它同时也有一定的独立性,这就使得它不会因为原有经济基础的改变而全部消亡。所以,我们不应该隔断历史而应该尊重自己的历史。
群众文化不仅继承文化艺术遗产的形式,还继承文化艺术遗产的内容。相对来说,由于形式具有更大的独立性和稳定性,因此,对形式继承的价值更大。群众文化以歌颂爱情、热爱祖国、赞美劳动等主要内容,世代相传并不断发展、充实。古诗、戏剧等民族民间民俗文化是历史上劳动人民艺术智慧的结晶,至今的体裁几乎没变。武术、山歌等群众文化形式的面貌也没多大改变。舞狮、挂彩灯等习俗依然被人民群众喜欢着。元宵节、端午节、重阳节等活动方式至今为各民族人民喜闻乐见,并不断发展,世代相传。一种新的群众艺术形式是在前人成果的基础上产生的,而并非空穴来风,比如戏曲就是在舞蹈、歌咏的基础上衍生出来的。
我们对传统和民族民间民俗文化艺术遗产既不能否定更不能生吞活剥地全盘接受,而是应该批判地继承,去伪存真,推陈出新,古为今用。对于舶来的文化艺术,要做到洋为中用,克服民族虚无主义的同时也要反对排外,并将它们充分运用到我国群众文化的创作中。
(二)群众文化发展中的创新
群众文化经过不断继承、创新、扬弃、积累后发展起来的,它是对一定社会活动的反映。群众文化的更新和创新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内容创新,二是形式的创新。群众文化的形式是活跃的、容易发生变化的,而其内容是保守的、稳定的。舞狮、舞龙灯、划龙船等传统群众文化活动的形式与古时候没什么大的变化,但其内容却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一方面,我们要更新传统群众文化活动的形式,以便能更好地反映新的思想内容;另一方面,为了更好地表达一定的思想内容,也需要表现形式的创新。创新和继承是辩证统一的,继承是创新的基础,是新的群众文化发展的不可或缺的条件。
四、结语
随着时代的进步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类文明在这个过程中变得更加繁荣与昌盛。人们的文化生活需求也在不断变化着,新的需要古人不会有,在将来也会随时间的流逝而消失,未来又将会产生更加美好的需求。只有做好民俗文化的传承工作,才能够满足人民的群众文化需求,将中华民族的文化继续发扬光大。
民俗文化艺术研究:传承民族民间民俗文化艺术与发展群众文化
摘要:开展群众文化活动与传承民族民间文化艺术是互相影响、密不可分的工作,民族民间民俗文化艺术得以继承与发扬,对群众文化活动的展开具有重要作用,已经成为促进群众文化发展的途径。
关键词:民族民间民俗;文化艺术;群众文化
浓厚的文化底蕴为民族民间民俗文化继承、弘扬与继承发挥了很大作用,同时稳步作用在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中,它是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内动力。截至目前,丰富的历史文化能很好的显示出一个民族与国家的内涵。文化底蕴包含文化遗产、历史文明、人文精神、民俗艺术、地域文化与人文景观,通过了解某个国家的风俗情况,更好的融入当地文化,这样才能达成人文统一的局面。
一、传承民族民间民俗文化是群众文化得以发展的条件
文化作为一个民族、国家赖以生存的条件,在传统的群众文化发展中,受旧思想影响,华夏民族创设出的群众文化有着强烈的群众文化色彩,从而也衍生了各种古典诗词、民俗服饰、民间说唱与传统美德等文化活动。国内民间文化源于华夏土地,拥有深厚的群众基础,中国风明显,广受世界各地群众的喜爱与拥护。随着新世纪的推进,传承民族特色,要求在多样化的背景下,创新并整合文化发展。群众文化来源于群众,必须以为群众服务为目的,只有努力发展群众文化,才能满足可持续发展目标。
在历史发展中,传承民俗文化不仅是积淀历史,同时也是华夏民族发展的精神体现。为了促进群众文化顺利发展,必须结合群众地位,在相互渗透的同时,为社会主义建设夯实基础。在群众文化得以建设的过程中,群众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他们不仅是创造者,同时也是继承者。因此,在现代化建设允许发展中,必须践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发展理念,这样才能在民俗建设中,更好的体现时代特性与文化特色。
二、传承民族民间民俗文化是现代群众文化得以发展的途径之一
文化活动一直是群众文化发展的重要内容,不仅体现在社会文化上,还表现在群众文化加速讷河与精神文化上。在传统的民俗文化建设中,它具有明显的传统特性,要求在发展中传承民俗,并且应用到文化活动中,这样才能让群众文化拥有较好的文化特征,从而促进时代进步。同时这在民族文化建设与发展中具有很强的意义,它能有效推进社会发展。
民族民间民俗文化之所以在群众文化中得以传承、孕育和发展,需要赢得群众文化支持。大部分传统群众文化都是通过固有形式进行传递,如:泼水节、端午节、中秋节等,都是用固定的方式传承,历时几千年依然不改原貌。发展到现在,新型民俗正在快速发展,已经遍布五湖四海,如:金山、户县农民画,都是结合传统剪纸、雕刻艺术、刺绣,然后再结合新型表现方式的再创造,已经在几十个地区与国家进行展示,并且广受世界人民欢迎。
当然,在继承和发扬传统的太偶家爱你学,群众文化也衍生了多种活动体系。国家与党对群众文化的关注、挖掘、搜集、整理,及时营救了很多的民族民间民俗遗产,让他们迸发出新的能量,从而推动现代化建设与发展。
国内民族民间风俗文化自成体系,很好的展现了民族精神与文化,对现代化社会建设具有重要作用。群众文化有着个别、过程、稳定、共同、综合、地域等特性,并且具有较好的凝聚、约束、稳定与激励作用。物质文化是它的基础,利用制度文化向人民群众进行行为、精神渗透。
三、群众文化发展的动力是创新
(一)继承并发展群众文化
民族民间民俗文化与群众文化有着很强的内在联系,虽然受经济条件影响,但是也有很强的独立性,让它不会由于经济基础而消亡。因此,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应该阻隔历史,而是尊重历史发展。群众文化不止传承了文化遗产,同时也继承了文化艺术。其形式具有很强的稳定性与独立性,所以继承价值较大。从内容来看:群众文化大多数是热爱祖国、歌功颂德、赞扬劳动等内容,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充实。戏剧、古诗词作为民族民间民俗文化与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发展到现在,体裁依然没变。山歌、武术等群众文化面貌也没有变化。端正、中秋、院校、重阳节依然是群众喜闻乐见的节日,并且代代相传。新型群众艺术则是前人的条件下发展起来的,如:戏曲是在歌咏、舞蹈的条件下发展的。
(二)创新并发展群众文化
群众文化是在不断创新、继承、积累、扬弃的背景下发展起来的,它是对社会体系的综合说明。群众文化创新包含:形式与内容创新。内容属于稳定、保守的;形式相对活跃,很容易变化。如:划龙舟、舞龙灯、舞狮等传统的群众文化活动与之前没有太大变化,但是内容却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四、结语
随着社会建设与时代更新力度的加快,人类在整个过程的发展变得更加迅速,对社会需求也提出了更多的要求。鉴于此,只有不断做好民俗文化工作,才能快速满足群众文化需要,让中国特色的民族文化得到更好的发展。
民俗文化艺术研究:传承民族民间民俗文化艺术与发展群众文化
摘 要:经过几千年的洗礼,国内各民族都有着独特的习俗文化,社会经济直线上升的同时带动了文化发展,对各民族文化传承与不断创新是群众文化发展的根本动力。人们在不断用文化陶冶精神之余,也进一步推动经济发展。本文主要解析民族文化的传承与群众文化建设发展之间的关系,同时简述民族文化传承与群众文化建设发展的意义。
关键词:传承;民族文化;发展;群众文化
民俗文化源自于民间,其内容主要反映基层人民一些习俗及日常生活。群众文化就是普遍存在与基层大众之间的文化。民俗文化与群众文化不是相对存在的,群众文化是在对民俗文化的继承的基础上,不断融入时代特征而形成的。群众文化实现了传统与现代的高度结合,使得我国特色文化一直向更深层次发展,为政治、经济及综合国力提供文化基础。所以,探索民俗文化及群众文化之间的关系有着非凡意义。
1 民族文化传承对基层群众文化发展的作用
经济提升使人们精神需求不断加大。如今,群众文化已经在基层群众当中被重视起来。群众文化充分继承了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又对形式及内容作出了不断创新,使得其在基层群众当中迅速流传开来。虽然传统民间文化已经经历了无数个日夜,但是,在国内人们今天还可以看到其从前的模样。例如,端午佳节人们要喝雄黄酒、吃粽子、戴香包和龙舟等,这是从千年前一直延续到今天的习俗。中国有众多的民族,各民族都有其特有的节日,例如彝族的火把节,已经从最开始的庆祝丰收发展成为今天一种固定节日。傣族的泼水节,也从最开始的迎新变成了现在拥有众多含义的节日。这些都是一种民俗文化,更是一种群众文化,这些文化都深受基层群众喜爱。所以,群众文化不断对传统民俗文化进行精髓继承的同时,又不断进行内容丰富与形式创新,这样使得群众文化不断壮大起来。
2 群众文化发展必然要经过民族文化传承
传统民俗文化是社会发展下的文化积淀产生的,经济、政治及社会等方面能在文化之中具有一定表现形式。所以,文化对于民族甚至国家来说都十分重要。传统民俗文化可以充分将时代特征及民族特色通过一定形式具体表达出来,例如,风俗习惯、服饰特点、饮食及歌谣等。虽然千年来不可能使每个民族文化都原模原样的保存流传下来,有许多文化已经淹没在了历史长河当中,还有的文化被不断的进行更新,但这都不影响其自身价值。传统文化能够流传至今的都是经过了千锤百炼,可以影响当前群众文化发展。如果群众文化只是对传统民俗文化进行精髓传承,并不足以实现群众文化的建设。要想使群众文化真正得以发展,必须要在传承传统民俗文化的基础上,不断融入时代特征,在实现文化整合上进行内容丰富和形式创新。只有这样才能使其顺应时展潮流,并且使群众文化不断壮大[1]。
3 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是建设群众文化的动力
3.1 在建设中传承
现阶段,由于科技的介入,造成了传统民俗文化出现了断层缺失现象,同样也使得群众文化存在缺失。相比与传统民俗文化,人们显然对科技更加喜爱,这样造成了多数人只是浅层次的大面了解传统民俗文化内容,感受不到传统民间文化的精髓。甚至群众文化在进行对传统民间文化进行传承时存在偏差。例如,近年来国剧得到大力发展,将历史元素融入电视剧当中可以提升国人的文化底蕴。但是,在剧本编写时往往会出现为了迎合大众口味随意篡改历史的现象,甚至有的会出现与时代不符的人物及事件等狗血剧集。这都会误导国人对传统民俗文化的认识。所以,群众文化在对传统民间文化进行继承时,一定要坚守原则,将正确的传统文化延续到群众文化之中。对传统民俗文化的传承并不是一味的盲目的继承,而是有选择的将文化传承到群众文化之中。例如,正月十五赏花灯、舞狮表演等,一直都被人们喜爱,可以传承到群众文化当中来。而例如,古代节日大兴祭祀这样的铺张浪费,就不适合带到群众文化中去。
3.2 在建设中创新
传承是群众文化的基础,创新是群众文化的方向。群众文化是度一定社会的反映[2]。群众文化的创新分为内容与形式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使群众文化在对传统民间文化进行传承时,其内容不断更新并且逐渐丰富起来。例如,舞龙舞狮最开始出现是为了祭祀和驱邪,带有迷信色彩,但是今天,舞龙舞狮却是被用于庆祝丰收和开业等喜庆的场面。这使得舞龙舞狮的传统形体被沿用至今,但其内在含义发生了根本变化。还有一方面是群众内容方面的形式创新。在对传统民间文化精髓传承之后,结合时代特征,将内容用新的形式表达出来。例如,现代最火的《欢乐总动员》,就是用一种另类的形式将喜剧呈现给观众,并给观众带来欢乐。只有将内容不断丰富,形式不断创新,才能使群众文化一直前进。
4 民族文化传承与群众文化发展的意义
民族文化传承与群众文化发展都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并将经历的过程[3]。对传统民间文化进行传承和对群众文化进行建设可以带动国家政治、经济及社会的前进发展。一个国家只有将丰厚的文化作为基础,才可以一直立于世界发展之列。一个民族只有具有丰富的文化内容,才可以始终保持特有的民族特色,才可以避免民族文化长期被同化以致消失。对传统民间文化进行传承可以帮助人们吸取历史经验,避免人们开展工作时走弯路。对群众文化进行不断建设可以达到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高度融合,促进我国文化一直处于动态发展之中。
5 结论
综上可知,群众文化发展离不开对民俗文化的传承,同时要不断将时代特征融入其中。传承就是继承民俗文化当中的精髓,将其移植到群众文化当中去,并且根据时代特征进行形式与内容方面的创新,这样可以使群众文化一直处于先进文化行列,推动国家精神文明整体的建设发展。
民俗文化艺术研究:民间民俗文化艺术与群众文化的发展
摘要: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在不断提升,推动着我国社会的各种要素不断前进,然而在我国的文化体系之中,并不是只有科技性的现代文化具有价值,流传于民间的传统民俗文化同样具有较高的地位,社会的品质文化应当是人民群众喜爱的文化,为了保障我国的群众文化获得较好的发展,我国的文化部门逐渐加强对民间的民俗文化的研究与发展力度,通过深受人民群众喜爱的民俗文化,来提升我国的文化建设水平,本文根据对我国的民俗文化的了解情况,对其发展群众文化的所发挥的价值进行分析。
关键词:民间民俗文化;群众文化;文化艺术
只有属于民族的文化才是属于世界的文化,将文化推向世界才能保障的民族文化被传承下去,但是在我国的经济建设环节之中,一些原本具有较高文化价值的民俗文化逐渐被新兴文化淘汰,在文化竞争市场,传统的民俗文化并不占优势,无论是年轻人还年龄较大的老年人都对具有现代技术外衣的现代文化更感兴趣,而很多民俗文化受到了影响,甚至难以传承下去,而我国的群众文化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民俗文化是不应被抛弃的,因此本文对我国的民俗文化的价值以及传承方式进行分析。
1传承民俗文化的必要性
中国的民间文化成长于广袤的华夏大地上,群众基础深厚,中国风格鲜明,受到世界各地人民的拥护与喜爱。伴随新世纪的来临,我们不仅要肩负起保护民族文化的重任,还要将其继续发展下去,传承给我们的子孙后代,这就要求我们在保持多样化的基础上,整合与创新符合生产力与文化发展要求的民俗文化。群众文化是从群众中走出来的,就一定要以服务群众为目标,大力发展群众文化才能将民间民俗文化更好的发扬下去,最终实现传统文化在可持续发展道路上的目标。在我国历史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将民俗文化传承下去不仅仅是对历史的积淀,更加是中华民族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要想将群众文化发展下去就要继续保持传统民俗文化在人民群众中的地位,二者相互融合令群众文化具有更加鲜明的特色,还能为我国的社会文化发展事业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发展群众文化的同时,一定不能忘记群众在这之中占据的重要地位,其对文化的发展的影响是深远的,他们是文化发展的创造者,是文化财富的继承者,所以在发展群众文化时,应该以群众为核心,时刻铭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理念,在传承民俗文化的基础上将更加鲜明的文化特色与时代性充分体现出来。文化活动作为群众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不仅表现在社会文化方面,而且表现在继续建设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中。传统的民俗文化中,群众文化具有鲜明的传统性,在发展过程中就要传承这种民俗文化,并将其应用在文化活动中,从而使群众文化不仅仅带有传统的民族文化特点,更加具有现代化的时代特点。民族的民间民俗文化在群众文化中得以孕育、传承以及发展。同时,传统的文化形式与内容的传递离不开群众文化的支持。很多传统的群众文化,如赛龙舟、泼水节,都是经过一种固定的形态方式继承并发展下来的,经历了千年的演变仍未改变原貌。现如今,新兴的民俗文化正在蓬勃发展,走遍了神州大地,跨过了五湖四海,例如户县、金山农民画,当地农民就是根据传统的雕刻艺术、剪纸与刺绣等相融合再加上崭新的表现手法创造出的艺术形式,目前已经在十几个国家与地区展开巡回展示,受到了各地人民的喜爱。在继承传统的基础的同时,群众文化还会不断创造或衍生出新的活动方式。党和国家对群众文化的重视,整理、搜集、发掘和抢救了一大批的民族民间民俗文化遗产,并使它们焕发出新的活力,不断创新和发展。群众文化具有共同性、稳定性、过程性、个别性、地域性和综合性等特点,也具有激励力、稳定力、约束力和凝聚力等六个方面的作用。群众文化的基础是物质文化,并以制度文化这个中间媒介向人民群众的行为规范渗透,把精神、物质和行为等层面的东西有机结合起来。
2通过传承民俗文化来发展群众文化的方法
如果想要将民俗文化当做群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行传播,可以通过以下方法来实现,首先可以借助新旧媒体对民俗文化进行传播,提升群众对于民俗文化的了解程度,一般民间的民俗文化传输途径比较落后,很多民俗文化的表现需要观众到现场去观看,但是现代人的生活节奏比较快,很难有时间到现场去看风俗表演,因此可以通过改变民俗文化的传播方式来实现对民俗文化的宣传,可以通过电视播放的方式进行传播,还可以借助微博以及微信等新媒体来推广民俗文化,我国为了应对民俗文化的生存危机已经做出了很多行动,如通过综艺节目以及春节晚会来宣传民俗文化。事实上,民俗文化并不都是被现代人厌烦的小众文化,比如民俗中的“吃”文化,在过春节时,家家都要吃饺子,而我国的饺子已经被成功地推广到国际中,其他国家以我国的饺子为基本形式,进行了改进,使饺子这种具有文化价值的食物获得了新的生命力,另外,与之相类似的端午节的粽子,中秋节的月饼,在现代社会呈现的方式也越来越丰富多彩,商家不断对其呈现方式进行翻新,我国的不同地区的呈现方式也存在差异性,而这种差异性也使传统民俗食物成为网友在新媒体上的热议话题。这种传承民俗文化的方式主要是通过创新来实现的,创新同时也是民俗文化发展的根本动力,如果民俗文化一直保持原有的形式,不作出改变,是很难在新时期以及新的社会中获得发展的权利,只有保障民俗文化不断创新,才能不断发展。为了使民俗文化在群众文化中发挥更大的价值,相关人员还要以辩证的眼光来看待民俗文化,因为民俗文化既有积极的方面,同时也存在消极的一面,在传承时,需要对其进行消极的部分进行剔除,使其成为真正的新型群众文化。
3结论
我国的民俗文化内容十分丰富,但是传承的难度比较大,这主要是由于民俗文化的物质价值比较低,现代社会中的人,尤其是年轻人,处于生存与发展的需求,具有更强的功利心,对于物质价值相对比较低的民俗文化的接受程度较差,不仅导致民俗文化的追随者逐渐变少,更为严重的是,一些民俗文化甚至由于后继无人而难以传承下去,我国的文化部门应当对民俗文化加大重视,通过政府的力量来使民俗文化从小众逐渐走向大众,使其逐渐成为群众文化不可或缺的部分。
作者:陶万军 单位:哈尔滨青年宫
民俗文化艺术研究:民族民间民俗文化艺术与群众文化
摘要:
随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不断加强,对民族民间民俗文化艺术与群众文化的研究也逐渐深入。尤其作为历史文化底蕴基础,民族民间民俗文化艺术不仅表现在促进群众文化的发展,而且在社会经济发展方面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本文主要对发展群众文化过程中民族民间民俗文化艺术的作用进行探析。
关键词:
传承;民族民间民俗文化艺术;发展;群众文化
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群众文化建设的发展是促进社会文化传播与发展的重要途径,对群众的精神文化也可起到一定的改善作用。尤其其中的民族民间民俗文化,在传承过程中本身具有明显的民族历史文化气息,通过与现代群众文化建设的结合,可使我国文化特色得到进一步发展,为经济发展奠定良好的文化基础。因此,对民族民间民俗文化艺术在群众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分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群众文化建设中民族民间民俗文化艺术的功能分析
群众文化建设的开展已逐渐取得群众的广泛认可与重视,原因在于群众文化在性质上本身作为对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承,无论在文化艺术内容或形式上,都可通过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得以承递并创新。从我国当前许多以固定形式传承的传统文化活动便可发现,即使经过漫长的岁月,但文化活动在特征上仍维持原有的风貌,如我国许多地区所沿袭的赛龙舟便为典型的文化承递例证。也有其他许多民族传统节日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已成为一种为人民所喜爱的文化传统,其不仅将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展现出来,更向世界各民族展示我国丰富且悠久的文化艺术。以举世闻名的户县农民画为典型代表,起源于上世纪50年代,通过将传统美术形式如剪纸或雕刻等的结合,使农民画独具艺术风格,被国内外许多艺术家高度赞扬。所以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过程中,应注重将传统文化艺术中涵盖的民族文化与民族精神充分体现出来,在传承与保护的同时,注重对传统文化的创新以此使其成为复兴中华民族的重要内容。从群众文化特点分析,具有明显的独特性、民族特征、地域特征以及共同性等,其在不断建设发展过程中表现极为强烈。在实际建设过程中群众文化本需要充分利用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的制度文化以及物质与精神文化等内容。其中物质文化为群众活动建设的基础,而制度文化则具有中介的作用,能够将群众的行为规范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紧密联系在一起。如同古人所说“大江流日夜,波澜动远空。”在历史文化的不断推进过程中,群众文化建设活动只有注重与传统民族文化的结合,才能如同江河一样奔流不息,传承的同时做到与时俱进,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保持永远绚烂。
二、民族文化的传承是群众文化建设的必然途径
提及传统民族文化艺术,需对文化的概念进行分析,其具体可理解为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能够将社会经济形态与政治形态充分反映出来,因此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的生存与发展应注重发挥文化的功能。而具有明显时代烙印的民族文化带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其体现的时代特征与民族特征极为鲜明,如传统的民族习俗、服饰特色、忠孝观念以及民间传唱等。许多民族文化在历史不断推进过程中,可能昙花一现,或固化为明日黄花,也可能在内容与形式上被不断革新。但其存在仍具有一定的价值,对社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尤其其中能够传承至今的历史文化传统都能够影响现今中国文化艺术的发展。我国文化艺术之所以绚丽多彩,文化底蕴之所以深厚,主要得益于广大人民群众。换言之,精神财富的创造无法脱离广大群众。但值得注意的是在世界多元文化背景的冲击下,单纯依靠传承与保护传统民族文化艺术远远不够,应注重对我国各民族间的多样文化进行整合并不断创新,使其满足时展要求。而能够推动传统民族文化艺术进步的途径便需利用群众文化活动,从我国目前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提倡的“保护为主、抢救及时”的观念便能说明,传统文化艺术传承与保护的重要性。只有这样,才可使群众文化建设中能够融入民族民间民俗文化艺术,促进我国文化建设水平的不断提高。
三、民族文化艺术的传承与创新是群众文化发展的主要动力
群众文化的建设具有明显的历史继承性,如前文所述,群众文化在以物质文化为基础的同时,自身也保持独立的特征,即使传统经济体制消亡的情况下,民族历史文化依然得以流传。因此群众文化发展中要求尊重民族历史,避免与历史割断。在实际继承文化遗产过程中,不仅包括民族文化艺术内容,而且包括民族文化艺术表现形式。从群众文化发展内容角度,需将对劳动的赞美、纯真爱情的歌颂以及对祖国的热爱思想等融于其中,并保持在传承过程中不断进行充实。而从群众文化活动的形式角度,许多民族文化艺术形式如古诗、戏剧等都是群众艺术智慧的结晶,即使传承至今也未在体裁上发生明显的改变。另外其他许多群众文化形式也仍以原有面貌存在如挂彩灯、舞龙舞狮或杂耍等,都是群众文化活动中深受喜爱的重要内容。但也需注意在民族文化遗产中也包含许多封建性的糟粕如宗教迷信或传统道德规范等,应对其采取批判性的继承方式。而对于世界各民族文化艺术,也需汲取成分,这样才可使我国群众文化活动更为丰富。发展群众文化需要在继承民族文化艺术的同时进行不断的改造与创新。通过除旧布新使群众文化活动的内容与形式得到不断发展。例如,在群众文化活动内容方面,以舞龙舞狮为电表,其传统文化思想代表祭祀神灵并将邪恶驱除,是封建迷信活动的重要体现,而现今的舞龙舞狮寓意为吉祥如意或对丰收的喜悦。因此,创新过程中应将继承作为基础,而继承需以创新作为目标,这样才可使群众文化的发展避免出现停滞不前的状况。
综上所述,群众文化建设无法脱离传统民族文化艺术,无论民族民间民俗文化艺术在继承或创新方面都应注重与时代的发展相适应。继承的同时应做到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并在群众文化活动中将传统民族文化艺术的内容以及表现形式进行不断创新,这样才可使群众文化活动更为丰富,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动力。
作者:项朝权 单位:浙江省丽水市云和县浮云街道文化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