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浅析学生公共安全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篇浅析学生公共安全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浅析学生公共安全

浅析学生公共安全:公共安全教育:高校学生工作的新视点

摘要:高校公共安全教育主要包括国家和民族安全教育、信息安全教育、心理和社交安全教育、公共交通安全教育等内容。结合当前的国际形势和90后大学生特点,加强高校学生的公共安全教育对于国家和民族的安全发展、校园的和谐发展以及学生的发展等方面都有较为现实的促进意义。在高校公共安全教育的日常工作中,具体可以通过教育、管理双管齐下,抓、突重点,培师资队伍、树学生骨干等方式予以实施和展开。

关键词:公共安全教育;90后大学生;意义

当前高校的大学生安全教育,面临着国内国外诸多不良事件和敌对信息的考验,且随着扩招所带来的学生素质层次不齐的现象,使高校安全教育工作愈来愈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同时,如何进一步针对90后学生特点加强公共安全教育也成为高校安全工作者共同努力的出发点。当前高校大学生多为“90 后”,其思想性格特点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一)思想活跃早熟、但问题辨别能力较弱,社会责任感不强;(二)家庭经济基础较好,价值取向务实,个人主义、享受主义较严重,经济独立意识差;(三)个性独立张扬,艺体才艺多,但思想道德和政治修养水平不高,抗挫折能力、学习自信心与意志力较差;(四)情感极其丰富,恋爱观颠覆传统,依赖网络,沟通交往能力弱。故在安全教育管理工作中,必须充分尊重和理解学生个性的发展,一切从学生出发,以学生为中心,为实施公共安全教育奠定良好的人文精神基础。做好大学生的安全教育与管理工作,是保障大学生群体健康成长、学校长期稳定持续发展、提升学校国际化水平的现实需要。

一、高校公共安全教育的内容

1.国家和民族安全教育

主要是指与国家安危和人民根本利益休戚相关的问题。开展国家和民族安全教育,其目的主要是提高学生保卫国家、爱护民族的意识,自觉维护国家和民族利益,抵制一切反动派势力的诱惑与侵犯。高校安全工作者,要以《国家安全法》为主要依据,进行爱国主义的法制法规宣传教育。此外,在日常教育中,要将国防常识、国防技能、国际国内形势教育等融入到公共安全教育的课程之中,不断强化高校大学生的军事训练和军事理论课程学习。

2.信息安全教育

即培养学生对各类媒体信息的自我分析和判断的意识及能力,掌握正确利用各类信息的主动权。建设校园网络是实现教育信息化的根本途径。网络信息安全教育既不是现有信息技术课程的分支,也不应等同于我们所熟知的德育课程,而应是基于信息技术以及伦理道德、法律规范三者的有机整合。[1]所以,高校在理论课程教育的基础上,可配以竞赛、研讨、讲座、实践等多元化培养的方式,进一步增强学生的信息安全意识,提高信息分析和判断能力,使学生能以主人翁的心态面对和处理各种信息,树立高校“知行统一”的安全教育形象。

3.心理和社交安全教育

即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心理健康知识和人际交往能力,在日常生活中,能以平等、互谅、互信的原则处理好人际关系,理性地释放心理压力,消除心理困惑,做一名健康、阳光、积极向上的高校大学生。近期在上海、江苏等知名高校所发生的“投毒”、“刺死”事件,也都是由于学生的心理情绪失控而造成的,这给我们高校的安全工作者再次敲响了警钟——大学生的心理及社交安全教育工作已经迫在眉睫。故高校应通过实施心理和社交安全教育,帮助学生缓解学习、工作和生活压力,培养正确的安全防卫心理,提高警惕意识,有效避免意外事件发生。

4.公共交通安全教育

主要是向学生灌输基本的交通安全知识,指导学生学习交通管理法规,帮助其了解各种交通信号、标志、标线的作用,时刻保持遵守交通法规的意识,养成良好的交通安全行为习惯。当前,大学生交通安全知识缺乏、交通安全意识也较为薄弱,故高校开展多种形式的交通安全法规宣传教育,对有效防范大学生交通安全事故有较积极的推进作用。

5.食品安全教育

即增加师生的食品安全知识,掌握基本的大众食品的加工、贮存、选择和鉴别方法,了解食品包装的基本标识,认识食物中毒的特征,提高食品安全自我保护意识和自我救护能力。[2]高校可利用宣传栏、网络平台等渠道普及食品安全知识,在教育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自觉地参与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教育活动中去,从而增强其食品安全意识、树立健康科学的消费观念。

二、实施公共安全教育的意义

1.加强高校大学生的公共安全教育,是国家和民族安全发展的现实要求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21世纪的国家安全已经不是传统意义的国土安全、政治安全、经济安全、国防安全等,而更应包括科技安全、文化安全、金融安全、信息安全等内容。科学技术的进步给人类带来了诸多想象不到的便利,因特网是其中最为显著的一项技术,它在快速传递信息的同时,也对在校大学生的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反动信息更易侵扰涉世不深的学生,国外各种不和谐的声音也在学生群体中逐渐增多,在某种程度上,这就是一种国家信息安全受到威胁的信号。所以,与发达国家相比,相对弱势的国家如果不及时对学生进行民族文化教育,不大力弘扬本民族文化,必然导致学生对本民族的文化失去兴趣、对本民族的发展失去信心。因此,及时帮助大学生正确理解国家安全内容,提升保护民族国家的安全保卫意识,清楚辨析国内外不利势力的挑战和全球威胁,是新世纪维护和保障国家和民族利益不受侵害的当务之急。

2.加强高校大学生的公共安全教育,是校园和谐发展的现实要求

如今的高校校园已不再是封闭的“象牙塔”,而是与社会广泛联系的、开放的小社区。[1]校区多且分散,校园内除了有基本的教学区、生活区、科研中心外,还有工厂、公司等社会型企业以及一些超市、宾馆、饮食店等生活服务设施和机构,如此“齐全”的校园一定程度上确实给大家都带来了益处,但更多的是给高校的安全管理工作带来了很多隐患。近几年来,经常会有报道称学校里的学生或者老师受到社会不法之徒的侵害,这给整个校园的和谐稳定造成了巨大的影响。此外,随着高校后勤的社会化改革,大量来自社会各阶层的的外来人员来校务工、经商。法制观念淡薄、文明素质普遍较低的这部分人也给学校的治安管理带来了巨大的冲击。目前的90后大学生,普遍家庭经济情况较好,很多学生物质条件很优越,一方面体现在日常生活的开支上,另一方面也表现在他们平时的举止言行上,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引起不法之徒的盗偷抢骗之心,使不安全因素大大增加。

因此,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提高他们的安全防范意识,以有效地减少和避免发生在大学生中的各种安全问题,从而维护校园和谐、安全和稳定,显得尤为重要。

3.加强高校大学生的公共安全教育,是学生素质发展的现实要求

当前高校的大学生,基本都是“温室里的花朵”,承受挫折的能力较差,思想单纯,社会经验淡薄,在遇到社会的不法侵害和不良风气时,不知道该如何保护自己;家庭及社会的种种影响,使他们易盲目崇拜和效行西方的一些腐朽思想和生活方式,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思想较为明显;同时他们也缺乏基本的安全防范意识和技能,在遇到安全灾害时,表现得束手无策。故在高校中开展并加强公共安全教育,会使大学生受益颇多,提升自我保护能力。此外,随着通讯技术的不断更新发展,大学生们利用人人网、微博、微信等电子网络通讯工具进行社交活动的频率和范围不断增强和扩大,但很多大学生由于自控力差使自己在网络中显得很被动,过于依赖网络,最终导致人际交往能力差,与师生的日常关系不协调,甚至造成了不健康的心理情绪,从而严重阻碍了大学生健康发展的道路。

因此,我们必须面向大学生进行科学的安全责任、意识、知识、技能教育,帮助他们提升自我保护能力,做一名和谐发展的大学生。

三、实施公共安全教育的措施

1.教育、管理双管齐下

当前,单纯依靠安全教育或安全管理已经无法适应高校公共安全工作的新形势,故将安全教育与安全管理双管齐下,相辅相成得运用于安全建设,正逐渐成为各高校安全工作的核心思路。“高校安全=制度管理+安全教育”,[3]安全管理和安全教育二者的目标都指向于高校安全的保障,故要改进高校的安全教育,就必须将教育与管理协同进行,不忽视任何一方,才能达到双管齐下的效果。

高校在展开安全教育的过程中,可以以新生入学教育、及时课堂教育、课外素质拓展等为契机,采取主题班会、专家讲座、系列安全活动、知识竞赛、播放纪录片、广告宣传等形式,[4]向学生普及交通、饮食、财产、心理健康等方面的知识,对学生进行防火、防盗、防骗、防抢等自我防卫性教育,逐步深入和强化大学生的安全意识。当然,学校的相关规章制度必须在学生身上严格执行,即在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的同时,还要予以一定的管理和约束,以此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同时,安全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就是教育,因为高校在执行安全方面的相关规章制度时,就是一种安全知识的宣传和教育,此种管理能加深学生对安全问题的认识和警惕意识,具有很好的辅助和促进作用。

2.抓,突重点

加强大学生公共安全教育,一方面要向所有学生展开,即抓;一方面又要有重点地进行,即突重点,通过点面结合、以点带面的方式灌输安全教育的思想。

在国际化合作日益频繁的今天,高校应在借鉴国内外安全教育经验的基础上,经常性地在课程教育、校园活动、校外实践、学生管理等过程中多处实施安全教育,增强学生们在安全方面的知识,普遍提高学生的安全技能。同时,在不同环境、不同时期和不同事件中,安全教育需要有重点、有针对性的进行,这样才能有效提高安全教育效果:一、针对如开学、节假日、社会实践、学校集中施工期等安全事故多发的特殊时期,要提前做好安全预警,尤其是交通事故或危及人身安全的多发地段;二、校内外发生严重突发事件时,要抓住事物的本质,及时通报,并在学生群体中开展深入教育,避免产生不必要的安全恐慌和扭曲、夸大突发事件的现象,深化大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

3.培师资队伍,树学生骨干

高校在公共安全教育的实施过程中,需要以高校辅导员、高校保卫工作者为主的一批专业性强、素质较高的师资队伍。作为与学生接触最为频繁和密切的辅导员,在校园公共安全教育和管理的工作中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辅导员应以认真的态度做好学生的安全管理和预防工作,积极参与学校公共安全突发事件的处理,并在突发事件中做好学生、家长和社会方面的协调工作,稳定全局。作为高校安全的保卫工作者,应具备更为专业的安全素质和技能,在服务全校学生的同时,要结合新形势、新问题,探索新的工作思路,不断完善校园报警系统和巡逻机制,以强大的责任心投入到学校的公共安全教育中。此外,学生骨干队伍作为活跃在校园生活中的一支生力军,是架构在学校与学生、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桥梁和纽带,是学生班团集体、学生社团的核心成员, 是学校教育、管理工作中的重要力量。[3]故在完备的师资队伍后,若有精干的学生骨干队伍做配合,高校的公共安全教育工作则能更深入和。

浅析学生公共安全:提高大学生公共安全素质的思考

摘 要:近年,大学生安全事故频发并呈愈演愈烈之势,如何提高大学生公共安全素质,维护大学生的自身安全,保障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成为全社会关注的话题。分析大学生公共安全素质缺失的表现,从而有针对性地采取提高大学生公共安全素质的措施。

关键词:大学生;公共安全素质;安全教育

所谓公共安全,是指不特定或多数人的生命、健康、财产以及生产和生活的安全。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基地,安全是前提,也是及时要务。高校安全与大学生的公共安全素质密切相关,大学生公共安全素质的缺失会影响到高校安全。因此,如何提高大学生公共安全素质以应对各种社会风险的挑战,显得十分紧迫而重要。

一、大学生公共安全素质缺失的表现

1.安全防范意识淡漠

当代大学生成长于信息时代,眼界开阔、思维活跃,容易接受新鲜事物,创新意识强,但他们的自我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较弱。一方面,当代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或富裕家庭出身,自理能力不强,缺乏安全防范意识和技能。一些大学生对可能发生的安全问题缺乏必要的重视和警惕,稍有不慎便会引发安全事故。另一方面,当代大学生缺乏社会经验,容易上当受骗,当受到侵害时不知如何保护自己。特别是在网络化、虚拟化的社会中,大学生群体更易受到攻击。

2.公共安全知识缺乏

西方发达国家从小孩子抓起,通过课外活动、游戏、情景模拟、家庭互动等方式不断提高孩子的安全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但在我国,国民教育中缺少安全教育内容,以致大部分大学生在以往的求学经历中缺少安全知识的获得渠道。尽管现在学生通过网络、传媒等途径了解到了更多的公共安全方面的知识,但都是零星松散、不成体系的,甚至有些是错误的,相对于不断增加的公共安全隐患,大学生掌握的公共安全知识十分有限。

3.心理健康问题突出

大学生正处在人生的过渡期,身体发育逐渐成熟,思想行为逐渐独立,开始慢慢地从家庭走向社会。这一时期是大学生成长的敏感时期,也是心理问题突发的高峰期。当今社会竞争激烈、学生求学年限延长、家庭结构简单化,有些学生习惯了高压管制,有了稍许放松,便会一发不可收拾,厌学、逃课、睡懒觉、打游戏、谈恋爱,精神萎靡、情绪低落。有些学生单纯追求文化知识,人际交往能力差,环境适应能力弱,出现各种心理疾病,比如焦虑、强迫、自闭、狭隘等。有些学生是非观念混乱,缺乏对社会消极因素的抵御能力,自觉不自觉地接受了一些腐朽思想和堕落的生活方式,比如好逸恶劳、享乐主义、小偷小摸等。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远非这些,随着网络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社会的开放,各种新问题还会不断出现。

4.参与安全活动不够

调查显示,国外高校学生每个学期至少参加一次安全活动,部分学生甚至每月参加一次。而我国高校学生很少参加安全活动。一方面是因为我国政府和高校不太重视,认为安全活动可有可无。调查显示,近四成的教师及五成半左右的学生认为所在学校从未开展过预防灾害的演习活动。另一方面是因为我国安全教育尚未成体系,配套设施尚未健全,经验技术不够丰富,不宜或不易组织安全活动。如组织学生实训,掌握包扎、人工呼吸等急救技能,需要有空旷的场地、专业医护人员和相关器材设备等,有些高校还缺乏必要的条件。最根本的一个原因是我国大学生缺乏参加安全活动的热情。这个群体在经历了十几年的应试教育后习惯了寒窗苦读,习惯了孤军奋战,对于群体性的活动提不起兴趣。这些因素导致了我国高校安全活动数量少、时间短、种类单一,学生参与度低。

二、提高大学生公共安全素质的途径

1.开设公共安全教育课程

高校开设公共安全教育课程,要以党和国家的法律法规、方针政策和相关的教育思想及理念为依据,以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以增强大学生安全意识、增长安全知识和提高安全防护能力为主要内容,重视安全教育的国情特色,以我国实际情况和面临的主要危险确定教学重点。既可以采取集中开设必修课或选修课的方式,如设置公共安全文化教育课程,重点培育大学生在突发性公共安全实践中的公共精神,帮助他们掌握相关的法律法规;也可以采取相对松散的主题安全课程方式,根据客观环境决定是否安排以及怎样安排课程内容,如在开学初或重要纪念日安排性别安全知识和技能教育,在流行病高发期前安排流行病防范知识教育等。既可以形成独立的学科体系,比如国防和政治安全教育、经济与社会安全教育、网络信息安全教育等,也可以渗透到相关课程当中讲解相关的公共安全知识。大学的公共安全教育不仅要延续中小学安全教育的知识性特点,更要突出安全教育的责任和技能性特点。

2.构建校园安全宣传机制

高校现有的安全宣传机制存在一些弊端,主要体现在忽视了大学生的主体地位,自上而下的说教式宣传流于形式,不仅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而且容易引起学生反感。构建新型的校园安全宣传机制要以学校为主导,教职员工为引导,广大学生为主体,媒介手段为依托,避免填鸭式灌输,注重潜移默化。具体来说,就是要将提高学生公共安全素质宣传渗透到学生的日常活动中,要按照贴近时代、贴近生活、贴近校园、贴近学生的原则,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引人入胜的安全知识宣传活动,善于利用发生在学生们身边的事件、案件进行宣传。充分调动各种资源,运用多种手段进行宣传,将传统手段与现代手段相结合,不仅采用讲座、报告、标语、橱窗、广播等学生常见的形式,还要采用电子屏、网站、QQ、微博等容易引起学生兴趣的现代信息技术手段。

3.推进校园安全文化建设

校园安全文化由物质、制度、精神三个层次构成。校园安全文化建设应该从这三个层次入手,科学、系统地逐步推进。首先,积极创建公共安全物质平台,排除教学设施和设备中存在的各种安全隐患,提供一个让师生放心的学习生活场所。积极创建公共安全信息平台,完善校园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系统,开设安全宣传专区,树立宣传牌或创建安全文化走廊。组织开展健康有益的文体活动,比如根据不同环境召开现场会、举办讲座、开设模拟法庭等,或结合学生的实际和特点,举办安全知识竞赛、消防演练等活动,也可以效仿日本、韩国设定校园防灾日。其次,建立健全校园安全规章制度,明确安全责任和安全问责机制,通过规范师生员工的行为,约束个体行为,不断强化正确的安全行为模式,改善人际关系、培养良好安全氛围。再次,坚持以“人”为本,通过提高领导者、组织者和执行者的安全素养为校园安全文化建设夯实基础,逐步将校园公共安全文化内化为每个成员的安全意识。

4.依靠社会组织广泛宣传

提高大学生公共安全素质并不是高校的孤军奋战,而是在社会大环境中与其他社会组织的互动合作。学校可以调动社区或家庭的一切积极因素,与社区或家庭的参与配合统一起来,形成校园公共安全齐抓共管的局面。也可以依托警校、各级公安机关的训练教育基地、各类开展公共安全教育活动教育基地、设施健全的企事业单位及其他组织等,在公安机关等有关部门的批准和指导下,让学生亲身感受犯罪或灾难发生现场,模拟自防、自救、自助的过程等。还可以依靠大众传媒,特别是一些广受大学生喜爱的报纸、广播电台、电视节目、网络视频等,将公共安全知识潜移默化地传递到学生脑海中,提高他们的安全防范意识和能力。

责编:一 萧

浅析学生公共安全:浅析大学生公共安全意识培养

[摘要]大学生公共安全意识薄弱已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在分析大学生安全意识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大学生安全意识培养的方式,指出大学公共安全教育和大学生参加公共安全实践活动是培养大学生公共安全意识的有效手段。

[关键词]大学生公共安全意识培养

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其年龄结构、生活背景、文化层次以及特殊的生活环境,决定了大学生在公共安全意识方面还很薄弱。一方面是在中学阶段,他们是在家长、老师的呵护下成长起来的,在我国高考还是差额录取,而且高校还被分为重点与非重点的背景之下,学生高考成为高中的主要目标,高中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在许多学校让位于单纯的文化学习,所以进入高校之后,安全意识低下。另一方面,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逐渐扩大以及高等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深化,学校的在校学生不断增加,校园社会化现象也日趋明显,但高校及其周边环境改善相对滞后,各种不安全的因素在不断增加,尤其是学生的活动范围也不再局限于校园,与社会的接触更加广泛,加之大学生自我保护意识以及公共安全意识缺乏,常常导致各类公共安全事件发生。

大学生安全意识的薄弱问题已经得到了许多教育者的关注,如研究者对低年级大学生安全意识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低年级大学生中有3.7%的学生安全意识非常弱;15.5%的学生有一点安全意识;68.4%的学生安全意识一般;而有较强的安全意识的学生仅占12.4%;调查还表明大学生对安全问题有足够的认识,80.8%的同学认为自己具有基本的安全意识。对大学生公共安全意识低下的原因进行研究表明,其主要表现在缺乏相应的公共安全知识,安全防范意识薄弱,不懂法律,做事盲目。大学生安全意识匮乏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即日常生活中的安全意识问题、社会活动中的安全意识问题和遵纪守法问题。针对这3各方面,文献[3]给予了详细的阐述,如对于日常安全主要包括用电安全、消防安全、饮食安全、出行安全等,在此基础上详细阐述了其主要原因及防范措施。

大学生公共安全意识低下,已经成为校园不和谐的重要因素之一,如2008年11月,上海商学院学生宿舍发生火灾,4名女生从六楼纵身跳下,并当场死亡。再次证明了大学生公共安全知识和意识的缺乏。不仅如此,许多大学生在公共场合对周围存在的危险缺乏敏锐性,如大学生常常在车辆如潮的街道和马路上横穿,根本没有意识到他们正处在危险之中。如何提高大学生的公共安全意识、减少各类不必要的伤亡事件和经济损失,已成为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二、公共安全意识的培养

(一)加强大学生的公共安全教育

加强大学生公共安全教育是培养大学生公共安全意识的主要手段。本文认为加强大学生公共安全教育应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部门要高度重视公共安全教育

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要高度重视学生公共安全教育,是提高学生公共安全知识,培养公共安全意识的最有效手段。培养学生的公共安全意识,不仅仅要针对大学生,而且要从娃娃抓起,让每个大学生从小学开始就学习各类安全知识,通过安全知识的丰富和积累,逐渐培养其安全意识,这样到了大学之后,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对公共安全知识进一步学习、培训,使公共安全意识进一步提高。提高学生的安全知识和安全意识,不仅仅是对周围风险的觉察以及自觉遵守各项法律制度而减少灾害事件的发生,更为重要的是,让学生树立了公共安全观,在处理任何事件时,都以规避风险、减少灾害发生为基本出发点,也就是做任何决策时,总把安全放在及时位,这是科学发展观、维持社会和谐的必要思维。因此,教育部门要高度重视学校公共安全教育,并将公共安全教育作为学生最基础的课程。

2.编制专门教材,并将公共安全教育课程作为基础课

长期的课堂公共安全教育才是不断提高学生公共安全知识、培养和提高学生公共安全意识的最有效手段。教育部门要根据大学生不同阶段的需求,组织专家制订相应的公共安全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编制专门的教材。

对于大学生这个特殊的学业阶段,大学生公共安全教育的目的和中小学就有很大差异,其目的不仅仅是为了使学生通过学习安全知识而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公共安全观,因为公共安全是涉及每个人生命和财产的头等大事,没有安全就没有和谐的社会发展。青年尤其是有知识的青年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的所在,只有在他们的大学阶段进行了公共安全教育、树立了安全观,才能在任何决策是将安全放在及时位,减少盲目性和仅仅看经济发展的片面性,才能使社会综合、协调、可持续发展。

3.充分利用网络,加大宣传

21世纪是信息的世纪,在这个信息时代,网络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公共安全教育和公共安全意识的培养要充分利用网络这个有效的工具,建立专门的网站,将丰富的安全知识以通俗易懂的方式放在网站上。虽然我们已经建立了很多安全方面的网站,但是为了宣传公共安全知识、培养学生公共安全意识的网站还不很多。所以,需要教育部门以及热心于公益事业的人群办更多的公共安全网站,并不断丰富其内容,让更多的大学生通过网站学习到更多的公共安全知识。

4.加大宣传

高校应加强公共安全的宣传力度,通过各种宣传模式如校园网、广播、校报、橱窗让学生处在宣传的海洋中;另外也要组织各类安全教育活动如安全辩论会、消防演练、组织各种模拟安全事故等形式,把各种安全知识转化为学生头脑中的安全观念,这些观念是锻炼学生自觉安全意识的前提,以及遇到突发事件的反应能力。如2009年12月21日夜晚,河南焦作新乡两市交界处发生3.6级地震,河南理工大学数以万计的学生跑到了寒冷的学校操场和绿地上过夜,第二天,河南理工大学应急管理学院马上制定了两幅地震宣传材料,一幅是地震知识的介绍,另一幅是地震逃生技能的介绍,在学生中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另外,当条件成熟时,可以在全国范围内组织高校公共安全知识竞赛,在全国大学生中掀起学公共安全知识的高潮,进而、多层次地提高大学生的公共安全意识。

(二) 通过公共安全实践培养大学生的安全意识

让大学生参加各类公共安全实践是提高大学生安全意识的有效手段。公共安全实践的方式多种多样,其中常见的途径有:

1.通过公共安全馆体验灾害,进而提高大学生的公共安全意识

让大学生到公共安全馆亲自体验各类灾害现场,让每个学生在模拟的灾害中掌握安全知识和应急技能,进而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如位于北京海淀区海淀公园的公共安全馆分为交通、治安、消防、地震、水灾害、安全生产、人防、医疗卫生8 个展区。整个展区设计中应用了很多新技术的手段,包括鬼影技术、VR 互动技术等特殊展示手段。通过4D 动感影院应用数字化仿真运动平台和环幕放映系统,使观众感受地震、火灾、海啸来临时的情景,让从未经历过相关灾害的人,可以在有安全保障和充分刺激的震撼中增添一段“有惊无险”的经历,这种让大学生处在仿真的灾害环境中,亲身感受灾害的破坏力,更容易让大学生树立安全意识。

2.应急演练

应急演练也是提高大学生公共安全意识的有效手段。大学应积极做好各类重大突发事件的应急演练,如地震、火灾、体育场骚乱事件等,让大学生参加到应急演练的各个环节,熟悉并掌握重大灾害发生时的众多人员撤离时的步骤、口令以及应注意的方方面面,进而增加安全知识掌握以及应急技能的提高,从而增加公共安全意识。

3.参加防灾活动

学校最常见的灾害就是火灾,而且每个高校每年都要进行不同次数的防火演习,这样就有机会让大学生参加防灭火活动,通过参加消防训练和灭火演习,提高大学生安全意识和防灾技能。

三、结语

大学生公共安全意识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需要社会和学校共同努力。提高大学生公共安全意识的手段也多种多样,但主要有两种方式,及时是通过各类教育的方式提高大学生的公共安全知识,进而培养大学生的公共安全意识,另一方面是让大学生参加各类公共安全实践活动,通过亲身参与感受灾害、参加防灾活动来提高大学生的公共安全意识。

浅析学生公共安全:实施大学生公共安全教育的路径

摘 要:大学生的公共安全教育不仅指向大学生的人身安全,还涉及大学生的成长安全,要使他们认识到国家安全对个人的影响,从而激发其爱国主义精神,为国家利益和国家发展而努力成才。依据公共安全、公共安全教育的涵义,分析大学生公共安全教育的方向,系统地提出了大学生公共安全教育的内容以及实施大学生公共安全教育的必要性,阐述了实施大学生公共安全教育的路径。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公共安全教育;路径

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寄托着祖国和人民希望,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他们的成长成才关系到国家的富强和民族的振兴。随着国家的发展和改革,高等教育事业在高速发展的同时,给大学生的成长带来一定的不良影响。例如,高校校园社会化改革,一些商家和务工人员进入校园,这些人员鱼龙混杂,对校园安全存在一定的影响。特别是随着信息技术水平的提高,大学生经常运用各种信息载体,受到不同文化价值观的冲击和影响,尤其是西方国家有意识地渗透其文化和价值观,极易影响大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甚至被其利用。此外,高校中发生的一些安全事件表明,大学生的安全意识薄弱,存在安全隐患。因此,在这种形势下,高校必须重视大学生的公共安全教育。

一、公共安全教育的涵义

公共安全是指不特定或者多数人的生命、健康、重大公私财物以及公共生产、生活的安全,它是一个内涵与外延都比较丰富的范畴。在法学上,将公共安全定义为“故意或者过失实施或者足以危害不特定多数人的生命、健康或重大私产的安全”。从公共安全管理理论分析,公共安全问题由自然因素、生态环境、公共卫生、经济、社会、技术、信息等多重侧面组成。基于以上的论述,笔者认为,公共安全教育涉及到较多领域,是较多学科综合和多方位知识技能的普及。同时,公共安全教育是教育领域的一个分支,应该符合教育的规律,即通过教育把学生从“现有状态”转化为“应有状态”。因此,大学生公共安全教育应是大学生对国家、社会、家庭、自身的责任履行教育,围绕责任实现价值,构筑国家安全,加强防范意识,传授基础的应对技能,确保大学生的人身安全和成长安全。

二、大学生公共安全教育的内容

对大学生成长成才存在威胁或影响的事件,均是大学生的公共安全事件,因此,大学生公共安全教育涉及的内容比较广泛,项目较多。归纳起来,大学生公共安全教育的内容可分为两个层面,一是国家层面;另一个是大学生个人层面。国家层面是从国家当前和发展战略角度考虑的,包括影响国家安全、发展和利益的一些因素。大学生个人层面是从本人的人身安全以及对国家和民族担当责任角度考虑的,包括影响其人身安全和成为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因素。从两个层面中可以看出,国家层面包含着个人层面,个人层面是国家层面的基础,国家层面的实现是个人层面实现的较高目标和价值体现,个人层面实现是国家层面实现的关键,两个层面相互依托,紧密联系。因此,当代大学生公共安全教育应以国家和个人这两个层面为依据、以重点类别和项目为依托来开展。

(一)国家安全教育

国家安全教育是大学生公共安全教育的重点,应从以下三个类别来开展。其一是国防教育以及与国家安全和利益有关的政治、经济、外交、科技和教育等方面的教育。目的是使大学生了解国家安全、发展和利益的各个方面,认识到国家安全、发展和利益对自身的影响和相互关系,具有国家安全意识和观念,学习国家安全知识,自觉地保护国家安全,维护国家利益。其二是生态环境安全教育,对大学生进行生态环境安全教育,使大学生认识到生态环境对国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掌握科学的使用原则和保护方法,自觉保护生态环境,维护生态环境安全。其三是文化安全教育。文化是凝聚人的重要力量,也是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全球化背景下,我国的文化正受到来自不同国家、不同类型文化的冲击和渗透,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此外文化的影响还具有隐蔽性和长期性等特点,因此,对大学生进行文化安全教育十分必要。通过文化安全教育,培养大学生的文化安全意识和保护民族文化的观念和能力,自觉防止和抵制来自国内外的各种腐朽文化和错误思潮对自己的影响。

(二)灾害安全教育

对大学生而言,灾害安全教育主要涉及火灾、地震和大型活动的安全防护教育。消防安全一直是学校关注的重点,也是灾害安全教育的重点,大学生居住密集,用火用电等现象时有发生,防火意识差,存在消防隐患。通过一些火灾事件可以看出,火灾发生时大学生们的自救能力差。通过对大学生进行消防安全教育,能使大学生认识到消防安全的重要性,养成较好的防火意识,掌握基本的灭火技能和火灾发生时的逃生、自救和互救能力。地震安全教育主要是让大学生掌握地震发生时的应急防护措施和地震后的自救与互救方法。高校经常会举办一些大型活动,大学生是参加大型活动的主体,因此,大型活动安全防护教育十分必要。大型活动安全教育是要告诫大学生在参加大型活动的时候,要听从指挥人员的安排,有序入场和退场,防止拥挤踩踏等安全事件的发生。

(三)出行安全教育

大学生的出行现象比较常见,如节假日出行和日常出行、集体出行和个体出行,出行安全主要涉及交通、旅游、防骗、防盗和防抢。因此,出行安全教育主要包括交通安全教育,旅游安全教育,防骗、防盗、防抢等方面的安全教育。交通安全教育是大学生出行安全教育的重点项目,通过进行交通安全教育,使大学生掌握必备的交通安全知识,增强交通安全意识,能有效防范事故的发生,从而保障人身安全。旅游安全教育旨在让大学生掌握必备的旅游安全常识,避免造成人身或财产的损失。大学生不仅要增强防护意识,牢固树立防盗窃、防抢劫抢夺、防诈骗等观念,而且要懂得用法律保护人身财产安全,及时报警求助。

(四)生命安全教育

生命安全教育旨在让大学生认识到生命的意义,珍惜自己的生命,尊重他人的生命,实现人生价值。生命安全教育包括心理安全教育、身体安全教育和自我价值实现三个方面。心理安全教育,即采用普遍教育和个别疏导相结合的方法,有针对性地进行人际关系和谐教育、环境适应教育、健全人格教育、心理卫生知识教育、挫折应对教育以及心理疾病防治教育。身体安全教育,即让大学生对自身健康状况和体质情况进行认识和调整的教育,使其拥有健康的身体和良好的体质。目前来看,身体安全教育容易被忽视,一些事件警示我们应该重视身体安全教育。据调查,大一至大四的学生,体能测试结果呈倒序排列,加上大学生作息、饮食不规律,严重地影响其健康。通过身体安全教育,使大学生关注身体状况,掌握基本的食品安全、防病防毒等常识,树立健康生活的理念,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科学锻炼,为健康体魄打下基础。自我价值实现教育是要按照教育方针,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运用多种主题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远大理想,追求。同时,加强抗压和抗挫折教育,使大学生在困难面前能客观面对现实,理性解决问题,懂得生命的精彩和价值体现。

(五)网络安全教育

在当代大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中,网络占据着非常重要的部分,网络对其吸引及产生的影响越来越大。有关数据显示,网络中的无效信息竟占到了50%以上。大学生在网络上方便、快捷地获取各种信息的同时,如果不具备足够的是非辨别能力、自我控制能力和选择能力,网络中的信息“垃圾”极易腐蚀大学生的思想和意志,因此,网络安全教育是大学生公共安全教育的一个重要类别。网络安全教育通过对大学生普及网络安全的法律、法规和条例,使大学生能够依法使用网络。同时,还要让大学生认识到网络中的危害,自觉防范,理性认识和使用网络。

三、对大学生进行公共安全教育的必要性

(一)对大学生进行公共安全教育是确保国家安全的需要

在《高等教育法》《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试行)》《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安全教育及管理暂行规定》等法律法规中,明确指出:高等院校必须对大学生进行公共安全教育。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健全公共安全体系,设立国家安全委员会,完善国家安全体制和国家安全战略,确保国家安全”。大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看待和处理问题存在很大的感情色彩,对问题的认识不够、深入和理性,容易受到有害因素的误导。在信息社会,西方一些国家企图用他们的文化和思维习惯影响我国大学生的价值观,征服我们整个国家和民族,或是制造矛盾阻滞我们国家的发展。大学生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骨干力量,对他们进行公共安全教育,使他们能够辨别这些企图和阴谋,心中有国家观念,从国家安全的角度看待问题和处理事情,理解和支持国家的政策、方针,关心关注国家安全和国家利益,保护国家安全和国家利益。

(二)对大学生进行公共安全教育是大学生安全和成长的需要

由于大学生社会经验不足,防范意识薄弱,频繁与社会接触和使用网络,必然会存在一些安全隐患。在大学生公共安全教育内容中的重点类别和项目可以看出,不仅是涉及到大学生人身财产安全,还涉及大学生健康成长和人生价值的实现。通过对大学生进行公共安全教育,使其掌握安全知识,提高防范意识和能力,能够保障安全。同时,也能为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步入社会服务国家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对大学生进行公共安全教育的路径

(一)整合学校内的教育资源

大学生公共安全教育涉及项目较多,对大学生进行公共安全教育,不是单独一个部门所能做到的,需要学校内各个部门配合和联动。高校可以成立一个公共安全教育领导小组,具体负责这项工作,组织协调各部门开展大学生公共安全教育,按照公共安全教育的内容,委托各个部门负责实施具体类别或项目的教育,如委托校武装部开展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委托学生处开展大学生生命安全教育等。同时,学校的大学生公共安全教育领导小组要结合学校实际,做好顶层设计,构建本校的公共安全教育体系,明确分工,加强检查和督导,确保工作不走过场,落到实处。

(二)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形式

目前来看,大学生公共安全教育多采用课堂教学、实践观摩教学和模拟体验教学三种形式,要依据大学生公共安全教育的不同类别或项目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如国家安全教育大部分采用课堂教学,配备多媒体播放一些视频资料,但如果涉及某个专题,也可以采用实践观摩教学,如参观一些革命纪念馆。此外,教学地点的选择不仅在校内,也可以在校外,授课人员可以是学校的教职工,也可以是校外的专业人员。充分挖掘社会上可利用的教育资源,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形式,目的是提高公共安全教育的吸引力,使大学生能掌握公共安全知识,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

(三)加大宣传力度,营造氛围

大学生公共安全教育是一个新的理念,师生的认识认同需要一个过程。在大学生公共安全教育的内容中,一些类别或项目容易被忽视或淡化,存在认识不到位的问题。因此,高校要着力做好大学生公共安全教育的宣传工作,充分利用网络、橱窗和新媒体,宣传公共安全教育的知识和成果,利用好特殊阶段的公共安全氛围营造,如每年的全民国防教育日和消防日等,引导更多的师生关注认同,逐步培育安全文化,传递公共安全理念。安全理念的传输最容易取得效果。例如在日本,政府把每年9月1日定为防灾日、消防日,要求全国各地举行防灾防火演习,以唤起国民的安全意识。

(四)加强防范,发挥网络优势

当代大学生对网络的使用和依赖非常普遍,网络呈现的广泛内容、多样功能、方便快捷等特性,得到大学生们的青睐,他们的学习、交流、娱乐等各方面,都通过网络。然而,网络中的信息和内容良莠不齐,一些有害信息和内容影响着大学生的成长。对此,高校要加强网络监管,过滤有害信息和内容,教育学生如何防范和处理网络中的有害信息和内容,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网络道德,自觉抵制网络犯罪等活动。同时,高校也要主动占领网络阵地,发挥网络优势,利用网络,深入做好大学生的公共安全教育。如高校设立公共安全教育网站,以网站为平台,由各个负责部门公共安全常识介绍和预警信息,整理典型案例教育警示学生,利用网上答疑等形式,与学生在网上直接交流,丰富大学生的公共安全知识。

(五)发挥学生骨干队伍的重要作用

在高校的各项教育活动中,学生骨干都起着重要作用,在公共安全教育活动中,学生骨干同样能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学生骨干队伍处于事发的及时时间和及时现场,发挥其能动作用,避免不必要的伤亡和损失,这对于稳定大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抓好学生骨干队伍建设,让学生骨干率先掌握大学生公共安全教育的知识,能促进公共安全知识的宣传。同时,学生骨干队伍是学校与学生之间的重要桥梁和纽带,通过学生骨干,学校能够的掌握大学生对公共安全知识的认知程度和意见、建议,以便及时做出调整,通过学生骨干能了解学校用意,支持学校的教育活动。另外,学生骨干在学习和生活中,能够及时发现身边的安全隐患并上报,学校能在萌芽阶段就将这些安全隐患进行处理,维护校园安全。由此看来,在大学生公共安全教育的过程中,学生骨干队伍既是教育的受益者又是教育的实施者,不仅能充分体现大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作用,也提高了高校的公共安全防范能力。

总之,大学生公共安全教育的实施不仅需要学校各部门的相互配合,更需要学校的鼎力支持。首先,相关领导要高度重视,并给予资金、政策等支持,保障公共安全教育的顺利实施。其次,高校要着力建立完善一支专门从事大学生公共安全教育的师资队伍,加强对师资队伍的选拔和培训,保障教师的教育水平。再次,高校要建立完善大学生公共安全教育的制度,确保公共安全教育的长期开展。,高校要充分挖掘利用社会的教育资源,选择恰当的教育形式,提高教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