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篇野外地质勘查研究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野外地质勘查研究:野外地质勘查矿化特征识别方法探讨
摘要:本文总结了野外地质找矿工作经验,提出了通过观察矿体露头、次生矿物、原生矿石矿物、岩体蚀变、围岩蚀变等方法识别矿化异常,为提高地质找矿成效提供参考。
关键词:野外;地质勘查;矿化特征;识别
野外地质工作是找矿突破的主要手段,一线人员不仅要按照工作程序要求,做好矿区路线踏勘、剖面测量、地质填图、工程编录、采样及化验等工作,还需要提高野外工作技能,尤其是提升野外矿化识别能力。在野外直接识别发现矿化信息,能够迅速圈定矿化异常区域,为下一步科学合理布置勘探工作打下基础,提高地质找矿效率[1]。
1通过矿体露头或者次生矿物识别矿化异常
1.1通过矿体露头识别矿化异常
矿体露出地表后通常受到物理化学作用,当矿体化学组成不稳定时,矿体中物质被氧化,可以形成色彩鲜艳的氧化物,这些氧化物就是俗称的“矿帽”,铜、铁、铅、锌等金属的硫化物矿体露出地表后被氧化都可以形成颜色各异的矿帽,是寻找金属硫化物矿床的标志[2]。在所有矿帽里面,铁帽分布最广、最常见,铁帽是寻找金属硫化物矿床最重要的标志,金属硫化物矿床露出地表,被风化作用改造后,形成铁、锰氧化物和氢氧化物以及硅质、粘土矿物等,如菱铁矿露出地表可形成铁帽。当矿体出露规模大时,形成的矿帽规模也大,直接可以形成矿床,如铁帽型铁矿等。不同的金属矿床,形成的铁帽颜色有差别,找矿过程中发现铁帽后,需要对铁帽的矿物组成、颜色、分布特征、规模、氧化物和次生硫化物进行分析,还需要采集矿帽样本,送实验室进行化学成分分析。
1.2通过矿体形成氧化物和次生矿物识别矿化异常
金属硫化物矿床露出地表后,能够形成各种金属氧化物和次生矿物。代表性的金属硫化物有铜、铅、锌等,这些矿物受风化作用,能够形成颜色各异、色彩鲜艳的氧化物和次生矿物,如方铅矿被氧化后形成浅黄、褐色、白色的铅帆和白铅矿;黄铜矿被氧化后可以形成绿色的孔雀石和蓝色的蓝铜矿。这些色彩鲜艳的次生矿物和氧化物是发现矿化异常好的标志,只有熟悉每种矿床形成的氧化物和次生矿物的种类和特征,才能在野外及时识别矿化异常。
1.3通过风化壳识别矿化异常
当矿床或者岩石受到风化作用时,岩石中的性质活泼的元素容易流失,而化学性质稳定的元素不易流失残留下来堆积成矿。这些风化壳是矿床的氧化物露头,通过识别风化壳可以发现矿化异常。常见的风化壳矿床有铁、锰、铝、镍、高岭土和稀土元素等,这些矿床形成受到了原始矿床影响,如酸性岩风化作用后可形成高岭土、稀土矿;基性、超基性岩风化后可形成镍矿、铝土矿等。
2通过原生矿石矿物或基岩识别矿化异常
原生矿石矿物在地表露头较少,当风化作用较弱或者原生矿石矿物化学性质比较稳定时才能得以保存下来,地表较常见的原生矿石矿物有:磁铁矿、钛铁矿、金刚石、铬铁矿、刚玉、锆石、金红石、自然金、自然铂等,这些矿石矿物化学性质比较稳定,不易被风化。当基岩中有矿石矿物时,由于基岩被表层土壤覆盖,为了详细观察基岩矿物组成,需要通过槽探、坑探或者钻探取心等方式打开基岩后,对基岩矿物组成、结构、构造、侵入岩、接触带等进行分析,寻找原生矿石矿物。在野外地质工作过程中,通常需要通过肉眼在可能发生矿化的地质体中寻找矿石矿物,一些金属矿物特征不明显,如金、铂、稀土金属元素等矿物在地质体中含量低,通过肉眼不易识别,需要采集岩石矿物样本,进行岩石矿物鉴定,在实验室进行化学分析或者光谱分析,确定岩石的矿物组成和化学成分,对矿化异常进行评价。
3通过岩体蚀变发现矿化异常
岩体发生蚀变时,依据岩体化学成分不同,会形成相应的矿石矿物。花岗岩类发生钠长石化时,依据原岩化学成分的不同,形成不同类型矿床。碱花岗岩发生钠长石化后形成锆、钍、铌等矿产,半碱性花岗发生钠长石化后形成锂、铷、铌等矿产,正常系列发生钠长石化后形成铍矿产。当花岗岩发生云英岩化后形成铌、铍、钨、锡、钒、铷、钍、铯、稀土元素等矿产。
4通过围岩蚀变发现矿化异常
在岩浆侵入过程中,围岩与高温的岩浆接触会发生蚀变,蚀变分布的范围较大,围岩发生蚀变通常出现一些特殊颜色,在野外识别起来比较方便,通过这些蚀变特征,能够指示矿化的存在。(1)钾长石化。钾长石化通常发生在高温条件下,锡、铍、铌、钨以及斑岩铜矿、钼矿床等接触高温岩浆后,通常发生大规模的钾长石化,蚀变通常分布在矿体的下部。(2)钠长石化。钠长石化分布范围广,蚀变温度由低到高,多种矿物岩石均可发生钠长石化。在交代蚀变的花岗岩中,钠长石化通常发生在钾长石化之后,在云英岩化之前,发生的矿化有铍、铌及稀土元素等。(3)云英岩化。当铝硅质围岩发生蚀变时,与花岗岩接触部分通常发生云英岩化,云英岩化产物多,主要有白云母、石英,同时还伴随有电气石、萤石、绿柱石、锂云母、锡石及辉钼矿、黑钨矿等。锡、铍、铌、钨、铋、锂等矿化通常与云英岩化有关。(4)矽卡岩化。矽卡岩化通常发生在碳酸盐岩与中酸性侵入体接触过程中,产生的矿化异常有通常有铜、铁、铅、锌、钨、锡、钼等。(5)绢云母化。绢云母化通常是中、低温热液接触产生的蚀变。在富铝的岩石中绢云母化较常见,生成的矿物有石英和黄铁矿,低温热液蚀变生成石英称为绢英岩化,中温热液蚀变生成黄铁矿称为黄铁绢英岩化。(6)青盘岩化。青盘岩化一般是发生在地表中、低温条件下热液蚀变,玄武岩、安山岩、英安岩等围岩发生青盘岩化后,形成的矿物有钠长石、绿泥石、绿帘石等,还可有少量石英、绢云母、黄铁矿等。斑岩型铜矿、热液黄铁矿、多金属矿床等形成常与青盘岩化有关。(7)绿泥石化。富含铁、镁的硅酸盐矿物在中低、温条件下与热液接触易发生绿泥石化。绿泥石化常与铁、铜、铅、锌、金、银等矿化有关,绿泥石化单独出现的情况较少,常与其它热液蚀变作用共生。(8)碳酸盐化。碳酸盐化通常发生在中、低温液体条件下,形成的矿物通常有方解石、白云山等碳酸盐矿物,依据产物不同可分为方解石化、白云石化、菱铁矿化等。岩浆岩在中温热液条件发生碳酸盐化,可形成铜、铅、锌等矿产。
5结语
野外地质工作人员的矿化识别能力,直接关系到地质找矿的成效,因此,必须加强地质知识学习,了解不同类型矿床矿化特征,通过野外工作实践,不断积累找矿经验,进一步提升找矿成果。
作者:乌日根 单位:黑龙江省地质调查研究总院
野外地质勘查研究:野外地质勘查工作程序及注意事项
摘要:地质勘查施工是一个多工种、多工序互相协作配合的系统工程,勘查施工项目多在人烟稀少、高海拔、交通通信不便、地理和气象条件复杂的地区,具有作业分散、点多线长、高度流动的特点,安全管理难度大,施工过程中潜在的不安全因素较多,如不加强防范管控,就会有各类事故和伤害事件的发生。本文详细介绍了野外地质勘查前的准备工作和具体的工作程序,并对野外地质勘查提出了注意事项。
关键词:野外地质勘查 工作程序 注意事项
一、野外地质勘查前的准备工作
(一)收集勘查区及周边以往相关资料,包括物化探、航磁、重砂以及区域地质、矿产等相关资料。
(二)对要勘查的相关地区已存在的资料进行仔细研究;
(三)通过初步的实地了解与参考资料熟悉勘测区的地层、构造、岩浆岩及岩矿石地质特征等基本情况,并对当地分布的岩石名称与结构构造、矿物成分进行初步了解;
(四)准备一套工作区野外用图,包括:区域地质图、勘查区地形地质图(野外地质手图、室内清绘图)、工程布置图、相关剖面。
(五)核实矿权登记范围及勘查证书;还有地勘单位编制的立项书、设计书、审查意见及批复的主要工作量,认真领悟主管部门的指导意见,以减少工作时的错误;
(六)准备出发前的野外办公用品,它包括:记录本(地质记录本、物探、化探、测量专用记录本)、质量管理体系表格、各单项工程地质记录表、送样委托书、采样登记表等各种表格,安全会议记录本,稿纸、三角板、2H 铅笔、坐标纸、橡皮、量角器、绘图板等;
(七)准备在野外工作时的工具,钢卷尺、采样钎、采样锤、手持 GPS(参数设定)、数码相机或录像机、皮尺、测绳、铁锤、罗盘(磁偏角校正)、放大镜、采样布、样袋、油漆、手电筒、工作服、安全帽、登山鞋、手套等;
(七)后勤保障方面的准备,比如说越野车、所需食品、住宿设备等。
二、野外勘查时的工作程序
(一)路线踏勘,这是勘查前的基础工作,在开展工作前,要根据对当地岩层的了解选择1-2条具有代表性的路线进行踏勘。这项工作的完成需要项目组全体成员一起来学习、判断、识别出地层岩性、构造、矿脉等地质特征,在各人员的考查确认之后,由项目负责制定出以后要用的填图单位,还要与相关的岩矿石标本进行比较,统一命名,完成一切相关工作,为以后的工作内容打下良好的基础 。
(二)1:2000 实测地质剖面,用罗盘定方向、皮尺或测绳量距离进行 1:2000 实测地质剖面工作。虽然 GPS 很方便快捷,但是不能用它来替代,有些测量还是要经过手动工作来降低误差。工作时各相关工作人员,要分工合理、前后搭配得当共同完成剖面测量任务。
(三)1:1000 勘探线剖面,与上一步比较,这步就要用到数字仪器以仪器法测量,在探测后还要设计剖面,探测和设计时要保障其性。
(四)对施工的工程及时进行地质编录,详尽的记录勘测中的数据变化,编录时不得随心所欲,乱改乱填,内容格式要按相关规范进行,使工作人员能够轻松的查录;
(五)有些勘测工作(如对矿产品的探测)要进行系统采样,采得的样品要及时送相关部门检测化验,送样时要提供采样地点、时间、方法和各种相关数据资料,采样的规格以满足规范要求为宜,不能扩大或缩小;
(六)对工作区开展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条件、矿床充水因素及评价矿床开采技术条件等工作,可以了解工作区供水水源方向及地表水及地下水水质,为后期 的矿山开采提供依据。
(七)野外原始资料整理,工作做完后要及时对之前所测的各项数据进行整理同,对有还未完善的工作表格要加于补充完善,包括采样登记表、化验送样委托书、化验结果表、采加化周期表、内、外检统计表、工程测量成果表等。
三、野外地质勘查工作的注意事项
(一)对于国家有关于野外勘查的相关文件规定,以及省、市及各地政府已经出台的一系列对于地质工作的政策和各种规划措施,我们要认真贯彻执行;
野外地质勘查研究:浅谈野外地质勘查安全生产管理
摘要:随着地质勘查单位的企业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利用社会资金进行地质项目勘查呈现出了欣欣向荣的景象。现在多数地质找矿项目都是社会资金项目,工期短、任务重、施工环境恶劣,对项目的安全生产带来了不小的压力。少数野外施工项目为了赶工期,注重加快生产进度,忽视对危险有害因素的辨识,未能制定出有针对性的应急救援预案;即使有预案,内容空洞,也不具有可操作性。这样,一旦出现事故,后果将不堪设想。因此,工期再紧,任务再急,决不能强令违章指挥和冒险作业,决不能以牺牲从业人员的生命安全和健康为代价来赶工期和进度。
关键词:地质勘查;安全生产;管理
地质勘查项目多在自然条件艰苦的环境下,从事野外填图、槽探、坑道、钻探、物化探、测量、勘探取样、矿产开发、地质灾害治理和工程地质勘查等工作,属于高危行业。因此,搞好野外地质勘查的安全生产管理工作,是地质勘查单位安全管理的重中之重。
一、危险源辨识的基本方法
对于野外钻探施工这么一个系统工程,要对其系统危险实施有效的控制,首先必须掌握大量的有关系统危险状况信息,否则控制管理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在进行野外钻探工程项目中危害因素的辨识与危险评价过程之前,安全管理人员应对安全技术、安全管理、安全教育和客观因素等四个主要方面存在的危险、危害因素进行分析与评价。
在具体开展危险辨识时,应根据分析对象的特点,有针对性地选择系统危险辨识方法。进行危险辨识应重点从以下几方面问题进行考虑:分析主要事故模式;系统了解各评价单元固有危险状况信息;确定各危险因素被触发造成事故的危险严重度,并估计其发生频度;确定各评价单元的管理级别。常用危险辨识方法有:预先危险性分析((PHA);危险度分析法;故障模式影响及严重度分析(FMECA);事故树分析(FTA);事件树分析(ETA)等。
事故树分析是典型的逻辑分析法之一,它能对系统的危险性予以辨识和评价,并按照故障事件的逆过程,以演绎的方法探讨其直接和间接原因,研究各事件间的逻辑关系,把研究结果制成事故树进行定性、定量分析。从而了解生产使用和操作中可能发生的危险,以便采取相应控制措施,对事故进行有效控制。为了深入分析施工过程中潜在的几种重大危险的影响因素及其组合关系,本文特别对施工过程中极易发生的几种事故进行了事故树分析,为系统危险辨识及控制措施的制定提供了参考依据。当然事故树分析不是必须和的事故分析方法。
危险、有害因素的系统发掘是危险辨识的重点和主要工作内容,目的在于掌握各种事故发生模式,本质安全化水平,设备、设施、工艺缺陷,作业环境缺陷,危险暴露程度等。实际操作中综合采用查阅资料、现场调查和向有关人员询问等方法,然后结合FTA结果以及国内外有关事故案例,较地发掘出各种事故模式,并逐个登记在危险辨识登记表上。
二、 野外作业安全是地质勘查单位安全管理的重要基础
野外勘查作业是地质勘查单位的基础性工作。地质勘查单位的主要战场多在野外环境艰苦的地区,存在许多难以预料的生产安全隐患。如吉林省地矿局的地质勘查项目近几年来集中在新疆、西藏、青海和内蒙古等偏远山区、边境地区和高海拔地区,存在气候恶劣、雨季时间长,经常会出现雷击、毒蛇咬伤中毒、山体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而一些非洲援外项目地处热带地区,气候炎热多雨,毒蛇蚊蝇众多,是登革热和其他传染病流行区域,还常有民族和宗教教派冲突。恶劣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环境因素给地质勘查项目施工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存在大量的生产安全隐患。所以,作为地质勘查单位的安全生产管理,必须把工作重心放在野外作业的安全管理上,必须按照《地质勘探安全规程》和《金属非金属矿产资源地质勘探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暂行规定》的要求,强化安全管理手段,制定周密可行的安全技术措施和生产安全应急救援预案,保障野外作业人员的安全。
三、落实项目经理负责制是确保野外项目作业安全的关键
项目经理是野外项目生产安全的及时责任人,按照 “有权必有责,责权一致”的安全生产管理原则,确定项目经理的安全生产责任,落实项目安全目标,签订目标责任书,并严格奖惩。同时,项目经理应从以下方面做好安全生产管理工作。
1 要提高员工的安全责任意识和素质。每天出队前,项目经理要进行对作业人员的安全技术交底。安全技术交底要有针对性,要确保每个作业人员都了解其具体要求。收工后,应对24小时的工作安全情况做一个简要的总结,汲取经验和教训。每周一次的安全例会是强化安全教育和落实安全措施的手段和方法,具有日常安全管理不可替代的作用。
2 要加强对分包队伍的安全生产管理,并对其进行有效地监督、指导和协调。项目经理要与分包协作队伍及相关人员签订劳务合同,并同时签订安全生产目标责任书。在安全管理上,对各个分包单位及相关人员加以安全技术指导和统一协调。
3 坚持经常性的安全生产检查。通过安全生产检查,及时排查生产安全隐患。通过对隐患的整改验收和对违章作业者的处罚,有利于加强从业人员的安全意识,对他人也会起到教育和警示作用。特别是钻探、坑道作业危险性较大,作业人员无视《地质勘探安全规程》要求,钻探、坑探作业不戴安全帽、塔上作业不系安全绳等违章冒险作业时有发生。这些影响安全的事故隐患,必须及时排除方能确保生产安全。
4 加强对事故的责任追究,特别是加大对负有安全事故责任的项目经理的经济处罚力度,使之不敢放松安全管理责任,更不敢违章冒险指挥,以确保生产和安全。
四、加强对野外作业项目的监督、检查、指导和合理评价
尽管地质勘查单位针对野外项目制定了包括项目经理安全生产责任制在内的各项安全管理制度,明确了安全生产管理目标,但重视施工进度、忽视安全管理和各项安全措施执行不到位而引发的生产安全责任事故也时有发生。作为地质勘查单位必须加强对项目的监督和检查,了解项目安全生产责任制和各项安全规程的落实情况,有的放矢地对项目安全生产进行指导和监督,并给出合理的安全评价。对存在的隐患通过下达《生产安全事故隐患整改通知书》等有效方式,可以敦促项目经理强化安全责任意识,强化项目安全生产管理,确保项目的各项安全生产目标的顺利实现。
综上所述,野外地质勘查作业的安全管理是地质勘查单位安全生产管理的核心,野外项目安全事关整个地质勘查单位的整体安全。搞好野外地质勘查项目的全员、全过程、多方位、全天候安全生产管理,是确保地质勘查单位野外项目施工安全的关键所在。
野外地质勘查研究:野外地质勘查危险性因素识别
摘要:本文研究了矿产勘探期间野外地质勘查施工的主要危险因素,并对影响野外勘查安全的重大危险源进行了辨识。在野外勘查现场,能量危险源;机、电设备故障;场地环境、设备装置等及自然灾害等是最主要的危险源。研究的结果为野外钻探施工现场的安全评价及安全管理工作提供了基础依据,具有一定的工程意义。
关键词:野外作业;地质勘查;危险因素识别;安全管理
0 前言
钻探技术是获得地下蕴藏的真实地质资料和直接信息的一种技术。通过钻探可对所取得的地质和矿产资源参数作出评价。历史上,曾有过野外地质工作人员在荒郊野外迷失掉队、发生交通及攀爬坠落事故、以及遭遇野兽袭击、极端天气或地质灾害等状况,给钻探工作带来诸多风险与危机。随着科学技术进步发展,野外钻探施工的安全防护手段不断提升,工作条件已经得到了极大改善。野外钻探施工安全管理工作也在不断深化,越发突出“以人为本”、“安全及时、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工作理念。
因此,如何有效识别危险源是野外钻探施工安全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在野外钻探施工中存在多种危险因素,在项目启动之前,对存在的危险源加以辨识、评价及采取相应的措施,可以预防和避免一些事故的发生。因此,钻探工程项目的危害因素辨识与危险评价过程中,对安全技术、安全管理、安全教育和客观因素等四个主要方面存在的危险、危害因素进行分析与评价是施工现场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
1危险源辨识的基本方法
对于野外钻探施工这么一个系统工程,要对其系统危险实施有效的控制,首先必须掌握大量的有关系统危险状况信息,否则控制管理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在进行野外钻探工程项目中危害因素的辨识与危险评价过程之前,安全管理人员应对安全技术、安全管理、安全教育和客观因素等四个主要方面存在的危险、危害因素进行分析与评价。
在具体开展危险辨识时,应根据分析对象的特点,有针对性地选择系统危险辨识方法。进行危险辨识应重点从以下几方面问题进行考虑:分析主要事故模式;系统了解各评价单元固有危险状况信息;确定各危险因素被触发造成事故的危险严重度,并估计其发生频度;确定各评价单元的管理级别。常用危险辨识方法有:预先危险性分析((PHA);危险度分析法;故障模式影响及严重度分析(FMECA);事故树分析(FTA);事件树分析(ETA)等。
事故树分析是典型的逻辑分析法之一,它能对系统的危险性予以辨识和评价,并按照故障事件的逆过程,以演绎的方法探讨其直接和间接原因,研究各事件间的逻辑关系,把研究结果制成事故树进行定性、定量分析。从而了解生产使用和操作中可能发生的危险,以便采取相应控制措施,对事故进行有效控制。为了深入分析施工过程中潜在的几种重大危险的影响因素及其组合关系,本文特别对施工过程中极易发生的几种事故进行了事故树分析,为系统危险辨识及控制措施的制定提供了参考依据。当然事故树分析不是必须和的事故分析方法。
危险、有害因素的系统发掘是危险辨识的重点和主要工作内容,目的在于掌握各种事故发生模式,本质安全化水平,设备、设施、工艺缺陷,作业环境缺陷,危险暴露程度等。实际操作中综合采用查阅资料、现场调查和向有关人员询问等方法,然后结合FTA结果以及国内外有关事故案例,较地发掘出各种事故模式,并逐个登记在危险辨识登记表上。
2野外钻探施工危险类型分析
野外钻探施工作业是一个复杂的人、机系统,由施工作业人员、电器和机械设备、环境(施工现场)、管理四个方面组成。它们之间具有相互联系与制约的关系,即事故的原因取决于人、物、环境三个因素的联系,它们的状况又受管理状态的制约。导致事故发生的因素中,来自人方面的原因有个人的知识、技能、体质以及是否按客观要求办事的行为准则;来自物方面的原因有材料、机械设备、工具器材等固有的危险特性;来自野外钻探作业自身危险因素有:环境条件多变、操作多方位交叉、各专业工种混合作业、从业人员培训不到位等。因此,进行危险源辨识需根据不同的野外情况,在已有安全经验教训、数据资料的基础上用系统理论的方法对整个工程中各种危险因素作综合分析,同时结合自身工艺流程、设备装置、环境条件、施工组织等,对钻探施工中的危险性因素进行分析和分类。
根据野外钻探施工工艺特点,其主要危险源有以下几种:
(1) 安全技术方面存在危险源
存在能量、危害物质失控是危险产生的根本原因所在。野外钻探施工现场常见的危险源主要有以下几种:能量危险源;机、电设备故障;场地环境、设备装置等几种危险源。
(2) 管理缺陷
安全管理是为保障及时、有效地实现目标,在预测、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的计划、组织、协调、检查等工作,是预防发生事故和人员失误的有效手段,管理缺陷是影响失控发生的重要因素。
(3) 安全教育不到位
人员操作技术的培训和具体实施的训练不够科学和严格,人员的专业素质达不到标准的要求。在执行任务和操作装备时, 便可能因操作失误发生事故。安全教育的不到位也成为野外钻探施工的风险因素之一。
(4) 其他自然因素
野外地质工作人员在荒郊野外迷失掉队、发生交通及攀爬坠落事故、以及遭遇野兽袭击、温度、湿度、风雨雪及自然灾害(火灾)等因素都会引起设备故障或人员失误,也是发生事故的直接因素。
3 安全管理对策措施
在野外安全管理过程中始终贯穿人本主义的实质,就是各管理环节如何体现人本主义原则的问题。在整个施工管理的过程中始终坚持人本主义及时的原则。针对主要危险因素采取相应的安全管理对策措施。
针对第三节分析的主要危险因素,建立风险评估模型,将野外风险可能性分为非常有可能发生、有较大可能发生、可能发生、很小可能发生、几乎不可能发生、特别不可能发生6类,及其引发的自然灾害、灾难事件的不同程度的后果,同时确定其不同的危险潜在概率,并将火险也按其潜在特性及影响划分为灾难性的、极端的、严重的、非常高的、高的、低-中等的6个等级,依此进行规定的风险评估。
同时,健全安全责任制度、安全装备制度、安全教育制度等等,重点是对偏远地区(指面对紧急情况无法快速做出反应的地区)和偏僻地区(指属于城市范围但远离居民区主要交通干道的地区)野外作业安全、通信联络、交通运输、设备操作、事故急救等进行管理。
4 结语
多年的实践表明,作业方事先有针对性地制定钻探施工作业方案,采取有效的安全技术、管理防范措施及安全确认,可以有效防范各类事故发生。
在进行野外钻探施工之前钻探队伍完善各级安全组织网络, 各钻探实体单位必须至少配备一名专职安全员,明确各自责任和义务, 努力实现年度安全生产目标。在施工过程中,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严格执行安全培训制度、严格遵守钻探安全操作规程、建立安全管理制度、对从事钻探施工人员购买安全责任保险、保障安全技措经费投入才能保障野外钻探施工作业的安全,保障集体的财产安全。
综上所述,地勘单位应从责任制、具体化、时效性等3方面不断加强和完善地质勘查野外工作管理制度。
野外地质勘查研究:浅谈野外地质勘查安全生产管理
摘要:野外作业安全是地质勘查单位安全管理的重要基础,落实项目经理负责制是确保野外作业安全的关键。搞好野外安全生产管理,是地质勘查单位安全生产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野外地质勘查 安全生产管理
1 概述
地质勘探作业是在依法批准的勘查作业区范围内从事为矿山企业提供科学技术服务为主的工作。地质勘查项目多在自然条件艰苦的环境下,从事野外填图、槽探、坑道、钻探、物化探、测量、勘探取样、矿产开发、地质灾害治理和工程地质勘查等工作,属于高危行业。因此,搞好野外地质勘查的安全生产管理工作,是地质勘查单位安全管理的重中之重。
2 野外作业安全是地质勘查单位安全管理的重要基础
野外勘查作业是地质勘查单位的基础性工作。地质勘查单位的主要战场多在野外环境艰苦的地区,存在许多难以预料的生产安全隐患。如吉林省地矿局的地质勘查项目近几年来集中在新疆、西藏、青海和内蒙古等偏远山区、边境地区和高海拔地区,存在气候恶劣、雨季时间长,经常会出现雷击、毒蛇咬伤中毒、山体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而一些非洲援外项目地处热带地区,气候炎热多雨,毒蛇蚊蝇众多,是登革热和其他传染病流行区域,还常有民族和宗教教派冲突。恶劣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环境因素给地质勘查项目施工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存在大量的生产安全隐患。所以,作为地质勘查单位的安全生产管理,必须把工作重心放在野外作业的安全管理上,必须按照《地质勘探安全规程》和《金属非金属矿产资源地质勘探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暂行规定》的要求,强化安全管理手段,制定周密可行的安全技术措施和生产安全应急救援预案,保障野外作业人员的安全。
3 落实项目经理负责制是确保野外项目作业安全的关键
项目经理是野外项目生产安全的及时责任人,按照 “有权必有责,责权一致”的安全生产管理原则,确定项目经理的安全生产责任,落实项目安全目标,签订目标责任书,并严格奖惩。同时,项目经理应从以下方面做好安全生产管理工作。
3.1 要提高员工的安全责任意识和素质。每天出队前,项目经理要进行对作业人员的安全技术交底。安全技术交底要有针对性,要确保每个作业人员都了解其具体要求。收工后,应对24小时的工作安全情况做一个简要的总结,汲取经验和教训。每周一次的安全例会是强化安全教育和落实安全措施的手段和方法,具有日常安全管理不可替代的作用。
3.2 要加强对分包队伍的安全生产管理,并对其进行有效地监督、指导和协调。项目经理要与分包协作队伍及相关人员签订劳务合同,并同时签订安全生产目标责任书。在安全管理上,对各个分包单位及相关人员加以安全技术指导和统一协调。
3.3 坚持经常性的安全生产检查。通过安全生产检查,及时排查生产安全隐患。通过对隐患的整改验收和对违章作业者的处罚,有利于加强从业人员的安全意识,对他人也会起到教育和警示作用。特别是钻探、坑道作业危险性较大,作业人员无视《地质勘探安全规程》要求,钻探、坑探作业不戴安全帽、塔上作业不系安全绳等违章冒险作业时有发生。这些影响安全的事故隐患,必须及时排除方能确保生产安全。
3.4 加强对事故的责任追究,特别是加大对负有安全事故责任的项目经理的经济处罚力度,使之不敢放松安全管理责任,更不敢违章冒险指挥,以确保生产和安全。
4 加强对野外作业项目的监督、检查、指导和合理评价
尽管地质勘查单位针对野外项目制定了包括项目经理安全生产责任制在内的各项安全管理制度,明确了安全生产管理目标,但重视施工进度、忽视安全管理和各项安全措施执行不到位而引发的生产安全责任事故也时有发生。作为地质勘查单位必须加强对项目的监督和检查,了解项目安全生产责任制和各项安全规程的落实情况,有的放矢地对项目安全生产进行指导和监督,并给出合理的安全评价。对存在的隐患通过下达《生产安全事故隐患整改通知书》等有效方式,可以敦促项目经理强化安全责任意识,强化项目安全生产管理,确保项目的各项安全生产目标的顺利实现。
5 野外应急救援应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
地质勘查单位野外项目众多,各个项目都远离城市,一旦发生生产安全事故或自然灾害时,项目经理应负起安全生产及时责任人的职责,立即启动应急救援预案,组织相关人员和部门以及调动一切资源进行及时有效的救援。野外应急救援预案应该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并适时组织应急演练,这是减少事故损失和防止人员伤亡扩大的最有效的途径。因此,针对野外工作所常见的危险和有害因素,如中毒窒息、蛇咬、中暑、触电、高处坠落、遭遇山洪和滑坡等危险时,项目经理应制定出有效的安全防范技术措施,以确保生产过程中的人身安全。
随着地质勘查单位的企业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利用社会资金进行地质项目勘查呈现出了欣欣向荣的景象。现在多数地质找矿项目都是社会资金项目,工期短、任务重、施工环境恶劣,对项目的安全生产带来了不小的压力。少数野外施工项目为了赶工期,注重加快生产进度,忽视对危险有害因素的辨识,未能制定出有针对性的应急救援预案;即使有预案,内容空洞,也不具有可操作性。这样,一旦出现事故,后果将不堪设想。因此,工期再紧,任务再急,决不能强令违章指挥和冒险作业,决不能以牺牲从业人员的生命安全和健康为代价来赶工期和进度。
综上所述,野外地质勘查作业的安全管理是地质勘查单位安全生产管理的核心,野外项目安全事关整个地质勘查单位的整体安全。搞好野外地质勘查项目的全员、全过程、多方位、全天候安全生产管理,是确保地质勘查单位野外项目施工安全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