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篇浅议企业跨国经营发展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v中国中小企业跨国经营的比较优势及发展策略
摘要:开展中小企业的跨国经营更具有重大理论与现实意义。主要分析中国中小企业跨国经营的比较优势并对此提出中小企业跨国经营的策略选择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中小企业;跨国经营;比较优势;发展策略
目前,中国约有99%的企业是中小企业,中小企业对GDP的贡献超过60%,对税收的贡献超过50%,提供了75%以上的城镇就业岗位,占出口的60%。然而,中国中小企业的国际化面临许多难题:规模较小、产品结构单一、品牌形象较弱、资金缺乏等导致其实施跨国经营战略更为不易。一般来说,中小企业跨国经营的成功率和利润率均低于大企业和企业集团。但这些劣势一般是动态的、暂时的,中小企业既要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又要充分利用与大企业相比较的优势,尤其是随着专业分工的进一步细化及知识经济与信息时代的到来,中小企业的各种优势得到了更充分地发挥,其对国民经济的重要性随之进一步增强,成为最富活力的经济群体。
一、中小企业展跨国经营的比较优势
(一)产权优势
国有资产流失是中国当今经济领域内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国有企业的海外经营状况也很不理想。据有关部门的调查分析,境外国有企业盈利、持平和亏损的各占1/3。这一现象的根源在于国有资产委托―机制问题没有解决好,造成国有资产的海外流失。相比较而言,中小企业的产权要明晰得多,经营者的利益与企业的经济效益直接挂钩,保障了企业经营者的积极性,有利于中小企业跨国经营的顺利进行。
(二)技术优势
与中小企业相比,大型企业的技术优势当然更明显,但中小企业由于自身的一些特点也具有对外投资的技术优势:
1.小规模技术优势。在中国,中小企业在家电、纺织、轻工、电讯设备制造等产业的小批量制造技术和多功能的机器设备就较为适合发展中国家市场的需要。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中小企业相比,中国中小企业具有适应当地条件的技术和成熟的工艺等方面的竞争优势。中国企业在技术上有能力在国际市场独辟蹊径,避开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的竞争,逐步形成和发展有自己特色的跨国经营。
2.技术创新优势。相比大型企业通过独立的研究开发部门进行技术创新的模式而言,中小企业更能迅速地把科研成果推向市场。中小企业能根据项目的需要,集中投入人力、物力和财力,致力于开发周期短、见效快的技术,较快地获得经济效益。中小企业对市场具有很强的技术判断能力,能够判断出现有知识技术中具有良好市场前景的部分,并迅速加以应用,投放到市场。目前,由于所有制的原因,中小企业多数属于私有制成分,正由于私有制在激励机制上具有的优势,使许多中小企业充分利用自身灵活性的特点,敢于大胆尝试新技术,并在某些领域开展技术创新活动,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成为高新技术企业、知识与技术密集性企业,据统计,21世纪的一些重大技术创新成果,如个人电脑、光扫描器等都是由中小企业发明的。目前,中国66%的发明专利、82%以上的新产品开发,都是由中小企业完成的。因此,大力发展中小企业尤其是高科技型中小企业,必然会推动产业结构的升级和技术创新的大力发展。
3.管理优势。企业在对外投资过程中实施科学的决策管理是对外投资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
及时,经营灵活。中小企业能够灵活地随着市场的变化而做出进入或退出的选择。大企业往往倾向于规模经济,进入新的市场后都要大量投资,以期达到规模,获得更多的收益,但这也束缚了大企业的手脚,当市场发生变化收益下降甚至出现亏损时,大企业则很难退出市场,否则将面临前期投入的巨大损失。而中小企业规模小,进退市场的成本与大企业相比要小得多,当发现有的市场有利可图时,就快速进入;当所处的市场竞争激烈,企业生存困难时,就迅速退出该市场;另外,中小企业资金投入少,企业规模小,管理人员少,市场进退成本低,能更多地接触客户,更快地反应市场,具有大型跨国公司无可比拟的优势;第二,决策高效。大企业决策所需的信息往往要层层传递,这样容易导致信息失真。中小企业内部的环节相对较少,有利于提高管理效率,占得竞争的先机。
4.产品优势。大型企业大规模生产产品的产能决定了它们有自己特定的产品市场,中小企业的小规模生产能力也决定了其自身独特的市场占有优势。中小企业能够满足市场多样化需求。一般而言,大型企业适宜于大批量产品的生产,而由于中小企业规模小,资源有限,实力较弱,它往往无法经营多种产品以分散风险,而它具有机动灵活、市场适应性较强等特点,适宜于生产批量小、专业性和独特性的产品。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大众消费水平的提高,国际市场的消费结构正朝着多样化、高级化、个性化和专门化的方向发展,越来越多的产品转向多品种、小批量的生产,因此,中小企业对外投资更能适应国际市场上日益凸显的市场多样化需求趋势。
5.产业集聚优势。产业集聚即某一特定产业的中小企业和机构大量聚集于一定的地域范围内,基于专业化分工和协作而形成的稳定的、具有持续竞争优势的集合体。产业集聚可以弥补单个中小企业跨国经营中可能存在信息成本高、技术创新难、不易创立品牌等不足。企业集群的中小企业由于地理接近,产业专业化,在共同的产业文化和制度背景下,产业关联及其支撑企业、相应支撑机构在空间上集聚,形成区域的核心竞争力。
中小企业集群提高中小企业的生产效率和国际市场的应变能力。由于地理邻近与相互信任,有关产品、技术、竞争等市场信息可以在集群内企业间迅速集中和传播,且成本很低。市场信息的迅速反馈与传递是小企业发挥其灵活机制的优势前提,市场信息可以使企业洞察市场环境的变化,捕捉有利的市场机会,以便及时调整产品结构,避免或降低因市场变动造成的损失。面对瞬息万变的国际市场,这一快捷反应能力,具有竞争的独特优势。
6.具有独特的市场占有优势。由于中小企业能够满足市场多样化需求,一般来讲,大型企业适合于大批量产品的生产,但产品的品种比较单一,缺少特色;而中小企业适合于生产小批量、品种多样的产品。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及居民消费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国际市场的消费结构及层次正向多样化、高级化、专业化和个性化方向发展,更多的产品转向小批量的生产,因此,中小企业的跨国经营更能适应国际市场的多样化产品需求趋势。
二、中小企业展跨国经营的发展策略
1.充分利用相对的技术优势与成本优势选择适宜的区域范围从事跨国经营活动。鉴于中小企业的小批量制造技术和多功能的机器设备较适合发展中国家市场的需要以及劳动密集型技术等低成本的竞争优势,因而,中小企业可选择大企业所注意不到的空隙市场,选择在经济发展水平与中国相似的国家和地区投资,着力挖掘市场优势。近年来,拉美地区实施开放政策,经济保持适度的增长率,各国对该地区的跨国投资额也有较大幅度的增长,中国中小企业可借该地区引进资金并实施各种优惠政策的有利时机进行跨国经营,并侧重轻纺、制鞋业、木材加工、机械等行业满足当地需要,也可带动中国相关产品的出口;同时,东欧、中亚等作为中国的近邻与传统友好国家,我们也可以采取灵活的政策,更好地发挥其拥有的小规模技术优势,积极渗透东欧等国的市场,增强其自身的竞争实力,进一步开拓新的市场。除此之外,在选择发达国家作为投资市场时,中小企业应选择华人聚集的国家或地区投资。
2.加大结构调整力度,积极培育特色产业集群,增强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提高其国际竞争力。一方面,中小企业可采用联合创新方式,即组成中小企业族群联合起来进行技术开发,将资金、知识、信息、技术和实践在集群区域内有效地组合起来,使有限的资金汇集成较为宽裕的资金链;采取多种途径,积极引导企业和中介组织开展专业化协作,主要包括以名牌产品为核心向外延伸,不断开发相关产品、深加工产品、共性技术产品和新产品,形成技术优势、规模优势、区域品牌优势;以龙头企业为核心向外扩展,对相关企业进行重组、改造,逐步将一些特定的生产工艺分离出来,形成一批专业化配套的企业。另一方面,政府可兴办科技园、工业园,制定各项促进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孵化器政策,鼓励中小企业向以高新技术成果转化为支撑的技术密集型、以通信网络信息产品为主的信息技术型、以环保和绿色产品为主的绿色环保型及资源深加工型方向发展,走“精、特、优、新”的发展道路。
3.加入以大企业为核心的跨国经营集团。不少具有规模效益的产业,如汽车、自行车、船舶和部分家用电器在国际市场上具有一定竞争力,这些产品的不少零部件具有劳动密集型特征,大企业可以用承包、许可证、分包等契约形式将之提供给中小企业生产,也可以用技术、人才、销售渠道等将中小企业纳入自己的生产系统中,形成生产经营网络。为加强其紧密的合作,可采取股权投资与中小企业形成紧密的企业集团,带动其走跨国经营的道路。丰田公司有3万多个中小企业为之配套,形成经营的联动效应,有效地提高了中小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4.政府应制定一定的信贷优惠政策,建立多渠道的筹融资体系,解决中小企业的跨国经营的融资困难。许多国家政府通过国有银行向本国境外投资者提供优惠贷款,如法国国民银行与外贸银行,对本国境外投资者提供长期对外工业发展贷款及长期商业信贷担保。中国政府首先应对有市场前景的产业或地区投资项目,通过财政贴息、税收优惠等措施,以优惠的利率为中小企业项目提供长期信贷,并建立健全的中小企业融资信用担保体系, 积极发展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可建立专门的中小企业融资机构,更好地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资金支持其跨国经营的正常发展;其次,建立境外投资保险制度,为中小企业的国际化发展提供必要的安全保障;,要加快发展资本市场,培植科技、创新型中小企业的融资能力。股票与债券发行应适当向科技、创新型中小企业倾斜,鼓励与支持有经营实力的中小企业向境外发行股票或债券。
5.积极建立跨国经营的集群组织结构。集群的产业网络,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通过精细的专业分工和相互紧密的协作,对外形成具有强大竞争力的团队,从而提高中国中小企业跨国经营的抗风险能力。浙江省中小企业的集群化推动了该省出口贸易的迅速发展即是很好的范例。中国中小企业应抓住机遇,集中资源,在专业化分工的基础上,更要积极加入跨国公司的这种企业群,集中于企业价值链的几个环节,以提高资源的集中使用效率,形成企业内部的规模优势。
浅议企业跨国经营发展:我国民营企业跨国经营的发展对策
[摘要]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实施跨国经营战略已成为我国民营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国加入WTO使民营企业面临更加严峻的国际竞争,但同时,这无疑也是民营企业开展国际化经营的一个绝好机遇。本文对我国民营企业跨国经营发展的特点、存在的问题及其动因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以促进民营企业跨国经营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 民营企业;跨国经营;发展对策
在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和我国履行加入WTO的保障,加快对外开放步伐的新形势下,民营企业成为实施“走出去”战略的重要力量。因此,研究我国民营企业跨国经营的现状及其特点,揭示其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对促进民营企业跨国经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我国民营企业跨国经营的现状
1.民营企业的跨国经营发展迅速。我国拥有进出口自主权的民营企业,其跨国经营主要是通过产品的直接出口贸易来实现的,而大部分没有取得进出口自主权的民营企业则依附于一些专门从事对外贸易业务的国有外贸公司来实现其出口贸易。此外,诸如许可证贸易、补偿贸易、契约合作生产、国际加工与装配贸易、工程承包等方式也逐渐在民营企业中日益盛行。中国外贸200强企业出口值有70%是通过加工贸易方式实现的。至2004年底,上规模民营企业2119家,其中出口生产企业989家,占46.67%;在国外建厂的企业62家,占2.93%;在国外设立研究开发机构的企业47家,占2.22%。全年实现出口总额339.49亿美元,比2001年的86.20亿美元增长了70%多,年均增长达24%。目前,民营企业外向型经济已成为我国对外经贸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外贸出口的重要增长点。但总体来看,我国民营企业在国际产业分工中还处于低端,主要依靠低廉的劳动力进行产品竞争,还没有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2.大部分民营企业还处在跨国经营的初级阶段。根据企业跨国经营阶段理论(Uppsala Internationalization Model),企业跨国经营应该被视为一个发展过程。该理论代表学者Johanson和Vahlne在对有代表性的制造公司海外运营过程进行比较研究时发现,这些企业的海外运营战略都采取了基本相同的步骤,即最初的外国市场联系是从偶然的零星产品出口开始;随着出口活动的增加,母公司掌握了更多的海外市场信息和联系渠道,出口市场开始通过外国商而稳定下来;再随着市场需求的增加和海外业务的扩大,母公司决定有必要在海外建立自己的产品销售子公司;当市场条件成熟以后,母公司开始进行海外直接投资,建立海外生产制造基地。上述过程被归纳为:不规则的出口活动,通过商出口,建立海外销售子公司,从事海外生产和制造四个阶段。Johanson等人认为,这四个阶段是一个连续渐进的过程,分别表示一个企业在海外市场的卷入程度,或由浅入深的跨国经营程度。在我国民营企业的跨国经营发展进程中,尽管也有一部分具有实力的民营企业开始尝试用收购兼并、买壳上市等现代对外投资的形式进入海外市场,但这些企业在海外投资建厂,主要是为了拓展产品出口市场、发展对外贸易和利用比较优势来建立原材料生产基地。而大多数民营企业还停留在以“边贸活动”为主体内容的进出口贸易和加工贸易上。所以说,我国大部分民营企业还处在跨国经营的初级阶段。
二、我国民营企业海外拓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1.企业自身方面。我国民营企业起步较晚,在社会偏见与政策准入等条件的约束下,多数还处于初创期,存在着产业结构不合理、总体规模小、产品技术含量低、经营管理落后等方面的缺陷,使其进行跨国经营面临的困难和风险要大于国有企业,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大多数民营企业规模小,品质产品少,品牌效应低,核心竞争力弱。虽然中国在海外的总体投入不少,但真正称得上跨国公司的企业却为数不多,海外机构普遍“小、散、乱”,开拓当地市场的能力差。并且民营企业对科研开发的热心程度不高,其研发费用仅占产品销售收入的1-2%,而全球500强企业的研发费用占到了其产品销售收入5-20%。技术落后、研发水平低导致民营企业产品技术含量极低,这样的产品即使在国内市场都很难有竞争力,何况在变化多端、竞争激烈的国际市场。而且民营企业很少创立自己的品牌,进军国际市场的常见方式是贴牌生产,缺少品牌效应,不仅使得企业利润率非常低,而且不利于树立中国企业和中国产品的良好形象。
(2)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型民营企业资金缺乏,融资渠道狭小。2002年对江苏民营企业的专项调查显示,45.1%的年收入在500万元以上的民营企业认为融资困难是企业发展的头号障碍,年收入500万元以下的民营企业认为获得金融机构贷款难的则高达86.5%。民营企业由于资金、规模等多种因素制约,往往不得不忍痛放弃千载难逢的国际市场发展机遇,即使历尽艰辛跨入国际市场,也难以持续经营发展。
(3)民营企业的管理模式落后,经营管理者素质较低。跨国经营需要的是具备国际经营技能、国际风险管理、跨国文化管理、国际法律体系、国际市场营销等多方面知识的高素质综合型人才。而我国民营企业采用血缘、亲缘或者地缘关系纽带式组织管理模式的现象非常普遍,这不仅限制了企业人才的使用,也妨碍了企业主自身素质的持续提高。
2.国内环境方面。(1)民营企业融资困难已成为制约其跨国经营发展的主要障碍。我国的金融制度结构和相关政策的歧视性限制了民营企业的融资渠道和利用外资的范围和规模。在我国金融服务体系中的出口信贷、买方贷款、卖方贷款、出口押汇等业务的服务对象一直只有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融资方面除了短期信贷以外,其他融资渠道对民营经济的开放度很低。诸如股票融资、债券融资、利用外资、政策性融资、产业基金、项目融资等融资方式并没有对民营经济开放,更不用说通过海外资本市场渠道进行融资了。不公正的所有制歧视使得民营企业很难获得应有的信贷、保险、担保等国际化经营所必需的金融服务支持。
(2)民营企业的跨国经营缺乏应有的政策支持。我国的民营企业主要是集体和私营企业,长期以来其经济地位和政治地位都无法与国有大中型企业相比,资源分配一直是向大中型国有企业倾斜。因此,相对而言,中国的民营企业一直缺乏一个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再加上人才匮乏,管理水平落后,技术水平低,企业规模小,市场信息渠道不畅通,没有明显的区位与内部化优势,在竞争中往往处于劣势。
(3)民营企业跨国经营缺乏法律法规保障。我国至今没有制定诸如《民营企业基本法》、《海外投资法》、《海外投资保险法》、《跨国公司法》之类的规范与保护海外投资的基本法律以及有关保护民营企业市场竞争能力的法律法规,在金融借贷、技术开发、人才引进、反不正当竞争、海外投资、海外投资保险、跨国经营等方面缺乏对民营企业的专门扶持和保护,这不利于引导和鼓励民营企业开展跨国经营。
(4)缺乏为民营企业进入国际市场服务的中介机构和为跨国经营服务的信息和研究中心。我国民营企业跨国经营目前还处于初级阶段,国际竞争力相对较弱,企业走出去多凭热情,缺乏对海外投资环境的深入考察和对境外市场的调研能力。因此,在跨国经营战略布局上缺乏长期的战略规划,导致许多失败的案例。缺乏国际市场政治、经济、法律、社会文化、自然环境、基础设施等方面的信息以及缺少提供跨国经营服务的中介机构是目前民营企业跨国经营的一大障碍。
3.国际环境方面。从我国中小企业出口的产品结构来看,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这与韩国、东盟、印度等国的出口产品存在严重的同构性。中国商品在国际市场上低价促销的营销策略不仅压缩了自己的利润空间,而且容易引起国际贸易摩擦,常常招致东道国的反倾销起诉。而民营企业正是最近几年多起反倾销案的主角。并且国际市场在政治、经济、法律、社会、自然环境、文化习惯等方面都会存在巨大的差异性,等等,这些都是民营企业实现跨国经营所必须面对的。
三、发展对策
1.加强国家对民营企业对外投资的宏观调控和引导。政府应当尽早对民营企业对外投资做出总体战略规划,并将其列入同期国民经济中长期发展规划中。加强对海外投资的统一领导、管理和协调,尽快结束海外投资的多头管理局面,可由中央政府委托相关部委共同组建全国性的专管机构,专司对外投资行政管理事务,负责制定海外投资的中长期发展战略,确定不同时期海外投资的规模、方式和重点,统一领导、管理和协调全国各地区、各行业的海外投资活动,为民营企业正确制定对外投资战略提供宏观决策依据。并通过法律法规和经济政策对我国的对外投资活动从宏观上加以引导。在民营企业对外投资的产业方面,应引导其投向有比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竞争优势的产业。引导民营企业通过加大科技投入、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为其跨国经营提供技术优势和管理机制优势。对于民营企业在对外投资区域选择、布局等方面,政府应根据我国的战略部署和各国的投资环境提供指导性意见,引导其进行合理的布局和选择。
2.政府要在金融政策方面予以必要的扶持。融资难是我国民营企业实施跨国经营战略的一大瓶颈,政府应在金融政策上进行扶持,发展和完善对外投资在融资、保险等方面的服务体系,为民营企业的跨国经营创造有利条件。
(1)改革金融制度,提高银行系统对民营企业跨国经营的支持力度。首先,通过政府的金融政策创新,不断强化银行系统对民营企业跨国经营的支持,鼓励商业银行扩大对民营企业跨国经营贷款,拓宽国家进出口银行对民营企业跨国经营服务的领域,放松利率管制,发展中小民营商业银行。其次,鼓励中资银行开展跨国经营。中资银行应该大力借鉴欧美等发达国家银行跨国经营的成功经验,积极为民营企业跨国经营融资提供服务。第三,大力培育、完善和发展股票、债券、票据和融资租赁市场。我们应积极借鉴西方发达国家资本市场的成熟经验,制订一系列配套政策法规,建立健全我国的股票、债券、票据和融资租赁市场体系,积极为民营企业跨国经营融资发展创造条件,拓宽民营企业融资发展渠道。第四,政府应赋予条件适合的跨国企业以必要的海内外融资权,并由国家给予必要的担保,鼓励其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筹资,以扩大对外投资的金融实力。第五,加快组建以银行等金融机构为核心,以企业为主体,集多种功能为一体的银企财团,实现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的融合,参与国际竞争。第六,应该允许跨国投资企业在境内和境外设立自己的财务公司等金融机构,逐步强化其金融自我扶持功能,使之成为企业的金融核心。
(2)改革跨国投资项目的外汇管理制度。目前我国仍实施严格的外汇管制,人民币在资本项目下不可兑换。政府应当允许投资项目的外汇自由输出,对于创汇大户,银行应为其建立对外投资专用账户,使其可以自由地提取并用于跨国投资项目。另外,为了便于企业用实物资产、工业产权进行投资,应对非贸易性跨国投资项目的实物、技术投资部分实行免收保障金的鼓励性政策。
(3)设立对外投资基金,完善民营企业跨国经营信贷担保体系。对外投资基金是指由基金成员单位注入一笔原始资金并由基金成员单位委派专业人员组成跨国投资发展基金运作机构,进行具体的投资操作,将基金的各种组合投资获利部分对跨国投资活动进行参股。其好处是既可以分散投资者的风险,又可以做到小额资金的集中使用。从我国已经走出去的企业看,在跨国经营中会遇到诸如商业、汇率、政治等很多风险,由于其自身实力有限,很难独自承担这些风险。因此,政府应在政策上进行扶持,通过设立对外投资基金和国家政策性跨国信用信贷担保机构,鼓励对外投资保险的发展,为民营企业跨国经营创造有利条件。
3.完善民营企业对外投资和跨国经营的法律法规保障体系。目前,在民营企业跨国经营和对外投资方面,我国还存在着审批程序烦琐、时间损耗过长、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健全等一系列问题。因此,国家应迅速建立健全《民营企业基本法》、《海外投资法》、《跨国经营促进法》等相关法律法规,赋予民营企业跨国经营的微观自主决策权,大幅度简化民营企业跨国经营投资审批程序,放松民营企业跨国经营外汇额度管制,确保民营企业的海外投资和跨国经营得到法律上的保障。同时加快《海外融资法》、《跨国公司法》、《海外投资保险法》等基本法律法规及配套实施细则的出台,使民营企业对外投资、融资和开展跨国经营拥有明确的法律制度基础和保障体系。
4.建立健全为跨国经营服务的信息和研究中心、中介机构和风险防范系统。
(1)考虑到对外投资风险具有不可预测性和不可抗御性,政府应尽快建立部级的国际市场风险预警机制和防范系统。为民营企业跨国经营提供政治、汇率、罢工、法律、恐怖主义、战争等风险的预警服务,一旦发生风险,应发挥国家影响力,为陷于巨大国际市场风险中的民营企业提供一定政治、经济、法律、道义上的支持与援助。同时,加快与各国签订诸如投资保护协定、避免双重征税协定、司法协助协定、经济合作协定、贸易投资协定、社会保险协定等政府间协定,多方位、多角度地保护和推动我国民营企业开展跨国经营。
(2)鉴于多数民营企业缺乏了解和掌握有关国家和地区的政治、法律、经济等投资环境的跨国经营信息渠道,政府应建立具有高效的信息收集、加工及传输功能的全球性信息资料研究中心和信息服务网络系统,为民营企业的跨国经营提供比较、及时、、系统的国际市场环境资料和的咨询服务。与此同时,还应组建为民营企业进入国际市场提供服务的中介机构,以及充分发挥商会和行业协会的信息渠道作用,为民营企业开展跨国经营提供投资地区及项目等相关信息和中介、指导与服务。
浅议企业跨国经营发展:民营企业跨国经营的渐进式发展模式选择
摘要: 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我国民营企业实施跨国经营,但由于我国民营企业跨国经营起步晚,其规模还不够完善,面临着许多问题,所以选择渐进式模式,本文就以我国民营企业跨国经营做出研究,什么是渐进式跨国经营模式,为什么要选择渐进式模式,如何实现渐进式模式。为我国民营企业跨国经营做出更好的建议。
0 引言
跨国经营目前已经成为经济全球化条件下我国民营企业发展的一种重要形式,再加上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对外开放,我国要求实施“走出去”的开放战略,使得我国民营企业能与世界接轨,而且随着国家政策和民营企业自身创新力度加强,使得民营企业有着很大的上升空间,对我国经济发展有着巨大的意义。然而目前总体来看,我国民营企业在国际产业中还处于低端,本身经营规模小局限性大,很多民营企业还处在跨国经营的初级阶段,所以面对国际的大舞台,民营企业在跨国战略模式上的选择很重要。本文以华为为例,为我国的民营企业在实施“走出去”战略中如何能取得更好的成绩做出分析,选择更好的发展模式。
1 我国民营企业跨国经营的现状
近十年来,我国民营企业出口年均增长60%,尤其是加入世界贸易以来,平均每年增长高达78%,远远高于我国外贸企业20%的年平均增长率,2012年及时季度,全国进出口的总值为8593.7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7.3%。其中出口4300.2亿美元,同比增长7.6%。体现出民营企业旺盛的生命力与巨大的发展潜力,可以说在当前的贸易经济中,民营企业成为中国对外贸易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参与到国际贸易竞争中的重要力量。[1]
经过经济危机的洗礼后,我国民营企业国际生产能力继续提高,它们以国际需求为方向,以扩大出口贸易为目标,进行了包括海外投资,营销等对外经济活动。我国民营企业在东盟,欧盟,美国等海外区域开展投资。出口结构也得到了进一步的优化,市场多元化的效果开始呈现。制造业企业的市场范围基本遍及全球;农林牧渔业以亚太市场为主,欧美及澳洲市场也有拓展;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主要海外市场是西亚和东南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主要在欧洲和东南亚等地区;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主要分布在亚洲地区;建筑业也已经打开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市场。
我国民营企业对外投资虽然起步较晚,但其跨国经营的步伐很快,短短数年就取得显著的成绩,不过目前很多民营企业还处于跨国经营的初级阶段,跨国投资还是以合资为主,所以我国民营企业要选择正确的模式进入国际市场,发挥自身比较优势,参与国际分工,使跨国经营在这一经济形式得到发展。
2 我国民营企业跨国经营选择渐进式发展模式
卢孜恒,陆亚琴认为渐进式成长模式是企业从小到大,由低到高的一个过程。即先从风险不大,投资少的项目进行合作,然后再进一步积累经验,在国际市场上进行历练,从而具备进行大的收购项目的雄厚实力。[2]周正平认为渐进式成长模式是指一个企业慢慢从起步到发展,一点点累积从被动到主动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企业表现通常表现为地理扩张顺序,大多遵循“由近及远,先熟悉后陌生”的路线。市场扩张的地理顺序通常为:本地市场——地区市场——全国市场——海外相邻市场——全球市场。[3]笔者认为该模式主要受到企业内部条件和环境因素影响,让企业随着跨国经营的经验积累,风险减少来慢慢投入跨国经营,从小到大,慢慢累积从而得到稳定发展。让一个企业从没有出口到偶尔出口到海外立足以及海外生产销售全球市场。
除了渐进式模式外还有一种跨越式的跨国经营方式,跨越式跨国经营是指在新的环境下,企业在开展跨国经营的过程中,不是按照跨国经营的几个阶段一步一步的向前发展,而是依据自身条件的许可,直接采用跨国经营高级阶段的步骤,通过对外直接投资进入国际市场。但是,鉴于我国民营企业的自身条件和外部环境,实施跨越式跨国经营显得十分困难,我国民营企业好选择渐进式的跨国经营模式。
3 渐进式发展模式选择的原因
3.1 国内政策扶持落后 与国有企业相比,民营企业可能获得融资的权利和机会相对较少。所以,我国大量有活力的民营企业不能进入资本市场,导致这些企业在短时间内无法做大做强。
而在民营企业同外资企业的国内市场竞争中,政府没有营造出保护民营企业发展的政策环境。在国家提出大力吸引外资的宏观政策指引下,民营企业享受的政策扶持远远落后于外资企业,特别在税收优惠和行业准入方面受到不公平待遇,这种不公平的竞争,使得民营企业走向国际市场的路上举步艰难。
3.2 国际市场竞争恶劣 我国的民营企业目前仍然有很多处于跨国经营的初级阶段,其自身的规模和涉及的领域相当的小,由于经验少,在国际市场上很多外国的风土文化,法律法规等认知都不足,使我国民营企业在跨国经营上缺乏主动性;众所周知,一个好的品牌和一个有信誉的企业能更好的吸引顾客和合作商,然而由于我国民营企业跨国经营起步晚,在其自身的品牌信誉等方面都很低,让外国很多顾客不能很好的接受与合作,使我国民营企业在海外扩张上丢失了很多机会,再加上我国民营企业出口的产品往往都是一些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增长是低价格的数量规模的扩张,出口结构是传统的粗放型增长方式为主。让我国民营企业在国际市场上面临其他国家的反倾销等恶性现象。
3.3 贸易壁垒摩擦严峻 由于我国民营企业对外出口的商品大多都是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品,缺少知名品牌,而且大多都集中在亚洲,北美,欧洲等以独资来创建海外市场,这往往与周边国家的市场具有同构性,而我国民营企业为了能拥有市场而降低价格,从而与周围国家企业产生摩擦。这种由于彼此之间的利益和贸易活动本身的要求及民营企业自身问题导致的贸易摩擦逐渐增加,从而受到反倾销和保障措施调查,知识产权争端,技术壁垒,宏观经济政策等问题严重。
3.4 民营企业资源成本短缺 众所周知,我国民营企业面临的较大问题就是资金融通问题,然而在与国有企业的资源分配上的不均使我国民营企业难以在走向国际市场上形成气候。资源的缺少导致我国民营企业只能开发一些低成本的产品,而这些低附加值的产品在国际市场开拓能力弱,风险承受能力差,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竞争力。
如何运用有限的资源在成本方面能有效的创新并走出自己的道路,这能让我国民营企业在跨国经营中得以发展,所以选择渐进式跨国经营,如华为企业,就在“低成本开发”上走的很顺利,他将主要精力放在非核心部分,然后找美国,台湾等专业加工,即利用国内研发劳动力相对廉价的优势,又增加了利润。
4 我国民营企业跨国经营渐进式实现的途径
面对国际市场,我国民营企业要实施“走出去”的开放政策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其中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慢慢积累经验,不能急功近利而导致计划失败。本文借助华为的例子来分析我国民营企业如何进行渐进式的跨国经营。
4.1 避开竞争选择合理的切入点进入海外市场 面对国际市场,我国民营企业要着眼于建立多形式的企业战略,扩大企业的规模和市场空间,避免与实力强大的跨国公司进行直接的正面对抗,而应充分利用自身灵活,速度的优势,以适当的价格提供具有差异化的产品,以自身的特色产品和经营理念获得消费者的信赖,站稳脚步后再逐步扩张。
民企华为采取渐进式的海外扩张战略,以贸易方式进入海外市场,以打开国际市场为撬点,采取间接出口和直接出口积累国际化经营的经验,在根据客观需要和主观可能具体策划如何逐步地,渐进地向更高的层次过渡。华为在跨国经营上选择了“先易后难”的道路,华为避免与欧美跨国公司争夺欧美市场,迂回侧翼把非洲和亚洲的一些第三世界国家作为企业国际化的起点。1997年华为将国际市场开拓目标锁定在俄罗斯和南美地区,经过努力突破后,1999年大规模进入东南亚,中东,非洲等区域,到2003年成功打入欧美市场。[4]其成功也表明我国民营企业在跨国经营上不能一口吃成胖子,要稳扎稳打,抓住机会,通过滚雪球原理,让自身越做越大。
4.2 发掘海外市场需求直接投资 在跨国经营的道路上,我国民营企业始终以市场为导向,提高高新技术产品科技含量和服务水平,确定并稳固在产业发展中的新亮点。关注顾客的个性化和差异化的需求,要突出企业的特色和主打产品,集中几个核心优势品种,慢慢在海外进驻并稳定自己的市场,以自身的灵活机动来保持经营优势以此来应对大规模的竞争。
华为通过农村包围城市的办法,在起步的时候成功的规避了与国际上一些大规模的竞争企业进行摩擦,使他能在海外市场上站住脚步,并成功的发展了其产业特色。华为曾经把创业6年所积累的资金全部投入到C&C08数字程控交换机的研发上,在交换机产品取得优势后又将积累的资金全部投入以SDH技术为核心的光网络传输产品上,根据市场环境的需求,还重点研发了从有线到无线的转变等,使其慢慢从3G专利的全球排名前5到4G专利的全球前3,一步步的从一个跟随者发展到了一个领跑者的地位。[5]
4.3 借势合资发展创新打造品牌 我国民营企业要善于抓住外部机遇来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要加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自主研发能力,通过大力开发高新技术产品,提高科技含量来避免贸易技术壁垒,在进军国际市场过程中实施战略联盟,集中资源进行产品开发和海外销售渠道控制,使低附加值的产品向高附加值转移,打造企业的品牌知名度,通过贴牌生产和自由品牌的结合,与国外的企业合资合作,借助他们先进的营销管理理念和畅通的销售渠道,和较大的市场规模,帮助民营企业实现快速的业务扩张和企业自身综合实力的提高,将企业的产品和形象展示于国际市场。
华为在国际市场开拓中,实施了自由品牌和贴牌并行的方式,在国际市场开拓初期,华为就在俄罗斯成立合资公司,以双方共有的品牌进行销售,通过几年观察发现这样品牌在发展中国家建立的过程相当缓慢,在发达国家更是艰难。于是就开始与许多国际著名公司洽谈贴牌方式的合作,通过与摩托罗拉在GSM产品方面的合作,将华为的移动交换机和摩托罗拉的基站设备组合,在国际市场上以摩托罗拉的品牌进行销售。同样的世界级的电信跨国公司都上演着合并戏,如:西诺(西门子与诺基亚),索爱(爱立信与索尼),这些强势的合作使华为要进入国际市场难度更加艰巨。于是,为了更好的走出去,2004年华为与西门子组建了一家全球性的合资公司,借助西门子的渠道打开了欧洲市场的大门,2006年华为又与北电网络(Nortel)成立合资公司,借助北电的百年历史与信誉,使华为在北美市场获得了机会。随后又与德国电讯合作扩大东欧市场等慢慢将自己的品牌推向全世界。
浅议企业跨国经营发展:透析我国企业跨国经营发展战略
摘要:目前,经济全球化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潮流,我国企业要想在全球性的竞争中生存和发展,必须积极参与国际竞争,走跨国经营的道路。文中分析了我国企业跨国经营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策略。
关键词:中国企业跨国经营问题战略
跨国公司既是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主要推动力,又是全球市场大舞台上的主要竞争者。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跨国企业的发展从无到有,至今已经初具规模。但是我国企业跨国经营起步比较晚,在发展中遇到了许多问题。
一、我国企业跨国经营的现状
2000年我国确立了实施“走出去”战略后,国内许多企业纷纷走出国门,寻找发展机遇。中石油、中石化、海尔、华为、联想、新希望等一批企业积极开展跨国经营,无论是国有企业外还是民营企业都积极拓展国际市场。2007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净额265.1亿美元,较上年增长25.3%,截止2007年底,中国近7000家境内投资主体设立对外直接投资企业超过l万家,对外直接投资累计额1179.1亿美元。2007年,中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248.4亿美元,同比增长40.9%,境外企业实现销售收入3379亿美元,境内投资主体通过境外企业实现的进出口额1189亿美元。2008年,我国实现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406.5亿美元,同比增长63.6%。截止2008年3月底,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累计1131亿美元,境外中资企业超过1.2万家。
二、我国企业跨国经营存在的问题
1.宏观上
(1)缺乏总体统一规划和合理布局
主要表现在对海外直接投资的管理体制不健全,我国未建立统一、的专门管理机构,也未制定系统、稳定的海外投资促进法律法规体系。国家在总体上缺乏统一规划和合理布局,政策上也没有形成成熟的导向机制。由于国家的宏观信息系统不完备,现有的海外投资项目多数是根据多种渠道得到的非系统化信息决定投资的,致使我国的海外投资项目无论在行业还是地区布局上,都没有统筹安排的主攻方向和目标,投资行为上表现出无序性,对外投资随意性大,造成海外重复投资,恶性竞争,影响我国境外投资的整体效益。
(2)政府各部门协调不力
我国政府对跨国企业的宏观管理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政策及措施。举办海外企业的现行做法是经计委、财政、经贸、外汇各部门的批准,各管一段,互相协调不力,项目审批程序复杂,职能交叉,导致效率降低,各部门、各级别的层层审批加大了项目的成本,没有有效的审批和管理制度,以致常常出现政令不一,企业无所适从,从而影响了企业海外发展的积极性。
2.微观上
(1)企业机制不能适应国际市场竞争环境
我国进行跨国经营的企业主要是国有企业,其处于半政府状态的企业机制,决定了国有企业在管理上带有浓厚的行政色彩,受地区、部门、行业的行政隶属关系所制约,再加上市场机制还不够成熟,企业还没有成为中国市场的主体。
(2)企业缺乏技术优势,产业结构仍停留在较低层次
我国的海外企业普遍缺少产品的技术优势,研发水平低,多数属于劳动密集型产品,在总体水平上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较大。虽然跨国投资和经营的行业不断拓展,但低层次的格局仍未改变。
(3)缺乏高素质的跨国经营人才
企业国际化发展需要高素质的人才队伍,人力资源管理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一个企业的成败。目前,中国海外企业的外派人员多以外语人才为主,这其实只是符合了企业海外发展的低要求,而国内既懂外语又懂专业的高级人才目前还不多,懂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领导人才更少。
三、我国企业跨国经营的发展战略
1.政府应加快改革管理体制
面对复杂多变的世界市场我国政府应改革管理体制,转变政府职能,减少政府对跨国企业日常业务的行政干预,避免政府角色的越位、缺位与错位,应作为市场的组织者和监管者,加快建立适应经济全球化的管理体制和制度,建立政府与企业新的协调配合关系,打破行政权力分割的局面,理顺我国的行政管理体制,对产业结构、地区分布、投资规模等作出规划、指导和协调,使跨国经营活动纳入健康、有序发展的轨道。
2.完善现代企业制度
我国跨国经营的企业要转换企业机制,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建立符合公司法规定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高效的决策系统,实施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建立政治、业务过硬的经理团队。
3.寻求差异化优势,增强企业竞争能力
差异化优势是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优势,这种优势可以是与产品相关的技术优势、研发创新优势,也可以是组织和管理技能优势,与市场相关的营销管理优势等。
4.打造产品本土化
我国企业应研究开发本土化,不仅要创出国际品牌,还要使品牌在跨国经营中“本土化”。我国企业在跨国经营时可以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将研发中心设在所投资的国家和地区,把对新产品的研究和开发放在头等重要的地位,培养我国企业的品牌,培养当地消费者对我国企业核心产品的认同,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开辟新业务和扩大市场份额。
5.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
对于我国的企业来说没有自主知识产权,就没有办法摆脱“低质量产品-低价竞销-遭遇反倾销或知识产权侵权”的梦魇。但企业在国内投资搞研发,往往事倍功半。到欧美发达国家投资设立研发中心,已成为部分企业获得成功的途径。
6.加快培养跨国经营所需的专门人才
我国发展跨国经营的关键是人才,培养一批熟悉国际惯例和市场环境,又具有在海外从事经营和管理能力的人才是我国企业跨国经营的当务之急。要着力培养一批既懂外语,又懂法律;既善于管理,又通晓财务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担当公司海外经营的管理和业务骨干。同时应制订严格的选择、任用、轮换、淘汰和退休制度,改革现行任期轮换制,对海外企业主要负责人的任期,应根据企业自身的特点、业务性质和发展需要确定。
浅议企业跨国经营发展:浅议我国国有企业的跨国经营现状与发展战略
论文关键词:跨国公司 投资经营 投资战略
论文摘 要:本文以跨国公司与我国国有企业发展之间的逻辑关系为论述的主线,分析了经济全球化条件下跨国公司在世界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本文认为,跨国公司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直接体现着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我国要实现现代化建设战略目标,必须进一步引进跨国公司投资,同时鼓励我国企业“走出去”,更好地利用国内外市场和资源。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我国国有企业引进跨国公司投资战略和我国国有企业对外投资战略。
一、引言
西方学者对跨国公司的研究是从国际投资开始的,然而,在世界经济史中,国际贸易的历史远比国际投资悠久,国际贸易的理论也比国际投资的理论成熟得多。在国际贸易理论中,有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原理和被称为“赫—俄—萨模式”(h-o-s model)的要素禀赋理论等比较公认的学说,而在国际投资方面的研究则较为薄弱。西方学者通常运用国际贸易理论来解释国际投资现象,但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各自的运行机制有所不同,国际贸易理论难以对国际投资做出较为科学的解释。
二、我国国有企业跨国经营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国有企业海外经营中的问题主要是与企业的内部自身所存在的缺陷与不足相联系。这其中企业产权制度不明晰,海外企业缺乏有效的激励与约束机制是主要原因。
(一)产权制度不明晰
目前我国境外企业的管理方式主要实行的是承包经营制度。这本身是在当前我国对外投资管理经验相对缺乏,管理机制不完善情况下的权宜之计。但问题是这种承包性制度往往建立于并不明晰的产权制度之上,在产权、制度和体制方面的深层次的改革远未到位。
首先,按常理,境外企业的国有资产理应保值和增值,但从实际情况看,相当一部分境外企业的国有资产不仅没有增值,甚至连保值也未能做到。企业资产管理中存在漏洞,主要有:一些企业的国有资产以个人的名义在当地注册,造成产权关系不明确,给国有资产流失造成隐患。其次,激励与约束机制的不健全不仅存在于国内母公司,一些企业的境外子公司也沿袭了传统企业的经营机制。在该制度安排下资产所有者与经营者间的收益权与使用权划分没有得到合理且清晰的界定,进而导致了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由于企业的管理机制尚未根本改变,国内企业可能过于强调了对海外公司的我国国有企业跨国经营问题研究管理与控制,而海外企业的经营自主权与决策权力被大量剥夺;另一方面,对于海外企业的公司经营状况、财务状况与业务发展漠不关心,这也直接导致了许多海外企业缺乏国内母公司的相关支持而孤军奋战,海外业务的拓展活动显得后劲不足。同时国内母公司的这种态度在产权制度不明晰的情况下极易造成境外企业管理中的“内部人控制”现象严重,甚至导致管理者设租、寻租与企业资产的海外流失。
(二)政企不分与所有者主体缺位
我国国有企业历来是我国经济改革过程中的重点与难点,其关键问题就是政企不分与所有者缺位。应该说,国有企业的资产属于国家所有,国家与国有企业的经营者之间是委托关系,这在产权制度上是相对明晰的。简单来讲就是,机构作为所有者是可以的,但实际操作中管理国有资产的是机构中实实在在的人,而这些人在事实上的责、权、利等方面与其所管理的国有资产并无百分之百的利害关系。这样来看实际上无论是国资委还是财政部充其量也只能还是国有资产的一个人而己,而相应的委托人即国有资产的所有者方面仍然处于缺位的状况之中。
三、推动我国国有企业跨国经营的战略
(一)提高国有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国际竞争力是指一国企业在一定的外部经济环境下,成功地进行国际生产与经营活动的能力。具体表现为企业能够更有效地从事设计、生产、销售产品和服务,其价格和非价格特性较国外竞争者更具有市场吸引力。我国国有企业必须提高国际竞争力,只有提高国际竞争力,才能更有效的开展对外贸易和海外投资。
(二)把软技术创新作为提高国有企业科技开发能力的突破口
把软技术作为技术创新的突破口是是因为:
及时,投资少,风险小。硬技术创新需要的投资较大,潜在的技术风险和市场风险也较大,而软技术创新是对产品本体的延伸部分的创新,投资较少,技术风险和市场风险也相对较小。
第二,容易实现技术创新的目标。软技术创新从构思开发到具体实现都是以企业内部为主,只要充分利用企业自身的管理人员、技术人员、销售人员、生产人员或其他相关人员的努力,就可以达到技术创新的目标。
(三)加大国有企业科技开发资源的投入力度
首先,加大国有企业研究开发投入力度。科技开发是高投入、高风险活动,没有较大投入,很难进行创新。其次,建立有效的国有企业内部创新机制。,大力培养科技开发人才。科技开发是一个由知识技能的积累到创造性地应用的过程,而这一过程是靠承载知识技能的各种人才来完成的。国有企业为了获得高水平的科技开发人才,一方面要值得投资自己培养,另一方面要积极引进国有企业需要的各种专业人才,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使他们有用武之地。
四、结论
我国国有企业在进行跨国经营之一前,应强化我国国有企业自身素质,明确自身的优势、劣势,克服自身劣势,认真地做好知识准备和相应的人才准备,要地熟悉和把握国际惯例以及东道国的政治经济、产业政策变化以及法律政策等。根据我国国有企业的核心实力来决定国际化的发展战略,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认真开展海外投资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明确投资方向。通盘考虑项目的条件和直接、间接效益,减少盲目行动,规避和减少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