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研究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研究: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二元四级”网络体系模式建构
摘 要:大学生“二元四级”心理健康教育网络体系是一种立体化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网上虚拟教育和网下现实教育对接即“二元”心理健康教育结构推动了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化的有效实施。“四级”教育网络体系是指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中心-辅导员团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协会-心理健康教育志愿者,突出了以大学生自我发展、相互支持的心理互助为主要途径,形成基于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自助、互助、他助综合平台,在大学生服务、管理、教育中有效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网络体系 二元四级 危机干预 大学生
目前高校心理咨询的范围主要集中在障碍性咨询方面,主要针对已经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咨询治疗,适应性咨询和发展性咨询相对缺乏,这既不符合高等教育的目标,也不符合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实际。事实上,医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影响因素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以身体劳累,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以及紧张心理状态为主要表现的心理疲劳和焦虑;强迫和嫉妒心理;心境不佳、丧失兴趣、消极悲观、食欲减退、睡眠障碍等为主要表现的抑郁心理[1]。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体系能够从多方位实现对大学生全覆盖式的心理健康教育,它反映了我们在注重大学生职业素质培养、职业发展的同时还特别关注大学生适应社会、适应行业、适应岗位的心理发展能力,对于其综合职业素质的培养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医学院校构建心理健康“二元四级”教育网络体系丰富、发展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形式,扩大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面和受益面,在行业领域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对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应用价值,为进一步推动了互联网时代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发展提供参考意见。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二元四级”教育网络体系的构成
社会文化背景、环境因素等多因子和大学生诸多心理问题的产生紧密相关,多样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快速发展应运而生,单纯的网上教育或网下教育已不能满足现代教育的需要,逐渐转变为网上和网下联动的模式,网上虚拟教育和网下现实教育对接,即是“二元”教育结构。网下教育即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心理咨询和辅导、优化心理健康教育环境来实现。网上教育是利用网络教育平台,开设心理健康知识网络课程、网络心理知识学习园地、网上心理测试和心理咨询、网上心理互助等,引领大学生形成健康的认知和道德情操。“四级”教育网络体系:一级结构即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中心,负责全校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工作和日常心理咨询与教学、研究工作;二级结构即辅导员团队,落实全校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定期组织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实时掌握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信息;三级结构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协会,协助校大学生心理健康中心开展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和普及工作,组织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心灵电影、心理交流会、户外拓展等活动。四级结构即心理健康教育志愿者,通过日常学习、生活接触为周围同学提供人际关系的支持,及时发现心理问题并实时进行疏导或介绍到咨询中心。通过四级结构运行探索网上、网下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衔接和有效沟通,建立起一个具有不同层次、动静结合、功能互补、多方位的心理教育网络模式,既切合网络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需要又符合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心理健康教育要求。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二元四级”教育网络体系运行机制
该教育网络体系的运行机制以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中心为核心,从专业角度在全校范围内通过校园网、校报、宣传栏、专题讲座等多种方式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引导大学生树立现代心理健康理念,营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氛围。对于大学生发展性心理问题/心理障碍,通过团体或个体咨询正确引导,帮助他们优化心理品质,完善人格;定期组织辅导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协会会员、心理健康教育志愿者培训,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档案,开展新生心理普查,筛选并跟踪辅导。辅导员团队是该教育网络体系的关键力量,以班级为单位开展心理辅导、心理健康活动。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中心的监督,在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中心专业指导下开展心理健康辅导、心理测查和心理危机干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协会和心理健康教育志愿者是该教育网络体系的基础,其成员除积极参与心理健康培训、实践以外,发挥朋辈心理辅导作用,组织开展心理健康知识宣传、心理素质拓展等活动,关注周围同学的心理健康状况,及时给予他助和互助、自助,实施初级心理干预。网上与网下、教师与学生、教室内与教室外、学习和生活等交叉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保持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化良性运行态势。
学者谷新忠[2]等提出,医学院校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医学生的身心健康,通过多种渠道,采取多N方式,帮助他们掌握积极稳定的应对方式,避免采取消极不稳定的应对方式,提高他们的应对能力,进而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和整体素质通过。“二元四级”心理健康教育网络体系构建,拓展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覆盖面,使得心理健康教育能切实渗透到大学生群体中,使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和心理危机能被及时发现、及时解决。同时利用少数大学生的障碍性咨询和危机干预,将心理健康教育重心转到面向全体学生的发展性辅导上来,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心理成长与人格完善。
作者简介:王凤枝(1965-),女,河南西平人,教授,主要从事医学教育、就业教育。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研究: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探究
摘要: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大学生心理问题日益严重,如何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也成为人们不断思考和探讨的话题。本文通过积极心理学来探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思路和新方法,主张挖掘每个人自身的优点和潜力从而培养个人自身的积极品质,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积极人格;积极校园环境
一、积极心理学
积极心理学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美国兴起的心理学运动。谢尔顿和劳拉・金认为:“积极心理学是致力于研究人的发展潜能和美德等积极品质的一门科学。[1]”积极心理学的主要观点涵盖三个方面,及时是实现心理学的价值平衡。积极心理学既是对当代心理研究的价值回归,也是对消极心理学的反思。第二是强调研究人自身的积极方面。积极心理学提倡用开放和欣赏的眼光来看待每一个人,强调关注于每一个普通人的积极方面,挖掘其自身积极的力量。第三是以积极的态度看待问题,善于发现问题中所存在的积极方面。积极心理学强调以乐观的态度和积极的心态面对心理问题。通过对问题进行积极的解释,从而降低人的负面情绪和能量。另一方面,也使人们通过问题解决过程而进行积极的情绪体验。
二、积极心理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各大高校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并与高校各种教学活动和实践活动分不开。针对引发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积极心理学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方法,重新诠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
(一)培养积极的人格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目标旨在鼓励学生用积极的心态解决所遇到的问题,从而达到全体学生具备健全心理品质的目标。如果仅仅解决大学生所遇到的具体心理问题,则只是治标不治本,无法从根本上促进大学生的健康发展。就拿我们每个人都熟悉和必须做的事情举个例子,吃饭。在我们吃饭享受美食时,如果我们的胃口消化不好,就无法很好的享受美食。但如果我们仅仅治好消化问题,并不能保障一定可以享受食物。这也就是积极心理学所涉及到的幸福并不会因为焦虑的消除而导致必然的增加,要想提高我们自身的幸福感,就得善于发现自身积极的力量。
积极人格是在个体与社会相互作用下通过实践活动而逐渐形成的。大学是个小型的社会,迈入大学就意味着不仅要注重知识方面的储备,也要注重能力方面的培养。一味埋头苦读,两耳不闻穿外事的态度已经不适合现在社会的发展。因此应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大学各项丰富多彩的积极活动结合起来。大学生通过参加丰富多彩的活动,在活动中锻炼自己,更清楚的认识自我,发现自身埋藏在深处的潜力,从而能够更积极的看待自我。另一方面,e极参加丰富多彩的活动也有利于帮助大学生更好的适应大学生活,在实践活动中找到奋斗目标,培养起积极的心理品质,有利于大学生心理的良性发展。通过积极参加活动提高自身的幸福感,培养积极的人格品质,从而极大地激发他们内在潜力并逐步使他们超越自我,维护自身的心理健康。
(二)创建积极的校园环境
积极心理学认为,个人的体验、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与个人所处的环境是分不开的。积极的校园环境主要包括树立积极的教育理念,健全积极的校园制度以及营造积极校风建设。树立积极的教育理念要求大学校园应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以培养学生的积极品质为根本目标。传统的教育理念习惯通过批评的方式来帮助学生改正自身的不足和缺点,而积极的教育理念并不仅仅是发扬学生自身的优点和克服缺点,而旨在挖掘学生固有的潜力。其次,积极的教育理念并不仅仅只关注“问题学生”,相反的它关注所有的普通人,让大部分人通过教育享受到真正的快乐和满足感,这也体现了积极教育理念的博爱理念。教师要帮助学生挖掘自身的能力,了解自己的强项,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究竟想做什么。,大学校园涉及到教学活动,实践活动,教师要采取积极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不断的发展和改善大学生的自我体验,心理承受能力和调节能力,同时,也使学生在活动中发挥较大的潜力,获得良好积极的情绪体验,展示自己积极的心理品质。
校园制度是保障学校各项工作顺利有序开展的前提。校园制度包括学校的传统,仪式和规章制度,是校园文化的保障机制。积极的校园制度旨在建立以鼓励、赏识为主,惩罚为辅的教育制度。作为大学生的指路人,如果一味地批评和惩罚他们,会使他们产生自卑情绪和逆反心理,不利于未来的发展。校园制度的制定不是为了约束大学生的行为,而应是鼓励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培养大学生的积极品质,促使大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为未来的健康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良好校园制度的建设也有利于营造积极的校风。一个学校的校风直接影响学校人才的培养,它对大学生起着熏陶的作用,使大学生在校风的影响下发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积极校风建设应加强教育,形成健康的舆论导向,其次要树立先进典型,借助榜样的作用促进积极校风的形成。营造轻松愉悦的育人环境,使学生产生归属感,认同感,从而提高学习和生活工作的效率。
三、结语
现代大学生心理问题普遍严重,由心理问题导致的暴力和自残行为屡屡发生,大学生自我幸福感降低,这也说明我们不能仅仅依靠解决存在的问题来提高他们的幸福感,而应采取一种新的解决方案挖掘大学生自身的潜力,提高大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从而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积极心理学就给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其要求我们要关注大学生积极的,的品质,帮助大学生挖掘自身的潜力,提高大学生积极情绪体验。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研究: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及其实施策略研究
摘 要:现代化社会不断发展,面对越来越复杂的生活环境,人们的价值观也愈加多样化、生活习惯多元化,大学生出现了众多心理危机,给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及其未来发展带来了极大的不良影响,为此,需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及其实施策略的研究,以引导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本文分析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提出了有效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及其实施策略。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实施策略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大学生是未来社会发展的主力军,对于新环境的不适应、同学之间的关系、学习压力的不良协调,对虚拟网络的依赖,就业压力等种种问题,导致很多大学生心理变得扭曲,产生抑郁和紧张心理,孤僻、自卑、厌学,甚至是产生自杀心理。近年来,大学生心理疾病发病频率愈加严重,对社会的发展产生不良的影响,引起了高校和社会的关注和深刻的反思,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显得尤其重要。联合国专家断言:“21世纪中叶,没有一种灾害能像心理冲突一样”。因此,必须加大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力度。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一)阶段化
研究表明,大学生的心理变化主要包括三个阶段:及时阶段,适应阶段。这个阶段大学生刚步入大学校园,大学生面对新的生活环境、同学、氛围、学习内容等,加上各种心理变化因素,学生容易产生心理问题;第二阶段,大学二、三年纪阶段。大二、大三学生基本已适应了大学生活,但是由于大学生家庭问题,情感、学习、人际问题等多因素的影响,使得大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第三阶段,大学毕业阶段。这个阶段是大学生心理问题最容易出现的关键时期,因为这个阶段大学生即将步入社会,开始独当一面,就业选择是影响心理的主要因素,另一方面,同学们即将各奔东西,恋人之间的感情面临着考验。所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尊重大学生的阶段性变化,制定阶段性的教育模式,根据不同的阶段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例如在大学生即将毕业阶段,可以针对性的开展“大学生择业心理分析”“社会适应能力培养”等心理咨询工作,帮助大学生了解自己,顺利发展,从而促进大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二)层次化
首先,由心理健康意识较高且公益性强的大学生自行组成的心理协会,通过定期的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培训,通过多次组建心理健康相关的活动来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使得他们成为大学生最普遍的群众基础,这是及时层次;其次,就是由辅导员加院系负责学生工作的教师组成,譬如班级生活辅导员,他们承担起心理健康知识的体统培训,常年与大学生在及时线接触,对大学生的把握,通过对日常的学生管理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必定能事半功倍,更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这是第二层次;,由学校的心理辅导办公室,主要是专业的心理辅导专家,他们通过专业的心理健康知识,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针对性教育,这是第三层次。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策略
(一)建立学生的心理健康档案
为了更好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时刻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必须建立学生的心理健康档案,这不仅有利于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同时还有利于推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质量的提升。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应该包括学生的心理健康变化特点、心理y试结果、学校心理咨询和辅导记录等材料集中保存,组成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指导档案,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可以以翻阅档案来了解学生,进而采取针对性的教育策略。同时,学生也可以通过心理健康档案了解自己的心理状况,积极的寻求心理辅导帮助,帮助学生缓解心理压力,促进心理健康发展。
(二)开展多样化心理健康教育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该立足教育,重视预防。首先,高校应该通过开展多样化的心理健康活动,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善待人生,普及心理危机的基本知识,提高他们树立心理危机应对意识;其次,应该重视对学校的大学生辅导员、教师及其班干部进行预防心理危机的教育,让他们认识到心理危机的危害,时刻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如何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从而从根本上疏导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质量。
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是对社会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重要教育工作。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和实施策略进行创新具有重要的作用,故必须一起探索,共同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研究: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创新研究
西华师范大学物理与空间科学学院
【摘 要】 以教育教学构建大学生心理教育模式的基础,以服务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养成,通过排查落实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通过研究让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成为教育工作常态,形成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
【关键词】 心理健康;大学生;创新;模式
构建符合时代特点学生需要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是高校教育研究中重要的课题,今年来随着校园暴力和突发事件的频发使得这个问题更加的迫切。在过去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中我们注重课堂理论的教育,同时也建立了心理咨询、课外活动等有针对性的教育策略,但是在教育过程中及时、有效还是显得不够,为此在原有的教育模式上,进行创新成为此文研究重点。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长期和日常化的教育任务,在高校内一直受到教育者的重视。在实际的教育管理中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知识教育上做得较为认真,学校专门为学生设置了必修课程,但是在教学形式上大多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因此,学生很难通过课堂教学对心理健康知识形成认同。此外,在心理健康教育实践部分,学校大多以主题活动的形式展开,学生在主题活动中有比较充分的活动自由。但是,由于活动与课堂教学相割裂,没有形成理论与实践的良好结合,发挥期望中的教育作用。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
1.教育为先,树立健康心理的基石
心理健康教育离不开课堂的知识教学,但是仅仅是知识教育难以将外在要求内化为学生内心自我的需要,所以改进和完善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途径势必能够提高教育的有效性。首先,在原有公共必修的基础上设置可供学生进行选择的选修课,从生活中结合案例给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其次,选择并且丰富选修课的教学形式,从传统的班级课堂讲授方式到实践活动,丰富学生对心理健康问题的认识,以我校的心理健康活动为例,在每年学校会组织心理健康节,宣传册子、宣传视频、还有临时搭建的心理咨询室,以及提供给大家一起参与的心理测试活动,让学生在丰富多样的活动中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和疏导。,改革心理健康教育课后作业的形式,教师在教学中设置开放型的教学问题,让学生以小论文、调查报告的形式进行,让作业更能体现学生对心理健康问题的理解和认识。
2.服务为主,引导健康心理的养成
在学校建立完善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大学生学习生活都发生在校园内,因此,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多方位多角度的去关注。在学校内建立多级心理健康服务部门,以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为主,根据学生的人数,在学院内分级建立心理服务站,心理健康服务点。向学生传递心理健康知识,播放有助于身心健康的影视作品,同时也为学生提供咨询服务。通过心理健康服务体系,一方面可以分流心理健康任务的负担,另一方面,通过分流可以为学生提供品质的资讯服务,切实帮助学生解决心理上的健康问题。以我校学生心理健康咨询中心数据,在进行分层服务以后,每年进行心理健康咨询服务的人增加了近200人次。学生由于心理问题引起的校园突发事件也明显减少,从学生表现出来的状态看W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有明显的提高。
3.排查为辅,细化心理健康的教育
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离不开科学有序的心理危机机制。在学校建立以宿舍为单位的排查措施,同时班级每个月展开一次心理健康排查工作,让心理健康教育成为一个常态,落实到每一个学生。在排查工作进行中辅导员或者管理要对重点学生或是心理问题高危人群进行面对面的谈话,并为其制定心理教育方案。除此之外,学校应该逐步建立从心理服务到校医院、以及专业卫生机构的快速危机干预机制。来面对紧急突发事件。以我校心理健康排查为例,在过去一年中每个月各班级将进行一次心理健康排查,并进行及时的心理健康辅导和建议,鼓励学生正确面对自己存在的心理问题并积极主动地寻求外界的帮助。近一年来,通过心理健康服务中心的老师累计成功干预心理危机事件13余起。学生在排查过程中也能积极正确地面对自己和周围同学的状态,大多学生还主动帮助其他同学一起克服由于生活、学习带来的心里困扰,对于无法自我调节无效的也能主动向老师寻求帮助。
4.研究为续,完善心理健康的体系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离不开理论支持和实践,为此通过研究记录和探究相关内容为教育实践奠定基础,在学校教师应该将每一次心理健康教育过程整理变成档案,指导教师在今后遇到相似案例时进行参考。以笔者教育过程中遇到的教育事件为例,大二某专业一个学生长期因为兼职太多问题导致上课缺席成绩差,且与班级同学十分疏远。按着学校规定缺勤达到一定节数要给予处分,但是学生家庭又非常困难导致其不得不通过兼职保障自己的能够上学。为此,笔者参照学校关于贫困生相关文件、政策,以及往年相似案例为学生争取相应的资助和补助,同时在班上让学生承担一定的事务,通过这些方式让学生逐渐改变。通过这些事件和案例的研究积累将其变成理论成果,丰富相关研究课题的研究,为今后工作提供参考。
总之,构建符合当代大学生学习和生活需要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需要深入到学生中去,了解学生、让学生表达自己的心声和诉求。通过上述模式把理论转变成实践让学生在校园内获得安全、温暖的环境,避免心里健康问题的进一步严重,相反要让学生在面对心理障碍、心理问题时能够自我判断、自我调节,培养悦纳自我的态度,用平和的心态不断去完善自我。总而言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重要的教育内容,保障学生的心理健康才能在健康积极的校园氛围内得到地发展。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研究:独立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新模式的探索与分析
摘要:通过对独立院校大学生心理发展特殊性的分析,认为对独立院校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必要的,同时创新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也是亟需的。本文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创新和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创新两个方面进行分析探索,以期为独立院校改革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独立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验式教学;团体心理辅导
受家庭教育方式、成长环境、个人经历等多方面的影响,大学生通常会出现与适应、学习、人际交往、恋爱和性、情绪管理、就业等方面相关的心理问题。与公办院校大学生相比,独立院校大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在具有相似性的同时,也有其独特性。独立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在遵循教育部要求的基础上,应注重结合独立院校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量身定制。
一、独立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1.独立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独立院校大学生在享受同等教育计划的同时,需要支付更多的费用,这使独立院校大学生承受了更多的心理压力。鉴于家长教育意识薄弱,一些独立院校大学生得不到应有的关爱和照顾,导致学生出现自卑、敏感、多疑、缺乏安全感等心理问题,尤其是家庭经济条件困难的学生,甚至出现了某种程度的人格缺陷。相较于家庭成长环境不良的学生,独立院校中也不乏家庭环境优渥者,这些学生在享受家庭经济条件带来的生活便利的同时,也承受着父母的高压教育和专制管教。这在一定程度上致使独立院校大学生形成偏执、叛逆等心理特征,严重者甚至出现强迫性神经症、精神分裂等症状。受独立院校社会认可度的影响,独立院校大学生在社会竞争中存在着不可回避的弱势。这一社会现实情况虽然促使部分独立院校大学生努力学习以增加社会竞争力,但其对未来依旧存在诸多不自信,这加剧了独立院校大学生对未来的迷茫和焦虑。
2.独立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创新亟需性。进入独立院校就读的大学生,在学习自主性、学习习惯、学习态度、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等方面存在或多或少的不足,这类学生对理论知识兴趣不大,对学业的重视程度不足,面对理论学习会感到吃力,或力不从心,或干脆放弃。针对这一状况,创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方法和模式,发展能够被学生接受和认可、能够提高独立院校大学生学习参与度和学习效果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势在必行。
二、独立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现状
1.独立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现状。《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各高校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途径和主要途径。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该课程在国内各高校中陆续开设,但教学模式主要以教师为中心,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有研究显示,大学生认为受欢迎的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而同时最不满意的也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笔者与学生交流发现学生对心理学知识很感兴趣,也期望通过心理学知识的学习帮助自己或朋友解决心理困扰。然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过于理论化,非科班出身的学生表示学起来很吃力,同时为了应对期末考核不得不死记硬背。这不仅没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反而徒增了学生的学习压力和心理负担。因此,为切实提升独立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在结合独立院校大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贯彻落实文件精神的基础上,应创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模式,提高独立院校大学生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兴趣,引导学生将课堂中学习到的心理学知识和心理技能迁移到现实生活中,切实提高他们应对心理困扰和心理问题的能力。
2.独立院校大学生心理咨询现状。目前我国大学生对心理咨询认可度低,认为走进心理咨询室是丢人的事情,这使心理咨询范围局限在少数大学生身上。心理健康水平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程度较轻的心理问题若得不到及时解决,日积月累便会出现量到质的飞跃,演变为严重的心理问题甚至神经症性心理问题,增加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机率。因此,心理咨询工作重在预防,不仅要关注心理问题明显的学生,还应重视对发展性心理问题的预防和引导。
三、独立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新模式的探索分析
下文将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心理健康咨询两方面对独立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新模式进行探讨。
1.独立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创新的探索。(1)体验式教学方法的发展。体验式教学基于“情景”与“体验”这两个核心理念,以学生为主体,以情景体验为载体,在老师的引导下使学生身临其境地理解、构建、领悟和运用知识,是一种发展相应能力的多向互动式教学模式。这一教学模式于20世纪初已被美国、日本、法国等国家推行并广泛运用,我国最早提出于20世纪90年代,目前还处于探索阶段。有研究显示,近十年来中国知网上有关“体验式教育”的文章逐年增加,从2005年的31篇增加为2014年的840篇,并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护理教育、军事训练、党员教育、课程教育等领域。(2)体验式教学方法在独立院校的适用性。结合独立院校大学生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相对偏弱,以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注重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遇到问题能力的要求,可以考虑将体验式教学理念和方法融入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曾有研究者做过这样的实验,相较于以教师讲授为主的课堂和以学生自由讨论为主的课堂,由专业体验式教学教师加以引导的课堂,其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深刻,并有个性化的感悟。(3)体验式教学方法在独立院校的实施与开展。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融入体验式教学理念,可带动学生的兴趣、体验参与度和行动感悟力。在课程开展过程中,教师应注重结合章节核心创设相应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对课堂情境的参与、体验、互动和感悟以理解理论、掌握技能、收获体悟,并将这些收获迁移到现实生活中。
2.独立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创新的探索。(1)团体心理辅导简介。团体心理辅导(group counseling),又名团体心理辅导,指在团体情境下提供心理帮助与指导的一种心理咨询形式。即咨询员根据团体成员的同质性问题,通过共同商讨、训练、引导,解决成员共有的心理发展问题。团体心理辅导具有四大优势:①团体心理辅导感染力强,影响广泛,这是因为团体的互动促进了信息传递和自主性激发;②团体心理辅导效率高,省时省力,可在同一时间对多人进行教育,并且团体某些成员的表现会成为其他成员学习的榜样,进而带来团体心理辅导主题之外其他方面的收获;③团体心理辅导效果容易巩固,其创造了一个类似真实的社会生活情境,使咨询较易出现成果,且成果也较易迁移到生活中;④特别适用于人际关系适应不良的人。(2)在独立院校应注重运用团体心理辅导。在心理咨询的开展形式上,不仅依靠个体咨询,还应发挥团体心理咨询的作用,拓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适用群体,以预防为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以团体心理辅导的形式,增强心理健康教育情境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连接性,充分发挥心理咨询“助人自助”的理念。(3)在独立院校开展团体心理辅导的形式。针对不同年级开展不同主题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对大一新生开展以“适应心理问题”、“人生规划”为主题的团体辅导活动;对大二学生开展以“人际关系”、“情绪管理”为主题的团体辅导活动;对大三学生开展以“学业压力应对”、“恋爱与性”为主题的团体辅导活动;对大四学生开展以“挫折应对”、“就业压力应对”为主题的团体辅导活动。没有开设心理学专业的独立院校,团体心理辅导工作应由心理咨询中心专业老师带领开展,以提高专业性,达到良好的预期效果。根据不同专业开设不同形式的团体辅导活动。比如针对法学专业的学生,可以通过案例分析、模拟法庭、情景再现、辩论等形式开展团体心理辅导。针对社科类专业的学生可以采用角色扮演、心理沙龙等形式,开展团体心理辅导工作。针对特定季节、特殊时段易发的心理问题,开展团体心理辅导,比如以宿舍人际关系为主题或以情绪管理为主题。
四、结
创新独立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是必要的,也是亟需的:一是融体验式教学理念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二是运用团体心理咨询形式扩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受用对象。通过以上创新途径,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助人自助”的原则,提高独立院校大学生对心理知识、技能的迁移能力,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研究:互联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探究
摘要: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一个重要的部分大学的课程体系,它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使一种新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互联网+心理健康教育发展起来。基于互联网+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平台具有更好的私密性、实时性等优势。
关键字:心理健康教育;互联网+
大学阶段是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大学生作为我国文化层次较高的年轻群体,他们富于理性、敏感、激情,更富于创造性、挑战性。但是面对瞬息万变的社会、日趋激烈的竞争以及来自学习、专业、就业、经济等诸多方面的问题,他们往往不知所措,容易产生各种不定的心理反应。如何应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成为大学课程体系的一个重要部分,健康的心理是大学生发展、成长成才的重要基础,将大学生培养成身心健康的高素质人才是高校教育的首要任务。《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试行)》中强调:“要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高校德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代网络化发展进程中,青年大学生作为网络传播最活跃的主体,正处于高速成长与发展时期,其心理具有较大的可塑性。据报道,高校学生大部分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困惑或心理紊乱。而研究发现,24.5%大学生有通过网络寻求心理帮助的经验;如果未来有心理困扰,57.5%大学生愿意选择网络心理咨询获得帮助。而现有的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存在诸多不利现状,包括:缺乏有效的心理健康服务信息传递渠道,心理健康存在死角;内容乏味,以线下活动或课程为主,参与成本高,不便捷;大多学生遇到问题时对面对面和咨询师聊天存在抵触情绪,普遍认为,“从心理咨询室里走出的学生都是心理有问题的”,“去心理咨询,一定记录会在案,被当作重点观察对象”,甚至不知道学校有心理咨询服务等。如何实现心理健康服务让大学生都用、喜欢用、有效果,是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课题。近年来,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正在不断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在现实生活中应用很广泛。在互联网上我们可以聊天、学习、查阅东西等,给我们的现实生活带来很大的方便。拥有着高智商和品质资源的大学生是接触也是受互联网技术影响较大的群体。互联网技术对大学生的道德认知、人格形成、意志品质和人际交往等多方面有着极大的影响。
壹心理创始人黄伟强先生在第十二届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学术交流大会上的统计数据说明,由于网络内容丰富、资源实用,体验良好且娱乐性强,现代人对网络的依赖日趋严重,日均上网时长已高达11.45小时,而移动端互联网的访问量更是远远超出PC端互联网访问量,达到60.52%,现在的大学生平均每6分钟就会看一次手机。
建立“互联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平台典型优势有以下几点。
1.灵活性。学生可以利用手机、平板电脑等多种工具,随时随地检索、阅读文字、视频、音频等多媒体资源;当出现心理压力或心理障碍时,可以随时随地浏览相关文章或与专家交流。
2.隐匿性。使得学生更易于与有关人员交流、咨询平常不便或不愿讲出的题。
3.交互性。告别了在广播、电视、报纸前被动接受信息的历史,可以随意点击、各取所需,主动控制信息内容并与之交流。
4.扩散性。网络媒体扩散速度快、范围广,信息资源检索收发方便快捷。
5.平等性。传统的“理论教育法”、“教师为主导的教育”极容易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虚拟条件下的交流,避免了面对面的压力和尴尬,从而有利于咨询师更地了解当事人的真实心理状况,采取恰当的措施为其分忧解难。
6.实时性。可以根据当前大学生的网络心理动态,把握他们的网络心理问题,进而实施有效地交流、沟通和引导。互联网+技术具有灵活性、开放性、互动性的特点,将学生心理健康服务做到网络上,能够降低学生获取和使用服务的成本,让心理健康咨询服务工作更有效果。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网络体系,是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网络化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的作用是通过各种网络平台向广大高校大学生提供有关心理健康知识、心理健康自我测试与自我调节方法、心理障碍的治疗案例,以及对心理健康咨询的认识等信息,使广大高校大学生更好地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建立个性化、一对一、私密性强的“互联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平台,能够保障各位老师实时互动的与学生交流,具有更好的实时性、针对性、私密性和互动性,为学校更有效的开展互联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有益的尝试。微电子学院从以下几方面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网络体系:基于“互联网+”的思维,利用新媒体平台,申请播客运营账号,以“播客”形式,定期邀请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校内外博学专兼职辅导员,时事风云人物等在同学间有较强号召力、吸引力的人员,结合传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和时事文化热点,以访谈或者单人脱口秀的形式定期录制音频节目。节目经过剪辑和审核后将上传至播客平台,并通过院团委公众号推送给学生,供学生随时收听,构建一种个性化、全天候、针对性强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栏目。开办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栏,专门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提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关资料,播送有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以及一些典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咨询案例。介绍一些大学生心理健康自我测试、自我调节的小知识。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讨论等。开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电话报务。设立校园大学生心理健康咨询的热线电话,接受大学生有关心理健康知识的咨询。“互联网+”时代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任重而道远,互联网是把双刃剑,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带来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挑战。“互联网+”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能够弥补现实社会心理教育手段的不足和形式内容的匮乏,充分利用网络手段,易于使大学生放下防备,接受心理咨询和治疗。同时,能够有效地规范大学生网络行为,避免大学生沉溺网络,进行网络欺骗,并维护网络安全。研究“互联网+”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加强和改进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项极为重要任务,要不断积累经验,为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理论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