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篇高中人文地理教学研究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高中人文地理教学研究:多媒体教学在高中人文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摘 要:地理课程是研究地球表面各种自然现象与人文现象分布规律及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知识点的多元化与广泛化也使学生记忆起来容易出现偏差,使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加深学生记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文章从利用多媒体手段进行课程导入、运用多媒体提升学生的识图能力、运用多媒体教学拓展教学内容、利用多媒体教学进行总结几方面,研究多媒体教学在高中人文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人文地理;创新精神;实践能力
地理中有许多复杂的算法、深奥的知识,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而地理学科的空间性、综合性、实践性和学科交叉性的特点也决定了现代化教育手段必将在地理教学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教师在地理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提升课堂的趣味性,帮助学生理解地理知识,促进地理课堂教学的优化。因此,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要合理地运用多媒体进行地理学科的教学。
一、利用多媒体手段进行课程导入
教师在课程导入时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可使学生在课堂一开始就进入到情境当中,主动融入到新课程学习中,对新知识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文化与文化景观”时,教材中有不同文化下的景观差异,但光靠一两幅图片是无法让学生加深对不同文化的印象的,而通过多媒体进行导入则能够让学生看到更多更细致的文化与文化景观。教师在进行课程导入时可以放映不同国家的习俗视频,让学生看到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文化差异、地区与地区之间的文化差异。教师还可以选用学生耳熟能详的电影桥段,找到在不同国家拍摄的电影情节。例如,《印象云南》就可以让学生看到云南的自然环境,《北京北京》就可以让学生看到长城与北京四合院。同时,利用视频的方式,还可以让学生直观地看到书中的文化景观,加深学生的印象。
二、运用多媒体提升学生的识图能力
高中地理教学主要就是让学生可以看到地图就分辨出地点、气候以及当地的风俗文化。因此,学生的识图能力是提升地理成绩的基础。但教材中的图片较少,而且是黑白图片,学生很难在脑海中形成立体的记忆,在考试中除非碰到了一样的图形,不然学生还是无法理解。教师在使用多媒体教学时,可以将这些图片生动起来,给学生以立体感。例如,在教学游钱塘江时,教师可将地图上的地点设置在钱塘江上,开启地理地图模式,让学生认识综合地图,然后再将地图通过各种方式向学生展示,进而使学生更加清晰地理解各个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多媒体技术能够让传统的纸质地图“活”起来。教师通过对多媒体中的地图的动态分析,能够让学生对课程更加感兴趣,从而达到提升教学效果的目的。
三、运用多媒体教学拓展教学内容
学生在学习地理时总感觉自己学习的知识点都会,但一到考试时就觉得自己会的都用不上,很大原因是因为学生地理学科的拓展知识不足,使得他们只记忆教材上的内容,无法开阔自己的视野。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对教材有限的知识进行拓展,拓宽学生的视野。例如,在教学“交通”时,除了教材中给出的五种交通运输工具的特点,教师还可以针对不同的交通运输工具给出例子,让学生通过实例对知识点进行拓展。例如,公路运输的交通工具可以有卡车、货车等,水路运输的交通工具有轮船、货船等。教师可利用多媒体勾画出不同交通工具的优劣对比图,让学生了解运输不同货物时采用哪种运输工具好。
四、利用多媒体教学进行总结
总结是整堂课程的画龙点睛之笔,教师只有在课堂教学中对所教授的知识点进行总结,才会让学生对这堂课的教学内容有一个的认识,从而产生意犹未尽之感。利用多媒体进行总结不仅直观简洁,学生接受度高,还能节省时间。例如,在教授“我国高原的特征”时,教师利用多媒体将这堂课所学的内容做一个短小的视频,让学生在观看视频的同时巩固所学知识点,加深对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等知识点的印象。教师还可在视频观看后,给学生拓展两道问题,让学生在课后进行思考:对于如今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应该如何治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会带来怎样的危害?这样具有趣味性的课堂总结,能使学生对知识点的印象更加深刻,在课后也会乐于对教师给出的问题进行自主探究。
五、结束语
在高中人文地理教学中,多媒体教学可使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得到提升,让课堂变得生动有趣。但是教师在地理教学中如果一味地依赖多媒体教学,就会让学生沉迷于老师创设的情境,反而缺少了师生之间的直观交流,让学生忽视了教材的重要性,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升。因此,教师必须正视多媒体教学的优缺点,在n堂中合理恰当地运用,才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高中人文地理教学研究:创设问题情境,提升高中人文地理教学效果
【摘 要】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问题情境的创设,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能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高中地理的学习之中。创设问题情境可以有效提升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效果,让学生在学习地理知识的同时,还可以激活自身思维,使学生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进而促使学生更好地学习发展。
【关键词】高中地理;问题情境;策略
在传统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讲解虽能让学生记忆地理知识点,却会使学生丧失学习主动性,使学生思考机会减少,从而导致学生的思维受到拘束。而在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可以将学生带入具体情境当中,使学生主动去进行思考,从而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在思考、探索中发现知识,构建理解,从而实现学习效率提高。另外,创设问题情境这种教学方法,还可以改变以往教师一言堂的教学模式,使学生能更好的参与到课堂中来,增加课堂的互动性,从而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使学生更轻松地去学习高中地理知识,进而提升高中地理课堂的教学效益。
一、设计新颖问题,诱发学生思考
要想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之中,教师就要创设新颖、趣味性强的教学问题,让学生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探究。教师在创设情境问题时,可以借助一些其他的工具和手段来使问题更加的具有吸引力,从而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问题情境之上,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去思考问题,以此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并提升课堂教学的效果。例如,在教学《密度流》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可以结合讲故事的方式来导入问题,使学生对这个问题以及知识点更加的感兴趣。教师可以向学生讲述一个这样的故事:1944年德军对诺曼底有着严密的监控,但英美联军还是成功的登陆了诺曼底,英美联军是如何躲避德军的监视的呢?上述故事问题情境很容易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住,让学生去积极的思考这个问题的答案,从而使得学生对相关的知识点进行了深入的探究。除了用讲故事的方式来创设问题情境之外,教师还可以借助多媒体工具的形象生动性,将问题情境用视频、图片的方式展示出来,这种丰富多样的教学模式,更易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更多的去关注教师在高中地理课堂上讲解的知识点。另外,多种方式的呈现知识点,也利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设计科学实用问题,体现学科特色
在传统高中地理教学之中,部分教师只注重课本知识的讲解,使地理课程学习讲解脱离了学生生活实际,从而导致学生产生学习地理对实际生活的帮助不大等错误认知,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下降。且脱离实际的教学,也会使学生在学习时感到困难,尤其是在学习一些比较抽象的地理知识点时。因此,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之中,要科学创设贴近生活的地理情境问题,将学科与我们的实际教学想糅合,让学生体会地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一方面,学生在解决教师提出的这些实用问题时,也可以将自己所学到的知识点应用到实际生活之中,从而可以活化自身的思维,使学生的实践能力也得到进一步提高。另一方面,教师创设实用性的地理教学问题,可以避免出现学生死记硬背的现象,使学生能活学活用,将知识点应用到实际的生产、生活之中。例如,在教学《太阳直射点移动规律》这一个知识内容时,教师可以将太阳的直射点与二十四节气联系起来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二十四节气是怎样划分的?在我国农业生产、人民日常生活中占有怎样的地位?学生通过查阅资料,阅读教材中的相关内容,不仅可以了解到有关二十四节气的知识内容,也知晓了二十四节气对我们实际生活的影响。
三、设计渐进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在以往的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也会向学生提出一些问题,但这些问题通常是对概念的提问,学生很容易就能在课本上找到答案,@对学生思维的训练不够深入。因此,教师在今后的高中地理教学之中,要更为有效地去设计问题,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分析思维能力,更重要的是要激发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让学生能更深入地思考,从更好地掌握相关知识内容。教师在创设问题的时候,可以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进行问题情境创设,让学生在教师问题的引导之下,逐渐深入的进行思考。教师在提出问题的时候,可以从学生已知的、比较熟悉的问题着手,再逐渐的增加问题的难度,既不会使学生在面对教师的问题时无处下手,也能带领学生去积极主动地进行思考。通过设计渐进的问题,可以逐渐的拓宽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不再局限在某一个知识点之上,而是可以将各个知识点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联系起来,使学生在掌握高中地理知识时,不仅有深度更有一定的广度,从而使学生能进行深入的理解,并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进而提升高中地理教学的效果。
结语
在高中地理教学时,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创设问题情境时,教师要采取新颖有趣的情境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提出实用性的问题将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从而使得学生具备一定的实践能力;教师在向学生提出问题情境时,要注意题目的层次性,可以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的进行思考,进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促使学生更好地学习发展。
高中人文地理教学研究:新课标高中人文地理教学策略研究
【摘 要】人文地理涉及的知识面广,有自身的内在规律。在教学过程中,要把握好人文地理知识的本质属性,积极探索人文地理课堂教学策略,不断提高人文地理教学的实效。
【关键词】人文地理 教学策略 情感
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构成了地理学科的版图,相对于自然地理较强的规律性而言,人文地理貌似一看即懂,甚至很多教师感觉没有内容可讲,但其实不然,人文地理由于人的介入,变得更加复杂。要教授好人文地理,必须调整教学方法,认真研究,从学生、教师、教学工具等多方面下功夫。
一、人文地理教学的重要性论述
人文地理是地理科学的重要内容,只有同时掌握好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才能真正学好地理这门学科。以人为本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理念,在发展中尊重人民的意愿,为人民谋福利,保障人民安居乐业,建设小康社会,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目标。而在这一目标的实现过程中,离不开人文地理的作用,只有按照人文地理的科学要求行事,才会符合社会发展规律。此外,人文地理是近几年高考的重要内容,在文科综合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学好人文地理也是提高高考成绩的重要途径。
二、新课标高中人文地理教学的主要策略
(一)实现人文地理与自然地理、区域地理教学的有机统一
人文地理的教学常常陷入误区,有些教师要么感觉知识很简单,没有内容可讲;要么不知从何讲起,无法下手。人文地理有了人的参与,所以与人们日常生活的联系更加紧密,人文地理的教学一定要发挥出与区域地理天然联系的优势。例如,在讲解文化的时候,可以让学生联系本地的文化,分析本地文化特征,以及本地文化的形成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等。在教授经济发展的内容时,可以结合国家的经济政策,如“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南水北调”等,来学习人文地理的理论,然后结合学生所在区域,分析本区域的经济政策,例如广西柳州市依托自身坚实的工业实力,正在稳步实施再建一个工业大柳州的经济发展策略。在把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进行统一学习时,一定要注意扎实掌握人文地理的基本理论,在理论的指导下解决分析区域地理的内容,切不可把人文地理直接简化为乡土地理。
(二)调动学生学习人文地理积极性
对于地理的学习,要提高学习效率,必须想方设法培养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自然地理由于理论性较强,学生感觉相对枯燥,人文地理由于和生活联系密切,相对容易理解,学生更容易接受。人文地理教学中,必须抓住这一契机,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一是可以用对比、连续设问法引起学生兴趣。例如,在分析工业布局时,可以联系鞍钢、宝钢以及首钢三者的区位优势进行对比分析,然后进行设问:鞍钢发展的地理区位优势是什么?它发展的制约瓶颈是什么?今后的发展方向是什么?首钢为什么要迁新址?宝钢为什么要建在城北靠近长江?通过一系列的提问,学生会对建立一个钢铁厂会有这么大的学问而产生好奇心,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这些问题的分析,很容易得出工业布局的一般规律。二是可以让学生虚拟一个政府工作人员身份,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例如,我国的几大湖泊均有蓝藻的困扰,假设你是当地的政府官员,怎么样解决这一问题?这样学生均会认真思考,踊跃发言,就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充分发挥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的作用
地理教学相对抽象,需要学生有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若能有直观的教学方式,学生就更容易理解,更容易接受新知识。传统的地图和地球仪等已经远远不能满足教学的需求,这时候可以借助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利用多媒体进行展示教学。例如,在教授“城市规划”的时候,教师可以用多媒体展示一个城市的面貌,然后结合理论进行讲解,为何是这样的布局,这样布局有什么优缺点等。通过立体感很强的地图画面,学生理解起来更轻松。当然,在讲授我国或者某地区的行政区划或者某地的地质构造时,就更加直观。多媒体丰富了教学手段,使问题更加明白晓畅的同时,也带给学生更多的学习乐趣。
(四)在人文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情感
高中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对高中生的培养贯穿整个高中教育,贯穿每门课程,因此,人文地理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爱国、爱家乡的情感。人文地理涉及经济、政治、人口、文化、资源等多方面内容,学生要能够理解自然、社会、人生之间的关系,在这个过程中,理解人生的意义,学会理解、支持、热爱等情感,在学习中成长。例如,在学习“城市布局”的时候,要对自己所居住的城市多一份支持、宽容和热爱,而不是批判、反感甚至厌恶。在学习社会热点问题时,要对社会上的热点问题进行冷静地分析;学习“人口迁移”时,要对迁移者多一份理解和关爱等。这样,学生的情感就能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升。
总之,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高中人文地理的地位变得更加重要。人文地理教学也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教学中要把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有效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高中人文地理教学研究:浅析如何提高高中人文地理教学实效性
摘 要:随着教学体制的不断健全,高中人文地理教学获得了教育界的广泛重视。很多教师认为,单纯的灌输理论知识,并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运用知识,并且在缺乏人文地理的教学下,很多学生对地理的理解存在局限性,对学生日后的发展不利。今后的高中地理教学,必须从客观的角度出发,以学生为中心,充分提高高中人文地理教学的水平,丰富学生知识体系和阅历,促进学生更大的进步。
关键词:高中;人文地理;策略
高中人文地理以人地关系、区域定位理论为前提条件,侧重探究人与人、人对地的关系,以揭示地域分布规律和人类活动的空间结构。在高中地理学习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人文地理教学需通过多项策略来完成,一方面要照顾到学生的理解能力,另一方面又要提高学生的个人能力,同时必须加强地理技能的实践。本文主要讨论如何提高高中人文地理教学实效性。
1.人文地理需与实际相结合―提高学生的个人感官
对于学生而言,每天都是待在教室当中学习,并不了解外面的世界。绝大部分教师都是按照书本来讲解,不知不觉对学生构成了限制。日后,必须脱离这种限制,提高学生的个人感官。本文认为,将认为地理与实际相结合,需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及时,安排专门课程,带领学生前往周边景点、山村、公路去考察,制订考察项目、目标,总结考察结果,在课堂进行分析,让学生了解到人文地理的意义和作用。第二,教育人文地理时,必须以学生为中心,现阶段的旅游发展旺盛,很多学生都会出去旅游,可从学生的旅游、周边地区的人文地理发展着手,脱离教科书的限制,提高教学趣味性。
2.提高教师的个人教学技能―多元化提高学生成绩
人文地理新知识多、并且知识点灵活多变、内容广泛,能够和其他学科有效交汇,是一门接近社会科学和人文的学科。在对人文地理进行教学的时候,对教师的要求很高。本文认为,日后需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及时,教师一定要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并且在平时的教学与学习中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层面,对多学科的知识进行涉猎,并且还要不断地丰富个人阅历,能够将更加新颖、更加动态的人文地理知识呈现给学生,只有这样才能够将人文地理的实效性提升上来。
第二,将案例教学有效引入到高中人文地理教学中。随着新的课程标准的推出,对高中人文地理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高中人文地理不能像以前那样死记硬背,老师要充分有效利用课本上的案例,但是教师又不能单纯依赖课本,并且对学生身边的一些案例还要进行引用与研究。
3.应用多媒体等教学设备―强化人文地理教学
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单纯地依靠书本中图片的展示,或者凭自己口头的阐述,很难将人文地理的知识表达明确,这样学生在听课时,就会感觉非常乏味,直接影响了学生学习人文地理的兴趣。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对现阶段的多媒体技术进行使用,将人文地理中涉及的一些关键知识点、地理现状通过多媒体的形式展现给学生们;并且,教师要按照教学的需求,对合适的地理教学媒体进行选择,不断地整合人文地理教学媒体,才能够将媒体的功能很好地发挥出来。
4.对教学情境进行创设,将学生学习人文地理的兴趣激发起来
新课程改革对课堂教学提出了一个更为具体的要求,即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高中人文地理教学中,因为知识点较多,需要学生去记忆,这样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兴趣并不浓厚,那么,怎样改变这种情况,教师需要为学生在学习中将的情境创设出来,重要的是要将参与学习的机会提供给学生们,不要让他们成为课堂教学中的被动接受者,使学生能够主动去获取人文地理知识,针对不同的学习特点和教学内容,教师应该将不同的情境为学生创设出来。
5.运用社会实践教学方式
在人文地理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到社会实践中,开展多形式的社会调查、制订详细的计划、社会实践活动和自愿者活动等,将学生的主动性唤醒起来,例如,利用壁报和课堂对信息活动进行,利用多种渠道对社会发展和环境的信息进行积累,引领学生们多参加与环境相关的信息活动,将学生的视野打开,使学生认识到人文地理知识的重要性。
高中地理中的人文地理,占据着非常大的比例,因此,人文地理掌握情况的好坏对整个高中地理成绩都会带来较大的影响;并且在新课程标准的推动下,逐渐地改变了人文地理的学习方式,如何提高高中人文地理的实效性,是很多教学人员积极寻求的。
(作者单位:江苏省宝应县安宜高级中学)
高中人文地理教学研究:案例教学在高中人文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摘 要 本文是在新课程改革的基础上以案例教学法在人文地理教学中的应用为研究对象,通过具体的案例教学实践总结出教案的优势,以引起广大地理教师对案例教学的关注和认识。
关键词 人文地理 案例教学 地理教学
0前言
新课程改革提出改变传统教学以教师为中心、书本为中心和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形成以学生为中心,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现代教育模式,为此案例教学就成为了高中地理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案例教学主要是在课堂上提出具体的地理案例,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讨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找出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对于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1案例教学存在的问题
为适应新课改的要求,现在的地理教科书上每一章或者是每一节的编排都出现了案例,特别是在人文地理中出现的案例尤其多。虽然案例教学看似已经被引入了高中地理教学的课堂,但是其存在的问题还是有很多的:案例选取不当,没有很好地紧扣教材内容,不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不是取材于生活,不具有真实性和说服力;案例内容没有明确的主题、人物和情节等等。这些问题的出现就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对地理人文地理的学习兴趣,增强课堂的互动,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更不能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那么我们就会有很多疑问了:什么样的案例才是好的案例,怎样选取案例呢?案例教学应该按照怎样的教学范式?案例教学的优势和作用到底是什么?这些问题与新课改的理念息息相关,对于人文地理案例教学的有效性和科学性都具有直接的关系。本文以人教版《地理》必修二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和发展》为例,对以上问题再进行探究。
2 人文地理案例的选取
首先案例必须要符合学生的实际认知情况,教师在教学时是参与者、引导者和组织者,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体验,选择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的案例。其次案例教学还必须是能够调动学生思考的兴趣,是他们从“要我学”上升到“我要学”。好的案例还具有启发性,因为案例本身不只是简单的事例,它包含着需要思考的内容和问题,隐含着地理概念和原理,能激发学生想象的空间,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积极思维,自主建构地理的思维过程,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迁移能力,激发他们的创造力。第三选取的案例还要服务于教学。作为教学案例,它是教材相应知识的延伸和拓展,它能使教材更贴近生活,便于理解,便于完成大纲规定的教学目标和要求,因此在选取案例时,不能随意选取,要有一定的针对性,要符合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要为教学目标服务。如果使用了没有突出教材重点内容的案例,不仅达不到本节课的教学目的,而且会使案例同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南辕北辙。第四,选取的案例要关注学生的思想教育。地理课堂中案例的选取,不仅要关注对学生知识和技能的培养,还要关注其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选取的案例要有典型性。不是所有真实、生动的案例都可以进入课堂,由于课堂时间的限制,教师必须要进行严格地筛选,选取最能反映地理原理、揭示地理规律的典型案例来。因为越是典型的案例,揭示的规律就越,蕴含的道理就越深刻,而且越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有利于学生快速地进入课堂角色。人文地理中有很多很好地体现教学内容、教学目的,教学要求的经典案例,这些案例的代表性、科学性、典型性都非常的强,具有显著的教育价值和地理意义。例如本章教材中的案例,“环地中海地区的农业变迁”、“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形成”、“美国的商品谷物农业”、 “潘帕斯草原的大牧场放牧业”对于“农业的区位选取”、“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的学习都是非常宝贵的教学资源,教学时要充分发挥其作用。
3 课堂中案例教学的具体运用
案例教学在课堂上呈现的形式没有统一的标准,笔者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认为在人文地理中案例教学具有以下步骤:首先是呈现案例,其次是提出问题,第三是分析案例、讨论交流,第四是应用拓展、整合提升,第五是总结和评价。下面我们根据上面案例教学步骤为依据,针对本章的不同内容进行教学,从中体验案例教学在人文地理中的应用价值。
3.1 培养学生识别问题、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案例1:环地中海地区的农业变迁
案例2:澳大利亚混合农业对的形成
学习本节“农业区位的选择”时,笔者利用案例1采用“抛锚式教学”的教学方式,注意培养学生的区位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设计的一系列问题如下:(1)从环地中海地区农业变迁的历史中分析如下问题:农业区位因素发生过哪些变化,对农业区位选择有哪些影响?哪些因素在农业区位选择中起的作用越来越大?你能对环地中海地区的农业区位选择提出建议吗?(2)以你的家乡为例,说明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以及一个因素的变化会引起其他因素的变化?
探究农业地域类型时,利用案例2让学生通过具体的地区(澳大利亚)了解混合农业,进一步理解农业地域类型,目的是让学生从具体的案例中分析问题,掌握规律,提升能力。设计的问题如下:分析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农业的特点和形成原因:(1)澳大利亚混合农业地域在生产结构、经营方式、科技应用、农业专业化和地域化等方面有哪些特点?(2)在澳大利亚混合农业地域的形成过程中,有哪些区位因素在起作用?
案例是实现教学三维目标,完成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的一个载体,其本身并不是教学的重点,而是其背后反映的原理,以及运用案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案例1中涉及的以家乡为例,说明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以及一个因素的变化会引起其他因素的变化这个开放性的问题就是为了培养学生在合理布局农业区位的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
3.2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迁移能力
案例3:美国商品谷物农业
学习本章“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中的商品谷物农业时,教材中提供了该案例。探究的重点之一是通过学习美国商品谷物农业取得的经验,推动我国商品谷物农业的快速发展。在讨论分析美国谷物农业的区位优势条件时(自然条件:地势平坦广阔(中央大平原);土壤肥沃深厚(黑土):水源充足(五大湖,密西西比河),气候温和,降水丰富,夏季潮湿;水运、公路和铁路相衔接。社会经济条件:交通四通八达;地广人稀,生产规模大,竞争优势大;工业发达,为农业提供机械、电力、化肥、农药;农业科技水平高,科技成果推广快),教师提出了如下的知识迁移:(1)根据所讲案例结合我国东北部地区农业结构概括中国东北部地区和美国东北部地区农业结构的共同之处是什么,两个地区从农业结构地域类型看都属于什么,不同之处是什么?(2)影响两地小麦种植的有利自然条件是什么?(3)世界上有很多地广人稀的地区,为什么这些地区发展这种商品谷物农业?(4)这对我国发展商品谷物农业有什么借鉴意义?
教师“教案例”和学生“学案例”并不是学习案例本身,并不是案例的一切内容都要求掌握,而是通过案例让学生悟出案例背后的地理的基本原理,透过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实现三维发展目标。对于商品谷物农业的学习,教师设计的一系列问题注重了学生学习知识的迁移能力的培养。
3.3探究事物的本质特征
案例四:潘帕斯草原的大牧场放牧业
在学习“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时,教材提供了该案例探究潘帕斯草原大牧场放牧业的区位优势,发展过程中出现问题时提出的解决措施,不但能培养学生的的思维能力,而且能够很好地为我国西北地区游牧业的发展提供非常好的借鉴作用。对此案例,笔者采用角色扮演法,课前2―3天成立“改善我国西部游牧业智囊团”,以考察“潘帕斯草原大牧场放牧业,改善西部游牧业”为主题分4个考察大组:政府官员组、经济学家组、牧民组和环境保护组。每个考察大组的主要任务以导学学案的形式下发。将每个考察大组分为两个考察小组(考察任务相同),使小组之间产生竞争,以便客观、公正地评价小组内的合作探究、角色扮演。分组时,先由学生根据考察任务自愿分组,再由教师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进行调配。分组完成后,要求每个考察小组的学生在报刊。或者网络上搜集“潘帕斯草原大牧场放牧业”和“西北游牧业”的相关图像和资料。
通过模拟考察、合作探究、角色扮演等多种学习方式,力求使案例教学形式多样化。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使学生在掌握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体验到学习的乐趣。通过对案例的学习研究,也可以引发学生对潘帕斯草原的大牧场放牧业、西北游牧业可持续发展的更深层次的认识,提炼出案例分析的思路和方法。
课题组对本章内容进行了总结研究。通过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对案例选择的一系列原则、教学三维目标等进行综合总结研究认为,本章案例教学,学生不仅理解了农业区位选择,农业地域形成的原因,而且也学会了农业区位和农业地域形成问题的研究方法,增强了综合分析迁移能力,并且教师可以针对不同内容,根据案例教学模式,采取科学合理灵活多样的方式,突出了人文地理教学的灵活性和有效性。
4 结语
教学实践表明,采用案例教学进行演绎教材、创新教法,提升了地理教师的专业素养,强化了学生对地理知识和基本原理的掌握和理解,并且学会了人文地理问题的研究方法,增强了创新能力,提高了解决人文地理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对案例教学的学习及其在人文地理中的实践探索,笔者总结出案例教学具有以下优势:
(1)能够实现教学相长。教学中,教师不仅是教师而且也是学员。一方面,教师是整个教学的主导者,掌握着教学进程,引导学员思考、组织讨论研究,进行总结、归纳。另一方面,在教学中通过共同研讨,不但可以发现自己的弱点,而且从学员那里可以了解到大量感性材料。
(2)能够调动学员学习主动性。教学中,由于不断变换教学形式,学员大脑兴奋不断转移,注意力能够得到及时调节,有利于学员精神始终维持状态。
(3)生动具体、直观易学。案例教学的较大特点是它的真实性。由于教学内容是具体的实例,加之采用是形象、直观、生动的形式,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易于学习和理解。
(4)能够集思广益。教师在课堂上不是“独唱”,而是和大家一起讨论思考,学员在课堂上也不是忙于记笔记,而是共同探讨问题。由于调动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容易开阔思路,收到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