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探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实践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篇探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实践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探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实践

探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实践: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实践

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实践

北师大良乡附中 苏万青

【摘 要】

本文以现代教育教学理论为依据,从学生的现实需要和未来发展出发,进行课堂教学设计。通过改变教师的教学行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把教学目标分为三部分,让学生的学习活动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以《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教学实践为例进行说明。目标一,先让学生自学教材,构建历史知识框架,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增强自我完善的意识;目标二,以问题探讨为策略,提高学生参与教学的有效性,强化思维品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目标三,让学生感悟历史,以自我为主体,联系现实,以史为鉴。学生从历史学习中汲取智慧,使情感、价值观得到升华,从而促进人格的自我完善。

【关键词】学生发展 历史教学 探讨式学习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学的实质是以学生发展为核心。改革课堂教学使之适应时代以及学生发展的要求成为每个教育工作者的责任。那么,如何在历史教学中让学生积极主动学习,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知识、方法,在情感等方面得到发展,为未来打下良好基础呢?本文结合《北魏孝文帝改革》一课的教学实践,做一浅显说明。

目标一:构建知识框架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教学活动应该是在教师引导下的学生主动构建知识的过程。”以学生为本,就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进入学习状态。心理学研究表明,积极的情感会促使学生去学习、去探索。学生对学习内容本身产生兴趣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由直观形象引起的感性认知兴趣,一种是由事物之间联系引起的理性认知兴趣。作为高中生的认知状态,应多属后一种。以此为据,为调动全体同学主动学习,在一节课开始时让学生对历史发展的过程进行自主分析和认识,从而形成历史知识结构。布鲁纳的学科基本结构理论认为:“不论我们选教什么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这种基本结构是学生必须掌握的科学因素,应该成为教学过程的核心。”①

具体实施过程为:1、让学生自己阅读教材有关内容,列出知识点,并寻找知识之间的联系,写出结构图示。这一过程由学生亲自完成,学生在梳理知识的同时会有新的发现。2、教师让几个学生在课堂上展示,并讲明知识结构中不同线段符号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3、全班同学分析、比较,教师说明自己对知识的理解,陈述原因及其内在联系,师生共同讨论,去粗取精形成相对合理的知识框架。有了结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知识的线索清晰,重点一目了然。把分散孤立的历史事实、历史概念联系起来,有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知识,可以变被动为主动,既提高了学生的概括能力,又有利于启迪学生的智慧,培养学生终身自主学习的精神和自我发展的能力,增强学生自我完善的意识。在讲《北魏孝文帝改革》一节,学生归纳的知识结构为:

从图中可以看出,孝文帝改革以北方民族大融合为主线,形成“改革的背景--内容--结果”这一基本线索。通过制图,学生更加明确了改革前北方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原因),改革又促进了民族大融合(结果),前后互为因果关系。民族大融合的过程,从人类社会演进角度上讲是少数民族的封建化。在改革中实施均田制,确立封建土地所有制,这一经济基础的变化导致了上层建筑的变化,因而均田制对北魏的封建化起了决定性作用。

目标二:进行探讨式学习

——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个人在未来社会要获得发展,必须具备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历史教学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这一理念的关键,在于提高学生参与教学的有效性,而问题探讨式是好的方式之一。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问题是学生学习的心理动力,问题推动学生学习。“问题性是思维的重要特征,思维火花总是围绕着问题进行操作的,而人的思维发展水平取决于思维操作水平。因此教师应充分利用思维的这一特征,开展教学活动。”②

我将学习内容转为一个个问题,师生共同探讨解决问题。其基本思路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一过程在初期阶段由教师设计问题,实施一段后可由学生提出问题,教师整理归纳。首先要针对学习的重点、难点设计问题,要使学生有质疑、解疑的思维过程,这样有利于激活学生思维。其次,问题要有启发性,比如课本中没有现成答案,必须重组教材内容或通过联系有关知识,综合思考后才能回答,或者在史论结合点上提问,或者通过补充材料得出结论。再有,教师要创造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发现疑难,敢于提问,善于提问。问题提出后教师要指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分析,明确问题所涉及的知识范围及能力层次和问题类型,因为问题类型不同,解决的方式也是不同的。教师通过对某一问题的具体分析,促使学生思维有一定的方向性和可操作性,从而使学生逐步形成独立自主的思维能力。在解决问题时,教师首先要启发引导学生有正确思路,点明解决问题的角度,以减少学生思维的盲目性,从而有利于学生获得更多成功的体验;然后让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做简要评价,校正学生认识上的偏差。整个过程要尽量做到让学生全体参与,努力做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注意参与的广泛性。

把上述《北魏孝文帝改革》一课学生设计的问题归纳整理为:

1. 五世纪前期,北魏统一了黄河流域,若你是当时的孝文帝,你设想北魏政权会面临哪些社会问题?

2.为什么说北魏孝文帝改革适应了当时的历史发展潮流?

3.均田制实行的前提条件及主要目的是什么?结合内容分析其实质和影响。

4.孝文帝曾说“此间(平城)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③你是怎样评价这段话的?从历史和地理角度分析迁都原因,并结合教材说明“移风易俗”的内容和意义。

5.有人认为:“以往对孝文帝的描述和评价有不妥之处,孝文帝的汉化不值得肯定,他的汉化路线是一条加速北魏国家和拓拔民族衰亡的路线。”这种观点对吗?为什么?你怎样评价孝文帝?

6.孝文帝改革成功的原因是什么?并指出对我们今天有哪些启示?

7.比较孝文帝改革与商秧变法的异同,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以上问题使学生注重多角度、多层面地分析历史现象,强调用历史的观点和联系的观点看问题。通过问题使教学目标内化为学生的学习目标和方法。整个过程体现了教师的职责是“帮助学生设计恰

当的学习活动”④,教学活动不仅要使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参与者,而且要使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创造者。

目标三:自我感悟——启迪人生

历史课作为人文学科对学生价值观的形成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以学生为本的历史教学目标最终要使学生的情感和价值观得到升华。在这一方面教师“不但要把自己列入受教育的行列中,而且要善于启迪学生的心灵,引导学生自觉地走向人类神圣的精神殿堂。”⑤以本节课为例,学生至少可以从中领悟到以下三点:

(一)学生明确了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导,认识问题

在历史学习中,必须坚持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只有运用这一“历史学科的认识指南,才能揭示历史发展的规律,培养思维能力,以收到良好的效果。”因为有了科学的历史观,才能使思维有正确的方向,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学习中要运用科学的态度和、客观、辩证的方法去分析历史、认识历史。比如《孝文帝改革》一节中,对均田制内容与影响的分析渗透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哲学原理。孝文帝顺应了北魏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改革才取得了成功,因而他是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家和改革家。恩格斯曾指出:“野蛮的征服者总是被那些他们所征服的民族较高文明所征服,这是一条永恒的历史规律。”⑥鲜卑族的社会变化,正是沿着人类社会的这一规律发展的。

(二)培养了学生强烈的民族意识

通过对孝文帝汉化政策的了解,学生明白历史上的民族融合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先进生产方式战胜落后生产方式的过程。我们对少数民族及其代表人物的评价应从中华民族历史的发展和整体利益出发去认识。通过引导,学生建立起了“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概念,懂得了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族人民对中国历史发展都做出了贡献;中华民族内部的关系,友好、融合是主流。学生树立起了民族平等意识和共同发展的观念。

(三)增强了改革意识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不论老师讲上述的事件如何远离当代现实,其思想却永远是针对现实生活的,针对人们深刻关切的问题的。”⑦通过孝文帝改革的学习,学生以自我为主体,联系现实,认识到当今中国的改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同时改革会遇到阻力,比如经济改革、政治改革等,会危及到一些人的利益,但改革还必须推行下去。改革不仅需要远见卓识,而且需要胆识和勇气。它关系着一个国家、民族的命运和前途。学生会感悟到一个人必须具有改革意识和创新精神,应从推动社会进步的角度,认识人生的价值。

探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实践:高中历史教学中历史故事的实践

伴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学生实际需求提升教学策略的有效性。我们对高中历史教学中历史故事应用的必要性和具体方式进行了简要分析,以供参考。

一、高中历史教学中历史故事应用的教学必要性

在学习高中历史时,应用历史故事能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进一步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完善学生的知识储备。学生对于历史故事比较好奇,会通过聆听记住故事中的主要元素,从而建构更加有效的历史知识框架。另外,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借助贴合于学生年龄阶段的历史故事引导学生摆脱传统枯燥的历史知识,建构更加丰富多彩的知识体系,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优化教学质量。教师开展教学活动中融合历史故事,能在丰富教学内容的同时,保障学生能对知识体系进行系统化掌握和分析。除此之外,教师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引进历史故事,能将抽象的历史知识和场景具体化。由于历史背景和现代社会之间的距离较远,学生在理解知识和教学体系的过程中会存在一定的偏差和距离感,而教师借助历史故事能在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提高教学质量。相较于抽象的书本知识,学生更加喜欢丰富生动的立体化故事情节。

二、高中历史教学中历史故事应用的具体方式

(一)合理化应用历史故事和知识

在讲授高中历史课程时,教师要建构有效的设计结构,确保教学层级贴合教学模型,进一步提高教学实效性。教师要合理化的设计课程结构,利用生动有趣的历史故事,有效的调整课堂气氛,确保学生和教师之间能建构有效的教学互动关系。首先,教师能在情境导入中加入历史故事,为学生创设有效的学习氛围和学习环境,不仅能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能更好的建构教学模型。其次,教师能在微课中加入历史故事,教师借助微课进一步深化历史知识,不仅能提高学生对历史知识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也能一定程度上保障课堂教学内容的连贯性和完整度。教师要把握好课堂中历史故事的使用时机,由于高中生学业压力和高考压力较大,在课堂中的前20分钟,学生能保持良好的注意力,随后就会出现溜号的问题,教师要有效的把握教学规律,掌握好教学结构,利用引人入胜的历史故事提高学生的学习状态,保障学习效率能实现有效优化,从而建构高质量和高标准高中历史课堂。

(二)确保教学语言和教学素养

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提升课堂教学机制和教学策略,确保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能感受到历史学习的魅力。教师和学生之间要建立有效的沟通和交流方式,切实建构语言管理模式和素养管理模式,教师也要建立动态化学习机制和自我提升目标。在高中历史课程建构过程中,教师要建构有效的互动交流模式,顺利提升教学机制和教学模式之间的结合效果,完善教学层级和教学要求的稳定性。教师要利用丰富的历史故事,建构更加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框架。教师要保障教学层级结构贴合学生的实际需求,集中选用与课堂教学内容相贴合的历史故事,并且形成时间线索,将教授的历史知识和历史故事进行主题结构的有效重合。从教学目标出发,保障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能在历史故事中得到有效体现。这就需要教师认真备课,有效梳理教学流程和教学框架,在基础历史知识的基础上,选取对教学内容有补充的历史故事。只有建构完整的教学机制,才能顺利升级整体管控效果,提高学生学习成效的同时,升级教师的教学语言和教学素养。

(三)应用先进教学技术和历史故事

随着网络数字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也能有效升级教学结构,确保教学效果的化。教师可以从丰富的教学资源中集中收集有效的历史故事。另外,教师也可以发动学生,引导学生将历史学习延伸到生活中,从教学视频、网络资源等进行知识学习,确保叙述和补充过程贴合学生的学习诉求。在实际高中教学过程中,高中历史教学应用历史故事,一定要提升教学契机的有效性,及时利用网络视频提高历史故事的真实性和性,学生只有建构完整的学习机制和学习模式,才能有效提升学习效果。针对网络中的虚假的历史,教师要给予公正的分析,纠正其中的错误,也能一定程度上保障学生更好的理解历史故事。因而,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只有保障教学资源真实有效,才能更好的尊重历史事实,确保历史文化能实现有效传承。总而言之,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融入历史故事,能在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进一步建构有效的学习机制,保障学生和教师之间建构有效的互动和交流,进一步提高教学模式的实效性价值,提优教学层级的完整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优化学生的学习质量,助力学生在喜欢学习历史的基础上,取得更高的分数。

作者:尹旺旺 单位:井冈山市井冈山中学

探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实践:课堂讨论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实践

摘 要:课堂讨论是实施研究性学习的一种重要手段和途径,它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有利于充分发挥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本文从三方面讨论了课堂讨论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重要性。

关键词:课堂讨论 高中历史

课堂讨论是在商讨和辩论中互相启发,从而研究和探求真理的教学模式。它强调在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关系中,改变教师“一言堂”的传统方式,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为学生主动地学习,并去研究和探求真理;在学生与教学内容的关系中,改变学生机械地接受知识的观念,让学生多问“为什么”。

一、精心命题是保障课堂讨论质量的关键

苏格拉底说:“问题是接生婆,它能帮助新思维的诞生。”命题的原则是要摆脱应试教育的影响,以提高学生素质为宗旨,贯彻教学大纲,着重于对基础知识内涵的理解和掌握。命题的范围应是有影响的重大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重要历史人物,以及与当前形势和社会发展联系密切的热点问题。

在命题的技巧上,笔者的主要做法是:

(一)注意命题的综合性。如“19世纪后半期和20世纪初,西方国家的资产阶级已走向反动,而东方国家的资产阶级却表现出极大的革命性,试结合史实分别指出这种反动性与革命性的表现,并分析其原因。”此题涉及教材《世界近代现代史》和《中国近代现代史》中六章十节的相关内容,这就帮助学生打通因教材章节所带来的知识割裂,使相关的知识体系化、网络化。

(二)加强命题知识的横向联系,即学科联系。因为历史与政治、语文及地理联系密切,命题时充分利用这种联系,将知识的触角延伸到相关学科和现实生活中去,以推动学生思维的迁移、融合和借鉴,加大知识贮量,使之为创造性思维服务。如通过对苏联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列宁新经济政策的讨论,联系到我国1958年的和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改革开放,使学生从历史和现实中借鉴教训,得到启示,深刻地认识到改革开放是强国富民的必由之路,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从而正确看待当前出现的国企职工下岗和再就业等社会现象。使学生的认识源于教材,却又高于教材。

(三)注意命题的多角度和新颖性,使学生对纷繁复杂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人物从各个角度、种种联系中进行分析、比较和辨别,捕捉其规律性,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获得有生命力的知识。如“试分析匈牙利事件和捷克斯洛伐克‘布拉格之春’的性质,若苏联不出兵,你认为捷克斯洛伐克将向何处去?”讨论中,学生们对苏联若不出兵,捷克斯洛伐克的前途提出了三种设想:一是改革取得较大成效,但被苏联开除出社会主义阵营,如南斯拉夫那样,成为不结盟国家;二是随着改革的深化,资产阶级自由化泛滥,捷共领导人把握不住社会主义方向而走资本主义道路;三是捷共出现邓小平式的领袖人物,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改革获得极大成功,给社会主义国家提供了宝贵经验,则可能避免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那么整个世界历史将可能重新改写。“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就这样被点燃了。

二、师生双方的充分准备是搞好课堂讨论的前提

教师事先公布讨论题,提出目的和要求,布置必读的参考资料,提供某些带启发性的思考点。并事先确定3至5个主要发言人,其余为补充发言人,或按坐位每10人为一组,选出代表汇集小组意见作中心发言。学生则要根据讨论题认真钻研教材,查阅有关资料,写好发言提纲,人人都做发言的打算,发言要力求做到:不离题,不超时、态度认真大方,尽可能讲普通话,口齿清楚,措词得当。

三、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是搞好课堂讨论的核心问题

讨论时,教师要善于启发和诱思,高屋建瓴,掌握好火候。当出现沉默时,老师要拨开话题,打破沉默,启发学生发言;当讨论进入高潮,特别是出现争论时,教师要因势利导,紧扣主题,将讨论引向纵深,做好总结。总结时,要表扬质量较高的发言和积极性高、进步快的学生。要特别鼓励学生对书中或前人的一些传统观念提出大胆质疑,对前人尚未揭示的规律勇于探索,即使有不妥之处,得出的某些结论不尽成熟,甚至走入“误区”,教师也要满腔热情地肯定其创新思维,引导学生找出不足,分析原因,走出“误区”,变不足为圆满,变错误为正确,使学生的认识产生质的飞跃。如在讨论美国的罗斯福新政时,有学生将我国目前的经济困难与美国当年的经济危机等同起来,认为要照搬美国的罗斯福新政。对此,笔者首先引导学生回忆资本主义的发展史,着力揭露美国无法解决的内在矛盾,认清周期性的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的本质所决定的。接着,笔者在实事求是地介绍我国目前面临的经济困难之后,启发学生畅谈改革开放20年来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以及目前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良好态势。从而,使学生认识到我国目前的经济困难只不过是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化过程中的阵痛,是局部的、暂时的,与美国当时的经济危机呈现的“大萧条”、“大恐慌”是根本不同的。只是某些现象有相似之外,况且在程度上也轻微得多。如我国目前下岗待业人员约为1100万人,这对一个拥有12亿人口的大国来说算不了什么,与美国当时约有占劳动人口1/4的1500万人失业更是不可比似的。从而正确理解党中央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倡导有中国特色的“罗斯福”措施,不失为借鉴国际经济发展历史经验的明智之举,这对克服暂时的经济困难,确保我国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很有积极意义。

开展课堂讨论,收到了如下效果:

(一)开辟了宽松的民主教学环境,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活跃了学术气氛,学生普遍反映:“课堂讨论一道题,课外狠下十分功”。

(二)“逼”得学生带着问题去细细咀嚼教材,认真查阅资料,写好发言提纲,并积极争取发言。这样,既动了脑,又动了手,还动了口,印象自然深刻,记忆必然牢固,从而实现了基础知识的再认和深化。

(三)提高了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写发言提纲,培养了学生对各种历史资料的搜集、阅读、综合和运用的技巧。通过发言和争论,又锻炼了学生的胆量,提高了口头表达能力,从而较地提高了学生的素质。

(四)在讨论出现高潮,特别是发生争论时,学生本能地产生强烈的参与意识,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和冲动,从而使学生获得跳跃性的提高。

(五)课堂讨论的收获,使学生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增强了学习历史的兴趣,进一步激发了求知的热情和自信心,形成了“兴趣――用功――提高”的良性循环。

探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实践:讨论式教学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实践与思考

摘要:讨论式教学法是一种合作式的学习方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应用广泛,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一种创新和补充,充分体现了在课堂中发挥学生主体地位的理念。因此,本文就以此为出发点,深入分析了讨论式教学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并提出了具体可行的实践对策,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

关键字:讨论式教学法;高中历史;实践与思考

就目前的高中历史教学现状而言,讨论式教学方法有着显著的促进作用和现实意义。随着新课改的推广,在实际教学中适当地运用讨论式教学法,可以有效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但是,当下的教学实践中仍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教师不能很好地把握课堂讨论的纪律,控制力不够。并且,学生们的讨论也存在着过于散漫自由的不足,不仅没起到积极作用,反而在某种程度上降低了教学效率。因此,探究如何合理科学地运用讨论式教学有着重要意义。

一、讨论式教学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现状

1.论的问题设计不合理,教学效果不明显

虽然一些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会提出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但却并没有说明讨论的具体形式,而且教师所提出的问题也不够清楚,再加上课堂上缺少正确的引导,就会使整体教学效率降低。另一方面,有的教师过于注重问题设计的内容,而没有给学生留有足够的讨论时间进行交流,就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降低课堂讨论的参与度。

2.教师经验不足,不能正确运用讨论式教学法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应用讨论式教学法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但却由于一些教师缺乏对讨论式教学法的实践经验,在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时不能很好地控制课堂纪律,没有及时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指导,从而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不能及时对学生的思考方向所出现的偏差有效控制,打击学生的讨论的积极性,使学生不能自由讨论。

3.学生参与度低,讨论氛围不理想

一方面由于学生刚开始接触讨论式教学法,一时不适应,因而不能立刻参与到讨论中去。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在实际课堂讨论中,总是有一部分学生由于其自身的历史知识丰富,因而总是积极发言,这样就剥夺了其他同学进行讨论的话语权。长此以往,就会有一些学生放弃参与讨论的权利,置自己于讨论之外,这样就严重阻碍了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讨论式教学法的

实行。

二、讨论式教学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应用的对策

1.积极采用问答来进行讨论式教学

通过教师提问和学生回答的方式来进行讨论式教学,是考验教师专业操作能力的方式之一。如果在实际教学中缺少良好的师生互动,就会严重影响课堂的整体教学效果。因此,有效地实行问答讨论式教学,就需要教师在课前充分备好课,合理设计问题和答案,明确问题的目的和意义,进而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在讨论中使学生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提高掌握学习的技巧。

例如,在学习《抗日战争的爆发》一文中,教师就可以运用问答的讨论式教学法,先给予学生一个较为简单的问题,让学生自己从课本中寻找答案,接着加深难度,让学生只有结组进行讨论,并给予适当的引导,让学生很快地找到问题讨论的方向,有效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2.利用角色扮演来巩固讨论式教学

由于高中历史的教学目标是教师在讲授不同章节时所要求学生学会的历史知识点不同,因此也就要求学生掌握不同的能力,此时讨论教学法就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历史事件的背景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例如,在教授《王安石变法》时,教师就可以运用讨论式教学法,通过一些角色扮演的形式来让学生体会历史,感受历史中的人物,从历史背景出发,在师生相互交流和讨论中加深理解和记忆,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3.积极创设生活情境来促进讨论式教学

在实际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适当地创设一些的生活情境来辅助讨论,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提高自主探究的能力,加深对历史问题的思考和感悟,活跃教学氛围,提升学生对历史史实的感受。

比如,在学习《新航路的开辟》一章时,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设立一些具体生活情境,让学生自由组合进行讨论,利用生动形象的历史画面重现来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发散学生思维,让学生在讨论中感悟历史。

结语

综上所述,教学方法的改善是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基本前提。讨论式教学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是对传统教学方法的一种全新突破,是一种师生共同合作的学习。要想合理运用讨论式教学法,进而提高课堂效率,就需要教师转变教学理念,充分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技能,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人生观。

探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实践:论史料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实践运用优势

摘 要:在高中历史学科教学中,科学、合理地引用真实的历史史料有利于切实提升高中历史的实际教学效率及质量,存在着显而易见的突出优势。文章作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经验,围绕“史料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实践运用优势”这一话题进行了探究与归纳。

关键词:高中历史;史料教学;兴趣;认知;思维

所谓史料是指人类社会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遗留下来的、能帮助后人了解过往历史事件、人物等一切信息的总称。

一、史料的运用能有效调动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

过去性是历史最显著的特征之一,也正因为如此,不少学生在历史学科的学习过程中,总是觉得历史知识的学习与自身有着难以接近的距离感,在这种观点下,学生对历史的学习缺乏兴趣。

而历史史料的合理运用却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上述现状,能轻松调动起高中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笔者自身的教学实践就可以很好地证明这一点。例如,在教“二战后各国实力对比”这一知识点时,笔者引用了如下史料:“我的一边坐着把一条腿搭在另一条腿上的巨大俄国熊,另一边是巨大的北美野牛,中间坐着的是一头可怜的英国小毛驴(1943年丘吉尔在德黑兰会议上的发言)。”学生们被这个形象的比喻吸引住了,笔者趁势讲:“一个国家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根本上取决于其国家实力,特别是经济实力。二战后,美苏实力相均衡,其他国家则普遍衰落,这就形成了以美苏为主的两极世界格局……”在笔者讲解的过程中,学生们听得格外专注认真。

二、史料的运用能有效深化学生的历史学习认知

历史作为一门人文性学科,有着较强的抽象概括性,高中学生很难真正实现对部分历史知识的深刻认知与理解。

历史史料包括图片、文字、故事等形式众多的内容,而这些内容都具有较强的直观性、生动性,因此,在高中历史学科中恰当运用史料,能很好地化抽象为具体、化复杂为简单,帮助高中学生实现对历史的深刻认知。

笔者对此深有感触。如,在教“雅典民主政治的优点与局限”这一知识点时,笔者引用了如下史料:

材料一: 我们的制度被称作民主政治,那是千真万确的,因为政权不是在少数人手中,而是在多数人手里……无论任何人以何种方式显露出优于他人担任一些荣耀的公职,那不是因为他们属于特殊的阶级,而是由于他们的个人才能……

――《伯罗奔尼撒战争史》

材料二:公元前5世纪时,雅典居民总数在25万至30万之间……成年男性公民,或许不超过所有成年人的30%……

――约翰・索利《雅典的民主》

透过上述两则材料,学生们不难看出雅典民主政治的优点主张“主权在民、人人平等”以及局限性“其民主只局限于成年男性公民身上,是少数人的民主”,得以辩证地看待“雅典民主政治”。

三、史料的运用能有效发展学生的历史学习思维

高中历史学科教学的目的不仅仅在于传授给学生基础的历史常识,更重要的是还应当通过相关的知识点教学锻炼、发展学生的历史学习思维。而史料在具体历史知识点教学中的合理运用就可以很轻松地达到上述效果。如,在教“”时,笔者就向学生呈现了如下的史料:

布衣改制,势大骇人,故不如与之先王,既不惊人,自可避祸。

――康有为

请尝试从上述康有为的政治观点中探讨、总结资产阶级的进步性与局限性。

有的小组认为以康有为所代表的资产阶级存在向西方学习进行社会变革的积极进取愿望,这表明了他们有向传统封建势力挑战的先进精神;有的小组认为虽然以康有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存在变革封建社会关系的意愿,但是他们在传统势力面前也具有一定的软弱性。学生在展开探讨的过程中,既加深了对“”这一历史事件的深刻认识,又锻炼了自己的历史探究性思维。

总之,高中历史教师应当结合具体的历史教学内容引入贴切的历史史料素材,提升高中历史课堂的教学质量,推动学生历史修养及综合素质的发展。

(作者单位:西藏自治区林芝市第二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