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篇浅议历史教学与人格教育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浅议历史教学与人格教育:谈历史教学与人格教育
摘要:青少年时期正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黄金时期,在历史教学中,为了渗透人格教育,可采用灵活生动的方式方法,如讲故事、组织学生观看历史题材影片、参观历史博物馆等等,以增强教学吸引力和感染力.使学生在知识积累的同时,不断纠正其自身人格上的偏差,在众多仁人志士的人格魅力和感召力下,完善自我。以担当起祖国建设的历史重任。
关键词:历史教学;人格教育
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人文素质教育。何谓人文素质教育?人文素质教育是以人格教育为核心,以人文科学知识的传授为手段,以唤醒灵魂。激发人追求真善美的价值理想为目的,促使人发展的一种教育。而人格则是性格、气质、习惯、适应能力、志向等的集中表现。人格健全的人有正确的人生观,不以自我为中心,遇事善于客观分析,有解决矛盾或困难的能力和毅力。人格的形成虽与遗传有一定关系,但主要是后天的培养。显然,历史课在这方面是大有作为的。过去我们教历史。就是把历史课本上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只要学生死记硬背考个好分数,就算达到了目的。现在我们必须明白,历史教学应该成为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重要途径。通过学习掌握历史知识,要让学生增加人生智慧,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历史使命感,历史课应总结天下兴亡、民族盛衰的经验教训,尤为重要的是,应展现历代贤哲志士的人格魅力,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及健康的人格。
中国历史上有许多自尊、自信、自强的人格典范。孔子称其为“磨而不磷”、“涅而不缁”、“临大节而不可夺”的“君子”。孟子称其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庄子称其为“非其志不亡。非其心不为”,“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阻”的“全德之人”。
高尚的人格不仅表现在文天祥这样的状元、宰相身上,同样也表现于寻常百姓身上。文天祥有个不为常人所知的朋友,叫张毅夫,文天祥20岁中状元,名满天下,身居高位时,曾多次请张毅夫出来作官。张坚决不去。到南宋灭亡,文天祥被元军押送北方。路过江西吉州时,张毅夫来见老朋友,说:“今日宰相到北方去,我应当与你同行。”到元大都(今北京),张毅夫到关押文天祥的地方附近住下,每天送好饭好菜给文天祥吃,三年始终如一。在文天祥遇害后,他用预先准备的木匣。藏好文天祥的头,并访求到文夫人的尸体。火化后收集骨灰,连同木匣带回南方,交给文家安葬。
张毅夫人格的可贵处在于,他把道义和友情看得很重,坚守自己做人的原则,不趋炎附势,更不落井下石。在文天祥势位显赫时,他不想借老朋友的关系升官发财,请都请不来。一旦文天祥成了元军的囚犯,昔日跟随着作鸟兽散时,张毅夫却默默来到文天祥身边,给这个末路英雄以临终的关怀。
近代史上,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顾炎武;有“苟利国家生死者,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林则徐;有为变法图新献出生命的谭嗣同;有领导辛亥革命,推翻清朝封建统治的孙中山。这样的人物在历史上层出不穷,举不胜举。正是他们的人格光辉。照耀千古,成为中华民族战胜敌人和一切困难的巨大精神力量。这些人格典范也是我们今天实现四个现代化,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宝贵财富。
历史教学,决不能停留在历史事件的一般性叙述中。而要着重揭示历史人物的行为与精神风貌。让学生从杰出人物身上吸收思想营养受到高尚人格的熏陶,在具体教学中应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一、从历史人物身上学习自信、自尊、自强不息的人格特点
用“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天生我材必有用”等名言教育学生。我们的祖先创造了五千年的灿烂文明,仁人志士为中华之崛起而英勇奋斗,我们这一代跨世纪的青年,就更有责任用双手建设自己伟大的祖国。
二、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中华民族的无数先烈,在国家危难、民族兴亡的关键时候。都把国家、民族、集体的利益置于个人利益之上,为了追求真理、自由、集体的利益置于个人利益之上,为了追求真理、自由、人类进步,不惜抛头颅、洒热血。我们应珍视这一份精神遗产,造就下一代无私无畏的人格。
三、提倡创新精神
创造与进取是健全人格的主要特点。历史上。中华民族有四大发明等许多创造成果。为人类文明做出了重大贡献。学习历史,就应启发学生继承祖先的可贵创新精神,不断进取,在未来做出更多更好的发明,使中华文化再显辉煌。
青少年时期正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黄金时期,在历史教学中,为了渗透人格教育,可采用灵活生动的方式方法,如讲故事、组织学生观看历史题材影片、参观历史博物馆等等,以增强教学吸引力和感染力.使学生在知识积累的同时,不断纠正其自身人格上的偏差,在众多仁人志士的人格魅力和感召力下,完善自我。以担当起祖国建设的历史重任,为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强国梦奋斗。
浅议历史教学与人格教育:简析历史教学与人格教育
论文关键词:历史教学 人格教育 心理素质 学生人格 思想道德素质 核心地位 素质教育 多种因素 科学文化素质 身体素质
论文摘要:人格,也称个性,反映着个人的内心世界和精神面貌。它包含个人的知识、能力、情感、意志、兴趣、动机和信念等多种因素。在素质教育四大主题即身体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心理素质、思想道德素质之一的心理素质中,人格居于核心地位。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人才,不仅要有健康的体魄、扎实的科学文化知识、高尚的思想道德素质,而且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高尚、健全的优良人格。
优良人格的塑造和培养,是一个长期、系统的复杂工程,需要学校、家长、社会和个体的多方配合、共同努力。笔者仅从中学历史教学这一侧面,谈点粗浅认识。
一、结合历史知识教学,加强对学生的人格熏陶
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绝大部分历史教师未能正确处理传道、授业、解惑三者的辩证关系,教学仅局限于让学生接受具体知识、理解概念、掌握解题方法和步骤,以期考试得高分,却忽视了对学生人格的养成教育,因而培养出来的学生或缺乏追求进步的精神动力,或畏惧困难,或抗挫心理能力差、情绪起伏大,或以自我为中心、无法与他人善处,等等。这些人格缺陷直接影响着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抑制学生内在潜能的发挥,影响着历史教学质量的提高。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历史教材中所蕴含的丰富的人格教育素材,不断对学生进行人格熏陶和激励,潜移默化地施加影响,达到“润物细无声”的目的,推动学生塑造和完善人格。
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优良人格的重要特征,是推动学生发展和完善自己的精神动力。在教学中,结合“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牺牲我一个,幸福后来人”、“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等咏志诗句的教学,通过秦桧、慈禧太后等出卖国家民族利益而遗臭万年的人物进行教学,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学生往往崇拜名人、英雄,因而可充分发挥人物的人格感染力。如介绍司马迁、罗斯福身残志坚事迹,帮助学生养成矢志不移的顽强意志;介绍布鲁诺、居里夫人、等人的事迹,培养学生追求科学和真理而勇于献身的求知态度;介绍哥伦布、麦哲伦等人的事迹,培养学生克服困难、勇于探索的品质;介绍邓小平、等革命家的光辉业绩,帮助学生树立笑对挫折、胸怀坦荡的意志品格。在教学中,还应注意指导学生有理、有序地思考和解决问题,使学生逐步形成严谨规范、一丝不苟的思维品质。
二、改革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建塑优良人格
在历史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认知结构、年龄层次、心理特点,改革教学方法,加强对学生的人格建塑。
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主体作用。包办代替、一言堂、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抑制和阻碍了学生人格的发展,只能培养出被动、顺从的“人才”。这种学生,缺乏积极进取、独立求知的欲望和兴趣。教师在历史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及有关的历史资料,逐步培养他们独立捕捉观点和信息、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适当让学生对历史事件和人物进行评价,对有关人物活动、历史题材的艺术作品进行专题评述,设计图表,整理知识,构筑知识框架,这有利于促进他们树立独立探究科学知识的独立人格。
因材施教,是培养学生独立人格的必备教学前提之一。要树立起学生的信心,让每个学生都找到适合自己才能发展的独特领域,就必须正视学生中存在的智力差异、心理差异、人格差异等客观事实,真正贯彻实施因材施教的原则,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对“优生”的要求要稍高于他们现有的认知和思维水平,重在拓宽他们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引导他们求异和创新;对“差生”要加强学法指导,所提的学习要求要低起点、小梯度,对他们的点滴进步要及时地予以表扬和鼓励,让他们不断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和快乐,树立起对自己的生活和学习的信心,逐步消除畏难等心理。对“中等生”要帮助他们认识自己的不足,解决学习过程中存在的方法和思想问题,鼓励他们奋起直追。
要鼓励竞争,培养学生勇为人先的优良品格。竞争意识是克服人格缺陷的一剂良药,是推动个体战胜自我、超越他人的精神动力。在历史教学中,可以适当组织历史知识抢答赛、历史小论文评比、开展专项历史资料(历史题材的邮票、火花、明信片、书法艺术作品等)的收集、展览、评比活动,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和兴趣,调动他们积极向上、勇为人先的内在能动性,帮助学生形成敢于拼搏的人格品质,以推动他们人格的不断完善。
三、加强师生情感交流,指导学生构建优良人格
加强师生情感交流,注意个别沟通和指导,能有效地提高教育教学效果,也是指导学生构建优良人格的一条重要途径。
在师生交往过程中,教师要以遵纪守时、勤学善思、严谨求实、客观地认识和评价自己、和蔼可亲等优良人格去影响和感染学生,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要在把师生置于平等的地位、尊重学生的个性和人格的基础上关心学生、指导学生,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矫正自己的思想行为,从而更有效、更主动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不断完善自己。要针对不同的对象,本着严格要求的原则,注意表扬和批评的有机结合,指导学生不断挖掘内在潜力,扬长避短,科学合理地使用大脑,克服不良习惯,改进学习方法,不断提高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机,鼓励学生发挥个性特长,帮助他们积极获取成功,逐步树立起“自尊、自信、自强”精神,不断建塑和完善人格。
总之,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只要教师潜心研究,充分利用大量的人格教育素材,采取恰当的教学方法,开展多种教育教学活动,潜移默化地连续对学生施加人格影响,就可以有效地提高对学生的人格教育效果,帮助学生形成优良人格。
浅议历史教学与人格教育:浅谈历史教学与人格教育
摘要:我们过去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常把传授历史知识、引导学生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树立爱国爱民的理想作为我们教学的主要目的。然而,殊不知学生学习历史的过程也是其人格树立和健全的过程。在社会和教育日益发展的今天,健全的人格越发引起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在历史教学中应该注重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下面结合自己的思考和实践,谈谈历史教学中对人格培养的体会。
关键词:历史教学;学生;人格;教育
一、确立正确的教学理念,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观念
现代教育提倡以人为本,学史使人明智,历史可以使人拥有一个高起点,高瞻远瞩,更好地迎接新的时代所面临的种种困难和挑战。而由于受传统教育的影响,我们在历史教学中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授,一切以分数为指标,忽略了对学生人格的塑造和教育。这导致诸多不良后果,造成学生人格中出现这样那样的缺陷:缺乏追求正义公平的品质,遇到困难不能克服,不能与他人和谐相处,缺乏理性克制精神等等。这些人格缺陷影响学生接受人类历史文化中形成的精华,影响学生吸收历史中的智慧结晶,也对学生自身能力的发挥产生抑制。教育的本质是促进人的发展。要重视学生个性发展,现代知识经济对每个人都是公平公正的,它对每个人的才智都有充分发挥的良好机遇,因而我们必须使学生具有多种多样的特长和特征。这就要求我们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树立平等的师生观念,以学生为教学的主体,课堂上要积极营造民主、热烈的氛围,因材施教,给学生创造一个自主发展的思维空间,让学生的个性与特长充分发挥,绝不能把学生训练成没有特长、没有个性、只知啃书本的书呆子。
二、重视学生品行教育,陶冶学生情操
历史学科本质上是一门人文学科,它涵盖了人类所需要的所有精神,最能触及人的精神世界,对学生的德育功能是其他学科所不能取代的。历史是有血有肉、丰富多彩的,从历史积累的各种素材中撷取一些对学生进潜移默化的影响,能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比如爱国主义教育:“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几千年来,在国家兴衰、民族存亡的紧要关头,无数仁人志士挺身而出,不惜以身报国。屈原自沉汨罗,以身“死国”;苏武牧羊,威武不屈;“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为中华崛起而读书”“横眉冷对千夫指”都体现了民族精神和爱国精神,是我们中华民族之魂。奋发向上的教育: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居里夫妇废寝忘食,潜心研究,发现镭的存在;李时珍数十年含辛茹苦致力于《本草纲木》的写作……有志者应该敢于面对千难万险,坚韧不拔,奋发向上,才能成就大业。在历史教学中应注入时代的血液,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过硬的心理素质,促进人的发展。文明礼貌的教育: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以文明礼仪之邦闻名于世,“虚席以待”“程门立雪”“倒屐相迎”“三顾茅庐”等以礼相待的成语、典故广为传诵,深刻反映了中华民族是十分重视礼仪的。用这些信手拈来的历史资源作为对学生教育的重要阵地,无疑有其积极的效果。
三、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的探索与创新精神
勇于创新的求知精神是现代教育的核心,也是人格教育的重要内容。学生的求知欲强了,学习兴趣也就浓了。同时,在教育中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我们在历史教学中,要善于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探索,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新意识,努力培养学生形成敢想、敢问、敢做的好习惯。如在讲到秦朝民族关系中有关秦筑长城的内容时,我们可以组织学生讨论:①如何评价秦始皇筑长城?②如何看待民间传说中的孟姜女?另用文天祥在“贞女庙”题写的一副对联:
秦皇安在哉,万里长城筑怨;
姜女未亡也,千秋片石铭贞。
通过两则材料,学生马上得出结论:孟姜女可怜,秦始皇可恨!并向学生指出孟姜女哭长城流传至今具有如此生命力,它反映了人心的向背,人们在哀孟姜女时,实际是在控诉秦始皇。,可以得出结论,秦始皇筑长城是巩固中央集权的需要,是保护中原地区农业生产的需要,从这一方面来说应充分肯定;但秦筑长城也加重了人民的负担,给人民带来了苦难。通过创设情境,一方面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另一方面也培养了学生思考评价问题的多角度性、辩证性和发散性思维能力,从而使学生形成善于思考、勇于创新的优良思维品质,这是人格教育中不可忽视的。
四、改变评价体系,促进学生人格养成
在教学中,对学生学业评价是无从回避的问题,在实践中,考试分数成为评价学生的通行甚至是的方法,虽然经历了新课程改革,教材、课程标准都作了重大调整,许多教师也认识到此种评价方式的缺陷,但对学生的评价方式还是老样子,这对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起了相当大的负面作用。作为人文学科的历史,应该把陶治学生情操、培养学生智慧、丰富学生人生从而使其形成健康人格作为教学目标中心和出发点而加以落实。那么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方式来评价学生呢?我们采取的评价方式应该更人性、更民主,应该遵循教育规律,最终应为促进人的发展。因此,要构建一个科学评价体系,我认为应该要借助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过程性评价指在学生学习过程中,针对无法用试卷来检查的学习成果,以及学习中的一些非智力因素的评价。这就需要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注意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如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等,注意学生挖掘学生的潜力,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爱好,鼓励学生发挥其特长,并对其加以引导,把所出作品算入学业成绩中。非智力因素主要评价学生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兴趣、情感、态度等。对学生发展来说,非智力因素比智力因素更重要,而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主要依靠过程性评价。终结性评价要改变单纯考试的做法,如评价中引进新的评价体系,如SOLO分层法各PTA量表法等,设置开放性试题等灵活多样的测评方式评价学生。总之,建构科学的评价体系,有利于学生养成健全的人格。
浅议历史教学与人格教育:浅谈中学历史教学与人格教育
摘要:心理学研究表明,人格,(也称个性)反映着个人的内心世界和精神面貌。它包含个人的知识、能力、情感、意志、兴趣、动机和信念等多种因素。
关键词:心理素质;勇于创新;人格魅力
在素质教育四大主题即身体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心理素质、思想道德素质之一的心理素质中,人格居于核心地位。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人才,不仅要有健康的体魄、扎实的科学文化知识、高尚的思想道德素质,而且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高尚、健全的优良人格,即个体要有积极的人生态度、不断进取的奋斗精神、正视挑战、勇于创新的求知精神、踏实的工作作风、稳重坚定的行为习惯、敢于抗挫、善于自我调控的意志品格和善待他人、团结协作的交往水平等优良的人格特征。
优良人格的建塑和养成,是一个长期、系统的复杂工程,需要学校、家长、社会和个体的多方配合、共同努力。笔者仅从中学历史教育教学这一侧面,谈点粗浅认识。
1.结合历史知识教学,加强对学生的人格熏陶
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绝大部分历史教师未能正确处理传道、授业、解惑三者的辩证关系,教学仅仅局限于让学生接受具体知识、理解概念、掌握解题方法和步骤,以期考试得高分,却忽视了对学生人格的养成教育和建塑,因而培养出来的学生或多或少地存在着这样那样的人格缺陷,或缺乏追求进步的精神动力,或畏惧困难,或抗挫心理能力差、情绪起伏大,或自我定位太高、以自我为中心、无法与他人善处等等。这些人格缺陷直接影响着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抑制了内在潜能的发挥,也影响了历史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费尼克斯说过:不经学问的陶冶是不可能形成稳定健康的人格的。借助于知识的点滴积累,才能培养起稳定健康持续的人格。离开了具体的知识和环境,人格教育只能变成空洞的说教,而无法收到应有的效果。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历史教材中所蕴含的丰富的人格教育素材,不断对学生进行人格熏陶和激励,潜移默化地施加影响,达到"润物细无声"的目的,推动学生建塑和完善人格。
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是优良人格的重要特征,是推动学生发展和完善自己的精神动力。在教学中,结合"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牺牲我一个,幸福后来人"、"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等咏志诗句的教学,通过秦桧、慈禧太后、贝当、李完用等出卖国家民族利益而遗臭万年的知识教学,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学生往往崇拜名人、崇拜英雄,因而可充分发挥人物的人格感染力以感染之。如介绍司马迁身残志坚事迹,帮助学生养成矢志不移的顽强意志;介绍居里夫人等人事迹,培养学生追求科学和真理而勇于献身的求知态度;介绍哥伦布等人事迹,培养学生克服困难、勇于探索的品质;介绍邓小平等革命家的光辉业绩,帮助学生树立笑对挫折、胸怀坦荡的意志品格。在教学中,还应注意指导学生有理、有序地思考和解决问题,逐步养成严谨规范、一丝不苟的思维品质。
2.人格教育教学实践方式
历史人格教育的有效性,必须建立在学生对历史有深厚的情感基础上,让学生感知历史,内化为人格,需要教师不断探索历史教学模式。
首先,教师要深度挖掘中学历史教材,选择适合人格教育的历史素材。如学习《罗斯福新政》课程,教师不妨深入挖掘罗斯福在实施新政中所蕴含的人格魅力以及品格魅力,挖掘其人格教育资源。
其次,教师可以通过情境创设,将历史事件进行适度的重现,将学生引入到那种历史时刻中,从而让学生能够进一步去领略当时的历史主人公的品格。例如在学习新中国的缔造者时可播放电视剧《恰同学少年》主题曲,学生在欣赏歌曲的同时,并从歌词中体会的伟人风采。
,教师还可以通过创造和谐、平等的教学环境和历史学习课堂,使学生体验到尊重、信任、友善、理解、宽容、同时受到激励、鞭策、指导或建议,从而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3.提升教师人格
在整个教育的全过程中,教师的作用贯穿始终,而教师人格力量的引导作用至为重要。渊博的专业知识与高尚的情操是造就教师人格魅力的两大基石。
历史教师的人格是影响历史教学中学生健全人格形成的重要因素,老师站在学生面前,自己就是一本教材。老师的言谈举止、仪表风范直接关系到学生的思想品质、道德情操和情感意志。当老师成功地成为学生效仿的榜样时,在历史教学中进行人格教育的基础就建立起来了。
历史教师的人格提升主要可以通过树立人格教育的志向、积极终身学习、保持心理健康等努力实现。历史教师要有教育教学"充电"的意识,投身于终身学习的过程,有计划有目标地提高自身的适应教育发展的能力。要积极参加新课程培训、各类名师专家讲座活动等,感受最前沿的教育思想,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开拓自己的教育视野,同时加强历史学专业知识的学习,吸纳历史研究新成果,提升历史专业能力。
总之,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只要教师潜心研究,充分利用大量的人格教育素材,采取恰当的教学方法,开展多种教育教学活动,潜移默化地连续对学生施加人格影响,是可以有效地提高对学生的人格教育效果、帮助学生构建起优良人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