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篇电视时政新闻研究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电视时政新闻研究:电视时政新闻改革对策分析
【摘 要】电视时政新闻,作为新闻报道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负责国家党政方针、路线、政策等的宣传。但从目前现状来看,因电视时政新闻报道创新意识薄弱,所以,当前收视率低迷,无法发挥自身社会影响力。为此,为了推进电视时政新闻突围之路的展开,需从报道形式、记者素质等层面入手,不断改革时政新闻报道现状。本文首先阐述了我国电视时政报道问题,然后分析了电视时政新闻的具体突围之路,旨在推动当前新闻行业的不断发展。
【关键词】电视时政新闻 改革 对策
2012年,中央电视台为了扩大时政新闻报道影响力,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入手,对电视时政报道进行了革新,而央视时政新闻的改革也为我国电视时政新闻的突围之路做了良好铺垫。所以,在当前电视时政新闻改革、创新中,应结合中央电视台时政新闻改革案例,不断创新新闻报道形式,充分体现新闻价值。同时,实现新闻民主化的报道,吸引受众关注,让受众通过对电视时政新闻的观看,实时掌握党和国家相关政策和方针。
一、电视时政报道现状
就当前的现状来看,我国电视时政新闻报道的弊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及时,缺少评论
即我国电视时政新闻报道很少涉及到新闻评论的传播。例如,某电视台在为期4天的时政报道中,仅有消息报道,未涉及到任何一个评论。所以,在“时政+特写+花絮”固定报道模式下,使得受众无法通过“评论”参与到新闻传播环节中,影响了时政新闻影响力度。
第二,报道形式单一
即部分电视台在时政新闻报道中,缺少与网络媒体间的互动,仅局限于传统媒体的应用,缺乏移动客户端、电视社交网络等平台使用意识,就此禁锢了受众间的互动效果。反观中央电视台的时政新闻改革之路,其官方微博“央视新闻”粉丝高达4854万人,发帖量是81137条,内容基本是实时更新。例如,在“世界首例芒果太空育种细胞培育成活”事件发生后,及时时间通过微博对事件进行报道,这种报道形式与受众之间形成了良好的互动。
第三,缺少民主化特色
即因时政新闻受宣传纪律的约束,所以,其报道内容较为古板,报道口径也较为单一,缺少普通群众服务意识,最终影响了电视时政新闻受欢迎程度。
二、电视时政新闻突围之路
1.发挥新媒体力量
基于电视社会网络、移动客户端等新媒体逐渐走入人们日常生活的背景下,我国电视时政新闻的改革可尝试与新媒体间进行互动,并在进行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互动时,开发一系列的新媒体研发、运作、管理、协调等组织。同时,借助知名网站、热门事件、热点活动等等,提高时政新闻传播力度。
例如,某电视台在时政新闻改革期间,为了打造台网一体化运作平台,为120名时政新闻报道工作者配备了iPhone6s手机,便于记者在时政新闻报道中,可以最快速度多层次时政新闻内容。同时,利用微信公众平台,扩散电视时政新闻传播内容,达到的时政新闻传播效果。
此外,由于微博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力较大,所以,在电视时政新闻与新媒体联动机制构建中,可将“微博”作为电视时政新闻报道的信息源和放大器,与受众之间构建联系,并为受众提供评论区,允许受众在观看时政新闻后,随意发表自身见解,提高对电视时政新闻的关注度。
2.创新新闻报道形式
在媒介融合背景下,为了增强电视时政新闻影响力,应注重创新原有单一的新闻报道形式。例如,《新闻联播》在时政新闻改革中,即开始追求“新”和“变”。如,在2015年的除夕夜《新闻联播》报道中,未在片头直接切入演播室,而是先展示了广州迎春花市、香港维多利亚港等多地的除夕夜直播信号,然后,在2分40秒时,将画面转回到演播室,以对谈、交流方式,对当日的时政新闻进行报道。此种报道形式,突破了常规的正襟危坐报道方法,让受众感觉到一种亲切感,且在主持人柔和的语速、语调中,深切地体会到过年氛围,吸引受众关注。
此外,在时政新闻报道形式创新过程中,为了进一步增强时政新闻感染力,应注重在电视时政新闻片尾播放时,插入一些开放式报尾。
例如,在2013年正月初一的《新闻联播》播放中,为了加强新闻播报内容与受众日常生活的贴近性,即将上海豫园的实时直播画面作为《新闻联播》的片尾,增强了时政新闻报道的温情感,提高了整体新闻报道效果。另外,由于传统单一的电视时政新闻报道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多元化受众需求,所以,在电视时政新闻改革中,可尝试将手机拍摄的画面作为新闻片,增强时政新闻报道形式多元化。
例如,央视新闻频道在报道形式改革中,即抓住了媒体融合时代特点,提出了“百姓自拍”改革方案。即鼓励百姓利用手机拍下日常生活中的时政资讯,放在电视时政新闻报道中播出,提高新闻报道效果。同时,借助移动通信工具、微信等自拍功能,让时政新闻变得更为生动、丰富,达到的新闻报道状态。
3.充分体现新闻价值
在时政新闻改革期间,为了扩大其在民生新闻、社会新闻方面的竞争力,应注重扩大电视时政新闻的特点。
及时,据相关调查数据显示,电视时政新闻的观看人群主要集中于45岁以上的中老年,其中,中老年人群中高中以上学历占据60%。鉴于此,为了进一步扩大电视时政新闻的影响,必须正确认识时政新闻是党的“耳目喉舌”。同时,认真贯彻“三贴近”和“执政为民”的报道原则,只有如此,才能更好地定位时政新闻报道,发挥时政新闻监督作用。例如,《长春新闻》在报道中,即借助自身舆论监督职能,报道了不文明的时政现象,解决了老百姓生活难题,就此吸引了老百姓对时政新闻的关注。
第二,在电视时政新闻报道改革中,为了兼顾政府和老百姓要求,得到双方认可,必须适当调整电视时政新闻报道视角和分寸、方式等等,为老百姓反映切身问题。同时,帮助政府机构宣传党的方针和政策,就此通过二者关系的平衡,逐步提高电视时政新闻报道收视率。
4.实现新闻民主化
在电视时政新闻改革期间,注重体现电视时政新闻报道民主化特色是非常必要的。
首先,为了强化群众对电视时政新闻报道性的认识,必须在宣传党的方针和政策的基础上,从关注群众生活态度入手,加强时政新闻与民众间的紧密联系,就此让时政新闻立足于民众中,吸引民众的关注。而从时政新闻报道语言角度来看,由于官话和套话会使时政新闻变得枯燥、乏味,所以,为了让受众更为深层次地解读时政新闻报道信息,与新闻报道进行互动,应在新闻报道时,使用较为浅白的语言,反映百姓生活,最终就此突出时政新闻的有用性和服务性,让更多的人对时政新闻进行关注。
其次,在电视时政新闻改革中,应注重借助具体的时政新闻突出国家对群众的关心,并以服务群众为指导思想,宣传党政纲要和时事,继而基于保障时政新闻价值的基础上,创新时政新闻的报道,让时政新闻深入到群众生活中。
结论
综上可知,我国电视时政新闻的发展仍然存在着某些不可忽视的弊端。如,以消息为主,缺少评论或者新闻报道形式单一、缺少民主化新闻报道特色等等。所以,为了更好地发挥电视时政新闻社会影响力,且提高时政新闻报道收视率,应不断推进电视时政新闻的改革之路。同时,在时政新闻改革期间,认真贯彻“以人为本”改革思想,使时政新闻趋于鲜活化,吸引更多受众的关注。
电视时政新闻研究:电视时政新闻要加强亲和力
一、时政新闻对亲和力的需求 时政新闻,主要表现为政党、社会集团、社会势力在处理国家生活和国际关系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活动。亲和力,最早是化学领域的概念,指“一种原子与另外一种原子之间的关联特性”。这两个看似不相关的概念,现在却要联系在一起。在主流媒体的编排中,时政新闻始终占据主导地位。新闻传播学领域最
早将“新闻报道亲和力”界定为“报道与受众之间的紧密感、亲切感、信任感、互动性、关注度和接受度”。“新闻报道的亲和力”是新闻报道与生俱来的一种内在元素,是报道本身所呈现出来的吸引受众,拉近与受众之间的距离,向受众亲和的能力。
亲和力提出无疑是改善时政新闻当前现状的一个重要抓手。从亲和力的角度来研究时政新闻报道,将使时政新闻的研究空间进一步扩大,使研究方向进一步明确,使研究更具有针对性。
二、时政新闻报道的现状
时政新闻遭遇瓶颈的原因主要包括两个层面。及时个是浅层次的原因,主要集中在报道的层面,包括报道内容的单一、报道形式的呆板、报道效果的一般。第二个是深层次的原因,涉及政治、新闻体制和媒体的经营理念等。
其一、时政新闻缺少亲和力的首要表现就是报道重领导、轻群众。2013年2月4日,《新京报》的一篇报道称,河南媒体千字新闻报道塌桥事故提及16位领导,1300字中1134字表扬当地部门如何辛苦工作,多次出现“迅速赶赴现场”、“全力以赴”、“全力救援”、“不惜一切代价”等字眼。又如,2010年6月,江西几条主要江河发生超历史纪录的特大洪水,其中唱凯堤发生决口,严重威胁下游5个乡镇14.5万人的安全,然而,就在央视记者询问下游群众情况的电话采访中,江西防总相关负责人大谈各级领导的“重要指示”,几分钟内提及不下10位领导的名字。不难看出,大多数时政新闻把视角投向了领导,而忽视了群众,从而使得报道缺少亲和力,老百姓不愿看。
其二、报道内容重工作、轻生活。
不少媒体将时政新闻等同于党政机关的公文。政府什么我就登什么,领导讲什么,我就写什么。只满足于不遗漏文件或者讲话的内容,甚至于把每个点依次罗列,这样的报道已经成为一个工作简报的翻版。如长春电视台4月日一则时政新闻:《高广滨主持召开市委常委会,专项部署安全生产工作》,全文1094字,用不足100字报道事件本身,领导指出、强调、讲话尽占900多字。
报道看似面面俱到,实际没有重点,更别说找到与百姓生活相关的内容。记者在报道中却把大量的篇幅留给了领导、留给了工作,而把最重要的内容“隐藏”了起来,有点故意让观众找不到的感觉。
其三、报道语言公式化。
有些时政新闻的报道已经形成了一种所谓的套路。开篇总是“某某领导在会上指出”,接着“某某领导强调”,以“某某领导要求”结尾。甚至是领导的具体活动也搬进了这种“时政新闻模块”里,语言生硬、重复,>:请记住我站域名/民营经济“活”起来》,全文主题是积极推进民营经济发展,以一台节能缝纫机为切入点,本是一个很好的开头,却只有一个工人采访同期声,然后直接就过度到政府资金保障企业设备更新,又加上一个相关部门某某领导的同期声。而且其内容也是很空的口号,谈及扶持民营经济发展的相关的优惠政策,却没有说清楚,具体有哪些政策。这些政策有什么样的作用?这种模式化的以小带大的写法,已经被很多时政新闻所套用,毫无新意。
三、报道思维的转变是根本
时政新闻之所以“老面孔”,就是记者局限在求同思维中,主题重复,视角相同,写法老套。求异思维要求记者有自己不同于他人的特色、视角,从常规中寻找特异性。具体而言,有以下建议:
及时、报道领导活动,力求彰显亲民情怀。
一般而言,一提起领导活动,大家都会认为那是比较严肃的事情,需要板起脸来、端起架子。媒体也常常只写领导干部在工作中坚持原则、一丝不苟的严谨工作作风,领导干部的重要讲话。而由此派生出来的官腔、官调、命令式的老话套话,读者不仅不爱看,有时甚至产生反感。因此,提升时政新闻的亲和力,就是要减少对领导干部“政绩”宣传,增加“人格魅力”塑造,将“服务于民”内化为领导人的人格特质,把领导活动写出“情”。
第二、节庆报道,追求宏观微观两种视角。
每逢重大政治活动、重大社会事件、重要历史时刻,往往是媒体发挥引导作用、展示独特风采的大好时机,而节庆日的报道在其中更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2011年春节,一个新的话题悄然成为热议的焦点,这就是出现在报纸、电台、电视台和各大网站重要时段、栏目、首页上的“新春走基层”报道。2013年春节期间,央视《新闻联播》推出“新春走基层”系列报道,有百姓心声《过年回家最想和家人说什么》,流水线上的爱情《车间里的婚纱照》,有在岗位上《高铁检修 众人成“合”》,还有吾老吾幼《深圳老年人生活调查》,一大批鲜活生动的新闻报道极富吸引力、感染力和亲和力。
春节期间,央视新闻频道因“新春走基层”栏目,收视率大幅提升,其他媒体的报道也赢得了受众的充分肯定。反映基层百姓的新闻进联播、上头条,而且得到社会各界受众如此广泛的好评,这个现象值得思考,值得总结。
第三、政策解读,立足民生、体现。
政策是时政新闻重要的组成部分,与会议报道、领导活动、节庆报道相比较,政策新闻具有性、时效性、程序化和公式化的特点
电视时政新闻研究:电视时政新闻民生化的大趋势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时政新闻改革一直是中国新闻改革的重要课题之一。时政新闻是新闻报道的核心部分,时政新闻不能突破,就难言新闻改革的成功。以正面报道为主要内容的时政新闻是电视新闻中最常见的题材和载体,如何在这方面有所创新、有所突破,一直是电视宣传面对的一个大问题。
从2003年起,陕西电视台连续捧回中国新闻奖和中国广播影视大奖,其中,中国广播影视大奖电视消息《与延安人民一起过新年》,中国新闻奖短消息《温副总理带灾区孩子上课》、现场直播《连战大陆行直播特别报道》、电视消息《千米井下的掌声》、电视评论《告慰红军 绿染群山》、电视消息《百姓小事就是国家大事》。这类时政新闻报道作品占到了绝大多数,这说明地处西部的陕西电视台面对激烈的媒体竞争,锐意改革、不断创新。在创新时政新闻报道方面走出了一条新路子。
一、民生新闻发展催生时政新闻报道改革
当前,电视传媒不断进行改革发展和资源整合,同时,电视观众的欣赏水平越来越高,各电视频道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为了赢得更多的观众,占据更大的市场份额,各电视台纷纷通过内部改革进行节目创新,依靠自身实力的不断扩大获得生存和发展空间。然而,随着电视节目的创新进入了更高的层次,原本的“跑马圈地”的开发、开放型创新转为“精耕细作”的集约、整合型创新,电视节目的概念不断发展,外延不断扩大。新闻节目在电视节目中占有及其重要的地位,是实现传播信息、引导舆论这一主要功能的载体,也是吸引观众、抢占市场份额和塑造品牌、提升频道形象的有效手段。作为新闻报道中的“重头戏”――时政新闻承载了大量的政策、信息,代表了党和国家对重大问题的看法、主张和方针、政策,从普通百姓的生活到整个国际社会,无不受到影响,从而集重要性、时效性和广泛性于一身。
长期以来,虽然在新闻报道中时政新闻处于主流地位,而民生新闻则是相对处于边缘地带。但是随着江苏台“南京零距离”、陕西台“都市快报”热播,在当今的各个媒体中,民生新闻都是一个抢眼的热点,成为各家电视台,尤其是各个地面频道吸引本土观众的“利器”,成为实现媒体竞争的重要法宝。民生新闻所展示或者呈现的正是百姓的生活状态,内容贴近生活、贴近观众,因此容易引起观众的认同和共鸣。此外,民生新闻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民生的视野、民生的态度、民生的情怀,不仅体现了媒体对报道内容的选择标准,也传达了报道者的立场、态度和出发点,更蕴含了媒介对自身社会功能的认知。
时政新闻由于其所承载的宣传价值,同时也附着有其他新闻样式所缺乏的政治优势和资源优势,如何将这一优势转化为核心竞争力?如果能够在时政新闻报道中借鉴民生新闻灵活的表现手法,以喜闻乐见的形式贴近大众百姓,从民生新闻作为切入点,生动反映百姓生活,较大限度拉近与观众的心理距离。在时政新闻中融入民生新闻的元素,必将为创新新闻报道注入新的活力。
电视新闻节目需要创新,要弘扬主旋律;在时政新闻报道中,如何唱响主旋律?如何用我们的作品来描绘和呈现我们的时代精神?
时政新闻报道本来并不是任何一个地方电视台的强项,但是陕西电视台在这个方面却是下足了功夫,在保障“真实、、及时”的前提下,通过积极探索时政新闻的创新,在近年来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获得2007年中国广播影视大奖的电视消息《与延安人民一起过新年》,正是一个成功的典范。通过编辑记者的精心准备、悉心编辑,把一条领导人的出行消息以一种亲和、轻松的形式展现出来,把出行过程以一种亲近、现场的气氛营造出来,带给观众的是喜庆的感觉和快乐的体验,引发观众由表及里的深层感受,自然地传递了新闻内涵信息。
其中在延安八一敬老院看望老红军刘天佑时,有这样一段对话同期声的处理:
:“现在你们的生活过得还好吗,在这儿?”
刘天佑:“好,生活好,吃得好,穿得也好,照顾得也好。”
:“看到你们生活得好,我们在北京也就放心了。”
刘天佑:“放心,你就大放心。”
特别是临别时的对话,更是引人入胜:
:“您要保重身体呀,祝您春节愉快,身体健康,晚年幸福。”
刘天佑:“主席,你们家都好呢?”
:“都好、都好,谢谢你呀!”
刘天佑老人具有个性特点的语言和开朗的表达,自然的神态和精炼的语言,让总书记与老红军交流的原生态体现在荧屏上,效果极佳。这样就把领导人的形象也从“政治家”延伸到了“普通人”,让观众感受到“执政为民”的领导人,也有一颗平常心、也有普通人的行为动作,这无疑是对新一届领导人执政为民理念的人性特征做出了真实的注解,这在以往的时政新闻报道中是没有过的,过去会把这些镜头当做没用的素材,后期编辑是不会采用的。
通过这条简短的新闻,透过胡总书记与刘天佑的相互关怀、相互问候,我们看到的是领袖与平民的平等交流。如此以来,领袖不再俯视平民,平民也不再仰望领袖。我们以前说了那么多诸如:领袖是人民的勤务员,是人民公仆,是人民的儿子……都不如这段拉家常般的相互问候来得真切。
再如第十三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短消息《温副总理带灾区孩子上课》,在2分59秒的消息中,只用了65个用来交待背景的解说词,没有繁琐的重复叙事。本消息的较高潮,是温副总理指着黑板上的课文说:“我领着大家念‘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我要克服重重困难,为重建我们的家园而努力学习’”。副总理的言行体现了我们党关心群众疾苦的优良传统,给人们一个与民同心抗洪救灾,与民同心生产自救,与民同心建设美好家园,与民同心奔小康的政府形象。
两条消息中真实的场面、真实的同期声、真实的表情,大量融入民生新闻的处理方式,突出了党和对百姓民生的关注和重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执政为民、以德治国”的大政方针,让观众看到了的亲民形象。
二、确立受众市场观 新闻更加“三贴近”
受众市场观就是当前以受众需求为立足点,明确树立科学明晰的受众至上的现代传播理念。“受众本位”理念,其实就传播者与受传者建立“对话双方”的平等与亲近的一种理念和态度,是媒介与记者在实践中应该坚持的一种价值取向,也是媒介面对生存环境发生巨大变化说认同的一种竞争策略。无论对于时政新闻、还是民生新闻都应遵循这一理念。
观众对新闻形式的需求则拓展到了新闻的报道视角。因此,创新时政新闻的传播形态,丰富电视新闻表现形式和内容,以此为契机来吸引更多的观众,提高影响力。就是要在新闻信息的传递过程中,让受众在接收事实信息的同时,还能收到与当今时代特质相吻合的内涵信息。因为时政新闻同样可以、而且是理当如此地坚持“三贴近”,也正是电视新闻工作者的出发点和电视可持续发展的立足之本。
有观点认为民生新闻的未来趋势是公共新闻的崛起。因为公共新闻是在国家公共意识日益强大的大背景下,强调媒体力量在公共生活领域的导向与介入,意在通过媒体搭建的公共平台,塑造公民的公共意识。随着我国民主化、法制化进程的深入,自主新闻报道空间还将拓展,社会公共领域的空前扩大使得公民言论自由程度仍将不断放大,公众对于信息的渴望与诉求同样日益强烈,民主自由精神的觉醒,以及广播电视体制改革的内在动力的勃兴,民生新闻面临着极其难得的外部发展环境。
时政报道民生化的另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以情动人,避免过去时政报道的干巴说教。获得第十六届中国新闻奖的电视消息《千米井下的掌声》)即是此类报道中的代表作。2004年11月28日陕西陈家山煤矿特大瓦斯爆炸事故发生后,群众的冷暖、社会的稳定牵动着党和的心。总理在元旦期间来到1300米的井下,拉着矿工的手交谈,身上穿着有陈家山煤矿拼音字母的旧工装,用木筷子夹包子吃,用纸杯子喝水,展示领导人普通人的一面,使人备感亲近亲切。在矿工家中,总理搂着孩子亲切问候,并在孩子肩上一下一下轻拍,表达了总理亲民爱民之情。谈到事故时他闭目摇头,眼含泪水,满脸忧伤,一时说不出话来,动情地摘下眼镜擦眼泪。记者抓住了一个“情”字,情真、情浓,特写镜头抓拍到了总理眼泪流到脸上的细节,瞬间情感流露,酝酿已久的情感终于爆发,把新闻推向高潮,相信谁看了都会为之动容。
三、构建和谐社会 彰显媒体职责
当前的中国社会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民主化进程正在推进,把民情、民意的关照提升到了重要的位置,着力构建“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一切皆“民生”,随着百姓的民主意识崛起,百姓对社会、对自身的生活,有了更多的知晓欲望、表达诉求和人权尊重。2008年6月,在考察人民日报社的《讲话》中指出:“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增强新闻报道的亲和力、吸引力、感染力;必须不断改革创新,增强舆论引导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对于各级电视媒体而言,“民生理念”就是以民本的价值取向,用平民化的视角办电视,倾听民声,表达民情,关注民生。
人民的心声、人民的利益和幸福才是最值得关注的根本,也是媒介赖以生存的根本。今年刚刚获得第18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的《新闻特写:百姓小事就是国家大事》,这则新闻将时政新闻以民生的视角加以呈现,在走出领导视察类报道的公式化、浅表化困境方面做了一次有益尝试。成功之处就源于抓住新闻亮点,以历史的眼光看问题,在新闻事实的选择上小处着眼、主题集中,结合电视新闻的优势赋于新闻作品感染力和纵深感。作品中交错着两条线索,一条是时间线索:总理2007年12月第二次考察陕西生猪生产和猪肉供销情况。依时间顺序展示总理24小时的工作。另一条线索是因果逻辑的线索:半年前总理及时次来陕西视察生猪生产和猪肉供销情况后,国务院就启动了国家储备肉平抑市场价格,出台了母猪补贴,全部实施免疫等鼓励生猪生产的十条措施。半年后的今天,温总理再次来到陕西考察猪肉价格上涨趋势有没有缓解、惠农措施有没有落到实处。两条线索交织叠合,不仅有利于观众了解事件的来龙去脉,而且还有利于增强新闻的纵深感。这就从根本上与仅仅表现总理此次来陕调研的浅表化表述区别开来。可以说,这则短小新闻,同样能够引发受众的深度解读。记者将今与昔、因和果有机地联系起来,时空转变又衔接自然,让观众阅听新闻时获得心理上的张力。起到了鼓舞群众,激发社会活力的作用,成为深入人心、关切民意、体现民生的好新闻。
时政新闻的内涵信息应该是充分体现对人的尊重、温暖、关切,人文关怀的内涵信息将使新闻的事实信息直达观众的心灵深处,激活观众的情感波澜。陕西电视台近年来屡获部级大奖的作品进一步奠定了时政新闻报道改革创新的基础和方向,从而把新一届中央领导“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亲民形象生动地树立了起来,与常态的时政新闻一起,形成了形态多样的时政新闻集群。
四、时政新闻民生化 机制创新做保障
受众欣赏水平的提高和欣赏口味的多样化不断催生电视新闻节目新形态的产生,电视新闻的创新就是要不断加强新闻内容的表现力,使内容融化在声画艺术之中,拨动观众的心弦,留给观众更深刻、更强烈的视觉效果,来增强新闻内容的接近性。电视新闻报道形式今天处于一个不断开掘、繁衍、转化的过程,新产品、新形态不断生成,创新空间相当宽广。这就需要以不断创新来引导和满足社会市场正在变化着的收视需求。
创新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涵盖观念创新、产品创新、机制创新等多个领域,是一个具有高度科学性、指导性的操作过程。陕西电视台把创新活动作为一个具有结构性、层次性、连续性的系统工程。观念创新是电视新闻节目创新的前提,虽然业界对于“现代电视”的理解有不同的角度,但是都把观念创新放在了相当重要的位置。电视新闻工作者应该把创新意识化为自觉的职业意识,形成创新期待的观念模式。2007年成立了由台领导挂帅的陕西电视台创新节目研发小组,在一系列的新节目中,以“人文天下”的生态传播理念涵盖陕西电视台各档节目,在全台推行了频道考核机制,通过科学运用收视率杠杆,找到了观众收看新闻节目的心理契合点,标志着一个省级地方台新闻理念的重大转变。同时,把创优工作作为常态工作来抓,通过创优来推动创新。“强化民生理念,彰显主流特色”,已经成为陕西电视台新闻节目的新理念。
现阶段,对于时政新闻报道,特别是2008年一系列突发事件报道的时效性和透明度,彰显了电视媒体的巨大优势,同时为新闻改革铺就了康庄大道。网络新媒体的崛起,使民众对时政新闻的报道诉求更加透明和人性化。人民网专门开通了“八宝什锦饭”粉丝团,使从“亲民”到“民亲”,也使更能直接倾听大众的声音,所以,新老媒体的融合,也将进一步提升电视新闻的传播效应,那么也为今后电视时政新闻民生化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诉求,也为电视媒体在推进中国民主进程中如何发挥作用昭示了方向。
电视时政新闻研究:电视时政新闻创新
电视时政新闻在电视新闻报道中始终占据重要地位,无论是中央台、省台还是地方台时政新闻都是报道的主要内容。地方台时政新闻要想成为主打强档栏目,必须在形式和内容上创新发展,才能更好的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服务好地方党委政府中心工作,以更多的资讯赢得受众喜爱,电视时政新闻怎样才能创新呢?
一、选择合适的报道角度
1.截取某一侧面。会议作为一个整体,报道时可以采取局部切入法,先抓住一个点,或具体的一个侧面进行报道,即截取与广大观众工作、生活关系较为密切的新信息作为报道的重点,给观众提供更为有用的信息和资讯。
2.拓展广阔空间。运用与核心内容有关的其他事件的背景、缘由材料来突出报道的主题。程式化的电视会议报道,场面往往庄严而缺乏生机活力。
二、创新报道的方式方法
根据心理学原理,观众对相同信息的接受程度较差,但如果创新报道的方式方法,则接受率能够持平甚至提升。因此,电视时政新闻要想赢得观众喜爱,必须研究受众心理,变换报道的方式方法。
1.开展深度报道。对于一些重要信息,特别是与地方社会经济建设相关的重要信息,观众往往较为关注,想了解其动态以及鲜为人知的背景信息等,电视新闻理应承担这一社会责任,给观众答疑解惑。因此,要开展深度报道,通过对重要新闻报道开展背景分析、新闻链接等满足观众的特殊需求。
2.强化舆论监督。各地的民生新闻为何收视率节节攀升,其中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民生类新闻节目是真正维护百姓利益的,正视现实的,揭露社会丑恶和不良现象的。时政新闻是主档节目,更需要对社会现象进行冷思考,透过现象看本质,增强新闻报道的深度和厚度,更好地发挥舆论导向作用,树立时政新闻的新形象。
3.关注热点难点问题。新闻报道要紧跟地方各个阶段的中心工作以及广大观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工作的落实程度、问题的解决程度是百姓最关心的话题,同时也影响到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形象。不要只进行正面宣传,而回避负面新闻。
4.加强成就性报道质量。地方电视台经常需要围绕党委和政府一个时期的中心工作开展系列成就性报道,如果单单总结主题,泛泛而谈,就会落俗套,这时就要求编辑记者搞好策划,尤其是找好新闻切入点,口子越小越好,好具体到某个事和某个人。例如:去年为了迎接党的十八大召开,我台新闻中心策划了题为《科学发展成就辉煌》一组成就报道,采取的就是小切口大主题的报道形式,《王老汉:“50块钱”救了我的命》反映的是新农合政策,农民看病贵得到有效缓解;《马大姐的幸福“安居”生活》反映的是保障性住房制度,让困难群体感受党的关怀,重燃生活信心。这样的一组故事化的报道配合记者现场出镜,让故事情节的现场展现来吸引观众眼球,然后由点到面,由表及里,深入透彻的分析、总结经验,让主题性新闻报道具有很强的可视性。
三、改变电视新闻的编排形式
电视新闻编排绝非只是简单地将各条新闻进行拼凑组合,而要根据新闻的具体内容及其特点,按照宣传报道的意图,赋予它一种特殊而又全新的效应,达到1+1>2的目的。
1.头条的选择,要选择观众最关心的重大事件。过去许多新闻头条的选择,大多编辑总是把主要领导参加的会议或活动的消息作为。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不应该只重领导,而应该遵循新闻规律,按照“三贴近”原则,根据新闻价值的大小艺术性地开展宣传报道。
2.提要的确定,要以生动灵活的“形象”吸引观众。内容提要是对新闻的高度概括集中,具有介绍节目和引导收视的作用。应根据新闻新闻的价值和作用,决定内容提要的长短、修饰、补充,灵活运用。内容提要无需过分讲究文采,但一定要、简短、明了。力求生动活泼,激发广大观众的收视欲望。
3.导语的撰写,要引导观众关注新闻事件。新闻如何开头非常关键,其直接影响到观众的观看兴趣、情绪以及注意力。因此,导语的撰写一定要用心,这样新闻才能吸引观众眼球,调动其思维的积极性。可以从观众关心的热点问题着手撰写导语。
(作者单位:辽阳广播电视台)
电视时政新闻研究:如何让电视时政新闻民生化
摘 要:电视时政新闻报道是电视新闻报道最为核心的内容部分,是电视台作为主流媒体“新闻立台”理念的具体体现,也是电视台“政治家办台”的集中体现,但是相对于近年来民生新闻的异军突起,电视时政新闻关注度不高的背后反映出的是观众对时政新闻民生化的呼唤,需要从新闻语态、新闻理念和思路创新等方面积极探索电视时政新闻民生化的创作。
关键词:电视时政新闻;民生化;语言表述;理念转变;写作表现手法
在新闻传媒界,人们习惯将新闻节目划分为时政新闻和民生新闻两大类。电视时政新闻报道是电视新闻报道最为核心的内容部分,它担负传达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传递党政领导政务活动信息、解读和宣传党和政府各项政策和举措等重要任务,含有大量丰富的新闻信息,是展现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建设的发展成就的具体载体,是党和政府宣传群众、动员群众、贴近群众、沟通群众的有效手段,具有极强的政治性、政策性、敏感性;同时,电视时政新闻报道也是电视台“政治家办台”的集中体现,是电视台作为主流媒体“新闻立台”理念的具体体现。可以说,在电视新闻报道时政新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重要作用和重要意义。民生新闻作为时政新闻的折射和解读,主要报道当前国计民生形态和公民生存状态,民生栏目的设立与开办,给广播电视新闻事业带来了良好的效益和崭新的景象。各地电视台纷纷在原有时政新闻节目之外另设一档民生新闻节目,通过各种样式民生新闻栏目的打造,找到了适宜于地方电视台生存和发展的新闻沃土。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地方台时政新闻类的报道不为大多数地方观众所接受和关注。电视人逐渐认识到,民生新闻“一夜走红”的背后是人们对时政新闻民生化的呼唤,于是开始尝试让时政新闻与民生新闻相融合。
虽然新闻界们的同行多年来在电视时政新闻的采编播报上下了很大工夫,不断深化时政新闻的改革。然而,那些老套、生硬、质量低劣甚至粗制滥造的时政新闻也不乏其例,这需要我们积极探索时政新闻民生化的创作原则,笔者结合自身时政新闻工作经历,就新闻民生化创作谈几点想法。
一、时政新闻民生化的语言表述
时政新闻民生化,首先在语言表述上要明白晓畅,通俗易懂。我们当下的新闻节目,在语言文字的使用上,几乎是一个模式,形式内容同质化现象十分严重,形容词大量出现,空话、套话、假话、废话、官话比比皆是:一说到悲壮,就是“高山巍巍,青松挺立”,一说到欢庆就是“锣鼓喧天,红旗招展”,一说到场面壮观,就是“人山人海”,一说到好人好事就是“几十年如一日”,一说到爱岗敬业就是“经常加班加点,从来不图报酬”,”……还有诸如“会议要求”、“会议强调”、“会议指出”、“总结”之类的语言也要尽量避免使用。笔者以为电视新闻语言越通俗越好,要让老百姓都看得懂。
二、时政新闻民生化的理念转变
时下全国新闻战线深入开展的“走基层 转作风 改文风”活动中,也要求电视时政新闻记者在如何接“地气”上下功夫,要尽量让新闻节目增强亲和力。首先要从民众的角度出发,立足于民众。要站在民众的视角去理解、去解析政府每一项政策的主观愿望与民众的实际需求,或肯定、或完善、或改进、或否定。要站在普通观众的角度去思考每一个出台的政策是否代表了最广大老百姓的利益,用老百姓利益的代言人的视角去审视政策的实施效果。记者要明了市民从政策中可以把握哪些机会,可以规避哪些风险。从多方面角度考虑与观众的接近性,从中找到政策与观众的共鸣点、共振点,彼此之间产生互动。
三、时政新闻民生化的写作方法
说到新闻写作首先是导语。在一条新闻节目里,要尽量将领导和群众都迫切关注的事情放在导语部分,这样的新闻能够很好地克服节目生涩、老套、呆板的缺点与不足。比如:我们几乎每天都能够看得到这样的新闻:“我省(或我市、我县)召开×××会议,会议就×××工作做了部署和安排,×××等领导到会并讲了话,他要求……。出席会议的还有……”这类稿子已经不被观众所喜欢和认可。如果按照时政新闻民生化的理念和生产加工方式去完成这样的新闻,就会出现两种截然不同的效果和质量。以“小麦生产工作会议”为例,我们可以将小麦生产中国家出台的新政策首先报出来,小麦收购价格与往年相比较是高了还是低了等等,这些都是领导和群众最为关心的,至于谁到会讲了话,谁出席了会议,这些内容并不是每个人都关心的,可以将它放在报道的后半部分。诸如此类的各行业性的所谓时政新闻,都可以采用民生化的手法来处理,相信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四、时政新闻民生化的表现手法
时政新闻的表现手法惯用的表现手法是讲道理。其实讲道理不如讲故事。讲道理重在以理服人,讲故事重在以情感人。“说故事”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普遍欢迎,“少讲道理,多讲故事”也自然成了新闻报道中应当重点使用的表现手法。新闻报道中的讲故事,是要以客观事实为依据,不是新闻工作者天马行空的挥洒,更不是牵强附会的杜撰。社会处处有新闻,生活处处有故事。以运城广播电视台公共频道的《及时时间》栏目为例,有一期春节前夕的节目中,用大量的篇幅报道了当年在革命和建设中,为创造幸福生活而奋斗,以至有许许多多为此而献出宝贵生命的革命老区人民仍然生活十分贫困,有的甚至难以维持生计。此举引起了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唤起了工商业界人士的拳拳爱心,打响了让老区人民脱贫致富的战役。实践证明,新闻报道中充满真情的故事化叙述报道方式,可以收到良好的社会效益和收视率。
总之,时政新闻民生化不仅仅是新闻语态的改变,更是新闻理念和思路的创新。时政新闻民生化是系统工程,需要我们从语言文字的使用、节目的生产加工方式和表现形式做起,需要我们树立鲜明的民生理念,需要我们具备较高的政治和业务素养,需要我们吃透两头,一头是中央,一头是百姓。具备了这些条件,做到时政新闻民生化也就不是一件难办的事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