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篇政治学原理教学分析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政治学原理教学分析:政治学原理教学中时政植入分析
1时政植入分析在政治学理论教学中的意义
1.1时政植入分析有助于学生明确学习的重要性,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自古以来,中国民众的政治参与度就不高。在这种传统政治文化的影响下,我国的大学生的政治热情也不高,主动学习政治学科相关课程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严重不足。然而,事实是,政治生活与每一位大学生的生活都密切相关,社会中的任何个体都无法游离于政治生活之外且无时无刻不受其影响。政治是人类生存的一个无可避免的事实。既然无法超脱,理解政治现象并把握政治本质就显得极为重要。毫无疑问,政治学理论的学习与政治现象的对接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重要途径。在《政治学原理》课程的理论教学中植入时事政治的教学方法是一种与传统的纯理论教学模式不同的教学形式,这种教学方式较大的特点是在政治理论的教学过程中强调把时政引入课堂,直接在讲解现实的政治现象中阐释相关政治学理论,从而为学生在贴近政治现实社会的客观环境中学习枯燥的政治理论知识,实现提高学生学习《政治学原理》课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目标。
1.2时政植入分析有助于学生加深对政治学核心概念和理论知识的理解
美国著名教育学家赫德曾经指出,基本概念和原理构成一门课程学科结构的主体,它们被视为学科的核心概念。《政治学原理》课程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既是这门课程的基础知识,支撑起这门课程的理论体系框架,也是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基石和工具。然而,政治学的核心概念和理论知识富有抽象性,很难将其与现实生活中的具体政治事件相对应,这就给学生的理解带来了相当的难度。因此《政治学原理》教学中如何来表述核心概念以及如何阐释理论以帮助学生达成对核心概念的基本理解是一个困扰教学的重要问题。政治学理论教学中植入时政分析的优势是在对身边的、及时发生的政治事件和政治现象进行分析和阐释,界定课程的核心概念和理论知识及相关体系,从而拓展学生对核心概念和政治理论的理解,而不是记住事实性信息、知识和定义,在高质量的探究式教学活动中完成课程知识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对核心概念和理论知识形成比较深刻的理解。
1.3时政植入分析是政治理论与现实政治现象的中介
理论是枯燥的,政治理论尤其如此。《政治学原理》课程体系具有两个特点,一是政治理论反映的客观现实与普通民众的生活相距甚远,导致政治理论高深莫测且枯燥无味。二是《政治学原理》课程的理论性很强,对概括性、抽象性思维的要求很高,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关注。因此,《政治学原理》历来就是一门比较难以形成高质量教学效果的课程,令许多教师都深感困惑。但是,深究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就会发现导致产生此种境况的因素之一是教师仅从枯燥的教条中传授政治理论难以引起学生的共鸣。理论本身来源于生动的政治实践,是智慧的结晶。枯燥的灌输式的理论教学毫无意义,也难以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如何把课程上得生动,且贴近学生特点,这是值得广大教师思考的问题。在《政治学原理》课程的教学中植入时政分析,改变模式,使教学贴近学生,增添趣味,加强互动是课程教学改革的必由之路。这种教学模式可以将政治学理论与政治事件和政治现象直接联系起来,促使学生在了解政治事件中学习政治理论。
2如何在政治学理论教学中植入时政
2.1学生了解和熟悉时政的阶段
《政治学原理》教学中运用的政治事件和政治现象都是已经发生的或是现实生活中正在发生的,任何的政治事件或政治现象都具有极其复杂的时代背景、起因、过程、结果和本质。在进行政治理论教学前应引导学生熟悉具体时政和现象,对政治事件和现象有足够的了解。因此,在课堂教学之外,要求学生广泛地关注中外政治生活,收集和认真研读背景资料。在教学中,教师启发学生运用相关理论知识和概念分析和思考,从而将原本枯燥的理论知识的学习置于现象的分析和研究之中,以期望学生通过理论联系实际得出自己的独到观点与见解。时政植入教学法不同于注入式教学法的主要特征在于将政治理论教学置于还原的政治事件和政治现象,通过对热点时事政治的关注、相互讨论和交流,启发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实现最终提高学生政治素养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2讨论、交流式的互动学习阶段
政治现象纷繁复杂,各种要素相互关联,各种现象互为因果,教师需要规避学生局限在某一角度对具体政治事件和现象进行分析,而应引导学生对其做出深刻的分析。因此,这一阶段教师需引导学生关注的主题是,政治事件的发生需要哪些条件、具有哪些现实和理论背景?政治事件发生的原因是什么?政治事件的本质如何?可以运用何种政治理论解释该种政治事件或政治现象?围绕这些问题,教师提前将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要求各小组在课前进行充分的交流和小组内讨论并制作PPT,以便上课时进行课堂演讲和讨论。在讨论过程中,小组成员可以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教师则把控讨论的原则和方向,引导和启发学生为考虑到的领域,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对于存在争议的时政问题,教师应多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尽量让所有学生都有展示自己观点的机会,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教师可以以提问的方式启发学生多方位、多角度、多层次去思考、去争论。对于不成熟的观点不要批评,应及时调控讨论的方向和节奏,从而培养学生主动探索求知的精神。通过讨论和交流,学生可以多视角和更的了解具体政治现象的规律和本质特征,从而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拓展了学术的分析思路,又培养了学生分析政治问题与解决政治问题的能力。
2.3得出理论结论和教师点评阶段
《政治学原理》教学中植入时政方法的一个阶段是对整个案例教学的全过程进行评价。一方面总结案例中相关知识点的运用,即运用政治学相关理论对时政问题进行阐述,透彻的讲解理论知识以及灵活的将理论知识运用于现象分析;另一方面综合评价学生掌握和理解相关理论知识的程度,分析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分析政治现象时存在的不足,尤其是帮助学生如何把握分析问题的切入点,如何找到分析问题的理论支撑,如何厘清问题的分析思路。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逻辑性、性和深刻性。其目的是帮助学会运用政治理论知识解释政治现象和解决政治问题的方法。与此同时,教师在点评中既要给出自己的观点,又要给学生留下独立思考的空间,促使学生在主动学习中更深入的探讨理论问题。
3如何巩固《政治学原理》教学中时政植入教学方法的效果
3.1借助时政植入分析引导和激发学生思考现实政治现象
《政治学原理》教学的最终目的不在于使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和基本概念,而在于,借助于掌握的理论知识和知识体系去观察政治社会、政治生活,理解政治生活的规律与本质,提升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能力的提高取决于学生长期和主动的政治学习,在日积月累中不断积淀和提升。时政植入分析方法提供的是一个由事件到理论的分析思路,学生可以将从时政植入分析中学到的分析方法进一步运用于分析各种现实政治问题,使学生在政治问题分析中更深刻的理解政治理论知识,提升不断提升学生综合能力。与此同时,教师通过在《政治学原理》的理论教学过程中植入时事政治分析,其作用在于激发学生对政治理论学习的热情和动力,引导和诱发学生习惯性的运用政治理论分析现实中的政治事件和现象,启发学生分析政治问题的一种理论与逻辑思路。“兴趣是好的老师”,当学生对“枯燥”的政治理论感兴趣时,自主学习将贯穿学生整个大学学习阶段,甚至是延续整个人生。
3.2借助时政植入分析引导和激发学生获取更多的政治理论知识
政治学理论是极其枯燥的,在《政治学原理》教学中时政植入分析的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习兴趣从而主动地获取新的政治理论知识。因而,教学方法仅是一个促使学生将政治理论与实践相联系,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能力的中介和工具。当学生能从政治事件分析中获得乐趣时,学生必然会主动追逐领略政治学大家的思想,从而进一步提升政治理论知识的储备。这时教师可以给学生推荐政治学名著以供其获取政治知识和理论。实际上,某些政治现象和政治事件的规律和本质,学生可以从经典的政治学名著中找到解释,如《旧制度与大革命》等。教师在课堂教学之余,可以将时政分析与经典阅读相结合,引导学生由阅读通俗易懂的政治学读物到精读精读政治学名著,不断拓展阅读,促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更多的理论知识。
作者:石智刚 单位:武汉轻工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
政治学原理教学分析:关于政治学原理教学内容的研讨
一、政治学原理教学价值指向确立之思考
在法治之下,人们的权利得到保障,可以自由地去发展自己的兴趣,扩展自己的特长,追求自己的理想,实现自己的价值。人们之间平等、宽容相待,整个社会充满了宽松的气氛。如是观之,可以说,现代政治所追求的主要价值是民主、法治、权利、自由、平等、宽容等。如此,政治学原理的教学价值无疑就应指向民主、法治、权利、自由、平等、宽容等。在确定这一教学价值指向的基础上,就可以围绕专制政治到人治、专制政治到民主政治、民主政治到法治、法治到权利、自由、平等、宽容等来建构政治学原理的教学内容。以这样的内容展开教学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政治、理解社会、理解人性。这样,政治学原理的教学就不仅具有科学价值,而且还具有人文价值。
二、政治学原理教学内容构成之思考
政治之所以发生,无非是因为人们的言论和行为边界需要规范性、性的界定,以避免互相侵害,造成社会动荡无序,渐至消亡。社会是不能消亡的,社会的消亡意味着人类的消亡。因为人类是社会性的动物,没有社会,人类既无法获得足够的物质资源也无法获得必要的精神资源,让自身存续下去。既然社会不能消亡,那么政治就必然产生。政治的产生是为社会运行提供治理模式,保障社会秩序,使人们之间不会互相残害。因而政治本质上应是一种公益事业。政治活动是需要载体的,这个载体就是政府。人们进入政府治理之中,必须让渡自身没有能力充分行使的权利及其部分财产权给政府,使其凝结为政府权力。这样,政府才能以民赋之权力进行具体的治理活动,进而保障社会秩序。在现实中,政治活动往往以阶级、阶层、行业、集团等集体形式为单位进行博弈而形成治理模式,而不是以个体形式。公民的权利与义务。从规范的意义上来讲,政治活动是为界定、确认、保护人们的言论和行为的边界提供依据,这种依据构成法治的重要内容。通过法治界定、确认和保护的言论和行为的自由即公民权利。
公民权利的最初来源无疑是人的天赋权利。公民权利的享有和行使需要公民彼此之间承担一定的责任,它经由政府而演化为公民的义务。由此可见,公民的权利派生了公民的义务。政治的类型。在政治社会发展的历史中,政治为社会的存在和运行提供了人治和法治两种治理模式。专制政治提供人治模式,民主政治提供法治模式。人治剥夺个体作为公民的权利,把公民变成奴隶,与政治事业产生的初衷相违背。它之所以产生,无非是因为政府组织中的成员欲望膨胀,利用政府不受制约或者制约不够的组织力量相对社会松散力量的巨大优势,为自身牟取私利,从而改变政治的公益属性,进而达至人治。通过理念的进步和现实的反抗,政治必然从专制形态进化为民主形态,进而为社会提供法治之模式与内容,保障公民的权利与自由。政治文化与政治社会化。
公民社会是社会力量的公益化、组织化,是公民选举权与被选举权、言论、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等政治权利行使的重要保障机制,是社会中政治运动的依托,是社会批评和监督政府的支撑力量。总之,公民社会是保持政治活力,推动法治不断进步的社会结构。没有公民社会,即意味着民主政治和法治的缺失。政治全球化。当权利、自由、民主、法治、平等、宽容等成为人类普世价值,政治活动的任务就不仅仅是为特定社会共同体提供法治模式,它还有一个重要任务就是为人类众多社会共同体的交往提供法治模式。反抗专制,追求民主和法治是人类共同的权利与义务,它使政治超越国家范畴,演变成全球政治。政治发展。政治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于人类对更好地保障权利与自由的追求。政治发展需要政治文化的发展。政治文化的发展推动政治发展,使政治活动更好改善治理模式。由于政治文化的发展是一个较为缓慢的过程,因而政治发展也应该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公民文化没有形成的情势下,采用激进的方式发展民主和法治,往往遭至失败。
三、结语
对教学来讲,恰当的教学内容无疑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基础。如果教学内容不恰当,拥有好的教学方法也不会有好的教学效果,而且可能还会适得其反,也就是说,教学方法越好,教学效果越差。而组织恰当的教学内容必须遵从合理的教学价值指向。具体到政治学原理的教学来讲,组织恰当的教学内容应与现代政治所追求的主要价值相符合。这样,组织政治学原理的教学内容时才不会显得无所遵从,以致所组织的教学内容杂乱无章,缺乏内在逻辑。
多种写法与安排的教学内容体系也许更能够帮助我们理解政治学的内涵和魅力所在。政治学原理的教学对传播公民文化,培养公民意识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政治学原理的任课老师应认真对待教学,除了应探索科学的教学方法,还应思考如何组织恰当的教学内容。由是,写下如许思考和总结之文字,以期提升自己的教学效果,并与诸同仁交流。
作者:潘修华 单位:南通大学管理学院
政治学原理教学分析:政治学原理教学内容构成之思考
在公民文化促动的民主政治建设的进程之中,人们选择的治理必定是能够保障自身权利与自由的,因为他们是理性的人类,不可能在民主理念的主导之下站到自身的对立面而选择侵害自身权利与自由的治理。而正是在公民文化形成的过程之中和之后,人们通过舍弃专制政治,建设民主政治,并立足于对历史经验反思的基础之上,抛弃了不能保障权利和自由的人治,而积极探索保障自身权利和自由的新型治理。在这样的社会性努力之下,以保障权利和自由为根本目标的现代法治徐徐成为人类社会的普遍性治理模式。[2]在法治之下,人们的权利得到保障,可以自由地去发展自己的兴趣,扩展自己的特长,追求自己的理想,实现自己的价值。人们之间平等、宽容相待,整个社会充满了宽松的气氛。如是观之,可以说,现代政治所追求的主要价值是民主、法治、权利、自由、平等、宽容等。如此,政治学原理的教学价值无疑就应指向民主、法治、权利、自由、平等、宽容等。在确定这一教学价值指向的基础上,就可以围绕专制政治到人治、专制政治到民主政治、民主政治到法治、法治到权利、自由、平等、宽容等来建构政治学原理的教学内容。以这样的内容展开教学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政治、理解社会、理解人性。这样,政治学原理的教学就不仅具有科学价值,而且还具有人文价值。
在合理的教学价值指向的主导下,可选择如下主题构成政治学原理的教学内容体系:政治与政府;公民的权利与义务;政治的类型;政治文化与政治社会化;政治体制;选举制;政党制;公民社会;政治全球化、政治发展。在介绍和剖析这些主题时,要围绕专制政治到人治、专制政治到民主政治、民主政治到法治、法治到权利、自由、平等、宽容之“组范畴”展开。下面分别对这些主题进行简要的阐述。政治与政府。政治之所以发生,无非是因为人们的言论和行为边界需要规范性、性的界定,以避免互相侵害,造成社会动荡无序,渐至消亡。社会是不能消亡的,社会的消亡意味着人类的消亡。因为人类是社会性的动物,没有社会,人类既无法获得足够的物质资源也无法获得必要的精神资源,让自身存续下去。既然社会不能消亡,那么政治就必然产生。政治的产生是为社会运行提供治理模式,保障社会秩序,使人们之间不会互相残害。因而政治本质上应是一种公益事业。政治活动是需要载体的,这个载体就是政府。人们进入政府治理之中,必须让渡自身没有能力充分行使的权利及其部分财产权给政府,使其凝结为政府权力。这样,政府才能以民赋之权力进行具体的治理活动,进而保障社会秩序。在现实中,政治活动往往以阶级、阶层、行业、集团等集体形式为单位进行博弈而形成治理模式,而不是以个体形式。
公民的权利与义务。从规范的意义上来讲,政治活动是为界定、确认、保护人们的言论和行为的边界提供依据,这种依据构成法治的重要内容。通过法治界定、确认和保护的言论和行为的自由即公民权利。公民权利的最初来源无疑是人的天赋权利。公民权利的享有和行使需要公民彼此之间承担一定的责任,它经由政府而演化为公民的义务。由此可见,公民的权利派生了公民的义务。
政治的类型。在政治社会发展的历史中,政治为社会的存在和运行提供了人治和法治两种治理模式。专制政治提供人治模式,民主政治提供法治模式。人治剥夺个体作为公民的权利,把公民变成奴隶,与政治事业产生的初衷相违背。它之所以产生,无非是因为政府组织中的成员欲望膨胀,利用政府不受制约或者制约不够的组织力量相对社会松散力量的巨大优势,为自身牟取私利,从而改变政治的公益属性,进而达至人治。通过理念的进步和现实的反抗,政治必然从专制形态进化为民主形态,进而为社会提供法治之模式与内容,保障公民的权利与自由。
政治文化与政治社会化。特定的政治类型、治理模式需要与之对应的政治文化类型和政治社会化范式作为支持。没有政治文化和政治社会化支持,政治与治理活动的成本畸高,注定流产。因而没有公民文化的培育与传播,民主政治和法治不会实现。公民文化的培育与传播需要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不能企望民主和法治在短时间内建成。
政治体制。专制君主制和贵族制等政体提供的社会治理模式是人治,民主制提供的社会治理模式是法治。不能带来法治的“民主政治”,不是真正的民主政治。任何占据统治地位的权力都需要限制,人民的权力也不例外,这是现代法治的一个重要原则。现代法治制度设计实际上限制的就是人民的权力,无论政府权力的横向还是纵向分立制衡,其主要意旨就是限制人民的权力(即国会的权力)。选举制度。选举制的确立与政治体制和政治发展史紧密相关。选举制是民主政治体系的重要构成要件,是法治确立和调适的重要制度设施。
政党制度。政党是社会利益诉求凝集、输送的重要法治实现形式,它组织政府,处在政治活动的核心位置。竞争性政党制度是民主政治运行的重要配套制度,政党制度的类型往往和选举制度的类型密切相关,也就是说,选举制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政党制度的形成。公民社会。公民社会是社会力量的公益化、组织化,是公民选举权与被选举权、言论、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等政治权利行使的重要保障机制,是社会中政治运动的依托,是社会批评和监督政府的支撑力量。总之,公民社会是保持政治活力,推动法治不断进步的社会结构。没有公民社会,即意味着民主政治和法治的缺失。
政治全球化。当权利、自由、民主、法治、平等、宽容等成为人类普世价值,政治活动的任务就不仅仅是为特定社会共同体提供法治模式,它还有一个重要任务就是为人类众多社会共同体的交往提供法治模式。反抗专制,追求民主和法治是人类共同的权利与义务,它使政治超越国家范畴,演变成全球政治。政治发展。政治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于人类对更好地保障权利与自由的追求。政治发展需要政治文化的发展。政治文化的发展推动政治发展,使政治活动更好改善治理模式。由于政治文化的发展是一个较为缓慢的过程,因而政治发展也应该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公民文化没有形成的情势下,采用激进的方式发展民主和法治,往往遭至失败。
对教学来讲,恰当的教学内容无疑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基础。如果教学内容不恰当,拥有好的教学方法也不会有好的教学效果,而且可能还会适得其反,也就是说,教学方法越好,教学效果越差。而组织恰当的教学内容必须遵从合理的教学价值指向。具体到政治学原理的教学来讲,组织恰当的教学内容应与现代政治所追求的主要价值相符合。这样,组织政治学原理的教学内容时才不会显得无所遵从,以致所组织的教学内容杂乱无章,缺乏内在逻辑。尽管遵从现代政治所追求的主要价值来组织政治学原理的教学内容,也不一定能够得到一种必定的教学内容体系,但其教学的核心内容应该是确定的。能够做到这一点也就够了。多种写法与安排的教学内容体系也许更能够帮助我们理解政治学的内涵和魅力所在。政治学原理的教学对传播公民文化,培养公民意识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政治学原理的任课老师应认真对待教学,除了应探索科学的教学方法,还应思考如何组织恰当的教学内容。由是,写下如许思考和总结之文字,以期提升自己的教学效果,并与诸同仁交流。
作者:潘修华单位:南通大学管理学院
政治学原理教学分析:科学建构政治学原理教学内容的思考
摘 要:在现代社会,从个体层面来看,政治是为了保障个体的权利与自由,从社会层面来看,政治是为了达至法治。因而可以说现代政治追求的主要价值是民主、法治、权利、自由、平等、宽容等。政治学原理的教学应以此认识为基础,形成与现代政治所追求的主要价值相符的教学价值指向,并围绕所形成的教学价值指向组织恰当的教学内容,为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奠定基础。
关键词:政治学原理;教学内容;政治;法治;权利
在政治学原理教学中,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组织恰当的教学内容是基础。那么,如何组织恰当的教学内容?从认识论上来讲,组织恰当的教学内容,应该围绕合理的教学价值指向来进行。
1 政治学原理教学价值指向确立之思考
组织恰当的政治学原理的教学内容,必须先确定其合理的教学价值指向。从逻辑上来讲,政治学原理教学的价值指向应与现代政治追求的主要价值相合。那么,现代政治所追求的主要价值是什么?
从直接动因来看,政治是为了治理。一个社会共同体要想长期存在,就必须建立和发展政治事业。没有政治事业,社会共同体得不到治理,社会冲突与矛盾就没有办法解决,其分崩离析不会远。不同的政治得到不同的治理,专制政治得到的是人治,民主政治得到的是法治。而从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来看,民主政治取代专制政治,法治取代人治是趋势。人类推翻专制,抛弃人治,发展民主,追求法治的内在动因是法治可以较好地保护人们的权利与自由。从认识论来讲,人们从社会经验中形成和调整对自身生存境况的重叠共识,生成了通过政治建立和改善社会共同体治理模式的根本动力。随着近代人们对保障生存条件的权利和自由之共识的形成,一种以保障权利和自由为导向的新型混合性政治文化得以形塑,这种政治文化现在常常被标识为公民文化。公民文化具有支持民主政治建设和运行的功能。[1]在公民文化促动的民主政治建设的进程之中,人们选择的治理必定是能够保障自身权利与自由的,因为他们是理性的人类,不可能在民主理念的主导之下站到自身的对立面而选择侵害自身权利与自由的治理。而正是在公民文化形成的过程之中和之后,人们通过舍弃专制政治,建设民主政治,并立足于对历史经验反思的基础之上,抛弃了不能保障权利和自由的人治,而积极探索保障自身权利和自由的新型治理。在这样的社会性努力之下,以保障权利和自由为根本目标的现代法治徐徐成为人类社会的普遍性治理模式。[2]在法治之下,人们的权利得到保障,可以自由地去发展自己的兴趣,扩展自己的特长,追求自己的理想,实现自己的价值。人们之间平等、宽容相待,整个社会充满了宽松的气氛。如是观之,可以说,现代政治所追求的主要价值是民主、法治、权利、自由、平等、宽容等。
如此,政治学原理的教学价值无疑就应指向民主、法治、权利、自由、平等、宽容等。在确定这一教学价值指向的基础上,就可以围绕专制政治到人治、专制政治到民主政治、民主政治到法治、法治到权利、自由、平等、宽容等来建构政治学原理的教学内容。以这样的内容展开教学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政治、理解社会、理解人性。这样,政治学原理的教学就不仅具有科学价值,而且还具有人文价值。
2 政治学原理教学内容构成之思考
在合理的教学价值指向的主导下,可选择如下主题构成政治学原理的教学内容体系:政治与政府;公民的权利与义务;政治的类型;政治文化与政治社会化;政治体制;选举制;政党制;公民社会;政治全球化、政治发展。在介绍和剖析这些主题时,要围绕专制政治到人治、专制政治到民主政治、民主政治到法治、法治到权利、自由、平等、宽容之“组范畴”展开。下面分别对这些主题进行简要的阐述。
政治与政府。政治之所以发生,无非是因为人们的言论和行为边界需要规范性、性的界定,以避免互相侵害,造成社会动荡无序,渐至消亡。社会是不能消亡的,社会的消亡意味着人类的消亡。因为人类是社会性的动物,没有社会,人类既无法获得足够的物质资源也无法获得必要的精神资源,让自身存续下去。既然社会不能消亡,那么政治就必然产生。政治的产生是为社会运行提供治理模式,保障社会秩序,使人们之间不会互相残害。因而政治本质上应是一种公益事业。政治活动是需要载体的,这个载体就是政府。人们进入政府治理之中,必须让渡自身没有能力充分行使的权利及其部分财产权给政府,使其凝结为政府权力。这样,政府才能以民赋之权力进行具体的治理活动,进而保障社会秩序。在现实中,政治活动往往以阶级、阶层、行业、集团等集体形式为单位进行博弈而形成治理模式,而不是以个体形式。
公民的权利与义务。从规范的意义上来讲,政治活动是为界定、确认、保护人们的言论和行为的边界提供依据,这种依据构成法治的重要内容。通过法治界定、确认和保护的言论和行为的自由即公民权利。公民权利的最初来源无疑是人的天赋权利。公民权利的享有和行使需要公民彼此之间承担一定的责任,它经由政府而演化为公民的义务。由此可见,公民的权利派生了公民的义务。
政治的类型。在政治社会发展的历史中,政治为社会的存在和运行提供了人治和法治两种治理模式。专制政治提供人治模式,民主政治提供法治模式。人治剥夺个体作为公民的权利,把公民变成奴隶,与政治事业产生的初衷相违背。它之所以产生,无非是因为政府组织中的成员欲望膨胀,利用政府不受制约或者制约不够的组织力量相对社会松散力量的巨大优势,为自身牟取私利,从而改变政治的公益属性,进而达至人治。通过理念的进步和现实的反抗,政治必然从专制形态进化为民主形态,进而为社会提供法治之模式与内容,保障公民的权利与自由。
政治文化与政治社会化。特定的政治类型、治理模式需要与之对应的政治文化类型和政治社会化范式作为支持。没有政治文化和政治社会化支持,政治与治理活动的成本畸高,注定流产。因而没有公民文化的培育与传播,民主政治和法治不会实现。公民文化的培育与传播需要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不能企望民主和法治在短时间内建成。
政治体制。专制君主制和贵族制等政体提供的社会治理模式是人治,民主制提供的社会治理模式是法治。不能带来法治的“民主政治”,不是真正的民主政治。任何占据统治地位的权力都需要限制,人民的权力也不例外,这是现代法治的一个重要原则。现代法治制度设计实际上限制的就是人民的权力,无论政府权力的横向还是纵向分立制衡,其主要意旨就是限制人民的权力(即国会的权力)。
选举制度。选举制的确立与政治体制和政治发展史紧密相关。选举制是民主政治体系的重要构成要件,是法治确立和调适的重要制度设施。
政党制度。政党是社会利益诉求凝集、输送的重要法治实现形式,它组织政府,处在政治活动的核心位置。竞争性政党制度是民主政治运行的重要配套制度,政党制度的类型往往和选举制度的类型密切相关,也就是说,选举制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政党制度的形成。
公民社会。公民社会是社会力量的公益化、组织化,是公民选举权与被选举权、言论、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等政治权利行使的重要保障机制,是社会中政治运动的依托,是社会批评和监督政府的支撑力量。总之,公民社会是保持政治活力,推动法治不断进步的社会结构。没有公民社会,即意味着民主政治和法治的缺失。
政治全球化。当权利、自由、民主、法治、平等、宽容等成为人类普世价值,政治活动的任务就不仅仅是为特定社会共同体提供法治模式,它还有一个重要任务就是为人类众多社会共同体的交往提供法治模式。反抗专制,追求民主和法治是人类共同的权利与义务,它使政治超越国家范畴,演变成全球政治。
政治发展。政治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于人类对更好地保障权利与自由的追求。政治发展需要政治文化的发展。政治文化的发展推动政治发展,使政治活动更好改善治理模式。由于政治文化的发展是一个较为缓慢的过程,因而政治发展也应该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公民文化没有形成的情势下,采用激进的方式发展民主和法治,往往遭至失败。
3 结语
对教学来讲,恰当的教学内容无疑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基础。如果教学内容不恰当,拥有好的教学方法也不会有好的教学效果,而且可能还会适得其反,也就是说,教学方法越好,教学效果越差。而组织恰当的教学内容必须遵从合理的教学价值指向。具体到政治学原理的教学来讲,组织恰当的教学内容应与现代政治所追求的主要价值相符合。这样,组织政治学原理的教学内容时才不会显得无所遵从,以致所组织的教学内容杂乱无章 ,缺乏内在逻辑。尽管遵从现代政治所追求的主要价值来组织政治学原理的教学内容,也不一定能够得到一种必定的教学内容体系,但其教学的核心内容应该是确定的。能够做到这一点也就够了。多种写法与安排的教学内容体系也许更能够帮助我们理解政治学的内涵和魅力所在。政治学原理的教学对传播公民文化,培养公民意识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政治学原理的任课老师应认真对待教学,除了应探索科学的教学方法,还应思考如何组织恰当的教学内容。由是,写下如许思考和总结之文字,以期提升自己的教学效果,并与诸同仁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