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研究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研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现状分析
摘 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包括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只有现实的环境因素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取向、要求、标准等相一致、相适宜,受教育者才能更好地接受相应的教育,并追寻着教育所引导的方向发展。但是目前教育环境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仍然不同步甚至相互冲突。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现状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指影响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品德形成、发展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开展的一切外部因素,包括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由社会经济环境、政治环境、文化环境构成。家庭环境包括家庭的经济状况、社会地位、父母及其他家庭成员的思想品德、文化水平、教育程度、相互关系等等。家庭环境的教育功能对人的思想政治品德形成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学校环境是指学校的教职工、教育内容、校园文化、校风、教风、学风等诸多因素构成的境况。良好的学校环境能对学生的思想政治品德的健康成长产生积极的影响。家庭环境和学校环境构成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微观环境。宏观的社会环境对人的思想政治品德影响较大、最,微观环境对人的思想政治品德影响具体、最深刻。
只有现实的环境因素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取向、要求、标准等相一致、相适宜,受教育者才能更好地接受相应的教育,并追寻着教育所引导的方向发展。但是目前教育环境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仍然不同步甚至相互冲突。
一、社会环境与思想政治教育取向相背离、相冲突
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常面临下面的矛盾:教育者掌握的教育内容和受教育者接受的教育观点与自身在社会环境中得出的经验不一致,甚至相冲突,因而使教育主体陷于茫然,对自己教授的教育内容有所怀疑,同时使受教育者的接受活动受到抑制和阻碍。前几年,曾流传过一种说法:5天的学校教育抵不上双休日2天社会对学生的不良影响,并由此得出一道算式:5+2=0,即:五天学校的正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被两天的社会环境影响冲淡、抵消。社会环境中充满了功利主义的色彩,现在高校是没有“围墙”的校园,不可避免地要受到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一些实用主义、功利主义的观念为部分高校学生所接受并日益明显,有利则聚,无利则散,信奉“只要有钱,办事不难”的原则,推崇“有钱能使鬼推磨”。大学生在高校里所构建的价值体系,有可能在踏入社会后一夜之间就被消解了。比如,大学生就业实行双向选择的今天,人才实用成了多数用人单位的主要择人标准。学生普遍认为,专业课,尤其是热门的专业课才有用,在如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年代,思想政治教育已无用武之地。学生回味择业感受时曾措辞尖锐地说:“应聘时,用人单位不会问我哲学考几分,政治经济学考几分,而是问我外语和计算机能力,考查我对企业的忠诚程度、合作精神以及非专业的综合素质。”[1]于是学生在思想上抵制,行动上消极应付,表现为学习思想政治教育无精打采,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不屑一顾,不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考试前几天死记硬背地强记一些内容,以应付必须通过的考试。
二、学校教育与家庭影响、社会影响不同步
一般来说,学校是灌输社会意识形态的一种重要途径,代表着社会主导价值取向。但是目前学校教育与另外两大影响源,即与家庭影响和社会影响的不协调比较突出。由于目前学校教育在教育理念、内容、方法和教育者素质方面存在着种种不足,加上社会方面和家庭方面同学校教育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影响普遍存在着不一致性,难以形成合力。
目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更加重视显性教育,忽视隐形教育。显性教育的教育形式是正面的、直接的,希望学生立即接受某种观点的一种教育模式。其主要形式有:政治报告会、课堂教育、大众传媒(报纸、刊物、影视作品等)以及各种政治考试等;而隐性教育常用“迂回”、“渗透”的方法,它追求教育的长期效果,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者的观点。其主要形式有:校园环境建设、校风、教风、学风、校园文化氛围的营造、校园文化活动等。只有将二者结合起来,使二者相互补充,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形式更丰富、更完善,效果更有效、更持久。校园物质环境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有重大的作用,但有些学校在这方面没有足够的意识。如高校在学生公共活动的场所应有较多的阅报栏及较多的电视,这可使学生们更好更方便地了解国际国内大事,丰富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但很多高校的公用电视很少、阅报栏很少且更换也不及时等。任何一所大学在其长期的文化传承与创造的过程中都会积淀、整合、提炼出反映该大学历史传统、文化品位、特征面貌的并为广大师生所认同的一种价值观念体系和群体意识,这就是大学精神或校园精神,而校训则是这一精神最精辟的表达。很多学校只是在新生入校时对其进 行简单的校史教育,或者把校训置于学校的醒目处,却没有很好地把校训与学校的校风建设、教风建设与学风建设结合起来,使校训成为了一种“摆设”。校园文化活动是大学生最喜欢、最乐于参与的活动,但是绝大部分活动的侧重点是娱乐性,忽视寓教于乐。同时,学校的很多校园文化活动是程式化的,如三月份的学雷锋活动、青年志愿者活动,五月份的“五四”纪念活动,每年相应时间的各类球赛、运动会等等,但学校没有很好地把这些活动与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如青年志愿者活动应是广大青年大学生自愿为社会服务的有效的途径,但很多青年志愿者活动只局限于三月份而不能长期坚持、是大规模的有组织的而不是小规模有针对性的,这样的青年志愿者活动不仅不能树立大学生为社会服务的理念,而是教会了大学生如何搞形式主义,如何从形式主义的活动中获得相应的荣誉,这是与青年志愿者活动的初衷南辕北辙。再者,班集体、党支部、社团组织以及寝室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微乎其微,但它们对学生学生思想政治观念的形成和发展却有着极大的影响。如一个寝室的文化面貌在很大的程度上影响着学生个人,我们经常看到有的寝室的学生学习蔚然成风,有的寝室的学生爱好体育运动,有的寝室的学生则上网成隐,有的寝室的学生比吃、比穿、比时尚。[2]
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和补充。在现实生活中,有的学生家长对自己要求就不严格,必然会给自己的子女造成潜移默化的负面影响;有的学生家长重视智力教育,忽视对子女的道德品质教育和行为规范的培养;有的学生家长对自己的子女的教育方式不当,以实用主义为导向,提出一些急功近利的要求,或者教育方法简单、粗暴,缺少感情交流,这些不仅直接影响着大学生人格健全健康的成长,更影响了他们科学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和确立。从社会影响来看,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为我国社会机体注入了新的活力,极大的推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繁荣,引起了整个社会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以及人们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和人际关系等各方面的深刻变化。市场经济既能增强大学生强烈的危机感和紧迫感,激发他们拼搏向上、奋勇进取、不甘落后、开拓创新的精神,也容易导致部分学生淡化集体、强化自我;崇尚功利,注重物质利益;片面讲求索取与回报,极易陷入个人主义、功利主义、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的价值误区。由于商业利益的驱使,一些大众传媒为追求发行量和收视率而迎合受众的低级趣味和猎奇心理,宣扬一些落后、腐朽甚至反动的思想观念,从而给大学生的人格形成、价值理念及思想观念塑造等方面产生了消极的影响。此外,大众传媒对不健康的、消极落后的文化和生活方式的传播,注重感官刺激的享乐主义的渲染,严重影响着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受到削弱甚至抵消。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研究:论虚拟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哲学思考
摘要网络虚拟实在的出现改变了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大学生的兴奋点从现实世界转移到了网络虚拟世界,并通过网络表现自我、交流思想、表达诉求,是不折不扣的“网络一代”。因此,利用好网络虚拟实在技术是高校在虚拟环境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要求。
关键词大学生德育 虚拟实在
作者简介:常青,上海大学社会科学学院。
我国历来重视网络技术的研发与网络文化的发展,中央对此明确提出了“积极发展、加强管理、趋利避害、为我所用”的方针。党的十七大也强调:“要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截至2010年底,我国高校在校生总人数超过了2300万,其中95%大学生都是网民,“每日必网”、“无网不在”已成为当前大学生的基本生活方式。因此,营造一个绿色、和谐的虚拟空间已成为高校德育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网络虚拟实在技术的本质和特征
虚拟实在是指由高速计算机系统创建的一种可以让使用者人获得环境交互体验的,与现实社会类似的虚拟世界。虚拟实在使数字化信息变为人们所能感受的多维信息,并对使用者的控制行为做出动态的交互反应,从而使其获得身临其境的感受和体会。
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看,虚拟实在环境是指在网络虚拟实在空间中影响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的形成、发展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的一切外部因素的总和。在思政教育活动中,虚拟环境已经成为一种无法剥离的生活环境和教育实践背景,并在与现实环境的互动作用过程中重新建构和形成了一种崭新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从这个角度看,虚拟技术对高校思政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具体说来,高校思政教育的网络虚拟实在环境具有交互性、沉浸性、构想性等诸多特征。
(一)交互性
交互性是由埃弗里特·M·罗杰斯首先提出的,他认为交互性是指“在传播进程中参与者能交换角色、并对他们的双边话语具有控制力的程度”。网络虚拟实在的交互是一种人机交互,使用者利用计算机与网络进行互动,计算机根据使用者的操作来调整系统呈现的图像、声音、影像等。使用者通过操作计算机就能对虚拟环境中的对象进行考察或操作。
(二)沉浸性
芝加哥大学的MihalyCsikszentmihalyi博士于1975年首次提出了沉浸理论,他指出所谓的沉浸是指使用者感到自己作为虚拟环境中的一部分存在于虚拟环境之中,对虚拟环境有“真实”的体验。在网络虚拟环境中,随着使用者操作计算机对网络做出的反应,虚拟环境中的物体也发生相应的变化,就像在现实生活中感受到的一样,一切感觉都是那么逼真,有如身临其境。
(三)构想性
网络虚拟实在技术给使用者带来广阔的可想像空间,可大大拓宽使用者的认知范围,不仅可再现真实存在的环境,也可以按照使用者的意愿构想客观不存在的甚至是不可能发生的环境。网络虚拟实在的交互性正是基于构想性的存在才得引起使用者的兴趣,并进一步引起了使用者对网络虚拟实在的沉浸性,可见构想性是网络虚拟实在交互性、沉浸性的存在基础。
二、网络虚拟实在技术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应用形式
网络时代,谁把握网上主动权,谁就能抢占现实制高点。高校如何适应网络发展趋势,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为重大而紧迫的研究课题。虚拟技术中,高校思政教育可以通过以下几种形式加以展开。
(一)虚拟社区
以电子公告栏(BBS)、网络聊天室、虚拟论坛、虚拟讨论组、邮件列表、网络游戏及其结合体为表现形式的虚拟社区已成为广大大学生沟通和交流的重要平台,大学生通过虚拟社区进行学习、求职、恋爱、交友等各项活动,大大拓展了大学生的活动半径。目前,国内各大高校中开始的较为典型的学生虚拟社区有清华的“水木清华”社区、交大的“兵马俑”社区以及上海大学的“乐乎论坛”社区等。虚拟社区可以让我们把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和内容有机融入网络生活,在看似漫不经心的网络聊天中,在看似日记随想的博客中,在看似无关痛痒的言谈和生活碎片中,开展思想教育。
(二)虚拟班级
目前,全国部分高校在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纷纷实行了选课制。选课制的实施虽然为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作了有益尝试,但也应该看到这对学校对学生的日常管理工作形成了新的挑战。“同班不同学”、“同学不同课”以及高年级学生分散实习就业等现象,大大降低了学生日常管理的效率。虚拟班级的建立,给辅导员和学生搭建了一个网络对话的平台,顺应了当代大学生网络生活特性,将教育服务功能与学生的现实需求在网上 进行有效融合。虚拟班级能将各类班级事务网络化、便捷化,比如网上公示、班级事务决策等,使辅导员开展思政教育的模式发生转变,工作更直接、更有效。
(三)虚拟教学
网络虚拟教学平台可以让专业教师走进了一个个“网上班级”、通过将课件上传到班级空间、为学生在线答疑等,将育人体现在教学服务中。此外,在虚拟教学平台上,各类海量资源的共享也大大提高了大学生们的学习效率。在网络虚拟教学平台上,大学生不仅能够在自己的空间里充分表现自我,还可以在“网上班级”讨论问题,更可以进入覆盖全校的公共网络社区跨班级学习讨论。网络虚拟实在教学有利于促进高校教育教学改革,以教师为中心的授课形式将会被改变,以学生为中心的个别化教学、合作化教学和环境中自我探究得以真正实现,从而真正实现育人、全员育人,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三、网络虚拟实在技术在高校思政教育中应用的现实困境
网络虚拟实在技术的运用使高校学生丰富了知识、开阔了视野,更培养了其独立、平等、自主的意识和开放、创新的精神,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现代化的手段,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和渠道。然而,也应该清醒的认识到网络虚拟环境下的无政府主义冲击着主流的道德观、价值观,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陷人了困境。
(一)平等性困境:教师下降
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依然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思想政治辅导员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而主阵地、主渠道作用的发挥必须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与学生的虚心学习,即学生存在对教师的敬畏、教师在学生心理具有性。然而,在虚拟环境下信息总量剧增和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考验着师生关系,即使是老师也不敢说自己拥有的知识量一定多于学生。教师成了“学习的促进者和问题解决的指导者”,教师传递的只是信息而非传统意义上的知识,信息只有通过学生的主动建构才能成为其认知结构中的知识。同时,维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性的传统师生关系在网络虚拟实在中也受到了冲击,在网络虚拟实在里没有严格意义上的教师和学生之分,所有人都成了一个个平等的网络代码,学生自然少了些许对老师的那种敬畏。
(二)匿名性困境:约束机制缺失
所谓网络匿名性,实际上是网络行为主体身份的不可识别性,也就是说在网络虚拟世界中,网络行为主体社会属性的不完备,造成主体身份的缺失。目前,我国还未实行网络实名制,大部分的网络行为主体都是匿名实施网络虚拟行为。近年来,网络中出现的各种稀奇古怪的事情,其中很大一部分是由于现实个体在参与网络社会活动的过程中,其社会身份的不完备或者缺失所促成。网络虚拟实在的这种匿名性使得网络成员间既相互熟悉又彼此不相识,道德教育赖以实现的社会道德外在约束机制无法发挥作用。同时,在虚拟实在世界里,网络成员都存在主体身份不明、惩罚对象不清的心态,自然而然的降低了道德教育实现的社会道德内在约束机制作用的发挥。
(三)自由性困境:育人实效削弱
高校思政教育的目标之一就是为社会培养遵纪守法的合格人才。但是网络虚拟实在中的自由性即无政府主义,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带来了严重挑战。大学生思想和心智还未成熟,自制力不强的大学生在网络虚拟实在中很容易表现出自我约束力不强、道德自律意识浅薄的弱点。同时,由于学业、家庭和现实等方面的多重考验,大学生在现实世界中往往有巨大压力,现实又往往缺乏压力缓解渠道。因此,网络虚拟实在中的无政府主义倾向会诱使大学生在网上充分暴露压抑在心灵深处的欲望,,追求个人的自由,进而无视规则,自然也就削弱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
四、高校思政教育中网络虚拟实在技术应用的改进措施
网络虚拟实在已成为大学生的一种生活方式,网络虚拟带来的问题也不断冲击着高校的各项工作。在这种情况下,更好的应用网络虚拟实在技术对于做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至关重要。
(一)提高认识,重视虚拟实在技术应用
网络已经渗透到高校工作的各个方面并对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形成了巨大的影响,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转变观念,不要把网络当成猛虎,而应科学合理利用网络虚拟技术并服务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同时,各大高校也应变被动应对为主动适应,给予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足够的重视,并制定统一的长远规划,为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打下基础。同时,还应从制度完善入手,制定合理的网络行为规范准则和监督体制,正确引导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形态,帮助大学生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引导大学生树立崇高的人生追求,促进社会主义网络道德规范的构建。
(二)重在实践,完善校园网络虚拟系统
近十年,博客、SNS社区、微博等社会网络文化产品层出不穷,而校园网络文化产品开发单一。目前,只有部分高校建有校园BBS,但在还没有形成全国或地区性的大规模学生网络互动社区。因此,各大高校应紧紧围绕大学生的校园生活和成长需求,在不改变虚拟社区赖以存在的、能够吸引青年大学生的注意力的优势特色的基础上,根据大学生的时代特点进一步改善校园网络虚拟系统。如,目前上海市在大力推广的“易班”,就是集成了BBS、SNS、博客、微博、手机应用等多种新型互联网应用。此外,还能通过共享各所大学教师的课件资源,让学生不但能掌握自己学校的教学内容,更能了解到其他大学教师的课件教案。并能帮助辅导员有效管理班级,并能正确的引导教育学生有正确的思想观、人生观。
(三)科学引导,促进虚实世界良性互动
由于网络虚拟环境中无政府主义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挑战,高校应该从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意识培养入手,使大学生不仅仅是现实世界中综合素质较高的社会接班人,同时更是网络世界中先进道德的引领者。我们也不应人为割裂网络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之间的纽带,人是实在人,无论一个人在网络虚拟实在中表现如何最终都要回到现实。因此,应科学合理的引导大学生建立正确的网络虚拟实在世界观,合理区分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倡导积极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弘扬社会道德主旋律。同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有意识地延伸现实生活,并合理的将其拓展到网络虚拟世界,使虚拟世界更多的蕴含现实意义,增强学生对现实世界的关注与思考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研究:羲谈网络环境下如何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摘 要]互联网在给高校学生带来便捷信息服务的同时,也给管理学生带来一定的难度。网络环境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以学生为本,突出主体性;注重队伍建设,加强校园网络管理;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牢牢把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权。
[关键词]网络环境;思想政治教育;挑战;对策
进入21世纪,网络技术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信息网络已深入到社会的各个领域,给整个社会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也深刻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行为。网络具有宣传速度快捷、言论自由开放、影响范围广阔的优势,在文化、信息、价值观念等的传播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如何利用网络的特点和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通过网络开展互动的交流沟通,提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已成为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
1 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严峻挑战
1.1 对培养大学生优良道德修养的形成产生挑战
网络是一个开放的、自由的世界,它打破了物理空间的概念,信息传播方式从单一向多元化发展,逐渐脱离家长、学校乃至国家政府的控制,各种不同的思想文化、价值观念在网上会聚交织。网络信息的不可控性使网络在充当信息宝库的同时,也充当了信息垃圾场的角色。大学生可塑性较强,大量负面信息的影响会阻碍其思想修养的提高和发展,妨碍其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
1.2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学生主体地位面临挑战
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和法治观等教育。在现实环境中,传播权与话语权掌握在教育者手中。但在网络中,信息传播方式是即时、交互、隐匿、开放的,网络用户的社会角色发生了变化,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身份——网民。
网络时代信息的开放性,使学生可以方便地查到各种公开或内部、真实或虚假的信息,教育者已经没有“先知先觉”的信息优势,有时候面临劣势的境地,甚至部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由于没有受过系统的计算机教育,想在网上获取更多的信息比较困难。因此可能会出现这样一种情况:教育者所说的东西学生早就知道,而学生嘴里蹦出的新名词和新鲜事却是教师闻所未闻的,这不能不说是教育者的尴尬。
1.3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过程更加复杂化
以往教育对象的思想变化,通过言行比较容易被察觉,教师可以及时地、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和教育,帮助学生解决思想问题。但是,当学生通过网络来表达思想感情时,就给教师的工作带来了极大的难度。由于大多数人都是通过各自的代号而非真实姓名上网,教师无法知道究竟是谁在发表意见,自然无法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正是由于网络信息的不可控性,使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趋于复杂化。
1.4 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不良影响
网络信息不断变化更新,对于好奇心强又乐于接受新鲜事物的大学生有着巨大的吸引力,一些自制力较弱的大学生,易对电脑产生过度迷恋。一份对在校大学生的调查表明,几乎有79%的被调查者有网络成瘾倾向,其中,在国内有70%左右的大学生上网的直接目的就是聊天、玩游戏。在这种现状下,“互联网络综合征”成了一种新的心理病症,一些学生长时间使用网络以获得心理满足或通过上网来逃避现实。由于网络的虚拟性,长期沉溺于虚拟世界的人会因为心理障碍或心理畸形,导致行为方式怪异,与社会格格不入。这种由迷恋上网到自我封闭再到人际关系淡漠的人,最终自然形成心理疾病。
2 网络环境给现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优势
2.1 为思想调查与动态分析提供方便
网络信息之丰富,已超出了世人的想象,因特网作为全球较大的图书馆和信息数据库,不仅有丰富的资料可供查询,还可以大量收集和信息。大学生在网络上耕耘和思索,如同沐浴和搏击在知识与信息的海洋,享受着灵魂和精神的大餐,这也为他们更好地接受近期的人类精神财产,形成良好的世界观、价值观,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极大的可能。
2.2 有利于及时收集和迅速传播健康的价值取向
由于网络信息具有可复制性、共享性、实时传输性等特点,使社会上思想政治教育成功的典范、有关专家的辅导和言论、同龄人的积极声音以及健康的音像制品等都可共同进入课堂,进入学生的视野,并且“多媒体教学”的感官刺激功能,可使受教育者的感知信息更为深刻、,也有利于长久保存。
2.3 有益于学生进行自我教育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不具有特定身份,甚至不被称为“教育者”,他们不是进行“说服”和“教育”,而是提供“选择”和“引导”。受教育者不受时间、地域限制,可随时受到教育和影响;而且出于自由、自主心态做选择,必然减少许多逆反心理。因而网络思想教育更具有人情味,更具有亲和力,也更具有取得教育效果的魅力。
2.4 有利于信息整合,形成教育合力
思想政治工作网络能对其他媒体的信息进行整合,并通过数字化处理后移植到本网络上,实现了思想政治教育与大众传媒的结合与互补,从而拓宽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的信息来源与信息覆盖面,并通过对大众传媒的理性分析,提高受教育者对各种纷繁复杂而又变幻莫测的信息分析能力,大大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辐射力、吸引力、感染力。
3 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对策
面对信息网络,思想教育工作必须抓住时机,积极应对信息网络的挑战,对原有的方式方法进行创新,用正确、积极、健康的思想文化占领网络阵地,扬长避短,使信息网络在充分发挥教育与服务功能中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载体。
3.1 加强校园网络建设,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的平台
首先,学校上下要树立阵地意识和整体观念。对于网络思想阵地,如果我们不去占领,别人就会占领。我们应主动开辟、利用、净化和占领网络这个新阵地,使网络上有党的声音,有正面的声音,能够向大学生传递我们21世纪的最强音。校园网建设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事,也是学校的大事。应该把学校领导、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网络技术人员、“两课”教师结合起来,形成合力,共同抓好校园网的建设和管理。
其次,在做足网下文章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网络生动、便利、开放等优越条件,不断开辟网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阵地,构筑网上网下联动、全程覆盖的立体交叉网络。如制作一批思想性高、教育性强、趣味性好、适应性广的信息软件,用于思想政治教育,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的图文并茂、声像交融的特点,将思想政治教育从“平面”引向“立体”,从“单项”引向“多色”,把思想政治教育搞得生动活泼,不断增强教育效果。
3.2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要以学生为本,突出主体性
激发大学生的主体意识,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和出发点。只有受教育者的主体意识被充分激发,才能发挥大学生自身的积极性、主动性、自主性、自觉性和创造性,才能够主动地接受教育,发展自己。在具体实践中,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1)开发特色栏目。如开设留言信箱,让学生直接参与到学校教学和管理中,增强其主人翁意识;开设热点追踪,及时传递国内外近期消息,对大学生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形势教育和咨询讲座;开设网上影视,进行生动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开设网上党团培训班等。
(2)增强互动性。通过校园网,鼓励思想政治工作者开通个人博客、利用qq聊天、参与bbs网上论坛,为大学生提供知识交流和咨询平台,以便与学生交友谈心,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问题和障碍,引导他们养成良好健康的心态和人格。
3.3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大学网络工作队伍,加强校园网络的管理
21世纪是信息网络支撑的时代,有人说,“信息社会,较大的鸿沟将横亘于两代人之间,当孩子们霸占了全球信息资源时,需要努力学习、迎头赶上的是成年人”,这话说得很深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对象是学历层次较高并正在学习和掌握各种新技术的大学生,网络已与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密切联系在一起,要摸清他们的思想脉搏和兴奋点、加强对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必须建立一支既懂思想政治工作又懂信息网络技术、熟悉网路文化的新型思想政治工作队伍。
3.4 加强对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研究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现代教育方式,是一项全新的社会工程,迫切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研究有许多新课题,如网络时代大学生的思想特点,青年一代对网络内容认知的态度和规律,网络思想教育的优势、特点、目标、内容、过程等。只有从理论上解决了这些问题,才能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提供指导,从而最终实现通过网络阵地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有人预言,在信息网络支撑的21世纪,谁掌握了信息,控制了网络,谁就拥有了整个世界。要占领和巩固网络阵地,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任重而道远,我们应该有所作为,扎扎实实地为国家培养出面向21世纪的高素质人才。
4 结 论
综上所述,适时改造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关键在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自身的素质,加强高校校园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与应用创新,并及时组织人员进行网络环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研究: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
摘要: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现代科技也是飞速前进,展现出一个全新的姿态,使得网络从最初的新鲜事物演变为大家认为的寻常之物。大学生作为中国社会的重要人才,社会需要从各个方面的了解当代大学生的状况,对大学生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尽可能减少大学生受到不良网络信息的影响。对大学生群体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实现网络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网络环境;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
1网络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的必要性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给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带来了全新的机遇与挑战。首先,利用网络技术可以增加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大大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有效发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强大功能。其次,利用互联网络的强大优势可以更好的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但是,互联网在发挥自身强大作用的同时,也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一些挑战。
1.1互联网的发展对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挑战。
以前,因为信息传递不方便,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大学生们接触到的信息内容进行过滤,可以将一些不适合大学生群体的错误观点、污秽信息摒除掉,有的时候甚至就是信息的最初源头,这就使得大学生们接触到的信息有了很大程度的保障,确保信息的安全性。[1]网络的发展速度十分惊人,它已经广泛渗透到人类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之中,网络已经在非常大的程度上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群体。但是人们对互联网络的需求程度与它自身的发展程度并不相匹配,目前国际互联网络还没有负责人,互联网络还处于一个没有负责人监管的状态之下
1.2.互联网的发展对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挑战。
全新的网络教育模式开启了一个全新的教育时代,它为过去的那种教师在课堂上一味管输、填鸭式的教学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现在的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中心,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通过课堂讲解、私下交流谈话等多种多样的教育方式,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更有效的解决存在的问题。所采用的这些教育方式比较有效,可以很好的起到应发挥的作用。但是,在互联网络高速发展的当代,思想政治教育方式面临着诸多挑战。最主要的原因是当前大学生的信息来源有很多,信息内容量大而且复杂,很难对那些内容进行筛选。[2]还有就是在网络环境下,大学生主体意识增强,大学生们越来越有自己的主见。一些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仍然没有改变过去的面貌,还是教师在课堂上讲、学生听的模式,很少利用互联网络等高科技进行辅助教学。这些情况都需要彻底突破过去的教育方式,建立一个全新的现代化技术化的教育方式,较大程度的发挥互联网络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作用。
2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的途径
2.1改革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学方法
互联网络迅猛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应该跟随时代的脚步,借助高科技的力量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这可以使得课堂气氛更加活跃,给大学生提供多种多样书本上所接触不到的内容。伴随着通信等高科技的不断发展,出现了很多有助教学的多媒体,例如有录像带、投影仪等等,还有大量珍贵信息资料的公布,都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更加丰富多彩,利用现代化的技术进行教学拥有着不可估量的前景。[3]在现在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学之中,恰到好处的使用互联网络技术,给学生生动活泼的讲解,可以很大程度上激发出大学生的学习热情,让他们积极主动的投身到学习研究之中,做出自己的贡献,也能够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提高课堂上的实效性,更好的教育大学生,让他们发展成有用人才。
2.2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校信息网络
在马克思主义思想指导下,在中共中央领导下,全社会努力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校信息网络。建立内部网,就是每个高校只为自己学校学生服务而在学校内部建立的网络。有了这个高校内部网,大学生们就可以在校园网络上发表自己对一些热门事情的看法,表达自己的心情,和朋友聊天交流感情,浏览自己喜欢的散文诗集。建立全国高校公共网,就是以各地高校内部网络为支撑的全国高校公共网络群,不管你是哪个高校的学生,都可以在这个高校公共网络中畅游。
2.3加强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可以把高校网络系统作为教学载体,增加有教育意义的社团组织,开展文化进校园活动,引导大学生开展多姿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在互联网络的信息时代,良好的高校校园文化环境能够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与人为善的心境,提高各个方面的综合素质,促进大学生群体的发展。
3结语
总之,在互联网络技术迅猛发展的当代,网络技术不知不觉已经成为高校学习、工作与生活的重要工具,显示出了互联网络技术对我们这个时代的巨大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应该充分发挥和利用互联网络技术有具有的重要作用,让互联网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与工具,从而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不断发展,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应该确立全新的不同的价值观念,增加思想政治教育新途径,通过自身的不断努力来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力,进而实现网络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
作者:王茫茫 单位:牡丹江师范学院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研究:网络舆论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摘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大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培养、职业发展、心理健康均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思政教育具有系统性特点,实施过程与教育效果会受到社会环境影响。网络舆论是影响思政教育的重要因素,要针对网络舆论特点合理优化高校中的思政教育。本文分析了网络舆论对思政教育产生的影响,探讨了针对性优化思政教育的方法,包括解学生思想动态,更新教育理念;实施正确引导,营造和谐教育氛围;提高媒介素养,强化网络道德。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舆论
高校近年来,网络已经在各大高校实现普及,在网络环境下形成的舆论氛围不但复杂多变,而且具有一定的文化冲突性[1]。大学生逐渐形成主体意识,容易在网络舆论的影响下出现自我化、投机化等倾向,这就增加了思政教育难度。本文针对网络舆论环境的特点探讨思政教育的实施对策,以供参考。
1.网络舆论对思政教育产生的影响
首先,由于网络舆论具有交互性、自由性与虚拟性的特点,因此学生能够通过多种网络传播途径获取知识,教师在思政教育中不再处于主导地位,在一定程度上丧失对于思政教育方向与内容的主导权。同时,在网络舆论影响下,学生的现代意识,包括话语权、包容性、民主性及平等权等被逐渐强化,被动接受教育的模式会逐渐被主动接受教育取代,因此可能对教师的思政教育理念产生怀疑,这就对传统教育理念,包括教育的具体形式及内容等提出新的挑战[2]。网络舆论中的各类信息“泥沙俱下”、“良莠杂陈”,对于选择能力、辨别能力及自控能力等还不够成熟的高校学生而言,容易在网络舆论的不良影响下出现政治信仰与理想信念动摇、责任感与使命感缺失、行为失范及情感冷漠等问题,这也对思政课程教育目标的实现提出新挑战。
2.针对性优化网络舆论环境中思政教育的方法
2.1了解学生思想动态,更新教育理念。教师应深入大学生感兴趣的网络平台与场所等,在网络平台中了解学生的思想动向,分析学生的日常行为、思考能力与人际交往等可能在网络舆论中受到的影响,以根据学生的思想动向及时调整、更新思政教育理念。例如,教师可以通过加学生QQ群、微信,浏览朋友网、人人网、校园新闻网站、校内BBS,开通博客、微博等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与真实想法,并与学生进行交流,用倾听式、观察式、平等交流式教育理念取代传统灌输式教育理念,确保思政教育能够起到正确引导学生形成良好道德品质的作用。另外,在更新思政教育理念时还应充分发挥积极网络舆论具有的作用,以充分利用网络舆论传播优势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人生观。积极的网络舆论是指符合正确“三观”,能够反映多数社会群体共同愿景、意志、利益,且有助于推动社会发展的舆论。在更新思政教育理念时可以充分利用健康网络舆论所具有的“黏合剂”作用,让学生针对网络舆论自由发表对国家前途及命运的看法,同时根据自己所学知识、生活经验等提出意见与建议,从而通过利用网络舆论及思政教育增强学生的公民意识,同时强化学生的民族精神、集体主义及爱国主义等[3]。
2.2实施正确引导,营造和谐教育氛围。网络舆论具有积极与消极作用,应通过正确引导学生,形成健康向上的网络舆论,并由此营造出和谐的教育氛围。首先,可以将校园网作为引导积极舆论的网络阵地。高校可以利用思政教育理论丰富校园网中的信息,使校园网中的信息具有多样性特点。例如,可以采用视频、图像及文字等信息载体在校园网中宣传唯物主义价值观、人生观及世界观等,或在校园网中设置思政教育特色栏目,包括理论答疑版块、主题讨论版块及理论宣传版块等,以便向大学生及时传达党政方针及重大决策等,让学生在正确的网络舆论导向下坚定精神信念与政治立场。应根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年龄特点等精心设计网站形式与内容,并及时更新思政教育内容,尽量使作为舆论引导阵地的校园网具有统一学习服务功能、思想交流功能及理论宣传功能等,使学生可以找到精神家园。其次,可以选拔的学生干部、党员等担任舆论领袖,正确引导校园论坛舆论氛围。高校中的学生同质性较强,身心特点、生活阅历及学习目标等均具有一定的相似性,思想行为也容易与同辈人出现趋同现象。对此,可以让学生干部与党员担任舆论领袖,利用回帖、发帖等传递健康网络言论,以减少外界不良网络舆论的消极影响。
2.3提高媒介素养,强化网络道德。在了解学生思想动向及做好舆论引导工作的基础上,还应通过思政教育提高媒介素养及强化网络道德建设,以便让大学生自觉鉴别与抵制不良网络舆论。首先,可在思政教育的课程体系中纳入媒介知识方面的教学内容,或将社会实践、社团活动、学术报告、知识讲座及选修课等作为媒介知识的普及方式,以通过在高校中广泛普及媒介知识有效提升不良网络舆论的鉴别能力,并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形成正确舆论观念。其次,应重视在思政课堂中强化网络道德教育,让学生在接受网络道德教育的过程中规范自身行为,自觉约束在网络中的言论,避免发表反面性与攻击性言论[4]。同时要让学生了解我国关于网络舆论的法律规定,以有效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与责任意识,对自己在网络中发表的观点、言论负责,避免出现胡说一气的行为。此外,要通过网络道德方面的教育让学生认识到负面性网络舆论的危害性,自觉为营造积极和谐舆论氛围作贡献。
3.结语
在网络舆论充斥的环境下,思政教育的主体、客体均会受到影响。对于高校中的思政教育而言,教育主体为教师,教育客体为大学生,为了充分利用网络舆论所带来的积极影响,将消极影响降到最小化,应从教师与学生两方面入手积极调整思政教育方式。
作者:郭俊 单位: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