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计算机应用类专业探索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篇计算机应用类专业探索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计算机应用类专业探索

计算机应用类专业探索:高职高专计算机应用类专业改革构想

一、高职高专计算机应用类专业改革构想

1.1改革课程体系设置

课程体系是专业建设的核心,高职高专的课程体系要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课程设置突出应用特色,开设应用性强、实用价值高、就业去向明确的实用课程;要以职业岗位需求为依据,深入了解计算机应用类专业适应的职业岗位群,研究岗位所需的基本理论、基本技术和工作规范,明确各岗位所需的岗位能力,根据岗位能力和院校自身目前的师资和设施优势确定课程结构,选定合适的岗位群,确定几个职业方向,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当然,课程体系设置也要跟进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发展,建立动态课程体系,适时更新和调整课程体系及课程内容。

1.2加强实践教学体系的优化

计算机应用类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其实践环节的设置和实施是专业教学的重要内容。实践教学环节是实现高职高专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根据各职业方向所需人才培养的需要,构建与理论教学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做到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结合。计算机应用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主要包括六个阶段:课堂上机练习或实验、课程综合实训、实习、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社会实践和顶岗实习。在这六个阶段中,都要进行精心规划和安排,构建一个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

1.3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步伐

高职高专院校应造就一支实践能力强、具有行业企业经历的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并形成相应的专兼职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一批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性人才。一方面,聘请有实践经验的行业企业技术骨干,承担教学实习或生产实习的指导和考核工作,以实现学校教育与行业企业紧密联系与合作;另一方面,面向社会招聘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和高技能人才,担任专业课教师或实习指导教师,同时,送培现有教师,选送具有某个主攻职业方向的教师进行培训,每位专任教师至少主攻一个职业方向,精通该方向的主要技术、发展方向和应用情况,努力成为计算机应用技术某一职业方向的行家、专家或能手。加强校企合作,接收企业“订单”式联合培养计算机应用类专业人才。通过合作,也能更好地了解各行业对计算机应用类专业人才的需求。

1.4加强适合职业特点的教材建设

根据行业特点,结合行业要求或行业实际工作流程、工作项目编写适合职业特点的特色教材和实验手册。教师在教学的基础上,总结自己的教学特色,编写自己的特色讲义或教材。

1.5构建多种形式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

考核方式可采取多种形式,突出针对性和应用性特点,不只限于笔试,可采取机试、设计、参与科研等多种形式。另外,课堂评价也是重要方式之一,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观察和记录学生的表现,或通过面试、作业、项目调查、上机实验和课程设计等方式考察和评价学生。考试形式还要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挥,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

二、结束语

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生产、管理、服务及时线的“实用型”和“技能型”人才。专业建设需要不断地进行改革和提升才能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本文通过分析计算机应用类专业的现状,给出了一些专业改革的粗浅看法和建议,以期促进计算机应用类专业的建设和改革、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专门人才。

作者:唐干武 单位: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计算机应用类专业探索:计算机应用类专业建设和革新探索

1.高职高专计算机应用类专业现状剖析

1.1专业定位欠,职业方向不明确

计算机应用类专业相关的职业岗位多,每个职业岗位在知识水平和能力结构上各有侧重,计算机知识、技能体系较庞大,学生在三年时间内不太可能面面俱到、样样精通。学生毕业后似乎与计算机相关的工作样样可做,但一涉及到具体岗位时却似曾相识,很难较快进入角色。

1.2课程设置不能适应社会需求

高职高专院校的计算机应用类专业培养的目标是应用型人才,由于很多高职高专院校的课程设置乃至课程内容大多参照本科院校的教学模式,因此在课程设置中过多地强调知识体系的完整性,理论性强,甚至课程内容更新跟不上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对于社会急需的,应用前沿所需的课程没能及时地融入到课程体系中,造成课程设置与社会需求的脱节。

1.3实践教学体系不完备,实训方式不能满足人才培养的需要

理论知识的传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所占的比重过大,学生动手机会较少,而且这种“动手”多为一种模拟的或是辅助理论学习的过程,真正的动手或实践教学占的比重就更少了。“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相结合的发展道路”是高职高专院校的办学方针。当前,计算机应用类专业教学中的突出问题之一是学生所学的知识和能力与实际工作环境、工作内容脱节,学生顶岗实习和毕业实习的内容往往没有与学生所学知识和技能对口,甚至存在着学生到工厂车间的流水线实习或顶岗实习的现象,这就导致大多数毕业生的知识能力等难以较快适应行业的工作要求和技术环境。

1.4教材选用偏重理论,缺乏职业针对性

很多高职高专的计算机应用类专业多选用通用的相关教材,甚至选用本科院校的教材。由于通用教材考虑的是理论的系统性和知识的完整性,而缺少与行业的关联性,没有考虑侧重点,缺乏职业行业针对性。

1.5考核方式陈旧

由于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尽管一些院校对课程的考核方式作了一定程度的改革,但很多高职高专院校的计算机应用类专业的课程考试方式仍然较为传统,考核内容更注重考查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对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涉及的较少。上述考核方式和社会对高职高专计算机应用技术人才的需求不相吻合,目前社会急需的是有较强实践动手能力的计算机应用型人才,而我们培养的学生弱的就是动手能力,这种情况也导致了学生毕业之后的就业困难。1.6师资队伍结构欠合理,教师专业素质难以满足教学需要由于计算机技术发展快,知识更新换代迅速,高职高专院校的计算机应用类专业教师既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又必须具备较强的专业技能。但目前很多高职高专院校计算机应用类专业中高职称和双师型教师数量严重不足,教师缺乏或无行业从业经验,动手能力欠缺,难以满足计算机应用类专业的教学需要。1.7学生就业率和专业对口率偏低培养的人才与市场需求之间存在较大偏差,一边是用人单位或企业找不到合适的人才,而另一边是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其原因是大多数毕业生不能较快适应单位或企业的工作要求和技术环境,快则需要两三个月,慢则需要半年到一年的培训或适应期,而单位或企业一般又不乐意花更多的时间和经费来培训。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近几年计算机应用类专业毕业生大幅增加;其次,学生就业的心理预期与现实情况存在较大偏差;再次,也是最关键的,就是学生在校期间所学技能与行业需求存在较大差异。上述这些问题的出现,严重制约了计算机应用类专业的发展,既造成毕业生就业困难,又满足不了社会的人才需求。要改变这种现状,应从课程设置、加强实践教学体系的优化和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改革和实践。

2.高职高专计算机应用类专业改革构想

2.1改革课程体系设置

课程体系是专业建设的核心,高职高专的课程体系要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课程设置突出应用特色,开设应用性强、实用价值高、就业去向明确的实用课程;要以职业岗位需求为依据,深入了解计算机应用类专业适应的职业岗位群,研究岗位所需的基本理论、基本技术和工作规范,明确各岗位所需的岗位能力,根据岗位能力和院校自身目前的师资和设施优势确定课程结构,选定合适的岗位群,确定几个职业方向,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当然,课程体系设置也要跟进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发展,建立动态课程体系,适时更新和调整课程体系及课程内容。

2.2加强实践教学体系的优化

计算机应用类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其实践环节的设置和实施是专业教学的重要内容。实践教学环节是实现高职高专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根据各职业方向所需人才培养的需要,构建与理论教学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做到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结合。计算机应用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主要包括六个阶段:课堂上机练习或实验、课程综合实训、实习、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社会实践和顶岗实习。在这六个阶段中,都要进行精心规划和安排,构建一个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

2.3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步伐

高职高专院校应造就一支实践能力强、具有行业企业经历的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并形成相应的专兼职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一批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性人才。一方面,聘请有实践经验的行业企业技术骨干,承担教学实习或生产实习的指导和考核工作,以实现学校教育与行业企业紧密联系与合作;另一方面,面向社会招聘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和高技能人才,担任专业课教师或实习指导教师,同时,送培现有教师,选送具有某个主攻职业方向的教师进行培训,每位专任教师至少主攻一个职业方向,精通该方向的主要技术、发展方向和应用情况,努力成为计算机应用技术某一职业方向的行家、专家或能手。加强校企合作,接收企业“订单”式联合培养计算机应用类专业人才。通过合作,也能更好地了解各行业对计算机应用类专业人才的需求。

2.5加强适合职业特点的教材建设

根据行业特点,结合行业要求或行业实际工作流程、工作项目编写适合职业特点的特色教材和实验手册。教师在教学的基础上,总结自己的教学特色,编写自己的特色讲义或教材。

2.6构建多种形式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

考核方式可采取多种形式,突出针对性和应用性特点,不只限于笔试,可采取机试、设计、参与科研等多种形式。另外,课堂评价也是重要方式之一,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观察和记录学生的表现,或通过面试、作业、项目调查、上机实验和课程设计等方式考察和评价学生。考试形式还要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挥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

3.结束语

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生产、管理、服务及时线的“实用型”和“技能型”人才。专业建设需要不断地进行改革和提升才能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本文通过分析计算机应用类专业的现状,给出了一些专业改革的粗浅看法和建议,以期促进计算机应用类专业的建设和改革、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专门人才。

作者:唐干武 单位: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计算机应用类专业探索:计算机应用技术与经管类专业课教学的整合

摘要:本文分析了信息时代企业对经管类大学毕业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要求,针对目前高校经管类学生计算机能力培养的现状,提出应该实施计算机技术与专业课教学的整合,并从加强实验室的建设、拓宽计算机与专业课结合的广度、精心组织教学、强化上机实践、加深计算机外围设备的学习、营造良好的外界环境等方面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经管类学生;计算机技术;专业课教学

现代社会已步入信息时代,信息技术迅速渗透到社会经济的各个领域,信息已成为继土地、资金、劳动等生产要素之后的又一重要经济资源。对企业而言,信息的运用能力将直接影响到企业的整体运营,企业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由信息和知识的差异所造成的。在这种形势下,企业的信息化水平将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竞争力,企业要想继续生存并得以发展,信息化建设势在必行,信息化建设将成为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最终选择。同时,高校培养的经济管理人才要适应企业信息化的工作环境,仅靠传统的计算机基础教育模式是远远不能解决问题的,应该在计算机应用课程体系设置、实验与实践环节、教学方式三个方面进行整体优化的同时,加强专业课教学与计算机应用技术的整合,提高经管类学生的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使他们能够适应信息时代的社会发展需要。

1信息时代企业对经管类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基本要求

为了客观把握信息时代企业对经管类大学毕业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要求,通过课题组成员深入当地企业调研、收集企业的招聘信息及毕业班学生(实习和工作试用期)的反馈信息,笔者认为经管类学生要提高就业竞争力,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提高其计算机应用能力。

(1) 计算机基本操作能力

学生要掌握在信息化社会里能更好地工作、学习和生活必备的计算机基本知识与基本操作技能。例如,能熟悉使用系统中的文件管理方法,能够了解计算机系统的基本结构,掌握系统的主要配置方法,了解计算机的基本工作原理,对计算机的主要系统部件进行基本的维护。当硬件出现了简单故障学生也可以自我排除。

(2) 计算机信息处理能力

学生需要整理和加工所保存的信息,掌握关于数据(包括文字资料)的排序、查找、增添、删除、更新之类的操作,这需要用数据库软件来帮助解决,另外,为了进行分析、预测、计划和规划等工作,学生还需要学会一些基本的数据库管理和程序设计知识。

(3) 计算机网络应用能力

学生要了解网络应用,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信息查询和实现网上通讯,将自己掌握的信息和自己的成果向其他人展示。要学会通过网络进行信息的搜索、下载、收发E-mail和一些简单的网络环境设置等。在使用计算机网络中学生应该能够自主排除简单故障,比如网络连接问题,这就要求他们能够具备一定的网络设置的基本知识。要实现信息和传播,学生还需要适当地掌握一些多媒体制作网页制作和的技术。

(4) 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

学生将掌握的各种计算机基本技能熟练地应用到自己专业领域中去。

2计算机应用技术与专业课教学整合的必要性

目前国内高校对经管类学生的计算机能力培养基本上从3个层次入手,即计算机文化基础、计算机技术基础和计算机应用基础。及时层次主要讲授了计算机文化及Windows和Office的使用等具体操作的内容。这些内容有助于学生掌握机算机操作,了解计算机科学的发展历史,以及在新的时期如何面对计算机和网络发展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第二层次的教育包括了计算机硬件技术基础和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两方面的教学。主要通过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程序设计技术等课程,使学生能够通晓计算机的基本工作原理及体系结构,掌握操作使用计算机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熟练使用计算机处理日常事务。第三层次主要通过计算机应用开发基础课程及课题设计等使学生掌握本专业常用软件的使用方法和应用开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使他们能够把计算机技术和专业知识真正结合起来,应用到社会实践中去。

但是,由于高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基本上是在等级考试的指导下实行“基本统一”的模式,并依据计算机等级考试成绩来评价教学质量和老师的教学效果,计算机教学主要集中在及时和第二层次上,第三层次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育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笔者无意否定计算机等级考试,但应当承认,计算机等级考试难以满足各专业对计算机技术的要求,各专业学生的计算机水平是不能用同一标准来衡量的。由于学校把通过计算机等级考试作为衡量学生计算机能力的标准,学生就往往把拿到证书作为计算机学习的终极目标,在计算机教学上出现了应试教育。学生虽然勉强能以及格分过关,但实际的计算机能力并未得到提高。另一方面,学生在学习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时,专业课还未接触,学生也无法结合自己的专业去应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因此,我们在专业课的教学中,如果不加强学生计算机应用的教学,错过大学期间这的机会,是不能适应信息社会对人才的需要。

3计算机应用技术与专业课教学整合的途径

笔者认为,计算机应用技术与专业课教学进行整合是可能的,计算机应用能力的提高可以在各个专业课中延续,学生能够进一步掌握计算机的相关基本技能和知识,并且提高计算机应用能力,对学生自己将来在业务上的发展也是极其有利的。通过近年来的探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 加强计算机应用实验室的建设

无论计算机教学和专业课教学,都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及实践性,上机、实验是必不可少的环节。我校商学院主要有金融学、会计学、工商管理、工业工程、国际经济与贸易、旅游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物流管理等专业。为了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水平,近几年学院投入资金建立了基础、金融模拟、管理工程仿真、会计操作、国际贸易仿真模拟操作、人力资源评价、旅游管理模拟等7个实验室,配置了实际应用效果好、系统性和综合性都比较强的软件,如电子商务实验室、SimTrade外贸实习平台、实用人力资源测评系统、人力资源管理教学系统、UFERP(U8生产制造系统)、钱龙高校金融教学系统、用友财务系统、旅游管理信息系统、物流仿真模拟(Flexsim、Ralc-Brain)系统等专业系统软件。专业课程的老师们在授课中能够充分利用计算机应用系统资源,除了讲解专业课本上的基本内容外,还把现代的软件系统发展概况及新型软件的使用方法介绍给学生,开拓他们的视野,学生接触到这些系统无疑是提高他们的计算机能力和专业能力的好途径和方式。

(2) 拓宽计算机与专业课结合的广度

计算机知识本质上是一门应用技术,如果把计算机与所学专业结合起来,才更具活力和生命力。目前我校商学院的许多专业课程都充分利用学生已学的计算机知识和技能,让学生将所学计算机技术用于解决专业中的问题。既提高了学生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能力,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又加深了对专业课的理解,增加了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效率。例如,笔者在讲授“网络营销”课程中,有意识地提高学生的信息意识及网络应用能力,向学生介绍各种常用的中文搜索引擎、搜索引擎的语法规则和搜索的技巧,引导学生在网上收集市场信息资料;介绍如何应用网页设计技术建立以营销为目的的企业网站,如何进行图像和动画处理、网页的保存与下载、文件的上传与保存。我院讲授统计学课程的教师也适当引入计算机应用内容,促使学生利用现代化手段搜集、整理、分析统计资料,特别是利用计算机进行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教师将统计调查、整理、分析和市场预测的方法教给学生,指导学生利用已学过的Excel软件来进行处理,培养学生学会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方法。

(3) 精心组织教学,强化上机实践

计算机基础课程是学生大学一、二年级所学,而专业课的学习要到三年级第二学期或四年级及时学期进行,由于长时间不去应用,大部分同学对计算机程序设计等技术已比较生疏。因此,在讲授专业课内容之前,必须利用几个学时对其进行必要的复习,以利后面的教学。例如,笔者在给会计学专业讲授管理信息系统课程中,在简要回顾数据库主要原理、方法和步骤之后,进而说明编程序的基本方法及过程,写出关键语句或表达式。其他简单的语句表达式尽量启发学生在课内编写,以便使他们思路紧密与课程内容相联,从而活跃课堂的学习气氛,同时学生也掌握了分析问题的方法。笔者还结合会计专业,布置了一个大作业(如账务处理),让学生根据课内所讲的信息系统设计开发方法及编程技巧,编写完整的程序,使学生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提高他们的思维与动手能力。通过课内及课外安排上机实习时间,让学生自己结合会计专业编写的程序上机调试,笔者则根据调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给予分析指导。这样就使学生在系统设计、程序设计及编程调试三方面得到进一步的强化训练,加深了他们对计算机应用的认识,同时也提高了教师的教学质量,并为将来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4) 加深计算机外围设备的学习

与计算机相关的外围设备,在学生毕业后也必将会碰到。与其让学生走向社会后学习不如让学生在学校里学习,这样也可以为学生走出校门增加一定砝码。学院实验室现有的计算机及网络相关设备,可以提供给学生一个充分的熟悉与使用的环境。机房管理人员与专业任课老师应积极配合,做好学生的上机辅导,这样,使学生不但可提高程序调试技巧,而且对计算机系统的软、硬件配置等也会有更深刻的了解。例如笔者在讲授企业营销网站规划与建设内容时,将机房内的计算机、网卡、网线、有线和无线交换机等设备展示在学生面前,讲解并示范如何在办公室或家庭范围内构建有线及无线局域网,进行相应的设置,实现网络资源的共享。

(5) 营造良好的外界环境

一个良好的外界环境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除了在正常的教学时间外,仍可以有充分的提升自己计算机应用能力的机会。例如,笔者在网络营销课程的教学中,把提高学生的基本技能强化放在了一个重要的地位,在网络营销课程设计组织上,根据学生的建议,适当分组(5人一组)实现所选设计任务。分组的过程中体现了学生之间的合理分工,合理安排项目进程。合理安排任务分工,是实现团队合作的一个好方法,在此过程中不但增强了学生的相互学习,更增强了项目组织,项目过程管理的意识,让学生在分工合作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体验成败得失。同时,在课程设计成果评价上,让学生有展示的机会,这使学生有一个小小的奋斗目标,让学生的聪明才智充分展示出来,此方法使学生在学习的同时能够得到成功的满足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开发欲望。同样也激发了他们应用计算机技术来实现日常管理、日常数据存储和处理的兴趣,带动学生主动应用他们所学的计算机技能。

5结束语

计算机技术己经融入企业经济管理工作中的各种事务处理、计划、控制、决策,也渗透到各专业教学和应用之中,逐渐成为教学、科研的重要开发工具。无论是从对学生的培养方面来讲,还是从对教师自己的科研需要来讲,计算机应用已成为专业课教师不可缺少的基本技能之一。专业课教师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计算机水平与软件应用的能力,研究如何利用计算机技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不仅使学生所学的知识得到了应用,还能从课堂教学中的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过渡到综合运用课堂所学,做到学以致用,提高计算机的综合应用能力。

计算机应用类专业探索:高职计算机应用类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和探索

摘要:本文分析了造成学生实践能力不足的原因,并从教学定位、计划、培养方式、师资、教学组织与手段、教材及考试评价各方面进行了系统的改革与探索,提出了重点走好产学研路的发展思路,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高职教育;计算机应用;实践教学;职业技能;产学研

1计算机应用类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随着计算机及网络在我国普及,国内就业市场对计算机及网络应用类人才的需求猛增,计算机维护、数据库系统维护、网络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等计算机应用类专业迎来了新的发展阶段。但根据用人单位对国内该专业毕业生的反馈信息看,学生普遍存在实践技能不足的问题。在调研了大量用人单位和毕业生之后,总结主要原因如下。

1.1高职教育教学定位的错位

高职院校主要培养适应市场需求技术型的人才,专业方向的教学定位十分重要。许多课程存在着过多的偏理论性教学。例如“操作系统”课程,主要教授的是操作系统设计原理,有些学生在上岗时却连操作系统都不会安装。由此产生了严重的学校供给与社会需求错位。

1.2“双师型”师资缺乏

在职专业教师缺乏现场实践经验,课堂与实际脱离,因而授课内容空洞,形式单调,不能将生动有趣的实践案例深入教学内容,启发学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在指导学生毕业设计时,缺乏实际项目指导经验,纸上谈兵。学生毕业设计敷衍了事,毕业论文东拼西凑,不能达到预期毕业设计的目的。

1.3适合实训指导教材的缺乏

计算机行业是一个更新速度飞快的行业,特别表现在应用软件的版本更新。国内该专业的实训教材有的教学内容陈旧,有的实操案例太少,甚至很多教材直接就是软件的帮助文档,连贯性不强,不能达到将知识点融会贯通。在实际教学上,又不一定按实训教材的指定项目及操作过程进行。因而学生课前缺乏指导书预习,课中也没有指导书参考,课后的作业布置及实训 (习) 报告的撰写也随意而不规范,从而制约了实践教学质量的提高。据有关教育部门调查,学生对教材认同度很低。

1.4学生缺乏到企业实践机会

计算机应用类专业是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培养的是综合素质较高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必须和行业紧密联系。学生必须真正接触社会需求,才能进行专业定位。而学生参加社会实践一般安排在第五、六学期,经历了漫长的迷茫摸索时期,不能进行很好的方向定位。

1.5考试评价不科学

很多专业课程考试内容偏重课程理论,只能了解学生对理论的记忆和理解程度,而忽视对实践能力和操作技能的考查,从而导致学生重理论、轻实践,影响学生平时参与实践的积极性。

2计算机应用类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和探索

针对该专业普遍存在实践能力不足的问题,在实践教学环节采取了相应的改革措施,贯彻“德育为先,素质为本,技术为主”的教学方针。

2.1学生培养方式

近几年,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中产学研结合的格局正在形成。

(1) 加强校企合作,依托企业建立校外实训基地

利用企业的现有资源对学生进行实践技能培训,不仅可以降低培养成本,还可以及时把握企业的近期需求,提高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成功的校企合作应该是“双赢”的,既可以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又可以为企业提供需要的人才,还可以在实训 (习) 过程中为企业创造利润。

(2) 定单式培养方案

企业或政府根据本单位实际人才需求和学校一起制定教学计划,签订订单人才培养协议。此方案可和勤工俭学结合起来。学生从入学就可以到企业顶岗实习,企业给予学生一定的生活补助,指定企业指导教师。学校根据双方制定教学计划安排课程,学生修完课程,由学校颁发毕业证书。学生毕业后到该企业工作,企业聘用合适人才成本减低,达到了校企合作“双赢”的目的。

(3) 校内外指导老师共同指导学生毕业设计

毕业设计走产学研路,校内外指导老师共同指导学生毕业设计。毕业设计是学生走出学校进入企业过程中很关键的一环。在毕业设计环节中,学生除了把大学所学的知识进行一次综合性应用,还要进行项目的沟通与合作和大量的项目经验等。所以教师指导学生运用的专业技术要符合社会需求,项目要有实际意义,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才恒心、能力坚持把项目完成,做出高质量的作品。

在此,我们做了校内外指导老师共同指导学生毕业设计探讨。学生在毕业设计期间到企业顶岗实习,结合实习实际,和校内指导教师定毕业设计课题。学校在该生所在企业聘请一位有经验和实操能力的主管作为其校外指导教师,并邀请其参加毕业答辩。经实践,在校内外老师指导下,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在实习期间表现出色,持之以恒,做出有质量作品。80%学生能拿良好以上的毕业设计成绩。表现学生提高了专业技能,熟悉了企业运作,也得到了企业认同,并得以继续留在实习单位工作。

2.2改革实践教学方式,开展多种实践活动形式

本着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充分调动学生课堂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及自学能力,开展多种实践活动教学方式。例如,在专业课“网页设计与网站建设”实践教学时,探索了“合作教学法”的模式。课程开始时,学生按3-5人分为一组,合作做课程项目。在项目选取过程中,建议学生从实际出发,鼓励学生联系企业实际的项目,主动和企业沟通,做好需求分析并形成开题报告。通过这种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而且所做的项目具有实际意义。在项目设计过程中,学生遇到困难时,需要教师监督指导。如从第10周开始检查项目进度,演示解说作品,然后由教师点评,分享经验。这样,学生的成就感得到了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了锻炼,学生自学能力也明显增强,在一定程度上也能体现出创新精神。在课程结束时,各小组基本上都能拿出较为理想的作品。

2.3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

教学效果的好坏,根本在于老师与学生良好的教学互动。只有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实践操作经验与技能的老师才能将自身的经验、体会应用于教学,教学内容才能饱满,气氛才能活跃,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提高,积极性才能保持。

高职院校“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离不开校企合作。“双师型”是高职教育对师资队伍的特殊要求,“双师型”教师是指既具有高等学校教师资格,能够承担专业理论教学工作,又具有本专业领域中级以上技术职称,能够承担专业实践教学工作的教师。高职院校“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途径主要有两条:一是从社会上引进或聘用既有丰富实践工作经验,又有较高学术水平的高级技术人员充实教师队伍,或聘为兼职教师;二是学校有组织、有计划地选派专业教师到企业培训,提升教师实践教学的能力。无论是从企业引进或聘请还是学校自主培养,都离不开企业的积极支持与合作。

2.4编写适用的实训教材及指导书

教材是教学内容的物质载体,是学校教育教学的基本手段,是搞好教学工作的基础。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组织教师编写符合实际使用要求的实训教材及指导书。

2.5改革考试评价方式

在课程考试时,注重多种考试考查方法相结合,根据各课程特点,大幅度增加实践能力、职业能力的考查内容及比重。如“网页设计”课程中的课程项目考试占该门课程成绩 40%;“计算机应用”课程则以计算机等级考证作为主要评判依据,实践操作成绩占50%;《Flash动画制作》采用上机考试,交作品等。

3实践教学改革的实施效果及结论

本专业的实践教学改革以系统的方法从教学定位、学生培养方式、师资、教学组织与手段、教材及考试评价各方面进行了改革与探索,走产学研路,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不但提高了教学质量,而且在一定程度解决了学生的就业问题。在改革实施的两届学生中,97%的学生获得毕业证书,98%的学生获得劳动部门颁发的全国计算机信息高新技术考试及格证书;70%的学生通过了省职业技能鉴定中心颁发的中级局域网管理员等级认证;20%的学生获得高级局域网管理员等级认证;毕业的学生都能在相关的计算机行业找到工作,就业率达到96%。用人单位对我们培养的学生普遍感到满意。因而,本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中,系统的方法是科学的,效果是显著的。

企业发展离不开学校技术支撑,学校教学质量提高需要企业的帮助。计算机应用类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关键在于产学研模式探索。

计算机应用类专业探索:高职院校语言类专业大学生计算机应用技术技能自主学习的探索

摘 要:在现代计算机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社会背景下,语言类专业大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技术技能能否满足社会的需要就显得尤为重要了。为此,一方面根据语言类专业大学生专业教学计划设定的原因,另一方面根据学生所处的教学环境的原因。为此,大学生应该自主学习计算机应用技术,以便适应社会的需要。本文就语言类大学生如何自主学习计算机应用技术技能进行探索。

关键词:计算机技能;自主学习;自主学习能力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及其技术的日新月异,计算机应用技术已经进入各个行业,发挥其重要作用。计算机应用技术课程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兼有基础文化课程、劳动技术教育和职业教育的特点,也兼有学科课程、综合课程和活动课程的特点。然而,对于高职院校的语言类专业大学生来说,现实情况下不可能同计算机专业大学生开设那么多的课程,没有计算机老师精心的指导和教导,所以必须利用空闲时间去自主学习计算机应用技术。

所谓“自主学习”,指学生自己作主,通过自身的活动,自主的探索来获取知识,掌握学法的一种学习行为。自主学习有以下三方面的含义。及时,自主学习是指学习者指导和控制自己学习的能力,比如制订学习目标的能力、针对不同学习任务选择不同学习方法和学习活动的能力、对学习结果进行评估的能力等。第二,自主学习指学习者对自己的学习目标、内容、方法以及使用的学习材料的控制权。通俗地讲,就是学习者在以上这些方面进行自由选择的程度。第三,自主学习是一种学习模式,根据自身条件和需要制订并完成具体学习目标的学习模式。当然这种学习模式有两个必要前提,即学习者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教育机制提供自主学习的空间。

引入自主学习理论知识,大胆实践,积极探索高职院校语言类专业大学生计算机应用技术自主学习开展实施。

1 语言类专业大学生计算机知识和技能的现状和困惑

现实情况下,语言类专业开设有《计算机基础知识》、《办公自动化》等一些非常基础的计算机知识,已经很难满足日常应用,影响在校生的日常学习、活动。而给语言类专业大学生带来很多困惑。21世纪是信息时代,是网络时代,我们无时无刻都去面对计算机时代。在校的大学生如果不利用空闲时间自主学习计算机应用技术,不给自己定下目标。不提高自身的计算机应用技术技能,那以后,很难适应我们人类处在信息时代、计算机时代中,给自己的生活、学习和工作带来极大不便。

2 语言类专业大学生自主学习计算机知识和技能的探讨

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潜意识,促进学生终生学习理念的形成,让学生知道与时俱进,主动学习,不断更新知识和技术,跟上21新时代的步伐。为此,个人认为,在课堂理论教学和教学实践过程中,如何培养起高职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比起简单地掌握课堂知识的技能更为重要。

计算机应用技术相关课程是操作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应用过程涉及到很多应用技巧和方法,如果按照传统普遍的计算机教学形式,以“教师先示范―学生跟着操作演练―教师总结”这样的传统模式进行教学,课堂上学生只能被动地跟着教师进行操作练习,表面上学生可以跟上教师教学步伐,能顺利完成教师指定的课堂练习,但无法灵活地掌握计算机的应用技巧和方法,一到现实生活应用中来,就往往记不起所学的知识和技巧,不知道如何下手了。与此同时,计算机的课堂教学知识不能代表最前沿、近期的计算机技术,如果学生只停留在课堂的操作训练中,而没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是很难掌握计算机的学习技巧和规律,遇到更新的计算机应用软件或硬件时,便不知所措,为自身综合素质带来不利。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以学生为主体,而教师课堂教学给予引导、协助学生自主学习,而不再是知识的灌输者。教师的主要职责在于指导学生“如何学”,引导学生“会学”。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主宰自己去学习,体现“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充分调动起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让他们知道,学计算机,必须具有自主学习的能力,才能跟上计算机、信息时代快速发展的步伐。而对于语言类专业的高职院校的学生如何学习计算机应用技术,如何提高计算机应用技术自主学习能力和意识,应该采用以上“二者”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和技巧。

个人认为也可以采用一些方法和技巧:

(1)加强实际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学会学以致用计算机应用技术技能,注重加强计算机应用技术技能水平的熟练程度,从而不断提升的自身的实践能力,需要在不断地实践练习和使用中才能体现出自己所掌握的技能水平。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们应该注重结合现实,设置一些与人们日常生活、工作所涉及的典型工作任务,让学生提高学以致用的认识,懂得学好计算机应用技术技能不仅是工作生活的需要,也是现实信息时代人与人交流和工作的需要。从而培养他们主动学好计算机的替意识,增强学生自身的自主学习的意识。

(2)让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和技巧,保障学生自主学习的效果,现实中高职学生的各方面基础较差,常常在面对计算机应该技术学习新的知识点时,常常容易因困难而退缩,也可能因此而失去尝试自主学习计算机应用技术的自信心,无法深入去学习,易造成半途而废。这是普通存在的现象。因此,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应按照高职学生的特点及实际情况,设置计算机应该技术课堂教学难度应由低到高、由小到大的学习工作任务,充分调动起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同时,要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计算机应该技术的学习方法和技巧,指导学生面对困难、克服困难,进一步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促进高职学生自主学习计算机应用技术技能的效果,才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的长期发展和进步。

(3)激励方法和手段,及时给予评价学生,促进老师教与学生学的双边互动,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效果。课堂教学中应注重利用一些有效的激励手段和方法,及时评价学生的成绩和成果,让学生感觉到不断在进步,自己的能力也不断提高。同时,我们教师也应及时指导学生进行学习反馈,让学生及时发现自身学习的不足并促使其改进。而对于高职院校语言类专业的大学生在计算机应用技术技能自主学习过程中,学生往往不清楚自己的学习方法、学习结果是否正确,从而影响了自主学习的质量,也同时让学生经常处在是与否的学习环境中。因此对于语言类专业的高职学生要及时的学习反思,遇到知识困难可以不断向别人请教。同进通过计算机书籍和网络平台不断自主学习,及时修正错误,避免学习的盲目性,从而提高自主学习的效率。总之每个人的自身情况不同,自主学习的方法和技巧也有一些小的不同!只要通过自己努力和不断自主学习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技能不平会不断提高,为以后打下基础。

计算机应用技术更新周期在不断缩短,因此,对于语言类专业大学生必须学会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掌握自主学习的能力,才能适应计算机、信息时代的变化。同时,自主学习能力对语言类专业文化知识的学习和职业技术能力的学习也有积极地推动作用。所以,在教学中,通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学会学习,让学生具有职业能力的同时,也为适应职业变化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打下基础。以良好的计算机应用技术手段,结合语言类专业结构性质,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技能水平。为以后人生道路不断更上一层楼打下坚实的基础。,10.

作者简介:刘强军(1979.09-),男,陕西人,实验师,工程硕士,研究方向:计算机应用技术。